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讀書心得通用多篇

《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讀書心得通用多篇

《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讀書心得 篇一

一個多月前,學校為我們每位教師購買了李希貴老師的《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書。剛開始讀也沒覺得太特別,隨着讀的越多,越來越被吸引。這就是名家的魅力吧,更是讓我認識到:用心做教育才是我們教師最好的選擇。

李希貴老師就是真正地在用“心”做教育,真正為了每一個學生的成長和未來發展着想。他在教育過程中遇到的困難,我想我們很多老師也一定遇到過,只是我們通常的做法無非是心不在焉、草草了事,本來應該多想想再採取行動,卻可能沒有為學校、為孩子真正解決過。

相信讀過這本書的都還記得一則名為《有比抓小偷更重要的事》的故事,它對我的觸動很大。故事是這樣的:在課間有學生用手機播放音樂排練舞蹈,一名學生在飛快跑過時順手牽羊,把手機撿起來揣兜裏走了。正好被李老師看見,現場抓住還是假裝沒見呢?最終在操場見到了真人,並完美解決了此事。學生丟東西,這樣的事情我也經歷過,不過是費了很大週摺才解決事情,卻又丟了師生之間的信任和感情。雖然知道“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對孩子要多一份寬容,我卻在遇到事情時解決的依然是不那麼完美。

不斷地閲讀,我明白了十多年來,學習過遠處的揚思中學、杜郎口中學、白潭中學,近處的學校也去了好多,其結果都不盡如人意,那是因為看到的聽到的只是別人的成果、經驗,而我們沒有過多地關注、體驗教育的過程,感悟名師的內在文化底藴。

這本書我還沒有讀完,但是一定會堅持用心讀下去,最後借李老師的一句話:“把簡單的事情做好,就是不簡單!”,來激勵自己:作為教師必須善於發現,有一顆敏感的心,而這種敏感來源於我們內心的愛和責任感。教育事關千家萬户,關乎國家未來,作為老師我責任在肩。

《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讀書心得 篇二

這兩週學校要我們到網上下載李希貴老師的《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書,讓我們好好學習學習。於是我就拜讀了李老師的書,原以為和其它的教育學專著一樣講一些大道理、説一些空話而已,我一開始只不過是抱着好奇的心理翻翻而已,誰曾想看着看着,卻怎麼也不想放下它,在《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的一書的字裏行間充滿着智慧,李老師用最樸實的語言,用一個個生動的、親歷的教育案例,展現了他的心路歷程。揭示了教育教學的本質規律。掩卷沉思,反思自己十幾年來的教學經歷,感慨頗多。

回到書中讀李老師的文章,在受啟發的同時,都會有一些很深的感觸。他的文章中沒有很深的大道理,也沒有華麗的辭藻,只是在跟讀者侃侃而談,有什麼説什麼,直來直去,親切自然,讓你在不知不覺中明白了教育的道理和方法。書中,李希貴老師一再強調,“教育其實很簡單:一腔真愛,一份寬容,如此而已。”“教育本來挺簡單,只是我們人為地把它搞複雜了。把孩子們當作活生生的人來看待,讓校園裏充滿民主、平等,讓老師、學生在校園裏自由呼吸”,從而“到達心靈之花自由開放的生命田園”。而反思我們的教育,為了所謂的提高學生成績,我們只顧眼前的利益,把學生大量的時間用在機械重複的練習上,課堂上大量的講解擠佔了學生獨立思考的時間,把學生當作接受知識的容器,老師非常認真的在告訴學生真理,結果呢?老師的辛勤付出換來的是學生學習興趣的喪失。書中有這樣一句話“什麼時候孩子們在我們的課堂上學會獨立思考了,什麼時候孩子們能夠探尋屬於自己的答案了,我們的教育也就成功了。”這句話很有道理,我們老師的任務不應該是告訴學生真理,而應該是引導學生去發現真理。我佩服李老師,他是真正的用“心”在做教育,真正的是為了每一位學生的未來發展着想,我想能成為李老師的學生一定是幸運的,更是幸福的,可以“自由呼吸”。還有一點在李老師身上也深深的體現出來了,那就是“方法總比困難多”,李老師在教育過程中遇到的困難,我想我們很多老師也一定遇到過,可是,往往是草草了事,沒有為學校、為孩子真正解決過。

李希貴老師在書中説:“學會用生態的、多元的觀點來看我們的孩子,我們就會發現大樹有大樹的風采,小草也有小草的魅力。地球正因為生物的多樣性,才顯得如此生機勃勃、如此美輪美奐。”不要再用單一的學習成績去評價每個學生,尊重孩子的個性、特長,為孩子提供自由廣闊的發展空間,讓孩子的精神生命能夠自由呼吸。通過我們的學校教育,讓學生充滿自信,這是我們每一個做教師的責任。我不禁自問,我的學生在課堂上自由呼吸了嗎?下學期我要在學生課外閲讀上動動腦筋,完全可以把課外閲讀引入課堂,“課外閲讀,用形象的話來説,既是思考的大船藉以航行的帆,也是鼓帆前進的風。沒有閲讀,就沒有帆,也沒有風。閲讀就是獨立地在知識的海洋裏航行。”當看到李老師引用的蘇霍姆林斯基的話時,我更增強了教學改革的信心。

書中的內容讓我的大腦進行了全新的理念更新,也正是從這本書讓我知道了“記住你的管教的目的應是養成一個能夠自治的人,而不是一個要讓別人來管理的人。”我希望自己在李希貴老師的教育理念指導下,自己的教育教學工作也會從狹隘走向廣闊。

書看到一大半,我已經被李局長那博大的胸懷、深邃的思想、求真務實的工作作風而深深感歎了。在拿到這本書之前,還以為不過是一個教育者為自己立傳罷了,讀着讀着就不由自主地被他的理智的成熟的工作熱情所鼓舞,為官能如此深入地大刀闊斧地改革,敢想敢做,而非凡成就的取得都緣於一顆誠摯地熱愛教育的心靈。

這段時間來,我在讀書實踐中呼吸到了新鮮的空氣,也嘗試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但我知道真正實現或擁有自由呼吸的教育是件不易做到的事,我會繼續為自由呼吸的教育貢獻一份微薄之力。現在,讓我們懷着夢想,付諸實踐,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努力實踐吧。

總之,《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是一本好書,讓我從中受到了很多啟發。最後,引用蘇霍姆林斯基的一句話作為結束語吧,“一本書最好的並不是它包含的思想,而是它提出的思想,正如音樂的美妙並不寄寓於它的音調,而在於我們心中的迴響。”

《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讀書心得 篇三

讀了李希貴的《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書,感觸頗深,特別是書中寫到“老師的心目中不該有壞學生”這個篇章時,使我認識到在我身上也會發生類似的事情,而作者正是在遵循了“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的原則下處理好了這件事情。他在書中寫到“不要輕易給學生做出結論,不要輕易揮動處罰的大棒,不要盲目‘上綱上線’,不要用成年人的是非觀念來判斷學生,不要輕易使用道德的標尺來衡量學生。在老師的心目中不該有壞學生,只可能有心理不健康的學生。因為,如果你討厭你的學生,那麼你的教育還沒有開始,實質上就已經結束了。”

平時我們一直強調對學生民主、平等,其實做到真不容易,尤其是現在面對着應試的氛圍,時常我們就會()用成績去判斷學生在各方面的優劣。大致的觀點是,成績好的學生一般不會犯錯誤,因為他們勤奮好學,沒有時間精力去犯錯誤;而那些成績不好的學生,則往往是對學習不感興趣,惹事生非,搗亂出錯的往往都是他們。於是,我們看學生就有了先入為主的印象。

如果是成績好的學生犯了錯誤,也許我們不但不會去責罵,有時老師還為他們開脱責任。可是,如果是成績差的學生犯了錯誤就沒有那麼幸運了,不但要寫檢查,還要順便教育幾句:你看你,為什麼成績差?就是因為沒有把時間花在學習上,一天到晚想的就是調皮搗蛋。成績好的學生不僅從老師那裏享受到春天般的温暖,成績差的學生恐怕就只能領略一下寒風般的凜冽,不把過去所犯的錯一併算總帳就已經是很大的造化了。

欣賞孩子等於孩子的成功。作為人師,當教鞭揚起時,“再忍忍”;當耐心快丟棄時,“再等等”;當粗俗的語言要出口時,“再留留”;當學生走神時,“先停停”;當學生出錯時,“再想想”…… 作為教師,我們應該:悄悄告訴學生他的優點,悄悄告訴學生你對他的喜歡,悄悄提醒他的錯,悄悄傳遞你的愛,你會發現,學生正在悄悄改變,數學課堂會成為快樂的學習園地。

學生在意的是我們對他們那一剎那的肯定性的評價,良性的謊言也會激勵學生向前奮鬥一段時間,多些鼓勵,少些批評,多些良言美語,少些狂風驟雨。你會發現,其實每個學生都很美麗,只是我們沒有發覺罷了。做教師要善於發現,學生的成功一定程度就藏在我們的眼睛裏。

世上沒有垃圾,只有放錯了位置的財富。

“建立民主、寬鬆的學習氛圍,和孩子們平等的交流,讓孩子們在校園裏自由的呼吸,”這是我們作為教育工作者的共同願望。

《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讀書心得 篇四

《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是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闡述李希貴教育思想的的一部教育著作,在又一次認真地閲讀了文本以後,我第一個感受就是生活教育才是最有效的教育。

在這部著作的“楔子”部分,李希貴先生先是細膩地描述了沒有上過學的爺爺怎樣教他讀《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的過程以及給他的感動,接着飽含感情地回憶了寬厚、沉穩、淡泊、豁達的父親和個性強、效率高的母親的生活故事以及給他的影響,然後就滿懷感激之情地講述了毛光瑞老師和王守忠校長給他的關愛和鼓勵,接下來又濃墨重彩地記述了自己上學期間的閲讀經歷及成長體驗,然後又十分坦誠地反思了在建築社當會計時看不起農民工的輕狂和愧疚,最後還富有情趣地敍述了和真心喜歡讀書的好朋友一起分享讀書快樂的情境和友誼。

在文本中,李希貴先生給這部分內容擬定的標題是“不是教育的教育”。這真是一個耐人尋味的標題!從表面上看,李先生描述的以上那些活動和事件大都不屬於學校管理、德育教育、課堂教學和考試測評等學校教育的內容。可是,他在敍述那些“不是教育”的活動和事件過程中,卻又巧妙地告訴了我們那些“不是教育”的活動和事件竟給了他很大的影響和教益。在“楔子”部分的導語中,他直言不諱地告訴我們:“我的長輩和親友中沒有人做教師,沒有人懂教育。但正是不懂教育的他們,卻以勤勞、善良、寬厚的品格無聲地薰陶了我,為我奠定了做人的基礎,讓我能夠自由自在地生長。”在寫到家庭和父母親的時候,他又深情地告訴我們:“美好人性的塑造,並不需要什麼高超的教育手法,融洽的氛圍,和諧的人際關係,成年人的善良、民主、寬容、仁愛,這一切就是美好人性生長的最適宜的土壤。失去了它們,任何教育都將是徒勞的。”

於是,我明白了:所謂“不是教育的教育”,其實就是生活教育;所謂生活教育其實就是李希貴先生在“楔子”部分描述的家庭生活教育、學校生活教育和社會生活教育。

同時,我也認為:李希貴先生之所以用“不是教育的教育”作為“楔子”部分的標題,或許就是為了啟示我們,“不是教育的教育”才是最有效的教育。

那麼為什麼生活教育才是最有效的教育呢?在文本中,李希貴先生並沒有給出明確的回答。然而,他描述的那些關於生活教育的活動和事件,卻給我們昭示了答案。

我認為,“生活教育才是最有效的教育”的第一個原因是生活教育是實實在在的真正的體驗教育。正是在和睦、温馨的家庭生活中,李先生才真正體驗到了爺爺和父母親給他的關愛和影響,使他從小就享受到了尊重和皈依文化的快樂和幸福感;正是在緊張、充實的學校生活中,李先生才真正體驗到了毛老師和王校長給他的關愛和鼓勵,使他切實感受到了被欣賞的興奮和自豪;正是在鮮活、複雜的社會生活中,李先生才真正體驗到了人性的弱點和勞動的艱辛,使他真正認識到了社會實踐的價值和勞動者的崇高。正是因為擁有了以上這些實實在在的真正的體驗教育,李先生才開闊了視野,培養了興趣,樹立了信心,滋生了力量,在主動追求、提升和完善過程中成長為一個教育家。

我認為,“生活教育才是最有效的教育”的第二個原因是生活教育是潛移默化的自然而然的教育。在家庭生活中,正是和睦、温馨的生活氣息和爺爺、父母親的善良、寬厚的性格潛移默化地養育了李希貴,才使他具有了沉穩、淡泊的性格和雷厲風行的作風;在學校生活中,正是民主、和諧的師生關係和好老師的賞識和激勵潛移默化地培養了李希貴,才使他擁有了温文爾雅的氣質和鋭意進取的氣魄;在社會生活中,正是工場勞動的艱辛經歷和知心朋友的合作精神潛移默化地歷練了李希貴,才使他富有了吃苦耐勞的毅力和團結協作的精神。正是因為擁有了以上這些潛移默化的自然而然的教育,李先生才在積極進取、幹事創業的過程中逐步成長為一個卓越的教師和校長。

《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讀書心得 篇五

最近讀了《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書,感覺很舒服。“教育其實很簡單,一腔真愛,一份寬容,如此而已”樸實的語言詮釋了教育。書中那些小故事道出了淺顯易懂的道理,能啟迪人們更多更深層次的思考。

在這本書裏,作者回憶往昔的工作,沒有自詡和矯情的誇誇其談;探索歷程的評價,沒有文過飾非的不實之辭;體驗感悟的歸納,沒有譁眾取寵的驚人之語。有的只是平實的敍述,客觀的評判和真誠的自勉自勵,從而使任何一個翻閲此書的人,都會有一種恬淡幽遠的儒雅之風撲面而來的感覺;掩卷沉思之後,又都會被書中從平實的字裏行間湧動出的一股股摯愛事業的真誠、改革創新的勇氣、遇挫彌堅的恆心和憧憬未來的豪情,所深深地打動和激盪,從而生髮出只爭朝夕、獻身事業、開拓創新、奮發有為的衝動和慾望,也許這正是此書真正的魅力和價值吧。

前蘇聯作家高爾基説過:“凡是我所有的好東西,都要歸功於書。”我國也自古就有“讀書改變命運”的説法,李希貴老師的人生歷程或許能作為這些話的應證。

霍姆斯説:一本書最好的並不是它包含的思想,而是它提出的思想,正如音樂的美妙並不寄寓於它的音調,而在於我們心中的迴響。

李希貴老師的《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書,用非常平實的語言向我們講述了一個一個他曾經實踐過、經歷過的小故事。每一個故事都能讀出他對教育的獨特感悟和思考,書中李希貴老師一再強調,“教育其實很簡單:一腔真愛,一份寬容,如此而已。”“教育本來挺簡單,只是我們人為地把它搞複雜了。把孩子們當作活生生的人來看待,讓校園裏充滿民主、平等,讓老師、學生在校園裏自由呼吸”,從而“到達心靈之花自由開放的生命田園”。“表揚學生要鋪張,批評學生要吝嗇。”多麼樸實的語言,將教育這個讓人覺得漫無邊際的概念,用寥寥數言解釋的淋漓盡致,我不由的為李老師的觀點大鼓其掌。是啊,教育確實很簡單,一腔真愛,一份寬容。

我感覺教育應該像農民種莊稼一樣,春天播下一粒種子,缺少水份為它澆水,長滿雜草為它除草,遭遇病蟲害為它灑藥,缺少營養為它施肥,讓它能在一個健康的條件下一天一天的長大,直到秋天收穫果實,這期間我們不能拔苗助長。

而教師在實施教育的時候,總是希望他們的教育對象按照自己期望的方向生長,更希望他們以最短的時間內成熟,不斷地把自己的養分無私地輸給他們,希望他們全部吸收並強壯起來。但是肥胖並不等於強壯,孩子們不一定會你給什麼就吸收什麼,他們總是挑自己喜愛的零食去吃,他們才不管有沒有營養,營養均衡,協調搭配的問題,只要口感好就行。

書中提出,教育的本質是解放人—包括人的智力和心靈、思維和情感,而不是束縛人,壓抑人,限制人。而我們現在的教育就像現代家庭中的獨生子,集萬千寵愛於一身,什麼都幫他們做了,讓他們享受一切成果,升旗儀式幫他們寫稿,電腦比賽幫他們設計作品,讓他們臨模,演講比賽幫他們修改文章,文章差到幾乎由老師為他們重寫,考試場上成了老師的刑場。

欣賞孩子等於孩子的成功。作為人師,當教鞭揚起時,“再忍忍”;當耐心快丟棄時,“再等等”;當粗俗的語言要出口時,“再留留”;當學生走神時,“先停停”;當學生出錯時,“再想想”……作為教師,我們應該:悄悄告訴學生他的優點,悄悄告訴學生你對他的喜歡,悄悄提醒他的錯,悄悄傳遞你的愛,你會發現,學生正在悄悄改變,數學課堂會成為快樂的學習園地。

學生在意的是我們對他們那一剎那的肯定性的評價,良性的謊言也會激勵學生向前奮鬥一段時間,多些鼓勵,少些批評,多些良言美語,少些狂風驟雨。你會發現,其實每個學生都很美麗,只是我們沒有發覺罷了。做教師要善於發現,學生的成功一定程度就藏在我們的眼睛裏。

世上沒有垃圾,只有放錯了位置的財富。“建立民主、寬鬆的學習氛圍,和孩子們平等的交流,讓孩子們在校園裏自由的呼吸,”這是我們作為教育工作者的共同願望。

《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讀書心得 篇六

當我看到《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這本書時,就被書名所吸引,更讓我內心激動。通讀後更讓我堅信自由呼吸的教育就是生命化的教育,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自我管理,自我約束,成為自己生命的主宰。

這是一本用平實的語言向我們講述了一個個生動的親身經歷過的小故事。在每一個故事中都會讓我們讀出李希貴老師對教育的獨特思考與感悟,更可貴的是李希貴老師從自己失敗的案例中得到啟示,例如“讓教育從細節入手”等,這些細節是在生活中一點一滴沉澱的,在瑣碎的小事裏形成的。

在書中,李希貴老師提到“讓每一個人都感到自己重要”,“記住你的教育目的應該是養成一個能夠自治的人,而不是一個讓別人來管的人”。我們的教育不是為了約束學生,管制學生,而是着重培養學生的自律意識,形成一種習慣。作為教師更應該認識到“播種一種行為,收穫一種習慣,播種一種習慣,收穫一種性格,播種一種性格,收穫一種命運。”只有這樣,我們的教育才能煥發出生命的活力,讓學生感到自己很重要,才能實現真正的自由呼吸的教育。

李希貴老師一再強調:“教育其實很簡單:一腔真愛,一份寬容,如此而已。”“教育本來挺簡單,只是我們人為地把它搞複雜了。把孩子當作活生生的人來看待,讓校園充滿民主、平等,讓老師、學生在校園裏自由地呼吸。”如果我們能引導學生髮現真理而不是告訴學生真理,那麼每一個學生都會有與眾不同的興趣,放開孩子的手腳,讓他們自己走路,只要“鞋子”合腳了,他們就會以更快的速度奔跑起來,我們又何愁學生前面不會是一片自由的天空呢!

實際上,就像李希貴老師所説的那樣“把簡單的事情天天做好,就是不簡單。”教育也是一樣,貴在堅持,在生活中老師不再以成績為唯一評價尺度,要用多元化的觀點去看待孩子,讓孩子在充滿自信、充滿陽光的氛圍中茁壯成長,這也正是“多一把尺子,就會多出一批好學生”。

《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讀書心得 篇七

在閲讀中國當代教育家叢書《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時,一篇篇講真話,有感情,充滿愛心的文章時常讓我感動。

這本書的作者是李希貴,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書以時間為序,以樸實無華的簡潔的文字給我們講述了一位從鄉村中學普通教師一步一步成長為中學校長、縣級市的教委主任、地級市教育局局長,最後成為當代教育家的“教育故事”。他的每一步前行都詮釋了“發展才是硬道理”;為了學生的終身發展,為了教師的幸福成長,為了學校的長足發展,為了打造教育強市等等,他每時每刻都在不停的讀書學習、不停的思考、不停的創新,他的成功應該源於他對教育卓越不懈的追求,他把追求完美已經成為習慣。

(一)閲讀豐富自我

李老師説:“我真正的學習是從讀書開始的,我真正的教育人生也是從讀書開始的。讀書使我頓悟了教育,教育,使我頓悟了人生。” “教育是與讀書連在一起的,書是最重要的教育資源。健全人格、高尚道德情操的養成,民族素質的提高,乃至學習型社會的構建,都離不開書。一個人在他相應的年齡階段,如果沒有讀過適合他的書,那將是終生無法彌補的缺憾。”

李老師之所以能從教師---校長---局長---教育家一路走過來,跟他通過讀書進行的大量的閲讀積累及對這種閲讀積累進行的思考和利用是分不開的。從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怎樣培養真正的人》,到松下幸之初的《經營人生的智慧》;從約翰?基西克的《理解藝術》,到瑪麗?凱的《掌握人性的管理》從卡耐基的《人性的弱點》,到拿破崙的《成功的策略》……從教育理論專著到其它各類書籍,李老師從不同種類的書中挖掘出教育的思想,將其用於教學、教育、管理。也正是有了這些思想,李老師從獨善其身到兼濟天下,有了“每天十分鐘”、“朝陽讀書計劃”、“百萬人家盡讀書”、“親子共成長”等一系列別具一格的讀書活動。李老師走到哪裏,就把讀書的種子播撒到哪裏。他以自身和專家、大師的成長經歷,告訴每一個孩子和每一位家長:播種行為,收穫習慣;播種習慣,收穫性格;播種性格,收穫命運。

讀李老師,收穫的不僅僅是對作者那種原生態的教育理念、觀點、方法和做法的感悟,更為他實實在在、明明白白,言之有理又情有所依的解説而感動。最重要的是,我懂得了“再高深的學問也是從字母學起的” 這句話的真正含義。讀這一本書,我幾乎是一口氣一次性讀完的,讀好後,又忍不住在某些章節、某些語句上做了些許標記。

(二)不重複別人,也不重複自己

李老師的一句話讀了以後也有很深的感觸。他説:“不重複自己,需要可貴的自醒;不重複別人,則更需要自信。”

(三)“終點思考”成就幸福人生

李老師又説:“一個人在思考自己人生方向的時候,有一個非常重要又實用的方法---由終點開始思考。”他講到,我們可以先想好70歲想幹什麼,再推想50歲、40歲直到今天。他特別舉到了一個鮮活的事例。那就是央視名主持人楊瀾,在她最紅的時候,突然從央視節目中消失,到國外進修去了。今天的楊瀾以內涵和氣質贏得了觀眾,靠得是自身修養,從戰略的角度講,是“終點思考”的人生韜略幫了楊瀾的忙。我們的老師沒有進行“終點思考”。就像在生命的旅途中那樣,遲遲不發,或者是出發之後又猶豫不決,瞪眼看着時機與自己交臂而過。這也驗證了一句哲理:成功總是屬於那些有準備的人。試想我們今天的教師,如果我們每天埋頭於煩瑣的工作,缺乏主動學習、積極思考、不斷創新,十年、二十年後的我們抑或就是一個平庸的教師,不可能成為一個真正的名教師、教育家。其實很簡單,那就是缺乏“終點思考”。

(四)原生態教育語言摘錄

讀李老師的這本書,使我感到了我們的教育大有可為。他書中的文字能驅走諸多教育天空的陰霾,使我們的教育充滿絢麗的陽光。你看這些文字——

教育其實很簡單:一腔真愛,一份寬容,如此而已。

教育無痕,有效的教育是把教育的目的隱藏起來的教育,是不動聲色的教育。

教育不需要“目中無人”的管理。

老師的心目中不應該有壞學生。不要輕易給學生做出結論,不要輕易揮動處罰的大棒。

評價的尺子越多,好學生就越多。

欣賞!欣賞學生,欣賞他們的創造,欣賞他們的成果,這成了我每一天的享受。

教育必須從細節入手,然後才能塑造出注重細節的學生。

不佔用學生自主的時間是尊重學生的最基本的要求。

教育是農業,不是工業。工業的特徵是流水線,是標準化,而農業的特徵是生態化、多元化。

一個人的真正品格可能在重大的時刻或緊要的關頭才表現出來,但它確實在無關緊要的時刻、在瑣碎的日子裏形成的。

最好的教育應當是着眼於孩子一生髮展的教育,應當是關注孩子心靈的教育,應當使師生感受到自由、幸福和快樂的教育。

學生已經會的不講,學生自己能夠學會的不講,講了也學不會的不講。

只有活躍氣氛而沒有屏神思索和思維交鋒的課堂不是健康的課堂。

最大限度的尊重學生的情感需求,尊重學生的學習差異,尊重學生的自我選擇,這是教育的永恆。

……

(五)博愛每一位學生

作為一名教師,特別是想做一名淡泊明志,寧靜致遠的高尚教師,更要以寬廣的胸懷博愛每一位學生。教師的愛如同陽光普照大地,如同雨露滋潤萬物,但是,愛並不意味着遷就放鬆,而是嚴而有愛,愛而從嚴。學生最關心的是教師對他的看法如何,最大的願望是受老師的關心和喜愛。當我們面對學生時,尤其是那些似乎充滿缺點的學生時,如果能儘量發現他們的優點,然後真誠地慷慨地去讚賞他們,就會激發他們內心深處的希望和信心,鼓勵他們奮發向上。曾記得一位優秀教師説過這樣一句話:打着燈籠尋找學生的優點,用顯微鏡來觀查學生的“閃光點”,儘可能地創造條件讓學生有展示自我的機會,滿腔熱忱地歡迎每個學生的微小進步。

俗話説:“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朋”。教師一味苛求學生,以貓對老鼠的姿態而自居,到頭來只能使自己變成孤家寡人。在教育現實中,經常看到許多活潑好動,雖有些毛病,但渾身上下充滿靈氣的學生被一些“嚴師”訓教之後,“效果”顯著,這些學生變得温順安靜了,由“敢想敢説敢做”變得“叫我説什麼就説什麼,不讓做的事不做”,或者乾脆“做了也不讓你知道”。有些教師把這種轉變效果視為成績,至於學生們的將來如何,他們則很少考慮。像這樣,教師只是把活潑變得安靜,把學生個性的東西“壓榨”成共性的東西還不那麼可怕,可怕的是教師的這種教育抑制了學生的身心發展,阻礙了學生智能的提高,扼制一代創新人才的產生。蘇霍姆林斯基講過這樣一個例子:一個叫巴甫裏克的學生,在剛入學的時候,是一個活潑的、好動的、好奇心強的孩子,而過了不久,他就變得沉默寡言,過分地守紀律,聽話和膽小了。為什麼會這樣呢?原因是他的女老師經常憤怒和過分地嚴格,並把他定為“思維遲鈍的兒童”廣為宣傳,直到小巴甫裏克國小四年級畢業時也沒有什麼好轉。到了中學以後,一位善解人意的植物學老師才把小巴甫裏克的才能發揮出來,後來巴甫裏克成為一位農藝師。我們不妨設想一下,如果小巴甫裏克從一入學就遇到一位善解人意的老師,就受到公正的待遇,潛能得到開發,也許他還有可能成為巴甫洛夫式的大科學家呢。

作為教師,我們更需要讀書。只有讀書,我們才能擁有源頭活水,滋潤學生求知若渴的心田;只有讀書,我們才能生成新的信息,與學生進行心靈的溝通與傳遞;只有讀書,我們才能引領學生讀書;只有讀書,我們才能促進學生髮展。

讓我們都捧起書來吧!做一個閲讀者,遠離浮躁與平庸;做一個閲讀者,生命將更加精彩;做一個閲讀者,為了教育的發展;做一個閲讀者,為了民族的崛起!

《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讀書心得 篇八

今天王校長在學校羣裏發了由李可誦讀的李希貴校長的《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聽後不由的陷入深思。書中説到,千萬不要被語文老師給騙了,學生語文成績的好壞和語文老師孜孜不倦、不厭其煩的講解無關,跟孩子的閲讀有關,裏面李校長做了一個實驗,李老師讓讀七年級的兒子和一個讀初四的孩子和高三學生做一樣的試卷,結果高三平均分84.5,七年級李大偉得82分,初四孩子得85分。這樣的結果即讓我吃驚,又讓我陷入深思。

一直以來語文教學就是,老師講台上對着教參事無鉅細的講解,孩子們在下面聽的昏昏欲睡,考試成績出來後老師在講台上痛心疾首的咆哮,“自己的老祖宗都快忘了,自己從小説到大的語言都考不好,這個知識點我講過多少遍還記不住,你們的作文除了抄閲讀沒一點深意,作文怎麼一點都沒有真情實感……”這樣真的對嗎?真的好嗎?每天干的難道都是些無用功?

對以前的做法有了深深的懷疑,也產生了無限的迷茫,其實很多老師也都知道這樣的事實,但不知道如何去改變,乾脆人云亦云,別人怎麼幹咱也這麼幹。其實這麼多年來我一直想改變些什麼,家庭作業不佈置那麼多遍的抄寫,上課不再對課文生搬硬套的講述,從今年教九年級後乾脆不佈置家庭作業,全部由課代表做主,並且交代一定不要多,甚至由學生自己給自己佈置作業,上課儘量拓展孩子們的知識面等等,但畢竟我的思想高度不夠,理論知識更是有限,也只是產生憂慮的同時,只剩無可奈何。

這本書中的觀點很新穎,就讓我們從“不讀書,求甚解”的怪圈中走出來吧!和學生一起讀書,感悟生活的美好。真希望不久後對語文教學有一套切實有效、切實有用的方法,讓眾語文老師不再尷尬和迷茫,迎來“柳暗花明”。胡言亂語,不知所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