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紅色革命事蹟【精品多篇】

紅色革命事蹟【精品多篇】

讀紅色革命故事心得及感悟 篇一

舊中國,一頭巨獅,一頭沉睡的巨獅,為喚醒她,無數中華英雄豪傑為之付出寶貴生命,

潑灑鮮紅烈血。

歲月在她身上無情劃過一道道疤痕,可因為中華兒女,她甦醒了。點困難又何懼這點傷疤又何畏她的吼聲震天地,中國,站起來了!

嘎子,一位中國少年,在被日本人抓住之後,誓死不低頭,不向敵人透漏關於半點機密。應對威逼利誘,毫不動容,最終機智逃脱。他用生命作抵押,譜寫倔強青春。

老鍾叔,團結村民,齊心抗日,發明地道戰,名動一時。一次,鬼子夜襲,被老鍾叔發現,他毫不猶豫地走到村頭,敲響警鐘,卻暴露自我,不幸犧牲。他用性命,譜寫絢麗人生,充實人生。

最令我感動的是那倔強的劉胡蘭。劉胡蘭是一名共產黨員,因被叛徒出賣,不幸被捕。日本人急切想明白其他共產黨員的下落,便想從她嘴裏套出些消息。劉胡蘭始終我行我素,大義凜然。應對鬼子一次次的詢問,劉胡蘭始終説不明白。鬼子急了,老虎凳,辣椒水,點擊,鞭子抽,可始終撬不開劉胡蘭的嘴,撬不開劉胡蘭那顆堅定地心。他們見硬的不行就來軟的,金錢,權利……可她始終冰清如水,不為所動。

無奈,鬼子只好當眾把她殺害,試圖引誘出其他共產黨。當將她要被害時的時候,劉胡蘭面無懼色,從容勸慰父老鄉親們。

劉胡蘭是多麼偉大啊!為了親人,為了戰友,為了祖國,不惜犧牲自我,換來他們的安定。

劉胡蘭是多麼堅強啊!為了心中永恆的諾言,她始終守口如瓶,嚴於律己,不屈於,不屈於富貴。

劉胡蘭是多麼鎮定啊!應對自我的死亡,她非但不害怕,還若無其事地勸慰別人,使他們的心安定下來。

新中國來了,可劉胡蘭卻永遠的去了。舊中國正是由於這些革命烈士才會步進富強,才會邁入輝煌,踏入期望。

僅有祖國富了,人民才會過上安穩的生活。僅有我們好好學習,將來建設祖國,祖國才能安穩。我們要學習這些烈士甘於奉獻的無私精神,以自我的實際行動實現人生夢想,回報給我們親愛的祖**親!

紅色革命小故事 篇二

近代土地革命時期,於都這片土地上的紅色文化獨樹一幟,尤其是黨在廉政建設方面積累了有益的經驗,這對於新時期傳承紅色基因,加強廉政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今年11月21日—12月23日,縣誌辦職工認真學習領會黨的十九大,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以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深入貫徹落實“大學習、大調研、大攻堅活動”精神,對錶對標,加強組織領導,通過深入我縣圖書館、黨史辦、縣城邱氏祠堂(中共於都支部幹事會舊址)、利村鄉下壠村(中共於都縣委舊址)、段屋鄉圍上村(紅一軍團團部舊址駐地)等地,開展調研活動,查閲了相關書籍,並進行實地走訪,收穫了一些成果。

(一)我縣古代地方誌記載的廉政文化現狀。以方誌記載廉政文化,是一門永恆的課題。在《雩都縣誌(清同治版)》中,全面詳細記載了明清時期許多有廉政事蹟的於都藉官吏。比如郭端、嚴銶、李淶、袁慶祥、宋昌恂、宋昌芹、管登等人。但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於都本地記錄這方面的情況就比較少了。

(二)我縣擁有豐富而寶貴的紅色文化資源。土地革命時期,於都作為中央蘇區的重要組成部分,有着深厚的革命傳統。早在1926年11月,就成立了中共於都支部幹事會。從1926年11月至1934年10月,於都開展瞭如火如荼的革命鬥爭,贛南“三個第一”廣為人知。人民羣眾共同創造並極具特色的紅色文化,藴含着豐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歷史文化內涵,陳毅在報告中稱於都是“贛南當時最紅的地方”和“羣眾鬥爭的代表”。

(三)新中國以來我縣縣誌地情等書籍記載於都紅色廉政情況。《中國共產黨江西省於都縣黨史》第一卷(1926-1949),第八章,第95頁—104頁,記載了“於都事件”,以及党進行嚴肅處理,加強廉政建設的情況。此外,還有一些零散的記錄,比如於都縣革命委員會主席兼縣赤衞大隊黨代表張文煥鐵面無私處理自己三哥貪污十來塊銀洋的事情,等等。

在傳承與弘揚紅色文化、加強廉政建設方面,於都做了許多工作,但是還存在一些問題。

(1)目前於都出版的一些紅色廉政書籍數量上還遠遠不夠。

(2)缺乏一批質量上乘、彰顯本土特色的系列紅色廉政志書。

(3)由於人、財、物等原因,宣傳於都本土紅色廉政文化的各類活動,在內容上、形式上尚不多。

中國共產黨建黨已近百年,百年光陰彈指即逝,但是偉大的中國共產黨卻打贏了一次又一次的反腐敗鬥爭,帶領中國人民戰勝了無數艱難險阻,帶領中華民族邁向了全新的時代。在新時期,反腐敗鬥爭形勢依然複雜嚴峻,“新鬆恨不高千尺,惡竹應須斬萬竿!”如何築牢黨員幹部防腐拒變、廉政奉公的思想根基,永葆紅色不褪色?這是一個值得深刻思考的問題。毫無疑問,從土地革命時期於都的反腐敗鬥爭中能夠得到有益的啟示。

一是傳承紅色文化、加強廉政建設,就要做好以紅色文化為載體的教化、育人的文章。通過紅色基因的教化育人,將重心轉移到宣傳羣眾、服務羣眾、凝聚羣眾上,使廣大羣眾傳承與弘揚紅色廉政文化,從內心向上向善。

作為地方誌部門,結合實際,就是要不斷髮掘、記錄、整理、出版發行各種本土的紅色廉政文化資料。要打造紅色廉政文化精品,就要打造一批質量上乘、彰顯本土特色的系列紅色志書。同時,打造我縣紅色廉政文化品牌,要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飛入尋常百姓家”,推動紅色廉政基因在更廣泛地根植在人民羣眾心中,更好地發揮於都紅色廉政文化品牌宣傳效應。

二是傳承紅色文化、加強廉政建設,就要積極發揮德治的先導作用,不斷挖掘儒家傳統文化的優勢資源,將傳統文化始終融入基層組織中。首先,要傳承弘揚傳統的地方廉政文化,就要做好記載記錄、編史修志。這也是中華民族優良的文化傳統,具有存史、資政、教化、育人的功能,是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於都縣素有編史修志傳統,自南宋紹興二十三年(公元1153年癸酉年)至民國時期,先後組織過15次編修縣誌,其中南宋2次、明代5次、清代7次、民國1次,共有14次成書。於都縣志辦自1984年成立以來,進行了一系列志書、年鑑的編纂工作。雖然單位小、人員少,但扮演着“史官”的重要角色。

其次,要傳承弘揚傳統的地方廉政文化,就要通過抓好傳統村莊、古村落的整治和打造,恢復古道、古井、古祠堂等一些古建築,做好“修舊如舊”,完善基礎設施,體現古韻厚重的傳統文化。同時,積極做好一些古村落、傳統村莊的村志、鄉志的編纂,深入挖掘紅色文化廉政基因。

三是傳承紅色文化、加強廉政建設,就要開展形式多樣的宣傳活動,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現在是新時代新時期,網絡媒體信息發達,為了更好地傳承與弘揚於都本土紅色廉政文化,在宣傳方式與開展活動的手段上還要更加“接地氣”,接近羣眾,必須要與時俱進,跟上潮流,充分利用新媒體,以“影像”的方式大力開展許多羣眾文化活動,留下許多關於於都本土紅色廉政文化的印象記錄,這既是傳承也是弘揚。比如開展“抖音説紅色廉政故事”“‘紅色廉政印象’攝影大賽”等等。這可以更加有效地拓展新渠道,也更容易受到羣眾的歡迎和好評。同時充分利用“互聯網+”模式,線上與線下同步開展工作,譬如,開展紅色山歌、紅色歌謠的收集整理、廉政故事演講比賽;又如組織本地“網紅”分享紅色廉政經典等等,將紅色文化滲透進每一名於都人的心間,有效傳承紅色廉政精神,廣泛凝聚社會力量。

四是傳承紅色文化、加強廉政建設,就要嚴把發展黨員“入口關”。中國共產黨之所以是中國最先進的政黨,不僅是因為她代表了最廣大人民羣眾的根本利益,而且絕大多數的黨員都具有優良的品質和較高的政治覺悟,能夠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因此任何時候發展黨員都不能隨意,馬虎了事,必須嚴把“入口關”,堅決不能讓一粒老鼠屎壞了“一鍋粥”。土地革命時期,於都黨組織自建立起就嚴格執行黨章黨規,堅持標準發展黨員。據史料記載,當時新分子入黨的基本條件有五條:政治觀念沒有錯誤(包括階級覺悟);沒有發洋財的觀念;忠實;有犧牲精神,能積極工作;不吃鴉片,不賭博。新黨員入黨時必須嚴格履行入黨手續等。這些條件從思想上、身體上等進行了嚴格的要求。反腐敗鬥爭事件之後,於都的黨組織發展黨員更是從嚴要求。那時候,年輕的中國共產黨就已經有了嚴把“入口關”的正確理念。現在中國共產黨已經成為全球第一大黨,治大黨如烹小鮮,必須嚴把“入口關”,才能保證中國共產黨的優良品質不變質,不讓“東郭先生”有機可趁。嚴把“入口關”就是要嚴格按照黨員的標準,真正地考察、審核、檢驗一個人在思想上、政治上、行為上符不符合黨員的標準。如果不符合,寧缺勿濫,堅決杜絕濫竽充數的現象。

五是傳承紅色文化、加強廉政建設,就要必須加強思想道德建設。一個人腐敗墮落,先是從思想上滑坡墮落的。土地革命時期發生的“於都事件”,就是因為領導幹部思想放鬆腐化,經受不住“糖衣炮彈”的誘惑,從而導致行動上腐敗墮落。這就給全體黨員幹部敲響了警鐘,加強黨員幹部的思想道德建設刻不容緩。新時期新形勢,就必須用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頭腦,學習黨章黨規,提高思想覺悟,努力向一名優秀的共產黨員的標準看齊。同時,加強思想政治理論的學習,堅定黨員幹部的理想信念,讓他們自覺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紮紮實實地提高個人黨性修養和道德水平,積極發揮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黨員幹部只有不斷地加強思想道德建設,才能經受住“糖衣炮彈”的襲擊,中國共產黨才會永葆生機、興旺發達。

六是傳承紅色文化、加強廉政建設,就必須加強黨的作風建設。黨的作風建設關係到黨的生死存亡。任何個人入了黨以後並不意味着高人一等,可以凌駕於組織之上,作為一名黨員還必須嚴格服從組織安排,時刻加強作風建設。土地革命時期,黨在處理於都、勝利兩縣領導幹部腐敗事件之後,便着重加強了作風建設,開展了一系列整頓作風與教育工作。比如,黨組織進行了“支部改造運動”,即組織發動支部全體黨員對支部工作進行總結檢查,發現問題並制定整改措施。同時洗刷不稱職的黨員、幹部。從而有效加強了作風建設。新時代,黨面臨的國內外形勢更加嚴峻,腐敗和歪風邪氣徹底根除不易。因此,加強黨的作風建設這一優良的傳統必須要大力傳承與弘揚。作為執政黨,打鐵還須自身硬,黨員幹部必須從思想、學風、工作、紀律、生活等方面大力加強自身建設。

七是傳承紅色文化、加強廉政建設,就必須“刮骨療毒”下足“猛藥治病”。從“於都事件”中,可以發現土地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對於處理貪污腐敗,違法違紀的黨員領導幹部的態度是異常堅決的,發現一起,查處一起,絕不姑息。那時期,黨對於犯有錯誤的黨員幹部個人會給予指責警告、撤銷黨內工作、留黨察看一定時間和開除黨籍等處分。黨組織執行紀律十分嚴肅認真,並且堅持把紀律教育貫穿於一般的日常生活中。對違紀案件的處理嚴格按程序辦理。反腐敗鬥爭是一項長期而艱鉅的任務,老虎要打,蒼蠅也要拍。新時期,腐敗墮落的土壤依然濕潤,一些領導幹部經受不住各種誘惑,從人人可敬的領導幹部變成了人人可恨的階下囚。對於這一部分違法亂紀的人,必須實事求是,採用鐵腕手段,從重從嚴從快處理。這才能夠起到刮骨療毒、猛藥治病的效果,才能夠有效地震懾人心,剎住違法犯罪的風氣。

八是傳承紅色文化、加強廉政建設,就要必須加大警示教育力度。“於都事件”之後,蘇區中央人民委員會主席張聞天專門撰寫了《於都事件的教訓》,發表在《紅色中華》上。《紅色中華》以大篇幅披露“於都事件”,這為蘇區開展反腐倡廉教育,提供了深刻的警示材料。中共於都縣委也以此為反面教材,在全縣黨員中開展了遵紀守法、廉政奉公教育活動,起到了良好的教育作用。新時期,更要將反腐鬥爭作為一項長期的政治任務,以違法違紀的黨員幹部為典型反面教材,經常教育廣大領導幹部。要讓所有的領導幹部都知道,中國共產黨的底線和規矩是什麼,觸碰了底線,破壞了規矩會受到什麼樣的懲處。

毋庸置疑,傳承紅色基因、彰顯紅色廉政文化,對加強黨的建設乃至推動於都經濟社會的發展將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新時代,於都只要幹字當頭,説幹就幹、幹就幹好,用心作為、大力作為,在破解反腐敗難題、完善廉政體系方面,深入融合紅色文化元素,必將成為廉政建設的重要支撐力量

紅色革命正能量故事:英勇的農聯會主任——白陽珍 篇三

白陽珍,華池縣南樑鄉荔園堡村人,1872年出生,1933年參加革命,同年底加入中國共產黨,任南樑第一個農民聯合會——金岔溝農民聯合會主任。那時,他已61歲。

在南樑根據地開創前,白陽珍一家酷受地主老財和團丁土匪的剝削和欺凌,靠開點零星荒地和租種地主部分薄田度日,稍遇年饉,全家老小便只得靠採集野果、野菜充飢,儘管如此,他還時常接濟比自己更窮的鄰居和鄉朋。1928年,隴東大旱,村民飢餓難耐,白陽珍積極鼓動村民們同地主豪紳鬥爭,説:“饑荒年,人命關天,餓死的人都是膽小的,他們(指地主豪紳)為富不仁,就應硬來!”在那場鬧饑荒的鬥爭中,白陽珍勇於反抗和富於同情心的性格得到充分表現,贏得了人們的尊重。以後,大家每有拿不準的事,都來找他商量。

後來,劉志丹在南樑組建起一支革命武裝,嚇得地主和反動民團惶惶不可終日,廣作欺騙宣傳,稱這支革命武裝為“土匪”,村民們也個個膽戰心驚。白陽珍不偏聽偏信,處處留心打探情況,並把探聽到的情況告訴給村裏人。開始人們還半信半疑,後來游擊隊在南樑鄉荔園堡一帶活動,他們所表現出的嚴明紀律,使羣眾進一步受到了實際教育,都説他“人老見識廣,説話都是有準兒”。從此,羣眾見了游擊隊不但不躲避,還親切地稱呼為“咱們的游擊隊”。

1933年10月下旬,張策、習仲勛等受陝甘邊黨的指示,來到南樑開始創建革命根據地的準備工作,經常在白陽珍的家裏落腳。在張策等人的指導下白陽珍走上了革命道路,積極協助張策在荔園堡附近組織和發動羣眾。他不顧年老體邁,走遍荔園堡川的莊頭院落,挨門挨户向羣眾宣傳革命道理和共產黨的政策,聯絡農民積極分子。在廣泛發動羣眾的基礎上,成立了南樑地區第一個貧苦農民自己的組織——金岔溝農民聯合會,白陽珍被推選為主任。當時缺乏革命骨幹,他還讓兒子白天章參加革命,並時常叮囑兒子:‘“要把革命的事幹好哩,就是掉腦袋,也應跟着共產黨鬧革命。”當時,農民赤衞軍沒有武器,他就發動羣眾蒐集廢舊鐵器,同鄉鄰趕製紅纓槍和大馬刀,發給赤衞隊。白陽珍一心為革命的行為,曾受到當時陝甘邊區負責人的的多次表揚。

南樑一帶革命形勢的蓬勃發展,震懾了國民黨軍閥和地方反動武裝。1934年春,國民黨地方軍閥仇子康部和慶陽譚世麟民團千餘人向南樑發動大規模“圍剿”。為了粉碎敵人的“圍剿”,主力紅軍轉移外線作戰。4月28日,敵人進佔荔園堡,大肆燒殺搶掠,搜捕革命幹部和紅軍家屬。那天下午,一部分敵人徑直向金岔溝撲來。這時白陽珍正在後溝組織羣眾轉移、堅壁物資,聞訊後,迅速佈置羣眾轉移,自己留下收拾現場。不一會兒,只見前溝塵土飛揚,敵人的馬隊湧了進來。白陽珍看到羣眾剛躲過敵人的視線,還沒走遠,十分焦急。情急之下,他故意跑出村子,向溝台對面的一條小河溝跑去,敵人果然發現了他,一窩蜂向他撲去。白陽珍被捕了,羣眾脱險了。

敵人把白陽珍捆綁起來,關押在閻窪子村的一孔窯洞裏。當他們得悉被抓的就是白陽珍後,如獲至寶,先後用壓槓子等酷刑逼訊他,企圖從他口中掏出急需的情報。白陽珍年老體弱,被折磨得遍體鱗傷,但他強忍劇痛,英勇不屈,拒不回答敵人的任何審問。無奈之下,譚匪在1934年5月4日佛曉逃竄前,用鍘刀將白陽珍殺害,那年他62歲。

白陽珍犧牲了,他在黨的指引下,晚年以火一般的革命熱情,投身於創建南樑革命根據地的偉大斗爭,為革命做了許多重要工作,用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催人淚下的“黃昏頌”……今天,這位英雄的名字鐫刻在高聳的南樑革命烈士紀念塔上,也深深銘刻在每個華池兒女的心裏。

讀紅色革命故事心得及感悟 篇四

最近我讀了一本名叫《小兵張嘎》的紅色經典讀物。這本書主要講了在抗戰時期的冀中平原一位名叫張嘎的少年英雄的感人故事。張嘎和他的奶奶住在白洋澱邊的一個名叫“鬼不靈”的村子裏。張嘎和奶奶的家住的地方比較偏僻,奶奶又很熱愛八路軍,常常幫助八路軍做事。他們經常掩護八路軍幹部轉移,也常有八路軍的傷員躲在他們家裏養傷,時間長了,張嘎也喜歡上了八路軍,常常和奶奶一起照顧八路軍。他渴望自己也能擁有一把槍,也想早日能當上八路軍戰士。

有一天,一位在他們家養傷的名叫鍾亮的八路軍做了一把木頭手槍,並且説要送給一位抗日小英雄。這下嘎子要當八路軍的決心就更強烈了。後來張奶奶被一個叫肥田的日本鬼子殺害了,鍾叔叔也被鬼子抓走了,他懷着對日本鬼子的仇恨,抱着為奶奶和鍾叔報仇的決心,通過種種考驗,加入了八路軍。張嘎參了軍後,用他的機智勇敢在一次又一次的戰鬥中獲得了勝利!並通過“挑簾戰”繳了一隻偽軍手槍。讓我印象最深的一次戰鬥是:區隊長安排張嘎去引敵人到埋伏區。張嘎化裝成村民,帶着雞蛋去哄騙日本鬼子,把日本鬼子引入了埋伏區,自己還順利的脱了身。隨着“轟”的一聲雷響,敵人的部隊被炸,大個李拿着機槍掩護戰友們前進,在20分鐘內就把日本鬼子給打敗了。

《小兵張嘎》的故事告訴我今天的幸福生活是無數的革命先烈拋頭顱,灑熱血,才換來的, 我們應該珍惜這來之不易的美好生活。

這個故事還使我認識到我們應該牢記歷史,勿忘國恥,努力學習,振興中華。從嘎子身上我還看到了勇敢機智和堅強,我要向嘎子那樣,做一名對社會有用的人才。

紅色革命小故事 篇五

尊敬的教師們,親愛的同學們:大家好!

由於“左”傾路線的危害,中央蘇區第五次反“圍剿”失利,中共中央和中央紅軍不得不離開蘇區,開始了偉大的二萬五千里長徵。

福建是中央紅軍長征的出發地之一。1934年7月,紅七軍團進入福建,在閩贛蘇區休整補充後率先北上,進入閩浙蘇區的紅十軍團會合後,組成北上抗日先遣隊。北上抗日先遣隊在皖南地區遭到敵軍的瘋狂圍攻,最終失敗,劉疇西、等領導人壯烈犧牲。1934年10月,中央蘇區紅軍主力八萬多人開始了波瀾壯闊的長征。三萬多八閩兒女參加這個偉大的歷史性壯舉。在長達一年多的戰略轉移過程中,八閩兒女做出了偉大的貢獻,也付出了巨大的犧牲,勝利到達陝北的,已經不足三千。湘江之戰,以閩籍指戰員為主的紅五軍團第34師和紅三軍團第18團承擔斷後任務,血戰十天,以全軍覆沒的代價掩護黨中央和紅軍主力渡過湘江,7000多人幾無所存。在祁連山腳,西路軍血灑河西走廊,紅五軍團悲歌高台城下,數千名歷經雪山草地考驗的閩籍紅軍指戰員馬革裹屍。在遵義城下,在赤水河畔,在金沙江邊,在大渡河頭,在皚皚雪山,在茫茫草地,在六盤山,在直羅鎮,到處都灑下了八閩兒女的鮮血。(這是先遣隊在那樣的歷史大背景前提下而進行的)

一個遠離喧囂的偏僻的小山鎮-----赤溪,距城關53公里,四面環山,峯巒疊起,每座山峯都在溪中長出,山清水秀,正因為這樣的地理條件,尤其在上世紀三十年代的中葉,我們的先輩們,沒有你們這樣的幸運,在頭上壓着三座沉重的大山剝奪了他們的幸福感,或者説是給生活帶來了痛苦。他們為了解脱這些痛苦,就付出了血的代價,為了國家,他們拋投骨,灑熱血。

今日你們生長在紅旗下,異常在這改革開放的大環境裏,你們就很難體味到那時的背景,殘忍,是的,此刻我就講講,我們赤溪鎮的一些黨史吧。

赤溪是一個小山鎮,三十年我們那裏交通不便,信息不靈,可是,便於革命志士開展活動的好環境,所以,我們全鎮上下基本掀起參加革命風,據完全統計有108人蔘加革命,比霍童鎮還多三個,真是一個奇蹟啊。

由於這幾天我都在忙於陳榮凱副省長要來我們鎮裏調研工作的徵稿活動,很多精力都被用在這方面,於是今日就簡單地聊聊幾點有關我們赤溪鎮的黨史吧。我們北上抗日先遣隊(紅七軍)軍團長尋淮洲,政治部主任劉英,政治委員樂少華,參謀長粟裕與閩東工農紅軍葉飛、葉秀藩、範式人等領導人,於1934年8月21日9點許,在陽谷村會師,先遣隊首先傳達了黨中央重要指示對閩東黨政軍的建設提出寶貴意見,同時也促進了閩東革命形勢發展。這個隊伍有6000多人馬,擁有大炮、槍支彈藥、無線電等設備,當時住雜暴滿了夏村、桃源、赤溪三個村莊,並給我們留下50多幅標語在古民居牆壁上(連興座、巫濟業厝),遺憾的是至今已僅有三條依稀可見。第二天,凌晨,由我閩東遊擊隊隊員引路,從龍案嶺出發,途徑班竹、社洋,然後又直入福安磻溪、康厝,於午時兩點左右攻下福安重鎮穆陽鎮,最終,當天我閩東遊擊隊員原路回到。今日我們站在這塊碑子面前,就足以讓我們揭開當時閩東工農紅軍北上抗日的序幕,開展重温陽谷北上抗日先遣隊和閩東紅軍會師為主題的紅色旅遊,對宣傳革命歷史,發揚紅軍精神具有重要意義。

然而,結束四年游擊戰後,還根據當時先遣隊傳達精神要求,閩東特委動員1600多人蔘軍,經過一週後且動員了4000多人,挑選了1500名。經過軍事訓練後,於1938年開往前線,這支隊伍就是新四軍第三支隊六團,葉飛任團長,阮英平任副團長。解放初期,這些隊伍不是犧牲在抗日戰線上,還是犧牲在抗美援朝戰線上,最終回鄉的也僅有12個老紅軍,迄今已全部不在人世了。

還有閩東遊擊戰中,官嶺很重要,如官嶺的單岔處“官嶺戰鬥”遺址,有閩東聞名的“高山小紅軍”故事。有曾志(原中央組織部副部長)先輩領導的社洋分田分地運動。有“龜山之戰”等遺址都很壯舉的。

那麼,“紅軍窯”算是甚為奇妙了,這個位於官嶺村莊外200多米處,是一個自然的陳窯了,四周自然鑄成的削壁,佔地50平方米,深30米,下大上小,來回須繩子攀沿,人入景中,影隨步移,原人大副委員長葉飛首長也到過那裏,召集革命先輩們開過會,討論過閩東革命發展情景。在那裏你能夠看到這個古鎮更為悠遠的歷史了。

官嶺,今日穿行古巷道,腳步叩在滿是雨痕的舊石板路面上,發出清脆的迴響,身邊閃過的是百年前古屋老宅,佈滿青苔的無人住房和年輪印記的空房,思緒縈繞於藤條之間,真的,好像在那裏疲憊的靈魂才最終找到了皈依之所。世紀之交,年輪順轉,在生生不息的時光中,在深深宅院的殘垣斷壁中,凝結着這古村莊積澱了幾百年歷史的品格,堅守與開放兼容,傳統與現代互動,對,今日,讓我們隨着文字的跳動,近距離的審視這些滄桑的古村莊,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軌跡,同時也觸摸它的脈搏,體味着那怦然心動的感覺。

儘管今日這個村子,確實不如往昔,尤其有些被荒廢的古屋長滿青苔,在陽光照耀下格外刺眼,許是一個巧合,許是一個錯位,這以往出過多少革命志士(九位安德縣委書記中我們官嶺就佔了3位)的地方竟被荒廢,這無疑是一個不合諧的音符,那守了一代又一代的家業在現代禮貌環境中,突然被人歎為觀止,生出許多格式的感憾,是福、是禍、是喜、是悲或者兼而有之。

當然歷史歸歷史,現實歸現實,這個村子至今昭示着因諸多因素而失去往昔的景秀而悵然,灰飛煙滅,總之過去的都過去了,歷史卻留下了一份難以估價的遺產,這決不是讓今人因遺產而困囿自我。仍有村民依然如故地住在黑檐烏瓦的老屋裏,村子裏除雞犬之聲外,也很難聽到隨着時代隨着節拍各領風騷的流行歌曲,難道那裏墨守成規嗎?。。。。。。當然,閩東志士從游擊隊到隨葉飛去北上抗日,到全中國解放後,今日他們都已不在人世間了,可今日我們站在那裏,就是意味着要繼承他們遺志,在改革開放年代中,為國家建設做出一份貢獻吧!

紅色革命正能量故事:草原英雄小姐妹 篇六

蒙族少女龍梅與玉榮是一對小姐妹。一天,她們利用假日自告奮勇為生產隊放羊,不料半路上遇到暴風雪。羊羣經不住暴風雪的襲擊,順着風勢越走越遠。姐妹倆冒着刺骨的風雪,一路保護着受驚的羊羣。龍梅為救一隻埋進雪裏的羊和玉榮、羊羣失散了。待她找到玉榮時,發現妹妹光着一隻腳在走路,那隻光腳已凍成了坨子了。龍梅急忙脱下自己的靴子給妹妹穿,可是靴子已凍在了腳上,脱不下來。她只好撕下了袍子的一角,包好妹妹凍僵的腳,揹着她艱難地往前走,走着走着,終於倒了下去。由於鐵路工人和尋找她們的公社書記等人及時趕到,姐妹倆和羊羣都安全脱險。龍梅和玉榮受到了共青團中央的表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