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八年級歷史複習知識點(精品多篇)

八年級歷史複習知識點(精品多篇)

八年級歷史期末考試複習資料 篇一

第10課 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一、鄧小平理論的形成/鄧小平理論指導地位的確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形成

1、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提出改革開放。

2、1982年,中共十二大,鄧小平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3、1987年,中共十三大,鄧小平闡明瞭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提出了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

4、1992年,南方談話。(1)背景:蘇聯解體,人們面臨姓資還是姓社的問題。

(2)談話內容:社會主義的本質是共同富裕,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發展才是硬道理,三個有利於。(3)南方談話意義:進一步解放了人們的思想,推動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入新階段,對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產生了深遠影響。

5、1992年,中共十四大,用鄧小平理論武裝全黨。

6、1997年,中共十五大,把鄧小平理論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

總結:1、鄧小平對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作用:鄧小平是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總設計師,他將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實際相結合創立了鄧小平理論,引導改革開放不斷前進。

2、鄧小平理論的意義:將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實際相結合,創造性的回答了什麼是社會主義,怎麼建設社會主義的問題。

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

1、2002年,中共十六大。會議內容:將江澤民的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三個代表內容:中國共產黨始終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它創造性的回答了建設什麼樣的黨,怎樣建設黨的問題。

2、2007年,中共十七大,內容:胡錦濤提出科學發展觀。科學發展觀是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創造性回答了實現什麼樣的發展,怎樣發展的問題。

3、2012年,中共十八大,內容:①科學發展觀被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②習近平當選中共中央總書記。

4、2017年,中共十九大,主題: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內容:①新時代是我國的歷史方位。②我國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矛盾。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被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思想意義: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全黨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鬥的行動指南。

三、我們如何做: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

四、啟示:堅持立足國情,實事求是,將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國情相結合。

第11課 為實現中國夢而努力奮鬥

一、中國夢 含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

二、為實現中國夢的努力方向(如何實現)

1、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到中國共產黨成立100週年(2021)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2、“四個全面”戰略目標

內容:全面建成小康社會(2012年中共十八大提出)、全面深化改革(2013年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全面依法治國(2014年十八屆四中全會)、全面從嚴治黨(2014年,江蘇調研)

意義:四個全面是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的總方略,為實現中華民族的中國夢提供了理論指導和行動指南。

3、新發展理念 內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意義:新發展理念針對我國發展中的突出矛盾,回答了中國最緊迫的問題,關係我國發展全局和未來前景。

三、經濟建設成就

1、國內生產總值持續增長。2、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3、一帶一路,亞投行,自由貿易區,人民幣國際化。

材料研讀:實現中國夢為什麼必須堅持中國道路?答案:中國道路是將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國情相結合的道路,是經過改革開放證明了的正確之路,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

第12課 民族大團結

一、我國在少數民族地區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

1、原因:我國民族問題的歷史和國情

2、確立過程:制度化——是我國一項基本政治制度

法律化——《共同綱領》、《民族區域自治法》

3、實施:1947年,成立我國第一個少數民族自治區——內蒙古自治區。

4、制度的意義:①對維護民族團結、鞏固祖國統一和促進少數民族地區發展具有重大意義②為實現各民族共同繁榮奠定了基礎③體現了國家充分尊重和保障少數民族管理本民主內部事務權利的精神

二、為實現各民族共榮繁榮的措施

1、政治:對少數民族地區進行民主改革,意義:這些地區買進社會主義社會。

2、經濟:國家採取優惠政策,進行技術、資金等援助。意義:促進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

3、文化:創制文字,保護少數民族的文化。意義:對少數民族地區文化的傳承有重要意義。

4、戰略:進行西部大開發,修建青藏鐵路。意義:大大加強了祖國內地與邊疆的聯繫,促進了青海、西藏的經濟發展。

問題思考:築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認識: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能增強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維護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

第十三課 香港、澳門的迴歸

一、背景:《南京條約》割香港島給英國,1553年,葡萄牙佔領澳門。

二、一國兩制(制度與理論創新)

1、提出者:鄧小平2、含義:在祖國統一前提下,國家主體堅持社會主義制度,港澳台實行資本主義制度。(最先為台灣問題提出,最先應用於香港)

3、作用:“一國兩制”為實現祖國統一大業指明瞭前景,為和平解決國際歷史遺留問題提供了範例。

三、香港、澳門迴歸 1997年7月1日香港迴歸祖國,設立香港特別行政區,(相關人物撒切爾夫人)2、1999年12月20日澳門迴歸祖國。成立澳門特別行政區。

3、意義: 港、澳的迴歸,標誌着中國人民洗雪了百年國恥,我國在完成祖國統一大業的道路上邁出了重要的一步。未解決台灣問題展示了光明的前景。

四、迴歸的原因:1、改革開放後,我國綜合國力的增強,國際地位提高2、鄧小平提出了“一國兩制”3、中華民族人民努力4、港澳自古以來就是我國領土。

第14課、海峽兩岸的交往

一、台灣歷史:元朝設立澎湖巡檢司管理琉球;1624-1662年荷蘭佔據台灣,後被鄭成功收復;康熙時收回,設立台灣府;1895年《馬關條約》割台灣給日本;抗日戰爭勝利後,台灣迴歸。1949年,國民黨敗逃至台灣。

二。對台基本方針 1、建國後:明確提出要解放台灣2、50年代中期:和平解放台灣3、改革開放後:鄧小平推動形成“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方針。

兩岸關係改善的史實:1、1987年,台灣調整“三不”政策,開放探親,意義:兩岸打破了近38年的隔絕狀態;

2、1992年,九二共識,內容“海峽兩岸均堅持一箇中國的原則”。意義:海峽兩岸邁出了歷史性的重要一步。

3、1995年江澤民提出八項主張的指導思想4、1993年“汪辜會談”

5、2005,胡錦濤會見連戰,重申九二共識,促進了兩岸關係的重要發展。

6、2015年習近平會見馬英九,這次會面是1949年以來兩岸領導人的首次會面,翻開了兩岸關係的歷史性的一頁。

7、1978年改革開放後兩岸關係改善的原因:①“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提出②中美關係改善③兩岸人民的共同努力

三、日益密切的交往:兩岸“三通”,大陸居民赴台旅遊。

四、總結

1、海峽兩岸經濟文化交流迅速發展的原因/有利於台灣統一的因素:①一國兩制提出;②中國國力增強;③海峽兩岸共同的歷史文化傳統④統一是兩岸人民的共同願望

2、阻礙台灣統一因素:台獨勢力、國際反華勢力。

3、港澳台問題的認識:①祖國統一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②要堅決反對分裂勢力,為統一而努力③落後就要捱打,實力強大才能維護統一。 第五單元國防建設與外交成就

第十四課、國防建設:鋼鐵長城

一、陸軍發展:現代化水平提高,多兵種。

二、海軍1、建立:①1949年4月,中國人民解放軍的第一支海軍——華東軍區海軍建立②新中國成立後,又相繼建立了北海、東海和南海艦隊。

2、①發展:70年代發展多型艦艇:1971年研製導彈驅逐艦,1974年我國第一艘核潛艇。

②90年代以後發展特點:現代化,多兵種,活動範圍擴大,出現航母:遼寧號

為何舊中國有海無防,新中國能保衞海疆:舊中國國力衰弱,統治腐朽。新中國國力強盛,武器先進,戰鬥力強。

三、空軍1、建立:在陸軍的基礎上建立的。參加抗美援朝,戰績輝煌(蔣道平)。2、發展:從國外購買到國產仿製(1956年仿製殲5型殲擊機)到改革開放以來自行研製(殲20)

海陸空軍發展的共同特點:多兵種,現代化,走了一條國外購買、國產仿製、自行研製的過程。

四、導彈部隊: 1966年組建第二炮兵,2015年,改名為火箭軍。

任務:擔任遏制他國對中國使用核武器、核反擊常規導彈精確打擊等任務。

五、新時代強軍之路

表現:1、2014年古田會議,政治建軍。

2、2016年,成立五大戰區。3、組建五大軍種:海、陸、空、火箭軍、戰略支援部隊。4、形成了軍委管總、戰區主戰、軍種主建的新格局。

意義:軍隊實現革命性重塑,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取得巨大成就。

六、國防建設的意義/為何建設國防:國防是抵抗侵略、保衞祖國的重要力量,是維護領土完整、國家安全的重要保障。

七、如何建設國防:①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增強綜合國力。②堅持科教興國戰略,增強科技實力,培養科技人才

八、國防與科技的關係:科技進步是國防發展的關鍵,國防強大是科技發展的保障。

第16課、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近代外交特徵:不平等、不自主的屈辱外交。

一、新中國外交政策: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二、建國後的外交形勢:①友好:建國後同蘇聯等17個國家建交,為我國經濟恢復獲得了良好的外部環境。②敵對:美國等對我國進行外交孤立、經濟封鎖、軍事威脅。

三、50年代外交成就:1、建國後同蘇聯等17個國家建交。第一個承認新中國並與我國建交的國家是蘇聯。作用:為經濟恢復創造了好的外部環境。

2、1953年周恩來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1)背景:1953年底,我國政府同印度就兩國在西藏地區的關係問題進行談判。(2)內容:互相尊重領土主權(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惠(互利)、和平共處五項原則。(4)中國同印度、緬甸會談時確認。

(5)意義:在國際上影響深遠,被越來越多國家接受,成為處理國與國之間關係的基本準則,標誌着新中國外交政策的成熟。

3、1954年中國第一次以五大國身份參加日內瓦會議,提高了國際地位。

4、1955年周恩來率團參加萬隆會議/亞非會議,提出求同存異方針。

特點、性質:第一次沒有殖民主義國家參加的亞非國際會議

“同”:被殖民的遭遇,面臨民族獨立、發展經濟的問題。

“異”:社會制度與發展道路不同。

(5)作用:求同存異方針促進了會議的圓滿成功,也促進了中國同亞非各國的團結與合作。

總結:50年代去的外交成就原因:我國綜合國力的增強,國際地位的提高;周恩來等外交家的努力;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靈活的外交策略

四、七十年代外交成就

1、成就一:中國恢復聯合國的合法席位(1)時間:1971年10月25日(第26屆聯合國大會)(2)恢復的原因:中國綜合國力增強;第三世界亞非拉國家的支持;美國霸權的衰落。(3)意義:是我國外交的重大勝利,有利於我國在國際事務中發揮更大作用。

2、成就二:中美建交。原因:①中國國力增強和國際地位提高②美國深陷越南戰爭泥潭,霸權衰落③中美牽制蘇聯的共同需求

過程:(1)1971年7月,基辛格祕密訪問中國,同周恩來總理舉行會談。

(2)1972年2月,尼克松訪問中國,在上海簽署《中美聯合公報》,

意義:①中美關係正常化②推動了中日建交,出現與中國建交的熱潮。

(3)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美國承認只有一箇中國,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

3、成就三: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榮訪華,中日正式建交。

影響:出現了與中國建交的高潮。

70年代中國出現建交高潮原因:①國力增強,中美關係正常化,中日建交。②中國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

四、改革開放後的全方位外交

1、佈局措施:①推動大國關係發展②推動建立人類命運共同體,體現大國擔當,大國責任。③拓展多邊外交,加強與聯合國的合作。

2、外交佈局:中國特色大國外交,全方位、多層次、立體化外交佈局。

3、外交成就:一帶一路高峯論壇,亞太經合組織會議,G20峯會,金磚國家會議,2001年加入WTO等。(順應經濟全球化趨勢)

4、意義:中國的國際地位不斷提高,成為維護世界和平、穩定和發展的重要力量,在國際上發揮着日益重要作用。

六、總結

1、周恩來的外交成就: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在萬隆會議上提出求同存異的方針、參加日內瓦會議。

2、中美、中日關係發展特點:既有對立又有合作,但友好合作是主流。

3、影響國際關係的因素:國家利益、國家實力、世界形勢、個人努力。

4、怎樣處理國際關係:用和平方式解決國際爭端,發揮聯合國維護和平的作用。

第六單元科技文化與社會生活

第18課 科學技術成就

一、軍事——兩彈:核彈和導彈

(一)背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發展;為抵制帝國主義國家的核威脅。

(二)表現:1、1964年10月,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2、1966年,裝有核彈頭的中近程導彈點火發射3、1967年,我國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

意義:①加強了我國的國防力量,打破了帝國主義的核壟斷,對維護世界和平有重要意義。②鼓舞了中國人民的志氣,振奮了民族精神。

鄧稼先:領導設計了中國的原子彈,被稱為“兩彈元勛”。

二、航天成就

成就:1、一星:1970年,我國發射了第一顆人造地球衞星——東方紅1號。(繼蘇美法日之後,世界上第五個能獨立發射的國家)。

2、1999年,發射第一艘無人飛船“神舟一號”

3、2003年,發射“神舟五號”第一艘載人飛船(楊利偉)。

4、2008年,神舟七號深入太空,翟志剛完成出艙任務,實現了太空行走。

意義:航天成就標誌着我國綜合國力的提高,促進其他科技領域的發展。

總結:兩彈一星研究成功的原因:①綜合國力增強、科技進步②黨和國家的正確領導③錢學森、鄧稼先等科學家的努力

三、生物領域

1、袁隆平培育出秈型雜交水稻。袁隆平被譽為“雜交水稻之父”。2001年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的獲得者。

意義:①為解決我國吃飯問題和保障我國的糧食安全做出了巨大貢獻②對解決世界性飢餓問題作出重要貢獻。

2、屠呦呦發現了抵抗瘧疾的青蒿素。意義:是全球數億人受益,對人類生命健康事業做出了巨大貢獻。屠呦呦獲得2015年諾貝爾醫學獎。

總結:1、科學家的精神:無私奉獻,熱愛祖國、勇於創新。

2、如何發展科技:堅持科教興國戰略,培養科技人才;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為科技發展提供經濟保障。

3、影響科技發展的因素:政府政策(如863計劃等),科學家努力,經濟發展水平。

3、科技的作用:科技是一把雙刃劍。利——科技是第一生產力,推動社會進步,如汽車飛機的發明方便了人們的出行,計算機網絡改變了人們的生活。

弊:科技也能帶來危害,如汽車帶來了環境污染,不法分子利用網絡犯罪。

四、文化事業發展

1、1956年,毛澤東提出“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作用:文化領域出現繁榮景象,湧現出大量優秀作品。如《茶館》《紅巖》等。

3、改革開放後,中國文化在世界上影響力越來越大,2012年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材料研讀:對文化自信的理解:我們的文化來源於優秀的傳統文化、科學的馬克思主義、豐富的革命文化,這是正確的文化,是我們安身立命的根基。

第19課 社會生活的變遷

• 一、日常生活的變化

• 1、布票,色彩樣式單一→豐富多彩,展示個性

• 食:食物匱乏、基本温飽→營養均衡、粗細搭配、綠色食

• 住:簡陋、擁擠→面積擴大、裝修,環境好。

• 行:自行車、公共汽車→鐵路、公路、航線、私家車。作用:①便利了人們的出行,②促進了商品流通。

• 健康的生活方式:提倡科學、健康、綠色的生活方式,低碳生活,勤儉節約。

• 2、交通發展:2010年底,我國鐵路運營里程世界第二。高速公路里程已居世界前列,成為民航大國。

• 3、通訊:電信網絡規模全球第一,互聯網普及越來越高。

• 互聯網的作用:積極——是信息的傳遞變得快捷和簡便,深刻地改變着人們的思想觀念和生活方式。消極——出現沉迷於網絡遊戲,不良信息傳遞等問題。

• 社會生活變化的原因:①改革開放後,經濟的發展,思想的解放②科技進步③政府關注民生,建立社會保障制度

• 5、票證出現原因:①建國後經濟發展落後,商品匱乏;②計劃經濟。

6、改革開放後,經濟體制由計劃經濟變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八年級歷史複習知識點 篇二

一﹑甲午中日戰爭(時間:1894-1895年)

1.原因:

①根本:明治維新,日本國力發展

②客觀:清政府腐敗

③直接:朝鮮爆發民眾起義

2.經過:

1894年7月在朝鮮開戰——1894年9月黃海海戰——1895年初北洋艦隊全軍覆滅

3.重要海戰:

黃海海戰 、威海衞戰役、遼東戰役(旅順大屠殺)

人物:鄧世昌、丁汝昌

4.結束標誌:

威海衞戰役,北洋艦隊全軍覆滅。

5.結果:

1895年李鴻章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

6.戰敗原因:

①主觀:清政府腐敗無能,妥協退讓。

②客觀:日本國力強大,蓄謀已久

7.根本原因:

落後的封建制度無法戰勝先進的資本主義制度

8.條約危害:

①中國喪失大片領土和更多的主權,刺激了西方列強瓜分中國的野心。

②加重中國人民負擔,增強了日本的軍事力量。

③列強的侵略勢力深入中國內地,掠奪富庶的長江流域。

④便於列強經濟侵略,嚴重阻礙了中華民族工業的發展。

9.影響:

①中國:使中國喪失了更多的領土和主權,中國半殖民地程度大大加深,民族危機空前嚴重。促使中華民族覺醒,救亡圖存運動再掀高潮。

②日本:促使日本資本主義發展,國際地位大大提高。

③列強:刺激了列強瓜分中國的野心。

八年級歷史重要知識點 篇三

八國聯軍侵華戰爭(1900—1901年)

1、義和團運動

(1)背景:甲午戰爭以後,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民族危機大大加深

(2)興起:參加者多是農民和手工業者。進行反清活動,1900年打出“扶清滅洋”的旗號

2、八國聯軍侵華

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由英國海軍中將西摩爾率領從大沽經天津向北京進犯,在廊坊、楊村阻擊攻佔天津,隨後攻陷北京,慈禧太后帶領光緒帝倉皇出逃,1901年,清政府被迫簽訂《辛丑條約》。

3、《辛丑條約》的主要內容

(1)賠款白銀4.5億兩,分39年還清,加上利息共9.8億兩

(2)永遠禁止中國人成立或加入反帝性質的組織

(3)拆毀大沽炮台,允許帝國主義國家派兵駐紮北京到山海關鐵路沿線重要地區

(4)在北京東郊民巷設立使館界,允許各國派兵駐守,不準中國人居住

八年級歷史的複習方法指導 篇四

一、知識回顧整體感知

上課伊始,教師首先向學生説明覆習的範圍,讓學生明確複習目標,之後學生根據課文進行知識回顧,從整體上感知本課的複習內容。

二、構建網絡形成體系

這一環節需要師生共同參與,可採用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等多種形式,其目的在於將知識系統化、條理化,以形成清晰的知識體系。在這一過程中,應注意以下幾點:

1、講準重點:抓住關鍵,切記眉毛鬍子一把抓。

2、講透難點:採取抽象的問題具體化,複雜的問題簡單化,易混知識相對照等方法。

3、講明疑點:採取“設疑、質疑、釋疑”的程序和方法解決學生的疑難問題。

4、講出知識的規律:重在講出知識間的內在聯繫。

三、依線鞏固內化知識

學生根據構建的知識網絡,進行鞏固,可根據具體情況採用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等多種形式,使學生達到將課本知識內化為自己的知識之目的,從而加深對知識的再認識。

四、題例剖析培養能力

典型題例的選擇要有代表性,能突出教材的重、難點。這一環節重在教師通過對題例的剖析,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掌握學科學習基本功和解答問題的方法與技巧。

八年級上冊歷史複習提綱第一份 篇五

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第1課 鴉片戰爭(1840-1842)

一、鴉片走私與林則徐禁煙

1、鴉片走私:(1)背景:英國為了改變貿易不利局面,向中國走私鴉片。

(2)危害:白銀外流,威脅清政府的財政,加重百姓負擔;摧殘國人體質;導致政治腐敗和軍隊戰鬥力削弱。

2、林則徐禁煙:(1)措施:在廣州,明察暗訪,緝拿煙販,收繳鴉片。

(2)虎門銷煙:1839年6月3至25日,在虎門海灘當眾銷燬鴉片。

(3)意義:是中國人民禁煙鬥爭的偉大勝利,顯示了中華民族反抗外來侵略的堅強意志。

二、英國發動侵略戰爭——鴉片戰爭

1、時間:1840年6月——1842年8月

2、根本原因:英國為了打開中國市場

3、直接原因(導火線):林則徐虎門銷煙

4、經過:英軍封鎖珠江口→攻陷浙江定海,直趨天津→道光帝派琦善與英軍談判→1841年初英軍強佔香港島→攻虎門、廣州→佔廈門、定海、寧波→1842年進犯吳淞→佔鎮江→8月初,英軍到達南京下關。

5、民族英雄:關天培等戰死虎門,陳化成在吳淞力竭犧牲。

6、結果:中國戰敗,1842年8月被迫簽訂中英《南京條約》——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

內 容

危 害

通商

開放廣州、廈門、福州、

寧波、上海五處為通商口岸

中國東南門户洞開,便利了侵略者輸出商品和掠奪原料

割地

割香港島給英國

破壞了中國領土主權的完整

賠款

賠款2100萬銀元

加劇了財政危機,加重了人民的負擔

議税

英商進出口貨物應繳納税款,必須經過雙方協議

破壞了貿易關税主權,便利了侵略者對中國的經濟掠奪。

7、補充條約:

(1)1843年中英簽訂《虎門條約》,從中獲得了領事裁判權、片面最惠國待遇和在通商口岸租地建房的權利。

(2)1844年簽訂中美《望廈條約》和中法《黃埔條約》,擴大了侵華權益。

8、鴉片戰爭的影響:鴉片戰爭以後,中國開始從封建社會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鴉片戰爭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9、啟示:①落後就要捱打,發展才是硬道理;②實施對外開放政策,積極參與國際競爭,提高自身綜合實力。

第2課 第二次鴉片戰爭(1856-1860)

一、英法再次發動侵華戰爭

1、根本原因:企圖進一步打開中國市場,擴大侵華權益。

2、主兇:英、法;幫兇:美、俄

3、藉口:“亞羅號事件”和“馬神甫事件”。

4、時間:1856年10月——1860年10月

5、英法美俄和清政府簽訂《天津條約》:西方列強獲得了外國公使進駐北京,增開漢口、南京等十處為通商口岸,外國商船和軍艦可以在長江各口岸自由航行等特權。

英法美和清政府簽訂《通商章程善後條約》:清政府被迫承認鴉片貿易合法化。

二、火燒圓明園和《北京條約》的簽訂

1、火燒圓明園:1860年英法佔領天津,進逼北京,10月搶劫、火燒圓明園。

2、中英、中法《北京條約》:清政府除承認《天津條約》繼續有效外,又增開天津為商埠,割九龍司地方一區給英國,賠款額也大幅增加。

三、沙俄侵佔中國北方大片領土

1、沙俄侵佔中國北方大片領土:第二次鴉片戰爭前後,沙俄強迫清政府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共割佔了中國東北和西北150多萬平方千米領土。(中俄《璦琿條約》條約是近代割佔中國領土最多的條約。)

2、第二次鴉片戰爭的影響:西方侵略勢力由東南沿海一帶深入到長江中下游地區,沙俄佔領中國北方大片領土。中國的半殖民地化程度進一步加深。

第3課 太平天國運動(1851-1864)

一、原因:鴉片戰爭的失敗,進一步加深了清政府的統治危機。隨着剝削的加重,統治階級與勞動羣眾之間的矛盾日益尖鋭。

二、經過

1.1843年洪秀全創立“拜上帝會”,後在廣西傳教。

2、開始的標誌——金田起義: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在廣西桂平金田村發動起義,建號太平天國,起義軍被稱為“太平軍”。

3、永安建制——永安封王:天王洪秀全,東王楊秀清,西王蕭朝貴,南王馮雲山、北王韋昌輝,冀王石達開。——標誌太平天國初步建立起政權組織。

4、定都天京:1853年3月,攻佔南京,將南京改名天京,作為都城。——標誌着太平天國正式建立起與清政府對峙的政權。

5、頒佈《天朝田畝制度》

(1)內容:不分男女,按人口和年齡平均分配土地。

(2)目的:太平天國想通過這個方案,建立“有田同耕,有飯同食,有衣同穿,有錢同使,無處不均勻,無人不飽暖”的理想社會。

(3)評價:《天朝田畝制度》主張在小生產的基礎上廢除私有制和平均社會財富,是不可能實現的,實際上也沒有實行。

6、北伐和西征:(1)開始時間:1853年; (2)目的:為了推翻清朝統治和鞏固政權。(3)概況:北伐軍全軍覆沒,西征取得重大勝利。——太平天國軍事上進入全盛時期。

7、天京事變:1856年,楊秀清意圖篡位。結果楊秀清被殺,韋昌輝被處死,石達開率部出走,太平軍損失慘重,人心士氣受到嚴重影響。——太平天國由盛轉衰。

8、調整與改革:(1)目的:為了改變不利局面。

(2)措施:1封洪仁玕為幹王,總理朝政;提拔陳玉成、李秀成等青年將領。

2洪仁玕寫出《資政新篇》,提出向西方學習、改革內政等一系列政治、經濟、文化、外交主張,得到洪秀全的讚賞。但是由於受到當時歷史條件的限制,《資政新篇》未能付諸實踐。

9、天京陷落:1864年夏,洪秀全病逝,湘軍攻陷天京。——標誌太平天國農民運動的失敗。

三、評價太平天國運動

1、太平天國運動是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宏大的一次農民戰爭,沉重打擊了清朝的統治和外國侵略勢力。

2、由於農民階級的侷限性,太平天國無法提出切合實際的革命綱領,無法制止和克服領導集團的腐敗,也無法長期保持領導集團的團結。

二單元

近代化早期的探索與民族危機的加劇

第4課 洋務運動(領導階級:地主階級洋務派)

1、目的:洋務派主張利用西方先進技術,強兵富國,維護清王朝的統治。

2、代表人物:中央——奕?;地方——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

3、時間:19世紀60年代到90年代中期;

4、口號:自強(前期)、求富(後期)

5、內容:

(1)創辦軍事工業:從19世紀60年代起,以“自強”為口號,創辦了安慶內軍械所、江南製造總局、福州船政局等一批近代軍事工業;

(2)興辦新式學校,培養翻譯和軍事人才,設立翻譯館(京師同文館),翻譯外國科技書籍;派遣留學生出國深造;

(3)創辦民用企業:從19世紀70年代起,以“求富”為口號,興辦了輪船招商局

、開平煤礦、漢陽鐵廠、湖北織布局等;

(4)建立新式海陸軍:陸軍——組建新式洋槍隊;海軍:建成南洋、北洋和福建三支海軍。

6、評價:

(1)地位:洋務運動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近代化運動。(中國近代化的開端)

(2)進步性:在客觀上促進了中華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對外國資本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3)侷限性:由於洋務運動的目的是維護和鞏固清政府的統治,再加上其內部的腐敗和外國勢力的擠壓,它沒有使中國走上富強的道路。

7、失敗的根本原因:其根本目的在於維護清朝統治,沒有改變封建制度

8、啟示:學習西方,不僅要學習先進的科學技術,還要學習先進的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

第5課 甲午中日戰爭與瓜分中國狂潮

一、甲午中日戰爭

1、背景:日本為實現征服朝鮮、侵略中國、稱霸世界的夢想。

2、時間:1894-1895年

3、爆發:豐島海戰:1894年7月,日軍在豐島海面襲擊清軍運兵船,清政府被迫對日宣戰。

4、經過:1)平壤戰役:左寶貴犧牲,葉志超逃跑。

2)黃海大戰:致遠艦管帶鄧世昌與200名將士殉國。

3)遼東半島戰役:徐邦道犧牲;日軍制造了旅順大屠殺,殺害兩萬多中國人。

4)威海衞戰役:丁汝昌殉國;北洋艦隊全軍覆沒。

5)結果:清政府戰敗,派李鴻章前往日本議和,簽訂《馬關條約》。

二、《馬關條約》的簽訂——1895年,日本馬關,李鴻章和伊藤博文。

內 容

危 害

清政府割遼東半島、台灣全島及所有附屬各島嶼、澎湖列島給日本

進一步破壞了中國的領土主權完整,刺激了列強瓜分中國的野心。

賠償日本兵費白銀2億兩

加重了人民的負擔,加劇了清政府的財政危機

開放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為商埠

使帝國主義侵略勢力深入到中國內地

允許日本在通商口岸開設工廠

有利於帝國主義對中國的資本輸出,嚴重阻礙了中華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

影響:《馬關條約》使外國侵略勢力進一步深入中國腹地,大大加深了中國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三、瓜分中國狂潮

1、導火線——三國干涉還遼:《馬關條約》簽訂後,沙俄聯合法國、德國迫使日本放棄遼東半島,日本向中國索取3000萬兩白銀作為“贖遼費”。

2、表現:列強在中國搶奪利權、強租海港、劃分“勢力範圍”(時局圖);美國提出“門户開放”政策。

第6課 戊戌變法(領導階級:資產階級維新派)

一、背景:甲午中日戰爭失敗後,帝國主義掀起瓜分中國的的狂潮,中華民族危機進一步加深。

二、經過

1、公車上書:(1)背景:1895年春,《馬關條約》簽訂的消息傳到北京,羣情激憤。

(2)經過:康有為、梁啟超等人聯合1300多名舉人,上書光緒帝,要求拒和、變法、遷都。

(3)影響:拉開了變法維新運動的序幕。

2、組織學會,創辦報刊,宣傳變法圖強,推動了維新變法思想的廣泛傳播。 影響最大的報刊:上海的《時務報》(梁啟超)和天津的《國聞報》(嚴復)。

3、百日維新——1898年6月11日至9月21日

(1)開始標誌:1898年6月11日,清政府頒佈“明定國是”詔書,宣佈實行變法。

(2)主要內容:

領域

變法詔令主要內容

意 義

政治

裁撤宂官宂員,允許官民上書言事;

打擊了封建官僚制度

經濟

鼓勵私人興辦工礦企業,發展農、工、商業;改革財政,編制國家預算;

有利於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

文化教 育

廢除八股,改試策論,開辦新式學堂(京師大學堂);

有利於資產階級參與政權,有利於傳播資產階級思想

軍事

裁減綠營,訓練新式軍隊等。

有利於軍事強大

三、結果:失敗。變法觸犯了頑固派的利益,慈禧太后等發動(戊戌)政變,囚禁光緒帝,搜捕維新人士,廢除變法詔令。康有為、梁啟超出逃。譚嗣同、劉光弟、林旭、楊鋭、楊深秀、康廣仁六人被捕遇害,史稱“戊戌六君子”。(譚嗣同就義前曾大聲説:“有心殺賊,無力迴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四、性質:自上而下的資產階級改革

五、意義:戊戌變法有利於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有利於科學技術的傳播,有利於具有新思想的知識分子參與政權,在社會上起了思想啟蒙的作用,為資產階級民主思想的傳播奠定了基礎。

六、變法失敗的原因:

(1)客觀原因:頑固派勢力強大,維新派力量薄弱。

(2)主觀原因:資產階級具有軟弱性和妥協性;沒有充分發動羣眾,只依靠沒有實權的光緒帝;變法觸動了頑固派的利益。

六、教訓:資產階級改良道路在中國行不通。

第7課 抗擊八國聯軍

一、義和團運動

1、興起:19世紀末,山東、直隸一帶。

2、發展:清政府為了利用義和團,以“招撫”代替“剿滅”,並承認其合法地位。義和團,通過搗毀教堂,拆毀鐵道、砍斷電線等方式,表達對外國侵略者的憤怒。到1900年夏,義和團已經控制了京津地區。

3、口號:“扶清滅洋”——表達了中國人民反對帝國主義的鬥爭意志,又具有盲目排外的落後性。同時也反映出義和團對清政府的本質認識不清,對它抱有幻想。

4、結果:在中外反動勢力的鎮壓下失敗。

5、影響: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野心,使侵略者不得不承認中國“尚含有無限蓬勃生氣。”

二、八國聯軍侵華戰爭(1900—1901年)

1、直接原因:為了鎮壓義和團運動。

2、爆發:1900年6月,英、美、俄、日、法、德、意、奧八國組織聯軍,在英國海軍司令西摩爾的率領下,從天津向北京進犯。

3、經過:1廊坊阻擊戰中,八國聯軍慘敗,退回天津。2攻佔大沽炮台 ,慈禧太后對外宣戰。3在北京,清政府鼓勵義和團圍攻西什庫教堂和東交民巷使館區,成為列強擴大對中國侵略的藉口。4天津保衞戰,與侵略軍爭奪老龍頭火車站,並炮轟紫竹林租界。聶士成殉國。

4、結果:聯軍攻陷北京,慈禧太后攜光緒帝西逃,下令絞殺義和團。聯軍在北京屠殺、劫掠。

三、《辛丑條約》的簽訂

1、時間與簽訂國:1901年;清政府與英、美、俄、日、法、德、意、奧、比、荷、西11國

2、內容:

內 容

危 害

賠款

清政府賠款白銀4.5億兩,分39年還清,本息共計9.8億兩,以海關税、鹽税等税收作擔保。

加劇了中國人民的貧困和社會經濟的凋敝,使清政府的經濟將長期受制於列強

政治

清政府保證嚴禁人民參加各種形式的反帝活動。

表明清政府已經完全成為列強統治中國的工具,淪為“洋人的朝廷”

軍事

清政府拆毀大沽炮台,允許外國軍隊駐紮在從北京到山海關的鐵路沿線要地。

便利了列強對清政府進行軍事控制和直接鎮壓中國人民的反帝活動。

外交

劃定北京東交民巷為使館界,允許各國派兵駐守,不準中國人居住

使館界成為“國中之國”和帝國主義策劃侵略中國的大本營,使清政府完全處於各國軍隊的影響和控制之下。

改總理衙門為外務部,班列六部之前。

便於清政府按照帝國主義的意圖實行賣國的外交政策。

3、評價:《辛丑條約》是中國近代史上賠款數目最龐大、主權喪失最嚴重的不平等條約。

4、影響:清政府淪為帝國主義列強統治中國的工具,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

三單元

資產階級民主革命與中華民國的建立

第8課 革命先行者孫中山

一、孫中山早年的革命活動

1.1894年,孫中山上書李鴻章,提出變法自強等多項改革建議,遭到拒絕。

2.1894年11月,孫中山在檀香山成立興中會,提出“振興中華”的宗旨,號召“驅逐韃虜,恢復中國,創立合眾政府”。 性質:興中會是近代中國第一個資產階級革命團體。

3.1895年,孫中山發動廣州起義失敗後,逃亡海外。

二、同盟會

1、成立條件:(1)資產階級革命思想得到迅速傳播,代表作有章炳麟的《駁康有為論革命書》、鄒容的《革命軍》、陳天華的《猛回頭》和《警世鐘》等。(2)各種革命團體紛紛成立,影響較大的有華興會和光復會。(3)孫中山的主張逐漸得到其他革命黨人的認同,成為革命黨公認的領袖。

2、目的:為了集中革命力量,建立統一的革命組織。

3、建立:1905年8月,孫中山聯合興中會、華興會、光復會等革命團體的成員,在日本東京成立了中國同盟會,並選舉孫中山為同盟會總理。

4、政治綱領:“驅逐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

5、機關報:《民報》

6、性質:中國同盟會是第一個全國規模的、統一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

7、作用:使革命派有了一個統一的領導和明確的奮鬥目標,大大推動了全國革命運動的發展。

三、三民主義

1、內容:“民族”(驅逐韃虜,恢復中華)、“民權”(創立民國)、“民生”(平均地權)

2、作用:成為孫中山領導資產階級革命的指導思想。

第9課 辛亥革命(領導階級:資產階級革命派)

一、革命志士的奮鬥

名稱

時間

地點

人物

結果

意義

萍瀏醴起義

1906年冬

萍鄉、瀏陽、醴陵

劉道一、

蔡紹南

失敗

同盟會領導的第一次武裝起義,使同盟會的聲望由此大振

安慶、紹興起義

1907年夏

安慶、紹興

徐錫麟、秋瑾

失敗

廣西起義

1907年

廣西鎮南關

孫中山、黃興

失敗

黃花崗起義

1911.4

廣州

孫中山、黃興、趙聲等

失敗

革命黨人不屈不撓的精神和視死如歸的英雄氣概,極大地鼓舞了全國人民的鬥志。

武昌起義

1911.10.10

武昌

主力:傾向革命的湖北新軍

成功

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動統治,宣告中國兩千多年君主專制制度的終結,使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開創了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極大推動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打開了中國進步潮流的閘門

二、辛亥革命的評價

1、性質:資產階級民族民主革命

2、進步性:①推翻了清朝的統治,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使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②開創了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極大推動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打開了中國進步潮流的閘門。

3、侷限性:辛亥革命的果實被北洋軍閥首領袁世凱竊取,沒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務,也沒有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

三、辛亥革命失敗的原因

1、主觀原因:資產階級軟弱,不敢充分發動和依靠羣眾

2、客觀原因:帝國主義干涉並與袁世凱相勾結

四、辛亥革命的教訓:資產階級共和國方案在中國行不通;資本主義道路在中國行不通。

第10課 中華民國的創建

一、中華民國的建立

1、經過:1911年12月,各省代表在南京集會,選舉孫中山為臨時大總統。1912年1月1日 ,孫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職,宣告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以1912年為民國元年,改用公曆。選舉黎元洪為副總統,成立臨時參議院,由各省的會議代表任參議員。

2、意義:南京臨時政府的成立是孫中山領導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重要成果。

二、袁世凱竊取革命果實

1.1912年2月12日 ,在袁世凱軟硬兼施的逼迫下,宣統帝下詔退位。清朝統治結束。

2.1912年2月13日 ,孫中山向臨時參議院提出辭職,並推薦袁世凱繼任臨時大總統。2月15日 ,臨時參議院選舉袁世凱為臨時大總統。3月,袁世凱在北京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

3.4月,孫中山正式解除臨時大總統職務。臨時政府遷往北京。辛亥革命的勝利果實被袁世凱竊取。

三、《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1、目的:限制袁世凱獨裁,維護共和制度。

2、頒佈: 1912年3月11日,孫中山以臨時大總統名義頒佈了由參議院制定的《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3、內容:①中華民國的主權屬於全體國民。②國民不分種族、階級、宗教信仰,一律平等。③國民有人身、居住、言論、出版、集會、結社、宗教信仰及請願、考試、選舉、參政等自由和權利。④參議院行使立法權,國務員輔佐臨時大總統行使行政權並負其責任,司法獨立。

4、意義:《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具有資產階級共和國憲法性質的重要文件。它肯定了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制度和民主自由原則,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

第11課 北洋政府的黑暗統治

一、二次革命

1、導火線:“宋案”—宋教仁於1912年組建國民黨,在國會佔明顯優勢,1913年準備北上組閣時在上海遇刺身亡。

2、時間、領導人:1913年,孫中山、黃興

3、結果:被袁世凱鎮壓,孫中山、黃興流亡日本

二、袁世凱復闢帝制

1、對內政策:強迫國會選舉他為正式大總統;解散國民黨、國會;廢除《中華民國臨時約法》,頒佈《中華民國約法》,改責任內閣製為總統制;修改總統選舉法,規定總統可無限期連任,可指定繼承人。

2、對外政策:

三、護國戰爭

孫中山發表《討袁檄文》,號召愛國豪傑共同奮起,維護共和制度。 1915年,蔡鍔、李烈鈞、唐繼堯在雲南宣告獨立,組織護國軍北上討袁,護國戰爭爆發。北洋軍隊人心渙散,節節敗退,1916年袁世凱取消帝制,絕望死去。

四、軍閥割據

1、背景:袁世凱死後,北洋軍閥四分五裂。

2、割據:以馮國璋和曹錕為首的直係軍閥,控制着江蘇、江西、湖北等省;以段祺瑞為首的皖系軍閥掌握着北京政府,並控制着安徽、浙江、山東、福建等省;奉系軍閥張作霖盤踞東北。其他各省也被大大小小的軍閥所控制:滇系軍閥唐繼堯佔雲南、貴州;桂系軍閥陸榮廷佔廣東、廣西。

3、影響:這些軍閥為了爭奪地盤和鞏固政權,不惜出賣國家利益,依附帝國主義。大小軍閥連年混戰,中國陷入了軍閥割據紛爭的**之中。對經濟造成嚴重破壞,嚴重影響了正常的生產、生活,給中國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

四單元

新時代的曙光

第12課 新文化運動

1、開始標誌:1915年陳獨秀在上海創辦《青年雜誌》(後改名為《新青年》),並在創刊號上發表《敬告青年》一文,正式吹響了新文化運動的號角。

2、代表人物:陳獨秀、胡適、李大釗、魯迅等。

3、主要陣地:《新青年》雜誌和北京大學。

4、內容:①抨擊舊道德和舊文化。 《新青年》發表了大量的文章,猛烈抨擊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傳統道德文化。代表作:魯迅的白話小説《狂人日記》。

②提倡民主與科學。民主與科學是新文化運動所標舉的兩大口號,由陳獨秀提出並形象地稱為“德先生”和“賽先生”。

③文學革命。 胡適的《文學改良芻議》和陳獨秀的《文學革命論》,主張推倒舊文學、建設新文學,本站逐漸普及。

5、評價:①進步性:新文化運動動搖了封建道德禮教的統治地位,使中國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與科學的洗禮,為隨後爆發的五四運動起了思想宣傳和鋪墊的作用。

②侷限性:對於中國傳統文化的看法帶有一定的片面性。

③性質:是一次偉大的思想解放運動

第13課 五四運動

一、導火線:1919年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的失敗。

二、經過

(一)爆發:

1、時間、地點、主力:1919年5月4日,北京,學生

2、口號:“外爭主權,內除國賊”(最能體現反帝反封建的性質)、“誓死力爭,還我青島” 、“廢除二十一條” 、“拒絕在和約上簽字”等。

(二)擴大:1919年6月5日,上海工人罷工,商人罷市。工人階級成為五四運動的主力,運動中心由北京轉到上海。

三、結果:五四運動的直接目標得到了實現—①北洋軍閥釋放被捕的學生;②罷免曹汝霖等人的職務;③中國代表沒有在“巴黎和約”上簽字。

四、性質:五四運動是一次徹底地反帝反封建的愛國運動。

五、意義:在這次運動中,工人階級開始登上歷史舞台,一些接受馬克思主義的知識分子和青年學生,在運動中起了重要的作用。五四運動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

六、五四精神:愛國、進步、民主、科學。

新民主主義革命和舊民主主義革命的比較:

名稱

相同點

不同點

社會性質

革命任務

領導階級

指導思想

發展前途

舊民主主義革命

(1840—1919)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反帝

反封建

資產階級

資產階級的平等、自由思想和民主共和觀念

建立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走資本主義道路

新民主主義革命

(1919—1949)

無產階級

馬克思主義

實現社會主義

第14課 中國共產黨的誕生

一、馬克思主義的傳播

1917年,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勝利後,中國先進知識分子開始關注馬克思主義。1919年,李大釗的《我的馬克思主義觀》第一次較為全面系統地介紹了馬克思主義。

二、中國共產黨的誕生

1、條件:①階級基礎:工人階級隊伍壯大;②思想基礎:馬克思主義廣泛傳播;③組織基礎:共產黨早期組織的建立

2、誕生標誌:中共一大的召開

時間、地點

1921年7月,上海——嘉興南湖遊船

代 表

毛澤東、董必武、李達等13人

主要內容

通過了中國共產黨歷史上第一個黨綱,黨綱確定黨的名稱為中國共產黨。奮鬥目標是推翻資產階級政權,建立無產階級專政,實現共產主義。

確定黨的中心工作是領導和組織工人運動

成立了黨的中央領導機構中央局,陳獨秀當選為中央局書記。

標 志

中國無產階級的先鋒隊——中國共產黨誕生

3、意義: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是中國歷史上開天闢地的大事,自從有了中國共產黨,中國革命的面貌就煥然一新了。(“新”在哪裏:①新的領導核心——中國共產黨;②新的指導思想——馬克思主義;③新的奮鬥目標——實現共產主義)

4、中共二大:

(1)時間、地點:1922年7月,上海;

(2)主要內容:重申了黨的最終奮鬥目標是建設共產主義。制定黨的最低綱領:打倒軍閥,推翻帝國主義,將中國統一為真正的民主共和國。

(3)意義:中國共產黨在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綱領。

三、全國工人運動的高漲

1、措施:設立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集中領導全國的工人運動。

2、成果:1922年初到1923年春,全國掀起了第一次工人運動的高潮。

3、頂峯:1923年2月,京漢鐵路工人大罷工。

4、教訓:中國共產黨認識到,單槍匹馬不能取得革命的勝利,必須團結一切可能的同盟者,才能戰勝強大的敵人。

五單元

從國共合作到國共對峙

第15課 北伐戰爭

(國民革命是從1924年至1927年,國共合作進行的反帝反封建的國民革命運動,又稱“大革命”。國民革命的高潮是1926年的北伐戰爭。國共合作的成果是黃埔軍校和北伐戰爭。)

一、國共合作的實現

1、中共三大的召開(1923年6月):決定同國民黨合作:合作形式——共產黨員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把國民黨改組為工人、農民、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的革命同盟。

2、國民黨一大的召開(1924年1月):標誌着國共兩黨合作的正式建立。大會把舊三民主義發展為新三民主義,在實際上確定了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

3、黃埔軍校建立:1924年5月,中國國民黨陸軍軍官學校在廣州黃埔成立,孫中山任總理,蔣介石任校長,周恩來任政治部主任。 意義:培養出大批軍事和政治人才,為國民革命軍的建立和北伐戰爭作了準備。

二、北伐勝利進軍

1、目的:推翻吳佩孚、孫傳芳、張作霖等北洋軍閥統治,統一全國。

2、時間、總司令:1926年,蔣介石

3、主要戰場:湖南、湖北; 重要戰役:汀泗橋戰役和賀勝橋戰役 ;鐵軍:葉挺第四軍獨立團

三、結果:國民黨右派叛變革命,國民革命失敗。(1927年蔣介石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汪精衞發動七一五反革命政變)

四、南京國民政府成立:1927年4月蔣介石建立。1928年,張學良發表通告,宣佈“服從國民政府,改易旗幟 。南京政府在名義上統了一全國。

第16課 毛澤東開闢井岡山道路

一、南昌起義

1、時間、地點:1927年8月1日;江西南昌

2、領導人:周恩來、賀龍、葉挺、朱德、劉伯承等;

3、結果:失敗

3、意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統治的第一槍。

二、秋收起義與井岡山會師

1、八七會議:1927年8月7日在漢口召開,通過了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統治的總方針;決定在秋收時節發動武裝起義;毛澤東提出了“政權是由槍桿子中取得”的著名論斷。

2、秋收起義:1927年9月,毛澤東在湘贛邊界舉行起義。10月創建了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井岡山革命根據地。

3、井岡山會師:1928年4月,朱德、陳毅率領部分南昌起義的部隊和湘南的工農武裝與毛澤東領導的工農紅軍在井岡山會師。兩軍會師後,合編為中國工農革命軍第四軍,後改為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朱德任軍長,毛澤東任黨代表。

▲意義:南昌起義、秋收起義等是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武裝鬥爭、創建革命軍隊的開始,拉開了中國革命從城市轉入農村、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的序幕。

三、工農武裝割據

1、形成 :毛澤東率領工農革命軍在井岡山打土豪,分田地,建立革命政權,開展土地革命和游擊戰爭,創造了工農武裝割據的局面。

2、發展:

(1)古田會議:1929年12月,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第九次代表大會在福建上杭縣古田召開,確立了“思想建黨、政治建軍”的建黨建軍原則。

(2)根據地擴大:到1930年,全國各地創建了大小十幾塊革命根據地,其中,中央革命根據地面積最大。

(3)中華蘇維埃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 :1931年冬,江西瑞金,宣佈成立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定都瑞金,毛澤東為臨時中央政府主席。是中國共產黨領導與管理國家的初步嘗試。

四、井岡山道路:工農武裝割據,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

第17課 中國工農紅軍長征(1934.10-1936.10)

1、原因:由於博古和李德等人在軍事上 “左”的錯誤,導致紅軍第五次反“圍剿”失敗。

2、開始:1934年10月,中共中央率領中央紅軍八萬多突圍西進,開始長征。

3、經過:江西瑞金出發——衝破四道封鎖線,渡過湘江——強渡烏江——攻克遵義——四渡赤水(打亂了敵人的追繳計劃)——巧渡金沙江(跳出了敵人的包圍圈)——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爬雪山——過草地——突破臘子口,進入甘肅——吳起鎮會師(1935.10)——會寧會師(1936.10)

4、勝利結束標誌:1936年10月,紅軍三大主力(紅一、二、四方面軍)在甘肅會寧勝利會師。

5、遵義會議:

1時間、地點:1935年1月,貴州遵義

2內容:糾正博古等人在軍事上和組織上“左”的錯誤,肯定了毛澤東的正確軍事主張,選舉毛澤東為中央政治局常委,取消了博古、李德的軍事最高指揮權。

3意義:遵義會議開始確立以毛澤東為代表的馬克思主義的正確路線在中共中央的領導地位,在極其危急的時刻,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革命,成為中國共產黨歷史上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點。遵義會議是中國共產黨從幼年走向成熟的標誌。

6、意義:粉碎了國民黨反動派消滅紅軍的企圖,保存了黨和紅軍的基幹力量,使中國革命轉危為安。紅軍長征播下了革命種子,鑄就了長征精神,打開了中國革命的新局面。

7、長征精神:不怕艱難險阻、勇往直前、戰勝一切困難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永不言敗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團結互助的集體主義精神。

六單元

中華民族的抗日戰爭(1931.9.18-1945.9.2)

第18課 從九一八事變到西安事變

一、九一八事變

1、時間、地點:1931年9月18日, 瀋陽

2、藉口:柳條湖事件;

3、經過:日本關東軍突襲北大營、炮轟瀋陽城。

4、結果:東北三省淪陷,日本扶植溥儀在長春建立偽滿洲國。

4、影響:成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起點,揭開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序幕。

5、抗爭:東北各族民眾與未撤走的東北軍愛國官兵組織抗日義勇軍,抵抗日軍的侵略;共產黨派楊靖宇等在東北組織游擊隊。標誌中國人民的局部抗戰開始了。1936年初,東北各抗日部隊開始改編為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東北抗日聯軍。

二、一二·九運動

1、背景:華北危機(日本策動“華北自治運動”,妄圖使華北五省脱離中國版圖),國民黨政府對日本採取不抵抗的妥協政策。

2、概況:1935年12月9日,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北平數千名學生向國民黨請願,高呼“打倒日本帝國主義”“反對華北自治”“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等口號,並舉行示威遊行。

3、意義:這場愛國救亡運動,揭露了日本侵略者企圖吞併華北的陰謀,打擊了國民政府對日妥協的政策,促進了全國抗日救亡運動新高潮的到來。

三、西安事變(又稱雙十二事變)

1、背景:在中共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的感召下,張學良、楊虎城要求蔣介石聯共抗日,但蔣介石頑固堅持內戰政策。

2、概況:1936年12月12日,張學良、楊虎城在西安扣押蔣介石,實行“兵諫”,要求其停止內戰,聯共抗日。

3、中共態度和努力:中國共產黨從全民族的利益出發,主張和平解決,派周恩來到西安參加談判

4、結果:蔣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內戰、聯共抗日等條件,西安事變和平解決。

5、西安事變和平解決的意義:揭開了國共兩黨由內戰到聯合抗日的序幕,成為扭轉時局的關鍵。從此,十年內戰基本結束,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初步形成。

第19課 七七事變與全民族抗戰

一、七七事變(盧溝橋事變)

1、時間:1937年7月7日

2、經過:日本藉口士兵失蹤,要求進宛平城搜查,被拒後炮轟我軍防地,守軍奮起抵抗。

3、影響:標誌着中國全民族抗戰的開始。

4、平津保衞戰:(1)殉國英雄:趙登禹、佟麟閣; (2)結果:平津相繼失陷。

二、第二次國共合作

1、經過:(1)國共分別發表聲明,表明抗戰立場;(2)紅軍主力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南方八省游擊隊改編為國民革命軍新編第四軍;(3)1937年9月,國民黨公開發表了國共合作宣言,蔣介石也發表談話,承認共產黨的合法地位。

2、影響:國共合作宣言發表標誌着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建立,全民族抗戰的局面開始形成。

三、淞滬會戰(1937年8-11月)

1、爆發:1937年8月13日(八一三事變)

2、抗戰英雄:姚子青(寶山保衞戰)、謝晉元(四行倉庫保衞戰)

3、結果:1937年11月,上海失陷,會戰結束。

4、意義:

四、南京大屠殺

1937年12月13日,日軍攻陷南京,國民政府遷往重慶,把重慶作為戰時的陪都。日軍佔領南京後,屠殺手無寸鐵的中國居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達30萬人以上,充分説明了日本法西斯的殘酷和野蠻。

第20課 正面戰場的抗戰

戰役

時間

地點

結果

意 義

台兒莊戰役

(山東)

1938年3月

台兒莊(指揮者:李宗仁)

勝利

抗戰以來中國正面戰場取得的最大的一場勝仗,振奮了中國軍民的精神,堅定了抗戰意志和信念。

保衞大武漢

(武漢會戰)

1938年6-10月

武漢(萬家嶺戰役)

先勝利後撤退

第三次長沙會戰

1941年12月

長沙

勝利

在國內外產生了積極影響

豫湘桂戰役

1944年初

豫湘桂

失敗

結果:國民黨丟失了河南、湖南、廣西等省的大部分和貴州省的一部分

廣州、武漢失陷後,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

第21課 敵後戰場的抗戰

一、平型關大捷

1、時間、地點:1937年9月;山西平型關

2、部隊、指揮者:八路軍一一五師;林彪

3、意義:全民族抗戰以來中國軍隊取得的第一個勝利,粉碎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

二、抗日根據地的建立與發展

1、建立:全面抗戰後,八路軍、新四軍挺進敵後,建立了晉察冀、晉綏、晉冀豫、山東、蘇南等抗日根據地;延安成為敵後戰場的戰略總後方和指揮中樞。

2、發展:中共領導根據地軍民開展游擊戰爭;根據地建立抗日民主政權,實行減租減息的土地政策,成為敵後游擊戰得以長期堅持並取得最後勝利的基地。

3、作用:敵後戰場與正面戰場相互配合,構成了中國抗日戰爭的整體。

三、百團大戰

1、背景:為了消滅抗日根據地,日軍實行“囚籠政策”,依託公路、鐵路,對抗日根據地進行封鎖與蠶食。

2、目的:為了粉碎日軍對敵後抗日根據地的“掃蕩”和封鎖,振奮抗戰軍民的士氣。

3、時間、指揮者、地點:1940年;彭德懷;華北

4、主要目標:破襲日軍交通線,摧毀敵人交通線兩側及抗日根據地內的日偽據點。

5、意義:有力打擊了日軍的侵略氣焰,提高了共產黨和八路軍的威望,振奮了全國軍民爭取抗戰勝利的信心。

第22課 抗日戰爭的勝利

一、全民族堅持抗戰

1、廣州、武漢淪陷後,日軍改變策略;在日本誘降下,汪精衞公開叛國投敵,於1940年在南京建立偽國民政府;國民黨頑固派於1941年1月製造了“皖南事變”。

2、中國共產黨堅持抗戰,在敵後抗日根據地掀起了大生產運動,打破日、偽軍的封鎖。

3、共同抗敵民族英雄:棗宜會戰中,張自忠殉國;反掃蕩中,左權將軍犧牲。

二、中共七大

1、時間、地點:1945年4月;延安

2、內容:(1)制定了黨的政治路線:放手發動羣眾,壯大人民力量,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打敗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國人民,建立一個新民主主義的中國。

(2)選舉產生了中央領導機關,毛澤東在七屆一中全會上當選為中共中央主席。

(3)確立毛澤東思想為中共的指導思想並寫入黨章。

3、意義:中共七大為爭取抗日戰爭的最後勝利準備了條件,併為中共和中國人民指明瞭戰後的奮鬥方向。

三、戰略反攻和日本投降

1、反攻:中共領導的敵後戰場率先發起局部反攻;美國向日本廣島和長崎各投下一枚原子彈;蘇聯對日宣戰,出兵中國東北;毛澤東發表《對日寇的最後一戰》聲明。

2、勝利: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被迫宣佈無條件投降;9月2日,日本政府正式簽署投降書。中國抗日戰爭取得勝利,台灣重回祖國懷抱。

四、抗戰勝利的原因和意義

1、原因:(1)決定性因素:中國人民巨大的民族覺醒、空前的民族團結和英勇的民族抗爭;(2)中國共產黨在全民族團結抗戰中發揮了中流砥柱的作用;(3)世界愛好和平與正義的國家和人民的支持。

2、意義:①抗日戰爭是中國近代以來反抗外敵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民族解放戰爭。

②促進了中華民族的覺醒,為中共帶領人民 實現徹底的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奠定了重要基礎。

③中國戰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維護世界和平做出了巨大貢獻。

4中國的國際地位得到提高。

第23課 內戰爆發

一、重慶談判

1、背景:1945年8月,蔣介石三次電邀毛澤東到重慶面商國家大計。

2、目的:蔣介石一方面為了發動內戰爭取時間,另一方面想在政治輿論上獲得主動,把不願和平的罪名強加到中共身上; 毛澤東為了盡一切可能爭取和平。

3、結果:1945年10月10,國共簽訂《政府與中共代表會談紀要》,即“雙十協定”。

二、政治協商會議:1946年1月,政治協商會議在重慶舉行。會議討論建立聯合政府、和平建國綱領、召開國民大會、修改憲法草案、整編軍隊等問題,並通過一系列決議,再一次確定了避免內戰、和平建國的方針。

▲意義:重慶談判和政治協商會議的召開,為中國實現民主統一、和平建國帶來了一線曙光。

三、國民黨發動內戰

1、爆發標誌:1946年6月,蔣介石全力圍攻中原解放區,發動了全面內戰。

2、全面進攻:1946年10月,國民黨軍隊佔領張家口,全面進攻達到最高峯。

3、重點進攻:1947年3月,國民黨全面進攻被粉碎,開始對陝北解放區與山東解放區發動重點進攻。

三、解放區軍民的自衞反擊

1、論斷:毛澤東提出“一切反動派都是紙老虎”的著名論斷。

2、戰術:以運動戰為主要方式,以殲滅敵人有生力量為主要目標,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滅敵人。

3、反擊:解放軍軍民經過自衞反擊戰,粉碎國民黨軍全面進攻;毛澤東、周恩來等率領中共中央和解放軍總部主動撤出延安,轉戰陝北;彭德懷率西北野戰軍取得青化砭、沙家店等戰役的勝利,粉碎國民黨軍隊對陝北的重點進攻;華東野戰軍在山東孟良崮消滅國民黨王牌主力整編第七十四師,打退了敵人對山東解放區的重點進攻。

第24課 人民解放戰爭的勝利

一、解放區的土地改革

1、實施:抗戰勝利後,中共將抗戰時期的減租減息政策改為實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

2、依據:1947年,中共召開全國土地會議,頒佈《中國土地法大綱》; 制定土地改革總路線:依靠貧僱農,團結中農,有步驟地、有分別地消滅封建性剝削的土地制度,發展農業生產。

3、意義:激發了農民革命和生產的積極性,為人民解放戰爭的勝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

二、戰略進攻:1947年夏,劉伯承、鄧小平率領晉冀魯豫解放軍主力,挺進大別山,直接威脅到南京、武漢,揭開了人民解放軍戰略進攻的序幕。

八年級歷史上冊複習提綱第二份 篇六

第一課 鴉片戰爭的烽煙

1、虎門銷煙(1839年6月3日)

(1)鴉片輸入的危害: 給中華民族帶來了沉重的災難。

(2)經過:1839年,林則徐被道光帝派往廣州進行禁煙,緝拿煙販,收繳鴉片。6月3日在虎門海灘銷燬鴉片。

意義:表明了中華民族反抗外國侵略的決心和勇氣, 振奮了民族精神,維護了民族尊嚴。

2、鴉片戰爭(1840—1842年)

(1)根本原因:英國為了打開中國市場。

(2)直接原因(藉口):林則徐領導的虎門銷煙(或者中國的禁煙運動)

(3)結果:中國戰敗,簽訂《南京條約》

(4)戰敗的根本原因:腐朽落後的封建制度無法對抗新興的資本主義。

3、中英《南京條約》(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

內容:(1)割香港島給英國 (2)賠款2100萬銀元

(3)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為通商口岸(目的:傾銷商品)

(4)關税協定

影響:(1)中國的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遭到破壞,喪失了獨立自主的地位

(2)一些愛國知識分子開始睜眼看世界,尋求革新救國的方法

(3)古老的中國開始被捲進世界資本主義的漩渦。

(4)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4、魏源編著《海國圖志》,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的主張。

5、鴉片戰爭的啟示:落後必然捱打,強大自己才是最好的自衞!

第二課 劫難中的抗爭

1、第二次鴉片戰爭(1856—1860年)

(1)根本原因:進一步打開中國市場,擴大侵略權益。 (2)參戰國家:英、法。

(3)主要經過:1860年,英、法聯軍進攻北京,火燒圓明園。

法國作家雨果稱:“兩個強盜闖入夏宮”。[強盜指英法,夏宮指圓明園]

2、俄國趁火打劫,在第二次鴉片戰爭前後共割佔了中國領土150多萬平方公里。(俄國是侵佔我國領土最多的國家)割地最多的條約是《璦琿條約》(60多萬平方公里)

3、太平軍痛打洋槍隊

(1)1851年,洪秀全在金田村起義,建號太平天國。1853年佔領南京(天京),建立起與清朝對峙的政權。

(2)在進攻上海時,中外反動勢力勾結起來,僱傭美國人華爾成立了“洋槍隊”。

(3)在浙江慈溪的一次戰鬥中,擊斃洋槍隊頭目華爾

4、左宗棠收復新疆

(1)新疆危機:A、阿古柏入侵新疆;B、1871年,俄國侵佔伊犁

(2)收復新疆過程:第一步,軍事上消滅阿古柏。(戰術:緩進急戰)

第二步,外交談判收回伊犁。

(3)1884年,根據左宗棠的建議,清政府在新疆設立行省。

(4)認識:左宗棠收復新疆,鞏固了祖國西北邊防,維護了祖國統一,是我國的民族英雄。

第三課甲午中日戰爭

1、時間:1894—1895年

2、主要戰役:黃海海戰,威海衞戰役

3、鄧世昌的英雄事蹟:在黃海海戰中,致遠艦管帶鄧世昌與全艦官兵壯烈犧牲。

(1)鄧世昌精神:不畏強暴,勇於抗爭,不怕犧牲。

(2)威海衞戰役中北洋艦隊全軍覆沒。

4、1895年4月,李鴻章同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在馬關簽訂了《馬關條約》

5、《馬關條約》的主要內容(一廠二億三島四口)

割遼東半島、台灣、澎湖列島給日本;賠償日本軍費白銀2億兩;

開放沙市、重慶、蘇州、杭州;(勢力從沿海伸入到中國內地)

允許日本在通商口岸開設工廠等。(資本輸出)

6、影響:大大加深了中國的民族危機。(或者大大加深了中國的半殖民地化)

第四課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1、義和團運動

(1)背景:甲午戰爭以後,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民族危機大大加深

(2)興起:參加者多是農民和手工業者。進行反清活動,1900年打出“扶清滅洋”的旗號

2、八國聯軍侵華

(1)時間:1900—1901

(2)八國:英國、法國、美國、俄國、日本、意大利、德國、奧匈帝國

3《辛丑條約》的主要內容

(1)賠款白銀4.5億兩,分39年還清,加上利息共9.8億兩

(2)劃定北京東郊民巷為使館界,允許各國駐兵保護,不準中國人在界內居住

(3) 清政府保證嚴禁人民參加反帝活動。(最能體現清政府淪為“洋人朝廷”。)

(4) 拆毀天津大沽到北京沿線設防的炮台,允許列強各國派兵駐紮北京到山海關鐵路沿線要地。

4影響: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5兩次攻佔北京的戰爭:第二次鴉片戰爭、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第一單元小結

1、中國是怎樣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

(1)鴉片戰爭,簽訂了《南京條約》等,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2)甲午中日戰爭,簽訂了《馬關條約》大大加深了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

(3)八國聯軍侵華,簽訂了《辛丑條約》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2、列強的侵略戰爭:鴉片戰爭、第二次鴉片戰爭、甲午中日戰爭、(這三次為十九世紀的)八國聯軍侵華戰爭(20世紀初)

3、人民的抗爭:林則徐虎門銷煙、魏源編著《海國圖志》太平軍痛打洋槍隊、左宗棠收復新疆、鄧世昌黃海血戰、義和團運動抗擊八國聯軍。

第6課近代化的探索

一、洋務運動

(1)時間:19世紀60年代—90年代 (2)根本目的:維護清朝統治

(3)學習對象:西方先進生產技術和練兵方法

(4)代表人物:中央—奕? 地方—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

(5)口號:前期“自強”, 後期“求富”

(6)主要內容:①創辦軍事工業(江南製造總局是最大的軍事工業)

②籌建新式陸海軍(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軍)

③創辦民用工業

軍事工業:1865年李鴻章在上海設立江南製造總局;1866年左宗棠成立福州船政局。

民用工業:李鴻章—開平礦務局、上海機器織布局;張之洞—湖北織布官局、漢陽鐵廠

(7)結果:甲午戰爭(威海衞)北洋艦隊全軍覆滅,標誌着洋務運動徹底破產。

(8)性質:地主階級進行的一場自救運動。

(9)評價:消極:沒有使中國富強起來

積極:通過引進西方先進技術,使中國出現了一批近代工業企業,客觀上促進了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推動了中國近代化的進程。

(10)失敗根本原因:沒有從根本上觸動封建制度。

(11)唐胥鐵路是中國第一條鐵路(由英國人設計)

(12)1880年,清政府在天津設立電報總局。

二、狀元實業家張謇

他抱着實業救國的志向,創辦大生紗廠。他興辦實業的歷程,成為中華民族工業曲折發展的一個縮影。

三、詹天佑:1909年建成京張鐵路。評價:這是中國人自己設計和修建的第一條鐵路幹線。

洋務運動的啟示:只學習西方技術,不觸動封建制度,不能使中國走向富強道路!

第7課維新變法運動

一、維新變法運動的序幕——公車上書

1、公車上書: 1895年簽訂《馬關條約》的消息傳來後,康有為和梁啟超等1300人上書光緒帝,反對議和,要求變法圖強,稱“公車上書”。

3、影響:拉開了維新變法運動的序幕

二、嚴復《天演論》——推動維新運動發展

1、翻譯《天演論》,把西方進化論學説(物競天擇)介紹到中國,認為西方勝過中國的地方不僅在於器械、而在於制度,只有變法,才能“自強保種”。

2、康有為稱讚嚴復為中國西學第一人。是中國近代的啟蒙思想家。

三、百日維新(戊戌變法)——維新變法的高潮(1898)

(1)背景:民族危機空前嚴重和康有為屢次上書警示之下

(2)時間:1898年6月11日到1898年9月21日 共103天,故戊戌變法又稱百日維新

(3)領導階級:資產階級維新派

(4)學習對象:西方先進政治制度(君主立憲制)

(5)“百日維新”的主要內容:

政 治 上: 開放言論,取消多餘的衙門和無用的官職。

經 濟 上: 發展農工商業。

文化教育上: 開辦新式學堂培養人才,創辦報刊,科舉考試廢除八股文。

軍 事 上: 訓練新式陸海軍;

(6)性 質:資產階級性質一場政治改良運動。

(7)失敗原因:①維新變法觸犯了以慈禧大後為首的頑固派的利益,遭到他們的反對。

②。採取改良道路不符合中國半殖民半封建社會的國情。

(8)歷史意義:在社會上起了思想啟蒙作用。

戊戌變法的啟示:資產階級改良道路在中國行不通。

第8課辛亥革命

一、孫中山創立同盟會

1、興中會:第一個資產階級革命團體。1894年,孫中山在檀香山(美國夏威夷)成立。

2、中國同盟會:

(1)1905年,孫中山在日本東京聯合興中會,華興會,光復會成立中國同盟會。

(2)性質: 第一個全國規模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

(3)政治綱領: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

(4)機關刊物:《民報》

(5)革命目標:推翻清朝的統治,建立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

(6)指導思想(革命旗幟):三民主義,即民族主義、民權主義、民生主義。

{孫中山把同盟會的政治綱領闡發為“民族” (驅除韃虜,恢復中華);“民權” (創立民國);“民生” (平均地權),簡稱三民主義。。其中,民權主義是三民主義的核心。}

二、武昌起義(辛亥革命)

1)主力:湖北新軍

2)經過:1911年10月10日,晚攻佔武昌。這年是農曆辛亥年,因此這次革命又稱辛亥革命。

3)辛亥革命意義(歷史功績):推翻了清朝的統治,結束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

三、中華民國的建立

1、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職,宣告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

民國元年與公元紀年的換算:

民國X年+1911=公元Y年 公元Y年—1911=民國X年

例:民國90年是公元幾年?90+1911=2001。答:是公元2001年。

2、1912年3月,孫中山頒佈了具有資產階級共和國性質的《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3、評價孫中山:是中國民主革命偉大的先行者,是20世紀走在時代前列的第一個偉人。

第9課 開啟思想解放的閘門

一、新文化運動的興起

1、標誌——陳獨秀1915年在上海創辦《新青年》雜誌

2、代表人物——陳獨秀,李大釗,胡適,魯迅。

3、主要陣地——《新青年》雜誌、北京大學

4、兩大旗幟——“民主”(德先生)和“科學”(賽先生)

5、前期內容—— 提倡民主,反對專制; 提倡科學,反對愚昧;

提倡新道德,反對舊道德; 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

後期內容:宣傳馬克思主義。

6、意義:激發了廣大新青年追求新思想的熱情,促使人們衝破封建思想的羅網,探索救國救民的新出路,在近代中國掀起了一場思想解放的風暴。

二、胡適發表《文學改良芻議》

1、胡適發表《文學改良芻議》,主張用本站代替文言文。(提倡文學改良八項主張)

2、陳獨秀 明確提出“文學革命”的口號。

三、文學巨匠——魯迅

1918年在《新青年》上發表短篇小説《狂人日記》,這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説。

四、中國近代化歷程

史學界普遍認為,在1919年以前,中國近代化歷程由學習西方的軍事器物(技術)——學習西方的政治制度——學習西方的思想文化。請列舉這三個階段中的重大事件。

1、學習西方的軍事器物(技術):洋務運動,學習西方先進軍事生產技術

2、學習西方的政治制度:維新變法:學習西方君主立憲制;辛亥革命:學習西方的民主共和制度

3、學習西方的思想文化:新文化運動,宣傳民主和科學

第10課清末明初的文化與教育

一、京師大學堂

1898年戊戌變法,光緒帝頒佈詔書,設立京師大學堂,這是中國近代第一所國家建立的最高學府,也是百日維新留下的唯一成果。(1912年改名為北京大學)

二、廢科舉、興學堂

1、1904年《奏定學堂章程》,是近代中國第一個以教育法令公佈並在全國實行的學制。

2、1905年,清政府廢除科舉考試。(嚴復對廢科舉的評價:此事乃吾國數千年中莫大之舉動,言其重要,直無異古者之廢封建,開阡陌。)

三、《申報》的創辦 19世紀70年代,在上海創辦。是中國近代第一份商業性報紙。

四、商務印書館的興辦 1897年在上海創辦,是中國近代規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機構之一。

第11課 社會生活的變遷

一、照相與電影的出現

1、照相術 19世紀30年代末在西方誕生,40年代以後傳入中國。

2、1896年,在上海徐園又一村是中國第一次放映電影。

1905年,中國人自己拍攝的第一部電影是京劇《定軍山》。(無聲電影)

二、服飾的變化

西服成為男士在正式場合首選服裝;中山裝是這一時期最有特色的服裝;

在女士服飾方面,高領服裝開始流行。

第13課偉大的開端

一、五四運動

1、導火線:巴黎和會上中國的正義要求遭到拒絕。

2、時間:1919年5月4日(五四青年節) 口號:外爭國權,內懲國賊(體現出五四運動的性質:是徹底地反帝反封建的愛國運動)

3、比較五四運動前期和後期的不同變化。

重心

鬥爭主力

鬥爭形式

前期

北京

學生

遊行集會

後期

上海

工人

罷工、罷市、罷課

4、結果:①罷免曹汝霖等賣國賊的職務;②拒絕在巴黎和約上簽字。

5、意義:五四運動是中國近代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事件,它標誌着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始。

6、五四精神: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愛國精神。(或者愛國、進步、民主、科學精神)

二、中國共產黨的誕生

1、時間:1921年7月23日 2、地點:上海,後轉移到浙江嘉興南湖

3、代表:毛澤東、董必武、李達等13人。

4、內容:大會確定黨的名稱為:中國共產黨;黨的奮鬥目標: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

黨當前的任務:組織工人階級,領導工人運動;黨的領導機構:中央局(陳獨秀為書記)

5、意義:中共一大正式宣告了中國共產黨的誕生,自從有了中國共產黨,中國革命面貌煥然一新了。

第14課國民革命的洪流

一、黃埔軍校的創建(全稱:中國國民黨陸軍軍官學校)

1、時 間:1924年5月 2、地 點:廣州黃埔

3、目 的:創造革命軍,挽救中國的危亡

4、性 質:國共合作後創立的一所革命軍校。

5、領導機構:孫中山任總理;蔣介石為校長;廖仲愷為黨代表;周恩來為政治部主任

7、特 點:實行政治教育和軍事訓練並重,尤其注重培養學生的愛國思想和革命精神

8、作 用:培養了一大批優秀的政治和軍事人才,為國民革命軍的建立和北伐戰爭的勝利進行奠定了基礎

二、北伐戰爭

1、時間和主力:1926、7,國民革命軍 2、對象:吳佩孚、孫傳芳、張作霖

3、方針:集中精力、各個殲敵:先消滅吳佩孚;然後消滅孫傳芳;最後北上,消滅張作霖

4、先鋒:葉挺獨立團,取得汀泗橋、賀勝橋戰役的勝利為第四軍贏得“鐵軍”的稱號。

5、結果:消滅了吳佩孚、孫傳芳的主力,北伐戰爭取得巨大勝利。

6、北伐的目的有沒有達到?原因是什麼?

答:北伐的目的是推翻帝國主義和封建軍閥的統治,統一全國。而最後的結果是消滅了吳佩孚、孫傳芳的主力,沒有消滅張作霖的統治,沒有打倒帝國主義和統一全國。

原因在於: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右派背叛了革命。

三、南京國民政府的成立

1927年4月,蔣介石在南京成立“國民政府”,南京國民政府代表大地主大資產階級利益。

它標誌着國民黨反動統治的開始。

第15課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一、八一南昌起義

1、時間:1927年8月1日(八一建軍節)

2、領導:周恩來、賀龍、葉挺、朱德

3、結果:勝利後,在轉戰中失敗。

4、意義:南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成為中國共產黨創建人民軍隊、獨立領導武裝鬥爭的開始,它在中國共產黨歷史上開闢了一個新時期。

二、革命搖籃井岡山

1、秋收起義:1927年9月毛澤東領導工農革命軍在湖南起義。

2、井岡山革命根據地:中國革命史上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毛澤東創建。

意義: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開闢是中國共產黨探索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這一正確革命道路的開始。

3、井岡山會師:1928年4月毛澤東與朱德在井岡山勝利會師部隊改編為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

三、紅軍長征

(1)原因:紅軍第五次反“圍剿”失利。

(2)時間:1934年10月—1936年10月

(3)經過:從中央革命根據地出發——突破四道封鎖線——解放遵義——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翻雪山→過草地

→甘肅會寧會師(紅一、二、四方面軍三大主力會師,宣告長征勝利結束)。

(4)遵義會議(1935年1月)

①內容:確立了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中央的正確領導

②意義:是黨的歷史上生死攸關的轉折點。

(5)長征勝利意義:是中國革命轉危為安的關鍵。表明中國共產黨和中國工農紅軍是一支不可戰勝的力量。

(6)長征精神:艱苦奮鬥、百折不撓,嚴守紀律,不怕犧牲,堅定信念等。

(7)長征經歷的大山:五嶺、烏蒙山、岷山 大河:金沙江、大渡河

從南昌起義、秋收起義中得到的教訓:把工作重心由城市轉移到農村。

星星之火指代: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建立。

第四單元 抗日戰爭

第17課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

一、九一八事變(局部抗戰)

1、概括:1931.9.18,日本誣陷中國軍隊炸燬柳條湖段鐵路,炮擊東北軍駐地北大營,攻佔瀋陽城。

2、結果:由於蔣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半年內東北三省淪陷敵手。

二、不朽的民族戰歌

聶耳的代表作是《義勇軍進行曲》。(電影《風雲兒女》片尾曲,田漢作詞。)

三、西安事變(雙十二事變)

1、事件:1936年12月12日,張學良、楊虎城在西安發動“兵諫”扣押蔣介石,並向全國發表通電,提出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稱為“西安事變”。

2、結果:和平解決

3、影響(意義):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成為時局轉變的關鍵,它標誌着國共兩黨第二次合作初步形成,預示了團結抗日新局面的到來。

4、評價張楊二人:他們以國家和民族的利益為重,不計個人的得失,是中華民族千古功臣。

第18課 全民族抗戰的興起

一、盧溝橋事變(七七事變)(全面抗戰)

1、時間:1937年7月7日 2、地點:北平

3、經過:日本以軍事演習為名,向中國駐軍發動突然進攻,中國軍隊奮起抵抗。

4、影響:全國性抗日戰爭爆發。

二、南京大屠殺

1、時間:1937年12月(持續六週)

2、手段:集體槍殺、焚燒、活埋、砍頭、軍犬撕咬等

3、結果:屠殺中國軍民30萬人以上。

三、共赴國難

對軍隊進行改編:中國工農紅軍改編為八路軍;南方八省的游擊隊改編為新四軍

閲讀下列材料:

關於南京大屠殺,日本一直否認其存在,並在中學歷史教材中把“侵略”該為“進入”,把南京大屠殺改寫成南京事件。而參加過侵華戰爭的日本老兵東史郎把他戰時日記公佈於世,卻引起一場官司敗訴。

請回答:(1)説出南京大屠殺的時間及屠殺的人數 (1937.12 30萬)

(2)日本政府為什麼要修改教科書

否認南京大屠殺,推卸戰爭責任。

(3)東史郎的做法説明了什麼

歷史不能篡改,日本侵華歷史不能掩蓋

(4)由此事件談談你的看法

勿忘國恥,警惕日本軍國主義的復活。

珍惜和平,認真學習,為實現中國富強而努力。

八年級歷史必背知識點 篇七

洋務運動:19世紀60年代~90年代。

1、目的:維護清政府的封建統治。

2、代表人物:中央——恭親王奕?;地方——李鴻章、左宗棠、曾國藩、張之洞

3、口號:前期以“自強”為口號,後期以“求富”為口號。

4、主要內容:①、創辦軍事工業:安慶內軍械所(曾國藩)、江南製造總局(李鴻章、曾國藩)、福州船政局(左宗棠)等。②、創辦民用工業:上海輪船招商局(李鴻章)、漢陽鐵廠(張之洞)、湖北織布局(張之洞)③、籌建海軍(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軍)④、興辦新式學堂(近代第一所新式學校:京師同文館)。

5、性質:洋務運動是一次失敗的封建統治者的自救運動。

評價:洋務運動發生在中國近代社會新舊交替的特殊歷史階段,是一次失敗的封建統治者的自救運動。洋務派的主觀目的是維護封建統治,而不是把中國引向資本主義。它沒有使中國富強起來,但引進了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使中國出現了第一批近代企業。洋務運動為中國近代企業積累了生產經驗,培養了技術力量,在客觀上為中華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為中國的近代化開闢了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