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海靈格《誰在我家》讀後感

讀後感1.58W

發現自我與迴歸家庭

海靈格《誰在我家》讀後感

       ——海靈格《誰在我家》讀後

     近日,在友人的推薦下,閲讀了德國心理治療大師海靈格所著的《誰在我家——海靈格家庭系統排列》一書,該書對個人以及家庭解釋與分析頗有獨到之處,看後也引起了自己的一些思索。

 

“家庭系統排列”
     伯特·海靈格,德國享有盛名的心理治療師,他所創新整合的“家庭系統排列”,轟動了整個歐洲。海靈格早年曾任二十年牧師,卸下牧師之職後開始潛心研究精神分析,最後在家庭治療的訓練中,自成家庭系統排列治療方法。

家庭系統排列(Family Constellation)是由德國當代系統心理學大師伯特·海靈格(Bert Hellinger)所發展出來。海靈格發現每一家庭或組織都有一股隱藏的動力,家庭或組織中的每一個成員都會受到這股動力的影響,而這個動力是在潛意識的深處,一般人不容易察覺。在家庭或組織中所發生的許多負面事件如:家庭失和、身心疾病、自殺、傷害意外、暴力犯罪等都是牴觸這股力量所導致,而使整個家庭或組織的“愛的序位“(Orders of Love)受到干擾,有的時候這些事件還會重複發生,延續到下一代。

   系統排列的功能,就是要協助我們辨識家庭或組織背後的動力狀況,把隱藏在潛意識的動力,藉由這個方法帶到光亮的地方。同時也能找出解決的途徑,調整被幹擾的家庭或組織系統,讓愛重新在家庭或組織中流動,不會把傷害再傳遞給無辜的下一代,也讓組織能夠順暢的運作。

 

“俄狄浦斯情結”

      書中對子女的“俄狄浦斯情結”的描述和分析一節,能使我們更好地理解“家庭系統排列”。
    “俄狄浦斯情結”來源於古希臘著名悲劇《俄狄浦斯王》,內容大概為:在古希臘神話中有這麼一個預言:底比斯王的新生兒(也就是俄狄浦斯),有一天將會殺死他的父親而與他的母親結婚。底比斯王對這個預言感到震驚萬分,於是下令把嬰兒丟棄在山上。但是有個牧羊人發現了他,把他送給鄰國的國王當兒子。俄狄浦斯並不知道自己真正的父母是誰。長大後他做了許多英雄事蹟,贏得伊俄卡斯忒女王為妻。後來國家瘟疫流行,他才知道,多年前他殺掉的一個旅行者是他的父親,而現在和自己同牀共枕的是自己的親母親。俄狄浦斯王羞怒不已,他弄瞎了雙眼,離開底比斯,獨自流浪而死。

    俄狄浦斯情結是精神分析法中一個術語,對男孩而言,俗稱“弒父”或“戀母”情結。這種產生於幼年時期的情結,會對一個成年人的生活造成很多影響。海靈格認為,男孩會產生弒父情結,原因在於其成長過程中,與母親保持着更密切的聯繫。在家庭系統排列中,孩子在確認自己是子女的這一定位之外,潛意識中會把自己定位於與父母一樣的角色上,出現戀母嫉父的心理。在成長過程中,男孩在潛意識裏會以一種“打敗父親”的形式來確認自己的成人,即通常家庭中會表現為男孩的叛逆期。如果父親足夠強大,男孩會發現自己無法“打敗”父親,最終轉而向父親學習,逐漸成長為一個身心均健康的成人。

 

夫妻關係主導家庭和諧

     海靈格在平時的診療與研究中發現,孩子有較濃弒父情結的家庭,往往很不和諧:父母之間缺少溝通,經常爭吵,甚至有很多家庭父母離婚,孩子在單親的環境中長大。海靈格解釋:孩子在家庭的維繫中佔有極重的分量,當看到父母爭吵,會同情弱的一方,產生出保護母親的想法。或者會產生出:等我長大了,會讓母親過得更好的想法。天長日久,就會產生出俄狄浦斯情結。

     相對與中國家庭,海靈格的另一種解釋同樣重要:家庭中有了孩子之後,父母把重心完全傾注於孩子之上,夫妻完全以一種嚴父慈母的角色出現,雖然夫妻之間可能並沒有出現爭吵,但缺乏溝通,孩子會以為父母對自己的愛大於父母之間的愛,結果是錯置自己的子女定位,產生俄狄浦斯情結。

     由此可見,家庭的和諧對子女身心的健康成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首先,夫妻之間要和諧相處,平等相待。這樣孩子才會不錯置自己的定位,產生健康的心理。其次,夫妻之間的感情是構建家庭的基礎。在孩子出生、父母老去、工作重壓等忙碌生活中,夫妻有時也會太過全情地投入,而忽視互相之間的溝通,為生活所累也累及生活本身,自己忽視了情感的交流,對子女也產生負面的影響。

     夫妻之愛是建立和諧家庭的重要主軸,在這個主軸體系下,各歸其位:上至雙方父母、下至子女,各人扮好自己的角色,對自己有益,也惠及家人。

 

發現自我 迴歸家庭

     海靈格在研究過程中發現,我們的許多異常行為與心理的不適,包括憂鬱與煩躁,均有可能來自於我們早年的經歷。早年的經歷影響我們現在的生活,我們現在的所作所為又將影響我們的子女。海靈格還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相同的命運會在一個家族中不斷重複出現,比如一個經常發生的現象是,祖父母家有流產,而父母家也會有流產,而且流產的時間、次數經常有驚人的巧合。 
    如何阻止這種奇怪的命運重複?我理解,生活猶如一個因果的輪迴,我們在不自知的環境中忙碌地隨波逐流,延續這因果。適當的機會,我們應跳出這輪迴,站在一旁靜觀自我、發現自我,才能超越其中壞的循環。猶如一輪比賽,中場休息時,翻看一下比賽錄像,思考一下下一場的戰略戰術,有益於我們取得更多的勝利。

     在閒暇時閲讀、思考,給自己的生活留出足夠的空間,取得一個更完善的自我,自我的完善也是夫妻的完善,夫妻的完善也是家庭的完善。掩卷之後,我得出這樣的思考。

   

      題外的話:在俄狄浦斯的悲劇中,俄狄浦斯最後刺瞎了自己的雙眼,普通的解釋認為,他憤怒於自己的雙眼,也即恨自己有眼無珠,看不出自己的妻子竟是自己的母親。這讓我想起了顧城的詩句:黑夜給了我黑的眼睛,我卻用它尋找光明。俄狄浦斯彷彿顧城的加強版,當雙眼也不能尋找到光明時,刺瞎它只是一種暗喻,或者意味着,我們可以閉上雙眼,關照內心,才能尋找到最終的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