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長安十二時辰》讀後感精彩多篇

讀後感1.38W

《長安十二時辰》讀後感精彩多篇

電視劇《長安十二時辰》觀後感 篇一

對於不怎麼愛看電視劇的我來説,看過《長安十二時辰》後,着實感覺不錯,下面就來和大家分享一下。分享也是一種樂趣。

這部劇現在很火,想必很多親最近都有聽聞,不過好像前期的宣發沒做太多,靠的是上映後的口碑發酵。

這年頭,真的是一個“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年代,因為好喝的酒太少,粗製濫造的太多,找到一個不容易,大家肯定幫忙打廣告。

這是一部以唐代為背景的電視劇,有李白,有花萼相輝樓,改編自馬伯庸的同名原著。如果想看《長安十二時辰》電視劇,建議先不要看原著,因為這部劇最吸引人的地方,除了精彩的情節故事,還有場景佈置和服裝道具。

如今靠流量小生主演的電視劇,要麼是五毛特效、要麼是假笑的龍套,看過之後讓人“尬”的不行。這部劇不一樣,服裝上,各路小兵穿的盔甲,都很大程度地還原了歷史風味,道具組是用了心的,雖説裏面有城防軍野戰軍等盔甲制式的使用混淆,但這只是小瑕疵,瑕不掩瑜。

在細節上的雕琢也體現在了服飾,外景,等等方面,而這種精緻的細節,才是影視作品的真正優勢,觀看這部電視劇時,你可以很容易地代入到那個年代的氛圍感中去。

再來説説演員,主演是雷佳音,可能大家不是很熟悉,雷佳音就是“前夫哥”,參加過《極限挑戰》、參演過《繡春刀2》,而在這部劇裏,他的演技發揮依舊很贊,一個演員,演的角色,能讓人覺得有味道,就已經算是很成功了。

而三小隻裏的易烊千璽在裏面飾演李必,可以説在流量小生裏面易烊千璽的演技是可圈可點的,雖然還有雕琢之處,但是,對於年輕演員已經是非常不容易了。

劇情上,其實到中間會有一點點的疲軟,但這只是小問題,這部網劇的質量,真的已經很高很高了,確實是一部帶着誠意的作品。

當然作品裏面還有編劇安排的一些影射和諷刺,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等真正看懂了這部劇你就知道了。

最後説一下具體的背景,故事時間點位於安祿山造反前,大唐王朝距離由盛轉衰沒多久了,長安城陷入危局,長安死囚張小敬臨危受命,與李必攜手在十二時辰內拯救長安。

長安十二時辰讀後感 篇二

該小説作者佈局巧妙,文筆靈活,用時間地點為線索,總共24章,一章只寫半個時辰,章章都像在倒計報時。地點—一百零八坊。一百零八坊星羅棋佈的長安城,恰似一張棋盤,(任何情節線索都緊扣這兩個,最終就像羅盤,從該點出發,最終轉回起點。)

小説首先吸引我的是補拙了我很多知識盲區。

遠古望樓,我一開始的理解是就是你做幾個手勢,然後往下傳到更遠地方,最終望樓的人翻譯成句交給統領者,字面理解是這樣,從形式上想是不是類似於我們現在的有些娛樂節目,就是中間的人戴個耳套,第一個人知道意思,用手勢表達,然後一個一個往下傳,最終那個説出最後理解的意思。但看了這書我才知道,裏面還是有很多知識點的。

長安望樓的傳文分成兩種:一種是定式,比如三急一緩代表"增援即至",五急二援代表"原地待命",等等;另外一種則是韻式,以開元二十年之後孫愐所修《唐韻》為底,以卷、韻、字依次編列,如二十六六,即卷二第十六韻第六字,一查《唐韻》便知是"天"字。定式最快,但內容受限,韻式便可以傳送稍微複雜一點的事;如果更復雜的東西,就得派人飛騎傳書。理解了這個對於後來張小敬在長安城中游走在曲折便能很好理解了。

李泌整長安城最有權勢之人,但坐勢靖安司卻有力使不上,對於"蚍蜉"的滲入焦頭爛額之際也只能求助死囚犯張小敬。從一開始求他幫助的不信任,到最後全長安城最有權勢的死囚犯,授予他"假過節"時有一段文字描寫,如果排成電視劇肯定更加直觀刺激,全望樓以張小敬為中心,有規律的交流,傳遞信息。一方李泌被抓,下了通緝令,全城捉拿張小敬,兩套安保系統,同時運轉。雖然當時的目的不同但目標是相同的。不過如果沒有李泌委依信任就不會有最後的大逆盤。

看這小説彷彿身臨其境。中間有一個帶離張小敬離開監獄,越獄的一部分更加刺激。崔器也是一個腦子靈活的人,當他第一時間看到裝扮的張逃離監獄,大聲喊"重犯逃脱"時,萬萬沒有想到,張小敬出其不意的一句"旅賁軍劫獄",不得不讓人大叫三聲"好!好!好!!!!"

張小敬對於整個朝廷的怨恨和從中曲折怨緣———————第八團浴血奮戰的張大頭;悍殺縣尉、被打入死牢的不良帥;被右驍衞捉拿的奸細;被全城通緝的死囚犯;向長安討個公道的一個老兵。這麼多沉重的枷鎖套在他的頭上,所以無論是李泌,姚汝能,還是檀棋。很難假手從一開始就對他產生信任。但書中有一段張小敬和姚汝能推心置腹的談話,讓我印象深刻。張小敬在長安當樂九年不良帥,每天打交道的都是尋常百姓,每天聽到拷到的都是這樣的生活,對富貴們來説,這些人微不足道,但對他來説,這才是鮮活的長安城,只有在他們的周圍,他才感到自己還活着。這也是他始終秉承對於百姓生命的珍惜,一直奮鬥到最後的動力。所以他必須拋開所有個人恩怨,只因全長安百姓的身家性命,必須豁出性命奮戰這十二個時辰。我對於張小敬是很崇敬的,也感歎作者對於人物抽絲剝繭的描繪。不枉費我廢寢忘食5天閲讀。

全書最後畫龍點睛,出其不意啊。賀知章在全長安佈下的三枚棋子,突厥狼衞,蚍蜉,靖安大殿內的內鬼,佈局之巧妙,環環相扣。利益、實利、忠誠、孝順,這就是最終全書的幾個中心辭藻,但寫得很內斂,不突兀,但發人深省。每一層書的佈局,你必須記錄他的人物關係,特別是地理位置,該書很人性化的提供了地圖,你可以對比地圖,然後隨着小説高潮,閲讀此書,更加容易理解。

《長安十二時辰》讀後感 篇三

摘錄:“他早知道長安城這頭怪獸的秉性,可從來沒有真正喜歡過。他無時無刻不在試圖掙扎,想着不被吞噬,卻總是會被撕扯得遍體鱗傷。”

《長安十二時辰》是馬伯庸的反恐題材新作,故事結構類似美劇《24小時》,全書24章,每章寫半個時辰,兩位男主一路燒腦一路捱打KO了終極BOSS ,化解了皇城危機,拯救了長安百姓。

人物刻畫的非常出彩,連小配角都性格各異,情節曲折反轉,連環局中局。畢竟是權謀,故事走向總體是灰暗的,最終的結局雖然暫時解除了危機,但長安城的繁華之下的污穢已無法清除,安史之亂,唐由盛轉衰已不可避免。

在時代的巨潮面前,個體的渺小與無助就像一個個被撕裂的傷口展示的他人面前。聰慧如李泌,勇猛如張小敬,天才少年與五尊閻羅,其實都是一類人吧!努力不被這瑰麗的世界所吞噬的一類人,也就難免被撕扯得遍體鱗傷。

張小敬,“十年西域兵,九年不良帥”,五尊閻羅,其勇、其狠與其温情 ,都足夠鮮明,他的無賴與不擇手段,作為故事的主角,張小敬承擔了大部分的矛盾衝突,讓情節得以順利展開。24小時展開一個驚心動魄的故事,必須有一個足夠鮮明的主線人物來承擔主線任務,更通過聞染這個與張小敬非親非故的女子,把看樣子最狠的漢子最難的兄弟情誼和謀略展現出來,馬親王不愧是文字鬼才,張小敬這個人物夠勁兒。

李泌,少年天才,年少成名,居於皇城之內,與太子為伴,本應前程似錦,卻在成年之後手持拂塵,一邊求道問仙,一邊為太子謀事。故事開篇時,我對於這種一邊權術詭詐一邊不問塵世的人物設置,我甚為困惑,但隨着故事的深入,這種設置變得合理了,這位七歲説出“方如行義,圓如用智。動如逞才,靜如遂意”的俊朗少年,雖然認同為大局可犧牲個人,但是對於這吞噬人心人命的權術怪獸,骨子是厭惡的,但對於世事,他又無法做到超脱,隱遁山林又心繫人間,這樣的人物設置合情合理又絕妙,也為其後來數度出山又數次歸隱埋下了伏筆。其他人物,如反派蕭規、比反派更讓人噁心的元載,也都活靈活現。

長安城就是一個慾望的城市。惡,太多了,人,太容易被吞噬,不是被仇恨吞噬就是被慾望吞噬,掙扎着不被吞噬的人,能活下來已經是不易。張小敬、李泌、徐賓、姚汝能,甚至反派蕭規,誰不是懷着一顆濟世之心投身這宏圖大業,卻落得心灰意冷,道心破碎。張小敬眼角的那滴淚,落在了高高的樂遊原的官門大户的廢墟上,悲傷在喧囂過後的長安城腐敗的心裏。熠熠生輝的城市,陽光照不進的地方太多太多。

十二時辰,二十四小時,七十萬字,描寫了一段地獄邊緣的不為人知的拯救。平靜之下,有多少鮮活的生命被埋沒,有多少殘酷的真相被抹去。歷史,就是帝王將相傳記,這高貴壯麗的城市之下,埋葬了多少血淚生命,見證了多少濟世夢想的破滅。

電視劇《長安十二時辰》觀後感 篇四

十二個時辰的亡命追擊,二十四格燈樓的爆炸燃燒,每一刻都是性命攸關,每一步都是絕境逢生。

那些歷史長河裏只附着於冰冷刻板的史料記載中日漸枯槁的故事與人物,在《長安十二時辰》逐漸明朗生動,有血有肉。從雕胡飯、薄荷葉、油縋子,到上元節的賞燈等眾多傳統,再到行走在坊間形形色色的人物衣衫、髮飾、語言,那極盡繁華厚重的大唐一百零八坊裏的煙火氣,都讓人感受到了盛唐的氣息。

易烊千璽飾演的李必,最初的狠決和傲氣,被不斷地磋磨,而且始終因為種。種限制被束手束腳難以施展。一個如此睿智之人,卻在這一整個事件中始終難以窺探到本源上的問題,他就像普通人一樣,臨近故事了結,真相將揭之時才慢慢豁然。

李必從最初他敢用囚牢中人人畏懼的五尊閻羅張小敬,這難道不是破釜沉舟的狠決麼?再説到後來為保下張小敬故意將賀知章氣走,賀知章明明是太子系的最大靠山,但他,為了張小敬卻將這座靠山推倒了,賭上了自己,賭上了靖安司,賭上了太子,這又何嘗不狠決?

關於張小敬,腦海中揮之不去的是書中結局定格的那個畫面:“一滴晶瑩的淚水,從張小敬乾涸已久的眼窩裏流淌而出,這還是他來長安九年以來的第一次。”他是做事果斷兇狠的五尊閻羅,人人聞之色變,可他也是悉心守護戰友女兒,為救百姓隻身涉險的孤膽英雄。“十年西域兵,九年不良帥,所為的不過兩個字:平安”,當閻羅講出這樣的話的時候,我就在心裏狠狠地拍了下手,這個人物,絕了!張小敬,是個心裏時刻想着百姓的閻羅。

在他提及回鶻老頭的畢羅餅,普濟寺的雕胡飯,太常樂工,舞姬李十二,瞎眼阿婆的時候,張小敬語氣悠長,獨眼閃亮:“我在長安城當了九年不良帥,每天打交道的,都是這樣的百姓,每天聽到看到的,都是這樣的生活。對達官貴人們來説,這些人根本微不足道,這些事更是習以為常,但對我來説,這才是鮮活的、沒有被怪物所吞噬的長安城。在他們身邊,我才會感覺自己活着。”就是這兒,我恍然,支撐這個死刑犯不顧一切走過刀山火海去拯救的動力到底是什麼?不是別的,正是他日夜念想的微不足道的人與生活。

即便在最後他有很多機會去殺了那個讓他和戰友們獲得悲涼結局的君王,最終沒有去刺殺他的原因想必是怕皇帝駕崩引起皇權相爭國家動盪,從而使敵國趁虛而入吧。

興,百姓苦;亡,百姓苦。若有戰亂,首先遭殃的便是掛在心上的百姓了。

這種思想境界的高度,你又如何有勇氣去下一個簡單肯切的定義,説他是一個粗人呢?我遲遲找不出適合描繪他的詞語想必原因在此了。他比誰都敢,比誰都狠,卻也比誰都心軟。他大大咧咧的神經卻始終要面臨着暗流湧動的政權爭霸,在黎民蒼生與兒女情長中不斷進行自我拉扯,這是一個折磨的過程,

《長安十二時辰》被歸為懸疑類的作品,可我覺得,它其實也是一個寓言。

電視劇《長安十二時辰》觀後感 篇五

易烊千璽、雷佳音主演的《長安十二時辰》目前豆瓣評分8.7分,是2019年至今上新的國產劇集最高分。只是一邊是該劇的好口碑,一邊是不少觀眾感慨“晦澀”“看不懂”。這樣的尷尬不僅僅是《長安十二時辰》遭遇到的,但凡“燒腦”一點的劇集,都會有“看不懂”的吐槽。怪劇集做得不夠通俗,還是説觀眾審美已經出了偏差?

因快節奏和內容密集,一些觀眾吐槽劇集“看不懂”。

先説觀眾所謂的“看懂”。很多人對於“看懂”的理解是:不費腦,不必思考,二倍速才像是正常播放速度,可以一邊做事一邊瞅兩眼,哪怕是錯過好幾集劇情也絲毫不影響銜接……

觀眾“看懂”,除了劇集本身通俗易懂外,主要還出於兩方面原因。一方面是絕大多數國產劇都是“套路劇”,翻來覆去都是那些老梗,就比如看到男女主角吵架一點不用擔心,反正都是因為雞毛蒜皮的小誤會,而且後面肯定會和好。另一方面是因為很多國產劇不僅是“套路劇”,還是“爛劇”。比如注水,一個誤會可以演個三五集,錯過了也就錯過了;再比如架空,明明是一部歷史劇,但從服化道、台詞到人物的思維方式,完全是現代人的範式,觀眾理解門檻是降低了,但這樣的歷史劇卻已違背了歷史。

雖然每次有爛劇播出,網絡上都會吐槽聲一片,口碑也很慘淡,但網絡播放量卻節節升高。很多觀眾一邊罵爛劇,一邊又“甘之如飴”地看着爛劇。這正是爛劇的一種潛在危害:它在不知不覺間就讓你“習慣”了,並拉低了你的審美水平。可以把這形容為審美上的“劫持”或審美“奴役”,用電影《肖申克的救贖》中的一句台詞來形容就是,“一開始你恨它,接着你會慢慢地習慣它、熟悉它,最後你會離不開它。”

就比如很多觀眾已經習慣了二倍速看劇,結果真來一部零注水的好劇,觀眾習慣性地開二倍速,就發現看不懂了;或者當觀眾已經習慣把歷史劇當做古裝背景的現代劇,你真來一部有着嚴密歷史考據、台詞半文半白的歷史劇時,他們可能就會覺得晦澀難懂……當觀眾習慣了低審美水平的劇集,審美水準較高的口碑劇對他們而言就是一種“門檻”。

撇開爛劇對觀眾的審美“劫持”外,“看不懂”可能也跟劇集不夠接地氣有關。值得強調的是,並不是説“看得懂”的作品都是糟糕的,“看不懂”的作品才是高級的,能否看得懂與作品質量從來就沒有必然聯繫。只是,電視劇終究是屬於大眾娛樂,所以筆者倡導的是:在保證不拉低作品審美質感的同時,儘量做到通俗易懂、老少兼宜。

另外,觀眾也千萬不要輕易地因為“不好懂”“看不懂”就放棄一部劇集。“看不懂”雖然挑戰了我們的審美習慣,但它可能也能拓寬我們的審美視域,提升我們的審美水準。就像戴錦華教授曾説的,“今天所謂看得懂、看不懂本身好像很單純,其實不然。當你理直氣壯地説看不懂的時候,你表達的是對一種單一審美趣味的洋洋自得,是對所有差異性——且不説批判性——的拒絕,你需要的是那種熟悉感,它能帶給你安全,讓你最小付出最大獲得。”

長安十二時辰讀後感 篇六

最近大家都在追四字弟弟和雷佳音主演的《長安十二時辰》,不甘落後的我跑去把原著讀了一遍。不得不説,馬伯庸老師實在是厲害,短短十二時辰,他竟能寫成一本書。其實話説回來,十二時辰的計時相當於我們現代的二十四小時計時,這不就是相當於寫了一篇日記麼?記錄一天裏發生了什麼。可是一篇日記到我們手裏是一篇流水賬,到馬伯庸老師的手裏就變成了一篇洋洋灑灑的小説。不得不説,人與人的差距真的很大。

整篇小説,我是花了5天的時間看完的。小説的情節十分緊湊,每一次當我覺得主人公張小敬要掛了,他總是能夠絕地反擊,峯迴路轉,讓我這個讀者的小心臟總是卡在嗓子眼,緊張得要死,不過,實在是刺激得很。

小説開頭,張小敬的狂拽炸給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我記得靖安司司丞李泌問他:“你的規矩……是什麼?”張小敬的回答是“就是不講任何規矩”,就這樣一句話,張小敬一副趾高氣揚、目中無人的冷酷模樣出現在我的面前。上一刻他還是一個罪不可恕、如螻蟻一般的死囚犯,下一刻他就變成了全長安最有權勢的死囚犯,靖安司全權交他使用。不錯,仍舊是個死囚犯,不過已經帥到我了。

張小敬,十年西域兵,九年不良帥。這份履歷説來簡單,細琢可是不一般。“不良帥那是捕賊縣尉的副手,流外官裏的頂階吏職,分管捕盜治安諸事。一個都護府的小小什長,居然能當上一縣之不良帥,已是十分難得,更何況這不是一般的縣,是萬年縣。”張小敬能夠在萬年縣穩穩做了九年,實在是有些本事,可是現在竟變成了一個死囚犯。這樣的一份履歷不僅讓李泌產生了點興趣,也讓我這個讀者產生了極大的好奇,他的身上究竟藏了什麼祕密。

隨着時間的一點點流逝,這樣一個殺伐果斷的死囚犯讓我看到了許多矛盾的方面,搭救差點死於馬蹄之下的無辜人,出賣自己親手培養出來打進葛老內部的'暗樁,孤身一人敵對一羣狼衞只為救一個女子,他的審問犯人手段極其毒辣,聞者心驚,可是心腸有時候又出奇得軟,實在是令人疑惑不解……姑且稱他是個怪物吧,也是他自己説的:“在長安城,如果你不變成和它一樣的怪物,就會被他吞噬。”

總以為這樣一個怪物,是經歷了許多大風大浪,才變成了這個樣子。可是看到最後,我卻發現,他其實從頭到尾都沒變。他對長安這座城市,他對大唐這座江山,有着深深的愛。一個獨眼龍的怪物,對這片土地愛得深沉。就算剝奪他的權力,就算遭遇身邊人的懷疑,就算被自己曾經守護的朝廷出賣,他卻從不改變一分他對這片土地的愛,對這羣百姓的愛。縱使身上傷痕累累,早已超負荷,他也要拼盡最後一口氣,哪怕是同歸於盡,他也要去守護。真的是,一個執着的人啊。怎麼就這麼執着呢?有很多次機會,他都可以逃離這座即將毀滅的城市,然後去江湖逍遙,他都放棄了。也許,若是無法守護他心中的那個,對他來説,活下來比死更難受吧。這麼多年走來,他經歷了這麼多,他依然要守護心中最初的信念,真的是,一個單純的人啊。

人生在世,時間不停地流逝,我們走在各自的道路上,去經歷許許多多,有好的,有壞的,經歷之後,我們也許會改變,也許會將外表稍作修改,繼續前行,為的只是內心的不變。人們總説,改變別人很難,不如改變自己。但是,每當自己摔了跟頭,就第一時間想着改變自己,我怕最後變得自己都不認識自己了。碰到不好的事情,別急着去改變,先靜下來想想,到底是哪裏出了問題,問題是出在自己身上嗎?若是,那就改正。若不是,請你抬起頭,不要害怕,堅持自己的想法,堅定地向前走。那樣,才是你最可愛的模樣,最值得愛的模樣。

《長安十二時辰》讀後感 篇七

長安,是大唐的都城,大明宮的所在地;也是一個氣勢恢宏的城市,一個熱鬧繁華的地方。但不管那裏有多昌盛,有多繁榮,有人的地方就終究會有恩怨,有恩怨的地方也就會有江湖。陰謀詭計、爾虞我詐,一個個的陰謀,在一張張假笑的臉下施展着,而那一系列驚天動地的計劃,也隨着時間的流逝逐步展現在李泌和張小敬面前。時間有限,十二個時辰內,他們若是成功了,則長安平安無事,若是失敗了,則一切都會萬劫不復,長安會在霎那間灰飛煙滅,上至天子、文武百官,下至黎明百姓,一切都在劫難逃……

《長安十二時辰》的整篇文章構造很精細,長安人的生活被作者穿插在故事情節中,既不顯得繁瑣,也能讓讀者身臨其境地感受到人物的喜怒哀樂。而其中讓我印象最深刻的,莫過於張小敬了。他是一場戰鬥中第八團300多個人裏倖存的三個人之一,是在長安萬年縣當了9年不良帥的五尊閻羅,是為了給老戰友聞無忌報仇雪恨而殺死上司、被捕入獄的囚犯,也是靖安司的都尉張都尉。多年的經驗將他磨練的剛毅果決、是非分明。他在得知這個計劃時,想救的,並非天子和高官,而是那些普通平凡、卻有自己的喜怒哀樂的百姓們。張小敬知道,要完成這項不可能的計劃,就得狠下心做任何事,譬如為了計劃,他出賣了官府在黑道中的暗樁小乙,甚至為了博取以前的老戰友、現在想滅亡長安的敵人蕭規的信任,殺了李泌。要不是蕭規只是存了試探之意,並未讓張小敬真正殺死李泌,後面的計劃可能就完不成了!

李泌是一個修道之人,但為了幫助幼年的好友太子李亨,出山成為了靖安司丞。他也同樣是一個聰慧之人,不惜用張小敬這樣囚犯出身的人來保住長安城。他曾説過,他和張小敬的規矩,就是不講一切規矩。他還因此"氣病"了自己的上司賀知章,只為了保住張小敬。可以説,要是沒有李泌與張小敬的默契合作,就沒有長安能一直維持住的繁榮富強。

張小敬和李泌曾經討論過,要是有一艘船即將沉入海中,需殺一個無辜之人來拯救整艘船,那麼你會殺嗎?兩人的答案都是一樣的:會。雖然這是一個不道德的選擇,但生活本就沒有那麼多對錯、善惡、好壞之分。張小敬和李泌也正是因為有這樣的性格和理性的頭腦,才能在最後時刻轉危為安,救出所有人。

事情最後的真相其實並不盡如人意,但有了一個倒黴鬼做替罪羊,誰又會理會那些所謂的真相呢?就像張小敬曾對姚汝能説過的,你若是不變成和長安一樣的怪物,就會被它吞噬掉。還記得看到所有事情都結束的時候,書中説:"一滴晶瑩的淚水,從張小敬乾涸已久的眼窩裏流淌而出,這還是他來長安九年以來的第一次。"他流淚,或許是為百姓而流,或許是為老戰友蕭規的作為而感慨,或許是對那些為了權勢的爭鬥而不擇一切手段的位高權重者而感到憤怒。張小敬作為做過九年不良帥的閻王,他流的第一滴淚,是對這個真實的長安最好的展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