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論文 > 黨建論文

井岡山精神的內涵與啓示

井岡山精神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批共產黨人在血與火的考驗中,用鮮血和智慧得來的。它面對屠殺時對理想信念的堅守,面對革命低潮時對道路的探索,面對惡劣環境時不屈奮鬥的壯志,面對人民羣衆是對勞苦大衆的深情,共同組成了偉大的井岡山精神。正是依靠這種精神探索出了井岡山道路,爲中國革命指明瞭方向。在今天新的時期,同樣需要我們中汲取養分,吸收智慧,爲新的建設工作指明方向,讓井岡山精神永放光芒。

井岡山精神的內涵與啓示

一、井岡山精神的誕生背景

19世紀中期,兩次鴉片戰爭,西洋人之入中華,讓中國有識之士發出今日之世爲“三千年之大變局,爲秦漢以來未有之世變”。1985年中日甲午戰後,局勢又爲之一變,外有強敵窺伺蠶食,內有貪腐剝削盛行。“天朝上國”不僅風光不在,其危亡亦存於一旦,遂有辛亥共和。然共和轉瞬之間又淪爲軍閥混戰,今日戰,明日戰,無日不戰。“全國無論那一省那一地,沒有直接或間接受到軍閥蹂躪的,那真是世外桃源,可謂絕無僅有。”

中國的出路究竟在哪裏?中華民族的前途和命運在哪裏?成爲了一代人奮力求知的重心,救亡圖存成爲了時代主題。伴隨着新文化和“五四”的思想政治啓蒙,馬克思主義成爲了新的時代潮流。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正確性、十月革命的成功樣板,爲中國革命指出了新的方向。於是共產主義與三民主義的結合,國共兩黨的第一次合作取得了大革命的新勝利。然而,革命的道路總是充滿艱辛曲折。主義的分歧、力量的失衡、野心的膨脹讓國民黨向昔日的戰友舉起了屠刀,大革命的成果付之東流,共產黨成爲了喊打喊殺的對象。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國共產黨開始了獨立領導中國革命、探索民族前途的偉大征程。最終走出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成功革命道路,這一道路的取得從井岡山發端,在井岡山斗爭中完善,最終形成了偉大的井岡山精神,不僅指引照耀了中國革命前進的方向,還爲新時代的發展和改革照耀着方向。

二、堅定理想信念是井岡山精神的根本核心。

井岡山精神到底是什麼?從中華民族的長遠歷史來看,井岡山精神最核心的就是優秀中華兒女爲國家獨立、民族富強、人民幸福奉獻犧牲,不懈奮鬥的全部精神信仰。從近代中國革命的歷史來看,井岡山精神最核心的就是中國共產黨人對共產主義理想的全部精神信仰。

“據中共六大不完全統計,從1927年3月到1928年上半年,共產黨員和進步羣衆被殺害的達三十一萬多人,其中共產黨員兩萬六千多人。黨員人數從大革命高潮時的六萬人急劇減少到一萬多人。”在這樣的生死關頭,繼續選擇革命、選擇共產黨、選擇上井岡山,沒有犧牲的決心,沒有堅定的理想信念是完全無法堅持下來的。孔子有云:朝聞道,夕死可矣。講的是古人對真理的追求,這與我們共產黨人對共產主義理想信念的追求同出一源。共和國第九烈士陳毅安,1927年在井岡山斗爭時給未婚妻李志強的信中寫道: “我天天跑路,錢也沒有用,衣也沒有穿,但是精神非常的愉快,較之以前過優美生活的時代好多了,因爲是自由的,絕不受任何人的壓迫。”錢財不過身外之物、食物不過果腹之用、華服美袍不過遮身禦寒罷了。有也可,無也罷,完全不能動搖他們對精神‘理想’的堅守和執着。

據統計,兩年零四個月的井岡山斗爭就有4萬8千名烈士犧牲。支撐他們不怕犧牲、堅持到底,最爲重要的就是對共產主義理想信念的信仰與堅持。理想是看不見,摸不着的,但他深深根植於人們的頭腦之中,深深根植於人們的靈魂之中。我們常說一個人看起來有精神,這個精神就是一種無形的力量,正是這種對共產主義理想精神的合聚,將無數共產黨人聚集在井岡山,爲同一個信仰而奮鬥犧牲,爲同一個目標而灑血奉獻。對共產主義理想信念的堅守就是井岡山精神的核心。

三、井岡山道路是井岡山精神的成功之源。

有了信仰並不等於有了一切,在陰雲迷踵的歷史長河中,還需要正確而堅實的行動和路線去實現理想和信仰。國共合作的大革命失敗、南昌起義失敗、秋收起義失敗……一連串的打擊接踵而至,現實充分說明以前的革命路徑已經行不通,同時革命的高潮和形勢已經發生了轉變。1928年中共六大布哈林代表共產國際在會上發言:“不要忘記我們現在是被人打敗了,現在還沒有什麼革命的高漲。”在這種情況下,剛剛建立6個年頭的中國共產黨又該往哪裏走?他們的綱領和理想如何才能去實現?中國革命的正確道路在哪裏?是當時年輕地中國共產黨亟待解決的問題。歷史已經證明走出這一條道路充滿了艱辛曲折。我們今天講井岡山精神的偉大,除了理想信念以外,最重要的就是井岡山斗爭使中國革命走出了一條全新的、正確的革命道路。

“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這十二個字在今天看來,是順理成章乃至不言自明的道理。可是在當時,這一道路的確立卻歷經無數鬥爭。自1921年建黨到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事變,黨的中心工作在於工人運動、農民運動、以及和國民黨的統一戰線,工作的中心是反帝反封建軍閥官僚的民主主義革命,尤其是與國民黨的合作。1928年6月18日至7月11日,在蘇聯莫斯科召開的中共六大,其缺點之一仍然將“城市工作放在中心地位,沒有認識到中國革命的特點是走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周恩來後來說“在歷史上無論中外都找不到農村包圍城市的經驗。從我國當時的實際情況來看,正是處在整個農村革命的遊擊運動非常困難的時期,蔣桂戰爭還未爆發,想在這種情況下肯定以鄉村做中心是不可能的。”正是因爲這種不可能,才體現出井岡山道路的正確性和不容易。

毛澤東在總結井岡山斗爭成功經驗時就說:井岡山斗爭靠着兩條,一是組織的有力量,二是決策的不錯誤。正是保證了這兩條,才能夠在極其惡劣的情況下,在極端困難的形勢下,充分發揮智慧,解決碰到的困難和問題。當隊伍不穩定之時,有了“三灣改編”的辦法,當根據地黨的組織渙散時,有了建黨的工作,當根據地發展遇到難題時,有了根據地政權建設和井岡山土地革命……正是在這一件件問題和困難的解決中逐漸走出了黨的建設、支部建在連上、創建根據地紅色政權、開展土地革命的“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井岡山道路。

這是一條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革命道路。這是一條已經被歷史證明的道路。我們今天學習井岡山精神除了對這段歷史、井岡山道路是什麼的學習外,更重要的是學習如何在當前的歷史時期走出正確的發展道路,做出正確的決策。習近平總書記對江西提出了“建設美麗中國江西樣板”的發展要求,國務院將江西定爲“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井岡山提出了“紅色引領、綠色崛起”的發展道路,這同樣是新的、前人未走過的道路。如何實現這一目標?怎樣將隱性的綠色資源優勢轉化爲顯性的經濟優勢,將城鄉環境整合整治與縣域、鎮域經濟立體發展有機結合起來,走出一條新的發展道路。我們完全可以從井岡山精神中汲取營養,學習在井岡山斗爭中解決困難和問題的智慧及方法,走出符合實際、符合未來發展規律的正確發展道路。

四、艱苦奮鬥、依靠羣衆是井岡山精神的基礎保障。

理想信念有了,正確的道路也有了,那麼接下來的就是腳踏實地的去幹,克服千難萬苦的去幹。井岡山斗爭的艱苦條件不用去講,也不用去說,因爲那是不言自明的。曾志在回憶錄中寫道:“我們後方留守處一百來人差不多天天吃的都是辣椒幹拌鹽泡湯。好的時候偶爾能吃上一頓南瓜,覺得比吃肉還香……在山上,穿的、蓋的比吃的更困難。有些同志連夾被都沒有,就用禾草遮身。爲了禦寒,我們白天輪流到山上打柴,晚上就在屋子中間燒一堆火,大家圍着睡覺。”當時流傳着一首歌謠:“紅米飯,南瓜湯,秋茄子,味好香,餐餐吃得精打光。幹稻草來軟又黃,金絲被兒蓋身上,不怕北風和大雪,暖暖和和入夢鄉。”聽來充滿了樂觀和歡快,然而更讓我們動容的是,僅僅從這首歌就能看到當時的艱辛與困苦。而這就是艱苦奮鬥的革命鬥爭歷程。

井岡山斗爭有三苦:“一是打仗苦,邊界的鬥爭,幾乎完全成爲了軍事的鬥爭。二是傷病苦,作戰一次,就有一批傷兵,藥品和醫生之缺乏,問題很大。三是衣食苦。”但是“生活雖然艱苦,但卻很少聽到有人叫苦發牢騷。這是因爲有革命的信念革命的熱情,激勵着每個人。”還因爲着“從軍長到伙伕,從毛黨代表起,官兵的生活都是一樣的。同志們對於井岡山的艱苦鬥爭時有信心的,我們的心情都是愉快的。”艱苦奮鬥其實質是人的主觀精神。講的是人在艱難的環境下奮發向上,不屈不撓去實現心中理想的一種精神狀態。中國革命的艱苦奮鬥不僅僅要不怕一時之死,還要有長時間承受精神、身體雙重壓力和折磨的能力,不允許有意志薄弱者的生存。離開了艱苦奮鬥,革命的成功是不可能到來的。在今天的偉大歷史時期同樣如此,沒有艱苦奮鬥的精神,要實現改革的深化、經濟的轉型同樣是不可能實現的。

臺灣歷史學家郭廷以在《近代中國史綱》中說:“建立軍中黨的組織,整飭軍紀,推行農民協會、赤衛隊,發動土地革命,按人口分田,使農民爲保衛自身利益。鞏固紅軍基地而戰,這是毛澤東的‘人民戰爭’。”人民戰爭簡單來說就是依靠廣大的人民羣衆。中共六大一個最重要的成果就是“根據實際情況,把黨的工作重心從千方百計地到處組織暴動,轉變到從事長期的艱苦的羣衆工作、以爭取羣衆作爲首要任務。”井岡山斗爭同樣是依靠羣衆求得勝利的鬥爭。“三大紀律,六項注意”,井岡山土改,農協等等工作就是爭取羣衆的工作。也是在依靠羣衆的基礎上,取得了黃洋界保衛戰的勝利。最終在長期鬥爭中讓羣衆路線成爲了黨的根本工作路線,形成了一切爲了羣衆,一切依靠羣衆和從羣衆中來,到羣衆中去的羣衆路線。

當前時期各項工作都進入到新的階段,改革進入深水區,扶貧攻堅進入鞏固提升期,美麗鄉村整治進入昇華期……件件工作都進入到攻堅克難的新階段。要順利完成好這些任務,除了發揚艱苦奮鬥的精神外,還要依靠羣衆助推性、自發性的支持和幫助。這就對我們的羣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出了更加嚴峻的考驗。我們更應在新的歷史時期重溫井岡山精神,再學井岡山精神,把井岡山精神轉化爲現實工作的抓手與推力,讓井岡山精神在新的歷史時期放射出新的偉大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