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論文 > 經濟論文

我國經濟發展形式論文【精品多篇】

我國經濟發展形式論文【精品多篇】

我國綠色經濟發展淺析 篇一

我國綠色經濟發展淺析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中的環境污染問題非常突出,環境污染日益嚴重,已逐漸影響人們正常生活,甚至是身體健康。發展綠色經濟是時代發展的需求,是經濟發展可持續發展的必然。我國應積極走向綠色經濟,加強產業優化,儘快完善相關法律法規。

第一篇:我國常態下綠色經濟發展模式探析

摘要:綠色經濟發展模式近期成為社會各界關注重點,特別是十八屆五中全會以來提出五大發展理念的背景下,把以創新為核心的經濟發展模式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隨着網絡和新媒體技術的崛起,經濟各領域每天都發生着巨大變革。

以創新為視角,通過對新常態下綠色經濟發展模式的思考,從科技創新、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引進人才等層面來分析必須加快創新步伐、釋放我國經濟增長的活力、加大創新人才的引進的迫切性、必要性,進而探討新時期綠色經濟發展模式的實施路徑,以期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我國經濟基礎有更深入的認識。

關鍵詞:綠色經濟發展模式;低碳經濟;科技創新;生態文明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的發展,一直保持將近30年的較高速增長,即所謂的“增長奇蹟”。

經濟高速增長首先表現為我國GDP增長的速度快、持續的時間長;其次,從經濟學角度進行分析,我國經濟增長奇蹟的關鍵在於它特有的非常規性:經濟增長理論着重強調的若干要素,如自然資源、人力資本積累及技術創新能力等,我國並無過多的獨特之處相比於其他國家,甚至某些方面仍處在較低水平的階段。

創新,是任何注重經濟發展的國家都在時刻強調、重點投入的關鍵環節。

經濟發展,崇尚創新,努力探索創造新型經濟發展模式,保證經濟增長的同時,大力保護生態環境,提倡綠色發展,保護好人類的生存環境。

世界各國的經濟發展表明:要真正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必須把創新作為第一要義,堅持走綠色發道路。

堅持以創新為視角,以科技為支撐,積極促進綠色經濟發展模式,切實提高我國經濟發展的效益與質量。

一、新常態下我國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一)技術匱乏日益嚴重

目前,我國大多數企業沿用傳統的生產經營模式,科技創新產品較少,這種發展會使企業止步於自身現有的固定發展模式和技術支撐,無法適應現代化國際化跨文化的發展步伐,技術創新成為各行各業必須堅持的一條提高自身的關鍵因素。

我國經濟發展長期靠投資拉動經濟增長,能源的消耗、資源的浪費、環境的污染、產能的過剩,這一切都是源於落後的經濟發展模式和不合理的開發投資,不斷建立的大中型高能耗、低收入、低利用率的企業,導致大量生產力過剩和產能過剩。

由此可知,我國必須加大科技投入,而並非大量開發稀有能源及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的投資,提倡以高新技術為主導的創新型企業的綠色發展。

(二)貧富差距不斷拉大

從我國的基本國情出發,積極推動城鄉經濟的一體化發展,沿海和內陸地區的協調發展,三大產業的合理分配,一直以來是我國政治經濟發展必須堅守的重要原則。

隨着經濟的持續發展,城鄉之間仍然存在巨大的貧富差距,城市的發展要素不能及時的流入農村,農村和偏遠地區仍存在着局部的貧困,與中高等收入者的生活水平存在着很大懸殊,甚至有些地區,至今仍有兒童無法按時入學接受正常的學校教育。

相比之下,大中型城市的孩子過着衣食無憂、進入高等學府接受良好教育,生活優越。

因此,必須加快城鄉一體化的進程,縮減城鄉貧富差距,加大對農村可持續經濟的投入,加大教育的資金和人力投入,促進農村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轉移,促進農業集約化生產經營,加速農村的現代化進程,縮小城鄉之間的貧富差距,提高人m的生活水平和質量,同時保護好農村的原生態自然環境,決不能以犧牲破壞環境的方式換取經濟的發展。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明確指出創新、綠色發展,堅持把創新作為我國經濟發展的全局性戰略性核心地位,縮小城鄉之間、沿海內陸之間的差距水平,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節約資源、保護環境,提高教育質量,是我國綠色經濟發展模式亟待解決的問題。

(三)人類環境日趨惡化

隨着經濟的發展,人類毫無節制地對大自然的破壞、不合理的利用,導致一系列後果正在一步步地破壞着人類生存的大自然環境,也影響着自然系統的可再生循環。

尤其生態、大氣環境遭到嚴重污染破壞,最顯著即北方頻繁的風沙、霧霾,嚴重影響人們的生活,甚至對人類的健康造成了嚴重危害,導致學校停課、單位實行彈性工作制,這一切嚴重阻礙我國經濟發展和人類生命健康。

二、堅持科學發展理念,促進綠色經濟發展模式

(一)實施低碳循環經濟,加強生態文明建設

從全球化的格局分析,低碳經濟日趨成為一國綜合實力的有利證明及鞏固加強在當今世界格局的競爭地位的重要力量。

目前,我國經濟發展中仍然存在着資源利用不合理、生態遭到破壞、人類生存環境面臨危機等問題。

因此,各方力量應該着力思考,付諸實踐,勇於改變過去企業效益低、質量次、創新力不足、持續發展能力不強的現狀,依靠科技、注重創新,提高自身核心技術和創新理念,應該着力推進科技創新,大力提倡低碳經濟,調整經濟結構,充分激發市場活力,引進先進技術理念,實施創新引領經濟發展的戰略,提高經濟發展的質量與效益,從而提高我國的綜合實力。

在國際經濟新秩序的今天,世界經濟日益融為一體化,低碳循環成為一國經濟立足於世界競爭強林的主導力量。

低碳、環保、循環,優化,加強生態建設,注重生態安全,積極應對新一輪的全球化的科技革命和以高新技術為核心的經濟大戰。

(二)將科學技術創新應用到轉變經濟發展模式

中我國正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在把握中國最大實際的同時,也要經常性回顧總結過去經濟發展的經驗教訓,勇於創新,爭取在穩中求發展,賦予新的時代特徵。

以主席為首的新一屆黨中央領導,特別重視我國經濟當前和今後長期的發展路徑選擇,提出的實現“中國夢”的宏偉目標、“兩個一百年”的發展目標,都迫切要求綠色發展,調整經濟結構,加大創新投入力度,實現優勢互補,資源共享,加強監管,完善體制創新,把經濟發展的重點放在注重質量和追求效益的創新層面上。

從長遠分析,創新發展有助於促進我國國家的長治久安和國家治理體系與能力的現代化。

綠色經濟發展模式,符合我國經濟發展的原則和方向,順應當今國際經濟新秩序和全球化趨勢:

1、關鍵在於技術創新。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

技術創新是經濟結構調整的內在核心力量,技術創新對於我國綠色經濟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產品的研發和創新,需要先進科學技術作為支撐,需要新一批知識性創新人才作為堅強後盾,優化科技創新人才配置,知識和技術是重要的推動力量。

企業技術的創新能力,直接影響着其在市場競爭中的優勝劣汰。

2、核心在於企業創新。

企業的創新直接影響和制約着我國經濟發展模式的'轉變程度。

截至目前,我國企業整體的研發投入、研發成果、研發力量平均已經達到全社會總體的70%以上,超過了發達國家的相對水平,從這方面看來,我國經濟發展取得了巨大的進步。

②同時,一些企業創新力不足,缺乏技術支持和資金投入,導致企業核心技術缺失,缺乏核心競爭力。

因此,企業應該從自身存在的問題出發,加大研發資金的投入,積極吸引創新人才,建立創新團隊,改變傳統觀念,促進以創新為引領的經濟模式的調整。

我國企業都應該積極關注黨和國家的宏觀經濟政策,研發新技術、開拓新產品,積極努力步入創新型企業的行列。

3、重點在於管理創新。

將傳統管理加以創新革新,給員工創造温馨舒適環境,可以有效提高工作效率。

高情商的管理者善於變換管理思維模式,靈活運用各種管理技巧,使人心悦誠服,認識到領導的用心和旨意,促進全身心投入工作。

宏觀層面上,管理創新包括管理制度創新、管理機制創新以及管理體制創新等,成熟的管理制度,是保證人員遵守規章法則,保證共同努力和團隊合作的前提。

擁有良好的管理體制,可以使人員充分發揮自身優勢、潛力,將精力更好地投入到工作中,促進人們積極努力的開拓創新,研製新技術新產品。

現代化管理與創新是相輔相成、高效創新的管理模式,促使人們感知到企業的人文關懷,認識到自身在企業的價值,促進工作高效化。

4、保障在於制度創新。

制度創新是在制度制定和實施過程中充分體現其自身的創新性,從而在科技創新成果、知識產權的保護等方面得到充分體現。

制度創新也是維護效率和公平公正的紐帶,革新老套的規章框架,保障高新技術產品產權所屬得到有力保護,使創新成果得到合理的獎勵支持,促進先進技術的研發和激勵,降低創新研發的風險與不確定性因素的制約。

通過制度保障,為企業創新、技術研發提供強有力的後盾和監督保護作用。

三、對綠色經濟發展模式的路徑探析

(一)實施創新驅動型戰略,注重科學技術創新

創新驅動型發展戰略的實施,首先要依靠科技,科研機構、大中型企業、院校等是科學技術創新的重要力量,應充分利用好科研技術支持。

依託科技、堅持創新,是提升我國市場競爭力和綜合國力的重要戰略保障。

同時,企業要積極吸取最新的科學技術成果,適時地將科技轉化為生產力。

政府、司法等公共部門加強監管力度,加大對科技創新和創新成果轉化為生產力的支持力度,同時相關部門做好新型企業創新的風險評估,完善市場準入和退出機制,重視創新型企業的風險把控,重點扶持擁有較好前景、風險係數小的高新技術的新型創新模式企業。

(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大力構建美麗中國

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實施創新驅動和生態文明建設的內在要求,是構建美麗中國的題中之義。

經過改革開放的三十多年,發展模式已正在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由落後型向現代型轉變,由浪費型向節約型轉變,由封閉性向開放型轉變,低碳發展、綠色發展以及新能源開發是轉變的主攻方向。

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有利於環境改善,有利於節約資源,有利於構建美麗中國:1、政治方面,積極進行政治體制改革,加強國家宏觀佈局,促進國家治理體系和能力的現代化。

黨是不斷與時俱進,不斷促進政治生態良好、紀律嚴明的創新型政黨;2、經濟方面,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以開放為戰略,努力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積極融入創新驅動對經濟的拉動作用,積極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的綠色步伐,堅持協調發展,保護生態,提高人們幸福指數;3、文化方面,發揮文化的軟實力作用,推進文化建設,特別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強化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識,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發展文化產業,有助於中華文化交流與傳播,共同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吹響嘹亮的號角;4、生態方面,堅持新的發展理念,努力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m幸福的中國夢。

(三)優化資源配置,促進長遠發展

在我國市場經濟條件下,必須優化資源配置,增強資源優勢互補打破傳統經濟發展模式:

1、優化產業結構。

合理分配三大產業的結構佈局,大力發展第一、第二產業的同時,重視第三產業的市場需求,善於發掘市場方向,大力發展適應消費者需求的服務業,使資源達到最優化開發、配置。

2、優化東西部資源配置。

我國東部地區有便捷的交通和有利的市場,同時,西部地區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和生態資源,優化東西部的資源配置,相應的調整產業結構,從而縮小東西部的區域差距。

3、優化企業生產要素的合理配置。

在我國市場經濟條件下,必須遵循市場發展的客觀規律,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所起的決定性的作用,企業必須注重自身生產要素的優化,密切關注市場的供需變動,根據市場的行情及時調整產品生產經營的主流,優化生產要素的配置,促進企業的長遠發展。

(四)着力改善環境,構建和諧社會

在人大代表會議上多次提出,我們國家要時刻堅持發展是硬道理,始終堅持以經濟建設作為全黨全國的中心工作,積極全面促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達成,促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堅持對內改革對外開放,堅持引進來走出去戰略,不斷推動我國經濟的良性運作發展,不斷為實現“兩個一百年”的目標奠定堅實的經濟基礎。

對此,必須對此採取相應措施:實施綠色經濟發展模式,調整經濟增長方式,切實保護自然生態,有效提高資源利用率,相關部門加強監督管理把控,企業自覺做好污染排放和後期處理,減少對生態環境的污染,倡導低碳經濟,真正實現健康、生態、文明的綠色經濟發展模式。

因此,必須堅持創新發展、協調發展、綠色發展、開放發展、共享發展的和諧發展理念,堅持“四個全面”的戰略佈局,集中最大力量為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國夢創造更好的經濟發展環境。

註釋:

①靳濤,李帥。中國經濟增長之謎:基於體制柔性的解釋[C].北京:中國人m大學書報資料中心,.9.

經濟發展論文 篇二

摘要:近年來,伴隨着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通過提升公園品質助推經濟發展成為了政府部門的一項重要工作。對於我國當前人民公園建設的現狀來看,若想將其作用充分發揮出來,推動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就必須從公園品質着手,採取科學、有效的途徑將其與經濟發展中的各個要素聯繫起來,最終達到推動經濟發展的目的。文章首先對人民公園品質提升所面臨的問題着手,並在此基礎上結合實際情況探討切實可行的完善對策。

關鍵詞:人民公園;品質;經濟

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使人們的生活水平有了顯著提升,公園作為城市中娛樂文化生活的重要載體,其品質好壞直接影響着城市面貌,也關係着廣大羣眾的生活品質。近年來,通過公園品質的提升推動社會經濟發展引起了政府部門的高度重視,並結合不同地區的實際情況制定了科學的完善方案,但具體實施過程中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處,需要相關部門將其有效解決,以此來將人民公園的作用發揮到極致。

1公園推動經濟發展的途徑

目前,我國大部分公園建設的目的都是為了給人民羣眾提供一個觀賞、休憩、鍛鍊身體的場所,因此,公園在建設過程中都會配有完善的設施和良好的生態綠地。從某種意義上來説,人民公園並不具備經濟效益,但如果從以下幾個方面着手,則可以通過人民公園創造不可估量的經濟價值。

1.1通過公園品質的提升促進旅遊業的發展

我國旅遊行業飛速發展在一定程度上帶動了社會經濟的持續進步。過去的時間裏,旅遊景點大多都是自然風光和文物古蹟,人造主題的旅遊場所很少,從而導致旅遊資源十分匱乏,無法滿足廣大羣眾的需求。為了將這一問題有效解決,各級政府部門開始嘗試以人造主題公園作為旅遊景點,供遊客參觀、遊玩,通過對主題公園品質的有效提升,使得整個地區的旅遊業格局發生了本質的變化,同時也推動了住宿、娛樂、餐飲、交通運輸等行業的發展,給區域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充足的保障。

1.2通過公園品質的提升促進房地產業的發展

為了能夠擁有一個良好的生活環境,大部分人在對住處進行選擇的時候,都會綜合考慮多方面的因素,比如説,樓房價格、建築成本、配套設施等。此外,小區樓房周圍環境的好壞也成為了當前消費者考慮的一個主要問題。調查顯示,距離人民公園近的小區樓房要比距離遠的銷售量高,這就説明人民公園已經成為推動房地產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有效提升公園品質,對房地產企業可持續發展目標的順利實現具有重要意義。

1.3公園品質提升催生民生經濟

公園品質的提升並不單純集中在硬件設施和生態環境的完善上,而且還要在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三個方面體現出來。換句話説,就是通過公園品質的提升,為居民提供一個良好的生活環境,促進廣大羣眾的身心健康發展,使其以更好的狀態投入到生活和工作中,提高工作效率和質量,進而創造更多的經濟效益。由此可見,由公園品質提升而產生的經濟效益是間接性的,一旦民生經濟得到了促進,區域經濟勢必會得到良好的發展。

2提升公園品質過程中面臨的問題

目前,儘管人民公園建設和品質提升工作引起了各級地方人民政府的高度重視,並結合實際情況採取了一系列切實可行的措施。但就公園品質提升整體的效果來看,卻顯得有些不盡人意。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提升公園品質過程中存在諸多有待解決的問題,這些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2.1政府資金投入不足

為了將公園的作用最大限度發揮出來,我國在公園管理上大多實現免費制,即使有少量的資金收入也實行了收支兩條線管理,以此來達到公園收支的穩定與平衡。由於人民公園具有公益性,所以公園的建設資金和後期維護費用往往需要政府部門承擔。但就目前政府在人民公園建設上所投入的資金來看,卻並不能滿足公園的建設需求,從而導致公園的作用無法得到有效發揮。從這一觀點出發,政府部門在對公園進行建設、管理的時候,應該樹立正確的理念,將“為羣眾提供服務”作為公園建設、管理的根本目標。

2.2場地被蠶食或改為它用

公園是城市中娛樂文化生活的重要載體,是為羣眾提供服務的公共場所。一般來説,園內土地面積和設施是不能改為它用的,然而就目前大部分公園的現狀來看,卻被周邊單位和個人據為已有,在園內任意拉結高壓線或將建築延伸到公園內,甚至還有一些違章建築出現在公園中,這些問題都會給公園的建設和管理帶來困難,同時也會影響公園作用的有效發揮。

2.3管理手段比較落後

既然我們將公園品質的提升作為推動社會經濟發展的一項重要途徑,那麼我們就應該對公園的管理給予高度重視。科學的管理手段能夠大幅度提高管理水平,有助於公園的有效運作。然而就目前公園管理手段的選擇來看,卻相對來説比較落後,這一問題體現在多個方面,首先是人員管理制度的落後,公園管理人員是事業編制,具有終身性,所以對管理人員來説,工作幹好幹壞一個樣,在這樣的制度下,職工對工作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勢必會降低,影響工作效率和質量;其次是體現在綠化養護、防火、防盜方面,計算機技術和網絡技術的普及並沒有改變上述工作的現狀,工作開展仍然以人工為主,工作效率低,效果也不盡人意。

3提升人民公園品質,助推經濟發展

公園品質的提升是一項全面而又系統的工作,需要領導部門從多個方面着手,制定切實可行的完善對策。結合我國當前人民公園建設的實際情況,筆者認為其完善對策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3.1做好公園規劃工作

規劃工作是公園建設的關鍵,也是建設基礎,所以,確保規劃工作切實可行至關重要。目前,政府部門給予了人民公園新的發展意義,使其與社會經濟發展有機融合起來,所以,公園的規劃除了要遵循生態原則、文化原則之外,還要在此基礎上加入效益原則。在具體設計中,應突出公園的特色,力求創造一種具有良好景區佈局、內容豐富、景觀協調的。公園。

3.2建設與保護並重

過去的時間裏,相關部門只注重公園的建設,卻忽略了後期保護工作,導致公園的作用無法得到有效發揮,喪失了原有的意義。所以在未來的時間裏,我們應提高對公園保護工作的重視程度,不斷提升公園的文化底藴,保護自然環境,同時也可以加入一些人造景觀,豐富公園內容,為廣大羣眾提供更加優質的服務。

3.3對管理機制進行創新

任何一項工作的開展都需要有健全的管理機制,公園管理也不例外。結合我國當前人民公園運營和發展的現狀來看,對於管理機制的創新,我們應該從三個部分着手,首先,要創新管理理念,雖然公園是免費開放,但服務質量卻不能有半點馬虎,一定要對服務質量不斷完善,儘可能為廣大羣眾提供舒適的環境。其次,要建立規範的聘用制度,並在此基礎上實施激勵制度,調動工作人員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最後,引進先進的管理技術和理念,實現公園管理智能化、網絡化,以此來提高公園管理的整體效率。

3.4實施“抱怨”管理

所謂“抱怨”管理,主要是根據居民和遊客在遊覽公園時的不滿和訴求為依據,結合公園當前管理的現狀,通過改變管理方面和手段的途徑,將問題一一解決。這樣一來,一方面可以對公園的管理工作進行不斷完善,提高管理水平,另一方面則可以為日後公園的長足發展提供依據,更好的將其作用發揮出來,推動區域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4結語

綜上所述,公園品質與經濟發展雖然看似毫不相關,但二者之間卻存在着緊密的聯繫。人民公園不單單是城市娛樂文化的載體,而且也是推動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所以,在未來的時間裏,城建部門需要提高對人民公園品質的重視程度,結合區域經濟發展現狀,對公園進行合理規劃,從多個方面着手提升公園品質,從而進一步帶動區域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葉明盛。提升公園品質助推經濟發展[J].行政事業資產與財務,(06).

[2]項行軍。論公園綠地如何推動園林建設[J].商品與質量:建築與發展,(03).

至我國經濟發展研究報告 篇三

2001年至2005年我國經濟發展研究報告

一、序言

改革開放的二十年裏,我國國民經濟總量實現了持續、快速、穩定增長,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1987年,我國國民生產總值提前3年完成了比1980年翻一番的目標,於1995年提前5年實現了國民生產總值比1980年翻兩番的目標。2000年“九五”計劃完成後,在全國人口比1980年增加了3億左右的情況下,實現人均國民生產總值比1980年翻兩番,基本消除貧困現象,人民的生活達到小康水平,國民收入由低收入水平進入中下等收入水平。

在達到小康水平後,在下個世紀最初的10年,進一步的目標就是使全國絕大部分人民的生活達到富裕和舒適的水平,國民收入進入中等以上水平,並努力提高相對貧窮人口的生活水平。人民羣眾的消費水平和結構將得到更大改善和合理化,居住條件進一步提高,文化生活更加豐富。

隨着現代化建設第二步戰略部署的完成,小康生活水平的實現,我國絕大部分人口的消費需求正在發生着深刻而重要的變化。從以衣食用為基礎的消費向更高層次的消費過渡,從以商品消費為主向以服務消費為主過渡,從側重數量型消費向側重質量型消費過渡。在這個轉變過程中,農業、大部分傳統消費品製造業和相應的中間產品加工業將從過去20年之後的高速增長進入常規增長、速度放慢的階段。而與此相應的是,服務業迅速崛起,將成為高速增長的經濟部門。作為實現小康水平後的第一個五年,作為承前啟後繼續的五年,對下世紀初的頭五年國民經濟發展的宏觀規劃,將立足在如何通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完善,以市場機制為基礎,配合有效的宏觀政策的調節,來發展國民經濟、提高人民羣眾生活水平,不斷滿足人民羣眾日益提高的物質和精神消費需求。着眼於規劃好第二、第三步戰略部署的銜接和跨世紀的改革、發展,致力於推動2001-2005年國民經濟向第三步戰略目標邁出重大步伐,為下個世紀中葉基本實現現代化奠定堅實基礎。

經過改革開放後20年的發展,我國基本上完成了由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變的過程。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經濟成分共同發展的格局基本形成並且得到鞏固,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初具規模,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形式並存的分配製度進一步完善,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宏觀調控體系和法律制度基本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初步確立,為其自身能夠不斷的完善奠定了良好基礎,從而為推動2001-2005年及下世紀初期我國國民經濟健康發展從根本上提供了制度保證,使各方面的改革能夠不斷地向縱深推進,使推動國民經濟發展的巨大動力能夠持續地釋放出來。

但是也要看到,目前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和完善主要是在商品市場領域,服務業領域和要素市場的完善和規範程度還遠低於商品市場。舊的體制不僅限制了傳統服務業的升級,而且給新興服務業的發展造成了障礙,使服務業的發展難以滿足城鄉居民日益增長、不斷升級的消費需求。在要素市場上,勞動力和土地只是初步實現了流動,市場機制對資源的配置作用仍然很弱,而且還同時處於舊體制的干擾作用下,使資源要素價格受到了很大的扭曲。市場經濟體制的不平衡發展,不適應國民經濟需求和供給形勢迅速的發展和變化,導致了在現實經濟生活中浮現出來大量的、複雜的矛盾,這些矛盾將不得不通過進一步的深化體制改革來給予解決。在“九五”期間,我國面對的國際經濟形勢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亞洲金融危機以及接踵而來的一系列的全球性的經濟金融形勢突變,對我國的經濟體制尤其是金融體制的建設形成了嚴峻的考驗和挑戰。隨着國際經濟一體化的趨勢,我國的經濟在下一個世紀將更為開放,更全面的融入國際經濟體系,因此,建立和完善牢固、高效、適應全球經濟形勢變化的金融和外貿體系,也將成為2001-2005年經濟體制建設的重要任務。

二、國民經濟持續、快速、穩定增長的戰略

(一)國民經濟增長過程中的問題

在1978-1997年的20年裏,我國國民生產總值的年均增長率達到了9.8%,回顧二十年持續高速穩定的經濟增長過程,可以得到的基本結論是,一段時期國民經濟持續快速穩定增長的過程,實際上也就是城鄉居民各種層次的消費熱點不斷湧現,需求層面不斷得到滿足,供給層面出現重大突破的過程。

二十年持續高速增長的最根本動力來自於居民的最終消費需求。居民的温飽需求直接推動了七十年代以來的農業和輕紡工業的持續快速發展;進入九十年代,隨着大部分人口的生活逐漸達到小康水平,消費水平逐步提高,對娛樂、教育消費的消費量增加,更加註重生活質量,從而促進了這一時期家電產業和商業、餐飲、居民服務、運輸、電訊等第三產業的高速發展。進入“九五”末期全國城鄉消費出現了新形勢,在以“老三件”為代表的第一代消費品被淘汰後,以“新三件”為代表的第二代消費品也已經達到飽和,而第三代消費品還沒有形成熱點,居民消費中用於購買服務的比例正在逐步提高但增長無力。如果新的消費熱點不能形成,產業發展停滯不前,將直接威脅到二十一世紀頭五年的經濟增長目標的實現。因此,如何發現和促進居民消費中的熱點,將構成2001-2005年國民經濟增長戰略的核心。

經過20年的發展和積累,我國居民尤其是城鎮居民的收入水平和儲蓄水平有了顯著提高,而且進入下一個五年,絕大部分居民達到中等收入水平,中等收入階層的消費將形成最終需求的主要來源,消費質量和結構將有更進一步的提升。將希望有更加舒適的生活,居住和交通環境得到進一步改善,除了得到基本的商業、餐飲、運輸等服務之外,對醫療衞生、文化教育、信息傳媒和金融保險等新興服務,也將表現出更高的消費熱情和更為迫切的消費傾向。

通過對“九五”末期居民消費傾向和走向的分析,可以預測,從2001到2005年,居民消費的主要領域是兩個方面:首先是住宅消費,尤其是適合城鎮中等收入階層的經濟適用住宅,由於目前我國城鎮居民人均住宅面積仍處於較低水平,住宅的內部質量和外部環境迄待改善,而且每年還有數量穩定增長的新增住宅消費需求,因此,對經濟適用、較為舒適的住宅消費需求,將在2001-2005年間成為居民消費中份額巨大、增長穩定的重要部分。其次是對更高水平的服務業的需求。由於住宅和服務業消費直接與人口的分佈和流動緊密聯繫,因此將相應會帶動基礎設施、城鎮交通設施和交通工具的需求的加速增長。

隨着住房建設和交通及配套設施的發展,2001-2005年,將在現有主要中心城市周圍和鄉鎮地區出現大量新的小城鎮,從而帶動相關服務業的發展。傳統的商業、飲食、居民服務、運輸、郵電將進一步發展開放,新興的金融、信息諮詢、醫療、教育等行業會快速發展。由於服務業的發展與人口布局密切相關,現行的人口流動制度在進入2001年後將面對新的經濟形勢,因此必需根據形勢的變化重新審視其合理性,推動其進行深入改革,解決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由此導致的矛盾。

2001-2005年期間,有限的耕地資源和水資源,以及眾多的人口對我國國民經濟發展的制約作用將日趨顯著,與經濟增長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將不可避免地產生矛盾。我國人均水資源和人均耕地面積擁有量很低,而且嚴重分佈不均,南多北少。耕地和水資源的緊張問題首先是與我國的人口問題緊密聯繫的,從2001

-2005年乃至以後相當長的一段時期,我國將面臨人口過多的局面,據預測,即使在80年代以來嚴格執行控制人口生育的政策的情況下,從2001-2005年也將淨增勞動力5300萬,相當於“九五”期間3900萬的1.4倍,其中大部分是農村勞動力,耕地不足的矛盾將更加突出。由於鄉鎮企業吸納就業有限,大量農村勞動力流動就業將不可避免。其次,如果要發展居民住宅和城鄉交通建設,也將會佔用大量耕地。

在我國北方,尤其是西北、華北地區,水資源缺乏嚴重製約了經濟發展,影響了居民生活質量的提高,生活用水的數量和質量下降。目前正在實施和將要採用的“南水北調”,“引黃灌溉”等措施,以及修建的水利工程都難以從根本上扭轉缺水局面,解決居民用水問題。這些矛盾的存在將直接影響到下個世紀初葉我國國民經濟增長戰略的實施,給發展國民經濟、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目標的實現造成困難。

從國民經濟的總供給能力預測,2001-2005年年均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長可以達到7.5%左右,主要是因為在這一時期勞動力供給和資本存量仍然將保持較高速度增長。雖然與此同時國家將加強經濟安全體系建設,較多地保護環境和生態,建立自然災害防護體系,放慢對資源的開發速度;加強金融風險防範體系的建設,在金融領域採取較為保守的政策,降低經濟增長的速度,但總體而言從供給方面保證經濟以較高速度增長仍然是可能的。

(二)實現國民經濟增長的戰略

2001-2005年國民經濟增長戰略的核心就是要解決以上這些問題,探索實現中長期經濟持續快速穩定增長的途徑。在經濟增長的過程中所要解決的以上所有這些問題的要害仍然是存在體制障礙,導致要素和服務價格受到扭曲。長遠而言,影響經濟增長的最主要的體制障礙就是人口流動制度和土地管理制度。目前的人口流動制度是以阻礙人口流動為取向的,雖然在九十年代以來大量農民工流動就業嚴重地衝擊了人口流動制度,但是因為它的存在,流動人口在就業、購買住房、醫療保障和教育方面仍然受到很多歧視,勞動力要素價格和服務業價格相應受到扭曲;目前的土地管理制度,尤其是土地的轉讓和再轉讓制度,使土地的市場化程度很低,嚴重地扭曲了土地的市場價格。

為了緩解水資源缺乏對經濟增長和居民生活的影響,長期以來執行的水利戰略是以轉移水資源為基本導向的。轉移水資源的工程不僅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而且大量無償佔用可耕地,但是缺水地區的生活生產用水價格普遍偏低,不能反映水資源的真實稀缺程度和真實價格。因為人口不能流動,所以用水成本的快速大幅上漲將阻礙缺水地區居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和提高,抑制居民的消費需求。

2001-2005年將結合居民消費的發展方向和體制問題的實質所在,通過進一步通過推動和深化體制改革,促進居民消費,減小對要素價格和服務業價格的扭曲,消除住宅產業、交通某些設施建設產業以及交通工具供給產業發展的體制約束。首先是保持人口適度流動,保持城市人口有進有出。促進人口流動就業,使流動的勞動力在就業所在地進行住宅消費時不存在體制障礙,就業人口在各地購買住房安置下來,與此相應大力發展配套城鎮建設和交通設施建設,降低流動成本,尤其是在人口流動的目的地發展小城鎮建設。在城鎮佈局上,要推動按功能劃分的城鎮建設模式,使容納就業人口和非就業人口的城鎮根據資源配置進行分佈,使人口的就業和生活在空間上實(本站☆)現分離。其次是大幅提高交通工具尤其是家用轎車的`供給能力,通過大規模生產降低國內轎車生產的成本,適度引進競爭和提高進口額度。與此相應,人口布局的改變將會帶動服務業的快速發展和升級,新的服務業增長點將不斷湧現。簡而言之,就是以“住房-汽車-道路”三個相互聯繫的產業作為經濟增長的主要推動力,同時帶動各種服務業的快速發展,理順資源要素價格和服務業價格,由此構成2001-2005年間經濟增長戰略的核心。

三、宏觀經濟增長和管理

2001-2005年將初步建立較為完善的宏觀經濟調控體系,實現經濟總量的基本平衡,促進經濟結構優化,把推動國民經濟適度快速的,持續健康發展作為宏觀調控的首要任務。

(一)經濟增長速度

2001-2005年,繼續努力保持總供給與總需求的基本平衡,把握適度的宏觀調控力度,將國內生產總值的年均增長率控制在7%左右。

保持需求總量的適度增長和引導需求結構合理調整,實行積極穩健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積極防止通貨膨脹和通貨緊縮。通過保持適度的投資規模,投資體制的市場化改革,投資主體企業化、多元化,建立有效的資本市場,優化投資結構。保持消費基金的適度增長,通過初次分配和財政再分配體制的完善,調節收入分配結構。通過市場預期合理引導消費。保持國際收支基本平衡,改善國際收支結構。

從2001年到2005年,提高國民經濟的總供給能力,防止總供給不足,維持經濟的適度高速增長仍然是宏觀調控的基本任務。通過宏觀產業政策指導和市場調節,積極推動產業結構的調整與優化。加大對農業的投入,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和提高抗災能力,使農業生產保持持續的增長態勢,農業產值達到年均增長3.2%。協調第二產業中基礎工業與加工工業的增長,改變加工工業的低水平重複狀況,振興支柱產業,發展具有一定規模的高新技術產業,使第二產業產值年均增長保持在7.2%。繼續提高第三產業的總量,調整內部結構,培育新興第三產業,使第三產業吸納大部分就業,2001-2005年,第三產業產值保持年均8.5%的增長速度。到2005年第一、二、三產業的產值比重為17:50:33。

(二)社會投資和物價水平

2001-2005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年均增長8.8%。投資將重點集中在水利、能源、交通、通訊等基礎產業和基礎設施項目。其中房地產投資的重點是城鎮居民經濟適用住宅建設。

改革投資體制,在投資領域實現政企分開。根據營利性投資、基礎性投資和公益性投資的不同職能劃分不同投資主體。實現政府投資與國有資產投資分開,政府退出營利性投資領域。實現政府的經濟管理職能與國有資本經營職能分開,政府為各類投資者服務。

建立國有資本投資體制。國有資產管理機構以委託授權方式,股份制的方式,通過國有投資公司,國有資本經營公司及其他所有制經營實體,實現國有資本的投資和運作。完善政府投資體制。政府投資的資金來自財政收入和政策性融資,納入國家預算管理,投資於重大基礎設施建設項目、行政事業單位建設項目以及其他公有事業建設項目。建立自主經營、自擔風險、自我約束、保本微利的國家開發銀行等政策性金融機構,實現政府對投資的宏觀調控。

2001-2005年對價格總水平的宏觀調控年度目標要有利於促進國民經濟的適度快速、持續健康的發展。要進一步完善市場形成價格的機制,調整農產品差價、農產品與工業品比價、能源產品價格、第三產業價格和公有事業收費標準,為經濟發展創造良好的價格環境。一方面要防止價格總水平的過度上漲,甚至通貨膨脹,造成居民生活困難,財政赤字擴大;另一方面也要避免出現市場有效需求不足,通貨緊縮的狀況。2001-2005年價格總水平的調控目標,消費物價指數年均上漲4.3%,零售物價指數年均上漲3%,

並且根據當年實際經濟形勢走向調控價格水平的波動幅度。

我國農業經濟發展的建議論文 篇四

我國農業經濟發展的建議論文

一、瞭解農業經濟發展狀況,農業經濟發展的可操作性建議

1、農業經濟與投資相結合

發揮和引導以農户為主體,多渠道投資相結合的格局形成,大力發展鄉鎮企業及各類股份合作企業。大力促進投資的有效利用,鼓勵農民把資金集中起來,利用閒置資金最大限度地發展農業生產上,銀行機構方面要放寬信貸政策,擴大信貸面以調動民間資本的積極投資。各級各部門引用資金或發展農業聯營項目,向各種農業特色主導產業傾斜,對主導農業產品和市場潛力大的農副產品進行深加工,對農業型產業基地加大扶持力度。

2、農業經濟離不開政策力度的支持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通過政策與體制創新,探索各種農業經營方式,尋找鄉鎮企業的優勢,創造新條件,以優勢龍頭企業為核心,以本區域現有的品牌為基礎,切實培養、組建和壯大符合經濟規律的,加強鄉鎮企業的戰略性,使發展較強的優勢企業帶動中小企業健康發展。

3、提高農民自身的文化素質,參加相關農業技術培訓

農業部門更要支持建立更多種層次,多種形式的農民成人教育體系,組織農民學習社會科學理論、現代科技知識和市場經營的能力培訓,加大農業教育基礎和體系建設,積極鼓勵農村中青年羣體抓住參加農大、夜大、電大等技術培訓機構的學習機會,擴展教育、深入教育,培養具有現代農業生產與經營的新觀念型農民,同時,應根據本地區農業特色,有針對性地推廣農業實用技術,並開展多渠道形式的階段性的技術與教育培訓,培養出新一代具有當代先進科學技術與農業知識的新型高素質農民。

4、以市場為導向,加事農業產業化進程

加速農業產業化的進程,通過對農業經濟實行區域化佈局與調整,進行專業化生產,集多種經營方式於一體的經營方式,以市場為依託,帶動農業基地生產,與基地農户聯合,開成種植、養殖深加工產業,形成以生產、供應、銷售為一體的'經營管理模式和市場化企業運作機制。

5、加大“品牌“效應,大力發展農業經濟

品牌賦予農產品一種與眾不同的內涵,反映農產品的特性或功能,帶入着農業文化情感,實現着與消費都的溝通,最終成為消費者最願意接受、最可依賴的東西。農業產業的品牌意義,需要根據農產品的特性、消費都的心理及各種社會因素進行定義,如市場價格導向與文化傳統等,塑一個與目標市場有頭的品牌。目的在於如一提到蔬菜,消費都自然就會想到這個品牌的其它屬性,如價格、品種、質量等。建立農民廣泛參與一些各種合作組織或博覽會,這對於提高農產品質量及鞏固品牌形象有相當重要的薰陶作用,通過企業化的經營、管理,以農業人的身份人事農產品的生產、加工,使農民職業化。這種模式是建立品牌聲譽制度的有效方式,有利於促進農業向市場化和市場化的方向發展。

6、做好農業技術的推廣

農業科技機構應當通過轉換機制和調整結構,建立相關的科研機構,建立高效、開放、協作的運行機制,以從事農業相關的病蟲災害規律與防治的研究,進行農作物高產、高效綜合增產技術的開發和農業資源發生、發展的規律等研究,以達到農業技術推廣的真正目的。同時,成立以各省市級農業組織為中心的農業技術推廣機構,進行試驗示範和開發,促進農業生產力的提高和現代農業的持續穩定發展。完善技術諮詢服務,全面落實其研究、開發、經營、服務等各項職能,積極開展第三產業的建設,以發展農業科技培訓,信息技術服務為主。

7、提高土地的多種方式運用

在農業經濟中,提高土地產出率,增加農民的收入,提高土地利用率是最主要的運用方式,它主要是改良土壤,增加土壤的養分,從各種耕作措施和田間管理等都可以有效改良土壤,也有的地方進行種植植物進行改良土地,以改善土壤,增加土地的營養成分,以達到農民增產增收的目的,以增加土地的產出率利用率,促進農為經濟的發展。

二、結尾

農業經濟的發展,不僅有利於“三農”問題的解決,對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和促進現代農業的快速發展具有極為重要的戰略意義,更是從根本上有利我國農業長期戰略的發展,我國是農業大國,增加農民收入,實現農業經濟的持續穩定增長,需要各地方、各部門堅持農業經濟的狀況和農業經濟的發展趨勢,進而加快國民經濟的增長。

我國經濟發展形式論文 篇五

自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中國的改革開放成效日益明顯,經過30多年的發展,中國綜合國力得到了較大提高,經濟總量日益上升。據數據顯示,到上半年止,中國的經濟總量已超過日本,僅次於美國,位居世界第二,這樣的成績當然離不開中國經濟發展模式。

自全球金融危機以來,世界經濟處於一片低靡狀態,中國也不例外,當年的經濟增長率下降了幾個百分點,失業率陡增,出口額下降。為尋求世界經濟復甦,西方國家聯手中國舉行G20國峯會,討論如何合作發展。實踐已證明,中國在此次金融危機中起了領跑者作用,成為全球經濟新一輪增長的引擎。在 實現了經濟增長突破8%的目標,20政府又投入40000億,目的是刺激經濟增長,確保中國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在一定程度上,20北京奧運會和年上海世博會的成功舉行,也為中國經濟發展帶來了積極作用,一方面我們借次機會向世界展示中國形象成就,為中國的發展創造良好的外部合作環境;另一方面也可以推進城市經濟文化建設,以點帶面,輻射周邊,促進了區域經濟的發展。

當前中國經濟發展越來越快,為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中國經濟發展模式正由“又快又好”向 “又好又快”發展,即科學發展。為實現其目標,政府加強宏觀調控,保持經濟平穩運行。

中國當前經濟發展模式正由“粗放型”向“節約型”增長方式轉變,因為從長遠來看,只有節約型增長方式才能保持經濟健康發展,粗放型增長方式是計劃經濟的產物,而中國當前是市場經濟。

“三農”問題是歷年來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重中之重,因為農業是國民經濟發展的基礎,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使城鄉差距逐漸拉大,為此要紮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把發展農村經濟放在首位,促進糧食穩定發展和農民持續增收、深化農村改革,增強農村發展活力,繼續擴大公共財政覆蓋農村範圍,提高養老金的發放金額,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努力。

“房地產市場”是當前中國經濟發展最大熱點,改革開放特別是以來,隨着城鎮住房制度改革不斷深化,我國城鄉居民消費觀念明顯轉變,住房消費有效啟動,房地產總體上保持了快速健康發展的勢頭,房地產市場的發展對於擴大內需,拉動經濟增長,推進城鎮化發展,改善居民住房條件,都發揮了積極作用,已成為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產業。但發展中也出現了諸多矛盾,普通居民沒有能力購買高檔房,而且部分商家從中在此“炒作”,使房地產市場秩序不太規範,為此中央政府加強了對房地產市場的調控,促進房地產業持續發展,確保國民經濟平穩較快運行。

隨着中國經濟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日益明顯,人民幣匯率逐漸上升,對此有利有弊。西方國家都強烈呼籲中國加快人民幣匯率改革,以此來促動其自身的。外貿出口,因為中國勞動力比較豐富、廉價,是以加工業為主要出口的,一旦匯率有較大波動,中國出口將會減少。所以對此問題,自人民幣匯改以來,政府實施了平穩的匯改政策,以此來推動經濟平穩發展。

到現在為止,中國外匯儲備已突破0億外匯儲備,足以説明中國對外開放取得的成效,但對外經濟的發展也帶來了貿易逆差的態勢,且逐漸明顯。為解決這一問題,國家採取綜合措施,加快轉變外貿增長方式,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合理利用國內外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加快增長方式轉變,建立新型科學的外貿發展績效評價指標體系,加快出口結構調整升級,提高出口的經濟社會效益,大力推動科學進步和品牌發展。努力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提高企業國際競爭力,促進對外貿易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實現從“貿易大國”到“貿易強國”的轉變。

在過去30多年中,儘管我國的經濟增長速度遠遠高於世界其他絕大多數國家,但從總體上來看,我國服務業的發展水平還比較低。不僅嚴重落後於經濟發展的總體水平,即使與同行發展水平國家相比,也有一定差距。具體體現在以下方面:

1.發展緩慢,與經濟發展水平不相適應。

2.結構不合理,現代服務業發展滯後。

3.體制不合理,產業和市場化程度低。

4.國際競爭力薄弱,參與全球化程度低。

根據上述問題,要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需在以下方面作出努力:

1.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優化服務業行業結構。

2.加快企業改革和重組,優化服務業組織結構。

3.加快市場化改革,放寬服務業市場準入。

4.加快開放步伐積極參與服務業全球化。

正確認識當前我國的經濟發展形勢十分重要,我們要全面看形勢。既要看局部,又要看全局;既要看現狀,又要看趨勢。時刻保持清醒頭腦,對存在的突出問題要有足夠的認識,引起高度重視,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落實科學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積極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的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