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論文 > 教學論文

讓現代信息技術走進文言文課堂

讓現代信息技術走進文言文課堂
讓現代信息技術走進文言文課堂
 
摘要:學習文言文,應該是十分愉悅的過程,但往往在學習實際上存在教與學脫節的怪現象。如果我們能在課堂中恰當運用現代教學技術,把像易中天這樣的教學效果請進我們的文言課堂,那學生學習文言文豈不是可以像追星般的熱情高漲了嗎?
關鍵詞:現代信息技術 文言文教學 方式
學習文言文,應該是十分愉悅的學習過程:穿越時空與古代志士仁人、賢者智者對話,從而瞭解我們的國家,瞭解我們的民族,瞭解我們的歷史,把歷史文化的積澱化爲我們自身人文素養的一部分、我們生命的一部分。
可是往往卻有這樣的怪現象:老師在上面費力的串講、強調,學生卻是反應寥寥,甚者昏昏欲睡。教與學嚴重脫節,學生接受不了,成績提高不了,興趣便每況愈下。
但是,同樣是文史課,“易中天評三國”卻是雅俗共賞,激發了廣大老百姓的興趣。我看了以後也是深受啓發:如果我們能在課堂中恰當運用現代教學技術,把像易中天這樣的教學效果請進我們的文言課堂,那學生學習文言文豈不是可以像追星般的熱情高漲了嗎?
在這裏我來探討一下相應的授課方式。
綜合易中天的授課方式,有以下幾個特點:
1、科學性:旁徵博引,立論有據。佔有材料詳盡,分析取捨精當。
2、創新性:觀點新穎,見解獨到。視角不同凡響,解讀清新奇特。
3、通俗性:深入淺出,通俗易懂。古語白話詮釋,生僻時下詞語。
4、幽默性:語言調侃,生動趣味。寓莊重於玩笑,輕鬆中明事理。
5、表演性:聲情並茂,活靈活現。活用表演形式,講壇變成舞臺。
其中的後四點值得我們借鑑,如果我們的文言文教授課能夠做到融創新性、通俗性、幽默型、表演性於一體,這樣的課堂何愁贏得不了學生的喜歡啊。
高中言文教學文面對的對象是高中生,而新的《語文課程標準》第二部分課程目標中:關於文言文閱讀與鑑賞有如下表述:“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註釋和工具書,理解詞句含義,讀懂文章內容。瞭解並疏理常見的文言實詞、文言虛詞、文言句式的意義或用法,注重在閱讀實踐中舉一反三。突出強調了培養學生藉助註釋和工具書自行解決閱讀中的障礙的能力。我貫徹省教育廳規定的文言文教學的要求,革新文言文教學課堂,運用相應的現代教學信息技術,提高學生學習興趣。
具體包括以下幾個環節:
一、  確定學習目標,提供給學生相關的資料及文本
教師要給學生明確大學聯考文言文的考查目標,多方面的整合網絡資源,查找相關資料,準備好每個文言課文的相關材料。恰當地引領學生走近古人,與古人對話,與古人交流,“參與”古人的生活。讓歷代先賢那種憂國憂民的情懷在學生的頭腦中打下深刻的烙印,並且讓這些烙印與現實生活發生聯繫。
關於這種準備,可以用講義的形式印發下去,更可以在聯網中即時傳輸給學生,給學生形成更加直觀的印象。
當然,老師要做大量的準備工作,要注意不是做一個垃圾資源的蒐集者,而是“吹盡狂沙始到金”的過程,在大量的網絡信息中去粗取精,去僞存真,教給學生的力求是篩選後的信息,這樣才能充分發揮網絡資源的優勢。
二、教師和學生的角色轉換
教師要注意轉換角色:①組織與合作者。②涵詠和鑑賞者。教師始終是教學過程的組織者,伴隨着學生一起探討,是學生理解課文,獲得感悟的合作者,學生始終充滿興趣,思維活躍,發言熱烈,感悟深刻。讓學生接受先賢精神的感召,思考寫作,把目光投向萬紫千紅的大千世界,在古今中外衆多人物的互動中,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
學生也要注意轉變角色:①主動參與者。②知識接受融合者。不能過於迷信和崇拜權威,也不能迷信老師。懷疑促進探索,探索找出真理,科學就是求真,創新教育更值得提倡懷疑精神。
三、  藉助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弱化文言文本的歷史隔閡。
這一點尤其體現了現代信息技術的優越性。在教學過程中,我儘量利用現代教學手段,尤其是製作課件等,例如,在教授《陳情表》時,除了提供給學生關於題材和作者的相關信息外,還利用信息技術的優勢,蒐集與“孝”有關的內容,既讓學生掌握文言知識,又能結合現代社會現象有針對性的進行德育教育。
製作課件對有些老師來說是個相對來說比較麻煩的過程,但是隻要長期嫺熟使用,就能形成一套完美而省事的模式,製作課件就不再是令人望而生畏的事情了。其實,現代教學技術的使用不外如此,只要能形成一種套路,它的使用只會給我們帶來便利而不是麻煩。
    此外,還可以給學生提供同期錄像、給文本配音等方法,利用這些現代教學手段,既可以更廣泛的給學生提供文言知識和信息,又可以最大限度的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四、  組織學生觀看相關影視資料,自己排演話劇或主動當“老師”
例如學習《趙世家》,可以組織觀看《趙氏孤兒》;學習《廉藺列傳》,可以組織觀看《將相和》;學習《赤壁之戰》等,就可以直接把“易中天”請進課堂了。總之,影視資料的效果是直觀的,也是學生最樂於接受的教學手段了。學生也可以自己蒐集相關影視資料,選取自己感興趣的收看,效果更突出了。此外,學生也可以根據自己對文本的理解,排演話劇等,教師也可以提供同期錄像。另外,教師運用語言、教具爲學生創設與課文內容相聯繫的情境,使學生能夠產生與之相適應的情感體驗。其中音樂、歌曲的運用就往往可以收到語言難以企及的效果。例如在《黃河頌》中讓學生體會中華民族的偉大和人民的豪情;在《母親》深情的歌聲中讓學生體味母愛的偉大和母子情深。我曾經用反映深摯情感的《回憶》作爲教授“史記選讀”中《祭十二郎文》的引子:“又看到那時的情景和畫面,又聽到那熟悉的聲音,原來從不曾忘記,因爲已經深印在心底……”思鄉的遊子心中的綿綿鄉思和泣血的呼喚打動着學生……在音樂構成的特殊氛圍裏,每個人的情緒都受到感染,感情得到淨化和昇華。從而順利的把學生引入到文言課堂需要的情境中。
五、  讓文綜老師與語文老師合作
對於文言文的內容來說,往往涉及歷史及地理知識。所以語文老師在教授文言課文時,可以與其他文綜科老師合作,讓其他科目的老師提供相應的知識,然後語文老師可以自己完成相關知識的融合。
 
六、  現代信息技術的使用還可以更加多樣化,最終實現“班班通”,甚至“全校通”的效果。不僅是語文課堂自己的事情,更可以利用現代信息技術讓文言文走出來,走進新時代。
 
取得的效果:
1.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了,對文言課文不再“打怵”,消除了心理上的隔膜感。尤其是自主學習和主動參與文言文本以及話劇等的排練之後,學生提高了對文言文的興趣
2.教師負擔減輕,收穫了被認同感,師生幸福指數提高了。
學生對文言學習充滿興趣,思維活躍,發言熱烈,感悟深刻。老師感覺自己的工作不是無用功,師生實現了共同進步。
3.讓學生動起來、熱起來、活起來。
 
注意的事項:
1.對於文言文教育,關鍵還是看目的和對象。如果是作爲通俗的大衆傳播的方式,觀衆愛聽,還可以豐富歷史文學知識,有利於知識的普及,是有好處的。但是如果給學生講專業課,這樣還是不夠學術化的。所以適合語文課堂的不一定適合歷史課堂。所以,想要達到這一目的,就要恰當運用相關的現代教學手段,不能濫用、亂用,更不可以爲了用而用,要搞明白是不是需要用,並且需要使用何種手段,然後再去恰當使用。
2.在文言文的教學中,我們往往容易走入一個誤區,就是唯恐學生領會不了,急於把答案告訴學生,尤其是遇到較難理解的地方,往往留給學生的思考時間很少,這很值得我們深思。我們應該思索的是:我們是駕馭課堂還是駕馭學生?
 
  駕馭課堂是做課堂的指揮者,做到遊刃有餘的引導學生,做學生的引路者而非代步者。但是駕馭學生呢?則成了把學生當成填鴨式的接受者,是被動者。孰優孰劣,我想已經一目瞭然了。
3.信息技術的交流,不應只是侷限在小組內、班級內、課堂內,更應該走出去,擴開來,人與人之間、班與班之間、級與級之間,甚至科與科之間,都可以實現信息交流與溝通。
4.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教授文言文,應該把眼光放在古今的縱向距離的拉近上,儘可能利用有效地手段做到這一點。
誠然,在全社會都不太重視文言的大環境下,我們的文言教學早就成了燈火闌珊處的獨舞,“熱鬧是他們的,我什麼也沒有”。作爲一個語文老師,我們只能無奈的對着充斥學生四周的媒體的誤導徒嘆奈何。君不見,學生最感興趣的影視作品(尤其是古裝影視作品)中,又有哪部的語言是經得起推敲的呢?我常常對着銀幕上的錯別字和“古人”的胡言亂語生氣,但又能怎麼樣呢?我們苦苦的教授一月,短短的幾分鐘就被他們毀乾淨了。可是,我相信,只要恰當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我們是可以把學生拉回到文言課堂的“正軌”上來的
 
參考文獻:《北師大版圖書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