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工作總結 > 調查報告

春節調查報告【精品多篇】

春節調查報告【精品多篇】

春節調查報告 篇一

調查方式:

問卷調查法

調查時間:

20xx年2月6日至2月15日

調查人:

劉聖祥

抽樣人羣:

來九寨溝旅遊的人

09年年初四川省災後重振和危機應對政策初見成效,解脱降落趨勢,今年“春節”逐漸有回熱徵兆。我組於09年2月5日至2月15日“春節”黃金週期間對遊客在九寨溝的旅遊情形進行抽樣調查,現將所調查的有關內容綜合並剖析如下:

四川暗藏着一處桃源仙境――九寨溝。那裏有重重的山巒和茂密的森林,;有彩色的湖泊和奔湧的飛瀑;還有各種鳥類和珍禽等。九寨溝的獨特和它出色的神話故事如夢如幻,因此人們習慣的將它稱之為“神話世界”。在春節黃金週旅遊安全上,節前和節日期間,成都市假日辦和相干部分,加大了對重要景區(點)的旅遊安全的領導檢討,從源頭上確保了節日期間的旅遊市場安全有序。春節期間,全市無重大旅遊安全義務事故和旅遊投訴,實現了安全、秩序、質量、效益“四同一”。

一、“春節”旅遊市場的總體情形

1、客源市場呈上升趨勢

5.12汶川大地震產生,九寨溝有震感,但並沒有對景區的自然景觀和旅遊服務設施造成損壞。地震過後,九寨溝治理局馬上組織全局所有職工對景區各景點、步遊棧道、觀景台、景區公路、護欄進行拉網式排查,沒有發明破壞和安全隱患。九寨溝地域的賓館、飯店、公路、娛樂、購物等旅遊基本設施均完好無損。統計剖析表明地震後願意來九寨溝旅遊的佔86.65%,以為地震對九寨溝沒有任何影響色遊客佔59.12%。從此可看出九寨溝已經解脱降落趨勢客源開端升温。

今年的“生態之旅”包含:“相約世界最豔麗湖泊―五花海”新年祈福、“新年賀禮―走進躲寨”、“九寨畫院”成立等各項運動,。這一運動增添了客源量,據工作職員先容:九寨溝景區從08年11月16日到年今年3月31日履行淡季票價80元,觀光車票也降至80元;同時還履行二次進溝政策(即假如要二次進溝,只需多買一次觀光車票外加20元工費),二次進溝總費用為260元(不含保險),比旺季節儉360元,目前春節期間天天旅遊人數已經超過2017人。

2、營銷力度加強

這次遊客基礎情形的調查,共計發出調查表50份,回收50份,回收率100%。統計剖析表明,在九寨溝旅遊遊客中按性別構成分,男性遊客佔47%,女性遊客佔53%;按年紀構成分,80後和70後遊客佔92.4%,90後和60後遊客佔7.6%;按職業分,公司、事業單位職員佔53.6%;由上可見,九寨溝遊客羣中,以80後和70後遊客為主,公司及事業單位職員為主。無須多加説明,這樣的一個顧客羣主體,在假日休閒購物餐飲上,七天大假對購物餐飲、花費市場具有較好的拉動作用,全市重要貿易、餐飲業企業銷售額較同期均有必定水平增加。隨着九寨溝營銷力度的加強,特殊是實行了有效的冬季營銷,加強了九寨溝冬季旅遊對遊客的吸引力,當天九寨溝招待的進境遊客同比增加達345%。遊客多了自然收入額就上往了。

3、旅遊地商品價錢與質量

人們旅遊對其旅遊地購物動機必定是請求商品檔次高、購物環境好、商品德量好和服務好。在統計分析中表明佔62.96%的遊客以為旅遊區購物是個“被宰”的運動,商品價格往往比一般商場高出一倍到數倍以上,而且還可能充滿着假冒偽劣商品,所以一些遊客為了不在旅遊區購物而願意多付30%以上的旅遊團費加入所謂的“純玩團”,不過他們在九寨溝旅遊購物中,彼此對商品價格與質量發表自己的看法,仍然在縱情購物。

因此,今後的義務還須要在經營商品和服務上再下一番工夫,以更好地逢迎不同的客羣,在鞏固和發展有必定檔次和個性的顧客的同時,爭奪精力文明和物資文明的雙豐產。

春節調查報告 篇二

調查時間:20XX年春節及其前後

調查地點:我家附近城鎮

調查目的:通過查閲資料、走訪親友、觀察周圍人的過節方式,瞭解春節的民風民俗,體驗中國的傳統文化特色。

調查過程:

一、查閲資料:春節的來歷

春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在我們中國人心中有着極為重要的地位。然而你知道它的來歷嗎?在陝西關中一帶民間,就流傳着有關春節的神奇傳説。

傳説,玉皇大帝為了治理人間,就派天宮的彌勒佛下凡。這事被如來佛知道了,心想:我是佛主,為什麼不讓我去呢?於是,就找玉皇大帝論理。玉帝聽了,無言可對,只好説:“商量商量再説吧。”借商量的空子,玉帝便想了個解圍的法子。

他請來彌勒佛和如來佛,將兩盆花放在二佛面前,説:“這兩盆花你二位各務一盆,誰的花先開,誰就下凡去管理人間。”如來佛心眼多,點子稠,知道玉帝一定偏向彌勒佛,因為他猜到玉帝怕出口之言難收,才以務花為藉口來行此事。面前這兩盆花,恐怕玉帝已暗地作了安排,於是也想出個小計來。他借彌勒佛合目謝恩的機會,悄悄地把兩盆花換了個位置。第二天,如來佛的花就開了,因此彌勒佛只管了一天人間,這天就是正月七年級。傳説彌勒佛心善,這天他讓人們吃好穿好睡好,因而正月七年級人們就歡歡喜喜,興高彩烈的過了一天。後來,人們為了紀念彌勒佛,就把這初春之時,二佛交接的時刻稱做“春節”。

二、我的見聞:家人過春節的過程

我的家鄉處在南方地區,春節的習俗數不勝數,這其中,較著名的還不少,如蒸年糕、做臘肉、吃圓子、貼對聯、放煙花、拜大年等等。我們一家子都十分重視這個節日,大寒那天就熱火朝天地做起了新年大掃除。擦窗户、洗牀單、掃地,只要能打掃的,就絕對不留一點灰塵。一家人雖然都不停地忙碌着,但臉上都喜洋洋的,充滿了對過年的期待。鄰居們也都紛紛行動起來,只要一打開窗户,隨時可以看見對面樓房曬台上那些大大小小、花花綠綠的。牀上用品,以及窗沿下那令人垂涎欲滴、新鮮美味的臘腸臘肉,真熱鬧!

此外,春節期間的賣場也是萬分火爆,此時人們的購物熱情異常地大,零食、蔬菜、生活用品、煙花爆竹……有錢的買好的,沒錢的也得裏裏外外換新的,彷彿不花錢就不叫春節。走進超市,收銀台前那長長的隊伍似乎永遠也排不完,紅紅火火的年貨大街就不用説了,就連往日人流稀少的化粧品櫃、保健品櫃的顧客也多了許多,而且都是大把大把地買,往日掙錢的辛苦早已被春節的喜慶氣氛掩蓋得一乾二淨。我的家也堆滿了各式各樣的年貨,食品櫃裏、冰箱內、茶几上,到處都是花花綠綠的年貨。而煙花爆竹也早已準備好了,就等着大年三十晚上的美麗綻放了。

盼呀盼,大年三十終於來了,白天,大人們貼對聯、購食材,準備年夜飯,而我們這些孩子,就開開心心地放起各式各樣的鞭炮。等到天色漸黑,年夜飯就快好了。開飯前,大家先互相口頭表達了祝福,然後一起吃晚餐,共度團圓之夜。酒足飯飽之後,叔叔點燃了煙花,頓時,深藍的夜幕映現出一朵朵禮花,宛若天女下凡,流光溢彩,美不勝收。第二天是大家拜年的時間,人人穿着豔麗,精神飽滿,將甜蜜的祝福送給每一個人。

過年真快樂呀!

三、我的感受:春節不一般

春節是中國的傳統佳節,是人們心目中最最隆重的節日,對人們擁有極高的凝聚力和感染力。它的每一個習俗、每一個傳説都流淌着濃濃的中國特色。千百年來,它一直根深蒂固地被人們熱愛着,沒有一個節日有春節這樣隆重,在人們人的心中有這樣高的地位。

我想,春節之所以這樣受人們重視,首先因為春節是一個美好的節日,它帶給了人們快樂,給人們送去了温馨的祝福。其次,它的時間正好處在年關,奔波了一年的人們,看見了它的到來,就彷彿看見了忙碌的盡頭,看見了閒暇的空間,看見了新一年的希望。而且,春節又是一家團圓的日子,海外的遊子在這一天終於可以投入家的懷抱,真恨不得一年再多來幾個春節哩!最後,春節又象徵着萬物的復甦、春天的降臨,這意味着一冬的寒冷終於可以煙消雲散了,上一年的煩惱也將隨着融化的冰雪消失到九霄雲外。綜合想來,春節真是一個意義重大、與眾不同的節日啊!

春節的社會實踐調查報告 篇三

調查概括:

調查時間:20xx年x月x日

調查人:

調查方式:查資料,詢問長輩

調查目的:

瞭解春節習俗

調查背景:

春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也是我國人民最重視的節日。每當春節期間我國各地方人民都會舉行各種活動來慶祝,這些活動有很多是從歷史的長河中遺留下來的',並形成了地方風俗。

調查內容:

春節一般指除夕和正月七年級,是一年的第一天,又叫陰曆年,俗稱“過年”。但在民間,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七年級為高潮春節。春節的前奏要數小年了。

1、小年

小年是我國漢族傳統節日,也被稱為謝灶、祭灶節、灶王節、祭灶,在不同的地方日期不同,在農曆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或二十五。小年是民間祭灶的日子。小年是民間祭灶的日子。據説這一天,灶王爺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報告這一家人的善惡,讓玉皇大帝賞罰。祭灶時,還要把關東糖用火融化,塗在灶王爺的嘴上,這樣他就不能在玉帝面前説壞話。“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習俗,因此祭灶王爺,只限於男子。過了二十三,離春節只剩下六、七天了,過年的準備工作顯得更加熱烈了。要徹底打掃室內,俗稱掃塵,掃塵為的是除舊迎新,拔除不祥。過了小年,便迎來除夕。

2、除夕

除夕又稱大年三十,初夜,歲除。 除夕是一年中最後一天了,含有舊歲到次夕而除、明日即另換新歲的意思,一般指農曆二十九或三十。這天,一早起牀,男子準備貼對聯,福等。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家中女子便開始忙碌起年夜飯來,年夜飯又稱團圓飯,我們年夜飯中一般都有雞,魚,肉,湯圓這四道菜,魚的意思是年年有餘,湯圓的意思是團團圓圓。年夜飯是春節家家户户最愉快最熱鬧的時候,一桌豐盛的菜,和家團聚,圍坐桌旁,共吃團圓飯。我的家鄉每家每户吃年夜飯時會先放掛鞭炮,然後關上門一家人坐一起和和美美吃團圓飯。年夜飯過後,孩子們會得到長輩給的“壓歲錢”又稱守歲錢等。因為是用紅色的袋,故又稱紅包。在大年三十傍晚時分,在祖宗像前點上香燭,倒上美酒,擺上菜餚,全家人舉行隆重的祭祀儀式,表達“慎終追遠”的感情。等各位先人用過年夜飯之後,人們才開始享用。

3、湯圓

過完除夕,便迎來了新的一年,接下來的幾天,父母會帶領孩子到親朋好友家祝賀新春。

4、拜年

拜年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習俗,是人們辭舊迎新、相互表達美好祝願的一種方式。 我的家鄉正月七年級早上每家每户放鞭炮迎接新的一年。七年級的早晨我們各家都會準備好果盒,糖果和各種各樣的食品。八年級,父母會帶我們到外婆家拜新年,那天一早父母會帶上很多禮物比如煙酒飲料等,去外婆,外婆則準備一桌豐盛的伙食招待我們。 接下來的幾天,便到親戚朋友家拜訪,同樣主人家會準備一桌美味佳餚招待客人。

春節調查報告 篇四

從各方面統計和估算的數字分析,廣東人過春節花錢越來越大方。在廣州一大學做教師的小彭稱,因為供了一套房,加上孩子上學,所以一家人春節花費還是比較節省,但即便如此,置辦年貨加上親戚、朋友、同學人情的走動,還是花去7000元。在白領階層中,小彭的錢花得還不算多。今年天冷,又為逛商場多吃多穿多花費再添一把火,幾乎所有的消費場所全面火爆,春節前後成為名副其實的黃金消費時段。

廣州市的天貿南大、廣百集團等百貨公司,今年春節的期間投放市場的商品總值比去年同期增長20%以上,而銷售增幅也同樣超過20%。其中,廣百七年級至初七銷售額達3365萬元,增幅達45.5%,這説明了雖然供應量大,但是需求量也在增大。而且友誼百貨1月前28天的銷售額比去年同期增長10%,王府井這28天的銷售額已達到去年一二月的銷售總和,相當於去年全年銷售額的1/3。

省經貿委市場流通處羅房樞説,今年春節來得早,從元旦開始市場已開始啟動。在前後持續約一個月的春節消費月裏,全省社會商品零售總額比去年全年月平均零售總額上漲約30%,達到600億元。分攤到全省近8000萬常駐人口粗略估算,意味着平均每人花費近800元。這還是一個較保守的測算數字。

橫看豎看春節地位有變

消費雖然依然火爆,但年味似乎並不是用金錢能買得到的。

説到年味,人們的眼前常常會浮現這樣經典的傳統圖景:風雪夜歸,闔家團圓,圍爐夜,守歲至明,開門三聲爆仗。新年遊,看花市,百戲競陣,貨郎蟻集。然而年復一年,這樣的簡單圖景反而離我們越來越遠。

中國市場學會理事、暨南大學商學系主任楊建華認為,花錢更多,但品味年味更難的原因很多:

其一,將春節的過去與現在縱向相比,過去過年是人們一年消費的。集中體現,雖然現在仍是這樣,但隨着人們收入水平的提高,過年消費遠沒有過去那麼高度集中。如果劃曲線圖,過去的曲線更陡峭,現在則平緩得多。

其二,將春節放在全年中橫向來看,過去的文化較為傳統單一,春節地位高企,現在東方西方文化交流,古代現代文化薈集,一年大小節日隔三差五就有一個,衝擊了春節的傳統地位,使得春節在人們的心目中已不再那麼神聖化。特別是年輕消費者,傳統觀念更是淡薄。

一位消費者對記者表示:“該買的總是要買!和其它日子一樣,春節只是給了自己一個花錢的理由而已。”

大人小孩不用等到新年就能換上新衣裳,餐桌天天都能擺上以前過年才能吃到的美食,小時候盼望能打打牙祭的“年”也就極大地失去了它的意味,沒有人再炫耀自己的新衣新鞋,因此人們越來越體會不到“年”有什麼特別。

別樣消費沖淡年味

剪窗花、放鞭炮、拜祖宗天地等許多傳統過年的習俗,現在已經變成一種文化的符號和標籤。在新興消費觀念的支撐下,日益興起的別樣消費正在逐日沖淡年味。

當然,過年辦年貨,全家老少買新鞋新衣等傳統消費需求仍然存在,且還在增長。以廣州酒家集團為例,其年宵品市場的投放量比去年增加了50%,仍是供不應求;傳統年貨一條街也是各商場、超市的保留“節目”。但是年貨製作的社會化、商品化,包括吃年夜飯的酒店化,極大地衝淡了傳統年味。或者説,這過年味“不地道”了。

雖然如此,“年”的“舊瓶”中更添進了許多“新酒”,別樣的消費更是沖淡了傳統的年味。譬如短信拜年使拜年這一大過年的重頭戲大大簡單化,僅廣州移動除夕一天的短信發送量就達3500萬條以上。拜年在許多年輕人眼中已經淡化為一種形式。

大量市民的出遊計劃使得廣州傳統年節市場上部分消費者缺席,不少人已不再堅持“風雪夜歸,一家團圓”。廣州市假日辦的調查顯示,在1960位被訪者中,春節黃金週期間有意出外旅遊的比重為57.3%,比去年同期上升了9個百分點。根據測算,出遊者人均花費552.9元,預計全市居民旅遊總花費21.6億元。同時,隨着私家車擁有量的增多以及節前掀起的一股購車熱潮,今年春節不少市民自己開車回家過年,而選擇了自駕車遊的人也明顯增多,自駕遊已成為一種過年時尚。

傳統的“年味”還轉移到了車市、樓市。除夕日,在汽車市場仍可以見到不少人在看車買車。他們是懷着節日購車會有優惠的心理來到這裏的,而商家也想盡量回籠資金過年。而廣州春節的樓市從早年的“7天不賣樓”到“九年級、初四啟市”,到去年的“春節照常賣樓做展”,雖然一年一變,但基本上都是銷售之前的尾貨。今年春節樓市再有新突破,眾多樓盤都將一批保留單位或者新貨在春節期間拿出來入市。不少廣州市民乘春節相互拜年時候順便來看看樓盤,體驗小區的良好居住環境,即使拜年期間不成交,節後也可能付諸行動。

因春節而拉動的像家電、傢俱、樓房、靚車、旅遊等部分消費動輒數萬甚至數十萬,因此傳統型消費雖然也有所增長,但相比之下,其“光芒”就變得十分微弱了。

春節調查報告 篇五

一、研究目的。

1、熟悉調查的過程,掌握學習方法,瞭解獨有的中國傳統文化(最具文化內涵、傳統魅力和凝聚力的春節),有利於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質好愛國主義精神。

2、將成果廣而告之,一次強調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悠久,並做好宣傳,動員全民弘揚民族文化。

二、調查方法。

主要採用上網調查、個別採訪。

三、調查報告。

中國傳統的春節給了人們一份濃的難以化開的情,一種經年釀造的醇厚的味。這就是生養我們的“文化之根”。傳統的春節,融入一種文化的意境、文化的象徵,並擔負起一種文化功能:

1、辭舊迎新,打上一個人生的結,分開過去和未來;

2、祭祀,緬懷祖宗之德,繼承先人之志,融通天地萬物,祈盼人生幸福;

3、宗親禮儀往來,安排人生秩序,聯絡世代親情,找到個人定位,擔負社會職責;

4、民間娛樂,擴大社會交往,播撒傳統文化,宣泄情感之波,體味人生之樂。

春節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載體,代代相傳,藴藏厚重的含金礦藏。宋代王安石曾作《元日》詩云:“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家萬户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傳統文化的積澱是歷千年而不變的,春節固定的風俗習慣,有許多還相傳至今。

(1)臘月開始辦年貨:

據中國傳統,踏入臘月,已適宜辦年貨,除了買臘味、糖果外,生果亦少不了,其中蘋果大吉代表平安大吉,橘子代表團聚。

(2)年二十四謝灶:

在灶頭放齊貢品後,便焚香敬拜,心中祈求來年衣食豐足暨身體健康,之後燒衣及撒酒,最好將一些湯丸放在灶上,或將麥芽糖塗放在灶君碑的金漆字上,效果會更佳。

(3)年二十八洗邋遢:

年二十八是清理家居的好時機,中國傳統來説,這天一家人都要大掃除,祈求將往年的黴運及不如意通通掃走,而自身亦要潔淨,據説這樣做便可以消災祛病。

(4)年三十晚上送年:

年三十晚是一年的最後一天,這天具有感恩和團圓的寓意。晚上一家聚首一堂吃團圓飯,都有雞,有魚,有菜,吃的豐富是年夜飯的特色。吃菜時,要由頭吃到尾,代表長長久久,吃魚則要故意吃剩一些,代表年年有餘。吃過年夜飯之後,長輩要發壓歲錢,根據古時的民間習俗,用紅線穿好的一百個銅錢,具有長命百歲的意思,而現在就用貨幣代替(錢一定是偶數,以求大吉大利)。除夕夜人們大多守歲到天亮,為的是祈求雙親長壽。到子夜十二點整,開始放爆竹,慶祝新一年的來臨。

(5)正月七年級宜祭祖:

年七年級祭祖是很重要的習俗。在祖先排位上放一些糖冬瓜、花生糖及生果等。跟着一家人燒香誠心祭拜及燒衣。祭祖完畢後,晚輩向長輩拜年,拱手互相恭賀。此外,年七年級不可掃地倒垃圾,相傳這樣會送走財氣,一些不吉利的話亦不能説,否則這年會不好運,亦儘量不要打碎碗碟,如果真的不小心打碎了,就是例如碎碎(歲歲)平安,落地開花,富貴榮華)等好兆頭的話。

(6)八年級婦女返孃家拜年:

八年級是出嫁女回孃家的日子,相傳年七年級回孃家,會令孃家變窮,所以要八年級才返回。此外,返娘你家拜年不能空手,必須準備一些賀禮,如糖果或生果等。

(7)年九年級赤口:

各人留在家中,不出外團拜,恐防招口舌是非。

(8)年初四接財神:

話説年二十四送神返天庭,年初四則是諸天神由天界返人間之時,送神要一大清早就開始,而接神則在初四下午才接。供品方面,三牲,水果,酒菜要備齊。並要焚香點燭燒金衣,以歡迎諸神回人間。

另外,還有掃塵:除陳布新把一切窮運晦氣通通都掃出門,寄託着人們破舊立新的願望和辭舊迎新的祈禱。貼春聯:將春聯貼在門口,貼夠八張,代表由頭髮到尾。帖窗花:在窗上帖各種剪紙——窗花,烘托喜慶的節日氣氛,也集裝飾性,欣賞性和實用性於一體。掛年畫:寄託人們喜慶美好的願望。

春天來臨,萬象更新,新一輪播種和收穫季節又要開始。人們有足夠的理由來迎接這個日子,念一遍寄託新年美好願望的句子,這時“福倒了”真的“福到了”!希望在城市裏生活久了的人們在加快生活節奏中還能記得這個寶貴的傳統文化,並將它傳承下去。

春節調查報告 篇六

摘要:

春節時中國人最在意的節日,歷史悠久,在每個華人心中都有着極其重要的地位。中國地大物博,不同的地區都有着不同的民俗,春節亦是如此。我國春節,一般是從祭灶揭開序幕的。祭灶後就是掃塵,隨後就要準備年夜飯,年夜飯肯定是非常重要的。每一個民俗都有着非常美好的涵義及來歷,寄寓了非常美好的祝福與心願。

關鍵字:

祭灶、掃塵、年夜飯、拜年

正文:

春節時最具有中國特色的傳統節日,千百年來根深蒂固的凝結在每個中國人得情節中。即使是洋節如此氾濫的今天卻也沒有哪個節日可以取代春節在每個華人心中的無上地位,沒有哪一個節日有如此的魅力,可以像春節這樣隆重,這樣深入人心。即使遠渡重洋的遊子也會在春節這天通過各種途徑向家人和祖國送去心中最美好的祝福。

春節是辭舊迎新的日子,也是中華民族最重要的傳統節日。在春節期間,中國的漢族和很多少數民族都要舉行各種活動以示慶祝。這些活動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舊佈新、迎禧接福、祈求豐年為主要內容。隨着世界的變化,春節也悄然發生了變化,曾經在我們身邊習以為常的春節習俗,也因為時代的制約同我們漸漸拉開了距離。但無可否認,這些今天看來有些不合常理的民俗,都是我們的文化。我國春節,一般是從祭灶揭開序幕的。民謠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即是每年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灶,有所謂“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説法,也就是官府在臘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在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則為二十五日舉行祭灶。祭灶,是一項在我國民間影響很大、流傳極廣的習俗。舊時,差不多家家灶間都設有“灶王爺”神位。人們稱這尊神為“司命菩薩”或“灶君司命”,傳説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東廚司命灶王府君”,負責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為一家的保護神而受到崇拜。灶王龕大都設在灶房的北面或東面,中間供上灶王爺的神像。沒有灶王龕的人家,也有將神像直接貼在牆上的。有的神像只畫灶王爺一人,有的則有男女兩人,女神被稱為“灶王奶奶”。這大概是模仿人間夫婦的形象。灶王爺像上大都還印有這一年的日曆,上書“東廚司命主”、“人間監神”、“一家之主”等文字,以表明灶神的地位。兩旁貼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對聯,以保佑全家老小的平安。

舉行過灶祭後,便正式地開始做迎接過年的準備。每年從農曆臘月二十三日起到除夕止,我國民間把這段時間叫做“迎春日”,也叫“掃塵日”。掃塵就是年終大掃除,北方稱“掃房”,南方叫“撣塵”。在春節前掃塵,是我國人民素有的傳統習慣。按民間的説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這一習俗寄託着人們破舊立新的願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每逢春節來臨,家家户户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疏浚明渠暗溝。大江南北,到處洋溢着歡歡喜喜搞衞生、乾乾淨淨迎新春的氣氛。

除夕是指每年農曆臘月的最後一天的晚上,它與春節(正月七年級)首尾相連。“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窮歲盡”,人們都要除舊部新,有舊歲至此而除,來年另換新歲的意思,是農曆全年最後的一個晚上。故此期間的活動都圍繞着除舊部新,消災祈福為中心。這一天要貼門神、貼春聯、貼福字、貼年畫、守歲年、吃餃子、放爆竹給壓歲錢。過年都有貼門神春聯的風俗。最初的門神是刻桃木為人形掛在門旁,後來是畫成門神人像張貼於門。春聯原題寫在桃木板上,後來改寫在大紅紙上,有吉祥避邪的意思,但守制要用白綠黃三色。貼福字、貼窗花、貼年畫都具有祈福、裝點居所的民俗功能,是我國的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在除夕有守歲的習慣,從吃年夜飯開始,這頓飯要慢慢地吃,一直吃到深夜,而餃子則是飯桌上必不可少的,民間有“好吃不過餃子”的俗語,在三十晚上12點以前包好,到半夜子時吃。當新年鐘聲敲響時,整個中華大地上爆竹聲震響天宇。

春節早晨,開門大吉,先放爆竹,叫做“開門炮仗”。爆竹聲後,碎紅滿地,燦若雲錦,稱為“滿堂紅”。這時滿街瑞氣,喜氣洋洋。

春節裏的一項重要活動,是到親朋好友家和鄰居那裏祝賀新春,舊稱拜年。漢族拜年之風,漢代已有。唐宋之後十分盛行,有些不必親身前往的,可用名帖投賀。東漢時稱為“刺”,故名片又稱“名刺”。明代之後,許多人家在門口貼一個紅紙袋,專收名帖,叫“門簿”。

民間互訪拜年的形式,根據彼此的社會關係,大體可分4類:

一是走親戚。七年級必須到岳父、須帶禮物。進門後先向佛像、祖宗影像、牌位各行三叩首禮,然後再給長輩們依次跪拜。可以逗留吃飯、玩耍。

二是禮節性的拜訪。如給同事、朋友拜年,一進屋門,僅向佛像三叩首,如與主人系平輩則只須拱手一揖而已,如比自己年長,仍應主動跪拜,主人應走下座位做攙扶狀,連説免禮表示謙恭。這種情況一般不宜久坐,寒喧兩句客套話就要告辭。主人受拜後,應擇日回拜。

三是感謝性的拜訪。凡一年來對人家欠情的(如律師、醫生等)就要買些禮物送去,借拜年之機,表示謝忱。

四是串門式的拜訪。對於左鄰右舍的街坊,素日沒有多大來往,但見面都能説得來,到了年禧,只是到院裏,見面彼此一抱拳説:“恭禧發財”、“一順百順”,在屋裏坐一會兒而已,無甚過多禮節。

古時有拜年和賀年之分:拜年是向長輩叩歲;賀年是平輩相互道賀。現在,有些機關、團體、企業、學校,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賀,稱之為“團拜”。

隨着時代的發展,拜年的習俗亦不斷增添新的內容和形式。現在人們除了沿襲以往的拜年方式外,又興起了禮儀電報拜年和電話拜年等。

結論:春節時最具有中國特色的傳統節日,千百年來根深蒂固的凝結在每個中國人得情節中。春節是辭舊迎新的日子,也是中華民族最重要的傳統節日。在春節期間,中國的漢族和很多少數民族都要舉行各種活動以示慶祝。各地的民俗都略有不同,但是都寄寓了美好的祝福。

致謝:本次調查中,家鄉的長輩們及母校的老師們都給予了我非常大的幫助,再次對他們的幫助表示感謝!

春節的社會實踐調查報告 篇七

調查説明:

系部名稱:

專業:

年級:

班級:

姓名:

學號:

調查時間:

研究目的:

1、熟悉調查的過程,掌握學習方法,瞭解獨有的中國傳統文化(最具文化內涵、傳統魅力和凝聚力的春節),有利於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質好愛國主義精神。

2、將成果廣而告之,一次強調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悠久,並做好宣傳,動員全民弘揚民族文化。

調查方法:

主要採用上網調查、個別採訪。

調查結果:

中國傳統的春節給了人們一份濃的難以化開的情,一種經年釀造的醇厚的味。這就是生養我們的“文化之根”。傳統的春節,融入一種文化的意境、文化的象徵,並擔負起一種文化功能:一、辭舊迎新,打上一個人生的結,分開過去和未來;二、祭祀,緬懷祖宗之德,繼承先人之志,融通天地萬物,祈盼人生幸福;三、宗親禮儀往來,安排人生秩序,聯絡世代親情,找到個人定位,擔負社會職責;四、民間娛樂,擴大社會交往,播撒傳統文化,宣泄情感之波,體味人生之樂。

春節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載體,代代相傳,藴藏厚重的含金礦藏。宋代王安石曾作《元日》詩云:“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傳統文化的積澱是歷千年而不變的,春節固定的風俗習慣,有許多還相傳至今。

臘月開始辦年貨:

據中國傳統,踏入臘月,已適宜辦年貨,除了買臘味、糖果外,生果亦少不了,其中蘋果大吉代表平安大吉,橘子代表團聚。

年二十四謝灶:

在灶頭放齊貢品後,便焚香敬拜,心中祈求來年衣食豐足暨身體健康,之後燒衣及撒酒,最好將一些湯丸放在灶上,或將麥芽糖塗放在灶君碑的金漆字上,效果會更佳。

年二十八洗邋遢:

年二十八是清理家居的好時機,中國傳統來説,這天一家人都要大掃除,祈求將往年的黴運及不如意通通掃走,而自身亦要潔淨,據説這樣做便可以消災祛病。

年三十晚上送年:

年三十晚是一年的最後一天,這天具有感恩和團圓的寓意。晚上一家聚首一堂吃團圓飯,都有雞,有魚,有菜,吃的豐富是年夜飯的特色。吃菜時,要由頭吃到尾,代表長長久久,吃魚則要故意吃剩一些,代表年年有餘。吃過年夜飯之後,長輩要發壓歲錢,根據古時的民間習俗,用紅線穿好的一百個銅錢,具有長命百歲的意思,而現在就用貨幣代替(錢一定是偶數,以求大吉大利)。除夕夜人們大多守歲到天亮,為的是祈求雙親長壽。到子夜十二點整,開始放爆竹,慶祝新一年的來臨。

正月七年級宜祭祖:

年七年級祭祖是很重要的習俗。在祖先排位上放一些糖冬瓜、花生糖及生果等。跟着一家人燒香誠心祭拜及燒衣。祭祖完畢後,晚輩向長輩拜年,拱手互相恭賀。此外,年七年級不可掃地倒垃圾,相傳這樣會送走財氣,一些不吉利的話亦不能説,否則這年會不好運,亦儘量不要打碎碗碟,如果真的不小心打碎了,就是例如碎碎(歲歲)平安,落地開花,富貴榮華)等好兆頭的話。

八年級婦女返孃家拜年:

八年級是出嫁女回孃家的日子,相傳年七年級回孃家,會令孃家變窮,所以要八年級才返回。此外,返娘你家拜年不能空手,必須準備一些賀禮,如糖果或生果等。

年九年級赤口:

各人留在家中,不出外團拜,恐防招口舌是非。

年初四接財神:

話説年二十四送神返天庭,年初四則是諸天神由天界返人間之時,送神要一大清早就開始,而接神則在初四下午才接。供品方面,三牲,水果,酒菜要備齊。並要焚香點燭燒金衣,以歡迎諸神回人間。

另外,還有掃塵:除陳布新把一切窮運晦氣通通都掃出門,寄託着人們破舊立新的願望和辭舊迎新的祈禱。貼春聯:將春聯貼在門口,貼夠八張,代表由頭髮到尾。帖窗花:在窗上帖各種剪紙——窗花,烘托喜慶的節日氣氛,也集裝飾性,欣賞性和實用性於一體。掛年畫:寄託人們喜慶美好的願望。

春天來臨,萬象更新,新一輪播種和收穫季節又要開始。人們有足夠的理由來迎接這個日子,念一遍寄託新年美好願望的句子,這時“福倒了”真的“福到了”!希望在城市裏生活久了的人們在加快生活節奏中還能記得這個寶貴的傳統文化,並將它傳承下去。

春節調查報告 篇八

實踐目的:

為響應我院對此次寒假社會實踐活動的具體要求,改變學習方式,拓展學習資源,拓寬發展空間;激發學習興趣,增進生存體驗;形成服務意識,強化社會責任。我們在重慶市各市區及鄉村開展了體驗民俗文化,感受節日氛圍的社會實踐活動,結合新春佳節來臨的契機,依靠自己所學專業知識、專業技能,我們順利地完成了此次寒假社會實踐作業。

實踐內容:

在開展活動之前,根據我們各自的特長及優勢結合實際,進行了分配。

在調查新春佳節來臨之際大連市的文化習俗時,我們採取先農村後城市的方法進行調查,在此期間我們發現重慶人的過年習俗其實和東北人的差不多。過年講究熱鬧、喜慶,年俗也特別多。

有民謠道出過年的習俗:二十三,送灶王;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凍豆腐;二十六,去買肉;二十七,宰公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三十晚上熬一宿;七年級、八年級滿街走。

小年祭灶

臘月二十三,過小年,祭灶。東北有首民謠:“糖瓜祭灶,新年來到”。老東北過年要祭灶---希望“灶王爺”保佑全家平安。祭灶時用的是糖瓜、關東糖等小食品,由膠狀麥芽糖製成,甜中略帶些酸味兒。

掃塵

臘月二十四,為掃塵之時,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在年前將房間裏外打掃乾淨,為一年最大的一次大掃除,也叫除舊迎新,徹底清理粉刷乾淨迎接新年。

春節的準備

殺豬:在農村,舊時沒有冰箱,最好的殺豬季節為春節前,一是喜慶,二是此時天氣最冷,可以保存較長時間,殺豬的時候要宴請左右鄰居好幾桌人熱熱鬧鬧的,現在也有二十六買豬肉之説。

蒸饅頭:舊時為了春節期間來客人做飯鍋不夠之備,所以要提前蒸幾鍋饅頭備用,也為春節祭祖用,也做粘豆包之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即指此,也有稱二十九把油走,意指做油扎食品。

置辦年貨:採購春節用品,如無論家裏已經多出多少碗筷,為了人丁興旺所以每年春節都要買幾個;給孩子買新衣服,以圖喜慶;春節期間出去給長輩拜年的禮物等等。

貼春聯

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門心”貼於門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對”貼於左右兩個門框上;“橫披”貼於門媚的橫木上;“春條”根據不同的內容,貼於相應的地方;“鬥斤”也叫“門葉”,為正方菱形,多貼在傢俱、影壁中。貼春聯時間是不固定的,一般是在二十九或者三十早上。

貼窗花、掛年畫窗花不僅烘托了喜慶的節日氣氛,也集裝飾性、欣賞性和實用性於一體。剪紙在我國是一種很普及的民間藝術,千百年來深受人們的喜愛,因它大多是貼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稱其為“窗花”。

福倒(到)了

每逢新春佳節,家家户户都要在屋門上、牆壁上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福”字代表着“幸福”、“福氣”、“福運”。為了更充分地體現這種嚮往和祝願,都將“福”字倒過來貼,表示“福倒(到)了”。

民間還有將“福”字精描細做成各種圖案的,圖案有壽星壽桃、鯉魚跳龍門、五穀豐登、龍鳳呈祥等。過去民間有“臘月二十四,家家寫大字”的説法,寫的就是“福”字。“福”字以前多為手寫。現在市場上、商店中均有出售。

請財神

每家為了來年財源廣進,春節都要請財神,有的是送上門的,説是請都要花錢買,但是絕對不能説買。

祭神祭祖

春節時,老東北祭神祭祖一般用糕點,有蜜供、薩其馬等,這些不僅是東北地區滿蒙等少數民族的食品,也是東北人家中必備的食物。東北人還有除夕夜吃魚的習俗。魚必須是鯉魚,最初是以祭神為名目,後來就和“吉慶有餘”、“連年有餘”相聯繫。魚既是美食,也是供品。祭祖也是很重要的,有傳下家譜的就要給祖宗供奉豐盛的祭品、上香,全家男丁都要祭拜,也有在除夕之夜燒紙送“錢”祭祖,祭祖一般要到九年級結束,在結束前女婿是不允許看丈母孃家家譜的。

守歲與“年夜飯”

東北民間在除夕有守歲的習慣。守歲從吃年夜飯開始,這頓年夜飯要慢慢地吃,從掌燈時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菜必須要有魚(年年有餘),有雞(大吉大利),其他的隨自己喜歡的定。在這“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的晚上,家人團圓,歡聚一堂。

主食是餃子,餃子的説道很多,最好是豬肉芹菜的,要選兩個餃子一個放硬幣,一個放糖,看誰能吃到,誰吃到了就祝福來年一年財源廣進,幸福甜蜜。其實這個祝福很好,誰吃到了都是一家人的服氣。餃子煮好了要從鍋心澇第一下幾個丟外面去,據説是為了敬給過路鬼魂。

全家人圍坐在一起,茶點瓜果放滿一桌。過年擺供,蘋果一大盤是少不了的,這叫作“平平安安”。過年還會備很多糖果、乾果、瓜子和“雜拌兒”。所謂“雜拌兒”,就是現在的什錦果脯。這些小食品是人們圍爐閒坐、守歲辭歲時的美食。

放鞭炮

年夜飯做好還沒吃之前要放煙花鞭炮,這是孩子門最喜歡的節目了。其實煙花春節一般要放兩次的除夕和元宵夜,鞭炮就多了,除夕晚飯和年夜飯前,七年級早中晚飯前都要放,還有逢五的日子,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