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論文 > 教學論文

寫意人物在寫意性雕塑中融合

   在國畫中,我特別喜歡寫意畫,尤其寫意人物。寫意即是通過簡練概括的筆墨,着重描繪物象的意態神韻。而寫意性雕塑和國畫寫意性一樣,寫意之道,難以盡言,初而寫形,繼而寫意,終則寫心。寫心不離形意。因此,雕塑寫意與國畫寫意人物都屬於中國傳統藝術文化,都體現了“不盡形似而意象盎然,應物象形而氣韻生動”的特點。

寫意人物在寫意性雕塑中融合

一、寫意人物在寫意性雕塑中的造型語言

    無論是寫意人物還是寫意雕塑造型是一切視覺藝術的根本要素。要認識到寫意人物畫不是對客觀對象的機械模擬和複製,而是通過觀察、分析,加以提煉、概括、誇張變形,以意爲之,從而達到形神兼備的目的。而在寫意雕塑的同時,又沒有完全擯棄“意象造型”的意味,要求創造的藝術形象既是客觀存在的自然物象,又是作者主觀認識的審美意象。把寫意人物用於到寫意雕塑中,那就有他的獨特性了。把寫意人物中的寫意性以明快神奇的構圖、誇張而富於神韻的造型,淋漓的水墨,縱橫的筆法、彌滿的氣勢,樸實無華的技巧、詩詞歌賦的意境,個性奔放的品格,敦厚深沉的情感用於到寫意雕塑中,那麼這樣的創作出來的作品就有其他的獨一無二的獨特性。他的寫意性是令人賞心悅目的。而筆墨情趣有同於書法情趣,是畫家情感投入的結果。筆墨講品味、講格調,靠功夫和修養得來。只有長期的訓練和感悟纔可“從心所欲不逾矩”,進入“皰丁解牛”、“郢匠運斤”的境界,心手相應,取象達意,寓偶然於必然。而這種筆墨情趣的獨特性在寫意雕塑中是有所體現的,因爲時至今日,受當前美術思潮的影響,藝術創作講求重觀念、輕技能,似乎繪畫僅憑激情和觀念就可以完成。中國畫寫意人物和寫意雕塑除了在藝術院校近乎尷尬地尚存一席之地外,已基本不被學界所關注,那麼有着“習作”意味的寫意畫寫生則爲情景交融、一氣呵成的舞臺劇,它同樣具有極高的審美價值語言,同寫意雕塑一樣是具有他自己的審美價值造型語言。

    主題鮮明造型概括,雕塑語言豐富,力求“意象。漢代雕塑中吸取了中國民族繪畫特點,尤其是寫意上吸取到的更多。在雕刻的基礎上,充分運用中國畫以線造型的特點,以及採用中國寫意畫造型中不求外形肖似而在於內在精神、本質的體現,追求“不似之似”的創作形式,更好地體現了雕刻者的創作意念與審美情趣。而在秦俑造型中,則以圓雕形式,對藝術形象進行精細刻劃,特別是頭部,以求形神兼備,因而在造型上體現出高度寫實的特點。從中國民族藝術發展的高度來看,秦代雕塑相對漢代雕塑,其內涵與氣魄就要稍遜一籌了。以西漢霍去病墓地石刻爲例,雕刻者根據石頭的天然形態,依形取勢,精心構思,整體入手,巧妙運用多種雕塑語音,並融合中國民族繪畫特點,力求外形輪廓的清晰,突出特徵,刀法洗練,概括、單純、奔放,雕塑作品中不作細節小處的精雕細琢,集中表現了動物的莊重雄強,強化了動物內在精神的體現。作品含蓄,耐人回味。例如《馬踏匈奴》,雕刻者以圓雕、浮雕、線刻手法結合使用,雕刻了一匹高大壯實的馬,將一個匈奴兵踩在腳下。作品中注重整體表現,取捨大膽,着重體了現馬的強壯,捨棄了鬃毛、馬尾等,集中體現出戰馬氣宇軒昂、莊重雄強的特徵。《躍馬》作品則利用一塊平整的大石塊,大膽概括,強化戰馬頭部與頸部,刀法奔放有力,外形輪廓極爲清晰,線感強烈。雕塑語言與中國繪畫語言巧妙結合,無論外形還是肢體結構的表現,恰到好處地運用中國畫的線條的表現力,表現了一匹騰空而起的戰馬,充滿生氣與活力。爲了加強力量感與整體感,雕刻者保留了馬頸之下的那部分石頭。這部分石頭看似多餘,實際上保留它更好地強化了戰馬跳躍的力量感與疾速感,讓人尋味。

二、寫意人物在寫意性雕塑中的技法特點

    寫意人物在寫意性雕塑的技法相通。寫意人物要在藝術語言上表現爲飄逸、雄渾、淳厚、古樸、淡泊、天真、稚拙等等風格。而中國畫寫意和寫意性雕塑從技法的表現上都具備這兩個系統的風格特點,例如佛教造像和陵墓儀衛性雕刻,一般具備前一系統的風格,龍門奉先寺大佛最爲典型。它是唐代武則天出資修造的,寓有帝王的精神氣度,風格上必然強調崇高、莊嚴、重穆和典雅。明器藝術中的俑和動物雕塑多屬後一系統的風格,它們和生活關係密切,風格上追求自然,樸拙可愛。兩者各異其趣,各有千秋。他們的技法之間有着穿插,人物在其中就無形中有着他的特點。寫意人物和寫意性雕塑有意返樸歸真、退熟回生,追求一種內在美,一種原始美。

    從寫意性雕塑的特點來看,他構思巧妙,寓意深刻,列如:漢代紀念性、儀衛類雕塑以陵墓石雕作品多見,往往帶有很強的象徵性意義,西漢霍去病墓地的修建以及墓地的石雕作品最爲典範。爲了紀念這位大將軍,工匠師把墓地修建成祁連山的形狀,在山形墓地裏遍植草木,並雕刻了一些石豬、石虎等兇猛異常的野獸隱沒於墓地之中,以營造經常有野獸出沒的特殊地理環境。在墓地前草坪裏還放置了一組以戰馬爲主題的大型石刻作品:《躍馬》、《臥馬》、《馬踏匈奴》。這三件作品象徵性地體現了霍去病將軍當年帶兵打仗的過程,並以此歌頌將軍所建立的奇功偉業。整個墓地沒有一尊霍去病的雕像,但是人們卻能夠通過墓地睹物思情,回憶起將軍當年帶兵作戰之艱難的情形,通過以戰馬爲主題的石雕作品,讓人們聯想起將軍的軍隊之雄強。《馬踏匈奴》作品更是讓人們感受到了將軍的“匈奴未滅,何以爲家也”之寬廣胸懷,體會到了將軍以民族安危爲重、爲國忘家的英雄氣概,領悟到將軍的高尚品格與勇往直前的大無畏精神。這些作品很好地突出了主題,使藝術性與思想性達到了完美統一。應用了寫意人物的形象來表現出雕塑的寫意性。

    藝術創作手法浪漫誇張,追求神韻漢代的陶俑雕塑突出地表現了人物的內心活動,特別是東漢陶俑雕塑,擅於抓住動人的情節與典型的動態特徵來表現,尤其是擅於捕捉生動美好的瞬間動作。在對人物面部表情刻劃時,極力表現對象內心深處的喜悅神情,這些神情豐富多彩又極具個性和特徵。在所有的東漢陶俑中,笑得最爲燦爛動人、極富藝術感染力的作品便是《說唱俑》了,這件作品可謂是漢代陶俑中最爲引人注目的傑作。作品裏邊塑造了一位民間說書藝人的生動形象,他身體肥胖,光着臂膀,赤足,右手揚起鼓錘,左臂環抱一鼓,右腳高擡,邊擊鼓,邊說唱。似乎是說到最爲精彩感人有趣之處,因此得意忘形,手舞足蹈,眉飛色舞,神采飛揚。造型中面部神態刻劃非常誇張,四肢與軀幹部分十分概括。作品極具戲劇性,使情節達到了高潮。作品中的形象詼諧有趣,令人產生如臨其境之感

    寫意人物在寫意雕塑中以其豪邁奔放和激情浪漫的氣質,彰顯了剛健雄渾的藝術風格。作品創作中現實性與浪漫性、藝術性與思想性完美結合,形式與內容完美統一,正是中國民族美術寫意魅力的具體呈現。孕育着寫意人物的雕塑以其獨特的藝術風貌,標秉着中國古代雕塑史,在中國現代美術長河中綻放着耀眼

三、寫意性雕塑在寫意人物創作中的應用

   創作源於生活,必須高於生活。中國畫和雕塑不同之處,一個是二維空間,一個是三維空間或多維空間。在藝術性上相比較,它們有着一些相通和相同的地方。中國畫寫意不是簡單的描繪含混不清的圖像和意念,而是指畫家對生活對社會的感悟。它是一種意識也是種感悟,借筆墨而立爲意象。雕塑創作亦是如此,雕塑家把被生活中所感動的事物或是事件用雕塑的手法表現出來,此可稱爲寫意精神。作畫是“寫意”、“寫性”,終爲“寫心”,可見作畫的核心爲寫心。雕塑創作也是如此,如果沒有發自內心的情感投入創作中,這個雕塑就是沒有生命的。學習寫意性雕塑對我們創作寫意畫時有一定的作用,尤其是寫意人物,對人物的形態和意向的表達就同雕塑一樣表現出我們的意象。

   通過學習我創作了一次國畫寫意性的人物 ,讓我有如下的體會:首先明確創作的目的和思路,咋樣在寫意人物中體現出寫意性雕塑。如我們每個人都不是活在真空裏,都在真實的生活當中,只是有的人敏感,有的人麻木,所謂“體驗”就是去感知、去發現、去尋找真實的創作對象,再用作進行表達。就創作寫意人物畫時,把在雕塑時的那種感知,筆法先在宣紙上應用一下,你就能發現毛筆的頓挫和寫意性雕塑追求的東西是一樣的。因此,嚴格來說,創作是個人思維經驗情感經驗的領域,我們把寫意性雕塑的那種手法大膽,充滿了誇張和想象,重視對事物內在氣質的表現,充分地體現了老子“既雕既琢,復歸於樸”的美學思想。不求形似,注重神似,強調意象、氣韻、意境的營造造型應用到寫意人物中去,更能體現出寫意性雕塑的動感。因爲從雕塑上分析,雕塑是靜態的藝術,但創作者卻能運用比例關係、對比,襯托等等手法,借組形狀和線條讓作品看起來表現出“未動欲動”的狀態。這便是中國哲學上所說的“靜中有動、靜動相宜”。把這動感體現在國畫寫意人物中,當創作出來的畫第一眼看到的感覺有一種動感,那纔將是學術的一次大的突破。

四、結語

   寫意是貫穿於中國藝術的核心語言,具有審美的共通性,因而在中國,寫意性雕塑擁有取之不盡的共享資源。寫意融入雕塑應該是現代雕塑的一個方向,我們應該在雕塑創作中合理運用,同時把國畫寫意性的精髓加入我們的雕塑創作中去,吸收各種好的技法融合並用,並有所突破和創新發展。也要在我們創作國畫寫意時把我們學到的寫意性雕塑融合在其中更能體現出意象。

標籤:寫意 雕塑 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