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感范文站

位置:首页 > 论文 > 论文精选

文学博士论文精品多篇

文学博士论文精品多篇

文学博士论文范文 篇一

“没有学者对此作过如此深入的研究。”麦大维对金庸透彻分析唐代政治权术,深感佩服。

金庸的博士论文提及唐代由盛转衰的一段关键史——安史之乱。安禄山叛变时,唐玄宗李隆基派了儿子荣王平乱,后来荣王战死,正史没提及死因,金庸觉得正史有问题,分析太子把弟弟荣王杀掉。

金庸去年说过,“我找了很多证据,证明这个事件是历史上造假,其实是太子在发动政变,把弟弟杀掉,而且他(太子)占有军队,连父亲也不敢动他。”

金庸接着思考说,“从唐太宗开始,到宋元明清,都是所谓‘枪杆里出政权’,哪个人兵权在手,就是哪个人做皇帝。”

攻读博士追求学问非学位

麦大维透过电邮向媒体表示,今年7月决定向金庸颁授哲学博士学位。金庸和其它博士生一样,撰写论文的过程中会拿着草稿跟麦大维多次讨论修订,“当金庸住在剑桥时,我会去他家倾谈论文,他的妻子会帮忙将修订部分打字记录。”金庸申请念博士时,已获剑桥颁授荣誉博士。金庸曾说自己追求的不是学位,而是学问,而他获剑桥取录的条件是:博士论文一定要有创见。

比金庸年少15岁、刚届七旬的汉学大师麦大维说,他在金庸的论文中更深入了解唐代的政治文化,“金庸有见地解构唐宫政治,对我的研究有很大启发”。

装扮派对 郭靖黄蓉致敬

麦大维忆述,金庸在剑桥时和普通学生一样,每周参加研究生读书会,“有次我们讨论到一个中国古墓穴的题辞,来自北京大学及欧洲的学者都不明白,金庸就向我们解释内容,他的古文修养真是一流”。

“金庸很喜欢跟剑桥的学生接触。”麦大维记得,一次圣约翰学院的学生为金庸搞了个派对,有些来参与的华裔学生,特地装扮成金庸小说的角色,“郭靖、黄蓉、杨过、小龙女”一同出场向眼前的武侠小说大师表示敬意。麦说,平日在圣约翰学院的饭堂里,金庸会和一般大学生研究员一同食饭,为人亲切友善,并乐意与来自世界各地的华人、研习汉学的外国人,分享心得。

文学博士论文范文 篇二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国学生学者到澳大利亚攻读博士学位或从事科研工作,据不完全统计,仅在维多利亚州和塔斯马尼亚州攻读博士学位和作博士后的中国自费留学生有500多人。同时,因“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的启动,每年有几十名国家公派博士生来这里学习。中澳两国学术交流的日益深入,也使得国内赴澳访问学者不断增多。这一群体在当地学术科研领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基于这样的大背景,2006年,墨尔奉中国留学生博士沙龙(Victorian Association ofChinese PhD Students and Young Scholars,以下简称“博士沙龙”)成立。它是顺应时代的产物,也是广大中国博士生及青年学者诉求的集中体现。沙龙成立伊始,便受到了广泛关注,特别是得到了中国驻墨尔奉总领馆教育组的关心和支持,在短短3年时间里,博士沙龙迅速成长起来,已成为活跃在当地学术界的一支生力军。

博士沙龙的成立,旨在促进广大会员之间、墨尔本地区学术界的交流,发挥博士生群体的智力资源优势,推动当地与国内学术界和教育界的合作,为国家引进优秀海外人才提供服务;维护和保障在澳广大博士生及学者群体的合法权益,并积极推广和弘扬中华文化。

执委会职责

博士沙龙执委会由从广大会员中选的博士生和博士后所组成,执委会设主席、副主席、秘书长和财务,负责博士沙龙日常工作。另设会员组织部、学术部、商业部、媒体部和顾问委员会等部门。

由于博士沙龙会员分散于各大高校。执委会还任命了墨尔本地区7大高校的负责人,负责各高校会员的发展和组织建设等活动。执委会有着广泛的代表性,执委会受中国驻墨尔本总领馆教育组和博士沙龙顾问委员会的指导和监督。顾问委员会由往届主席、执委和特聘的当地华人专家学者组成。

执委会的首要任务是为中国留学博士生和博士后群体的学术交流提供服务,同时为他们提供其他服务。比如帮助新到博士生尽快适应国外的学习和科研环境,开展各项交流活动,加强会员间的联系和互动等。与此同时,作为中澳社会生活的信息港,博士沙龙通过网站和定期邮件,使广大会员可以便捷地获得国内和澳洲各专业领域的相关信息,包括人才招聘、“春晖杯”中国留学人员创新创业大赛和留学人员安全等方面的信息,博士沙龙还注重和澳洲学术界、工业界以及当地政府的沟通,组织开展或积极参与各种形式的交流等活动,有力地促进中澳之间的学术互动和产业研讨。

论文报告会

每年一度的中国博士留学生优秀论文报告会(以下简称“论文报告会”)是博士沙龙创办的品牌活动,是由博士沙龙组织,当地大学承办的一个年度学术交流活动。2007年和2008年在分别在皇家墨尔奉理工大学和蒙纳什大学成功举办了前两届报告会。

大会组委会由在读中国博士生组成,报告会每年收到维多利亚领区中国博士生5个专业的参选论文,经过专家评审后,20篇左右受邀请做口头报告,大会再评选各专业最佳论文和最佳海报奖。年度论文报告会的举办为中国留澳博士生及青年学者提供了一个展示学习研究成果的平台,促进了各大学研究所、各专业中国博士生的相互交流,建立了中国青年研究人员与当地知名华人教授学者的沟通渠道。

在各方的一致努力下,短短3年内,论文报告会便以高质量的学术成绩、高水准的会务组织以及日渐提高的会议知名度,受到了墨尔本各大高校和当地学术界的认可。

2007年的首届论文报告会在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成功举行。报告会严格按照国际学术会议的标准执行,包括前期的文章收集、审核,现场报告和论文集的出版等过程,报告会平均收到各专业的高质量论文50余篇。20多人大会当天做口头学术报告。大会还特邀当地知名专家学者作专题讲座,中国驻墨尔本总领馆副总领事杨月明出席并致辞。

2008年的论文报告会移师蒙纳士大学,中国驻墨尔本总领馆总领事沈伟廉出席并致开幕辞。报告会分电气电子、计算机及通信技术、生物技术,材料工程和金融管理等5个分会场同步进行。包括当地教授在内的150多名各学科学生学者出席了大会。

第三届优秀论文报告会将于2009年10月24日在斯文本科技大学举行。截止发稿时,报告会的前期准备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地展开,今年收集到的稿件较往年更多,工作量更大。从资金筹集,会务安排、论文征集等方面对博士沙龙的组织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所涉及的在线投稿、在线评审网站建设、各大学的协调统筹、媒体宣传等事务,组委会成员从自己的研究中抽出宝贵时间,力争把报告会办得更好。

继续拓展

为了充分发挥平台的作用,博士沙龙不定期地举办各种形式的讲座,或交流学术成果,或介绍国内外相关产业动态,或讨论当地生活信息,这些活动也极大地吸引了众多其他本,硕留学生同学和当地人士的参与。

大家畅所欲言,互相学习和帮助,也结交了很多友人。博士沙龙还配合中国驻墨尔本总领馆教育组开展“国家优秀自费留学生奖学金”工作,号召广大会员申请,每年都有数量不等的会员获得殊荣。

身在海外,心系祖国,留澳学子为祖国日益发展强大而备感自豪,同时在祖国发生重大事件时,也积极响应,尽绵薄之力。自成立以来,博士沙龙配合维多利亚州中国学生学者联谊总会,响应倡议,积极组织各种募捐和支援祖国人民的活动,诸如2008年初抗击冰雪灾害募捐活动、喜迎圣火声援奥运活动、5・12抗震救灾募捐活动等,及时将墨尔本地区的中国博士生和青年学者的拳拳赤子之心传递给国内同胞,也加强了和其他维州地区中国学生学者团体的联系和交流。

应该说,博士沙龙把墨尔本地区的中国博士生和青年学者紧紧团结在一起,充分发挥了桥梁纽带作用,为这样一个群体提供了学术舞台和信息渠道,为加强中澳间的学术交流,以及群体自身权益的维护做了很多有意义的尝试。

文学博士论文范文 篇三

1982年冬天的一个早上,我出生在陕西农村一个普通农民的家庭,长大后,常听母亲说,以前家里很穷,而我对母亲说的“穷”字则不能完全理解,听她说,在分家时,只分得一个半碗,这可能大致就是母亲想要表达的意思吧。我的父母就是在那样的条件下一直坚持拼搏到今天,养育我们兄妹三人长大成人,到现在他们还在为我们坚持着付出着,我深深地感觉到父母太辛苦,太辛苦。

当我2001年9月6日背着行囊来到杨凌的时候,我18岁,那天下午我站在操场上望着外公和父母离开的身影,心里不停地告诉自己不要哭,可眼泪却还是止不住地流了下来,而且当时的泪水很烫,现在想起来还能感觉得到,可能因为当时是热血青年的缘故吧。一眨眼,我在这里已经度过了十年时间,今年我28岁,已经从一名本科生成长为一名管理学博士,十年里,发生了太多或简单而复杂或复杂而简单的事情,我来不及去逐一回忆,或许并不值得回忆,或许也是我自己不敢去回忆。今天当我即将离开杨凌的时候,感觉肩上的行囊有几分沉重,不知应不应该把那一包袱荣誉证书丢弃…,我明白,父母不愿意。

六年前,我第一次写学位论文(学士)“致谢”,那时的致谢很单纯,大家在宿舍里商量要感谢谁;三年前,我第二次写学位论文(硕士)“致谢”,自己一个人写了整整一个晚上;今天,当我第三次写学位论文(博士)“致谢”时,本以为相比整个博士论文而言,这是再简单不过的事情了,可当我动笔真正要开始的时候,才发现并不是想象的那样简单,十年的大学求学、研究和生活经历,使我对这份“致谢”的内涵有了更多的感触和更深的体会,而此时,“光标”在WORD页面上不停地闪烁,我却写不出一个字,或许是任何文字都不能表达我此刻的复杂心情,只能任由思绪回荡在这篇论文的完成过程中,当初艰辛和磨练的滋味随血液再一次冲击我身体的每一个角落,最终凝结成这篇致谢的每一字每一句。

我与导师王征兵教授相识已有八年之久,从认识导师,到成为他的一名硕士研究生,之后又成为导师的一名博士研究生,六年的师生情缘弥足珍贵。我时常在想,倘若能一直是导师的“学生”该多好,这样就能更多地接受导师的教诲和指导,更深地学习导师平和的为人态度和睿智的研究思路,导师经常用睿智的思路来启发和指导我的毕业论文,用温和的态度教育我如何做人,接触过他的学生都能感受到导师的温和与平易近人,师母王慧莹老师曾这样形容导师平和的态度,“他是一个永远都不会发脾气的人”。导师偶尔也有着急的时候,而这种着急只用大于平常声音的两分贝表现出来,记得在我的博士论文开题之后,导师就很“严厉”地批评了我,这次的印象使我至今难忘,估计这算是导师所有学生中难得的“待遇”了,也正是这次机会让我对这篇博士论文有了重新的审视和定位。虽然我与导师相处的时间已经很长,但每次见面时,总难免有所紧张,所以到现在,我可能还是导师心目中一个很“笨”的学生。

在博士生学习期间,经管学院霍学喜教授、郑少锋教授、姚顺波教授、王礼力教授、李录堂教授、罗剑朝教授、李世平教授、贾金荣教授讲授的相关课程,为本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

在论文开题论证过程中,经济管理学院王礼力教授、朱玉春教授、杨立社教授、孙养学教授、孔荣教授针对论文的研究内容、框架、思路等方面提出了宝贵意见和建议,在此表示感谢。同时感谢经济管理学院姜雅莉副教授在论文开题论证过程中给予的支持与帮助。

在论文预答辩及正式答辩过程中,经济管理学院王礼力教授、姚顺波教授、郑少锋教授、赵敏娟教授、霍学喜教授、孔荣教授、李世平教授、陆迁教授和西北工业大学杨生斌教授针对论文的研究内容、框架、思路等方面提出了宝贵意见和建议,在此表示感谢。感谢经济管理学院刘天军副教授、王秀娟副教授在论文答辩过程中给予的支持与帮助。

同时对本篇论文三位校外盲审专家的辛劳评阅表示感谢!

我的本科毕业论文指导老师是理学院的袁志发教授,在论文写作过程中,我与袁教授的师生情谊不断加深,之后,袁教授一直对我的生活、学习都非常关心,每次登门拜访的时候与王老师都热情相迎。在我对生活充满困惑的时候教育我应该像大树一样成长;在我博士论文写作过程中遇到问题的时候,经常给予我无私的帮助,指导我寻找模型方法运用的关键问题,运用系统的思路思考所要研究的问题,总是在我山重水复之时给我柳暗花明般的指引。正是在袁教授的多次悉心教导下,我才对研究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同时,还要感谢理学院邵崇斌教授、王乃信教授的关心与支持。

我虽然生长在农村,但对于有关生猪养殖的事情知之甚少,尤其是生猪生长的生物周期特征,更是一无所知,幸亏我的硕士同学李岩在这方面给予了大力的帮助,提供了非常准确的信息,并且在我研究主题的其他方面也给予了很多建议和帮助,在此表示感谢。同时感谢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司、农业部等有关部门在生猪生产数据信息、指标解释等方面给予的信任和帮助。

论文的写作过程有痛苦,也有快乐,三年里,我与同窗好友姚增福博士、高辉博士、王玉龙博士在论文框架、内容的多次讨论交流中逐渐成为朋友,最终还成了兄弟;感谢浙江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张菲博士对论文框架与研究内容提出的中肯建议以及在论文写作过程中的多次讨论,这些建议和讨论对论文的完善起了重要作用;感谢我硕士期间的室友杨福涛、王公山、胡磊多次的鼓励与帮助;我的同门胡阿丽博士虽然远在美国,却还时常通过网络关心我的论文进展和生活状况;感谢我的室友、同门熊智伟博士长期以来的关心和帮助;感谢我的六年同学郭志勤博士的多次关心和帮助;感谢王建华博士、于转利博士、寇明婷博士、贺蕾博士、甘娟博士、李敏博士、周文丽博士、郭群成博士、邵飞博士、罗文春博士、杨朔博士、孙玉娜博士、郝金磊博士、赵红雷博士、王鹏博士、姜晗博士、王永强博士、郭海丽博士、张静博士、郎付山博士等在生活、学习方面给予的关心;感谢王军智老师、卞晓伟老师、丁艳芳老师的指导与帮助。

文学博士论文范文 篇四

这位57岁的女士,拥有博士学历,此前曾担任国家人口计生委主任。

2000年9月,她以吉林省政府经济体制改革办公室主任的身份,师从吉林大学教授张维达,在职攻读政治经济学专业博士学位,研究方向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在职获取博士学位,李斌的教育履历在中共高官中具有普遍性。检索官方的简历可发现,在中国共产党现任省委(含直辖市市委、自治区区委)397位常委中,博士学位获得者有86人,博士比例达21.7%,平均5个常委中就有一位博士。

博士常委最多的是山西省和天津市,如果13个常委坐成一桌,近一半是博士。在山西,包括省委书记袁纯清在内的6位常委分别拥有管理学、法学博士学位,省委常委、纪委书记李兆前,更是工学和管理学“双料博士”。

在天津,市委副书记、市长黄兴国拥有管理学博士学位,其他5位常委有3位经济学博士、1位管理学博士和1位法学博士。

河北省有5位博士常委。福建、山东、青海、江苏、海南、等省区的常委中分别有1位博士,其中江苏省委常委、省政法委书记李小敏仍在职读博。

另外,有少数常委在从政前就完成了博士学习。新近入疆的新疆自治区党委常委熊选国,是刑法学泰斗马克昌的开门弟子,博士毕业后即入最高法院工作,一路升至副院长。此外,辽宁省委书记王珉、副书记夏德仁,江西省委常委尚勇,甘肃省委常委蒋文兰,广东省委常委王荣等人曾在学界工作多年,其博士履历完成于从政前,博士专业都是其从事的本业。

只有北京、上海是例外,两地现任各13名常委里,最高学位只有硕士。

从数据上看,官员们读博士喜欢扎堆儿。他们既同地为官,也喜欢同校甚至同专业读博士。

吉林官员爱上吉林大学经济博士学位,河北官员则青睐天津大学管理学博士学位。河北省委常委聂辰席、景春华、田向利三人,拿的都是天津大学管理学博士学位,他们专业同样是管理科学与工程。聂辰席、景春华1999年9月同一年进校,景春华、田向利甚至师出同门,导师都是天津大学教授赵黎明。

在读博士期间,聂、景、田三人都获得了升职,其中晋升最显著的是聂辰席。入学之初,聂辰席任河北邯郸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2003年9月拿到博士学位时,他已经升任邯郸市委副书记、市长。此后不到一年,聂辰席就任邯郸市委书记。

景春华在河北承德市委副书记任上入读天津大学管理学院,5年后拿到博士学位时,已官至承德市长。不过,虽和聂辰席1999年同年入学,但景的博士学位迟到了两年。2005年,景春华获得管理学博士时,河北邯郸“一把手”聂辰席已经到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在职从事两年的民商法博士后研究。结束民商法博士后研究5个月后,2006年11月,聂辰席跻身河北省委班子。

就在聂辰席、景春华、田向利等博士生忙着从河北各地奔向天津大学校园时,天津本地官员则悠闲得多,他们有足够时间赶到和天大一墙之隔的南开校园。

天津的6位博士常委,3人毕业于南开。同门博士的情谊,出现在天津市委常委段春华、崔津渡身上。崔津渡初入南开校园,团市委书记段春华刚从世界经济专业获经济学博士学位。他们的导师都是冼国明教授。

翻阅博士常委们的履历,经济学和管理学两大学科,是他们青睐的双子星。在86位博士常委中,经济学博士28人,管理学博士26人,法学博士有14人。除上述三大学科,其他博士常委中,还有工学博士8人、农学博士3人,哲学、教育学博士各2人,文学、历史学、理学博士各1人。

在86位博士常委中,有45人是异地读博(其中4人因工作调动)。他们不得不重复一地工作、一地读书的双城记经历。

文学博士论文范文 篇五

国际在线专稿:据英国《卫报》3月27日报道,英国剑桥大学目前正在对伊朗前总统阿克巴尔·拉夫桑贾尼的儿子迈赫迪的博士论文进行调查,传闻称迈赫迪的博士论文是他人完成的。但是他的朋友说,迈赫迪只是国内反对派制造的谣言的受害者,因其曾在2009年声援反对内贾德的抗议。

剑桥大学前副校长、国际知名学者彼得·诺斯抱怨称,剑桥大学一贯以来坚持的高标准正遭到破坏,有内部人员曾帮助迈赫迪完成论文。因为有证据显示,迈赫迪的英语不足以支持其完成牛津大学的博士论文。另一位来自伊朗的学者卡维赫·穆萨维宣称,这种“”行为令人感到愤怒,因为更多有资格的学生被拒之门外。

据悉,迈赫迪是拉夫桑贾尼第四子,也是伊朗国有天然气公司前负责人。如果论文作弊事件被证实,迈赫迪可能被要求离开。但迈赫迪否认剑桥的评论,并为自己辩护。很多朋友说,他实际上是谣言的受害者。迈赫迪与父亲一样,在伊朗有许多敌人,特别是亲政府媒体,他们要求迈赫迪回国接受腐败和挪用公款调查。

目前,英国一些大学正在检查他们与中东一些国家高官子女的关系。伦敦经济学院主任霍华德·戴维斯由于与卡扎菲之子赛义夫关系密切,太过依赖利比亚资金而宣布辞职。(李金良)

文学博士论文范文 篇六

在论文预答辩及正式答辩过程中,经济管理学院王礼力教授、姚顺波教授、郑少锋教授、赵敏娟教授、霍学喜教授、孔荣教授、李世平教授、陆迁教授和西北工业大学杨生斌教授针对论文的研究内容、框架、思路等方面提出了宝贵意见和建议,在此表示感谢。感谢经济管理学院刘天军副教授、王秀娟副教授在论文答辩过程中给予的支持与帮助。

同时对本篇论文三位校外盲审专家的辛劳评阅表示感谢!

我的本科毕业论文指导老师是理学院的袁志发教授,在论文写作过程中,我与袁教授的师生情谊不断加深,之后,袁教授一直对我的生活、学习都非常关心,每次登门拜访的时候与王老师都热情相迎。在我对生活充满困惑的时候教育我应该像大树一样成长;在我博士论文写作过程中遇到问题的时候,经常给予我无私的帮助,指导我寻找模型方法运用的关键问题,运用系统的思路思考所要研究的问题,总是在我山重水复之时给我柳暗花明般的指引。正是在袁教授的多次悉心教导下,我才对研究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同时,还要感谢理学院邵崇斌教授、王乃信教授的关心与支持。

文学博士论文范文 篇七

1918年10月14日“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正式宣告成立,学会的宗旨是“研究新闻学理,增长新闻经验,以谋新闻事业之发展”。’学会的成立标志着我国开始把新闻作为一门学科来研究,是中国新闻教育的开端。当时的新闻教育一般是以学校作为主体,新闻教育机构和新闻媒介的联系比较紧密。很多新闻老师都从事新闻实务。比如徐宝磺、戈公振等人都教过新闻,他们在教学上注重业务实习,重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第二阶段:解放后直到七十年代末新中国成立以后,对以前遗留下来的新闻教育单位进行了调整和改造,合并了一些,也撤消了一些,同时也创建了一些新的新闻教育单位。1952年起新闻教育开始学习苏联,制定了新的教学计划,重新确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有巩固基础与发展前途的新闻文字工作者”。21954年,更加具体为“培养新闻工作干部,即从事报纸、通讯社与广播电台的文字工作人才一”。3这种培养目标显示了当时我国新闻工作的单一性,即以文字宣传报道为主,在经营管理、图像新闻等方面不必强调培养专门人才。“”期间,新闻教育也受到很大的冲击,“原来的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被否定”,“虽然也设置了一些课程,但不成体系,而且说变就变,谁也无法预计教学效果”4没啥进步。

第三阶段: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随着新闻媒介的蓬勃发展,我国新闻教育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首先是开办新闻专业的院校层出不穷。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开办新闻教育的院校呈现多元化倾向,既有隶属国家教委的学校,也有非国家教委系统的省、部学校;既有传统的综合型、文科型大学,也有理工科院校和师范类大学。一时间新闻传播专业成为最热门的专业之一。其次,1998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将原来的新闻传播学由二级学科升格为一级学科。学科的升级,标志着新闻传播学教育的学术地位的提高,学科的理论框架得到专家的进一步认可和肯定。专业设置也由单一向全面发展,教学领域拓宽,课程设置逐渐由过去的以报刊新闻学为主体转向融报纸新闻学、广播电视新闻学、国际新闻学、广告学等于一体的新闻学。据教育部高教司2005年统计,我国新闻类专业在校生有12万余人,新闻类专业点达661个,其中新闻学209个,广告学2犯个,广播电视新闻学146个,编辑出版学50个,传播学专业点为24个。5从总体上看,高校新闻教育己经形成了多种层次,学科门类比较齐全的新闻学专业教育体系,整体发展态势是良好的。当然,高校新闻教育在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不少的问题。比如因为新闻教育的过快发展带来的新闻教育师资水平较差、教学投资不足、课程设置不科学、毕业生质量下降。以上的一些问题在新闻教育实践中己得到重视和逐步的纠正。

进入二十一世纪,蓬勃发展的新闻事业给高校新闻教育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看到,最近新闻界年年都有的十大假新闻的评选,有偿新闻层出不穷;虽然每年新闻专业有3万多毕业生,而媒体依然叫苦“人才短缺”。而更具讽刺意义的是出现了“新闻学博士不会写新闻”的现象“。在学科设置渐趋完善,硬件设施纷纷到位的情况下,这些现象的出现无疑在警示着我们:高校新闻教育改革不仅包括外在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硬件设施等方面的改革,不仅要在数量与规模上扩大自己,更要思考新闻教育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才能培养出适应新闻事业发展的人才的问题。因此,高校新闻教育必须仔细分析现状,找到存在的问题与解决问题的对策,进一步改革新闻教 育,以满足日益发展的新闻事业的需要。

一、当前高校新闻教育缺失核心目标

(一)新闻职业是一种特殊的职业

高校新闻教育培养的学生毕业后将从事新闻工作。作为职业,新闻工作这种职业有别于其它职业,它是一种特殊的职业。说新闻职业特殊,首先是因为它拥有权力。它是一种带有公众性质的行业。新闻传媒掌握着报道权、话语权、舆论监督权,有相当的权威性和广泛的影响力。美国现代报业和新闻学奠基人普利策认为新闻是文明社会中崛起的一股最强大的力量,新闻专业是所有职业中最重要的职业,要有渊博的知识和最高尚的品格。在我国,新闻还具有某种“公权力”的性质,其覆盖面十分广,对公众的影响也非常大。比如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因经常揭露一些重大的冤假错案而被群众称为”焦青天”,焦点访谈的记者所到之处各级贪官污吏闻风丧胆。而国内的新闻工作者,更是党和人民的喉舌,历来有“无冕之王”的美誉。时至今日,我们己经赋予了新闻工作者更多的职责:统治者要求新闻工作者成为一个宣传者,用自己的文笔和喉舌宣传制定的各项法律、各项政策;公众让渡了自己的信任,要求新闻工作者监督统治者、监督整个社会,赋予新闻工作者以公权力,使社会环境得以维护。新世纪到来后,人们对新闻的使命又有了更新的认识。2005年n月19日在北京召开的首届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国际论坛上达成了著名的“北京共识”。“北京共识”认为:“新闻传播事业是推动人类文明进程的重要力量,新闻传播工作者为社会进步和人类幸福担负着神圣职责”下从这条共识里我们看到新闻工作者身上的责任之重大,它不仅影响着现实生活,还影响着社会进步和人类幸福。

但新闻工作又绝不仅仅只是一项风光的职业,它还是一项极其危险的职业。作为社会的镜鉴,新闻必须正确地描绘这个世界,新闻工作者必须站在新闻现场。这种危险首先来自自然界,比如战争,自然灾害。然而新闻职业更多的危险是来自人为的。由于新闻工作者必须告诉世界真相,新闻报道所选用的事实必须是准确、公正、平衡、全面的。当这些公正、全面的报道将涉及到某些人或集团的具体利益时,他们势必会竭尽所能阻止其公之于众。如果新闻工作者坚持忠于事实,

一、当前高校新闻教育缺失核心目标

他就置身于危险之中了。因此,国际上将记者这一职业划定为“世界七大危险行业之一”。

新闻职业因拥有公权力变成人们追逐的对象,它的危险性又显示了不是每个人都能从事这种职业的。偏偏,现实中,新闻职业的门槛较低,专业化的程度也不高。

“律师要有律师资格证书、医生要有行医许可证、教师要有教师资格证书、会计要获得会计师资格,但是在世界上大部分国家,从事新闻工作却只需要获得新闻机构的聘用,而不需要参加全行业的专业考试,也不需要领取执照。”与医生、律师、教师、护士、注册会计师等这些职业门类相比,新闻职业所需的专业知识不具有认知垄断性的特点,任何专业知识背景的人,甚至没有任何系统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人,都有可能进入新闻职业领域。事实是,虽然新闻职业所需的知识和技能,相对其他职业所需的知识和技能,比较容易学习和把握,但并不是任何跨进去的人,都是合格的职业工作者。

从以上论述我们看到,要走进新闻行业找个工作很容易,但要做一个合格的新闻工作者却是非常难的。新闻职业的特殊性,要求新闻工作者必须要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也就是要有高尚的职业理想与为理想而奋斗的职业激情。因为只有具有了这些品质,他们才能通过新闻报道,引起公众对社会的关注,使得公众的知情权得到实现,才能为实现民主社会起到推动作用。今天,在市场经济时代,新闻工作者面临的压力,不仅来自政治上的有形的控制,越来越多的是来自商业上的无形的控制。能否摆脱这些控制,关键是看新闻工作者是否具有新闻职业的理想与激情,亦即我们通常所说的新闻职业精神。

文学博士论文范文 篇八

[关键词]新闻传播;博士生教育;目标定位;教育模式;高等教育

博士生教育是当代国际上公认的正规高等教育的最高层次。博士生教育的质量和数量是衡量一个国家高等教育发达程度和文化科学发展水平及其潜力的一个重要标志;它不仅关涉一个国家人才培养的整体质量,而且影响到一个国家科学创新能力的储备与民族文化的传承,以及与之相关的学术声誉与民族形象。

我国新闻传播学科的博士生教育始于1985年。该年,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开始招收第一批新闻学博士生。直到上个世纪末,我国先后有人民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传媒大学、武汉大学等四所高校和中国社科院拥有新闻传播学科的博士学位授予权,共设置了新闻学博士学位授予点5个、传播学博士学位授予点3 个。在这15 年间,我国新闻传播学博士生教育一直在稳步发展,培养了一批活跃在新闻传播学术界的出色人才,产生了一批优秀的学术成果,同时也积累了一定的新闻传播顶尖人才的培养经验。进入新世纪后,在全国高校新闻传播教育快速发展、且重点建设研究型新闻传播学教育体系的要求在许多高校日益高涨的形势下,经过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新闻传播学科评议组的两次评审,又先后有清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北京大学、四川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暨南大学、浙江大学、上海大学、厦门大学和解放军政治学院等十所高校获得了新闻传播学科的博士学位授予权,新增设新闻学博士学位授予点6个,传播学博士学位授予点7个。应该说,经过这两次评审,我国新闻传播学博士生教育有了一次整体规模的推进,打造了一个更宽广的高层次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平台,形成了竞争与合作的整体态势;对于新闻传播学博士生教育来说,这可谓是一次大的“跃进”。

然而,毋庸置疑的是,量的增长、规模的扩大并不必然带来新闻传播博士生教育质的提升。尤其是在今天全国高校新闻传播教育整体规模迅速扩张的背景下,更应该冷静地对其最高阶段博士生教育进行审慎规划、科学布局和系统建构,将其作为一个关系新闻传播学长远发展的大计,进行具有战略性和基于科学发展观的探讨。

一、新闻传播学博士生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新闻传播学博士生教育的20 来年历史与其他学科相比时间并不长,因此,一直是处于摸索和尝试阶段;加之近些年来,随着教育环境的急剧变化以及教育目标及体系的不断调整,新闻传播学博士生教育在发展的同时,也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首先,对博士生教育的目标定位不够明确。如前所述,博士生教育是正规高校教育的最高层次。这一层次的教育是将一个学科的知识体系与学科方法进行综合性地传授和深入地积淀,并培养学生站在学科前沿和尖端,通过具有创新性和开拓性的研究以产生具有学术性和实践性的成果的过程。这一具有普遍性的指导原则,应用于不同学科,就需要针对本学科发展的要求和现状,对自身的目标定位作出准确而清晰的界定。众所周知,相对于其他人文社会科学,新闻传播学科有着自身的“独特性”;它深深植根于人类对新闻传播业的需要和理解之中[ 1 ] ;它既融合其他学科的知识和理论,又与实践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也正因为这一“独特性”,新闻传播学博士生教育在开创时,还曾一度被认为没有必要,也被质疑到底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这正说明了中国新闻传播学博士生教育面临的定位问题。传统上认为,博士学位是精英性、研究性学位,是为从事学术工作或一些领域的应用研究工作做准备的。然而多年来,有为数不少的新闻传播学博士实际上主要从事一般的教学工作和新闻传播实务工作,而在自己的专业方面做的研究工作并不多。特别是近些年来,随着众多业界人士纷纷攻读博士学位,博士学位的传统目的(为研究进行训练)和实际用途日渐分离,已是不争的事实。新闻传播学博士生教育究竟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 新闻传播学博士生教育的专业化究竟如何体现? 新闻传播学博士生的社会美誉度怎样? 如何将博士生教育与新闻传播界的整体发展相联系? 对这些问题,新闻传播学博士生教育理应作出系统的、建制化的回答。

第二,博士生教育模式尚不够清晰和稳定。与博士生培养目标定位的不确定相应的是,新闻传播学的博士生的培养模式还缺乏科学和深入的界定。目前一些新闻传播院校的博士生培养方案基本上沿袭其他学科的模式,缺少对新闻传播学科特点,以及学科需要掌握的知识及方法的全面探讨,因此难以制定出针对自己学科特点的人才培养方案。如博士生的入学门槛应该如何设定,是重在考察其学识和科研能力,还是重在考察其一般专业知识和外语水准? 博士生学习期间应该掌握什么样的知识体系和方法论,应该开设哪些必需的课程? 博士生的课程学习与学位论文怎样衔接? 博士生教育应该采取欧洲式的教授与学生一对一式的传授方式,还是采取像美国博士生培养中的集体培养方式,或者采取其他科学有效的方式? 博士生要不要实行淘汰制,如何淘汰? 在明晰新闻传播学博士生教育模式时,对这些问题必须作出科学的回应。但遗憾的是,由于经验的不足,认识上的错位,加之我国教育制度安排上的原因,致使一些高校的新闻传播学博士生教育模式存在着比较严重的随意性和不规范的现象。比如,一些很有科研素养和潜质的考生,仅仅因为“英语差分”便被拒之博士候选人门外。再如,有的院校对博士生教育规定课程的学习重视不够,课程如何设置、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都无“一定之规”,结果课程学习往往未能达到帮助学生获得从事研究工作、准备学位论文所必需的宽广深厚的学科知识基础的效果。还有,博士学位论文开题之前的资格考试或综合性考试应该如何“把好关”,有的院校也无明确的要求和规则,结果造成在培养过程中对博士生的学习效果和质量缺乏“刚性”的制约和监督机制,博士生只要进了“门”一般都能拿到博士学位。[论文网 ]

第三,一定程度的浮躁之风对博士生教育造成不良影响。这一方面表现在近些年随着招生规模急剧扩张,师生比例失调,师少生多,导师投入到每个学生身上的时间和精力减少,学术互动和交流受到影响,博士生教育的质量呈现出下滑之趋。另一方面表现在培养目标上,不是注重鼓励博士生具有扎实深厚的理论功底、宽广的学术视野和熟练到位的研究方法,而是以数量等硬指标为指针,使得学生在学习期间将凑足文章的发表数当作主要学习内容。再一方面还表现在博士学位论文的把关上不严,由于每年毕业生数量增加,在开题、答辩等环节,对博士学位论文的要求有所下降;加之学风不正,道德失范,致使弄虚作假,剽窃等现象在博士学位论文中也时有发生。

第四,博士生教育缺乏学术创新性和创造性。博士生教育的价值在于培养具有创造性的人才,产生具有创造性的智力成果。因此,检验博士生教育成效的主要标准,应该体现在博士学位论文的水平上。学位论文是博士生教育计划的核心要素,必须是进行创造性的研究,以对学科的建设与发展有独特的贡献。然而,实事求是地说,目前有些高校对此还缺乏足够的认识和高度的重视。其具体表现是:一些博士论文的选题或过于陈旧,或过于空泛,或流于琐碎,或流于炒作,而不能把握当前学术前沿,参与学术对话;一些博士论文的前期资料积累不够扎实,因此不能针对最具价值的切入点进行广泛而深入地探讨,论述流于粗放;一些博士生对所需了解的相关领域的知识涉猎不广,基础不牢,因此在论文撰写过程中常常捉襟见肘,理论和方法运用不能做到娴熟有秩;一些博士生在批判性、创造性等方面的训练不够,造成思想的力度和对相关问题的挖掘和解决不力。这些都造成了一些论文成为资料的简单梳理,即使有的选题具有新意,但由于研究功力不足,无法创造出具有创新性和学术价值的研究成果。

二、新闻传播学博士生教育的几点建议

新闻传播学博士生教育存在的上述问题,有的是由于新闻传播学科发展历史较短,对学科规律和博士生教育规律相结合的一些根本性问题缺乏系统深入地全面整合和思考所致,有的是教育制度设计上的欠缺造成的,也有的是由于社会和教育所面临的大环境的冲击所导致。因此,笔者认为,要解决这些问题,要使得我国新闻传播学博士生教育得以可持续发展,为社会输送真正优秀的高层次人才,新闻传播学教育自身应积极借鉴国内外博士生教育的经验,针对新闻传播学的学科特点和中国新闻传播学教育的特殊规律,结合人才需求与社会实际,整合教育资源,走出一条真正合乎科学的新闻传播学博士生教育之路。

第一,科学界定新闻传播学博士生教育的内涵。大学的“教育理念是人们对大学精神、性质、功能和使命的基本认识,是对大学与外部世界诸元素之间关系的规定;它是大学内容管理及运转的理性认识基础”。[ 2 ]大学的新闻传播教育作为一项专业性的教育,理应如台湾著名新闻传播教育家郑贞铭所言,“在技术学习之外,更要探讨理论、从事研究,以期建立一套严谨的理论体系,才能在高等学术殿堂中树立起应有的地位”。[ 3 ]为此,对于新闻传播学科高层次人才的培养,既要注重对其学术视野宽广度的拓展,又要使其具有较强的专业性;既要使其具有较深厚的学养造诣,又要让其关注学科前沿和现实的新闻传播实践,注意研究解决理论与实践问题,具有很强的科学研究能力。这种人才应是其他学科培养不出来的,在学术素养和科研上有自己的特色和专长。新闻传播学博士生教育的目标与方向,理应琐定在培养这样的专业人才上,即着力为高校和科研机构造就优秀学者。

为了提高新闻传播学博士生的学术素养与科研能力,新闻传播学博士生教育必须科学规划博士生的课程学习,并加强对其在阅读、读书笔记、专题讨论、研究方法等方面的训练和提高。近些年来,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在博士生教育上,十分注重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该院的博士生课程一般分为两类,即知识类课程与研究类课程。前者以专业知识的系统掌握和融会贯通为目的,既有广度,又有深度,并有相关研究成果的最新信息;课上还提供详细的阅读书目,要求博士生写读书报告,培养其欣赏和批判专业学术著作的能力。后者的目的是通过边学边做(研究) ,以培养和训练博士生从事研究和写作的综合能力;在课上,博士生们围绕一个专题进行思考、讨论、做研究。这样,不仅训练、提高博士生的研究和写作能力,更重要的是营造了一个现实的专业研究者的工作环境,教会博士生如何进行批判性的思考,如何遵循学术规范,如何使用各种研究资源,如何设计研究题目,如何解读原始资料,如何回应他人的批评和建议。这种训练实际上是一个铸造学术文化或学术习性的过程。

此外,为了提高新闻传播学博士生的学术素养与科研能力,还应制定相应的培养模式,对思想道德教育、课程设置、综合考试内容和方式、论文开题时间和形式、博士论文的学术规范等,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符合自身特点的方案,并严格实施。

第二,控制规模,严进严出,打造新闻传播学博士生教育的品牌效应。新闻传播学博士生教育的平台随着多家高校新闻传播院系的加入而变得更加宽广了,这同时也意味着博士生的数量和规模必将比以前有较大的增加。在这种情况下,更应该注重维护新闻传播学博士生教育的质量,共同为提高教育成效、培养顶尖人才而努力。针对目前社会上对新闻传播学博士生还缺乏广泛的认可和美誉,新闻传播学博士生的整体效应发挥尚未达到理想的程度,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在博士生的招生、培养、资格考核、学位论文答辩以及学位授予上,比较注意通过制度建设,严把质量关。一是控制招生规模。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现有博士生导师15人,每年报考博士生人数达到三四百人之多,但招生人数一直控制在30人左右,平均每位博导招收2 人。二是提高博士候选人门槛。这主要是借助资格考核(综合考试)和学位论文的开题报告两个环节,实施筛选、淘汰,以保证德才兼备的合格人才进入到博士候选人行列。三是严格规范学位论文的答辩和学位授予。

这主要通过学位论文双盲评审、校内外专家的集体评审以及学位公示等举措,保证每个博士学位获得者都是符合标准的优秀人才。近些年来,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每年只有不到十位博士生获得博士学位,占当年招生人数的三分之一左右。

第三,重视博士生导师及指导团队的综合素质要求和能力考核,确保博士生教育师资队伍的素质及其指导教育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博士生导师及其指导团队在招生、培养学生及博士论文答辩等方面较其他层次的教育具有更大的权限,因此要重视博士生导师人选的遴选,重视其“人格”塑造和“师德垂范”;同时要引导、促进博士生导师在博士生课程教学、科学研究、论文把关等方面加大指导力度,鼓励导师与学生经常交流、沟通。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对博士生导师所进行的遴选和考核,就包括着学术水平、道德素养、敬业态度、组织能力以及待人处事等方面的内容。与此同时,还十分注重将学生的成才与导师的责任感、信誉、综合素养联系起来,注重维护导师职责的神圣性和荣誉感。

第四,实行差异化竞争与合作,实现博士生教育的多元化。在博大精深且具备批判精神、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整体素质要求下,各院校新闻传播学博士学位授权点应彰显自己的特色,根据自己的学科优势和特色侧重培养博士生,使其成为该领域和方向的顶尖人才,从而促进人才与学科前沿接轨。这不仅要体现在博士学位论文的选题和创新性上,而且应系统地体现在博士生培养的各个环节上。目前与其他人文社会学科相比,新闻传播学的整体发展水平并不高,高质量学术研究成果、学养深厚的优秀人才并不充裕,因此博士生教育更应成为促进新闻传播学科发展和高层次专业化人才辈出的舞台。

第五,确保博士生教育的经费投入,开拓多元化经费筹措渠道。要发展就要有投入,博士生教育要加大经费投入,尤其是在学术研究上以及优秀人才与成果的奖励上,更应有足够的经费支撑。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现,高等教育的资助渠道必将越来越多样化,对此,我们要注意积极争取,大力开拓、吸纳。近年来,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除了通过课题申报,争取政府和学校拨款外,还十分注意与相关传媒、产业合作,拓展经费来源。目前,全院博导的科研经费年均人平在8万元以上。

总之,在今天新的人文社会科学革命和大众化高等教育的时代,为了使新闻传播学博士生教育发展成为一种培养有创造力的优秀学者的有效途径,应着力注重完善其基本结构,扩展其必需的学科知识,力求教学质量优秀和研究设施、成果先进,从而便于其在规模增加的基础上尽快建立并完善有自身特色的多样化、高质量的学术体系。[论文网 ]

参考文献:

[ 1 ]单波。 反思新闻教育[ J ]. 新闻与传播研究, 1998 (4) .

文学博士论文范文 篇九

关键词:博士学位论文;国际化评审;评阅意见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5-0235-02

一、国际化评审的重要意义

博士培养质量反映一个国家的人才素质和科技水平,而博士学位论文质量是培养质量的重要体现。博士论文国际化评审,即论文采用全英文书写,主要由外籍专家评审,并采用全英文的方式进行毕业论文答辩。对博士论文进行国际化评审,有利于比较和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以评审促进博士培养质量和学位论文质量提高,从而培养出一批具有全球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拔尖创新型人才。同时国际化评审有利于增进国际交流与合作,扩大我国大学的国际学术影响力。因此,进行博士学位论文的国际化评审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探索国际化评审的必要性

首先,随着我国研究生培养国际化程度的提高,一些高校花大力气建设了一批全英文专业,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留学生到我国攻读全英文博士学位。有些高校甚至聘请了国际知名外籍教授担任全职教授或兼职博导。这部分博士生毕业全部撰写英文论文。采取国际化评审的方式,更符合这些师生的实际需求。

其次,众多高校与国外高校合作建设了一大批双学位博士生项目。试行博士论文国际化评审,有利于博士生的培养标准进一步与国际接轨。同时也吸引了国外优质留学生生源来我国攻读双学位项目。

三、国际化评审的实践背景

此前,国内少数高校曾进行过博士论文国际化评审的尝试[5],但是并未有大范围的实践。国内对博士学位论文的国际化评审方式尚处于摸索阶段,尚待完善和改进。因此,本文以上海交通大学生物学学科的博士学位论文国际化评审实践为借鉴,通过分析和总结,试图为今后国内的博士论文国际化评审探索提供参考。

我校的生物学科近年发展迅速,在教育部第三次学科评估中位列第三,且博士培养的国际化程度较高,因此生物学科成为我校985三期试点国际化评审的学科之一。本文以该学科进行的博士论文国际化评审为例,通过分析专家的评阅意见,力求从国际专家的评阅意见中总结出先进经验,为今后提高博士培养质量提供借鉴。

四、评审的侧重点分析

参加评审的既有来自德国、英国、美国等国的欧美专家,也有来自日本、韩国、新加坡、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亚洲专家,还有来自欧美著名大学的华裔专家,以及国内知名大学和研究机构的专家。通过对总计32份国际评审专家的评阅意见的分析,发现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专家,评阅的重点既有相似之处,又有侧重点的不同。

生命科学是一门研究生命活动规律的实验科学,讲究的是发现未知,各国专家都关注论文的创新性,以及创新的实用价值。不过专家们评阅关注的点各有不同。

(一)欧美专家

欧美专家往往会对论文的研究领域、研究目的、研究策略、实验步骤、实验结果逐一细致分析,指出闪光点。欧美专家关注作者作为独立的研究者,选取合适的实验方法,并熟练运用,使之为解决科学问题服务的能力,并同样看重课题合作研究者对文章的贡献。欧美专家不光看重论文作者作为第一作者完成的研究,也看重作者作为第二甚至第三作者,协助他人完成的相关课题。尤其重视作者是否在本领域内影响因子高的SCI期刊上发表了论文。同时,欧美专家尤其关注英文的写作,特别是摘要和前言的写作。大到文章的结构,语言的陈述,小到图表图例的格式,参考文献的标注,语法和拼写错误等,都会在评阅意见中指出。

(二)亚洲专家

亚洲专家会详细分析作者的写作和实验思路,并同样关注作者的科研水平,包括对所研究领域背景知识的了解程度,以及对实验方法和技能的全面掌握和熟练运用。和欧美专家相似的还有,亚洲专家同样重视作者在影响因子高的SCI期刊上发表的论文。对论文的写作细节的关注度也和欧美专家类似,也都提到了前言和摘要的写作,用词的准确性,图表图例、参考文献、语法和拼写错误等。不同的是,亚洲专家尤其关注论文的实验部分,设计是否合理,数据是否充分,结论是否有说服力等都是关注的重点。并且,亚洲专家往往会关注作者下一步的研究方向。

(三)欧美华裔专家

欧美华裔专家和亚洲专家相似的是,也会详细分析作者的写作和实验思路,并同样重视论文的实验设计和实验结果的分析。作者对本研究领域背景知识的了解程度,也是华裔专家关注的重点之一。这和欧美、亚洲专家也类似。华裔专家也重视作者发表的SCI论文,但程度不及欧美和亚洲专家。虽然所有参加了国际评审的博士生都发表了较高水平的SCI论文,但是只有约三分之一的华裔专家的评阅意见中提及了SCI论文。而绝大部分欧美专家和亚洲专家都对作者发表的SCI论文有所提及,并把发表SCI论文作为博士生科研水平的重要体现。华裔专家特别重视的是论文的独创性、工作量以及研究深度。华裔专家还重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论文写作细节如拼写和语法错误等也有提及。不同的是,华裔专家往往会对下一步的研究方向提出自己的建议。

(四)国内专家

国内专家和国外专家相似的是,关注作者分析和解决科学问题的能力,且关注论文实验的设计和的分析,以及论文涉及的工作量和研究成果的现实意义。和华裔专家相似的是,国内专家一般也会提出对下一步研究方向的建议。和国外专家明显不同的是,评阅意见中几乎不提及作者发表的SCI论文。国内专家会对论文写作上的细节有所关注,如指出图表和图例的标注错误,但是对英文用词的准确性,拼写和语法错误等,未有提及。

五、启发与思考

一方面,多份海外专家的评阅意见提到论文已经达到国外知名高校授予博士学位的水平,这表明国内生物学科博士生的培养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同时虽然各国专家的评阅重点有所区别,但是所有专家都特别重视论文的独创性。独创性既包括独立思考,独立解决科学问题,又包括提出创新的观点,使用创新的方法,得出新颖的结论。因此,创新能力的培养一直是博士生培养的重点。

另一方面,虽然近年来各高校都对博士毕业有发表一定水平的SCI英文论文的要求,但是,从专家的评阅意见来看,国内博士的英语写作能力尚待加强。除个别专家提到论文作者的英文流利外,其他都曾详细地指出作者用词、拼写和语法的错误。因此今后在博士培养中,撰写英文论文的能力需要作为一个培养重点。目前我校已经开设专门针对博士生的学术论文写作课程,旨在提升博士生撰写英文学术论文的能力。

综上,博士学位论文进行国际化评审是博士生培养与国际接轨的必要准备。国内博士论文虽内容已经达到一定水平,但与国际先进水平尚有差距。因此,今后应该继续推进和推广博士论文国际化评审,努力学习国外培养博士生的先进经验,提升博士生培养的总体水平。

参考文献:

[1]马莉萍。浅析研究生学位论文评审及主要方法[J].科技管理研究,2005,(10):131-135.

文学博士论文范文 篇十

〔关键词〕 马克思;博士论文;哲学;宗教批判

〔中图分类号〕a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769(2012)05-0148-04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开篇就宣告:“就德国来说,对宗教的批判基本上已经结束;而对宗教的批判是其他一切批判的前提”〔1〕,宗教批判在马克思的社会批判理论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在马克思的一系列经济和政治批判中,依然充满着对宗教问题的阐释与批判,诚如洛维特所言:“马克思走向政治世界批判的步骤并没有简单地把已经作出的宗教批判甩在身后,而是在向批判尘世世界的这种进步中同时也为批判‘天国’世界亦即宗教获得了一个新的立场。”〔2〕马克思在博士论文中所高扬的哲学对宗教的批判和哲学的拯救行动就是其社会批判理论甚至是整个理论大厦的原始点。

一、哲学征服宗教的“政治活动”

马克思的博士论文《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所研究的主题是关于两位古希腊先哲的自然哲学学说。然而,在19世纪50年代末致拉萨尔的信中,马克思明确表明,研究两位自然哲学家的学说,不是哲学兴趣,而是政治兴趣,“[较晚的]哲学家——伊壁鸠鲁(尤其是他)、斯多葛派和怀疑论者,[我]曾专门研究过,但与其说出于哲学的兴趣,不如说出于[政治的]兴趣。”〔3〕从马克思博士论文的内容上看,他出人意料地用了大量的篇幅着墨于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的生活和写作方式之不同;从博士论文的结构形式上看,在论文的序言、附注和附录中他都在慷慨激昂地批判宗教和阐扬哲学的卓越。就此而论,马克思的博士论文展开的不啻是一场以哲学征服宗教、救赎自由的“政治活动”。

伊壁鸠鲁说:“要得到真正的自由,你就必须为哲学服务。凡是倾心降志地献身于哲学的人,用不着久等,他立即就会获得解放,因为服务于哲学本身就是自由。”〔4〕但世间哲学类别众多,选择为哪种哲学服务才能获得自由呢?马克思的博士论文选择伊壁鸠鲁哲学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即是选择服务于伊壁鸠鲁哲学。这种选择的重要原因在于伊壁鸠鲁哲学是对实在的解释与对政治自由的肯定。美国学者维塞尔认为:“马克思对伊壁鸠鲁哲学感兴趣的部分原因是伊壁鸠鲁哲学提供了一条哲学救赎的道路……马克思对伊壁鸠鲁的兴趣意味着他对作为一种救赎方式的哲学本身感兴趣。”〔5〕此处,“救赎”一词实有“解放”的韵味。联系到伊壁鸠鲁是古代最伟大的宗教批判家与启蒙思想家 马克思在博士论文中认为“伊壁鸠鲁是最伟大的希腊启蒙思想家”。,他曾对宗教提出过完整的解释和批判,几近毁灭性地打击了古代宗教,我们可以认为,马克思借助伊壁鸠鲁“救赎方式的哲学”获得了一种超出宗教之外的批判视野,希冀通过哲学对宗教的批判以及哲学的意志拯救行动能够实现真正的解放的政治旨趣。 一般认为,古代的宗教批判是为消除恐惧,获得心灵的平静和快乐,而现代的宗教批判则是为了彻底消除宗教这一最大的欺骗形式,使人成为自然的主人和所有者。马克思在哲学拯救与宗教批判的对立意义上,充分彰显出哲学的救赎功能。

马克思宣告哲学与宗教的誓不两立,他承继伊壁鸠鲁反叛宗教、护卫自我意识的“绝对自由”的精神,高调地声明哲学“痛恨所有的神”,宁可像普罗米修斯一般做“哲学历书上最高尚的圣者和殉道者”〔6〕,也不愿屈辱地苟活于阴郁幽暗的宗教“洞穴”。在博士论文的开篇序言中,马克思即批判普卢塔克对伊壁鸠鲁神学的论战,明言普卢塔克把哲学带上宗教法庭的立场,“令人想起一个被指控犯了背叛自己臣民的叛国罪的国王”〔7〕,同时指出,“只要哲学还有一滴血在自己那颗要征服世界的、绝对自由的心脏里跳动,它就将永远用伊壁鸠鲁的话向它的反对者宣称:‘渎神的并不是那抛弃众人所崇拜的众神的人,而是把众人的意见强加于众神的人。’

〔8〕宗教无疑正是作为“众人的意见”强加于众神的力量,它致使“众人所崇拜的众神”并不是“众神”的本相。在伊壁鸠鲁看来,众神避开世界,居住在世界之外,对世界漠不关心,与众人毫无关系,“人们崇敬它们是由于它们的美丽,它们的威严和完美的本性,并非为了谋取利益”〔9〕这与“众人所崇拜的众神”毫无一致之处。何况,马克思认为,对于哲人来说,“人的自我意识是最高神性的一切天上的和地上的神。不应该有任何神同人的自我意识相并列。”〔10〕“神学化的理智”和宗教比哲学更重要的描述是极端错误的。

作为“征服世界的、绝对自由”的自我意识哲学,必然要质疑和批判作为各式各样的偏见与错误意识的种种宗教和神圣,“哲学”和“宗教”根本上是存在冲突的。为解决这个冲突,在苏格拉底事件之后,哲人的态度呈现出两种路向:其一,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主张对民众采取一种“高贵的谎言”的政治哲学,审慎地对待人们的宗教信仰,改善而非颠覆受宗教主导的人类社会,防止哲学对社会的“疯狂”侵袭;其二,伊壁鸠鲁摒弃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遮遮掩掩、暧昧不明的态度,坚决地采取了站在宗教对立面的立场,以巨人般的勇气复兴前苏格拉底自然哲人用哲学对抗宗教的明确立场。〔11〕伊壁鸠鲁这一大无畏的精神为后来的启蒙哲人所接受,而在近代启蒙背景中成长的马克思,几乎具备启蒙哲人的所有抱负和激情,毫不犹豫地扛起了以哲学征服宗教的大旗。正如伊壁鸠鲁的所有自然哲学均服务于其反宗教的动机一样,马克思对希腊原子论的研究也服务于其反对宗教的政治旨趣。

作为哲人的马克思,其哲学研究的目的就是要把人们从偏见、迷信和宗教中引导、“救赎”到“哲学”的“真理或光明世界”,走出柏拉图的“洞穴”,由此反抗宗教在神的名义下把人“救赎”到晦暗不明的黑暗中去的荒谬举动。因为依照启蒙哲人的预言,凡是在人们开始按照哲学的理性进行思考的地方,宗教和迷信就不再有活动的余地;而哲学的理性思考也只有在超出恐惧和无知的地方才能开始。当然,这个过程是艰辛的,面对的压力也是严峻的。所以马克思说:“哲学研究的首要基础是勇敢的自由的精神”〔12〕。 方式选择及原子偏斜理论的本体论意义

马克思在博士论文中,一方面生动地描绘了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两者的研究方式、生活方式的不同,映现出两个不同的思想家形象;另一方面也详述了两者学说上的差异与对立,着重强调原子脱离直线而偏斜的理论把伊壁鸠鲁同德谟克利特思想的实质区别。深刻凸显出伊壁鸠鲁的自由意志哲学能够挣脱众人的意见与宗教精神的限制,甚至能够征服世界,实现绝对自由的本体论意义。

关于研究方式的选择。马克思描绘道:“德谟克利特不满足于哲学而投身于经验知识的怀抱,而伊壁鸠鲁却轻视实证科学,因为按照他的意见,这种科学丝毫无助于达到真正的完善”〔13〕;德谟克利特说“我发现一个新的因果联系比获得波斯国的王位还要高兴”,而伊壁鸠鲁则认为,探讨客体只在于使那进行解释的主体得到安慰,目的在于追求自我意识的心灵的宁静,而不在自然知识本身;〔14〕“德谟克利特由于对知识感到绝望而弄瞎了自己的眼睛,伊壁鸠鲁却在感到死亡临近之时洗了一个热水澡,要求喝醇酒,并且嘱咐他的朋友们忠实于哲学”〔15〕。因此,研究方式的选择制约着人们的生活方式。自然哲学不单纯是对外在世界的客观研究,也是关乎人的自我意识,关乎人的生活方式的学说。在马克思的视野中,相比德谟克利特,伊壁鸠鲁才是真正的哲人,只有在伊壁鸠鲁那里,哲学成为救赎的工具,摆脱了大众意见的束缚与宗教精神的限制,从而在哲学中感到满足和幸福,由此得到真正的自由。当然,马克思的自由已经不仅仅是伊壁鸠鲁的对恐惧的摆脱与自我意识的宁静,更是指人真正征服世界的能力,尤其是哲学对众人的宗教生活的征服能力与救赎能力。维塞尔认为,马克思使用的“征服”一词是bezwingend,这个词意味着强迫(forcing)。也就是说,普罗米修斯精神“强迫”世界成为人类自由之所。只有通过征服世界,人才能够创造自己的文化宇宙,才能创造自我神性的保护而战胜死亡。〔16〕人成为宇宙的理想生活的创造者,正是马克思宗教批判的终极目标。

关于原子偏斜理论的意义。马克思认为,伊壁鸠鲁的原子王国所展示的是人的自我意识的世界,凸显的是人的自我意识的绝对性与自由。原子作

为抽象的、个别性的自我意识的自然形式,表征的实际上是个体的人。马克思对伊壁鸠鲁原子论的解读其实包含着对人之生存样态的洞悉。原子在必然性的直线运动中丧失了个体性与独立性,如同个体的自由在外在的划一行动中丧失了自身,但原子的偏斜运动打破了这一“命运的束缚”。原子由于脱离直线,偏离直线,从而从自己的相对存在,即从直线中解放出来,如同表征着人的自我意识的原子经历否定之否定,以偏斜运动否定直线运动,通过独立性和对同他物的一切关系的否定脱离了限制性的定在,从而摆脱外在之束缚与羁绊获得独立自由的特性。〔17〕而这一点对于马克思来说,正是人们逐渐脱离宗教的偏见与魅惑,洞察到人拥有神性般的自我意识而确证人的自由和平等的过程。“原子偏斜理论”构成了伊壁鸠鲁哲学与德谟克利特哲学的差异。原子偏斜是对实在的解释,藉此肯定了人的自我意识的自由。原子的偏斜打破了命运的束缚,将这一思想应用于人类的自我意识,则“偏斜正是它胸中能进行斗争和对抗的某种东西”〔18〕。原子的偏斜改变了原子王国的整个内部结构,并形成了原子的相互排斥这一自由意志的最初形式,因为它摆脱了强制的运动与盲目的必然性行为,这正是作为理性之光的哲学对作为幽暗泥塘的宗教的摆脱与胜利,彰显出具有独立自由意志的人才有可能挣脱宗教的束缚的事实。伊壁鸠鲁提出的哲学学说是一种作为救赎方式的哲学。

伊壁鸠鲁与德谟克利特研究方式的差异及伊壁鸠鲁原子偏斜理论的运用,实质上是本体论与物理学的差异。德谟克利特将原子作为客体进行研究,把握的是原子客体的必然性,没有涉及主体本身,只具有物理学意义;伊壁鸠鲁通过原子发现了自由意志主体,并确立了自由意志主体的性质与自由意志摆脱宗教的本体论意义。

三、自我意识哲学的内在之光与外在之明

马克思批判了“关于神的存在的证明”,指出这些证明“不外是空洞的同义反复”〔19〕。一切关于神的本体论证明都是不成立的,它们只是人的自我意识的直接证明。彻底扫除了“神”这一宗教的最高基础之后,马克思阐述了自我意识哲学如何实现对世界的救赎,这是伊壁鸠鲁的“救赎方式的哲学”对宗教批判的完成。

马克思在博士论文的附录中指出,历来关于神的本体论的证明无非就是说,某人现实地想象的东西,对于某人来说就是现实的表象。因为我的想象是由某东西作用于我,所以当我现实地想象神,神对于我来说就是现实的表象,这一“现实的表象”将证明神具有一种实在的存在。马克思指出,人如果相信自己想象的表象,这一表象就会起作用,如古代的摩洛赫和阿波罗神都曾是人们生活中的一种现实的力量一般。但是,马克思接着论证到,如同某人将纸币带到不知纸的这种用途的国家去,必将被人嘲笑他的主观表象一样,要是将某人所信仰的神带到信仰另一些神的国家去,必将被人嘲笑他受幻想的支配。“一个特定的国家对于外来的特定的神来说,就同理性的国家对于一般的神来说一样,是神停止其存在的地方。”〔20〕由此,马克思指出,“对神的存在的证明不外是对人的本质的自我意识存在的证明,对自我意识存在的逻辑说明。例如,本体论的证明。当我们思索存在的时候,什么存在是直接的呢?自我意识。”〔21〕对神的本体论存在的一切证明歧视都是对神的不存在的证明,是对一切关于神的观念的驳斥,如笛卡尔“我思故我在”的沉思一般最终只是证明了人的自我意识的最高神性。维塞尔的论断也许是可信的:“从马克思博士论文时期看来(假如没有更早的话),那种超越了人的所谓上帝的存在(即使如人一样的客观存在也能在他那里被构建)对他而言也许没有任何价值,因为对马克思来说,价值意味着人的存在——最高的神性的自我意识。……马克思相信,社会主义是人的理想的完美,不需要指向一个所谓神圣的父。”〔22〕既然神已经被扫除出这个世界,宗教已经被证明只不过是一种虚幻的形式,那么救赎世界,实现和护卫人类自由的责任就要依靠自我意识哲学。 场救赎运动,“哲学必须成为尘世的(现实的)哲学,而世界必须成为哲学的(观念的)世界。哲学既是救赎的工具,同时也是救赎的内容。为此,对马克思来说,哲学拥有一颗‘征服世界和绝对自由的心’。”〔23〕马克思认为,“征服世界与绝对自由”是哲学的本性,哲学是救赎意识的认知形式,它必须面向世界,在征服世界的过程中获得绝对自由的自我意识

。“当哲学作为意志面向现象世界的时候,体系便被降低为一个抽象的总体,就是说,它成为世界的一个方面,世界的另一个方面与它相对立。体系同世界的关系是一种反思的关系。体系为实现自己的欲望所鼓舞,就同他物发生紧张的关系。它的内在的自我满足和完整性被打破了。”〔24〕哲学要面对世界,而不再只是解释世界之所是的内容,不再只是沉思根本存在的内容;哲学必须把世界变成哲学欲求的应该所是的内容,成为救赎行动的自我意识。

只有如此,哲学的本质才有可能实现,一个新的理论和新的自由世界才有可能在暴风雨中诞生。“本来是内在之光的东西,变成转向外部的吞噬一切的火焰。于是,得出这样的结论:世界的哲学化同时也就是哲学的世界化,哲学的实现同时也就是它的丧失,哲学在外部所反对的东西就是它自己内在的缺点,正是在斗争中它本身陷入了它所反对的缺陷之中,而且只有当它陷入这些缺陷之中时,它才能消除这些缺陷。”〔25〕

假如认为伊壁鸠鲁的哲学处境是由亚里士多德体系造成的,而马克思的哲学处境则是由黑格尔体系造成的这一相类似的哲学处境之下,我们有理由信服美国学者沃格林的如下一段话:“意识的主权与反有神论的反叛是在一个开始就有的,它们作为动机进入到了马克思对由黑格尔体系造成的哲学处境的反思之中。在黑格尔与亚里士多德的哲学体系中,哲学‘封闭自身成为一个完整的、全体的世界’,像这样的体系乃是哲学中的‘节点’,它们中断了哲学的直线发展。要在沉思中来进一步完善这样的体系是不可能的,其继承者将转向哲学实践和对时代的批判。”〔26〕我们也更能体会到马克思选择伊壁鸠鲁哲学作为其博士论文的主要研究对象的深意所在,那就是把哲学当成一种救赎方式,深入到实践和时代的深处去挽救那些遭受宗教魅惑的人们。

四、结语

就马克思借助伊壁鸠鲁的“救赎方式的哲学”所拥有的超越宗教的批判视野而言,其哲学的“征服世界和绝对自由之心”还只是在自我意识中跳动,只是以“理性的自然之光”照亮了幽暗诡秘的宗教世界,彰显了哲学的救赎意志。这种批判仍然只是思辨式的批判,依然局限于斯宾诺莎和青年黑格尔派的理性精神启蒙,它本质上仍是以“精神的批判”来消灭或以“自我意识”来消融宗教的“幽灵和怪影”,虽然批判的锋芒很犀利,但还略显缺乏浑厚的根基,因为尚未寻找到合适的中介让自身成为革命的物质力量。马克思从哲学上批判宗教只是宗教批判的序幕,而不是其最终的完成。这种批判无疑具有理性启蒙的价值,其巨大的政治意义就是促成政教分离,让国家尊重个人的宗教信仰自由以及严格限定公共权力的支配范围。然而“犹太人问题”已经使这一解决方案出现裂隙,哲学式的理性启蒙既不能消灭宗教,也无法化解宗教派别之间的冲突,价值冲突、“诸神之争”依旧存在于世间。因此,宗教批判必须要走出自我意识哲学的视野,摆脱在“思辨王国”中的“纯哲学批判”式的范围限定;必须反思哲学批判的前提,不能单纯地将自我意识哲学作为宗教批判的前提和归宿,不然,根本无法消灭宗教的神秘性。

马克思在博士论文中的宗教批判的理论性质总体上还囿于大卫?施特劳斯、费尔巴哈、鲍威尔和施蒂纳等人的思想传统;马克思在写作博士论文时期尚属于“青年黑格尔派”。不过,马克思已认识到其宗教批判的局限性,从而坚决地清理了自己与“青年黑格尔派”的思想关系,指出,“这些哲学家没有一个想到要提出关于德国哲学和德国现实之间的联系问题, 关于他们所作的批判和他们自身的物质环境之间的联系问题”〔27〕。在转入政治和经济的批判之后,马克思在新的层次上提出了对宗教的批判,即对宗教的世俗批判。

〔参考文献〕

〔1〕〔2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516.

〔2〕〔德〕卡尔?洛维特.从黑格尔到尼采〔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471.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27.

〔4〕〔6〕〔7〕〔8〕〔9〕〔10〕〔13〕〔14〕〔15〕〔17〕〔18〕〔19〕〔20〕〔21〕〔24〕〔2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4,12,11,12,35-36,12,24,27-28,25,35,34,100,101,101,75,75-76.

〔5〕〔16〕〔22〕〔23〕〔美〕维塞尔.马克思与浪漫派的反讽

〔m〕.陈开华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29,132,133,183.

〔11〕罗晓颖.从伊壁鸠鲁的愤怒到普罗米修斯的誓言——马克思《博士论文》的宗教批判背景分析〔j〕.现代哲学,2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