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論文 > 德育論文

基於叔本華的人生論探討當代大學生的心理

摘要

基於叔本華的人生論探討當代大學生的心理
基於叔本華的人生論探討當代大學生的心理

叔本華作爲西方哲學的一抹亮色,爲人類的非理性主義哲學開創了先河,在唯心主義的道路上給人們增添了一份悲觀的色彩。他對人生的詮釋基於慾望、痛苦與無聊,並給出了一定的解決的方法。當代大學生關注的問題主要集中在生活、學業與就業3個方面,許多人苦於這三個方面的某些問題而有了心理上的壓力,從而有心理健康問題。而事實上大學生的煩惱、痛苦與無趣是可以從叔本華的人生論的角度來闡釋的,本文旨在基於叔本華的人生論的啓示下,分析當今大學生的困難與煩惱,尋求大學生心理問題的解決要點。

關鍵詞:叔本華;大學生;人生論;心理健康

一、叔本華的人生論簡述

叔本華的人生論是悲觀的,主要是歸咎於他認爲人的本質就是自我的生存意志衝動,生存意志就是一種慾望,而慾望本身就是不滿足或匱乏感。故人生中的爾虞我詐,弱肉強食,殘暴,欺詐,施虐,造成的痛苦與無趣就不是什麼奇怪的事情了。既然人們生存的意志與慾望並存,慾望是痛苦的來源,那麼人生的本質與痛苦不可分割。

叔本華的思想固然悲觀,但也給我們帶來了正能量:他雖然認爲人生的慾望與苦難有必然聯繫並是永恆的命題,但勸說我們放棄一些不切實際的追求;雖認爲自殺是擺脫痛苦的唯一途徑, 卻反對自殺, 認爲自殺不是否定意志,而是對意志的肯定。

叔本華曾說:“意志是沒有一切目的,無一切止境的,它是一個無盡的追求。”我們的生活需要意志。而意志又歸於欲求,欲求意味着痛苦,所以我們的人生充滿着悲觀與苦難,人活在世上,想要獲得的東西太多,慾望漸漸矇蔽了雙眼,更矇蔽了心靈,慾望是無窮的,痛苦也是無止境的,因此,人生註定是痛苦的。

叔本華認爲,生存意志的肯定或存在導致了人生的痛苦。那麼要解脫痛苦,唯一的途徑就是徹底否定生存意志。他寫道:“純粹沒有意志的認識,總是唯一純粹的幸福,在它之前既不會有痛苦,也不會有需要,在它之後也肯定不會有後悔、痛苦、虛無和麻煩。”

叔本華的著作中,我們可以多次發現他提到了自殺這一概念,儘管人生道路從本質上看是悲劇性的,痛苦是無休止的,唯一結束這痛苦或悲劇或百無聊賴的方法唯有自殺。但叔本華卻又反對自殺,認爲自殺僅僅只是對個體的毀滅,而人類的痛苦並不會因爲一個人的自殺而有所減輕。更重要的是,自殺不但不是對生命意志的否定,相反更是對生命意志的肯定。他曾說:“再沒有生命還比真正取消意志的個別現象——自殺——更有別於生命意志之否定的了。”自殺者選擇放棄生命,不過是對壓在他頭上的命運不滿意而已,所以他選擇用自我毀滅的方式反抗欲求與苦難強加於自身的阻礙,但往往事與願違,生命意志並沒有因爲生命的消逝而取消,相反,它還是旺盛地存在世上。這樣看來,自殺者的一些自殺行爲不但無益於痛苦的減輕,反而越發加深了個體的痛苦。因此,自殺者理應放棄輕生的念頭,正視出現在生命中的苦痛,在無止境的痛苦中肯定生命意志本身,並且學會在苦難中尋找快樂,而不是以毀滅自己的方式向意志屈服。

二、  當代大學生心理問題與叔本華人生論的關聯

由於計劃生育的限定,現當代大學生很大一部分都是獨生子女,更何況近年來國內生活水平的提高,因此孩子們都是嬌生慣養,在大學出現抑鬱症等心理疾病也不是什麼奇怪的事情了。尤其是95後的大學生普遍有的通病,作爲家裏唯一的掌上明珠,考上大學又是一件值得慶賀的事情,從小被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媽媽、七大姑八大姨的捧在手心裏,一下子突然出來獨自生活難免可能會不適應。儘管大學生活大部分時候與高中的住宿生活沒有太大的區別,但第一次遠離家鄉,甚至與父母相距1、2000km,難免會讓人產生心理負擔。大學生,依然處於青春期末期,而孩子依舊是具有叛逆與特立獨行的心理,並且心理承受能力可能還稍顯脆弱,爲心理疾病的誕生提供了溫牀。

如今現代社會不斷髮展,大學生物質條件漸豐,生活質量不斷提高,物慾橫流的時代遮住了精神鋥亮的雙眼。大學生產生的慾望有生活上的、學業上的與就業上的,並漸漸迷失在這種種慾望之中。這種現象應引起廣泛重視,因爲大學作爲孩子進入社會的最後一站,理應承擔了爲社會人心理築基的重擔,因此如果大學生心理健康已經岌岌可危,那麼社會應該廣泛重視這一問題。據不完全統計,在大學生人羣中,生活不規律的現象比比皆是,情緒波動大,鬱悶,不耐煩已經成爲了口頭禪,在慾望的追求中慢慢地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緒,沒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和社會適應能力,難以達到身和心都健康。

具體數來,生活上包括了日常生活與人際交往上的問題。正如前文所提到的,當代大學生當慣了掌上明珠,因此有很多生活技能都沒有得到足夠的鍛鍊(如洗衣、做飯、縫紉等),造成了生活上的困擾。很多大學生把自己的宿舍也弄的烏煙瘴氣一團糟,不會打掃衛生,讓宿舍得不到清潔,這樣的氛圍不僅讓大學生感到沉重與壓抑,甚至也會造成很多生理疾病。宿舍可以說是大學生生活的縮影,在宿舍生活中,還有與室友相處之道。很多宿舍就因爲各人的生活技能的能力水平高低不同,從而引發了宿舍內部的爭執,不僅如此,友情、愛情、親情更是亙古不變的話題。儘管在前12年,在中國小教育的薰陶下,大學生已然對人際交往有了一定的瞭解,但離開了父母庇護的溫牀,再加上一些緊張與不適,難免會對人際交往這方面可能會有恐懼或疏離的心理。大學生戀愛也是一個永恆的話題,純粹的愛慾和沉醉於物質下的迷惘使得痛苦和無奈滋生,讓大學生們煩惱不已,這樣的煩惱也爲大學生帶來了很多色彩。

有關學業上和就業上的慾望在此便不一一贅述,但須知儘管三方面的問題爲大學生的生活增色,但這些問題卻依舊是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潛在危害。而今社會結構也日趨複雜,人心不古,大學生們期望變成現實充實的人——即遊刃有餘地保障自己的日常生活,處理好人際關係(可能包括擁有自己的伴侶),成爲學霸,找到許多兼職,畢業後找到一份好的工作擁有良好的升職空間,大學生的慾望使得他們爲之痛苦地努力。他們放棄一時間的享樂去達到自己的慾望目標,卻又因達不到慾望目標而心生罅隙,這也與叔本華的悲觀主義吻合了。

再者,近年來,大學生自殺事件也並不是一件罕見的事情,這說明了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已經足以令人重視。據調查顯示,自殺已經成爲大學生非正常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一些大學生對待生命的態度不容樂觀,我們經常可以看到某某大學大學生跳樓、上吊等新聞,表明如今許多大學生無法合理排解心中壓力。近幾年,有人做過關於大學生對自殺看法的調查,結果顯示,75%的學生認爲這是對家人不負責任的表現,自己不會;大約20%的學生認爲能夠理解這種衝動,但自己不會;只有約5%的學生認爲在重壓下自殺是一種擺脫痛苦的方式,自己或許也會。可見,大學生雖在接受高等教育,有相對良好的心理素質,卻對自我生命的認識度不高,遇到較大的挫折或者打擊時,心理承受能力弱,只想着用結束生命的方式來解脫,並沒有瞭解生命和生命意志存在的真正含義。

大學生自殺現象如此普遍,究其原因,我們可以發現大學生自我調節能力差,遇事不善於自省,缺乏自我感悟而只會想到採取極端行爲來擺脫痛苦,但他們並不清楚,自殺並不是解決問題的有效途徑。在叔本華看來,死亡只是一個騙人的假象,他是爲個體擺脫一時痛苦的避風港,但是生命意志還是以其最基本的形式,永遠保有生命,他從生命意志層面來對自殺的闡釋中,處處都表露着對自殺行爲的譴責和反對,所以,叔本華告訴我們,要實現對生命意志的否定,只有採取另外兩種方式——禁慾和藝術,走上解脫之路,基於此,大學生應該學會如何調節自我,實現在自我生命中的身心和諧,同時,也應該學會正視痛苦,在痛苦中肯定生命意志本身,在苦難中尋找屬於自己的快樂,而不是毀滅自己給意志看。

從博弈論的角度看來,大學生當下的選擇無非就只有兩種——享樂與痛苦地努力。而這裏我們引入貼現率的概念,即未來的收穫折算到現今究竟能夠有多少價值。貼現率越高,證明未來越值錢。如果心目中的貼現率越高,那麼現在痛苦的努力就越有價值。這樣或許也能夠說是在苦難中尋找了快樂。但自殺的誘因顯然不是痛苦這麼簡單,但歸根結底本源是痛苦,正是這份痛苦使得大學生失去了求生的慾望,轉而成爲赴死的慾望,從本質上來看還是對生存意志的違背。

三、  啓發

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確乎是我們應該重視並亟待解決的問題,大學生遇到的許多問題或許也並不是大學生可以解決的,但幸運的是,我們可以以不同的方式來看待叔本華的悲觀主義人生觀。

大學生主要應該着眼於當下自己擁有的美好的事物,並把自己努力的過程看的重要些。儘管努力後的結果或許不盡人意,但爲了實現自己想要的人生和目標,這樣的努力過程可以說是十分快樂的。只要我們用不同的態度去認識叔本華的觀點,那我們會有不同的感知。在這個世界上,還有很多人或事值得我們珍惜、留戀,讓我們感到幸福和快樂,讓我們有所期待。人生是痛苦的,是因爲我們有所慾望,正是這慾望得不到滿足,或者是這個慾望得到滿足了但下個慾望又油然而生了,這樣就讓人感到痛苦。但是,正因爲這個永遠得到不滿足的慾望激發了人類主觀能動性,激發了人的創造力,讓我們的社會不斷的發展和進步。正是因爲這個永遠不能滿足的慾望,使人去實現一個個無法滿足的理想、目標,使我們的生命力體現在這個不斷的追求中生生不息,永遠充滿活力與激情,來達到生命的價值與可貴。面對痛苦,逃避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最好的是勇敢的面對、直視它最後找到正確的方法解決它。

叔本華的理論儘管爲我們帶來了悲觀的看法,卻又爆發出了積極的一面。從這個方面來說,其實重要的是大學生自己對自身生活的態度與看法。因此大學生的心理問題的解決要點在於使大學生的生活豐富多彩,讓大學生的心理積極向上,並多鼓勵大學生走出宿舍,走出校園,面對陽光,享受生活,那麼大學生的心理健康也就能得到一定的保障了。

參考文獻:

[1]鄧晶晶,何婷,伍賢娜.對叔本華悲觀主義哲學的簡析[J].赤子(上中旬),2015(17):50.

[2]李江平,柯丹,陳祕.基於叔本華悲觀主義思想下的當代大學生生命意識反思[J].才智,2017(21):190-191+207.

[3]叔本華.《作爲意志和表象世界》.石衝白譯.北京:商務印書館, 1982年。

[4]馬抗美, 胡明.現代西方哲學評介[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2003:39, 45, 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