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國小三年級下冊數學《面積》知識點、教案及練習題(精品多篇)

國小三年級下冊數學《面積》知識點、教案及練習題(精品多篇)

三年級數學下冊《面積的認識》教案設計 篇一

教學內容:

人教版實驗教材數學三年級下冊——面積的認識

教學目標:

1、知道什麼是面積,以及面積與周長的區別;

2、會用不同的方法比較物體或封閉圖形的面積大小。

教具準備:

1、三張大小不同的長方形紙,一張正方形的紙(學生每人一份);

2、小黑板一塊;

3、實物圖,足球,封閉圖形,非封閉圖形1個;

4、獎勵星;

5、畫好方格的長方形紙兩張。

教學流程:

一、情景引入、探究新知

師:同學們我們一起唱一首兒歌,好不好?唱一首《粉刷匠》

生:齊唱《粉刷匠》

師:粉刷匠不錯,能把房子刷的漂亮。有誰想當粉刷匠來個刷牆比賽呢?(選兩名同學給大小不一的兩塊黑板塗色)

生:説出比賽的不公平。

師:(怎麼了?)逼破學生説出他塗的太大了,肯定塗得慢。(什麼太大了?)黑板太大了,(黑板的什麼太大了?)黑板的面太大了,(黑板有好幾個面,<指其它的面>其實你們比賽刷的是兩塊黑板的表面)

板書:表面

生:用完整的語言説一説不公平在哪裏?(我刷的黑板表面比他刷的黑板表面大)

師:比賽不公平,比賽結束。

二、探究新知:

1、探究什麼是“物體表面”的面積

師:同學們,黑板有表面,生活中哪些物體也有表面?

生:找一找,摸一摸,説一説(邊摸邊説:這是什麼什麼的表面,什麼什麼的表面這麼大)

師:出示電視機,鐘錶,彩旗,五角星實物圖,足球實物,貼在黑板上(它們有表面嗎)讓學生指一指他們的表面。(明確:物體都有表面,有的物體的面是平的,有的物體的面是曲的,例如:球或筆)

生:比一比幾個物體表面的大小,説一説大小關係(明確:物體的表面是有大小的)

板書:大小

師:我們把物體表面的大小給它起個名字叫———面積

板書:面積。(板書)

生:與教師一起邊摸邊説:這是什麼什麼表面的面積,並進行比較。

2、探究什麼是“封閉圖形”的面積

師:物體的表面有面積,哪裏還有面積呢?出示封閉圖形(貼在黑板上)長方形,三角形,圓,五角星以及不規則的樹葉形。它們有面積嗎,

塗一塗這些圖形的面積。

課件:出示一個非封閉圖形

師:這個圖形有面積嗎,你能塗出這個圖形的面嗎?

明確:這個圖形沒有具體的面,也就沒有面積可言了。(或它的面積無法確定)

師:這個圖形與其它的圖形有什麼不同呢?

生:討論,明確:封閉圖形有面積,而非封閉圖形沒有面積。

補充板書:封閉圖形

小結:什麼是面積?

3、探究面積與周長的區別:塗一塗,描一描,比一比,連一連

(完成練習紙與課件中的習題)

4、探究比較面積大小的方法

(1)A牆面積大B牆面積大,怎麼知道的。——觀察比較

(2)比較兩張大小差不多的長方形紙的面積,並説説是怎麼比的。———重疊比較

(3)比較通過觀察比較不出的物體面積,或無法重疊的物體的面積。

小遊戲:引出測量法比較物體表面或封閉圖形的面積需用統一的標準測量。

(4)比較大的物體的表面,又該如何比較它們的面積大小呢?計算面積———計算比較

三、全課總結:

師:同學們這節課你有什麼收穫?

板書設計1:

面積的認識

面積:面的大小

物體的表面或封閉圖形的大小,叫做它們的面積。

周長:線的長度

板書設計2:

面積的認識的表面

或的大小,叫做它們的面積。

三年級數學下冊《面積的認識》教案設計 篇二

一、教學目標

1、結合實例認識面積的含義,能有自選的單位估計和測量圖形的面積,體會統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

2、體會並認識面積單位(釐米2、分米2、米2、千米2、公頃),會進行簡單的面積換算。

3、探索並掌握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公式,能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4、培養和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二、教材分析

第四單元“面積”,第一課要初步建立面積的概念。首先結合四對形狀相同但大小不同的物體或圖形,直觀説明面積的含義。接着讓學生從附頁中剪下一個正方形和一個長方形,比一比它們的面積大小。解決這個問題的挑戰性在於單純依靠觀察難以判斷,要鼓勵學生嘗試尋找其他的比較手段和途徑。教材中提供了三種辦法:剪一剪,拼一拼;用硬幣擺一擺,再數一數;先畫格子,再數一數。不僅體現瞭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其中擺硬幣或畫格子的辦法所藴含的思想,還為後來學習面積的度量埋下了伏筆。

第二課,是讓學生量一量數學書封面的面積有多大。這個活動的目的是讓學生經歷用畫方格數方格的方法測量封面,以及交流各自測量結果的過程,並在對彼此不同的測量結果的質疑與反思中,體會統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在這個基礎上,認識1釐米2的面積單位,並讓學生説一説自己身邊哪些東西的面積大約是1釐米2,使1釐米2這個面積單位變得直觀、具體,看得見,摸得着。學生有了對1釐米2這個面積單位體驗後,讓他們再估一估數學封面的面積大約是多少平方釐米,並用格子紙量一量,檢驗估測得準不準。這樣的活動對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與估測能力是非常必要的。後續教材引導學生認識1分米2與1米2等面積單位的活動,也要經歷與認識1釐米2大體相同的認知過程,特別要體會學習1分米2與1米2這兩個面積單位的必要性,以及獲得它們所示面積大小的具體體驗。因為不同大小的面積單位是根據具體情境或場合加以選擇使用的。

第三課“擺一擺”是探索長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探索活動從估測3個長方形的面積開始,培養估測意識;然後用1釐米2的小正方形放在3個長方形上擺一擺,看需要擺幾行幾列,能夠分別把這些長方形鋪滿,從而獲得每一個長方形的長、寬和麪積的關係數據;把這些數據記錄在表格中,進行觀察、比較,發現長方形面積與乘法的聯繫,從而建立長方形面積的計算公式。這個實驗、探索的過程是學生體驗合情推理、建立數學模型的抽象思維的過程。有了建立長方形面積公式的經驗,經過類比推理,學生就能夠得出正方形面積的計算公式。

第四課“鋪地面”,學習面積單位的換算關係(進率)。教材創設了“鋪地面”的問題情境,探索1分米2與1釐米2的換算關係。先讓學生估計1分米2=100釐米2的換算關係。學生經歷這個過程之後,就可能類似地推出1米=100分米2、1米=10000釐米2等結論。在掌握釐米2、分米2和米2之間的單位換算關係之後,再認識米2、公頃和千米2之間的換算關係,鼓勵學生用自己的方式記憶這些常用的面積單位及其換算關係。例如,1米2=10000釐米2、1公頃=10000米2,這兩個換算關係有相同的進率;1分米2=100釐米2、1米2=100分米2、1千米2=100公頃,這三個換算關係也相同的進率--利用這種形式上的聯繫,也許有助於保持對它們的記憶。

三、重點難點

1、理解面積的含義,感受1釐米2、1分米2、1米2、1公頃、1千米2的實際大小。

2、會用合適的面積單位表示面積的大小。

3、會正確計算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

4、體會統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

5、培養和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6、會應用長、正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四、教學建議

1、要以培養和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為教學重點

2、要讓學生在觀察、比較、測量、操作等實踐活動中發展空間觀念。

3、要重視估測活動的過程,鼓勵估測方法的多樣化。

4、要重視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意識和能力。

三年級數學下冊《面積的認識》教案設計 篇三

教學內容:蘇教版實驗教材三年級(下冊)第74~77頁。

教學目標:

1,認識面積的含義,初步學會比較物體表面和平面圖形面積的大小。

2,在體驗面積含義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分析比較能力,歸納概括能力,在探索平面圖形面積大小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發展空間觀念。

3,在探索學習活動中,培養主動探索和互相合作的意識,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繫,激發學習和探索興趣。

教學重點:認識面積的含義

教學難點:學會比較物體表面和平面圖形的大小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趣引入

師示範,和生一起摸一摸自己的手掌面

同座的兩個同學互相比一比

師生比一比

説説比較的結果

指一指,比較的是哪一部分的大小

二、主動參與,探索新知

1、認識面積的含義。

(1),摸一摸,感受面有大有小。

(學生説,並要求摸一摸)一生説完,大家再摸摸

課本的封面和桌面比較,哪個面大?哪個面小?

誰能邊摸摸面,邊説説它們的大小?

你還能舉出這樣的例子來嗎?(邊摸邊説)

(2)揭示面積含義。

通過剛才的活動,我們發現物體中的面是有大小的在數學裏,我們把黑板面的大小稱為黑板面的面積那黑板面的面積就是指什麼?

課本封面的大小就是封面的什麼?(板書)

你還能舉出面積的例子嗎?

(3)聯繫生活拓展。

舉例説説生活中其他物體面的面積?並比比它們的大小

小組交流。

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認識面積

(4)練習。

a.想想做做第2題

電腦出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地圖。

知道我們南通屬於哪個省麼?

對了,是江蘇省。誰上來找找看?

皖是哪個省的簡稱?(安徽)誰來找?

川呢?

湘呢?分別請生指一指

觀察一下描下來的這個四川省的圖形,用面積説一句話

像這些都是不規則的平面圖形,我們以前還學過哪些平面圖形?

b.在紙上畫一個平面圖形,並塗上顏色表示它的面積。

畫完之後和小組的同學比比看,誰的圖形面積比較大?

用另一種顏色的筆描出圖形的邊線

學生操作。

體會面積和周長的區別

2、比較面積的大小。

你能比較出這兩個圖形面積的大小嗎?(例2)出示

你覺得哪個圖形的面積大一些?

動手試一試,比一比,驗證一下自己的猜想。

看看哪一組能想到不同的方法進行比較。

小組討論。

各小組彙報比較的方法(演示)

師適時點評

3、想想做做第3題

比較這四個圖形,哪個圖形的面積大一些嗎?

先看第一個圖形佔了多少格?第二個呢?第三個呢?

最後一個圖形你是怎麼數的?有什麼好方法向大家介紹?

那麼這四個圖形中哪個圖形的面積最大?

三、拓展應用。

打開書本第75頁,看試一試的第一題,比較下面兩個圖形面積的大小。

小組先討論用什麼方法?然後選擇相應的工具。

全班交流:你是怎麼比的?(根據學生回答,白板演示)

引導反思:根據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方法。

四、課堂延伸

1.比一比兩塊布的面積

2.根據面積大小估算價錢

五.全課

談談你的收穫

教後反思:

孩子們比我預想中的要好,也許是準備比較充分,學生的基礎也不錯,師生配合得比較默契,總體感覺較順利,達到了預設的教學目標,上課很愉快,由衷的喜歡這幫孩子!感覺可以借鑑的地方:

1、組織豐富的數學活動,展現生動的形成過程。我為學生充分的學習材料和探究的時間,通過“摸一摸”、“比一比”、“擺一擺”、“畫一畫”、“數一數”等數學活動,引導學生親身經歷面積意義的產生過程、體驗面積單位統一的必要性。面積意義分兩個層次:物體表面的面積和封閉圖形的面積,這兩個層次重在讓學生在體驗中建構面積的意義。我對“物體表面”做了較為深入的挖掘:不但出現平面、還有曲面,這樣學生對錶面的認識才較為全面。在封閉圖形的面積形成中重點抓住面積的表象的建立,通過“畫一畫”活動真切體驗到面積是一整片,是有大小的,並且自然生成周長與面積的比較。但上課時學生對周長和麪積的區別都比較清楚,對比作用不是很明顯。

2、經歷面積的比較過程,發展學生解決問題的策略。我認為學生空間觀念的培養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須以學生自己的體驗和知覺為基礎,特別需要學生在數學活動中體驗和感悟。課堂中學生在經歷面積的形成過程中,逐漸積累豐富的表象,尤其是“估一估”“比一比”、“擺一擺”等活動,使發展空間觀念的目標落到實處。整堂課以比較長方形和正方形面積大小為主線,滲透各種比較面積的方法。學生在探索過程中,通過交流、比較、解決問題過程中不同的策略,從中學到不同的比較策略,分享解決問題的經驗。學生在分工操作、比較、彙報、交流中,經歷“做數學”的過程,學生的體驗感悟才比較深刻。

雖然在操作材料上動了些腦筋,但是學生操作起來還是要花不少時間,如何再進一步節省時間,使討論更充分有效,值得進一步思考。

三年級數學下冊《面積的認識》教案設計 篇四

【教學內容】

北師大版三年級下冊第四單元《面積的認識》第一課時的內容(P39-41)。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1、結合具體的事物和畫圖等活動,通過觀察、操作等活動認識面積的含義。

2、通過觀察、操作、比較等方法比較兩個圖形面積的大小,體驗比較策略的多樣性。

3、在活動中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分析綜合能力、與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並促進空間觀念的發展。

過程與方法目標:

1、通過摸一摸、比一比、塗一塗、説一説等一系列的探究活動,認識面積的含義。

2、通過觀察、數格子、重疊等方法比較面積的大小。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在解決問題中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繫,體會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從而進一步感受學習數學的價值。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結合具體的事物和畫圖活動,認識面積的含義。

教學難點:能夠選擇較好的方法比較兩個圖形面積的大小。

【教學流程】

一、引入新課,整體感知

1、師:同學們,從今天這節課開始,我們學習第五單元“面積”(板書)

師:你們曾經聽説過面積嗎?(生交流)

2、師:真不錯,你們已經知道了這麼多關於面積的知識,那麼,你們能説説究竟“什麼是面積”嗎?(補充課題,生交流)

3、師:真好,大家能説出自己對面積的理解,可是説得是否準確、嚴謹呢?究竟什麼是面積,課本上智慧老人説得清清楚楚,你們能不用老師講,自己看書就能把它搞明白嗎?(生看書)

4、師:好,看書以後,現在知道什麼是面積嗎?

生:物體表面或封閉圖形的大小,就是它們的面積(師板書,生齊讀)

師:不錯,書中智慧老人就是這樣説的,可是,這句話有點長,究竟是什麼意思呢?我還是不太懂,誰能把這句話分開,變成兩句話,是哪兩句話?

生:物體表面的大小,就是它的面積;

封閉圖形的大小,就是它的面積。(呈現PPT)

二、感知物體表面的大小

1、師:我們先來看第一句話:物體表面的大小,就是它的面積。誰能説説自己對這句話的理解?

(生交流。)

2、師:物體就是一個東西,比如這是一本數學書,這個面叫封面,大家摸一摸,課本封面的大小,就是封面的面積。那除了課本你們還能舉出其它的例子嗎?

生交流:(1)課桌表面的大小,就是課桌的面積。

(2)黑板表面的大小,就是黑板的面積。

(3)屏幕表面的大小,就是屏幕的面積。

(4)操場表面的大小,就是操場的面積。

。.。.。.。

3、師:好了,同學們舉出了好多例子來説明面積。那老師也來説説我的理解,好不好?我説:黑板的面積很大。你們説黑板的面積很大嗎?(生交流:教室的面積比它大,我們學校的面積比教室的面積大,安慶市的面積比學校的面積大,安徽省的面積比安慶市的面積大,全國的面積比安徽省的面積大。.。.。.)

師:那麼黑板的面積很小嗎?(生交流)

師:現在我們知道了面積大,還有更大的,面積小,還有更小的。誰的面積大,誰的面積小,實際上是幾個面積相比較的結果。

4、師:好,剛才學了這麼多,我來出個題目考考大家,好不好?

(1)師演示,首先和一位學生掌心相對,你們能用面積説一句話嗎?(生交流)

然後,師自己雙手合併,能用面積説一句話嗎?

(2)(師拿出一本書)你們看,這本書的表面是指哪兒呢?誰上來指指看。(生演示)誰能用面積來説一句話呢?(生交流)

三、感知封閉圖形的大小

1、師:好,剛才我們理解了第一句話,“物體表面的大小,就是它的面積”。現在來看,第二句話“封閉圖形的大小,就是它的面積”。(ppt出示)説到圖形,你們會畫圖形嗎?請大家在紙上隨意畫三個圖形。(請三位同學上黑板畫)

(1)師:我想問一問,你們畫的圖形的形狀都是一樣的嗎?那它們的大小是一樣的嗎?把你畫的最大的圖形找出來,與同桌最大的圖形比較一下,看誰的更大?把你最小的圖形,與同桌最小的圖形比較一下,看誰的圖形更小?

(2)師:説這個圖形比較大,實際就是説這個圖形的什麼比較大呢?那黑板上哪個圖形的面積最大?哪個圖形的面積最小?

師:(指着一個圖形)這個圖形的面積,就是指哪一部分的大小?(學生上黑板摸一摸)

(3)師:這裏面積的大小是指線的長度嗎?(討論,交流)

(4)師:(選一幅圖,擦去一條線)這幅圖的面積是指哪部分呢?(請學生上黑板,指一指。討論交流。)

(5)師小結:哦,就像領土一樣,(手指開口處),這個地方究竟歸誰管,咱們無法確定,那也就無法確定領土面積有多大了。是這樣的嗎?那看來説圖形的面積,這個圖形一定要怎麼樣?

2、試一試

師:昨天晚上備這節課的時候,我女兒剪了兩個長方形,分別放在兩個信封裏,讓我今天帶來給大家猜一猜,哪個圖形的面積大?你們能猜出來嗎?

(1)師:(出示信封)猜得出嗎?

(2)師:(露出一部分)現在能猜得出嗎?(學生猜)

師:僅憑圖形一條邊的長度,能判斷出它面積的大小嗎?(不能)也就是露出的部分,沒有封閉,就有各種變化的可能。對嗎?

(3)師:(露出兩條邊)現在你能判斷出誰的面積大了嗎?(生判斷)

四、感知面與線的關係

1師:面其實是由線圍成的。線的變化會引起面積的變化。(出示一個橡皮筋)你們看這條線圍成的圖形的面積是怎樣變化的?

2師:拿出你們手中的線,也能圍成一個面嗎?面積越來越大,越接近於什麼圖形?面積越來越小,兩條線重合成一條線,就沒有面積了。

3師:剛才,我們在圍面的時候,圖形的形狀和大小在發生變化,可是,什麼沒有變?

師小結:周長相等的圖形,面積不一定相等。

五、比較面積的大小

1、師:現在我們知道了,圖形的面積有大有小,那麼我們怎樣比較圖形面積的大小呢?我們先來看幾幅圖形:

(1)師:(出示圖一和圖二)這兩幅圖,誰的面積大?(小結板書:觀察法)

(2)師:(出示陰影三角形和長方形)哪幅圖的陰影部分面積大?

(再出示陰影三角形和正方形)哪幅圖的陰影部分面積大?(小結板書:分析法)

(3)師:(出示圖二和圖三)哪個圖形的面積大?(小結板書:重疊法)

(4)師: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淘氣和笑笑在比較圖形面積大小時遇到了什麼困難?(出示PPT)這兩個圖形的面積大小,你能一眼看出來嗎?怎麼辦,淘氣想了一個辦法,他説量出每邊的長度,再加起來就能比較了。大家看,他的辦法行不行?對了,笑笑也是這樣想的:淘氣比的是周長,不是面積。

師:那麼,你有好辦法來比較這兩個圖形的面積大小嗎?我們看看奇思是怎樣比較的?(出示PPT)他用的是剪拼法,先剪一剪,再拼一拼。我們來試試看,現在知道誰的面積大嗎?你知道正方形的面積比長方形的面積大多少嗎?

師:接下來,我們看看妙想是怎樣比較的?她用小正方形來擺一擺,現在你知道正方形比長方形大多少了嗎?(生交流)

2、師:你們看,我們現在不僅知道誰的面積大,還知道面積大多少。下面這個信封裏也有兩個帶着小方格的圖形,我拿出一個給你們看,這個圖形的面積有多大?(12個方格那麼大),另一幅圖,藏在信封裏,不過我知道它有4個方格那麼大。這兩個圖形,誰的面積大,相差多少呢?(生討論,交流。)

六、總結全課

師:我們運用小方格來比較圖形面積的大小,必須要注意什麼?(小方格要一樣大)對了,這就是我們下節課學習“面積單位”時要運用到的知識。今天這節課就學到這裏,請同學們在課後思考和預習:為什麼要有面積單位?常用的面積單位有哪些?分別有多大?下課。

板書: 什麼是面積

物體的表面或封閉圖形的大小,就是它們的面積。

三年級數學下冊《面積的認識》教案設計 篇五

教學目標:

1、在觀察、交流、操作等活動中,經歷認識圓柱和圓柱側面展開圖的過程。

2、認識圓柱和圓柱側面展開圖,會計算圓柱的側面積。

3、積極參與學習活動,願意與他人交流自己的想法,獲得學習的愉快體驗。

課前準備:

1、老師準備一個帶商標紙的茶葉桶、剪刀、小黑板或課件。

2、學生每人準備一個圓柱體實物、剪刀、線繩等。

教學設計:

一、創設情境導入

1、謎語導入引出圓柱。上下一樣粗,放倒一推骨碌碌。(板書:圓柱)

2、(課件出示書中的情境圖)師:上面哪些物體的形狀是圓柱?(指名説)

3、拿出你準備的圓柱形物品,舉起來,大家互相檢查,看看你們準備的都是圓柱嗎?(教師也要認真觀察及時發現不符的,如果有讓學生説説為什麼?)生活中,還有哪些物體的形狀是圓柱?(指名説)預設:鐵皮水桶、煙囱

二、體驗探究

1、認識圓柱

拿起你的圓柱,仔細觀察,你發現了:圓柱有多少個面?再用手摸一摸,這些面有什麼特點?也可以在桌上輕輕地滾一滾。

(1) 學生觀察,並用手摸表面、滾一滾。

(2) 集體交流。好了,放好你的圓柱。你觀察到圓柱有哪些特徵?(指名説)

預設:

1、我發現了圓柱有三個面。(師:用手指一指都有哪三個面)

2、我發現了圓柱的的上下兩個面是完全相同的兩個圓。(師:同意嗎?那你們怎麼知道這兩個圓完全相同呢?有沒有辦法驗證一下?(指名説)教師總結:圓柱的上下兩個面叫做圓柱的底面,它們是完全相同的兩個圓。(並板書:2個底面 相等)

3、我發現了圓柱還有一個面,(師:這個面有什麼特點?和上下兩個底面有什麼不一樣?)教師在學生髮言的基礎上總結:圓柱的這個曲面,叫做側面。(並板書:曲面)

4、剛才大家觀察的非常認真,那我們回憶一下長方體和正方體都有(高),那圓柱有高嗎?(有)誰來用手指一指或者用語言描述一下什麼是圓柱的高?(指名説)

那你們認為一個圓柱有多少條高?(無數條)而且它們的長度怎麼能樣?(相等)

國小三年級下冊數學《面積》知識點 篇六

1、物體的表面或封閉圖形的大小,就是他們的面積。

2、比較兩個圖形面積的大小,要用統一的面積單位來測量。

3、常用的面積單位有平方釐米(cm2),平方分米(dm2)、平方米(m2)。

4、邊長1釐米的正方形面積是1平方釐米。

5、邊長1分米的正方形面積是1平方分米。

6、邊長1米的正方形面積是1平方米。

7、邊長100米的正方形面積是1公頃(10000平方米)。

8、邊長1千米(1000米)的正方形面積是1平方千米。

9、測量土地的面積時,常常要用到更大的面積單位:公頃、平方千米。

平方千米公頃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釐米

10、長方形的面積=長×寬長=面積÷寬寬=面積÷長

11、正方形的面積=邊長×邊長

12、長方形的周長=(長+寬)×2寬=周長÷2-長長=周長÷2-寬

13、正方形的周長=邊長×4

14、正方形的邊長=周長÷4

15、相鄰的兩個常用的長度單位間的進率是10。

16、相鄰的兩個常用的面積單位間的進率是100。

17、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1平方分米=100平方釐米;

1公頃=10000平方米;1平方千米=100公頃(公頃、平方千米這兩個土地面積單位間的進率是100。)

注:面積和周長是不能相比較的;分清楚什麼時候填長度單位,什麼時候填面積單位,填土地面積單位時,比較小的土地面積(如:公園、體育場館、超市、果園、廣場)等一般情況下填公頃;(城市的佔地、國家的面積、江河湖海的面積)等一般情況下填平方千米。

面積相等的兩個圖形,周長不一定相等。

注意:

周長相等的兩個圖形,面積不一定相等。

三年級數學下冊《面積的認識》教案設計 篇七

學習目標:

1.結合實例使學生初步認識面、面積的含義,能用正方形作單位表徵簡單圖形的面積。

2.經歷面積與周長的區分,加深

學習重點:結合實例使學生初步認識面積的含義。

學習難點:面積與周長的區分

學習準備:學具(方格紙、圓片、正方形、三角形、小印章等)課件。

學習過程:預設

一、激情導課

本節課我們學習與“面”有關的知識

二、民主導學

1.任務一:初步認識面

(1)摸一模,認識面。請學生用手摸一摸數學書封面,再摸一摸課桌的桌面。

通過更豐富的素材,積累比較面的的經驗。教師請學生觀察教室中黑板面和國旗的表面,

(2)找找自己身上的面,比比臉面與桌面的不同。

(3)認識曲面(蘋果、乒乓球)

2、任務二:認識面積大家來進行塗色比賽。請一名同學上台來塗,其他同學在自己的座位完成塗色任務,最快塗完的獲勝。

2.探討比賽規則是否公平,知道“面積”的概念。

)結合實例認識面積。

教師舉例説明:黑板表面的大小就是黑板面的面積;國旗表面的大小,就是……(板書課題:認識面積。)

2.學生舉例説明物體表面的面積。

(1)動作、語言相結合,説明身邊物體的面積。

請學生邊摸邊説,什麼是數學書封面的面積,什麼是課桌面的面積……

(2)通過想象,舉例説明其他物體表面的面積。

請學生結合生活中經常見到的物體,邊想象邊説一説它們的面積。

3.用豐富的實例,進一步完善對面積的認識。

(1)摸摸字典的封面和側面,説一説哪一個面的面積比較小。

4、周長與面積的區別

5、將數學書按不同位置擺放,説一説封面面積的大小是否有變化。

三、檢測導結

完成第62頁做一做。

交流時,讓學生不但説明自己所填的結果,還要説明自己是怎樣想的。

反思:

在本課教學中我通過組織學生摸一摸老師的手掌面,摸一摸自己的手掌面、數學書的封面,以及觀察黑板的表面等等,用學生自己身邊熟知的事物,藉助於學生的生活經驗,讓學生充分感知”面”,引發新知的生成。

在學生沉浸於生活體驗時,通過塗色比賽的活動,使學生產生認知衝突,在探討比賽規則是否公平的過程中,使學生認識到,這裏所謂的大、小,實際上是説樹葉的面有大有小,進而引出“面積”的概念,為認識面積作好準備。揭示本節課的主題——面積的含義。及時地把生活經驗概括為數學知識,把生活語言提升為數學語言:黑板表面的大小就是黑板面的面積,數學書封面的大小就是數學書封面的面積等。先就具體事物,説明“面積”的意義,為“面積”概念的形成打下感性認識的基礎。

摸身邊物體的表面,觀察桌子、凳子、練習本、文具盒等物體的表面,並且比較兩個面的大小,能加深學生對“物體的表面有大有小,可以比較大小”的認識,鞏固面積概通過完成做一做的練習,使學生體會一個圖形中含有幾個面積單位,它的面積就是幾(個單位),感悟單位的價值。

但反思整節課,還存在許多遺憾和不足的地方:

1、在教學認識物體的某個面時,沒有給學生以充分的時間去多説説各種各樣的物體的面並説説什麼是它們的面積。雖然學生已經知道了課本封面的面積、黑板表面的面積等,但沒有延伸到課堂以外,延伸到實際生活中去。這在一定程度上,沒有很好的拓展學生的思維廣度、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2、學生的小組合作活動組織的還是不夠到位。雖然已經特意明確了活動要求,但由於平時的課堂中缺少訓練,學生在操作過程中仍顯亂糟糟。所以在今後的教學過程中我還要努力培養學生合作與交流的能力,在尊重學生個性發展的前提下,指導學生進行合作交流。讓學生學會與人合作,並能與他人交流思維的過程和結果。

三年級數學下冊《面積的認識》教案設計 篇八

教學目標:

1、經歷觀察、估計、操作等活動,體會感受物體的表面和封閉圖形的大小,理解“面積”的意義。

2、經歷比較兩個圖形大小的過程,體驗比較策略的多樣性。

3、進一步培養學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建立初步的空間觀念,培養主動探索和互相合作的意識。

教學重點:

認識並理解面積的含義

教學難點:

能通過多種手段比較物體表面和封閉圖形面積的大小。

教學準備:

1、各種形狀的物體。(橙子、易拉罐、盒子、杯子等)

2、四人小組活動的長方形、正方形等學具。

3、多媒體課件。

4、作業紙、水彩筆。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同學們,請你們在教室裏找找看,我們教室裏有哪些物體?

這些物體哪裏有面?在彙報時如有可能最好邊摸邊説。

(如:桌面、黑板面、凳面、書本封面、鉛筆盒面、人身上有手掌面、臉面等。)

二、合作探究,感知概念

1、物體表面的大小

(1)小朋友,你們看一看,黑板和大屏幕的面,哪個更大啊?你們再用手摸一摸,凳子的面和數學課本的面哪個更大啊?

學生通過看、摸彙報結果。

教師揭示:通過觀察,我們發現了物體表面是有大小的,通常數學上把物體表面的大小稱作面積。

(2)師:那麼我們來指一指課桌的桌面的面積和數學書封面的面積。

師生一起指(拿出實物進行指)(邊指邊説:數學書封面的大小是數學書封面的面積;課桌桌面的大小就是課桌桌面的面積)同桌相互説一説。

(3)找一找身邊其他物體的表面的大小又是怎樣的,請你摸一摸、比一比它們面積的大小,再告訴你的同桌。

(4)出示一些不規則面的物體(如橙子、易拉罐、盒子、杯子),找找他們的面積(機動,準備刪除)。

2、封閉圖形的大小

師:現在我們來做個小遊戲。老師這兒有幾根鐵絲,誰願意上來圍一圍,圍出自己最喜歡的圖形嗎?(指名請3個學生圍)

師:那麼這幾個圖形有面積嗎?它的面積在哪呢?誰能上來指一指、摸一摸?誰又能想辦法把它的面積搬到黑板上來呢?可以同桌先討論一下。學生彙報、板演。

教師再出示一些圖片,問他們能否找出他們的面積?為什麼有些圖形就沒有面積呢?

師揭示:像這些不封閉的圖形無法確定它的大小,可以無限制地延伸;而這樣封閉的圖形能看出他的大小,才有面積。

揭示:封閉圖形的大小就是面積的大小。

師:你們知道這根鐵絲是這個圖形的什麼嗎?

師:看來周長和麪積還是有區別的,周長指外面一圈,好像是水果的皮;面積是裏面的部分,就好像是裏面的果肉。我們以後在做題目的時候得注意了。

補充練習(機動)

師:這個數學工具認識嗎?(三角板)那麼你能找出它的面積嗎?(板所在的面積)

師:誰還能在這塊三角板上找出其它隱藏着的面積嗎?(空心部分這個封閉圖形的面積)

國小三年級下冊數學《面積》練習題 篇九

一、填空

1、邊長為2釐米的正方形的周長是(    ),面積是(     )。

2、用一條長為10釐米的繩子圍成的長方形的面積可能是(     )

3、4平方分米=(  )平方釐米 

 50000平方米=(  )公頃  

 400釐米=(  )米   

8平方米=(    )平方釐米

25平方米= (     )平方分米 

4平方米=(    )平方分米   

8平方分米=(     )平方釐米 

 600平方釐米=(     )平方分米 

7公頃=(     )平方米

300平方分米=(    )平方釐米   

 6平方千米=(     )公頃

4、用合適的單位填空:

小紅家的樓房面積大約是123(    )  

一張課桌高6(     ) 

一台電視機的屏幕是20(      )

一枚5角硬幣面積大約15(      ) 

 操場的面積約是3600(     )

 一扇門的面積約是2(      ) 

天安門廣場的面積約是40(      )  

上海市的面積大約是6340(        )

5、邊長是(    )分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積是1平方米

6、用12個1平方釐米的小正方形拼成一個長方形,這個長方形的面積是(      )平方釐米。

7、在○裏填上“>”、“<”和“=”。

500平方釐米○60平方分米  

80平方分米○1平方米

4平方米○400公頃            

1平方千米○9000平方米

8、一個正方形,邊長是20釐米,它的周長是(      ),面積是(       )

9、長方形的長是12米,寬是長的一半,這個長方形的周長是(    ),面積是(    )。

10、周長是4分米的正方形,面積是(    )。

11、物體的表面或(    )的大小,就是它們的面積。常用的面積單位有平方米、(    )和(    )。

12、正方形的邊長擴大2倍,它周長擴大(    )倍,面積擴大(    )倍。

二、選擇題。

1、一塊正方形水泥磚邊長是5(    ),面積是25(    )。

 A、釐米   B、平方釐米

 2、邊長1000分米的正方形的面積是1(    )。

A、平方米    B、公頃 C、平方千米

 3、8平方分米+4平方釐米=(    )。

A、84平方分米  B、804平方釐米

4、長度單位的進率是(    ),面積單位的進率是(    )。

A、10    B、100  C、1000

5、一個長方形長增加5釐米,寬減少5釐米,它的周長(    )。

 A、不變 B、增加 C、減少

 6、一個長方形長增加2釐米,寬減少2釐米,它的面積(    )。

 A、不變   B、增加了 C、減少了

三、判斷正誤。(對的畫“√”,錯的畫“×”)

1、100公頃=1平方千米。(     )

2、邊長4釐米的正方形,它的周長和麪積相等。(     )

3、一個長方形,長5分米,寬4分米,它的面積是20分米。(     )

4、面積相等的兩個長方形,它們的周長不一定相等。(     )

5、一個正方形,它的邊長增加2釐米,面積也就增加2平方釐米。(     )

三年級數學下冊《面積的認識》教案設計 篇十

[教材簡析]

這一部分內容屬於課程標準空間與圖形領域中的測量。在學生初步認識了面積的含義,初步學會比較物體表面和平面圖形的大小的基礎上進一步的深化認識。通過學生已有的認知與實際解決問題之間的衝突激發認知的慾望,引出對面積單位平方釐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的認識,建立這些常用面積單位實際大小的表象。能在感知體會中合理運用這些單位進行直接計量。

[教學目標]

① 使學生通過觀察、操作等活動體會建立統一度量單位的重要性,認識常用面積單位平方釐米、平方分米、平方米,並且感知這些單位的實際大小。

② 通過學生身邊的熟悉例子,積累有關面積單位的實際大小的表象,在實際應用中,能迅速提取這些表象作出初步的估計與判斷,培養實際解決問題的能力。

③ 通過引導學生掌握新知的過程讓學生體會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繫,鍛鍊數學的思考能力,發展空間觀念。

[教學準備]

每個學生一套平面圖形,有圓、三角行,長方形,邊長1分米的正方形和一個邊長為6釐米的正方形。

[教學過程]

一、遊戲複習

1、考考眼力

⑴想一想那個平面圖形的面積最大?

課件比較快的演示

(1)一個圓裏面包含一個三角行,三角形裏面包含一個長方形,長方形裏面包含一個正方形。

(2)幾個不同的平面圖形,通過移動,小的都被一個大的 覆蓋住。定格2秒後隱去。猜測哪個圖形的面積比哪個大,怎樣判斷的?

生:只要能説出例如:因為三角形在圓裏面,所以三角形的面積大或者正方形的平面蓋住了其他的圖形,正方形的面積最大等類似的觀察結果就可以。

⑵學生交流出判斷結果後,課件演示確認!

2、找一找,比一比

學生找一找身邊兩個物體上的一個面,用自己的方法比較他們的大小。

生:自由活動,相互演示,師巡視。

[評:本節課是這一個單元的第二教時,要達到教學目標,進行復習是非常有必要的,三年級的孩子還是處於低年齡階段,創設有趣的生動的導入手段是進入良好學習狀態的前提。]

二、設疑導入

1、創設疑問,誘導探究

⑴在學生的自主比較前提下提問底大多少呢?例如課桌面到底有多大,你的橡皮一個面的面積到底有多大嗎?學生知識衝突,有疑問。

⑵追問:想知道你的課桌面到底有多少大,準備怎樣告訴老師?

2、師:要求學生小組討論,用自己的方法告訴我你的課桌面到底有多少大?

生:小組討論用自己的方法去測量課桌面的大小。

估計情況:

①用數學書、文具盒等去比劃,説出有幾本書大小或者幾個文具盒大小。用課件演示靜止畫面:兩種大小不一樣的書(文具盒)在進行測量。

②用尺在量兩條邊的長短。

③用老師為每個孩子準備的大小不一的平面圖形一個一個擺。(故意設置的,但不做提示,以培養學生主動搜尋,解決問題的方法。)

④通過上一堂課的學習,可能會想到畫格子的方法。

3、討論幾種情況:

⑴通過靜止畫面的提示:大小不一樣不能準確表示。

⑵學生可能説到長是多少,寬是多少?師明確要解決的是面的大小,非長寬的長度?

⑶①有可能選長方形或正方行的擺,追問,為什麼不選圓的?

②想:選長方形、正方形都可以,那麼這個桌面的大小就出現兩種情況,有7個長方形大或者8個正方形大, 利用課件演示模擬畫面,加強學生的判斷表象,從而否定。

③在學生的爭論中,會提出大小一樣,才可以比!追問:要讓所有的人都用大小一樣的正方形去測定那麼改怎麼辦?

4、師揭示:為了正確測量或計算面積大小,要用同樣大小的正方形面積作為面積單位去測量。

[評:當學生用不同的物體的面在比較大小後,會發現學生有爭執的意想,此時是學生接受探索新知的最佳時機,給予學生探索學習的機會,鼓勵合作學習,探索新知,針對學生探索的結果,師有目的的引導學生對知識進行篩取,選擇最佳方案,充分體現了學習方法的轉變,學生完全是根據自身需要而進行知識的探究。]

三、動手操作,探索新知

1、認識1平方分米

⑴ 請一個學生選一個你認為比較合適的 ,大家都可以一樣用的'一個平面圖形的大小作為面積單位。估計情況:有可能不同的學生會選擇大小不同的兩個正方形。

⑵學生測量兩個正方形的邊長,討論確定選取邊長為1分米的一個正方形,師明確這是我們大家都統一的一個面積單位,邊長為1分米的正方形面積是1平方分米。

⑶用1平方分米 ,去測量課桌面的大小,告訴老師現在統一的課桌面大小可以怎麼説了。為什麼?

⑷比一比,身上哪個部位的大小比較接近1平方分米。

估計情況:一個手掌心的大小;面頰的大小

看一看教室裏什麼東西的面大小接近1平方分米

⑸用1平方分米測量你身邊的物體一個面大小。

學生操作活動,師蒐集學生活動信息,以便進入下一個學習環節。

[評:有效的操作,合理的指導,清晰的展示知識點。]

過渡:蒐集到有學生用1平方分米測量文具盒的面或者橡皮的一個面,或者沒有孩子去測量較小的面的面積,提問:A為什麼不去測量較小面的面積大小;B你覺得用1平方分米這個面積單位去測量橡皮的一個面的面積合理嗎?你想怎麼辦?引導學生考慮要用到一個比1平方分米小的面積單位。

([評:根據實際的需要產生探索新的知識的慾望]

2、認識1平方釐米

⑴嘗試作出1平方釐米的這個面積單位的大小 ?你想怎麼樣做?

生:從邊長是1分米的正方形面積為1平方分米,可以知道邊長師1釐米的正方形的面積單位是1平方釐米。

每個學生自己在紙片上畫一個邊長是1釐米的正方形,剪下來!

⑵ 剪的那個正方形的面積有多大?(1平方釐米)每個孩子用紅色塗一塗。加強感知。明確1平方釐米是一個比較小的面積單位。

⑶找一找身邊大小和1平方釐米的物體表面,學生邊敍説邊用1平方釐米去比劃,再次加深這個面積單位的表象,強化1平方釐米的感知。

估計情況:一個手指甲蓋的大小;一個電源按鈕的大小;

⑷想:下面的兩個長方形都是有1平方釐米的小正方形拼成的,他們的面積各是多少平方釐米?

⑸用1平方釐米這個面積單位去測量身邊物體的一個面的面積大小。

[評: 通過畫一畫,剪一剪不僅能是每個孩子體會到知識的遷移是掌握新知識的一個好方法,體現了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更是體現了做數學這個先進的教學理念。新的知識直接指導運用於生活,使數學與生活緊密結合。]

3、認識1平方米

⑴ 猜想:還可能有其他的面積單位嗎?是哪一個?為什麼這樣想?

⑵ 回答要點比較小的物體表面面積大小用1平方釐米,那麼大的面積應該有大的面積單位去測量,1平方米!⑶也請做一個1平方米麪積單位。學生的回答肯定是不行,太大了,作不了的!追問:到底有多大呢?

⑷生:邊長是1米的正方形面積是1平方米。比劃1平方米的大小。

⑸出示1平方米大小的一張紙,展示給學生看,放在地上讓學生站一站,看能站幾個人?追問1平方分米能站人嗎?加深兩者之間的感觀區別。

⑹用1平方米這個面積單位估計教室裏物體表面面積的大小。注意合理選擇測量的對象。如黑板,地面,窗户

[評:數學學習的過程是簡單的個體受動的過程,更是一個主體對自己感興趣的且是現實的主題的探索與發現過程,這種過程是探究與發現的過程,是孩子們自己的觀察、思考、討論、嘗試,建構的過程,再次基礎上的新知識的產生是潤物洗無聲的,是豐滿的!在這個環節中1平方分米的實際大小是老師提供,學生根據實際選擇的,1平方釐米是自己做出來的,1平方米是學生在上兩個知識的基礎上猜想後得到驗證得到的,體現瞭解決問題的層次性與策略性。]

四、鞏固練習

1、在上面一個層次的練習上,師要求學生回答教室裏其它物體表面面積的大小應該選擇哪一個面積單位比較合理,為什麼?

2、想想做做2,P81頁

⑴提示:哪位同學想提醒大家點什麼?(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培養良好的審題能力。)提示要點:第一個是封面的長,應該些長度單位,今天學的是面積單位。

⑵ 你是怎樣解決信封的面積大約是200( )這個問題的?學生能多方面的表述自己的解題策略。例如:填寫200平方米是不可能的,200平方分米也是不可能的,只有200平方釐米或許還有其他的策略。

3、填空題:

1、常用的面積單位有( )

2、邊長是1分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積是1( )。

3、數學課本的封面大約是2( )。

4、一條手帕的面積大約是4( )。

5、教室地面大約是40( )。

6、小明的身高比小華多5()。

[評:練習的設計體現了知識的運用,使學生感知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繫。,民主化的提問不僅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思想,也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手段,開放性的交流體現了尊重學生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

五、全課總結

1、通過今天的學習,同學們有哪些收穫?

2、同學們是怎麼學到這些知識的?

[評:非為總結而總結,必須提供學生一個反思學習方法與學習的過程的時機,為學生的發展性學習奠定基礎]

[總評:國小生的認知特點是由感性認識逐步上升到理性認識的,在教學中鼓勵學生主動參與,動手實踐,調動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把學生推到主體的位置,解決了數學知識的抽象性與國小生思維形象性之間的矛盾。本課注重揭示和呈現矛盾,巧設懸念,以激趣為基點,層層深入,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慾望,使學生在實踐與思考中不斷地碰撞出創造思維的火花。在知識點的呈現次序上先組織認識1平方釐米,在認識1平方分米和1平方米時,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遷移和推導的形成來認識1平方分米和1平方米大小表象,在相互的比較中強化對知識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