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讀《雪國》有感【精品多篇】

讀後感1.94W

讀《雪國》有感【精品多篇】

雪國讀後感 篇一

看完《雪國》,像聽了一首柔柔的歌曲,心底留下的是揮之不去的餘間懸繞。純純的曲調,像極了冬日裏暖暖的陽光,帶着令人窒息的氣味,慢慢的融入心腸。

記不清是第幾次翻看《雪國》了,卻一直沒有機會看全。也記不清是多少次在雜誌、書評上看到別人推薦這本書,卻一直沒有買到手。特意抽了一天的時間逛書市,跑遍了整個圖書城,問了N個書店,最後一位漂亮的阿姨幫忙找到了它,小心的揣在懷裏,坐着人攘攘的公車回來,天已經快黑了。

並不像那些名著一樣那麼厚,溥溥的一沓紙裏散發着芬芳的書香,連着幾個晚上,我都像品味一壺珍茶一樣式,幾張幾張的細看。困了要小心易易的把書放好,然後帶着濃濃的疲憊入睡。

儘管如此,我卻感到了困惑,那就感覺就像一個看不懂線譜和樂理的人聽到一首好曲子時一樣,有心靈的陶醉,也有悦耳的感受,卻不知道好到底好在哪裏。《雪國》就是首這樣的樂曲。雖然我不知道它好在哪裏,但我依然願意貫注我的全心去傾聽。

書的內容講的是一個遙遠的島國小鎮,那裏有温泉,產絲織品,終年積雪,每年都會有像島村一樣莫名前來的遊客。作者通過島村在火車上一對打扮得很像夫妻然而又給人很怪感覺的人的描寫,引出許多其它的話題,如雪國小站的景物,島村對駒子的想念等等。繼而過

雪國讀後感 篇二

從書館回來,半路遇到一位同事。他看到我手裏拿着《雪國》,便説,《雪國》內容很簡單,卻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我笑着模仿頒獎辭説它反映了日本民族的性格和生活,對方搖搖頭,不以為然。這位仁兄是一位詩人,卻好像不是一個有風骨的傢伙,他讀書很多,言辭間能顯現學問,有時候卻不涉真理和真相。因此,我對他的話,總是將信將疑。

做人,總是很講技巧的話,可能反而會給人一種幼稚可笑的感覺。

的確,《雪國》故事很短,內容很簡單,而且我讀來還有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好像以前讀過。可是因為沒寫讀後感,所以記不真切了。在我看來,的確像頒獎辭中所説,這部作品很有民族性。它不無深刻地反映了日本下層人民,具體説是藝妓階層的生活和感情。從這篇作品中,我可以讀到日本北方“雪國”的部分風物人情,甚至是歷史。

它使我想到了自己讀過的《茶花女》和《駱駝祥子》這兩篇小説,它們同樣也都是反映本國底層人民生活和情感的作品。它也使我聯想到了目前我所耳聞目睹的我親愛的祖國的人們的處境。我如果説自己熱愛人民熱愛祖國,可能會因有自矜之嫌而招致嘲諷,但如果我説自己以自己的出身榮並依戀自己的根,則可能會引起諸君的共鳴而非非議吧。

——其實還不都是一回事。

也許是因為孤陋寡聞,除了電視劇《蝸居》,我還沒看到聽到有哪部作品真正深刻地觸及了中國下層人民的生活現狀。對於中國當代文學,我也用自己的笨腦袋想過,為什麼就沒有經典呢?對比《雪國》,我妄下一個結論吧:因為中國現代都是御用文人,只許歌功頌德,不許反映民間疾苦,因此,沒有思想也沒有個性。因此就不能久遠。

前些日子我讀到美國人羅斯·特里爾所著的《毛澤東傳》的後半部分,其中曾論説一些中國當今政治之歷史根源,其中有一些論調還是有道理的。中國的奴才們,何時才能得到真正的民主呢?要知道,民主不是等來的,“上邊”永遠也不會主動賜予奴才以與主子平等的地位。奴才的解放從來都是靠自己爭取的,不是嗎?好像,我們不需要新的主子。

聽着看着媒體每天都在忽悠老百姓,有時候心裏真是不好受。總是感覺,現在,黑暗的事情好像比自己小時候多多了呢。商家作假,官員馬,平民百姓道德淪喪,精神麻木,飆車強拆,為富不仁,草菅人命,匪勾結,是這樣的事情的確比過去多了,還是媒體太發達藏不住任何貓膩了呢?網絡採取實名制了,有些話不能亂説了,尤其是真話吧。

作家要有良心。好的作家就是一個民族的良心。

很多文章反映中國人的公民素質的確比歐洲美洲的差,讀過之後不禁汗顏。雖然未曾到海外見識國人的丟人表現,但也可以由他們在國內的行徑推想出其在國外的行為來。這個專制體制下掙扎的民族,沒有民主,自然也沒有自己的尊嚴可言,沒有自尊的國民,怎麼還能顧及到自己的素質呢?倉廩實而知禮節,如果真是這樣,我的同胞們還要掙扎多久?

雪國讀後感 篇三

昨晚與今早讀了川端康成的《雪國》,約莫讀了一半。誠如譯者在序言中所説,《雪國》如同駒子一般,有着驚豔的美。

不知不覺中折服於川端康成的筆觸與動人。他自己就心中充滿悲寂,從小就心中哀傷,構築了由精神衰弱與眼淚組成的心靈。很明瞭,是一種頹廢的美。

寫的很多東西是獨有的日本風味。譬如腰帶。我見過日本人的腰帶,很寬,很耐看,繡了許多東西,反映出主人的思想境界。日本的一套套大多是從中國學去的,然而也許是中國人太包容了,失掉了一些特色的東西。川端康成在《雪國》《古都》中寫了很多。中國就沒有一件能好好描摹的衣服。

川端康成對於感覺的意識臻於至善。感覺在意識流中波動,同過筆來寫,無外乎是景色、動作、面龐的細膩描寫。他的想象很怪異,“筆挺的小鼻子雖然單薄一些,但下面纖巧而抿緊的雙脣,如同水蛭美麗的輪環,伸縮自如,柔滑細膩。……但白裏透紅的……”總之,他給你的就像一束意識流。

“不知為什麼,島村還想大聲再説一遍‘徒勞而已’,忽然之間,身心一片沉靜,彷彿聽得見寂寂雪聲。”象這一句,抓住瞬間流動過的意識流,讓人物生髮出人生如夢的慨歎。川端康成將整個的故事嵌在幽暗淡色的環境中,主要寫一眼之所及,顏色配上冷暖,寫人物所思,寫道德與慾望的衝突。如“姑娘映在雪色上的頭髮,也隨之黑中帶紫,鮮明透亮。”簡單的顏色描摹,勾勒出了一絲邪惡與不純潔。雖然沒有寫“寒”與“冷”,但字字透着寒氣。

這第一篇,主要寫了川端康成的手筆,即其描繪瞬間感受的筆上功夫。這些與他的經歷是分不開的。

讀《雪國》有感 篇四

《雪國》這部書,是川端康成在1968年獲得諾貝爾學獎的倚仗之一。有人説,這本書是歷史上最唯美的獲獎作品。

作者這樣的寫作風格與他自身的經歷密不可分。在幼年時,父母均因結核病死亡,其後姐姐和祖父母又陸續病故,他被稱為“參加葬禮的名人”,他的一生四處旅行,性格感傷又孤獨,這也許是書中主角島村略頹廢的性格形成的原因。

雪國是一個很純淨的地方,終年積雪,看不到任何掩埋在雪下或別的地方的骯髒,即使這樣的。白淨被誰踩了幾下,添了幾個腳印,也無關痛癢,左右不過一時的凌亂罷了,睡一晚的好覺,這些雜亂又會被落下的雪花重新掩埋,並且看不出任何一絲痕跡。

主人公島村是一位舞蹈研究者,全書也正是圍繞着他與藝伎駒子、少女葉子的感情展開,這兩個女孩兒是真真正正的社會最底層,苦苦掙扎着想要生存,一切卻只能如那些簌簌落下的雪花一樣,消融在人們看不到的角落。

駒子早年被賣到風塵之地陪酒,後一位三絃琴師傅收留了她,令她脱離煙花之地,以賣藝為生。可後三絃琴師傅的兒子得了重病,她不得已再次淪落風塵,以賣身賺錢治病。儘管這樣,她面對生活依然是熱情的,學琴、記日記、收集煙,她幾乎做到了自己能做的極致,卻依然擺脱不了藝妓的束縛。

而葉子,她努力地學護理、認真地照顧一個病人,那個病人卻依舊去了。她愛她的弟弟,竭盡全力卻也未能找到經常與他見面的辦法。這樣一個美麗的少女,最後的下場卻是葬身火海,“她的小腿抽搐,蒼白的臉燃燒着……”這樣的描寫,讀便讓人痛得窒息。

而島村,他繼承了一筆豐厚的遺產,有妻室兒女,每天無所事事,偶爾通過照片和字資料研究評論西洋舞蹈。他可以為了當年和駒子的一場邂逅,就三次跑到雪國,把雪國當成了一個逃離現實的地方。家境富裕的他,卻對生活抱着這樣徹底的悲觀態度。

我極少讀這種訴説民間疾苦的書,讀略顯平淡,也沒有過多的驚天動地的故事情節,但川端康成的這一本書,讀看似沒有什麼波瀾起伏的情節,但又能夠給讀者的內心留下一層淡淡的憂傷,經久不散。

或許這就是他心中的雪國吧,白得無瑕、美得驚心動魄,卻又寒冷徹骨。雪下埋藏的到底是什麼?我們不得而知。

雪國讀後感 篇五

第一次看到這本書時,特別喜歡它的書名《雪國》,讓人情不自禁有種神柲而又純潔的感覺,當你再看一眼書名又好似帶着一絲淡淡的憂傷和孤獨。

《雪國》的作者是日本的川端康成,他的作品富有抒情性,追求人生昇華的美,並深受佛教思想和虛無主義影響,我總認為川端康成寫的作品太乾淨了,就連虛無的東西都十分自然,毫無違和感。

剛打開這本書便沒有讓我失望,這本書以世上最純潔,美麗的雪作為背景,讀着讀着便讓人產生一種感覺,滿天的雪,冼濯了骯髒的世界,邂逅的只是安靜的大地。我想只要心靈乾淨,純粹,那麼寫出來的東西也一定是這樣的吧!川端康成一定也是品德高尚的人。

《雪國》這本書主要講述的是東京一位名叫島村的人,他曾三次前去雪國的旅館,與葉子和駒子發生了一些情感的糾葛的事情,不過這本書倒並沒有講島村第一次來雪國的事情,這本書是從島村第二次來到雪國開始的。在他第二次來雪國的時候他又結識了葉子,不由自主的喜歡上了這個美麗而又單純的少女。而島村在葉子和駒子之間也產生了許多微妙的關係。可惜最終葉子因為一場意外而黯然辭世。

也許《雪國》這個故事十分淒涼、悲慘,也為我們展現了一種哀怨和冷豔的世界,但再仔細想一想《雪國》這個故事雖然表面上特別乾淨,很優美,並沒有什麼深文大意,但實際上故事以葉子之死為結尾,其實就是要告訴世人:葉子是真、善、美典型的代表,但並不是一個完美的人。作者川端康成就是想借此告訴世人這個世界雖然沒有十全十美的人,可是我們可以努力做的更好,努力的突破自己,爭做人上人。

雪國讀後感 篇六

第一次拿到《雪國》這本書大概是在一年前吧,寫過了全書的書評並且對全書劇情有了初步的瞭解。當然,最讓我不解的也是小説中的那種似有似無的如同飄雪般既美麗又不太真實的幻——一種感覺,只能用一個字來代表它——類似於虛幻,幻覺的感覺,卻又不同於虛幻,幻覺的實際意義,當然我認為illusion這個單詞從某種意義上與其有相同的感覺。開學時同學們説因為看不太懂這本書而沒有選擇用它寫書評,而我恰好是因為看不太懂這本書中各種幻的疊加而選擇閲讀它。那種讓人難以理解的幻剛好是其最大魅力點所在,也將書中人物最好地呈現了出來。

首先,主角男子島村,是一位將虛無與真實融為一體的人。他本身作為一位虛無主義者,卻又追求真實,在這同時卻又情不自禁地被各種虛無所吸引。他認為一切都是虛無的,包括生命,都是無意義的。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在現實生活中這是一種極其消極的體現,但是辯證地去理解分析,又何不是一種境界上的完美。資料表明,他也是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日本知識分子階層的消極的人生態度的一種象徵。生活中大部分人其實都有這種假象中的美好的經歷,而他們大多又享受於其,儘管他們知道這種美好不能持續下去,或者説只是一種假象。想象一下當一個人在午夜之時站在雪山懸崖處,向下俯視可以看到一座安靜祥和,燈火併非十分通明的歐式小鎮,抬頭則是震撼人心華美炫爛緩緩閃爍着迷離光影的北極光,身後是落滿了白色雪花的植被,耳機裏是迷幻而又充滿了意境的純音樂。在這樣一種白色童話般的意境中,任何一個人都願意讓時間停下,進入這個仙境並且永遠留在其中。而他們卻瞭解到這是不可能的事情,他們生活在現實中,儘管流連忘返,也只能在觀賞美景後離開他們所想象出的意境。這與島村有一點點相似,唯一差別在人們傾向於回到現實儘管他們十分留念那種意境,而島村似乎傾向於留在意境中儘管他知道這是不可能的。

駒子是位真實的人,她既是純潔的,也是風塵的,她的孤獨也直接從行文中體現出來。她是位藝伎,這種為了生存而做的職業,恰恰也映襯了她的真實,而此時她已經喪失了她純粹的美。在變得越來越真實的同時,那種幻覺的美也在漸漸消逝。駒子也在追求這種幻美,無論是她在嘗試追求島村這種沒有可能成功的事情,還是與葉子之間那種不可分割的感覺連接,都可以體現出來。

“駒子和葉子不應該以時間為節點割裂地看,她們本身就是一體的,葉子自始至終作為駒子精神的內核,或者説駒子的心而存在,葉子是她純粹美的自留地。葉子的行為反映了駒子心裏的真實想法,葉子做的事是駒子真心想做的事,葉子説的話是駒子真心想説的話,葉子為行男守墓是駒子真心想為行男守墓,葉子求島村帶她去北京,是駒子想要把她的真心帶去北京。甚至葉子與駒子之間的嫉妒,也是駒子自己心裏的糾結與矛盾。”

那麼葉子這個形象,是虛無的,是完美的,因此是現實世界中不可能存在的,因此最後她也離開了這個現實世界。她與島村幻想中的完美是完全重合的,從出場的迷離,到退場的奇幻(意思是她離世的原因過於蹊蹺,一看就是虛構的),她整個人都是虛無的。她並沒有什麼存在感,在整個小説中可以算是陪襯作用,又或者説,是個隱藏線索。我認為將葉子道如一個人其實不太準確,現實中的她,倒不如説是一條完美的靈魂。

因此也不難推測出來,駒子和葉子更像是共處於兩個互相平行的時空中的同一靈魂。雪國的一切,終究也只是島村的夢境。小説在一種悽美的夢境中漸漸地消散,悄悄地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