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楊萬里《春日》詩意賞析【精品多篇】

楊萬里《春日》詩意賞析【精品多篇】

《春日》翻譯及賞析 篇一

春日行

朝代:唐代

作者:張籍

春日融融池上暖,竹牙出土蘭心短。草堂晨起酒半醒,

家僮報我園花滿。頭上皮冠未曾整,直入花間不尋徑。

樹樹殷勤盡繞行,攀枝未遍春日暝。不用積金著青天,

不用服藥求神仙。但願園裏花長好,一生飲酒花前老。

譯文

皇宮深深樓閣高聳雲霄,金色的蛟龍盤旋在堂前華麗的柱子上,美女們在窗前化粧打扮,玉手撫動琴絃,美妙的箏聲隨春風吹落,傳入遊樂的君王的耳裏,這應該是那首《昇天行》吧。泛舟在白蓮池上,如蓬萊仙境一般,樓船劃破湖面急促前進,驚起陣陣波浪。眾多的宮女們奏起音樂唱起歌曲,敲打鐘鼓的聲音都要使宮殿轟倒。這是多麼壯觀的天下百姓歌舞太平的場面呀。只要君王於民休養生息,百姓就會安居樂業,天下太平。天庭上三十六個天帝要來迎接,仙人們駕着彩雲翩然而下。但皇帝不願意隨他們而去,寧願留在人間。皇帝豈能像軒轅氏那樣,乘龍飛天而去,不顧他的子民,獨自來往於青天之上?小臣我祝願皇帝壽比南山,陛下的英名萬古流芳。

註釋

①紫清:紫微清都之所,天帝居住的地方。

②弦將手語:意思是弦與手摩擦而成聲。

③《昇天行》:古樂府名。

④天池:指御園的池沼。

⑤三十六帝:道教傳説有三十六天帝。

⑥鎬京:西周武王建都鎬京,在長安縣西北十八里,自漢武帝后遺址淪陷。這裏代指國都。

簡析

《春日行》,時景二十五曲之一,本詠春遊,李白擬作詠君王遊樂之詞。唐玄宗春日泛遊白蓮池,召李白作辭。時李白已酒醉翰林苑,乃命高力士扶以登舟,即興而作。

作者: 篇二

朱熹(1130—1200),字元晦,宋朝徽州婺源人,是繼孔孟之後的儒家大師和理學家。他的詩自然清新,寓意含蓄,簡練明快,很多作品成功地表現了大自然的壯麗秀美和詩人的遠大胸懷。

楊萬里《春日》閲讀答案 篇三

(1)本詩語言“常中見巧、平中見奇”。試簡要賞析“隨”“着”兩字的妙處。

(2)本詩運用了動靜結合的手法,試從全詩的角度簡要賞析之。

【參考答案】

(1)【答案】“隨”字寫詩人遠望春天的天空、原野,將滿目春意盡情寫出;同時表現了詩人愉悦、自得之情。“着”字寫斜陽照山樹,既表現了樹之英姿,又寫出殘陽之烈,使日與樹互相映襯。

(2)【答案】天空高遠,山樹鬱鬱葱葱,夕陽光輝燦爛,是為靜景;犬吠聲洪亮,人行半山中,是為動景;既表現了春意盎然,又表現了人行之精神倍增。

春日原文、翻譯及全詩賞析 篇四

春日

一夕輕雷落萬絲,霽光浮瓦碧參差。

有情芍藥含春淚,無力薔薇卧曉枝。

翻譯

輕雷響過,春雨淅瀝而下。雨後初晴,陽光投射在剛剛被雨洗過的蒼翠碧瓦上。

經歷春雨的芍藥花上飽含雨露,彷彿含淚的少女情意脈脈。薔薇橫卧,好似無力低垂,惹人憐愛。

註釋

絲:喻雨。

浮瓦:晴光照在瓦上。

霽光:雨天之後明媚的陽光。

霽:雨後放晴。

參差:高低錯落的樣子。

芍藥:一種草本植物,這裏指芍藥花。

春淚:雨點。

賞析

這首詩寫雨後春景。瞧,雨後庭院,晨霧薄籠,碧瓦晶瑩,春光明媚;芍藥帶雨含淚,脈脈含情,薔薇靜卧枝蔓,嬌豔嫵媚。這裏有近景有遠景,有動有靜,有情有姿,隨意點染,參差錯落。全詩運思綿密,描摹傳神,自具一種清新、婉麗的韻味,十分惹人喜愛詩人捕捉到春雨“萬絲”的特徵,把鏡頭的焦點對準了庭院一角,攝下了一幅雷雨後晴春曉日的精巧畫面。

通過對偶形式,擬人手法,襯托庭院的華麗,描繪了芍藥和薔薇百媚千嬌的情態。芍藥亭亭玉立、薔薇攀枝蔓延,故各有“含春淚”之態、“無力卧”之狀。因其體物入微,情致藴藉,通篇自具一種清新婉麗的韻味,展示了詩人對自然界景物、現象敏鋭的觀察力、感受力和攝取力、表現力。在意境上以“春愁”統攝全篇,雖不露一“愁”字,但可從芍藥、薔薇的情態中領悟,又曲折體現了詩人由於宦途艱險而形成的多愁善感的性格。

“一夕輕雷落萬絲,霽光浮瓦碧參差。”雷是“輕”的,雨如“絲”般,春雨的特色詩人只用兩個字就揭示出來了。那碧綠的琉璃瓦,被一夜春雨洗得乾乾淨淨,晶瑩剔透,猶如翡翠,瓦上還沾有水珠,在晨曦的輝映下,浮光閃閃,鮮豔奪目,令人心曠神怡——這是第二句所寫的美

最“有情芍藥含春淚,無力薔薇卧曉枝。”這兩句詩人採用以美人喻花的手法,又加上對仗,確實是美不勝收。李白筆下“一枝紅豔露凝香”,白居易筆下剛出浴的“侍兒扶起嬌無力”的楊妃,和第三句有着驚人的相似之處。雨後的牡丹,猶如多情的少女,淚光閃閃,含情脈脈。最後一句令人想起《紅樓夢·史湘雲醉眠芍藥銦》那段描寫:湘雲“業經香夢沈酣,四面芍藥花飛了一身,滿頭臉衣襟上皆是紅香散亂。”這醉卧中渾身灑滿落花的史湘雲,情思綿綿,百媚千嬌,多像“無力薔薇卧曉枝”。

《春日》因其體物入微,情致藴藉,通篇自具一種清新婉麗的韻味,在意境上以“春愁”統攝全篇,雖不露一“愁”字,但可從芍藥、薔薇的情態中領悟,又曲折隱晦的反映了詩人由於對宦途命運艱險的恐懼,而形成的多愁善感的心理。

《春日》翻譯及賞析 篇五

一夕輕雷落萬絲,霽光浮瓦碧參差。

有情芍藥含春淚,無力薔薇卧曉枝。

「註釋」

1、選自《淮海集》。 秦觀(1049~1100),宋代文學家,號淮海居士,高郵(今屬江蘇)人

2、絲:喻雨。

3、浮瓦:晴光照在瓦上。

4、霽(jì)光:雨天之後明媚的陽光。霽:雨後放晴。

5、參差:高低錯落的樣子。

6、芍藥:一種草本植物,這裏指芍藥花。

7、春淚:雨點。

「翻譯」

輕雷響過,春雨淅瀝而下。雨後初晴,陽光好象在剛剛被雨洗過的碧瓦間浮動。春雨過後,芍藥含淚,情意脈脈;薔薇橫卧,嬌態可掬,惹人憐愛。

「鑑賞」

這首詩寫雨後春景。瞧,雨後庭院,晨霧薄籠,碧瓦晶瑩,春光明媚;芍藥帶雨含淚,脈脈含情,薔薇靜卧枝蔓,嬌豔嫵媚。這裏有近景有遠景,有動有靜,有情有姿,隨意點染,參差錯落。全詩運思綿密,描摹傳神,自具一種清新、婉麗的韻味,十分惹人喜愛 詩人捕捉到春雨“萬絲”的特徵,把鏡頭的焦點對準了庭院一角,攝下了一幅雷雨後晴春曉日的精巧畫面。通過對偶形式,擬人手法,襯托庭院的華麗,描繪了芍藥和薔薇百媚千嬌的情態。芍藥亭亭玉立、薔薇攀枝蔓延,故各有“含春淚”之態、“無力卧”之狀。因其體物入微,情致藴藉,通篇自具一種清新婉麗的韻味,展示了詩人對自然界景物、現象敏鋭的觀察力、感受力和攝取力、表現力。在意境上以“春愁”統攝全篇,雖不露一“愁”字,但可從芍藥、薔薇的情態中領悟,又曲折體現了詩人由於宦途艱險而形成的多愁善感的性格。

“好雨知時節”,在一夕隱隱春雷的召喚下,它“隨風潛入夜”,它“潤物細無聲”。雷是“輕”的,雨如“絲”般,春雨的特色詩人只用兩個字就揭示出來了。

那碧綠的琉璃瓦,被一夜春雨洗得乾乾淨淨,晶瑩剔透,猶如翡翠,瓦上還沾有水珠,在晨曦的輝映下,浮光閃閃,鮮豔奪目,令人心曠神怡——這是第二句所寫的美。

最妙的是後兩句,詩人採用以美人喻花的手法,又加上對仗,確實是美不勝收。

李白筆下“一枝紅豔露凝香”,白居易筆下剛出浴的“侍兒扶起嬌無力”的楊妃,和第三句有着驚人的相似之處。雨後的牡丹,猶如多情的少女,淚光閃閃,含情脈脈。

最後一句令人想起《紅樓夢·史湘雲醉眠芍藥銦》那段描寫:湘雲“業經香夢沈酣,四面芍藥花飛了一身,滿頭臉衣襟上皆是紅香散亂。”這醉卧中渾身灑滿落花的史湘雲,情思綿綿,百媚千嬌,多像“無力薔薇卧曉枝”。

《春日》翻譯及賞析 篇六

春日

韶光大半去匆匆,幾許幽情遞不通。

燕未成家寒食雨,人如中酒落花風。

一窗草憶濂溪老,五畝園思涑水翁。

無賦招魂成獨嘯,且排春句答春工。

古詩簡介

《春日》是吳錫疇所作一首感春傷時的七言律詩。它與作者其他純然讚頌田園之樂的作品頗為不同,它隱曲地透露了哀國的憂思。

翻譯/譯文

人生年華一大半已經匆匆過去了,內心有不少隱祕之情難以表達和傾訴。

燕子在寒食節的雨中飛來飛去,銜泥築巢。我自己卻像那落花之中喝醉了酒的人。

窗外的青草惦記着濂溪老周敦頤,幾畝田園思念着涑水翁司馬光。

我沒有寫招魂賦只能讓屈原去獨自狂嘯了,姑且排上一段春詩來回應春天的造化之功。

註釋

濂溪老:即周敦頤,晚年定居於廬山,世稱濂溪先生。

涑水甕:指司馬光,陝州縣(今屬山西)涑水鄉人,世稱涑水先生。

賞析/鑑賞

作者吳錫疇,南宋末年人,死後第三年南宋即滅亡。他刻志於學,慕東漢隱士徐穉、茅容之為人。鹹淳間,南康守葉閶聘他做白鹿洞書院堂長,他不做,以閒居山林為樂。性喜藝蘭,自號“蘭皋子”,因此就用它來命名自己的文集,寓幽獨自芳之意(事見《四庫全書總目》、《休寧縣誌》)。

這首詩的開頭,與宋代許多名家,如蘇軾、秦觀、陳與義等寫《春日》的詩不同,他們都是從寫景入手,而作者卻直抒胸臆:“韶光大半去匆匆,幾許幽情遞不通。”他感歎韶光過得太快,內心有一種鬱結隱密之情難以傾訴。這“幽情”究竟是什麼?從表面看似是傷春,從全詩看它暗含着憂國傷時的隱痛。盛春已經過去了,這大宋朝的國運不也如美好春光一樣一去不復返了麼!故這“幽情”既是傷春,亦是憂國,她渾然一體,隱約朦朧,難以表述,因而使詩人感到鬱悶惆悵。

頷聯緊承首聯之意,寫詩人在春景中所見所感:“燕未成家寒食雨,人如中酒落花風。”上句寫眼前景,下句抒胸中情。燕子在寒食節的雨中飛來飛去,銜泥築巢,引起詩人無限感慨:燕現時雖未成家,但終有成窩安家之日,而宋朝大勢已去,無法挽回。人在落花時節如“中酒”一樣昏昏沉沉,黯然傷情。這既寫出了梅雨季節身體不適的感受,又寫出了傷時的精神狀態,把生理和心理上萎靡困頓,哀怨憂愁表現得神形兼似,至妙入微!這一聯由於畫面別具一格。頗受世人的讚賞。《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説:“春日詩‘燕未成家寒食雨,人如中酒落花風’句,又為方岳所賞,並見於方岳跋中。然集中佳句,似此者尚頗不乏,嶽偶舉其一二耳。蓋其刻意清晰,雖不免偶涉纖巧,而視宋季潦倒率易之作。則尚能生面別開。”

頸聯,是上二聯思想情緒的轉折和過渡,作者輕輕盪開其幽情,以草木娛已。“一窗草逆濂溪老,五畝園私涑水翁。”濂溪老,指周敦頤。他晚年定居於廬山,世稱濂溪先生。涑水翁,指司馬光,陝州夏縣(今屬山西)涑水鄉人,世稱涑水先生;神宗時居洛十五年,以讀書、釣魚、採藥、灌花為樂。他曾寫《獨樂園記》,記載了這一悠閒自得的生活。作者以“濂溪老”、“涑水翁”喻己,借田園隱逸生活遣懷。聯中“逆”“私”二字用得極為精到。逆,迎接之意。私,當“偏愛”解釋。這兩句用擬人的手法,賦予綠草田園以人性人情,寫出它們對其主人公的親暱之狀,曲折而深切地表現了詩人對田園生活的喜愛之情。這兩字寫活了田園,深化了人物性格。而《蘭皋集》(宜秋館彙刊宋人集)作“憶”“思”,使詩意單調,面面呆板,詩意索然。

尾聯進一步明朗前意,以超脱現實的閒適態度來排解幽情。“無賦招魂難獨笑,且排春句答春工”。招魂,用屈原《離騷》典。秦昭王騙楚懷王至秦國,威脅他割地,懷王不從,昭王將其拘留,三年後客死於秦。正在流放中的屈原,得此消息,寫了《招魂》,表示了對死於異國的懷王的弔唁和對楚國命運的哀傷。作者生活在偏安一隅的南宋,回想靖康之難,徽宗、欽宗被金人擄至北方,終死於五國城,其遭際頗似楚懷王。北宋滅亡,南宋依然不振,至作者生活的年代已危在旦夕。他心中自是不能平靜,但説“無賦”,是剋制感情,毅然予以超脱。因為“招魂”不但無濟於事,反添憂傷,倒不如置之度外為好,更何況自己難得有這種清歡的時候,姑且賦詩遣興以酬答春天造化之工吧!上句“無賦”,用得果斷!下句“且排”,實屬無可奈何,其“幽情”雖得以暫時排解,但又怎能從心中消除呢!從這裏可以看出作者內心深處無法忘懷現實的矛盾痛苦,但他又畢竟是位隱逸詩人,故終以逃避現實以求解脱。

“幽情”是全詩的主題,起承轉合、凝聚開化,均以此為中心,詩情畫意、主體客體融而為一,造語新穎,在藝術上頗具特色。

《春日》翻譯及賞析 篇七

漢宮春·立春日

春已歸來,看美人頭上,裊裊春幡。無端風雨,未肯收盡餘寒。年時燕子,料今宵夢到西園。渾未辨,黃柑薦酒,更傳青韭堆盤?

卻笑東風,從此便薰梅染柳,更沒些閒。閒時又來鏡裏,轉變朱顏。清愁不斷,問何人會解連環?生怕見花開花落,朝來塞雁先還。

翻譯

從美人登發上的裊裊春幡,看到春已歸來。雖已春歸,但仍時有風雨送寒,似冬日徐寒猶在。燕子尚未北歸,料今夜當夢迴西園。已愁緒滿懷,無心置辦應節之物。

東風自立春日起,忙於裝飾人間花柳,閒來又到鏡裏,偷換人的青春容顏。清愁綿綜如連環不斷,無人可解。怕見花開花落,轉眼春逝,而朝來塞雁卻比我先回到北方。

註釋

春幡:古時風俗,每逢立春,剪綵綢為花、煤、燕等狀,插於婦女之發,或綴於花枝之下,曰春播,也名恬勝,綵勝。

無端:平白無故地。

年時燕子:指去年南來之燕。

酉園:漢都長安西邦有上林苑,北宋都城汴京西門外有瓊林苑,都稱西園,專供皇帝打獵和遊賞。此指後者,以表現作者的故國之思。

渾:全然。

黃柑薦灑:黃柑酪制的臘酒。立春日用以互獻致貿。

更傳:更談不上相互傳送。

黃梅染柳:吹得梅花飄香、柳絲泛綠。

鏡裏轉變朱顏:謂年華消逝,鏡裏容顏漸老。

更:何況。

解連環:辛詞用此喻憂愁難解。

生怕:最怕,只怕。

塞雁:去年由塞北飛來的大雁。

賞析二

辛棄疾的青少年時代是在北方度過的。當時的中國北方,已為金人所統治,辛棄疾的家鄉山東也不例外。他是在宋高宗紹興三十二年從金國歸於南宋的。據鄧廣銘先生考證,這首詞是他南歸之初、寓居京口時所作的一首詞。

此詞上片通過立春時節景物的描繪,隱喻當時南宋不安定的政局。開頭“春已歸來”三句,點明立春節候。按當時風俗,立春日,婦女們多剪綵為燕形小幡,戴之頭鬢。故歐陽修《春日帖子》中有“共喜釵頭燕已來”之句。“無端風雨”兩句,既指自然界的氣候多變,也暗指南宋最高統治集團驚魄不定、碌碌無為之態,宛如為餘寒所籠罩。“年時燕子”三句,作者由春幡聯想到這時正在北飛的燕子,可能已經把他的山東家園作為歸宿了。“年時”即去年之意,這説明作者作此詞時,離別他的家鄉才只一年光景。接下去“渾未辦”三句,是説作者新來異鄉,生活尚未安定,春節到了,連旨酒也備辦不起,更談不到餚饌了。

詞的下片進一步抒發作者自己的憂國懷鄉之情。“卻笑東風從此”三句,作者想到立春之後,東風就會忙於吹送出柳綠花江的一派春光。“閒時又來鏡裏,轉變朱顏”,語雖虛擬,實際表達了作者初歸南宋急欲報國、收復失土的決心,深恐自己磋砣歲月,年華虛度。這裏説的“清愁”,實際是作者的憂國憂民的情懷。“解連環”,是用《戰國策》秦昭王送玉連環給齊國王后,讓她解開的故事。當時的齊王后果斷機智地把玉連環椎破,使秦的詭計流於破產。但環顧當前,南宋最高統治集團中人,誰是能作出抗金的正確決策的智勇人物呢?“生怕”,即“甚怕”。“生怕見、花開花落,朝來塞雁先還。”表示作者對於恢復事業的擔憂,深恐這一年的花由盛開又覆敗落,而失地卻未能收復,有家仍難歸去,言語、句流露出一絲的惆悵。

從這首詞的思想內容看,雖不能確斷其為辛棄疾南歸後所寫的第一首詞,但必為初期之作。在這首詞中,他對於恢復大業的深切關注,他的激昂奮發的情懷,都已真切地表達出來。

賞析三

全詞緊扣立春日的所見所感來寫,賦予節物風光以更深的含意,於哀怨中帶嘲諷,內涵充盈深沉。開篇用典,妥帖自然,不露痕跡,正是“使事如不使也”。而以“裊裊”形容其搖曳,化靜為動,若微風吹拂,更見春意盎然。從思想內容看,雖不能確斷其為辛棄疾南歸後所寫的第一首詞,但必為初期之作。辛棄疾對於恢復大業的深切關注,作者的激昂奮發的情懷,都已真切地表達出來。

上片起韻點題,寫大地春回的立春日風景。立春日是春天到來的信號,表現這節物風光。作者以一“看”字,將春天的氣息,通過婦女們立春日的頭飾——裊裊春幡散佈出來,暗示出作者對於春歸的喜悦。以下一韻,不直接往前寫去,卻反挑一筆,寫出對寒風冷雨阻礙春來的幽怨。以下突然寫到燕子,用比興法推出懷念故國的感情。因為餘寒未盡,春社未至,那去年秋時南來的燕子,不能回到北方故國的“西園”去。但燕子雖然無法歸去,作者卻生派它一個“西園夢”。一個“料“字,化無理為有趣,表明這燕子,已經成了作者思念故國的精神象徵。而燕子只能“夢”而不能“到”西園,暗示西園所在的汴京,依然被金人所掌握,所以作者徒有故國之思,卻不能一探故里。借燕傳情,頗為沉痛。以下回到立春日風光中來,黃柑薦酒,青韭推盤,這立春日應備的食品,現在作者卻無心準備,並且顯得心煩意亂。作者沒有明言原因,但通過上下文語境,人們可以明白,是濃烈的故國之思,和時光流逝、英雄無用的悲傷,使作者完全亂了方寸,連節日應酬也無心去為之了。

下片寫對春天再來的種種感受,把筆由立春日探進整個春天裏去。換頭先以一“笑”字,故意打散上片中的緊張和煩亂情緒,並領起以下五句。其所“笑”者,一為東風染遺梅柳,染追花草,使萬紫千紅的春天漸次到來,作者取笑東風的從此不得消閒;二是東風偶爾清閒時,不過是把鏡中人的朱顏轉換成衰老的模樣。在這春天越來越華美而作者越來越衰老的對照中,作者“笑”着,但分明含着淚水。因為自然永在而人生易老,在忙得不得了的東風面前,作者所感覺到的是志士投閒、英雄無用而徒任芳華流逝的生命悲哀。由此可知,換頭的“笑”字,在抒情上得內緊外鬆、甚至正話反説的趣味。以下直接歸為正話正説,極言清愁難消。作者化用“解連環”的典故,表明白己不斷滋生、越積超重的清愁,正像一個不見首尾的連環一樣,不打碎則無法解開連環,也就是説,這是一種與生命共始終的感情。此處“問何人”一語,下得悽側,它向外探詢的口吻,寫足了作者被沉沉的家國之倩、生命之悲所縈繞,急於擺脱又無可擺脱的痛苦。它含蓄地表明瞭對於南宋統治者不思恢復、放廢英雄的怨尤。最後一韻,直探進暮春裏去,寫作者怕見花開花落的心情,和看見暮春時大雁自由北還而傷痛於作者的人不如雁。這裏有惜春惜時的感情,有懷念故國的感情,也有對於南宋統治者久不作恢復之計的怨尤。至此,不僅上片中的無端幽怨和煩亂得到了解釋,而且全詞的主旨也從這花開花落、塞雁先還的意象中脱跡而出。

全詞結構嚴謹,意境幽遠,內涵豐富;同時運用比興手法,使風雨、燕子、西園、梅柳、塞雁等物在本意之外,構成富有象徵意味的形象體系,使此詞傳情含蓄而深沉,留給人審美再創造的餘地很大。

賞析一

古稱“立春”春氣始而建立,黃河中下游地區土壤逐漸解凍。《歲時風土記》:“立春之日,士大夫之家,剪綵為小幡,謂之春幡。或懸於家人之頭,或綴於花枝之下。”南朝·陳·徐陵《雜曲》:“立春歷日自當新,正月春幡底須故”。開篇用典,妥帖自然,不露痕跡,正是“使事如不使也”。而以“裊裊”形容其搖曳,化靜為動,若微風吹拂,更見春意盎然。但一接意緒悽迷:“無端風雨,未肯收盡餘寒”。手法頗似李清照《永遇樂》:“元宵佳節,融和天氣,次第豈無風雨”,都非只指自然界的天時變化。“年時燕子,料今宵、夢到西園”,意思是説:如今已立春,去年秋日南來的燕子正往北風,或許它們今夜會夢宿西園吧。“西園”,原指供皇帝遊獵的場所,因其地處京城西郊,故稱西園。《後漢書》卷八《孝靈帝紀》:“中平五年八月,初置西園八校尉”。北宋都城汴京西門外,有瓊林苑,亦稱西園,此應指後者。從“年時燕子”句看,此詞大約作於辛棄疾南歸後不久。寄情於燕,令人尋味不盡。“黃柑薦酒”,黃柑釀製的臘酒。“青韭堆盤”,把韭菜等裝到五辛盤裏。據《本草綱目·菜部》稱:“五辛菜,乃元旦、立春,以葱、蒜、韭、蓼蒿、芥辛嫩之菜雜和食之,取迎新之意,號五辛盤”。故蘇軾《立春日小集戲李端叔》詩去:“辛盤得青韭,臘酒是黃柑”。“渾未辦”(還未辦、全然未辦),情境大異,如此良辰,其情緒之悵悵,浮漾紙面了。

下片繼寫“春已歸來”。試看:東風着意,她吹得梅花微綻,清香四溢;柳吐金絲,柔條婀娜;似乎一點兒閒空都沒有。可是偏於此前冠以“卻笑”二字,既淡出了“薰梅染柳”,春情畫意,又可見實中有虛,虛中有幻,在此“立春日”,不過是美麗的想象而已。緊接一轉説東風還會忙裏偷閒:“又來鏡裏,轉換朱顏”。頓挫盤鬱,至此始托出真情:“清愁不斷,問何人、會解連環?”《戰國策·齊策》六:“秦始皇(一作昭王)嘗使使者遺君王后玉連環,曰:‘齊多知,而解此環不?’君王后以示羣臣,羣臣不知解。君王后引椎椎破之,謝秦使曰:‘謹以解矣。’”此以清愁綿綿如連環不斷,無人可解,極言愁之多且深。最後一語破的:這愁是怕見花開花落,更是最怕去年由塞北來的大雁卻已先我而北還!那麼,這愁便也“憂端齊終南,澒洞不可掇”(杜甫《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了。

這首詞處處切《立春日》題目,以“春已歸來”開篇,寫民間是日歡樂習俗:裊裊春幡,黃柑薦酒,青韭堆盤,而自己對天時人事卻別有一番感觸:燕尚“夢到西園”,塞雁尚有鄉國之思,何況“渡江天馬南來”志在恢復中原的辛棄疾,能不別是一番滋味在心頭!“往日不堪重記省,為花長把新春恨”(《蝶戀花·戊申,元日立春,席間作》)。與此篇同一感慨。賙濟《宋四家詞選》眉批稱此首:“‘春幡’九字,情景已極不堪,燕子猶記年時好夢。黃柑、青韭,極寫宴安酖毒。換頭又提動黨禍,結用‘雁’,與燕激射,卻捎帶五國城舊恨。辛詞之怨,未有甚於此者。”雖説扯遠了些,但他畢竟看出了詞的主旨,與昔人詠節序的“率俗”之作迥異。不過“辛詞之愁”,並非“未有甚於此者”。如《摸魚兒》(“更能消幾番風雨”)、《賀新郎》(“綠樹聽啼鴂”)等,而前者因“詞意殊怨。……愚聞壽皇(孝宗)見此詞頗不悦”(羅大經《鶴林玉露》卷四)。只是此詞藉詠節序以抒國事,悲慨窒塞,鬱結於中,辭淺意深。稱得上是一篇“不必劍拔弩張,洞穿已過七紮”(陳廷焯《白雨齋詞話》卷一)之作。

創作背景

《漢宮春·立春日》作於宋孝宗隆興元年(1163年),作者寓居京口,剛剛成家。鄧廣銘先生在《稼軒詞編年箋註》“增訂三版題記”中説:“辛稼軒在‘錦襜突騎渡江初’的紹興三十二年,便已有了家室,亦即和先已寓居京口的範邦彥之女、範如山之妹成婚了。”

《春日》翻譯及賞析 篇八

春日

一春略無十日晴,處處浮雲將雨行。

野田春水碧於鏡,人影渡傍鷗不驚。

桃花嫣然出籬笑,似開未開最有情。

茅茨煙暝客衣濕,破夢午雞啼一聲。

古詩簡介

《春日》是北宋詩人汪藻創作的一首七言律詩。這首詩通過對春日出遊的見聞感受的描寫,描繪了一幅優美的春日圖,表達了作者對自然美景的喜愛。

翻譯/譯文

整個春日大概都沒有連續十天清明無雨的日子,到處都是在天上的雲彩攜帶着雨水漂浮而行。野外田裏的一潭綠油油的春水比鏡子還要碧綠光亮,古渡口邊人經過時水邊的鷗鷺卻自在不受驚嚇。籬笆外將開未開的桃花探頭伸出,看上去是如此嫣然含情。草屋頂煙雨靡靡,打濕了行客的衣裳,午後雞鳴一聲將人從閒夢中喚引回了現實。

註釋

⑴嫣然:美好貌。

⑵茅茨:茅草屋頂。煙暝:煙雨迷濛。

創作背景

這首詩約作於崇寧(1102-1106年)年間,作者任職宣州之時,一個春日裏,作者遊覽美景而作此詩。

賞析/鑑賞

汪藻此詩,把春日出遊的見聞感受次第展開,勝境紛呈疊出。入筆寫難得的好天氣,轉出野田春水,然後又轉出渡頭水鳥嬉遊,再轉出竹籬茅舍風光,夭桃含笑情態;又轉出霧氣迷濛,沽衣微濕,天色似瞑,引得午雞引吭啼鳴。無數富於詩情的片段,構成了逝通的春遊長卷,盎然春意有着強烈的吸引力。

這些景色誠然十分宜人,表面上詩中景物各自分立,似乎缺少勾連,很難形成一個整體。事實上,詩人用的是一種近乎現代戲劇中的“情意結構”手法,即又靠情節連繫,而以心中清意活動流貫全篇,似斷實連,另是一種獨特的章法。首句開門見山,表示春日多雨,次句具體描繪,補足上句之意。春日多雨,早擬出遊而苦無佳日;好容易才盼得放晴,足遂夙願,作者心情之欣喜可見。多雨之日終得放晴的欣欣情意籠置全詩,形成了一條線索。野田春水映映,一碧如鏡,固然賞心悦目;渡邊鷗鳥忘機,與人相親相近,自有物我欣然之趣;籬間夭桃臨風,似開未開,嫣然含笑,更覺深情。茅茨人家,柳昏煙暝;迷濛霧氣,沾衣欲濕;意境朦朧優美。作者忽聞一聲雞鳴,更覺寧靜安謐。全詩鏡頭累換,而詩人心情之欣悦,感受的新鮮,則迴環相貫。清詞麗句,信手組合,皆成妙諦。無怪乎張世南《遊宦紀聞》説此詩是汪藻幼年之作,詩人早年詩學江西派,此詩通篇用拗句,全法黃庭堅,然而拗峭之中,自具清麗之致,可謂剛外柔中。用筆之勁健不及黃,而温潤則過之。紀昀、呂留良分別評此詩“雅健”、“有骨”,實足以當之而無愧。

名家評價

張世南《遊宦紀聞》:“此詩一出,為詩社諸公所稱。”

紀昀《武英殿叢書·浮溪集》:“汪詩深醇雅健。”

呂留良《宋詩鈔·浮溪集》序:“汪詩高華有骨,興寄深遠。”

春日原文、翻譯及全詩賞析 篇九

亂後春日途經野塘

世亂他鄉見落梅,野塘晴暖獨徘徊。

船沖水鳥飛還住,袖拂楊花去卻來。

季重舊遊多喪逝,子山新賦極悲哀。

眼看朝市成陵谷,始信昆明是劫灰。

翻譯

經歷大亂,流落到南國他鄉,獨自徘徊,在落梅如雪的晴光野塘。

漁舟驚起水鳥,又翩然落下;拂不去的楊花,飄飄撲來偎人依傍。

昔日的友好知己啊,而今多已逝去,我和庾信一樣,暮年詩賦滿懷悲愴。

眼看繁華的宮闕街市毀成瓦礫,天崩地陷了,慘痛的浩劫大殃。

註釋

途經:路過。

季重:吳質字。

子山:庾信字。

朝市:朝廷與市肆。

陵谷:高岸、深谷。

劫:梵語“劫波”的省略。

創作背景

昭宗乾寧二年(895年),邰節度使王行瑜、鳳翔節度使李茂貞等引兵人京師,殺宰相韋昭度、李溪,長安大亂。昭宗逃入南山,轉石鎮。士民數十萬人逃出城,多中暑而死,詩人亦逃出長安,次年春日寫下這首詩。

賞析

“世亂他鄉見落梅,野塘晴暖獨徘徊。”詩一開頭,便點明瞭“世亂”這樣一個大的背景。“見落梅”而人在“他鄉”,便會自然而然地聯想到家鄉的梅花。南方“他鄉”的梅花已落,而遠在千里之外的故鄉梅花恐怕剛剛綻放吧。由此又想到故鄉是否依舊,親人們是否還都平安。然而,這一切卻無從得知。此時詩人在這荒涼的野塘之畔獨自徘徊。接下來二句“船沖水鳥飛還住,袖拂楊花去卻來”雖是寫眼前野渡無人、花鳥自得的悠然景色,實際上卻通過環境的死寂,側面地呈現出戰亂所造成的百姓流離,人口鋭減的現實。“飛還住”、“去卻來”又恰恰代表着詩人的悲怨憂慮,表現了“剪不斷、理還亂”,揮之不去,拂之還來的煩惱思緒。

“季重舊遊多喪逝,子山新賦極悲哀。”這是借用古人的故事,來敍述自己的痛苦境遇。詩人這裏以季重、子山自比,説舊遊之處許多老友都已死掉了,自己近來所作詩文極盡悲哀。這兩句,用典極為貼切、恰當,從大的社會歷史背景,到具體的感情脈絡,典故與現實都息息相關。因而,不僅淋漓盡致地表達出了詩人的思想感情,而且,大大豐富了語言的容量。

最後二句“眼看朝市成陵谷,始信昆明是劫灰,”也是用典。據傳,漢武帝開掘昆明池,在池底發現許多黑灰。到東漢明帝時,胡僧竺法蘭來中國,説:“世界終盡,劫火洞燒,此灰是也。”這二句是説:我親身經歷了戰亂眼看着繁華的都市化為灰燼,夷為荒涼的平地,才相信昆明池底之物確是劫灰,天地確是由成而毀。從“眼看”到“始信”,不僅説明了變遷之大令人難以置信,而且,其中藴藏着人生如夢的深切悲傷和無力迴天的哀訴。有着痛定思痛的徹骨之恨。語雖淡,但情至深。

這首詩在藝術上最大的特點是情感脈絡清晰、連貫,節奏性很強,聲音韻律與心緒的律動和諧統一。首聯是引子,觸景生情;頷聯主要表達一種情緒,創造出濃郁的悲愴氣氛。頸聯直切主題,鏤刻入骨,鮮明而深沉。尾聯寫所思所悟,言有盡而味無窮。

賞析: 篇十

《春日》這首詩描繪了春天風和日麗、生氣勃勃、百花競豔、萬物更新的美好景象,特別是“萬紫千紅總是春”一句,把春天寫活了,成為膾炙人口的千秋名句。

一般都認為這是一首遊春詩。從詩中所寫的景物來看,也很像是這樣。首句“勝日尋芳泗水濱”,“勝日”指晴日,點明天氣。“泗水濱”點明地點。“尋芳”,即是尋覓美好的春景,點明瞭主題。下面三句都是寫“尋芳”所見所得。次句“無邊光景一時新”,寫觀賞春景中獲得的初步印象。用“無邊”形容視線所及的全部風光景物。“一時新”,既寫出春回大地,自然景物煥然一新,也寫出了作者郊遊時耳目一新的欣喜感覺。第三句“等閒識得東風面”,句中的`“識”字承首句中的“尋”字。“等閒識得”是説春天的面容與特徵是很容易辨認的。“東風面”借指春天。第四句“萬紫千紅總是春”,是説這萬紫千紅的景象全是由春光點染而成的,人們從這萬紫千紅中認識了春天。這就具體解答了為什麼能“等閒識得東風面”。而此句的“萬紫千紅”又照應了第二句中的“光景一時新”。第三、四句是用形象的語言具體寫出光景之新,尋芳所得。

從字面上看,這首詩好像是寫遊春觀感,但細究尋芳的地點是泗水之濱,而此地在宋南渡時早被金人侵佔。朱熹未曾北上,當然不可能在泗水之濱遊春吟賞。其實詩中的“泗水”是暗指孔門,因為春秋時孔子曾在洙、泗之間絃歌講學,教授弟子。因此所謂“尋芳”即是指求聖人之道。“萬紫千紅”喻孔學的豐富多彩。詩人將聖人之道比作催發生機、點染萬物的春風。這其實是一首寓理趣於形象之中的哲理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