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彙報材料

簡政放權工作彙報

第一篇:簡政放權

簡政放權工作彙報

簡政放權”讓市場活力全面迸發

吳俊

2014年03月13日14:32來源:人民網-觀點頻道手機看新聞

打印網摘糾錯商城分享推薦字號

3月13日上午,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人民大會堂三樓金色大廳會見中外記者並回答記者提出的問題。在回答中央電視台記者關於“簡政放權”問題時,李克強指出:“簡政放權是激發市場活力、調動社會創造力的利器,是減少權力尋租、剷除腐敗的釜底抽薪之策”(3月13日人民網)

對“簡政放權”,總理曾經多次談及,“既要把該放的權力放開放到位,又要把該管的事務管住管好”、“削權是一場自我革命,各級政府必須拿出壯士斷腕的決心和勇氣”、??這一系列的重要表態,不僅表明了我國對於進一步深化行政體制改革的決心和信心,更傳達出一個信號,要通過“簡政放權”,讓改革“紅利”充分釋放,讓市場活力全面迸發。 “簡政放權”對市場經濟的影響,從一系列數字成果中得以體現。去年,國務院分批取消和下放了416項行政審批等事項,取消和免徵行政事業性收費348項,減輕企業負擔15oo多億元。全國新註冊企業增長27.6%,其中私營企業新增30%,達到近十多年來最高,民間投資比重上升到63%??中央政府把簡政放權作為改革的先手棋,企業鬆了綁、市場大激活,中國經濟在全球下行的壓力下,gdp等相關指標實現平穩增長,民本民生得到了根本改善,改革的成果最大程度了人民羣眾。

然而,革自己的命、刮自己的骨、斷自己的利,何其之痛、何其之苦?一些地方政府的領導對中央的決定部署聽之任之,或不執行,或搞變通,把次要的權放出去,重要的權還留着,以至於“門難進、臉難看、事難辦”、“ 中間梗阻”、最後一公里不通暢”等問題依然存在,改革的緊迫性和重要性毋庸置言。

“開門沒有回頭箭,對於簡政放權要一抓到底、一往無前”。總理的話擲地有聲。如何推進、怎麼改革,政府工作報告已經明確。這就需要各級各部門以無畏的勇氣、敢於負責、勇於擔當,真正在落實上下功夫。一方面,要按照“法無授權不可為”的要求,進一步加快權力清單公佈,界定權力的邊界,加強完善和創新宏觀調控,發揮監管職能,嚴厲查處坑蒙拐騙、假冒偽劣、侵犯知識產權、蓄意污染環境,違背市場公平競爭原則等行為。另一方面,堅持放管結合,為市場經濟“保駕護航”。讓市場主體“法無禁止即可為”,為企業服好務,讓企業在發展中做大做強。

第二篇:簡政放權

行政審批瘦身 釋放經濟“創新紅利”

近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會議決定為落實《國務院機構改革和職能轉變方案》,推進政府職能轉變,第一批先行取消和下放71項行政審批項目等事項,重點是投資、生產經營活動項目。 早在今年3月17日,李克強總理與中外記者首次見面會時,就曾坦言,機構改革不易,轉變職能更難,必須從改革行政審批制度入手來轉變政府職能。此次,國務院先行取消和下放71項行政審批項目,是新一屆政府領導人兑現這一承諾的首份答卷。

層層審批、挨家蓋章,行政審批環節過多過濫,不僅導致行政辦事效率低下,嚴重限制個人和企業的經濟自由,阻礙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也在一定程度上滋生了腐敗。行政審批權力的部門越多,自由裁量權越大,公權力尋租的空間也越大。

自2014年9月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工作全面啟動以來,十年內國務院取消和調整的行政審批項目超過兩千多項,其中包括減少和下放投資審批事項、減少和下放生產經營活動審批事項、減少資質資格許可和認定、減少專項轉移支付和收費、減少部門職責交叉和分散等。此次下放的71項審批項目,主要是與企業投資審批事項緊密相關的行政審批事項,旨在減少中央職能部門對地方及市場主體的直接微觀干預。

改革行政審批制度、簡政放權,首先有助於理清政府權責邊界,促進市場經濟健康有序發展。長期以來,政府的“手”伸得過長,一些該管的事情沒管好,不該管的事情卻管得過嚴。政府權責不清,導致政府、市場和社會三者之間的關係混亂。當前,隨着市場經濟深入發展,分工不斷細化,公共需求也不斷擴大,政府若不能及時理清權責,把更多的職能轉到做好宏觀規劃、政策制定、公共服務及市場監督上,就會阻礙市場經濟的發展。行政審批權限下放,還權給市場和社會,由個人、企業和社會組織去行使原先由政府行使的職能,才能逐步理清政府和市場、政府和社會的的權力和責任邊界,消除市場經濟發展的障礙。 其次,下放行政審批權限也是轉變政府職能,建設服務型政府的必要舉措。黨的十八大報告在總結近年來推進服務型政府建設經驗的基礎上,強調要按照建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行政體制目標,以轉變政府職能為核心,深入推進政企分開、政資分開、政事分開、政社分開,建設職能科學、結構優化、廉潔高效、人民滿意的服務型政府。深入改革行政審批制度,下放審批權限,是踐行“能簡則簡、能放則放、能快則快、能優則優”行政理念的有力舉措,也是逐步規範權力,讓公權力迴歸公共服務的必經之路。

需要注意的是,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的過程中,必須尊重民意,嚴格實施行政審批的公開制度。該不該審批,增加或者取消哪些審批項目,都要讓公眾評斷。如果行政審批改革繞過民意關,停滯在公權力自説自話的狀態,改革必然陷入“擴張-取消-再擴張-再取消”的怪圈。讓行政審批項目接受公眾的檢閲和監督,在法治框架內進行,才能讓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成為一項為民福祉的改革。

政府把該管的事情管好,不該管的事情放權給市場和社會,讓公權力迴歸公共服務,讓服務型政府的陽光照進市場和民眾,才能激活市場經濟的活力,為社會發展創造良好的環境。

第三篇:簡政放權

“進一步簡政放權,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是2014年《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對全面正確履行政府職能的定位與要求。一年來,中央政府先後取消下放行政審批近400項,向着“本屆政府下決心要再削減三分之一以上”的承諾堅實邁進。

簡政放權,就是要處理好政府與市場兩者之間的關係,把該放的權力放掉,把該管的事情管好。通過簡政放權,激發市場主體發展活力和創造力,政府不再管“管不了的事”和“不該管的事”。政府職能的轉變,從根本上講,是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助力。

全面深化改革是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做出的重大決定,這是在改革開放成功實踐的經驗積累上,對國家發展路徑做出的抉擇。經濟體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係,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簡政放權,轉變了政府職能,促進市場經濟健康發展,實現生產關係同生產力、上層建築同經濟基礎相適應,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政府職能的轉變涉及方方面面,最根本的是放權,也就是減少政府對資源的直接配置,推動資源配置依據市場規則、市場價格、市場競爭實現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優化。放權,不會一步到位,更不是撒手不管。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離不開政府的管理與市場的自發調節。政府管理的改變,要適應市場發展的要求,也要保持一定的節奏。當前的簡政放權,正是適應市場經濟發展做出的調整。放權不代表政府職責的減少,相反責任更加重大,重點更加明確。按照要求,“政府要加強發展戰略、規劃、政策、標準等制定和實施,加強市場活動監管,加強各類公共服務提供。加強中央政府宏觀調控職責和能力,加強地方政府公共服務、市場監管、社會管理、環境保護等職責。”這就要求政府應重點加強三方面的職能。

一是加強市場規則制定。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政府要在發展戰略、規劃、政策、標準等制定和實施,以及市場活動監管中,發揮主導作用。在市場經濟活動中,不可避免的會出現偏差,政府的職責就是要及時糾偏,使市場按照正確的方向前進。

二是提高公共服務能力。養老、教育、醫療、衞生等社會公共服務,是社會發展的基礎。哪一個問題解決不好,解決不到位,都可能影響經濟發展全局。提高公共服務能力,政府責無旁貸。一方面要加大公共服務投入力度,另一方面要在提升質量上下功夫。

三是加強事中、事後監管。行政審批權的取消和下放,意味着市場的自由裁量權更大,政府的監管職責更重。職責的加重,體現在對市場的反應要更加靈敏,對市場行為的預判要更加準確,這對政府的效率提出更高要求。效率的提高,體現的不僅是能力,更是對人民負責的態度。從這個角度來講,簡政放權是政府對自身的更高要求,也是從行動上支持全面深化改革。

聚焦“簡政放權”之二:簡政放權,兩個輪子都到位才能走穩走遠

今年,簡政放權仍然是全面深化改革的“當頭炮”,並且,隨着改革進程的深入,簡政放權已經由“瘦身”階段進行到了“割肉”階段。一般來説,行政審批先取消和下放的往往是比較容易消減的項目,越往後涉及的利益面越廣、越深,“是自我革命,會很痛,甚至有割腕的感覺”,要調整、協調部門之間的核心利益關係不僅非常困難,而且還會引起牴觸。在這種情況下,政府不僅需要有壯士斷腕的決心,更要有言出必行、説到做到的策略。

聚焦“簡政放權”之一:簡政放權,釋放紅利激活經濟關鍵一招

簡政放權與加強監管是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的一體兩翼,不能偏廢。一方面取消和下放行政審批項目,另一方面要切實提升監管能力。因此,要在繼續減少和規範行政審批事項,進一步加大簡政放權力度的同時,加強政府宏觀調控職責,加強和改進監管方式,創新公共服務內容和方式,推動政府依法履職。唯有如此,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才能蹄疾步穩,推動十八屆三中全會部署的改革任務落到實處 第二個問題,為什麼要簡政放權?一句話,為了更高效且更公平地配置資源,而這是由經濟的客觀規律所決定的。經濟學,簡單説就是研究有限資源如何有效配置的一門科學。從斯密的市場“看不見的手”到凱恩斯的政府“看得見的手”,人類調節經濟或者配置資源就有了兩個可供選擇的手段。但也恰恰是可以有選擇惹的禍,市場和政府往往容易掐架,而且往往是政府佔上風。政府稍占上風也可能無大礙,但是政府一旦無節制地干預市場經濟,陷入無窮無盡、紛繁複雜、千變萬化的管理決策漩渦後,勢必瞎指揮、亂操控、窮折騰,無疑會給經濟生活的健康運行帶來極大危害,甚至讓整個國民經濟“攤上大事”。中外歷史上及現實中這方面的無數經驗教訓無不極其深刻慘痛地警示着這樣一條真理:唯有簡政並放權,才有生機與活力。

回顧這些年來的改革歷程,圍繞簡政放權這個中心,取得的成就無比巨大也有目共睹,但是和人民的更高期待相比,和深化改革還有更大的潛力與餘地待挖掘相比,和完全可以通過放權以剷除腐敗滋生土壤來極大地減少權力尋租、從而更好更有效地反腐甚至達到杜絕腐敗的目標相比,還有很大差距。換個角度看,差距就是潛力、機遇與希望,因此簡政放權大有可為。當然,説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尤其是要自己革自己的命時困難無以復加。

因此,真要在簡政放權上有實質性作為,就必須自頂層設計而為之,才會勢如破竹、功到自然成。而我們現在常講頂層設計,那麼,到底什麼是頂層設計呢?最簡單地説,就是自上而下、高屋建瓴進行的富有源頭性、全局性、治本性和前瞻性的總體改革發展規劃。

在國務院召開第二次廉政工作會議上,李克強總理提出要繼續推進簡政放權。新一屆中央政府成立以來,已先後兩次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重點落在簡政放權上,突出了新一屆政府改革的魄力。這種魄力根植於對國情的清晰認識上,對人民和市場充分信任的基礎上。簡政放權,就是騰出手來抓大事。當前,穩增長、控通脹、防風險,保持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是頭等大事。但從温州金融改革、郭樹清股市新政乃至當下的上海自貿區改革來看,這是一場攻堅戰。官員會本能地抵制放權,同時他們會不遺餘力地把“改革風險”作為擋箭牌。其實,李克強已經説的很到位:“不改革可能不犯錯,但要承擔歷史責任”。要真正實現放權,政府就必須克服“怕亂”的心理誤區。放權,不等於不監管,而是從事前審批轉向事後監督;不放權,只會積累更大的矛盾和風險。從上海自貿區令人失望的“負面清單1.0版”來看,政府依然存在放權的心理障礙。美國前總統里根有句名言:“政府不是解決問題的途徑,政府本身就是問題所在”。這句話很值得我們銘記。

作為深化改革的關鍵一步,行政體制改革是釐清政府與市場、社會邊界的中樞環節,是科學調整中央與地方關係的重要工具,亦是反腐倡廉建設的重要路徑。簡政放權,不僅僅是管理權限的調整和劃分,更是職能的轉變、流程的優化、效能的提升。

把握住這一關節點,既有利於正確釐清政府與市場、社會的關係,正確發揮政府、市場、社會各自的

功能優勢,滿足社會公共需求;可以通過下放部分行政審批事項,充實地方政府事權,有利於強化權責一致,提高審批效能,並通過加強中央政府宏觀調控職責和能力,集中體現中央政府進行“職能加強”的重點;同時,審批項目往往是腐敗和不正之風的高發、頻發領域,取消與下放行政審批權將有效減少審批領域腐敗和尋租的機會與土壤。當前,全面深化改革,就要釐(請關注:)清政府與市場、社會的關係,進一步明確政府與市場的邊界。政府的職能主要是為市場主體服務,通過保護市場主體的合法權益,維護公平的市場競爭,激發社會成員創造財富的積極性。政府必須下決心放手管那些不應該管或者管不好的事情、改善應當管又沒有管或者沒管好的情況,真正做到有所為、有所不為。

第四篇:簡政放權

簡政放權,才有“各勸其業樂其事”

( 2014-05-15 ) 稿件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頭版新聞

姜錦銘

簡政放權穩增長、簡政放權推轉型、簡政放權促就業。不到一個月時間,國務院三提“簡政放權”。“把錯裝在政府身上的手換成市場的手”,政府轉變職能從“削自己的權”開始。

顯然這並不容易。法國思想家孟德斯鳩説過:“一條永恆的經驗是,任何掌權者都傾向於濫用權力,他會一直如此行事,直到受到限制。”正因為不易,更顯放權之必要,也顯改革者的大勇大智。回望改革來時路,每往前跨一步無不伴隨簡政放權。

如果説當初的改革更多的是打開傳統觀念和意識形態的心籠,那麼今日改革就面臨調整各方的利益,尤其是要觸動既得利益的奶酪。簡政放權,觸動的正是利益。要知道,在管制、審批、許可的背後,往往都有利益的影子。

誠如吳敬璉日前在其文集出版座談會上所言,改革30多年來,一直不斷地出現新的十字路口,如果不在選擇的關頭做出正確選擇,整個經濟發展就會脱軌,所以現在既是機會又是挑戰。

今日的抉擇,就包括進一步簡政放權。

早在《史記·貨殖列傳》裏,太史公就提倡“善者因之”,“各勸其業,樂其事,若水之趨下,日夜無休時,不召而自來,不求而民出之。”

“該放的權力放掉”,才能勃發生長,“不求而民出之”。而“該管的事務管好”必須上升到法治層面。

亂作為和不作為本是一體兩面。近年來,食品、環境等領域事故頻發很大程度是因為“該管的沒管好”,諸如劣奶粉、假羊肉、毒生薑等等,民眾承受底線屢屢被突破,消費信心無處安放。

説起來,在一些公權部門,尸位素餐者有之,尋租逐利者有之。這些人的存在,不僅不能服務發展,反而是制約發展的絆腳石,是諸多亂象的亂源之一。

簡政放權,才有“各勸其業樂其事”。對此,最高決策層既深刻洞察,更矢志行動。從兩會上“喊破嗓子不如甩開膀子”到今日“開弓沒有回頭箭”,中央政府轉變職能的決心堅定,打贏這場攻堅戰是公眾的殷盼,更是實現中國夢的希望。

第五篇:簡政放權

“簡政放權”讓市場活力全面迸發 3月13日上午,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人民大會堂三樓金色大廳會見中外記者並回答記者提出的問題。在回答中央電視台記者關於“簡政放權”問題時,李克強指出:“簡政放權是激發市場活力、調動社會創造力的利器,是減少權力尋租、剷除腐敗的釜底抽薪之策”(3月13日人民網)

對“簡政放權”,總理曾經多次談及,“既要把該放的權力放開放到位,又要把該管的事務管住管好”、“削權是一場自我革命,各級政府必須拿出壯士斷腕的決心和勇氣”、??這一系列的重要表態,不僅表明了我國對於進一步深化行政體制改革的決心和信心,更傳達出一個信號,要通過“簡政放權”,讓改革“紅利”充分釋放,讓市場活力全面迸發。

“簡政放權”對市場經濟的影響,從一系列數字成果中得以體現。去年,國務院分批取消和下放了416項行政審批等事項,取消和免徵行政事業性收費348項,減輕企業負擔15oo多億元。全國新註冊企業增長27.6%,其中私營企業新增30%,達到近十多年來最高,民間投資比重上升到63%??中央政府把簡政放權作為改革的先手棋,企業鬆了綁、市場大激活,中國經濟在全球下行的壓力下,gdp等相關指標實現平穩增長,民本民生得到了根本改善,改革的成果最大程度了人民羣眾。

然而,革自己的命、刮自己的骨、斷自己的利,何其之痛、何其之苦?一些地方政府的領導對中央的決定部署聽之任之,或不執行,或搞變通,把次要的權放出去,重要的權還留着,以至於“門難進、臉難看、事難辦”、“ 中間梗阻”、最後一公里不通暢”等問題依然存在,改革的緊迫性和重要性毋庸置言。 “開門沒有回頭箭,對於簡政放權要一抓到底、一往無前”。總理的話擲地有聲。如何推進、怎麼改革,政府工作報告已經明確。這就需要各級各部門以無畏的勇氣、敢於負責、勇於擔當,真正在落實上下功夫。一方面,要按照“法無授權不可為”的要求,進一步加快權力清單公佈,界定權力的邊界,加強完善和創新宏觀調控,發揮監管職能,嚴厲查處坑蒙拐騙、假冒偽劣、侵犯知識產權、蓄意污染環境,違背市場公平競爭原則等行為。另一方面,堅持放管結合,為市場經濟“保駕護航”。讓市場主體“法無禁止即可為”,為企業服好務,讓企業在發展中做大做強。

原標題:【兩會瞭望】聽總理講中國最大的民生問題

政府完善社保時不我待,但這樣的完善只是起點,目的是為了激勵國民努力奮鬥;從同樣的起點出發,需要更多的國人去市場經濟的大潮中努力奮鬥,為自己的幸福和國家的強盛“萬類霜天競自由”。

根據人民網的調查,社會保障連續4年成為羣眾最關注的民生話題。

3月13日上午,十二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閉幕後,總理記者見面會在平穩、順暢、輕鬆的氛圍中進行。耐人尋味的是,社會保障再度成為整個問答的收官之作。

李克強總理在回答記者關於社保新政有哪些進展和打算時,這樣強調:今年要着重繼續做3件事,就是保基本、兜底線、促公平。

其中前兩點明確的是政府的責任,最後一點則寄希望深化改革取得新的突破。

改革開放35年來,中國社會經濟取得舉世矚目的發展成就。但在制度轉型過程中,各種深層矛盾日益顯現,尤其是貧富分化、階層固化逐步形成,既得利益集團和弱勢人羣的對立加劇,成為危及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的隱患。

一個關鍵原因是在gdp單一的政績考核體系下,各級政府主要投入集中到發展板塊,不僅導致社會矛盾集聚,還直接制約了內需的全面啟動。

一個鮮明的例證就是:中國是世界上居民儲蓄率最高的國家之一,也是住房投資熱度空前的地區,背後一個重要誘因——由於社會保障的缺失,教育、養老、醫療等後顧之憂成為制約廣大百姓花錢的主要因素,最終波及經濟快速健康增長的基礎。比如中國因病致貧返貧的人口目前還有不少,而由於養老體系不完善以及雙軌制等體制瓶頸,導致快速進入老齡化社會的中國,兩億老人中相當一批面臨養老的困頓。

儘管這些年中央財政向民生財政快速傾斜,不斷增加民生投入,努力完善社保體系,但總體上由於歷史欠賬過多,加上各地區發展不平衡帶來的政策執行不同步甚至不到位,與百姓內在需求仍有相當差距。

從這個意義上,進一步完善國家福利制度,尤其是提升整體覆蓋面,適度提高社保水平,已成當務之急。

從整個收入分配格局看,隨着市場經濟的發展,有相當一批人羣的生存要秉承效率優先的原則,收入水平根據自身貢獻能力確定,政府不宜過度干預;但為了平抑社會貧富差距,政府要通過財税調節,進行二次分配,主要是完善社會保障,健全國家福利,凸顯公平正義。

而長期以來,這方面的欠賬巨大,一些地區社保無法兜底。因此,如何進一步調整傳統政績觀,完善相關的監管問責制度,建立健全社會安全網,在城市化、工業化的快速進程中消弭相關制度壁壘,都是擺在決策層面前的嚴峻課題。由於中國是個發展中大國,增長的任務很重,破解社保難題,決策層採取了科學務實的態度。

“保基本、兜底線”,一方面表明政府進一步完善社保安全網的信心和決心,另一方面也表明,單靠政府的投入以快速提升全民社會福利水平,是不現實的。

習近平總書記曾意味深長地説:幸福不會從天而降,夢想不會自動成真。“空談誤國,實幹興邦”,實幹首先就要腳踏實地勞動。這意味着,要想有更高的收入水平、更好的社會保障,除了強化政府的基本保障職責,尚需要更多的國人去市場經濟的大潮中努力奮鬥,創造財富,為社會保障水平的上升夯實基礎。李克強總理關於社保工作的第三點要求“促公平”便成了重中之重。“我們保基本、兜底線,還是要為了解除人民羣眾就業、創業的後顧之憂,還是要採取措施,尤其在一些領域要有更有效的辦法,讓就業、求職機會公平,讓創業有公平競爭的環境,特別要注重起點公平,也就是教育公平。”他提出了一個具體的目標:“我們要繼續增加農村貧困地區的學生上重點高校的人數,今年要增加10%以上。”

李克強總理總結道:政府就是應該創造條件,讓每個人都通過自己的奮鬥有公平發展的機會,我們要把公正貫徹到社會的最底層——這成為他本次兩會在正式場合説的最後一句話。

隨着中國深化改革的進程,“簡政放權、迴歸市場”構成了政府自我革命的主旋律——大力降低創業門檻,一年縮減416項審批權、今年再減200項,推動依法行政,倡導節儉之風,發動空前反腐風暴,完善法治,釐清政府、市場、社會邊界,這些都在努力為國人營造更加公平正義的制度環境,也在向世人宣佈着“拼爹”時代必將隨着改革的進程走向終結。

這昭示了一種符合當下中國實際的新公平正義觀——政府完善社保時不我待,但這樣的完善只是起點,目的是為了激勵國民努力奮鬥;從同樣的起點出發,享受着同樣的國民待遇,為自己的幸福和國家的強盛“萬類霜天競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