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斷舍離》讀後感精彩多篇

讀後感1.46W

《斷舍離》讀後感精彩多篇

斷舍離作文 篇一

所謂斷舍離,即斷絕不需要的東西,捨棄多餘的物品,脱離對物品的迷戀,從而達到舒適、自由的一種現代生活理念。“斷舍離”悄然走進人們的生活,掀起了一場熱烈的討論。有人説“斷舍離”聽起來容易,做起來難;有人説“斷舍離”着實有價值,但自己就是做不到;也有人説“斷舍離”,想説愛你不容易,就讓我的混亂生活繼續下去吧……面對“斷舍離”,我不禁要問:為何我們“斷不掉、舍不了、離不開”?

物質豐富的現代生活,曾經歷了貧窮、昏暗與痛苦。在老一輩人心中,貧窮是最可怕的。他們將對貧窮的恐懼寄託於無盡的保留中,總習慣於“留着、留着”。我的祖父就是如此,當家中的老式電飯鍋被新型智能電飯煲取代時,他仍不忍捨棄那個老舊的物件。在他看來,留着的東西總會派上用場,而失去了卻不能復得。萬一出現變故,只能追悔莫及。我認為正是這些廢棄之物的存在,使我們的空間變得雜亂無章,毫無生活的樂趣,但因為缺少“安全感”,“斷舍離”成了一個頗具挑戰的心理鬥爭。

“斷舍離”的確能幫我們從混亂的物品中解放出來。但為何我們仍會對“斷舍離”這種生活理念猶豫呢?因為有的物品看起來沒有利用價值了,卻有非同一般的意義。有人曾説:“當青春變成舊照片,當舊照片變成回憶,當我們終於站在分叉的路口,孤獨,失望,彷徨,殘忍,一扇窗打開了,那是成長。”也許,一張舊照片記錄了回不去的青春歲月;一幅刺繡承載着親人離世前給予的温情;一顆子彈頭是一段戰火紛飛的艱苦歲月的見證。這些看來對現代生活毫無幫助的不需要、無用之物,經歷了特定的事件,便被賦予了特別的情感,具有了紀念意義,因此變得難以“斷舍離”了。是啊,有些東西的確沒有用,但人們卻將精神寄託在其上,若是將其“斷舍離”,心便將無處安放了。因此,面對這些有着紀念意義的物品,我們不應捨棄,而要永遠留存。

總之,面對“斷舍離”,我們應當“去其糟粕”。那些老舊、淘汰之物,要儘可能地“斷舍離”,以獲得空間的自由,享受現代生活。若是永不失去,又怎得新生呢?至於那些具有非凡意義的物品,我們不能“斷舍離”,否則就會帶來悔恨。所以,讓我們正面看“斷舍離”,在自由、舒適的生活中盡情遨遊吧。

斷舍離作文 篇二

米蘭·昆德拉曾説過:在生活重擔的壓迫下,我們的靈魂逐漸發生扭曲、變形,變得不堪重負。於是,本應寧靜舒適的生活負擔着不能承受的生命之重。其實,我們真正需要負擔的,遠遠沒有我們想象的那般繁重不堪,我們的心靈所渴求的,不過是一種“斷舍離”式生活。

斷下一種不必要的憂思,捨棄那份繁華,離開那光怪陸離的喧囂。

於是,便有了馬寅初那份“寵辱不驚,閒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觀天外雲展雲舒”的閒適恬淡;便有了梭羅靜心凝思,聆聽瓦爾登湖畔野鴨游水的雲淡風清;便有了賈躍亭那份不畏失敗的顛覆性創新;便有了泰戈爾筆下雅緻的一句“思想掠過我的心上,猶如一羣野鴨掠過天空,我聽到了鼓翼之音。”

靜下心來,他們放下了多餘的紛繁之事,因而品到了生活的一口香茗。

隱者幽幽,如菊之隱逸。陶潛悟到了心靈所需不過一方寧靜,生活真諦不過捨棄二字,於是,他悟出自然,歸隱田園,歌晨曦之朝霧,醉晚霞之甘醴,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捨棄對名利金帛的執着,終於成就隱者的高潔純淨,超然物外,得心靈之輕盈,生活之灑脱。

站在諾貝爾獎的文壇之巔,這個巨人卻彎下了腰。莫言以一顆平常心看淡成功,斷棄世人的誘惑,謙遜地面對媒體,守住了心靈之寧靜,隔絕了門外之繁華。

留得浮生醉,不怕紅塵囂。

看得清該捨棄的,才取得到真正所需的。季羨林先生捨棄名利,卻發揚了國學之精魂,終成一代學界泰斗、國學大師;梅貽琦任教清華大學,固守清貧,不圖功利,終身為教育事業而奮鬥,其清高傲骨猶存;彌爾頓曾迷失於生活的苦痛與艱辛,卻終於在烈焰的淬鍊中了悟人生,不再躑躅,捨棄那些沉重的負累,在《失樂園》的終章,獲得新生。

誠如猶太大衞戒指上所刻的一句銘文:一切終將會過去。那麼,我們為什麼不學會放下,果敢捨棄那些阻礙我們心靈輕盈上路的東西呢?別為迷霧矇蔽了雙眼,用心揣度,你會體悟到生活之美。

立在清透的窗前,於那明媚温暖的晨光下品一杯香茗,為生活留下淡淡馨芳。

斷舍離作文 篇三

何則?本性自然非矯勵所得自己做不到的違背本性的為什麼要去強迫呢!不如想想自己擁有什麼而別人沒有的。

擁有別人沒有的,應因此感到驕傲和自豪,別人由而你不曾擁有的,應做到“則其善者而從之”。

古人屈原曾説過:“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這句話意不在世上萬物哥的其所,而在於物有所值,俗話説:“常在河邊走,哪有不濕鞋。擁有的人不一定是最好的,金無足赤,人無完人”。這才是生活的定數。但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怎能不做到“過而能改”呀?

斷舍離,斷的是“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

拾荒老人8年自費寄失物上千件,這是一位名叫邱勝華的老人的故事,老邱在拾荒的同時又為自己謀了一份差事“信徒”,只要撿到證件,他就認真的從中尋找失主的信息然後自己掏錢寄給失主,8年時間,他一共寄出了1000多封信,花費了2000多元的郵費。不因一文不名而放棄慈悲與善。

段舍離,斷的是“時間和錢財”。卻成就了人生間最大的慈悲與善良。

11歲的謝樹華是一名孤兒,父母雙雙離世後,他便一直住在村裏的寺廟裏,雖然孤獨、寂寥,但他不但聰明堅強,而且感恩,一有時間,他就會幫忙打掃寺廟,捐款箱裏的香火錢,哪怕是一分一毫,他也從沒拿過,他自強不息,勤奮好學,善良淳樸,窮而不貪,他有着最動人的人性力量。

斷舍離,舍下心裏的貧苦,獲得精神上的自豪。

舊去來兮辭是園林派代表人陶淵明的一篇表達胸意的文章。“歸來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即自以心為形像”。官場是黑暗的,污雜的對於本性自然的人來説,它便是深淵,但陶淵明及時醒悟,歸隱田園,並沒有使自己的身體被心二奴役,他不具有黑暗的心靈,但他擁有閒適自得的美好情懷,所以他是快樂的。

斷舍離,舍的是阿諛奉承,得的是怡然自得。

斷舍離未嘗不是好事,適當來一次,會使你得到不曾擁有過的事,也讓你明白,自己擁有的不一定是好的,樂觀面對生活,笑看人生。

《斷舍離》讀後感 篇四

大約是在今年1月份的時候,我已經看過了《斷舍離》。當時就已經簡單去收拾了一下自己的房間,把部分東西丟棄掉,並整理了自己的房間。

然而此次再看這本書,我不得不承認,有些工具書,有些理念需要時時刻刻複習,才能達到知行合一的地步。

上一輩的人也許是因為經歷過物質匱乏的苦痛,因而具有強烈的囤積慾望。而我們這一輩的人,卻處在物質相當豐盈的時代,不知不覺就買了許多物品堆積在家中。於是家越來越擁擠,儲物空間永遠不夠用。

而我雖然想慢慢收拾家裏的物品,一方面不曾時刻叮囑自己斷舍離,另一方面扔棄物品總要與父母做一次鬥爭。賣個冰箱50元,老爸覺得這個東西賣的太便宜了,還能用呢!完全無視這個冰箱杵在客廳入口處有多難看。賣個電腦也要念唸叨叨,還能用的電腦啊,當九年級四千買的,賣出去三四百多不划算啊。

更何況還要制止母親源源不斷帶來的廉價小物品,比如多餘的杯子,多餘的筷子。買回來能用,但卻極不舒適的桌子。偷偷摸摸賣了不少,扔了不少,但家裏仍然亂糟糟的。

現在重新再看《斷舍離》,複習一遍。時時刻刻告訴自己,我們買來物品,是為了讓物品使用從而讓自己方便與開心的。然而事實是我們成了物品的奴隸,物品花了錢,還佔據了我生活的空間,卻並不被我們使用,還讓我們有事沒事收拾一下,規範它所處的位置。

也許父母那邊的東西我無法好好規劃,至少自己房間一定要慢慢做到斷舍離,今晚從衣櫃開始,明日若有空,從書櫃開始。

《斷舍離》讀後感 篇五

人們不清楚或者不會很認真思考自己的需求,總是想要“入”很多東西,又不捨得“出”,想要抓住很多東西。

比如:想要買很多衣服、物品;會關注很多熱門博主、公眾號;會轉發收藏很多自媒體內容;會下載很多app;會加很多羣。即使很多內容自己根本不需要,或者需求頻次超低,也不想錯過,不想捨棄。

再如:電腦手機有大量文件待處理,家裏過多小孩玩具、個人物品。經常臨時出現很多想法、衝動,想要買這個,想要做那個,立各種flag等等。

斷舍離含義:

斬斷物慾不輕易入手物品

捨棄廢物捨棄不需要的物品

脱離執念人、事、物循環代謝

不定時整理、更新:物品、過剩觀念、累積的負能量、情感紀念品

如同新陳代謝:攝取食物,消化吸收營養轉化為能量,排出廢物

斷舍離本質:創造時間和空間(物理空間和心靈空間)

《斷舍離》讀後感 篇六

我記得那年,每次考試,班主任總是有以下幾點建議:

我們應該以一顆平常心去應對,不要有心理包袱,輕裝上陣,才能發揮出最好的競技水平。

一直記住這段,特別是“輕裝上陣”這個詞銘刻於心,所以每次面對生活的考驗,只要以輕鬆平和的形態來處理,卸下心頭的重擔,身心輕盈,一切難題便事半功倍。

山下英子提出“斷舍離”的概念,表面上是日常生活中接受安排的一種方式,但實際上包含着人生的道理,是一種以輕鬆、不可思議的心態整理安排。

我們知道環境在人們的生活中扮演着極其重要的角色。如果你身邊有一個壞人,不僅會降低生活質量,還會嚴重影響自己的心態,甚至干擾他人的情緒,導致惡性循環。

所以,第一步,切斷。切斷貪婪,斷絕一切不必要的物品,使“入口”變窄,只有“收藏、精選”才能通過“關卡”。當身邊只有你喜歡的東西時,心情會越來越快樂。

第二步是舍。丟掉浪費,捨棄貪婪。你不再需要的東西扔掉它,賣掉它,或者送掉。明白“可以用,但用不到”就沒有意義,只會增加環境的混亂,惡化心情。

前兩步是一個良性循環。通過對物品的收集和處理,不斷地用必要的、合適的、舒適的物品來替代不必要的、不合適的、不舒服的物品,最終達到生活環境、生活物品和生活主人的和諧狀態。然後一個新的世界將會出現。

英子女士把“斷舍離”分為三個層次,其中最極端的是“離”——擺脱執念,認識自己,愛上自己,成為一個自由、清新、快樂的自我。身處一個舒適的空間最終會讓你快樂。整個人散發出積極的能量,感染周圍的家人和朋友,一起過上積極的生活。

事實上,我們可以從中國古代賢人那裏學到“斷舍離”的生活智慧。

在那些日子裏,柳三變的“忍把浮名換作淺吟低唱”,是悲憤和看透名利之後的決裂,曹孟德的“不可慕虛名而處實禍”,是通透練達徹悟人生之後的斷舍離

在這個物慾橫流的世界裏,人們就像無頭蒼蠅一樣,互相推搡,互相欺騙,這就是所謂的“奮鬥”,但最終,他們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只留下孤獨。甚至有年輕人突然死於過度工作,還有更多的人在一生的痛苦中失去了寶貴的健康。

是時候理清你的思緒和慾望,放慢腳步,“輕鬆上陣”,告別過去的貪婪、憤怒和偏執。要知道,只有帶着愛和感激,你才能到達通往天堂的霓虹燈。慢慢來,不要錯過你生命中那些美麗可愛的人。

《斷舍離》讀後感 篇七

花了兩天的時間,讀完了斷舍離一書。感覺如下:

1.這是一本實用書,也是一種工具書,按照書中的方法行動,你會收穫一個不一樣的家庭空間,和一個我們更加了解的自己。

2.藉助斷舍離的方法,調整自己與物品的關係,這也是一種修行的方法,可以幫助我們更好的認識自己,同時通過斷舍離可以改變家庭給人的感覺,可以從雜亂壓抑變成通透舒適,在一定程度上改變家庭這個“場”的能量,從而提升我們的能量,相當於改變風水了。

3.斷:主要的方法就是控制物品的輸入,從源頭控制,思考這件物品是不是當下我真的需要的,重點是我,不是物品,不要為了可能能用上,偶爾來客人可以用或者這是一件好東西,而買下來,帶回家。再好再貴的東西。只要當下的我不需要,就要斷!

4.舍 :就是輸出端了,就是做減法了,捨棄家裏到處氾濫的破爛兒,當下用不上的,或者放了好久以為能用上卻從來沒有用過的物品,如各種各樣的杯子,首飾,面膜,書,收納盒裏的“用得上的物品”等。當舍則舍給家裏騰出空間安放我們焦慮的心。活出一個全新的自己。

5.離: 就是脱離對物品的執念。這個杯子真好看,買回來以後害怕用壞了,捨不得用,結果幾年過去了,藏在角落的杯子還是沒有用過。一次買回來好多勵志書籍,認為我該努力了,從看書開始吧,結果一本都沒讀完,所有的書都在家裏吃灰了。脱離對物品的執念,從我的角度出發,思考我們真正常用的物品,只保留真正常用的物品,物盡其用。

6.看完書以後,我立即整理了自己的衣櫃,舍掉了一些不會再穿的衣服和可能會穿的衣服,擁擠的衣櫃變得清爽了很多,也真的發現其實我們常用的物品真的很少,我本來認為我已經很少買衣服了,結果都能捨出來這麼多衣服。看來以後買衣服的時候必須要思考:買來以後怎麼用?什麼情況下用?有替代方案嗎?家裏有地方放嗎?這時候買,可以物盡其用嗎?什麼情況下會舍?

綜合評估以後只買真正必須的物品!控制好輸入才能減少輸出,也省去了斷舍離的思想糾結和時間成本。

《斷舍離》讀後感 篇八

《斷舍離》是由日本的山下英子所著,這是一本不到兩小時就可以翻完,卻足以改變人生的書。當你為某一物品是否需要扔掉而糾結困擾時,就是應該進行內在自我分析的時候。“斷舍離”是你與嶄新自己相遇的過程。

我想大多數人在整理家務的時候都會在內心吐槽:東西太多了!整理起來太累了!可是這許多東西不正是自己平時一點一滴積累起來的嗎,想扔不捨得扔,整理又懶得整理,有的時候咬咬牙收拾一下,下次再整理的時候發現又多了一堆莫名其妙的東西,而原來的東西一直在某個地方生灰髮黴,長此以往,自我感覺空間越來越小,直到壓得你透不過氣來。

物品如此,人的內心也是如此,常常陷於一段挫折的經歷,一次失敗的感情,一段逝去的光陰中難以自拔,一方面讓自己痛苦,不僅有可能忽略當下生活中的風景,還有可能失去更為重要的東西,另一方面讓身邊的人痛苦,自己的消極情緒慢慢地將那些愛着我們的人推離我們身邊。

斷舍離”是由日本雜物管理諮詢師山下英子提出的人生整理觀念。所謂斷舍離,就是透過整理物品瞭解自己,整理心中的混沌,讓人生舒適的行動技術。換句話説,就是利用收拾家裏的雜物來整理內心的廢物,讓人生轉而開心的方法。其中,斷=斷絕不需要的東西,舍=捨棄多餘的廢物,離=脱離對物品的執着。

斬“斷”物慾,“舍”棄廢物,脱“離”執念,做精神上的強者!

斷舍離作文 篇九

魯迅先生説:“真的猛士,敢於正視淋漓的鮮血,敢於直面慘淡的人生。”或許,在我們這個年代,談“淋漓的鮮血”太遙遠,然而面對人生,如何規劃將來的行程,卻是每個人都無從逃避的課題。要想獲得一許清泉,你就得放棄杯中的美酒;要想得到一支玫瑰,你就得放棄手中的薔薇;要想獲得一份獨特的體驗,你就得放棄平凡無奇的生活。蘇武異域牧羊十九載,猶不改氣節,他放棄富貴,終在大漠黃沙中奏上一曲正氣之歌;陶淵明正是因為放棄了高官厚祿,才擁有歸隱田園的快樂;武則天不安現狀,放棄嬪妃的安逸與舒適,才成為歷史上唯一的女皇;魯迅棄醫從文,拿着筆桿子作為抨擊帝國主義的武器,最終成為一代偉大的文學家。正確的放棄,讓他們成就了輝煌的人生。秦檜擺脱不了名韁利鎖,終遭萬人唾罵;吳三桂放棄不了美人的垂青,引清兵入關,落得個貳臣逆子的罵名;夏桀商紂沒有放棄安逸生活,盡情享受,視江山如同兒戲,最後悲慘結束人生,揹負着“暴君”的罵名。?不適當的守候,讓他們跌入人生的低谷。選擇放棄,告別霓虹閃爍的喧鬧,守住心靈的一方淨土,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坦然地享受生命中最簡單唯美的快樂。

選擇放棄,放棄嗔、痴、貪,放棄花花世界華美的外表與空虛的靈魂。我們所要做的,就是在積滿塵垢的心靈疆域裏掃出一個乾淨的角落,讓我們的靈魂在那裏安心的憩息,讓我們的心情不再因外界的紛繁雜擾而風聲鶴唳草木皆兵,也不再因片刻的榮辱得失而錙銖必較,只做着自己該做的事情。放棄嬌豔花朵,擷聚豐碩果實;放棄個人恩怨,成就偉大理想;放棄浮世虛名,鑄造高潔品行……放棄該放棄的,你就會獲得最大的成功。

斷舍離作文 篇十

網上流傳着有這樣一個故事:一保安公司要招聘1名保安,10名應聘者被告知,被錄取者必須能在規定的半小時內從一所房子裏出來。

這所房子的唯一出口是一個被鎖得牢牢的大鐵門,且還有兩名彪型大漢把守。

宣佈開始僅幾秒鐘,一個叫傑克的人就出人意料地用沮喪得近乎悲哀的語調跟把守的大漢説:儘管我很想得到這份紅差,可是我太笨了,我不得不宣佈放棄這次應聘機會……

當其他9個傢伙還在抓頭撓耳作無謂的努力時,傑克已經坐在了辦公室裏,同保安公司的經理就自己應聘後的工資待遇討價還價了。

故事的寓意很顯然:有的時候,聰明的放棄恰恰是一種藝術的生存哲學。

這不禁使我想起了另外一個故事。

美國登山隊員湯姆從早晨開始一直不停地攀登,一路撇下了隊友,於午夜時分同隊友失去了聯繫,這時的湯姆已爬到了半山腰。

當他把保險繩在巖石的一角固定好,還沒來得及喘息一下,筋疲力盡的他突然腳下一滑便從山上滾落下來。

他本能的抓住了保險繩,這也使他在滾落了一會兒後終於停了下來。

在這漆黑的午夜,在這寒冷刺骨的雪山上,湯姆死死地抓住這根繩子,像一個落水的海員死死地抓住一根稻草……

天亮了,難捱的黑夜終於過去了,當救援的隊友趕來後,他們看到被活活凍死的湯姆還死死地抓住那根地繩子。

可悲的是:這時的湯姆離地面只一尺不到!

假如他當時能勇敢地或試探性地鬆一鬆那根“救命”的繩子。

有時候,放棄看似是一種不計後果的絕望,卻往往不經意地將跳出三界外的超脱信手拈來。

站在門外,我看見了一道絢麗的彩虹,真的好美麗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