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淺談如何和培養國小生的數感

淺談如何和培養小學生的數感

淺談如何和培養國小生的數感

李玉碧

永善縣蓮峯鎮中心校  雲南  昭通  657305

內容摘要:數感是學生學習數學的一種基本的數學素養,也是《數學課程標準》對我們數學教師提出的一個新要求。培養學生的數感對學生的發展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本文就如何和培養國小生的數感談談自己的做法。

關鍵詞:數感  培養  

我是一名國小數學教師,今年教一年級。看着一個個學生還不會數數、寫數,把32寫成302。我開始思考這個問題:就象美術有“美感”,音樂有“樂感”,語文、英語有“語感”一樣,要學好、用好數學,就應該具備良好的“數感”。數感是人們的一種基本的數學素養,是理解數和運用數進行有效運算的能力,是自覺地運用數學的思考方法對具體問題進行分析處理的能力,它對數學教學和數學的運算運用起着重要的作用。《數學課程標準》在總體目標中提出要使學生“經歷運用數學符號和圖形描述現實世界的過程,建立初步的數感和符號感,發展抽象思維”;在關於學習內容的說明中,描述了數感的主要表現爲:理解數的意義;能用多種方法來表示數;能在具體情境中把握數的相對大小關係;能用數來表達和交流信息;能爲解決問題而選擇適當的算法;能估計運算的結果,並對結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釋。《標準》中還強調:要引導學生聯繫自己身邊具體、有趣的事物,通過觀察、操作、解決問題等豐富的活動,感受數的意義,體會數用來表示和交流的作用,初步建立數感。根據義務教育階段提出的數感的主要內容和培養途徑,結合本班實際,對“如何培養國小生的數感”問題談談我在日常課堂教學中的幾點粗淺做法。

1、 在體驗生活中獲取數感

數學是人們對客觀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畫的科學,它源於生活,並優化生活。數學教學應緊密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只有將抽象的數學建立在學生生動、豐富的生活背景上,才能真正促進學生主動學習,獲得主動發展。心理學研究表明,兒童有一種與生俱來的、以自我爲中心的探索性學習方式。數感不是通過傳授而能得到培養的,重要的是讓學生自己去感知、發現,主動去探索,讓學生在學習中體會到數學就存在於周圍生活中,運用數學知識可以解釋現實中的數學現象,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感受到數學的趣味和作用。這樣在習得知識的同時,還能發展學生多種能力,培養非智力因素。許多國小數學知識比較抽象,學生頭腦中不能很好地建立表象,更不能真正理解知識的內涵和概念的本質屬性。這就需要教師善於結合課堂教學內容,引導學生彩集生活實例。

①聯繫身邊事物,建立新的認知結構

生活中到處有數學,到處存在着數學思想,培養學生的數感就是讓學生感知周圍的世界所具有的量化的意味。如學習10以內的數的認識中,認識“1”時,請學生說說現實生活中“1”表示的事物。學生舉例:1本書、1只鳥、l棵樹、l根小棒、1個國家、1串葡萄、1捆小棒……並數數幾粒葡萄是一串,幾根小棒是一捆?幫助學生理解“l”可以表示1個個體,也可以表示這類個體的1個集合,可能表示很大的物體,也可以表示很小的物體,滲透l中有多,多中有1的思想。

②感受生活實例,形成對數的良好直覺

在認識數的過程中,讓學生說說自己身邊的數,生活中用到的數,如何用數表示周圍的事物等有利於建立數感。如到操場上去走走、測測、量量,讓學生感受50米、100米、400米的距離,到學校食堂去看看、稱稱、掂掂各種蔬菜、水果的重量,感受100克、l千克、10千克的實際重量等。讓學生說說從家到學校路程大約有多遠?步行上學或坐車要多少時間?讓學生說說所住的房間面積有多大?教室、學校操場、校園的面積有多大?數學課本每頁紙厚度大約多少?對摺10次、20次的高度大約多少?

2、 在比較中培養學生數感

在具體的情境中把握數的相對大小關係,不僅是理解數的需要,同時也會加深學生對數的實際意義的理解,使學生在比較中有了多、少、多一些、少一些、相當於這樣的幾倍的認識,使數感得到發展。例如,在進行大數目估算的教學時,教師請同學試着估算一下一頁報紙上有多少個字?一摞紙有多少張?一把瓜子有多少顆?全校有多少名學生?體育館有多少個座位?全校學生人數與體育館座位數有什麼關係?學生在估算時很少有人會憑空估計,大多數學生都能自覺地把要估算的數平均分成若干份,數出其中的一份是多少,再看大數相當於小數的幾倍,體會了大數的多少,同時也瞭解了大數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在這樣的估算訓練中,學生估算能力逐漸提高,能夠見到生活中的事物,很快和數建立起聯繫,體會了數的大小、多少的實際意義,對數的感知能力也會逐步提高。因此,在學生對數有了初步的體驗時,通過比較纔會使學生加深對數的理解,體會到數的大小、多少不同,能夠以小數感知大數,以及辯證地看待一個數,從而使學生的數感得到進一步發展。

3、 在數的運算教學中培養數感。

《新課程標準》提出:“應重視口算,加強估算,提倡算法多樣化;應減少單純的技能性訓練,避免繁雜計算和程式化地敘述算理。”結合具體的問題選擇恰當的算法,能增強對運算實際意義的理解,培養學生的數感。

如教學“有餘數除法的應用題”時,我設計了這樣一道開放題:“有21個同學到公園遊玩,每條船最多可乘5人,至少需要租幾條船?怎樣乘船最合理?”學生通過計算21÷5=4……1,學生體會到,在這個實際問題中,商4和餘1表示什麼意思,得出必須用5條船纔可以,然而這只是一種解決的方法。有的學生通過分析得出,還可以3條船上各乘5個人,另外兩條船上各剩3人;或一條船上乘5個人,另外兩條船上各乘3人;或一條船上乘5人,4條船上各乘4個人等多種方案。學生在探索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切實瞭解了計算的意義和如何運用計算的結果。

4、  在表達與交流中培養學生數感

在教學中爲學生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在討論的過程中互相啓發、互相學習、互相借鑑,體會數可以用來表示和交流信息,使學生在交流對數的感知時,拓展思維,豐富自己對數的認識,體會數學的價值,從而促進數感的形成。學會傾聽,從別人對某些數量的描述中發現問題、思考問題也是一種交流。例如,在實際測量中,教師帶領學生到操場上測量長方形花壇的長和寬,學生用不同的方法測出了花壇的長和寬。在課堂交流的時候,展示了多種多樣的測量方法。有的學生直接用捲尺量;有的學生先測出1米長的繩子,再1米1米的量;還有的學生使用步測的方法。在交流中,大家將自己的想法與別人進行交流,同時體會別人是怎樣想的、怎樣做的,從不同角度感知一定的長度,發展了距離感,也增進了數感。

5、在解決問題中培養學生數感

培養學生的數感還要讓學生更多地接觸和理解現實問題,有意識地將現實問題與數量關係建立起聯繫。要使學生學會從現實情境中提出問題,從一個複雜的情境中提出問題,選擇恰當的方法解決問題,並對運算結果的合理性做出解釋。這就需要具備一定的數感,同時也使己具備的數感得到了強化。例如,在一節實踐活動課中,教師創設情境,如:春天來了,同學們最想做的是什麼事情呢?“春遊。”學生齊聲回答。在組織春遊的過程中,我們會遇到哪些問題呢?或者你能用數學知識解決什麼問題?同學們紛紛想出了很多問題,有租車問題;有購票問題;有計算耗油量的問題;有根據路程與速度估算時間的問題;有設計路線的問題。學生從多角度考慮,設計了許多解決問題的方案,並對自己設計的方案的合理性做出瞭解釋。學生們解決問題時,運用了自己原有的知識基礎和生活經驗,細緻周到地考慮到了每個方面。在這樣的過程中,學生們不斷完善自己對原有知識的理解與認識,並不斷構成建立對社會生活及知識本身新的意義,使學習與真實的實踐有效地聯繫起來,強化數感。

6、在操作體驗中增強數感

“兒童思維是從動作開始的,切斷動作與思維的聯繫,思維就得不到發展;智慧的鮮花是開在手上的。”(皮亞傑語)動手操作活動就是學生學習過程的展現,是經驗不斷內化、提升的過程,也是學生主動發展的自由天地,注重動手操作的數學課堂將成爲學生探索的樂園、創新的搖籃。數感的培養和發展,離不開動手操作。 例如在教學“千克的初步認識”時,我設計了以下操作活動:

(1)稱一稱:學生動手稱蘋果(1千克)、鹽(500克,2袋)、洗衣粉(250克,4袋)。 

(2)數一數:學生點數,1千克鹽有幾袋?1千克洗衣粉有幾袋?1千克蘋果有幾個?

(3)掂一掂:讓學生用手掂自己稱的1千克的物品,再在組內交換物品掂,邊掂邊閉上眼睛體會1千克的物品有多重。 

(4)找一找:教師拿出課前準備的三種外型一樣而重量各異的盒子,要求學生不能用秤稱,只能用手掂,找出重1千克的盒子。

通過以上一系列操作活動,讓學生“觸摸”了數學,體驗了“1千克”的實際重量,獲得了親身感受,並借對蘋果等重的感受來體會1千克究竟有多重,從而利用這種直接經驗去測量其他物品的重,增強了學生的數感,爲將來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基礎。

總之,數感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需要用較長時間逐步培養。在教學工作中,教師要有目的地引導學生通過觀察、體驗、操作、反思等活動,培養國小生敏銳精確的數感,從而爲學好數學打下良好基礎。

作者簡介:李玉碧  1981年出生 ,男 ,漢族 ,大專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