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數學教育教學論文

目錄

數學教育教學論文
第一篇:七年級數學教育教學論文第二篇:國小數學教育教學論文第三篇:教育教學論文 淺談數學教學中學生觀察力的培養第四篇:2014年度宿州市國小數學學科教育教學教學論文第五篇:高中數學教學論文 警惕教育中的“心理歧視”更多相關範文

正文

第一篇:七年級數學教育教學論文

談國中數學與現代信息技術的整合

[摘要]

學生髮展的最終目標是要成爲具有全面文化基礎(特別是信息方面的基本知識和能力)、高尚道德精神和創新能力的一代新人。本文對現代信息技術在國中數學中的運用提出了相應的措施,以期提高國中數學與現代信息技術的整合的實用性,達到優化學習過程和學習資源的目的。

[關鍵字]

國中數學 現代信息技術 整合

隨着社會信息進程的日益加快,人類面臨一個新的教育命題:掌握和運用信息技術。《數學課程標準》前瞻性地指出:數學課程的設計與實施應重視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把現代信息技術作爲學生學習數學和解決問題的強有力工具,致力於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使學生樂意並有更多精力投入到現實的、探索性的數學活動中去。

以計算機爲核心的信息技術主要指多媒體計算機,教室網絡,校園網和因特網等。作爲新型的教學媒體,當數學教學與它們密切整合時,它們能爲新型教學結構的創建提供最理想的教學環境,它們能爲數學課程改革提供全新的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

國中數學與信息技術的整合,是從數學教學的需要出發,確定哪些環節,哪些教學內容適合使用現代信息技術,並選用合適的軟件,創造相應的學習環境,推進現代信息技術在數學中的輔助教學,達到優化數學教學的作用。

下面根據數學教學中的實踐經驗,談談國中數學與信息技術整合的幾點嘗試作法。

一、巧借信息技術的交互性,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

1、人機交互是多媒體計算機的顯著特點,多媒體計算機可以產生出一種新的圖文聲色並茂的、感染力強的人機交互方式,而且可以立即反饋。這種交互方式對於數學教學過程具有重要意義,它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產生強烈的學習慾望,因而形成學習動機。

題組訓練是數學課堂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傳統的方法是點幾位學生(或自願)到黑板上演板,完畢後教師再講評強調。人機交互則會出現另一片天地。用authorware製成題組訓練課件,學生筆算後,選擇正確答案。若答對了,窗口立即彈出激勵性文字:“你答對了,真了不起!”若答錯了,窗口馬上顯示“你答錯了,請再試一次!”只至出現正確結果,萬一三次嘗試失敗,則顯示解題步驟。這樣處理,學生學習興趣濃,效率高。若在網絡教室上課,每個學生都有參入機會,老師也能從服務器上迅速查出答題的正誤率,藉此調整自己的教學方式。

2、人機交互有利於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有利於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傳統的數學教學,教師是主宰,學生是配角,從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步驟,甚至練習作業都是教師事先安排好的,學生只能被動參入這個過程。而優秀的多媒體課件所提供的交互式學習環境中,學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學習基礎,學習興趣來選擇所學的內容的深淺,來選擇適合自己水平的練習作業。

國中數學複習課或習題課,特別適合人機交互的學習環境,因爲國中數學教師完全有能力製作這類課件,從前置知識複習,精選例題講解,到鞏固練習作業,每一教學環節都可以設置成不同的層次,學生根據自身情況,選擇性地進入相應層次,當然還有機會進入高一層次。這種交互性所提供多種的主動參與活動,就爲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的發揮創造了

良好的條件,從而使學生能真正體現出學習主體作用。

二、巧借信息技術提供的外部刺激的多樣性,有利於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獲取與保持。信息技術提供的外部刺激是多種感官的綜合刺激,它既能看得見(視覺),聽得着(聽覺),還能用手操作(觸覺),這種多樣性的刺激,比單一地聽老師講解強得多。同時信息技術的豐富性、交互性、形象性、生動性、可控性、參入性大大強化這種感官刺激,非常有利於知識的獲取和保持。

1、化無形爲有形。國中數學理性知識成分太重,傳統的教學只片面強調邏輯思維訓練,缺乏充分的圖形支持,缺乏供學生探索的環境,於是只能靠學生的死記和教師的說教了。比如,九年級幾何“點的軌跡”,學生最終會知識“軌跡”是一些直線或射線,但學生對“軌跡”是毫無想象力的。《幾何畫板》能有效地解決這一問題,它顯示的“點”一步步地動態有形地組成直線或射線,旁邊還能顯示軌跡中“點”的條件,這種動態的有形的圖形是十分完整的,清晰的,它遠遠超出老師“把軌跡比喻成流星的尾巴”。

2、化抽象爲直觀。國中數學的概念教學是教學中的難點,學生幾乎被動地從教師那裏接受數學概念,只有靠強化記憶知道概念的共性和本質特徵。九年級代數“函數”,就是一個典型的概念教學,關鍵是讓學生對“對於x的每一個值,y都有唯一值與它對應”,有一個明晰直觀的印象。運用多媒體的直觀特性,分別顯示解析式y=x+1,<<數學用表>>中的平方表,天氣晝夜變化圖象,用聲音、動畫等形式直觀地顯示“對於x的每一個值,y都有唯一值與它對應”,最後播放三峽大壩一期蓄水時的錄相,引導學生把水位設爲y,時間設爲x,就形成了y與x的函數關係。不僅引起學生的自豪感,而且對函數概念理解非常透徹。

3、化靜止爲運動。運動的幾何圖形更加有效地刺激大腦視覺神經元,產生強烈的印象。國中幾何《圓》這一章,各知識點都是動態鏈接的,許多圖形的位置發生變化,圖形間蘊藏的規律和結論是不變的。熟悉《幾何畫板》的教師,無一例外會用《幾何畫板》來演示“圓冪定理”,即相交弦定理→割線定理→切割線定理→切線長定理,鼠標一動,結論立現,效果相當好。其實象“垂經定理”、“圓心角、弧、弦、弦的弦心距關係定理”等等,需要用“翻折”“旋轉”“平移”等知識證明的定理,都可用《幾何畫板》動態揭示知識的形成過程。有些題目,不經意用鼠標移動一個點,圖形變化了,結論仍然成立,比如:圖形中移動c點或e點始終有ce∥df

4、化繁瑣爲簡明。計算機輔助教學的一個重要出發點是更好地實現教學目標,突破重難點,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九年級代數“頻率分佈”,在傳統的教學中,教師引着學生在“60名女學生身高”數據中,找最大值,最小值;再分組;一個一個地數出每組中數據的個數;計算頻率;繪頻率分佈表,畫頻率分佈直方圖,既繁瑣又費時。用計算機輔助教學,簡潔明瞭,把60個數據輸入excel,排序,最大值和最小值,各組中的頻數,一目瞭然,用excel還能方便地繪出柱狀圖,類似頻率分佈直方圖。若教師重點講透步驟、方法和道理,把非智力過程交給計算機處理,這樣才能提高課堂效率。培養學生運用信息技術的能力,是信息社會對基礎教育的需要,也是教育面向現代化的需要。

三、巧借信息技術的豐富資源,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發現式學習。

信息技術的豐富資源,能爲數學教學提供並展示各種所需的資料,包括文字,聲音,圖片,視頻等,能創設、模擬各種與教學內容相適應的情境,爲所有學生提供探索複雜問題、多角度理解數學思想的機會,開闊學生數學探索的視野。比如九年級幾何“探究性活動:鑲嵌”,可分三個階段進行。第一階段爲進入問題情景階段,教師投影“美麗的鑲嵌世界”,把學生引進一個五彩繽紛的圖案王國之中,並提出探究的各種問題。第二階段爲實踐體驗階段,學生利用校園網資料,蒐集一些平面鑲嵌圖案,在教師的啓引下,由簡單到複雜,逐步探究各

種問題,並總結規律和歸納結論。第三階段爲表達交流階段,每組學生把探究成果貼在“我的成果”目錄中,互相交流,對比,歸納。特別一提的是,教師提供了邊長相等的3—24邊正多邊形,配上不同顏色,鼓勵學生設計一、二個地板的平面鑲嵌圖,課堂氣氛頓時高漲起來,學生經過設計,複製、粘貼、組合 ,排列出的圖案千姿百態,有些圖案大出教師意外,很有創意。由此可見豐富的信息資源,開拓了視野,激活了思維,增強了想象,從而培養了學生的創新精神,改變學生學習方式,讓學生樂意並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現實的探索性的數學活動中去。

當然,國中數學與信息技術的整合,並非強調所有的數學內容都適合計算機輔助教學,它只可巧用,不能濫用。就如《數學課程標準》所指出的,我們不提倡用計算機上的模擬實驗來代替學生能夠從事的實踐活動;我們不提倡利用計算機演示來代替學生的直觀想象,來代替學生對數學規律的探索。憑風巧借力,送我上青雲,國中數學的課程改革只有巧借現代信息技術的優異性能,才能使二者的有機整合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從而達到優化數學的學習過程和學習資源的目的。

讀寫算 2014年第38期

國中數學教學中多媒體教學的利弊分析

【摘要】多媒體教學讓原本抽象的數學在一定程度上具體而鮮活起來,讓學生不再覺得數學枯燥,不再畏懼數學;這種新的教學形式已走進了數學課堂,並促成了數學教學的現代化發展。本文基於國中數學的學科特點,剖析了數學教學中運用多媒體的利與弊,在強調了多媒體手段積極意義的同時,也指出了在教學中的弊端並給予了相應的解決對策。

【關鍵詞】數學教學 多媒體技術 利弊

爲了適應現代化教學的需要,我國現代教育技術已由過去的單媒體電化輔助教學,發展到現在的計算機多媒體教學,不久將發展爲網絡教學。多媒體教學這種新的教學形式已走進了國中數學課堂,並促成了國中數學教學的現代化發展。多媒體教學從解決學習難點發展爲全方位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使教育發展爲全程、全員、全面的現代化國中數學學科的空間性、綜合性和學科交叉性的特點,決定了現代化教育手段必將在數學教學中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然而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國中數學教師只有在教學中善於利用多媒體這把雙刃劍,深刻了解多媒體技術在教學優缺點,充分發揮其輔助教學的優勢,注意其使用時機,才能達到提高學生素質,優化課堂教學,才能揚長避短使它達到大面積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

一、多媒體技術在國中數學教學中應用的優點

1.1 多媒體創設新穎和諧的教學情境

多媒體技術的加入很大程度上改變這一狀態,因爲多媒體教學聲、像、文結合,創設一定的情境,將抽象的文字演化爲形象可感的畫面,音樂,朗誦,圖象結合,使學生客觀地感受所要接觸的文字信息,打破了課堂40分鐘的時(本站向您推薦)空限制,古今中外、上下千

多媒體在國中數學教學中的體會

計算機輔助教學具有圖文、直觀、聲畫於一體,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學習,因而深受廣大教師的青睞和學生的歡迎。然而如何恰當地使用多媒體,這也是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我深深地感受到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必須從教學實際出發,這樣才能更好地突出教學重點,攻破教學難點,才能幫助學生更快地構建新的認知結構,才能取得最佳的教學效果。

一、在創設教學情境時使用多媒體

數學是一門比較枯燥的學科,國中絕大多數孩子不喜歡這門學科,怎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是國中每個數學教師最擔心的問題,讓學生在數學活動中獲得快樂,是我們數學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追求的目標。然而興趣和動機並不是天生就固有的,而是通過外界事物的新穎性、獨特性來滿足學生的探究心理的需要而引起的。藉助多媒體的動態感知可以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和強烈的求知慾,使學生主動積極的參與學習。例如在教學“有理數的加法法則”這一課時,新教材上用了4種情形來加以說明,但其敘事的過程猶如一杯白開水,不利於學生的思維。如果在教學中運用flash課件,就收到了很好的效果。首先,設計出一個走路的小丑,請他來擔任書本中省略的“走”的主人,讓他在數軸上按各種要求走動,並把所有的走法設置成學生不易察覺的小按鈕,當鼠標點中相應的小按鈕時,纔會出現有走法的標記的大按鈕。他的每一次走動,都會在數軸上方留下痕跡。教師先演示其中的一種走法,學生看到這個小丑及其走法,馬上來勁了。教師趁熱打鐵,問學生還有沒有其它的走法呀?如果有的話,請上來操作電腦。這時,不管是優秀生,還是基礎差的學生,都被吸引住了,積極開動腦筋,爭相上臺操作。學生想出走法後,由教師點出大按鈕,再由學生操作大按鈕,這時,動畫又動起來啦!學生通過自己的思維,獲得了成功,獲得了自信,他們在高興的同時,也提高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二、在揭示抽象概念時使用多媒體

抽象的概念學生不易理解,如講解七年級新教材第一章“截一個幾何體”,對於“截面”的概念學生怎麼都不能理解,用平面怎樣截棱柱,使得截面是四邊形、三角形、五邊形等?因爲需要空間的想象,學生感到很困難,運用多媒體就一目瞭然了。

三、在知識形成的過程中使用多媒體

如在教學“直線、射線、線段”時,先在計算機上顯示一個亮點,然後從亮點處向一邊射出一條線,使學生感悟到射線是怎麼形成的。在講“點動成線,線動成面,面動成體”時,運用多媒體演示,學生非常容易就理解了。將看似靜止的、孤立的知識活動起來,使學生較容易找出事物的聯繫和區別,從而獲得正確、清晰的知識概念。

四、在知識點多、知識量大時使用多媒體

多媒體呈現信息的速度快、容量大,因而在很大程度上節約了教學時間,提高了教學效率。所以在一些知識點多、知識量大的教學課中就可以適時地使用cai。如 “三角形的認識”一課就涵蓋了許多知識點:三角形的意義、特徵、分類,認識等腰三角形、等邊三角形,

認識三角形的底和高,畫三角形的高等等。我們可以通過計算機先演示一些三角形實物,然後隱去非本質的特徵,只留下三條邊圍成的封閉圖形,從而揭示三角形的意義;再出示較多的不同種類的三角形,讓學生進行分類,學生經過討論得出三角形可以按角分類:銳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鈍角三角形,也可按邊分類:一般三角形、等腰

三角形、等邊三角形。教師通過演示,把出示在屏幕上的三角形重新排列,並用相應的關係圖表示出來。然後再通過閃爍等手段逐一演示三角形的底、高以及如何畫高,從而利用多媒體順利地完成教學任務,突出教學重點,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當然,在充分利用多媒體在數學教學中的優勢的同時,我們還必須認識到如果使用不當可能給教學帶來的不利影響,這主要表現在:

1、多媒體易成“灌輸”的工具,學生易成觀衆

因爲多媒體現實的優點,許多老師常常不管什麼課題,什麼時機都喜歡使用,使用時一“放”了之,象放電影一樣,此時的 多媒體往往成了灌輸的工具。

2、多媒體的直觀易弱化學生動手的能力

多媒體很直觀、形象,但同時正因爲它的優點有時也起到了負面的作用。比如講解二次函數圖像時,學生因爲有了“一次函數圖像是直線”這個先入爲主的結論,加上又沒有見過拋物線,往往畫不出正確的函數圖像,多媒體因爲描出無數各點,所以圖像非常簡單的就呼之欲出了,沒有太大的懸念,但同時也弱化了學生自己動手的能力,對於今後新的函數圖像的畫法是不利的。

所以在教學中要從實際出發,這樣纔有利於取得最佳的教學效果。如果不加選擇地什麼地方都用多媒體,甚至爲了用多媒體而去用多媒體,就成了濫用。這不但發揮不了它的優勢,有時反而會產生負面效應。

總之,多媒體輔助教學必須從教學實際出發,力求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和知識結構特點,服務於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的原則,做到形式與內容的統一,知識性與趣味性相結合。只有這樣,多媒體在數學教學中的作用纔會得到充分發揮。

第二篇:國小數學教育教學論文

數學教育教學論文

教師的真正本領,主要不在於講授知識,而在於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學習興趣,喚起學生的求知慾,讓他們興趣盎然地參與到教學全過程中來,經過自己的思維活動和動手操作獲得知識技能。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是教學活動中最重要的因素。每一個學生既是一片有待開發的教育資源,又是這一資源的擁有者和開發者。我們應打破傳統的“教師教、學生學”的單一的、被動的教學模式,努力改進課堂教學,整體考慮知識與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過程與方法的綜合,使學生的活動變成學生髮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利用典型課例,有效地恰當地運用電教手段,能使數學教學更具感染力。

記得剛擔任一年級的數學科時,翻開教材給我的第一印象是:它就像是一本卡通故事書,每一課學習內容、每一道練習題都可以用一個小小的故事來把它表達出來,並把知識融入到學生的生活當中,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緊密相連。在實際教學中,我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方式和學習習慣,初步學會用數學的思維方式去觀察和分析現實生活,用數學的方法去解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問題。怎樣才能使學生願學並學好數學呢?

這個看似簡單問題卻有更多的問題不得不讓我深思:怎樣讓學生“學會”轉化爲“會學”?怎樣讓老師不是授業者,而是學生學習課堂的引導者、合作者?怎樣讓學生真正成爲學習課堂的主人?

一、 注重學生的自學

1. 教師進行角色的換位轉變。

教師從傳統教學的傳授者轉向現代教學的促進者、學習者、發現者、引導者、組織者。教學中應重視學習氛圍的營造,注重學生的自主建構,使教學過程由教向學轉化,使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不斷提升。同時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點燃學生的智慧火花,使學生真正成爲教學活動的中心和學習的主人。

2.關注學生學習情感、興趣的培養。

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數學情感就是數學對象作用於學生認知心

理時,學生在思想上、行爲上對認知對象的積極關注、思考和研究。同時,學習興趣和學習動機直接關係到自學的效果。“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數學來源於現實,也紮根於現實,並且廣泛應用於現實。由現實生活抽象概括出數學知識,再把數學知識廣泛應用於現實生活,必將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因此,要把學生良好的學習品質的養成教育置於教學的全過程,倡導學生積極參與教學,培養學習的責任感,養成終身學習的願望和能力。

3.注重學生的學習過程和學習方法的指導。

倡導學生自主性學習和探究式學習,使學習過程更多地成爲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在教學中,加強了學生課堂閱讀的主動參與性,採用激情導入、鼓勵質疑、討論合作等方式調動學生參與課堂、參與教學的積極性:同時注重對學生的學法指導,並充分利用課外學習資源。培養學生收集、整理、處理信息的能力,鼓勵學生自己觀察、思考、提問,並根據學習實踐活動進行總結、表達和交流。

4.賞識學生的獨特性和富有個性的理解和表達。

鼓勵學生勇於從不同角度提出問題,學習通過多種途徑探索解決

問題,再從不同角度總結問題,培養尋求不同途徑獲取知識的能力。

5.注重培養學生的批判意識和懷疑意識。

在課堂上對同學的交流及時地進行點評,提出疑問。鼓勵學生對書本的質疑和對教師的超越。

二、 注重學生的展示

把課堂還給學生,並不意味着簡單的“領地轉讓”,爲了督促教師們實踐課堂改革,學校針對不同專業發展水平的教師提出不同的要求。

1. 小班內展示

通過討論、互相講解,合作完成基本問題的掌握。同時重、難點、本組內的疑惑等知識記錄在本子上。

2. 小班之間交叉

每個小班都存在各種不同不樣的問題,各小班派代表大家共同探討解決問題的方法。就此,鍛鍊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小組間的合作能力,同時增加同學們對這一節的興趣。

3. 全班交流

面對疑惑時,全班提出,學讓生運用教師教會的學習方法,自主學習,互動交流,強化訓練。教師在此期間,應注重:引導學生有序的語言表達及組織語言的能力;抓準學生髮言的疑惑點,進行及時點撥,以此加深學生的印象;針對知識的重難點、關鍵點進行點撥。讓同學們的合作“出成效,有意義。”

傳統的教學模式中,教師們也很重視對學生的因材施教,但由於受各種條件的限制,師生交流方式比較單一,個性化的學習難以真正得到落實。而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進行教學,則可以加大實施的力度和深度,實現學生學習的個性化。例如利用計算機網絡教學,採用圖文交互界面和窗口交互操作,可以使人機交互能力大大提高,有利於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根據自身的需要選擇學習的內容、進度,進行自我調控,教師也可通過服務器,瞭解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因材施教,實現信息的雙向流動。

課堂教學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又是靈活的,只有從教材與學生的實際出發,選擇最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在教學中不斷探索總結,才能優化課堂教學,提高教學效率。

因此,教學由“教知(教懂)”變爲“練能”意味着常態大扭轉,我們需要改變思維,學會新的操作,形成新的習慣!讓“練能”造就新課堂!

第三篇:教育教學論文 淺談數學教學中學生觀察力的培養

淺談數學教學中學生觀察力的培養

觀察是指人對周圍事物或現象進行全面、深入的察看,按照事物或現象的本來面目,研究和確定它們的性質和關係的一種心理現象。數學教學活動中的觀察,就是有意識地對事物的數和形的特點進行感知活動,即對符號、字母、數字或文字所表示的數學關係式、命題、幾何圖形的結構特點進行的察看。 數學教學中必須重視學生觀察能力的培養,其理由是顯而易見的:

首先,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是實現數學教學目標的需要。《義務教育全日制初級中學數學指導綱要》指出:國中數學教學,必須“使學生掌握數量關係、幾何圖形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具有一定的運算能力、處理數據的能力和初步的空間想象力、邏輯思維能力。”心理學告訴我們:感知和知覺是人類認識事物過程的最初級形式,而觀察則是知覺的高級狀態,是一種有目的、有計劃、有步驟、有組織的持久的知覺活動。觀察又是一種主動的、對思維起積極作用的感知活動。它不單純是事物在人的意識中的直接反映過程,還包括積極的思維活動。事實上,在觀察過程中,觀察者必須根據觀察到的現象或特徵隨時進行分析、比較、抽象、概括,否則就無法通過觀察來研究和確定事物或現象的性質和關係。可見,觀察是認識的基礎,是思想的觸覺。離開了觀察能力的培養,學生就不可能具備完整的數學能力與數學素養,數學教學的目標也就不可能直正實現。

其次,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是全面提高學生數學素質的需要。素質教育呼喚着學科教學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動手能力爲宗旨,而創新能力必須以學生的綜合素質爲基礎和前提。國中數學是一門學習簡易的數學運算和圖形關係知識及其初步應用技能的課程,以現代公民所必需的數學基礎知識和技能作爲基本的教學內容。數學教學要根據數學本身的特點,着重培養和發展學生的運算能力、處理數據的能力、邏輯思維能力、空間想象能力、數學信息的表達和交流能力。觀察能力對於數學學習中各種能力的培養都具有直接或間接的促進作用。無論是圖形的識別、數據之間關係的把握,還是基本規律的發現、綜合分析能力的提高都離不開認真、仔細的觀察。同時,數學活動中的觀察並不狹義地指直觀的考察,需要眼、腦並用,而且觀察的對象也並非都具有直觀的形象。因此,觀察能力,無疑是學生數學綜合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

再次,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是提高學生數學學習質量和課堂教學效率的需要。不可否認,現在的國中數學教學中存在着學生學習的質量不高、課堂教學效率低下的弊端。究其原因,當然各種各樣,但學生的觀察能力滯後,缺乏觀察的習慣和基本的能力是其中的一個重要的原因。試想,一個沒有觀察習慣、毫無觀察能力的學生,怎麼能夠發現圖形之間、數據之間的內在關係?惟其如此,學生數學學習的低質量、數學教學的低效率也就不足爲怪了。可見,培養並提高學生的觀

察能力,是改革數學課堂教學的重要切入點和突破口之一。教師在教學的各個環節中,應落實觀察的手段,充分顯示這一教學觀,切實重視對學生觀察能力的培養。

那麼,數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觀察力呢?筆者以爲可着重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激發濃厚的觀察興趣

學習是由內在的心理因素引起的,內在的動機比外驅力更活躍、更持久,更具有主動性,而興趣則是內在學習動機的集中體現。激發學生對觀察產生濃厚的興趣,教師可採用許多方法:

以美引趣。學生對美具有一種近乎天然的嚮往。數學具有自身的魅力,數學美集中在數學的簡單、統一、對稱、奇異等方面。數學圖形所展現的外在形式美、數學的抽象概括性所體現的簡單統一的內在美、數量關係與空間形式所呈現的對稱美、數學思想所表現的奇異美的原則,充分利用數學自身的特徵和特有的美,引導學生通過觀察發現併發掘數學中的美,就能激發學生對觀察的濃厚興趣,激勵學生求知的強烈願望。

以用促趣。引導學生觀察並解決實際中的數學問題,使學生真正認識觀察在解答數學問題的重要作用,更能培養學生持久的觀察興趣。如在一元二次方程與係數的教學中提出如下觀察材料:已知x1、x2是方程x2+(k+2)x-1=0的兩個根,且x13-11x1=x2,求k的值。對於這個問題,教師通過啓發學生得出:x1+x2=-(k+2)①,x1x2=-1②,x13-11x1=x2③,由此,根據與係數運用時含有的特性——對稱性,要求學生進行如下觀察:1、③式中的x1與x2的指數是否相等;2、能否用x1的倒數表示x2;3、通過②③兩式形變等式,能否表示成兩根的和與兩根的積。在觀察中發現簡潔、明瞭的變形,實施解決疑難問題的方案。

以成導趣。成功的體驗,能使學生產生愉悅的內心激動,使其增強學習的信心。在數學教學中,學生觀察的對象是圖形、數量關係、邏輯過程等。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儘可能鼓勵學生主動觀察,爲學生創設獲得成功的機會和條件。結合教材內容,有意識地向學生介紹數學通過觀察發現數學定理、解決數學難題的事例,並設計一些富有趣味性的練習,讓學生通過自己的觀察、分析,總結概括出數學概念,發現公式、定理的證明,掌握那些特殊題型的解題技巧,品嚐成功的喜悅,調動學生主動觀察的積極性。

二、培養正確的觀察方法

國中學生在心理上缺乏觀察事物所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在掌握知識經驗的水平上缺乏觀察的能力和數學教學的特點,因此,只有注重對學生觀察方法的指導和培養,才能保證觀察的正確性。

首先,要引導學生在觀察時把握合理的順序,養成學生從整體到局部,又由局部到整體的觀察習慣。發現不合理的觀察方法,應通過示範分析及時指出,加以指正。例如,在幾何的起始教學中,對觀察材料:已知如圖a、b、c、d、e、f是直線上的六點,圖中共有幾條線段? a b c d e f 教師在指導學生進行觀察,得出觀察結論後,可進行提問:1、以a爲端點的線段有幾條?2、以b、c、d、e爲端點的線段有幾條?3、你的觀察順序與正確的觀察順序有何不同?藉此引導學生認識有序觀察事物的合理性與重要性。

其次,要引導學生懂得觀察的漸進性,養成反覆觀察、仔細觀察的習慣。要真正提示內在規律,需要從不同的數學角度出發,進行廣泛的觀察:既要觀察事物表面的、明顯的特點,還要觀察內在的、隱蔽的特徵;既要觀察已知的材料,又要觀察未知的、隱含的關係。如在等腰三角形的教學中,對於觀察材料: a 如圖,在△abc中,ab=ac, p是bc上任意一點,pe⊥ab於e, d pf⊥ac於f,cd⊥ab於d,求證cd=pe+pf。 e f b c p 教師應啓發學生按面積之和與大三角形面積相等的數量關係的角度和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的角度進行觀察,以求得一題多解。

再次,要引導學生了解常用的觀察方法(如分類觀察、從一般到特殊的觀察、從特殊到一般的觀察、對比觀察等等),掌握觀察的一般步驟:明確觀察的目的和任務;制定周密的觀察計劃,做好有關知識的充分準備;在觀察過程中做好觀察記錄;觀察後對得到的材料進行整理、分析、歸納和總結。通過一定時間的訓練,讓學生能夠較爲熟練地自主觀察。

三、養成良好的觀察品質

觀察不是消極的注視,不是被動的感知,而是一種“思維的知覺”,是智力發展的基礎。因此,在培養學生觀察能力時,必須十分重視觀察的目的性、全面性、精確性、深刻性等良好觀察品質的培養。

1、培養觀察的目的性

國中學生對觀察材料缺乏全部感知的能力,總是有選擇地以少數事物作爲知覺的對象。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觀察對象敘述的語言要準確,提出觀察任務時目標要明確,分析時要緊緊圍繞確定的觀察目的。例如,在利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中,對要求觀察的材料:

解下列一元二次方程:①(x-1)2=2,②x2-2x+1=2,③x2-2x-1=0可提出如下觀察要求:1、①式左、右兩邊的代數式有何特徵?2、[msoffice1]②式的左邊能否轉化爲完全平方式?3、式的左邊能否轉化爲完全平方式?通過提問,讓學生有目的、分層次地觀察,積極主動地感知觀察對象,實現觀察目的。

2、培養觀察的全面性

觀察的全面性,要求通過觀察反映事物的全貌以及事物的組成部分和相互聯繫;在較爲複雜結構的圖形中全面反映事物的某種屬性;指出在某種特定的情況下感知對象所能發生的各種可能性。在觀察中,由於學生缺乏對事物之間內在聯繫的全面理解,導致感知的對象不能反映各種可能的現象經常發生。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幫助學生把握事物的基本屬性,在初步觀察的基礎上,分析觀察對象內在的規律性,鼓勵學生依照一定的程序,深入觀察。同時,教師要及時對觀察的結果提出自己的觀點,與學生相互討論,對學生觀察中出現的遺漏,要分析原因,加以補救,使觀察結論全面、完整。

3、培養觀察的精確性

觀察不能僅僅滿足於瞭解事物的全貌,還要精確把握事物的特徵,對不同事物既能發現它們的相似點,又能辨別它們的細微差別。教師要充分利用各種教學手段,如列表比較、對比觀察等,利用現代教學手段,通過形象直觀、富有動感的圖片、畫面,啓迪學生髮現觀察對象的特徵,揭示觀察對象的本質。

4、培養觀察的深刻性

觀察的目的之一是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因此,觀察必須始終與思維訓練緊密結合,尤其要重視對觀察對象隱含條件的發掘,通過觀察能力的培養,逐步使學生的數學思考意識抽象概括化、思考對象形式化、思考過程邏輯化、思考結果應用化。

總之,數學教學必須十分重視學生觀察能力的培養:要運用多種手段,激發學生的觀察興趣;通過訓練,使學生掌握觀察的基本方法,具有良好的觀察品質,逐步養成主動觀察、善於觀察的習慣,使數學教學更好地適應素質教育的需要。

[附]參考文獻

1.浙江省教育委員會:《義務教育全日制初級中學數學教學指導綱要》,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11月9第二版)。

2.王子興: 《中學數學教育心理研究》,湖南師範大學出版社,1999年5月9 第一版)。

3.朱智賢: 《思維發展心理學》,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86年版。

第四篇:2014年度宿州市國小數學學科教育教學教學論文

2014年度宿州市國小數學學科教育教學教學論文

如何培養國小生的創新意識

李月華

靈璧飛翔雙語學校

第五篇:高中數學教學論文 警惕教育中的“心理歧視”

警惕教育中的“心理歧視”

[摘要]“心理歧視”是比體罰更嚴重的懲罰,“心理歧視”傷害了學生的自尊心,損傷了學生的自信心,對學生的心理產生了嚴重影響。提高教師素質是消滅“心理歧視”現象的關鍵。

[關鍵詞]心理歧視;教師;學生

一、問題的提出

那是我的一節課。當進行到十來分鐘時,坐在後排的一個調皮學生突然舉起了手。我停了下來,問他:“你有什麼事?”他小聲嘟噥了一句:“你過來!”說時嘴角掛着一絲似笑非笑的神情,看上去有點玩世不恭。這話在班上立即引起了一陣嗤笑。我感到狐疑和顧慮。並不是吝惜這“屈尊”的幾步,而是想,他玩惡作劇藉以羞辱老師怎麼辦,特別是當着這麼一班同學。“你過來!”固執的聲音又響起,不緊不慢,他仍舉着手,看着我。我的腳終究沒動:“有什麼不願公開說的事等下課再說。”他放下了手,再也沒說什麼,課繼續進行。

下課鈴聲一響,我就把他叫到旁邊詢問,他一咧嘴,若無其事:“老師,我知道你在想什麼,的確沒什麼事,不過,我只是想驗證一下。你看,如果不是我,同樣的情況,你可能早就不

假思索地走到他身邊關心地詢問他了。”

愕然!孩子的話是不是有點深刻?許久,這位調皮學生的“試驗”仍刺激着我:在教育行爲上,本應保證人人都享有公平的權力,然而這不正是自己對學生的一種“心理歧視”嗎?毋庸置疑,隨着我國教育各項法律法規的健全和實施,特別是《中國小教師職業道德規範》的頒佈實施,以及教師素質的提高,教師體罰學生的現象確實比以前少多了。可是,教 師對學生的“心理歧視”行爲並沒有引起人們的普遍注意和高度警覺。

二、“心理歧視”及其表現

所謂“心理歧視”,就是刺傷學生的自尊心,侮辱他們的人格,損傷他們的自信心,破壞他們的情感,歧視他們,輕謾他們,也就是對學生心靈的打擊與摧殘。

只要我們冷靜地觀察與思考,就會發現“心理歧視”在校園裏是普遍存在的:學習成績差的學生受到教師的輕視和疏遠;對回答問題出錯的學生,有的教師總是一番訓斥或不屑一顧,使學生誠惶誠恐,垂頭喪氣;對上課問與課堂無關問題的學生,老師不但不因勢利導,委婉解答,而說:“與上課無關的東西,不要亂插嘴。”這是對寶貴的好奇心和探究興趣的打擊等等。

三、“心理歧視”的成因

引起“心理歧視”的原因很多,歸納起來有如下幾種:

1.教師自身的道德修養較低。有些教師沒有高尚的情感,對教育事業缺乏熱情,在工作中表現出粗魯、野蠻的作風。

2.教師對學生的期望過高。對學生不合乎實際的期望導致教師有恨鐵不成鋼的心理,對學生幫助方式又不恰當,動輒指責、冷嘲熱諷。

3.教師角色定位的錯誤。有些教師沒有認識到自己是學生學習的指導者、幫助者、朋友、楷模、教學的研究者、反思者,而搞封建家長制式的教育方式,過分強調教師的威嚴,對學生尖酸刻薄,以勢壓人,用蠻橫、恫嚇來維護所謂的“師道尊嚴”。

4.教師的學生觀不正確。教師不瞭解當代孩於的特點,一味強調現在的學生與自己的孩提時代不一樣而不切實際地要求自己的學生。有的信奉“分數至上”的學生觀,以分數作爲評價好學生的主要標準。有的則信奉“馴服工具”觀,認爲只有聽老師話的學生纔是好學生。

5.一些外部因素引起的教師心理障礙。某些教育體制的不合理,如班級學生太多,升學率壓力、競爭、教學評價,使得教師長期處於焦慮狀態,引起職業倦怠。有些教師因教學條 1

件差、待遇低或與領導、同事關係不好,或是由於婚姻、家庭生活不美滿等心理失衡而遷怒於學生,一遇到學生缺點或錯誤就進行諷刺、挖苦。

四、“心理歧視”的危害性

“心理歧視”對學生雖然沒有像體罰那樣有皮肉之苦,無外表傷痕,但它對學生的傷害更嚴重,有的甚至是終身難以挽回的。“心理歧視”給孩子留下的是一種內在的創傷,對於中國小生來說,由於社會成熟度不高,意志還比較脆弱,一般經受不住來自教師方面的精神摧殘。主要後果表現爲以下幾種:

1.自尊心受到傷害。自尊心是青少年兒童心靈中最敏感的角落,是他們在學校中參加各項集體活動的重要內驅力和精神支柱,它既敏感又脆弱,如果一個教師對差生另眼相待,諷刺甚至挖苦、羞辱,往往使學生產生自卑、孤獨的心理,會心灰意冷、萎靡不振,有的甚至厭學、逃學。

2.失去自信心。教師的諷刺挖苦、輕視,同學的嘲笑,後進生聽多了,會產生暗示心理:“也許我真的不行,那也就算了吧”,感到自己一無是處,喪失上進心,自暴自棄,甚至產生永久的心理疾病。

3.引起逆反心理,造成師生對抗。“心理歧視”是對心靈的施暴,是一種由無助感到無望感的轉變,它會引起師生心靈的衝突,是心理情感及人格的衝突。有些自尊心極強的學生,受了教師的冷遇或諷刺挖苦後,在心理上會與教師產生一道鴻溝,在課堂中或工作中表現出疏遠教師,事事不關心,具體事情上採用不合作的態度,甚至產生對着幹的態度。

“心理歧視”對教師本身也有很大影響。由於“心理歧視”給學生產生了嚴重後果,這一後果又反過來作用於教師。教師講的即使是“閃閃發光”的真理,也不能被接受。學生由於被 冷落,被疏遠,甚至被歧視,使他們在心坎上築起了一道無形的大壩,對老師有戒備心理,使教師感到失敗、痛苦、沮喪,喪失教學工作的熱情,產生職業倦怠,影響教師的身心健康。“心理歧視”的可怕還在於人們司空見慣。如果孩子被教師體罰,大部分家長會依法追究,而人們對“心理歧視”則不在意,甚至有的老師認爲這是很正常的。在教師的冷嘲熱諷中長大的青少年,很難想象在心理、個性、自信心等方面會健康發展。現在,學生心理健康已越來越得到社會的關注,我們再也不能由教師人爲地爲學生製造心理障礙了。

五、消除“心理歧視”現象的對策

由於“心理歧視”是由教師引起的對學生心靈的施暴,故要消除它,關鍵在於教師。

1.教師要加強職業修養,提高自我素質

教師要有正確的角色定位。教師不但是知識的啓迪者,更是影響學生言行至深的引導者。教師要不斷學習現代教育教學理論,不斷研究學生,研究教育藝術,不斷解剖自我,反思自我,糾正自己存在的錯誤習慣和對學生的偏見。教師不能把自己的不幸轉嫁於學生頭上,任何不良情緒不可帶到課堂上,更不能把學生當做發泄私憤的出氣筒。

2.教師要樹立正確的學生觀

教師不能“惟分數論”看待學生,對成績較差的學生,教師更應給予較多的關懷,及時發現他們的焦慮、不安、煩悶、畏懼等不良情緒,因勢利導,循循善誘。

3.教師要尊重學生,理解學生,信任學生

學生髮展中最重要的是教師的尊重、理解和信任。尊重是一種依賴,教師要把學生當做具有獨立人格的人來對待。教師要堅持平等待人,認真且虛心聽取學生的意見和建議,並能理解與認可學生的不同意見與分歧,以真誠態度與學生友好相處,增進彼此間的瞭解與信任。例如,當學生傾吐自己的心聲時,教師要耐心仔細地聽他們的傾訴,體會他們的感受,再給予必要的回饋,而不應一口否定學生的說法,甚至視爲無稽之談而予以嘲笑。教師要恰當地使用權威這把“手術刀”,如果不慎重、不細心,就會刺傷學生的心。與學生交談時要講究語言藝術,無論是表揚或批評,讓學生同時體會到寬容的愛心與嚴格的要求,從而啓開心扉進

行交流。

4.確立民主平等的工作作風,建立良好的師生關係

教師與學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所以在課堂上要發揚教育、教學民主,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教師要把學生看成是與自己平等的人、共同探討問題的人,允許他們提出各種不同的、相反的甚至錯誤的見解。教師不能因爲自己的才疏學淺而惱怒於學生,允許學生解釋與認可不同的意見分歧,創造一種諒解和寬容的心理氣氛,鼓勵學生自我激勵、自我約束和進行創造性的努力。要與學生有效溝通,接納學生,做學生的良師益友。事實證明,在民主氣氛下的教學中,師生友好,學生心情愉快,學習有興趣,對成功有信心,勇於探索,能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新課程理念下學生觀的反思與重建

◎ 楊建飛

[內容提要]在中國小教育中,在學生觀問題上,存在着認識的偏差。爲適應新課程所提出“一切爲了每個學生的發展”的要求,我們必須對學生現進行反思和重建,構建起符合時代發展要求的新型學生觀。

[關 鍵 詞]新課程學生觀反思與重建

新課程改革強調“一切爲了每個學生的發展”,這是新課程改革的宗旨和核心理念。在實施新課程教學改革過程中,應確立起正確的學生觀,爲學生的學習、成長構築起“平臺”。只有正確地認識學生,把握住學生的共性與個性,才能使我們的教學有針對性,才能對學生的學習、成長提供有效幫助,從而促進學生在原有基礎上的提高與和諧發展。

一、新課程理念下對學生觀的反思

由於長期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在學生觀的問題上,一直存在着學生必須服從教師的認識偏差。這種認識偏差既不符合時代發展的要求,也不利於學生的發展。當前在新課程背景下,教育工作者必須走出認識上的誤區,樹立起正確的學生觀。

現代社會的學生,他們的思想觀念、行爲方式、生活方式與以往相比,發生了重大的變化,他們的觀念之新、信息之靈、個性突出都爲今天的教育提出了許多新的問題,我們教師必須對現代學生的發展和變化有一個客觀的認識。由於青少年思想解放、精力充沛、記憶力好、接受新事物快,他們所掌握的信息量往往超過成年人,在許多方面與成年人有了同等的地位,甚至高於成年人。美國人類學家m·米德從文化傳遞的角度,將人類社會由古及今的文化分成三種基本形式:前喻文化、並喻文化和後喻文化。前喻文化是指晚輩主要向長輩學習;並喻文化是指長輩和晚輩的學習都發生在同輩人之間;而後喻文化則指長輩反過來向晚輩學習。通過對三種文化模式尤其後喻文化模式的深入分析,m·米德令人信服地論證了在急速的社會變遷的巨大推動下,新的文化傳承模式出現的歷史必然性。具體說,原先處於被教化者地位的晚輩所以能夠“反客爲主”,充當教化者的角色,是因爲古往今來沒有任何一代像他們一樣經歷瞭如此巨大而急速的變化,也沒有任何一代能夠像他們一樣瞭解、經歷和吸收在他們眼前發生的如此迅猛的社會變革,由於社會文化的多元化趨勢,打破了同一文化的標準,青少年也開始了自己的亞文化。社會多元文化的形成,使得青少年可以從不同的方面發展,而不必要認同在成人眼裏看出來的文化標準,如果我們仍然再簡單地把學生看作是不懂事的孩子,甚至否認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的自我體驗,並據此來評價學生,就會導致學生的逆反心理,激發師生矛盾,因此,在新課程背景下我們必須對學生觀進行反思和重建,構建起符合時代發展要求的新型學生觀。

二、新課程背景下要正確認識學生的本質屬性

1.學生是處於發展過程中的人

學生作爲發展過程中的人,也就意味着他們還是一個不成熟的人,在他們身上所展觀的

各種特徵都還處於變化之中,趨向與逐漸成熟的過程中,我們應當承認他們與成人有質的區別,不能求全責備,更不能施以諷刺、挖苦、辱罵,甚至體罰和變相體罰。要理解他們的不足,允許他們犯錯誤,更要善待他們,用教師的一顆愛心去溫暖和感化他們,只有充分認識和理解這一點,才能以一種培養的觀點去對待學生,積極發揮教育的作用。

2.學生是一個完整的人

應該看到,現實生活的學生是一個完整的人,都具有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都存在着身體和心理等各方面的發展需要。因此,教育要促進學生心理各個方面的協調發展,爲學生將來的可持續發展打下基礎。新課程背景下要求我們每一位教育者必須牢固樹立學生是一個完整的人,全面的人的觀念。

3.學生是學習的主體

以學習爲其主要任務是學生學習的一個特點。這種特點區別於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學習,也是學生區別於社會上其他人的特點。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需要、興趣、動機、性格、氣質和思想基礎。新課程理念下,教師必須把課堂還給學生,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使學生真正成爲學習的主人,成爲主動探究的人,忌諱教師代替學生讀書、代替學生感知、代替學生觀察思考、代替學生明白任何一個道理和掌握任何一條規律,教學過程中教師不能包辦代替,剝奪學生的學習權利,教師應在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學習過程中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成爲學生學習的促進者、引導者、組織者,吸引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去主動發現,主動探索。

4.學生是有差異的人

每一個學生都具有與他人不同的個性,都處在各自的發展水平線上,都是獨特的,在知識、智能、興趣、特長、性格、個性品質等方面存在着差別。在教學中必須充分考慮學生的差異,因材施教。提倡個別化或個性化教學,就是要尊重學生的知識、智能、興趣、個性、學習方式等諸多方面客觀存在的差異性,承認學生間的差異也是現代科學學生觀很重要的基本內涵。

5.學生是具有社會意義的人

學生是具有社會意義的人,每個學生都具有自己的獨立人格、尊嚴、個性和心理世界。教育工作者應當義不容辭地擔當起促進學生社會化的責任,在課程的開設及教學設計過程中,要切實考慮學生的社會性需求和社會性情感。在教學過程中,學生的體驗除了包括興趣、愛好、愉悅、成功感、理智感等非社會性體驗,還包括自尊、關懷、公開、公正等社會性體驗。社會性體驗是新課程背景下不可忽視的重要方面,在學習方式上進行合作學習,體驗角色轉換,提高人際交往的技巧,學生也是具有責權的個體。在現代社會中,教師在教學設計的過程中無論是教學目標、教學任務、教學評價的設計中都要考慮學生的需求,尊重學生的願望。另一方面,學生作爲責任的個體,學校和教師要引導學生對學習、對生活、對自己的行爲負責,學會承擔責任。換言之,即學校要對學生進行有效的教育和管理,要對他們有制約,不能放任自流,使之逐步學會負責。教師在教學設計過程中應時刻提醒自己,學生是一個有責任的個體,也是一個有權利的個體。在新課程背景下承認學生是具有社會意義的人,是有效促進學生和諧發展的前提,也是現代教育所要求的、符合時代發展的潮流。

三、新課程背景下學生觀的重建策略

在實施新課程的今天,新的教育理念在不斷萌生,而舊的教育思想和行爲方式依然頑固地存在。重建是在新舊觀念鬥爭中進行的,只有對舊有觀念進行反思、批判,才能孕育出新的觀念。我們對原有的學生觀進行批判,在揚棄的基礎上重建新型的學生觀,根據新課程的宗旨和理念,應採取積極有效的策略重建正確的學生觀。

1.確立“以生爲本”的教育理念

新課程的宗旨和核心理念是“爲了每位學生的發展”,教育的內涵發生了重大的變化,以

往的學校教育注重知識、技能、過程和方法,而新課程除此之外,更加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形成。其促進學生髮展的着力點更多地落在形成的過程中而非結果上。這就要求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把學生放在主體的地位,使之成爲學習的主人。教師要“目中有人”、“心中有人”,關注每一個學生的健康成長,注意每一個學生的個性特長,創設良好的學習環境,激發和改善學生的學習心態與學習行爲,爲每一個學生提供並創造獲取成功的條件和機會。

2.尊重學生人格,建立起平等民主的師生關係

學生是人,他具有與教師平等的人格,因此教師必須尊重每一位學生做人的尊嚴和價值,不傷害任何一個學生的自尊心,同時要讚賞每一位學生,教師要設法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係,過去那種“學生畢竟是學生”,教師處於長者的地位,強調“尊其師才能信其道”,學生是“弟子”、“門生”,處於被動接受地位,要“聽話”,尊重教師的權威,這樣的觀念已經完全過時了。現在新型的師生關係完全是平等的,學生可以毫無顧忌地指出對教師教學方法的改進意見。在教師的引導下師生共同探討教學的問題,師生雙方始終保持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啓發、相互補充的課堂氣氛,以求得新的發現。

3.在教學方法上建立起新型的學習方式

要創造一種寬鬆、寬容,富於活力的教學氣氛,構建起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和合作學習等方式,以促進學生和諧的個性發展。新課程改革體現“以學生髮展爲本”的新理念,提出了使學生在普遍達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實現個性的發展目標,給學生充分的自主性和主動性。新課程要

求教師重新思考學生,把學生作爲學習的主體來看待,積極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探究發現、合作交流,從而拓展學生學習知識的渠道,拓展學生髮展的空間。

4.切實轉變教師的角色身份

新課程的重要任務是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爲學生構建起一個自主、體驗、探究、合作、交往的學習近平臺,學習方式的轉變期待教學模式的轉變,教學模式的轉變始於教師角色的轉變。而對新課程,教師首先要轉變角色,確認自己新的教學身份,這也是確立新型學生觀的具體體現。作爲教師,在新課程背景下應努力做到這樣幾個轉變:第一,由傳統的知識傳授者成爲學習的參與者、引導者和合作者;第二,由傳統的教學支配者、控制者成爲學生的組織者、促進者和指導者;第三,由傳統的靜態知識佔有者成爲動態知識的研究者。

5.根據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來施教

人的成長其身心發展具有連續性和階段性,是一個由低級向高級不斷髮展的過程,在不同的年齡階段表現出不同的特徵。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必須針對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和年齡特徵提出不同的學習任務,採取相應的教育內容和方法教給學生知識和本領,強調在尊重學生髮展多樣性的基礎上,滿足學生多樣性發展的需要,提供多樣的發展空間和資源,爲學生個性和創造性的形成提供最好的環境和條件,使每一個學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礎上獲得良好的發展,成爲一個有個性的人。

ado小編推薦其他文章:

內蒙古烏海市第八中學國中數學教學論文 數學教育要遵循學科特點

國小數學變式論文教學與素質教育之我談

數學課堂教學中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國小教育論文免費下載)

廣東省仁化縣周田中學國中數學教學論文 談談如何寓思想教育於中學數學教學之中

職高數學教學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