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論文 > 開題報告

口腔潰瘍含片開題報告

一、功能主治

口腔潰瘍含片開題報告

清熱消腫,斂瘡止痛。用於口瘡屬心脾積熱型。症見口瘡自發痛、激惹痛;潰瘍大小不等,數目較多;口渴煩飲,煩熱便幹,尿黃赤;舌尖偏紅而幹,苔黃,脈弦細數。

二、立題目

本研究項目旨在開發一種治療心脾積熱型口瘡的安全有效、質量可控的新藥,以滿足臨牀和市場的需要。

口腔潰瘍,是一種以週期復發爲特點的口腔粘膜自限性潰瘍性損害,屬於中醫“口瘡”、“口瘍”等範疇,是指齒齦、舌體、兩頰、上顎等處出現淡黃色或灰白色潰瘍,局部灼熱疼痛的一種臨牀極爲常見的口腔疾病。若潰瘍面積較大,甚至滿口糜爛如腐,稱爲口糜;潰瘍發生在口脣兩側,稱爲燕口瘡。任何年齡的人羣均可發病,無明顯季節性,患病率高達20%左右,居口腔黏膜病的首位。雖然全身狀況無明顯影響,但經過一定間歇期常再復發,重者幾天1次,乃至此起彼伏,而無間歇期,妨礙飲食及說話,患者異常痛苦。隨着病程延長,潰瘍面積、數目可增大、增多,癒合時間亦趨延長。綜觀國內外現狀,治療本病有兩種方法,一是治標,採用局部治療,立足於緩解疼痛和促進潰瘍癒合,但不能控制復發。另一類爲治本,即通過全身治療調節整體功能,逐漸延長復發週期,以至完全控制復發,這類藥物療效不夠理想。因此,控制潰瘍復發成爲一個醫學難題。目前西醫尚無理想的治療方法,傳統中醫在治療口腔潰瘍方面具有一定的優勢。爲解除廣大患者的痛苦,我們研製開發出中藥新藥六類——貞冰口潰寧含片,其具有清熱消腫,斂瘡止痛之功效,標本兼治,使用方便,成本低,質量可控,藥效確切,能滿足廣大患者的需求。

三、立題依據

(一)處方來源

本方來於臨牀經驗方,爲醫院製劑“口瘡片”,對治療心脾積熱型口瘡有較好療效,且毒副作用小,較受患者的歡迎。我們對其提取及製劑工藝進行優化研究,確定本品最優工藝。

(二)處方藥味的現代研究、中醫理論、古籍文獻資料

貞冰口腔潰瘍含片是由女貞葉、冰片二味中藥組成的複方製劑,我們以中醫理論爲指導,結合現代化學和藥理研究結果,對組方中各味藥進行了全面瞭解,綜述如下:

女貞葉

【性味與歸經】微苦,平。歸肝經。

【功能與主治】祛風,明目,消腫,止痛。用於頭目昏痛,風熱赤眼,瘡腫潰爛,燙傷,口瘡。

【成分】齊墩果酸、熊果酸、對-羥基苯乙醇、大波斯菊苷、木樨草素-7-葡萄糖苷、丁香苷。

【藥理作用】1.心血管作用;2.鎮咳作用;3.中樞作用;4.抗菌作用;5.抗炎作用;6.降低血清丙氨酸轉氨酶作用。

【臨牀應用】1.治療冠心病;2.治療小兒肺炎;3.治療急性菌痢;4.治療燒燙傷。[3]

冰片

【性味與歸經】辛、苦,微寒。歸心、脾、肺經。[

【功能與主治】開竅醒神,清熱止痛。用於熱病神昏、驚厥,中風痰厥,氣鬱暴厥,中惡昏迷,胸痹心痛,目赤,口瘡,咽喉腫痛,耳道流膿。

【成分】龍腦、異龍腦。

【藥理作用】1.抗炎鎮痛作用;2.抗菌抗病毒作用;3.保護心腦作用;4.雙向調節神經系統;5.提高其他藥物生物利用度。

【古籍文獻】1.《本草綱目》:“古方眼科、小兒科皆言龍腦辛涼,能入心經,故治目病、驚風方多用之。痘瘡心熱血瘀倒靨者,用引豬血,直入心竅,使毒氣宣散於外,則血活痘發,其說皆似是而實未當也。目病、驚病、痘病,皆火病也,火鬱則發之,從治之法,辛主發散故爾。其氣先入肺,傳於心脾,能走能散,使壅塞通利,則經絡條達,而驚熱自平,瘡毒能出。”

2.王綸:“龍腦,大辛善走,故能散熱,通利結氣,目痛、喉痹、下疳諸方多用之者,取其辛散也。”

3.《本草述》:“龍腦香,其所療諸症,是其散壅、利結、開閉,對待不爽,更諸說皆以爲從治之法者,良不謬也。故喉痹腫塞,大人小兒風涎閉塞,舍此何以拯其危急乎。又如鼻息,舌腫,目赤內外膚翳,下疳,痔瘡,小兒痘陷等患,何莫非熱之結於血者,實本於熱之傷氣乎!”

【臨牀應用】1.治療慢性氣管炎;2.治療小兒燒傷;3.治療潰瘍性口腔炎;4.治療慢性鼻腔炎;5.治療化膿性中耳炎。

(三)、用中醫藥理論結合現代醫學研究闡述本病的病因病機及治法

口腔潰瘍多發於脣、舌頰、上齶及牙齦等口腔黏膜角化程度較差的部位,發生單個或多個黃白色的潰爛點,潰點呈圓形或橢圓形,中央凹陷,表面多覆有黃白色假膜,周圍可見紅暈,偶可融合成小片狀,有明顯的疼痛或受刺激時疼痛加劇,或在紅腫的口腔粘膜上出現白色如糜狀物,如白斑雪片,可擴展到整個口腔。口腔潰瘍是臨牀最常見的口腔粘膜疾病,其具有侷限性、複發性、自愈性的特點。常見的口腔潰瘍有以下幾種:皰疹性口腔炎、複發性口腔潰瘍、壞死性齦口炎、月經性潰瘍、褥瘡性口腔潰瘍、白塞氏病,其中又以複發性口腔潰瘍最爲常見。

複發性口腔潰瘍屬中醫“口瘡”、“口瘍”範疇。“口瘡”之名始見於《內經》。《素問·氣交變大論》中曰:“歲金不及,炎火上行……民病口瘡,甚則心痛。”首次指出口瘡以火熱爲基本的發病因素。後世醫家在此基礎上,對其認識逐漸深入。如《丹溪心法·口齒》篇曰:“口瘡服涼藥不愈者,因中焦土虛,且不能食,相火衝上無制”,指出脾氣虛弱與口瘡有密切聯繫。《聖濟總錄》認爲“口瘡者,由心脾有熱氣衝上焦,薰發口舌,而爲口瘡。”指出了口瘡與心脾二髒的關係。清·齊秉慧在《齊氏醫案·口瘡》中進一步提出“口瘡上焦實熱,中焦虛寒,下焦陰火,各經傳變所致,當分辨陰陽虛實寒熱而治之”,認爲上焦實火燻蒸,下焦陰火上炎,中焦虛寒或脾虛溼困均爲本病之病機。

現代醫家對於複發性口腔潰瘍的病因病機有更進一步的認識。從臟腑辨證角度而言,中醫傳統理論認爲,口爲脾之竅,舌爲心之苗,腎脈連咽系舌本,兩頰屬胃腸,因而口腔潰瘍的發病與臟腑病變密切相關。口腔潰瘍雖屬局部病變,但臟腑功能紊亂是其重要的內在因素,病位主要在心脾兩髒。勞紹賢教授強調臨證關鍵要分清虛火、實火,虛火多爲脾虛或腎虛所致…。著名中醫耳鼻咽喉學家幹祖望先生認爲該病基本病機雖爲心脾兩經積熱,但清陽不升、元陽無火也是重要的發病因素。王躍才基於李東垣《脾胃論》理論,認爲本病病根在脾胃,是因脾胃虛弱,中氣下陷,虛火上炎而發,提出中氣不足纔是本病病機的關鍵。李翠玉依據《素問·六微旨大論》中:“君火之下,陰精承之……亢則害,承乃制”的論述認爲,本病病本爲元虛火鬱,欲解決本病復發問題,必解決元虛,令陰精充足以強化“下承”之力。陰精者,與生俱來,而後天充濟需藉肺、脾( 胃)、腎三元氣化之功,故本病當於肺、脾( 胃)、腎立法治之。

複發性口腔潰瘍纏綿難愈,屬臨牀疑難病,“久病多瘀”,瘀血這一致病因素越來越成爲醫家關注的重點。閆莉莉根據患者口腔潰瘍多長期不愈,痛有定處,舌脈有瘀象病變,但臟腑功能紊亂是其重要的內在因素,病位主要在以活血化瘀爲法治療本病取得良好療效。李月斌等觀察到,口腔潰瘍表現先有瘡體紅腫硬結,繼而肉腐潰瘍形成,痛有定處,舌紅暗赤,符合血瘀證特點,因而認爲血瘀是口腔潰瘍發病的最終機制。過偉峯等通過對197例複發性口腔潰瘍患者進行流行病學調查分析後,認爲該病證型雖以心脾積熱型和陰虛火炎型爲主,但熱壅血滯、瘀血互結是其重要病理環節。詹家明等把本病的病機總結爲心脾積熱上薰於口舌而發,反覆發作則耗氣傷陰,絡脈受損,致氣血運行不暢,口舌失養使潰瘍反覆發作,難以治癒。馬駿認爲本病虛多實少,熱多寒少,其本虛以脾虛、腎陰虛最爲常見,標實則多見風火、心火、胃火、溼熱、痰濁、瘀血等。

現代醫學認爲,口腔潰瘍與內分泌功能失調使自身免疫降低,以及消化系統疾病和鐵、葉酸、VB2、微量元素缺乏、營養不良、內分泌失調、精神因素、創傷感染和遺傳等有關。陳發明等認爲複發性口腔潰瘍與上消化道疾病患者有共同的病理基礎。幽門螺桿菌可能是粘膜共同的致病菌,張彗等進行了複發性口腔潰瘍與消化道疾病相關性的流行病學調查,陳東等應用目前公認的治療幽門螺桿菌的最佳方法三聯法治療口腔潰瘍取得了較好的療效,並使口腔潰瘍的複發率明顯下降,這從另一個方面說明了口腔潰瘍與幽門螺桿菌有一定相關性。張化功認爲小兒的頑固性潰瘍源於其免疫功能低下,並且經免疫調節等綜合治療明顯好轉。溫明春研究報道表明,口腔潰瘍的發病與病毒感染、焦慮和疲勞、內分泌紊亂即機體免疫功能狀態有關。最近醫學界經過臨牀及免疫學研究認爲其病原爲病毒感染,導致口腔潰瘍的兩種病毒分別爲人類鉅細胞病毒和EB病毒(非洲淋巴細胞瘤病毒,一種皰疹病毒);其中人類鉅細胞病毒潛伏在血液中的T淋巴球,EB病毒則是潛伏在血液中的B淋巴球,一旦感冒、情緒壓力大、身體疲倦或精力不足,免疫力差時,病毒就會發作。研究也發現,這類病毒屬於原發性病毒,人們被感染後即存在體內,藏在表皮下的血管,並在細胞核中繁殖。很多學者認爲胃腸道是最佳表現情緒的器官之一,由於現代人生活緊張、精神壓力大,口腔潰瘍也成爲一種因生活形態導致的文明病,很多情況下它是因爲心理因素引起的。在精神緊張、情緒波動、睡眠不佳等情況下,不良的心理應激反應,使大腦機能紊亂,導致人體植物神經功能紊亂,從而局部組織因血管痙攣而引起缺血,造成營養障礙,促使潰瘍形成。月經期出現口腔潰瘍可能是由於體內黃體酮水平增高而雌激素(孕酮等)的水平降低所致。宋文剛等認爲缺鋅和缺砷是口腔潰瘍的病因之一。

從中醫角度來分析,口腔潰瘍總的來說分爲兩型:實證和虛證。實證包含心脾積熱、肝經鬱火,虛證又包含陰虛火旺、脾腎虛寒、脾氣虛弱等。中醫認爲,脾開竅於口,舌爲心之苗,舌邊屬肝膽,舌中心屬胃,舌根屬腎,舌尖屬心肺,頰、齦屬胃腸,腎脈連咽系舌本,由此可見,本病的發生,與心、脾、胃、肝、腎等臟腑關係密切。實證多是因過食辛辣厚味或嗜飲醇酒,以致心脾積熱,復感風、火、燥邪,熱盛化火,循經上犯於口而發;或因口腔不潔,或被損傷,邪毒乘機侵襲,引之心脾以熱,蒸灼口腔,使肌膜腐爛而成病;或由於內傷七情,情志不舒,肝鬱氣滯,鬱滯化火,肝失疏達,衝任失調,經行而致心胃之火上衝而致。虛證多是由於素體陰虛,加以病後或勞傷過度,心腎之陰受損耗,陰液不足,虛火上炎於口腔而發病;或由於脾氣虛弱,水溼運化失常,清陽不升,脾溼蘊久化熱而致;或由於稟賦陽虛,或久病過用寒涼之品,髦傷陽氣,陰寒內生,虛陽上越,薰灼口腔,另方面陽氣虛衰,溫化失調,寒溼困於口腔,也可使粘膜潰爛。治療時實證以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爲原則;虛證以滋陰降火,或健脾益氣,溫化寒溼爲原則。縱觀臨牀尤以實火致心脾積熱型口腔潰瘍爲多,其病驟發而疼痛劇烈,妨礙飲食,患者求治迫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