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書筆記

嚴歌苓作品之《少女小漁》讀書筆記

第一篇:嚴歌苓《少女小漁》讀後感

嚴歌苓作品之《少女小漁》讀書筆記

總有一天,生活會開出花的

——讀嚴歌苓《少女小漁》有感

在新移民作家羣中,嚴歌苓被北美文學評論人陳瑞琳認為是一個“異數”。嚴歌苓的創作具有一般女作家少有的力度,她善於用女性的視點,從日常生活中去探悉人性的隱祕,常常把“風雲氣”寓於“兒女情”,很能以小見大。她的作品在內容上比較純正,又比較有味道,而在文字表述上又十分講究,可以説是相當地純淨而優雅。

最能體現嚴歌苓一貫的藝術特點的是她立足於弱勢羣體的文化視角,對弱勢羣體的關注和描摹。在這個地球上,經濟、歷史、文化、意識形態、膚色、年齡、性別等,從大到小、從深到淺,是凡有差異的方面都有強勢的一方和弱勢的一方,而決定權利的因素和表現形式,常常是人為的非自然的。嚴歌苓塑造出的一種弱勢強者的形象,可説是對這個問題的回答。短篇小説《少女小漁》中的主人公小漁就是嚴歌苓筆下一系列的弱者形象的典型代表,是弱勢中的強者。

這是嚴歌苓出國後寫的一個短篇小説,圍繞當時伴隨“出國熱”引發的一系列華人頗受爭議的事件展開。她擷取了一個點,就是如何取得長期居住權的“綠卡”這個問題。嚴歌苓的這個小説當時很“應景”,自然要被心明眼亮、走商業化道路的導演拿來大做文章——張艾嘉憑藉同名電影獲得1995年亞太地區電影展最佳故事片獎,也使剛出道的台灣女星劉若英一炮而紅。

這部小説講述了少女小漁跟隨男朋友出國,為取得綠卡,與一個孤獨老人假結婚,但在她與老人相處期間,男友的自私、冷漠與老人的孤獨、善良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單純的小漁感受到了

內心情感的波動。反映了海外新移民生活,筆墨集中地刻畫了中西文化撞擊的特殊情境,它的故事情節緊緊圍繞異域生活中最敏感﹑也是最具文化衝突尖鋭性的身份及情感認同問題,揭示出處於弱勢文化地位上的海外華人,在面對強大的西方文明時所感受到的錯綜複雜的情感,及在這種境遇中獲得跨越文化障礙的內心溝通的艱難性與可能性。

作者寫於1992年,是她到美的第三年,在這種情況下的作品總帶有着中西文化差異的烙印,總困擾着作者的生活,作者也想通過小漁這樣一個角色來説明世界上高尚的人格是相通的,人性的閃光點總能將誤會消除,總能達到和的層面。少女,表示了一種美好的本性,是純真善良的一個代名詞。小漁雖然有着這樣那樣的經歷,表面上看似已過了少女階段,但實質上,小漁的思想精神層面卻是停留在少女階段的。她笑起來是那樣沒有思想,她破處子之身完全是出於對於一個弱者,一個即將離開世界的人的同情。魯迅先生在《狂人日記》中寫道“救救孩子”的吶喊,其實這麼多年過去了,這個社會依然存在着很多問題,很多作家也將希望寄託於孩子身上。然而嚴歌苓從她女性特有的觀點來闡釋“少女”就是新生代的希望,在以後的中西文化交流中,有小漁這樣的少女來充當潤滑劑的作用,中西間的差異終將在人性面前而消除。

很顯然,作者十分偏愛小漁這個人物,幾乎在她身上賦予了所有東方女性的優點。當命運的拳頭向她襲來時,這個弱勢女子既不逃避也不迎接,而是把那通狂轟亂炸溶解在圓潤悠緩的太極推手中,她像是大地之母,以自己的身體和温暖養育這躁動的生

命,使其在寬忍的環境中靜靜地汲取營養生根發芽,完成個體的生長成熟。她相信總有一天生活會開出花的。

作品中的江偉也是一個很明顯的角色。江偉是一個典型的大男子主義的人物。他對待小漁的行為來看,作為一箇中國男子,他的佔有慾是很強的。似乎在他看來,小漁就是他的私人物品,其他人免碰。從江偉的種種行為來看,他活的並不怎麼現代,相反,以往的那種大男子主義表現的淋漓盡致。在那樣的大都市,一箇中國人隻身來美,心靈的空虛感以及孤獨感時常會壓迫着你,使你窒息,這就使得江偉不得不放棄前嫌,繼續與小漁一起相處。

小説雖然故事簡單,可是處處充滿着戲劇性。一是對比強烈:老、少的對比,更突顯兩者面臨的不同狀態,前者是死亡,而後者卻是全新生活的開始。對於老人來説,去日無多,更期望的是與人相處的快樂,也期望能在對方鮮活的人生裏找回似曾相識的記憶或感受。二是兩種感情的對比:林偉的愛自私而蠻橫,更多時候只是將小漁當作性慾的發泄工具,他對老人的態度又是赤裸裸的商業利益關係,除了金錢與交易之外,毫無友誼可言。而小漁因為年輕,因為性格,從不會拒絕,也不知道什麼才是真的好。

而小説的最後,我們沒有看到她最後的選擇——是立即離開將死的老人,亦或者留下來?至少書的部分是戛然而止。相比之下,老人與她之間的感情卻不像是林偉想象的那樣齷齪,他更多的是把小漁當作是他的女兒,想以一種父親的身份來關愛他。而小説也正是通過老頭對小漁的情感變化來凸顯小漁性格的起伏。

嚴歌苓抓住的正是人物的現在狀態,而不去強調他們的過

去、將來。這就使這份“真實”的場景頗有韻味,這有意識的“留白”,是為了成全它的“短篇”性,拓展讀者的想象空間。因此,她的筆觸大多時候側重於細節與對話的描寫,還有人物心理,有時會躥出她自己的體會、見解,一閃即逝……

儘管這出“老夫少妻”的鬧劇有着世俗的主題,卻被嚴歌苓用不俗的筆法成功昇華,形成與同類作品迥異的情調,成為其中的翹楚之作。在此,我感覺她所使用的不俗筆法主要表現為對小説中這對戀人和洋老頭三人形象與性格的成功塑造和刻畫,換言之小説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得歸功於其中躍然紙面的這三個遊走在異域邊緣的形象,如勞倫斯所言,“就是那些處於人類相互理解邊緣的人。”

是的,只有生命對生命出自真誠的理解和尊重才能打破語言、文化差異所帶來的心靈隔閡。從而使不同境遇中的人心都能夠得到相互間真正的溝通。這也是嚴歌苓所有作品的真正涵義。

第二篇:嚴歌苓作品《陸犯焉識》讀後感

嚴歌苓作品《陸犯焉識》讀後感

二〇一四年六月

想到要看《陸犯焉識》這本書,源自於張藝謀5月16日公映的電影《歸來》,當時一部國產文藝片票房卻不輸同檔期的進口大片,在驚訝的同時也隨老謀子的粉絲們在萬達影城圍觀了一次,劇情唏噓感歎、心酸催淚。在得知影片由於審查等原因對原著刪減較多,接近於再創作時,讓人忍不住立即去拜讀嚴歌苓的原著《陸犯焉識》。

百度了一下作者嚴歌苓,她生於上海,是享譽世界文壇的華人作家,是華人作家中最具影響力的作家之一。作品以中、英雙語創作小説,常被翻譯成多國文字,是少數多產、高質、涉獵度廣泛的作家。其作品無論是對於東、西方文化魅力的獨特闡釋,還是對社會底層人物、邊緣人物的關懷以及對歷史的重新評價,都折射出複雜的人性,哲思和批判意識。其代表作《金陵十三釵》、《陸犯焉識》分別於2014年和2014年被張藝謀拍成電影,此外還有多部作品被拍成電視劇。

《陸犯焉識》以作者爺爺的故事為原型,進行了藝術創作,書名就是主角名,不禁讓人浮想…“陸犯,焉識?”是不是在説,這個犯人老陸,你能識得幾分呢?而陸焉識這個名字,是否可理解為“路,焉識?”是作者想表達敍事主人公歸路難尋的悲涼嗎?閲讀這本書再一次讓我領略了這位悲情英雄的一生,腦海裏揮之不去那個逐漸不再高大但足夠偉大的悲壯形象。

《陸犯焉識》封底有一句“本書以深遠的濟世情懷,將知識分子陸焉識的命運鋪展在政治這塊龐大而堅硬的底布上,檢視了殘酷歲月裏生命可能達到的高度。”我很是喜歡。這部長篇小説從1921年(陸焉識父親去世留下恩娘)到1990年(年已九旬的陸焉識離家出走),橫跨大半個世紀的瑣碎人情、世事變遷,正因為投放在中國20世紀幾番歷史性鉅變的大底布上,方才具備深遠的意境和厚重的質感。

除主人公陸焉識之外,小説中其他人物皆未能逃離這段殘酷歷史的迫害。戰後,恩娘在陸家房產瀕臨沒收的時刻悽慘離世;馮婉喻失貞;馮子燁在“陸犯兒子”的名頭下活得戰戰兢兢、如履薄冰;1954年抓陸焉識入獄的偽連長,和陸焉識一樣做了囚犯進了大荒草漠;為陸焉識量刑的公安局長江帆因涉嫌軍統被抓;拉陸焉識下水的“資產階級代表”凌博士、誣陷陸焉識反革命的“無產階級代表”大衞也先後死於文革勞改之中。作者本意就是要展現這一段起伏動盪的大歷史給我們看,只是巧妙地將它隱於屏後,而將陸焉識連同他生命中一系列人際關係,浮華的、温情的、殘酷的,統統推至我們眼前,看他們如同螻蟻一樣忙碌掙扎在無論如何也翻覆不了的政治土壤上。

時代真是個可怕的名詞,一不小心就會翻江倒海,天翻地覆,於是乎你看見時代換了一茬又一茬,白的成了紅的,紅的成了黑的,把英雄扔進這漩渦中,當小丑一樣耍,甚至當牲口一樣活,任你無出去抱怨申冤,稜角被磨平,小心翼翼的偽裝自己,苟且偷生,死乞白賴的活着。審視陸焉識的一生,我能想像的就是這麼消極,但這消極裏透着悲壯,悲壯裏又透出一股力量,不由讓人心生感慨。羅曼羅蘭曾説過:這個世界上只有一種英雄主義,那就是認清生活的本質之後依舊熱愛生活。

馮婉喻和陸焉識的愛情是小説的主線,陸焉識花了一輩子,非得傾國傾城,非得淌進政治浩劫,非得流放荒草大漠經歷殘酷的優勝劣汰,才迸發出此生真愛的火焰。我想陸焉識覺悟的那一刻內心獨白一定很適合一句電影台詞,“曾經有一份真摯的愛情擺在我的面前,可我沒有珍惜,等我失去的時候才後悔莫及,人世間最痛苦的事莫過如此”然而陸焉識沒有失去,也從未失去一個傻女子對他遙遙無期的等待。曾經誤以為的不自由在此刻成了支撐一個囚犯活下去的唯一動力,逃跑、自首、離婚,目睹了政治浩劫下世間親情的荒誕與荒謬,更目睹了一個老浪子為愛悔改的自尊與憐惜。

故事傷感的結局昭示了陸焉識雖躲過一場場曲直是非後風塵僕僕的活者回來,卻面對了一個罹患“阿爾茨海默症”的老嫗時的造化弄人,愛情終其一生,就是給自己心愛的女人留下留下一個傷心的背影,任其獨自等待。浪子回頭金不換,卻發現那個被他虧欠了一輩子的人根本不需要他一絲一毫的懺悔。如果結局換成陸焉識一直陪在馮婉喻身邊,一遍遍的回憶和尋找回憶,最終換回她短短几分鐘的記憶,最終一同幸福的終老,這該是多麼美滿。可結局偏偏是馮婉喻在彌留之際只記得自己在等一個人,卻忘了這個人是誰,更忘了這個人就在他身邊。

也就是這個馮婉喻,成了我讀後最大的感慨。她是最幸運的人,無論陸焉識是否愛他,她的一生都是平順的,平安的。這所有的一切,都源自於她與生俱來的那種平靜,靜的讓人佩服。她又是我所喜歡的上海女人,委婉雅緻卻不失力量。陸焉識由死刑變成無期,是她毅然出賣了自己換回來的結果。當然,這也成為陸焉識一輩子都不知道的現實

作者讓我們我們目睹了那個農場的黑暗和不堪,卻又讓我們在最後鄧指的三兒子放棄外面的世界回到農場時,恍然。在那個時代的農場之外的世界,是否有更多的不堪入目,有更多的蛇龍混雜,有更多的無法面對?陸犯焉識也回去了,帶着婉喻的骨灰。

也許,對於那個時代的人們,那二十年的囚徒生涯也算是一種幸運。

第三篇:嚴歌苓

探索自我——看嚴歌苓小説

華文學院2014級 易紅

海外華人小説的傳統往往偏好於描繪一個完整的人際社會,習慣於從各種關係中折射出人物的性格和情狀.大陸新移民文學小説幾乎全盤繼承了中國內地文學的創作發展路線,具有濃烈的"八十年代大陸味兒".但作者在白人社會中長期浸染,已經帶有了族裔交融的特徵,因此他們的作品中,華人與白人的交往是故事開展的重要契機.

同時,在民族文化與外來文化的衝擊下,新移民文學遭遇到懷疑和驚訝,在這種文學氛圍中,新移民文學就變成了劇烈而深遠的矛盾、衝突、文化重解與妥協的場地。

而作為女性作家,新移民文學代表嚴歌苓在處理華人女性和西方人的感情和婚姻等社會關係方面,更具有一種悲憫情懷,更願意突破華人女子與白人男子的感情總是帶有功利色彩的偏見,不將這種關係的發生視為華人分裂的徵兆,而是把它看作普遍的人性的表現。嚴歌苓的移民題材小説中到處是成對出現的華人和西方人,他們的關係差不多覆蓋了人與人之間,特別的是男女之間的全部交往方式。由這些人構成的社會真實生動、戲劇化且充滿隱喻,也寫滿了作者對東西方之間有如此多的互相沖擊和交融機會的連串問號和驚歎號。嚴歌苓又是一個感性十足的作家,因此,在她的描寫下,那些關係也充滿了温情。如《少女小漁》中華人新移民小漁和意大利老移民老頭之間的情感;《學校中的故事》裏文學女青年李芷和帕切克的惺惺相惜;《搶劫犯理查得和我》中“我”和理查得之間別樣浪漫的温情。這些華人女性與西方男性的關係糾葛,有朦朧的愛情,有更高更普遍的人性關懷,還有置身於生命哲學對立中的情感走向的迷惑和無可奈何。而她作品中的另一關係,即華人社會內部的關係,也凝結了温情(但同時又是温情與凝重的混合體)。

她是一位始終如一地堅持敍事方法與文化主題等非因素並重的作家.具有大陸新時期文學的底藴、修辭天賦,以及對華人移民歷史的不斷探索和追究,因此她的小説充滿了厚重的史詩質地和人文考量。

以她的長篇小説《扶桑》為例,她所運用的多種敍事格型使的形式魅力十分濃郁、動人。

《扶桑》到位地體現了華人史學與華人文學的融會統一。且擁有純粹的文學本質——想象、歷史、文化理念和現實刻畫的完美結合。小説對北美華人尤其是華人女性在這一百多年中的境遇變化提出了獨特的思考,以華人作為一個弱勢民族為出發,深刻地考察了在受到赤裸裸的歧視和迫害這一特定的歷史文化背景下,華人移民羣落內部的強大張力與外部環境的強大壓力之間艱難的角力。

主人公扶桑始終淹沒在一羣東西方男性的熱愛和侵犯的交替之中,她的遭遇折射了整個華人移民生存狀態的波瀾起伏。且作者不加掩飾地參加到故事發展的進程內部,整部作品的敍事動作自我而主動,有助於讀者明顯地感受到來自作者本身意識中女性生存的無助與孤獨。而無助與孤獨並不完全來自性別,也來自移民這樣一個特殊的社會身份以及華裔種族的屬性認定。

“血塗在白色彩褲上,的確十分好看。除了倒下被人羣中的手拖出舞台的,所有的人都酣暢淋漓地流着血。······是的,自相殘殺是他們的藉口、假象。他們是在集體自殺,從某種角度來領悟。他們死給你看;死是最後一步,這一步都能走得這樣從容,心甘情願,它之前的許多步,如歧視、詆譭、驅趕、毆打,還值得一提嗎?”

這段關於港口之嘴廣場上的這場械鬥的描寫,從對生命的最高蔑視中挖掘出了民族地底深處的血性,這不能不令人感到這些冷靜的字句中藴藏着作者所追求的強烈的敍事力量。這種力量是作者激進理念的載體,它告訴讀者——華人的本質是強大的。

《扶桑》中的重要人物大勇,以一己之力殺掉侮辱扶桑是“中國婊子”的美國大亨,並被當地的執法者送上了絞刑架。他的身上,有着粗獷和旺盛的生命力,為北美華人移民的傳統形象注入了野性色彩。這也表現了嚴歌苓小説創作的另一重要方面——對華人男子形象的男性化。

這些種種,都表現了華人作家對自我和他人的探索。

因而以嚴歌苓為代表的華人小説不僅僅是屬於華人的小説——它的文學準則是以具有包容力的人性的高度來探索自我,探索他者。

第四篇:嚴歌苓寫作風格淺談

嚴歌苓寫作風格淺談

1、 風格體現在題材的選擇和處理

嚴歌苓小説的題材內容廣泛,且呈現出演

變的軌跡,人性思考和女性體驗則始終貫穿始

終。作家出國前的作品以部隊生活、知青故事

為題材; 留美初期的創作側重於移民題材的書

寫,定居美國後創作的作品往往是反思故國和

自身的成長; 旅居非洲後則轉為純粹的“中國書

寫”。

出國前:軍旅和知青故事《一個女兵的悄悄話》

移民題材:《少女小漁》《扶桑》

迴歸體裁:《第九個寡婦》《一個女人的史詩》

2、 風格體現在藝術形象的塑造和藝術意境的建構

嚴歌苓筆下的女性人物有一個共性,就是她們都有一點點遲鈍,有一點點缺心眼,是邊緣的,弱勢的。可就是邊緣弱勢的女性卻如一滴水一樣折射出豐富複雜的現實和人性。她的作品中也活躍着一批中國內地的女性,她們生活在不同的時空領域,身份、性格迥異。按地域、時代來看,有跨度百年的新老移民,如扶桑、小漁、海雲,在大洋彼岸演繹着自己的掙扎沉浮;有20世紀30年代河南農村的寡婦葡萄,有用一生守護愛情的女話劇演員田蘇菲,她們無視身邊的一場又一場接連不斷的政治運動,始終如一地堅守着心中的“聖地”;

在她的人格構建中打印着苦難意識和悲情意藴,使她的作品透露出女性作家少有的廣度和深度,既客觀、冷靜,又有調侃似的幽默,從女性形象入手探究人性,關懷人生

3、 風格體現在主題、意藴的側重

作家出國前創作的小説,以強烈的女性意識對社會政治歷史進行懷疑和批判,以此確立女性自我的存在; 作家留美初期創作的作品在東西方文化衝突中展現雙重邊緣處境下“弱者不弱”的女性形象,一定程度上緩解了作家身份迷失的焦慮; 回望大陸題材中的女性人物則處於民族歷史語境中,體現出強烈的抗爭意識, 這是作家逐漸擺脱種族、文化的焦慮,以本土女性形象的抗爭確定自我精神的向度; 中國書寫題材中的女性人物則完全立足於本土民間,作家擺脱了以前作品中關於社會政治權力、文化種族身份、知識話語權力的糾纏,體現出自我族性的確認和女性意識的堅守。

4、 體現在創作原則和藝術手法的選用

《扶桑》敍述了19世紀60年代一個可親不可讚的中國妓女扶桑在美國與白人少年克里斯的戀情。成語説:大智若愚,而扶桑之性格,可謂大愚為智。性格即命運,扶桑呆鈍的性格使她在大起大落的命運波折中掙扎過來。從被賣為妓,到被人輪姦,到與自己的丈夫失之交臂這一切彷彿都無法在扶桑的內心烙上烙印。她從從容容地聽從本能的體認,以三寸金蓮走過一個又一個災難。作品以“我”的寫作和扶桑的命運為兩條線索,兩條線時而並行,時而交叉而展開,將歷史拉到現實之中,使扶桑的性格在作者的着力刻畫之下,有了非同一般的現代意義。

嚴歌苓小説的“雙層時空敍事”融東方的敍事理念和西方的敍事技巧於一體,多層面展現了作家關於移民創傷、種族隔膜、文化衝突、女性生存的思考,具有深層的結構寓意。《扶桑》《金陵十三釵》

嚴歌苓作品中的敍述人是以自我為中心的敍述人,她將主觀立場滲入其中,充分表現出從“我”出發的自覺,而出現於敍事作品中的敍述人議論,則是敍述人主觀意識的明確表達。

“你想我為什麼單單挑出你寫。你並不知道你被洋人史學家們記載下來,記載入一百六十部無人問津的聖弗朗西斯科華人的史書中,是作為最美麗的一箇中國妓女被記載的。” ――《扶桑》這樣的議論使嚴歌苓的小説成為一種真實的虛構小説。當敍述人站出來談論小説的寫作過程,寫作方法時,讀者想在作品中尋求真實的幻覺便被打破,從而意識到他們所面對的是語言真實。 使敍事呈現出“支離破碎”,錯綜複雜的面貌

嚴歌苓對作品場面的選擇、佈景及氛圍的設置,對作品結構的架構是很老道的。《扶桑》是形式與內容的嚴謹整合,敍述方式很具有自己的技術性,一些細節的操作使文本富顯戲劇性。而在《扶桑》中,一味地擺佈鏡頭,玩弄技巧,推銷西洋人熱衷的中華民族的“古董

5、 文學體裁的駕馭

6、 語言的運用

第五篇:採訪計劃 嚴歌苓

採訪計劃

著名旅美作家嚴歌苓《金陵十三釵》的創作情況

一、 採訪對象

著名旅美作家嚴歌苓女士

二、 採訪角度

1、創作的初衷和靈感

2、創作過程中遇到的問題

3、創作感想

三、採訪活動安排

1、採訪地點

一家環境較為幽雅安靜的高檔咖啡廳

2、採訪時間

提前預約後定為2014年10月27日下午3時至5時

3、採訪方式

面對面訪談

4、 採訪次數

1次

四、採訪過程安排

1、開頭

尊敬的嚴歌苓女士,您好。我是xx雜誌社的記者,很榮幸您能在百忙中抽空接受我的採訪。我很喜歡您的小説,是您的忠實粉絲。我們都知道張藝謀導演今年的新作《金陵十三釵》就是根據您的原著小説改編的,你能談一下創作這部小説的初衷嗎?

2、過渡

所有提出的問題必須圍繞《金陵十三釵》一個主題進行,問題之間環環相扣。採訪的過渡點着眼於創作過程中遇到的難題和情況。

3、結尾

非常感謝你能在百忙中接受我們雜誌社的採訪,我們也進一步瞭解了這部小説許多背後的故事。對廣大讀者來説,這是您又一次創造的新高峯。我們期待着您能給我們帶來更多的驚喜,也衷心地祝福您身體健康,創作順利!

五、設計問題

1、您創作這部小説的初衷是什麼?

2、在材料蒐集整理過程中給您留下印象最深刻的是什麼?

3、您在創作這部小説的過程中心情是怎樣的?

4、這部小説有歷史原型嗎還是您根據資料虛構了這麼一個故事?

5、我們看到您的很多作品都是和軍人有關,這是不是和您曾經入伍有關?

6、《金陵十三釵》是以一個女子的口吻敍述的故事,這在您的很多作品中也有體現,您這麼安排有什麼用意嗎?

7、您通過這部小説主要是想表達什麼?

8、您在創作過程中遇到過什麼樣的難題?

9、您是通過什麼方法解決這些問題的?

10、創作這部小説給您最大的感觸是什麼?

11、您小説中涉及到的人倫和人性的探討是不是您一直堅持的創作理念?

12、您以後還會再涉獵這方面題材的創作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