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論文 > 論文精選

所在地區居民的法律意識變化狀況調查研究報告

所在地區居民的法律意識變化狀況調查研究報告<?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所在地區居民的法律意識變化狀況調查研究報告

摘要:

爲了更好更快實現建設法治國家的目標,自1985年全國人大常委會作出在全體公民中普及法律常識的決議以來,中國大規模普法和法制建設帶來的巨大變化,已經贏得了舉世公認的好評和關注。我國的普法規劃可以說取得了顯著成績,居民的法律意識普遍逐年提高,爲今後的普法積累了相當豐富的經驗。當前,我們還必須充分注意到普法中尚存在的問題,根據居民法律意識情況調查,深入研究分析調查所得的數據及各種相關資料,得出現階段百姓仍舊存在的法制觀念缺陷和觀念誤區,分析存在的原因以及提出在今後如何對普法進行鍼對性的改進和完善。

關鍵詞:法律意識 居民 法治

 

一、調查基本情況介紹

 

(一)、調查背景。

1、調查時間:2011年8月

2、調查範圍:**市明秀路和望州路一帶居民區

3、調查對象:**市明秀路和望州路一帶的居民、居委會和單位負責人、單位職工、個體工商戶、法律工作者等。

4、調查方式:本次調查問卷採訪調查爲主,並加以必要的文獻查找。

 

(二)、調查的目的與意義

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已經是我國正式確認的治國基本方略和長遠發展目標,他不但是全中國人民的理想和意志,而且已經轉化爲深刻變革的社會實踐。西南的經濟不斷髮展壯大,而且**處在我國改革開放和與東南亞接軌的國際前沿,**作爲一個首府城市,更爲世人矚目。**市民整體素質的提高和法律意識的現代化無疑是國際化都市概念的內涵指標中的的最爲基礎的一項。事實上很難設想,一個法律意識水準不高的民族會建成一個良好的法治國家和法治社會。同時,由於意識形態的相對獨立性和它在社會變革中經常表現出來的滯後性,加之我國又有封建社會影響深久的特點,從而使得我們對全民族法律意識培養的長期性和艱鉅性更應當有清醒足夠的認識。全面普及法制意識一直是法制建設的一項基礎工程,是具有內在驅動性的重要一環。在普法過程中國,我們還必須充分注意到存在的問題,究其原因,摸清底數,才能制定出一套符合實際、確有成效的普法規劃、措施和方法。

本次調查立足於明秀路與望州路居民對法律的認識和了解這一狀況,通過問卷採訪和查找文獻的方式獲取數據資料,分析居民法律意識的現狀及成因,爲社會進行法律宣傳和推廣提供一些有價值的建議,爲普法活動取得最佳效果提供更好的幫助。

 

二、調查內容

(一)、調查方案

1、確定課題:你所在地區居民法律意識變化狀況調查研究

2、設計調查方法:問卷調查法、文獻法

3、收集資料

(1)、實地發放問卷採訪調查收集資料

首先設計問卷。問卷內容包括基本信息問卷和主體問卷,其中基本信息問卷主要是爲了獲取調查對象的年齡、職業和學歷這三個基本信息,主題問卷主要是爲了獲取調查對象對法律的瞭解和變化情況以及對今後普法宣傳活動的期望。問卷具體內容見附件1:調查問卷樣卷。

本次調查採用隨機抽樣的方法,通過在調查範圍內隨機地點對過路的行人、商店員工、個體工商戶等路人隨機派發調查問卷進行採訪調查。本次派發問卷80份,收回67份,有效問卷51份。

(2)、通過查找網絡和圖書文獻收集資料

通過查找網絡、圖書文獻等相關資料,瞭解不同地區居民法制意識的情況,以及近年來國家實施普法的方式和成效,經橫向比較,分析本次調查區域的居民尚存在的問題,爲相關部門開展法制宣傳教育工作決策提出有效的建議。

(二)、調查所得數據整理

將收集到的問卷進行檢查,剔除無效問卷後,將能做爲本次調查數據採集對象的有效問卷進行編號,將數據錄入計算機,並做出統計,用統計圖的形式直觀地表達出來。

 

三、調查分析

 

(一)、居民法律意識現狀分析

通過分析採集到的數據,對該地區的現狀有了一定的認識與評價,該地區居民法律意識現狀主要通過以下幾個方面表現出來。

1、大多數居民對法律認知的狀況有了明顯改善。

據收集到的數據表明,該地區居民法律意識水平狀況有所改善。在回答“近年來,您是否覺得自己運用法律來維護自身合法權益的意識較以往有所提高”這個問題時,大多數人回答“有所提高”,佔71%;回答“和以往一樣,幾乎沒什麼變化”的佔22%;回答“不清楚,沒有注意到”的佔7%。

2、大多數居民法律意識薄弱。

雖說與以前相比,我國居民法律意識有所增強,但整體而言仍然是薄弱的。在抽樣調查中,設問“在平日的生活是否注意運用法律手段進行維權”,回答“沒有”的佔10%,回答“經常”的佔37%,而53%的人回答了“很少”。相當一部分居民在平日裏不習慣主動接觸法律。在調查“平時您會主動接觸或瞭解法律嗎”的問題中,回答經常關注法律動態的佔35%,回答完全不會的佔6%,回答有需要時纔去瞭解的佔59%。

3、大多數居民運用法律的能力有待提升。

在回答“如果您所在單位不與您簽訂書面勞動合同,作爲一名勞動者,你會怎麼處理”的問題時,68%的居民回答了“與單位協商要求補籤書面勞動合同”,16%的居民回答了“習以爲常,不了了之”,同樣有16%的居民回答了“向勞動監察部門舉報該情況,要求糾正單位的違法情況”。又有,在回答“作爲居民,如果您認爲居委會的決定損害了您的合法權益,您會怎麼處理”的問題時,72%的居民選擇與居委會協商,18%的居民則回答既然別人無意見自己也無意見,只有10%的居民選擇向法院起訴要求撤銷該決定。由此可見,在遇到糾紛問題時,居民很少利用法律的武器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4、居民對法律知識獲取途徑比較單一。

隨着社會經濟的發展以及現代科學技術水平的提高、國家普法力度的增強,法律知識傳播的途徑越來越多,傳播的範圍越來越寬,相應的居民可以藉助多種方式快速便捷地獲取相關的法律知識。但是在我們的調查當中發現,居民瞭解法律知識的途徑比較單一化。從“平日您一般是通過哪些途徑瞭解法律的”這一問題的有效回答問卷中,我們可以瞭解到,通過廣播的方式獲取法律信息的有18%、通過自己看報刊獲取法律知識的有55%、通過書籍的有31%、通過網絡的有35%,通過宣傳畫冊的有22%,然而通過電視這種方式的佔了84%。從這個數據可以看出,電視、報紙已經對居民瞭解法律起着主要作用,居民通過看電視、報紙能夠迅速獲知國家的法律動態。但是這也從側面反映出當地居民瞭解法律的途徑呈現出單一化。居民獲取法律知識途徑狹窄也在潛移默化當中影響居民法律意識水平的提高。

您所在的社區或單位,是否舉行有關法制的教育或宣傳活動?

 

(二)、居民法律意識成因分析

1、居民對法律的信仰程度

美國著名的法學家伯爾曼教授在三十年前從“信仰”這以更高的理念層面上講到了法律意識對於法律的極其重要性,他認爲“沒有信仰的法律將退化成爲僵死的教條”,因此“法律必須被信仰,否則它將形同虛設”。在“您覺得法律能維護你的切身利益嗎?”這個問題中,回答能並對法律有信心的只佔51%,27%的居民覺得現在不能但隨着社會的發展法律制度會逐漸完善,但是有22%的居民覺得不能並且他們認爲法律越來越成爲有錢有權人的代表。由此可見,目前的法律不是萬能的,仍存在嚴重的缺陷,國家在法律的建設上還需下狠功夫。

2、受文化教育程度

   一般來說,不同受文化教育程度的居民法律意識水平有差別。根據調查結果顯示,學歷爲“國中或以下”表示平日經常注意運用法律手段維權的佔比例大概爲22%,學歷爲“高中或中專”的佔比例大概爲31%,學歷爲“大專”的佔比例大概爲43%,學歷爲“本科或以上”的佔比例大概爲62%。由此可見,公民受教育水平與其法律意識的強弱存在正比關係。

3、法律經濟成本

   在調查中發現,很多居民遇到有關侵權問題時他們會考慮用正規途徑如訴訟等的成本是否大於收益,若說是成本大於收益,他們會選擇其他途徑。在“如果在商場購買一件僞劣品,您一般會怎樣做”的問題中,選擇自怨倒黴的佔14%,選擇要求售貨員退款的佔22%,選擇尋求消費者權益委員會的幫助的佔29%,有35%的選擇了是商品價格而定。又有,在“您對打官司的態度是”的問題中,選擇“儘量不打官司,實在沒辦法才訴訟”佔了絕大多數,有66%。由此可以看到,維權的經濟成本也是制約居民法律意識水平提高因素之一。

4、法律自身的運行現狀

法律運行到今天仍然存在執法不嚴,違法不究的現象。在對調查者提出“假設不幸遭遇搶劫或偷竊,你會報案嗎”的問題中,4%的居民選擇了“不會,報案也沒用”,24%的居民選擇了“看具體的損失程度決定”,31%的居民選擇了“會,要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選擇“會,但對挽回損失不抱太大希望”的人最多,佔41%。很多居民都認爲,報警只是盡了做公民的義務,但是,現在的公安機關對於很多盜竊、搶劫等這類問題還是難以解決,這樣讓居民如何相信法律能維護他麼的權益,如何讓他們主動認識法制、瞭解法制、運用法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