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國小數學教學反思【多篇】

國小數學教學反思【多篇】

國小數學教學反思 篇一

垂直與平行是在學生學習了直線與角的知識的基礎上教學的,也是認識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的基礎。由於垂直與平行是同一平面內兩條直線的兩種特殊的位置關係,而且在生活中有着廣泛的應用,無論是走在寬廣的大街上,還是坐在明亮寬敞的教室裏,環顧左右應該都不缺少垂直與平行的現象。對於國小四年級的孩子來説,他們應該都有這樣的經驗:哪些線是交叉的,哪些線是不交叉的。因此我們在課中要做的就是讓學生體驗在同一平面內,不交叉的兩條直線叫做平行線,交叉裏有一種特殊的叫做互相垂直,讓學生的認識上升到思維的層面來。鑑於此,在課的開始部分,通過用鉛筆擺一擺,讓學生在白紙上去畫不同位置的兩條直線,然後從學生的作品中選出代表性的畫法進行分類,從而引出平行與垂直的概念。再通過讓學生去找一找,説一説生活中的互相平行與互相垂直的現象,加深學生對垂直與平行的理解。最後通過找、擺等環節,在學生進一步認識垂直與平行的同時,感受數學就在我們身邊;通過欣賞生活中的垂直與平行,感受數學的意義。

1、在課的開始階段,我先讓孩子們閉上眼睛想象:在一個很大的平面上出現了一條直線,接着,又出現了一條直線,那麼這兩條直線的位置關係會怎樣?請同學們睜開眼,把你想象到的直線的位置畫出來。這樣,以空間想象為切入點,讓學生閉上眼睛想象一下在無限大的平面內出現兩條直線,並要求學生把想象出的兩條直線畫下來,直接進入純數學研究的氛圍,創設這樣純數學研究的問題情境,用數學自身的魅力來感染和吸引學生,並有利於學生展開研究,特別是為較深層的研究和探索打好基礎,做好過渡,逐步培養學生對數學研究產生興趣。

2、讓孩子在體驗中去感悟知識。在引出平行的概念“在同一平面內不相交的兩條直線互相平行”,我緊接着追問了一句:為什麼要加上“互相”兩個字?問題一拋出,我就後悔了,因為孩子們剛剛才對“平行”有大致的概念,馬上讓他們去説“為什麼”,可想而知,學生被我問得一頭霧水,只有很少幾個學生能按照自己的理解來説幾句。後來在評課的過程中,很多老師都有同感。作為比較抽象的概念性知識,必須讓學生在操作、體驗中去感悟,如光用口頭解釋,只會事倍功半。其實,這個問題非常重要,只是在出現的時機上還應再考慮、再斟酌。我校周老師建議,這個問題其實在讓學生説了兩條平行直線的關係以後,再拋出這樣的效果就會更好一些。

3、準備的教具使用不充分,我在白紙上畫了一組平行線,讓學生觀察是否平行,然後左右對摺白紙,讓學生觀察兩條直線是否還平行,由於太倉促,只有部分學生能夠看出並理解兩條直線不在同一平面了,如果多給學生一些時間,再去想象一下,效果會更好。

4、時間把握不夠好,後面還有一個環節,兩條直線互相垂直順利完成,孩子掌握不夠好。

一、對“魚”與“漁”的思考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這句話經常掛在嘴邊,在自己的課堂上往往是教着教着,忘了“授漁”的事兒,一門心思撲到“授魚”上去了。聽了兩節區名師執教的《平行四邊形的認識》一課,給了我深刻地啟示。執教老師的精彩設計將學生的研究引向了深入。給我最深的印象的是知識和方法並行,在簡單中挖掘“不簡單”。教師不僅僅是在“授魚”,傳授知識,更是在“授漁”,教給方法。執教老師從“零件”和“關係”兩個方面研究平面圖形的方法。課一始,老師提出了研究的方法,我們在認識一個圖形的時候,主要從兩個方面來研究。一是看這個圖形含有多少個零件?(板書:零件)二是看零件和零件之間有哪些關係?(板書:關係)然後通過學生小組活動交流,使學生深刻地感受到它是研究一切圖形的方法。這正是老師設計的精彩之處。教給了學生這個方法後,對後面的學習認識梯形、三角形、圓,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圓錐打下了基礎。

在小組合作活動中,學生每一個結論的得出是建立在學生實驗驗證的基礎上,通過具體的操作活動尋找驗證的方法。這些任務都是學生在學習小組內自己動手合作完成的。這樣的設計讓學生在研究中更加主動,經過自己的努力獲得知識也會更加印象深刻。

我們經常強調學生的經驗,實際上我們國小數學就是經驗的數學,每堂課都給學生這樣的訓練,對他將來的發展是有益的,同時我們老師也得到了解放,“教是為了不教”自然也就會得到實現。在聽課過程中也產生了這樣的思考和困惑。在我們數學課堂上什麼樣的內容可以放手讓學生自學?提出來也供大家討論。

二、如何培養學生認真檢查的習慣

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説過:“良好的習慣是人在他的神經系統中所儲存的資本。這個資本不斷增值,而人在其整個一生中,就享受着它的利息。”這説明,國小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對他今後的發展將起着重要的作用。這學期新接了兩個四年級的新班,發現很多孩子都缺乏認真的品質,更缺乏認真檢查的習慣,做完作業就交,好像只要寫完了就萬事大吉了。可交上來的作業總是這錯那錯,而改錯又要跑幾趟,老師指一個改一個,同樣的錯誤就不知道一起改。我在反思他們錯誤的原因,平時注意從以下幾方面着手努力,培養學生認真檢查的習慣。

首先要認真、正確地審題。正確審題是做對題的關鍵。要教給學生審題的方法:在審題時,把重點的字、詞點出來,要明確題目讓我們做什麼;一道題到底有幾個要求,每個要求的具體內容是什麼,一步一步地有序完成。如:在估算部分的《課外作業》上有一道練習題,是讓學生先估算,再準確計算,很多孩子都想當然地估算完了了事。在學習畫平行四邊形的高時,有一道作業題的要求是給下面的平行四邊形畫出兩條不同的高,由於學生不認真審題,不是..

只畫了一條高,就是畫的兩條高都是相同的,只是位置不同,藉此機會,我又引導學生學會如何審題。只有在典型題例面前,才更有説服力。

其次是要教會學生檢查題目的方法。很多學生所謂檢查就是把題目從頭到尾看一遍,其實是走馬觀花,一點用處也沒有。不同的題型檢查的方法是不一樣的。如:填空題、選擇題檢查時不要看自己的答案,重新做一遍,看是否和剛才做的一樣;計算題要用驗算的方法檢查:可以重算一遍,也可以利用逆運算檢驗等,如果是方程,就把未知數的值代入方程檢驗;應用題必須先弄清題。

國小數學教學反思 篇二

《鋭角和鈍角》是二年級數學第三單元第一節的內容。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認識角和直角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對角的認識,其主要目的是使學生通過觀察、比較、動手操作,認識《鋭角和鈍角》,並達到會區分。結合本節課的教學以及中心校領導常規聽課所提出的建議,我對本節課的教學情況進行如下反思:

我認為本節課成功之處:

一、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始終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通過讓學生“看一看、找一找、指一指、比一比、折一折、做一做”等多種形式,培養了學生動手、動口、動腦的能力,使學生對《鋭角和鈍角》的認識不只是停留在機械的'理解和記憶上,而是經歷了一個親身體驗的認識過程,同時也為學生創設了一個開放的環境,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的積極性,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二、注重引導學生去觀察去發現身邊的數學。如:讓學生去觀察教室裏哪兒有角?是什麼角?讓學生用肢體示範各種角,紅領巾有哪些角等,使學生從小就明確數學來源於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以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不足之處:

一、沒有達到預期的教學任務。課前我在教學過程中設計了讓學生動手操作這一教學環節:用紙折一折、用筆畫一畫、用三角板或用直尺、鉛筆拼一拼鋭角和鈍角,但是我先選擇了用紙“折一折”的方法,動手操作的時間很充分,但真正操作起來,比較耽誤時間,所以也就沒有多餘的時間去“畫一畫,拼一拼,”由於方式比較單一,因此,效果不是很好,同樣也就沒有完成預期的教學任務。課下我進行了反思,我應該放手讓孩子們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去動手做,而不是按老師規定的“折一折”一種方式,這樣孩子們就能很好的發揮自己的創造力,學生的興趣一定會投入到學習中來,時間上也會很充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掌握,效果一定會更好。

二、凡是學生能夠完成的,老師不要包辦代替。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孩子們的個體差異,要給孩子們充足的時間,去思考、親自動手去驗證、去感悟。如一個學生説紅領巾有一個角是直角時,我沒有讓孩子去親自動手利用三角板量一量,去驗證是否是直角,如果不是直角又是什麼角,而是我代替這個學生來完成了,如果當時我給這個孩子一次自主探究的機會,讓他經歷親身體驗的認識過程,我想要比老師的講解印象深刻,效果會更好。

國小數學教學反思 篇三

素質教育推行到今日,我們的教育教學質量有了明顯的提高,可是在具體的操作過程中還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問題,主要體此刻下頭幾個方面。

一、教學目標不明確

明確所要講授新課的教學目標是一個教師最基本的教學技能,也是對教師最基本的要求。然而,很多教師卻做不到這些。大部分教師都認為自我的教學目標很明確,自我想要講什麼,想要教會學生什麼,都會明確記錄下來,並且認真按照執行,以為這樣就行了。殊不知,教師的教學資料可不僅僅是教會學生知識,還要教會學生為什麼學、怎樣學等;不僅僅是教會學生技能,還要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做人的道理。具體來講,教師只是教給了學生關於教材的資料,在課堂上不停地説教,幾乎佔據了課堂上的大部分時間,學生完全沒有發揮的機會。在這一過程中,教師是為了教而教,為了板書而板書,為了上課而上課,就是沒有為了學生。一堂課下來,讓我們感覺不是教師在幫忙學生完成學習任務,反而是學生在幫忙教師完成教學任務。可見,沒有研究到學生的教學目標是不準確的,沒有根據學生而設定的教學目標是不正確的。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以學生為中心,以課堂為載體,時時處處想到學生,將培養學生素質和本事為最終目標。

二、教學方法不正確

教師的教學方法指的是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如何把知識傳達給學生。表此刻課堂教學過程中就是教師要研究教的問題,而不是研究學生怎樣學的問題。教師的課堂教學需要給學生設定必須的教學情境,這是一種學生吸收知識、內化知識的過程。可是此刻的很多教師只是強調課堂教學的外化作用,忽視了學生的理解本事。學生的思維本事和語言表達本事有時是不一樣步的,他們心裏想到了卻不見得能夠説出來;明明自我會做但不必須能夠講解得出來,而教師偏偏要花大把的時間在給學生講解上;學生已經掌握了分析問題的本事,把學會的知識用在分析生活中遇到的實際問題上,可很多教師還是要把時間放在幾道抽象的應用題上,讓學生算來算去,結果卻所以打消了學生對數學知識的學習興趣,扼殺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影響了學生對數學資料的學習。教師教學過程的設計要求教師對教學資料做出合理的教學安排,使其有利於學生的學習。所以,教師要站在學生的角度研究問題,一切以學生為中心,圍繞學生設置教學環節,無須學生太多的研究。但實際上,很多教師沒有充分研究到學生的感受,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一向處於被動狀態,成為了教師教學的工具。

比如,教師在教授學生學習應用題時,時常會把解決應用題所用到的知識提前給學生準備好,而不是讓學生自我想出解決問題的方法,這樣,學生的思維就會被限制在一個固定的範圍內,不利於學習和提高。另外,隨着科技的不斷髮展,多媒體等教學軟件不斷引入教學,本應當給教師的教學增添生機和活力,但很多教師盲目追求所謂的“新穎”“時尚”,過多地使用教學設備,甚至濫用,過分強調多媒體的作用,減少了學生的活動時間,不但沒有充分發揮應有的效果,反而影響了教師的教學。那麼,什麼樣的方法才是教學的好方法,能夠促進教師的教學呢?我以為,能夠從下頭幾個方面來研究:首先,教師要更新教育觀念,明確真正的教育目標。

觀念決定行為。當今世界是個經濟高速發展的時代,是個知識大爆炸的時代。各種信息層出不窮,我們已經沒有精力去把所有的知識都學會,也不可能全部學完。在這種情景下,必須讓學生學會適應社會、適應時代的發展節奏,教會學生正確的學習方法,教會學生終生學習的生存理念。作為國小數學教師,我們要明白自我的任務,明確自我的職責,在數學教學中,既要教會學生一些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又要進取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本事和空間意識,同時還要培養學生對數學的學習興趣,從小樹立遠大的夢想和抱負,增強學生對數學學習的信心。這樣,教師就不會因為學生成績不好而生氣;就不會為了單方面追求形式完美而設計課堂效果;就不會為了片面追求及格率、升學率而進行“應試教育”。如此,我們的數學課堂才會出現生機和活力,煥發新的青春。其次,教師要提高自身素質,改變陳舊的教學方法。教師素質的高低直接決定着課程改革的成敗。隨着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軌,這方面的特點越來越突出。

在實行百分制的時候,量化學生的分數就能夠評價教師的成果。隨着等級制的到來,這種本來能量化的東西也變得模糊了。這就要求教師必須用更好的心態、更高的境界來看待自我的工作。比如,開始實行等級制時,教師討論給學生的應用題評分的問題:如果一道應用題的解答正確,只是答語寫錯了,這題是否算過關。按常規這當然應當算,因為這不影響對學生學習水平的評價。但有的教師認為如果這樣,那乾脆告訴學生一律不寫答語,反正不影響成績。這一個很小的問題恰恰反映出改革給我們帶來的新課題,我們要以更高的思想素質對待今日的改革,要自覺主動地把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放在並不是立即見成效的學生學習習慣、創新本事、學習興趣、思維本事的培養上。

總之,數學教師僅有真正具備了較高的素質,才能使課堂成為學生學習的地方、成長的搖籃,才能在教學中找到適合自我的方法,使課堂教學真正收穫實效。國小數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方法。

國小數學教學反思 篇四

本節課的教學,是要學生理解和掌握“小數的性質”。在本節課教學過程中,我力爭做到“學生會的不教,學生能探討的不引,學生能發現的不導”。讓學生在學習中學會學習,學生能根據教師的引導,積極主動地學習知識,真正還課堂於學生。基本實現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在教學時,我沒有直接使用課本中的例題,而是運用聰聰的視頻故事引出數學問題:0.1米、0.10米、0.100米相等,為什麼?然後讓學生根據前面學習過的小數意義的知識獨立思考,然後小組合作交流探索出其中的道理。由於學生在彙報時説的都非常明白,所以我認為老師沒必要再去做重複的工作,所以就只做了相應板書。為了讓學生把小數的性質用文字概括出來,我引導學生從左到右觀察三個小數的變化,概括出小數末尾添上0小數大小不變規律,接着再從右向左觀察,概括出小數性質的後半部分:小數末尾去掉0小數大小不變,老師並做相應板書。

為了讓學生能把自己根據出來的規律記住,我讓學生讀一遍,然後不看黑板試着説一遍,加強孩子的記憶。為了讓他們更好的理解小數的性質,我又設計了一個問題:你覺得小數的這條性質中哪個詞最關鍵?為什麼?通過這個問題,學生能更好的理解小數末尾的含義,為一會學習例2小數的應用打下了基礎。同時我又讓學生根據小數的性質舉一個例子,目的也是讓學生徹底理解小數性質的含義。我在小數性質的含義理解上費了很多時間,學生理解的比較透徹,在例2與例3的。教學中,我用課件出示習題,只讓學生做以簡單解釋“化簡”的含義,便讓學生獨立解答,從解答過程來看學生學的效果非常好。

課後鞏固練習和拓展練習是我精心設計的,從簡到難鞏固知識,發展學生思維。尤其是最後一道題“只動兩筆,在5、50、500之間添上等於號”有個同學經認真思考後是這樣做的:在5的後面添一個0,在500後面去掉一個0,這是我課前沒有想到的,但我覺得學生這樣做也符合題目要求,也是經過了一番動腦,所以表揚了這位同學,這是考查老師課堂隨機應變能力,我自認為處理的還算可以。

總體上説,本堂課教學思路比較清晰,但在教學過程中,我的語言還欠精練,課堂上也問了一些無效的數學問題,比如:“你學會了嗎?你學的快樂嗎?”等等,有些語言還是過於羅嗦,在以後的教學中在這方面要努力改正,爭取在備課時把自己的語言組織精練,讓每一句話都有用,讓每一個字都最精彩。

國小數學教學反思 篇五

一、體會與反思:

傳統幾何教學把知識的獲取和邏輯思維的發展作為主要目標,非常強調幾何的推理價值。《數學課程標準》指出:要全面體現幾何的價值,特別是幾何在發展學生空間觀念,合情推理等方面“過程性”的教育價值。幾何教學,從20世紀60年代的教具演示,到80年代的學具操作;從形式推導到公式意義的理解;從關注學習結果到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形成了一種比較成熟的教學方法。在這一理念的指引下,在實際教學中我嚐到了探索的喜悦,對幾何教學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認識。

1、多種感官參與活動,培養空間觀念。

在教學《認識圖形》中,我本課打破常規,用“猜一猜”引入,喚起學生的生活經念和學習慾望,在操作活動中,初步體念了立體和平面的轉換。接着讓學生在學具中辨別,在生活實例中辨別。教師精心安排的回憶,觀察,操作,等多種途徑激發學生視覺,聽覺,觸覺等多種感官協同活動,使空間觀念在大量直觀感知中逐步形成和發展。

2、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培養創新精神。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氛圍,能夠激發起學生創新的火花。這在活動四中體現得尤為充分。在這過程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僅僅只是活動的組織者。我驚喜地發現,孩子們對學習表現出濃厚的興趣,通過生與生思維的碰撞,一個方法比一個方法更有新意,一個比一個結論更加精彩。試想,如果學生沒有自主探索的空間,創新的萌芽又怎能長大?

二、值得思考的問題:

1、如何把握國小數學(特別是低年級)的數學化程度問題。如本節課學生通過操作體念面在體上,在反饋時,學生的表述到何程度為好?是讓他停留在整體感悟不再深究?還是引領他往規範的定義上靠?如學生在找實例時説:門是長方形的。我們如何引導?

2、合作學習的組織策略問題。由於我們還是在大班額的條件下組織教學,如何組織有效的合作學習,提高學習效率,目前還尚無良策。

3、讓學生在平等的對話過程中動態生成,學生需要時間獨立思考,需要時間合作交流,需要時間展示發現和體會,需要時間進行解釋説明……但時間不允許,只能在一些環節草草收場。怎麼辦?如果就這樣浮於表面的話,如何去追求“思維的靈動”和“動態的生成”?

國小數學教學反思 篇六

一、以上課為中心來安排學習程序:

上課是教師授課和學生學習知識的主要形式,作為一個學生,也需要以上課為中心環節來組織自己的學習程序。就一般來説,一個完整的學習過程可歸結為以下的步驟:預習-聽課-複習-作業。

預習能夠初步瞭解所學章節的知識結構,聽課時便於縱觀全局,把握重點,帶着預習中不懂的問題去聽課,能使聽課的目的性和針對性,有的防矢。通過預習還能及時發現自己過去該掌握而沒掌握的知識,逐漸提高自學能力。

預習時可以通觀全局地瀏覽式地預習,瞭解即將要學習到的大體內容,今天老師講啥,心裏明確。也可以細緻地預習,並提出不懂的問題,以便於聽課。

聽課要聚精會神,但並不是四十五分鐘全部是“一級戰備狀態”,要有張有弛,邊聽邊思考。可根據預習時確定的重點和難點有目的地聽課,千萬不要在教師講課時忙着記、寫或做一些小動作。

複習是對所學知識的重温,可對學習的內容進行分類,哪些需要記憶,哪些需要理解,哪些需要練習技能和技巧哪些需要學會運用,然後結合做題,加深理解,鞏固記憶;也可對所學知識進行歸納總結,形成系統的知識網絡結構;

還可加深、拓寬所學內容,鞏固學習效果。

按時做作業是必不可小的,及時、獨立做作業,對不會做的,要發揚“不恥下問”的精神,問老師、問同學,弄懂弄通後再獨立完成,不要依“葫蘆畫瓢”--照抄,或“死搬硬套”公式、定理。

二、科學支配時間,制定學習計劃:

我們的課餘時間並不多,要充分利用其為學習服務,合理分配學習與休息、娛樂、體育鍛煉的比例,就要制定每天的作息時間表,科學安排各種活動的時間分配,並將一天內要完成的學習任務分成小塊,納入時間表中,但應強調的是,時間表的制訂是用來督促學習的,不是用來擺設的,既然制訂了,就要執行,就要照做,否則也就沒有制定的必要了。

三、學會記憶:

記憶的方法很多,每個人的腦力條件不同,對各科的愛好程度也不同,所以不能強調哪一種記憶方法對自己有效,但應注意的是:疲勞會降低大腦的工作效率,要休息好。不會休息就不能很好的記憶;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記憶也是如此,所以要對被記憶的對象有興趣。強烈的動機,可以促進記憶;對被記憶的對象充分理解,可以加深印象;聯想能夠使腦細胞變得敏鋭和活躍,提高記憶效率;有效的反覆,是記憶之父,恰當的重複,是記憶之母,可進行有效的反覆,恰當的重複,增強記憶效果。另外,“好記性不如濫筆頭”,記憶時不妨試試邊記邊寫,效果肯定不錯。

以上所説,帶有很大的普遍性,但對具體的每個人,便有適合自己的具體方法,這需要同學們自己在學習的實踐中加以探索。

國小數學教學反思 篇七

當前,隨着新課程改革的不斷髮展,國小數學教材也有了很大的變化,每一節教學資料都能夠用一個小故事來描述,教師應把教學資料和生活實際有機聯繫在一齊。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教師有了更廣闊的發展空間,應注重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使學生能用數學知識和數學思想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另外,還要兼顧到學生創造性和獨立性等方面的培養。在國小數學課堂教學中,怎樣才能讓學生主動學習,到達教學目標呢?

一、創設生活化教學情境

營造濃厚的學習氛圍是使學生學好數學的重要條件。國小生愛玩、好動,即使他們在玩,也能從玩中理解新知識,觀察新鮮的事物。那麼,如何才能讓學生在玩中真正地學到知識呢?實踐證明,教學資料和學生的生活經驗聯繫起來的時候,學生就能自覺地探究新知,他們的進取性十分高。所以,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從學生的興趣的或者貼近學生生活的事物入手創設生活化情境,使學生身臨其境,激發學生探究的慾望,提高他們的應用本事,讓他們自主發現自我周圍的事物竟然和數學知識有着密切聯繫。比如,在課堂上,教師讓學生自主去編題目,自我列式計算,使枯燥的數學問題變得生活化、情景化,促使學生全身心投入到數學探究中去。針對每一節課的`資料不一樣,教師還能夠設計與之相適應的遊戲和故事,讓學生高高興興地學習數學知識,培養他們的動手本事。

二、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本事

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本事,改變枯燥、抽象的數學學習,讓學生對數學學習感興趣,這是學好數學的前提。國小一年級的學生已經理解過學前教育,簡單的數學知識對他們來説並不陌生,所以在上課的時候,教師要為學生準備充足的教具,讓學生自主觀察,讓他們尋找教室內的有關數學知識,比如有多少桌子、有多少凳子、有多少小朋友等,還能夠帶領他們到學校內進行觀察,看看學校內還有哪些數學知識,看哪個學生説得又多又好,讓學生自主感知數學就在我們的生活中,就在我們的身邊,培養學生良好的探究學習習慣,激發他們學習數學的熱情,從而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培養學生多視角思考問題的本事

引導學生從多個角度去觀察和思考問題,這是提高數學教學效率的重要途徑。隨着教材的改革,很多數學問題具有不唯一性的特點,教師要因勢利導,做好課前準備工作,鼓勵學生大膽思考,大膽創新,調動學生的進取性。在教學初,當教師告訴學生某個問題有很多答案的時候,學生會感到很驚訝。這時候學生可能是茫然的,但隨着教師的引導和鼓勵,學生進取思考,有的學生能回答準確,有的學生卻偏離了方向,可是學生的進取性都很高,他們都在努力思考。這時候,教師要有針對性地進行表揚,尤其要關注差生,這樣學生的進取性會更高。學生能提出不一樣的見解,當然,只要學生敢説,教師就要給予鼓勵。總之,教師要引導學生從不一樣的角度去觀察問題,從不一樣的角度去思考問題,用不一樣的方式去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思維本事,使學生髮散性思維得到發展。

四、培養學生的實踐本事

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應用本事,我們常説實踐出真知,學生僅有在實踐中才能更好地掌握知識。有的學生考試成績十分好,可是在實際操作的時候就會膽怯,動手本事比較差,很多任務都不能自我完成。學到的知識不能應用到實際中去,數學學習不和生活實際結合在一齊,學習它就沒有意義了。所以,在課堂上培養學生的實踐本事十分重要。每次上課,教師都要把數學問題和生活實踐緊密聯繫,引導學生學以致用。比如,在學習錢這部分知識的時候,教師可創設超市購物情境,讓學生在表演中學會買東西,讓學生明白自我花了多少錢,給了售貨員多少錢,應找回多少錢,還剩多少錢等這些問題。這樣,在具體情境中鍛鍊學生的實踐本事,把數學學習和現實生活真正融合在一齊。

五、利用作業評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具體、恰當、合理的作業評語不但能對學生做出有針對性的指導,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並且還能激勵學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比如,在批改作業的時候,對一些做得認真、正確率高的作業,教師能夠在作業下方寫上“你的想法真獨特”“你是小天才,計算高手!”“你真聰明,教師為你感到驕傲!”對於作業出現錯誤的學生,能夠用“方法太好了,可要細心!”“你肯定還有高招,加油!”對於差生,教師要努力找他們的閃光點,適時給予鼓勵,比如,“有提高,繼續努力!”“你很努力,教師真為你高興,付出肯定會有收穫。”“你努力,你成功。”“你準行,教師相信你!”“只要堅持不懈,你會給教師和同學們帶來驚喜的。”如果教師堅持使用帶有感情色彩的評語,不放棄一個學生,學生就會感受到教師對他們的關心和期望,增強自信,逐步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總而言之,數學和生活密不可分,僅有讓學生到生活中去感知數學,他們才能明白數學學習的重要性,真正理解數學知識,學到數學知識,熱愛數學學習。可是,在實際教學中,很多教師忽視了數學學習的應用價值,忽視了學生實踐本事的培養,只搞題海戰術,或者教學資料偏離了學生的生活實際。這樣的教學導致了學生思維僵化,更不利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所以,在教

學中,教師必須要鼓勵學生深入生活實踐,用數學知識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真正做到學以致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