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李爾王讀後感 優選20篇

讀後感6.26K

【導語】

李爾王讀後感 優選20篇

李爾王讀後感 優選20篇 由本站會員“szpengji”整理投稿精心推薦,小編希望對你的學習工作能帶來參考借鑑作用。

【目錄】

篇1:李爾王讀後感篇2:李爾王讀後感篇3:李爾王讀後感篇4:李爾王讀後感篇5:李爾王讀後感篇6:李爾王讀後感篇7:李爾王讀後感篇8:李爾王讀後感篇9:李爾王讀後感篇10:李爾王讀後感篇11:李爾王讀後感篇12:李爾王讀後感篇13:李爾王讀後感篇14:李爾王讀後感篇15:李爾王讀後感篇16:李爾王讀後感篇17:李爾王讀後感篇18:李爾王讀後感篇19:李爾王讀後感篇20:李爾王讀後感

【正文】

篇1:李爾王讀後感

最近,我讀了莎士比亞的名作《李爾王》,讀完這本書後內心感受很深,所以想把我讀後的感受寫下來與大家分享。

《李爾王》主要講述了:年邁的老國王李爾,決定把他的國土分給他的三個女兒。但他決定要根據女兒們語言表達對他愛的程度來分配每人所得的那一份國土。口蜜腹劍的大女兒高納里爾和虛僞的二女兒里根,盡說些甜言蜜語來騙取父王的歡心,而小女兒考狄利婭卻說:“我只愛我的父親!”李爾聽了不高興,覺得考狄利婭並不愛他,於是就把國土分給了另外兩個女兒,將小女兒流落他鄉。

李爾分完國土後輪流住在兩個女兒的王宮中,可誰知兩個女兒得到父王分配的權利和地位後原形畢露,並惡毒地對待她們的父王,最終甚至將他趕出了王宮。

無家可歸的李爾,開始思念小女兒對他的愛,但自知已無顏應對考狄利婭。此時,考狄利婭已成爲法國的王后。得知自我的父王被姐姐們趕出王宮後,決定把父王接回自我的王宮併爲父親報仇,於是帶兵出征討伐兩個不孝的姐姐。

邪惡戰勝不了正義,最終,考狄利婭勝利了。

讀完這本書後我明白了一個道理:說過的謊言終會因時間驗證。撒謊的後果是殘酷的,我們都要誠實待人,不能像書中的大女兒和二女兒一樣欺騙自我的親人,否則將會受到懲罰。

篇2:李爾王讀後感

自從學過威尼斯商人以後,我就開始喜歡上莎士比亞的戲劇。不是因爲別的,主要是覺得他的語言是很風趣的,即使是在被翻譯成中文以後。雖然讀起來可能在某些地方會覺得有些可笑、有些誇張,但那卻是在影射我們的生活,這其實最真實的。

再來說莎翁“四大杯具”之一的《李爾王》

“當我們生下地來的時候,我們因爲來到了這個全是些傻瓜的廣大的舞臺之上,所以禁不住放聲大哭”

我想這句話是很能揭示主旨的,什麼是傻瓜,是那些心口如一而遭來不公待遇的人嗎是那些即使不被信任也依舊忠誠的人嗎莎士比亞告訴我們:當然不是。恰恰相反,那些爲了自身利益不惜拋棄真情的人麼,不惜工於心計的人麼纔是這個世界最大的悲哀。如果有什麼東西能夠超越情感而去統領這個世界的話,那必須是冰冷黑暗的。

武斷卻不是傻瓜的李爾王——書的前一部分,寫考狄利亞是三姐妹中最愛李爾的,卻因爲她沒有虛假而華麗的詞藻而遭到父親的摒棄。我很氣憤,覺得李爾終究會遭到報應的。果然,他最終被只愛財富的“好女兒”折磨得發狂了。有一點點解氣的同時,我卻開始並不憎惡李爾了。因爲當他流浪在風雨交加的夜晚,他開始反思自我的錯誤,開始意識到考狄利亞的真摯和兩個口蜜腹劍的女兒的卑劣時,我已經感受到了他心靈的柔軟,尤其在他決定與考狄利亞同死時。他不是一個真正的傻瓜,至少他是渴望愛的,至少在臨死之前他迴歸了最純真的人性。

與李爾比較他的兩個大女兒,就卑劣的多了——雖然同樣是難逃命運的懲罰,但她們至死也沒有明白自我錯在了哪裏。她們的人生裏沒有親情,也沒有感情,僅有相互利用、相互傷害,去追求自認爲最重要的東西——利益。我想這樣的人是白走一遭的。

當然書中還有一羣從始至終都象徵着正義與完美的人們,這就包皮括世界上最善良的人——考狄利亞,對於考狄利亞,我只能用完美來形容了,不明白是因爲她真的沒有缺點,還是李爾王中醜陋的人太多了。但相比昏庸的父親,狠毒而虛僞的兩個姐姐,考狄利亞是善良、誠實、懂得真愛、盛氣凌人的。雖然她的戲份很少,但必須是給讀者印象最深刻的。她是因爲善良而擁有氣質的,這樣的氣質是容不得半點虛僞的。好人該有好報,我本以爲她能夠高貴地生活在法蘭西國王身邊,但很遺憾,這樣一個女孩最終還是因爲爲父親打抱不平而被害死了,難道善良也有錯嗎也許這是杯具中註定的吧——把完美的毀滅掉。

我想,李爾王中的一些事情如果真的發生在現實生活中,我是不能理解的,但也許世界真的就是這樣,只是我還沒有看到過它的黑暗。我不明白當自我走出學校以後會應對着怎樣的世界,我都期望遠離諂媚和虛僞,堅守每個人都與生俱來的純真,不去做因爲欲|望而失去理智的“傻瓜”。或許現實生活是殘酷的,做到這很難,但不經歷誰又明白善於惡,僞與善的標準呢

向真誠的考狄利亞致敬!

篇3:李爾王讀後感

後面還有多篇李爾王讀後感!

李爾王,相比哈姆雷特遜色太多,主要講述了幾種矛盾的社會關係:老人與子女、私生子與繼承權、畸形的感情,同時經過對兩個家庭的糾葛,利用謊言與真相,把矛盾推向了高峯,構成了最終的杯具效果。

老人與子女

李爾王老來昏聵,喜怒無常,喜歡聽奉承的話,並引以爲真,不能經過理性去確定是非,聽信了大女兒和二女兒的甜言蜜語把自我的國土和權力分給了兩人,並與拒絕逢迎、一心真誠的小女兒斷絕了父女關係。作爲老國王,放棄了權力,卻保留了一百人的強大武裝,再加上剛愎自用、反覆無常的性格,讓獲得權力的兩個女兒沒有安全感,擔心惹他不順心的時候,給她倆帶來生命危險,所以想方設法的削弱這一百人的武裝力量,這也是李爾王與女兒們的矛盾焦點,成爲了後面故事情節的發動機。李爾王的決策,無疑是昏庸的,縱觀中國曆代王朝,除非死亡,沒有一個君王會在自我有生之年主動放棄自我的權力,因爲在這個位置上,權力意味着自我生命的保障,即使像乾隆帝做了太上皇,也仍然經過和珅把持着國家權力。包括現代社會的老人與子女的關係處理,類似的例子也層出不窮,很多子女都是爲了老人的遺產而去孝敬老人,當老人的資產如果已經到手,就會變得不能相處,恨不能老人早日歸西,正所謂:老父衣百結,兒女不相識;老父滿囊金,兒女盡孝心。父母子女的關係,不應當是建立在物質的基礎上,而應當是在從情感和倫理上,這纔是貼合人性的,動物尚且懂得反哺,作爲父母和子女都不應當唯物質論,這樣才能和諧,才能共享天倫之

樂,才能真正享受生命的完美。

私生子與繼承權

私生子,自古就不是一個光彩的名稱,由於父母的不負職責,私生子得不到公正的人權待遇,世俗的排擠與世人的歧視,讓他的成長中充滿了壓力和障礙,最終導致性格的偏激和扭曲,在對地位和財產的繼承權上,尤其不公正。這也是格羅斯特伯爵的私生子愛德蒙,一心想要得到公正的權益,拋棄了父子、兄弟的親情關係,經過欺騙、告密等卑劣的手段去謀求自我想要的地位和財產。

畸形的感情

比較戲劇的地方在於,李爾王的兩個女兒,竟然同時愛上了格羅斯特的私生子愛德蒙,他們竟然會對愛德蒙經過自我卑劣的手段取得的成功欣賞有加,李爾王的二女兒想除掉自我的公爵丈夫,認爲僅有愛德蒙這樣的人才會配得上自我的眠牀,真是魚找魚蝦找蝦……由此可見,相同的價值觀纔是感情的基礎。故事的結局對他們也都是公正的,三人一同到地獄去做夫妻了。

謊言與真相

謊言與真相,李爾王與三個女兒,格羅斯特與兩個兒子,我們聽到的、看到的往往不必須是真相,真正的真相還要經過理智去確定,經過更多的觀察去總結。因爲,謊言往往會包裝自我,針對人的需求和人性弱點,加以滿足,才能實現欺騙的目的。因爲所求不能得到正常的滿足,所以纔會先針對你想要的,給予滿足或者滿足的許諾,才能順利的從你那裏得到他想要的。有時候,當人進入某個通道之後,忠言、真相反而會沒有生存之地,絕對的權力更會加劇這種情景的發生,當忠臣肯特向國王諫言時,被盛怒的李爾王放逐,絲毫沒有一點兒猶豫與反思。

總結來講,這個故事就是李爾王老年昏聵,驕傲自大,爲了顯示自我權勢,把國家分給了兩個甜言蜜語的女兒,與堅持本性的小女兒斷絕關係,之後被兩個獲得權勢的女兒欺壓、遺棄,越來越瘋,在忠臣肯特的聯絡下,小女兒引法國軍隊來救父,但最終戰敗身亡,李爾王也悲傷而亡。李爾王失去丈夫的大女兒和二女兒都愛上了愛德蒙,爲了爭奪愛德蒙,二女兒謀劃殺死自我的丈夫未遂,毒死了自我的大姐,然後自殺身亡,愛德蒙被處死。格羅斯特伯爵因忠於李爾王,被愛德蒙出賣,並被李爾王的大女兒挖掉了雙眼。[由本站網友投稿]

篇4:李爾王讀後感

從上中學就很喜歡莎士比亞,那時有學他的《威尼斯商人》,爲其中精彩的劇情美妙的語言所傾倒,之後又學了《羅密歐與朱麗葉》,生死與共衝破世俗禁錮的感情讓我心生嚮往,中學時期學習莎翁的這兩部劇均爲經典讓我折服,卻又覺得意猶未盡。那時又因條件有限,時間緊張,沒有能再看到莎翁別的劇本,直到大學了纔有時間有機會再次與莎翁《李爾王》相遇。

其實《李爾王》講的是個簡單的家庭故事,一個父親與他的三個女兒的故事。李爾王是個富有的國王,他有三個女兒,有一天他覺得自我年紀大了,不能再很好地管理國家了,於是他決定把國家分給三個女兒。他問大女兒:說說你有多愛我吧!大女兒說她世界上最愛的人就是父親,她願意用所以的金錢與權力來愛父親,李爾王聽了很滿意,分給了大女兒一半的土地與兵力。之後他問二女兒:你有多愛我呢二女兒說她願意爲父親付出一切,包括自我的生命,所以她最愛的人是父親。李爾王也很滿意,又分了剩下的一半土地與兵力給了二女兒。輪到了三女兒了,李爾王問她:你願意用什麼來愛我呢三女兒很誠懇地回答說:我此刻一無所有,所以沒法拿什麼來愛你父親,但請相信我是愛你的。李爾王很不滿意三女兒的回答,認爲她是在敷衍,根本不愛自我。於是決定不再要這個不孝順的女兒了,當然也不會分給她半點財產。故事講到那裏或許沒什麼吸引人的地方,但精彩還在後面,分光了財產的李爾王一無所有,有一天他想去大女兒那裏看看,卻被大女兒嫌棄厭惡,掃地出門。他在二女兒那裏也是一樣待遇,最終是三女兒出現了並願意奉養李爾王,那裏是故事的高潮,當初說怎樣愛他的大女兒和二女兒在他沒財沒勢後開始露出醜陋的嘴臉,忘恩負義地將老

父親拒之門外,不善言辭沒分到任何財產的小女兒纔是最愛父親的,她願意用自我此刻擁有的東西去愛父親。看到那裏,我不禁有些動容,李爾王的糊塗,大、二女兒的陰險狡詐,三女兒的真誠孝心構成了比較,這個故事表面看起來是發生在英國皇室,但實際卻在我們身邊。

你的身邊也有這樣類似的故事吧,不孝的子女,淒涼的父母,令人心寒,從我們呱呱墜地開始,父母教我們說話,走路,吃飯,耐心地教會我們成長,父親付出了多少辛苦,在父母年老體衰該由我們反過來奉養他們的時候,有的人卻早已經忘記了父母辛辛苦苦養育了他十幾年的恩情。當烏鴉還明白反哺之情時,我們應當感到慚愧了。當滴水之恩能換來涌泉相報時,作爲父母,他們會十分幸福。而我們要做到飲水思源,用感恩之心回報培育我們成長的父母,回報幫忙過我們的朋友們。《李爾王》的故事還讓我想到了真誠,人與人的交往中,要擦亮自我的眼睛,有的人說得很好,但轉身就把你出賣了,而有的人是真誠對待你,不會對你說甜言蜜語卻能在你困難時拉你一把,前一種人不能交,後一種人要好好把握,千萬不要像李爾王那樣唄甜言蜜語矇蔽自我的雙眼,看不清他人的內心,最終悲慘的還是自我。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僅有長期相處,纔會辨別真善美假醜惡。

學生活沒有了高中的緊張的學習壓力,我們能夠在愜意的午後,捧着一壺熱茶,品一本好書,用讀書充實自我,不負完美的大學青春年華。

篇5:李爾王讀後感

我以往聽過一個和《李爾王》有幾分相像的童話,其中的國王也有兩個口蜜腹劍的大女兒和一個直率的小女兒。當小女兒拒絕奉承父親而被驅逐時,從她臉頰上流下的眼淚變爲了晶瑩剔透的鑽石。最終國王意識到自我的錯,順着鑽石鋪成的路找回小女兒,童話有一個圓滿的結局。在《李爾王》中,科迪利婭的眼淚是輕小的水滴。僅有在肯特和讀者的眼裏它才和鑽石一樣價值連城,因爲那是親情和真理的象徵。《李爾王》以杯具結束的原因在我看來有以下兩個。首先,權力實在是十分誘人的東西。莎士比亞添加了一條情節線索說明這一點:

同是葛羅斯特伯爵的兒子,愛德蒙的地位就比愛德加低。儘管大家都明白私生子不能選擇是不是當個合法的孩子,他們還是對私生子抱有偏見。機敏狡猾的愛德蒙所以才向英格蘭開始了自我爭奪地位的戰鬥。親情在這條線索中不那麼重要,只是爲了在兩兄弟之間作比較控制變量而已。在愛德蒙接近勝利時他是多麼風光,掌權者信任他,看清他詭計的父親死去了,被他陷害的兄長淪落成流浪漢,只差一點他就能借着戈納瑞和裏甘登上國王的寶座。愛德蒙以不正當的方式挑戰了命運,終究被正義和道德——即愛德加代表的精神吞噬了心志發了瘋。雖然戈納瑞和裏甘對於權力的渴望沒有那樣誇張地落在文字上,她們的一言一行配合愛德蒙的地位戰向讀者展示了權力和慾望交織構成的無底洞。

其次,李爾沒有反省自我的意識,而是空口指責兒女的可恨。李爾的性格乖戾。他將詛咒濫加於任何不按照他的意願行事的人;他變化無常,有時喜歡聽甜言蜜語,有時又喜歡弄臣帶有諷刺意味的兒歌。他的性情除了表此刻自我身上以外,還充分地從女兒們身上顯露。哪一個女兒沒有遺傳任何父親的特徵?大女兒和二女兒的貪婪無情;小女兒的善良寬容,不正是李爾的不一樣側面嗎?弄人的比喻“蝸牛揹着一個屋子是因爲能夠把它的頭縮在裏面;它不會把屋子送給它的女兒,害得它的觸角沒地方安頓。”用“屋子”暗示國土和權力,用“觸角”暗示這一家人脾氣霸道的地方。壞脾氣在宮廷裏有阿諛奉承的大臣幫忙掩飾,蛻下這層虛僞的表皮李爾纔得到了報應。杯具就在於李爾依然沒有明白:做父親的沒有樹立好榜樣是不應當的。作爲一部戲劇,客觀的描述讓讀者能從自我的角度理解故事。《李爾王》的悲情不是讓淚水溼潤讀者的眼睛,而是讓思考充斥讀者的大腦。

篇6:李爾王讀後感

我以往聽過一個和《李爾王》有幾分相像的童話,其中的國王也有兩個口蜜腹劍的大女兒和一個直率的小女兒。當小女兒拒絕奉承父親而被驅逐時,從她臉頰上流下的眼淚變爲了晶瑩剔透的鑽石。最終國王意識到自我的錯,順着鑽石鋪成的路找回小女兒,童話有一個圓滿的結局。在《李爾王》中,科迪利婭的眼淚是輕小的水滴。僅有在肯特和讀者的眼裏它才和鑽石一樣價值連城,因爲那是親情和真理的象徵。《李爾王》以杯具結束的原因在我看來有以下兩個。

首先,權力實在是十分誘人的東西。莎士比亞添加了一條情節線索說明這一點:同是葛羅斯特伯爵的兒子,愛德蒙的地位就比愛德加低。儘管大家都明白私生子不能選擇是不是當個合法的孩子,他們還是對私生子抱有偏見。機敏狡猾的愛德蒙所以才向英格蘭開始了自我爭奪地位的戰鬥。親情在這條線索中不那麼重要,只是爲了在兩兄弟之間作比較控制變量而已。在愛德蒙接近勝利時他是多麼風光,掌權者信任他,看清他詭計的父親死去了,被他陷害的兄長淪落成流浪漢,只差一點他就能借着戈納瑞和裏甘登上國王的寶座。愛德蒙以不正當的方式挑戰了命運,終究被正義和道德——即愛德加代表的精神吞噬了心志發了瘋。雖然戈納瑞和裏甘對於權力的渴望沒有那樣誇張地落在文字上,她們的一言一行配合愛德蒙的地位戰向讀者展示了權力和慾望交織構成的無底洞。

其次,李爾沒有反省自我的意識,而是空口指責兒女的可恨。李爾的性格乖戾。他將詛咒濫加於任何不按照他的意願行事的人;他變化無常,有時喜歡聽甜言蜜語,有時又喜歡弄臣帶有諷刺意味的兒歌。他的性情除了表此刻自我身上以外,還充分地從女兒們身上顯露。哪一個女兒沒有遺傳任何父親的特徵大女兒和二女兒的貪婪無情;小女兒的善良寬容,不正是李爾的不一樣側面嗎弄人的比喻“蝸牛揹着一個屋子是因爲能夠把它的頭縮在裏面;它不會把屋子送給它的女兒,害得它的觸角沒地方安頓。”用“屋子”暗示國土和權力,用“觸角”暗示這一家人脾氣霸道的地方。壞脾氣在宮廷裏有阿諛奉承的大臣幫忙掩飾,蛻下這層虛僞的表皮李爾纔得到了報應。杯具就在於李爾依然沒有明白:做父親的沒有樹立好榜樣是不應當的。

作爲一部戲劇,客觀的描述讓讀者能從自我的角度理解故事。《李爾王》的悲情不是讓淚水溼潤讀者的眼睛,而是讓思考充斥讀者的大腦。

篇7:李爾王讀後感

假樹上永遠不會結下真實的果實

——讀李爾王有感

“父親,我愛您勝過自我的眼睛,整個空間和廣大自由,超越一切能夠估價的貴重稀有的事物;不亞於富有淑德、健康、美貌和榮譽的生命,這是李爾王的大女兒高納里爾的表述。

“我厭棄一切凡是敏銳的知覺所能感覺到的歡樂,僅有愛您纔是我的無上幸福……”這是二女兒里根的表述。

多麼娓娓動人的口才,說得李爾王心花怒放,將財產給了她們,然而她們真有如此愛她們的父親嗎?不,她們對愛的告白其實是對金錢的渴求,她們對親情的表述其實是對財富的慾望,她們對父女情的理解其實是被利益矇蔽雙眼的表現。

而李爾王最珍愛的小女兒考狄利婭的回答卻是“父親,我沒有話說,我是個笨拙的人,不會把我的心涌上嘴裏;我愛您只是按照我的名分,一分不多,一分不少。”對啊!親情的愛只是因爲您是“我”的父親,而對您的感激與孝敬,不會因爲言語的誘人而變得更加崇高,不會因爲金錢的“萬能”而變得更加偉大,更不會由於私慾的“渴望”而變得更加至高無上光彩奪目;相反它們會因爲言語的花俏而變得低下,會因爲金錢的僞裝而變得卑賤,會因爲私慾的愚昧而失去光彩。而這一切的變化都是人類那可恥的虛榮心所賜,考狄利婭那普通的“名分”、簡單的話語道出了親情的“真實”——普通而平凡。

然而李爾王卻所以大怒,與她斷絕父女關係,難道他這個高高在上的君王竟不習慣人間最平凡的親情嗎?難道他這個父親對親情的理解也只是語言的動人、表面的華麗、不斷滿足虛榮心的奢侈,毫無真情實感嗎?

考狄利婭“只是缺少娓娓動人的口才,一些違心的言語,凡是心裏想到的事,總不願在沒有把它實行以前就放在嘴裏宣揚。”她所以失去歡心的原因“並不是什麼醜惡的污點淫邪的行爲,或是不名譽的舉止,而是她“缺少像人家那樣的一雙獻媚求恩的眼睛。一條她所認爲可恥的善於逢迎的舌頭。”

人們的虛榮心是多麼奇怪而可恥!只喜歡別人把你當貴重稀有的物品而捧得高高,卻不明白別人已把自我當作無用易碎的玻璃花瓶,不明白自我的短處,還一味地挑剔別人的毛病與錯誤。當一個人不斷期望得到別人的奉承與討好時,那麼這就是他“毀滅”的開始。

時間證明了一切,兩個女兒排擠他,冷落他,僅有被他遺棄仇視的小女兒考狄利婭來關心愛護他,最終用她的生命換回了她“真正”的父親,彌天大謊破滅了,此時美麗誘人的言語成了萬惡的根源。言語的誘人,言語的“僞裝”,言語的“虛假”歷歷在目,痛之入骨。回想當時肯特公爵的勸阻是正確的,他甚至用生命作爲代價對他說道:“有人不會口若懸河,說得天花亂墜,可並不是無情無義!”而此刻已回天乏術了。

這是虛榮心“導演”的一部愚昧父親害死自我善良女兒的可悲電影。

這不正說明了我們平時的一句話“忠言逆耳”,並且也證實了人們的虛榮心有多麼強烈,對於平時普通的言語都要求美麗動聽,對於不需要舌頭,只要行動的事卻要天天宣揚於嘴邊,然而緊隨着的將是幻覺、泡影與虛僞。

當肯特公爵被逐出國家領土時,曾對李爾王的兩位大女兒祈願道:“……願你們的誇口變成實事,假樹上會結下真實的果實……”可誰都瞭解人們的虛榮心永遠會攜帶着虛僞與醜陋,誇口不會變成實事,假樹上永遠不會結下真實的果實。

篇8:李爾王讀後感

《李爾王》是莎士比亞的四大杯具之一,也是一部似乎在我們的生活中絕少見到的杯具,畢竟我認爲親情是最溫暖的也是最牢固的,它有着血緣的聯繫,以及許多年的感情基礎。可是戲劇的背景一個充滿謀求權力和財富的宮廷之中,在那裏,人們被財富與權力迷昏了頭,於是發生了父女手足相殘的杯具。

李爾王因爲自我的虛榮心,害了自我更害了那個唯一真心待他並且毫不虛僞的小女兒,在我們看來他遭到這樣的後果是是自食其果,亦是必然的。他平時身居高位,長期生活在爭先恐後向他奉承的之人之中,所有的人或事都圍繞着他轉動,他說煤球是白的就沒人敢說煤球是黑的。日復一日,奉承成了他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這便使他極愛面子,以至於看不清事情的真相。正當兩個女兒都花言巧語,哄得他興高采烈的時候,小女兒沒有向他奉承與誇讚,不怕和他頂撞,大大掃了他的興,他一怒之下把小女兒趕出了自我的國家。造就了這個杯具。

而李爾王的大女兒和二女兒就是典型的宮廷中長大的孩子,沒有女子的溫柔,賢惠,孝順,她們狠毒、不忠、不孝、無知,爲了各自的利益驅趕自我年邁的老父,爲了自我心中喜歡的浪人毀滅自我的家,甚至相互殘害生命,直到死都不明白她們喜歡的那個男人也同樣是一個狠毒的男人,在不斷地利用她們。她們直到死都沒有明白一個爲人的道理!沒有找回心中的親情。

在中國的古代宮廷中爲了權力而父子、兄弟相殘的事情也是數不勝數。李爾王的杯具就在於人性因權力的的墮落。就算在這二十一世紀,家庭因遺產,房子,贍養父母而搞的家庭破碎的例子也是很多,每每在電視上看到這些的時候我不禁會想,爲了錢而否定了了父母幾十年的養育之恩,手足的情誼….值得嗎也許我還沒有步入社會,不明白掙錢的辛苦,可是我明白的是,賺錢是爲了生活的更好更歡樂,而沒有親人的關愛的生活是不會開心的。

最終一句更是全文的經典:世人啊,擦亮你們的眼睛吧,含毒的針刺往往隱藏在美麗的花束之中。

篇9:李爾王讀後感

《李爾王》約寫於1605年,取材於英國民間一個古老的家喻戶曉的傳說,是莎士比亞四大杯具之一。故事講的是年老昏聵、剛愎自用、目光無識的李爾王把國土分給了虛僞的大女兒呂甘、二女兒貢納莉,卻把誠實率直善良不會取悅父王的小女兒科第麗霞驅逐到國外。科第麗霞被迫離家出走,與愛她的法蘭西國王去了法國。李爾王自我僅保留國王的尊號和一百名侍從,準備輪流住在兩個女兒家中安享晚年。誰料兩個大女兒到達目的後卻原形畢露,把老父趕出家門,李爾王飽受顛沛流離之苦。小女兒得知李爾王的悽慘遭遇,起兵討伐兩個姐姐,不幸失敗,最終被俘含恨自刎,李爾王也在悲痛瘋癲中死去。當然,兩個壞女兒的下場也是可悲的。

李爾王這個糊塗虛僞的老國王,因爲自我的虛榮之心,害了自我更害了那個善良天真的小女兒科第麗霞,在我們看來他遭到這樣的後果是活該、是自食其果,話又說回來,人到老年遭受到如此的待遇應當說是他一生中最苦的果子了,更慘的是最善良的女兒又死在了自我的前頭。可是我們有沒有想過他是一個平常人,是和我們一樣的平常人,如果他在年輕的時候沒有聽別人的勸言和真話的時候又怎樣能夠在自我的王位上做到此刻,又怎樣能夠把自我的國家治理得如此呢?可是,由於他平時身居高位,長期生活在一呼百諾的宮廷之中,周圍都是爭先恐後向他邀功獻媚之人,所有的人或事都圍繞着他轉動,以他的好惡爲好惡,以他的是非爲是非。年月深久,他就像一個上了癮的吸毒者,奉承和獻媚成了他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必需品,每一刻都離不開歌功頌德。

當他失去了王位、權勢,歷盡磨難,卻因而恢復了人性,他臨終的悲鳴不是爲當初他迷戀的宣赫的聲勢、帝王的威嚴,而是爲了當初被他驅逐出宮受到他詛咒的小女兒,但他卻不能從她的長眠中喚回她那顆洋溢着仁愛的熱心了,正因爲這種種的遭遇他懂得了最寶貴的是不能用金錢、權勢收買的人間真情。

可是,正當兩個女兒都向他獻媚花言巧語,哄得他興高采烈的時候,偏偏小女兒科第麗霞沒有搖尾乞憐似的向他奉承,不怕和他頂撞,大大掃了他的興,一怒之下把小女兒趕出了自我的國家。小女兒科第麗霞是善良的、天真孝順的,同時她也是固執衝動的,如果僅有自我明白自我的善良、孝順又有什麼用,既然明白自我的兩個姐姐是什麼樣貌的又爲何不能在此爭得一地之位,以此來爲自我爲老父鋪好一條後路呢?堅持自我的尊嚴和作風是沒錯,可是人有的時候是需要用言語向他人表白說明的,有的時候言語比行動的作用要大得多。她也是幸福的,因爲自我的一無所有而得到了一個真心愛她的郎君,這是她的兩個姐姐不曾也不可能擁有的,她是一向活在愛與被愛之中的。但同時她也是衝動的,因爲父王受到了兩個姐姐的狼心狗肺的對待而出兵討伐她們,到最終失敗受辱而死於獄中,這難道不是她的衝動嗎?自我心善不忍,那也要在有把握之時做有把握之事呀,可她在自我沒有準備完善的時候冒然地出兵又起有不敗之理。

李爾王的大女兒呂甘和二女兒貢納莉更不用說了,是一個狠毒、不忠、不孝、不貞、無知的女人,爲了各自的利益驅趕自我年邁的老父,爲了自我心中喜歡的浪人而毀滅自我的家,更是相互殘害生命,直到死都不明白她們喜歡的那個男人也同樣是一個狠毒的男人,而他只是在不斷地利用她們罷了,或許是因爲她們是國土的擁有都而對待依附她們的丈夫不屑一顧,甚至罵自我的丈夫是懦夫,可憐的兩個男人,因爲權利而葬送了自我的幸福一生。她們根本就沒有一個爲人妻、爲人女的樣貌,可能她們直到死都沒有明白一個爲人的道理吧!

那裏最壞的、用謀最高一籌的應當說是葛羅斯脫的私生子愛特門了,爲了家產、爲了更高的地位同樣是迫害自我同父異母的哥哥,更是害了一向把他當作孝子的父親,這些對他來說還不夠,居然用自我的相貌和花言巧語把所有的人哄得團團轉,最終有兩個女人因爲他的虛情假意而死於自我的手中,而他自我到最終一無所有,還葬送了自我。說真小人可惡,可像他這樣的帶着假面具的僞君子更是比真小人可惡得太多太多。

其實,話又說回來,這種僞善並不是他的個人原因所造成的,也不是他當初想要的,是周圍的環境把他造就成了這樣的一個人,正因爲他是個私生子,所以周圍的人才會對他有種種不禮貌的稱呼和對待,他和埃特加同爲葛羅斯脫之子,可是他們的待遇卻截然不一樣,這就對僞善的他造成了一種很深很重的影響和內心的創傷,這難道是他的錯嗎?並不完全是,只可是是別人和社會對他有所不公罷了。

葛羅斯脫和遭遇與李爾王有相似之處,他是因爲輕信了愛特門的話,遇到愛特門的告密而失去了自我的雙眼,他雖然失去了雙眼,可他找回了自我的孝順忠心的兒子埃特加;他雖然失去了雙眼,但他心中的那雙眼亮了,不會因別人的外表而再輕易地想念他人了。

這個故事中最忠誠、忠心耿耿的人應當屬肯脫這位老臣了,他因爲自我的真言而被李爾王放逐,可他沒有因爲李爾王的昏慵而懷恨在心,更沒有所以而離開這位可憐的老國王,他明白李爾王是一位好君主,只是太容易被花言巧語所迷惑罷了,所以他要不辭辛苦地陪伴在他的身邊,就在李爾王最艱難飽受顛沛流離之苦的時候都沒有離開過他一步,甚至爲這個從前的老國王而奔波,爲他向善良的科第麗霞求救。應當說肯脫是一個聰明靈活的人,他明白自我該如何改變自我,最終李爾王的得救與小女兒的相識都是多虧了他。

這個故事雖是在遙遠的古國,可是我們現實生活中也有太多太多這樣的例子。我們都喜歡甜言蜜語的人,喜歡誇讚之語,到最終不也正是它們害了我們嘛!這不正是對那些口蜜腹劍的陰謀家的譴責嗎?在現實生活中現象和本質,外表和資料往往都有很大的差別,我們不能因爲現象和外表而失去理智成爲下一個李爾王,“金光燦燦的並不全是黃金!”

而我們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個善與惡,僞與真的觀念和標準,沒有誰生下來就能夠確定它們,現實生活是殘酷的,我們不可能像書中的故事那樣有好的結果,我們都是要經歷這些才能夠真正地辨別它們的好與壞的,我們不能因爲自我心中的渴望而失去辨別的理智,要抑制那位喜甜的愛好,如果沒有嚐到苦的滋味又怎樣會明白甜的滋味呢?

篇10:李爾王讀後感

“父親,我愛您勝過自我的眼睛,整個空間和廣大自由,超越一切能夠估價的貴重稀有的事物;不亞於富有淑德、健康、美貌和榮譽的生命,”這是李爾王的大女兒高納里爾的表述。

“我厭棄一切凡是敏銳的知覺所能感覺到的歡樂,僅有愛您纔是我的無上幸福……”這是二女兒里根的表述。

多麼娓娓動人的口才,說得李爾王心花怒放,將財產給了她們,然而她們真有如此愛她們的父親嗎不,她們對愛的告白其實是對金錢的渴求,她們對親情的表述其實是對財富的慾望,她們對父女情的理解其實是被利益矇蔽雙眼的表現。

而李爾王最珍愛的小女兒考狄利婭的回答卻是“父親,我沒有話說,我是個笨拙的人,不會把我的心涌上嘴裏;我愛您只是按照我的名分,一分不多,一分不少。”對啊!親情的愛只是因爲您是“我”的父親,而對您的感激與孝敬,不會因爲言語的誘人而變得更加崇高,不會因爲金錢的“萬能”而變得更加偉大,更不會由於私慾的“渴望”而變得更加至高無上光彩奪目;相反它們會因爲言語的花俏而變得低下,會因爲金錢的僞裝而變得卑賤,會因爲私慾的愚昧而失去光彩。而這一切的變化都是人類那可恥的虛榮心所賜,考狄利婭那普通的“名分”、簡單的話語道出了親情的“真實”——普通而平凡。

然而李爾王卻所以大怒,與她斷絕父女關係,難道他這個高高在上的君王竟不習慣人間最平凡的親情嗎難道他這個父親對親情的理解也只是語言的動人、表面的華麗、不斷滿足虛榮心的奢侈,毫無真情實感嗎

考狄利婭“只是缺少娓娓動人的口才,一些違心的言語,凡是心裏想到的事,總不願在沒有把它實行以前就放在嘴裏宣揚。”她所以失去歡心的原因“並不是什麼醜惡的污點淫邪的行爲,或是不名譽的舉止,而是她“缺少像人家那樣的一雙獻媚求恩的眼睛。一條她所認爲可恥的善於逢迎的舌頭。”

人們的虛榮心是多麼奇怪而可恥!只喜歡別人把你當貴重稀有的物品而捧得高高,卻不明白別人已把自我當作無用易碎的玻璃花瓶,不明白自我的短處,還一味地挑剔別人的毛病與錯誤。當一個人不斷期望得到別人的奉承與討好時,那麼這就是他“毀滅”的開始。

時間證明了一切,兩個女兒排擠他,冷落他,僅有被他遺棄仇視的小女兒考狄利婭來關心愛護他,最終用她的生命換回了她“真正”的父親,彌天大謊破滅了,此時美麗誘人的言語成了萬惡的根源。言語的誘人,言語的“僞裝”,言語的“虛假”歷歷在目,痛之入骨。回想當時肯特公爵的勸阻是正確的,他甚至用生命作爲代價對他說道:“有人不會口若懸河,說得天花亂墜,可並不是無情無義!”而此刻已回天乏術了。

這是虛榮心“導演”的一部愚昧父親害死自我善良女兒的可悲電影。

這不正說明了我們平時的一句話“忠言逆耳”,並且也證實了人們的虛榮心有多麼強烈,對於平時普通的言語都要求美麗動聽,對於不需要舌頭,只要行動的事卻要天天宣揚於嘴邊,然而緊隨着的將是幻覺、泡影與虛僞。

當肯特公爵被逐出國家領土時,曾對李爾王的兩位大女兒祈願道:“……願你們的誇口變成實事,假樹上會結下真實的果實……”可誰都瞭解人們的虛榮心永遠會攜帶着虛僞與醜陋,誇口不會變成實事,假樹上永遠不會結下真實的果實。

篇11:李爾王讀後感

小妹爲善,李爾爲庸,二女爲惡。

這是《李爾王》裏所講述的,從本不該出的錯開始,從李爾對王位的放棄開始,不再有愛。只因大女兒爲利放棄愛,只因小女已無權再愛。

第一個瞬間:“愛父若父”

年輕的李爾王,雄才大略,富有夢想。但隨着歲月的流逝,他不願意再忙碌於複雜的社會事務中,分土地儀式上,他想明白女兒有多愛她。

大女貢納梨“愛父勝過一切”,次女呂甘“愛父親以至於不能愛其他的一切”,小女科第麗霞卻僅僅“愛父若父”,盛怒的李爾王讓科第麗霞在沒有任何嫁妝的情景下嫁給法蘭西國王,將反對他的忠臣肯脫放逐,而他的國土,則成了貢納梨和呂甘的“收穫”。表面她們愛父,殊不知,這二人愛的僅是李爾的國土。

阿諛逢迎已成忠誠,真正的愛卻不得不掩藏。

第二個瞬間:“老父衣百結,兒女不相識”

已經得到第一次財寶的李爾家二姐妹最終原形畢露,將李爾趕走,李爾的身邊只剩下偷偷化妝並陪在他的身邊被放逐囚徒肯脫和一個看透是非的弄人。穿過暴風雨,李爾最終明白了科第麗霞的“愛父若父”,他明白了小女兒將愛分給了每一個人,明白了兩個長女的貪婪。最終惱怒至瘋,不再理智。

已發生的事永遠不可能改變,“三思而行”正是我們每一個人應當記住的。

第三個瞬間:“叛國之父”

李爾的另一個忠臣葛羅斯脫有兩個兒子,小兒子愛特門爲爭奪利益,害得大哥埃特加被逐,當其父在幫忙李爾時,他眼看父親被剜去雙眼而無動於衷,而自我也深陷二女的情感紛爭之中,無法自拔。

這一切終究爲了什麼?愛特門不願明白,他只明白自我的利益就在前方。

很多人就是如此,始終目視前方:前方是利益,是自我;而不願回頭向後看:身後是親人,是真愛。

第四個瞬間:“曲終人不歸”

最終,死亡爲一切畫上了句號,李爾死了,他的三個女兒死了,愛特門父子也死了,想得到土地、利益和財富的,連同他們善良的親人,一齊去了,惡人死前也不知悔過,而李爾與科第麗霞相擁長眠。貢納梨、呂甘和愛特門最終得到了什麼?什麼也沒有。他們的死,一無所有。

科第麗霞,那個在陰暗之下堅持去愛的人,她會永葆親情。死亡抵擋不住科第麗霞的“愛父若父”,縱使已到天堂,他們也能夠互相彌補人生最終那份缺失的愛。

而對於我們,或許沒有紛爭,沒有不和,那麼何不盡情享受親情呢?向後看看,身後有始終如一疼愛我們的親人。

篇12:李爾王讀後感

李爾已經逐漸感知到這個世界的本質,他充分認識到里根和高納里爾是心口不一的人,感知到威權的偉大的影子(諷刺),看到得勢的狗、可惡的教吏、放貸的人,看到那些斥責罪惡的同時在幹着他們所斥責的,看到了社會的虛僞和罪惡的無處不在。“罪惡鍍了金,公道的堅強的槍刺戳在上頭也會折斷;把它用破爛的布條裹起來,一根侏儒的稻草就能夠戳破它。”多麼富有哲理和深意的話,將罪惡的本質剖析地淋漓透徹。如果將罪惡得到了權威金錢的支持,那麼它將是不可抵禦的,然而如果罪惡無依無靠,它將無所施展;所以“沒有一個人是犯罪的”,罪惡源自權威的作祟……

李爾告訴葛羅斯特雖然命運是悲苦的、值得痛苦的,然而我們要忍耐。這個世界本身就是荒謬的,充斥着無盡的苦楚。在這個大舞臺上演繹的人們全是些傻瓜,這雖然令人禁不住放聲大哭,然而我們是清醒的,看到了這個世界的本質的,所以應對這命運、人性的荒謬應當忍耐,因爲僅有忍耐才能幫忙我們穿過這無盡的痛苦。只要忍不住哭泣,便會淪落到無盡的痛苦中,最終成爲在舞臺上的傻瓜。李爾看到了真實的世界,看到了社會、人性的本質,他自我卻仍然在痛苦中自我掙扎,他在清醒與瘋癲中反覆。正是因爲他看透了人性的醜陋,看到了表面後的真相,所以被這種痛苦的真相所折磨。他感嘆“我是天生下來被命運愚弄的”。此時折磨李爾的不再是迷茫的痛苦,而是看清社會、自然、人性後被其醜陋、瘋狂而折磨、因那躲可是的悲哀而悲苦。

當結尾考狄利婭死去時,對李爾來說這象徵着這世界跟人性的最終一點善也被吞沒了,他跟這個世界最終的牽連也被斬斷了,他再也無法承受世間的折磨和痛苦。“要是她還有活命,那麼我的一切悲哀都能夠消釋了。”而考狄利婭是永不回來了,等待李爾的也僅有在無盡的痛苦中結束自我的生命。當李爾最終走出了自我世界,看清了真實世界的本質時,他看到的卻是不盡的悲哀,人性躲可是的悲哀,而他自我也因爲難以承受這悲哀而發瘋、走向生命的盡頭。

《李爾王》是一部傑出的杯具,它給了我們一個深入看社會、看世界、看人性的渠道並給予我們足夠的警示。不一樣時代結合那個時代的特徵都能從《李爾王》中解讀出新的見解。李爾是自我世界的獨裁者,因爲獨裁所以妄爲,因爲妄爲而失去獨裁的依靠——權力,但仍然認爲自我是君王,由此受到種種悲苦,卻從悲苦中逐漸清醒,走出自我世界,逐漸看清真正的世界。然而當他真正看清這個世界,看清了人性,等待他的卻是因世界、人性的醜惡、罪惡而產生的無盡的悲苦,這種悲苦使清醒的他瘋狂乃至走向生命的盡頭。這是一個無限悲哀的悖論。舞臺的傻子,還是悲苦的瘋子哪裏有清醒僅有無知愚昧的悲哀與被人性醜惡不盡折磨致瘋的悲哀。

篇13:李爾王讀後感

李爾王是聲名顯赫的大不列顛國王,生有三個女兒,於是他決定將國土分賜給她們,以愛爲考驗。李爾王被大女兒二女兒的甜言蜜語迷惑,而三女兒雖實話實說卻被逐出本國,有肯特來阻止,卻無果,幸法蘭西國王將其娶爲妻,方止。然而葛羅斯特也遇到了小兒子迫害大兒子的事,他也被矇在鼓裏。之後發生的事才讓李爾王認清兩個白眼狼女兒的真面目——她們不贍養李爾王,對李爾王破口大罵,欲削減李爾王少得微不足道的衛兵。他瘋了,身邊只剩下小丑、肯特、葛羅斯特與埃德加,(其實是那個被害的大兒子,喬裝扮成乞丐)最終,小女兒讓醫生治好父親,並班師攻打大不列顛。話說那兩個歹毒的女兒,爲了爭搶埃德蒙,兩敗俱傷,雙雙損命。當大不列顛快回歸了,小女兒於牢中被害,李爾王也隨之死去,跟隨李爾王的肯特也憂鬱而亡。

書中的李爾王雖有些糊塗,但也是人之常情,並且他知錯回頭。而兩個女兒則無情無義,手足相殘,唯利是圖,忘恩負義。小女兒卻十分孝敬,有情有義,令人稱讚。其他忠臣以肯特爲代表,都使我分外感動。此書最終的結局十分悲慘,孝魂忠魂俱去了,令人心傷。

此書使我明白了許多道理:人不能自私自利,需得忠孝兩全,大氣大度也不可或缺,如果犯錯,亡羊補牢爲時不晚矣。有情有義纔會有人稱讚,忘恩負義與禽獸無異……

《李爾王》寫得實在太棒了!期望你們也去多多欣賞這樣的佳作。《李爾王》令我至今記憶猶新。

篇14:李爾王讀後感

“父親,我愛您勝過自我的眼睛,整個空間和廣大自由,超越一切能夠估價的貴重稀有的事物;不亞於富有淑德、健康、美貌和榮譽的生命。”這是李爾王的大女兒高納里爾的表述。

“我厭棄一切凡是敏銳的知覺所能感覺到的歡樂,僅有愛您纔是我的無上幸福……”這是二女兒里根的表述。

多麼娓娓動人的口才,說得李爾王心花怒放,將財產給了她們,然而她們真有如此愛她們的父親嗎不,她們對愛的告白其實是對金錢的渴求,她們對親情的表述其實是對財富的慾望,她們對父女情的理解其實是被利益矇蔽雙眼的表現。

而李爾王最珍愛的小女兒考狄利婭的回答卻是“父親,我沒有話說,我是個笨拙的人,不會把我的心涌上嘴裏;我愛您只是按照我的名分,一分不多,一分不少。”對啊!親情的愛只是因爲您是“我”的父親,而對您的感激與孝敬,不會因爲言語的誘人而變得更加崇高,不會因爲金錢的“萬能”而變得更加偉大,更不會由於私慾的“渴望”而變得更加至高無上光彩奪目;相反它們會因爲言語的花俏而變得低下,會因爲金錢的僞裝而變得卑賤,會因爲私慾的愚昧而失去光彩。而這一切的變化都是人類那可恥的虛榮心所賜。考狄利婭那普通的“名分”、簡單的話語道出了親情的“真實”——普通而平凡。

然而李爾王卻所以大怒,與她斷絕父女關係,難道他這個高高在上的君王竟不習慣人間最平凡的親情嗎難道他這個父親對親情的理解也只是語言的動人、表面的華麗、不斷滿足虛榮心的奢侈,毫無真情實感嗎

考狄利婭“只是缺少娓娓動人的口才,一些違心的言語,凡是心裏想到的事,總不願在沒有把它實行以前就放在嘴裏宣揚。”她所以失去歡心的原因“並不是什麼醜惡的污點淫邪的行爲,或是不名譽的舉止,而是她“缺少像人家那樣的一雙獻媚求恩的眼睛。一條她所認爲可恥的善於逢迎的舌頭。”

人們的虛榮心是多麼奇怪而可恥!只喜歡別人把你當貴重稀有的物品而捧得高高,卻不明白別人已把自我當作無用易碎的玻璃花瓶,不明白自我的短處,還一味地挑剔別人的毛病與錯誤。當一個人不斷期望得到別人的奉承與討好時,那麼這就是他“毀滅”的開始。

時間證明了一切,兩個女兒排擠他,冷落他,僅有被他遺棄仇視的小女兒考狄利婭來關心愛護他,最終用她的生命換回了她“真正”的父親,彌天大謊破滅了,此時美麗誘人的言語成了萬惡的根源。言語的誘人,言語的“僞裝”,言語的“虛假”歷歷在目,痛之入骨。回想當時肯特公爵的勸阻是正確的,他甚至用生命作爲代價對他說道:“有人不會口若懸河,說得天花亂墜,可並不是無情無義!”而此刻已回天乏術了。

這是虛榮心“導演”的一部愚昧父親害死自我善良女兒的可悲電影。

這不正說明了我們平時的一句話“忠言逆耳”,並且也證實了人們的虛榮心有多麼強烈,對於平時普通的言語都要求美麗動聽,對於不需要舌頭,只要行動的事卻要天天宣揚於嘴邊,然而緊隨着的將是幻覺、泡影與虛僞。

當肯特公爵被逐出國家領土時,曾對李爾王的兩位大女兒祈願道:“……願你們的誇口變成實事,假樹上會結下真實的果實……”可誰都瞭解人們的虛榮心永遠會攜帶着虛僞與醜陋,誇口不會變成實事,假樹上永遠不會結下真實的果實。

篇15:李爾王讀後感

李爾王自禍其身又禍及他身的教訓有兩點:其一是不該不留餘地傾其所有而只剩兩手空權;其二是不該昏然不分善惡地寄託殘生。老葛羅斯特伯爵不事暴政、棄暗投明以示忠貞不二,不折節操,所以慘遭挖眼酷刑,飽受流放自然的落泊顛沛,甚至求死不得求生無望;他雖認識到自我的輕信之罪,終因得知被迫害的兒子仍在人世並陪伴保護着困苦無援的自我,又得到了真相後,由於承受不了悲喜交集之情的重荷而逝。這似乎是自咎之因所致,但似乎也屬善無善終之例。這與李爾王不察善惡不分真假而導致無處安身,浪跡荒野,與乞丐爲伍,最終在悔恨的刺痛中,在精神與肉體的折磨中,在失去所愛而無法承受的悲哀中結束他八十歲的生命相比,二者都令人同情,促人思索,可見官場的邪惡,可知人心的險惡了。

世事無常至於使悲喜在瞬間交替,而命運無常至於使乞丐與國王一夜之間換位。恩將仇報,認敵爲友,美貌黑心,醜相熱腸,魔性假語,佛性真言,這就是人類的智愚善惡,這就是生物的弱肉強食,這就是宇宙的相生相剋。

蒼蒼者天,茫茫者地,輪迴之中,皆循真理。善報者惡盡,惡報者善哉。今世前因,後世今果。得等於失,善同於惡。迷於五行中,醒於三界外。蒼蒼者生,茫茫者命,存亡誰握,貴賤何別,人物非異!

篇16:李爾王讀後感

《李爾王》是莎士比亞所著的‘四大杯具’之一,而我便被這名號所吸引,看看這是否是噱頭。而事實證明莎士比亞的博學多識乃我一生所追趕不上,讀完這本書,我能感到胸腔中那顆還未成熟的心靈受到了怎樣的劇烈的撞擊!《李爾王》所給予人們的不僅僅是她那豐富而令人傷感的情節(請允許我用‘她’來形容),她所展現給人們的知識如實體現出莎士比亞是怎樣一種遙不可及的存在。

我深深所喜愛的,便是《李爾王》中的科第麗爾。她不失爲一位天女,用那顆善良而包含真誠的心去待她那虛榮心極強的父親李爾。當她因爲不會像她那兩個巧舌如簧的姐姐那樣說假話來恭維李爾王而被驅逐出國時,我感到深深的憤怒。科第麗爾沒有用華麗的詞藻來表達她對她父親的喜愛,但她所說的話卻着實令人感動掉淚。李爾年老體衰,不分是非,再加上他那嫉妒的虛榮心使他做出了那麼愚蠢的錯誤,使我對爲這樣的王上付出忠心乃至生命的肯脫感到深深不值。可看到後面,李爾因先前的錯事而被那兩個惡毒的女人那樣對待時,我卻也爲他所感到悲傷——落敗的鳳凰不如雞,這一句老話果真不假。而在李爾深造不幸,露宿在風雨之下時,他那深深愛着他的女兒科第麗爾卻不計前嫌、對他伸出援助之手,這種精神令人無不爲之感動,無不被她的善良所動容。

——而這時我不得不提到另一位因忠心而被那惡毒的女人的丈夫所剜去雙眼的人,葛羅斯特伯爵。他因花心而生下庶民出身的愛特門導致了今後的慘劇。愛特門在《李爾王》中是一位出色的復仇者,他巧言花語,挑撥他的父親葛羅斯特與他那名正言順的哥哥,令他被迫裝作瘋叫子流浪在外。而冥冥之中彷彿有一隻大手在牽引着,被愛特門所害的格羅斯特伯爵失去雙目流浪在外時遇到了這位不善言辭有些木訥的長子,在他的幫忙下重新振作,不再執着尋死了。

而肯脫,《李爾王》中一位忠心耿耿的下臣,他因爲美麗科第麗爾說好話而被當時昏了頭腦的李爾王驅出國境,因放不下心中的君王化裝成另一個人去服侍李爾,爲了李爾捱打、飽受那兩個令人厭惡的女人的侮辱,令我着實感動落淚,心受震撼!他塑造成功,在我心中樹立了一個忠心奉主的偉大的忠臣形象!

而杯具就是杯具,《李爾王》的結局令我催然淚下——美麗的科第麗爾死了,李爾王也死了,臨死之際醒悟過來的愛特門死了,那兩個惡毒的公主也死了,《李爾王》在我的心中留下了深深地影響,不失爲璀璨奪目的一本著作。

讀完之後靜下心來去仔細思考李爾王瘋掉之後所說的‘瘋話’:

“你還看見那傢伙怎樣給那條狗趕走嗎從這一件事情上頭,你就能夠看到威權的偉大的影子;一條得勢的狗,也能夠使人家惟命是從。”

“襤褸的衣衫遮不住小小的過失;披上錦袍裘服,便能夠隱匿一切。罪惡鍍上了金,公道的堅強的槍刺戳在上頭也會折斷,把它作破爛的布條裹起來,一根侏儒的稻草就能夠戳破它。”

“沒有一個人是犯罪的,我說,沒有一個人;我願意爲他們擔保;相信我吧,我的朋友,我有權力封住控訴者的嘴脣。”

李爾的思想和感受在此刻到達了最高峯。他的“瘋話和正經話夾雜在一齊”,表面上是“瘋話”,實質上是正經話。他的“瘋話”,實際上揭露了當時的社會;反映出了人們的夢想在現實之中找不到出路的絕望。他說,“我要象一個新郎似的勇敢地死去”,這種絕望令我所深感震撼。

李爾經過痛苦的考驗,變爲另外一個人了。他由專制獨裁、剛愎自用的封建國王逐漸變成一個寬宏大度,舉止溫和,對不幸者抱同情心,對人民的苦難有了憐憫的公正態度的人。“到最終才擺脫了莊嚴氣派,他的沉重的悲傷和活力洶涌的氣勢”。他不僅僅對兩個不義的女兒進行了憤怒的詛咒,並且對科第麗爾深深地抱着負疚,直到悔悟自我過去很少想到過不幸的人民。我漸漸對他報以同情,漸漸爲他所感到委屈,對他那兩個表裏不一的女兒做出與他一樣詛咒,即使最終其中的貢納利死了,但這仍不能平息我的怒火與氣憤——她是因爲毒害自我那正直的丈夫不成功而被曝光才自殺的,這根本不能博得人一絲一毫的同情,我認爲她罪有應得。

《李爾王》敘述了兩個催人淚下的故事,值得人們去讀。

篇17:李爾王讀後感

在我小小的書架中,有着許許多多的書,其中我最喜歡莎士比亞寫的《李爾王》。

劇中的主要人物有李爾和他的三個女兒:大女兒貢納梨、二女兒呂甘和小女兒科第麗霞。故事主要講李爾王老了,要把他的國土按照兒女們對他的愛來分,大女兒和二女兒因爲自我的甜言蜜語得到了一大半的國土,而小女兒科第麗霞是有幾分愛就說幾分愛,所以被李爾王放逐了。結果李爾王的大女兒和二女兒要奪取父親的王位,就把李爾王趕出了王宮。李爾王的一位忠臣葛羅絲脫不忍心看到自我的國王受這樣的罪,就把李爾王和他的傭人帶到了他三女兒那裏,而他自我卻被二女兒的丈夫把雙眼挖去。三女兒嫁給了法蘭西國王,國王很愛科第麗霞。因爲大女兒和二女兒要殺死李爾王,所以和法蘭西打了一仗,科第麗霞和李爾王被俘。最終,科第麗霞被縊死了,李爾王也自殺了,貢納梨和呂甘也被毒死和自殺了!

這個故事告訴我:不好聽的話不必須是壞話,也許是讓你改掉缺點的話,好聽的話不必須對你好,也許還會害了你,毀了你的一生。我在讀《李爾王》這個故事之前,就喜歡別人誇我,別人一說我的缺點,我便撅起小嘴——不高興了!但我讀完《李爾王》之後最終明白了這句名言的含義:忠言逆耳利於行,良藥苦口利於病。我期望大家必須不要像李爾王那樣,光聽恭維的話,更不要像貢納梨和呂甘那樣心狠手辣,要擁有一顆感恩的心。我們要像科第麗霞一樣誠實和善良,像葛羅絲脫一樣的忠誠。《李爾王》這個故事趣味嗎如果你們也有一些好看的書,別忘了借給我哦!

篇18:李爾王讀後感

《李爾王》約寫於1605年,取材於英國民間一個古老的家喻戶曉的傳說,是莎士比亞四大杯具之一。故事講的是年老昏聵、剛愎自用、目光無識的李爾王把國土分給了虛僞的大女兒高納裏兒、二女兒里根,卻把誠實率直善良不會取悅父王的小女兒考狄利婭驅逐到國外。考狄利婭被迫離家出走,與愛她的法蘭西國王去了法國。李爾王自我僅保留國王的尊號和一百名侍從,準備輪流住在兩個女兒家中安享晚年。誰料兩個大女兒到達目的後卻原形畢露,把老父趕出家門,李爾王飽受顛沛流離之苦。小女兒得知李爾王的悽慘遭遇,起兵討伐兩個姐姐,不幸失敗,最終被俘含恨自刎,李爾王也在悲痛瘋癲中死去。當然,兩個壞女兒的下場也是可悲的。

李爾王自禍其身又禍及他身的教訓有兩點:其一是不該不留餘地傾其所有而只剩兩手空權;其二是不該昏然不分善惡地寄託殘生。老葛羅斯特伯爵不事暴政、棄暗投明以示忠貞不二,不折節操,所以慘遭挖眼酷刑,飽受流放自然的落泊顛沛,甚至求死不得求生無望;他雖認識到自我的輕信之罪,終因得知被迫害的兒子仍在人世並陪伴保護着困苦無援的自我,又得到了真相後,由於承受不了悲喜交集之情的重荷而逝。這似乎是自咎之因所致,但似乎也屬善無善終之例。這與李爾王不察善惡不分真假而導致無處安身,浪跡荒野,與乞丐爲伍,最終在悔恨的刺痛中,在精神與肉體的折磨中,在失去所愛而無法承受的悲哀中結束他八十歲的生命相比,二者都令人同情,促人思索,可見官場的邪惡,可知人心的險惡了。

我們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個善與惡,僞與真的觀念和標準,沒有誰生下來就能夠確定它們,現實生活是殘酷的,我們不可能像書中的故事那樣有好的結果,我們都是要經歷這些才能夠真正地辨別它們的好與壞的,我們不能因爲自我心中的渴望而失去辨別的理智,要抑制那位喜甜的愛好,如果沒有嚐到苦的滋味又怎樣會明白甜的滋味呢?

篇19:李爾王讀後感

這些天我在世界文學名著上看到一個名叫《李爾王》故事。讓我來把故事說給你們聽吧:

從前有個國王,他有三個女兒,大女兒和二女兒都厭惡這個國王,唯獨小女兒愛國王。一天,國王把三個女兒叫到自我身邊,對她們說:“我的女兒啊,我今日要明白誰最愛我,我就分領土給她。”大女兒和二女兒聽了,異常想得到領土。大女兒對國王說:“父王,我將永遠愛您,我愛您愛得比我自我的生命還重要。”國王聽了,認爲是真的,就把一大塊領土分給了大女兒。二女兒對國王說:“父王,我要是沒了您,我每一天睡覺都睡不好。”國王聽了,信以爲真,又將一大塊領土分給了二女兒。到小女兒了,小女兒明白姐姐們是花言巧語,即使對父王說了,父王又怎樣會相信呢小女兒沒有說好聽的話給父王聽,國王就認爲小女兒不愛自我,所以沒分給她領土,又把小女兒趕出去。

國王的大女兒和二女兒爲了爭奪王位,把老國王趕了出去,老國王這才恍然大悟,原先那些甜言蜜語都是假的!小女兒纔是真心的愛我,是一個誠實的人。老國去找小女兒,覺得自我都很難應對她。

國王要收回自我的國家,小女兒帶着自我的軍隊,和父王一齊向兩個姐姐發起了征討,戰鬥進行了三天三夜,兩個姐姐對處斬了,可是小女兒也在戰鬥中負傷,永遠的離開了。

老國王悲痛極了,也去世了。

恩恩怨怨結束了,這個國家又安寧了下來。

讀了這個故事我明白了:人不能做壞事,不能貪心,要不然會受到懲罰的;也不能光聽好聽的話,而不去認真思考,要看清事情的本質。做人要做一個堂堂正正的人。.

篇20:李爾王讀後感

從上中學就很喜歡莎士比亞,那時有學他的《威尼斯商人》,爲其中精彩的劇情美妙的語言所傾倒,之後又學了《羅密歐與朱麗葉》,生死與共衝破世俗禁錮的感情讓我心生嚮往,中學時期學習莎翁的這兩部劇均爲經典讓我折服,卻又覺得意猶未盡。那時又因條件有限,時間緊張,沒有能再看到莎翁別的劇本,直到大學了纔有時間有機會再次與莎翁《李爾王》相遇。

其實《李爾王》講的是個簡單的家庭故事,一個父親與他的三個女兒的故事。李爾王是個富有的國王,他有三個女兒,有一天他覺得自我年紀大了,不能再很好地管理國家了,於是他決定把國家分給三個女兒。他問大女兒:“說說你有多愛我吧!”大女兒說她世界上最愛的人就是父親,她願意用所以的金錢與權力來愛父親,李爾王聽了很滿意,分給了大女兒一半的土地與兵力。之後他問二女兒:“你有多愛我呢?”二女兒說她願意爲父親付出一切,包括自我的生命,所以她最愛的人是父親。李爾王也很滿意,又分了剩下的一半土地與兵力給了二女兒。輪到了三女兒了,李爾王問她:“你願意用什麼來愛我呢?”三女兒很誠懇地回答說:“我此刻一無所有,所以沒法拿什麼來愛你父親,但請相信我是愛你的。”李爾王很不滿意三女兒的回答,認爲她是在敷衍,根本不愛自我。於是決定不再要這個不孝順的女兒了,當然也不會分給她半點財產。故事講到那裏或許沒什麼吸引人的地方,但精彩還在後面,分光了財產的李爾王一無所有,有一天他想去大女兒那裏看看,卻被大女兒嫌棄厭惡,掃地出門。他在二女兒那裏也是一樣待遇,最終是三女兒出現了並願意奉養李爾王,那裏是故事的高潮,當初說怎樣愛他的大女兒和二女兒在他沒財沒勢後開始露出醜

陋的嘴臉,忘恩負義地將老父親拒之門外,不善言辭沒分到任何財產的小女兒纔是最愛父親的,她願意用自我此刻擁有的東西去愛父親。看到那裏,我不禁有些動容,李爾王的糊塗,大、二女兒的陰險狡詐,三女兒的真誠孝心構成了比較,這個故事表面看起來是發生在英國皇室,但實際卻在我們身邊。

你的身邊也有這樣類似的故事吧,不孝的子女,淒涼的父母,令人心寒,從我們呱呱墜地開始,父母教我們說話,走路,吃飯,耐心地教會我們成長,父親付出了多少辛苦,在父母年老體衰該由我們反過來奉養他們的時候,有的人卻早已經忘記了父母辛辛苦苦養育了他十幾年的恩情。當烏鴉還明白反哺之情時,我們應當感到慚愧了。當滴水之恩能換來涌泉相報時,作爲父母,他們會十分幸福。而我們要做到飲水思源,用感恩之心回報培育我們成長的父母,回報幫忙過我們的朋友們。

李爾王的故事還讓我想到了真誠,人與人的交往中,要擦亮自我的眼睛,有的人說得很好,但轉身就把你出賣了,而有的人是真誠對待你,不會對你說甜言蜜語卻能在你困難時拉你一把,前一種人不能交,後一種人要好好把握,千萬不要像李爾王那樣唄甜言蜜語矇蔽自我的雙眼,看不清他人的內心,最終悲慘的還是自我。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僅有長期相處,纔會辨別真善美假醜惡。

大學生活沒有了高中的緊張的學習壓力,我們能夠在愜意的午後,捧着一壺熱茶,品一本好書,用讀書充實自我,不負完美的大學青春年華。

【小編簡評】

李爾王讀後感 優選20篇如果還不能滿足你的要求,請在本站搜索更多其他李爾王讀後感範文。

【網友評價】

好文!點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