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論文 > 德育論文

如何在國小階段開展愛人民教育調研報告

如何在國小階段開展愛人民教育調研報告
如何在國小階段開展愛人民教育調研報告
 
一、          概 要
(一)背景
近幾年來,置人民的生命、利益於不顧的事件不斷被披露出來。“地溝油”事件、“瘦肉精”事件、“染色饅頭”事件、南京“彭宇案”事件、廣東佛山女童小悅悅被碾壓事件等,這些事件觸及社會經濟、道德等各個領域,導致誠信危機現象愈演愈烈,已演化爲當前中國迫切需要解決的社會問題。德行在古代先哲們看來是立身之道、修業之本,更是國之立政之基。道德危機尤其是誠信危機在人際交往中表現爲人際關係的扭曲,在經濟政治文化領域中表現爲經濟秩序的混亂、政治文明的淪喪、社會風氣的敗壞。究其根源,是缺乏對人民的尊重與愛護。凡此種種造成我國經濟運行成本的高昂,資源配置效率的低下。《中國青年報》曾披露說我國每年因不講誠信而付出近6O00億元的代價。“染色饅頭”事件發生後,溫家寶總理稱這些惡性食品安全事件足以表明,“誠信的缺失、道德的滑坡已經到了何等嚴重的地步”。因此,加強小學生的道德教育建設、幫助他們奠定健康向上的人生觀、價值觀基礎至關重要。心理學家通過長期的研究認爲:兒童時期是培養健康人格的黃金時代,各種習慣和行爲模式,都是在這個時期奠定基礎的。如果有一個好的開始,這種習慣和品質的養成會對孩子的成長髮展終身受益的。
學校教育,育人爲本;德智體美,德育爲先。德育主要是對學生進行政治、思想、道德、法制、心理健康教育。國小教育階段德育主要內容是:開展熱愛學習、立志成才教育,開展孝親敬長、愛集體、愛家鄉教育,開展做人做事基本道理和文明行爲習慣養成教育,開展熱愛勞動和愛護環境教育,開展尊重國旗、國徽,熱愛祖國文化的愛祖國教育,開展社會生活基本常識和安全教育。
1996年3月9日,國家教育委員會令第26號,《國小管理規程》第六條指出——國小的培養目標是:初步具有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的思想感情;遵守社會公德的意識、集體意識和文明行爲習慣;良好的意志、品格和活潑開朗的性格;自我管理、分辨是非的能力。
《中國少年先鋒隊章程》第四條——我們隊的目的:團結教育少年兒童,聽黨的話,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護公共財物,努力學習,鍛鍊身體,參與實踐,培養能力,立志爲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貢獻力量,努力成長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的合格人才,做共產主義事業的接班人。維護少年兒童的正當權益。
國小階段,愛祖國、愛黨的教育較爲全面而且深入,形式也較爲豐富和具體,但愛人民的教育,在國小階段較爲缺失。許多國小生在入少先隊時,不明白少先隊隊禮的含義。實際上,隊禮的含義即“人民的利益高於一切”。實際上,愛人民的教育應該從這一刻更系統更正式地啓動。
但是,開展愛人民教育的工作在國小階段也存在一些實際問題。主要原因在於,對“人民”這個概念的理解和認知,對於國小階段(尤其是國小中低年級)的孩子來說是較爲抽象的。這也是爲什麼在國小階段開展愛國、愛黨教育較爲深入、成熟,而愛人民教育卻不夠深入的原因之一。如果問國小生,“你愛不愛人民”,你覺得“怎樣做就是愛人民的表現”,大多數孩子可能會感到茫然。
愛人民教育,說到根本處,其實還是情感教育、責任教育、道德教育,應該比愛黨、愛祖國更具體、更人性化。國小生需要先學會去愛身邊的人,對身邊的人有責任感,然後推而廣之,去愛更多的人,爲更多人負責。爲此,在“愛人民”的主旨下,爲了便於國小生理解,達到好的調查效果,我們將本次針對國小生開展的問卷調查主題鎖定爲國小生“愛與責任”的認知調查。
與此同時,中國已邁入“獨生子女時代”。據統計,領取了“獨生子女證”的中國新生代,數目已超過8000萬名。1974年以後出生的獨生孩子,隨着成長正開始大規模地步入社會。他們獨特的擇業和就業心態,引發新一輪的社會問題,形成了一種獨特的“獨生子女就業綜合症”,給我們帶來不少思考。   
獨生子女存在的弱點已經使家長們擔心,這種弱點一方面來自“獨生”本身,另一方面來自於“獨生”導致家庭出現的教養態度偏差和教育方式不當。這兩方面的原因使孩子出現了一些毛病。  
“獨生”的孩子在家庭裏沒有年齡相近的夥伴,沒有與兄弟姐妹共同生活、交往的經歷,家長對孩子的關愛也更多(現在一個孩子至少有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姥姥、姥爺關注着)。當孩子得到超量的愛、超量的呵護時,家長的教育理智被嚴重淡化了。家庭的教育出現了以下失誤:(1)要什麼給什麼,這是獨生子女自私任性的根本原因。當他的要求都得到滿足,他會認爲生活沒有約束,變得不考慮別人。(2)過分地受人關注,這是孩子以自我爲中心的來源。當孩子受到家人過多的關懷時,他以爲自己永遠是中心,他們會表現出缺乏愛心。(3)父母被孩子控制。由於只有一個孩子,父母往往更放縱孩子的行爲,使孩子有了一套對付父母的辦法。以此控制父母並達到自己的目的。部分孩子只知接受愛,不知給予愛;惟我獨尊而且任性;缺乏責任心和義務感;孩子消費超前,道德滯後;依賴性大,各種能力差;有孤獨感,社會交往能力差……
要想使這些問題得以解決,必須在國小階段注重對孩子道德體系的培養和人生觀、價值觀的奠定,尤其是愛心與責任心的培養。因此,作爲教育工作者和少兒媒體工作者來說,如何幫助孩子理解“愛人民教育”,如何開展“愛人民教育”,應成爲我們的工作重點。
 
 
(二)調研綜述
1.調查目標
旨在調查少年兒童(國小生)“愛人民”教育的現實水平;他們對“愛人民”教育的養成環境及社會現象的認知和態度;他們對“愛人民”教育的評價及建議。         
調查學校及教育主管部門對“愛人民”教育現實意義的理解;學校開展“愛人民”的現狀調查;國小階段開展“愛人民”教育的已有探索和積極有效的建議。
2.調查對象
國小生、學校教育工作者、團隊系統教育工作者、國小生父母、媒體教育工作者、部分學者。
3.調查方式
問卷(選擇題、主觀問答題)、焦點小組訪談
4.調查區域
本次調查涉及全國10個省(直轄市、自治區),即北京、河北、山東、重慶、陝西、山西、甘肅、江蘇、廣西、湖南的多所國小。
問卷發放學校及焦點小組訪談學校包括大、中小城市、縣城等三種不同地域的學校。大城市包括北京、天津、重慶、南寧;中等城市包括江蘇省蘇州市、湖南省常德市、河北省廊坊市、山西省陽泉市、甘肅慶陽市;縣城包括陝西銅川縣、重慶豐都縣、山東省莒南縣等。
5.調查問卷發放數量
4000份。
6.問卷回收情況
本次調查回收問卷3500份,其中有效問卷3297份,200餘份問卷因機讀卡填寫有誤,而未能進入統計。
 
(三)結論綜述
調查和《知心姐姐》雜誌最近一年來的採訪顯示,學校及教育工作者對“愛人民”教育理解不一,但普遍認爲應該從關注愛心教育和責任教育開始(愛人,愛心,知恩感恩、情感、責任感)。學校普遍沒有系統開展“愛人民”的教育,有一些愛的教育、責任教育和感恩教育等,但是不繫統,提法也不統一。社會現實出現了很多問題,學校普遍認爲“愛人民”教育非常重要和必要。
調查顯示,國小生有初步的責任意識和愛的能力。但國小生對自己在家庭、學校、社會應該承擔的責任和行爲準則沒有明確的認知。家庭、學校在愛與責任的教育中,對國小生的影響最直接。父母、教師等施教者首應提升自身的道德修養與施教方式。同時,社會輿論對國小生影響不容忽視,孩子們有很多困惑和糾結,出現了矛盾。
基於此,我們提出如下建議:
需加強對愛人民的價值體系的研究;從根本上將目前教育大勢中“重智輕德”的風氣徹底扭轉過來,從根本上杜絕形式主義;充分利用課堂教育,結合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的開發;應該形成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教育大環境;要加強媒體的宣傳影響和輿論導向作用;加強公益事業的建設。
 
 
 
 
 
二、          主報告
 
(一)對“愛人民”教育的理解
  1.對“人民”的理解應更清晰、透徹
    許多接受本次調查的教育工作者、國小生及學生父母、教育媒體工作者都在反問:“人民指的哪些人?”大部分受訪者表示:以前人民更多的是指工人、農民。但現在的人民指的是誰?現在更多的是階層,還有既得利益者,到底應該愛誰纔算愛人民?這個問題,是在開展教育活動中應該明確的,教育工作者首先應該明確這一理解,並且用恰當的方式深入淺出地傳播給國小生。
    “人民”一詞古已有之。在中國古籍中,人民一般泛指人生,如《管子·七法》:“人民鳥獸草木之生物”;也指平民、庶民、百姓,如《周禮·官記·大司徒》:“掌建邦之生地之圖,輿其人民之數”。在古希臘、古羅馬,柏拉圖、亞里士多德、M.T.西塞羅等人的著作中也使用過人民的概念,但它是指奴隸主和自由民,不包括占人口大多數的奴隸。近代以後,“人民”的概念被廣泛使用,但往往與公民、國民等詞混用,泛指社會的全體成員。馬克思主義誕生後,人民這一概念纔有了科學的和確定的含義。歷史唯物主義認爲人民是一個歷史的、政治的範疇,其主體始終是從事物質資料生產的廣大勞動羣衆。在社會主義時期,人民的範圍更加廣泛,不僅包括工人、農民和知識分子,而且包括一切擁護社會主義的愛國者和擁護祖國統一的愛國者。
  人民與公民、國民是不同的概念,雖然它們都反映了一定社會關係和人們在國家中的地位,但兩者有明顯的區別。①人民是個政治概念,具有一定的階級內容和歷史內容,是相對敵人而言的,它反映了一定社會的政治關係。而公民或國民是個法律概念,指具有一國國籍、並根據該國憲法和法律規定享有權利和承擔義務的人,它反映一定的法律關係。②人民指對社會發展起推動作用的大多數人,而公民或國民指一國中所有具有該國國籍的人,不以其是否起進步作用爲標誌。③人民是個集體概念,是衆多人的集合體,任何個人都不能稱爲人民,而公民或國民則可用於單個人。
  在人類歷史的發展進程中,人民始終是推動歷史前進的決定性力量。但在不同歷史類型的國家中,人民所處的政治地位是不同的,在國家政治生活中發揮作用的範圍和程度也不盡相同。在實行剝削制度的國家中,人民處於被統治地位,其政治作用受到極大的限制,人民在國家政治生活中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不能充分地體現出來。而在社會主義國家,人民是國家的主人,在國家政治生活中起主導作用,人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可以得到充分的發揮,國家從法律、制度和物質上保障人民的主導作用的實現。
  2.國小階段,“愛人民”應更具體、明確,最好從身邊人開始
對國小生開展愛人民教育,只有具體明確,纔好開展得深入。
記者就“如何在國小階段開展愛人民的教育”這一課題隨機採訪了許多教育工作者和家長。其中,山東省莒南縣第八中學的沈召海老師在接受採訪時的說法較具代表性,他這樣說:“對於學生來說,特別是對於低年級的學生來說,‘人民’是個比較抽象的詞語,要想讓學生理解並接受愛人民的教育,首先應該將‘人民’這個抽象詞具體化,讓學生知道‘人民’就是他們身邊的人,包括自己的親人、同學、還有廣大的普普通通的勞動者,讓學生明白愛人民首先是愛你的親人,愛你身邊的普通人。只有讓學生理解了‘人民’的具體含義和外延,學生才能在‘愛人民’的教育中具體知道應該愛誰,進而知道應該如何自覺地去愛。”
幾乎所有的受訪者都不約而同地表示:愛人民要從愛身邊的人開始,從愛父母、愛老師、愛同學開始,進而愛身邊的其他人(身邊的其他人包括校園裏的校工,社會中的民工、工人、清潔工、電梯工阿姨等);再進而從媒體中可以看到的諸如奮戰在抗震救災一線的軍人、志願者、科學家等爲祖國建設做出貢獻的人們。
 
(二) 現階段國小生愛與責任能力的現狀調查
調查現狀如下:
1.國小生有初步的責任意識和愛的能力。
2.國小生對自己在家庭、學校、社會應該承擔的責任和行爲準則沒有明確的認知。
調查1:爸爸媽媽對你有養育的責任,你對爸爸媽媽也需要負責任嗎?
調查結果如下:

調查2:你覺得作爲校園裏的一名學生,在學校應該承擔的責任是什麼?
調查結果如下:

調查3:如果有人在大街上暈倒,路人都匆匆而過,你願意去幫助他嗎?
調查結果如下:
     
調查顯示,絕大部分國小生認同自己應對父母負責任,但其中36.40%的國小生選擇“有責任,但目前不能負責任”。由此可見,國小生對責任的理解和認知還需要再明確,比如一提到“責任”並非就是指重大的事,責任的培養需要從小事點滴做起,從小時就建立責任意識。認爲自己小就不能負責,負責是長大後的事,這種想法其實是需要糾正的。
80.66%的國小生選擇在校期間,“和身邊的人友好相處”是自己在學校時應該承擔的責任,14.03%的國小生選擇“管理好自己,好好學習”;只有4.06%的國小生選擇了“關心學校事務”。由此可見,大部分國小生在校期間,要對自己負責的意識較爲明確外(尊師愛友,好好學習等),對參加學校及班級的公共事務的主人翁精神以及熱情遠遠不夠。增強國小生的集體責任感、榮譽感和對公共事務的參與意識,這是在國小階段應該着力去培養的。國小階段在普及國小生公共責任和意識的工作上重視程度不太夠。“管理班集體的事是老師和班幹部的事情”、“學校的事是大人操心的,是校長還有其他老師的事”,這是在調查中我們聽到的部分孩子聲音,我們的國小生被教育、或者說被呵護地只會關心眼前與自己有關的事情,對公共事物缺乏必要的瞭解和熱情,學校應多創造讓孩子主動思考、主動管理、主動服務的機會,給孩子搭建更多的鍛鍊平臺,同時,學校應重視孩子的意見,讓孩子感受到被信任和被尊重。
81.16%的國小生有助人意願,這個數據是令人欣喜的。說明在國小階段,國小生普遍有着較好的道德意識,也非常單純。當然,也有小部分孩子存在這樣那樣的顧慮,如14.95%的國小生表示“不太好意思去幫助”。國小生既生活在家庭當中,也生活在社會裏,在社會化的進程中,他們必然會受到來自家庭、社會方方面面的影響,在這個過程中逐漸形成自己的道德觀,因此在國小階段,必須通過家庭、學校和社會三方面來鼓勵和提倡這樣的助人行爲。
    3.家庭、學校在愛與責任的教育中,對國小生的影響最直接
    4.父母、教師等施教者首應提升自身的道德修養與施教方式
調查1:在對待他人的態度上,哪句話是爸爸媽媽對你說過的?
調查結果如下:

調查2.你對爸爸媽媽愛你的方式滿意嗎?
調查結果如下:
 

調查3:你覺得老師愛班裏的每一個學生嗎?
調查結果如下:

調查中,在問到國小生“在對待他人的態度上,哪句話是爸爸媽媽對你說過的”時,69.72%的國小生選擇父母經常說的話是“別人有困難時,要主動幫助”,9.58%的國小生選擇的是“交朋友一定要選學習好、老師常表揚的孩子”,9.03%的國小生選擇的是“現在壞人多,不要輕易相信陌生人”,4.17%的國小生選擇“少管閒事,遇事遠一點”。可見,孩子從父母那裏接收到的關於待人接物的正面態度居多,但其中也不乏一些由於顧慮和擔憂帶來的負面教育。在問到國小生“你對爸爸媽媽愛你的方式滿意嗎”時,67.70%的國小生選擇“滿意”,另有31.09%的國小生選擇“有時滿意,有時不滿意”。父母如何去愛及教育孩子,關係到孩子未來成爲怎樣的人,關係到孩子在未來成爲怎樣的社會人,關係到孩子怎樣去愛自己及愛身邊的人。因此,父母應更加註重愛孩子和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更注重言傳身教對孩子的影響力。正人先正己,身教重於言傳。父母間的互相關心、愛護,對長輩的尊敬,對周圍人的友好態度,都能對孩子產生積極的影響。不是有一則孝敬長輩的廣告嗎?“媽媽給婆婆端了一盆洗腳水,在一旁的兒子看了,也趕忙給媽媽端了一盆。雖然孩子端水時,走得懾懾怯怯,但臉上始終洋溢着歡笑。”從這則廣告我們不難看出,要孩子學會關心他人,當長輩的應該有一個積極的生活態度。如果用心去做,從學生、老人、孩子身上會得到意想不到的回報,這不是一種負擔,而是一種愛的表達。
在問到“國小生覺得老師愛班裏的每一個學生嗎”時,78.50%的國小生選擇“愛每一個學生”,14.81%的國小生選擇“要看這個學生的表現”,3.48%的國小生選擇“要看老師的情緒”,3.21%的國小生選擇“看不出來”。由此可見,大部分國小生對老師的付出是持認可態度的。同時,在老師對學生是否一視同仁、是否尊重這個問題上,部分國小生們也有自己的看法,這種看法既來源於自己對班級、老師、學校的一些現象的思考,也來源於父母的言論和新聞事件的報道。調查中,也有一些國小生反映,老師會格外照顧校領導或者官員或有錢人家的孩子,送了禮的同學,座位就會被調到前面,而近視、個子矮的同學卻坐得靠後,有的老師會照顧一些同學做班幹部,以及老師的教育方式比較簡單、粗暴等等。想讓孩子有愛心、有責任感,必須先讓施教者有愛、有責任心、公平對待每一個人。具體到教育工作者的要求,就需要對每個孩子有愛,對每個孩子負責任,並不以孩子的表現及自身情緒等各種主觀因素爲轉移。
2010年10月,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曾通過民意中國網和搜狐網,對3369人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89.1%的人感嘆當今好老師不常有,原因包括:社會不良風氣對老師影響太大(68.2%),教師考覈、評價、監督機制不合理(65.5%),應試教育體制制約(60.2%),教師選拔、任用機制有待改進(52.6%),具有教育使命感的教師太少(48.0%)等。同時,91.3%的人認爲好老師對學生具有重要影響,其中62.8%的人認爲影響“非常大”。當問到“哪個階段的老師對學生成長影響最大”時,“國中老師”排名第一(65.5%),“國小老師”緊隨其後(63.1%),排在第三位的是“高中老師”(48.7%)。
《知心姐姐》雜誌也曾在2010年刊登過一篇題爲《樂樂爲什麼酷愛校長》的文章,作者爲中國少年兒童新聞出版總社首席教育專家“知心姐姐”盧勤老師,她在採訪一位名叫樂樂的在美國上學的中國國小生時,記錄了這樣一件小事。(下文爲文章節選)
國小生對校長一般都會感到陌生或害怕,可是樂樂卻很愛自己的校長。
我和樂樂聊起在美國的學習生活。“在美國的學校裏,你最喜歡什麼?”
“校長菲利浦斯博士!”樂樂回答得很乾脆,好像他早已準備好了答案,“你看,就是這位校長!”說着,樂樂打開自己的大書包,拿出一本畫冊指着上面一位笑容可掬的中年女士向我介紹。
我接過畫冊仔細翻看起來,這是一本學校送給學生的個性化紀念冊,上面有美麗的校園,有孩子們喜歡的老師和同學的照片,還有畢業留言。每一個畢業生都有一冊,作爲童年最美好的紀念。
樂樂認真地向我介紹着學校的每一棟樓房、每一條路、每一個教室。“你看,這是校門口。每天一早上學時,飛利浦斯校長都會站在這裏和我們打招呼!我們的校長可好了,她幾乎能叫出所有同學的名字。我是五年級轉來這所學校的,上學第一週的早上,校長注意到了我是個中國學生,便走過來親切地說:‘早上好,你一定是個新生,你叫什麼名字?’我告訴她,我叫樂樂。以後,校長每次見到我都叫我樂樂,我開始喜歡她了。”說到這兒,樂樂一臉的幸福。被校長叫出名字,會讓一個孩子覺得自己很重要。
……
服務兒童最重要的是用行動取得孩子的信任,信任的前提是,尊重孩子。
尊重,對世界觀、價值觀正在形成的少年兒童來說是至關重要的。孩子們對世界的認識往往是從自己的切身體會中獲得的。
與此形成較爲鮮明對比的,近期一則《大清早校門口對老師又是敬禮又是問好,老師卻很冷漠》的帖子在西祠網上一經出現,也引發了網友們對教育問題的討論。“我兒子早上在學校門口執勤,見到老師都敬禮喊‘老師好’,我注意觀察過,基本上老師連一個表情都沒有地走過。我很生氣,真的很生氣。”這位家長認爲:“這不單單是禮貌問題,這是在教育孩子,影響孩子。老師和學生之間的關係就是這樣無需尊重。問候換來面無表情,這是對孩子的傷害。不說我們這一星期得早早起牀,早早上學,得站在那裏足足有半個多小時,我們還敬禮還問候,老師們,你們的冷漠和麪無表情,傷害了孩子,非常非常不好。從小事做起,從細節做起,爲人師表,教會孩子尊重別人。”《知心姐姐》雜誌記者設法聯繫到了這位發帖的家長。據這位媽媽告訴記者,自己是南京一位國小生的家長,剛剛從國外回來一年。“我和孩子在國外住了有近5年,我覺得這種‘尊重別人、接受別人尊重’的習慣要從細節做起。”這位家長告訴記者,選擇發帖只是希望一些身爲教師的網友看到,可以關注到這個問題。採訪中,這位發帖家長認爲,這種現象帶有一定的普遍性。她告訴記者,自己讓兒子把這個現象也寫到了日記裏。老師在日記裏批語說:“可能有的老師在想心事,我們不要去管別人怎樣對待自己,做好自己就可以了,‘給比拿要愉快’。”對此,這位家長表示,“我希望老師和孩子的關係可以變成相互尊重。”   
     5.社會輿論對國小生影響不容忽視,孩子們有很多困惑和糾結,出現了矛盾。
調查1:你怎麼看待身邊那些缺乏愛心的人?調查結果如下:

調查2:你覺得,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是什麼樣的?(用一個形容詞來形容)
調查結果如下:
       
調查中,在問到國小生“你怎麼看待身邊那些缺乏愛心的人”時,國小生根據自己的親身經歷及對身邊環境的直觀感受做出瞭如下選擇:有49.39%的孩子選擇“他們之前也喜歡幫助人,後來受到了傷害”, 35.78%的國小生選擇,人缺乏愛心是“從小接受的相關教育比較少”。10.04%的國小生選擇,人缺乏愛心是“天生的,有些人生性冷漠”。4.79%的國小生選擇,“現在缺乏愛心的人很多,所以並不稀奇”。在《知心姐姐》編輯部收到的衆多來信中,常常有孩子傾訴被家人、被同學、被老師傷害,從而不願再相信他人的案例。由此可見,在成長中,負面事件的影響如果得不到及時緩解、疏導,則可能直接改變孩子以後的行爲,改變孩子的道德觀和價值觀。雖然只有少部分國小生在愛心和責任心方面的認知出現偏差,但仍需重視。如贊同“人生性冷漠”,對“缺乏愛心的人很多,所以不足爲奇”。
此外,一定比例的國小生羣體選擇這個世界“競爭激烈”、“不平等”、“有危險”等代表壓力及負面認知的選項,說明國小生羣體已經從不同渠道感覺到了生存壓力與人生困惑。一方面說明國小生接觸社會、主動思考的能力較過去都有所提升;另一方面也說明一些較爲突出的社會問題和現狀已經影響到了國小生對世界的看法。國小生對社會大環境的感性認知,來自於父母、學校、社會輿論及自身體驗和觀察等渠道產生的影響。如想改變孩子的認知,需從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環境(包括輿論宣傳導向)的多渠道進行。近幾年接連發生的南京彭宇事件、天津許雲鶴案,及近期發生的廣東佛山女童小悅悅連遭兩車碾過,18名路人見死不救的新聞事件的報道,都造成了較爲廣泛和惡劣的影響。
 
(三)對國小階段“愛人民”教育開展情況的調查及分析
    1.對“愛人民”教育開展情況的調查
(1)在“愛人民”活動的開展過程中老師們擔憂的問題
除了對全國4000名國小生髮放問卷外,我們也對北京、重慶、江蘇、湖南、河北、山西、山東、甘肅8省市的一至兩所國小的校長、德育老師、少先隊大隊輔導員、班主任、學科教師和家長等進行了焦點小組訪談。我們希望瞭解到在“愛人民”活動的開展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有哪些?聽取一線教育工作者對“愛人民”教育的建設性意見。進而調整方式方法,在今後開展“愛人民”教育活動時取得更好的、更有價值的效果。我們先來了解一下,在“愛人民”活動開展過程中,出現了哪些讓老師們擔憂的問題。在後面“對策和建議”部分,我們會將老師們提出的建議性意見更加詳盡地予以呈現。
擔憂之一:愛人民教育形式大於內容。
結合上文孩子們在問卷中反應的“多說教,走形式”、“教育方單一,沒有
實踐活動”的問題,接受採訪的老師們也認爲,由於對“人民”的理解不夠具體,所以,直接導致對“愛人民”的活動不夠生動和豐富。
山東省莒南縣第八中學史峯老師意見比較有代表性,他說:愛人民的教育從國小階段做起,就是要在學生形成正確的意識形態之初打好基礎,爲學生做好“愛人民”的啓蒙教育,其意義當然無比重要。但是對於國小階段的“愛人民”教育,老師們也是存在一些擔憂和困惑的,比如“愛人民”教育往往被搞成了一種形式,缺少實踐。形式多於實踐的愛人民教育往往很空洞,很虛幻,無法讓學生感覺到“愛人民”教育的真實內涵。比如進行愛人民教育搞一次演講比賽,不如搞一次志願實踐活動。但是現在的問題學校往往願意搞“演講”活動,不願意搞實踐性質的“志願活動”,於是學生就無法近距離地真實地接觸到“人民”,最終導致活動的低效或是無效。
如何避免“形式大於內容”這個問題呢?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a.要說清楚人民是哪些人?怎麼愛?教育者也要在具體的教育情景中施以引導。
b.活動要有層次,要具體。比如,不同年齡的孩子要做符合他們年齡的事,說符合他們年齡的話。
c.要靠教育系統來推,團委系統推可以,但難度大。原因是中、國小團組織、少先隊組織雖然很健全,但是中國小團委歸教育團工委直管,接受團委領導。團委系統人少,轉崗頻繁,不直接領導學校團委和少先隊系統,加上這是一個長期的系統工程,所以團委推比較難。要做實的話,還是要從教育系統推。
d.開展豐富多彩的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走進勞動羣衆中間;或把不同職業的勞動羣衆請進校園,現身說法。讓學生懂得社會進步與發展離不開他們。
e.家校合作,弘揚“勞動光榮,勞動者光榮”的社會風尚。
擔憂之二:不良現象的影響。
國小生接愛教育的渠道比較單純,主要是家庭和學校,但他們接受信息的渠道卻很多。從小幫助他們正確地分析理解各種社會現象,這是學校必須要發揮的作用。如果不能在國小階段正確地進行愛人民的教育,國小生長大到中學生或大學生階段就容易走錯路或走彎路。甚至會影響到國家未來的發展。
北京市崇文區教師研修學院張鵬宇老師說,作爲老師,她個人認爲最擔憂的是各種社會現象對學生的影響。現在影響學生的因素太多了,而且,學生也不像以前那樣老師說什麼就信什麼了。所以,怎麼讓學生信,怎麼能有說服力地教育學生是個很重要的問題。可能也是很多老師的擔憂吧。
河北省廊坊市華北油田一處國小德育校長周曉娜老師也提到:現在的社會太複雜,形形色色的人太多,很多都帶上了僞裝的面具,對於幼小的孩子們來說,很難識別人心善惡。無論是家長的叮嚀,還是輿論媒體的宣傳,都讓孩子們不敢去釋放自己的愛心,害怕上當受騙。
北京海淀區民族國小校長馬萬成說:目前電視、報紙成天披露父母與孩子之間、兄弟姐妹之間爲了房子、爲了錢對簿公堂,這種情況太多了,家庭沒有了,親情沒有了,連父母、兄弟姐妹都不愛,怎麼愛人民?如果這方面缺失,沒說愛人民就是假的。”他還說:“知、情、意、行幾個方面,知識有了,情感淡了,意志弱了,行爲偏離了道德標準。誠信嚴重缺失,買瓶蜂蜜都需要先鑑定纔敢喝,這太成問題了。所以,開展愛人民的教育,很重要,很有現實意義。”
    那麼,面對現今社會出現的一些不良現象以及這樣那樣的道德問題,我們應該怎樣讓孩子們正確地分析和理解各種社會現象,把“愛人民”教育開展並推進下去呢?
    a.張鵬宇老師認爲:老師都是以教材爲本,愛人民這種教育更需要教材來規範。當然,教材不一定就是像數學、語文一樣的課本,也可以多樣化一些。利用電子技術、多媒體、互聯網等,多些實例分析最好。一定不要弄成學生守則那樣的。
b.河北省廊坊市華北油田一處國小德育校長陶金林認爲:現今社會經常出現這樣或那樣的道德問題,傷害到“愛”的事件也時有出現,之所以這樣,我認爲是道德教育與經濟發展不平衡所致。很多人重金錢輕道德、重利益輕情感的現實使我們認識到道德教育、愛的教育迫在眉睫,而愛的教育也需從小抓起,要防止孩子們因“愛”而受到傷害。
c.北京育英學校國小部老師、北京十佳優秀班主任袁鳳芹老師認爲:這個話題有現實意義。“愛”,對今天的有些孩子來說,真是一種“奢望”,他們“愛”無能,有的孩子連父母都不愛,有的孩子連自己都不愛,還談什麼“愛人民”? 所以,先教會孩子從愛自己身邊的人開始吧。
擔憂之三:渠道單一。
在調查過程中,老師們還反映了一種擔憂:“愛”人民的教育渠道單一。的確,現在的學生成長於較爲複雜的社會環境中,獲得信息的渠道多樣化使學生形成的個性更加張揚。面對性情各異的孩子,應把握時機、講究策略。
a.策略一:巧選時機播種愛
愛,是一種原動力,世界偉大的一切,都從這裏開始。我們只有播下的愛的種子,纔將長成無邊的佳樹,結出累累碩果。人生應該懂得的許多的愛,是需要教給的。我們教孩子去愛時,不能只喊口號,流於形式,真愛無痕,更多的時候我們需要用足夠的時間、巧妙的方法去暗示孩子、感染孩子,喚起他們愛的共鳴。課堂上、生活中、交往中都可以成爲傳播愛的陣地。
課堂是孩子學習知識的主陣地,把課堂作爲傳播愛的主戰場無疑是一種有效的方法。比如語文課上孩子在學習《都江堰》一文時,我們要向他們講述的是戰國時代的李冰父子發動人民用智慧和辛勞興建了這一當時世界上無與倫比的宏偉水利工程,2200多年來給川西平原帶來了巨大的水利效益。讓孩子們懂得,人生要對人民付出自己的愛。 當我們在歷史課上講解中日“甲午戰爭”,可以教導他們要像鄧世昌等北洋水師將士那樣深愛我們的祖國,以血肉之軀去保衛她。課餘,組織孩子們參觀科技展覽,閱讀科學家的故事,我們因勢利導,鼓勵他們要熱愛科學;踏春秋遊,遊覽名勝,走進翠色初染的春光或紅葉欲燃的秋色,我們希望在他們的心頭,萌生對奇妙美麗的大自然的熱愛;慰問孤寡老人、援助困難人羣,我們通過獻愛心活動,喚起他們對弱者的關愛;瞭解家鄉的歷史變遷、瞭解父母的成長經歷,過去與現在的鮮明對比,我們用真實的故事激起他們對今天生活的珍愛。
b.策略二:巧施懲罰感悟愛
英國皮亞丹博物館收藏了兩幅圖,一幅是人體骨骼圖,一幅是人體血液循環圖。這是當年一名叫麥克勞德的國小生的作品。這個孩子有一顆特強的好奇心,老想看看狗的內臟是什麼樣的。有一天,他終於殺了一條狗。這條狗恰恰是校長的寵物,校長知道了,決定給他以懲罰,罰他畫兩幅畫。這就是該博物館收藏的兩幅畫。麥克勞德後來成了一位有名的解剖學家,就得益於校長對他小時候好奇心的保護和引導。這位給予麥克勞德的懲罰實在是高明。
在當前的教育大氣候下,老師們談“罰”色變,。但是 “懲罰”教育並不是“體罰”,是指在關愛前提下對學生的不良行爲進行糾正、矯治的強制措施。這種教育方式是愛心關懷的另一種教育方式,是“另類愛心”教育,對學生適當地懲罰實際上是對學生的一種激賞。 比如,性格孤僻的學生“罰”參加集體活動,上課愛插嘴的孩子“罰”講故事、“罰”寫作,違反紀律的孩子“罰”做好事等等。我們的懲罰要以不傷害孩子的自尊、不傷害孩子的身體健康爲前提,通過懲罰,讓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懂得爲自己的過失負責,而且感到是一種責任。一個能承擔責任的人,才能真正懂得去關心別人,體諒別人,才能真正體會到愛。
c.策略三:巧留機會表達愛
愛是一種感受。一個人在被他人需要時,才能感受到自己生命的價值;一個孩子在被大人需要時,才能感受到自己幼小的生命是多麼的偉大,於是感悟到一種深深的愛意。
對成人來說,接受孩子的愛是幸福的,快樂的;但是對孩子來說,給予別人愛,別人能理解、能接受、能感悟到,比接受成人的愛更快樂!然而,今天許多的父母,卻把孩子們“愛的機會”壟斷了,把孩子們“愛的權利”剝奪了。在很多的家庭中,孩子被各種各樣成人的“愛”包圍了,他們被大人的愛捂得透不過氣來。
例如:一個孩子正在家裏寫作業,爸爸下班回來了。剛剛在學校接受過愛的教育的孩子馬上倒了一杯茶水,遞到爸爸面前:“爸爸,請喝茶!”誰知,爸爸冷冰冰地說:“去,去,去,寫作業去!別趁機跑出來玩兒!誰用你倒茶,多考個100分比什麼都強!” 有一個孩子看到有病的媽媽在廚房做飯很辛苦,便走進廚房說:“媽,我幫你幹!”媽媽馬上揮揮手說:“不用,把你的書念好,就是關心***了。媽媽可不希望兒子長大當廚師,媽要你當研究生!”
這樣,孩子們心中剛剛萌發起來的愛的火焰一次又一次被父母無情地撲滅了。漸漸地,孩子明白了,父母所要求的就是他考高分、上重點學校,別的什麼都不需要了。然而,這不是所有孩子都能達到的目標啊!於是,許許多多孩子變得心灰意冷、玩世不恭,不再關心別人,也不懂得愛別人了。
其實作爲父母也好,老師也好,真正的愛孩子,就要留給孩子一點表達愛的機會,別總把自己看成是高山,視孩子爲小草,讓孩子依賴你。孩子的一聲善意的問候也好,一張粗糙的賀卡也好,也許你真的不需要,但一定要記得表示感謝,因爲這是孩子的愛最稚嫩的表達。
擔憂之四:不重視德行,重視成績。
山西省陽泉市下站國小荊玲梅老師反映的問題非常現實,她提出:愛人民的教育應該從小就開始,讓孩子學會以愛爲中心,把愛折射到更大的範圍。現在孩子花很多時間在網絡時間,接受的內容淺,實踐機會少。現行教育制度下,只注重學習書本知識,課外知識少,課外活動也很少。
荊玲梅老師反映的問題讓我們馬上想起2011年9月24日在東南網上發表的一篇題爲《有一種教育叫做“愛”,休以成績論“高矮”》的文章。文章報道了:爲了追求升學率,當下許多學校過於注重以成績來評判“後進生”,違背了“有教無類”的教育原則。難能可貴的是,近年來福建師大附中大力倡導了以孩子的情感發展爲出發點的教育模式。
  教師節這天,福建師大附中的彭蔚蘭老師收到一條短信:“因爲有了您世界纔會如此美麗,因爲有了您我的生命纔會如此多彩,醫生治癒人們肉體上的傷痕,您治癒人類靈魂的殘缺。”短信來自一位署名“刺頭”的學生。
  福建師大附中校長林瑜說,近些年,學校提倡一種“愛的教育”模式,讓學生在師愛中釋放學習的壓力,培育感恩的情愫,收效顯著。
  黃明亮,2011屆文科班主任,曾在學科教師和班主任測評中拿到雙百的滿意率,他的成功就在於奉行了“沒有愛就沒有教育”的理念。對後進生,他總結出“慢工出細活,恆心出精品”的經驗。
  他班上有位叫小雙的同學,時常粗話連篇,與老師作對,跟同學打架,讓家長無可奈何地乾瞪眼。“怎麼接近她的心靈?”黃老師細心觀察着她的每一個舉動,發現了突破口,“這孩子沒吃早餐,常在課堂上稀里嘩啦地喝牛奶,科任老師意見很大。”不同於其他老師的嚴令禁止,黃老師特許小雙在他的課堂吃早餐。這一小小的舉動,讓小雙在情感上接近了黃老師。隨後,課堂上的提問和鼓勵,更讓她在黃老師面前展示出從未有過的溫順和努力。
  “發掘後進生的優點加以放大,讓他們找到位置,也就找回了自信,走上了正軌。”黃老師說。小雙的“改造”過程也非一帆風順,在高三最後一個學期的晚自習課,黃老師每天必到她跟前,找她做輔導,“教育是慢動作,急不來”。可喜的是,小雙考入了大學。
  黃老師說,“愛的教育”模式,關鍵要樹立“後進生都有自己的特長”的理念,不能光爲了升學,盯着漂亮的成績看。黃老師班上有個學生,各科成績都很不起眼,但作文非常出色。黃老師就鼓勵她多寫作,向報紙雜誌投稿。後來,她考了個大專,依靠紮實的作文功底,畢業後又考上了研究生,現在成爲古典文學的博士。
  孩子犯錯了,一個電話把家長招到學校辦公室,數落父母的過錯。在師大附中,班主任們不會如此簡單,他們堅信上門交流,比單純將家長招到辦公室問話更有效,家訪是溝通家、校的紐帶,也是深入瞭解孩子的途徑。附中的孩子有一部分來自福州八縣,學校就組織教師下基層,“送家教下鄉”集中走訪縣城的學生家 。
  彭老師班上曾有一個外地男生,在九年級學期最緊張的時節,缺課好幾天。彭老師抽空找到男生家,看到孩子坐在輪椅上,原來是由於出車禍造成嚴重骨折。那個冬季有點冷,彭老師趕忙給孩子買來特製襪子,把他連同輪椅送到學校。由於上廁所不方便,這孩子每天就靠控制飲水來省卻麻煩,而同學們卻不嫌麻煩,把空可樂瓶剪開,關上教室門,爲他接尿,這讓老師們感動得流淚。
學校德育處的李華老師感慨:“最後開的花,與最早開的花一樣美麗。以孩子的情感發展爲出發點的教育,比單純強調學習成績更人性化,也更健康、科學。”校黨委書記葉燊也認爲:“教育的目標是讓人人能成材,這個‘材’不是簡單的‘考好成績’,更重要的是讓他們能夠成爲一個健康的人、陽光的人、合格的人。”
陶行知先生曾說:“愛是一種偉大的力量,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愛的教育是兒童教育的基本原則和方法。
愛心不是強行灌輸的,不是一夜之間培養出來的,它是通過自然模仿、潛移默化的滲透而逐漸形成的,要達到這個效果,家長和老師們所採取的教育方式尤爲重要。
首先,要讓孩子讀懂愛。從小讓孩子明白並珍惜父母乃至他人的“關愛”應該被列爲家教中不可缺少的內容。許多家長就是由於錯誤的付出方式,讓孩子誤以爲“父母對我的好”是客觀而非主觀的,於是便坦然安享於接受的位置,不去思考隱藏在愛的行爲背後那濃濃的舔犢之情。長此以往,愛當然只會從上往下地單一流動。家長應該把握住生活中的機會,告訴孩子哪些表現是愛、爲什麼親情可貴、如何向家人表達愛……把“愛”這一寓意深遠的字眼以實際行動和情感體驗的方式教給孩子,孩子自然會產生心理共鳴,懂得珍惜、感激家長的愛。
其次,讓孩子學會給予愛,掌握愛的付出方式。給予愛,即教會孩子關心他人,幫助他人,珍惜一切美好的事物。平日需注重情感教育,使孩子成長爲具有同情心、愛心的人。要達到這一教育效果,可以抓住日常生活中的細碎小事進行教育,如飼養小動物、照顧生病的親人、讓位給年邁的老人等,讓孩子知道“愛”不是一句空泛的口號和模糊的概念,而是環繞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愛也不僅僅侷限於父母和孩子之間,而是體現在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各種關係網絡中。
(2)在“愛人民”教育活動的開展過程中,國小生的反饋
A.說教多,走形式。
路冰(江蘇省東臺實驗國小 11歲 男生):教育的方式太單一。
夏天(江蘇省東臺實驗國小 10 男生):讓我們聽長篇大論的演講,每次內容都一樣,而且領導來了才舉辦。
魯文靜(北京育英學校10歲 女孩):只在講臺上講一講,而不能讓我們明白,這樣這會讓我們覺得愛和責任一點也不重要。
     B.老師本身缺乏愛的教育。
餘南興(湖南常德東昇國小9歲,女):老師的批評可以從“你怎麼考得這麼差”變成“下一次加油”嗎?
匿名(11歲 女生):不認同用暴力讓同學屈服,不認同只要學生有一丁點錯誤就很生氣,狠狠地責罵他。
李奕瑋(湖南省常德市11歲 男孩):我覺得老師在教育的過程中不應該打或者罵,要用愛的關心,纔是最好的。
孩子們提到老師的批評、責罵實際上就是“語言暴力”。“語言暴力”就是使用謾罵、詆譭、蔑視、嘲笑等侮辱歧視性的語言,致使他人的精神上和心理上遭到侵犯和損害,屬精神傷害的範疇。“語言暴力”相關的不良事件在公衆領域中多次被提及。2004年8月,廣州市的一位媽媽就曾打電話給知心姐姐說,他的兒子大學聯考分數上了重點線,但是兒子不想去上大學,原因是害怕再次進入一個備受挖苦嘲諷的校園環境。而近幾年“低齡語言暴力”現象愈演愈烈,也引起了政府、公衆、媒體的極大關注。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教授鄒泓說:“同伴或老師實施的語言傷害,還會給孩子的心理上投下一種陰影,致使他們不再相信外部世界,覺得這個社會是冷漠的、惡毒的,對社會產生一種強烈的排斥感。” 專家分析,語言暴力折射出我國學校教育中方方面面的匱乏於缺失,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教師綜合素質與人文精神方面的問題,也有我國教育制度與教師心理健康方面的問題。長期從事青少年心理諮詢的專業人士王琰說:“師範教育的漏洞也是語言暴力盛行的一大原因。傳統的師範教學只注重課程的教學,而沒有設計學生心理呵護方面的內容。”她還談到,“語言暴力多發生在新老師身上,意一是由於沒有經驗,二是因爲師範畢業的學生大多二十二三歲,小的只有十八九歲,自己還處在青春期的後期,情感壁洞比較大,自控能力差,脾氣無法控制,不知道如何宣泄自己的不良情緒,所以有時候口不擇言,對學生造成了極大的傷害。”之所以提起“語言暴力”這個話題是因爲,“愛人民”教育,首先應該讓孩子們“相信愛”、 “感受愛”、“擁有愛”,這樣孩子們纔有能“理解愛”、“傳播愛”,最終落實到“愛人民”的行動。
     C.教育方式較單一,缺少實踐活動。
徐飛鴻(北京市育英學校10歲女生):我希望學校多開展實際活動,不要只是語言上的教育。
劉朵朵(五年級 女生):我不認同學校對愛與責任感的教育沒有付出實踐,希望多開展此類活動。
何欣渝(重慶市雙橋區雙路國小11歲男):我喜歡學校的活動,但不能進行強迫性教育。
匿名(江蘇省 東臺市實驗國小):最不願意參加光說不做的活動。
     的確,“愛人民”教育聽起來比較宏觀,不過,我們可以看看北京黑芝麻國小四年級年級組長李毅老師是如何把愛人民教育落實到日常的教育點上的。李毅老師在接受採訪時說,比如,三八婦女節、母親節、父親節和設計一些活動。活動不侷限於家庭範疇,我們會讓同學們參加社區的公益活動,比如,敬老愛老,社區圖書室服務。有些家長還會帶着孩子們走向社會,有條件的還會走出國門。總之,我們是藉助活動潛移默化地告訴孩子,如何尊重他人、善待他人、汲取他人優點、發現別人身上的閃光點。我們所說的“他人”包括父母、同學、老師、認識的人和不認識的人……我們覺得這就是愛人民的一種具體體現吧。
據以上對“愛人民”教育的調查和分析,我們不難得出這樣的結論:國小生渴望得到愛、感受愛和給予愛,對“愛人民”活動的開展也是積極響應和參與的。只是活動形式單一以及實際生活中缺乏愛的感受讓孩子們心裏有一些小小的失落。而老師們反應的問題很真實——社會大環境的影響、學習與成績的壓力以及實踐中方式方法的匱乏都是“愛人民”活動在國小的順利開展與推進所面臨的實實在在的問題。
其實,愛的教育是一門藝術。首先它需要教育者有愛心,杜絕語言的冷暴力;其次,它需要教育者堅持正確的東西,引導孩子們正確分析和麪對各種各樣的社會現象;第三,我們要教育學生有愛心,單憑教師一個人的熱情是不夠的,還需要家長、社會的支持與配合;單憑一時的熱情也是不夠的,還需要我們長時間平心靜氣的循循善誘,春風化雨。平時在與孩子的相處過程中,我們要能從各個方面瞭解孩子,以心換心,講究策略,巧妙的解開他們的心結,才能打開他們的心扉,點燃他們對生活的熱情,激活他們的愛心。最後一點,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讓孩子們具備愛的能力。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如果善良的情感沒有在童年形成,那麼以後便再也培養不出這種感情來了。”愛是人類行爲的根本,社會的基石,它既是人的天性,又是一種能力,甚至可以說,這是一種會影響孩子一生的能力。
D國小生更認可行動起來的愛的教育
調查:要成爲一個有愛心的人,最重要的教育是什麼?
調查結果如下:

調查顯示,對於上國小的孩子們來講,“要真正去做,只把愛心放嘴上,這不是真的愛心。”在參與此次調查的3297份有效問卷中,持這樣觀點的國小生佔44.35%。此外,還有20.89%的國小生選擇,“應首先建立人人平等的觀念,帶有歧視,不可能有愛”。10.35%的國小生選擇,“應對愛的對象要有一定了解,沒有無緣無故的愛”。由此可見,建立人的平等觀是愛人的基礎。愛心不是施捨,不是居高臨下的給與,讓更多國小生意識到這一點,對培養愛心非常重要。此外,增強對愛的對象的瞭解,這對培養國小生的愛心十分有必要。比如讓國小生愛農民、愛工人、愛解放軍,那麼就需要給孩子創造瞭解這個羣體的機會。對愛的對象缺乏瞭解,愛可能淪爲空談。
  2.學校目前開展“愛人民”教育的途徑、效果
(1)學校開展了一些和愛人民教育相關的教育,主要體現在愛人、愛心、知恩感恩、情感、責任感5個方面的教育。
某些學校取得了較好的效果。通過愛人民的活動,孩子們懂得要從愛身邊的人開始,和周圍的人和諧相處。通過愛人民的活動,孩子們懂得要知恩圖報。通過愛人民的活動,孩子們懂得了什麼是道德底線,懂得了誠信的可貴。具體實例如下:
北京黑芝麻國小五年級班主任郎琳在接受採訪時提到:去年學校裝修,請
工人師傅粉刷外牆,當時正是6月份,天氣特別熱。孩子們在體育鍛煉的時候,看到正在幹活的工人師傅們特別辛苦,就說想給叔叔們送點水。有的孩子說想給叔叔們折小扇子。幾個孩子提議之後,很快就有好多孩子響應,大家捐出一些錢給叔叔們買水,還折了小扇子,在上面寫上一兩句感謝的話。我們專門找了一個時間,把東西給工人們送過去。當時,他們特別感動。都以爲現在的孩子只知道關心自己,沒有想到孩子們能夠關心周邊的人,那些爲他們服務的人。所以,點點滴滴的小事、能觸及孩子們心靈的教育會對孩子們產生很深刻的影響。
愛人民的教育應該體現在:對周遭爲自己服務的人的敬仰與感恩,對爲社會做出貢獻的平凡的人的崇敬。培養了學生的愛心,培養學生有了博愛的胸懷
北京海淀區民族國小馬萬成校長說:“孩子要懂得知恩,感恩。”
讓孩子學會知恩圖報,不光是父母之恩,還有天地之恩,祖國之恩,師長之恩,親人之恩,朋友之恩。有一則“千人糕”的故事,大概意思是這樣的:大人說,今天我們來吃“千人糕”,小孩稀奇得不得了,等到糕上桌,卻原來是普通的年糕。於是大人說,這個糕是由許多人做成的,試想,糕是米磨成的,米是農民種出來的,農民的工具又是由許多工匠做出來的,這些工匠的原料又是由更多的人做成的,現在臺上的糕何止“千人”所做。每件事能做到感恩的人並不多,但是我們的生活的確離不開很多人的付出和努力,有多少人爲了藍天碧水而奮鬥,有多少人爲衣食住行而操勞,我們無法離開爲我們服務的勞苦大衆,我們享受着他們的成果,所以要讓孩子學會感恩,懂得回報。
讓孩子感恩天地,是它們給了我們生存所需要的一切,人類的生成和生存離不開自然界的空氣、陽光,離不開大地和雨水。報天地恩也就是使自身的思想和行爲都符合天地之道,做個善良的人。讓孩子感恩祖國,瞭解他的歷史瞭解他的文化,報祖國恩要從民族文化中感知祖國的博大精深,豐富底蘊,適當的時候爲祖國獻出自己的一切,成爲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讓孩子學會感謝師恩,是他們給了我們健全的頭腦,沒有他們,我們將處在原始的混沌之中,只是具有動物的屬性。報師恩最好的方法就是努力學習成就自己的人生。人的一生離不開朋友,友情是最純潔、最高尚、最樸素,最平凡的感情友情無處不在,伴隨你左右,縈繞你身邊。報朋友恩就是急朋友之所急,想朋友之所想,讓孩子學會與身邊的人真誠相處。感恩讓我們懂得了生命的真諦,報恩讓我們知道付出的快樂。讓孩子學着帶着一顆感恩的心,去看待社會,看待父母,看待親朋,放開博大的胸懷,尋找快樂,成爲一個人格健全的人。
北京平谷區團區委張曉晨副書記提到要通過愛人民教育讓培養孩子的責任感;北京教育學院副院長鍾祖榮、北京海淀民族國小校長馬萬成也提到了有了責任感,愛人民纔會更實在,更深入。記得有一項統計:美國的西點軍校特別重視責任感的影響。從20世紀90年代至今,在全球500強企業中,從美國西點軍校畢業出來的成爲董事長的有1000多名,副董事長有2000多名,總經理或董事一級的有5000多人。遠遠超過了其他任何一家大學培養出的頂尖人才數量,其原因正是西點軍校不僅注重教給學生實用的知識和經驗,更注意培養學生最基本的人文素養,如:準時、守紀、盡職盡責、嚴格、正直、不找藉口等,這些品質都是優秀人才要求具備的最基本素質,其中,責任心又是一切的基礎。
當今社會中,孩子缺乏責任感的現象非常嚴重,而造成責任心缺乏的最主要原因就是家庭和學校的教育。因此,我們希望老師和家長們不要再只是單純地要求孩子學會這樣那樣的技能,而對孩子的諸項品質不聞不問;不要以爲“責任感差”只是小事。
社會學家研究證明,沒有責任感的孩子,常會因爲找不到自己在社會中的地位和重要性而感到迷惘,因而失去創造成就的動力,而容易爲其他一些輕浮的事物所吸引,沉溺其中,既不能成就自己的事業,也得不到社會的承認和感情的回報,只能平庸地混過一生而一事無成。因此,美國素有“領導人教父”之稱的丹尼斯·韋特利博士告誡天下父母:“如果想讓孩子成爲一個合格的人才,你必須使他(她)從小就有責任感,在個人發展空間和個人責任之間達到平衡。”責任感的重要性由此可知。
有人總結說,一個國家的國民有了責任感,這個國家就能強大;一個家庭的成員有了責任感,這個家庭就能幸福;一個人有了責任感,不僅能彌補他在其他方面的弱點,還會因爲品格的高尚得到社會的尊重與承認,也會因爲自己的盡職盡責而享受心靈的安寧,更會把自己的責任與家庭、與他人、與社會聯繫起來,纔會產生自我價值感,才能在人生路上取得更大的成功。因此,從小培養孩子的責任感絕不是小事,它是關係到孩子一生命運的大事。
(2)學校開展一些和愛人民活動效果不好的原因
第一,活動太過於形式化,缺少讓學生真正能接觸到“人民”的實踐性。河北省廊坊市華北油田一處國小於惠老師:學校開展過很多類似的教育,個人感覺形式大於內容,因爲整體衡量教育尺度不改變的話,一切弘揚美好活動都是做秀。當然不能說做秀完全沒有用處,至少還是能接納一些,但是差得太遠,和所宣揚的教育目標差的太遠。
第二,對學習成績的過分追求,重成績輕德育。山東省莒南縣第九國小王慶菊老師:形式花哨但實踐不具體的教育,效果當然不好。還有一個不好的原因就是從領導層面來講,可能不是太重視這方面的活動開展,學校對於“教學成績”的過分追求,讓學生將更多的時間投入到“學習考試”中來,他們甚至沒有時間也沒有機會來接受“愛人民”的教育。
第三,部分學校沒有提到過這方面的教育。湖南省常德市國小黃校長:學校沒有提到過這方面的教育,更多的提法,怎麼關愛自己,關愛家庭,不過愛人民教育提升了一個高度,實際上很多教育涉及了這方面的內容。我個人理解愛人民的教育是做人與做事的教育,學校應該研究怎麼做,纔是一個完整的人?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愛人民的教育,具體到學校顯得太大了,不具體,不具備可操作性。“知心姐姐”教育服務中心啓動了中國父母學校計劃,這個觀點非常重要。中國這麼多的父母,沒有一個對父母來培訓的,幫助父母,教育孩子。往往孩子上學了纔有家長學校。中國父母對孩子的影響太重要了,我們學校也參與了,覺得非常好。
第四,安全是大問題,想開展教育有心無力。湖南省常德市國小德育校長沈昌遼老師:收費問題,還有安全問題,都是不能左右的,不敢走出去。學生非常想參加實踐活動。教育行政部門也不同意。不開展體驗活動,如何進行愛的教育? 孩子都是在鳥籠子長大了,實踐活動是最容易做人,做事情的,是對價值觀的培養最重要的影響。
 
(四)對於在國小階段開展“愛人民”教育的對策和建議。
    1.明確“愛人民”教育應該包括哪幾個方面
     (1)愛人教育、愛心教育
    人民無論從哪個角度來定義,歸根結底都要落在“人”字上。孩子,是家庭的一份子,是學校班級的一員,也是一個小小的社會成員。在任何一個集體的概念中,人都是不可或缺的基本元素。愛人民的教育,首先要讓孩子學會善待自己、善待他人。從愛自己、愛家人、愛老師和同學做起,培養愛的習慣,從而在孩子心中逐漸確立起關愛社會的大愛。
訪談實錄:
北京平谷區團區委副書記張曉晨說:“如果培養了學生的愛心,培養學生有了博愛的胸懷,促進學生更具社會責任感,就可以說達到了很好的效果。”
袁鳳芹老師說:“愛人民的教育應該體現在:對周遭爲自己服務的人的敬仰與感恩,對爲社會做出貢獻的平凡的人的崇敬,對歷史上做出特別功績的勞動羣衆的緬懷。”
北京教育學院副院長鍾祖榮說:“怎樣愛人民這個問題的本質是人一輩子爲誰服務的問題,站在誰的角度上看待問題和去說話行事的問題。”北京宣師一附小校長楊英說:“孩子要多瞭解不同崗位上的人,尤其優秀人員的事蹟,從他們身上吸取閃光的品質,將來更好地爲人民服務。”
    (2)情感與情商教育
愛是人類的一種基礎情感,在某種程度上也是人的一種本性。同時,愛也是一種需要學習和培養的能力。無論是生活在家庭、學校這樣的小環境,還是融入社會的大環境,擁有對愛的感知和付出愛的能力,對孩子來說至關重要。懂得感恩他人的愛,同時也懂得如何理解他人、施愛於他人,進而在情感的基礎上建立起對社會和他人的責任心,是愛人民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訪談實錄:
張曉晨書記說:“愛國家有民族精神教育的內涵,加上長期的開展,很好理解,也容易開展。愛人民的教育跟愛國的教育不一樣,是個情感教育問題。”
馬萬成校長說:“孩子要懂得知恩,感恩。”
    (3)責任與誠信教育
爲了解當前中國社會誠信狀況,《瞭望》新聞週刊聯合國內專業調查研究機構——新生代市場監測機構,於2011年2月11日至2月14日,在北京、上海、廣州、杭州、成都等5個大中城市展開了民意調查。本次調查數據顯示,被訪者對當前中國社會誠信狀況總體評價較低,僅有4.8%的被訪者評價“好”,48.7%評價“一般”,接近半數(46.6%)被訪者認爲社會誠信狀況“差”,甚至“很差”。同時,這次調查數據還顯示,相對於農村戶籍被訪者,城鎮戶籍被訪者對社會誠信的滿意度更低,而且隨着學歷水平的上升,被訪者對社會誠信度的評價持續走低,47.7%的高學歷(大學本科及以上)被訪者,對當前社會誠信度評價是“差”,甚至“很差”。
    愛人民是一種情感的培養和教育,但這種情感不能停留在感性層面,而應通過責任意識提升到理性層面。讓孩子理解,愛人民並不是一時的熱情,而是需要一直銘記心中、付諸行動的責任。遵守誠信不僅是尊重他人,也是在尊重自己。有責任心,就要對自己的言行負責,同時也要擔負起社會賦予公民的責任。從做一個誠實守信的人開始,讓孩子逐步建立責任心和誠信的價值觀。
張曉晨書記提到要通過教育讓孩子養成責任感,鍾祖榮、馬萬成兩位也提到了有了責任感,愛人民纔會更實在,更深入。
2.在國小階段開展愛人民教育的建議
(1)加強對愛人民的價值體系的研究
在調查中,很多教育者認爲,“愛人民”的提法對於現在的孩子來說有些空泛了,要想讓孩子“愛人民”,首先要做的是讓他們明確“誰是人民”。中國少年兒童新聞出版總社首席教育專家盧勤老師也提到應該讓孩子知道什麼是人民,人民包括哪些人。這樣孩子們的愛才會有所指向。
愛人民不是單一的教育觀念,應該與培養孩子的價值觀、人生觀、公民意識、國家意識等方面的教育結合起來。同時,“愛人民”是以人爲本的一部分,愛人民的教育也應該是以人爲本的教育。所以,針對孩子們的心理特點和成長規律實施教育才會有效果。
訪談實錄:
劉書記(湖南省常德市團市委 書記):
可能很多領導在上面不知道,現在下面的很多觀念是複印機式的教育。很多問題出現在形式化,以會議傳達會議,以會議落實會議,以會議總結會議,完成任務式的狀態。所以真正的教育,應該落實到人上,現在是不關注“人”,不關注孩子的心理特點,很多事情不認真研究。沒有人研究過什麼叫人民,不知道什麼叫人民,沒有人解讀過愛人民, 也沒有人研究過怎麼做,發展的速度太快,擔心會經濟和道德之間的距離越拉越大。
楊書記(湖南省常德市團市委 書記):
    感覺你們下去調研,老師都說不出口,因爲這個社會的衡量標準發生了變化。現在社會有權和有錢是老大,整個社會追求利,沒有利的事情,就不會做,一切以金錢爲標準,經濟建設很快,但是社會道德建設基本停滯。地溝油的目標是爲了追求利益。所以我建議經濟建設可以稍微緩一緩,核心價值體系要建設一下。衡量人的成功與否的標準要變一下。其實堅守難道不是成功嗎?要讓社會了解什麼是好的?什麼是壞的?爲什麼要愛人民?誰是人民?需要一批人要研究這個價值體系,需要一批人去激情傳播,需要一批人去創新。很擔心這個社會,沒有民主教育,沒有人民教育。
陳主任(湖南省常德市  國小德育主任):
根本的問題應該從教育大問題上來考慮的,包括教育部的領導……都知道教育是個問題,如果現在從小不從道德開始,中華民族都沒有希望,現在的人失去了道德的底線。我們學校每天都做,每天都在想辦法,但是學校的力量太有限,社會唯金錢論,方向就不對。
張曉晨書記(北京平谷區團區委副書記):
愛人民教育不是一時能做出成效的工程,是一個長期的甚至是一代人、幾代人的工程。
馬萬成(北京海淀區民族國小校長):
    國家要從上層抓,從宏觀上抓。要從社會大氛圍、主流思想上抓好。不然在家裏、學校裏教育好了孩子,孩子走進社會,感覺完全不是教育這碼子事,還是會隨波逐流。誰都知道該怎麼做,誰都不去這麼做。
(2)轉變教育中“重智輕德”的風氣,杜絕形式主義
在我國教育體制、考試製度、各種人才選拔機制沒有發生根本性轉變的情況下,孩子、家長、老師對學習成績的關注程度將會一直居高不下,社會的壓力已經蔓延到校園之中,是客觀存在的現實。然而,作爲一個健全的人,孩子們需要的不僅是智力、知識上的發展,同時也需要有健全的情感、健全的道德觀和人生價值觀。藥家鑫事件、小悅悅事件,讓我們開始反思,開始意識到道德滑坡的危害。
“德才兼備是上品;有德無纔是次品;無德無纔是廢品;有才無德是危險品。”這句話道出了道德對一個人的重要意義。多年前,我們已經開始關注“高分低能”的學生,而現在“高分低德”也同樣需要引起關注。在調查中,很多教育工作者在呼籲真正深入人心的德育教育。
訪談實錄:
紀長珂老師(山東省臨沂市莒南縣大坡完小):
    我覺得國小階段的愛人民教育應該在制度的保障下做到常態化和實踐化,不能搞形式主義的“偶爾運動”。當然要實現這樣的目標,僅靠自下而上的一所學校或是一位校長的作爲是達不到的,應該依靠整個教育大氣候的轉化,將目前教育大勢中“重智輕德”的風氣徹底扭轉過來,只有這樣愛人民的教育才會真正成爲學校有時間有空間得以實施的常態化教育事項。
蔡秀華主任(江蘇省蘇州市崑山市實驗國小 德育主任):
     我認爲應堅持“着眼高”(即從小培養學生愛祖國愛人民、將來爲祖國作貢獻的思想)、“起點低”(即教育從學生身邊的人和事入手)、“方法活”(即創設學生喜聞樂見和易於接受的教育教學內容)等原則,要在在實踐中探索出較爲確實可行培養方法。
孫鶴芸的家長(江蘇省蘇州市崑山市實驗國小 學生家長):
    國小教育階段德育活動要體現生動性、趣味性,動手動腦,豐富情感體驗的特點。學校應該更積極組織開展感受家鄉變化、欣賞自然風光等活動,增強國小生愛國情感;開展名人名言和英雄人物事蹟教育等活動,激勵國小生樹立遠大人生志向。總之要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堅持“近一點、實一點、細一點、新一點”的原則,既從大處着眼,又從小處着手,使愛人民教育看得見、摸得着。
於惠老師(河北省廊坊市華北油田一處國小):
    國小階段的活動建議集體報告少一點,多組織一些能讓學生親自參與進去的活動多一些,讓愛的教育在無形中,而不是在理論中。
開一條禮貌用語路,走在這條路上的學生必須對來往的人必須面帶微笑,並且主動問好。在這條路上每個人都是主人翁,相互幫忙,垃圾主動揀。學校可以在這條路上安放攝像頭,定期播放,鼓勵表現好的行爲,以好帶動壞的行爲。爲了尊重隱私,只允許這條路上安放攝像頭。雖然這裏可能有表演的形式,有的人只在這條路上做好,但是至少做好過,知道好的感覺有好的效果,就是一個很有意義的人生開端。
(3)充分利用課堂教育,結合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的開發
孩子們一天裏的大部分時間是在學校度過的,因此老師不但肩負着教學任務,也同時肩負着孩子們品行的引導任務。學校對於品行教育的重視程度,也直接影響着孩子們接受品行教育的程度。結合各地、各學校的教育特色,開發適合各年齡段孩子們學習的品行校本課程,有利於指導老師進行實際操作。
課題組在黑芝麻國小採訪時瞭解到,該校採取牆上行爲導向詞的方式,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1-6年級不同年齡層次的學生,都有相對應的行爲導向詞,指導學生逐步建立正確的行爲價值體系。從愛自己、愛集體,到愛國家、愛人民。類似的校本課程引導,符合孩子們的成長規律,讓他們隨成長不斷提高對“愛”的理解和認識,逐漸從有愛的孩子成長爲有責任感的公民。
訪談實錄:
袁鳳芹老師(北京育英學校國小部老師、北京十佳優秀班主任):
    要形成系統的愛人民教育國家課程、地方課程或校本課程體系。
朱靖華老師(崑山市實驗國小  教師):
    要增強我們教師教書育人的意識,充分利用課堂,挖掘課程中蘊含的愛人民教育的內容,把教育滲透到教育教學的每一個環節,貫穿於教育教學的全過程,使學生在學習知識、增強能力的過程中受到思想道德教育。同時,結合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的開發,充分挖掘地方人文、歷史與社會等社區德育資源,豐富國小生愛國愛人民內容,真正落到促進青少年學生全面發展。    
張鵬宇老師(北京市崇文區教師研修學院):
A案例教學。現在學生思想都比較活躍,對很多事情也能談出一些看法。
可以借鑑MBA的案例教學方法,讓學生們進行討論、辯論,老師加以引導。
B允許學生有不同看法。不把觀點強加給學生,學生如果有不同的觀也
允許存在,讓持有不同觀點的同學通過討論來接受主流的觀點,這樣反倒更容易讓學生接受教育。
朱浩然的家長(江蘇省蘇州市崑山市實驗國小):
    學校應重視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素質教育,當今社會對人才的要求已是“責任勝於能力”,目前的《品德與生活》是不是不要總是壓書包底了。從一篇文章一個感人的故事一次班級小標兵開始,同時與社會相結合,邀請一些道德模範、德育專家同孩子多一些交流,爲孩子找到學習的榜樣,從小樹立正確的人生觀,特別是當前崑山開展的文明城市建設、首善之城的創建能讓小朋友們瞭解甚至參與進來。同時還要加強“國學”教育。
(4)形成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教育大環境
    身教重於言傳。開展愛人民的教育,一方面要給孩子創造良好的輿論、學習環境,爲他們提供優秀的書籍、影視作品等,通過文化的薰陶潛移默化地形成愛人民的價值觀。同時,也應全社會行動起來,爲孩子樹立良好的榜樣,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地形成良好的教育環境。讓孩子通過學習獲得的人生觀、價值觀,在實踐中得到良好的應用,從而使其更明晰、更穩固。
訪談實錄:
黃老師(湖南省常德市  國小校長):
    如何將私愛變成博愛是愛人民教育的關鍵。要重視家庭教育,這個是啓蒙教育。讓孩子看到的,聽到的是一致的,家庭教育應該是民主的教育,父母身體力行非常重要。應該形成學校,家庭,社會三結合的教育體系。
我們學校現在在帶領家長和孩子開展親子共讀。在體育節上開展親子活動,在清明節的經典誦讀等等活動。從上個學期開始。每個學期由校長向學校推薦一本書。讀了書以後還要寫讀書心得。一、二、三年級推薦《夏落的網》、《窗邊的小豆豆》。曹文軒的系列《天堂的眼睛》,現在我正在讀《朗讀手冊》,也準備推薦給孩子們,我覺得一個會閱讀的孩子,情感充沛的孩子,情商高的孩子,他就會對人充滿情感.
趙思浩的家長(江蘇省蘇州市崑山市實驗國小  學生家長):
 “愛人民”對於國小生來說是一個抽象的概念,如果僅僅依靠說教或幾節主題班會課是達不到良好的教育效果的,應將這一抽象概念具體化,具有可操作性才能落實。作爲家長,我們認爲,首先要教育孩子從愛自己的父母開始,而愛父母要從關心、體諒父母,爲父母分憂做起,從力所能及的家務小事做起。如掃地、擦桌子、整理房間、疊被子和衣服、自己穿衣服等等。同時還要學會珍惜別人的勞動成果,如不亂翻父母整理好的物品;珍惜糧食,盛在碗裏的飯菜要吃完,不浪費一粒米;珍惜資源,隨手關燈、水籠頭等。如果孩子能夠每天堅持做到這些,那麼不僅能夠減輕父母的負擔,而且培養了孩子良好的勞動習慣和獨立生活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孩子的心中能夠開始爲別人考慮了。其次,教育孩子在學校要學會尊敬老師,友愛同學,做力所能及的勞動。如在學校不管遇到哪個老師都能主動問好,對於老師的批評教育要虛心接受,認真改正,不可頂撞老師;與同學相處要友愛團結,善於站在對方的立場上考慮問題,同學之間有矛盾了要主動謙讓,同學有困難了則要主動幫忙,不可辱罵別人甚至通過“暴力”方式解決矛盾;能夠積極參加學校組織的各項“獻愛心”活動;對於老師安排的力所能及的值日工作要認真完成,不得偷懶或敷衍了事。總之,要使孩子學會從身邊的事做起,從身邊的人愛起,將來才能學會如何去愛人民。
李雪添的家長(江蘇省蘇州市崑山市實驗國小):
    希望學校可以開展各項有實際意義的活動,讓孩子們在享受愛的同時,也懂得付出他們的愛。例如幫助孤寡老人,去福利院探望孤兒,資助邊遠地區的孩子……我想只有開展實際活動,讓孩子們在活動中感受到愛的真諦。只有心中有愛的人,才能成爲祖國明日的棟樑之才。愛家人,愛老師,愛社會,愛人民……讓這麼多無私的“愛”填滿我們每一個孩子的心靈,開啓他們人生新的樂章!
(5)加強媒體的宣傳和輿論影響。加強公益事業的建設。
    在調查中,提到“愛人民”,孩子們想到最多的也是各種公益活動(如捐助貧困山區的國小生、給災區受衆羣衆捐款等等)。一方面,近年來各種公益活動的開展和宣傳,起到了一定的輿論引導作用,將一些公益觀念播種到了孩子們的心裏;一方面,學校組織學生開展各種公益活動實踐,也讓孩子們對公益有了更生動的瞭解。通過公益活動,孩子們關注到了社會上的各種弱勢羣體,瞭解到了怎樣去關愛他人。當公益精神成爲一種生活理念、生活習慣,纔會真正轉換爲一種全社會的行動力。這種理念和習慣的養成,應該從孩子抓起。
訪談實錄:
龔老師(湖南省常德市  國小六年級班主任):
    現在媒體的影響太重要了,例如郭美美事件,還有有人扶老人,結果反倒倒黴.讓人覺得做愛心的人越來越少,沒有願意相信慈善,能不能用一種力量把整個家庭的力量帶動起來。建議知心姐姐出一期節目,能不能在社會上倡導一下,不要讓社會對愛的理解發生貶值。
朱浩然的家長(江蘇省蘇州市崑山市實驗國小):
    社會要注意正確的宣傳內容和方向,抵制和消除不良的信息影響,對社會環境的各種影響做出正確的選擇與調節,力求創造良好的社會氛圍,使受教育者朝着社會所期望的方向發展。同時要加強公益事業的建設,不能把公益事業當作執政者的貼面金、光環,目前的公益事業應更多向社區化發展,貼近羣衆的生活,讓老百姓能感受到甚至能從公益事業中受益,從而參與到公益事業中來。
黃校長(湖南省常德市  國小校長):
    現在最可怕的是我們的孩子正在失去傳統教育中最寶貴的品質——助人,特別是一些負面的新聞(要重視媒體的新聞負面效應,關於那個扶老人的事件,討論沒有出來,影響特別大,我兒子說,我不會去扶,別給自己找麻煩的。)還有我兒子現在說:小館子不能去,我們就回家下面條吃。我寧可在家裏吃。孩子對社會缺乏信任感,覺得小館子都是地溝油。
(6)國小生的建議
第一,   實踐體驗:角色互換,角色體驗
    通過真實的角色體驗,能讓孩子在實踐中進行換位思考,達到彼此理解的目的,在理解基礎上建立起牢固的情感聯繫。而且這種形式比間接的教育方式更有趣、更有參與度。
徐驍陽(陝西省銅川市金謨國小10歲,男):和家長角色互換,體會父母的辛苦。
甘瀅(廣西省南寧市,秀田國小):我覺得可以在學校開展一次“體驗盲人看不見的感覺”的活動。
吳雨欣(廣西省南寧市,秀田國小):在學校實行角色互換的活動,老師和學生的角色對調,體驗一天彼此的生活。讓學生們知道責任有多大。
第二,   開展手拉手結成對,獻愛心活動
    讓城鄉孩子、健康與殘疾孩子、正常家庭孩子與非正常家庭孩子交朋友,實際上孩子們收穫的不僅僅是一個朋友,也是一扇瞭解世界的窗口,讓他們看到自己生活的世界之外,還有很多人過着不同的生活。從小窗口看到大世界,從朋友之間的友愛培養孩子對他人、對社會的大愛。
嵇嘉(江蘇省東臺實驗國小 11歲 女生):可以帶我們去孤兒院和那些同齡的、比我們小的孩子一起玩。
陳倩(江蘇省東臺市五烈中學 14歲 女生):設置愛心攤位,把賣東西得來的錢捐給貧困的孩子。
齊靜怡(廣西省南寧市,秀田國小):組織孩子到山區、農村學校進行交流。
韋鈞晏(廣西省南寧市,秀田國小):多組織義務勞動,例如去敬老院、聾啞兒童學校。
潘延媛(廣西省南寧市,秀田國小):學校開展“手拉手活動”,讓偏遠地區的小朋友到城市家庭體驗生活。
匿名(北京市育英學校10歲女生):給農村小朋友捐衣服和圖書。
第三,   親近自然:瞭解、親近、保護大自然,愛護小動物
    人是國家社會的基本元素,也是構成我們生活環境的重要元素。對於他人、自身的關愛,是讓自己的生活更美好,也是讓我們生存的環境更美好。人是自然生存環境的一部分,所以對於環境的關懷,也是對自身的一種愛。孩子對大自然有着天然的興趣,這也是人類的一種本性。在自然中學習愛、感受愛,對孩子們來說是件有趣、有益的事情。
王溢(江蘇省東臺實驗國小 11歲 女生):我覺得學校應該讓每個人去種植小樹,學期結束後看誰的小樹長得最好。
孫楠(江蘇省東臺實驗國小 10歲 女生):我覺得可以開展“親自下鄉”活動。
鄭凱方(廣西省南寧市,秀田國小):學校開展每人養一種小動物的活動,比一比看誰養得好。
黃海軒(湖南省常德市東昇國小):讓籠子裏的小鳥飛向藍天的活動。
李佳潺(湖南省常德市東昇國小):開展讓我們領養受傷的小動物的活動。
第四,   擴大正面宣傳:校園及新聞媒體,需要弘揚和鼓勵真善美
    愛人民的教育需要愛的氛圍,這種氛圍的營造是家庭、學校、社會共同努力的結果。孩子在學校和家庭中被教育要關愛他人和社會,而在社會中卻屢遭冷漠,他們的價值觀就會動搖。所以,愛人民的教育需要全社會一起努力營造輿論和實踐的氛圍。
嶽亮(北京市育英學校10歲男生):在廣播裏多宣傳好人好事。
  
               三、結語
如何讓孩子的善念成長爲堅定的愛心和責任心?成年人必須付出更大的努力。除了教孩子學會表達愛、懂得責任,帶孩子去參加愛心實踐活動,還應隨時做好“愛心危機”處理。
當然,最基本的一點,教育工作者、爲人父母者還是自己要成爲一個好榜樣。正如那些行動派孩子主張的那樣,永遠不能把心底的同情表達出來的人,於別人、於社會而言,是毫無疑義的善良。在某些關鍵的時刻,這種沉默等同於增加了他人的困境,比如,那個受傷倒地的人,眼前多路過一個冷漠的人,他對這個世界就會多一絲絕望,因爲他感覺不到人與人之間的溫暖。
所以,作爲孩子們喜愛和熟知的知心姐姐,五十一年來,一直在堅持倡導着“愛的教育”,把此當成一個有良知的媒體和教育服務機構的社會責任。
我們生活的世界溫暖一些,孩子才容易過得幸福。
 
                              《知心姐姐》編輯部
                                  2011年10月25日
 
 
 
 
調查報告參與人員
調查策劃
《知心姐姐》編輯部
問卷設計
祝薇、鍾銀平、李源、王浩、陳瑤、蔡巖
問卷發放與回收
鍾銀平、 金萱、 李源、 蔡巖、 高佳雁、 王浩
時穎、 陳瑤、 李子怡
問卷統計
李源
焦點小組訪談採訪
祝薇、鍾銀平、金萱、時穎、李源、王浩、高佳雁、陳瑤
報告執筆
     李源、金萱、時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