靈感範文站

曲終人不散,月滿夢自圓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這是我們學生時代耳熟能詳的宋詞,由此改編的歌曲已然成了繞樑之音。在中秋節的氛圍之下,更是撥動人心絃。

曲終人不散,月滿夢自圓

小時候,中秋節是一彎淺淺的圓月,月餅裏貯藏着追夢人翹首以待的味道與豐收的喜悅,家人團聚便是幸福所在;長大後,中秋節是一腔滿載的熱情,月亮裏寄託着築夢人對家的思念以及對國的期盼,家國興旺便是處處笙歌。每一首曲子,都有終了的時候;每一件事情,都有結束的時候,曲終人散之說大抵如此。但我們應該始終相信,只要有夢想,即使一曲終了,只要有向心力、凝聚力,人就不會散。人們爲着同一個夢想去奮鬥、去守護,月滿時分便是對圓夢時刻最大的慰藉。

中秋之夜,月色皎潔。圓月被視爲團圓的象徵,是文人墨客情之所繫,也是中國航天事業發展的心之所向。

中秋節前夕,我們也收到了來自航天領域最好的禮物。9月17日,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返回艙在東風着陸場成功着陸,航天員聶海勝、劉伯明、湯洪波安全順利出艙,我國空間站階段首次載人飛行任務取得圓滿成功。在3個月的在軌飛行期間,航天員進行了兩次出艙活動,開展了一系列空間科學實驗和技術試驗,證明了航天員長期駐留、再生生保、空間物資補給、出艙活動、艙外操作、在軌維修等空間站建造和運營關鍵技術不再是天方夜譚,也爲後續空間站建造運營奠定了更加堅實的基礎。有一個小細節讓我瞬間淚目,在接受獻花的時候,湯洪波對妻子說那句“你安好嗎”!是啊,家人皆安好便是最好的節日禮物。在生活中何嘗不是,我們或許會因種種原因無法和家人團聚。即便相隔萬里,也會通過電話、視頻,寄託自己的思念。有國纔有家,中國人始終有着強烈的家國認同感,在三度出征太空的聶海勝身上更是體現得淋漓盡致。作爲傳統文化重要載體的中秋節,不僅代表着團聚,更代表着守護。守護我們的家與國,守護夢想與未來。

月光灑滿夢想,中國作爲第三個獨立自主掌握載人航天技術的國家,航天夢從未停歇。嫦娥奔月承載了古人對於未知空間最浪漫的念想,蟾宮、玉兔、桂木等構造出的天上幻景,在歷史的長河中發酵,歷久彌香,令人神往。2004年探月工程拉開了序幕,並被賦予了最詩意的名字———嫦娥工程。直至2020年12月17日凌晨,發射成功後的20多天後,嫦娥五號返回器攜帶月球樣品以接近第二宇宙速度返回地球,按照預定方案降落,使中國探月告別單程的時代。標誌着中國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步走圓滿收官。“嫦娥”奔月,將神話般的夢想化爲現實。從“嫦娥奔月”到“萬戶飛天”,飛天夢的傳承代代延續。月亮代表了人們對美好的追求,在追夢路上,個人和社會的發展,祖國的強盛進一步融合在一起,成爲推動時代發展的重要組成力量。

詞美曲美山河美,美不勝收;月圓人圓夢想圓,花好月圓。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中秋已過,一曲終了,不忘初心,繼續追夢。家是團圓夢,常駐着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國是中國夢,努力實現着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月滿之時、夢想開啓,凝心聚力再出發,負重前行、圓夢在即,用智慧譜寫出屬於這個時代的最美華章!(寫於2021年9月中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