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教學資源 > 教學設計

《記承天寺夜遊》教學設計

《記承天寺夜遊》教學設計

《記承天寺夜遊》教學設計

一、介紹助讀資料,明確教學重點

(屏幕顯示)

蘇軾(1037-1101),北宋著名文學家、書畫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號東坡居士,四川眉山人。

(屏幕顯示)

元豐二年(1079年),蘇軾因“烏臺詩案”獲罪入獄,隨後被流放至湖北黃州。

(屏幕顯示)

在黃州,他給天下寫出了四篇他筆下最精的作品,一首詞《赤壁懷古》,兩篇月夜泛舟的前、後《赤壁賦》,一篇《記承天寺夜遊》。單以能寫出這些絕世妙文,仇家因羨生妒,把他關入監獄也不無道理。

——林語堂《蘇東坡傳》

(屏幕顯示)

有一種畫軸,靜靜垂於廳堂之側,以自己特有的淡雅、高潔,惹人喜愛。在我國古典文學寶庫中,就垂着這樣兩軸作品:宋蘇東坡的《記承天寺夜遊》和明張岱的《湖心亭看雪》。

——樑衡

師:這節課我們有三個活動:讀閒人之味,析閒人之景,賞閒人之美。

二、讀閒人之味

(屏幕顯示)

讀閒人之味

讀出一點文言的味道

讀出一點寧靜的氛圍

讀出一點夜遊的興致

讀出一點複雜的情愫

(老師逐一指導)

三、析閒人之景

四、賞閒人之美

(屏幕顯示)

賞閒人之美

活動:課文觀感

師:請談談自己欣賞到的課文中的一點之美。如:一字之美,一詞之美,一句之美,結構之美,層次之美,描寫手法之美,表達方式之美,情感之美,等等。

(欣賞發言,老師評點)

(屏幕顯示)

文章的六個美點

美在篇幅的精短

美在內容的豐滿

美在結構的靈動

美在月色的描寫

美在情感的波瀾

美在“閒人”的韻味

(屏幕顯示)

試將課文變形

師:這篇課文,別看他只有一段,其實是可以重新編排的,它可以分爲兩個部分,也可以分爲三個部分,還可以分爲四個部分,請你從我剛纔說的三點裏面選一點,嘗試一下。

學生閱讀思考 同桌交流發言老師評點)

(屏幕顯示)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爲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於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敘事)

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抒情)

(屏幕顯示)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爲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於中庭。 (記敘)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描寫)

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抒情)

(屏幕顯示)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起)

念無與爲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於中庭。(承)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轉)

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合)

師:事情的起因是“起”,發展是“承”,特寫鏡頭是“轉”,抒情議論是“合”。

《記承天寺夜遊》優秀公開課教學設計篇1

知識目標:

1、反覆誦讀,領悟文章的思想感情。

2、瞭解文章寫景抒情的方法。

3、品味樸素自然、意味雋永的語言。

能力目標:

1、通過誦讀,培養語感。

2、培養用樸素的語言表達感情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學習作者曠達的心境,培養自己良好的個性。

2、領略文中月色自然之美,感受作者胸懷曠達之美。

教學重點:分析文章的景色描寫並體味意境。

教學難點:體會作者樂觀曠達的心境。

教學方法:朗讀法 合作討論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由歌曲《水調歌頭》導入新課(板書課題)

二、作者簡介、寫作背景

1.作者簡介。

蘇軾:(1037――1101年),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四川眉山人。蘇軾是一位且有多方面才能的藝術家。他的詩浪漫瑰麗,氣勢不凡;他的詞境界高遠,開啓宋詞豪放一派;他的書法大氣淋漓,並列“宋四家”之一;他的繪畫也自成一家,爲後人所稱道。在散文方面,作爲“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不僅創作數量很大,而且以氣勢縱橫,變化多姿,暢達明快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

2、寫作背景。

本文寫於宋神宗元豐六年(1083年),當時,作者被貶官到黃州已經有四年了。元豐二年七月,歷史上著名的“烏臺詩案”,御史李定等人摘出蘇軾的有關新法的詩句,斷章取義。八月,將他逮捕入獄。過長時間的審問折磨,他幾次都差點丟了性命。十二月作者獲釋出獄,被貶謫到黃州任團練副使,但不得“籤書公事”,也就是說做着有職無權的閒官。在這種情況下,作者寫了這篇短文,對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繪,真實的記錄了他當時生活的一個片段。

三、欣賞影片,初步感知

課文視頻

四、疏導字詞

遂至 ( ) 亦未寢 ( )

藻荇 ( )竹柏( )

五、指導朗誦(配樂)

記 承 天 寺 夜 遊

蘇 軾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於中庭。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

通過前面的學習,我們與蘇軾同遊了承天寺,現在我們通過小組合作來將原文翻譯成現代文,自然分組,選出中心發言人。

八、合作探究,品味文本

1、作者爲什麼要夜遊承天寺?

(提示:一是因爲作者被貶謫,心情鬱悶孤獨;二是因爲月色很美)

2、 找出文中描寫月色的句子,這月色有什麼特點?採用了什麼修辭手法?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月色:皎潔 空靈

比喻

3、你是如何理解“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

兩層意思:

一、是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趨炎附勢,奔走鑽營,陷入那茫茫宦海而難以自拔,何曾得暇領略這清虛冷月的仙境?

二、表現了作者安閒自適的心境,當然其中也透出了自己不能爲朝廷盡忠的抱怨。

九、拓展練習:

1、收集有關寫月的著名詩句及篇章,並作好摘錄。

2、試採用文中借景抒情的寫作手法,發揮你們豐富的想象力,描繪月夜下你們認爲最迷人的景色。

十、板書

記承天寺夜遊

《記承天寺夜遊》優秀公開課教學設計篇2

教學目標

1.結合已學文言知識和註釋爲文章斷句並疏通文意。

2.品析文中對月色的描繪,並體會作者的特殊心境,着重理解“閒人”含義。

教學重點

品析文中對月色的描繪,並體會作者的特殊心境,理解“閒人”含義。

教學難點

理解“閒人”含義。

課時安排

一課時。

學情分析

學生經過一年多的文言學習,已經具有一定的文言功底,本篇文章較爲短小,語言簡單,文言字詞可以不作爲教學重點,可以讓學生按照語義完整、停頓爲文章加標點,藉此來疏通文意。本班學生課堂發言積極,但語文素養一般,口頭表達能力欠佳,回答問題時能找到關鍵點,但表述不是很清楚,需要老師提示和幫助總結。語文學習興趣較高,小組合作討論完成度較好。

教學過程及內容

一、 導入:

當代作家樑衡在他的《秋月冬雪兩軸畫》裏曾這樣寫到:“有一種畫軸,靜靜垂於廳堂之側,以自己特有的淡雅、高潔,惹人喜愛。在我國古典文學寶庫中,就垂着這樣兩軸精品,宋蘇東坡的《記承天寺夜遊》和明張岱的《湖心亭看雪》。”

《湖心亭看雪》我們已經在練習中遇到過,今天我們一起來品一品蘇軾的《記承天寺夜遊》。

二、 明句讀,曉文意。

結合已有的文言知識和註釋,根據對文意的理解爲學案上的文章加上標點符號。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爲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於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

三、 劃段落,讀美文。

請結合文章內容從表達方式的角度來給文章劃分層次,並說說每部分寫了什麼。

四、 析美文、賞美景

1、全班齊讀課文,請同學用一句話概括一下這篇文章寫了一件什麼樣的事?

2、月光如何?文中如何描寫?

3、請用自己的話描述一下你讀到的月夜景色?

4、既然前兩句已將月光的'澄澈寫得如此精妙傳神,“蓋竹柏影也”一句是否就多餘了呢?

5、“蓋”字可否刪掉呢?

五、 感其人,悟奇情。

1、賞空明之月的是個怎麼樣的人呢?

用“我發現蘇軾是一個             的人,因爲             (從文中找到依據)。”的句式來回答。

(適時引入背景):元豐二年七月,御史李定等摘出蘇軾有關新法的詩句,說他以詩訕謗。八月,將他逮捕入獄,這就是有名的“烏臺詩案”。經過長達四個月的審問和折磨,蘇軾倖免於死,被貶謫到黃州任團練副使,但不得“籤書公事”,也就是說做着有職無權的閒官。

2、“閒人”二字蘊含着作者怎樣的心境?

3、引入作者其他詩文來幫助理解。

貶官密州:“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貶官杭州:“我本無家更安往,故鄉無比好湖山”

貶官黃州:“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髮唱黃雞”

貶官惠州:“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

貶官瓊州:“抒說先生睡未足,着人休撞五更鐘”

貶官海南:“九死蠻荒無不恨,茲遊奇絕冠平生”

六、 閱東坡,解氣度。

推薦閱讀林語堂先生寫的《蘇東坡傳》

七、 作業

1、背誦全文。

2、選一風景進行描繪,要求融情於景,讓閱讀文字的人能感受到你的心情。

《記承天寺夜遊》優秀公開課教學設計篇3

【學習目標】

1、誦讀課文,讀出文章的韻味,理解文章的意境。

2、感悟作者的人生態度,理解作者的特殊心境。

3、學習記事、寫景、抒情的融合的寫作特點。

【資料鏈接】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又稱大蘇,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與父蘇洵,弟蘇轍合稱三蘇。他在文學藝術方面堪稱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與歐陽修並稱歐蘇,爲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在藝術表現方面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對後代很有影響,與辛棄疾並稱蘇辛;書法擅長行書、楷書,能自創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黃庭堅、米芾、蔡襄並稱宋四家;畫學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論畫主張神似。著有《蘇東坡全集》和《東坡樂府》等。

《記承天寺夜遊》是北宋著名文學家蘇軾創作的一篇散文,寫於宋神宗元豐六年(1083年),當時,作者被貶到黃州已經有四年了。元豐二年七月,歷史上著名的“烏臺詩案”,御史李定等摘出蘇軾的有關新法的詩句,說他以詩訕謗,八月,將他逮捕入獄。經過長時間的審問折磨,差一點被殺。十二月作者獲釋出獄,被貶謫到黃州任團練副使,但不得“籤書公事”,也就是說做着有職無權的閒官。在這種情況下,作者寫了這篇短文,對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繪,真實的記錄了他當時生活的一個片段。也體現了他與張懷民的深厚友誼與對知音甚少的無限感慨。張懷民:作者的朋友。名夢得,字懷民,清河(今河北清河)人。元豐六年也被貶到黃州,寓居承天寺。

【問題導讀】(善疑者,不疑人之所疑,而疑人之所不疑。)

一、初讀課文懂文意。

1、音字互填:

解衣( ) 寢( ) 藻( )荇( )

2、解釋加點字: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 )衣欲睡,月色入戶( ),欣然( )起行。念( )無與樂者( ),遂( )至( )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 ),相與( )步( )於( )中庭。

庭下如積水空明( ),水中藻荇( )交橫( ),蓋( )竹柏影也。

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 )少閒人( )如吾兩人者耳( )。

二、再讀課文明內容。

1、本文運用了哪幾種表達方式,請按不同的表達方式劃分層次,並寫出各層次大意。

2、作者描寫了怎樣的夜景?找出文中相關的句子並賞析。

三、細讀課文悟主旨。

3、夜遊期間,作者的心情發生了怎樣的變化?(提示:結合關鍵詞句體會作者心情)

4、文中哪些句子表達了作者的感慨?表達了怎樣的感慨?

5、結合“文本助讀”,說說你對文中“閒人”的理解:

6、本文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7、通過學習此文,我們可以看出蘇軾是個怎樣的人?

8、歸納本文的寫作特色:

【我的問題】:

【小組問題】:

《記承天寺夜遊》教學設計

一、教材分析

《記承天寺夜遊》隸屬於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六單元。這一單元是本冊書中第二個文言詩文單元,包括五篇文言文和四首古詩。本單元的詩文都具有情景交融的特點,不同之處在於各自描繪的景、時、表達的情感、表達情感的方法、語言風格。將這樣的詩文歸置在一個單元裏,旨在讓學生通過閱讀描繪自然山水的優秀詩文,“激發靈性,陶治情操,豐富文化積累”。每一篇都堪稱經典,可教之處甚多,但實際教學中總要有所取捨。本單元說明中寫道:“學習本單元描繪自然山水的優秀詩文,要能借助註釋和工具書,整體感知內容大意。在反覆誦讀中,進入文中情景交融的境界,並對作品的語言特色有所體會。”這段話基本確定了本單元教學目標的關鍵所在:(1)在課下注釋和工具書的幫助下,能用自己的話說出文章的內容大意。(2)通過反覆誦讀,能說出在文章敘事、繪景中作者所蘊含的情感;(3)通過反覆誦讀,能辨別並說出文章的語言特色。《記承天寺夜遊》篇幅短小,“以寥寥數語,描繪了月夜小景,傳達了作者微妙複雜的心境,語言樸素而又含有深長的意味”。正是以上這些,點出了《記承天寺夜遊》異於本單元其他文章之處。所以本文在本單元應當承擔的教學目標的關鍵詞基本可以確定爲:語言特色、情感或心境。

二、教學目標

1.在課下注釋和工具書的幫助下,能用自己的話概括出《記承天寺夜遊》一文的內容大意.

2.能清晰、流利背誦出《記承天寺夜遊》。

3.在反覆誦讀中,能辨別、指出本文的語言特點,並能對自己的回答給出合理的解釋。

4.通過自主研讀,結合教師的補充材料,能有理有據地說出《記承天寺夜遊》敘事、繪景、議論中所蘊含的作者情感、心境。

5.能用簡短的筆觸將生活的片段記錄下來,並在記錄中寫出自己特定的情感。

三、學情分析與教學策略

在學習本文之前,學生除了本單元剛學過的《三峽》、《答謝中書書》兩篇文言文,還沒有正式接觸過描摹自然山水、寄情自然景物的古文,對如何發掘、體會景物描寫背後作者的情感還較爲陌生。不過之前學過情景交融的現代散文,兩者有共通之處,那就是通過對用詞、繪景的`語句、議論、抒情語句的篩選、辨析,從而發掘作者在其中寄予的情感、表現的心境。由於本文創作時間距今已經很久遠,學生之前還沒有學過蘇軾的作品,對蘇軾其人、其事瞭解都很少,無法較好地結合史實、作者的身世經歷來“知人論世”,所以要通過反覆的閱讀來使學生先感受下蘇軾短文的用語、語言特色,尤其是剛學過《答謝中書書》,兩者的語言特色截然不同,可通過對比朗讀兩文,一是加深對舊文的記憶、理解;二是在對比朗讀中發現本文的語言特色。此外,需要通過補充課外與本文相關的史實資料、蘇軾生平資料,使學生更好地瞭解本文的作者、瞭解本文的創作背景,從而更好地發掘《記承天寺夜遊》一文短短文字背後蘊含的作者微妙的情感和心境。這樣基本上就可以完成本文重要的兩個教學目標:語言特色和情感。至於文章大意,學生可以藉助課下注釋和工具書,自主解決,教師點撥即可。

四、教學準備

讓班級學生自主蒐集有關蘇軾的文學常識、蘇軾的生平經歷。

五、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上一節課我們剛學習過陶弘景的《答謝中書書》,咱們先集體大聲背誦這篇小短文,注意節奏和韻律和諧。(背畢)現在咱們拿起書本,先跟我讀兩遍《記承天寺夜遊》,然後自由朗讀三遍,比較一下他們之間的語感有什麼不同。請用自己的話或自己總結一些關鍵詞對本文的語言特色作出描繪。

(設計說明:考慮到本文的教學目標之一是關於本文語言特色的,而《答謝中書書》剛好是魏晉南北朝駢文盛行背景下的典型作品之一,它注重形式整齊、藻飾華美的語言風格和宋朝蘇軾本文簡淡質樸的語言風格完全不同,加之兩篇文章都很簡短,且都要求背誦,所以通過學生回憶、大聲背誦《答謝中書書》,一方面鞏固、加深記憶背誦成果,對《記承天寺夜遊》的全文寫作有個大致的認識,卻除陌生化狀態;另一方面,使學生帶着比較的思考,有意識地注意兩文語言風格的不同,進行正式探究前的“熱身”。)

(二)再讀文本,讀懂文章內容;辨別、總結本文的語言特色。

1.獨立閱讀課文,藉助課下注釋或工具書解決閱讀中遇到的生字詞,並能結合上下文語境判斷確定它們在文中意義;使用自己習慣的符號標出閱讀中遇到的問題,在歸類整理的基礎上,在書的空白處寫出你在閱讀中不能解決的問題。

2.向周圍同學尋找幫助,以解決你在閱讀中的問題,把大家都不能解決的問題用語言記錄下來,並用通順、流暢、指令性較強的語言進行表述,以便向老師或全班同學尋求解答的方法。

3.師生共同解決學生提出來的問題,幫助每一個學生讀懂課文,能用自己的話概括出本文的大致內容。

4.聆聽配樂朗誦或教師範讀,跟讀、模仿,通過仿讀糾正初讀時的字音、句讀的錯誤,加深對課文內容和本文語言特色的理解和認識,確認本文的語言特色。

5.將全班同學分作四大組,分別由四位誦讀比較好的同學引讀課文。

(三)補白文本:說出本篇遊記敘事、繪景,尤其是議論感概中蘊含的作者的情感和心境。

1.通過提問,檢查學生在課前蒐集有關蘇軾生平經歷資料的情況,有意識地將蒐集的資料引到本文的創作背景上來。

2.請蒐集到與本文創作背景以及有利於說明本文作者心境、情感材料的同學清晰地讀出所蒐集的材料,與全班同學共享,教師在其中解釋、引導,加深學生對蘇軾以及其跌宕起伏經歷的認識。

3.各自獨立地再次朗讀課文,要求在朗讀過程中有意識地融入對角色的認識和理解,有感情地朗讀。

4.畫出能傳達作者情感、心境的語句,指出哪些語句附着作者的情感,作者想表達的情感是什麼?暗含着什麼樣的心境?請說出這樣推斷的理由。

5.如果將本文按照表達內容的不同分層,可以分幾層?分析作者是如何將情感與敘事、繪景結合起來的?

(四)遷移訓練

1.自讀本單元的《湖心亭看雪》,概括文章內容大意,辨別確認其語言特色,說出作者在文中敘事及描繪景物中所蘊含的情緒及心境。

2.生活中總是有一些片段的場景,讓你看到之後生起某種感觸,激發某種情感或感慨。結合自身生活經歷,用簡短的筆觸記錄那個生活片段,並寫出這個片段中你所產生的情感或感觸。

案例反思:

1、教學目標的設計與教學內容的選擇有一定的對應性,遵循了目標與教學內容、學習結果前後一致的原則;

2、教學活動的設計能以學生的自主研讀、交流合作學習爲主進行設計,展示了教師是學生學習的設計者、組織者及合作者的基本思想;

3、補充的材料也是以學習文本爲中心,爲其服務,都是以文本爲閱讀的基點提出來的;

4、整個設計沒有“泛人文”的弊病,學生的活動還是緊緊圍繞語言的運用與語文能力的提升進行設計的,補充材料雖然繁雜,但基本上還是體現了語文這本課程的特點,在盡語文課應盡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