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論文 > 德育論文

新時代大學生勞動精神培育策略研究報告

新時代大學生勞動精神培育策略研究報告

新時代大學生勞動精神培育策略研究報告

一、研究背景和研究意義

(一)研究背景

2020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出臺了《關於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國小勞動教育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把培養勞動精神作爲勞動教育的總體目標之一。該《意見》印發後不久,教育部又出臺了《大中國小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以下簡稱《綱要》),明確指出勞動教育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強化勞動觀念,弘揚勞動精神。《綱要》的出臺進一步推動了勞動教育落地、落實。目前,在勞動精神培育方面取得了一些實際成效,但與此同時,在市場經濟、信息技術、網絡文化等衝擊和影響下,人們對勞動的態度發生轉變,尤其是物質生活日益充裕的今天,勞動的意義和價值逐漸被人們忽視,出現了輕視勞動的苗頭,對新時代大學生勞動精神的培育更是被淡化、弱化。這不僅關係到大學生能否五育並舉全面發展,而且在一定程度上關係着家庭的和諧,影響到社會文明程度甚至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進程。

(二)研究意義

1.理論意義

第一,研究新時代大學生勞動精神可以進一步完善和豐富關於勞動教育的理論。勞動精神培育是進行勞動教育的核心路徑,通過開展相關方面研究,可以加深大學生羣體關於勞動精神內涵、理論基礎、教育內容的理解,使得勞動教育理論研究更加具體、全面、系統。

第二,研究新時代大學生勞動精神可以進一步豐富和擴展中國精神理論。勞動精神是一種精神指引更是一種文化傳承,不僅是一種民族精神更是一種時代精神,是中國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把勞動精神作爲一個課題進行研究,有利於推動中國精神理論向縱深層次發展。

2.現實意義

第一,研究新時代大學生勞動精神是造就時代新人的需要。國家的各方面建設,都需要時代新人把豐富的理論知識應用於勞動實踐中,進而擁有過硬的實踐技能。“勤儉、奮鬥、創新、奉獻”是具有社會主義特色、新時代特徵、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特徵的勞動精神,對於培養時代新人馬克思主義勞動觀、涵養勞動情懷、塑造健全人格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義。所以,包括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在內的各種形式的勞動,都可以在實踐中幫助大學生更深刻地理解在學校所學的理論知識,以飽滿的熱情、健康的體魄,投入到中華民族追夢、圓夢的時代洪流中。

第二,研究新時代大學生勞動精神是解決部分大學生勞動觀扭曲、勞動能力萎縮的現實需要。改革開放進一步深化後,在優越的物質生活條件下成長起來的大學生表現出明顯的勞動精神現狀:在分數是教育的指揮棒下,盲目追求成績,認爲腦力勞動至上,不尊重和輕視體力勞動者。在經濟互聯網時代,盲目追星、崇拜網紅,幻想通過直播致富,好逸惡勞、好吃懶做等。這些消極的表現嚴重影響新時代大學生“五育並舉”協調發展,因此,研究如何培育新時代大學生勞動精神,是擺在高校教師面前一個十分緊迫的課題。

二、研究現狀與研究方法

(一)研究現狀

1.國內研究現狀

第一,針對勞動精神概念的研究。新時代賦予了勞動精神更深層的內涵,勞動精神一方面體現着“勞動”本身,另一方面超越了“勞動”本身,是勞動認知和體驗的有機結合。賀蘭英認爲,勞動精神是指勞動者在勞動中展現的精神狀態、精神面貌、精神品質;趙浚,田鵬穎認爲,新時代勞動精神是“以勞樹德、以勞增智、以勞健體、以勞育美、以勞創新”的立德樹人內涵;有學者認爲,勞動精神包括勞動者偉大精神、勞動偉大精神兩個方面;還有學者認爲人類的勞動精神主要包括:勞動創造財富、勞動使人幸福的爲民精神,勞動最光榮、動要勤奮的敬業精神,勞動靠智慧的科學精神。

第二,針對當代勞動精神培育現狀的研究。多數學者認爲當代大學生勞動精神現狀不爲樂觀,隨着互聯網技術的興起,複雜多樣的意識形態使得大學生勞動精神培育面臨巨大挑戰。張燕平,朱志明認爲,新時代大學生勞動精神培育的現實困境爲:社會不良風氣影響勞動價值判斷;社會思潮淡化勞動精神的追求;理論和實踐脫節,阻礙勞動精神培育的步伐;柴永昌認爲,隨着中國進入新時代,生活、生產方式發生巨大變化,勞動業態發生變化,勞動教育面臨新挑戰,不勞而獲、唯利是圖的不良風氣,嚴重影響着勞動精神的弘揚;李潔認爲青年羣體中蔓延的“空心病”“喪文化”“啃老”“佛系”“我太難了”等文化正弱化大學生的勞動精神,退化了大學生的勞動能力,導致部分大學生忽略勞動的價值,在勞動中“慢作爲”甚至是“不作爲”,形成了勞動精神培育的負面影響。

第三,針對弘揚勞動精神路徑的研究。多數學者認爲弘揚勞動精神路徑應拓寬渠道,積極通過個人源動力、學校主渠道,有機結合社會、家庭的培養環境,全方面多層次的有效提升勞動精神實效性。趙浚、田鵬穎認爲新時代勞動精神的培養路徑應通過塑造勞動的人格、重構勞動的認同、鼓勵勞動的創造、完善勞動的制度等,探索出新時代勞動精神的新路徑;呂國泉、李弄認爲,弘揚和踐行勞動精神不僅要尊重勞動者主體地位,讓勞動成爲個人的自覺行動,還要維護好勞動者合法權益,營造良好的社會風尚;黃燕認爲,新時代弘揚勞動精神,一要實現理念的轉變,強化勞動精神的教育引導;二要創新實踐模式,促進勞動精神的實踐養成;三要加強輿論宣傳,營造勞動精神的弘揚風尚;四要完善制度保障,構建弘揚勞動精神的長效機制。

2.國外研究現狀

通過在圖書館查閱資料和網絡搜索,暫時還未找到國外關於勞動精神的相關論述。但是,國外關於馬克思勞動觀、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思想、勞動教育等方面的成果較爲豐富,可以爲研究新時代大學生勞動精神培育提供借鑑。

第一,關於馬克思勞動觀的研究。馬克思勞動觀是人類十分寶貴的精神財富。所以,國內國外都有很多研究成果。國外學者們從人本主義視角、經濟學角度等方面對馬克思勞動觀進行研究解讀。

第二,關於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思想研究。馬克思超越空想社會主義,把生產力、科學技術的發展看作教育發展的基礎。列寧作爲該思想的後繼者,他指出資產階級教育致命弊端之一是教育與組織勞動脫離,要達到關於科學技術和知識所要求的高度,培養青年的共產主義覺悟就要把兩者結合起來。國外關於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思想爲新時代大學生勞動精神培育提供了有益借鑑。

第三,關於勞動教育的研究。縱觀世界,有很多國家都對勞動教育理論進行研究。蘇聯教育實踐家蘇霍姆林斯基認爲人的全面和諧發展必須以勞動教育爲前提,建立在勞動教育之上,否則教育這個事情就沒辦法做好。埃德溫·懷特認爲勞動教育即工人教育,對學生進行勞動教育主要包括勞動合同在內的相關技術知識教育,讓學生提前瞭解職業生涯中可能面臨的勞工問題,能快速理性的找出處理這些問題的方法。德國教育家凱興斯泰納他在擔任中學校長的過程中,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勞動教育思想,他提出“勞作學校”這一構思,把勞動教學獨立出來,作爲一個專門的學科,並聘請專門從事勞作教學的教師進行指導。其勞動教育思想適合當時社會發展,也對當前新時代大學生勞動精神培育有一定的借鑑意義。

(二)研究方法

1.文獻收集法

國內學者們對於勞動精神相關研究的成果還是較爲豐富,爲了更好的理解勞動精神,需要收集大量的文獻資料以及查閱與此相關的書籍、學術期刊等,明確大學生勞動精神研究中己經有哪些研究,對哪些問題還沒有研究,並對這些文獻進行整理分析,以便研究出有效果的培育路徑。

2.問卷調查法

爲了獲取實際數據,達到預設目的,支撐理論,以不記名的方式對大學生進行問卷調查,真實瞭解大家對勞動精神的看法以及當前大學生勞動精神的實際情況,通過對數據的分析整理,得出現存問題,並找出有效的解決辦法。

3.系統分析法

本文將新時代大學生勞動精神培育作爲一個有機整體,在總結新時代大學生勞動精神內涵、培育現狀時,通過整合相關材料和問卷,系統分析了新時代大學生勞動精神培育存在的問題,爲提出具有針對性的措施奠定基礎。

三、相關概念

(一)勞動精神

1.勞動精神的概念

人無精神則不立,國無精神則不強。“精神”是人腦在實踐活動中產生的思想和觀念的集合,可以給予人巨大的力量。精神上越富有的人,越能戰勝困難,越發能成就偉業。人類勞動是“勞動精神”產生的實踐基礎,“勞動精神”是社會勞動實踐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深化與發展。勞動精神產生於最廣大勞動者的偉大實踐,是勞動者在精神層面的價值追求。從古至今,勞動的形式不斷髮生變化,對勞動精神概念的理解,不同人有不同的見解。湯素娥認爲勞動精神是關於勞動的理念認知和行爲實踐的集中體現,凝結了堅守尊重勞動、崇尚勞動和熱愛勞動的價值取向、涵育科學勞動、辛勤勞動和誠實勞動的社會風尚以及鍛造體面勞動、創造性勞動和幸福勞動的實踐品格。[]檀傳寶認爲勞動精神,主要指人們對勞動的熱愛態度以及勞動者在勞動過程中體現出來的積極人格氣質。[]

2.勞動精神的四個基本維度

崇尚勞動。崇尚勞動主要包括三層含義:一是指勞動是成就偉業最爲可靠的一種方式,社會主義大廈是依靠勞動人民建造,我們要尊崇和認可勞動者;二是讚賞勞動的道德價值,勞動是一種美德,強調的是勞動的道德價值;三是對勞動者品格的讚美。

尊重勞動。尊重勞動是勞動者對待勞動熱愛程度的心理態度變化。第一個階段是對人類勞動充滿憧憬,想要體驗勞動,想要投入勞動的意願明顯;第二個階段是勞動者在勞動過程中發現了勞動的有趣之處和感受勞動的快樂,也體會到了勞動的艱辛,並且得到了各方面的鍛鍊,即使意識到勞動很辛苦,還能夠繼續保持對勞動的熱忱,仍想要繼續參加勞動;三是在勞動中明白勞動成果來之不易後能更加愛惜自己的勞動成果。

辛勤勞動。辛勤勞動是指勞動者不畏懼辛苦和勞累,能夠敬業樂業、艱苦鬥的行爲。依靠勤勞,我們實現了經濟、民生等各方面的發展目標,只有依靠勤勞,我們才能實現我們的中國夢。民生在勤,勤則不醫。中國在七十多年的發展歷程中,廣大勞動者們革路藍縷、歷盡滄桑,終於將積貧積弱的舊中國轉變爲經濟繁榮、人民幸福感顯著提升的新中國,書寫了一個又一箇中國奇蹟。這些成就的取得都是靠廣大勞動者通過辛勤勞動實現的。

誠實勞動。誠實勞動主要描述勞動的道德維度和道德價值,勞動是否有意義和價值首先建立在道德倫理底線基礎上,勞動如果夾雜着虛假和欺詐,必然會使社會造成巨大的損失。時代在變遷,社會一直在發展,誠實勞動雖然艱苦,但卻坦蕩踏實,只有誠實勞動,才能使勞動者真正獲得勞動的幸福感和滿足感。只有誠實勞動,才能實現經濟由高速度發展轉變爲高質量發展。誠實勞動是化解各種矛盾、創造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

(二)新時代大學生勞動精神

1.新時代大學生勞動精神概念

新時代大學生勞動精神概念,是一個複合概念,既包含了新時代概念,又包括了大學生勞動精神概念,新時代大學生勞動精神概念不是新時代和大學生勞動精神概念的簡單相加,而是兩者的高度融合。新時代大學生勞動精神是指肩負新時代使命的“00後”大學生在日常學習、生活中通過參與各種形式的勞動時逐漸養成正確的勞動態度、勞動理念、以及表現出高尚的精神品質。

2.新時代大學生勞動精神的三個基本維度

一在理念認知上,尊重勞動、熱愛勞動、崇尚勞動

尊重勞動。尊重勞動是對公民最基本的要求,每一個人對勞動應該保持積極的態度。尊重勞動即在尊重勞動者的基礎上,尊重勞動者創造的成果以及勞動者的勞動行爲。簡而言之,就是對勞動本身的尊重、對勞動者的尊重、對勞動成果的愛惜。每個勞動者所從事的勞動根本沒有高低貴賤之分,我們應該明白各種勞動形式是互相聯繫、互相補充的,都是推動人類社會發展的決定力量。

熱愛勞動。勞動創造了歷史,成就了現在,也會繼續書寫着未來。熱愛勞動不僅是對勞動本身的熱愛,更是體現在勞動過程中即使意識到勞動的艱辛還能繼續保持對勞動的熱忱,進而更加珍惜來之不易的勞動成果。熱愛勞動的精神,是指在勞動中保持積極態度和足夠的熱情投入勞動,勞動者不僅能體會到勞動成果的珍貴,更能體會到勞動後的身心愉悅和滿足。

崇尚勞動。崇尚勞動是對勞動和勞動者地位的認可和推崇。換言之,崇尚勞動是對勞動者社會地位的倫理表達,也是對勞動獨特價值的權威認定。勞動是通往事業成功的必經之路,不管是處於哪個時代、哪種歷史方位,崇尚勞動應是人類發展永恆的主題。只有現實生活中的每個人都崇尚勞動,才能釋放勞動的獨特魅力,進而提升對勞動者的認同,從而爲奮進時代新徵程匯聚磅礴力量。

二在思想觀念上,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

勞動最光榮的口號,一路伴隨着共和國共同成長,“勞動最光榮”的觀念最早流行於革命戰爭年代的工農政權邊區和解放區。然後一路高歌,在建設時期發展勢頭更是迅猛,“鐵人精神”“大慶精神”“寧肯一人髒,換來萬人淨”的時傳祥,都是踐行勞動最光榮的真實寫照。

勞動最崇高指的是勞動在人類歷史發展中的地位崇高。崇高一詞,從古至今都有論述。崇高一詞在中國古代,被列在“綱常”“聖賢”這一位置上。現如今很多人認爲崇高是虛僞的、虛幻的,是高不可攀、遙不可及的,離我們的現實生活很遠,是個別人的特殊行爲,其實崇高是接地氣的,觸手可得的。每一個人都可以變得崇高,我們擁有的歷史輝煌以及今天的成就都離不開勞動創造。

勞動最偉大指的是廣大勞動者偉大以及所從事的勞動偉大。中國共產黨自誕生之日起就來自於廣大勞動人民,爲廣大勞動人民服務。時代在發展,廣大勞動者作爲國家的真正主人是推動社會發展的中堅力量,社會在變遷,廣大勞動者是引領社會變遷的主要動力。改革開放40多年來,廣大勞動者發揮了“奠基人”的作用,開拓進取、勇於創新,纔有了現如今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中國。

勞動最美麗指的是勞動過程的美和勞動者人格上的美。在勞動過程中可以創造美、生產美,並且彰顯了勞動者人格上的美。不管是包括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在內的哪一種勞動形式,其勞動過程中都可以創造美、生產美。勞動最美麗,將成爲指引廣大勞動羣衆方向的路標和內心飄揚的旗幟,將引導廣大勞動者追求更加美好的生活。

三在行爲實踐上,辛勤勞動、誠實勞動、創造性勞動。

辛勤勞動。中華民族每一次輝煌成就的取得,都離不開廣大勞動者辛勤勞動。事實告訴我們,如果不辛勤勞動,任何宏偉藍圖都只是坐而論道,如果不努力工作,任何夢想都只是南柯一夢。大學生面對未來的各種挑戰,更要以“勤”爲本,篤行致遠。

誠實勞動。誠實勞動是中華民族成就光輝偉業的基石,是一種實幹精神。當前,打贏疫情狙擊戰需要誠實勞動,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需要誠實勞動,守衛綠水青山也需要誠實勞動。新時代大學生要足履實地,有學習緊迫感,遠離抄襲跟弄虛作假的歪風邪氣,結合自身實際,紮實練就真本領,用真才實學,挑戰自己,超越自己。

創造性勞動。創造性勞動是指在勞動過程中發揮自身主觀能動性,在勞動過程中思維革新、敢闖敢試、勇於探索、開拓創新,是各種勞動形式的高度融合,是辛勤勞動、誠實勞動的進一步昇華。中國的改革開放進入深水期、攻堅期,沒有成功的經驗供我們借鑑,沒有現成的模式供我們使用,我們必須僅僅依靠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打破常規,轉變傳統的勞動力和資源低成本優勢,走具有中國特色的自主創新道路。

四、新時代大學生勞動精神培育存在的問題及成因分析

(一)當代大學生勞動精神培育存在的問題

當代大學生處於世界經濟、文化、科技等競爭極其激烈的時代,隨着西方文化的入侵,網絡媒體文化的良萎不齊,諸多不良文化進入大學生活,影響着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不勞而獲,一夜暴富等錯誤意識充斥着大學生的精神世界,在複雜多變的社會環境和理念不同的家庭教育下,很多大學生從小過着衣食無憂的生活,極少經歷生活的磨練,很難體會到勞動所帶來的存在感、幸福感和滿足感,從而缺少勞動在人生中重要作用的意識,淡化對勞動的熱情,同時也缺少對勞動的特殊情感。根據問卷調查、實際訪談及本人工作總結,大學生勞動精神所呈現的問題大致有:不想勞動、不會勞動和不尊重勞動三大方面,主要表現爲勞動意識淡薄、差別對待體力和腦力勞動、勞動實踐缺乏、不誠實勞動以及不會創造性勞動等主要方面。

1.勞動精神培育理論體系不完善

一方面,勞動精神理論未能緊跟時代步伐,未能做到與時俱進。通過問卷調查及訪談得知,部分大學生在“勞動精神”本質理解、體力勞動與腦力勞動認知、創造性勞動認知等方面均存在一定的認知偏差,當被問及“以下對於普通勞動和創造性勞動的描述哪一個更適合你?”時,近70%的學生回答“普通勞動更容易操作”及“做好日常本職工作就好”,極少數學生有開闢創造性勞動的想法。當被問及“您是否認爲腦力勞動比體力勞動更體面?”時,有近85%的學生認爲,“腦力勞動比體力勞動更體面”,錯誤的理解體力勞動與腦力勞動的相互作用關係。

另一方面,高校是勞動精神培育的主陣地,同時課堂也是高校教育教學的主陣地,理論體系的完善離不開學校課程體系的完善。課程體系在大學生培養過程中有着重要的導向作用,具有明確培育目標,明確培育內容的重要作用。在實踐教學中,勞動精神培育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等學科融合仍不到位,部分高校培育過於拘泥形式,缺少計劃性和長效性培育。調查表明,部分高校對於創造性勞動宣傳教育質量不高,通過就業情況看出,畢業後大部分學生將公務員考試、事業編考試等“鐵飯碗”作爲第一首選,不擅於在學習及生活中創新實踐,習慣性的用傳統方式方法認知、操作,並且對於創新沒有足夠的熱情,缺乏工作勞動上的創造性精神,從而間接反映勞動精神理論指導的缺乏。

2.勞動精神培育文化氛圍不濃厚

一方面通過實際考察瞭解到,在校園內對於勞動相關主題教育弘揚並不凸顯,單方面從校園的文化薰陶上考察,幾乎未體現濃厚的勞動文化氛圍;通過部分高校校學生會與輔導員交流得知,在日常的校園廣播、公衆號等宣傳中,關於勞動精神的培育並不顯現,並沒有具體的文化宣傳計劃,與之對比的開學初新生教育、考試周的誠信教育等等均有特定的內容及安排,而對於勞動精神幾乎是空白宣傳,文化宣傳的缺失直接影響大學生勞動精神的培育成效。

另一方面從學生勞動精神現狀間接反映培育的消極表現,通過對大學生勞動精神現狀調查可知,部分大學生片面認爲在學業和就業中努力進取即可,越來越注重“金錢”的作用、輕視體力勞動者等消極表現,忽視勞動精神在個人成長和社會發展的重要作用,加之社會、家庭、學校對勞動精神的輕視,直接呈現出勞動精神文化氛圍的缺失現象。

3.勞動精神培育協同機制不健全

學校是大學生勞動精神培育的主要陣地,而與之緊密相連的社會、家庭的教育協同機制更是重要環節。通過訪談得知,部分高校與家庭的聯繫十分有限,大學輔導員主要與父母溝通學生的違紀情況,針對家庭勞動精神的協同教育則爲空白地域,缺乏信息的共享、共事等環節;社會的勞動實踐多數爲大學生參觀學習、實習過程,缺乏統籌資源、人才、項目的社會協同,高校與社會的聯繫缺位,直接導致部分學生參與校外實踐的目的不清、過程不清、結果不清的問題。

高校內部協同機制的不完整主要表現爲:一方面,高校各部門缺乏針對勞動精神的統一協調,評價、激勵、考覈機制的不完善,從而直接導致大學生實踐活動“重形式、輕內容”的現象,勞動精神培育缺乏一定的保障,導致培育過程的形式化和無序化,直接影響勞動精神培育的實效性提升,例如高校所提供的勤工助學崗位有限,只能優先面向於經濟生活困難的大學生,難以滿足大部分學生的勞動需求;另一方面,各學科之間缺少關於“勞動精神”內容的有機融合,忽視了勞動在各專業學習、實踐的重要性,難以進行專業間的學習交流,從而直接影響大學生勞動精神的培育成效。

(二)當代大學生勞動精神培育存在問題的原因分析

2019年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五四運動一百週年大會上提到要加強對廣大青少年的教育,使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的觀念蔚然成風,在社會各界掀起了“勞動熱”。通過實際調研和文獻學習的分析總結,個人認爲大學生勞動精神的消極表現可根據勞動精神基本內容總結爲:缺乏尊重、崇尚勞動的理性認知;缺乏辛勤、誠實勞動的實踐精神;缺乏開拓創新的創造性精神。同時結合大學生勞動精神培育的消極表現,將勞動精神培育存在問題的原因總結爲:社會不良思潮對勞動精神的衝擊、家庭教育對勞動精神培育的忽視、部分高校對勞動精神培育的輕視以及大學生缺少勞動精神養成的源動力。

1.社會不良思潮對勞動精神的衝擊

當今社會思潮中存在諸多不良意識形態,嚴重衝擊着勞動精神的弘揚。大學生使社會思潮的關鍵性載體,在社會思潮產生及傳播等過程均起着重要作用,敢於表達和批判的當代大學生極容易受到社會思潮的影響,從而影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的吸引力和說服力,不同程度上削弱了高校思政的培育效果。例如社會思潮中“實用主義”將勞動的有用性、實際效益放在首位,不能快速立竿見影產生效益的勞動即爲“無用”,部分大學生受到實用主義的影響,高度重視自身的感受,忽視勞動所帶來的精神財富,從而導致勞動的主動性不高,參與度不夠,直接影響大學生勞動精神的培育。“消費主義”是西方資產階級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將個人滿足和快樂放在第一位的消費觀念和行爲,這種單純索取多、講奉獻少、急功近利的個人享樂主義,與尊重勞動、崇尚勞動、熱愛勞動、辛勤勞動、誠實勞動、創造性勞動的勞動精神完全相悖,會直接影響大學生的勞動目的和勞動意義,從而影響大學生勞動精神的培育。

2.家庭教育對勞動精神培育的忽視

當代大學生大部分都是獨生子女,加之物質生活條件的提高,許多父母對於孩子的成長可謂是嬌生慣養和溺愛,對子孩子的自理能力和簡單家務不做過多要求,甚至部分家庭用錯誤觀念阻滯學生進行勞動,導致青少年缺少應有的勞動鍛鍊和體驗,從而缺少對勞動的情感;另一方面,隨着經濟全球化的競爭凸顯,許多家長更加看重孩子的學習成績,認爲勞動只會影響子女的學習和休息,表面上是爲了孩子更好的“心無旁鶩”的完成學業,實則是讓孩子缺少了一份十分重要的勞動鍛鍊和勞動精神教育。部分家長甚至將勞動作爲懲罰孩子的方式,久而久之導致孩子產生厭煩勞動的不良心理狀態,俗話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所以人生中的第一位老師對學生的勞動精神認知及實踐均有着極其重要的影響作用。

3.思想政治教育對勞動精神培育的輕視

高校是爲社會的發展培養人才的主陣地,思想政治教育課堂視高校思想教育的主陣地,相比專業課較完善的教學體系,思政課堂則需要不斷完善教學內容、豐富教學方式,其中勞動精神教育模塊,則成爲思政教育內容的短板。一方面,在教育教學的實踐中,關於勞動精神培育的勞動教育還未能切實的納入思政教育體系,勞動精神教育的環節被弱化。從“應試教育”到“素質教育”,部分地方學校對待勞動相關教育的態度僅是形式化的重視,重視表面化結果忽視培育過程,直接弱化大學生勞動精神的培育。另一方面,政府、學校、家庭、社會均缺乏良好的融合機制,導致學校教育資源有限,實踐場所有限,教師隊伍短缺,在缺少勞動相關教育經驗環境下,難以提高勞動精神培育的質量保障;部分學校甚至與部分家庭的教育方式相同,將勞動作爲懲罰學生的手段,從而促使學生更加排斥勞動,磨滅了對勞動的熱情和創造力,直接影響了大學生勞動精神的培育成效。

4.大學生缺少勞動精神養成源動力

大學生勞動精神養成的源動力,是影響培育的重要內部因素,源動力,是指動力的源泉,大學生的理想信念是勞動精神養成的源動力。如何去實現人生成就,在實現的過程中如何抉擇,都取決於內心的信念,正確認識勞動精神內涵且通過勞動付諸實踐,激發大學生勞動精神養成的源動力,才能提高大學生勞動自覺性,不斷促進勞動精神的養成。經問卷調查及實際調研得知,許多大學生參與的實踐勞動少之又少,諸多原因歸納爲“因學業無法參與更多的勞動實踐”,究其根本原本,還是自身對於勞動的認識不到位,忽視了勞動的重要性,大學生自身對於勞動認識不明確,加之自身的’懶惰、好逸惡勞、貪圖享樂等錯誤理念是阻礙勞動精神培養的重要因素。

五、新時代大學生勞動精神培育的實施策略

探究新時代大學生勞動精神培育的實施策略,是達成勞動教育培育目標、提高勞動精神教育實效性的必然舉措。通過問卷調查及原因問題的查找可以通過發揮社會協同、學校主導、家庭引導、學生主體作用來促進新時代大學生勞動精神培育。

(一)社會要發揮在勞動精神培育中的協同作用

1.弘揚勞模精神、工匠精神,營造濃郁社會氛圍

社會氛圍即社會環境,是政治經濟文化等環境的綜合,社會氛圍是促進社會成員發展的重要環境因素。人的意識和行爲深受社會環境的影響,尤其是三觀仍在完善期的大學生羣體。良好的社會氛圍是營造勞動光榮、勞動偉大得天獨厚的肥沃土壤,新時代大學生勞動精神培育離不開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

第一,加大大衆傳媒的宣傳力度,弘揚勞模精神、工匠精神。首先要注重廣播、電視、報刊等傳統媒體傳播主流價值觀的作用,可以利用傳統媒體覆蓋面廣、影響力強這一優勢拍攝並且播放像《勞動鑄就中國夢》類似的紀錄片或者像《大國工匠》一樣的教育片,來大力宣傳勞動精神,使得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偉大的觀念深入人心。其次要注重抖音、快手等短視頻平臺正面的宣傳和引導作用,可以利用其實時性、交互性等特點,採取大學生羣體喜聞樂見的方式,向樂於接受新鮮事物的大學生羣體宣傳勞模、工匠事蹟相關的漫畫、短視頻,也可以通過網絡直播等方式展開關於勞模、工匠這類人物的話題討論,分享自己身邊的工匠、勞模事蹟,向他們致敬。

第二,發揮勞動文化的薰陶作用,弘揚勞模精神、工匠精神。文化是一個國家和民族進步的靈魂。文化不僅能爲我們提供強大的思想武器,而且具有獨特的教化功能,所以要發揮勞動文化強大的薰陶作用,營造勞動光榮、勞動偉大的社會氛圍。首先,文藝界工作者要做好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傳播者和創作者,要創作一大批謳歌勞動模範、大國工匠的文藝作品,通過一些新穎的藝術形式使辛勤勞動、誠實勞動、創造性勞動成爲社會主旋律。其次,要像打造紅色旅遊景點那樣,打造勞動文化旅遊景點以及勞動文化廣場,使大學生在遊玩的同時耳濡目染受到勞動精神文化的教化,最終使勞動光榮、勞動偉大的觀念深入人心。

2.利用社會資源,擴展勞動實踐場所

勞動實踐基地是大學生參加實踐活動非常重要且固定的實踐場所,更是新時代大學生勞動精神培育、勞動技能提升的重要途徑。爲此,社會要爲大學生羣體在原有的勞動實踐基礎上利用社會資源,擴展新的勞動實踐場所,滿足多樣化勞動實踐需求,特地爲勞動精神培育準備必要的實踐平臺,從而保證新時代大學生勞動精神培育的實效性。

首先,政府要協調好各級各類工廠、農場,在滿足日常生產經營的基礎上履行社會責任,設定對外開放實踐日,開設更多實踐場所。全力支持大學生主動參加在自己能力範圍內的一些新型服務性勞動,真正形成共同支持學生參加社會志願服務、開展公益勞動的強大合力。其次,教育行政部門可以在郊外承接一批山林、草場、與廠礦企業合作、與社區、醫院、圖書館等事業單位、社會組織、公共場所協作認定一批學農、學工服務性勞動實踐基地。教育行政部門要統籌規劃和配置好這些擴展後的實踐場所和實踐資源,與各級各類高校多樣的勞動實踐需求相適應。此外,學校還要充分利用高校現有的綜合實踐基地和實踐場所,實行就近共享,安排校外學農、學工實踐基地和服務性勞動基地。

3.提供製度保障,維護合法勞動權益

新時代大學生勞動精神培育取得成效,離不開政府提供的制度保障,維護廣大勞動者合法的勞動權益。要堅持馬克思主義勞動理論爲指導,以習近平關於勞動、勞動者、勞動精神的重要論述爲基本遵循,切實保障勞動者尤其是大學生在兼職和就業時的合法權益。

首先,要促進和諧勞動關係建設。勞動關係在本質上是勞資關係爲主的利益關係。不和諧的勞動關係會影響勞動者的獲得感和幸福感。所以,切實保障勞動者基本權益,在最大限度增加和諧因素的同時減少不和諧因素,引導廣大勞動羣衆正確認識勞動過程中的各種利益關係,建立健全勞動關係調和機制,妥當處理勞動關係中的矛盾糾紛。其次,狠抓勞動就業、技能培訓、社會保障等突出問題,關注一線職工特別是大學生羣體就業後的情況,儘量排除一些影響勞動者發展的阻礙。最後,工會要爲廣大勞動羣衆提供誠摯服務,傾聽廣大勞動羣衆的呼聲和訴求,在滿足合理訴求的基礎上爲廣大勞動羣衆提供便利的服務、解決切實的難事,不斷促進社會主義勞動關係更加和諧。

(二)高校要發揮在勞動精神培育中的主導作用

1.發揮課堂主陣地作用

大學不僅是學習專業知識的階段,也是塑造三觀的階段,更是逐漸成長爲合格勞動者的階段。課堂是教師傳授知識、學生習得知識的主要場所,大學生勞動精神的培養想要在課上落地生根,就要通過開設勞動課爲課堂必修課來落實到位。勞動課的開設,要從人才培養方案、培養內容、教材選用、管理制度、評價方案、長效機制等方面爲新時代大學生勞動精神培育提供有力保障。

首先,教師要在課堂上對勞動精神理論進行灌輸。理論灌輸歷來被視爲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教育的重要法寶。勞動精神作爲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蘊含着豐富的科學內涵,這些內涵不是自主的進入學生的頭腦之中,而是必須通過課堂對大學生進行灌輸。尤其是在這西方思潮在中國大地隨意流竄的年代,不進行理論灌輸,受剝削階級“好逸惡勞”勞動觀念的影響,社會上的“享樂主義”“不勞而獲”之風會無孔不入。受應試教育的影響,“以勞代罰”的觀念依然存在,讓孩子們認爲勞動是一種處罰,不以勞動爲美,反以勞動爲辱,爲了治好大學生身體上的“懶惰病”,行爲上的“驕奢病”,要進行勞動精神理論灌輸。

其次,在課堂上注意將勞動精神培育和其他課程的融合。第一,將勞動精神培育與思想政治理論課融合,在思想政治理論課上對職業道德、勞動法等方面內容的教育進行強化;第二,將勞動精神培育與專業課學習相融合,加強專業勞動知識、勞動技能的訓練。例如,在歷史學專業中,可以將歌頌勞模、讚揚普通勞動者的選文選材融入課堂,教師在課上對勤勞、節儉、艱苦奮鬥等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內容進行闡釋,把專業教育與勞動精神教育高度融合;第三,大學生創新創業實質上是大學生創新性勞動的過程,要深挖勞動精神培育和創新創業教育的契合點。中國的各方面建設都需要大批勇於擔當、善於創新、勤勞實幹的勞動者,大學生更要義不容辭爭做新時代勞動者。

2.搭建勞動實踐育人平臺

在大學生日常學習方面,搭建生產勞動和服務性勞動平臺。在搭建的生產勞動活動平臺上,大學生在工農業生產過程中能夠體驗到簡單勞動到複雜勞動再到創造性勞動遞進發展的過程,掌握各種勞動工具使用方法,駕馭各樣的勞作技術,體會勞動的魅力所在,感悟勞動的偉大之處。在開展服務性勞動過程中,大學生利用在學校所學知識、技能等,通過開展自願服務、公益勞動來強化服務性勞動,在服務過程中,強化社會責任感,提升服務意識和實踐技能。除此之外,學校可以組織各種志願服務活動,例如“大學生三下鄉”“頂崗實習”等活動。學校也可以開展校園公益勞動。例如,開展清理校園、美化校園、修繕校園活動,組織學生拔草,打掃校園,種樹,擦玻璃等,進一步強化大學生羣體的公共服務意識以及主動作爲的奉獻精神。

3.強化校園勞動文化建設

“文化作爲精神層面的存在物,既將其獨特的育人作用發揮於自身,又潤物無聲地融於其它育人體系之中,起着思想統領和價值引領的作用。”[]優秀的校園勞動文化是大學生成長成才必不可少的助推器。強化校園勞動文化建設是高校進行勞動教育的重要途徑,更是培育大學生勞動精神的重要路徑之一。健康向上的校園文化可以啓迪心靈、陶冶情操,提高大學生的品德修養,更有助於樹立正確勞動價值觀。所以,要強化校園勞動文化建設,營造尊重勞動、崇尚勞動的文化氛圍,潛移默化的影響大學生的勞動觀念,培育新時代大學生勞動精神。對此,高校可以通過以下幾個方面強化校園勞動文化建設。

首先,在校園內利用傳統宣傳方式和校園新媒體弘揚“四最”觀念。一方面,高校可以在校園內學生出現頻率高的地方懸掛、張貼有關勞動精神的名人名言,在校園的公共空間設置可以提醒學生珍惜糧食、尊重他人勞動成果等方面的警示牌或者標語,這樣可以讓身處校園的大學生隨時隨地受到勞動文化的陶冶。另一方面,高校可以通過校園新媒體進行勞動文化的宣傳。加深對勞模、工匠的認識,體會他們身上所體現的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學習他們身上所體現的勤儉、奮鬥、奉獻、創新的優秀品質,進而提升自身勞動素養;其次,在校園裏開展多種形式的勞動教育活動。校園活動有着豐富大學生課餘生活的重要作用,例如,高校可以舉辦勞動精神徵文活動、大學生勞動技能大賽、“尋找最美勞動者”、“勞模大講堂”、“大國工匠進校園”等活動,通過這種方式,師生可以近距離接觸勞動模範、大國工匠,聆聽他們的故事,觀摩他們高超的技藝,進而零距離感受和領悟到他們身上體現出的勞動精神。讓大學生形成熱愛勞動的真情實感,使學生在活動中切實感受勞動的美麗和快樂。

(三)家庭要發揮在勞動精神培育中的引導作用

1.轉變家庭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

家長秉持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對孩子價值觀念的塑造有重要的影響。受傳統入仕情節和重智輕體思想的影響,再加上升學、就業壓力,大多數家長關心學生的學習成績勝過關注學生德育、體育、勞育等的發展。家長這樣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會影響孩子的勞動觀念,更影響了對孩子勞動精神的培育。正確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是指引正確行爲和實踐的基礎和前提,要促進孩子“五育並舉”全面發展,培育大學生勞動精神就必須要轉變家庭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

首先,父母要釐清孩子學習和家庭勞動兩者之間的關係。認清孩子學習和家庭勞動的關係是父母轉變其傳統的重智輕體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的前提。家長要知道學習和勞動不存在本質上的衝突,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學習也算是一種勞動。知識也是可以從勞動中得來的,成績還有成果的取得也離不開刻苦的勞動。勞動是檢驗理論知識應用於實踐的橋樑,學生可以通過勞動實踐,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同時在勞動過程中獲得新知識,勞逸結合纔是最好的學習方式。

其次,家長要正確認識勞動,消除傳統的功利勞動、勞動等級等觀念。父母只有在思想上對勞動在立德、增智、強體、育美方面的作用表示認可,才能轉變傳統的家庭勞動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勞動不僅可以立德、增智也可以強體、育美。在立德方面,大學生通過勞動實踐,磨鍊自身意志,形成優秀品格。在增智方面,智力的開發需要手腦並用,動手能力和腦力勞動是缺一不可的,喜歡勞動的人,思維更敏捷,學生通過勞動更具有創造性和鑽研精神。在強體方面,大學生適當的參加一些體力勞動,可以出力流汗,增強體質,也可以磨練意志,促進身心協調健康發展。在育美方面,學生通過勞動實踐,發現勞動之美,發現不同於外貌美的心靈美、真正的美。家長只有正確認識勞動的立德、增智、強體、育美的功能,才能開始重視家庭勞動教育,培育新時代大學生勞動精神。

2.做好言傳身教發揮榜樣示範作用

父母對子女進行勞動教育和勞動精神培育時,不僅要做孩子的指揮官,在口頭教育的同時,也要做到言傳身教發揮榜樣示範作用,營造良好的家庭勞動氛圍。父母以身作則,親身示範,可以直接、具體的展現自身尊重勞動、熱愛勞動,勤於勞動,這樣會使家庭勞動教育的效果更明顯。可以說,父母的言行就是孩子勞動實踐的現實版教科書,只要把勞動的種子種在家庭這片沃土裏,讓其生根發芽,勞動精神才能蔚然成風。只要每個家庭能做到熱愛勞動、辛勤勞動,才能使家庭生活更加幸福美好。

3.弘揚優良家風繼承勤勞美德

習近平多次強調家風對於個人乃至社會的重要性,擁有好的家風,家庭能夠和氣致祥、幸福美滿;家風不好或者家風差,不僅牽連子孫,更會貽害社會。好的家風是培育大學生勞動精神必不可少的環境,也是家庭勞動教育的順利開展的助推器。好的家風應該包括馬克思主義家庭觀中所強調的全面發展、自由解放等內容,也應該包括中華優秀傳統家風以及紅色家風的精髓。中華民族歷來推崇勞動,對家庭後代勤勞美德的培育頗爲看重和講究,勤勞不僅成爲華夏兒女普及度最高、傳播範圍最久的美德之一,而且也成爲每一個家庭中代代傳承教育子孫最主要內容。深入挖掘家風蘊含的勞動教育元素,發揮家風的滋養和教育作用,從優良家風中尋找精神歸宿,發揚中華傳統美德,繼承勤勞美德。

(四)學生要發揮在勞動精神培育中的主體作用

1.培養自身勞動意識

勞動意識反映勞動者自身的價值判斷、價值追求以及社會主體價值意識。從大學生自身的勞動意識中可以看出大學生是否選擇通過勞動完善自身、服務社會,如何看待不同職業和工種,如何處理在勞動過程中形成的各種複雜的利益關係、人際關係。大學生自身勞動意識不斷增強,有助於形成正確的勞動價值觀,進而指導大學生的勞動實踐,鍛鍊養成服務人民、奉獻社會的勞動行爲習慣,也有助於大學生勞動精神培育取得實際效果。

2.樹立正確勞動觀念

思想影響行動,觀念決定未來,人的思想觀念一旦形成,就會影響人的理念認知和行爲。大學生勞動觀念的正確與否,直接關係着勞動精神培育的實際效果。所以,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念是新時代大學生勞動精神培育的核心。大學生的勞動觀不僅直接影響大學日常學習、生活和社會實踐的各個方面,更會影響其在就業後的價值取向、觀念行爲。正確的勞動價值觀,是大學生在校期間學習成長的動力支撐,也是步入社會後指引其就業創業和日常生活的精神燈塔,能指引大學生積極謀事創業,對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有正確的看法,關心愛護普通勞動者,以樂觀的心態對待學習上、生活上以及就業後工作上遇見的挫折。作爲大學生,要有品德修爲、過硬本領,能夠擔當時代責任,就必須在勞動中昇華理想信念,在勞動中承擔時代責任,在勞動中養成勞動精神,在勞動中練就過硬本領,在勞動中磨鍊品德意志。

3.主動參與勞動實踐

書籍上學來的理論知識最終要落實到實踐上,通過踐行書本上的理論才能轉化爲自身真正的本領。勞動實踐就是一種手段和方法,可以充分利用起來。大學生主動參與勞動實踐僅是樹立正確勞動觀的重要環節,更是大學生培育勞動精神的必要途徑。大學生只有積極主動參與勞動實踐,才能一點一滴地將勞動內化爲人民服務、奉獻社會的力量,才能將不穩定的力量轉化爲比較穩定的個人品質,才能將勞動精神外化於行。大學生可以通過參與愛心支教、知識宣講等志願活動,也可以通過參與社會調研、學習培訓等,主動深入一線工廠、農場,不斷通過勞動磨練意志,培養吃苦耐勞精神,鍛鍊強健體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