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安娜卡列尼娜讀後感作文(精品多篇)

讀後感2.06W

安娜卡列尼娜讀後感作文(精品多篇)

《安娜卡列尼娜》讀後感 篇一

説她是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一部小説也不為過!偉大在她對人生的反思,對命運的探索,對人類的道德訓誡,是作者崇高人格的流露。

有人説,這是反映舊社會壓抑女性的小説。我從頭到尾,除了看到安娜因為婚外戀一步步墮落深淵,最後一頭撞在火車上外,其他女人都活的有滋有味。而且,安娜在搞婚外戀之前,看看作者怎麼描述的:單純,快樂,健康,活潑,一無所缺,生活是如此的幸福。不但自己生活幸福,而且幫別的家庭調解糾紛。

安娜追求愛情,一步步走向滅亡,毀了家庭,毀了丈夫,也毀了情人。所以有些人説她為愛情而犧牲是多麼的崇高時,是愛情完美女性的象徵時,我只能無語搖頭。如果那麼説的話,安娜卡列尼娜就僅僅是一部支持婚外戀的言情小説,根本不是什麼名著,與瓊瑤的小説一樣價值,那麼托爾斯泰也僅僅是個男瓊瑤而已,或者 張藝謀。可明顯後面兩人與托爾斯泰這個名字一比,就是什麼東西。我們應當知道列夫托爾斯泰這個名字的精神重量。

他是真正在小説中思索探討人生的價值:人應該怎麼活才能找到幸福!

安娜卡列尼娜中給我們提供了這樣兩種活法。

第一種:安娜和渥倫斯基。

渥倫斯基,浪子一個,最喜歡調情,泡妞,遇到有夫之婦安娜,因為她太美了,不論她有沒有家庭,有沒有孩子,明知道這會對她造成多麼大的傷害,但還是比不了自己的情慾,非要把她泡到手不可。所以這裏有人説他是一個多麼偉大的情人時,是反抗舊社會制度的先鋒時,只能説這人腦子有毛病。當然,渥倫斯基後面的醒悟,讓我們悲哀,因為安娜的自殺,他對生活徹底絕望,為了逃避良心的譴責,走上戰場,可能一去再不回了,因為他是決意去死的,並不是散心。與安娜一樣,其實也是自殺,只是一個更男人,一個更女人而已。但他們兩人是自作自受。如果他們真能怨隨便一個東西,他們也不會自殺。因為他們怨不了任何人,直接是被自己的良心逼到了死路。

安娜,由一個幸福安寧的少婦,被渥倫斯基吸引,最後拋棄丈夫,拋棄兒子,與情人生活在一起。應該説,他們最後如願以償了,生活在一起應該也是很幸福,社會並沒有給他們多大壓力,最後安娜的死是因為神經質!她總是懷疑渥倫不忠,一會懷疑這,一會懷疑那,最後為了“報復”渥倫去自殺了!但實際上渥倫一直在對她好。

這種神經質的原因是什麼?簡單,兩個字,良心!

第二種軌跡:基蒂和列文

基蒂是人類中幸運兒的代表,不是因為她嫁給了列文那樣的好丈夫,而是因為她被渥倫斯基甩了!她因為少女的單純無知,喜歡上了體面瀟灑的帥哥-渥倫,而拒絕了鄉下財主列文的求婚。而她父親,一眼看出渥倫是什麼人,疼心不已,但幸好,渥倫斯基被安娜迷上了,甩了快要到手的少女基蒂。基蒂在痛苦之餘,也重新反思人生,不停地在尋求和探索生命的意義,而與她一直有相同癖好的人,就是列文,還有一個就是作者自己。列文是一天到晚都在想許多深奧的話題,整天想怎樣生活才最美好,怎樣才能讓農民過上好日子。他最喜歡想象自己有個多麼美好的家庭,妻賢子孝,結果終於如願了。因為他忠誠可靠,老實善良,所以最後他如願了,與社會制度沒有任何關係。他娶到了可愛到極點的基蒂小姐。

婚姻的問題都是自己造成的,喜新厭舊,找其它的女人(或者男人),搞婚外戀,是很普遍的現象,現在我們國家就是如此。只有自己剋制,好好經營自己的婚姻,才不會出問題。而安娜和卡列寧就沒做到這一點。安娜對家庭,對丈夫孩子不負責。我也很生氣。對卡列寧是哀其不幸,怒其不爭。

《安娜卡列尼娜》小説讀後感感悟 篇二

火車呼嘯而過,那亮光,那原先照耀黑暗的一切光亮,噼啪一聲,變得昏暗了,永遠熄滅了。

優雅高貴的、生機盎然的安娜,走向了卧軌自殺。

彷彿溺水的人沉浸在幽深的黑暗中,掙扎於紛繁糾結的水草裏,最終看着生命的最後一個氣泡湮滅在那遙不可及的光亮間。

她飛蛾撲火般的愛情燃燒了自己的生命。從最初的優雅風情,純真又誠摯,到最後陷入神經質般瘋狂的妒忌和猜疑中。不得不説是她心中的執念讓她瘋魔。

“由愛故生憂,由愛故生怖,若離於愛者,無憂亦無怖。”佛家有言如是。慈悲的佛是在説:親愛的孩子,不過分執着於愛,不要迷失於恨,雲淡風輕才能追求生命的解脱。

生命之弦華美而珍貴,只有充滿柔情的手才能彈奏出美妙的樂章。我們是需要愛的,我們需要豐沛的情感來點綴這冰冷的世界。但塵埃中矇頭追逐的人啊,又總是容易忘記,水滿則溢,過猶不及,擔負太多,生命自然無法承受。

安娜之死,於我們這些無關緊要的旁觀者而言,是一次華美而壯烈的英勇就義,她用生命“挺身反抗人生無涯的苦難”。於她自己而言,卻是一場一敗塗地的豪賭。凡是有果,則必有因。扼腕歎息之餘,與朦朧淚光之中,我卻也隱約了悟:正是因為追求的太多,安娜才最終壓垮了她自己。

於上流社會那一片虛偽泥沼中,安娜勇於放棄榮華的地位轉身奔向愛情和自由,這樣純粹又熱烈的勇氣便是她迷人魅力的源泉。可事實上,她高估了她自己,在狂熱愛情的驅使下,她於某一瞬間奮不顧身,可隨後卻又膽怯畏縮。

她以為她不在意,可上流社會的議論紛紛讓她在意得要命;她以為她可以割捨,可她還是拖着不離婚,因為放不下自己的兒子;她以為她不屑,可她還是拼命維護自己的美麗,哪怕內心焦灼如火……

安娜太貪心了,紅玫瑰與白月光,她都想要。既要愛情,也要名譽。這一切都需要巨大的精力去維持。於是一日日,安娜熬盡了自己的心血,迷失,焦慮,漸至淪喪,終究一敗塗地。

人不可為貪慾所控制,這是眾所周知的,可天下又有幾人能做到?世界是平衡的,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將欲有所得,必先有所棄,這樣,才能將自己的生命騰出更大的空間,來安放那些對自己真正彌足珍貴的東西。

敢於追求是勇氣,敢於捨棄則更是有魄力。“世間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脆。”浮世中美好的世物千千萬,繁花叢中只需得一兩朵來裝點生命便足矣!

柔軟又脆弱的生命,豐沛又堅韌的生命,願你善待它。

《安娜卡列尼娜》讀後感800字 篇三

《安娜。卡列尼娜》交織着安娜追求愛情生活的悲劇和萊温探索社會出路這兩條平行發展的主要情節線索,通過這兩條情節線索,小説從城市到農村,從家庭婚姻、經濟養況、政治面貌到思想道德等各方面構織了一張複雜的關係網。

整部作品除了在講起萊温訂婚的幾章美麗的文字外,所有講起的愛情,已遠沒有《戰爭與和平》中若干篇幅的年青的詩意了――這些篇幅是足以和一切時代美妙的抒情詩相媲美的。反之,這裏的愛情含有一種暴烈的、肉感的、專橫的性格。統制這部小説的定命論,不復是如《戰爭與和平》中的一種神,也不復是一個命運的支配者,而是戀愛的瘋狂。當安娜與弗朗斯基在不知不覺中互相熱愛的時候,亦是這愛神使安娜臉上發出一種光輝――“不是歡樂的光輝,而是在黑夜中爆發的火災的駭人的光輝。”亦是這愛神使這光明磊落、理性很強的少婦,在血管中,流溢着肉玉的力,而且愛情逗留在她的心頭,直到把這顆心磨鍊到破碎的時候才離開她。接近安娜的人,無不感到這潛伏着的魔鬼般的吸引力與威脅。基季第一個驚恐地發現它。當弗朗斯基去看安娜時,他的歡樂的感覺中也有神祕的恐懼。萊温在安娜面前,失掉了他全部的意志。安娜自已亦知道她已不能自主。當小説情節漸漸演化的時候,無可震懾的情慾,把這高傲人物的道德壁壘,徹底毀掉了。她所有最優越的品德――她的真誠而勇敢的靈魂瓦解了,墮落了,她已沒有勇氣繼續對世俗進行反抗,她的生命除了取悦她的愛人之外更無別的目標,她膽怯地、羞愧地不使自已懷孕且熱心養馬事業;她受着嫉妒的煎熬;她的舉動中聲音中眼睛中處處作偽;她墮入那種只要使何種男子都要為之回首一瞥女人羣中。她用嗎非麻醉自已,身陷在精神的墮落卻又清醒自已的墮落的痛苦矛盾之中,不可自拔,直到不可容忍而迫使她投身於火車輪下――她俯身伏在一張口袋上,把什麼東西隱藏在內,這是她往日的生命、痛苦、欺妄和煩惱以及歡樂……

“我保留着報復之權”上帝説……

這是被愛情所煎熬的靈魂的悲劇,為托爾斯泰一鼓作氣以及深刻的筆角描寫的一幅畫。

《安娜卡列尼娜》讀後感700字 篇四

這本書通過主人公安娜卡列尼娜追求愛情而失敗的悲劇和列文在農村面臨的危機而進行的革命與探索,這兩條線索,描繪了俄國從莫斯科到鄉下鄉村廣闊而豐富多彩的圖景,是一部社會百科全書式的作品。

安娜可列尼娜的哥哥奧布朗斯基在已經有五個孩子的情況下卻仍與家庭教師相愛,與他的妻子杜麗鬧翻。而趕去莫斯科為哥嫂調節的安娜,卻在車站認識了故事的另一個主角——渥倫斯基。於是,這個糾結的故事就這樣華麗麗的開始了。

話説當時,杜杜麗的妹妹吉提正暗戀渥倫斯基,可渥倫同學卻無心娶她。十分不巧,愛着吉提的列文從鄉下趕來,在舞會上向吉提求婚,卻被當場拒絕。在同一場舞會上,渥倫斯基被安娜迷倒,不顧一切地追到人家家裏才想起來安娜已經有家庭了,安娜的丈夫卡列寧也覺得渥倫同學有點一根經,所以也露了面,言下之意便是——喂,我是她丈夫,別把我當空氣。本來吧,這事到這也差不多要結束了,可是當時艱辛誰人知?沒想到安娜和渥倫斯基,一個裏應,一個外合,硬是弄出一大堆事兒來……天理難容,也註定了他們的悲劇。

最後,安娜卧軌自殺了卡列寧參加了她的葬禮,並帶走了他們的女兒。渥倫斯基受到良心的譴責,志願參軍去塞爾維亞與土耳其作戰,但求一死。哎,要我説,他早幹嘛去了?

哎,回想當時看書時,我可沒少罵渥倫斯基和安娜,愛情是一回事,家庭又是一回事,他們所謂的愛情是虛無飄渺的,無論如何總不應該衝開家庭的底線。雖然説當時卡列寧與安娜歲數相差甚大,但他寬容可是少見的,他總在為安娜着想,對安娜的私生子也很好,更只因安娜之後有了悔改之心而求他原諒,他便原諒了她,,樣的胸襟一百個人裏面也沒有一個啊!從安娜的種種來看,安娜是一個連自己都不會為自己考慮更別説顧全大局的人,不理解道德為何物的可憐人,也正是因為她自己,才一手造就了這場悲劇……

2022安娜卡列尼娜讀後感 篇五

在看電視劇《父母愛情》中安傑和她女兒的對話,引起了我對安娜的想象,因為我也想要領略書中安娜的美。於是便翻開書,讀了起來。

初讀時,很不理解安娜的做法,明明己為人婦,卻還要有婚外情。雖然安娜是極其的美麗,高雅,但我在心中仍不免對她產生一絲絲的同情。但隨着安娜愛情悲劇的發生,這時的我在細細品味安娜這一路來的心路變化,不由得對她產生敬仰之情。反顧安娜生活的時代,婦女根本無法支配自己的命運。於是乎安娜的滿懷熱情之心一點點地被刻板冷酷的官僚丈夫給撲滅。碰巧這時,沃論斯基的不顧-切的追求,使之無比熱烈地燃燒起來了。此時的她,渴望擺脱精神奴役,過獨立平等的生活,她勇敢地離開了卡列寧,但不得不忍受與兒子的分離、想要離婚就意味着身敗名裂,不離婚則需要承受流言蜚語

但她仍然選擇自己的堅持,她蔑視世俗成見,卻被社會冷酷拋棄。她勇敢地追求愛情,卻引來了貴族社會的反感。但這些並沒有擊垮她,與沃論斯基的結合剛開始是幸福的,但激情過後的冷淡卻為她帶來了致命一擊,對她來説,她白已所堅持的信仰已陷入無盡的黑夜之中,。於是她以卧軌的方式結束了自己的一生。

安娜的一生猶如曇花一現,雖然短暫,卻無比燦爛,因為她勇敢地追求。反觀歷史,這樣的例子並不少見,雖然追求的理想、信念有所不同,但精神卻大同小異,在當時可能不被理解、接納。但隨着時代的變遷,後人不得不對這些人豎起敬意。因為,這些人的存在,使得茫茫黑夜佈滿了點點繁星。

《安娜卡列尼娜》的讀後感 篇六

關於俄國文學我們很容易想起兩個人:一個是陀思妥耶夫思基,代表俄國的深度;另一個則是托爾斯泰,代表俄國的廣度。托爾斯泰的三部代表作創造了他文學生涯的巔峯,《安娜·卡列尼娜》就是其中之一。

“幸福的家庭都是想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這句家喻户曉的名句即出自於《安娜》。因這部著作這句經典的名言還引發出“安娜。卡烈尼娜原則”:一件事情要成功有許多必定的要素,缺一便將會導致失敗,並且這些要素各自獨立。

托爾斯泰站在富有正義感的貴族知識分子角度審視俄國社會與人生,以一個女子安娜為中心,引發起一場高廣度的思考。

小説主要給我們呈現出三種典型的家庭模式:安娜的不幸家庭,烈文的幸福家庭,介於二者之間的安娜的哥哥的家庭。三種家庭的背後隱藏着不同的人格、人心、人性、人們對權利地位對個性解放的選擇和追求,同時也反映出俄國當時政治社會人文的真實面貌。由小及大,像一個擴視鏡一樣一點點展現出一部大格局的場面,由表及裏,像一個外科醫生一樣用手術刀一層層深入病理的主心骨。橫豎的轉向充滿了矛盾和混亂,一個不變的東西就是托爾斯泰的絕對的真誠,這也是這部作品帶給我們的最寶貴的精神財富。

關於烈文的幸福家庭並不是童話般的完美不真實。它是一場歷經曲折波瀾的心路,而且這些波折將一直不停息的跟隨着他們的一生。畢竟,幸福是一場修行。

托爾斯泰的一生經歷過兩個階段:悔改性主前和悔改性主後。托爾斯泰晚年時寫過一段肺腑之言:“我一生中曾是個不折不扣的虛無主義者,不是個社會主義革命者,而是什麼都不信。後來信仰臨到我,我相信了耶穌的道理,整個生命經歷了一場翻天覆地的大改變。我不再絕望,反而嚐到喜樂,是連死亡也不能奪去的。”烈文的信仰之路和托爾斯泰本身表現得尤為相似。當面臨農村破產進行土地改革的種種困境的掙扎中,他在宗教信仰中獲得從容與淡然。

人生的一切變化,一切魅力一切美都是由陰暗和光明構成的。烈文如此,安娜亦是如此。

我們歌頌安娜崇高的人格追求。讚歎她渾身煥發的美麗的生命元氣和青春活力。欽佩她極其珍視自己的愛情,不願意像其他貴婦人一樣,偷偷摸摸當情婦,以喪失個性的人格尊嚴來獲得上流社會的默許。暫且看看作者用怎樣的筆觸來描寫這位迷人的少婦:“她那穿着簡樸的黑衣裳的姿態是迷人的,她那戴着手鐲的圓圓的手臂是迷人的,她那掛着一串珍珠的結實的頸項是迷人的,她那鬆鬆的捲髮是迷人的,她的小腳小手的優雅的輕快的動作是迷人的,她那生氣勃勃的、美麗的臉蛋是迷人的。”一連毫不保留的用了六個“迷人”,相必作者是用一種盡滿的方式表達安娜的迷人。可是她本身絕不是個神人的化身,她一方面吶喊着“我要愛,我要生活”,另一方面在宗教的管制下又承認自己是一個有罪的女人。

水滿則溢,月滿則虧。這個世界只有更美,沒有最美。而靠近完美的一刻,也是走向相反的時刻。所以,安娜必須選擇自殺。

安娜和烈文同在宗教的影響下獲得截然不同的人生結局。當宗教成為教條,它就變成可怕的殺人的利劍,當宗教成為一種信仰它就是救贖人的魔法。事物的複雜性在於此,世間的多樣性亦是如此。

成功和失敗也只是相對的,我們在不斷尋找一個個成功的獨立要素時只是不斷地靠近成功,可誰又能確切地知道到底有多少種多少個獨立要素呢?

終將歸於平靜。即使如此,人們從不乏兜兜轉轉地尋找,因為生命總該有它盛華的絢爛才不枉這一場赤條條來去無牽掛。

《安娜卡列尼娜》1400字讀後感 篇七

愛情固然美好,就像絢爛的花朵,它可能是人一生的嚮往,擁有一個人一生的快樂和幸福,但在不輕易間它卻將安娜帶入痛苦的深淵,就像飛蛾撲火一樣在愛情中灰飛煙滅。

安娜原本期盼和弗倫斯基過着幸福的生活,她才有了勇氣,對她來説他就是希望和寄託,而弗倫斯基呢?他似乎只是一種征服感,就像獵人戰勝猛獸一樣,這種愛談不上偉大。安娜對愛情的渴望讓她忘卻了苦惱,愛情的力量就是如此強大讓她衝破世俗。安娜才決定投入新生活-----和弗倫斯基在一起。

不過,安娜是一個母親,對兒子的牽掛,對兒子的愧疚與罪惡是她陷入了矛盾和痛苦。她對生活和理想失去了信心,失望的她最終以自己的方式結束了生命,尋求心靈的安靜。

當迎面撲來的火車碾過她的身軀是,不知安娜是否後悔她的一生就這樣結束,她被世俗嘲笑和譏諷,她完全追求的愛情也將粉碎,經過心靈的折磨,她以死來證明對社會的反抗,對真愛的執着。(我很是佩服)

我敢相信在現在的社會安娜這種形象還會受懲罰,我們企盼的和平人性,我想懷疑是否還存在。在哪?但安娜還是沒有對現實妥協,她,一個柔弱的她還是沒有對現實妥協,她,現在需要的大概是無痛苦,無干擾的生活吧,但現實給不了。

愛情是什麼?對安娜來説,她又是否得到過?她所追求的是和她在一起不拋棄她,在任何時候都在背後永遠給她依靠的人,但她卻得不到。

火車從她身上駛過,發現她只是一個脆弱的女子,她無力抵制。因為她決定死亡,一個常人無法亂下的決定。在孤獨的身軀背後我還看到一個孤獨的靈魂,來時一人,去時一人。孤獨是這個女人的結局,悲慘是這個女人的宿命。

火車駛過時,輕輕地,不要打擾安娜安靜的生活。

這本書通過主人公安娜卡列尼娜追求愛情而失敗的悲劇和列文在農村面臨的危機而進行的革命與探索,這兩條線索,描繪了俄國從莫斯科到鄉下鄉村廣闊而豐富多彩的圖景,是一部社會百科全書式的作品。

安娜可列尼娜的哥哥奧布朗斯基在已經有五個孩子的情況下卻仍與家庭教師相愛,與他的妻子杜麗鬧翻。而趕去莫斯科為哥嫂調節的安娜,卻在車站認識了故事的另一個主角——渥倫斯基。於是,這個糾結的故事就這樣華麗麗的開始了。

話説當時,杜杜麗的妹妹吉提正暗戀渥倫斯基,可渥倫同學卻無心娶她。十分不巧,愛着吉提的列文從鄉下趕來,在舞會上向吉提求婚,卻被當場拒絕。在同一場舞會上,渥倫斯基被安娜迷倒,不顧一切地追到人家家裏才想起來安娜已經有家庭了,安娜的丈夫卡列寧也覺得渥倫同學有點一根經,所以也露了面,言下之意便是——喂,我是她丈夫,別把我當空氣。本來吧,這事到這也差不多要結束了,可是當時艱辛誰人知?沒想到安娜和渥倫斯基,一個裏應,一個外合,硬是弄出一大堆事兒來……天理難容,也註定了他們的悲劇。

最後,安娜卧軌自殺了卡列寧參加了她的葬禮,並帶走了他們的女兒。渥倫斯基受到良心的譴責,志願參軍去塞爾維亞與土耳其作戰,但求一死。哎,要我説,他早幹嘛去了?

哎,回想當時看書時,我可沒少罵渥倫斯基和安娜,愛情是一回事,家庭又是一回事,他們所謂的愛情是虛無飄渺的,無論如何總不應該衝開家庭的底線。雖然説當時卡列寧與安娜歲數相差甚大,但他寬容可是少見的,他總在為安娜着想,對安娜的私生子也很好,更只因安娜之後有了悔改之心而求他原諒,他便原諒了她,這樣的胸襟一百個人裏面也沒有一個啊!從安娜的種。種來看,安娜是一個連自己都不會為自己考慮更別説顧全大局的人,不理解道德為何物的可憐人,也正是因為她自己,才一手造就了這場悲劇……

安娜卡列尼娜讀後感 篇八

安娜卧倒在了佈滿砂土和煤炭的枕木上,一顆曾經那麼動人的、真摯的、生氣勃勃的生命之星劃過天際,終極隕落在她愛恨開始的鐵軌上。《安娜卡列尼娜》的電影版本很早以前便看過了,但總是懷疑那不是真正的安娜,因此始終渴看讀到列夫。托爾斯泰筆下的安娜,可認真的捧上書本來品讀時,內心卻始終不得安寧。當安娜與渥倫斯基在火車站台第一次相見時,“但是感到他非得再看她一眼不可…當他回過頭來看的時候,她也掉過頭來了,她那雙在濃密的睫毛下下面顯得陰暗了的、閃耀着的灰色眼睛親切而留意地盯着他的臉、似乎是在尋找什麼人似的”一見鍾情固然以悲劇結尾,可浪漫的邂逅卻讓我沉醉在美妙的、沉靜的境界中。賽馬場上安娜的失控表露了他們的戀情,安娜生下了他的孩子,卡列寧的宗教寬容讓安娜感謝又憤怒,安娜與渥倫斯基出國了,又回來了,安娜遭到了社交界以及家庭的拋棄,而渥倫斯基卻重新踏進社交圈,醉心於自己美好的前途,懸而未決的離婚協議、肝腸寸斷的念子之情、自私深沉的愛情獨佔心理,這一切既讓安娜體會到了八年的無愛婚姻裏喪失已久,又讓她平靜的心靈經歷了一場喜怒哀怨的風暴。而我也隨着安娜的故事沉浮時而興奮,時而憂傷,時而掙扎。尤其到了後面,安娜被孤獨與嫉妒折磨得生不如死,沒有人傾述、沒有人理解時,我終於能稍微明白為什麼安娜選擇死亡,她太痛苦了,死亡才能擺脱一切。

渥倫斯基愛安娜,而且他的愛並不膚淺,也許剛開始他對安娜的愛戀有着虛榮的成分,但安娜患上產褥熱即將死往時,“他在她患病期間真正熟悉了她,瞭解了她的心靈,所以他覺得以前就似乎從來沒有愛過她,現在,在他了解了她,真正愛上她的時候,他卻在她眼前顯得非常低下”甚至列文也為她傾倒,由於“她除了聰明、文雅、美麗之外,她還非常老實…”我也愛安娜,從書中瞥見她的第一眼,我便愛上了這個“彷彿有一種過剩的生命力洋溢在她整個的身心,違反她的意志,時而在她的眼睛的閃光裏,時而在她的微笑中顯現出來”的生氣勃勃的女人,而她鼓起勇氣與情人遠走高飛時,我更是不可抑止的迷戀上了她,這種迷戀不在是站在讀者的角度喜歡她、欣賞她,我甚至想自己就化身為她,讓我能分享她生命力的一切迷人品質。

可愛的安娜還是自殺了,當看到她在自我折磨中苦度人生時,我甚至希看她早點結束生命。她的死亡始終是一個悲劇,吉蒂獲得了幸福,多麗依舊安穩度日,卡列寧照樣平步青雲,可只有安娜,由於她選擇了自由,選擇了真誠,選擇了勇敢,最後卻不得不死亡,她違反了貴族社會的遊戲規則,做了冷酷自私者中的一個叛逆者,由於“我只是想活,除了自己,不會傷害任何人,我有權利這樣”。這是她的咎由自取嗎?這是她成為一個所謂的墮落的貴族婦女而理應遭到的報應嗎?安娜在姑母的安排下,嫁給了年長的、迂腐的、虛偽的卡列寧,八年時間裏,他壓抑了她一切的熱情和生氣,當我們知道排除了愛情以權力地位為基礎的婚姻是不公道的,分歧人性的,當我們肯定了個人追求自由與幸福的價值,又有何權利指責她的選擇呢?

然而安娜的死亡是必然的,這並非由於她道德敗壞,自私善妒,只是由於她是女人,是一個真誠的女人,是一個貴族社會真誠的女人,是一個男權社會下貴族社會裏還保持着真誠的女人,因此她只能自殺。假如她是多麗,忠信老實地守着家庭,在懷孕生子,再懷孕生子中耗費青春,而且不得不苦嚥下風騷丈夫到處拈花惹草帶來的痛苦,她就會繼續如困獸般維繫無聊的婚姻,假如她是培特西夫人,私下放蕩荒***但表面道貌岸然,她就不會在賽馬場上失聲而起,而且隨着渥倫斯基離開了家庭,或者假如她能有一份自己的事業,她就能發揮自己的才智,充實自己的生活,不再是隻要愛情,一切都不重要的小女人。但她的命運註定她無法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