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論文 > 教學論文

課程視閾下的國中歷史與社會學科作業設計

課程視閾下的國中歷史與社會學科作業設計

課程視閾下的國中歷史與社會學科作業設計

——基於單元教學視角

一、以標爲綱,作業目標設計整體化

課程視閾下,作業不只是教學的組成部分,更是課程本身的一個重要環節,因此,作業不應該也不能夠被獨立看待,而應將作業設計的各個環節整體地置於課程視閾下研究和思考,強調一種以“目標導向、系統設升和診斷反饋”爲特徵的作業設計。[1]

1.作業目標基於課程目標

課程標準告訴了學科老師課程的目標,而作業的設計應該是基於課程目標的,從而也就是基於課標的。課程目標是作業目標設計的起點,也是作業終極價值的追求。在課程視閾下,作業設計更加強調作業作爲課程的一個主要環節,與教學相輔相成,共同促進整體課程目標的實現;其次,傳統的課堂教學的在時空層面具有侷限性,難以在課堂上完成全部的課程目標,需要通過作業補足;最後,課程目標區別於傳統的教學目標,除了強調對既定目標的執行和落實外,更加關注不同學生的差異性。在這一層面,作業能夠彌補傳統教學的不足,從而達成課程目標。

2.作業目標與內容相一致

根據一線教學的經驗,作業內容與作業目標實際上是難以做到一一對應的——只有極少的作業是實現單一目標的,絕大多數作業可能會達成多個作業目標。同時,作業內容並不一定和作業目標完整吻合。下表展示的作業設計初期需要考慮的一個方面[2],即對作業內容和作業目標一致性的分析。作業目標和作業內容的互動調整的根本依據都應該是根據學生學情、課程目標來確定。同時,作業內容設計應更加關注實踐類、合作類的作業,以期整體實現課程目標。

二、以生爲本,作業結構設計系統化

1.關注作業本身的內在結構性

根據華東師大對作業要素的研究,我們可以發現,對學生而言,在不同的階段,不同的作業設計要素對作業的影響是不一樣的(見下表)。由此可見在國中階段,作業的必要性,作業與學習內容的聯繫程度,作業的可理解性,作業類型,作業量,作業難度等是最爲作業效果影響最明顯的作業設計要素,在作業設計時應該予以統籌考慮,即在作業目標和作業內容一致性的基礎上,探索作業的整體設計以把握作業時間,探索作業的分層設計,以適應不同學生的需求。

學習成績

作業興趣

作業負擔

國小影響關鍵因素

可理解性

與學習內容的聯繫程度

必要性

作業類型

可理解性

與學習內容的聯繫程度

難度

作業量

難度

作業類型

必要性

國中影響關鍵因素

可理解性

必要性

作業類型

與學習內容的聯繫程度

可理解性

作業類型

必要性

作業量

與學習內容的聯繫程度

作業量

作業難度

作業類型

必要性

表2:作業設計各要素對作業效果影響的迴歸分析[3]

2.關注作業要素的2.教師評價:瞭解和把握學情

3.複評制度:基於學情的作業過關

小結:從作業評價反思作業設計和學教設計


[1]

[2]課程目標和作業目標的展示僅作示例。保證行文一致性,本文所展示的作業設計內容均爲《人文地理》七上第一單元

[3]王月芬,張新宇等著,透析作業一一基於30000份數據的研究【M】,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4:251-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