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論文 > 論文精選

對小陸家嘴中心區城市活力缺失的思考

摘要:浦東陸家嘴金融區見證上海1990年代輝煌,但伴隨着經濟層面和形象層面的成功,陸家嘴城市空間品質和使用方面出現的諸多問題卻深受垢病,諸如公共空間缺失、空間尺度過大、步行環境不友善以及地塊連接度差等。這種種問題導致了陸家嘴人氣的不足,活力的缺乏。本文結合1993年陸家嘴規劃方案,從城市肌理,空間尺度、密度,行爲鏈接複雜性等方面分析了陸家嘴的空間形態。最後結合陸家嘴開發的時代背景分析了其活力缺失的原因,並給出一點建議。

對小陸家嘴中心區城市活力缺失的思考

1引言

1.1概述

浦西外灘記錄了上海1930年代的繁榮,與之隔江相望的浦東陸家嘴金融區這是上海1990年代輝煌的見證。1990年中央政府決定開發浦東,並批准陸家嘴成爲中國首個以金融貿易命名的開發區。自此沉寂多年的陸家嘴空間形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從浦西望過去恢宏的天際線和高聳如雲的摩天樓羣可窺見一斑。

雖然建成後的陸家嘴高樓林立,極富震撼力,但事實上光鮮亮麗的背後卻隱藏着這樣的一個現象:白天除了辦公的商務人員以及一些前來觀光旅遊的人,一到夜晚就人去樓空,一片“蕭條”,沿江展開面燈火通明的喧囂繁華與其內部空間的冰冷空蕩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些現象與陸家嘴城市中心的身份顯然極不相稱。甚至有些己人駐的要素市場,因人氣不足而向浦西回遷。

本文結合1993年陸家嘴規劃方案,談談93版規劃方案對陸家嘴中心區活力的影響,分析原因並給出建議。

2陸家嘴地區初期城市設計方案簡述

  2.1規劃方案的時代背景

1980年代末至1990年代初的中國面臨複雜的國內外局勢,東歐劇變、蘇聯解體以及1989年的政治風波使得國家改革開放的前景變得不太明朗公。與此同時,快速興起的經濟全球化也爲中國帶來了新的機遇和考驗。面對此種狀況,鄧小平果斷提出繼續堅持擴大改革開放並進一步開發開放浦東的戰略決策—以上海浦東爲依託,抓住上海這張王牌,向外界顯示中國堅定不移繼續堅持和擴大改革開放的信號,迴應經濟全球化爲中國帶來的機遇。在鄧小平的直接關注下,浦東開發開放於1990年正式上升爲國家戰略。從這一意義上看,陸家嘴中心區的空間形態是國家政府層面主動迴應經濟全球化的基本趨勢,爲吸納全球資本要素的進駐而量身打造的,旨在樹立一座中國與世界對話的平臺。

2.2城市設計方案的提出

早在1984年,開發浦東的設想便已在上海市這一地區層面的發展戰略中被提及。1986年國務院批覆《上海城市總體規劃》,同年,陸家嘴地區的發展藍圖首次出臺。繼而經過1987年陸家嘴地區中法合作方案,到1991年,《陸家嘴中心地區調整方案》獲得上海市政府批准,成爲指導陸家嘴中心區具體城市建設的首個法定規劃文件(圖1)

1992年4-11月,陸家嘴中心區設計方案國際諮詢舉行,來自英法日意中五國的設計團隊參與了這次方案諮詢。國際諮詢之後,又經過數輪方案深化,1993年12月,《上海陸家嘴中心區規劃設計方案》正式公佈並獲批。與1991年確定的規劃相比,優化方案在開發強度、空間結構、功能佈局、道路系統和地塊劃分等方面均有較大的變化,陸家嘴的建設總體藍圖再一次被“重新繪製”。這份規劃文件成爲日後陸家嘴全面展開建設開發的總綱領和基本依據,同時也是陸家嘴空間生產的主要“設計基因”(圖2)

1993年版本的設計成果是陸家嘴全面建設展開的核心依據,也是規劃管理部門實施建設管理的法定文件,陸家嘴中心區的土地拆遷與整理、交通路網、土地批租、以及空間管制方式等均以此爲準快速展開,整體空間結構被迅速建立起來。(圖3)

3對陸家嘴空間活力的分析

3.1圖底關係分析

3.1.1規劃圖底關係分析

就整體而言,規劃城市設計方案的城市肌理表現出了一種多樣化的鮮活性(圖4)。整體空間佈局中多處強調了圍合關係的應用,開敞空間分爲多個層次,顯得多元而生動。從路徑來看,整個區域由二層連廊系統進行架構,形成步行聯通的網絡化特徵;街道界面儘量保持連續性,形成由裙房所構成的人行活動界面及高層建築所構成的高層帶。

綜上,在基於空間、路徑、建築三個層面的分析後,可以看出規劃的整體

3.1.2現狀圖底關係

反觀現狀城市肌理(圖5),呈現出 “局部有序,全局無序”的特徵,可以發現規劃方案對現狀建設所體現出的一定的指引性,如規劃方案與現狀路網系統基本保持一致,中心綠地及組團劃分遵照了規劃的格局,世紀大道的軸線功能清晰可見。但就整體而言,現狀城市肌理給人直觀的感受無疑是混亂的。每個地塊內部建築單體基本呈現孤規劃所強調的組團內部圍合關係喪失殆盡。地區僅在局部保留了連廊系統,不再具備整體聯通的步行網絡化特徵。整個地區似乎很難發現連續的街道界面,斷裂點比比皆是。

就建築而言,現狀建築類型不管是在平面還是立面上都極其冗雜,多種語彙、形體組合交織碰撞,甚至從平面上可以看到諸多建築幾何形態上產生尖利的對峙狀態,無法構築成和諧統一的建築羣體韻律。

從圖底關係中可以看出城市肌理的混亂,空間的不連續,街塊圍合的喪失等,這些問題無疑是造成地區活力失落的重要原因。

3.2空間尺度

鑑於陸家嘴打造國際金融中心區的國家戰略目標,一個重要前提則是在形象上須在現有國際金融中心之中據有一席之地,它擔負着神聖的政治使命。政治力量運作的結果是一系列“宏大景觀”的形成,這種宏大景觀體現在具體形象上,則是尺度恢宏的空間結構、“曼哈頓”式的摩天樓羣、“香榭麗舍大街”式的世紀大道。

從陸家嘴中心區規劃實施方案看,1.7kmz的用地面積中,綠地面積佔到了34.12%,僅中央綠地面積就佔到10km2。跨過100m寬的世紀大道,中央綠地的對面是360-400m高的3座核心塔樓;綠地周圍爲260-300m高度的戶型高層建築羣。另外,爲取得“樓高但不擁擠”的開放空間效果,建築間距特意留大,以至於步行成爲一件困難的事。

作爲巴黎香榭麗舍大道的景像,100m寬的世紀大道是浦東標誌性空間之一。無論從空中視角還是地面視角看,世紀大道的視覺衝擊力均不亞於香榭麗舍大道。但這美麗圖景的代價也相當巨大—由於和其他道路之間過於複雜的異形交叉口,交通組織遇到了極大的困難,以至於雖經後來的空間優化,依舊爲人垢病。

這種宏偉的空間尺度,無論是對於建築尺度還是道路尺度,帶來的除了視覺上的震撼外,也只能是生活的不便和壓抑。這也是城市人氣流失的重要因素

  3.3空間密度

陸家嘴中心區一共分爲19個地塊(圖6,圖7),其中14號地塊爲陸家嘴中央綠地,剩餘18塊地塊爲商業服務業設施用地,通過對各個地塊建築密度分析,上海陸家嘴中心區商業服務業設施用地建築密度爲6%至58%之間(表1)。 

上海市城市規劃管理技術規定(2011)中規定,中心城(外環線以內地區)商業、辦公建築(含旅館建築、公寓式辦公建築)無論多層還是高層,其建築密度上線都爲50% 。陸家嘴中心區地塊建築密度40%以上(包含40% )的只有4塊,大部分地塊建築密度在25%左右,遠遠低於上海市城市規劃管理技術規定(2011)的上限規定。

過低的建築密度,導致人們的生活空間的分割,社會交流和活動也來越少,城市中人氣也不斷流失,帶來的只能是不舒適的體驗。

3.4行爲鏈接的複雜度

作爲中國唯一一座以金融貿易命名的國家級開發區,陸家嘴打造金融貿易中心的定位非常明確。而打造這樣一座世界級金融中心,金融功能的高度聚集是一個前提條件,陸家嘴中心區又是“中心”的中心,只有做到最大程度的要素聚集,才能引起世界的注意,這種思維導向較大影響了陸家嘴中心區過於純粹的金融貿易功能構成。

陸家嘴早期開發中,沒有考慮到適用不同消費層次需求的商業、餐飲、休閒、娛樂等配套設施,純商務化傾向較爲明顯。重基礎設施與商務辦公樓宇,輕人文內涵,因此導致人氣不足,活力缺乏:白天除了辦公的商務人員以及一些前來觀光旅遊的人,一到夜晚就人去樓空,一片“蕭條”,甚至有些己人駐的要素市場,因人氣不足而向浦西回遷。

空間形態與日常生活之間的矛盾使得陸家嘴集團公司及時地認識到問題所在,一些辦公樓宇開始內部設置了商業配套,但由於陸家嘴的總體定位,這些商業配套多屬高端精品商店和商務型餐飲店,並不適合員工日常的生活需求,空間與日常生活之間的矛盾再次出現,最終促發陸家嘴集團公司提出所謂“近距離服務”政策的頒佈:通過財政補貼的形式,鼓勵陸家嘴金融城內各大廈自辦餐廳,並鼓勵利用土地“邊角料”,開設小型餐飲店。

陸家嘴由於金融中心的總體定位,以商業化的高端消費爲主,行爲鏈接比較單一,而且不同層次的人的行爲鏈接出現了斷層。雖然目前情況有所改善,但總體來說這一地區人們行爲鏈接複雜度較低。這種行爲鏈接網絡模式下,必然不會帶給人舒適的體驗,有的只是割離和孤獨。

4人氣缺失的原因

雖然前文從空間機理,空間尺度、密度,行爲鏈接等方面對陸家嘴地區活力缺失進行了分析,我們可以從這些方面提出一些改進的措施,讓城市再次充滿活力。但這並不是陸家嘴活力缺失主要原因,我個人認爲主要原因有以下兩點:

4.1城市定位決定

陸家嘴的開發是乘着改革開放的春風迅速騰飛的,作爲改革開放的前線,浦東的開發已上升到國家戰略。這是我國向外界顯示中國堅定不移繼續堅持和擴大改革開放的信號,迴應經濟全球化爲中國帶來的機遇。從這一意義上看,陸家嘴中心區的空間形態是國家政府層面主動迴應經濟全球化的基本趨勢,爲吸納全球資本要素的進駐而量身打造的,旨在樹立一座中國與世界對話的平臺。

鑑於陸家嘴打造國際金融中心區的國家戰略目標,一個重要前提則是在形象上須在現有國際金融中心之中據有一席之地,這種期待奠定了陸家嘴城市空間形態“世界標杆”的發展定位。在這樣的語境下,陸家嘴已不是上海的陸家嘴,而是中國乃至世界的陸家嘴,它擔負着神聖的政治使命。政治力量運作的結果是一系列“宏大景觀”的形成,所以陸家嘴從開始就註定是高樓林立、尺度恢弘的大都市。

4.2規劃設計着重點

上節已經講述了陸家嘴規劃的時代意義,在時代背景下決定了陸家嘴大尺度的空間形態。但是大尺度下也可以有舒適的生活體驗。反觀陸家嘴地區,城市空間品質和使用方面出現的諸多問題卻深受垢病,諸如公共空間缺失、空間尺度過大、步行環境不友善以及地塊連接度差等。

這隻能說明在規劃時過度重視了其宏大尺度的空間設計,疏略或簡化了小尺度空間體驗和複雜性,帶來的只能是這種缺少人氣和空間的體驗的城市設計。

5結論與建議

陸家嘴在時代背景下導致了其空間形態整體呈現出大尺度體驗,相反作爲市民日常生活場所側空間屬性卻被抑制,城市的複雜性也被忽略。結果是實際的建成環境只是“看上去很美”,但也僅此而已。日常生活纔是檢驗城市空間的最終評判者。無論是自然有機演進還是理性計劃演進型城市空間,最終均要接納生活於此的各類使用者,接受日常生活的檢驗與校覈。

從另一方面來說,日常生活能夠以“人的視角”對空間予以具體的體驗和審視,迴歸空間固有的複雜性,從而發現問題,促發空間修復行爲的產生。也就是說,日常生活能對城市空間的演進過程中,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修正、整飾、補綴、完善“被刻意設計出來”得空間缺陷。新世紀以來,人們已經認識到陸家嘴空間結構得缺失,日常生活對城市空間的修正不斷的進行,經過十多年的完善,陸家嘴的城市活力也漸漸有所提升。

建議:改革開放30年來,中國的城市發展塑造了世界城建史上的奇蹟,一大批新城(區)紛紛涌現,至今勢頭不減。儘管這些新城很少能夠像陸家嘴那樣得到國家層面的支持,但無不例外均是地方政府強力推動的一個結果,因而同樣具有強烈的“計劃”屬性與“設計”屬性。在這一意義上,這些新城(區)的空間生產機制與陸家嘴有一定的相似性。可以預見,日常生活視角越早介人空間的生產與演進過程,那麼這些新城(區)的城市空間優化就越容易顯現,空間的宜居和活力也就越容易獲得。否則,隨着時間的推移,日後的修復難度和代價就會越發巨大。

6參考文獻

1.孫施文. 城市中心與城市公共空間——上海浦東陸家嘴地區建設的規劃評論[J]. 城市規

劃,2006,08:66-74.

2. 克里斯托弗·亞歷山大. 城市並非樹形[M]. 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3.簡·雅各布斯. 美國大城市的死與生[M]. 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2005.

4.[丹麥]揚·蓋爾著:何人可譯. 交往與空間[M]. 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2002.

5.尼科斯·塞靈格勒斯,劉洋. 連接分形的城市[J]. 國際城市規劃,2008,06:81-92.

6.童明. 城市肌理如何激發城市活力[J]. 城市規劃學刊, 2014, 03: 85-96.

7.朱笠, 吳豔翠, 王婷. 從城市肌理角度淺議小陸家嘴中心區活力的失落——以1993版規劃和現狀實施的對比談起[C]// 2015中國城市規劃年會. 2015.

8. 陳易, 劉曉星. 2012. 對陸家嘴中心區城市空間演變趨勢的若干思考. 城市規劃學刊(3): 102-10.

9. 張飛. 城市新建商務中心區公共空間與建築密度研究[D]. 南京工業大學, 2013.

10.陳陽.基於城市設計的中心商務區實施狀況研究——以上海陸家嘴地區爲例 [D]. 同濟大學,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