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打草驚蛇的成語故事精彩多篇

打草驚蛇的成語故事精彩多篇

打草驚蛇的典故: 篇一

南唐時候,當塗縣(現安徽省馬鞍山市下轄的一個縣)的縣令叫王魯。這個縣令貪得無厭,財迷心竅,見錢眼開,只要是有錢、有利可圖,他就可以不顧是非曲直,顛倒黑白。在他做當塗縣令的任上,幹了許多貪贓枉法的壞事。

常言説,上樑不正下樑歪。這王魯屬下的那些大小官吏,見上司貪贓枉法,便也一個個明目張膽幹壞事,他們變着法子敲詐勒索、貪污受賄,巧立名目搜刮民財,這樣的大小貪官竟佔了當塗縣官吏的十之八九。

因此,當塗縣的老百姓真是苦不堪言,一個個從心裏恨透了這批狗官,總希望能有個機會好好懲治他們,出出心中怨氣。

一次,適逢朝廷派員下來巡察地方官員情況,當塗縣老百姓一看,機會來了。於是大家聯名寫了狀子,控告縣衙裏的主簿等人營私舞弊、貪污受賄的種種不法行為。

狀子首先遞送到了縣令王魯手上。王魯把狀子從頭到尾只是粗略看了一遍,這一看不打緊,卻把這個王魯縣令嚇得心驚肉跳,渾身上下直打哆嗦,直冒冷汗。

原來,老百姓在狀子中所列舉的種種犯罪事實,全都和王魯自己曾經幹過的壞事相類似,而且其中還有許多壞事都和自己有牽連。狀子雖是告主簿幾個人的,但王魯覺得就跟告自己一樣。他越想越感到事態嚴重,越想越覺得害怕,如果老百姓再繼續控告下去,馬上就會控告到自己頭上了,這樣一來,朝廷知道了實情,查清了自己在當塗縣的胡作非為,自己豈不是要大禍臨頭!

王魯想着想着,驚恐的心怎麼也安靜不下來,他不由自主地用顫抖的手拿筆在案卷上寫下了他此刻內心的真實感受:“汝雖打草,吾已驚蛇。”寫罷,他手一鬆,癱坐在椅子上,筆也掉到地上去了。

那些幹了壞事的人常常是做賊心虛,當真正的懲罰還未到來之前,只要有一點什麼聲響,他們也會聞風喪膽。

打草驚蛇便出自這個典故,原指懲罰了別人,也警戒了自己。後喻指做事不密,致使人有所戒備。

打草驚蛇的近義詞/反義詞如下: 篇二

近義詞:顧此失彼、操之過急、風吹草動、急功近利、打草蛇驚、因小失大

反義詞:引蛇出洞、紋絲不動、敲山震虎、欲擒故縱

用打草驚蛇造句: 篇三

1、在野外要進入草叢時,切記要先打草驚蛇。

2、你最好別打草驚蛇,老闆很喜歡peter,而你只是沒沒無聞的小人物。還是放聰明點兒,別吭聲,等待時機。

3、警方守候多日,就是怕打草驚蛇,讓歹徒溜了。

4、連長告訴我們,不要打草驚蛇,要對敵人進行圍攻。

5、你打草驚蛇了驚什麼蛇?

6、我爬山時一定帶根棍子,既可以當枴杖,又可以打草驚蛇。

7、這個計謀的關鍵在於避免打草驚蛇,等對方鬆懈後,可一舉進攻。

8、對方似仍未察覺,我們先按兵不動,免得打草驚蛇。

9、最後他們決定最好不要打草驚蛇並且不再進一步討論這個問題。

10、他的第二個衝動是不必打草驚蛇。

猜你感興趣:

打草驚蛇的漢語詞典解釋: 篇四

打草驚了草裏的蛇。原比喻懲罰了甲而使乙有所警覺。後多比喻做法不謹慎,反使對方有所戒備。

●《俚語證實·打草驚蛇》引《續常談》作「汝雖打草,吾已驚蛇」。注云:「言汝訴主簿貪賄如打草,則我為蛇之被驚知戒矣。」後用以喻作事泄密而驚動對方。

●元白樸《牆頭馬上》第三摺:「誰更敢倒鳳顛鸞,撩蜂剔蠍,打草驚蛇,壞了咱牆頭上傳情簡帖。」

●馬烽西戎《呂梁英雄傳》第十回:「老武趕緊告訴大家,事情要慢慢幹,不要性急,走漏了風聲,打草驚蛇,就會壞了大事。」亦作「打草蛇驚」。

●《景德傳燈錄·省念禪師》:「問:‘四眾圍觀,師説何法?’師曰:‘打草蛇驚。’」

●宋朱熹《答黃仁卿書》:「但恐見黃商伯狼狽後,打草蛇驚,亦不敢放手做事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