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學會巧選切入點,讓文言文課堂更精彩

學會巧選切入點,讓文言文課堂更精彩

學會巧選切入點,讓文言文課堂更精彩

摘要:本文主要總結了自己在文言文教學中思考、探索和嘗試出來的關於“切入點”的一些可操作性較強的經驗。希望能夠解決文言文教學中遇到的一些困惑,能讓學生找到一些學習文言文的興趣和幹勁,從而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不斷提高學生的文言文閱讀理解能力,幫助學生較順利地進行課外淺易文言文閱讀。

關鍵詞:文言文教學切入點猜謎語表演故事 詩詞 歌曲 朗誦

我們很多語文教師都不太喜歡文言文閱讀教學,學生也有點害怕文言文學習,尤其害怕試卷上面的課外文言文閱讀題。但現在的部編語文教材增加了不少文言文篇目,因爲文言文記錄傳承了幾百上千年的中華文化思想,是我國傳統語言文字的精華,是一筆寶貴的文化遺產。作爲炎黃子孫,我們應該好好珍惜這筆遺產。但文言文因爲歷史久遠,在詞意、句式等方面有自己獨特的文言現象,在情感思想等方面有其特定的歷史背景,因此學生學習起來會有很多障礙,教師教學也要解決不少困難。其中最難的問題就是如何讓文言文課堂變得精彩有趣,變得對學生有吸引力,讓學生喜歡文言文,並在深入學習欣賞文言文的過程中真切地感受我們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從而真正建立“文化自信”。

經過多年探究嘗試,我發現根據不同教學內容,學會巧選以下幾個教學切入點,可以讓文言文課堂變得更精彩,能夠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

1、以“猜謎語”作爲切入點。我本期擔任七年級的語文教學工作,學生進入國中接觸的第一篇文言文是《詠雪》。《詠雪》出自劉義慶編的《世說新語》,這篇課文的學習感受將直接決定了學生對國中文言文學習的第一印象和態度。因此我在設計教學切入點的時候重點考慮瞭如何激發學生的興趣。我經過分析想到了小孩子對謎語比較感興趣,大部分學生從小就喜歡猜謎語,因爲猜錯了沒關係,猜對了卻很有成就感。但七年級的孩子大都還沒有去探究謎語的規律。所以我就想用“猜謎語找規律”的方法導入課文,事實證明這一設計效果很好,學生都被PPT上面顯示的幾個謎語吸引了,而且很快猜出了謎底都是“雪”,在這個基礎上我再引導學生思考探究謎語的編寫規律——細心觀察事物,藉助豐富的聯想,運用比喻擬人的手法描寫事物的突出特徵。學生因爲自己的發現而興奮,我趁機激發他們的聯想能力——你們覺得雪花還可以比喻成什麼呢? 讓舉手的學生很自豪地說出自己想到的比喻,然後順勢引出課文——我們現在來看看東晉時的兩個少年又是如何詠雪的,看看他們把雪花比喻成什麼?讓學生看課文找出兩個詠雪的比喻句,用自己的話說說對這兩個句子的理解。學生們很快進入了狀態,順利完成了任務。然後我再讓他們理解課文大意,標記並提出自己不太理解的字詞句,然後帶領學生一起解決這些難點疑點。這樣一方面培養了學生們認真思考、敢於質疑和積極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避免了老師直接講的 “填鴨式”教學,注重了學生的智力參與和思維訓練。我接着再強調和檢測字音、重點字詞、停頓,朗讀和複述課文,對學生當堂消化知識起到了很好的鞏固作用,節省了課後寫作業的時間,真正實現“雙減”效果。爲了進一步激發學生的興趣,在賞析了課文的詠雪佳句和一些詩人的詠雪名句之後,我還趁熱打鐵佈置了一道家庭作業——每人編寫一個實物謎語交給語文課代表,我再從中選擇一些編得較好的謎語(寫上作者姓名)張貼到教室宣傳欄裏以資鼓勵,也供大家欣賞、借鑑,還能讓學生們課間多了一項有意義的猜謎遊戲。相信學生們在編謎語和猜謎語的過程中會感受到更多樂趣,從而產生更大的學習興趣。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如果教師不想辦法使學生產生情緒高昂的智力振奮的內心狀態,就急於傳授知識,那麼這種知識只能使人產生冷漠的態度,而給不動感情的腦力勞動帶來疲勞。”國中是學習文言文的重要階段,興趣至關重要。特別是剛入校的七年級新生,每堂課都應該儘可能地讓學生感到學習的樂趣,消除他們的畏難情緒。

2、以“表演”作爲切入點。國中生表現欲較強,如果把一些適合學生表演的課文鼓勵並指導學生編排成“課本劇”, 指導學生試着給人物的語言、動作、表情等加上恰當的修飾語,逼真地表現說話者的語氣、表情、神態等,讓他們反覆揣摩人物心理,課餘時間排練好,再在課堂上當衆表演,這樣課堂教學就生動活潑起來了,學生的學習興致肯定會高漲很多。例如七年級上冊的《陳太丘與友期行》《狼》和下冊的《孫權勸學》《賣油翁》等課文都比較容易編成“劇本”。讓學生在表演、觀看和點評中進一步理解課文內容,揣摩人物的心理及思想情感等。對初次接觸文言文的學生有很大的吸引力,讓他們覺得學習文言文也是一件很好玩的事情。

本學期在教學《陳太丘與友期行》這篇課文時,我就引導學生將課文改編成了這樣的“課本劇”:

場景一:陳太丘與友(高興)期行,期日中。

場景二:過中(友人)(遲遲)不至,太丘(無奈又堅決)捨去,去後(友人)乃(匆匆忙忙)至。

場景三:元方時年七歲,門外(自在)戲。客(着急)問元方:“尊君在不?”(元方)(彬彬有禮)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氣得直跺腳)怒曰:“非人哉!與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瞪着友人,義正言辭)曰:“君與家君期日中。日中(君)不至,則是(君)無信;對子罵父,則是(君)無禮。”

場景四:友人慚,(拍拍腦門,嘆氣)下車(賠笑)引之。元方(噘着嘴,甩開友人)入門不顧。

學生們在“編劇”和“表演”的過程中達到了全員投入,爭着表演的預期效果。學生們有了這樣的學習熱情,文言文就不難教了。

3、以“故事”作爲切入點。學生們大都是聽着故事長大的,現在也還喜歡聽故事,我們教師自己平時要廣泛閱讀,精心備課,要熟記一些與國中文言文教材及作者相關的簡短故事,在教學課文時恰當引入一些與課文或作者相關的故事,或將一些相關的“歷史事件”稍加“串講”,既能讓孩子們產生興趣,又能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文言文課堂就不再那麼枯燥沉悶了,學生肯定會更加喜歡聽課了。如果上課途中發現學生當中有人知道與所教課文相關的故事,就讓學生來講,效果更好,更能帶動其他學生去廣泛閱讀,去了解熟悉更多與文言文內容相關的知識,降低課文的理解難度。比如在教學《孫權勸學》這篇課文時,可以讓一些學生說說他們所瞭解的“孫權”“呂蒙”“魯肅”三人的故事及他們之間的關係,教師只需適當點撥補充就行了。這樣學生參與度越高,課堂氣氛就越好,課堂效率也會越高。

4、以“詩詞”“歌曲”作爲切入點。巧用學生已經熟悉的詩詞歌曲可以縮短文言文與現代生活及學生的距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逐步喚醒學生探究傳承文化的潛慾望。例如在教學《核舟記》時我們可以先給學生背誦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讓學生說出蘇軾這個人物,再引出蘇軾遊赤壁的故事,然後讓學生設想怎樣用雕刻藝術來展現蘇軾一行三人遊赤壁的場景,再告訴學生曾經有人用一個小小的桃核就出色的完成了這個高難度的雕刻任務,自然引出課文《核舟記》,肯定能夠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教學《兼葭》時,我課前就進入教室播放歌曲《在水一方》,那優美的旋律、動人的歌詞,令人神往的意境,迅速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也讓學生初步理解了課文,爲進一步賞析課文打好了基礎。在教學蘇軾的《水調歌頭》時我繼續用這個方法,還告訴學生利用那周每天課前唱歌的時間就輕輕鬆鬆學會了這首新歌,又背誦了課文,太有成就感了!

根據教育心理學原理,能激發學生以高度注意力、全身心投人其中的是中等難度的學習任務。因此,我們在教學前應該充分了解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善於找準新舊知識的連接點,採用適當的方式切入,促使新舊知識有機地融爲一體,以舊導新,以新促舊消除學生的畏難情緒,積極投入學習之中來。

5、以“朗讀”作爲切入點。朗讀課文是文言文教學的一個必備環節。如果我們能夠運用好“朗讀”這個環節,必定會爲課堂增彩。首先我們自己要重視誦讀,必須精讀課文,充分把握文章的精髓,在課堂上做一個優秀的引導者,讓學生積極參與,教師適時點撥和鼓勵。其次也可以“善假於物”,我們可以提前在喜馬拉雅和百度上面搜索並精選一些高質量的課文朗讀音頻或視頻,在早讀課時播放給學生聽,讓學生反覆模仿跟讀,注意讀出韻味,讀出美感,讀出文章的深意,從而不斷提升自己的朗讀水平。最後還要給學生展示朗讀的機會,除了課堂上的朗讀展示,還要開展朗誦、吟唱比賽,一方面展示文言文獨特的魅力,另一方面提高學生的文言語感,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使優秀語言文化得到傳承和發展。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我們語文教師要想方設法營造寬鬆的學習氛圍,激起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的情緒,讓學生“樂”起來,讓良好的學習氛圍催促學生奮發向上,開拓創新,積極進取,讓學生覺得學文言文也是一件“好玩”的事情。我們語文老師學會巧妙選擇不同的教學切入點,可以讓我們的文言文課堂變得精彩無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