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導遊詞山東(精選20篇)

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整理了20篇《導遊詞山東》的範文,但願對你的工作學習帶來幫助,希望你能喜歡!當然你還可以在本站搜索到更多與《導遊詞山東》相關的範文。

導遊詞山東(精選20篇)

篇1:山東導遊詞

山東威海劉公島導遊詞 推薦度: 山東省勞動合同條例 推薦度: 山東省土地流轉合同 推薦度: 孔廟導遊詞 推薦度: 故宮導遊詞 推薦度: 相關推薦

山東導遊詞

大家好!今天由我負責帶大家遊覽開元洞。

洞口外

大家抬頭看,洞口上方“開元洞”三個字,是宋代理學家朱熹第25世孫、現故宮博物院研究員朱家縉先生所書,大家請往左上方看,在開元洞開放前夕,國內權威的巖溶地質專家曾對開元洞進行過考察論證,一致認為,開元洞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在長江以北是罕見的佈局,設計的精巧在山東省內獨一無二。因此,國內著名的巖溶專家趙俊芬親筆題寫了“山東第一洞”的美譽,開元洞當之無愧。

洞口內

各位遊客,大家抬頭看,上方這個小洞口就是最初發現開元洞的原始洞口,開元洞是一個廊道廳堂式洞穴,全長744。9米,由六個廳組成,有許許多多的景點、景物供大家觀賞,開元洞採用了我國先進的技術進行燈光佈局。各位遊客請您注意,進入洞內請不要吸煙,不要大聲喧譁,不要亂扔棄廢物,為了您的安全,請您不要到處攀登。好!現在讓我們共同欣賞山東第一洞神奇的地下世界。

洞中之洞景

這是洞中洞景,是開元洞比較老的一個支洞,長為30米,洞內鐘乳石密佈,景燈色彩斑讕,雖然小巧但十分別致好看,可惜無路可通,我們只能遠觀,到了第一廳時,我們還可以見到它。

迎客垂簾(平台處)

各位遊客,您看,雄偉壯觀的石旗、石幔、石幕徐徐地拉開了,那些被紅色燈光照亮的大型鐘乳石叫石旗,是洞頂滴水沉積物沿洞壁生長形成的。石灰巖在風化過程中,因地表、地下水的侵蝕,雕琢出這般景緻:石幔雲垂、石幕高掛,有如鬼斧神工。莫非億萬年前山水之精靈,心有靈犀,歡迎來此光顧的四方遊客!您望上看那輛御駕鸞車正緩緩向我們駛來,車中之人正向我們招手致意,歡迎各位遊客的到來。您再往上看,這漂亮的景觀就是我們剛剛看過的洞中之洞景。請大家往下看,下面就是開元洞第一廳“水簾洞廳”。

水簾洞廳

(邊走邊講走到傘形石筍前)各位遊客,開元洞第一廳—水簾洞廳歡迎您!這邊的鐘乳石以石幔為主。您能認一下哪些是石幔嗎?(給遊客留幾十秒時間)對,這些就是石幔,您瞧,這具白色傘形的叫石筍,石筍是洞頂滴水到洞底,鈣化物逐漸沉積,從洞底逐漸生長起來形成的,這是一種複合型石筍,隨着燈光的變幻,它可以給人們帶來不同的視覺效果,好,請大家往前走。(走到噴泉邊),大家看到的`這個噴泉,是我們開元洞唯一的一處人工景點。(不停步)開元洞的特點之一,就是洞廳高大開闊,最高和最寬的地方達30米,大家抬頭看洞頂,不知您此時是怎樣的感受?是不是在驚歎大自然的神奇力量,創造出這樣的奇異天地?

其實道理十分簡單,幾十萬年以前,這裏還沒有這條溶洞。當雨水降到地面時,從空氣和土壤中溶解了大量的酸性物質,雨水就變成了酸性水,並沿着裂縫滲透到了石灰巖深處,這些酸性水不斷溶蝕巖石,使裂縫不斷擴大,幾十萬年後,裂縫就變成了這條溶洞。那時候這條洞裏充滿了水,後來地殼的上升運動,使洞穴抬升,脱離了水面,並開始形成鐘乳石,後來又經過洞體崩塌作用,最後就形成了現在這條穩固、安全的溶洞,好,請大家到這邊來。

麒麟送子前

這個景我們取名為“麒麟送子”請您從這個角度看,哪個最象麒麟呢?(給遊客留出辨識的時間)這位遊客説對了,中間最大的那個比較象,其實這個景是由七、八個大小不同的複雜石筍組成的,石筍的形成剛才您已經知道了,請大家再找一找,看附近還有沒有石筍。

水簾洞景前

各位遊客,您看,這邊石壁上水流不斷,水聲淙淙,這是地下水從石縫中滲出後匯流而成的,您看,這裏有一個小洞,我們取名叫水簾洞,我們開元洞是四季恆温的,常年温度保持在15℃左右,我們在這個小洞裏裝了一支温度計,不信您可以自己瞧一瞧,您找到温度計了嗎?(用手電筒指着)您瞧,這是不是一支佈滿水鏽的温度計?其實這不是温度計,是鵝管,鵝管的形成原因,我將在第三廳向您介紹,温度計雖然是假的,但洞內恆温卻是千真萬確的。

太白金星景前

這個白色的石筍,我覺得很像大家熟知的太白金星,您看呢?(稍留點時間)

石獅前

大家看這兒,這是一個龐大的石筍叢體,您看象不象一頭獅子?

石獅身石刻景前

請大家往這裏看,在這個石獅子上,有許多石刻,您看右邊第一個字是“李”字,第二個字是“女”字,這具到底是(要用手指着説,讓遊客看清楚,不要太快)“大”字還是“太”字,看不太清楚,第三個字象是“遇”字,再下面是什麼字,由於碳酸鈣沉澱覆蓋已認不清,左邊這兩個字是“趙”和“興”的繁體字。這些字經過專家鑑定,已經證實是宋代石刻,距今已有近千年的歷史了,在開元洞剛發現時,進洞的那兩個小夥子還在下面發現了一堆人骨。

因此,我們猜想或許是李某某在這裏遇難,跟他(她)一起來的趙興在此題字,但這僅僅推斷而已,請大家繼續往前走,前面我們將進入第二廳,叫龍脊廳。

篇2:山東導遊詞

泰山導遊詞:

泰山,被稱為“東嶽”,是世界文化遺產和世界自然遺產之一,是世界著名的地質公園,也是我國5A級旅遊景區,是第一批全國文明風景旅遊區示範點,位於山東省泰安市中部。主峯玉皇頂海拔1545米,氣勢雄偉磅礴,有“五嶽之首”、“天下第一山”的之稱。

泰山風景以壯麗著稱。重疊的山勢,厚重的形體,蒼松巨石的烘托,雲煙的變化,使它在雄渾中兼有明麗,靜穆中透着神奇。最為有名的是“泰山四大奇觀”。古人以“泰山北斗”來喻指人道德高、名望重或有卓越成就為眾人所敬仰的人。點擊查看泰山導遊詞

曲阜孔廟導遊詞:

曲阜孔廟,是祭祀我國著名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的本廟,坐落於孔子的故里——山東曲阜城內,又稱“闕里至聖廟”,始建於魯哀公十七年(西元前478年),歷代增修擴建,經兩千四百餘年而祭祀不絕,是中國淵源最古、歷史最長的一組建築物,也是海內外數千座孔廟的先河與範本,和相鄰的孔府、城北的孔林合稱“三孔”。

曲阜孔廟以其規模之宏大、氣魄之雄偉、年代之久遠、保存之完整,被建築學家樑思成稱為世界建築史上的“孤例”,現為世界文化遺產、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與北京故宮、承德避暑山莊並列為中國三大古建築羣。點擊查看曲阜孔廟導遊詞

大明湖導遊詞:

“你還記得當年大明湖畔的夏雨荷嗎?”大明湖也因還珠格格的熱播而被國人熟知。大明湖是濟南三大名勝之一,是繁華都市中一處難得的天然湖泊,也是泉城重要風景名勝和開放窗口,聞名中外的旅遊勝地,素有“泉城明珠”的美譽。它位於濟南市中心偏東北處、舊城區北部。大明湖是一個由城內眾泉匯流而成的天然湖泊,面積甚大,幾乎佔了舊城的四分之一。市區諸泉在此匯聚後,經北水門流入小清河。現今湖面58公頃,公園面積103.4公頃,湖面約佔百分之五十三,平均水深2米左右,最深處4.5米。大明湖是5A級天下第一泉風景區的核心組成部分之一。點擊查看大明湖導遊詞

趵突泉導遊詞:

趵突泉被稱為“天下第一泉”,位於濟南市中心區,趵突泉南路和濼源大街中段,南靠千佛山,東臨泉城廣場,北望大明湖,五龍潭。面積158畝,是以泉為主的5A級特色園林,國家首批重點公園。該泉位居濟南七十二名泉之首,也是最早見於古代文獻的濟南名泉。趵突泉是泉城濟南的象徵與標誌,與濟南千佛山、大明湖並稱為濟南三大名勝。點擊查看趵突泉導遊詞

蓬萊閣導遊詞:

蓬萊閣是中國古代四大名樓之一,素以“人間仙境”著稱於世,其“八仙過海”傳説和“海市蜃樓”奇觀享譽海內外。歷經風雨滄桑,如今已發展成為以蓬萊閣古建築羣為中軸,蓬萊水城和田橫山為兩翼,四種文化(神仙文化、精武文化、港口文化、海洋文化)為底藴,山(丹崖山) 、海(黃渤二海)、城(蓬萊水城)、閣(蓬萊閣)為格局,登州博物館、古船博物館、田橫山、合海亭及黃渤海分界座標等20餘處景點為點綴,融自然風光、歷史名勝、人文景觀、休閒娛樂於一體的風景名勝區和休閒度假勝地。景區先後榮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全國創建文明行業先進單位”、“全國五一勞動獎狀”、“全國旅遊行業最佳誠信單位”、“全國首批5A級旅遊景區”、“全國文明單位”、“中國馳名商標”、“山東省質量管理工作先進單位”、“山東省服務標準化示範單位”等稱號,導遊科獲得“全國青年文明號”和“全國巾幗文明示範崗”等殊榮。

篇3:山東導遊詞

獅子林導遊詞

各位朋友:

歡迎來著名的江南園林獅子林遊覽!

獅子林系蘇州市四大名園之一,位於城東北的園林路上,始建於元代至正元年間,距今已有六百多年的歷史了。這座園林是元代僧人天如禪師為紀念他的老師中峯禪師所建。第一道門門額上“師子林“的師,就是老師的師。後因園內假山眾多,狀如獅子,在寫法上又改為獅子林,一直沿用至今。檢票處門額上的“獅子林”三個字系清朝乾隆皇帝的御筆。

跨入園內,可以見到一座大廳,這就是貝家祠堂。正中的一塊匾上有顧廷龍手書“雲林逸韻”四個字,是讚揚獅子林的設計者之一倪雲林的設計有虛靜清逸的韻味。兩邊走廊的木欄杆上雕有牡丹、鳳凰及壽字圖案,上有帶花瓶與貝葉圖案的掛屏。貝葉為書寫佛經所用,既反映了獅子林是禪宗修學佛道的地方,又有紀念意義,因獅子林最後一位園主姓貝。祠堂是供奉、祭祀祖宗,族人聚會的地方,在屋頂上塑有福、祿、壽三位神仙和一個小孩的塑像,表明了園主希望他的子孫後代能夠出類拔萃、光宗耀祖。再看走廊入口處有磚砌“春華”二字,意思是園內春光爛漫。請往前走。

現在我們已到了燕譽堂,燕譽是安祥、快樂的意思。出自於《詩經》“式燕且譽,好爾無射”。再請大家看看腳下是個什麼字,對!是個“壽”字,邊上是五隻蝙蝠,取五福祝壽之意,五福“壽”為先,所以壽為中心。説明園主希望他和他的家族健康長壽,多子多孫、安祥、快樂。該廳堂的建築是蘇州園林中著名的鴛鴦廳。前面稱為廳,後面稱為堂。前廳接待貴賓或男賓,後堂則用於女眷聚會之處。在建築風格上絕然不同,體現了男尊女卑的封建思想。

我們現在來到了小方廳,因為其廳方正,所以得名。請看兩邊的大型空窗,讓我們感覺是兩幅圖畫,東窗外是素芯臘梅,西窗外是城市山林,這是蘇州園林的一種造園藝術手法,叫框景。它可以隨季節的變化,腳步的移動而變化畫面,我們不妨試一試。

前面就是由湖石假山堆砌成的九獅峯,細心尋找,會發現不同形態的九隻獅子,憨態可掬,天真可愛。獅子林共有大小不同、形態各異的獅子五百頭,我們以後還能見到不少獅子。

穿過有磚砌“涉趣”(取自陶淵明“園日涉以成趣”句)二字的圓洞門,我們便到了指柏軒。這裏是僧人講經説法的地方。唐代禪師從諗(號稱趙州法道)在傳授禪教宗義時,不論弟子問他什麼,他總是一句話:“庭前柏樹子”,意思是要參禪者從玄妙的暗示中自行體會。故取名為指柏軒。這裏也是貝家親屬們聚會的地方。廳堂上方懸掛了由王同愈所寫的“揖峯指柏”匾,“指柏”是指禪宗公案一事,“揖峯”則取宋代米芾見石峯作揖典故。以下是1988年由著名書畫家合作的《壽柏圖》,張辛稼畫紅梅、吳牧木寫古柏,徐紹青繪湖石,費新我題詞。廳堂前假山林立,柏樹龍盤虯繞。卧雲寶座落在假山叢中,這座假山峯是目前古典園林中最著名的湖石假山,其中有4條山道,互相纏繞,錯綜複雜,當年乾隆皇帝在其中轉了兩個時辰也沒轉出去。裏面還有一個棋盤洞,傳説是呂洞賓和鐵枴李下棋的地方。假山峯上有含暉、吐月等名石。石縫間長着奇鬆怪柏,恰似一幅美麗的山水畫,傳説乾隆皇帝曾在此繪像留影,請各位抓緊時間在此攝影留念。

經走廊往西,我們便到了花籃廳。花籃廳因廳內柱端雕有花籃狀,飾有花籃圖案而得名。1945年在此廳曾舉行日本人投降儀式,屏門上刻有巨幅《鬆壽圖》,隸書橫匾“水裏風來”,點出了在夏天這裏是賞荷花的好地方。

出花籃廳往西便到了真趣亭。“真趣”二字由乾隆皇帝親筆御題。這其中有這樣一個故事。清代乾隆遊園,狀元黃熙接駕,見乾隆題“真有趣”三個字,覺得其中的“有”字太俗,便請皇上恩賜“有”字,而留下了“真趣”二字。亭上有“秀才帽”的裝飾,寓意深遠,有道是“秀才本是宰相根苗”,要成為狀元首先要從秀才做起。園主意在教育子孫後代發奮學習,期望有朝一日金榜題名,得中功名。高樓萬丈平地起,這個道理在今天同樣適用。現在,我們可以一邊欣賞湖心亭、九曲橋、石舫、飛瀑、池湖等景色,一邊攝影留念。過後我們在石拱橋東面空曠地集合,鑽洞爬山,真正領略一下聞名中外的“假山王國”的韻味。

〔鑽假山後〕

我們現在來到的地方叫立雪堂。這裏有一個典故,説的是北宋時期,楊時和遊酢二人冒雪在門外候見堂內的程頤老師,以表明虛心好學,所以又叫程門立雪。這充分體現了園主旨在宣揚尊師重教的思想。請各位再看看庭院中的三塊湖石分別像什麼?對!像牛、螃蟹和獅子。牛想吃螃蟹,不知從何處下口,螃蟹是張牙舞爪,毫不示弱,而獅子則在邊上好奇地靜觀,這一組湖石十分有趣,名稱叫做“獅子靜觀牛吃蟹”。還有獅子滾繡球、劉海戲金蟾兩組湖石。我們細心一點,可以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瞧,獅子的尾巴往上翹,金蟾只有三隻腳,這並不是疏漏,而是園主為了暗示一種禪宗教義,為人處世不要太認真,糊塗一點為好,而“牛吃蟹”也是反映了一種馬馬虎虎的意思。這隻金蟾,本來在劉海身邊,是乘劉不注意的時候逃出來的,劉海後來知道它躲在了貝家園林的一口井裏,便用金錢串成釣杆把它釣了上來。從此,金蟾的真身回到了劉海的身邊,而肉身卻留在了貝家,貝家以此為榮,認為它象徵了榮華富貴,從此三腳金蟾成了貝家的族標。

玄武湖導遊詞

各位遊客:

現在我們前去遊覽的是玄武湖公園,它位於南京城東北的玄武門外。公園佔地472公頃,其中水面約368公頃,陸地104公頃,周長約 9.5公里,流域面積約14平方公里。是國家級鐘山風景名勝區的重要組成部分,南京市最大的綜合性文化娛樂公園。玄武湖三面環山,兩面臨城。東有紫金山,南有雞籠山、覆舟山一脈相連,北有幕府山、觀音山等作屏障,西、南聳立着雄偉壯麗的古城牆。湖水波光粼粼,湖中的環洲、樑洲、翠洲、菱洲、櫻洲由堤橋相連,綠樹掩映,垂柳婆娑。古人曾有“錢塘莫美於西湖,金陵莫美於後湖”的讚語,把南京玄武湖與杭州西湖相媲美。

【玄武湖的成因—玄武湖的名稱來歷】

玄武湖古時與長江相通,到六朝時,在湖的北側築了一條長堤,由於江流的不斷衝擊,隨之與長江隔絕,形成獨立的湖泊。今天玄武湖水仍靠引長江之水蓄貯。

玄武湖是燕山造山運動形成的構造湖,古名桑泊湖,後來因位於鐘山之陰,就被稱為“後湖”。東吳遷都建康後,在後湖南側建有宮苑,並引後湖之水注入宮苑內,因湖在台城之北,所以稱為“北湖”。歷史上傳説孫吳末年,丹陽縣官宣賽的母親,80高齡在後湖游水,突然化黿而去,千年不死,所以人們又稱後湖為“練湖”。至於玄武湖這一稱謂始見於448年,傳説在湖中出現黑龍,便改稱為“玄武湖”。湖中有龍當然是不可能的,但有人推測二所謂黑龍可能是長江中的鱷魚,因為那時的玄武湖仍與長江相連,鱷魚便可乘江潮遊人湖中,在夏天雷陣雨來臨前,因天氣悶熱,鑽出水面,被人們誤認為黑龍。

【玄武湖的歷史沿革】

東晉初年,玄武湖被用作封建帝王操練水師的地方,故稱“習武湖”。六朝時,又演變為封建帝王的圍獵、遊樂場所。直到唐朝起,才成為遊覽區。李白、李商隱、李煜等許多詩人都有描寫玄武湖的佳作。南唐滅亡後,李煜被宋太宗捉去,軟禁在玄武湖的櫻洲,在此期間李煜寫下了一首千古絕唱的哀詩《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以此寄託他對故國的無限懷念和深切哀愁。北宋神宗時,當朝宰相王安石被罷免回到江寧,在1075年寫《湖田疏》上奏朝廷廢湖為田,得到批准,從此玄武湖美景不復當日。元代時,重新疏浚玄武湖,使它煥發昔日美貌。但明朝初年,明太祖又把玄武湖作為禁地,在樑洲上建了“黃冊庫”,專門貯藏全國户籍、田畝統計冊和各地的賦税檔案。直到清代,玄武湖又重新開放。曾作為1910年南洋勸業會的遊覽地。辛亥革命後,更名為“五洲公園”。今天的玄武湖,經過國林工作者的梳理美化,舊貌換新顏,已初步形成了融山、水、城、林於一體的大型風景式園林,被譽為金陵明珠。

【玄武湖的主要景區:環洲—櫻洲—樑洲—翠洲—菱洲】

玄武湖中分佈着五塊綠洲,形成五處風景區。最有特色和最負盛名的要數環洲和樑洲。從玄武門開始,一條形如玉環的陸地,從南北兩面伸入湖中,就是環洲,舊名長洲,因它像一條翠綠的玉帶環繞櫻洲,故稱環洲。舊時稱“環洲煙柳”。湖的南端假山瀑布盡顯江南園林美感,著名的石峯有“觀音石”和“童子石”,為明代中山王徐達府中的遺物。假山北面的土山,名墩子山,或叫郭仙墩,為東晉郭璞衣冠冢。洲中有喇嘛廟和諾那塔。

與環洲以一座白橋相連的是櫻洲,又名連萼洲,是四面環水的洲中洲。櫻洲以遍植櫻花而得名。春天,這裏是賞櫻勝地。繁花似錦,人稱“櫻洲花海”。

從環洲經芳橋,就是玄武湖五洲中開闢最早的樑洲,又名舊洲。樑洲團樑朝時梁武帝的兒子昭明太子蕭統在此建讀書枱而得名。當年太子在此聚書近三萬卷,博覽羣書,還常召集賢士談論古今,撰寫文章,選編了一部我國最早的詩文選集《昭明文選》,這為以後的文學發展與研究產生了積極的影響。據説後來昭明太子在湖上盪舟遊玩時,不慎掉入水中,得病不治而死。人們為了紀念這位好學的太子,將他的讀書枱所在地稱為樑洲。樑洲是五洲中風景最美的地方,洲中有湖神廟、銅鈎井、賞荷亭、覽勝樓、陶然亭等名勝古蹟。樑洲一年一度的菊展,傳統而壯觀,故有“樑洲秋菊”的美稱。

樑洲東是翠洲,舊名磷趾洲。洲上有音樂台、少年之家、萬人露天劇場。翠洲風光幽靜,長堤卧波,綠帶練繞,別具一格。蒼松、翠柏、嫩柳、淡竹,構成“翠洲雲村”的特色。

玄武湖最中心的一個洲是菱洲,洲東瀕鐘山,有“千雲非一狀”的鐘雲山霞,自古就有“菱洲山嵐”的美名。洲上有動物園,飼養各種珍禽異獸150種,2500多頭(只)。

【玄武湖公園的娛樂設施】

玄武湖五洲之間,橋堤相通,風光各異。此外,1994年興建的坐落於玄武門至解放門段的高爾夫俱樂部,包括18洞迷你型高爾夫球場、水上發球場、標準型網球場,以及一座造型新穎獨特,兼有餐飲、娛樂、高級商務洽談的高爾夫會館,為玄武湖又添一景。位於原萬人游泳池的水上樂園,佔地200畝,可同時容納萬人以上,由滑道羣、飄流河、兒童戲水池、水景廣場、造波池、感人泳池、臨水高空觀覽車等部分組成,是人們休閒、納涼、娛樂、遊覽的好去處。

茅山導遊詞

各位遊客朋友:

歡迎大家到茅山來旅遊!

茅山,不僅以九峯十八泉、二十六洞、二十八池以及星羅棋佈的奇巖怪石等秀麗的自然風景聞名;而且以源遠流長的道教文化和眾星拱月的宮觀廟宇成為中國道教勝地,同時,茅山的聞名還與軍事與革命緊密相聯,三國時的吳國孫權曾將茅山作為重要的練兵場所之一,在此操練兵卒打天下;而七七蘆溝橋事變後,日軍大舉入侵中國,在風雨如磐的1938年6月,陳毅和粟裕等率領新四軍第一、二支隊挺進茅山,開展抗日鬥爭,開闢茅山抗日革命根據地,打擊日本侵略者,為中國革命譜寫了新的 篇章。後來,毛澤東主席還把茅山列為全國六大抗日根據地之一。

説起茅山,不得不説一個古人學雷鋒的故事,這很有點像當今我們為了向某一個先進人物學習,而將他的名字來命名某個景觀、某個道路一樣。那還是在西漢時代,在三秦大地的陝西咸陽南關一帶,有一户人家生有三兄弟,名字叫茅盈、茅固、茅衷,三人的名字也很有意思,一個是盈利的盈,一個是堅固的固,一個是衷心愛戴的衷;三兄弟平時愛好醫書,還和我們一樣,喜歡旅遊,觀光大好河山。有一年的夏天,三兄弟聽鄰村的人説,江東有一個彎曲如“己”字的句曲山中,環境清幽,林泉秀美,風光無限,景色無窮,春夏秋冬,美不勝收,這裏可以晨觀日出,晚賞夕陽,夜聞松濤;還可以春聽鳥鳴,夏浴清風,秋覽紅葉,冬觀瑞雪,其雲海、霧都讓人飄飄欲仙。三兄弟聞之動了心思,於是告別父母過江隱居在茅山的三座主峯上,自己動手,創建了茅庵,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潛心修道,採集山中草藥,為民治病,濟世救人,在方圓數十公里內聲名遠揚。後來終於功德圓滿,得道昇仙,普通百姓對其感恩戴德,稱其為“三茅真君”,黎民百姓為感謝他們生前的恩澤,永表懷念之情,於是,將句曲山改名為“三茅山”,後來,也就成了如今簡稱的茅山,以大茅、二茅、三茅等三個主要峯巒,其外表形狀,還真的很像茅家三兄弟呢!所以,古代的好人和今天的好人一樣,都會得到好報。也難怪好人一生平安的歌聲能流行大江南北,包括我們今天的各位遊客,都是茅山的客人,天下的好人。在此,我也祝願我們每一位遊客朋友,一路旅行平安,一生一世平安。

好了,剛才介紹了茅山的由來及背景,我還應該知道茅山風景區的自然風景及其特色。

古人説,登山則情滿於山,觀海則意溢於海。那麼,我們的遊客朋友百里迢迢、千里迢迢乃至萬里迢迢到茅山來,我們究竟寄託了哪些情意呢?恐怕不外乎仙風道骨、奇峯異景和天然氧吧這三大收穫吧。茅山的九大峯,除了大茅、二茅、三茅峯外,還有積金峯、疊玉峯、白雲峯、五雲峯、華蓋峯、鬱岡峯,光這些名字足夠我們細細思量了,倘若喜歡舞文弄黑的,好好地記述下來,就是一篇不錯的抒情遊記。履痕處處,萍蹤寄語,還是蠻有詩情畫意的。光這裏的“大峯小峯聯中峯,當天削出青芙蓉”的九峯疊翠勝景,氣勢磅礴,神聖至極。十八泉有喜客泉、桃花泉、玉蝶泉、白鶴泉、海眼泉、玉液泉、鏡山泉、碧玉泉、丹谷泉、撫掌泉、硃砂泉、陶公泉、鏡水泉;可能大家聽了也感到雲裏霧裏,但我們到茅山來的路徑不就是穿越在雲霧山中嗎?此外,還有二十六洞、二十八個聖池,就不囉裏囉索一一報來,主要的洞有金牛洞、茅洞、青龍洞、華陽洞、玉柱洞、仙人洞等;聖池有大龍、中龍、小龍、豢龍;雷轟、雷平以及洗心、石墨、玉津等池,池池之水,既神又聖,會讓你感到江南山水美,最美在茅山。

茅山的美還不僅僅止於山峯、巖石、池水和洞穴,茅山還有許多豐富品種的中草藥。明代著名藥物學家李時珍曾經到過茅山,並攀上山峯,實地考察採集中草藥,與茅山有關的藥物品種有近400種並他寫進了著名的《本草綱目》之中;除了李時珍,還有他數百年後的同宗家族、著名的地質學家李四光,也在上個世紀的三十年代初到過茅山,進行地質勘查,將茅山作為一處標準地點載入了中國地質史冊;而茅山地處江南,花草樹木自然繁花似錦,以茅山青峯為知名品牌的茅山綠茶,更是享譽天下,暢銷全國,入杯沖泡,色如晶瑩碧玉,釅味苦甜適度,氣味清香宜人,與其他地方名茶不同的是,茅山青峯茶,別有一番道家風味,讓你感受到一種仙風道骨的味道。

茅山,有一種茅山精神,而茅山精神的體現就是茅山的主峯――大茅峯,這旨茅山風景名勝區內的最高峯,大茅峯集茅山福地精華於一體,它是江南錦繡大地上的一條巨龍之首,龍頭之上有一顆金碧輝煌、光彩奪目的寶珠――九霄萬福宮。

九霄萬福宮又稱頂宮、萬福宮、九霄宮,取其壯志凌雲、直衝九霄之意。這九霄宮坐北面南,東西對稱,整個建築,依山借勢,結構緊湊,佈局合理。大家先看到的是“茅山道院”四個黃色大字,也就直截了當地告訴你,這裏是道教文化的重地。站在這裏,極目遠眺,雲霧飄飄渺渺,蒼峯隱隱現現,宛若東海蓬萊仙山,如入太虛仙境之感。

走上石階,步入靈官殿,正中神台之上供奉的是道教護法神王靈官塑像,他腳踏風光輪,身披金盔甲,右手執着九節神鞭,左手掐着靈官訣,鎮守宮門、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方之神,分列左右,威風凜凜,氣勢不凡,要是心術不正、心存貪慾之人見到這場面,恐怕也心裏直抖了。

篇4:山東導遊詞

華嚴寺位於嶗山東麓返嶺後村西那羅延山半腰,是嶗山規模最大的佛寺,明代高僧憨山曾在“那羅延窟”面壁修行使這裏遠近聞名。華嚴寺系明代御史黃宗昌在崇禎年間罷歸故里即墨後出資修建,未成面毀於兵燹。清初由其子黃坦移址續修,順治九年(1652年)落成,始名“華嚴寺”,又名“華嚴禪寺”;1931年改稱“華嚴寺”。佔地面積4000米,建築面積2500平方米,房屋120餘間。整個廟宇依山勢修建,為“階梯式”院落,佈局嚴謹,宏偉而典雅。正北為大殿,系斗拱單檐雕甍歇山式建築。內尊釋迦牟尼塑像;東西兩廊為禪堂。由大殿側門再拾級而上,又一院落,是為後殿,內尊觀音;側為祖堂,供本寺第一代住持慈沾師。東北角有西式小樓五間;小院內植桂花、牡丹,十分幽雅。抗日戰爭時期國民黨青島市政府就設在這裏。

寺僧屬“臨濟宗”。第一代住持慈沾是臨濟宗傳人。華嚴寺位於共經二十代,20世紀20___年代是鼎盛時期,寺僧達80多餘人。藏經閣建在4米多高洞形的山門之上,呈方形;閣高8.2米,闊13.8米,深8米。閣中央大應立四稜形石柱,木構架為抬樑式屋頂,是重檐歇山式。四周遊廊貫通,環以雕欄,外檐木柱20撐頂,檐角飾“嘲風”,兩端飾“螭吻”。前為幕式牆,門窗結合在一起,穿堂門,無後窗,頂披黃綠琉璃瓦,雕甍高約40公分,鏤空雲龍。建築古樸典雅,集中體現了明代建築的藝術風格。閣內藏清順治九年(1652年)刊《大藏經》一部;元人手抄本《冊府元龜》一部,142冊,計1000卷,另外還有憨山手書條幅、於七畫像等。

華嚴寺前西側有一塔院,四周環築圍牆,是寺中歷代住的藏骨。院中的一座七級磚塔埋葬着第一代住持慈沾大師,有兩珠蒼松緊繞塔身,虯曲多姿,名“鬆抱塔”,60年代松樹枯死。與磚塔相對的石塔,是第二代住持善和的藏骨處。相傳是農民起義領袖於七兵敗出家,法名善和,圓寂後藏此墓之中。

華嚴寺門前有一條直通海濱的公路,名“華嚴路”,是1930年寺僧仁棟鳩工破石條築成。沿路蒼松夾道,翠竹成林;有時,煙靄橫空,白雲裊裊,如九天幻境。路旁有石刻“煙嵐高曠”、“東瀛曉色”、“無風海濤”、“蓮池會海”等。

經政府有關部分批准,華嚴寺現已開放為宗教活動場所。嶗山區在在積極制定規劃,即將在華嚴寺周圍建立國內唯一的以華嚴宗經典教義為依據的大型佛教文化風景旅遊區“華藏世界”。屆時,華嚴寺下方的“山海奇觀”,上方的“那羅延窟”,將與華嚴寺連為一體。在“華藏世界”中,將出現數千尊隨石形而雕造的佛像,蔚為壯觀。同時還將修建一座寶塔,紀念法顯從古印度求法歸國在嶗山登陸的歷史往事。

篇5:山東導遊詞

南山公園位於煙台市南部,坐落於海拔百餘米的山腰,有着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仰望南山,層巒疊嶂,俯瞰北海,水天一色,自然景色迷人。早在1934年就因此處規模盛大的梨花盛會而得“煙台市第一遊覽公園”之美名。

南山公園佔地2000餘畝,有公園區、花卉區、動物園、森林區和兒童遊樂場五個主要分區,是煙台市主要的旅遊、休閒景點,每年接待中外遊客50多萬。

公園區主要有人工湖、棲雲閣、憩園等景點。節假日,約上親朋好友三五人,到人工湖上泛舟,已成為深受市民喜愛的休閒方式。登上棲雲閣,憑欄遠眺,觀山色、眺海景,大有“碧海青山來眼底都是秀色,詩情畫意湧胸中盡成佳吟”之感,令人心曠神怡,流連忘返。

花卉區有盆景園、玫瑰園、牡丹園等幾個區,四季鮮花不斷,繁花似錦。公園與美國聖迭哥市友好合作而建的玫瑰園,內有各種珍奇的異國玫瑰,花開時節,奼紫嫣紅、爭奇鬥豔。

動物園內有80多種動物,有國家一級保護動物30多種,國家二級保護動物40多種。目前公園已成功進行了多種動物的繁殖,包括東北虎、獅、熊、河馬、孔雀、駱駝、狼、梅花鹿、馬等。

森林區有植物近3萬株,各類草坪9000平方米,有着絢麗多姿的森林景觀和豐富的野生植物資源,為開展青少年科普教育活動提供了良好的條件。

兒童遊樂場是孩子們歡樂的海洋,各種或有趣、或刺激、或益智的遊戲,吸引着孩子們也吸引着童心未泯的大人們投入其中,尋找健康與快樂。

南山公園一年四季都會給你提供投入自然、放鬆身心的良好場所。春天,你可以到牡丹園、玫瑰園來賞花,可以登上棲雲閣觀山色遠眺,看雪後銀裝素裹的山巒,看波濤洶湧的大海,可以帶上孩子到動物園和森林裏來,觀察動植物們怎樣過冬,增長知識,陶冶情操。

篇6:山東導遊詞

蓬萊閣導遊詞

各位團友:現在我們身處的就是蓬萊閣景區了,這是蓬萊閣的正門,上面“人間蓬萊”四個字是蘇軾的手跡,我們遊覽的路線 是正門進,東門出,不走回頭路,大家可以在這裏拍照留念。

拾級而上,我們首先來到的是彌陀寺。彌陀寺,始建於唐代,是蓬萊閣景區唯一的佛教寺廟。彌陀,是“西方三聖”之一阿彌陀佛的簡稱,彌陀寺就是為祭祀阿彌陀佛的寺廟。

這裏是彌陀寺前殿,也叫三門。左邊這尊白麪善相、手持寶杵的叫密跡金剛;右邊這位赤面怒目、手持魔杵的叫散脂大將,兩位一左一右形成護衞寺廟的第一道防線。

這裏是彌陀寺的東、西廂。西廂,又叫祖師殿,中間主尊為慧遠法師,左邊為劉遺民、桓伊,右邊為陶淵明、慧然。東廂,也叫關公殿。中間主尊為關公,右為關平、王甫,左為周倉、趙累。

關公,大家都知道,是我國東漢末年西蜀名將,(那佛家本是“六根清靜”之地,世俗的關公怎麼會到佛寺裏,成為佛界的神明?相傳晉代高僧智者大師居當陽玉泉寺裏時,當地鄉民反映關公遇害,心懷憤恨,常於悽風苦雨之中顯靈大呼“還我命來!”智者大師敬仰關公為一代名將,仁義至極,因此設壇超度關公,並對關公顯靈説法,關公聞法後,願做佛教弟子。智者大師念關公已入佛門,就將其塑在佛寺的伽藍殿。這段看自己發揮)宋代以後,統治者為鞏固政權需要,大力宣揚關羽的“忠義”。關羽地位不斷提高,特別是《三國演義》問世以後,關羽名聲大振,由王升為帝,由帝升為大帝,成為華夏諸神中的一員。各地紛紛修建關帝廟,在北方更被尊為“武財神”,進入所有的商家之家。

正前方就是彌陀寺正殿,即大雄寶殿。大雄寶殿的“大雄”是釋迦牟尼的尊號,是古代印度佛教徒對這位至高無上的教主的敬稱,意思是説佛的法力無邊。大雄寶殿中間三尊為西方三聖,中間為阿彌陀佛,左為觀世音菩薩,右為大勢至菩薩,左右兩側各有九尊羅漢,共稱十八羅漢。阿彌陀佛是主宰西方極樂世界的教主,他能夠接引唸佛的人前往西方的極樂世界,又叫“接引佛”。阿彌陀佛是觀世音的父親,他和弟弟大勢至菩薩一起跟釋迦牟尼出家,合稱西方三聖,觀世音的名字便是釋迦牟尼起的,後來為了避諱唐太宗李世民的名字,也被成觀音,現在寺廟裏的觀世音菩薩純粹是男性形象,這是從佛經傳來的,佛經裏説觀世音可以隨機應變,用各種化身拯救眾生,因此就有了不同的形象和名稱。羅漢是佛的一羣高足弟子,他們在和尚之上,菩薩之下,和尚經修行,得了道,便可以升為羅漢,羅漢後來有多少,説法不一,有十六羅漢,十八羅漢,一百零八羅漢,五百羅漢,還有一千二百五十羅漢等,常見的是十八羅漢和五百羅漢兩種説法。

出了彌陀寺我們右手方向走,在我們左手方向有一塊碑。這是感德碑亭。清康熙換地曾下旨免了點賦税,地方官員為拍馬屁而建成的。原碑早已毀壞,只剩下碑座,這座石碑是1995年重立的。碑亭為木石結構,式樣為八角十六柱,拱頂飛檐式。

拾階而上,我們來到丹崖仙境坊。話説“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這丹崖山並不高,但是因為它有了仙人的傳説和仙境的美稱,便名揚天下了。道教的求仙、尋仙和修仙,從一開始就與海中的神山聯繫着。方士們很早就從事着去三神山--蓬萊、方丈、瀛洲覓取不死之藥的活動,並且慫恿帝王也去從事這類活動,三神山傳説的擴展,又引出了十洲三島的仙境。在凡界人間,被稱為道教勝地的主要有“三山、五嶽、洞天、福地”,我們現在所處的地方,就是道教勝地中的三山之一——蓬萊。現在我們看到的是丹崖仙境坊,原來叫“丹崖勝境坊”,是木質結構。清光緒末年被毀壞,民國初年修復後,改名“丹崖仙境坊”,後又被毀壞,這是1981年下半年修復的。“丹崖仙境”四個字,是董必武副主席1964年來蓬萊閣時題寫的。因為蓬萊閣坐落在丹崖山上,這裏的石頭是紅褐色的,所以稱為“丹崖”。丹崖山古稱蓬萊島。自從有了三神山的傳説,在我們漢語的詞彙中,“蓬萊”二字便成了仙境的代名詞。蓬萊閣是建造在仙島丹崖之上的,所以便成了仙境的象徵。(這個牌坊是蓬萊閣上標誌性比較強的一個建築物,大家可以在此攝影留念。)文山李啟垣在蓬萊閣上留下一副楹聯寫道:“眼前滄海難為水,身到蓬萊即是仙”。那跨過這座牌坊我們也就意味着得道成仙了,那各位仙友我們繼續遊覽。

$$孔林導遊詞 ·山東曲阜導遊詞 ·青島導遊詞 ·山東泰山導遊詞

進入仙境自然有神仙顯靈,現在大家看到的就是顯靈門。顯靈門是天后宮的宮門。天后宮裏供奉的是海神娘娘,過去漁民最崇敬的就是海神娘娘,常來這裏祈禱海神娘娘保佑出海平安無事。我們先往西走,到龍王宮去參觀一下。

龍王宮是蓬萊閣建築羣中最西端的一個單體。這裏供奉的是傳説中的四海龍王之首東海龍王敖廣。古時候,漁民們駕一葉小舟行駛在風浪裏,安全得不到保障,自然就容易把福禍安寧和神靈聯繫起來,於是,這籠罩着仙氣的丹崖山便被漁民派上了用場。唐代,漁民們便在丹崖極頂(即如今主閣的地方)建起了龍王廟。北宋嘉六年,登州郡守朱處約見這裏山高海闊,景緻很美,便把龍王宮西遷,在龍王宮原址修建起巍峨壯觀的蓬萊閣供州人遊覽。為了不與漁民的信仰相悖,在建閣時朱處約還耍了一點心計,他在《蓬萊閣記》中説,五穀豐登,非人力所及,而是海神的恩賜,由於原廟址地勢高峻,祭祀有所不便,所以將龍王宮遷到如今這個地方。

山東龍山森林公園導遊詞

各位朋友:

大家好!歡迎來到龍山風景區。首先自我介一下,我姓xxx,大家叫我小x就行了。很高興能為大家服務,預祝我們旅途愉快!

龍山是不能用雄偉和挺拔來形容的,但在這裏你可以嗅到魯中地區特有的芬芳。龍山向我們展示的是一幅獨具魅力的精彩畫卷。金龍潭的秀美,如意寶葫的靈氣,娛樂廣場的休閒,書畫院的意藴,龍山道場和靈雲寺的神祕,桂花園的精湛,動物園的活力,槐花谷的幽深,鳳凰山莊的美食等,一樣是夢寐的地方,一樣給您滿眼的綠和滿腹的情。這是一個充滿濃郁鄉情的地方,這是一個包羅自然萬象的地方,獨特的文化氣息將令您度過一個遠離喧囂和煩躁的陽光假期。想必大家已經迫不及待的想一睹龍山芳容了,那就讓我們一起掀起龍山的紅蓋頭吧。

先向大家介紹一下龍山的基本情況吧:龍山風景區坐落於古戰場長勺之戰所在地,背靠齊長城,南望鳳凰城,龍山因其獨特的自然形態而得名。當你登山遠望時,就會發現蜿蜒起伏的山勢就像一條靜靜盤卧的巨龍,山腳下的龍潭就像鑲嵌在崇山峻嶺中的一顆明珠,而這山勢和水勢相為呼應,形成了蔚為壯觀的“游龍戲珠”的奇特景象。龍山佔地面積15600畝,山上年平均氣温12.8度,土壤濕潤肥沃,山間森林覆蓋率達90%以上,空氣中含有有益於人體的負氧離子,每平方釐米高達854000個,是普通公園的數百倍,被專家稱為“天然氧吧”。這裏峯崖蒼秀,芳草異卉,清泉鳥鳴,四季美景可以説是美不勝收。

首先大家看到的這個大門是龍山的第一關,它叫作“巨龍門”,它高8米,寬10.3米,採用四柱三門形式。“巨龍門”三個字是由中國書畫家協會主席沈鵬先生所題寫。

過巨龍門向左拐就是龍山飯莊,這裏有高標準的餐廳,傳統的民間小吃,龍山特產像一些時令野菜、山珍等,一定會讓你大飽口福。過龍山飯莊向東走是石刻“步仙”二字。“步仙”顧名思義也就是一步成仙,從此處經過踏上仙人路便進入仙境了。相傳八仙就是從這裏去往蓬萊的。大家不妨重走仙人路,體驗一下神仙的待遇。

過金水橋大家看到的這片荷花池就是金龍潭了。金龍潭水面面積2000多平方米,水深1.5米,旱澇水深不變。金龍潭形成於2600年前,這裏是一片深淵,地下與東海相連。相傳這裏大旱大澇的時候,百姓向上天乞求風調雨順,潭中的金龍和金龜就顯靈了,金龍騰空而起盤繞住福山,金龜伏在岸邊鎮守金龍潭。從此這裏風調雨順,百姓感激不盡。這個金龜相傳是龍的第九個兒子,龍生九子而不成龍,這個金龜叫做“吡歙”,最善於負重,所以用它來馱碑。

在金龍潭的對面是龍山道場。這裏是宗教朝拜的盛地,大家在此可以許香還願,乞求福壽平安。

大家隨我一起看看吧。

首先看到的是關聖帝。關羽,歷史上確有其人。他是三國時期蜀王劉備的大將,在中國是家喻户曉的人物,以“忠、義”流芳百世。人們把他崇拜成了神,建廟祭祀。在過去啊,人們求雨,求晴,出兵打仗,除妖除魔,求子,求財,出門的時候都會向他祭拜。大家也拜拜吧,他可是與玉皇大帝比肩而坐的。

這個呢就是財神爺:他是道家供奉的諸神之一。每逢春節,許多家都要接“財神”、“敬財神”,敬罷財神吃扁食,扁食是“財神所賜的元寶”,也就是今天的水餃。説是接來了“財神”,吃了“元寶”,就會“財運亨通”、“福祿盈門”、“金銀滿堂”。祝大家都能發大財,生活幸福。

佛法揚萬善,鐘聲報平安。大家可以去撞響印有“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的大鐘,鐘聲憨厚宏亮,真的能使您心曠神怡,祝願全家健康、平安。而這一方的風調雨順自然也有你的功勞了。

這是五賢祠,供奉的老子、荀子、孔子、孟子、莊子。老子是道家學派的創始人。對於中國哲學,老子對於天、地、人的奧妙以及這三者之間的關係形成了唯心且辯證的哲學思想體系;對於中國宗教,老子的學説給歷代的宗教家以啟迪,成為道家學派的理論奠基者,及至今日,他的思想仍是影響深遠;對於中國文學,自古以來文人志士對《老子》都懷着一種特殊的感情,對老子的思想推崇備至。概括起來,老子的哲學思想體系建立在三種“道”的基石上,即宇宙之道、治國之道、人生之道。宇宙之道:自然之道,順應自然規律;治國之道:無為而治,在“出世”中治世;人生之道:為而不爭,歸順自然,以無慾無求修生養性,復歸於樸。老子反對自以為是,驕傲自滿,勸導人們能屈能伸,謙虛謹慎,清心寡慾,老子所提倡的這種重返自然,悠然循世的人生之道,才給那些鬱郁不得志而不是浪漫天性的後人提供了棲息的心靈家園。其中我們最常理解的是老子的“無為,“無為”是不是意味着徹底的無所作為,而任由擺佈呢?恰恰相反,“道常無為而無所作為”,“無為”只是一種方式,無為的目的是為了“無所作為”,“無為”是不妄為,只有不妄為的順應客觀規律,把握規律的運動方向才會讓事物欣欣向榮,蒸蒸日上,這也印證了《老子》從無生有,有生萬物的觀點,以“出世”情懷興邦治民,以“不爭”風度笑面人生。在現實的今天,老子思想對如何營建和諧社會,如何進行政府體制改革,如何提高市場效率和促進社會公平都有重要的借鑑意義。大到國家無為而治,小到個人無為養生,老子提出了養生真決:一者薄名利,二者禁聲色,三者廉財貨,四者損滋味,五者除佞妄,六者去妒嫉。自然界博大無邊,慾望又無止境,人以有限的生命,去追逐無窮的名利,整天患得患失,勢必要勞神傷心,損害健康。這就是老子,一位智者,哲者,聖者,讓我們把對老子的尊崇化為最實際的行動吧,拜一拜老子,益壽延年。

長島自然保護區導遊詞

林海公園位於長島縣城東南端,北含烽山凌空的鳥展館,南銜玉灘堆雪的長山尾(黃渤海分界線),佔地154.2公頃。這裏山巒起伏,千畝松濤,百鳥棲息,浪綠波翠,因空氣清新,負氧離子含量高而聞名,有“森林氧吧”之稱。1992年被國務院命名為國家自然保護區和國家森林公園,2001年被評為國家首批AAA級旅遊區。

景區內生態環境良好,陸地植物780餘種,海洋動植物278種,每年途經這裏的候鳥315種,10萬多隻。1984年國家投資在這裏建起“候鳥保護環志中心站”,成為國內外環志研究的重要基地。

遊林海公園,可循環山、環海兩條線遊覽。

走環山路,須先登八卦台。八卦台位於林海公園的中心部位,登上台來,面對一望無際的大海,頓覺天高地闊,心胸豁然開朗。傳説全真道教的丘處機曾專程從棲霞來此採氣,只可惜已很難找到他的足跡了。

八卦台向北,有一“拂雲亭”,亭子不大,卻盡融險與奇。遠遠望去,小亭本已懸於崖上,卻偏偏還要探身崖外,真若拂袖雲中,極撩撥人們的興致。踏進小亭,如在空中俯瞰大海,大竹、小竹、萬鳥、高山諸島盡收眼底。有幸者還可領略海上奇觀:海滋、海市、平流霧等。

九丈崖位於北長山島的西北角,西依珍珠門水道,北鄰國際航線長山水道,距長島縣城11公里。山崖險峻,水深流急,巖礁棋佈,自然景觀獨樹一幟。崖壁綿延400餘米,尤以其崖壁罕見的石質組合和高峻險要而著稱,在全國眾多海蝕崖中獨佔鰲頭。景區集山、海、礁、崖、洞及古蹟於一體,融奇、雄、秀、美、險、神於一身,具有很高旅遊和美學價值。

九丈崖主要景點有:峭壁燕梭(九丈崖),高69.7米,是一綿延幾百米的巨崖,由於千萬年來風浪的侵蝕,石崖漸成了上凸下凹之勢,壁面犬牙交錯,石窟、石穴鱗次櫛比,是眾多水鳥棲息的樂園。九疊石塔,由九層節理明顯的石英巖堆成,久經海浪磨蝕雕鑿,塔崖石紋清晰,層次分明,形態別緻,與九丈崖組成一對”母子崖“。水門賞古,珍珠門東側大西山腳下有塊平緩地,當地人叫”平灘“,據出土文物證明,早在四、五千年前這裏就有遊民季節性居住,經北京大學與長島博物館兩次挖掘,發現多處窯坑、灰坑和葬墓,出土了青銅戈、石刀、石錘、骨錐、骨匙和大量紅褐色、灰褐色面陶器及紋飾陶器。八仙石洞,為兩處海蝕大洞,大的深30餘米,寬5米,洞頂近似拱門,傳説當年八仙曾在此聚會,洞內石英巖面凹凸錯落,玲瓏剔透。大洞毗鄰處有一小洞,寬1米多,深20餘米,洞內設有石桌、石牀,上開兩扇天窗,傳説是何仙姑的寢室。龍舌垂釣,因一礁石酷似龍舌伸出海面而得名。龍舌與門檻礁、鞭杆礁、蜘蛛礁、猴子礁天然形成一個良好的垂釣場,這裏海水通暢,洞穴密集,是釣魚的理想之地。

望福礁景區位於南長山島北端,佔地3000公頃,景區最初稱“望夫礁”,新世紀旅遊人把此礁賦予新的含意:“望福礁”,喻為迎福納祥之意。

景區內“福”文化有其濃厚的歷史淵源。吳承恩在<<西遊記>>中把蓬萊島(長島)描述成“福”、“祿”、“壽”三星仙居之地。望福礁公園以“福源頭”、“四海福地”為主題,展示中國“福文化”。景區有中華第一“福”、中華玉福屏、中華福印、

媽祖護海、八仙過海、精衞填海、張羽煮海四大傳説也定位於民俗風情公園,濃郁的神話色彩,為景區錦上添花。媽祖護海相傳是媽祖為了庇護海上航船,每日在海上巡視,經常在今望福礁處佇立觀望,久之,身影化為礁石,即如今的望福礁。八仙過海相傳是八位仙人(犯人)從廟島(沙門島)遊了,遊至望福礁處,上岸歇憩,後經陸路至疆頭,而後遊至蓬萊丹崖山下;精衞填海相傳精衞填海填至望福礁處,見海上景色旖旎迷人,不忍再填而留下了這處碧海秀山;張羽煮海,相傳與龍王之女瓊蓮在沙門島海邊的石佛寺一見鍾情,私定終身,但龍王不允,張羽為愛情煮海相挾,而成就了美好姻緣。元代李好古為此傳説編雜劇<<沙門島張生煮海>>。

主要景觀有:悟空仙島求方登臨處、攬月亭、龍頭福泉、桃源谷、沈鴻烈花園、哈哈洞、毛主席像章館、聖旨展館、三神山。

仙境源位於長島縣城東部五溝村,是根據“海上仙山”神話傳説而新建的景區,1998年建成開放,佔地200公頃,這裏因曾出土一顆距今2500年的人類頭骨化石和近百座墓葬而遠近聞名。它集原始的自然風光和美麗的神話傳説於一體,盡顯自然景觀的迷人神韻。

步入仙境源,東觀黃海噴薄之日出,西望渤海雄渾之日落,北眺遼東半島的老鐵山,南瞻“八仙相聚”的蓬萊閣。景區內海闊天空,令人心曠神怡,留戀忘返。這裏海、灣、灘、礁無與倫比。遊人可在此垂釣、摸螺、撈海菜、撿石球,亦可遊戲、攀崖、野炊。置身此地方真正感悟陶淵明筆下“世外桃源”的境界。

仙境源南部,有一處名揚古今的石龜灣,因灣內眾多礁石形似海龜而得名。<<列子.湯問>>中記:“渤海之東有大壑,其深無底,中有五山,常隨波漂動,上帝使十五巨龜,舉首載之五山兀峙不動”。十五神龜完成使命後,得到大帝恩准,擇仙境源而居,久之化為石龜。

景區內有唐王李世民東征浮雕、古城牆、亭閣、棧橋、九龍洞、垂釣台、海上游樂場等景觀上百處。金蟾洞,緊靠仙境源海邊,洞裏玉泉潺潺。清洌甘爽。相傳古時有隻金蟾在此修煉。龍女盆景礁與海狗礁,相傳龍王選海中美石做盆景,為女兒作嫁粧,龍女將其擺在仙境源的碧海上,派海狗在此守護。仙境源是集古文化、民俗及海上休閒娛樂為一體的綜合性旅遊風景區。

篇7:山東導遊詞

各位佳賓:

不知道您讀沒讀過《論語》,那上面開篇有一句話叫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那麼我就以孔子的這句名言,熱烈地歡迎您來孔子的故鄉曲阜參觀遊覽。下面,就由我陪同各位遊覽並進行導遊服務,非常感謝您的合作,並衷心地希望您對我的工作多提出批評意見。

在來曲阜之前,許多朋友可能已對曲阜和孔子有了不少的瞭解,但也有的朋友知道的並不十分詳細,現在,我就在進入景點之前,先把曲阜和孔子的情況簡要介紹一下。

曲阜位於中國山東省西南部,現有人中62萬其中城區人口10萬,面積約890平方公里。曲阜二字始見於《爾雅》一書,東漢應邵解釋説:魯城中有阜,委曲長七八里,故名曲阜。宋真宗大中祥符5年,也就是公元1012年,為了紀念中華民族的始祖軒轅黃帝出生在曲阜,曾一度改名仙源縣,金太宗天會7年(公元1129年),又複名曲阜,沿用至今。曲阜是一個小城,然而,曲阜又是一座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文化古城,在這片神聖而又古老的土地上,中國遠古傳説中的三皇五帝,竟有四人在這裏留下了蹤跡。據《史記》、《帝王世紀》等史書記載:黃帝生於壽丘,少昊自窮桑登帝位,稱都曲阜,崩葬雲陽山,現在曲阜城東8裏,仍留下座金字塔式的墳墓--少昊陵。中國有句俗話説道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我們是不是可以理解為我們中華民族的祖先從這裏,從黃河中下游向中原,向黃土高原遷徙的過程,而我們的母親之河,黃河、長江,從黃土高原之上奔騰而下,一瀉千里,最後匯入大海呢!中國還有句古話叫江南出才子,江北出聖人,實際上,江北的聖人幾乎全出自曲阜。在中國封建時代,受到皇帝賜封的聖人一共有6位,他們分別為至聖孔子、亞聖孟子、復聖顏子、述聖子思、宗聖曾子、元聖周公,頭4位都出生在曲阜,後兩位一位是孔子的弟子,一位是封地在曲阜,周公的後世33代曾在魯國為國君,至今山東稱魯,即起於此。現在曲阜地上地下文物眾多,文化燦爛,有國家級文物古蹟4處,省級11處,市級100餘處。1982年曲阜被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首批24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1994年曲阜三孔被聯合國正式列為世界文化遺產。由於曲阜對東方文化的重要貢獻,不少人稱曲阜為世界三大聖城之一:東方的麥加。在這裏,您不得不沉思,也不能不感奮,因為這裏深扎着中華民族的根,深扎着中國傳統文化的根。

各位朋友,在中國,在東方這片有着五千年文明歷史的土地上,你也許讀不懂青銅器上的銘文,也許不理解人頭獸身表現什麼,象徵什麼。但是,當你走進中國人民的生活,行走在中華民族繁衍生息、勞動創造的古老土地上,你就能感受到、接觸到中國人民在日常生活中流露出來的儒家文化的氣息,你便能由此體驗到中國人民與其他民族迥然不同的生活方式、風土人情和理想道德的差異。無論你從哪個角度,哪個層次去探究中華民族的個性與品格,都不難發現儒家文化的基因,在漫長的歷史演進過程中,儒家文化幾乎成了中國傳統文化的代名詞。而儒家文化的創始人,就是孔子。

孔子,春秋時代魯國人,也就是曲阜人,名丘,字仲尼,生於公元前551年,死於公元前479年,享年73歲。孔子3歲時,父親叔梁紇去世,16歲時,母親顏徵在去世,少年孔子成了孤兒,開始了他在等級森嚴的封建社會中獨自謀生、學習和奮鬥的一生。

孔子少年發奮自學,勤而好問,青年時代便掌握了參與貴族政治必須熟悉的禮、樂、射、御、書、數六藝,進而掌握了《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經的內容,為創立儒家文化奠定了基礎。

孔子30歲設學授徒,開始了漫長的教育生涯,他首開中國私人講學、面向民眾,提倡有教無類之風,成為中國第一位,也是世界上第一位偉大的教育家。

孔子51歲時,才做了中都縣令,後來曾在魯攝相事,然而時間不長,他便辭了官,離開魯國開始了他長達14年的周遊列國之行。

孔子在68歲時回到魯國,他把幾乎全部精力放在了教學和文獻整理上,一直到死。孔子的一生是顛沛流離,飽經憂患的一生,是艱苦卓絕、激勵奮發的一生,是春風化雨,培育英才的一生,是著書立説,濟時救世的一生。如今,他的軀體雖已灰飛煙滅,但他的思想,卻潛入每個東方人的心靈,他熔鑄了中華民族的個性和品格,隨着歷史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孔子還將引導着人類,跨向21世紀。

曲阜的文物古蹟和旅遊景點很多,大部分與孔子和孔子文化有關。現在我們所在的位置是曲阜明故城的正南門外,城門的北面是被稱為中國三大古建築羣之一的孔廟。城門的正上方有萬仞宮牆4個大字。仞是古代的長度單位,一仞約等於8尺。據説,有人稱讚孔子的弟子子貢很有學問,子貢聽説以後,就説:人的學問好比宮牆,我的學問只有牆頭這麼高,人們一看便會看見牆內的一切,而我的老師孔子的這道牆有數仞,不找到它的門是不能看到牆內宗廟之美麗、房舍的多種多樣。後人為表達對孔子的敬仰,明代胡纘宗就寫了萬仞宮牆4個字鑲在城門上,清代乾隆皇帝為了顯示自己對孔子的崇拜,又把胡碑取下,換上了自己寫的萬仞宮牆4個大字。這就是萬仞宮牆的來歷。

孔廟是後人為祭祀孔子而修建的廟宇,始建於孔子死後第2年。面積有327.5畝,仿皇宮之制,分九進院落,左右對稱排列,整個建築羣共有五殿、一閣、一罈、兩廡、兩堂、17座碑亭、54座門坊共466間,南北長約1公里。孔廟恢宏壯麗,面積之大,歷史之久,保存之完整,是世界建築史上的唯一孤例。

孔廟大門東牆外面有官員人等至此下馬的碑刻,過去,任何官員至此,武官要下馬,文官要下轎,以表示對孔子的尊重。

孔廟的第一座石坊叫金聲玉振坊。孟子對孔子曾有過這樣的評價,他説:孔子之謂集大成,集大成者,金聲而玉振之也。金聲、玉振表示奏樂的全過程,以擊鐘開始,以擊磐告終,比喻孔子的思想集古聖先賢之大成。石坊上面蓮花寶座上各刻有一個獨角怪獸稱辟邪,也叫朝天吼,這是封建社會王爵府第才可使用的飾物。

孔廟第一道門叫櫺星門。櫺星又名天田星,古人祭天,先要祭櫺星。櫺星門三個字為乾隆所書。太和元氣坊同金聲玉振坊差不多,題字為明代山東巡撫曾銑手書,讚頌孔子思想如同天地生育萬物。此院東西各有一座腰門,東邊上書德侔天地一樣大,他的學説古今來説都是最好的。這座門叫聖時門,由此住裏,有博大精深、深不可測之感。聖時二字,取《孟子.萬章下》,孔子,聖之時者也句,意思是説,在聖人之中,孔子是最適合時代者。

過聖時門迎面小石橋,叫璧水橋,橋兩側偏南各有一座門,東門叫快睹門,是先睹為快的意思,西門叫仰高門讚頌孔子的學問十分高深。我們進入的大門,稱弘道門,這三個字取自《論語.衞星公》人能弘道的句子,以此來讚頌孔子闡發了堯舜湯和文武周公之道。這道門也是明朝洪武十年(1377年)時孔廟的大門。再往後是大中門,大中門是宋朝時期孔廟的大門,原名叫宮和門,字的意思與孔子中庸之道的主張有關,由此門向南望去,一方面可以看到孔廟的歷史沿革,一方面也可以看到孔廟的不斷擴大,這些建築既有清代建築,也有明代建築,還有宋代建築,它們建的時代不同,工匠不同,但都互相配合,相得益彰,構成一體。看孔廟建築,同時可以看到一部分中國封建社會的發展史。

這塊碑立於明成化四年(1468年),因此也叫成化碑,它為明憲宗朱見深所立,碑高6米,寬2米多。這塊碑的特點是書法精湛,著稱於世,並且碑文用論辯形式寫成,在極力推崇孔子方面,可以説是之最。大家請看右上角,那上面寫道:聯惟孔子之道,有天下者一日不可無焉,又説:孔子之道在天下,如布帛粟菽,民生日用不可暫缺。這碑下面的動物不是烏龜,叫贔屭,是龍的兒子,特別能負重,所以用來馱碑,有句話講龍生九子不成龍,在孔廟內,龍和龍的9個兒子,你都可以看到,當地的老百姓常來這裏撫摸這贔屭,他們説:摸摸贔屭的頭,一輩子不犯愁,摸摸贔屭的腚,一輩子不生病。

我們面前的這座木結構建築名叫奎文閣,原是孔廟的藏書樓。奎星為二十八星宿之一,有星十六顆,屈曲相鈎,似文字之畫,後來人們把它演化為文官之首,封建帝王把孔子比作天上的奎星,所以孔子又稱歷代文官主。這座樓閣高23.35米,闊30.1米,深17.62米,三重飛檐,四層斗拱,構造堅固而且合理,康熙年間曲阜曾有過一次大地震,人間房屋傾者九,存者一,而奎文閣卻傲然屹立,安然無恙,由此可見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智慧和高超的建築藝術。

我們現在進入孔廟的第六進院落,展現在大家面前的是13座碑亭,南邊8座,北邊5座。亭內保存着唐、宋、元、明、清各代石碑共55幢,碑文多為皇帝對孔子的追諡加封、拜廟親祭、整修廟宇的紀錄,用漢文、八思巴文、滿文等刻成。此排中間的這座碑,重約65噸,採自北京的西山,在當時,將如此重量的石碑從千里之外,跋山涉水,運至曲阜,不能不説是一個奇蹟。此院東、西各有一門,是孔廟第三道腰門,為東華門、西華門。

我們現在進入大成門,大成門是指今天下之大成,這一排共有5門並列,最西邊為啟聖門,是供奉孔子父母的地方,中路大成門,又有金聲門、玉振門相佐,中路為孔廟最中心的地方,東為承聖門,原為孔子故居。

大家知道,孔子是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我們認為,孔子首先是個教育家,他是中國第一位老師,封建皇帝封他為至聖先師萬世師表,應當説,他是全人類的老師,是名符其實的人類靈魂工程師。我們面前的杏壇,相傳是當年孔子設壇講學的地方,金代建亭作以紀念,著名文人党懷英書杏壇二字。壇側有棵杏樹,為後人所栽,每當初春時節,紅花綻開,綠葉搖曳。所以乾隆皇帝來朝拜時,曾賦詩讚之,詩曰:重來又值秈開時,幾樹東風簇絳枝,豈是人間凡卉比,文明終古共春熙。

矗立在我們面前的大殿就是名揚天下的大成殿,它是中國的三大殿之一,與北京故宮的太和殿,泰山岱廟的天貺殿齊名,其雄偉壯麗有過之而無不及。殿高24.8米,闊45.78米,深24.8米,雕樑畫棟,金壁輝煌,特別是周圍28根石柱,為世界文化瑰寶,均以整石雕刻而成,前面10根為深浮雕,每柱二龍戲珠,盤繞升騰,栩栩如生,刀法剛勁有力,各具變化。過去皇帝來了,都是將此柱用黃布圍裹。他們若看見恐怕也會自慚不如。兩側及後廊的龍柱為淺浮雕,每柱72條龍,總共1296條。大成殿內供奉着孔子塑像,兩側為四配,東西是復聖顏回、述聖孔及,西面是宗聖曾參和亞聖孟子。再外是12哲。每年9月26日、9月28日,我們都在這裏舉行盛大的國際孔子文化節和孔子誕辰紀念儀式,表演大型祭孔樂舞和簫韶樂舞,舉行豐富多彩的文化、旅遊活動,歡迎各位到時光臨。

大成殿兩側的綠瓦長廊叫兩半島,共有80間房屋,是後世供奉先賢先儒的地方,在唐朝受供奉的只有20餘人,到了民國多達156人,這些配享原為畫像,金時改為塑像,明代改為木製牌位,“”期間被拆掉。現在兩廊中主要存放漢畫像石刻和著名古碑。最珍貴的是漢魏六朝石刻22塊,如五鳳禮器乙瑛孔廟史晨張猛龍碑等,都為國家級石碑,被視為書法藝術的極品,價值連城的瑰寶。最北面的兩廡中,珍藏着584塊石碑,叫玉虹樓法貼,是孔子68代孫孔繼涑收集了歷代著名書法家的手跡慕刻而成,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

寢殿是供奉孔子夫人亓官氏的專祠。聖蹟殿是明萬曆年間,根據司馬遷《史記.孔子世家》編繪刻石的連環畫,共有120幅。這是我國第一部有完整人物故事的連環畫。

我們現在的位置是孔廟東路,這裏當年為孔子故宅,這口水井為孔子故宅井,是當年孔子飲水之井,後人稱為聖水。亭內的碑有乾隆飲水拜師和故宅井贊,乾隆8次來曲阜,竟有他5次題字。後面這座紅色牆壁叫魯壁,在秦始皇焚書坑儒時,孔子9世孫孔鮒把《論語》等經典藏在此壁內,牆壁倒塌後被人發現,孔子經典方才留傳於世。

這座殿堂叫詩禮堂,是當年孔子教兒子學詩學禮的地方,堂前有兩棵宋代銀杏樹,當初孔府曾用這棵樹的果實做菜,名叫詩禮銀杏大家在品嚐孔府菜時,千萬不要忘了點這道菜,因為此菜的出處就在這個地方。

孔廟是一個巨大的文化博物館,我們匆匆看一次,只可窺見一斑。不能觀其全貌,尤其是不能會其神韻,那就留待各位以後再來時細細品味吧。下面我們參觀孔府。

孔府即衍聖公府,也是世界文化遺產之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孔府大門與孔廟僅一牆之隔。孔府共佔地240畝,有廳、堂、樓、房463間,在路佈局,九進院落,東路為東學,西路為西學供遊人遊覽的主要是中路。

衍聖公是北宋至和二年(公元1055年)宋仁宗賜給孔子46代孫孔宗願的封號,這一封號子孫相繼,整整襲封了32代,歷時880多年。遠在這封號之前,自西漢以後,歷代封建王朝就給予孔子後代眾多封賜,漢代曾封孔子後代為奉禮君關內候,魏晉南北朝又封宗聖候、崇聖大夫;唐朝封文宣公;宋代封衍聖公,到民國孔子77代孔德成時,改稱奉禮官。衍聖公是我國封建社會享有特權的大貴族,被稱為天下第一家,在明代,不僅班列羣官之上,還特許在紫禁城騎馬等。孔子的嫡系長支大多住在孔府,一直到1948年孔子77代孫孔德成離開曲阜,遷至台灣。

篇8:山東導遊詞

金山區位於長江三角洲南翼,上海西南部。東鄰奉賢區,西與浙江省平湖市、嘉善縣交界,南瀕杭州灣,北與松江區、青浦區接壤。

金山6400年前已成陸,全境地勢低平,地面高程自北西至東南略有升高,西臨杭嘉湖浙水下游,受浙江客水和黃浦江潮水之利,河渠交織成網。區內有上海地區僅存的古海岸遺址漕涇古岡身沙岡,戚家墩、查山、亭林、招賢浜、南陽港等古文化遺址。有23.3公里“黃金”海岸線。距陸地東南6.2公里海面上有大金山、小金山、浮山三島,大金山海拔103.4米(吳淞高程),是上海市地面最高點,山上生長着上海地區陸上早已絕跡的原始植被和珍稀植物,是區境內正待開發的重要旅遊資源之一。金山三島至陸地為廣闊的深水區,是一個天然良港。

區境東南部有全國特大型化工企業上海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和上海化學工業區。滬杭鐵路、滬衞鐵路支線,滬杭(A8)、同三(A30)、莘奉金(A4)高速公路,320國道——亭楓公路等12條公路構成陸上交通網絡。

金山土地肥沃,良田廣闊,河道縱橫,水網密佈,素有“上海糧倉”之譽。境內氣候宜人,自然條件優越,盛產大米、瓜果、蔬菜、生豬、魚蝦、禽蛋、海產品等,現已基本形成出口蔬菜和精品西瓜兩大主導產業以及葡萄、蟠桃、草莓、花卉苗木和食用菌等五大產業基礎。培育了銀龍蔬菜加工廠等一批龍頭企業。金山楓涇的丁蹄和黃酒飲譽中外。漕涇鎮被命名為全國農村科普(精品西瓜)示範基地。

金山是上海大都市的.菜籃子和副食品供應基地。

市級金山現代農業園區的帶動效應逐步顯現,種子種苗生產基地、出口花卉基地、冬棗生產基地、申漕特種水產養殖基地、6000頭奶牛養殖基地等一批特色農業項目相繼建成,全國現代農產品加工示範基地加快建設。建成了區級千畝雜交水稻制種基地、20xx畝優質常規稻繁育基地和9萬畝高標準設施糧田等一批農業產業化項目。培育了一批農業標準化生產基地,銀龍蔬菜公司被列為國家級農業標準化示範基地。

金山區內商業網點星羅棋佈。有大型百貨商場2家、大型超市3家、大型家電連鎖商場4家、星級賓館9家、農貿市場27家、農村便民服務點100家、商貿型個體工商户9500家、商貿型私營企業22000家。臨海而建的世安海升大酒店、修葺一新的金山賓館等,為居家購物、商貿洽談和休閒娛樂提供便利場所。

篇9:山東導遊詞

山東省,簡稱“魯”,省會濟南,古為齊魯之地,別名齊魯、東魯、魯東等,位於華東沿海,黃河下游,京杭大運河中北段。從北至南分別與河北、河南、安徽、江蘇四省接壤。地勢中部高突,泰山是全境最高點,東部山東半島伸入黃海,北隔渤海海峽與遼東半島相對,緊鄰韓國和日本,東隔黃海與朝鮮半島相望,東南臨黃海、遙望東海及日本南部列島。

山東歷史悠久,文化底藴豐厚,歷史名人眾多,是中國儒家文化發源地,儒家思想的創立人孔子、孟子、墨家思想的創始人墨子,軍事家孫子、孫臏、吳起等,均出生于山東。山東既有內陸地區的保守和豪情,又兼具半島海岸地區的開放和豁達。

山東是中國的工農業大省、人口第二大省、中國的菜籃子、中國温帶水果之鄉,國內生產總值列第三位,佔中國GDP總量的1/9,年遊客接待量超3.5億人次,居全國首位。2013年,廣東、江蘇、山東被評為中國最具綜合競爭力省區。

山東還是第十屆中國藝術節,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十一屆運動會,第三屆亞洲沙灘運動會,2014年世界盃帆船賽、世界園藝博覽會、APEC貿易部長會議,2015年世界休閒體育大會、國際歷史科學大會舉辦地。

篇10:山東導遊詞

山東省內地理差異大,因而形成了沿海的膠東菜和內陸的濟南菜以及自成體系的孔府菜三大體系。小編為大家整理了山東導遊詞,希望對你們有幫助。謝謝支持。

山東曲阜

女士們、先生們:

(作自我介紹...

曲阜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的故鄉,全國首批公佈的24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孔子有句名言:“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今天,我有幸為各位擔任導遊,十分高興。我將盡力為大家提供滿意的服務,不足之處,請批評指正。

曲阜概況

在參觀“三孔”之前,請允許我把曲阜概況介紹一下:

曲阜地處魯中山區和魯西南平原的交界處,北依泰山,南引嶧山,東連沂蒙羣山,西俯千疇平原。地勢東高西低,境內泗河、沂河等河流均自東向西流淌,自古就有“聖人門前倒流水”之説。物產豐富,景色宜人。大詩人李白曾描寫曲阜:“笑誇故人指絕境,山光水色青如蘭”。

曲阜歷史悠久,早在五六千年前,我們的祖先就在這裏繁衍生息,創造了人類早期的文明。不少古籍中,還有炎帝、少吳徙都於曲阜,黃帝生於壽丘(曲阜城東8裏處),舜於壽丘作什器的記載。可見,中國遠古時代最有影響的三皇五帝中就有四人在曲阜留下了蹤跡。儘管這是傳説,但也並不是毫無根據的。從境內保存下來的20餘處大汶口文化和龍山文化遺址中仍可見到我們的祖先征服自然的遺蹟。

“曲阜”一名最早見於<<禮記>>。東漢應劭解釋説:“魯城東有阜,委曲長七八里,故名曲阜。”商代前期,曲阜名奄,是商王朝的重要屬國。周代自“封周公於曲阜”800餘年,曲阜為魯國都城,是當時我國一個重要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春秋時期,孔子首創私人講學之風,“弟子三千,賢者七十有二”遍及全國各地,又成了當時的教育中心。魯國是曲阜歷史上的黃金時期,以“禮儀之邦”著稱於世,故山東省現仍沿用“魯”作為簡稱。公元前249年,楚滅魯,置魯縣,秦代屬薛郡,西漢時為魯國都,魏晉南北朝時為魯郡治。隋開皇十六年(596年),首定曲阜為縣名。宋代改稱仙源縣,金代恢復曲阜縣名至今。1986年撤縣制,始稱曲阜市。現面積為890平方公里,人口60餘萬。

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給曲阜留下了大量的文物古蹟,主要的有110餘處,其中孔廟、孔府、孔林及魯國故城遺址被列為全國首批公佈的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另有11處列為全省重要文物保護單位。“三孔”還於1994年被聯合國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新中國建立後,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黨和國家領導人對曲阜的文物古蹟十分關注,國家先後撥款3000多萬元對“三孔”進行了全面修茸。近年來,為了大力發展旅遊事業,曲阜又相繼開發建設了孔子六藝城、論語碑苑、魯國盛世華夏文化城等一批新的旅遊景點,形成人文與自然景觀,新老景點渾然一體,相映生輝的旅遊資源新格局,成為中外遊人嚮往的文化旅遊勝地。

孔廟

現在我們參觀孔廟。孔廟位於曲阜城中心,是我國古代封建王朝祭祀孔子的地方。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誕生於曲阜尼山。春秋末期,他在魯都闕里聚徒講學,傳授“六世”(禮、樂、射、御、書、數),並在實踐中總結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理論。晚年,他刪<<詩>>、<<書>>,訂<<禮>>、<<樂>>,贊<<周易>>,修<<春秋>>,為傳播文化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他“祖述堯舜,憲章文武”,集三代文化之大成,創立了“重仁尚禮”的儒家學説,把中國古代文化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峯。

孔子死後第二年,魯哀公將其生前所居之堂立為廟,“歲時奉祀”。當時只有“廟屋三間”,內藏孔子生前所用的衣、冠、琴、車、書等。其後,隨着歷代王朝層層加諡孔子,孔廟不斷得到維修擴建,至明、清時期形成了現在的規模。前後九進院落,佔地327.5畝,南北長達1公里;共有建築466間,54座門坊;加之廟內1700餘株古樹,1200餘塊碑碣,令人一步三歎。孔廟與北京故宮、河北承德避暑山莊並稱為中國三大古建築羣,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二千多年來,遊人競相尋蹤憑弔,流連往返。金聲玉振坊孔廟第道門坊。“金聲玉振”四個字出自<<孟子>>:“孔子之謂集大成。集大成者金聲而玉振之也。”“金聲玉振”原意為一首完美的樂曲。我國古代奏樂時,以擊鐘(金聲開始,以擊磬玉振)結束。這裏比喻孔子思想集古聖先賢之大成,讚揚孔子對文化做出的巨大貢獻。此坊建於明代,“金聲玉振”四字為明代著名書法家胡纘宗題寫。

櫺星門孔廟第一道大門。櫺星即靈星,古人認為它“主得士之慶”,古代祭天,先要祭祀靈星。孔廟設櫺星門,意為尊孔如同尊天。

孔子創立的儒學及儒家思想統治和影響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所以後人使用了“德侔天地”、“道冠古今”讚譽孔子,意為他給人的好處如同天地一樣大,他的主張古今來説都是最好的。因此,孔廟第一進院落東西兩側腰門題為:德侔天地,道冠古今。

聖時門“聖時”二字出自<<孟子>>,孟子將中國古代的四位聖人做了比較,“伯夷,聖之清者也;伊尹,聖之任者也;柳下惠,聖之和者也;孔子,聖之時者也。”是説在聖人之中孔子是最適合時代的。璧水橋過聖時門,豁然洞開,偌大一個庭院,古柏森森,芳草如茵。迎面三架拱橋,為明代所建,因“壅水環繞如璧”,故名“璧水橋”。

弘道門孔廟第三道大門,“弘道”二字出自<<論語.衞靈公>>,“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以讚頌孔子發揚光大了古代的正統思想,成為“千秋帝王之師,萬世人倫之表”。此門意思可以引申為如果人們想在學問上有所成就,就得踏入“弘道之門”,學習包括孔子思想在內的一切優秀文化,才能成為社會有用之材。

大中門是宋代孔廟的正門。“大中”是讚揚孔子“中庸之道”的。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不偏之為中,不易之為庸。“中庸之道”即不偏不倚能夠獨立存在的天下唯一之正道。

同文門中國的宮殿建築在主體建築之前,常常有小的屏障,以示莊嚴。同文門周無牆垣,子然獨立在奎文閣之前,就擔當着屏障的角色。“同文”二字出自<<禮記>>“書同文,行同倫”。意為統一語言、文化、思想,即整個人類思想統一到孔子的思想上來。

奎文閣孔廟主體建築之一,以藏書豐富,建築獨特而馳名。始建於宋天禧二年(公元1018年),原名藏書樓,金代重修時改名“奎文閣”。“奎”是星名,二十八宿之一,傳説為西方白虎之道,有星16顆,“屈曲相鈎,似文字之畫”,<<孝經>>中記“奎主文章”,後人進而把奎星演化為文官之首,後代封建帝王把孔子比作天上的奎星,遂在孔廟建奎文閣。奎文閣高23.35米,東西闊30.10米,南北深17.62米,三層飛檐,四重斗拱,結構合理,堅固異常,經受了幾百年的風風雨雨和多次地震的搖撼。據記載清康熙年間的一次大地震,曲阜“人間房屋傾者九存者一”,而奎文閣安然無恙,不愧為我國著名的古代木結構建築傑作。1985年國家撥款120萬元,進行了落架大修,於1987年修茸一新,完全保持了原有的風貌。奎文閣內原有藏書均移入孔府檔案館保存。現展出的是孔子聖蹟圖陳列。

奎文閣前兩側,是四座明代御碑。這些馱碑的動物,人們習慣叫“龜馱碑”,實際上它的名子叫“贔屭”,是神話傳説中龍的兒子。“龍生九子不成龍”,贔屭的特徵是龍首、龜背、鷹爪、蛇尾,善於負重且能長壽,所以統治者要用它來馱御碑。

十三碑亭過奎文閣是十三碑亭院。十三碑亭是專為保存封建皇帝御製石碑而建的。亭內共保存唐、宋、金、元、明、清及民國時期碑刻55塊。碑文多是皇帝對孔子追諡加封、拜廟新祭、派官致祭和整修廟宇的記錄,由漢文、八思巴文(元代蒙古文)、滿文等文字刻寫。其中最大的一塊石碑是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所立,碑重約35噸,加上馱碑贔屭共重約65噸。這塊巨石採自北京的西山,在當時條件下,能將此碑安然運抵千里之外的曲阜,實在令人驚歎。此院東南西南還各有一片叢林似的碑碣,真草隸篆,風格各異,可謂集歷代書法流派之大成。另有幾座石碑從側面記載元末紅巾軍、明末劉六、劉七以及徐鴻儒等農民起義的情況,是研究中國農民革命史珍貴的歷史資料。

十三碑亭院北,五門並列將孔廟分成三路。東為承聖門,內為奉祀孔子上五代祖先的地方;西為啟聖門,內為奉祀孔子父母的地方;中路三門並立,大成門居中,兩邊掖門為金聲門和玉振門。

先師手植檜大成門內東側石欄圍護的檜樹,是“先師手植檜”,樹東石碑是明萬曆年間楊光訓手書。相傳孔子手植檜原有三棵,後枯死兩棵,唯有此檜生生死死,幾經榮枯留存至今,樹高10餘米,粗可合抱。先師手植檜歷來受到重視,過去人們把它看作孔子思想的象徵,它不僅與孔氏家庭的命運聯繫在一起,“此檜日茂則孔氏日興”,而且還同封建統治者的命運聯繫在一起,宋代大書法家米芾為此讚道:“矯龍怪,挺雄質,二千年,敵金石,糾治亂,如一昔。”

杏壇杏壇相傳是孔子當年講學的地方。孔子“設教杏壇”的記載最早見於<<莊子.漁父篇>>:“孔子游乎緇帷這林,坐休乎杏壇之上,弟子讀書,孔子絃歌。”宋天禧二年(1018年)孔子第四十五代孫孔道輔監修孔廟時,將正殿後移,“除地為壇,環植以杏,名曰杏壇。”金代始於壇上建亭,由當時著名文人党懷英篆書“杏壇”二字,現在亭內保存。亭內另一塊石碑是清乾隆皇帝的手書“杏壇贊”,:“重來又值燦開時,幾樹東風簇降枝,豈是人間凡卉比,文明終古共春熙。”

大成殿孔廟主體建築,是祭祀孔子的中心場所。“大成”二字出自<<孟子>>:“孔子之謂集大成”,讚揚孔子思想集古聖賢之大成。大成殿始建於宋天禧二年(1018年),後毀於火。現存這座大成殿為清代雍正年間重建,高24.8米,闊45.8米,深24.9米,重檐九脊,黃瓦飛甍,雕樑畫棟,氣勢雄偉,與北京故宮太和殿、泰安岱廟天貺殿並稱為東方三大殿。大成殿四周廊下環立28根石雕龍柱,均以整石刻成,高6米,徑長0.8米,為明代弘治年間徽州工匠刻制。大成殿兩山及後檐的18根八稜石柱均為雲龍淺雕。最為引人矚目的是前檐的10根深浮雕龍柱,每柱二龍對翔,盤繞升騰,中刻寶珠,雕刻玲瓏剔透,龍姿栩栩如生,無一雷同,堪稱我國石刻藝術中的瑰寶,據説乾隆皇帝來曲阜祭禮孔時,石柱均用紅綾包裹,不敢讓皇帝看到,惟恐皇帝會因超過皇宮而怪罪。大成殿的建築藝術,充分顯示了我國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

大成殿內金壁輝煌,有大型神龕9座,17座塑像,居中的一座即是孔子。孔子坐高3.35米,頭戴十二旒冕,身穿十二章王服,手捧鎮圭,顯得高貴、威嚴,一副君王形象,這是被歷代帝王神化了的孔子。實際上孔子的真實面目應該是“布衣”文人的形象。孔子塑像兩側神龕內東為“復聖”顏回、“述聖”孔伋,西為“宗聖”曾參,“亞聖”孟軻,稱為“四配”。再兩側是“十二哲”塑像,除宋儒朱熹外,均為孔子弟子。

大成殿前露台過去是祭孔時舞蹈奏樂的地方。現在每年9月26日曲阜國際孔子文化節開幕式,和9月28日孔子誕辰紀念活動都在此舉行。

兩廡大成殿兩側是東西廡,每廡長163米,原是供奉先賢先儒的地方,現為石刻陳列。東廡陳列着漢、魏、隋、唐、宋、元碑刻44塊,堪稱孔廟一絕,是我國珍貴的古代文化遺產,對於研究古代書法藝術,文字演變具有重大的史料價值。西廡現陳列100多塊“漢畫像石刻”,也是久負盛名的藝術珍品,是研究我國漢魏時代社會生活的珍貴資料。

寢殿是祭祀孔子夫人的地方。殿內神龕木雕游龍飛鳳,精美異常,龕內木牌上書“至聖先師夫人神位”。孔子夫人,春秋時期宋國人,複姓亓官,19歲嫁給孔子,先孔子7年去世。關於她的情況古籍很少記載,直到宋代才被宋真宗趙恆追封為“鄆國夫人”,元代加封為“大成至聖文宣王夫人”,其後孔子改稱“至聖先師”,她也被稱為“至聖先師夫人”。早期曾有塑像,清雍正年間寢殿遭火災,重建時改為神主牌位。

聖蹟殿孔廟最後一座建築。建於明代萬曆年間,由巡按御史何出光主持建造。殿內共有120幅繪畫刻石,反映了孔子一生的主要活動和言論,是我國最早有完整人物故事的石刻連環畫。

孔廟東路為祭祀孔子上五代祖先的地方,原為孔子當年故居。

詩禮堂是紀念孔子教子學詩禮的地方。據<<論語.季氏>>記載:有一次,孔子站在庭院裏見兒子孔鯉從身邊走過,問:“你學詩了沒有?”孔鯉回答説沒有。孔子説:“不學詩,無以言”,即不學習<<詩經>>是無法同人交談的。於是孔鯉回去後認真地學習<<詩經>>。隔了一段時間,孔子又問孔鯉,“你學禮了沒有?”孔鯉回答説還沒有。孔子説“不學禮,無以立”,即不學禮是難於立身做人的。孔鯉又認真地學習<<禮記>>。孔子教子學詩學禮的故事,歷來被傳為美談。

詩禮堂院內有一株唐槐和兩棵銀杏樹,雖歷經千載,仍枝葉茂密,尤其偏西那株雌銀杏,至今仍碩果累累,孔府宴上一道名菜“詩禮銀杏”即來源於此。

孔子故宅井位於詩禮堂後,因是孔子當年的吃水井,所以歷來被稱作“聖水”。清乾隆皇帝祭祀孔時曾勺水拜師,在井西側建“飲水拜師”的涼亭,內立“故宅井贊”碑1塊,他8次來曲阜,此碑竟有他5次題字,可見其對“聖水”的崇拜了。

魯壁故宅井東側一段子然獨立的紅色牆壁,是為紀念孔子第九代孫孔鮒藏書而建的。孔鮒時期正趕秦朝,秦始皇焚書坑儒的時候,孔鮒將<<尚書>>、<<禮>>、<<論語>>、<<孝經>>等儒家經典書籍藏於孔子故宅牆壁內,自己就到嵩山隱居去了,到死也沒回來。漢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魯恭王在擴建王宮拆除孔子故宅時,發現了這些經書,人們稱之為“孔壁古文”,所以後人在此建魯壁,以紀念孔鮒藏書。

孔廟就參觀到這裏。現在我們去參觀孔府。

孔府

孔府與孔廟毗鄰,是孔子嫡系長子長孫居住的府第,三路佈局,九進院落,共有建築463間,加上後花園,共佔地240畝。

孔府,也稱“衍聖公府”。“衍聖”的意思是説“聖道”、“聖裔”能繁衍接續,其子孫可世代相襲、輩輩相衍。隨着孔子諡號的追加,歷代帝王對孔子後裔也一再加封,到北宋至和二個(1055年)宋仁宗賜封孔子第四十六代孫孔宗願為世襲“衍聖公”,達到頂點。這一封號自宋至民國初年延用長達880多年。“衍聖公”是我國封建社會享有特權的大貴族。宋代相當於五品官,元代升為三品,明代上升為一品文官,清代不僅班列閣臣之上,還特許在紫禁城騎馬,在宮中御道上行走。當然歷代統治者對“衍聖公”的抬舉,主要的還是利用“孔子”這塊招牌為自大的統治服務。洪武十年(1377年),朱元璋下詔令“衍聖公”有權設置官署,同時又特命在闕里故宅以東重建府第。清代在此基礎上又進行了大規模的修建。這就是今天人們所看到的我國封建社會中典型的官衙與內宅合一的建築--孔府。

大門大門正中高懸“聖府”金字匾額。門兩旁明柱上的對聯:與國鹹休安富尊榮公府第,同天並老文章道德聖人家。對聯為清代文人紀昀手書。細心的遊人會發現上聯中的“富”少一點(富),下聯中的“章”字成了破“日”之狀(章)。相傳,孔子第四十二代孫孔光嗣娶親之日,有神仙前來指點,碰到寫“富”字的影壁,把“富”字去了點,並告知孔家“富”字有點不吉。此後,孔府凡書富字皆無點。這叫“寶貴無頂”。又傳説乾隆時,紀昀為孔府書寫門聯,寫到“章”字時數遍皆不中意,遂棄筆安歇,睡夢中見一老翁在他寫的“章”字上劃了一筆,成了破“日”之狀,醒後揮筆而書,果然氣勢不凡。這叫“文章通天”。

進入孔府大門,由此向後孔府分為三路,東路建有一貫堂、慕恩堂、孔氏家廟等;西路是孔府當年接待貴賓和讀書習禮的地方,有紅萼軒、忠恕堂、安懷堂、花廳等;中路是孔府的主體建築,前半部為官衙,後半部為內宅。

重光門進入孔府二門,迎面有一座周圍不接垣牆的門樓,門上匾額“恩賜重光”,為明皇帝朱厚熜所頒,因此叫“重光門”。當年,只有帝王大典、迎接聖旨,或進行重大祭祀活動時,才在十三響禮炮聲中將此門打開,所以又稱“儀門”或“塞門”。此門兩側的廊房,是孔府的管理機構仿照封建王朝六部而設的六廳,即:管勾廳、百户廳、典籍廳、司樂廳、知印廳、掌書廳。各廳長官,由正七品或正六品擔任。

大堂是當年衍聖公宣讀聖旨、接見官員、審理重大案件,以及節日、壽辰舉行儀式的地方,裏面陳列的是正一品爵位使用的公案桌、儀仗等。北面靠牆的那些紅底金字的牌子,是封爵和特權的象徵,俗稱“十八塊雲牌鑾架”。歷代衍聖公持着這些牌子進京,可以暢行無阻。

二堂是衍聖公會見四品以上官僚和受皇帝委託每年替朝廷考試禮學、樂學童生的地方。屋內七塊御製石碑,其中有清道光皇帝手書的“福壽”碑,慈祥太后手書的“壽”字及松鶴圖等。

三堂也叫退廳,是衍聖公接見四品以上官員和處理家庭內部糾紛、處罰府內僕役的場所。屋內正中高懸的“六代含貽”匾額為乾隆皇帝手書,當時孔府六代同堂,此匾意為六代人和睦相處,生活美滿。

內宅門是官衙與內宅的分界線。過去此門戒備森嚴,任何人不得擅自入內,否則嚴懲不貸,打死勿論。門兩側耳房內有幾十人輪番值班,隨時向外傳遞信息。

貪壁孔府內宅門內壁上面有一幅狀似麒麟的動物,名叫“貪”。傳説是天界的神獸,怪誕兇惡,生性饕餮,能吞金銀財寶。儘管在它的腳下和周圍全是寶物,連“八仙”的寶貝都為它所有,但它並不滿足,還想吃掉太陽,真可謂貪得無厭了。過去官宦人家常將此畫繪在容易看到的地方,藉以提醒自己,引以為戒。孔府將“貪”畫在此處,一出門即可看到,是告戒子孫不要貪髒賣法,也算作一條重要的家訓吧。

前上房是孔府主人接待至親和近支族人的客廳,也是他們舉行家宴和婚喪儀式的主要場所。房內陳設華麗,文物古玩,琳琅滿目。

前堂樓為七間二層閣樓,是孔子第七十六代孫,衍聖公孔令貽及其夫人的住室。孔令貽清末民國初年人,先後娶孫、陶、豐、王氏為妻。孫氏早逝,娶陶氏;陶氏未生養,娶豐氏。豐氏又過早病逝,於是孔令貽將丫環出身的王氏納為妾,先後生了兩個女兒,一個兒子。如今二女兒孔德懋、兒子孔德成尚還健在,均已70多歲。

後堂樓是孔子第七十七代孫孔德成的住室。孔德成1920年出生,出生不到兩個月即被當時的大總統徐世昌任命為襲封衍聖公。1935年被南京國民政府改授為“大成至聖先師奉祀官”。1936年與孫琪芳女士結婚。其後大部分時間隨國民政府在重慶和南京,1949年大陸解放前夕從南京遷往台灣,曾任台灣考試院院長,現任“總統府資政”,是台灣最高官階的官員之一。現後堂樓保存着孔德成結婚時的原貌。後堂樓院的東樓是當年府內女傭做針線活的地方,西樓是招待親屬家眷的地方。

花園孔府後花園始建於明弘治十六年(1503年),前後經過三次大修,佔地50餘畝。清嘉慶年間,孔子第七十三代孫、衍聖公孔慶鎔重修時,將數塊大型鐵礦石置於園內,又稱“鐵山園”。園內建有假山、噴泉、曲橋、花塢、亭以及敬花神的石壇,賞月的涼台、焚香讀書的壇屋等,環境幽雅,景色美麗。特別是已有400多年曆史的“五柏抱槐”一樹五支,中生一株槐樹,是花園內的一大奇景。

由於世代尊榮,特別是朝廷的頻繁賞賜,孔府積攢了大量的珍貴文物,約計3萬多件,其中不少是稀世珍寶。今天我們看到的僅是其中的一部分。孔府還保存着數以萬卷的孔府檔案,是研究我國封建社會歷史不可多得的第一手資料。

孔府就參觀到這裏,現在我們去參觀孔林。

孔林

孔林,是孔子及其家庭的專用墓地,也是世界上延時最久、規模最大的家庭墓地,位於曲阜城北泗水之上,佔地三千餘畝,周圍垣牆高3米,厚1.5米,長14.5華里。在這裏既可考春秋之葬,證秦漢之墓,又可研究我國曆代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和喪葬風俗的演變歷史。

孔林也是目前我國最大的人造園林。相傳孔子死後,“弟子各以四方奇木來植,故多異樹”。林內有各種樹木10萬多株,數百種植物。在萬木掩映之中,碑石林立,石像成羣,除一批著名的漢碑移入孔廟保護外,林內尚有唐、宋、金、元、明、清各代石碑3600多塊,又稱得上名副其實的碑林。

過去墓地的“風水”,被孔子的後代視作“命根子”。例如,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勘測津浦鐵路時,原計劃經過曲阜,離孔林西牆很近。當時的衍聖公孔令貽得此消息十分着急,向朝廷連遞幾件呈文,説鐵路將“震動聖墓”,“破壞聖脈”,使祖宗靈魂不得安寧。結果鐵路到曲阜拐了個大彎,向西南繞行。如果沒有這檔子事,現在人們坐火車到曲阜遊覽,就不用先到兗州下車,然後改乘汽車了。

大門孔林大門始建於明代,清代重修。進入孔林大門是一條長約1華里的甬道,迎面高大的門樓叫“觀樓”,俗稱“二林門”。此門原是古魯國城北門。大門到二門這一段,是孔林前突出的部分,類似古代城市建築的月城。

孔尚任墓位於孔林東北隅,墓碑上書“奉直大夫户部廣東清吏司員外郎東塘先生之墓”,即是孔尚任墓。孔尚任(1648--1718年),字聘之,號東塘,自稱雲亭山人,是孔子第六十四代孫,我國清初著名劇作家,其代表作是<<桃花扇>>。他出生書香門弟,因屢試不第,中年隱居曲阜石門山。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康熙皇帝來曲阜祭孔時,他被孔府推薦為引駕官,並給皇帝講經,深得褒獎,破格提升為國子監博士。赴京任職期間曾到淮楊一帶治河,通過弔古跡,訪隱士,蒐集野史逸聞,對南明王朝的覆滅經過有了深切的感受。回京後曾任户部主事,員外郎等職。公餘致力於戲曲創作。1699年,崑曲名劇<<桃花扇>>傳奇脱稿。王公顯貴爭相傳抄,戲班競相演唱,一時轟動京城。該劇以名士候方域與名妓李香君的愛情故事為主線,廣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南明王朝滅亡的歷史。次年孔尚任卻被罷官回鄉,死後葬於此。他一生著述甚豐,另有詩文<<石門山集>>、<<湖海集>>、<<岸堂文集>>等。

於氏坊位於孔林北側,是孔子七十二代孫、衍聖公孔憲培與其妻於氏之墓。於氏原是清乾隆皇帝的女兒,那麼為什麼改姓於又嫁到孔府的呢?這裏還有段小故事。據説乾隆的女兒臉上有塊黑痣,相術説,這塊痣主災,破災的唯一辦法是將她嫁給一個有福的人。朝裏大臣們議論,天下只有孔聖人的後代最有福。但是當時是滿族統治,按規定滿漢不能通婚。於是有人給皇帝出主意將女兒認漢族大臣、户部尚書于敏忠為義父,這樣以於家的名義嫁到孔府。於氏死後,孔府為其立了這座“鸞音褒德”牌坊。

洙水橋孔林二門內有一條東西橫穿的小河,名曰:“洙水河”,因流經孔子墓前,與“聖脈”攸關,故被後世譽為“靈源無窮,宜與天地共長久”的“聖水”。洙水本是古代的一條河流,與泗水並稱為“洙泗”,後來成為孟子發祥地的代稱。古洙水早已湮沒。河上有橋三座,左右皆為平橋,中間的一座拱橋在孔子墓前,名曰:“洙水橋”。

孔子墓甬道洙水橋北迎面綠瓦三楹的高台大門,叫“檔墓門”。過此門即是孔子墓甬道。甬道有四對巨型石雕,名曰:華表、文豹、角端、翁仲。華表又稱“望柱”,是進“天門”的標誌。文豹形象似豹,腋下噴火,温順善良。角端傳説日行一萬八千里,通四方語言,明外方幽遠之事。文豹、角端都是想象中的怪獸。翁仲,傳説為秦代驍將,威震邊塞,後為對稱,雕文、武兩像,用以守墓。甬道盡頭大殿是祭祀孔子設香壇的享殿。解放戰爭時,朱德總司令曾在此召開過軍事會議,所以又成為革命歷史文物。

孔子墓享殿之後紅色的牆院內就是孔子及其兒、孫三代的墓地。孔子墓似一隆起的馬背,稱“馬鬣封”,是一種特殊尊貴的築墓形式。墓前石碑篆刻“大成至聖文宣王墓”是明正統八年(1443年)黃養正書。孔子於公元前479年去世,當時魯國國君稱他為“尼父”。這是有別於封號的最尊貴的稱號。孔子有封號始於公元元年,漢平帝追封孔子為公爵,稱“褒成宣尼公”。此後帝王紛紛給孔子封號,至唐開元二十七年(739年)唐玄宗李隆基給孔子諡號“文宣”,始稱“文宣王”。到元武帝於大德十一年(1007年)加封為“大成至聖文宣王”後又稱“至聖先師”、“大成至聖先師”等等。歷代王朝都為孔子的封號選擇了最高的讚譽之詞,可見孔子思想學説,對歷代統治是何等重要。

孔子墓東為其子孔鯉墓,南為其孫孔伋墓。這種墓葬佈局為“攜子抱孫”以示人衍興旺。孔子的兒子孔鯉,一生無大作為,年50歲先孔子去世。但因系“聖人”之子,故被宋徽宗封為“泗水侯”。

子貢廬墓處孔子墓西三間房屋為子貢廬墓處。子貢,複姓端木,名賜,字子貢,是孔子得意門生之一,也是孔子弟子中善於經商的學生。孔子死後,眾弟子為孔子守墓三年,相訣而去,獨子貢在此又守三年。後人為紀念此事,建屋三間,立碑一座,題為“子貢廬墓處”。

孔伋墓孔子的孫子孔(前483--前402年),是我國戰國時期著名的哲學家和思想家,孔子在世時,孔伋尚年幼。孔子死後,孔伋拜曾子為師。曾子,姓曾,名參,是孔子的得意門生,繼承了孔子學説的真諦,並傳授給孔伋。曾子著有<<大學>>等書。據記載<<論語>>也是以曾子的教學講義為藍本,由他的門人弟子編輯而成。孔伋潛心研究孔子學説,著成<<中庸>>一書。孔伋的學生又把孔子思想學説傳給孟子,孟子上承孔子之學,著成<<孟子>>一書。以上<<論語>>、<<大學>>、<<中庸>>、<<孟子>>古稱“四書”,是儒學經典著作。由此可見孔伋是儒家思想學派承上啟下的關鍵人物。

歷史進入到當代,孔子和他創立的儒家思想學説並未與時俱去。長期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國內的孔子研究空前活躍,國際上也出現了一股“儒學研究熱”,以探討和重新評價孔子和儒學的當代社會價值。由此我們相信,它必定推動曲阜旅遊事業的進一步發展,帶來空前的繁榮。

參觀“三孔”到此就結束了。由於本人水平有限,講解過程中錯誤在所難免,敬請諒解。謝謝各位的合作。再見!

青島概況導遊詞

女士們、先生們:

你們好!大家剛下飛機(火車、輪船),旅途奔波,辛苦了。我姓×,名××,是青島××旅行社的專職導遊。請允許我代表青島××旅行社的全體員工對各位的到來表示最熱忱的歡迎,歡迎大家來美麗的島城做客。

為我們開車的司機師傅姓王,王師傅技術嫻熟,行車穩妥,坐他的車既安全又舒適,請記住我們車的車牌號:魯b×××××。各位在山東半島逗留期間,將一直由王師傅和我為大家服務,有什麼要求儘管提出,我倆願為您提供熱情周到的服務,預祝大家的山東半島之行成為愉快之旅、難忘之旅。

大家下榻的賓館是三星級的××酒店,旅遊車到達酒店大約需要20分鐘,藉此機會我把青島概況向各位簡單介紹一下。

青島位於山東省的東南端,膠州灣畔,東南瀕臨黃海,西北連接內陸,地處華北、華東兩大經濟區的結合帶,東與韓國、日本隔海相望。青島現轄市南、市北、四方、李滄、嶗山、黃島、城陽7個區和膠南、膠州、即墨、平度、萊西5個縣級市,全市總面積10654平方公里,總人口715.65萬。其中,市區面積1102平方公里,人口241.74萬。

青島是典型的海濱丘陵城市,地勢東高西低,南北兩側隆起,中間低陷。最高峯是嶗山巨峯,海拔1132.7米。青島海岸線長730.64公里,蜿蜒曲折,岬灣相間。青島屬正規半日潮港,潮差1.9~3.5米。青島驗潮站1950~1956年觀測的平均潮位被命名為“黃海平均海水面”,其高度在青島觀象山國家水準原點下72.289米。自1957年起,中國大陸國土的地物高程即以此為零點起算。

青島氣候屬温帶季風氣候,市區由於受海洋環境的直接調節,又具有顯著的海洋性氣候特點。空氣濕潤,温度適中,四季分明。年平均降水量680.5毫米,年平均氣温12.3℃,雨熱同季。一年中最熱的8月份,平均氣温25.3℃,最冷的1月份,平均氣温-0.9℃。冬無嚴寒,夏無酷暑的良好氣候條件,使青島成為聞名中外的避暑、療養、度假勝地。

山東水泊梁山風景名勝

梁山,原名良山,由四主峯七支脈組成,最高處海拔一百九十七點七米。主峯為虎頭峯,四面均為絕壁,山勢險峻,當年周圍環水,確實是一處易守難攻的地方。漢中元六年(公元前一四四年)漢景帝次子樑王劉武到良山圍獵,不幸染病,死後葬于山上,良山遂改名為梁山。東漢時,漢和帝在位的元興年間(公元前一○五年),黃河潰決,梁山以南被淹達數十年之久,這時梁山附近開始有水。到五代後晉開運元年(公元九四四年)六月,黃河再次大決口,梁山周圍一片汪洋。以後,黃河屢次決口,使梁山四周的水久久不退,形成大澤,也就有了水泊梁山”的稱謂。

梁山腳下一片空曠的廣場,東邊矗立着大文學家施耐庵的石雕像,梁山人民對這位大文學家有着特殊的感情,在他的筆下,水泊梁山是一幅風俗畫卷。

走過廣場,沿石階上行,走百餘米,半山腰闢出一塊大空地,南面是幾十米高的立仞石壁,上有著名書法家舒同寫的水泊梁山”,每個字大如方鬥,染成紅色,格外醒目。在這面石壁上還有歷代文人墨客的題詩題詞。

廣場東邊是一處人造景觀,是仿當年的水寨建成的。出水寨穿空地,登上陡石階,不遠便是梁山山道上的第一景:斷金亭。這是一個八角亭,亭頂起脊飛檐,古樸大方。這裏是豹子頭林沖殺掉王倫,接納晁蓋等人入夥的地方。斷金亭也叫同心亭”,是取《易經》二人同心,其力斷金”之意。順着山路往上走,就是宋江馬道”。

宋江馬道”是柏樹林中一人一馬並行的小路。穿過宋江馬道”來到了黑風口,此處因李逵大鬧黑風口故事而揚名。山坡上有黑旋風李逵的石雕像,怒目圓睜,雙手揮着兩柄大板斧,威風凜凜。附近立一座石碑,上面是書法家沙孟海題寫的黑風口”三個字。有趣的是李逵的石雕像前不遠有一塊巨石,上面有一個腳印,又大又深,上刻一行字孫二孃歇腳處”,表明梁山既有武林好漢,亦有巾幗英雄。

離開黑風口,往上約二十米,就是宋江寨牆。寨牆是用石塊壘起來的,有半米多高。《水滸》載,這道寨牆當時有丈餘高,現在看到的只是殘牆。當年是宋江大寨圍牆,分內牆和外牆,為起義農民築建。原高丈餘寬七尺,北側有兩重擰頭門,易守難攻,固若金湯。幾經戰火,現已塌落為殘垣。那麼,這寨牆到底是不是宋江時建的呢?已無從考證。有史書記載:宋江起義於河北,被稱為河北劇賊”,早在宣和元年(公元一一一九年)十二月已引起宋王朝的注意,曾下詔招降。宋江未受招安,繼續進行鬥爭,出沒於青、濟、濮、鄆等州,又被稱京東賊”。宋史記載官軍數萬,無敢抗者”。宋江起義軍在水泊梁山紮寨,也就是指這個時期,宋江義軍在京東地區嘯聚亡命,剽掠山東,一路州縣大震,吏多避匿。”説明宋江義軍有較大發展。後來宋江南下經沂州時遭官軍襲擊,損失較大。宣和三年宋江又結集力量再次移軍南下,進入淮南,又被官軍稱為淮南盜”。二月間到海州附近遇知州張叔夜的伏兵,損失慘重。據《宋史·張叔夜傳》記載,宋江也是在這時向朝廷投降的。宣和四年,朝廷重臣折可存參與鎮壓方臘起義後,班師回朝,到開封后奉御筆,捕草寇宋江”。宋江終於被秋後算賬”遭滅頂之災。從這段史實看,宋江征剿方臘屬《水滸》的文學描寫。

第一道宋江寨牆往上不遠,是第二道宋江寨牆。上山的路也陡峭了許多。在隱隱的樹叢中能看到一幢古建築物的屋頂,那就是水滸寨了。

水滸寨坐落在虎頭峯上,坐北朝南,氣勢壯觀雄偉。大門前有一個石頭砌成的平台,約有八十多平方米。平台四周是石欄,憑石欄往下看是峭壁,山勢險峻。如果峭壁下是水的話,虎頭峯便成了汪洋中的島,想上來絕非易事。

水滸寨的門前有一對石獅子。門樓的門匾是美術家、雕塑家劉開渠先生題的水滸寨”三個大字。門兩邊還有楹聯,也是劉開渠先生的手筆。推開大門,迎面看到的是氣勢雄偉的忠義堂。忠義堂”三個字是由美術大師劉海粟先生題寫的,金碧輝煌。

忠義堂的兩邊是東西偏殿,三十六天罡的彩雕設置於內,這些彩雕比真人要大一些,神態各異,栩栩如生,個個都是風風火火的好漢。

院子當中豎着三根旗杆,當中的一根掛着杏黃旗,上繡替天行道”四個大字。東邊的旗杆上掛着紅旗,上寫山東呼保義”;西邊的旗杆上也掛着紅旗,上書河北玉麒麟”。立於虎頭峯上,耳邊彷彿又響起了古戰場上的鐵馬嘶鳴,鼓角震天。那些叱吒風雲的梁山好漢們在中國農民起義的歷史上寫下了不朽的 篇章,令人敬仰。

篇11:山東導遊詞

各位朋友:

大家好!歡迎來到山東。孔子説“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今天很高興為大家服務。首先,我把山東省情介紹一下。

山東位於我國東部沿海,黃河下游。陸地總面積15.71萬平方千米,近海域面積17萬平方米。轄17個市,140個縣市區,總人口9417萬人。

山東的名稱,最早出現在戰國時期,稱崤(xiao)山或華山以東的地區為山東,有時也泛指秦以外的六國領土。唐代和北宋時代,把太行山以東的黃河流域廣大地區稱作山東。金代設置山東東、西路統軍司,這是山東成為行政區的開始。明代設置山東行省。清朝初年,設置山東省,省名沿用至今。

因西周封邦建國時,周公旦封於魯,所以山東又簡稱“魯”。 山東正實施“一體兩翼”與“一羣一圈一區一帶”戰略,加快建設“大而強、富而美”的社會主義新山東! “一體兩翼”中的`“一體”是指以膠濟鐵路為軸線的中脊隆起帶,“兩翼”分別是指黃河三角洲、魯南經濟帶。“一羣”是濟南和青島為中心、以青島為開放龍頭的山東半島城市羣。“一圈”是以濟南為中心的濟南都市圈。“一區”是以濱州、東營為中心,環渤海經濟圈新的經濟增長極和城鎮發展區。“一帶”是魯南經濟帶。山東的旅遊資源非常豐富,孔子在這裏誕生,泰山在這裏崛起,黃河從這裏入海,奧運從這裏揚帆……

山東旅遊口號是“文化聖地,度假天堂。”旅遊品牌是“好客山東”。

親愛的朋友,山東是壯麗的,山東是友好的。好客山東歡迎您!

篇12:山東導遊詞

山東青島嶗山

各位朋友大家好:

歡迎您來青島嶗山參觀遊覽。青島地區大小山峯幾十座,嶗山則為大自然的神來之筆。

嶗山風景區總面積446平方公里,其中繞山海崖線長達87.3公里,主峯高1133米,堪稱崛地而起,拔海而立。嶗山氣候清新而濕潤,年平均氣温為12.6攝氏度,冬季平均氣温為-0.2攝氏度,夏季平均氣温為23攝氏度。嶗山歷史悠久,古蹟薈萃。遠在一億四千萬年前的白堊紀早期,嶗山即已形成,五、六千年前,先民們已在此聚居生息,創造了燦爛的龍山文化。<<後漢書.逢萌傳>>、<<南史.明僧銘傳>>等均有記載。

嶗山自然景觀獨具天然特色。山海相連、海天一色、雄偉壯觀;山內羣峯聳立、怪石嶙峋、層巒疊嶂、壁削如刀、澗深谷幽,每座峯上形象石比比皆是,千姿百態、栩栩如生;碧海無涯、山高林密、雲氣離合、嵐光變幻;海崖線曲折蜿蜒,或廣闊幽靜、煙波浩淼、或驚濤拍岸,谷應山鳴。

嶗山名泉聖水富有特色。神水泉、聖水泉、金液泉、六乙泉等清泉各領風騷;潮音瀑、龍潭瀑等名瀑各具神韻。著名的青島啤酒和嶗山礦泉水均依此水釀就而成。

嶗山林木蒼鬱、花繁草茂,區內僅古樹名花就有110多株,有的樹齡高達2500餘年。山深處,春日一片翠綠,夏天濃廕庇日,秋季滿谷金黃,嚴冬則處處玉樹瓊花。

嶗山以其山海奇觀、深邃幽靜之勝景,“神仙窟宅”,“洞天福地”之美譽,倍受帝王將相、文人雅士、名道高僧之推崇。唐代詩人李白在此留下了“我若東海上,嶗山餐紫霞”的著名詩句。清代蒲松齡以嶗山風物為內容寫出了<<香玉>>、<<嶗山道士>>等名篇。山中宮觀寺庵星羅棋佈,鼎盛時有“九宮八觀七十二庵”之説。

總之,清新而濕潤的空氣,悠久而燦爛的歷史文化,獨具特色的人文和自然景觀,構成了嶗山旅遊的豐富內涵。

嶗山旅遊分南線、北線、東線,每條線如同一顆珍珠項鍊,串連着無數個景觀(點)。本文按照“嶗山一日遊”的習慣旅遊線路,介紹每條線上幾處主要景觀(點),未及介紹的留等嶗山探勝者們自己去體味。2、基本旅遊線路(南線)

太清宮--明霞洞--上清宮--龍潭瀑

景點導遊:

太清宮

太清宮亦稱下清宮,當地人也稱下宮。位於嶗山南麓老君峯下,前臨黃海,一碧萬頃,背依七峯,峯巒竟秀,地勢清幽,竹林翁鬱,夏納清風,冬隔朔氣,素稱“北國小江南”。

嶗山自古有神窟仙宅之説,相傳鼎盛時期有九宮八觀七十二庵,而今可數者有十七處。據<<太清宮志>>記載:太清宮建於西漢武帝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為江西瑞州府高樂縣人張廉夫所創建。張廉夫,字靜如,號樂山,生於漢文帝九年,官至上大夫,後棄職入道。精研玄學,入終南山學道數載,得師傳道,來嶗山之陽,臨海之濱,修茅庵一所,供奉三官大帝神位。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再建廟宇,供奉三清神像,名曰“太清宮”,這就是太清宮的由來,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唐朝末年,李哲玄東遊嶗山,又擴建殿房,供奉三皇神像,這時,太清宮已初具規模。五代十國時期,道人劉若拙遊至嶗山,對太清宮進行一次大規模的修繕。南宋慶元元年(公元1195年),邱處機從昆化山來嶗山講道。從此,嶗山道教,包括太清宮名揚天下,天下道眾多慕名而來,有的在此隱居潛修,有的在此著書立説。如張三丰、徐復陽等均在此修過道。

明萬曆十三年至二十八年,太清宮發生了一起僧道之爭。僧人憨山大師與道人耿義蘭相互爭奪太清宮廟址,官司一直打到金鑾殿,歷時十多年,終以道人勝訴而告結束。現太清宮前“海邱奪遺址”碑刻的明萬曆十三年憨山大師建海邱寺於宮前,二十八年皇上降旨毀寺復宮,就是記的這件事。

太清宮佔地3萬平方米,建築面積為2500平方米。廟宇共分三個院落,各立山門。三官殿供奉“天官”、“地官”、“水官”三神像;三清殿供奉“道德尊”“元始天尊”、“靈寶天尊”;三皇殿供奉“伏羲”、“神農”、“軒轅”三帝。

太清宮古樹參天,院外“龍頭榆”又名“唐榆”,為唐朝天佑年間李哲玄所植。院內銀杏、古柏相傳樹齡更長。明朝所植兩棵耐冬樹,枝繁葉茂,每年冬盡春回,花開似錦,花期長達三個多月。清代著名作家蒲松齡在<<聊齋志異>>中的<<香玉>>篇裏所記的“香玉”、“絳雪”的故事,據説就是院中一棵紅牡丹和這棵耐冬的化身。

三官殿外的院中有一泉水叫神水泉,泉水清冽甘美,大旱不涸,大澇不溢,是嶗山第一名泉。

明霞洞

明霞洞位於昆化山之陽的玄武峯下,系一天然石洞,原為上清宮的一處別院。

<<膠澳志>>載,明霞洞“建於金大定二年(公元1166年)”,洞巔“明霞洞”三字,相傳為邱處機所書。名道孫紫陽曾潛修於此。洞外石壁上嵌刻的<<孫紫陽疏>>載有其修行的始末。元代在洞側建有“鬥母宮”,奉佛教。明隆慶年間(1567年--1572年)重修時又建“三清殿”一座,清末建“觀音殿”一座。據説,這裏曾有過僧、道交替的歷史。

明霞洞地勢高曠,景色幽麗,朝暈夕陽,雲霧繚繞,霞光山色變幻無窮,素有“明霞散綺”的美稱,為嶗山十二景之一。

上清宮

上清宮位於嶗山南部叢山峻嶺,這裏因入山已深,煙塵遠隔,空氣清新,再加坡上坡下蒼松翠綠,修竹滴翠,清泉飛鳥,奇石屹立,不但怡靜,而且特別清幽。

上清宮屬全真道華山派道觀,是嶗山中別具一格的“叢林”廟宇。道教把“上清”、“下清”、“玉清”三宮稱為“三清仙境”。“上清之天在絕霞之外,有八皇老君,運九天之仙,而處上清宮也”,故而得名。又因與太清宮對稱,又簡稱上宮,與太清宮,明霞洞同為嶗山東南部的主要道觀。

上清宮創建於宋初,原是宋太祖趙匡胤為華蓋真人劉若拙建的道場,至宋末已廢圮。元代大德元年,通玄弘教洞徽大師_明,鳩工重修了上清宮。

上清宮有前後兩處庭院和偏院,殿宇房舍二十八間,佔地約1000平方米。前殿舊祀三清,後殿祀玉皇,左右偏殿分祀“三官”、“七真”。

上清宮內古樹參天,其中一棵銀杏胸徑2.53米,橫出粗枝上有三個乳狀樹瘤,極為罕見,據説一千年方能長出一個。大殿之東的偏院有一巨石,名“道山石”,與道山石斜對的石崮上,刻有邱處機的<<青玉案>>詞一首。宮西有一塊圓丘形弧石,名“熬山上清宮”,還刻有邱處機詠嶗山七絕十首,石下有一口清泉,名“聖水泉”,為嶗山名泉之一。

龍潭瀑

龍潭瀑又名玉龍潭,水源來自海拔500米的天茶頂和北天門之間的山谷。澗水穿山越嶺,沿路彙集了數十條溪水,聚成一股急流,奔騰而下,在一處高約30米的崖頂平台上,平直地衝出數尺之外;水在半空中飛旋了幾曲折之後,會合成一道長約30米,寬約5米的瀑布,順着九十度的峭壁跌入崖下的碧潭之中。那氣勢,宛如一條矯健的玉龍,從懸崖之顛,騰雲駕霧,呼嘯而下,擊得潭中水花四濺。人們擬其形,取其聲,觀其色,叫它“龍潭瀑”,瀑下的深潭取名“龍潭”,瀑布頂端“龍吟”兩個隸書大字,直徑一米,為當代著名書法家黃苗子1981年遊嶗山時所書。瀑下長形巨石下尖上平,遊人坐在平台下遠可眺望四周羣峯,近可仰視“龍潭噴雨”的壯麗景色。

3、基本旅遊線路(北線)

北九水澗谷--駱駝峯--將軍崮--金色望月石--飛來石--飛風崖--連雲崖--瀑音瀑--蔚竹庵

景點導遊:

北九水

北九水澗谷始於靛缸灣,止於嶗山水庫的“月子口”,全長約11公里。這一段澗穀道路曲折,風光異常秀麗,水聲似娓娓動聽的樂章,兩岸怪石如立體的奇妙畫廊,各類亭台傍立兩邊。<<膠澳志>>曾這樣描繪此帶風光:“兩山相夾,下有深潭,沿途山秀峽奇,清流迂迦,水作龍吟,石同虎踞,峭壁危石,觸目皆是,音樂圖畫,兼而有之”。古人來此遊歷,留下了許多讚美詩句,其中一首燴炙人口的詩這樣寫道:九水水九曲,曲曲穿幽谷。四周山色青,兩岸松濤綠。澗底一線畫,怪石何攢簇。流水從東來,數步一回復。路陡流水轉,一轉山一束。

沿北九水澗谷遊歷,或乘車慢行,或放步徜徉,舉目低首,遠山近水,滿目盡是流動的畫,流動的情。

駱駝峯

沿北九水線直行,沿途眾多景點目不暇接,駱駝峯是進入“一水”的第一景觀。

走過“一水”,抬頭南望,在黑虎山對面有一座高高的山峯,活像一頭巨大的駱駝正在昂首向東北方向眺望。與眾不同的是這頭駱駝竟長着三個駝峯,這恐怕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了。當進入“六水”,在東部的羣峯中,又出現了一頭駱駝,正面向西南,彷彿急切地要和那頭“三峯駝”相會。繼續前行,那駱駝越顯氣度不凡,彷彿要從山頂直躍而下。但走至近前,景物忽然發生了變化,駱駝頭竟變成了一位正襟危坐的老人,正凝神沉思,那樣莊嚴,那樣慈祥。然而,走過幾十步後再回首,慈祥的老人又忽然變成一隻傲立峯頂的雄鷹。真是“遠近高低各不同”。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不得不令人歎服。

將軍峯

進入“二水”,在深澗的南面可見一位頭戴金盔,身披金甲,昂首挺胸,威風凜凜的古代將軍,這就是“將軍崮”。將軍座下的山峯當地人俗稱“太師椅子”。從東南方向西遙望,確實像一把擺在山巔的大椅子。但是遊人多是從西頭進入內九水峽谷,看到的是古銅色的山峯。1957年,朱德元帥和當時的公安部長羅瑞卿遊嶗山,一進入“二水”,就被這一奇景吸引住了,當陪同人員告訴他叫“太師椅子”時,他搖搖頭,爽朗地笑起來:“哪裏是椅子,分明是一位古代的將軍嘛!”説來也怪,經朱老總點破,這座山峯好象活起來,越看越象一位傲然直立的大將軍。從此,這座大石峯有了新的名字--“將軍崮”。

金色望月石

進入“三水”,過了“鷹窠河”,舉目望去,南面的懸崖上趴着一隻形象逼真的巨大石龜,頭向前伸,背殼隆起,爪子緊緊摳在石頭上,其憨態維妙維肖,可愛之極。

這石烏龜為什麼爬上山頂,又怎麼變成石龜?在當地流傳着一個很有趣的故事。

很久以前,山崖下水潭裏住着一隻千年金龜。因為山高谷深,它只聽説過天上有個月亮,卻從來沒見過。月亮圓了,山谷裏半夜也很亮。月亮落了,山谷裏黑沉沉的。烏龜決心爬上山頂看月亮,還要告訴她不要再偷懶,要每天晚上都出來,把谷澗照得亮亮的。它不吃不喝,一直爬了三天三夜,終於爬上了山頂。可是,正趕上月底。它沒有失望,耐心等待下去,終於變成了石龜,再也沒有爬回澗谷。這個景觀就叫“金龜望月”。

飛來石

嶗山山內,怪石密佈,且每一塊石頭幾乎都有一個迷人的神話傳説。

進入“四水”,路邊石崮上立着一塊懸空欲飛,搖搖欲墜的奇石。石頭不大,既象揚起的風帆,又象展開的鳥翅,如果走近,會讓人感到只要輕輕一推,它就會跌落下去。據説颳大風時會真的搖動,其實,它站在此處已穩穩當當地渡過了幾千年、幾萬年。當地人稱之為“飛來石”。是否真是飛來的,已無法考證。但它卻有一個美麗的傳説:據説,“飛來石”原是玉皇大帝御花園的一塊普通石頭,因為在天宮每天接近神仙,逐漸沾了仙氣,它看到孫悟空也是石頭變的,卻能大鬧天宮。上天入地,本領十分高強,心中羨慕,便想學些本領,和石猴一樣幹一番驚天動地的事業。它苦苦修行了幾百年,終於能飛騰了,便天上地下到處遨遊。有一天,它飛過嶗山上空,看到風景十分優美,是塊難得的寶地,便落在此處永遠住了下來。

飛鳳崖

進入“五水”,前面大石崮上鐫刻着三個醒目的大字:“飛鳳崖”。顧名思義,此處是鳳凰飛來的地方。可是,鳳凰在哪裏呢?請看那山峯高處,恰如一隻巨大綵鳳正張開鳳翼欲騰空飛翔。這個景觀叫“綵鳳展翅”。

綵鳳不僅形似,而且傳説也十分有趣。很久以前,即墨縣裏有一個村姑,相貌美麗,心靈手巧,繡花花生香,繡鳥鳥能飛。縣官對姑娘垂涎已久,費盡心機想霸佔她,可是連派了三次媒婆都被她趕走了。於是,黑心的縣官想了條毒計,限她三天為皇上繡一件龍袍,上面要有“二龍戲珠”--龍要會飛,珠要會滾。如繡不成,就派兵來搶人。姑娘只繡了兩天就繡成了,縣官把龍袍展開一看,沒想到兩條金龍撲上去,撕開了縣官的胸膛,抓出了黑心。皇上聽説了。勃然大怒,立即派兵來抓姑娘。姑娘正在繡一隻鳳凰,還行剩下一隻翅膀沒有繡完。官兵趕到,鳳凰立即撲動翅膀,馱起姑娘飛上了天空。因為有隻翅膀沒有繡完,所以飛着飛着沒勁了,只好在嶗山落下來,變成了這座“飛鳳崖”。

潮音瀑

潮音瀑又名“魚鱗瀑”,以水聲似潮,水形象魚鱗而得名。瀑布旁陡壁上鐫刻着“潮音瀑”三個大字,是三十年代南京政府的水利部長葉慕綽的手書。

潮音瀑發源於嶗山之陰的源泉。泉水從海拔900米的巨石裏噴湧而出,流經約10公里長的涼清河澗谷,集大小百餘條山溪之水,衝開崇山峻嶺,從懸崖峭壁之上分三折而下。第一折,從崖頂巨石下的洞裏噴射而,流進一個“鬥”形的深深的石窩裏;第二折,水從“鬥”形石窩中溢出,倒向懸崖半腰簸箕形的石壁上,波光閃閃,形同魚鱗;第三折,簸箕形石壁潑下的水,織成一幅寬約5米,長約20米的水簾,以排山倒海之勢,浪推潮湧之聲,跌進一個靛藍色的“缸”形水灣。此灣水深約5米,直徑約22米,清澈見底,古人稱此為“靛缸灣”。遊人可在亭中觀瀑布聽潮音。古人對此景曾題詩讚歎:“九水九曲走潺緩,險峯對出一線天;更有佳景奇絕處,珠簾三疊落碧潭”。

蔚竹庵

蔚竹庵座落於嶗山北麓鳳凰崮之下,東通滑溜口,西通雙石屋。據説在建庵之前,管山人曾在此搭窩鋪居住,故名蔚兒鋪。明萬曆年(公元1589年),宋衝儒真人云遊嶗山,見這裏山巒疊翠澗水鳴琴,實為世外仙境,清修佳處,遂建成一座道觀,並移竹環栽成林,取名蔚竹庵。

蔚竹庵佔地二畝六分,有房舍二十餘間,形成一處精巧玲瓏的小院落。有正殿三間,原祀檀木精雕真武和銅鑄三官神像,均屬珍貴文物,但已被毀。

蔚竹庵地處高山峽谷之中,這裏時而縹緲似絹雲霧瀰漫,時而云消霧散峯出雲端。微風吹來,翠竹婆娑奏鳴,泉水叮咚成韻,形成嶗山十二名景之一的“蔚竹鳴泉”。著名作家郁達夫到此後,觸景生情,吟詩讚道:“柳合石屋接澄潭,雲霧深藏蔚竹庵;十里清溪千尺瀑,果然風景似江南”。

4、基本旅遊線路(東線)

太平宮--覓天洞--那羅延窟--白龍洞--猶龍洞--華嚴寺--白雲洞--棋盤石

景點導遊:

太平宮

太平宮位於嶗山東麓仰口灣畔的上苑山中,背山面海,景色綺麗,奇峯異石,古木幽洞。路兩側有兩株古鬆,據傳是宋初建宮時所植,樹側的巨石上鐫刻着“疑是幻境”四個大字。

在嶗山現存的寺觀中,太平宮是有史料可考的最古的道觀。據明代嘉靖四十五年(公元1566年)和清代順治十年(公元1653年)重修太平宮的碑文記載,太平宮是宋太祖趙匡胤(公元960-976年)為華蓋真人劉若拙建立的道場,因落成於太平興國年間,故初名“太平興國院”,後改名為太平宮。

太平宮的殿宇呈“品”字形,院內的照壁上有單線鈎刻的“海上宮殿”四個大字,結構嚴謹,端正飽滿,據傳是清代書法家華巨奎所書。正殿舊祀三清和玉皇,配殿東祀三官,西奉真武。殿宇雖小,卻頗具有道家清靜寡淡的特色,典雅古樸。院中水井叫“龍涎泉”,東院的鐘亭內懸古銅鐘一口,名“上苑曉鍾”,敲響後聲鳴谷底,餘韻可傳至10多裏外。

太平宮處在奇峯環抱,翠竹成蔭的掩映之中,宮四周有許多景觀令遊人歎為觀止。出宮東院門外,即見嶗山著名異石“綿羊石”和奇峯“獅子峯”。“綿羊石”是由幾塊天然巨石壘成,歷經億萬年風雨剝蝕,彷彿是人工雕鑿的一隻綿羊,跪伏在山坡上。“獅子峯”則勢如雄獅怒吼。黎明時分登上峯頂可觀日出和東海的壯麗景色。

近年來,太平宮經全面修復,為嶗山主要勝蹟之一,特別是當夜幕降臨,仰口灣的海濤聲與上苑山的松濤聲此呼彼應,被稱為“上苑聽濤”之奇觀。

覓天洞

覓天洞是一處集幽深、奇險、雄偉於一處的通天奇洞,距太平宮西南兩公里。由峭壁間的多塊巨石疊壘而成,高30餘米,上下共5層,洞口夾在兩面峭壁之中,洞額“覓天洞”三個字為劉開渠先生手書。洞內盤旋曲折,險怪離奇,撲朔迷離,忽而幽暗,忽而異境天開,變幻無窮。洞外景色分外宜人,春天鮮花競豔,入夏峯巒疊翠,深秋紅葉滿山,冬季青松蒼鬱。洞頂兩處峭壁上刻的“咫尺天涯”和“洞幽玉雨草自濕,山高無雨暑自消”,分別由現代美術理論家蔡若虹、鄒大箴所題。踏上峯巔,巨石上鐫刻着現代版畫家力君題寫的“天苑”二字。何謂“天苑”,上天之苑也。置身於此,彷彿覓天有成。人立巨石之上,萬千景象一覽無餘。或羣峯崢嶸,嵐氣繚繞;或山柱突兀,白雲浮頂;或煙雲蒼茫,似碧波萬頃,真乃天界也。

那羅延窟

那羅延窟位於嶗山東麓的那羅延山,寬7米,高、深各15米,容百餘人綽綽有餘,是一處天然石洞。石壁上方突起薄石一方,形似佛龕,洞頂有一個深圓的洞孔,光亮由洞孔透入,照得窟內十分亮堂。據佛門弟子傳説,“那羅延佛”就是在這座石窟中修煉功德圓滿後,憑巨大法力衝破圓孔成佛昇天的。“那羅延”系梵語音譯,意思是“堅牢”。這座洞窟通體為花崗巖結構,其堅牢程度可想而知,但當年不知什麼原因竟形成這樣一個巨大石窟。僧侶們稱之為“世界之二大窟”。據<<憨山大師年誘疏>>記載:明萬曆十一年(公元1582年)4月8日,明代四大高僧之一的憨山大師,由五台山慕名而來,在此窟內禪修二年。窟周圍山高谷深,風景絕佳。

白龍洞

白龍洞位於太平宮後山的山澗北側,是由一塊長約18米,寬約12米的橢圓形巨石,扣壓在五塊鼓形的圓石上支撐而成的天然洞穴。此洞高2.5米,深8米,寬11米。

很久以前,洞外山澗有一處水灣。傳説有一條白鱔棲身此灣,因常年吸取日月之精華而成精,又在洞中苦修多年,終成正果,變成一條白龍挾風裹雨騰空而去。從此,這個洞就叫白龍洞,洞前的山澗和水灣分別叫白龍澗和白龍灣。洞口上方鐫刻的詠嶗山景物便是元代著名道士邱處機所留,據説是邱處機的真跡。

)猶龍洞

猶龍洞距太平宮約百餘米,深約8米,寬約4米,高約2米。洞內原供奉老君石像一座,所以,原名叫“老君洞”,是太平宮首任道長劉若拙為紀念道家鼻祖老子而起名。明朝隆慶年間,山東提學鄒善遊太平宮時,覺得洞名俗且不雅,便根據<<史記>>中所書“老君,猶龍也”,而改名“猶龍洞”。猶龍洞是由一塊巨石翹起而形成的,該石叫“混元石”,是歷代道士練功的地方,石上刻有練功圖三處。

華嚴寺

華嚴寺,原名華嚴庵,亦稱華嚴禪院,位於那羅延山半腰。三面環山,東鄰大海,廟宇樓閣之壯麗,澗壑泉石之清奇,在嶗山古剎中當為第一,也是嶗山現存唯一的佛寺。

華嚴寺歷史悠久,幾經興廢。遠在晉之前,那羅延窟即為華嚴寺的開山鼻祖洞。明代崇禎十年,御史黃宗昌辭官還鄉,隱居嶗山建玉蕊樓編著<<嶗山志>>,疑此窟為西方哲人演孝之所居,於是籌資在窟之東北興建華嚴庵,但庵未建成即毀於兵火。其子浦江令黃坦繼父遺志,助即墨準提庵慈沾和尚重建華嚴庵於現址。自清順治以來,屢經修葺,迄今仍為當年規模,1931年改稱華嚴寺。

華嚴寺佔地4000平方米,原庵共四進,依山而築,為“階梯式”。第一進原有僧舍十二間。第二進為藏經閣,飛檐斗拱,登閣憑眺,山海勝境一覽無餘。第三進為正殿,供那羅延佛,與那羅延窟遙遙相對東西兩廊為禪堂。第四進為後殿,內祀觀音,側為祖堂,供本寺第一代主持慈沾法師。華嚴寺極盛時共有殿宇一百餘間,僧眾八十餘人。整個庵寺佈局嚴謹,結構精巧,殿宇恢宏,雙層歇山,四角飛檐,古樸高雅。

華嚴寺前路西塔院,是寺中歷代主持的藏骨處。院中九層磚塔下埋藏着第一代主持慈沾大師,與之相對的石塔,是第二代主持善和的藏骨處。寺前路用石條砌成,名華嚴路,是1930年寺僧紅棟工鳩破石條所築。沿路蒼松走道,翠竹成林,有時煙靄橫空,白雲裊裊,如九天幻境。路旁石刻“煙歲嵐高臨”、“東瀛曉色”、“無風海濤”、“蓮池會海”等,均為歷代遊人觸景生情所留。

白雲洞

白雲洞位於嶗山東麓,海拔400米,因洞口四周一年四季大多數日子白雲繚繞而得名。

白雲洞始建於唐天寶二年,依附於一個天然石洞,由“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後玄武”四塊巨石構成,佔地面積約1500平方米,原有房舍24間,屬道教“金山派”。

白雲洞額上鐫刻“白雲洞”三字,為清代翰林尹琳基所題。洞前兩棵白果樹,一雄一雌,千年相伴,至今綠意盎然。洞前玉蘭樹,已有數百年樹齡。洞後森森松樹,其中一株古鬆,形狀奇特。名曰“華蓋鬆”,此鬆老幹蟠曲,遮滿洞頂,小枝斜出,伸出洞外,恰似飛龍起舞,此景稱為“雲洞蟠鬆”,白雲洞的青龍石下有一洞穴,叫“風窟”。穴不大卻很奇異,山風過此,迴旋不止,故名“巨風窟”。洞東南並列兩座山峯,南曰“大仙山”北曰“二仙山”,攀過二仙門,穿過一段石隙,爬上“天梯”,即可到達富有傳奇色彩的“會仙台”。台狀如座椅,背刻一“仙”字,僅可容一人。傳説登上“會仙台”,便可與神仙相會。當然,這只是神話。但是,坐在上面,碧海天涯盡收眼底,頓覺天高海闊,心曠神怡,大有超脱塵寰之感。

棋盤石

棋盤石,顧名思義,應當是象棋盤那麼大或棋盤形狀的石頭,但座落於明道觀南的棋盤石,卻是一座集高、陡、險、怪於一身的高懸奇峯上之峯。崖頂斜着向上伸出,下面懸空,從側面遠遠望去,很象一座游泳跳台,頂部稍有隆起卻不平坦,面積約60平方米,可容坐客五、六十人。下面深壑萬丈,怪石林立,若俯身下望令人目眩神駭,驚心動魄。

棋盤石的名稱來歷,源於一則當地流傳已久的神話傳説。

很久以前,仰口灣畔曲家莊有個青年樵夫上山砍柴。他越走越遠,越爬越高,看到石崖頂上有兩個白髮老人正在下棋,便走上前觀看,看得入了迷,忍不住還要説上幾句。老人也不説話,只朝他慈祥的笑笑。他恍惚覺得樹一會兒綠了,一會兒黃了,也沒在意。一盤棋下完了,兩位老人朝他笑笑便飄然而去,他才想起該打柴了。誰知回頭一看,扁擔和斧柄早已朽爛,斧頭也成了鐵疙瘩,他只好下山回到村裏。但是,村子裏景物全非,所有的人都不認識。他非常奇怪,幾經打聽,才明白自己上山砍柴時見到的兩個老人是神仙,他在看棋的時候,世上已過了幾百年。於是,他逢人就説自己的經歷,但沒有人相信他,他只好又向深山走去。

至於山頂上的“十”字,傳説是仙人用過的棋盤,但道士們都説那是道家煉功時指罡斗的標誌。字是怎樣出現的?古人已逝,神仙已蹤,留給後人的只是個解不開的謎。

太清宮的由來

各位團友:現在我們來到的這個道觀是嶗山的太清宮,它是嶗山歷史最久,規模最大的一處道觀,建於西漢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距今已有2140多年曆史。

太清宮的創始人是江西人張廉夫,他因做官不順,棄官修道,在此修建了一所茅庵,供奉三官,取名“三官廟”。到了唐朝末年,道士李哲玄又擴建廟宇供奉三皇,取名“三皇殿”。宋朝時期,道士劉若拙又自修了一所茅庵供奉老子神像。劉若拙武藝高強,宋太祖聽説他修道高深,於公元960年(建隆元年)召其入京,想把他留在宮中,劉若拙堅決要求回嶗山,宋太祖就赦封他為“華蓋真人”,由此給他鉅款,敕建“上苑”和上清宮,重修太清宮。太清宮是劉若拙的別院。從此,太清宮就基本形成了今天的規模。太清宮主要有“三官殿”、“三清殿”、“三皇殿”等多間建築。

[太清景區風貌]

太清宮三面環山,一面臨海,所處的地理位置得天獨厚:環圍着7座山峯,主峯稱“老君峯”,左側依次是桃園峯、望海峯、東華峯,右側依次是重陽峯、蟠桃峯、西王峯;東面是嶗山頭;南面是碧藍的海灣,稱“太清灣”。由於被遠處巨峯和近處7峯環抱,阻擋住冬季北來的寒冷氣流,因而形成了一個獨特的近似亞熱帶小氣候、小環境,冬季平均氣温是0.9℃。在夏季由海上吹來涼爽的海風。因此這裏既無嚴冬,又無酷暑,温和濕潤,植物繁茂,品種繁多,不僅北方植物生長良好,而且還有很多南方植物種類也在這裏生根開花,生機盎然,所以有“小江南”之稱。

[太清牌坊]

這裏是太清宮牌坊,1997年太清宮出資修建,高8米,寬16米,由底座、立柱、額枋、字板四部分組成,為四柱三門式。牌坊又稱牌樓,是中國特有的門洞式建築,雖然它只是中國古建築中的“小品”,但其古老深厚的歷史底藴和極為豐富的人文內涵使其被公認為是中華文化的象徵,加上它具有強烈的裝飾、襯托、氣氛渲染的風格,自然被廣泛地應用到寺觀廟宇的建築中來,起到了標識引導、空間分界、裝飾美化、紀念頌揚的作用。

太清石坊陽面“嶗山太清宮”五字為中國宗教局閔志庭道長題寫;陰面“閬苑聖德”為本觀現任道長劉懷遠所題。“閬”字意為“空曠”,莊子外物曾記“胞有重閬,心有天遊”,意指心胸寬闊;“苑”指花園,“閬苑”則指具有“閬風的花園”,古指仙人所居之境;唐李商隱《李羲山詩集》中有“閬苑有書多附鶴,女牆無處不(妻)鸞”。“閬苑聖德”是指具備高尚品行的仙人居住之處。

自下而上分別雕有“事事如意”、“福祿壽”、“鶴鹿同春”、“十二生肖”、“龍形”等雕刻,形象生動,寓意深刻。

牌坊前面是太清灣,後面是修竹茂林。古樹名木掩映中的千年古剎,就是古今聞名的嶗山太清宮。經過牌坊,我們可以來到新修的太清宮正門。

[正門→鐘樓→鼓樓→元辰閣→元君閣]

我們現在來到了太清宮的正門,大門比以前更加寬敞大方。這個門是2004年4月完工,五月一日正式開放。大門為重檐廡殿頂建築,也稱“山門”,這一名稱還保留着當初道眾聚于山林隱修的痕跡。來到宮觀,仙、俗相分的標誌就是宮觀的山門,按照道教的説法,跨過山門,就意味着踏進了仙界,與立於山門殿外眺望已是天壤之別、仙俗之別。

進入大門,我們首先看到的是右手的鐘樓和左手的鼓樓。俗話説,“晨鐘暮鼓”。鐘鼓是為了給道士們一種嚴整的時間觀念,提醒他們勤學苦修,不要偷懶。

鐘鼓樓後有兩座高大雄偉的建築,這是新建成的“元辰閣”和“元君閣”。

元辰閣供奉的是鬥母元君,鬥母又稱鬥老,鬥母是道教星宿神中的北斗眾星之母,是掌管天文星象的女神,也就是掌管農業節令的神。

兩旁有六十甲子,道教信奉六十位星宿神。每位神名都是用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地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循環相配而得。元辰殿內供奉的六十甲子神象,文武兼備,喜怒各異,或持槍劍,或抱琴執笏,各顯神通,輪流管理人間一年禍福,被尊為值年太歲。

元君閣供奉的是碧霞元君。碧霞元君,全稱是天仙聖母碧霞元君。碧霞元君在北方尤其華北最受崇拜,因為她的“老家”在山東泰山。

碧霞元君,又叫“泰山玉女”,按道家之説,男子得仙稱“真人”,女子得仙稱“元君”。泰山玉女,上通乾象,降臨下土,坤道成女,故名“天仙玉女”,又因神女身穿碧衣紅裙,所以全稱為“天仙玉女碧霞元君”。

碧霞元君的右邊是送子娘娘,古代人們認為生兒育女是送子娘娘恩賜的,她能保護子孫後代平安成長。左邊是眼光娘娘,傳説眼光娘娘能治療各種疾病,保佑人們眼明心亮、身體健康。

殿內兩邊供奉的是“八仙”,八仙是最受中國人歡迎的神仙羣體之一,但八仙的產生與定型卻經歷了很長一個過程。今天各位熟知的道教八仙先後見於唐宋文人的記載,但他們湊成一個班子是在元代,而這個班子的定型卻是明代的事,並沿用至今,這顯示了民間造神的隨意性。

山東曲阜孔廟

尊敬的各位來賓:

你們好!我受旅遊、接待部門的委託,對光臨名城曲阜參觀遊覽的各位佳賓表示熱烈地歡迎。我有幸為大家導遊陪同參觀,非常高興,這是咱們共同頎賞學習的好機會。看後請留下寶貴意見。

首先,向大家簡要介紹一下曲阜的歷史、文物概況。

歷史文化名城曲阜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文獻整理家、世之聖人孔子的家鄉,亞聖孟子的故里,中華民族的始祖軒轅黃帝的誕生地,炎帝的首都,商殷故國,魯國首都。三皇五帝有四位在這裏生息勞作,有5000多年的歷史。地下有豐富的寶藏,地上有眾多的文物。現有文物112處,其中有聯合國保護單位,世界文化遺產3處,全國保護的4處,省級12處,其他為地市級保護的。

重中之重有“三孔兩廟一陵”、“三山二林一寺”。孔廟、孔府、孔林,俗稱“三孔”,有祭祀中國元聖周公的廟宇,有祭祀孔子第一大弟子復聖顏回的廟,俗稱“兩廟”;“一陵”是黃帝誕生地--壽丘少昊陵;“三山”;孔子出生地尼山、漢墓羣九龍山、小泰山--九仙山(又稱九山)。二林是:世界教育孩子最好的母親孟母林,孔子父母埋葬地樑公林;“一寺”是李白、杜甫作詩、答對、分手處,著名文人孔尚任隱居處國家園林“石門寺”。

我們現在看孔廟。

孔廟,又稱至聖廟,是祭祀孔子及其夫人亓官氏和七十二賢人的地方。孔廟同北京的故宮、河北承德市避暑山莊並稱中國的三大古建築羣。專家對孔廟講了四名話:建築時間最久遠、最宏大、保存最完整、東方建築特色最突出。從孔廟可看出兩個問題:一是孔子對中國乃至東方文化的巨大貢獻;二是中國在歷史上就有能工巧匠。

孔廟始建於公元前478年,孔子去世的第二年建廟。在孔子故居建廟堂三間,陳列孔子的衣、車、書等,“歲時奉祀”。歷代皇帝對孔廟都有擴建,計大修15次,中修31次,小修數百次達到現在的規模。孔廟仿皇宮建築之制,分三路佈局,九過院落,共有房屋466間,門亭54座,東西相對貫穿在一條中軸線上,有碑碣近千塊,佔地327.5畝,長達兩華里又150公尺。現在看到的孔廟是明弘治年間的規模。解放後國家多次撥款維修保護。我國首批公佈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4年12月列入世界文化遺產,成為聯合國保護的文物單位,孔廟建築時間之久遠,規模之宏大,保存之完整實屬世之罕見。

神道。“萬仞宮牆”前古柏蒼勁的這段路為“神道”。重要的廟宇前都有專開的尊敬靈通之道,稱“神道”。

萬仞宮牆。這道門是曲阜明城正南門,也是孔廟的第一道門,上懸“萬仞宮牆”四個大字,系清乾隆皇帝的御筆。它來源於孔子得意弟子子貢。魯國大會諸侯時,有人提出子貢的學問博大精深,可與孔子相提並論,子貢在場,馬上站起來説,我可不敢與俺老師孔子比,人的學問好比一堵牆,我這道牆只有一仞之高,俺老師的牆有數仞之多。就是説,我的學問等於一肩膀頭子高,一目瞭然沒什麼深奧的;孔子的學問有我數倍之多,經過詳細的研究,全面的探討,才能瞭解他的全部,入了門以後,才能看到宗廟之美,在門外頭你是看不到的。後人為了形容孔子的學問高深,從夫子之牆數仞,到“百仞”、“千仞”到明代皇帝封孔子為“天下文官主,歷代帝王師”,封孔子學問有“萬仞”,讚頌孔子學問有一萬個八尺,往上看,看不到頂,亦説此牆深壁高壘非常堅固。這四個字原為明欽差所寫,乾隆為表示他對孔子的重視,親書“萬仞宮牆”換上了他的御筆。

金聲玉振坊。此坊建於明代,為表達孔子學問精湛而完美,如同奏樂的全過程,自始至終完整無缺。古樂是以敲鐘開始,鍾起“始條理也”,是擊磬告終,“玉振”為磬落的聲音,稱“終條理也”,讚揚孔子的學問是集先賢先聖之大成,所以稱“金聲而玉振也”,“金聲”鐘的聲音,始,“玉振”磬的聲音,終。這也是辦事要“有始有終”成語的來源。“金聲玉振”是明代大書法家胡纘宗題定的。

“二柏擔一孔”。過玉振坊這個單孔的石拱橋,東西各有一棵古柏,所以人稱“二柏擔一孔”。這橋名曰:“泮水橋”與行宮旁泮水池的水相通,因之演義為“盼水”。過去讀孔孟之書,考上高等學府叫“入盼”,做官的盼高升,做買賣盼發財,過日子盼興旺。

下馬碑。廟牆外東西各立一塊石碑,公元1191年專立的下馬碑,下轎碑。西邊的碑早毀壞,東邊這塊碑上寫“官員人等至此下馬”。過去文武官員、庶民百姓從此路過下轎下馬徒步而行,以示對孔子、孔廟的尊敬。

櫺星門。明代所建,公元1754年重修,由木製改鐵石的。“櫺星門”系乾隆御筆。相傳天上星系“有二十八宿”,其中,有個掌管文化的星叫“櫺星”,又名“文曲星”、“天振星”,把孔子與天上管文化的星聯繫起來,説文化方面他是最高的,如過去祭天,要先祭“文曲星”,有尊孔如尊天的説法。

太和元氣坊。這坊是明代公元1544年所建,極贊孔子的思想,主張如同“太空宇宙能哺育萬物。天地之合,四方之合,陰陽之合”,稱“太和”之氣是最基本的東西,宇宙之太和,人間之元氣。“太和元氣”系山東巡撫曾銑手書。

至聖廟坊。明代所建“至聖廟坊”,是漢白玉的,上飾火焰寶珠。

德侔天地,道冠古今。這道院的東西對襯各建一處很奇特的牌坊,木製角稜環繞,千頭萬續,下有八個怪獸,叫“天龍神獅”,相傳它威嚴靈感,可驅除邪惡,匡扶正義。東邊牌坊上書:“德侔天地”,説孔子的思想主張給人類的好處如同天高地厚,功德能同天地相比。西邊的牌坊上書“道冠古今”,贊孔子思想、辦法古今都是蓋世之冠。

聖時門。三門並列,四道台皆同上,中央盤龍。此門命名來源於孟子,對古代四位聖人伯夷、伊尹、柳下惠、孔子,孟子把四聖人的聖蹟歸納為四句話:伯夷聖之清者也,伊尹聖之任者也,柳下惠聖之和者也,孔子聖之時者也。“聖時”極贊孔子思想主張經久不衰,是適合時代的聖人。皇帝來曲阜朝孔要行“三跪九叩大禮”,走聖時門;歷代“衍聖公”出生時打開“聖時門”,除這兩種情況外,此門不輕易開啟。都走快覩門、仰高門。

快覩門,取先睹為快之意。就是説孔子的學問“五經四書”,誰先學誰先有文化,誰先學誰先有知識,爭相學習,以先見到先讀為快樂。

仰高門。根據顏回讚揚孔子的一段話命名的。顏回説,夫子之道,仰之彌高,鑽之彌堅。贊孔子學問向上看不到頂,叫“彌高”,學起來文言文很難懂,叫“彌堅”,高不是高不可攀,經過努力是完全可以學到的。顏回説“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説我以禮。”俺老師循循善誘,教我以文化,施我以禮節。

漢石人。仰高門裏亭子裏有兩位歷史價值很高的漢石人,一位是“亭長”,(漢代地方小官),一位府門之卒,都是魯王墓前守衞的。石人被歷代金石學家所重視,對研究漢代服裝和文字有重要價值。

金水橋,這道橋,同故宮前的橋同名,稱金水橋,又叫碧水橋,三孔排列,綠水盪漾。

弘道門。過金水橋是明代皇帝欽定的“弘道門”,取“論語”中“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之意。孔子是個普通文人,為什麼成為聖人?贊孔子總結了先賢先聖的經驗,尤其弘揚了堯舜禹湯,文武周公之道。“人能弘道,説人能指揮創造一切,非道弘人,並不是一切指揮人,這是讚揚人的主觀能動性。”弘道門下有兩塊石碑,東邊的四稜碑是“曲阜歷代沿革志”記載了曲阜沿革變遷的歷史,元代所立,史料價值很高,西邊的是“處士先生墓誌”,具有很高的書法價值。

大中門。大中門是宋代孔廟的大門,稱“中和門”,意為用孔子的思想處理問題都可迎刃而解。明代擴建廟改稱“大中門”,贊孔子的學問是集人類知識之大成,中,取“中庸”之意,“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中不偏,庸不易。離開中者,就不是正道,成了邪道、歪門。就是説不左不右,公平正道,向前為中庸。大中門東西兩頭有角樓兩座是守衞孔廟用的。

同文門,四大名牌,孔廟圖。進入大中門裏左右有四塊大碑。西邊的明弘治碑,講的綱常倫理。弘治碑右側有明代才子湖南長沙李東陽繪製的“孔廟圖”價值很高。

成化碑,是明代成化皇帝朱見深所立。有兩個情況引起歷代大家名人的注意。一是成化碑正楷字寫的好、規範化、標準化,精湛引人,字體筆法有“著稱於世”的評語;二是對孔子評價最高,歷代皇帝對孔子都有評説,評價最高的是成化皇帝,他把孔子的思想、辦法比作吃飯、穿衣、花錢,一天也離不開,有了孔子的道理和辦法,就能人盡其才,物盡其用,地盡其力,不然就亂套啦。説有孔子之道則有天下,沒孔子之道則無天下,反孔子之道則失天下。如碑文稱:“朕唯孔子之道,天下一日不可無焉,有孔子之道則綱常正而倫理明,萬物各得其所矣...,孔子之道之在天下如布帛粟菽,民生日用不可暫缺,...天生孔子縱之為聖,生之安行仁義中正,師道興起,從遊三千,往聖是繼。”

同文門。取“人同心”字同文之意。是説同心協力,團結一致才能幹好事業;文字要統一,有統一的文字才能記載歷史傳播經驗,隨意造字就會亂套。同文門是奎文閣前的重要屏障。

奎文閣,原為藏書樓,是收藏御賜書籍的地方。建於宋天禧二年(公元1018年),金章宗重修時改為“奎文閣”。這座獨特雄偉的建築,完全是木質結構,在中國樓的建設上稱孤例。經過幾次地震,奎文閣沒有震毀。清康熙5年地震“十間房子倒者有九,存者有一,奎文閣巍然不動”。明代吏部尚書李東陽專寫了“奎文閣賦”,贊奎文閣的建築研究價值。就是廊下東頭這塊碑。

樓閣前這東西兩院稱:“齋宿”,是祭祀人員齋戒、沐浴的地方。東院是衍聖公齋宿所,清康熙、乾隆祭孔時都在東齋宿盥洗。西院是從祭人員的齋宿。孔子七十一代孫孔昭薰將廟內宋、元、明、清五朝代拜孔廟碑130多塊集中鑲嵌在院牆上,故西齋宿又稱碑院。

十三碑亭。這是孔廟的第六進院落,亭內立有55塊碑,是唐、宋、金、元、明、清等朝代所立,其內容都是皇帝、欽差拜孔、對孔子的追諡、評價,歷次修孔廟的記載,有漢、滿、蒙、八思巴文等文字。南八北五,所以稱十三碑亭,因為都是經皇帝批准立的碑,因此又叫御碑亭。東起前排第三、六兩個亭子是金代所建,是我國現存不可多見的建築。凡是用贔屭馱的碑都稱“御碑”。“贔屭”是吉祥物,傳説龍王有九子,它是第8子,它愛“文”,善於負重,石碑有文字而沉重適合其特點,形象應為龍頭、龜身、鷹腿、蛇尾。

東起北邊這第三個亭子是康熙皇帝立的碑。北京西山採的石頭經大運河,經濟南又運到這裏。專家計算這幢碑13萬斤重,從濟寧沿途潑水凍了,在冰上滑過來的,有時一天只走卧牛之地。曲阜本有好石頭不用,要從北京運來,以示皇帝對孔子的重視。這院東南、西南各有一片碑碣都是王公大臣們修廟、拜孔的記載,書法價值很高。

這個院東西對襯各有一門,東為“毓粹門”,西是“觀德門”。俗稱東華門、西華門。

孔廟由這裏起分為三路佈局,這一道五門,中為“大成門”,左邊是“金聲門”,右邊是“玉振門”,再往西為“啟聖門”,再往東為“承聖門”。大成門的建築結構是“犬牙交錯,勾心鬥角”。中間插進為“勾心”,左右四角尖端相頂為“鬥角”。大成門三字系雍正皇帝的御筆。贊孔子是集先聖先賢之大成,達到了至高無上的境界。

先師手植檜。大成門裏左邊這棵挺拔蒼勁的檜樹,是孔夫子手植的。據記載:孔子在這裏裁過三棵檜樹,金貞佑二年(公元1214年)毀於兵火,樹枯而又發新枝,曾“三枯三榮”,有“檜樹日茂孔氏日興”的説法。明萬曆年間才子楊光訓題寫了“先師手植檜”五個大字。

兩廡長廊。這兩側的對等兩排房子,共80間,稱“東西廡”,是供奉七十二賢人的地方。孔子號稱弟子三千,身通六藝文武全才的七十二人,供奉在東西廡。歷代帝王都有封的配享先賢。如董仲舒、韓愈、王明陽、諸葛亮、寇準、岳飛等等。到民國年間已封到156名。最後一位先賢是梁啟超先生。原有塑像,牌位,後一律改為木製牌位。東西廡現在陳列的是收集的宋代以前的中貴石刻。周公訓子、蝙蝠行醫等,最為珍貴的國寶有漢魏朝碑刻22塊,書法價值特高的“禮器碑”、“乙瑛碑”、“史晨碑”、張猛龍碑“、米芾碑”等都是罕見的珍品。西廡陳列了100多塊“漢畫石刻”,都是久負盛名的藝術珍品,是研究漢、魏等歷史社會生活難得的珍貴資料。東廡北端陳列着584塊石刻,是孔子六十九代孫孔繼涑寫的玉虹樓法貼。

杏壇。這是為紀念孔子講學建的。孔子當初是在土台上大杏樹下給弟子們講學。宋代公元1018年,孔子45代孔道輔監修孔廟時,將正殿後移擴建,在正殿舊址建亭,環植以杏,名曰“杏壇”。杏壇二字,是金代著名文人党懷英篆書。亭內有乾隆皇帝御筆“杏壇贊”,這是他第一次來曲阜寫的。乾隆題寫的匾、對聯、條幅等在曲阜有50多處。

大成殿。這是孔廟的主殿,它和北京的故宮太和殿、泰安岱廟天貺殿並稱東方三大建築,又稱東方三大殿。價值高歷史長的是大成殿。殿高24.8米,闊45.7米,深24.89米。四周環有28根用整個石頭雕成的龍柱,工藝精湛,造詣很深。尤其殿前廊10株深浮雕的滾龍柱實為世之罕見,10棵柱子20條龍,上下對翔,升騰盤繞戲一顆珠子,神態各異,無一雷同,越看越有動意,躍然石上栩栩如生。這是徽州工匠的傑作。皇帝來曲阜朝孔時,孔家都用黃綾把龍柱裹起來,不讓皇帝直接看到龍柱,因為超過了金鑾殿,怕皇帝不高興,加以責怪。其餘18根柱是八稜的淺浮雕龍柱,一個稜面刻九條龍,每根柱子八個稜,八九72條龍共計雕刻1296條龍。這是罕見的石刻藝術瑰寶。總覽大成殿雄偉壯觀。

五聖十二先哲。大成殿內供奉着17尊像。

五大聖人。至聖孔子,意為聖人中的聖人,至高無上。孔夫子在中央,頭戴十二旒之冕,身穿十二章王服,手持震圭,威嚴肅穆,使人肅然起敬。兩側為四配:東邊是復聖顏子,述聖子思;西邊是宗聖曾子,亞聖孟子。東頭六位,西頭六位,稱十二先哲,有子貢、子路、冉求等11位孔子的弟子,有一位是宋朝朱熹,著名理學家,五經四書解釋的好,被封為先哲。“生民未有”的匾,是孟子贊孔子,説“生民未有盛於孔子也”。有人類以來,還沒有全面超過孔子的人,所以叫“生民未有”。“萬世師表”是康熙題寫,封孔子為“萬世皇帝之師,千古人類之表,皇帝的老師,做人的表率。”“斯文在茲”是光緒寫的,意為天下的文化都在這裏。

寢殿。供奉孔子夫人亓官氏的專殿。是孔廟第三大建築。亓官氏宋國人(河南商丘),19歲嫁孔子,後生子孔鯉,賢妻良母,早孔子7年去世,被封“至聖先師夫人”,同孔子一樣享受祭祀。寢殿周圍28根石柱上雕鳳凰,每條柱子刻鳳凰72只,同龍的數量一樣,叫龍鳳呈祥。

聖蹟殿。以石刻連環畫的形式記載了孔子的事蹟。有120塊文圖並茂的石刻,是孔子後代同明代巡撫御史何出光主持修建的。由吳郡著名畫工章草繪畫刻石,鑲在殿內牆上。是我國第一部人、文兼有的完整的連環畫。有很高的歷史和藝術價值。殿正面“萬世師表”為康熙御筆,正中孔子大司冠像是唐代大畫家吳道子畫的。殿東頭是康熙朝孔的御碑,西頭有晉代名畫家顧愷之畫的孔子行教像,習稱“夫子小影”最接近孔子的面貌特徵。還有宋代大家米芾的贊孔子的小篆:“孔子孔子大哉孔子,子以前既無孔子,孔子以後更無孔子,孔子孔子大哉孔子”。明確的説,孔子偉大啊!無與倫比,空前絕後!

孔廟西路是祭禮孔子父母的地方。其父叔梁紇,母顏徵在,皇帝封為啟聖王和啟聖王夫人,建有啟聖王殿、寢殿、金絲堂等建築。

孔廟的東路,前後兩部分,前院是孔子故宅,有“孔宅故井”,孔子九代孫孔鮒藏書的地方名“魯壁”,現在看到的經書,立頭功的應為“魯壁”。為紀念孔子教育其子讀書建了“詩禮堂”,孔子説“不學詩無以言,不字禮無以立”,意為不學詩不會講話,不學禮不懂得如何立身事。詩禮堂內有著名雕刻家石可先生刻制的仿漢畫石刻“聖蹟圖”。後院是崇聖祠、五代祠,祭祀孔子上五代祖先的祠堂。

各位先生,孔廟似歷史的、知識的學堂,因時間有限,咱們只看了主要的,我是厄要介紹的。孔子是聖人,也是偉大的旅遊家,周遊列國14年,宣傳他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學問,收集了寶貴的資料。有關聖人的遺蹟很多,很值得一看。我們相處時間雖短,可友誼長存,盼望各位有機會再來曲阜觀光,我們一定很好地服務。

孔廟就看到這裏,謝謝大家的合作,歡迎您再來。

篇13:山東導遊詞

南京棲霞寺導遊詞

各位遊客大家好,歡迎來到南京棲霞寺旅遊,首先我先給大家介紹下南京棲霞寺~

棲霞山位於南京城東北22公里,又名攝山,南朝時山中建有“棲霞精舍”,因此得名。棲霞山有三峯,主峯三茅峯海撥286米,又名鳳翔峯;東北一山,形若卧龍,名為龍山;西北一山,狀如伏虎,名稱虎山。棲霞山古蹟名勝很多,她的深秋紅葉,特別是2000年發現的“東飛天”石窟,成為蜚聲海內外的旅遊勝地。

棲霞山沒有鐘山高峻,但清幽怡靜,風景迷人,名勝古蹟,遍佈諸峯,被譽為“金陵第一名秀山”。尤其是深秋的棲霞,楓林如火,漫山紅遍,宛如一幅美麗的畫卷,素有“春牛首,秋棲霞”之説。

棲霞山馳名江南,因為不僅有一座棲霞寺,更有南朝石刻千佛巖和隋朝名構舍利塔,還因為它山深林茂,泉清石峻,景色令人陶醉,被譽為“金陵第一明秀山”,民間素有“春牛首、秋棲霞”。山西側稱楓嶺,有成片的楓樹,深秋的棲霞,紅葉如火,登高遠望,甚為壯觀,景色十分迷人。

棲霞山風景區的第一景是明鏡湖,有“彩虹明鏡”碑立於湖邊,它位於棲霞寺大門西面,面積約3000平方米,是清乾隆年間興建的,湖中有湖心亭,並有九曲橋與岸相連,造型精巧,向東有月牙池,向前就來到棲霞寺大門。

棲霞寺座落在棲霞山中峯西麓。南齊永明元年(483年),隱士明僧紹舍宅為寺,稱“棲霞精舍”,後成為江南佛教三論宗的發祥地。 棲霞寺是南京地區最大的佛寺,現有山門、天王殿、毗盧殿、藏經樓、鑑真紀念堂等主體建築。

棲霞寺座落在棲霞山中峯西麓。南齊永明元年(483年),隱士明僧紹舍宅為寺,稱“棲霞精舍”,後成為江南佛教三論宗的發祥地。),唐代時稱功德寺,增建了殿宇40餘間,規模很大,與山東長清的靈巖寺、湖北荊山的玉泉寺、浙江天台的國清寺並稱天下四大叢林。清咸豐年間毀於火災。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重建,現主要建築有山門、天王殿、毗盧殿、攝翠樓、藏經樓等,為南京地區最大的寺廟。

千佛巖在鳳翔峯西南麓。聞名遐邇的“東飛天”就在中102號佛龕中。南齊永明七年(489年),明僧紹之子與智度禪師合作開鑿三聖像以紀念明僧紹。樑大同六年(540年)三聖像佛龕上出現佛光,驚動齊樑貴族,於是紛紛前來鑿石造像,從南朝齊永明二年至樑天監十年(484-511年)逐漸開鑿而成。又據傳,棲霞寺創建人僧紹曾夢見西巖壁上有如來佛光,於是立志在此鑿造佛像。

他病故後,其子在南齊永明二年(484年)開始與僧智度禪師在西壁上鑿佛龕,鐫刻了三尊佛像,這三佛合稱“西方三聖”,該殿也稱“三聖殿”。所有佛像或五六尊一龕,或七八尊一室。佛像始有515尊,分鑿於294個佛龕中,望之如峯房鴿舍,號稱千佛崖。

後來,唐、宋、元、明各代相繼在紗帽峯都有開鑿,連南朝在內,共有700尊。佛像大者高數丈,小者僅盈尺。其中“大佛閣”為開鑿時間最早、規模最大的一座石窟,鑿於南齊永明七年(公元489年),正中無量壽佛坐像高達12米。

2000年南京旅遊界要説有什麼大事恐怕只有棲霞山發現“東飛天”,各大媒體更是抓住這一熱點進行大量報道,學術界也展開了激烈的討論,使“東敦煌”、“東飛天”蜚聲海內外,很多人慕名而來。“東飛天”位於中102號佛龕中。

這個洞龕非常小,共有5座佛像,洞頂的兩組飛天為橙色,線條清晰可辨,中間佛像頭頂的火焰隱約可見。雖然僅有這麼兩對飛天,但這是我國所發現的最東部的“敦煌遺蹟”。最近又傳來消息稱在千佛巖旁的舍利塔上又發現了飛天浮雕,其所用技法和人物線條皆與敦煌相似,據有關報道稱,這一發現進一步豐富了“東敦煌”的文化內容。

舍利塔始建於隋仁壽元年(601年),始為木塔,後毀於唐武宗會昌年間。現存之塔系南唐時高越、林仁肇建造。從棲霞寺南側圍牆外山路向東行不遠,就可看到舍利塔,該塔用白石砌成,五層八面,高約18米。塔外壁上刻有浮雕,形象姿態生動傳神。

塔基上刻着釋迦牟尼出家修道的故事,依次是托胎、誕生、出遊、苦行、坐禪、説法、降魔、涅般。該塔為五級八面密檐式石塔,高18.04米。塔基上浮雕釋迦八相圖和海石榴、魚、龍、鳳、花卉等圖案;塔身刻有高浮雕天王像、普賢騎象圖和文殊菩薩像,像上還刻有“匠人徐知謙”等題名。

塔檐下雕飛天、樂天、供養人等像。第二層以上每面都刻兩個圓拱形龕,均內雕一酋跏趺坐佛,共計64尊,雕刻精細,甚為生動。全塔造型典雅、秀美,雕刻細膩、精湛,裝飾華麗,為佛教藝術在江南的代表作,在中國古代建築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1988年舍利塔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棲霞山還有若干自然奇觀,饒有情趣。如棲霞寺東北,平山頭的南坡上有一處青灰巖石,表面呈波浪狀,人稱“迭浪巖”,十分罕見。此外還有“青鋒劍”、“天開巖”、“一線天”等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奇觀。

南朝石刻

體現南京南朝古都神韻的藝術瑰寶——南朝陵墓石刻,在江蘇省內共有32處,其中南京地區有19處,分佈在江寧、棲霞等處,其年代最早始於南朝劉宋,距今約1500年,19處陵墓石刻中,帝陵共3處,另有失考墓7處。

這些陵墓大多取坐北朝南方向,石刻距陵墓約千米左右,一般都包括鎮墓神獸、神道石柱、神道碑等幾種。鎮墓神獸分雙角天祿、獨角麒麟與無角辟邪三種,形態基本相似,均體形高大,昂首挺胸,口張齒露,目含兇光,腹部兩側刻有雙翼,四足前後交錯,神態威猛莊嚴。天祿與麒麟僅限用於帝陵,辟邪則專用於王侯墓前。

位於棲霞區獅子衝陳文帝陳倩永寧陵前的天祿、麒麟,是帝陵石獸的代表作。它們相向而立,造型矯健靈活,雕刻手法細緻圓熟,已脱盡漢代簡樸作風,給人以挺拔、豐滿的印象。而位於仙鶴門張家庫村的樑臨川王蕭宏墓,墓前的辟邪雄渾簡練,雕刻技法嫻熟,造型的整體和局部皆十分和諧,顯示出一種勻稱美,是王侯墓前石辟邪的代表作。

神道石柱又稱華表,以棲霞十月村吳平忠侯蕭詹墓的碑文保存最為完整。南朝立碑較少,千百個碑毀散湮沒,流傳極少,而此碑巍然獨存。石碑通高5.16米,分碑首、碑身、龜趺三部分。碑身鐫刻當時著名書法家貝義淵所書2840多字的楷體碑文,是十分罕見的書法藝術珍品。

南朝陵墓石刻上承秦漢,下啟隋唐,而與同時代的北朝石窟藝術遙相媲美,在中國石雕藝術史上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它不僅是中國古代石雕藝術的傑作,也稱得上是世界藝術寶庫中的珍品,1988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天祿、麒麟雕刻

精美者,當屬位於棲霞鎮獅子衝的陳文帝永寧陵石刻。天祿又稱“天鹿”,也稱“挑撥”、“符撥”,是古代傳説中的神獸,與“天命”和“祿位”有關。麒麟是傳説中的“仁獸”,它的出現,往往被附會為聖賢的降生,是太平盛世的象徵,永寧陵現存石天祿、麒麟各一隻,昂首而立,凌空欲飛,富有動感,給人以挺撥、豐富的印象。

好,遊客朋友們,今天就為大家講解到這兒,謝謝各位的支持!

張公洞導遊詞

稀奇古怪,説也不信。真正絕妙,到者方知。”這是中國國畫大師徐悲鴻先生遊覽張公洞風景區後的讚譽。1919年開發,1934年11月11日開放以來,共接待海內外遊客近億人次。張公洞景區是國家AAAA級風景區,是中國最早開放的國家級名勝風景區,是中國道教五十八福地。

今天的張公洞風景區,已是面目一新。“和合賜水”的神奇、五百米“地下河探險”的驚險、一千五百米“江蘇第一漂流”的刺激、“大型立體水幕電影”的震撼、以及擁有三千年道教文化史的“洞靈觀”和讓您親自制作的陶藝館(作品免費帶走),徹底顛覆了傳統的溶洞旅遊理念,將自然、歷史、道教文化、娛樂完美結合,最大程度上滿足了人們對自然風貌、文化歷史、精神思想的共同需求,也適應各階層、各類型、各年齡段遊客的不同需要,處處給你新、奇、特的感受和體驗。

白公堤石幢導遊詞

白公堤石幢位於閶門外山塘街775號的五人墓旁,1982年被列為蘇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白公堤即山塘街,自閶門至虎丘,傍山塘河,長約七華里,號稱七裏山塘,為唐代詩人白居易出任蘇州刺史時所築。後人為紀念白居易,遂又稱山塘街為白公堤。明萬曆三十八年(1610年),白公堤因年久失修多處被水沖塌,木鈴和尚發願募化修堤,精誠所至,蘇州官紳土商千餘人捐資助修。大功告成後,範允臨、王稚登各寫了一篇《重修白公堤記》,分別勒石立於青山、綠水兩橋之間,前者為碑,後者為幢。時隔幾個世紀,如今碑已下落不明,幢則於1981年文物調查中在甘露律院遺址被重新發現,1983年遷移到五人墓旁建方亭加以保護。

白公堤石幢俗稱方碑,作方柱體,由基座、幢身、幢頂三部分組成,通高3.16米。幢身正面鐫有《重修白公堤記》,明萬曆三十九年十二月(16l2年1月)王稚登撰文,文從簡書丹,正楷,字跡大部分可辨認。碑文有“記”和“銘”兩部分,敍述萬曆三十八年至三十九年重修白公堤的經過,讚頌木鈴和尚發願募化修堤的精神和長洲縣知縣韓原善帶頭捐俸助修的善舉。背面上鐫木鈴和尚所畫線描大勢至菩薩像,下刻木鈴長跋行及捐助修堤功德人姓名,有申時行、張鳳翼、文震孟、馮時可、劉弘道等千餘人,然字跡現已模糊,大部分已難以辨認。左側面為五百尊者線刻像,題刻“弟子周廷策拜寫,木鈴衲子勒石”。左側面鐫薛明益所畫寒山、拾得像,上方有陳元素和薛明益所書寒山子詩。幢頂中心立雕彌勒佛坐像,四邊各浮雕坐相佛四尊。基座雕飾須彌山和捲雲紋。

白公堤石幢造型獨特,雕刻精緻,內容豐富,撰文、書丹、畫像、題詩及捐助修堤者多為當時吳中名士,是一處珍貴的具有佛教色彩的明代文物,也是記載白公堤(山塘街)歷史的重要古蹟。

文峯公園導遊詞

三元橋東,文峯塔南,有一座以田園神韻取勝的公園,這就是1989年建成的文峯公園(原名長春園)。此園三面臨水,東邊與紡織博物館相連。佔地近10公頃,除園畔流過的濠河外,園內與濠河相通的河面就有3.3公頃,可謂“水包園,園包水”。文峯公園以植物造園為主,借鑑傳統的造園手法,仿山摹水再現自然山水之靈,依地形、山體之勢,巧妙佈局,顯出幽遠與開闊明朗相兼的景觀。

文峯公園的北門,與文峯塔隔濠河相望。走過橫跨於濠河上的“塔影橋”,迎面便可看一座寬闊的塑石假山,高約10米,面積約 450平方米。整座假山東高而西低,通體自然渾圓,峻峭處則顯得崢嶸。假山頂上有一?飛來石“,狀似蘑菇,頗為奇特。山洞隱現流泉,奔湧而下,山下成一碧潭。有山有水,有靜有動,構思精巧,野趣天成。山上有石刻二處,一為書法家顧廷龍先生的古篆”長春“二字,一為園林藝術家、同濟大學陳從周教授的手跡”鳥啼花落,山石流泉“。名人題字更增添了山水的風采。山腳處,有一洞,遊人經此入園,尋奇覓勝。

由石洞入園後,一幅高4米、寬8米的石崖浮雕呈現眼前。此浮雕赭白壁,人物形象生動,頗具情趣。浮雕名為”生命在於運動圖“,亦名”青春浮雕“,由三部分組成。第一部分為”原始漁獵圖“,再現遠古代體育運動的原始初態,一輪紅日高掛天空,下有飛禽走獸與游魚,男子或彎弓射箭,或追逐奔鹿,女子細腰豐臀,似正為收穫而翩翩起舞。第二部分為“老少練功圖”,左側有一少年,正欲舉石擔,右側一老者,正練”太極拳“,展現”白鶴亮翅“之勢。第三部分為”少女練功圖“,有兩位現代少女,一位亭亭玉立,雙手握劍於臂後,一位仰坐,雙臂後撐,昂首挺胸,正做自由體操,形態十分優美。整座浮雕充滿青春活力,遊人見之,精神陡增。此浮雕在園中起分隔作用,將其前後有關景觀分隔開來,避免遊人一覽無遺。

欣賞畢入口處的石崖浮雕,轉身入園,但見芳草如茵。在150平方米的草坪東邊,有一組白色羊雕。走近觀看,見一隻公羊、一隻母羊和一隻小羊羔親暱相依。羊雕高2.5米,寬3米。三隻白羊,栩栩如生,神態各異。公羊昂昂豎角,目光警惕地注視着林間小徑,母羊及小羊,温馴地依在其身邊,似在尋求保護。這組”三羊開泰“雕塑,温馨可人。在羊雕北邊有一座六角亭,上有張緒武題寫的匾額”聖萱亭“。系由旅日華僑日本大阪學院經濟教授”聖萱亭“。系由旅日華僑日本大阪學院經濟學教授邢生為其母九十壽辰而捐建的。羊羣雕塑表現了公羊、母羊對小羊羔的呵護、慈愛;而此亭則表達了遊子對慈母的一片孝心,可謂相得益彰,發人深思。

向前走去,在河邊有一座引人注目的建築物,這就是文峯公園中的主體建築長春樓(又名茗憩樓)。此樓臨水而建,韻味甚濃,造型獨特,別有情趣。大坡度、尖鑽式、不規則的幾何形狀的屋面,簡潔而新奇。整座樓中有亭、院、廊,保留了中國園林傳統的特色。此樓在設計方面別具匠心,如樓底面低於水平面1.5米,涉水感強;外廊到長廓之間,有水相隔,採用五塊古典規則式的丁步石作過渡,使遊人如在水中走過;樓內水泥磨石子地飾以甲骨文圖案.長春樓內外無一處景緻相雷同,移步轉景,俯仰皆令人賞心悦目。尤其是在樓前有寬闊的水面,若在樓上玲瓏而雅潔的茶座中品茶、觀景,乃一大樂事。

園內遍值花木,有牡丹園、杜鵑園、櫻花園、桂花園、梅園、月季園等,四季有花。在東南南角有一座掩映於一片竹叢之中的”映竹精舍“,內設有棋室及藍印花布藝術展覽館。牡丹園內數百株牡丹,春日花開,雍容華麗,秀韻多姿。由牡丹園向南至梅園,須經一條小河,河面上有大小不一的圓形鵝卵石”丁步“作橋,河中塑有白色羣鵝,或展翅欲飛,或仰天長鳴,姿態生動。在河邊還塑造一位綄紗女,神態優美,彷彿在迎接前來的遊人。梅園佔地9畝,有300多棵梅花,開花時節,豔如彩霞。梅園四周樹林葱蘢,種有廣玉蘭、雪松、水杉、香檀、石楠、合歡、紫薇、繡球,環境幽雅。常有新郎新娘特來此佳境攝影留念。

在文峯公園西邊,沿河的建築有”中日友誼石碑“。碑上刻”中日友好“四字。1986年10月日本豐橋慶祝建市80週年時,與南通市建立友好城市,立此碑以資紀念。園內西南角濠河邊的”中日友誼閣“,建於1989年8月,部分資金由日本豐橋契獅子俱樂部捐贈。閣樓高14.5米,共3層,它具有日本傳統建築風格,與北邊的文峯塔遙相呼應。在園內水池邊還有一”雙吉亭“,為1995年5月名古屋銀行日中友好協會所贈建。兩座四方亭相連,別具一格。旁豎一快2米多高的巨石,上鐫刻”雙吉亭“三字,由南通書法家仲貞子所書。亭中柱上有楹聯兩副,一為”文峯園兼容兩國旖旎景,濠河水澆灌千秋友誼花“,另一為”湖映新亭晴後月,樓伴古塔大同風“。

園的最南端有中心島,南北兩面臨水,島上香樟叢樹使人流連忘返,即使炎炎夏日,遊人至此仍有涼爽之感。一座三孔石橋,將園中東西兩邊的景物相連,使園中景色渾然一體。

文峯公園內還設有南通地區規模最大的動物園,華南虎、非洲獅、金錢豹、孔雀、棕熊等30餘種珍奇禽獸,令遊人大開眼界。

在文峯園的西邊另有一門,亦瀕濠河,有精美的石拱橋架於河上,與外面的公路相通。

文峯公園受人喜愛,不但是由於地理位置正處於”半村半廓“的濠河東南風景區,而且它本身造園藝術具有魅力,故而能吸引四方遊人,給人以美的享受。

篇14:山東導遊詞

泰山古稱“岱宗”、“岱山”,世稱“東嶽”,為“五嶽之首”、“五嶽獨尊”,位於山東省中部,總面積426平方公里,主峯玉皇頂海拔高度1545米。泰山以其有容乃大的氣魄將歷史文化、自然景觀、地質地貌完美和諧地融合在一起,被譽為中國歷史文化的縮影、中華民族精神的象徵。自古泰山便被視為社稷穩定、政權鞏固、國家昌盛、民族團結的象徵,也成為幾千年來中國唯一受過皇帝封禪的名山。據史書記載,秦代以前曾有72位帝王到泰山祭告天地,秦以後又相繼有12位皇帝來泰山封禪朝拜。泰山目前有保存較好的古建築羣26處、寺廟58座、古遺址128處、碑碣1239塊、摩崖刻石1800餘處,泰山古建築羣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泰山形成於28億年前的太古代,地質年代久遠,有羣峯拱岱、山水相依、氣勢磅礴、雄偉壯麗的山系,“穩如泰山”、“重如泰山”即源於泰山獨特的地質特徵。泰山現有百齡以上古樹名木18000多株,其中23株列入世界自然遺產名錄。1982年,泰山被國務院公佈為第一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1987年,泰山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首例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遺產;2006年泰山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為世界地質公園,成為世界文化、自然、地質三重遺產。

近年來,泰山景區秉承“愛護遺產,享受遺產,傳承遺產”的宗旨,牢固樹立“嚴格保護,永續利用,實現科學發展”的指導思想,和“樹立中華國山地位,打造四重世界遺產,把泰山建設成國際知名遺產地和旅遊目的地”的工作目標,“跳出泰山看泰山,放眼世界看泰山”,不斷強化泰山文化、自然、地質、非物質文化遺產挖掘利用,以保護築基石,以項目強後勁,以服務樹形象,以促銷引客源,全面推進了景區的科學發展。連續取得首批全國文明風景旅遊區、首批國家5A級旅遊景區、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首座中國書法名山、中國最美的十大名山、中國民間文化遺產旅遊示範區榜首、中國旅-業十大影響力品牌、中國青年喜愛的旅遊目的地、歐洲人最喜愛的中國十大景區等一系列高含金量品牌;連續兩屆排名“中華100大人文與生態名山口碑金榜”首位,榮膺“中華國山”特別美譽;先後與台灣阿里山、日本富士山、韓國漢拿山締結為友好山,與巴西阿拉里皮世界地質公園建立友好合作關係,泰山在國內外的知名度、美譽度和核心競爭力明顯提升。

山東導遊詞 (五)

山東因居太行山以東而得名,簡稱“魯”,省會濟南。先秦時期隸屬齊國、魯國,故而別名齊魯、東魯。山東地處華東沿海、黃河下游、京杭大運河中北段,是華東地區的最北端省份。西部連接內陸,從北向南分別與河北、河南、安徽、江蘇四省接壤;中部高突,泰山是全境最高點;東部山東半島伸入黃海,北隔渤海海峽與遼東半島相對、拱衞京津與渤海灣,東隔黃海與朝鮮半島相望,東南則臨靠較寬闊的黃海、遙望東海及日本南部列島。

山東是儒家文化發源地,儒家思想的創立人孔子、孟子,以及墨家思想的創始人墨子、軍事家吳起等,均出生於魯國。以姜太公在臨淄建立齊國為發端的齊文化,孕育了齊桓公、管仲、晏嬰、鮑叔牙、孫武、孫臏等一大批志士名人;齊國還創建了世界上第一所官方舉辦、私家主持的高等學府——稷下學宮。

山東是中國的經濟第三大省、人口第二大省、中國温帶水果之鄉,國內生產總值列全國第三,佔中國GDP總量的1/9,2014年,山東前三季度GDP邁入4萬億大關,僅次於廣東和江蘇。

山東是第十屆中國藝術節,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十一屆運動會,第三屆亞洲沙灘運動會,2014年世界盃帆船賽、世界園藝博覽會、APEC貿易部長會議,2015年世界休閒體育大會、國際歷史科學大會舉辦地。

山東人既有內陸地區的保守與豪情,又兼具沿海地區的開放與豁達。

山東省位於中國東部沿海、黃河下游,北緯34°22.9′—38°24.01′、東經114°47.5′—122°42.3′之間。境域包括半島和內陸兩部分,山東半島突出於渤海、黃海之中,同遼東半島遙相對峙;內陸部分自北而南與河北、河南、安徽、江蘇4省接壤。全境南北最長約420多公里,東西最寬約700多公里,總面積15.8萬平方公里,約佔中國總面積的1.64%。

山東省境內中部山地突起,西南、西北低窪平坦,東部緩丘起伏,形成以山地丘陵為骨架、平原盆地交錯環列其間的地形大勢。泰山雄踞中部,主峯海拔1532.7米, 為山東省最高點。黃河三角洲一般海拔2—10米,為山東省陸地最低處。境內地貌複雜,大體可分為中山、低山、丘陵、台地、盆地、山前平原、黃河沖積扇、黃河平原、黃河三角洲等9個基本地貌類型。山地約佔山東省總面積的15.5%,丘陵佔13.2%,平原佔55%,窪地佔4.1%,湖沼平原佔4.4%,其他佔7.8%。境內主要山脈,集中分佈在魯中南山區和膠東丘陵區。屬魯中南山區者,主要由片麻巖、花崗片麻巖組成;屬膠東丘陵區者,由花崗巖組成。絕對高度在700米以上、面積150平方公里以上的有泰山、蒙山、嶗山、魯山、沂山、徂徠山、昆嵛山、九頂山、艾山、牙山、大澤山等。

篇15:山東導遊詞

江陰縣華西村導遊詞

華西村位於江蘇省江陰縣,1996年被農業部評定為全國大型一檔鄉鎮企業,全村共有80户,1520人,面積0.96平方公里。從2001年起,吳仁寶和華西人創造性地提出了“一分五統”,和周邊的16個村一起組成了大華西村,面積由原來的0.96平方公里擴大到30平方公里,人口由原來的2000多人增加到3萬多人。

華西村是全國農村走共同富裕道路的典型,2004年,華西村人均工資收入12.26萬元。同年全國農民人均純收入2936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422元。華西人的收入是全國農民的41.76倍、城鎮居民的13.01倍。

華西村原叫華西大隊,在上世紀六十年代就是我國農村的先進典型,上世紀六十年代我國農村普遍實行“三級所有,隊為基礎”的核算方式(公社、大隊、生產隊三級所有,以生產隊為基本核算單位),華西村實行大隊統一核算,上世紀七十年代末我國農村推行“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改革,華西村頂着很大的壓力還是實行大隊核算。在我國農村取消人民公社後,華西大隊改為華西村。

吳仁寶從上世紀六十年代擔任華西村的書記,帶領全村人走上了共同富裕的道路,2005年,全村實現銷售超300億元,每户村民的存款最低100萬元。

位於江陰西郊的華西村,面積僅佔中國版圖的千萬分之一,卻創造了多項全國第一,被稱為“天下第一村”。在吳仁寶書記的帶領下,全村人民艱苦奮鬥,獲得了兩個文明的雙三收,被稱為中國農村希望所在。

華西村,位於蘇南平原,江陰市華士鎮最西邊,面積0.96平方公里,僅佔中國版圖的千萬分之一,有350户人家,1500餘人。但是這個不起眼的村,創造了全國多項第一,被稱為天下第一村,自從1994年對外開放以來,每年接待近百萬的中外遊客。 1961年華西村建村時,當時僅有2.5萬元資產,人均分配50多元。在吳仁寶書記的帶領下,全村人民艱苦奮鬥,37年來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華西村堅持以公有制為主體,走共同富裕的道路,率先發展村辦企業,兩個文明一起抓,從20世紀80年代初就成為江蘇第一個千萬元村,1988年成為江陰市第一個億元村,現在華西已有資產21個億,成為中國首富村,被稱為中國農村希望所在。

華西金塔投資1.2億元,於1996年建成,高98米,7級17層,建築面積22800平方米,佔地3600平方米,是集餐飲、娛樂、休閒、觀光於一體的多功能綜合大樓,1998年4月20日,江澤民書記視察華西村,在15樓題寫了“華西金塔”四個字,極大地鼓舞了華西人。在15樓觀光台,可以一覽華西村全景:華西北面,砂山、龜山緊依長江,華西村就在這江山環抱之中。南面一排排數百座的三層別墅,每座4 45平方米,自帶車庫,全村350户人家基本上就住在這裏。華西人這樣形容自己:“遠看華西像林園,近看華西像公園,細看華西農民生活在幸福的樂園”。現在華西村資產最少的人家也在100萬元以上。已經實現了“小有教”、“老有靠”、“房有包”、“病有報”、“購有商”、“玩有場”、“餐有供”、“行有車”。全村有100多輛汽車,又新購捷達轎車52輛,村上開通了去上海的班車。華西人自豪地説:“吃糧不用挑”、“用水不用吊”、“煮飯不用草”、“便桶不用倒”、“洗澡不用燒”、“通訊不用跑”、“冷熱不用愁”、“雨天不用傘”。溝通全村的蜿蜒長廊,有5000米,如同北京的頤和園。

目前華西村外來人員有6696人之多。華西曾在全國14個省市公開招聘科技人員509名,其中教授高工18名,工程師、經濟師27名,這些人為華西鄉鎮企業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鹽城大豐麋鹿旅遊導遊詞

尊敬的各位遊客,大家好。

下一站,我們將參觀大豐麋鹿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利用車上的這段時間,讓我為大家簡要介紹一下麋鹿。麋,動物名,即麋鹿,哺乳綱,鹿科,通常體長2米多,高1米多。毛色淡褐,背部較濃,腹部較淺。雄的有角,多為二叉分枝,形狀比較整齊。尾長,尾端下垂到腳髁。性情温馴,以植物為食,已有300多萬年的悠久生命歷史,是我國特有的世界珍稀動物。它的角似鹿,頸似駝,蹄似牛,尾似驢,俗稱“四不象”。

遠古時期,中華大地上森林遮天,草原無際,水域廣闊,沼澤葱蘢。據《山海經》記載,大羣的麋鹿在那個年代,縱橫馳騁,來去如風,足跡遍及東北、華北、華南、華東各地。尤其是長江兩岸和沿海各地,大片水草豐茂的草甸,成為麋鹿自由繁衍的家園,特別是我們江蘇黃海之濱。據西晉史學家張華《博物志》記載,“海陵撫江接海,多麋獸,千萬為羣”。“千萬為羣”的麋鹿在海灘上奔馳追逐,可以想象當時的景象是多麼壯觀。可是,由於人類活動的影響,大片的土地被開墾,廣闊的自然草甸被種植植被所代替,麋鹿和其他野生動物的生存空間越來越小,野生麋鹿也越來越少,由“千萬為羣”到“百十成羣”,再由“百十成羣”到“潰不成羣”,最終在地上滅絕了,剩下最後一批人工飼養的麋鹿,生活在北京南郊皇家園林。 1865年,一個名叫愛爾文.大衞的法國傳教士騎着一頭毛驢來到北平南海子皇家林園的門外,他聽説這裏豢養着幾頭四不像的動物,想一睹風采。起初他受到滿族哨兵的呵斥。後來,這位中國通買通了管理人員,在林園一處陰溝洞的兩側進行了一樁骯髒的買賣。洋人先從洞口塞進十塊大洋,那官員指頭一彈有顫音,滿意入囊,隨之一架麋鹿頭骨探出陰溝洞口。洋人又塞進十塊銀元,洞口又出現兩張鹿皮。兩年之後,大衞關於發現新物種的論文轟動世界動物研究界。就這樣,在中華大地上生存了數百萬年的麋鹿被屈辱地安上了一個不倫不類的名字——大衞鹿。1900年,八國聯軍攻陷北京,生存於皇家園林的最後幾隻麋鹿終於在一個悽苦的夜晚,被掠到海外,從此在我國滅絕。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世界野生動物基金會和聯合國人與自然組織發出倡議,恢復野生種羣,讓麋鹿迴歸故里。有關專家經實地考察,最終認定位於黃海之濱的大豐市境內東南沿海灘塗最適宜麋鹿的放養。經過緊張的籌備,大豐麋鹿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於1985年10月正式成立,1986年8月14日,由英國無償贈送的39頭麋鹿回到祖國,在大豐麋鹿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放養。十多年來,麋鹿繁衍狀況良好,由原來的39頭繁衍到現在的516頭,是世界上第一個也是最大的的重返大自然野生麋鹿自然保護區,其野生種羣總量、繁殖率和存活率均居世界首位。為恢復麋鹿野性,目前已有8頭麋鹿被做上標記放到圍欄外的大自然,對它進行跟蹤研究。去年在野外成功地產下一頭幼仔,這是目前地球上惟一一頭真正意義上的野生麋鹿。

麋鹿是一種食草獸,夏季常棲息於沼澤地中,避暑降温,避開吸血昆蟲的叮咬,喜愛潮濕,耐寒,冬季在零下15~18度的環境中,可安全度過寒冷關。它喜愛過羣居生活,膽小怕人,善於奔跑。麋鹿的皮毛每年換兩次,夏季毛為棕色,冬季毛呈灰褐色,雄鹿體形較大,有角,每年元旦前後脱角生茸一次,體重比雌鹿重的多。雌鹿無角,體形較雄鹿小,發情期一般為每年的5~7月,孕期為270~290天,母鹿一胎一仔,初生的小鹿常潛藏在草叢中,身上有許多白色大丹斑,體重為9~15公斤,平均12公斤左右,胎毛呈棕色,哺乳期為4~7個月,2~3周後才隨鹿羣活動,一個月後身上的白斑才消失。

各位遊客,現在我們已來到了保護區。前面就是保護區的大門,古色古香,色調新穎,號稱大豐灘塗“第一門”,門上“大豐麋鹿苑”五個大字虯勁有力,是由我國民主黨派著名人士費孝通先生親筆題寫的。 前面這個直徑達30米的圓盤中央是麋鹿三口之家的塑像,四周分別有馬、牛、驢、鹿的塑像,正好是麋鹿四不像的成員動物塑像,有助於人們進一步瞭解麋鹿體態特徵。

前面便是麋鹿展覽室和點教館。展覽室主要介紹麋鹿的分佈、生長過程和習性,同時展出麋鹿和其它野生動物的標本。電教館裏有專門的錄像廳,將為大家播放專題風光片《麋鹿故鄉》。請大家下車,到展覽室看標本,然後去電教館看專題風光片。

好了,看完錄像,請大家隨我一起去麋鹿馴養場,一睹麋鹿的風采。各位遊客,大家現在看到的就是名聞遐爾的麋鹿。體形較大、頭上有角的是雄鹿,體形較小、頭上沒角的是雌鹿,嬉戲玩耍的是小鹿。大家看到,麋鹿友好相處,悠然自得,可每年五月下旬,一年一次的鹿王爭霸大賽之時,雄鹿與雄鹿之間就不那麼友好相處了。每當夕陽西下的時候,幾十頭雄鹿開始聚集,看不出誰是組織者,也沒有主客場之分。但整個賽場秩序井然。幾十頭雌鹿、幼鹿在50米處觀戰,數百隻白鷺在河邊觀戰,還有無數牙獐、野兔、狗獾等等,都在遠處的草坡上觀戰。第一輪格鬥總是在太陽落山時突然爆發。兩頭一組,很像乒乓球單打淘汰賽。幾十頭雄麋在100米見方的光灘上廝殺混戰,月光之下只聽噼噼啪啪的鹿角撞擊聲,鹿影晃動,戰局紛亂,時有戰敗者落荒而逃,時有戰勝者在驕傲吼叫。經過一番激烈的角鬥,賽場上最後只剩下兩頭雄鹿在較量。這是冠亞軍的決賽,也是爭奪鹿王的最後較量。兩頭雄鹿先抬頭生硬地盯瞧對方,企圖在氣勢上壓倒對手,然後低下頭,左右晃動三四下,彷彿格鬥的紳士,有禮貌地做一個請的姿勢。鹿王之間的爭鬥往往要數十回合才能見勝負。不但鬥勇,有時還要鬥智,佯裝逃跑,跳越溝河,趁追趕者在水中立足未穩之際,猛回頭奮力撞擊,致對方陷入泥潭後再連連出招,從而穩穩獲勝。

鹿王一旦取得資格,一般在一個時辰內到任。此時,太陽剛剛躍出海面。新任鹿王不顧戰鬥的勞累,立即奔向雌鹿羣,召集所有“妃嬪”集訓,並宣佈:“我是你們的大王,大家要聽從我的命令,服從我的指揮。”鹿王的領導工作有條不紊,管理非常嚴密。少數雌鹿曾經與其它雄鹿戀愛過,有過海誓山盟,見新鹿王是個陌生者,就想“私奔”,尋找心上鹿。為維護自己的絕對權威,鹿王在自己的領地內對各個“情侶”察其行,觀其色,發現私奔者,就施展四個絕招:其一是用叫聲(語言)説服教育,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其二為兩眼怒瞪,眶下腺張開,發出警告;其三則用角頂擊,實施武力懲罰;其四是追,追得私奔雌鹿精疲力盡,放棄邪念。麋鹿王在獨霸雌鹿期間,為麋鹿家族的興旺,簡直是日夜操勞不息,很少吃草、喝水。鹿王爭霸完全是靠力量爭天下的,因而沒有資歷可講,更沒有情面可言,所以鹿王很少有連任的,一般一年一任。從外觀上看,鹿王一般都是健壯魁梧者,體重250公斤左右,鹿角長近2米。3個月的發情期,鹿王耗盡了精力,體重下降幾十斤。發情交配結束後,所有麋鹿又聚集在一起活動,大家還是朋友,並一直友好相處到下一年。鹿王卸任以後,不再享有其它任何特權,作為一頭普普通通的公鹿回到鹿羣,除夜晚正常輪換值班放哨,大部分時間都逍遙自在,自得其樂。到了冬季,尋一處草叢濃密處,自動脱下鹿角,直到第二年春,再生新鋭。古人所講福祿壽喜的祿,就是指麋鹿角的再生能力。雄鹿發情期的血,雄鹿的角和茸,都有相當高的藥用價值。

麋鹿保護區內除麋鹿外,還棲息着大量的野生動物,有丹頂鶴、白枕鶴、天鵝、白尾海雕、牙獐等20多種國家一、二類保護動物。經過人工馴養的麋鹿可與遊客合影留念,膽大的遊客不妨與麋鹿合影,做個留念。保護區還辟有百鳥園、人工狩獵場和垂釣中心,供遊人遊玩,大家可以自由活動。

好了,各位遊客朋友,我的講解到此結束。30分鐘後集合登車,前往下一站參觀考察。謝謝大家!

興華田間泛舟旅遊導遊詞

興化千島菜花自然景觀形成於750年前。垛田是興化一種獨特的農田地貌,每當枯水季節,百姓們就將低窪地區水中泥土挖上來,堆積到較高的地方,造成一塊塊水中小島式的垛田。垛田大小不等,形態不一,互不相連,非船不能行。置身其中,如同走進古人擺設的水中龍門陣。

興化的油菜花最讓人心醉,在於它把油菜花和水景結合得如此到位。船蕩波中,一邊感受吹面不寒楊柳風,一邊欣賞碧波上點綴在一塊塊如被切開的蛋糕一樣的水田上的油菜花,如江南的素花村姑在春風中遠遠衝你打招呼。這裏把江南的所有優美的元素都充分結合在了一起。

泰州一日遊推薦

在興化田間,視野裏望出去茫茫的土地上阡陌縱橫,若干條蜿蜒的河流從田間流過,將農田分成無數個像小島一樣的區域。等到每年春天油菜開花的季節,這裏就是名副其實的”千島油菜花田“。河道中有不少農民都划着木船,悉心照料自家的種植物。只要一過3月油菜花就會瘋長,一直長到3月底開花的時候,就有差不多半人高了。到時候,坐在景區提供的搖櫓船上,伴隨着船槳”咿呀咿呀“的划動聲慢慢穿梭在這片油菜花田的河道中,心情別提有多美了!

泰州景區大全

千垛與溝河交錯其中,垛格環水,景色怡人。遠看油菜地,平疇無際;近觀其詳,每條垛田都浮漾於水中,活像是那碩大的水面盆景,曲折蜿行於垛地的溝恤縱橫間。”水光瀲豔晴方好“,”淡磨明鏡照芳菲“,經日華斜照,那垛田齊人高的油菜花稈,整個兒給投身入水中。垛田芳菲,水面芳菲,由此渾然融溶為一了。而那油菜花,氤氲然,幽鬱然,蒙密然,霧漫漫地,使人神蕩魂銷。

篇16:山東導遊詞

山東泰山導遊詞

各位女士、各位先生:

首先,讓我代表某某旅行社,對大家來泰山旅遊、觀光表示熱烈歡迎!

希望大家在泰山逗留期間能夠玩得開心,吃、住放心,同時希望大家在泰山遊覽當中能夠得到一個較大的收穫,留下一個美好的記憶。

泰山,古稱岱宗,它位於山東省東部,華北大平原的東側,面積426平方公里,海拔1545米,方位為東經117度6分,北緯36度16分。泰山雄偉壯麗,歷史悠久,文物眾多,以“五嶽獨尊”的盛名稱譽古今。巍巍泰山就像一座民族的豐碑屹立於中華大地,舉世矚目。

1982年,泰山被國務院列為第一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1992年榮登全國旅遊勝地40佳金榜。泰山至今保護較好的古建築羣有22處,總建築面積達14萬多平方米。在古建築羣之間,還有12處石坊、6座石橋、7座石亭、1座銅亭和1座鐵塔。泰山刻石有2200多處,被譽為“中國摩崖刻石博物館”,這裏有中國碑制最早的刻石--泰山秦刻石;有珍貴的漢代張遷碑、衡方碑和晉孫夫人碑;有被譽為“大字鼻祖”、“榜書之宗”的北齊經石峪刻石;有天下洋洋大觀的唐玄宗<<紀泰山銘>>和唐代雙束碑等。泰山古樹名木繁多,被譽為“活着的世界自然遺產”。泰山百年以上的古樹名木3萬餘株,其中有2100年前的漢柏6株,1300年前生的唐槐,500年前生的望人鬆、五大夫松,還有一棵被譽為國寶的600年前生的盆景松樹“小六朝鬆”。泰山素以壯美著稱,呈現出雄、奇、險、秀、幽、奧、曠等諸多美的形象,泰山景區內有著名山峯12座,崖嶺78座,巖洞18處,奇石58塊,溪谷12條,潭池瀑布56處,山泉64處,有著名的黑龍潭、扇子崖、天燭峯、桃花峪等10大自然景觀;有旭日東昇、晚霞夕照、黃河金帶、雲海玉盤等10大自然奇觀。

泰山的日出,是一個想象的世界,神奇的世界,日出景象的美妙是筆墨難以形容的。自古以來,無數詩人對泰山日出的壯麗景觀都有過生動的描述。宋代詞人梅聖俞的“晨登日觀峯,海水黃配熔。浴出車輪光,隨天行無蹤。”的絕句尤為人愛,凌晨破曉前,站在日觀峯,舉目東方,晨星漸沒,微暈稍露,天地間的一片雲海滾動,稍頃,一線晨曦透過雲層照亮東方,這時天空由灰變黃,繼而呈現橙、紫、紅瑰麗的朝霞,波浪似的雲層,在陽光的照耀下,組成一幅幅五彩繽紛、綺麗多姿的圖案,旭日在陽光中婷婷娜娜從雲層升起,陽光因受海波起伏的影響忽隱忽現,閃爍不定,日輪緩升時又受波峯、波谷推進的影響上下跳動,漸漸成圓形,磅礴而出,金光四射,羣峯盡染,大地一片光明。

夕陽西下時,朵朵殘雲飄浮在天際,落日的餘輝如一道道金光穿過雲朵灑滿山間。太陽象一個巨大的玉盤,由白變黃,越來越大,天空如緞似錦,待到夕陽沉入雲底,霞光變成一片火紅,天際雲朵,山峯好象在燃燒,天是紅的,山是紅的,雲是紅的,大地也是紅的。舉目遠眺,黃河象一條飄帶,彎彎曲曲從天際飄來,在落日的映照下,白色緞帶般的黃河泛起紅潤,波光翻滾,給人以動的幻覺。“一條黃水似衣帶,穿破世間通銀河”。太陽慢慢靠向黃河,綵帶般的黃河象是系在太陽上,在絳紫色的天邊飛舞。泰山的雲霧是變幻莫測的。雨後初晴,大量水氣蒸發蒸騰,加之夏季季風自海上吹來的暖温空氣,成雲致霧。有時大片雲在山腰形成一條長長的帶子,如同官服玉帶,而山上山下皆晴;有時則烏雲滾滾,大有倒海翻江之勢;也有時白雲平鋪,如大地鋪絮,山谷堆雪,團團白雲如同千萬個玉盤,輕攏漫湧,鋪排相接,好象平靜如無垠的汪洋大海,這就是著名的“雲海玉盤”。

碧霞寶光是泰山的又一大奇景。“寶光”俗稱“佛光”,多出現在碧霞祠東、西、南神門外,碧霞祠地處玉皇頂的前懷,地勢相對低凹,雲霧較為濃密且較穩定,在瀰漫背後照來,人影呈現在霧幕上,周圍形成內紫外紅彩色光環,燁燁生輝,彩環呈現紅、橙、黃、綠、青、藍、紫七色,有時還會出現雙環,更加絢麗動人。站在霧幕前的遊客舉手投足,光環中的影子也手舞足蹈,油然而生飄飄欲飛成仙人之感。

泰山的冬季,氣温常在-20攝氏度左右,雪後天晴,氣温回暖,大陸氣團稍有減少,南方暖温氣團乘虛而入,霧氣籠罩山間,微風吹動,飄浮的霧滴觸及樹枝、巖石、房頂,凝結成冰粒,層層疊疊,便形成了“千枝瓊玉”、“萬樹花”的霧淞奇景。泰山上下成了一個潔白如銀的世界,猶如龍宮洞府,別有一番情調。

泰山的冬季,也常有冷卻的雨滴,降落到地面上、物體上,急速結成堅硬、滑而透明的冰層,這就是“雨淞”。每當雨淞出現,山巒樹木象冰晶倒掛,地面巖石似鋪明鏡,泰山變成了冰雕玉琢的“琉璃世界”。雨後天晴,紅日映冰峯,藍天襯霞山,光彩奪目,金光迸射,滿山松柏映雪,到處銀裝素裹,好一派冰清玉潔的北國風光。

泰山地區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和悠久的歷史文化孕育造就了千姿百態的麗山秀水和人文名勝,生動地記錄了我們中華民族發展歷史的文明 篇章。現代考古科學的研究已揭示出在5萬年前的舊石器時期,泰山周圍已經有了人類活動的蹤跡。大量史料也都記載了泰山地區早在母系氏族社會階段已經顯露出文明的曙光。在5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泰山南麓的大汶口文化、北麓的龍山文化,不僅影響到山東,而且影響到黃河中下游的廣大地區。春秋戰國時期形成的“齊魯之邦”是中國歷史上政治、經濟、文化高度發達的地區之一,產生了孔子、孟子等歷史文化名人。歷史告訴我們,泰山地區早在遠古時代就已經成為東方文化的重要發祥地,而泰山在先秦時代就已成為中國最早的名山,成為五嶽之首。

泰山實際海拔高度並不太高,在五嶽中次於恆山、華山,僅佔第三位。與全國的許多大山相比都不能望其項背。但它為什麼成為赫赫於古今的“五嶽之長”、“五嶽獨宗”而獨享盛名呢?這要從泰山的地理環境和原始宗教談起。

泰山崛起於華北平原之東,凌駕於齊魯平原之上,東臨煙波浩淼的大海,西靠源遠流長的黃河,南有汶、泗、淮之水,與平原、丘陵相對高差1300米,形成強烈的對比,因而在視覺上顯得格外高大;奏感和“一覽眾山小”的高曠氣勢;山脈綿亙100餘公里,盤卧426平方公里,其基礎寬大產生安穩感,形體龐大而集中則產生厚重感,大有“鎮坤維而不搖”之威儀。所謂“穩如泰山”、“重如泰山”,正是其自然特徵在人們生理、心理上的反映。

從古到今,人們總把泰山作為一個高大、美好、高尚、堅毅的形象,熱情加以歌頌。公元前二世紀,司馬遷在他的<<報任少卿書>>中就寫道:“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毛主席曾引用了司馬遷的這名話教導人們,“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還重”。這種把泰山精神與人生的意義、人生觀密切聯繫起來的做法,在教育人民中發揮了很大作用。

六朝任方<<述異記>>載,秦漢時,民間傳説盤古氏(遠古時開天闢地,代生萬物的神人)死後頭為東嶽,左臂為南嶽,右臂為北嶽,足為西嶽。盤古屍體的頭向東方,而且化為東嶽,泰山就成了當然的五嶽之首了。這顯然是根據<<五行>>、<<五德>>學説創作的神話故事,反映了泰山獨尊五嶽的歷史背景。

東方是太陽出升的地方,古人即認為是萬物交替、初春發生之地。因此,東方就成了生命之源,希望和吉祥的象徵。而古代先民又往往把雄偉奇特的東嶽視為神靈,把山神作為祈求風調雨順的對象來崇拜,於是,地處東方的泰山--這個通天拔地的龐然大物便成了“萬物孕育之所”的“吉祥之山”、“神靈之宅”了。受天命而帝王的“天子”更把泰山看成是國家統一,權力的象徵。為答謝天帝的“授命”之恩,也必到泰山封神祭祀。商周時期,商王相土在泰山腳下建東都,周天子以泰山為界建齊魯;傳説中秦漢以前,就有72代君王到泰山封神,此後秦始皇、秦二世、漢武帝、漢光武帝、漢章帝、漢安帝、隋文帝、唐高宗、武則天、唐玄宗、宋真宗、清帝康熙、乾隆等古帝王接踵到泰山封禪致祭,刻石紀功。歷代帝王藉助泰山的神威鞏固自己的統治,使泰山的神聖地位被抬到了無以復加的程度。

伴隨着歷代帝王的封禪祭祀,泰山成了各種宗教流派活動的重要場所。早在戰國時期就有了黃伯陽修道于山後,以後歷代著名道家名人都曾在泰山傳經佈道,建觀築廟。佛教自東晉高僧郎公創建郎公寺開始,在泰山也不斷髮展。

泰山吸引了眾多的文化名人,歷代詩人墨客紛至沓來,他們朝山覽勝,賦詩撰文,留下了豐富的文化精品。孔子、管仲、司馬遷、張衡、諸葛亮、曹植、李白、杜甫、劉禹錫、蘇東坡、歐陽修、范仲淹、王世貞、姚奈、郭沫若等都揮筆疾書,留下了浩如煙海的頌岱詩文,把遊人從山神崇拜中引向遊覽觀賞、求知審美的新方向。由山腳拾級而上,到泰山之巔,僅摩崖石刻就有千餘處,從秦至清,歷代皆有鉅製。書體眾彩紛呈,書意各代不同,其規模之大,作品之多,時代之連續性以及風格、流派、藝術之精湛,構景之巧妙都是世界名山無與倫比的。刻古中所包含的高韻深情與巍巍壯麗的泰山融合在一起,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崇高精神。

在泰山數千年的文明中,歷代勞動人民所創造的一系列輝煌的人文景觀與高大雄偉的自然景觀相結合,形成了泰山的崇高形象,構成了獨特的泰山風景景觀。人文景觀的佈局與創作,是根據自然景觀,尤其是地形特點和封禪、遊覽、觀賞活動的需要而設計的。最具代表性的是帝王封禪、百姓朝山進香的路線。其主體是拔地通天的自然景觀,主題是封天禪地的思想內容,佈局形式重點是祭地的蒿里山,經帝王駐驛的岱廟到封天的玉皇頂構成了長達10餘公里的地府--人間--天堂的三重空間一條軸線。即以城西南過奈河橋至蒿里山(在泰安火車站東南側)為“陰曹地府”;泰安城區為人間;自城北岱宗坊開始,沿長達6666級的“天梯”至岱頂為“天府”。

泰安城是因古帝王封禪祭祀、百姓朝山進香和遊覽觀光發展而成的。岱廟是泰城中軸線上的主體,這條中軸線從泰城南門起,延伸到岱宗坊,然後與登山盤道相接而通向“天庭”,使山與城不僅在功能上,而且在建築空間序列上形成一體。其序列按登山祭祀活動的程序次第展開,貫穿着一種由“人境”至“仙境”的歷程。從地形上看,是由緩坡、斜坡直到陡坡,人們由低到高,步步升高,最後宛若登上天府;從建築規模上看,是由人間帝王宮殿上達蒼穹,漸入仙境;從色調上看,紅牆黃瓦始終與蒼松翠柏形成對比。再通過三裏一旗杆,五里一牌坊,一天門、二天門(中天門)、三天門(南天門),三重節奏,構成了一道步步登天,雄偉壯觀的朝天序列。

泰山古建築最突出的特點就是對地理環境的利用,它巧妙地因自然之勢,又以人工之力加強和美化自然環境。其一,在封禪祭祀活動的序列空間位置的選擇上,充分利用泰山南坡由緩漸陡之勢,造成登“天梯”的意境。此路沿溪而上,人在谷中行,屬“封閉型”自然景觀,下段是緊緊收縮,直至岱頂才開放。前奏長,對比十分強烈,對於“祭天”活動來説,造成環境感應的心理狀態,若步步登天,扣人心絃。登臨南天門驟然開闊,恰似昇仙。因此,這樣的地理環境是封禪祭祀空間序列的傑作。其二,在建單體或羣體位置的選擇與建築結構的創作上,有跨道而建的門户建築,有登山轉折處的導向性建築,有臨溪而設的賞景建築,有半山懸掛的宗教建築,也有聳立山巔的祭祀建築等。其三,從建築的結構、材料、裝飾及以庭院空間為基本單元的羣體組合上,均能適應地形環境多變的要求,該建亭的建亭,該設閣的則設閣;需開敞通透處即造型輕巧,需收縮空間處便實厚重,充分體現因景而設,因境而生的建築思想。

泰山古建築主要保存的是明清時期的風格,它的價值不僅在於建築與會畫、雕刻、山石、林木融為一體,成為中國古老文化的例證,保存了一個巨大的封禪祭祀序列和一幅記載歷史的立體畫卷,而且還為我們留下了順應自然的建築典範,以其特有的藝術形象去協調和加強自然美,去表現和深化自然環境。由於它們的存在,才使泰山的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相映生輝,使峻極於天的泰山深入到幾億炎黃子孫的心坎中,併名揚全世界,成為全為類的珍貴遺產。

登泰山,自古3條路。原來的東路已毀,原來的中路自然而然地成了現在的東路,遊人在泰安火車站下火車後,可先遊岱廟,然後從岱廟後門至岱宗坊,步行經中天門到南天門,或步行至中天門後轉乘索道到南天門,再沿天街經碧霞祠登上泰山極頂。若走中路(原來的西路),從泰安火車站下車後,可乘遊覽汽車沿環山公路經黑龍潭、竹林寺直達中天門,然後從中天門乘索道或步行到南天門,再沿天街直至岱頂。若從西路上山,需從泰安火車站乘遊覽汽車至界首(泰安與濟南的交界處)向北折,沿新闢的環山公路,在鳥語花香,泉水叮咚的茂林深谷中穿行至桃花源索道站,從這裏乘索道可直至天街的北端,真可謂一步登天了!

各位朋友,我的介紹就到這裏。俗話説:百聞不如一見,大家要想對泰山有一個深刻的瞭解,還需要根據自己的興趣,親身投入到泰山的懷抱裏,沿着歷史文化的足跡慢慢地去遊覽,仔細地去觀賞。

岱廟

各位女士、各位先生:

我們現在將要遊覽的是古代藝術的博物館--岱廟。

岱廟,舊稱“東嶽廟”,又叫泰廟,主祀“東嶽泰山之神”,也是古代帝王來泰山封禪告祭時居住和舉行大典的地方。

岱廟創建歷史悠久,西漢史料始有“秦即作疇,漢亦起宮”的記載。唐開遠十三年(公元725年)增修宋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又進行了大規模的擴建,後經金、元、明、清歷代拓修,逐漸形成了規模宏大的建築羣。

岱廟位於泰安市城區北部,恰在南起舊泰城南門,北的岱頂南天門中軸線上。南北長405.7米,東西寬236.7米,呈長方形,面積為9.6萬平方米。岱廟的建築,採用了中國古代縱橫雙方擴展的形式,總體佈局以南北為縱軸線,劃分為東、中西三軸。東軸前後設漢柏院、東御座、花園;西軸前後有唐槐院、環詠亭院、雨花道院;中軸前後建有正陽門、配天門、仁安門、天貺殿、後寢宮、厚載門。主體建築宋天貺殿位於岱廟內後半部,高踞台基之上,其他建築則設在中心院落之外,彼此獨立,又有內在聯繫。這種建築佈局是按照宗教的需要和宮城的格局構思設計的,形成分區鮮明,主次有序,莊嚴古樸的獨特風格,並通過建築空間的變幻,在莊重、肅穆和幽深、雅樸的相互滲透中相映成趣,完整一體。廟中巍峨的殿宇與高入雲端的南天門遙相呼應,給人以置身泰山之中的優美感。

岱廟城堞高築,周長三華里,高三丈,四周8個門,向南開的5個,中為正陽門,左為東掖門,再左名仰高門;右為西掖門,再右名見大門;向東的名青陽門,也叫東華門;向西的名素景門,也叫西華門;向北的名魯瞻門,也叫厚載門。每個城門上皆有城樓,岱廟的四隅分別建有巽、艮、乾、刊角樓,整座建築雄偉壯觀,氣勢磅礴,猶如一座帝王的宮闕。

岱廟,是泰山文物最集中的地方。這裏保存了琳琅滿目的歷代帝王祭祀泰山神的祭器、供品、工藝品,也有閃爍着華夏文明光華的泰山出土文物和革命歷史文物,並保存了大量的泰山典籍和道經。更為珍貴的是還有184塊歷代碑刻和48塊漢畫像石,成為我國繼西安、曲阜之後的第三座碑林。

岱廟,又是一座賞心悦目的古典園林。虯龍蟠旋的古柏,遮天蔽日的銀杏,玲瓏精美的盆景,爭奇鬥豔的花卉,又為古樸典雅的亭、台、樓、閣增添了萬種風情的媚態。岱廟,一年四季景色如畫,吸引了眾多的中外遊客。

莊嚴、雄偉的岱廟,殿宇輝煌,文物薈萃。這裏的每一處建築都體現着中國古代建築藝術的風采,每一件文物都反映了泰山的文明發展。漫步在這藝術的世界裏,抬眼望到的,舉手觸到的都是民族的瑰寶,無不使觀者動力容,令遊人感慨。巍巍岱廟,是一座熔建築、園林、雕刻、繪畫和祖國傳統於一體的古代藝術博物館。

現在,我們到的這個地方叫“遙參亭”。它位於泰安市區的中部,通天街的北首,座落在岱廟正陽門外,是岱廟的前庭,為進入岱廟的初階。古代帝王每逢來泰山舉行祭典時,先要在這裏舉行簡單的參拜儀式,以表示對泰山神的虔誠。因此,古時又稱“草參亭”。明嘉靖十三年(公元1534年),山東參政呂經升任副都御史,臨行前改為“遙參亭”,一直延用至今。遙參亭門外的遙參坊是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年)創建,至今完好無損。另有旗杆高豎,左右鐵獅蹲列。坊南的“雙龍池”,清光緒六年(公元1880年)開建,方石壘砌,引王母池之水,環繞岱廟注入池中。因池內西北、東南角各有一個進出水的石雕龍頭而得名。池南是通天街,使人一進入泰城南門就置身於神祕、莊嚴的“登天”氣氛之中。池北側的華板上刻有“龍躍天池”四字。1992年又在池外圍以漢白玉雕花石欄,周長63米,以保護文物。石欄內東側立有清代石碑二通,北側立有“濟南五卅慘案紀念碑”,西北側有古槐一株,相傳為唐代所植,至今枝葉繁茂,青翠欲滴。雙龍池周圍為一小廣場,四周古建築林立,形成一幅優美的圖畫。

遙參亭為過亭式院落,東西寬52米,南北長66.2米,總面積3442.4平方米。正殿五間,建在院中心長方形台基上面,寬10.8米,進深7.75米,通高7.9米,為四柱五樑、九脊單檐歇山式,黃瓦蓋頂。清代曾祀碧霞元君。兩側為東西配殿各中間。

遙參亭是一組獨立的建築,但與岱廟在內涵上又是統一的,由於它的存在,把岱廟神祕而莊嚴的氣氛烘托得更加濃厚。這種既獨立又統一的建築風格,不僅在五嶽中獨樹一幟,在中國現存古建築中也是不多見的。遙參亭在唐代曾叫“遙參門”,民間曾有“參拜泰山神,先拜遙參門”之説。當您遊覽岱廟時,也應首先從遙參亭開始。

穿過遙參亭,迎面而立的“岱廟坊”是清康熙十一年(公元1672年)山東布政使施天裔創建。坊高12米,寬9.8米,深3米,為四柱三門式。坊起三架,重樑四柱通體浮雕。四柱前後流通墩上雕有8個石獅,姿態各異;重樑四柱刻有“丹鳳朝陽”、“二龍戲珠”、“羣鶴鬧蓮”、“天馬行空”等20餘組形象逼真的祥禽瑞獸和各式花卉紋樣。整座石坊造型別致,刻鏤透細不凡,為清代石雕藝術中之珍品。坊柱南北兩面都刻有楹聯,南面為施天裔所題“竣極於天,贊化體亢生萬物;帝出乎震,赫聲濯靈鎮東方”。北面是清山東巡撫、兵部侍郎趙祥星題的“為眾嶽之統宗,萬國是瞻巍巍乎德何可尚;摻羣靈之總攝,九州待命蕩蕩乎功孰於京?”。兩副楹聯扣人心絃,先聲奪人,把泰山的崇高地位和泰山神的顯赫聲威做了高度概括,使人未進岱廟便生敬仰之情。

出岱廟坊,迎面看到的高大寬闊的“正陽門”,是進入岱廟的正門,兩扇硃紅大門,象徵着岱廟的尊嚴,古時候只有帝王才能從此門進入。歲月的磋砣,到解放前夕,正陽門已是裂痕斑斑,門上方的城樓也俱被歷史的風雨吹打得煙消雲散。現在的正陽門是1985年按照宋代建築風格重新修建的。門高8.6米,上面的城樓高11米,共五間,為九脊單檐歇山頂,24根四方明柱,四周鑲嵌條櫺隔,上覆黃琉璃瓦,檐下斗拱出三越四,雅烏墨小點金彩繪,額方金龍飛舞,遠遠望去翹檐翼然,翩翩欲飛。

走進正陽門霍然入目的“配天門”,是取孔子語“德配天地”而名,為岱廟的第二道門,配天門建於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面闊五間,進深三間,單檐歇山式建築,殿內原祀青龍、白虎、朱雀、玄武等四方星宿。兩側原有配殿,東為“三靈候殿”,祀周朝諫官唐宸、葛雍、周武三人。傳宋真宗東封時,在南天門見三神人,加封為“三靈候”,後來建此殿專祀。西為“太尉殿”是祀唐朝“雖出入將相,而奉自願厚養”的分國公杜宗的。與配天門南北相連的“仁安門”是取孔子語“天下歸仁”之意而名,為岱廟的第三道門,元代至元四年(公元1338年)創建。建築結構與配天門雷同,殿內原祀天聾、地啞之神,兩側有東西門神。配天門的西側有碑碣20塊,最著名的是<<宣和碑>>和<<祥符碑>>,雙碑高大雄偉,東西對峙,龜跌螭,氣勢非凡,為岱廟現存兩大碑碣。

配天門西南方的“唐槐院”,原有“大可數抱,枝幹蔭畝許”的唐槐,民國年間,兵燹戰亂,古槐倍受摧殘,漸漸枯死。1952年,岱廟主持尚士濂又在枯槐幹中植小槐一株,並取名“唐槐抱子”。今新槐已成大樹,扶疏鬱茂,又成為岱廟一大佳景。

唐槐之東舊有延禧殿、藏經殿、環詠亭、雨花道院,皆毀於民國年間。1984年,在藏經堂舊址上新建仿古文物庫房48間,內藏泰山歷代珍貴文物4000餘件,古書籍3000餘冊。

北過仁安門透過蔽是遮天的蒼松翠柏向北望去,只見一座五光十色、金碧輝煌的大殿矗立在高大的露台上,這就是岱廟的主體建築--宋天貺殿。天貺殿又叫峻極殿,創建於北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公元1008年,宋、遼在澶淵(今河南濮陽)交戰,宋真宗雖大勝遼軍,但無心再戰,卻簽訂了屈辱的條約,歷史上稱為“澶淵之盟”。宋真宗為了平息朝野的怨憤之情,鞏固其統治地位,他採納了副宰相王欽若策謀的“天降昭書”的騙局,於同年十月率領羣臣,車載“天書”來到泰山,舉行了隆重的答謝天恩告祭大禮,並定於每年六月初六為“天貺節”。笠年,下昭擴建岱廟,又在原泰山神殿的基礎上,建造了天貺殿。

天貺殿東西長43.67米,南北寬17.18米,高22.3米,殿闊九間,進深四間,重檐八角,斗拱飛翹,上覆黃琉璃瓦,檐間懸掛“宋天貺殿”的巨匾,檐下八根大紅明柱,柱上有普柏枋和斗拱,外槽均單翹重昂三跳拱,內槽殿頂為四個復鬥式藻井,餘為方形平棋天花板。整座大殿欒櫨迭聳,雕樑彩棟,貼金繪垣,丹牆壁立,峻極雄偉,雖歷經數朝,古貌猶存,它同北京故宮的太和殿,曲阜孔廟的大成殿並中國古代三大宮殿式建築。

走進殿堂,正面高大的“東嶽泰山之神”彩色塑像是1984年重塑的,坐像高4.4米,頭頂冠冕十二旒,身着袞袍,手持圭板,肅穆端莊,造形生動,大有“栩栩如生,呼之欲出”之感。“泰山神”是道教所信奉的“百鬼之神”,可主宰生死。唐代被封為“天齊王”,宋時封為“天齊仁聖安”,元朝又封為“東嶽天齊大生仁皇帝”,明太祖登基後,認為給泰山神加封號是“瀆禮不經”,故去掉所有封號,改稱“東嶽泰山之神”。從此,岱廟的地位也就不可一世,享有“東嶽神府”的盛名了。

塑像兩邊的楹聯為清人吳雲所書,“帝出乎震,人生於寅”。橫額是清康熙帝於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朝泰山時所題“配天作鎮”巨匾。殿堂內擺放着明、清時代的部分祭器。殿內東北西三面的<<泰山神啟蹕迴鑾圖>>傳為宋代所繪。壁畫全長62米,高3.3米,畫面借描繪泰山神出巡時的浩蕩宏偉場面,表現宋真宗東封泰山時的威嚴和氣勢,整幅壁畫以大殿後門為界,東為“啟蹕圖”,描繪泰山神出巡的場面;西為“迴鑾圖”,描繪泰山神返回的情景。整個畫面共有人物697人,其裝束、儀態無一雷同,加以祥獸坐騎、亭台樓閣、山川河流、花草樹木等,組成一幅瑰麗無比,氣勢雄偉的場面。畫面筆力遒勁流暢,結構嚴謹,佈局勻稱自然,人物眉目傳神活潑,衣着線條清晰,表情逼真生動,再加上色澤的絢麗協調,給人以極高的美學享受。

大殿在古時,曾受火災和地震的損壞,壁畫也受到影響,從壁畫的藝術處理上可以看出,壁畫的部分畫面是後來重繪的,但整幅畫基本上保留了宋代原作的面目,它仍為中國繪畫史、道教壁畫史上的一幅不可多得的藝術珍品。

天貺殿前寬闊的大露台分上下兩層,雕欄環抱,站在大露台上,大有豁然開朗之感。露台兩側各有一座御碑亭,內立乾隆皇帝拜謁岱廟的詩碑。中間是明萬曆年間鑄造的大香爐。露台下古柏相夾的甬道向南延伸,盡頭是一個方形石欄小池,俗稱“閣老池”。皇帝舉行大典參拜泰山神時,羣臣就恭候在這裏。池內及周圍9塊姿態怪異的太湖石是金大安元年(公元1209年)泰安縣令吳銜與其母王氏所獻。每塊石頭各俱特色,仔細觀賞耐人尋味,甬道中間有一玲瓏石卓然而立,名為“扶桑石”。扶桑石北面有一株古柏獨立階下,名為“孤忠柏”,民間傳説唐朝女皇帝武則天懷疑其也與大臣石忠謀反,便將其殺害,石忠冤魂不散,便來到東嶽大帝前告武則天滅子之狀,從而化為孤柏。據説,遊人矇住雙眼繞扶桑石左右各轉三圈,然後去摸對面的孤忠柏,凡能扶到的,都是神氣很大的人。這些富有浪漫色彩的傳説固不可信,但卻顯示了泰山悠久的歷史和文化的發達,那些編寫傳説的民間才子,把人間的善與惡巧妙地融匯在柏樹的形象中,給後人留下了許許多多的感慨。

天貺殿後面是後寢三宮,中為正寢宮,面闊五間,兩邊為配寢宮,各三間,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公元1012年)詔封泰山神為“天齊仁聖帝”後,考慮到還缺個皇后,便於同年封了一個“淑明後”,併為“她”修建了後宮,從“嬪妃”則居住配寢宮。封建統治者為了達到“借神安民”的目的,真可謂“用心良苦,處心積慮了”。

天貺殿兩側為東西碑廊,各種碑碣漢畫像石琳琅滿目,泰山歷代碑刻精品大都集中在這裏。這些碑刻幾乎集中國書法之大成,上追晉代“二王”,下承宋朝“四大家”,真草隸篆,體例俱全;顏柳歐趙,風格各異,其中有七大漢碑的<<衡方碑>>、<<張遷碑>>;晉代三大豐碑之一的<<孫夫人碑>>;造形新穎,書法相異的<<雙束碑>>;泰山佛教記事名碑<<大唐齊州神寶寺碑>>等共19塊,均具有很高的歷史文物價值和書法藝術價值。

西側廊內陳列的48塊漢畫像石是自1960年以來,幾次清理大汶口和舊縣東的漢畫像石墓而集。這些漢畫像石,內容豐富,取材廣泛,有的反映車馬出行、樂舞百戲等社會生活;有的描述神話故事;也有反映歷史人物的,畫面圖案工整,造型生動,在雕刻技法上,把中國傳統的畫技同線刻、浮雕揉合一體,體現出古拙質樸、雄健壯美的特點,是研究中國古代文化藝術和東漢社會生活的重要實物資料。

出碑廊,過炳靈門,是“漢柏院”。院內原有“炳靈殿”,毀於民國年間。院中五棵高大的古柏,枝椏交錯,若虯龍蟠旋,相傳為漢武帝於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封禪泰山時所植,距今已有兩千多年,“漢柏院”由此得名。

院北的“漢碑亭”是1959年在炳靈殿故址上修建的,亭子建立在三層石砌的高大台基上,十分壯觀。台基壁上鑲嵌乾隆五十九年(公元1749年)泰安知縣何人鱗所書杜甫的<<望?gt;>和<<秋興>>等名人詩刻。登上亭子極目四望,天光雲影,心寬臆闊,岱廟全景,泰城全貌盡收眼底。

漢柏院內碑碣林立,約計90餘塊。其中有後人隸書的東漢張衡的<<四愁詩>>、曹植的<<飛友篇>>,有後人篆書陸機的<<泰山吟>>、謝靈運的<<泰山吟>>以及宋朝大書法家米芾<<第一山>>、明崇禎年間陳昌言、左佩鉉題篆的<<漢柏圖贊>>、乾隆皇帝御製的<<漢柏圖>>和當代眾多名人留下的墨跡。置身於碑林之中就象讀了一部中國的歷史,接受民族的薰陶,會給每一個嚴肅的觀賞都留下不盡的思索。

由漢柏院向北行,穿過幽靜的小花園進入一個小巧玲瓏的四合院。這裏是古帝王祭祀泰山時居住的地方,因座落在東華門內,故稱“東御座”。其建築為元至正七年(公元1347年)所建,明代稱迎賓堂,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年)改稱駐蹕亭。東御座由長城花門、儀門、大門、正殿和廂房組成,院內建築精美,綠樹掩映,清靜幽雅,給人以超世絕塵之感。五間正殿高築台基之上,殿內按清宮設置作復原陳列,有乾隆帝臘人座像,有龍墩、龍椅、立櫃、方桌等紫檀傢俱及各種大理石花紋飾和金絲鏽古器型的掛屏以及文房四寶。著名的“温涼玉雕花圭”、“沉香獅子”和“黃地蘭花瓷葫蘆”是乾隆二十七年、三十六年朝拜泰山時的供品,並稱泰山“鎮山三寶”。大門和殿堂裏身着清代古裝的“衞士”、“宮女”以清庭禮儀迎接遊客,使遊人彷彿回到遠古的時代,浮想聯翩。

殿堂台基下立一石碑,用玻璃護罩,這就是馳名中外的“名山刻石之祖”秦刻石。<<泰山秦刻石>>鐫刻秦始皇功德銘和秦二世詔書,為丞相李斯書寫。他以簡練秀雅的小篆代替了當時筆畫繁贅的大篆,字跡剛勁挺拔,一掃眾家肥呆之氣,碑文共222字,後漸泯滅,明嘉靖年間還尚存29字,原立在岱頂玉女池旁,後經滄桑沉淪,幾次失而復得,今唯剩10個殘字,完整者七。堪稱稀世之寶,被列為國家一級文物。

出寢宮向北,為岱廟的最後一進院落。東西兩座花園內各種盆景千姿百態,藝術地再現了泰山的一景一物,奇花異草。西南方西台上的鐵塔鑄於明嘉靖十二年(公元1533年),原為13級,現僅存3級,造型質樸,仍不失當年風采,與鐵塔對峙的東南方台基上的銅亭,又稱“金闕”,為全銅鑄造,仿木結構,高4.4米,闊3.4,明萬曆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鑄於岱頂碧霞祠,為供奉碧霞元君而建。明末清初移于山下靈應宮,1972年遷入岱廟,是目前國內僅存的三大銅亭之一。

“厚載門”是岱廟的最後一道門,是1984年重建的。門上有“望嶽閣”三間,黃瓦明廊,紅柱隔扇,猶如空中瓊閣。站在閣上仰望岱嶽雄姿,青山繞白雲,綠樹生輕煙,天門雲梯宛若游龍浮掛天邊。

出厚載門北行為紅門路,過岱宗大街不遠即到登山之起點,泰山的山門--岱宗坊,由此起步,將步步登高,飽覽泰山的最佳風景,直至登“天”。

篇17:關於山東導遊詞

金山旅遊區旅遊風景區介紹 菏澤旅遊景點 山東旅遊風景區

景區介紹

金山是一座頗富盛名的歷史名山,屬泰山餘脈,相傳與泰山、嶧山並稱為姊妹三山,景區整體規劃10平方公里。

金山歷史悠久,景色秀麗,文化厚重。春賞百花怒放,夏聞松濤泉鳴,秋覽牡丹紅遍,冬觀雪滿枝頭,麒麟洞、龍虎洞、金牛洞、玉兔洞等多處泉水遙相互映,鉅野古八大景中的“金山春曉”、“秦洞雲霞”均出自金山。在金山之陽有著名的秦王避暑洞,金朝大定三年,皇帝賜封該洞為大明禪院,歷代文人墨客在洞壁上留下了大量珍貴的詩文墨寶。

始建於唐朝年間(公元627年)的金山寺歷經滄桑,現重新恢復,巍巍屹立在南山頂上。隋朝年間(公元592年)的道觀也已恢復在北山峯頂,形成了南佛北道的宗教格局,展示了金山燦爛的歷史文化。金山是歷代朝山拜佛的旅遊聖地,也是歷史上鐵馬金戈必爭要地。

現在主要有:中華道觀、金山寺大型古建築羣、金山水城、釣魚池、放生池、日月泉、民族風情園、游泳池、瑤池、野生牡丹區、麒麟園、金山閣等景點。所謂“山不在高,有仙則靈”,金山寺將以她自然的神工造化,奇特美麗的景觀,古今交融的神韻,獨具魅力。

仿山風景區旅遊風景區介紹 菏澤旅遊景點 山東旅遊風景區

景區介紹

定陶仿山旅遊景區,位於定陶縣城北6公里。仿山是山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AA級旅遊景區,系周代曹國國君墓地,其文化底藴深厚,作為地域文化標誌和祭祀對象,數千年來昌盛不衰,是蘇魯晉冀豫皖周邊聞名遐邇的名勝古蹟和旅遊勝地。

1995年設立仿山旅遊開發區,面積4.6平方公里,旅遊內以曹文化和陶朱儒商文化為主題,整合當地文化旅遊資源,成為以儒商文化為靈魂,以田園水景為特徵,以范蠡文化園、五湖樂園、世外陶村、陶朱公商貿區、陶都神苑五大板塊為支撐,融農業觀光、城郊遊憩、商務旅遊、宗教攬勝於一體的文化生態旅遊區。

天佛旅遊區旅遊風景區介紹 臨沂旅遊景點 山東旅遊風景區

景區介紹

莒南天佛旅遊區是國家3A級旅遊區。位於莒南縣城北,真山、真水、真大佛是其主要特色,天然大佛全長3800米,頭枕西南青山,腳抵東北明湖;天庭飽滿,地頜方圓,獅鼻微翹,笑口常開,慈眉善目,五官清晰,四肢分明,神態安詳,藴涵玄妙,大有呼之欲出之感。

旅遊區內卧佛寺香火旺盛,為魯南、蘇北佛教文化中心,那株歷盡千年滄桑的唐槐至今仍枝繁葉茂,春華秋實,成為卧佛寺活的見證。1996年,為落實宗教政策,莒南縣政府重修卧佛寺,並被批准為沂蒙山區唯一合法的佛教活動場所。大雄寶殿、卧佛殿,藏經樓、鐘樓、鼓樓、舍利寶塔等相繼建成,氣象萬千。整個寺院古建築羣古樸典雅,飛檐斗拱,雕粱畫棟,雄偉莊嚴。

蓮湖面積700畝,像一面明鏡鑲嵌在景區中央。湖畔垂柳依依,綠草茵茵,亭台廊榭,金碧輝煌;湖內波光瀲灩,蘆葦搖曳,荷映日,香菱滴翠,野鷗橫飛。“七寶蓮池香雪海,分外秀麗更端莊”便是對蓮湖的真實寫照。鏡台觀佛、菱榭晚照、靜海慈航、菩提曉月、般若悠然等景觀是蓮湖著名景點。

九頂蓮山,橫看象一條巨龍逶迤騰飛。觀音閣高聳在蓮花山最高峯,巍峨莊嚴,是求福求子的佛教道場;登閣遠眺,湖光山色,盡收眼底,小城春秋,一覽無餘。山東麓,蒼松翠柏鬱鬱葱葱,火炬松濤香氣襲人;山西麓,林密徑幽清雅別緻,慄園秋實碩果累累;大觀亭、鳳凰亭,亭亭玉立,攬勝閲春,風光無限;一線洞天、鱷魚出水、猿人沉思、金鰲聽禪等景點情趣盎然。

觀佛台位於天佛景區中央,是觀佛拜佛的聖壇。每逢重大節日,觀佛廣場上人山人海,登台向北眺望,天佛赫然出世,令人魂魄激盪,頂禮膜拜。

篇18:關於山東導遊詞

各位朋友:

你們好!熱誠歡迎你們到泰山來,今天我將和大家一起從泰山中路登上山頂。

這座高大、古老的泰山藴含了豐富的自然與文化的積澱,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名錄。現在,我們仍要像古人那樣問一句“岱宗夫如何”,然後,同我一起步入大山,去領略泰山的神韻。

這裏是岱廟。從岱廟開始,經岱宗坊、一天門、紅門、中天門、昇仙坊至南天門、是古代皇帝封禪泰山所走過的路,現在被知名人稱為“登天景區”,也稱中路,是如今泰山登山6條路中最古老的一條。我們將從這條路登上極頂。

大家注意到了巍峨的岱廟前,還有一座較小的廟宇,這就是“遙參亭”,是當年皇帝封禪泰山的起始點。當年帝王來泰山舉行封禪祭典時,都先要在這裏舉行簡單的參拜儀式,因此明朝之前,稱此為“草參亭”。明代加以擴建時,改名為“遙參亭”。雖是一字之易,基虔誠卻盡含其中了。

朋友們,中國的古代建築在世界建築史上是有着獨特地位的,這座遙參亭的建築構思既出於封禪大典將由此為前奏而步步進入高潮的需要,也是中國古代先抑後揚的美學思想的體現。

正陽門內就是岱廟了,平是一個神奇的方。岱廟有着如此的魅力,決定於它自身的特徵。首先,它的圍牆便與一般廟宇不同,圍牆周1300米,5層基石,上砌大青磚,呈梯形,下寬17.6米,上寬11米,高約10米,共有8座門:正中為正陽門,是岱廟的正門。由正陽門進得岱廟來,迎面是配天門,取孔子説的“德配天地”之意。配天門兩側,東為三靈侯殿,西為太尉,三殿之間以牆相連,構成岱廟中間第一進院落。

過了仁安門,便是雄偉高大的宋天貺,它又叫峻極殿,是這座廟宇的主體。天貺殿面闊9間,643.67米,進深5間,17.18米,通高23.3米。大家看,天貺殿坐落在寬敞的白色台基之上,周圍石雕欄楹環繞,雲形望柱齊列,使天貺殿與四周的環境產生了奇妙的效果。

天貺殿周圍施以迴廊,形成了一個大院落,在中國的建築中,廊是起着使空間有聯貫、斂氣、緊密、嚴謹而又富於變化的作用,這是世界建築史上都加以稱道的。岱廟的迴廊把一座重檐廡殿的大建築物緊緊地環抱着,平直與崇高的對比更激起了人們對天貺殿的崇仰。我國古代建築家深知世上沒有絕對大絕對小,大小是從對比中產生的,除了四周低平的迴廊外,天貺殿前平台上還修了兩個精巧的御碑亭,既突出了天貺殿,又於雄偉中寓含着恬靜閒適,因此天貺殿並不是雄偉兩個字可以概括得了的。

從天貺誣後門出,有磚石甬道與後寢宮相連。宋真宗封泰山時,因將泰山封為“帝”,帝則應當有“後”,於是便為之配了個夫人“淑明後”。從這一點看來,岱廟與其説是道教神府,還不如説更像皇家宮廷,這種佈局進一步透露了封建統治者利用岱廟進行政治活動的功利目的。

剛才,我們是沿着岱廟的主軸線遊覽,而主軸線兩側,原另有4個別院,東面前後兩院,前為“漢柏院”,相傳漢武帝所植的6株古柏就在此院內;後為“東御座”,是皇帝祭泰山下榻的地方。

這裏就是泰山有名的十八盤了。大約25億年前,在一次被地質學家稱作“泰山運動”的造山運動中,古泰山第一次從一片汪洋中崛起,以後幾度滄桑,泰山升起又沉沒,沉沒又升起,終於在3000萬年前的“喜馬拉雅山造山運動”中,泰山最後形成了今天的模樣。古老的造山運動造就了泰山南麓階梯式上升的三個斷裂帶,最上一層從雲步橋斷裂帶到極頂,海拔陡然上升400多米,使得這一層地帶與四周羣峯產生強烈對比,猶如寶塔之剎,形成了“東天一柱”的氣勢。

這裏是緊十八盤,也是整個登山盤路中最為艱難的地段了。大家看,石壁上古人的題刻:“努力登高”、“首出萬山”、“共攀青雲梯”……那是在勉勵我們。大家再看,那負荷百斤的挑山工,再想想當年無名無姓的鑿石修路人……大山無言,但它們能激勵人們向上。朋友,登山猶如干任何事業,只有義無反顧地向上,才能戰勝險阻,才能到達最高的境界!

南天門到了,我們現在已置身“天界”了,雖然我們並沒有成仙,但我們在這裏領略到了“登天山而小天下”的豪邁。

進了南天門,與之相對的是大殿取名為“未了軒”,未了軒兩側各一門可以北去。出門往西有一山峯叫“月觀峯”,山上有亭,名月觀亭。據説,天高氣爽的深秋時節,在這裏還可以一覽“黃河金帶”的奇異景觀:在夕陽映照的天幕下,大地變暗了,惟有一曲黃河水,反射出了太陽的光輝,像一條閃光的金帶,將天在地連在一起。入夜,在皎潔的月色下,由此北望可見濟南的萬家燈火,因此月觀峯又稱“望府山”。

出南天門院落東折即為天街。天街,天上的街市,多富詩意的地方。沿天街東行,中北有一坊,匾額上題有“望吳聖蹟”,這就是相傳孔子與顏淵看到吳國閶門外一匹白馬的地方。坊北有孔子廟。

天街最東端就是碧霞祠了,我給大家講講碧霞元君的故事。碧霞元君的前身是泰山女神,在民間被稱作“天仙玉女碧霞元君”是百姓心目中的泰山主神,並被稱作“泰山奶奶”、“泰山老母”。民眾對泰山老母的候信仰與喜愛,是一種歷史積澱下來的埋藏在人們心靈深層的對母親的愛。多少年來,碧霞元君贏得了百姓的愛戴,至今仍高踞泰山之巔,接受着善男信 女的香火,召喚着去鄉離國的遊子。

青島標誌-棧橋導遊詞

各位團友:

大家好!我們今天遊覽的第一站是棧橋。棧橋是青島的象徵,是青島人的驕傲。它位於青島灣,目前全長440米,寬8米, 與市區繁華的中山路成一條直線,由海岸前伸入海。遠處看,它像一條彩虹橫卧在大海之上,盡頭的”回瀾閣“如同飄浮在大海之顛,因此有”長虹遠引“、”飛閣回瀾“之美稱。

30年代棧橋曾被譽為青島十景之首、青島市鄉二十四景之一,不少文人墨客為之留下詩賦和讚譽,國內外的重要賓客、要員、知名人士在青島觀光時,都要登臨棧橋,欣賞海濱風光。馳名中外的青島啤酒商標便是以棧橋為圖案設計而成的。

2001年包括棧橋在內的海濱風景區,被國家旅遊局評為首批AAAA級風景區。

為什麼叫棧橋?關於棧橋的定義,漢語字典中的解釋是:”凡是伸到海里的簡易碼頭都稱為棧橋。“那它為什麼又會成為青島的標誌呢?原來青島在100多年前是一個小漁村,1891年清政府下詔書在青島建置。1892年清政府派登州總兵章高元帶四營官兵駐紮青島,為便於部隊軍需物資的運輸, 建了兩座碼頭,一座就是現今的棧橋。該碼頭原稱謂很多,有海軍棧橋、前海棧橋、南海棧橋、李鴻章棧橋、大碼頭等,長200米,寬10米。另一座位於總兵衙門前方的”衙門橋“長100米,寬6米,亦稱”蝸牛橋“。這兩座碼頭都是中國工程師自己設計的, 也是青島港最早的碼頭建設。1897年,德軍以演習為名,從青島灣登陸,武力佔領青島,棧橋成為德軍侵佔青島的見證。德帝國主義侵佔青島後,

將原橋北端改為石基,水泥鋪面,南端下立,鋼製橋架上面鋪有木板,並設輕便鐵軌,南端仍是鐵木橋,橋身延長到350米,仍為軍用碼頭。 1904年大港第一碼頭建成後,棧橋逐漸失去它作為碼頭的歷史使命,開始向遊人開放。1922年青島被中國收回,1931年國民政府出巨資由德國信利洋行承包重建,橋身加長到440米,橋南端增建了半圓型的防浪堤, 並在防浪堤上修建了具有民族形式的二層八角涼亭,亭子由彩色琉璃瓦覆蓋,24根紅漆柱子支撐,取名”回瀾閣“。閣心有螺旋形樓梯,樓上一週為玻璃窗,有”一窗一景,一景一畫“之説。整個工程至1933年4月竣工。 棧橋從此成為青島第一景。建國後,人民政府多次撥款對棧橋進行維修, 1985年青島市又對棧橋進行了大規模的全面整修,兩側圍以鐵索護欄,12對歐式橋燈相峙而立,外鋪砌花崗巖石台階。1998年底至1999年6月市政府再次撥款對棧橋進行了大規模整修,此次維修既達到防風浪、防腐蝕要求,保持原有的風韻,又與兩側護岸設施相匹配,增加了美觀效果,使整個橋體煥發了青春。

棧橋是青島歷史的見證,有着一百多年的歷史。她身上即刻錄了青島的屈辱歲月,也記錄瞭解放後青島市的建設與發展。

各位團友,我們現在站在棧橋橋頭,沿着這條通往海中的路往前走,如同置身於大海之中,能充分感受到海的氣息,體驗到海的寬廣偉大。碧波拍打着橋面,白雲在頭上飄過,海鷗在天空中飛翔,遊船在海中穿梭,大家在行進中可以看到岸邊的紅瓦、綠樹如同一幅美麗的畫卷逐漸展現在我們面前。我們可以充分領略到康有為先生所描寫的:”碧海藍天,紅瓦綠樹“。前面我們看到的這個沙灘是棧橋海水浴場,它是市區浴場中最小的一個,它與繁華的中山路相鄰而且周圍環境十分優美,有很多人到此游泳。

看團島方向的高大建築,我們首先看到的那座玻璃幕牆樓是山東省國際貿易大廈,它於1991年1月份動工,同年12月份封頂,施工過程中運用新技術、新材料創造了4.5天建一層樓的當時的全國最高紀錄,它共有39層,地下3層,地上36層,高是118.5米,是90年代齊魯第一高樓。接下來我們看到的那座高大建築是青島的海關大樓,海關大樓始建於1992年10月,共26層,地上24層,地下2層,139.9米高,青島海關雖然以青島命名,但卻是山東口岸進出境監督的總管理機關,下轄濟南、淄博、濰坊、煙台、威海等十多個海關,是中國北方的三大海關之一,而且自1997年開始連續五年監管的進出口貨運量名列全國第一。

海關大樓前面那座造型奇特的建築是海上皇宮,海上皇宮是一座集遊覽、娛樂、演出、餐飲於一體的旅遊場所,投資一億多人民幣,整座建築是由幾個四分之一的圓體組成的,共6層,地下一層,地上5層,整體用108根柱子支撐,建築面積1.1萬平方米,它以一流的環境,五星級的服務,被列為青島餐飲特一級店。

各位團友,現在我們來到了回瀾閣,我們可以在閣樓憑窗眺望,全方位地看到美麗的青島灣和周圍的各個景點和著名建築。個別景點,我們等一會還將去參觀遊覽,現在我簡要地給大家介紹一下: 回瀾閣對面那座小島是小青島,小青島上因為植被茂盛,鬱鬱葱葱,看上去一片翠綠因此得名”青島“。青島建市後,便以它命名,這個島便改名”小青島“了。

在小青島南面還有一座島,那就是”薛家島“。薛家島原來是一個荒僻的小島,在明朝初年,島上漁村裏有一姓薛的人家出了一員大將叫薛祿,從此逐漸發展成為規模較大的漁村,改名為薛家村,此後小島又改名為薛家島。它的面積為27平方公里,海岸線長達38公里,並有青島最長的一個沙灘-”金沙灘"。

篇19:關於山東導遊詞

尊敬的遊客朋友,女士們,先生們,你們好!歡迎各位來到孔子的家鄉曲阜參觀遊覽,同時也感謝您選擇我作為您此次遊覽的嚮導。我是曲阜XX旅行社的導遊員張某,大家可以叫我小張或者張導。孔子有句名言:“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下面就讓我懷着結識新朋友的欣喜心情,為大家提供導遊服務。

孔廟是祭祀孔子的禮制廟宇。孔子是我國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被尊為儒家學派的創始人。據記載,孔子生而首上圩頂,似尼丘山之形,故因名丘,字仲尼。

孔子在一生艱辛探索的社會實踐中,深入瞭解和認識了當時社會,逐步創立了儒家思想的基本體系,成為當時著名的政治理論家、教育家、思想家。他創立的儒學思想在中國乃至世界歷史上都有着很大的影響。孔子死後第二年(公元前478年),魯哀公將孔子生前所居之堂改做“壽堂”,房屋三間,裏面陳列着孔子使用過的“衣、冠、琴、車、書”,“因以為廟,歲時奉祀”,即每年按時祭祀。儘管當時孔子已是相當知名的學術大師,但儒家還只是一個學派,孔子的地位不高,所以最初的孔廟也僅僅是孔子的故居。漢代以後,孔子及儒學地位逐漸提高。

據記載,從公元220年到解放前,孔廟先後重修擴建七十多次:歷經兩千餘年的歷代重修擴充,便得曲阜孔廟形成了規模宏大的古代建築羣。共佔地約14萬平方米,殿堂閣廡466間,門坊54座,碑亭17座。規模之大,與北京故宮、承德避暑山莊並稱為全國三大古建築羣。

孔廟的總體佈局是由孔子當年的故居長期發展而來的,至今已有二千四百餘年的歷史。孔廟建築發展追求的建築效果是通過建築羣整體所造成的環境去烘托孔子的豐功偉績和儒學聖教的高深博大來完成的。因此,孔廟建築的藝術表現力首先是它的總體佈局及建築序列的完整性;其次是它的個體建築的處理及每道院落的格局,每個殿、堂、樓、門、亭都充分顯示出了各自的重要作用;第三是個體建築的細微方面,充分體現了我國古代建築家們在設計和施工方面的無與倫比的建築藝術成就。在整體建築方面,孔廟採用古代傳統的宮庭式建築形式。但它經過歷史上的多次重修擴建,每當重修擴建的時候,它必然要受到前代孔廟建築形制、規模等因素限制,然而,孔廟的建築羣體最終成功地利用了先代遺產,既體現了歷史遺產的延續,又保持了它的總體的完整性。這種獨特的建築形制是由多種因素促成的。首先,孔廟是孔子故宅擴建而成的,它保存了許多有關孔子的古蹟,如故宅井、詩禮堂、魯壁、金絲堂以及為紀念孔子講學建造的杏壇等;其次是王者宗廟因素,如門戟之制,前殿後寢之制等;第三是宮庭因素,如天子五門之制,王城角樓之制,東、西華門等;第四是宗族家廟因素,如啟聖殿、崇聖祠、家廟等;第五是祭祀因素,在孔廟被祭祀者除孔子、四配、十二哲外,還有先賢先儒、祖先等總數達二百餘人,這樣為容納大批的從祀者神位,就須得設立廊廡,由此便形成了廊廡院落。除以上幾個因素外,還突出地表現了孔子的聖人地位及孔孟之道的神聖性,如泮池、璧水、牌坊等,並以書樓象徵孔子在學術方面的偉大成就。孔廟成功地運用了傳統的庭院組合與環境烘托相結合的表現手法,達到了渲染孔子在學術上、教育上的卓越貢獻和在古代社會中崇高地位的目的,是中國古代建築羣中別具一格的建築形制。

孔廟內現有古樹一千二百餘棵,與宏偉的建築羣相互輝映,特別是夏季,上千只鷺鳥居住在古木之上,形成了孔廟又一獨特的景觀,鷺鳥已被曲阜市定為市鳥。

萬仞宮牆

“萬仞宮牆”原名仰聖門,是明代曲阜城的正南門。明武宗正德七年(公元1512年),孔廟為劉六、劉七領導的農民起義軍所毀,正德皇帝下令建城衞廟、於是以孔廟、孔府為中心修築了明曲阜城牆,明世宗嘉靖元年(公元1522年)竣工。在與孔廟正南門相對處設立城正南門。因正南門為孔廟而設,所以應視正南門與孔廟為一體。明代學者胡纘宗為表達對孔子的尊敬和讚揚,親書“萬仞宮牆”石額鑲於門上,其意出自《論語》子貢語。魯大夫叔孫武叔曾經對大夫們説:“子貢的學問很深,比孔子還要強些。”子貢聽説後就給叔孫武叔説:“人的學問好比宮牆,我的這道牆不足肩頭高,別人很容易看到裏面有多少東西,我老師這道牆有好幾仞高(仞:丈量單位,一仞約等於八尺),別人是看不到裏面的東西的,只有找到門,走進去,才能看到這牆內雄偉的建築,可找到門的人太少了!”胡纘宗認為數仞宮牆仍不能表達他對孔子的讚揚,於是將其改為“萬仞宮牆”。到了清代,乾隆皇帝到曲阜來,為了顯示他對孔子的敬仰,把胡纘宗書寫的石額換下,自己親筆書寫了同樣四個字鑲於城門。現在看到的“萬仞宮牆”石額,即乾隆皇帝的御筆題寫。

金聲玉振坊

金聲玉振坊建於明代嘉靖十七年(公元1538年),“金聲玉振”四字為明代學者胡纘宗手跡,坊上有平面淺雕雲龍戲珠,柱頂各設圓雕“辟邪”一隻,俗稱“朝天吼”,坊後有一座單孔石橋,上設龍陛,名曰“泮水橋”,橋下泮水原上游接古泮池,下游流經明城正南門西水門入護城河。此橋建於清康熙十六年(公元1677年)。

“金聲玉振”四字出自《孟子•萬章下》,孟子説:“孔子之謂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聲而玉振之也。金聲也者,始條理也,玉振之也者,終條理也。”意思是説孔子集聖賢之大成,始終而一。“金聲”原意是指我國古代樂器“鍾”發出的聲音,“玉振”原意是指我國古代樂器“磬”發出的聲音,在古代奏樂時以擊“鍾”為始,擊“磬”為終,金聲玉振的原意為一首完善的樂曲。孟子將孔子思想比喻為一首完美無缺的樂曲,在這裏借用孟子語意,是説孔子思想完美無缺,集古聖賢之大成,以達到絕頂的意思。

篇20:關於山東導遊詞

齊魯第一古村朱家峪導遊詞

章丘市官莊鄉朱家峪村,位於明水城東南五公里處,胡山東北腳下,距省會濟南約45公里,從309國道(濟王路),南行2。5公里便到該村。 朱家峪原名城角峪,後改名富山峪,朱氏於明洪武四年(1371)入村,因朱系國姓,即與皇帝朱元璋同宗,又將富山峪改名為朱家峪。2002年8月,據省內專家考證古村土台子出土陶器殘片和斑鹿角化石,夏商時期有廬於此,距今3800年以上,自明代至今,雖經六百餘年滄桑之變,但仍較完整的保留着原

來的古門,古哨,古橋,古道,古祠,古廟,古宅,古校和古泉等建築格局。 古村為梯形聚落,上下盤道,高低參差,錯落有致,該村三面環山,北臨齊魯世博精品園,南接胡山,西連胡山森林公園,村南頭,文峯獨秀;莊北首,文昌閣樓; 筆架山偎依着村西首;東崖下,清泉長流。村四周尚有九山不露頭,這風光此處獨有。 朱家峪大小建築近二百處,大小石橋二十餘座,井泉二十餘處,廟宇十餘處,自然景觀數不勝數,該村自古以來重視文化教育,自明代至建國前,私熟星羅祺布,近二十處,先後有文峯國小,女子學校,山陰國小各一處,故人才輩出,可謂歷史悠久,文化燦爛,被專家譽為“齊魯第一古村,江北聚落標本。” 2002年6月6日,章丘市人民政府將朱家峪譽為“歷史文化名村”,並將其方碑立於“禮門”跟前,以此激勵朱家峪人,承前啟後,不斷進取。另外,遊客可入村“訪古,探幽,歸真,”一飽眼福,或許感受一到種種啟迪。

一、禮門、圩牆的來歷:鴉片戰爭(1840-1842)之後,盜匪四起,朱家峪時遭匪患之苦,全村諸姓氏族長,防患未然,確保村民平安,決議修圩門(禮門),築圩牆,建哨門,修更屋,並組織民丁,日夜輪班站崗放哨,在圩牆每箭垛處,佈下土槍土炮,手持大刀,長矛,嚴陣以待,隨時準備痛擊來犯的敵寇,結果,眾匪望而卻步,不敢肆意冒犯,遠逃而去,此後村民得以安寧。 古村治安防禦設施,共分為南北里兩道防線,其一,從村北禮門起,東至東山,西至雁落山,築起了一道長約一公里餘,高約三至五米不等的小長城,牆頂部設有箭垛,其二,朱氏家祠北首設中哨門(已拆除),東西兩哨門依舊尚存,三處哨門基本連成一線,在古村內均勻設有八個打更屋,全用石料築成,多處保留完好,由此足見,古人為保衞家鄉之用心良苦。 山東是孔孟之鄉,禮儀之邦,朱家峪自古以來,十分重視儒教,舊時,當官者每到禮門跟前,便下馬,下轎,步行入村,以示做官放架子,視鄉民為衣食父母,故將圩門取名“禮門”。 文昌閣前後石路,建於明代,復修於清代,領袖朱志臣倡義舉復修此路,故取名“義路”,每當我們走在這光滑如鏡的石板路上,便油然產生對古人的無限敬仰之情。 圩門系古村八景之一,名曰“圩門遠眺”,遊人登臨禮門頂部,可迎旭瞻霞,一覽山鄉之秀美,深秋季節,或賞漫山霜葉,大雪過後,玉樹瓊枝,羣山玉峯,更招人留戀。

二、雙軌故道(雙名義道):北起禮門,南至匯泉小橋,長約三百米,雙軌,即指上行與下行,舊時,不論出村或入村,人與車馬均靠右邊走,秩序井然,正與當今交通規則不謀而合,在數百年前,朱家峪古人能意識到這一步,難能可貴。

三、登雲橋:來源於一個民間傳説,很古很古以前,這裏是一片汪洋大海,後來,隨着海水的日漸東移,羣山畢露,有一條獨角大獸,脾氣極壞,吞雲吐霧,飛沙走石,天無寧日,如來駕雲而至,用滅妖鏡除掉了此害,就在這河邊一大青石上登雲雨而回,後來,村民用其石在此建一古橋,故取名登雲橋,登雲橋,環山抱水,東鄰文昌閣,西依雁落山,是一處亮麗的景點。 另外,每當有志學子和忠臣良將祭拜文昌閣之後,登此橋以示平步青雲。

四、雙面無字碑:並非無字,東石碑乃文昌閣之原碑,西石碑乃登雲橋之原碑,“”中,雙碑被村裏人移去做了橋面石,因字面上,日久真跡人踏車碾,字跡磨滅,今將其碑復其原位,以示不泯滅之意,這石碑記錄了一段慘遭蹂躪的歷史。

五、文昌閣:領袖朱志廣倡義舉,建於清道光十八年(1838),系善起文運,精通風鑑的浙江紹興人朱霞所設計,創建,文昌閣座北面南,正與文峯山頂魁星樓南北遙遙相對,魁星點狀元,文昌主仕途,其內涵融為一體,這種互應式道教建築,在全國實屬罕見。 文昌閣主體工程全用大青方石築成,上建閣樓,下築閣洞,渾然一體,造形古樸而壯觀,令人注目的是,文昌閣屋脊是由十餘塊大形方磚透雕而成的二龍戲珠,橫貫於屋頂,被專家譽為“清代精美之作”,建閣至今,160年過去了,歷經滄桑,未修復一次,依然堅固原貌。 文昌閣,景點名曰“危閣連雲”,古村八景之一,每逢盛夏逢雨之時,雲霧纏繞,濃雲低垂,濃霧不時從閣頂飄然而過,不時從閣洞穿越而行,文昌閣若隱若現,別有仙閣之意境。 文昌閣,系文曲星,主宰讀書人功名祿位,舊時為世人所崇尚祭拜,文昌身前左右侍奉神童,一曰:“天聾,”一曰:“地啞”,用其以示“知者不能言,言者不得知”,即天機不可泄露。文昌閣原有“德”一匹(傳説中的吉祥獸,其形非馬非騾,文昌駕“德”出行,以示世人,什麼都可缺,就是不可缺德。) 全國著名專家,經多次認真考察,一致認為“朱家峪地理風水結構良好。”是中國北方地區少有的山村型古村落。

六、山陰國小的建成:有一段不尋常的經歷,章丘教育先師朱連厚(字敦夫),一向十分重視文化教育,他常向學生講“要達強國富民之目的,若忽視教育則將一事無成”,就在這種正確思想的指導下,他積極敦促頗有社會能力的朱連勛等人,大力發展募捐活動,不斷籌措建校資金,於民國三十年(1941)興工創建朱家峪山陰國小,竣工於民國三十三年(1944)先後由畢資傑、張子源任校長,(注,該校前院,系1952年淄博專區第六速師所建。) 該校四進院落於一體,南北長,東西寬,佔地66畝,建築格局完全相同,每院北屋為教室,東屋為儲蓄室或宿舍,西屋是辦公室,校門系仿黃埔軍校門而建,校門內一條筆直的中央甬道直達後院,四進院落格局和諧對襯,構成一長方形整體,學校建築結構全是青石根基,磚鑲玻璃門窗,小瓦屋面,白灰牆,繫上世紀四十年代初的章丘一流學校。 自該校創辦以來,先後八九所學校在此辦學,有的在此就讀國小,有的就讀師範,有的就讀中學,可謂莘莘學子,濟濟精美,層出而不盡然,從該校走向社會的各類知名人士,已在此校布展。

七、朱家峪民俗文化展覽共分三個展館:一進院西屋(北)為第一展館,北屋(東)為第二展館,每個展館均有前言,內壁均有大型人文照片,每幅照片下附有文字介紹,每展館靠四壁牆基,陳列着清代至建國後古村人生產與生活之用具,面對古老的實物,不禁令人撫今昔,回味無窮(導遊員每進展館,首先要讀“前言”,因為前言正是對古村畫龍點晴式的概括介紹,最後要讀結束語,使遊客明確意識到:朱家峪遊覽區,這僅僅是起步,未來前途更加燦爛。)

八、黃石洞:系朱氏原野居之處,明洪武二年,始祖朱良盛,攜眷屬由河北棗強遷此洞暫居,家有一頭棗紅色高頭大馬,傳説“一聲長鳴震山嶽,四蹄登空貫風雷,”豺狼虎豹不敢近身,是絕好住家衞士,後來,主人梳理並剪齊了馬鬃,卻失去了當日的威風,竟然被老虎吃掉,主人一家悲痛難忍,不得不遷入村裏,蓋了一座簡陋的石屋住下(位於今朱繼會北鄰)。

九、戲台牆石:系該村明清至民國期間,古墓中出土文物,“”後期,該村掀起了一陣平墓運動,村民將雕刻精美的墓石選出來,壘了這一戲台,浮雕古鬆,仙鶴,花鳥,栩栩如生,再現了古人技藝之精湛。

十、照壁畫像:“”初期(1966-1968)毛澤東主席在天安門城樓上接見紅衞兵,這畢竟是紅海洋的印記,此像系該村張景慧所畫,她現任章丘市美協主席和書畫院副院長。

十一、朱氏家祠:建於清光緒八年(1882),領袖朱士傑,朱秉忠和朱秉剛,建祠近六十年之後,復修於民國二十六年(1937),推拉式鐵質祠門別具一格,堅固,美觀大方,在祠門正上方,鑲嵌着一“七星圖”,其中有個悠久的故事,南宋理學家,哲學家,教育家,東方文化貴族的傑出代表,儒家學説的正宗繼承者朱熹,他出世時,在臉部有七顆黑點,恰似北斗星,據説這是文運之標誌。 後來,同屬沛國世胄的朱氏宗祖,將朱熹臉上的七顆黑點組成一個“七星圖”,懸於祠門,以此激勵後人,刻苦讀書,成為國家棟梁之材。 在祠門最頂部,勻稱設有五個大白球狀之物,名曰“五元相生”吉祥圖,即火星,土星,金星,水星,木星,五星依次相繼而相生,這五顆星由南向北,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周而復始,五元相生,象徵人丁興旺。

孔林導遊詞

孔林,是孔子及其家庭的專用墓地,也是世界上延時最久、規模最大的家庭墓地,位於曲阜城北泗水之上,佔地三千餘畝,周圍垣牆高3米,厚1.5米,長 14.5華里。在這裏既可考春秋之葬,證秦漢之墓,又可研究我國曆代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和喪葬風俗的演變歷史。 孔林也是目前我國最大的人造園林。相傳孔子死後,“弟子各以四方奇木來植,故多異樹”。林內有各種樹木10萬多株,數百種植物。在萬木掩映之中,碑石林 立,石像成羣,除一批著名的漢碑移入孔廟保護外,林內尚有唐、宋、金、元、明、清各代石碑3600多塊,又稱得上名副其實的碑林。 過去墓地的“風 水”,被孔子的後代視作“命根子”。例如,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勘測津浦鐵路時,原計劃經過曲阜,離孔林西牆很近。當時的衍聖公孔令貽得此消息十分着急,向朝廷連遞幾件呈文,説鐵路將“震動聖墓”,“破壞聖脈”,使祖宗靈魂不得安寧。結果鐵路到曲阜拐了個大彎,向西南繞行。如果沒有這檔子事,現在人們坐火車到曲阜遊覽,就不用先到兗州下車,然後改乘汽車了。

大門 孔林大門始建於明代,清代重修。進入孔林大門是一條長約1華里的甬道,迎面高大的門樓叫“觀樓”,俗稱“二林門”。此門原是古魯國城北門。大門到二門這一段,是孔林前突出的部分,類似古代城市建築的月城。

孔尚任墓 位於孔林東北隅,墓碑上書“奉直大夫户部廣東清吏司員外郎東塘先生之墓”,即是孔尚任墓。孔尚任(1648--1718年),字聘之,號東塘,自稱雲亭山人,是孔子第六十四代孫,我國清初著名劇作家,其代表作是<<桃花扇>>。他出生書香門弟,因屢試不第,中年隱居曲阜石門山。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康熙皇帝來曲阜祭孔時,他被孔府推薦為引駕官,並給皇帝講經,深得褒獎,破格提升為國子監博士。赴京任職期間曾到淮楊一帶治 河,通過弔古跡,訪隱士,蒐集野史逸聞,對南明王朝的覆滅經過有了深切的感受。回京後曾任户部主事,員外郎等職。公餘致力於戲曲創作。1699年,崑曲名劇<<桃花扇>>傳奇脱稿。王公顯貴爭相傳抄,戲班競相演唱,一時轟動京城。該劇以名士候方域與名妓李香君的愛情故事為主線,廣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南明王朝滅亡的歷史。次年孔尚任卻被罷官回鄉,死後葬於此。他一生著述甚豐,另有詩文<<石門山集>>、<<湖海集>>、<<岸堂文集>>等。

於氏坊 位於孔林北側,是孔子七十二代孫、衍聖公孔憲培與其妻於氏之墓。於氏原是清乾隆皇帝的女兒,那麼為什麼改姓於又嫁到孔府的呢?這裏還有段小故事。據説乾隆的女兒臉上有塊黑痣,相術説,這塊痣主災,破災的唯一辦法是將她嫁給一個有福的人。朝裏大臣們議論,天下只有孔聖人的後代最有福。但是當時是滿族統治,按規定滿漢不能通婚。於是有人給皇帝出主意將女兒認漢族大臣、户部尚書于敏忠為義父,這樣以於家的名義嫁到孔府。於氏死後,孔府為其立了這座“鸞音褒德”牌坊。

洙水橋 孔林二門內有一條東西橫穿的小河,名曰:“洙水河”,因流經孔子墓前,與“聖脈”攸關,故被後世譽為“靈源無窮,宜與天地共長久”的“聖水”。洙水本是古 代的一條河流,與泗水並稱為“洙泗”,後來成為孟子發祥地的代稱。古洙水早已湮沒。河上有橋三座,左右皆為平橋,中間的一座拱橋在孔子墓前,名曰:“洙水橋”。

孔子墓甬道 洙水橋北迎面綠瓦三楹的高台大門,叫“檔墓門”。過此門即是孔子墓甬道。甬道有四對巨型石雕,名曰:華表、文豹、角端、翁仲。華表又稱“望柱”,是進“天 門”的標誌。文豹形象似豹,腋下噴火,温順善良。角端傳説日行一萬八千里,通四方語言,明外方幽遠之事。文豹、角端都是想象中的怪獸。翁仲,傳説為秦代驍將,威震邊塞,後為對稱,雕文、武兩像,用以守墓。甬道盡頭大殿是祭祀孔子設香壇的享殿。解放戰爭時,朱德總司令曾在此召開過軍事會議,所以又成為革命歷史文物。

孔子墓 享殿之後紅色的牆院內就是孔子及其兒、孫三代的墓地。孔子墓似一隆起的馬背,稱“馬鬣封”,是一種特殊尊貴的築墓形式。墓前石碑篆刻“大成至聖文宣王墓” 是明正統八年(1443年)黃養正書。孔子於公元前479年去世,當時魯國國君稱他為“尼父”。這是有別於封號的最尊貴的稱號。孔子有封號始於公元元年,漢平帝追封孔子為公爵,稱“褒成宣尼公”。此後帝王紛紛給孔子封號,至唐開元二十七年(739年)唐玄宗李隆基給孔子諡號“文宣”,始稱“文宣王”。到元 武帝於大德十一年(1007年)加封為“大成至聖文宣王”後又稱“至聖先師”、“大成至聖先師”等等。歷代王朝都為孔子的封號選擇了最高的讚譽之詞,可見孔子思想學説,對歷代統治是何等重要。

孔子墓東為其子孔鯉墓,南為其孫孔伋墓。這種墓葬佈局為“攜子抱孫”以示人衍興旺。

孔鯉墓 孔子的兒子孔鯉,一生無大作為,年50歲先孔子去世。但因系“聖人”之 子,故被宋徽宗封為“泗水侯”。 子貢廬墓處 孔子墓西三間房屋為子貢廬墓處。子貢,複姓端木,名賜,字子貢,是孔子得意門生之一,也是孔子弟子中善於經商的學生。孔子死後,眾弟子為孔子守墓三年,相訣而去,獨子貢在此又守三年。後人為紀念此事,建屋三間,立碑一座,題為“子貢廬墓處”。

嶗山風景名勝區導遊詞

嶗山風景名勝區是1982年國務院公佈的首批全國44個風景名勝區之一,以“海上名山第一”著稱。位於山東半島的南部,青島市區東北端,面積446平方公里,東臨嶗山灣,南瀕黃海,海山相連,水氣嵐光,變幻無窮,雄奇壯闊,靈秀幽清,為內地名山所不及。

風景區由青島海濱和嶗山兩處景區組成。

嶗山景區:位於青島市區東南約30公里,面積300 多平方公里。以嶗山為主體,地域遼闊, 嶗山景區景點甚多,可分為六個小區:南線太清宮區,東線太平宮區,中線北九水區,西線華樓宮區,北線鶴山景區和巨峯嶗頂區。

嶗山位於青島東部的黃海之濱,主峯海拔1133米, 是中國18000公里海岸線上最高的山峯,也是我國海岸線上唯一一座海拔超千米的高山。這裏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是遊覽、避暑、療養勝地,全年平均氣温12攝氏度。嶗山拔海而立,山海相連,峯雄壑險,水秀雲奇,自古被傳為“神窟仙宅”、“靈異之府”。

嶗山曾是道教的一個重要傳播地,始於漢、唐,宋元兩代發展到鼎盛時期,明、清不衰, 素有九宮八觀七十二庵之説,道士曾逾千人。至今保存完好的道觀尚有10餘處。$$孔林導遊詞 ·山東曲阜導遊詞 ·青島導遊詞 ·山東泰山導遊詞

嶗山山脈系燕山期花崗巖地貌景觀,山石造型奇特。海拔500米以上的山脊上奇峯突兀, 怪石嶙峋,象形石比比皆是,素有天然雕塑公園之稱。 嶗山植物資源和物產也十分豐富,尤以古樹名木著稱,有漢柏、唐榆、宋朝銀杏、元朝耐冬等。此外還有高山杜鵑以及滿山遍谷的落葉松和千餘種奇花異草。嶗山旅遊的最佳時節為每年3月中旬至11月中旬。 嶗山的特產有嶗山礦泉水,嶗山啤酒,嶗山海底綠石等。

嶗山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交相輝映,尤以“明霞散綺”、“雲洞蟠鬆”等十二景為最。嶗山的主要景點有:龍潭瀑與八水河、太清宮、上清宮、明霞洞、八仙墩、太平宮、白雲洞、華嚴寺、百福庵、華樓宮、九水、巨峯、蔚竹庵、塘子觀、法海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