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論文 > 德育論文

淺談墨子的尚賢思想對農業高職院校生源的指導作用

淺談墨子的尚賢思想農業高職院校生源的指導作用

淺談墨子的尚賢思想對農業高職院校生源的指導作用

孫海榮,李智水,李娟

(南通農業職業技術學院,江蘇 南通226007)

基金項目:2012年度江蘇省教育廳高校哲學社會科學指導項目“江蘇農業高等職業教育生源構成的多元化路徑研究”的階段性成果(編號:2012SJD880082);2012年度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課題“生源危機背景下江蘇農業高等職業教育發展對策研究”的階段性成果(編號:D/2011/03/080);江蘇省高校“青藍工程”資助項目

作者簡介:孫海榮(1989—),男,江蘇如皋人,助教,從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摘 要】尚賢關乎一個國家的興衰存亡,它是人類永恆的主題。墨子將尚賢思想作爲爲政之本。他主張尚賢需要“博乎道術”,需要“辯乎言談”,需要“厚乎德行”等。這些思想在今天仍然有其深刻的啓發意義。隨着我過大學聯考生源的銳減,農業高職院校的發展備受生源狀況的制約。試圖通過對墨子尚賢思想的研究,來探討其對農業高職院校生源的啓示。

【關鍵詞】墨子;尚賢思想;農業高職院校;生源;指導



春秋建國時期,諸子爭雄,羣星璀璨。各學派政治思想家應運而生。作爲一代思想巨匠的墨子,所開創的墨家學派在百家爭鳴之際曾盛極一時,與以孔子爲代表的儒家並稱“顯學”,齊名天下。墨子最重要、影響最大的思想之一是“尚賢”。

墨子確立的賢的標準有三:一是“厚乎德行” 二是“辯乎言談” 三是“博乎道術”——即墨子推崇的賢人,說到底就是具有較高品德、能力、學識並能樂於爲社會做貢獻的人。這與我們對高校的教育理念不謀而合,而對於農業高職院校而言,當前形勢下生源問題是重中之重,若能把墨子的尚賢思想融入農業高職院校的生源工作中去,無疑能給農業高職院校的發展帶來新一輪曙光。

尚賢思想的主要內容

(一)賢者是怎樣的人

墨子尚賢思想的主要內容包括:賢的標準,尚賢、育賢、衆賢等。

什麼樣的人稱得上賢者呢?墨子確立的賢的標準有三:

一是“厚乎德行”[1]。厚乎德行的兼士,是墨家人才培養的目標。所謂德行厚乎之士,就是能夠“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視人之國,若己之國;視人之家,若己之家;視人之身,若己之身”的“仁人”兼士。墨子之世,正當戰國初期,吳滅于越,楚滅蔡、杞,其他小國先後爲強者所併吞,強國爲爭權奪利,大開殺戒。墨子目擊社會的慘狀,尋思根源,終於悟出是“以不相愛生”,即要改變這種局面,就必須兼愛。儒家主張愛有等差,儒家的愛是狹隘的,是自私的,對此,墨子作出了嚴厲的批評。墨子主張愛別人就像愛自己一樣,甚至愛別人超過愛自己,賢能賢良的人,首先必須是有博愛之心有道德的人。

 二是“辯乎言談”[2]。墨子所處的時期是“諸子百家,時有所用”,“持之有顧,言之成理”,諸學派各持一說在諸侯國奔走遊說,思想競爭尤爲激烈。自身的經歷讓墨子感到:學說能否服人、才能能否被認可與語言技巧有直接的因果關係。所以,他要求人才必須“辯乎言談”,壓迫有過人的語言表達能力和人際交往能力,把“辯乎言談”作爲賢者的一項基本標準,更作爲實現其政治思想的主要手段。

三是“博乎道術”[3]。在具有德、辯的同時,墨子要求賢者還要具備淵博的知識、豐富的處理實際問題的工作經驗、機動靈活處理問題的辦法。

    縱觀以上標準,不難發現:墨子推崇的賢人,說到底就是具有較高品德、能力、學識並能樂於爲社會做貢獻的人。

(二)尚賢是爲政之本

白沙在涅,與之俱黑;蓬生麻中,不扶自直。墨子用布料放在什麼顏色的染缸裏就會變成相應的顏色的比方告訴人們:環境影響人,環境影響國家,國君任用不同的人,會得到不同的結果——用良臣,則國昌;用奸臣,則國亡。

墨子強調:“尚賢”是“爲政之本”,“歸國寶,不若獻賢而進士”。他說:“國有賢良之士衆,則國家之治厚;賢良之士寡,則國家之治薄”[4]。一個國家之所以“不得富而得貧,不得衆而得寡,不得治而得亂”,就是由於執政者不能“尚賢事能”而任人唯親。“其所富,其所貴,皆王公大人骨肉之親、無故富貴、面目美好者”所造成的。所以,墨子主張執政者要出於公心,大公無私,唯纔是舉,唯纔是用。

(三)育賢是百年大計

既然人才如此重要,那麼培養人才的意義之重大也就不言而喻了。當然,培養人才的方法也是至關重要的。

墨子的育賢之道包括以下幾方面:

1、言傳身教。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墨子“言則誨”,循循善誘,勤於言教,更重身教。“政者,口言之,身必行之,今子口言之,而身不行,是子之身亂也”,墨子身體力行,爲後世樹立了光輝的榜樣。墨子出身卑微,深知民間疾苦,經過刻苦修習,終於成爲大家,併成爲老百姓的代言人。墨子一生不爲名,不爲利,不謀官,爲了推行自己的主張,爲了建設美好的社會,歷經千難萬險,走遍各國,作深入宣傳。墨子的奉獻精神,連莊子也讚歎不已:“墨子真天下之好也,將求之不得也,雖枯槁不捨也”。

 2、強調環境影響。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墨子“見染絲者而驚歎曰:染與蒼則蒼,染於黃則黃,所入者變,其色亦變。非獨染絲然也,國亦有染:舜染於許由、伯陽,禹染於皋陶、伯益,湯染於伊尹。染太重要了!墨子所指的環境,更多是社會環境,尤其是人際環境,作爲統治者和管理者的一言一行,都將給下面產生巨大影響——楚王好細腰,國人多餓死;勾踐好勇士,士卒不畏死。

3、主張因材施教。墨子注重身體力行,貴在實踐,尤爲強調因人而異,因材施教,以達到各有專長、各盡所能的理想效果。“譬如築牆,能築者築,能實壤者實壤;能欣者欣,然後牆成也。爲義猶是也:能談辯者談辯,能說書者說書,能從事者從事,然後義事成也”——“可使治國者使治國,可使長官者使長官,可使治邑者使治邑”。各人發揮各人的專長,各顯其能,各盡其長,因人而用。

墨子開了我國分科教育的先河,根據各人的興趣和天賦,培養出各類合格的人才,爲後世教育的改革奠定了基礎。

(四)衆賢是主要任務

 墨子把德才兼備的賢士視爲“國家之珍”、“社稷之佐”,“賢良之士衆,則國家治之厚,賢良之士寡,則國家之治薄”,國家興旺與否,與賢士的多少成正比。所以,“大人之務,將在於衆賢”,統治者的主要任務,就是培養、選拔和任用衆多的人才。

二、農業高職院校生源的現狀

據江蘇教育網站公佈的《2011年江蘇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顯示,高中階段教育(含普通高中、職業高中、普通中等專業學校、成人中等專業學校,不含技工學校;下同)共有學校928所,比上年減少75所;招生71.55萬人,比上年減少8.73萬人。在校生221.16萬人,比上年減少16.54萬人[6]。

(1)受高等教育的適齡人口急劇下降

1978年開始,計劃生育的有效實施,我國的人口增長得到有效控制。早先就有專家指出,到“十一五”末期,我國的高等受教育人口將出現重大轉變。從教育部公佈的數據來看,2008年以來,我國大學聯考適齡人口逐年平穩下降。2008年全國高校招生報名人數爲歷史最高點1050萬;2009年比2008年減少了三十多萬;2010年全國大學聯考人數又比2009年下降了65萬;而到2013年全國大學聯考報名人數已下降到915萬,雖然減速已經有所緩解,但改變不了平穩下降的總趨勢。

(2)高等教育國際化,高職院校生源質量參差不齊

    隨着經濟全球化和信息全球化進程的加快,爲了適應經濟全球化,必然要求高等教育在人才培養質量、培養目標、課程設置等方面與國際接軌。高等教育國際化已經成爲衡量一個學校教育質量的重要指標。但是由於我國職業教育發展的特殊性,職業院校在我國的地位一直不高,而在西方國家,例如在德國,職業教育與普通高等教育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生源質量較高,而我國職業教育的生源則是在大學聯考制度下被淘汰的學生,無論是在學習能力還是專業素養方面,還是存在一定差距,這必然導致無法順利與國際化接軌。

(3)職業院校如雨後春筍,但數量與質量發展不匹配

    根據中國教育部網站的統計,2012年高等職業教育分類考試招生人數已達133萬名,佔高職招生人數的40%,同時在過去30年中,職業院校數量與招生規模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1978年今有中等職業學校4700多所,招生70.4萬,到2007年,高等職業院校發展到1168所,招生數達到1100萬 [7]。爲我國經濟發展輸送了大批專業技術型人才,因此高等職業教育在教育優先發展全局中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但是長期以來,社會公衆“輕職教,中普教”觀念的主導,家長不願意將子女送往職業院校,導致高職院校生源質量較差。數量上迅猛增長,要求人才培養質量要與其匹配,高等職業院生源質量和人才培養質量受到嚴峻挑戰,但是在“就業導向”理念的主導下,職業院校培養的學生專業能力較強,通識能力欠缺,從長遠來看,對學校、對學生個人發展不利。

(4)對農業高職院校的特殊排斥思想

古有“重農抑商”思想,今有“三農”問題的解決,體現了從古至今對農業的重視,但是隨着市場經濟的發展,第二、第三產業所佔份額越來越大,導致人們忽視了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基礎作用,進而出現了“排農”思想,不願從事與農業相關的工作。雖然職業教育近幾年得到了快速發展,但是農業職業院校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排斥,主要表現爲兩個方面:一是學校數量上有所縮減,有研究者調查發現,全國農業職業院校1998 年統計的爲365 所,2003 年爲339 所(其中農業高職105 所,農業中職234 所),而到了2008 年5月爲280 所,與2003 年相比歷經5年總數又減少59所,有些仍在掛牌招生的學校也面臨生源不足、難以爲繼的困境 [8];二是農業類專業設置減少,農業類職業院校在高職院校所佔比例逐漸下降,甚至在以農業類爲特色的高職院校農業類專業設置不斷減少,例如2013年某農業高職院校農業類專業招生從20個專業減少爲9個,可見社會對農業高職院校不夠重視。

三、尚賢思想對農業高職院校生源的借鑑意義

事在人爲,人是決定的因素,農業高職院校生源的問題亦取決於人——院校的管理者。

當今中國社會,處在劇烈的社會發展和變革時期,人才問題再一次成爲社會普遍關注的焦點。墨子的尚賢主張,兩千多年來,對推動歷史的發展,起到了極大的作用——我們黨和政府的許多用人主張,其實是墨子尚賢思想的延續和發展。農業高職院校要從根本上解決生源問題,墨子的尚賢理論,具有極其深刻的借鑑意義。

(一)選拔任用教學、管理人才,是農業高職院校立足的根本保證。

“國家昏亂,則語之尚賢、尚同;國家貧,則語之節用、節葬;國家憙音湛湎,則語之非樂非命;國家淫僻無禮,則語之尊天、事鬼;國家務奪侵凌,則語之兼愛、非攻”。墨子認爲:一個國家要想治亂穩定,就必須推行尚同尚賢的政治主張。尚同是目的,尚賢是手段,是舉措;只有通過尚賢,才能達到尚同。尚同是外在的社會狀況;尚賢,即選拔和任用人才,纔是內在的根本保證。在市場經濟不斷髮展的今天,我們更是要大膽起用優秀的人才——“要做到不論資歷論政績,不講年齡講素質,不唯臺階看後勁,不重文憑講水平,不看支流看主流,不因小過裁大將,不講身份講能力,不拘一格降人才。”[9]故,農業高職院校要在當前生源劇減、高校林立的形勢下立足,必須不拘一格降人才,選拔優秀的教學管理人才,選用優秀的教學團隊,師強則生強,只有在校學生的優秀才能爲院校建立良好的口碑,新的生源纔會慕名前來。

(二)選拔任用教學、管理人員的最佳標準:德才兼備。

“以德就列,以官服事”,墨子德才兼備的用人觀,是中國二千多年來歷代的吏制經驗,更是我黨幹部隊伍建設的重要原則。德才兼備的人,是純潔的人,是高尚的人,是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是有益與人民的人。德與才作爲人才標準的兩個方面,是一個有機的統一體。德才是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的思想,纔是在各自的崗位上做好自己的工作的本領,二者缺一不可。

(三)建立健全合理的激勵機制,促進人才脫穎而出。

“以勞殿償,量功而分祿”,墨子認爲,要讓賢良的人爲國家作貢獻,就必須使他們富裕、顯貴,就必須尊敬他們,讚揚他們。“爵位不高則民不敬也;蓄祿不厚則民不信也;政令不斷則民不畏也;故古聖王高予之爵,重予之祿,任予之事,斷予之令。夫豈爲其臣賜哉?欲其是之成也。”墨子的意思是說,如果爵位不高,民衆就不尊敬;俸祿不厚,民衆就不信服;政令不能決斷,民衆就不畏懼;古代聖王之所以要這樣做,是要把事情辦成功。由此可見,即便賢能之士,如果不給他相當的權力和地位,不給他富裕顯貴,不對他尊敬,事情也不會成功,換句話說,他縱然有天大的本事,也不能在治理國家時發揮出應有的主要作用,這裏體現着多勞多得立功受獎的分配原則。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農業高職院校要解決生源問題,歸根到底是要建立一支精幹、廉潔、高效的師資隊伍,選用強大的師資隊伍是尚賢,而培養優異的學生則是育賢,育賢是爲農業高職院校建立口碑、解決生源問題的基礎。農業高職院校如何尚賢,富之、貴之、敬之、譽之則是必要的舉措——富之、貴之有利於形成人才輩出的社會環境;敬之、譽之乃是人才社會價值的體現。

農業高職院校的根本任務是育賢,對其而言育賢的前提則是尚賢,墨子的尚賢思想與農業高職院校解決生源問題所需要的用人制度,有着精妙的契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