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論文 > 德育論文

新形勢下民族地區國小德育工作初探

新形勢下民族地區國小德育工作初探

新形勢下民族地區國小德育工作初探
新形勢下民族地區國小德育工作初探

“德”,人之品行也。古往今來,許多能人智士都以高尚的品行,創立了一番豐功偉績。二十一世紀是一個人才和科學技術競爭十分激烈的時代,需要培養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德爲行之先”高素質的人才必須首先具備高素質的品行。國小德育就其任務來說,就是對小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從根本上講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奠基工程。面對世界科技飛速發展的挑戰,教育者在培育具有創新精神的人才上肩負特殊的使命,創新人才必須具備良好的思想道德基礎纔能有正確的行動方向。故在新形勢下,德育爲先已是勢在必行,而民族地區的國小德育以一種獨特的境況,勢必受到衝擊,如何使民族地區國小德育闖出一條新的路子,以適應新時代的需要是擺在民族地區國小教育工作中的當務之急。

一、民族地區現狀促使國小德育必須具有創新意識

民族地區地處老、少、邊、窮,經濟不發達,信息閉塞。基礎教育由於受地域、歷史等因素制約發展緩慢,加之師源、生源、財源和見聞都比較匱乏,使思想意識長期處於停滯不前的狀態,這種狀態已使民族地區教育比發達地區滯後了十幾年甚至幾十年,要改變這種狀況,思想素質的提高,道德意識的增強和行爲習慣的形成,成爲一件刻不容緩的大事。而要使一個民族求發展,必須從孩子抓起,“思想是靈魂,靈魂產生動機,動機產生行爲”,一個人有了好的思想品德作爲基礎,纔會激發其行爲向正確放下發展。而如今西部大開發的春風吹拂着西部山川,吹進了藏家羌寨。民族地區教育十年行動計劃又給貧瘠的土地帶來了豐厚的條件,資金的傾斜,衆方的支助,給民族地區帶來了無限的希望,乘着這股春風,再加上民族地區本身所特有的自然和人文環境,爲土生土長的孩子們提供了豐富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教育內容,如:紅軍長征遺址,雪山草地的回想,藏家羌寨的風情,九寨黃龍的風光等等也爲其創設了優越的活動教育場景。“機遇與挑戰並存”,民族要興旺,教育必發展,教育要發展,德育必先行。思想的覺悟纔是行動的開始。因而,新形勢下民族地區國小德育必須抓住機遇,挖掘民族素材,具有創新意識,才能走出一條適合民族地區的德育新路子。

二、民族地區國小德育必須挖掘傳統教學的優勢,揚長避短

民族地區基礎教育薄弱,國小德育就其內容本身極爲抽象和枯燥,地處民族地區的兒童生活經驗不豐富,見識少,對其思想道德培養,行爲習慣的養成確實難度極大。隨着教育的改革,新課程改革發展思路告訴我們:尊重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強調學生終身學習:滿足兒童好奇心、求知慾,讓學生在幸福的童年時代全面健康的發展。從這一點上來看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是促進其全面健康發展的有效手段,國小生正處在道德觀人身觀形成與發展的重要階段,從其心理髮展特點來看,主要是以形象思維爲主,對形象生動活潑的內容感興趣,無意注意占主導地位,“興趣是引起無意注意的重要源泉”,這就爲國小生德育在傳統教學方面提供了一定的用武之地,激發興趣是關鍵,有了興趣愛好纔會有認識事物和參與活動的動力。採取靈活多樣的方式挖掘教學中生動形象的素材,激發學習興趣,多方位綜合培養好的思想品質,養成好的行爲習慣,樹立正確的道德觀,主要體現在:(1)思想品德課的強化。教師要注重學生是活動的主體,充分體現以學生髮展爲本,滿足學生髮展的個性化與多樣化。要善於挖掘問題以新穎的角度提問,誘發聯想,突出重點,切中要害,啓發學生思維,把教育空間不侷限於課堂,而深入到生活、學習、實踐中去,定位在提高學生思想品德修養上,引導青少年向健康道路上前進。如:衛生習慣的養成課帶學生走出課堂,參觀寄宿制學生寢室,邊看邊議,形成觀念。(2)各科課堂教學的滲透。國小各學科都具備着豐富的思想內容,挖掘出作爲思想教育素材也是使學生品德觀念形成的有效方法。例如:語文學科注重文道統一,挖掘文章裏思想教育因素去感染和陶冶學生情操;數學學科的辯證唯物主義的啓蒙教育,促進學生認真嚴謹的做事態度;自然學科中的熱愛科學,反對迷信的意識培養;音樂和美術的審美觀的培養,激發民族自豪感;體育中的朝氣蓬勃、勇敢頑強,集體主義精神的培養;勞動中的愛勞動和吃苦耐勞的精神的樹立等等,在實際的教學中合理的運用和滲透,會產生潛移默化意想不到的效果。(3)班級活動的集體誘導。以活動爲載體,學生人人蔘與,以歌舞、演講、比賽、表演、小品等諸多形式使學生主動自覺的形成觀念,例如:舉辦諸如像“愛祖國,頌家鄉”演講,學生可如數家珍的展示家鄉美和家鄉的變化,增強愛祖國和愛家鄉的熱情。(4)校內外活動的自發形成。學校組織的校內外各類大型活動可爲學生創設一個個特定的思想教育情境。在活動中學生的主動參與,以集體教育的形式讓學生辨明是非,養成習慣。如:法制教育活動中,組織學生通過聽講座、看圖片,在事實中去感受,形成明確的道德意識規範。像這樣一系列的多方位的教育活動,使學生認識增強,習慣形成,思想有了正確健康發展的方向,可初步讓國小生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礎。

三、現代教育技術的出現爲國小德育創造了一個全新的天地

傳統教學模式中,從個體上看國小生知識面狹窄,德育內容的枯燥乏味,民族地區與發達地區的差異等,使許多方面的教學遠離學生的生活環境,從而使準則執行起來收效甚微。學生缺乏應有的經驗,無法激發其興趣,更談不上香味舉止的形成。隨着時代的發展,現代教育技術的運用。開闢了教學的新天地。利用現代化教育技術能集音、形於一體,聲形兼備,聲情並茂,極易激發學生的興趣。如:組織“我做天保小衛士”主題班會中,可播放一些有關水土流失保護生態的錄像,現場拍攝一些學生參與植樹等天保工程活動情況,從自身中去發現,形成愛國護家的好思想。對於遠離學生身邊的事,傳統教學中無法再現的,學生無法感知侷限性大,而利用現代化教育技術則可穿越時空,回顧歷史,展望未來,可使學生不出校門就可領略秀麗風光,感受歷史發展,展望未來趨勢。例如:在“奧運在我心中”主題隊會上可播放一組奧運有關影片,頌揚奧運精神,激發愛國激情;在“家鄉我愛你”主題班會上,則結合學生實際,選擇家鄉理縣桃坪有關的影片“桃坪羌寨風光”、“桃坪羌寨我的家”和“櫻桃映紅山谷”等精選一組鏡頭編輯成短片,配上音樂和學生自編解說詞,可在課堂十幾分鍾時間讓學生沉浸在一股濃郁的愛家鄉的情感中。可見,民族地區發展現代教育技術是必然選擇,它將與傳統教學有機結合起來,爲民族地區國小德育開闢出一番廣闊的天地。

四、民族地區國小德育必須與實踐活動相結合,促進學生品行形成

德育的目標不僅是讓學生提高道德認識,培養道德情操,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形成道德行爲習慣,這就必須通過自身實踐去感驗。教師的引導,活動的展現,僅僅使學生從感知上認識了,還不能完全從理性上去指導自己的行爲。蘇霍姆林斯基說:“兒童的智慧出在它的手尖上。”這說明道德品質的形成是與兒童自身實踐彌補可分的。例如:在“愛家鄉“教育活動中,組織學生走出校門到生活中去體驗。就拿本地區桃坪羌寨來說罷,可讓學生回家幫助父母勞動中去感受家鄉的民情風俗;可做小嚮導帶領遊客去領略羌寨風光,瞭解羌寨歷史;可親自動手製作羌繡,留心收集羌歌羌調,跟學羌族鍋莊舞蹈,從中體驗羌民族文化特色;可參與到羌寨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活動中,爲家鄉獻出一份力量。通過從生活中自覺參與,體會體驗,感受收穫,逐步樹立起熱愛家鄉的無限激情。由此可見,實踐是品行形成的最終體現,在實踐活動中可展示自己的道德修養水平的高低,從小想成規範的行爲好習慣。

時代在召喚,新形勢下民族地區國小德育在機遇中求發展,在挑戰中將會摸索出一條嶄新的路子,從而培育出具有民族特色的高素質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