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論文 > 論文精選

存在主義的存在論 ——以《存在與時間》和《存在與虛無》爲例

【摘要】本文主要參考的就是海德格爾的《存在與時間》和《存在與虛無》兩本著作,對其中的思想進行具體的比較和分析。本文對海德格爾的生存結構進行論述,解釋他人和社會的存在意義,將海德格爾的時間觀進行論述。本文還解讀了薩特的自由論,將自在和自爲兩個存在分離出來,這就是薩特的存在論。最後本文還對比了海德格爾和薩特的各種觀點。

存在主義的存在論 ——以《存在與時間》和《存在與虛無》爲例

關鍵詞:存在主義;《存在與時間》;《存在與虛無》

存在主義是現代歐洲哲學其中一個非常重要主流,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開始得到盛行,海德格爾看到當時人們面臨的危機,在1927年海德格爾發表了《存在與時間》,將存在的意義進行論述。當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之後,薩特在1943年發表了《存在與虛無》,宣揚人的自由,在當時的社會中引起很大的反響。所以說,海德格爾是存在主義的創始人,薩特將其發揚光大。存在主義不僅是一門哲學,它只是一個標籤,在當今這個時代,我們仍舊需要審視自己,找回屬於我們的自由,找到屬於我們自己的道路。

一、海德格爾的存在論

(一)存在與此在

在《存在與時間》當中,海德格爾論述的存在是一個根本性的存在,存在佔據着很大的時間和空間,針對存在的提問,不僅包括存在,存在者也包含在其中,簡單來說,就是存在者不斷在追尋自身的存在,以此爲基礎,存在論主要領會了存在,這種領會以生存爲基礎,在存在論當中,此在的地位要優於存在着。[1]

(二)在世界之中存在

1.世界之中:對於世界範圍內的存在者和具體的存在途徑進行研究,利用這種方式對世界進行研究,在日常生活中,通過自己的操勞活動能,來認識我們使用的用具。簡單的說這就是一種目的性,還是需要利用其它的工具纔可以得到顯現。存在的目的就是通過整體性的方式來可以良好的進行揭示,我們在使用這些用具的時候,爲了使自身的存在方式具有一定的獨特性,可以利用“上手狀態”,在這個過程中還可以將其自然存在揭露出來。人們通過自己的實際勞動,對用具進行實際領會,針對用具的上手狀態,是對自然進行指向的,在自然當中,一些用具雖然是“上手”,但是卻沒有實際效用,這就說明這些工具壞了,嚴重的時候這些工具根本就無法稱作爲“上手”,成爲人們想擺脫的道具。

2.存在者:針對此在的本質,就是針對的是存在者的生存,只有通過具體的現象,纔會將“我”的生存確定下來,換一句話說將“我是誰”確定下來,對現象進行考察,他人利用上手工具,在操勞活動中和我們照面,但是需要注意一點,他人並不是現成存在的,隨着周圍世界的不斷變化,進行照面,他人和我沒有多大的區別,準確的說,我是他人當中的一份子,他人和我是共同在世的,是一種共通的此在,但是通過這種理論,並不是就可以說共在組成了此在,這種共在是殘缺的,需要藉助獨在,來對共在進行證明。如果存在着本身具有共在性質,就是此在,針對這種存在着,他們不是被操勞的,而是在操持。[2]

(三)此在的存在

本真此在的展開狀態會受到安定的日常的封鎖,將非本真狀態的沉淪進行表現,這是一種對本真進行逃避的存在,這其中具有“畏”的性質,針對“畏”並不是特定的,需要特定的場合來協助,針對“畏”,就是將最本己的可能性進行展開,可以從沉淪的狀態中拉出來,無論是此在在本真當中的狀態,還有非本真當中的狀態進行看清。

(四)此在與時間性

1.向死存在:如果此在處於一種虧欠的狀態,當完結的時候,不能稱爲此在,這就是不再在此,這就說明這個存在者的狀態是死亡,這種狀態的存在和其他的存在無法進行正常的照面。主觀上是無法對死亡進行接觸,就需要通過客觀進行經歷。但是通過這樣的方式很容易就是會形成錯位的現象。對死亡進行討論,主要就是對死亡過程存在的意義進行論述,經驗他人的死亡,可以有效的藉助共在和“緣”將不同的個性展示出來,在一些特定的範圍當中,可以有效的藉助共在和“緣”,將其他從事類似的存在着進行有效地代替,甚至還會出現不得不代理的情況,簡單來說,此在可以對另一個此在進行代替,但是如果此在死亡無法被代替,那麼在解析死亡的時候只有利用純生存概論進行利用。

在沉淪的狀態下,背離自身,本真此在也得到逃避,那麼就遮掩了此在本質的死亡,在日常狀態下,人們對於死亡的實際解讀比較矇蔽,常人會逃避死亡,對於死亡的可能性具有排斥和懼怕的行爲,這樣在另一個程度上,正好證明了死亡的本己性和不可逃避性。對於存在着來說死亡是必然存在的,我們要明白死亡對於常人來說是隨時都可能發生的。向死存在是存在的一種可能性,得到先行的領會。[3]

2.良知和操心:針對本真能在,在沉淪狀態當中會經常被牽制,要想回到本真的狀態,就要針對自身進行重新選擇,受到牽制的此在,需要將自身找回來。在日常生活當中,可以利用呼喚、良知等方式,使本真能在得到通達。可以回到自身,使其對象和主題都可以成爲此在存在。呼喚良知的時候,要將此在召喚到最本己的可能性當中。對良知的呼喚進行響應,在這個時候是存在罪責的,讓此在存在將自身的罪責進行領會,這就是所謂的願有良知,將其進行展開,對於自身罪責的處境進行有效的領會,主要是藉助決心,將自身的可能性進行先行的籌劃,並充分利用共在性質,對他人的選擇產生影響,可以成爲他人良知的一個部分。

二、薩特的自由論

(一)自在和自爲

薩特認爲存在物的本質就是現象本身,它並沒有什麼被遮蔽的存在,存在物表達出現的就是其本真存在,也不會因爲其他的存在者而受到改變,針對存在者的顯露現象,對於存在物的本身進行揭露,對其尺度也進行揭露。與此同時,這種現象也是一種存在的形態,可以將存在者進行表達。存在者可以藉助自身性質,將其自身進行顯現,通過這種現象可以將其本質表達出來。如果想對其本質進行判斷,就要針對其現象總體進行探索。存在着 充分利用自身存在的性質,將自身有效的顯現出來,這就是存在物的本質。換一種說法就是物質的顯象當中存在着本質,並不是在存在物本身當中存在,對其本質現象進行判斷,需要針對現象的總和,並不是存在者自身單一的一個性質。具體的現象是以實物爲基礎而依存的,存在物進行揭示的時候,需要依靠實物爲基礎,利用現象的存在,並沒有沒有實物的情況。針對現象的存在,是無法對存在的現象進行原封不斷的還原,當感知一個現象的時候,並不是說感知到了存在自身。

自在存在和自爲存在之間具有十分密切的關係,世界上一切存在的關係,是由存在和非存在、限制這三種存在進行主宰,自在存在不能被可能,也不能被否定,在判斷的過程中,否定也只是一種意識,是一種心理過程,它並不能獨立進行存在,是一種不實際的存在。否定只是一種初始原因,否定的行爲受到非存在的行爲的影響,其主要的支撐就是支撐,簡單來說否定存在,就是對曾經存在過的一個存在進行明確的承認。存在的否認就是虛無,虛無是在存在之後的。存在的終點也可以被看作是虛無,和存在的關係是共存的關係。

針對自欺,這是一種針對人們的內心的一種否定的情緒,這種態度就是進行自我欺騙,我們要注意一點,自欺和說謊不是並不可以同一而論,說謊就是對肯定的事實進行自行的否定,這是說謊者對聽衆的一種欺騙,說謊者自身的意識支配着,對於這種意志對於他人是隱瞞的,針對自欺,這是對自己內部進行的。自欺是人的本能存在,可以通過語言將它的存在展現出來。在潛意識當中,人們接受到虛假信息,就會誤認爲所見到的事實,並對自己的內心施加很大的壓力,導致自欺行爲完成。薩特說在自欺行爲當中,人的存在就是人爲性和超越性,針對人爲性就是對自己進行肯定,超越性就是對自己進行否定。沒有一個人是具有固定屬性的,人可以在任何一個屬性當中進行存在。

自爲和自在的實際關係就是存在和存在的關係,針對認識自在,就是自爲對自身的自我虛無化進行否定,這種認識活動主要就是藉助自我否定,將自在存在進行肯定。人們智能對事物進行認識,隨後纔會對事物的存在價值進行肯定,但是不能成爲事物本身。只有將自在的價值實現出來,纔可以將認識的意義真正的表現出來。

(二)他人與我的關係

薩特對身體進行論述,將他人與我的關係進行定義,他人和我都是在世界中存在的具體的身體,在實際處境當中,我們行動的意義是由身體構成的,對於人們的自由行程限制,我們行動的意義就是實際處境當中的身體,對於我們的自由具有限制作用。針對薩特的共在理論,和海德格爾具有很大的不同,也代表了第三者的存在,利用這種方式將它的存在顯現出來,爲了製造出對象顯像,需要依靠某種方式進行表現。我們的存在就是一種共在,這也是未分化的超越存在的意義和原因。如果我們是一種對象,使第三者顯現,那麼我們的存在就會發生變化,對於第三者是一種依賴,從心理層面上將我自身和別人的存在進行證明,我和他人的實際關係並不是超越,而是一種被超越。當別人同時出現,並沒有出現任何的矛盾,自爲也是完全自在的。自爲作爲一種第二形態,對於他的自爲進行代表,從根本上說,他的自在存在無法同時發生某種存在。

三、存在與自由

(一)比較海德格爾和薩特的存在論

海德格爾存在論的重點就是對存在的本源性問題進行澄清,這種存在論對傳統進行批判,薩特對於海德格爾的基準進行接收,其主要目標就是人的心理層面,其重點就是存在,主要就是人的自由本性。針對海德格爾的存在就是此在,海德格爾所說的人並沒有劃分主客,這種主體具有先天的意向性結構。海德格爾認爲此在的目的就是將自身的意義進行揭示,他認爲人的生存狀態主要是由本真狀態和非本真狀態兩種形式組成,利用操心和謀劃,將自身進行先行領悟,在人的生存狀態當中這兩種狀態是並存的,可以有效的進行相互的切換。

薩特對意識和存在的對立進行承認,虛無使其考察的重點,薩特任務虛無是以存在爲基礎的,這種虛無意識對於自在存在具有否定作用,自爲是一種關係,而虛無意識也是一種存在。薩特認爲自爲是人的一種特殊存在,人們的自爲可以通過否定性進行表達,人們總是在對自我進行否定。

海德格爾認爲需要將此在的時間濟寧展現,這樣一來,此在的本源纔會得到明確。世內對此在的表現就是操心,主要要依靠時間將操心的意義展現出來,世界的意義主要是由操心決定的,針對本非真的存在,這種時間是被現成給定的,不能依靠先行領會自身。在本真狀態下,現在可以依靠現行領域進行決定。簡言之就是將來決定着現在,而現在對於過去發揮着承擔的作用,可以依靠最終的可行性對將來進行實現。

而薩特的思想認爲,過去對於一個人的本質發揮着代表作用,這是一種自在存在,將來就是人們在未來需要成爲的存在,因此我現在擁有無限多的可能性,也是一種自在存在。而我的現在不斷對過去進行構築,簡言之存在是先於本質而存在的。人們的選擇是具有自由性的,而人們又要承擔者所帶來的責任,這也是和海德格爾主要不相同的地方,雖然一個人過去智能由那個人自己去承擔,但是過去是一種自在存在,在生存論的角度上出發,現在的自在並不能決定過去的自在,從日常生活的角度出發,一個人的過去並不是單純是因爲一個人自己去完成的,在世界上存在的一員,人的自爲會受到他人自爲的限制,在他人限制的影響下,纔會完成我的自爲。同樣的道理,我的行爲也會他人的過去產生影響和限制。因此薩特認爲,人們不僅要對自己的過去負責,還要對全人類進行負責。改變我的過去只有通過我的現在,我必須將我的現在進行改變,對我的過去要進行承擔,與此同時需要對他人進行負責,對於他人的過去進行承擔。

四、結語

通過以上綜合的論述,對於存在主義的存在論進行全面的論述,主要結合《存在與時間》和《存在與虛無》爲主要的例子,主要在三個方面進行論述,希望可以發揮積極的借鑑意義,促進我國有關存在主義的存在論方面的研究。

參考文獻:

[1]宋偉. 馬克思主義美學的哲學基礎及其當代理解——關於“實踐存在論美學”論爭的論爭[J]. 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01:88-106.

[2]朱立元. 試論馬克思實踐唯物主義的存在論根基——兼答董學文等先生[J]. 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01:52-64.

[3]董學文. 馬克思主義美學研究的方法論問題——兼評“實踐存在論美學”的方法[J]. 北京聯合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01:5-12.

[4]李永剛. “歷史性”與“第二等級的歷史主義”——海德格爾生存論—存在論的歷史哲學[J]. 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01:4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