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感范文站

位置:首页 > 论文 > 论文精选

大学语文论文3000字(实用(多篇)

大学语文论文3000字(实用(多篇)

在日常学习和工作生活中,大家都写过论文吧,论文是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那要怎么写好论文呢?这次漂亮的小编为您带来了大学语文论文3000字范文(实用(精选7篇),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学生语文论文 篇一

(一)必要性

人生观是指对于人生的总体看法,也是指对于生存的价值和意义的看法。人生观是由世界观决定的。人生观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级产生的意识形态,是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的产物。人生观受人们自己生活经历和经验的影响。大学是我国未来人才的培养基地,大学生人生观影响着社会的发展。作为大学的一门必修课程,大学语文不仅仅是教学工具,也是学生素质培养和人格培养的教育课程,对学生人生观的培养有着巨大的作用。正确的人生观能够帮助学生了解人生的意义,进而获得成功。

(二)可行性

一方面,现在的世界发展迅速、发展多元化,一些不健康的思想侵蚀着大学生,在这种背景下,一些大学生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甚至有一部分大学生已经没有了梦想和目标。大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优秀课文,它们深刻地反映了历史和社会的发展,体现了积极向上的思想。学学语文,可以提高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树立远大的梦想,进而培养出正确的人生观。另一方面,大学时期正处于人生观不断形成的时期,大学生对于任何事物都充满好奇,同时对事情的对错有一定的辨别能力。大学语文的课文都是中外古今的历史名篇,蕴含着丰富的知识和伟大的民族精神,这些精神对培养大学生的人生观具有积极作用。

二、从教学内容培养大学生的人生观

诗人叶芝有一句名言,“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大学语文教学对于大学生人生观的培养不是单纯地给学生注入一些思想,而是给予学生一些启迪和教导。大学的语文教育是让大学生不知不觉地受到启发,潜移默化地领悟一些精神。最好的教育方式就是润物细无声,而最好的教学方法离不开教学内容。因此,教学内容一定要有利于大学生人生观的培养。

(一)详细地介绍作者

在国中和高中的语文教学中,遇到作者的问题,通常是简单地介绍一下作者的基本情况,无非是姓名,出生年月,称号和代表作等,学生对于作者的了解非常少。实际上,在很多大学语文的课题教学中,常常忽略教学的对象大学生,对于作者也只是粗略地介绍,这样的教学方法不能够适应新时代大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渴求。同时,大学语文的课文都是精挑细选的,每一篇都有着强大的教育意义和哲理。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对作者进行详细的介绍,交代出写作的背景和作者的生平,不仅仅能够让学生对课文了解得更加通透,还能够激发学生对于作者的兴趣,而这些作者的人格魅力对于大学生人生观和世界观都有着不同的影响,能够加深学生对于人生观的思考,构建正确的人生观。比如,在学习《史记•刺客列传》(节选)的时候,学生不仅能够学习这些被后世人们称为“侠”的感情与恩义,即忠于所托、其言必信、其行必果、轻生死、忘安危的精神,也能够了解作者司马迁的人生经历,他一生坎坷,遭遇不幸,但是始终坚定信念,忍受侮辱,背负重担,发奋图强,写出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千古著作。他不仅仅留给后世一部历史著作,也给后世留下了坚忍的精神。在大学的校园里,有一些穷苦人家的学生,他们感到自卑,容易自暴自弃,沉湎于游戏,不思进取,老师在教学的时候可以借此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让他们明白自己的遭遇不过是小小的困难而已。像这样的作者还有很多,比如,屈原,苏轼等,每个作者的人生经历都是一部很好的人生观的教材。

(二)挖掘文章的意义

语文教育学家于漪对语文的人文性做过总结:学习语文就是学习如何做人。语文教材中的文章,尤其是一些古典的文章,是古人智慧的结晶,对当代大学生的人生观的形成有着很大的意义。在如今高速发展的时代,大学生的人生观受到一些外来因素的影响,而那些经典的文章中蕴含着的精神和意义有利于大学生正确人生观的培养。文学史上一些大家都遭遇过不幸,但是最后他们都战胜了困难,成为了文学史上的一颗明珠。比如,屈原的故事可以用来教育学生勇于面对困难和挫折。还有在学习《项羽本纪》的时候,学习项羽勇猛的精神,同时也通过学清照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难”知道不能简单地以成功和失败来论英雄。

三、通过教学方式培养大学生的人生观

大学语文是培养大学生人生观的一个重要途径,大学语文的教学方法也要被注重起来,这也会对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产生影响。

(一)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在学习的过程中,每当学习一个单元之后,教师应该对学过的内容进行总结。大学生不同于初高中的学生,他们对社会接触比较多,了解的知识比较多,对于一些事情有着自己的想法,教师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人生观,应该在这个阶段的教学过程中抽出一段时间,和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来了解学生的想法,给学生发言的机会,让学生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学生们通过自己的知识和经历表达出来的观点正好能够反映出学生的人生观,教师可以乘机知道学生的人生观,发现思想偏激的学生可以及时地对其进行教育与引导。这也可以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胆识。同时,可以通过学生之间的发言和辩论,扩大思想的影响,有利于学生正确人生观的培养。

(二)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

在科技发达的时代,语文教学应该与时俱进,充分发挥出多媒体的作用。利用多媒体进行语文教学,可以增加学生对知识和观点的直观感受,也可以播放一些视频和音频,增加课堂的活跃性,减少课堂的枯燥性。还可以给学生推荐一些学习资料。

(三)鼓励学生主动表达

在大学语文的教学中,可以通过鼓励大学生表达来锻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的能力。第一,课前演讲。教师可以在每节上课的前五分钟,安排学生进行演讲,来阐述自己对于人生观的观点和看法。表达的方式不限,可以是一首歌曲,也可以是一首诗,或是一段话。学生和教师再根据学生表达的内容做出评价和讨论。这样可以在不知不觉中增加学生对人生观的了解,促进正确人生观的建立。第二,集体讨论。教师在课堂上,可以进行一些专题讨论,教师给出一些事例,让学生表达自己的看法,提高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第三,分组辩论。如果说集体讨论可以增加学生思想的宽度,辩论就可以增加学生对于事情具有双面性质的认知,来提高学生对于人生的认识。

四、结语

综上所述,大学语文教学是大学生培养正确人生观的一个重要途径,人生观的培养对于大学生来说是非常关键的。在大学语文的教学中,可以通过加强对教学内容的挖掘和对作者的介绍来增强对大学生正确人生观的培养。也可以通过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利用多媒体,增强学生的表达能力来培养学生的人生观。

大学语文论文1100字 篇二

非常感谢单位领导给我这次外出学习的机会。培训时间虽然很短,但通过三天的培训,让我从中学到的知识的确让我受益匪浅,感触颇多。让我有机会全面系统的接触认识一个全新的领域——医疗器械风险管理和相关的质量体系,在很大程度上开拓了我的眼界,增强了自己的业务能力,认清了自身的不足,明确了自己今后的学习发展方向,为今后的学习和业务技能培训奠定了基础。现将外出培训学习所学总结如下:

一、思想上认识到风险管理对企业的重要性:

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存在于随机状态中,在项目的各个阶段都存在风险。绝对零风险的产品是不存在的。而我们医疗器械是与人的生命安全密切相关的特殊产品,医疗器械的风险将可能引发对人体的伤害直至死亡的损害,或对社会财产和环境造成损害!而我们采取积极的风险管理方式,将风险控制在可接受水平,可以规避、转移风险或缓解风险带来的不利影响,可以使医疗器械更加安全有效,实现造福人类的宗旨!

二、对医疗器械风险管理和《YY/T0316 idt ISO14971》标准有了概括性的认识:

医疗器械风险管理活动一般包括风险分析,风险评价,风险控制,综合剩余风险的可接受性评价,生产和生产后信息五个过程(共13个步骤)。风险分析是指“系统运用可获得资料,判定危害并估计风险”,风险分析过程包括医疗器械预期用途和安全性有关的特征的判定,危害判定和估计每个危害处境的风险三项活动。风险管理活动最基础的活动,只有完成了风险分析工作,才能开展风险管理的其他工作。风险评价是“将估计的风险和给定的风险准则进行比较,以决定风险可接受性的过程”。

风险分析的结果是判定每个危害处境的风险并确定了每个危害处境的风险水平。风险评价的任务是判断这些风险是否达到可接受水平,解决风险能不能接受的问题。风险控制是风险管理活动的第三部,主要是通过“方案分析”,“风险控制措施的实施”,“剩余风险评价”,“风险、收益分析”,“由风险控制措施产生的风险”,“风险控制的完整性”这六步将已判断的风险降低到可以接受的水平。

在所有的风险控制措施已实施并验证后,制造商必须反悔和考虑单个剩余风险的综合影响,即进行综合剩余风险评价,并在可以接受的情况下形成风险管理报告,完成风险管理过程的评审。在完成以上活动的情况下才可以开展医疗器械的商业销售放行行为。但风险管理并未停止,制造商还应建立一个系统以便收集和评审医疗器械在生产和生产后阶段中的信息,对医疗器械的整个生命周期进行风险监视以防止出现新的危害和风险。对于一些“不可抗拒”因素的风险只能选择接受,但应有相应的风险事故发生后期的处置措施。

三、反思、借鉴与变新

这一次风险管理课程的培训,让我对医疗器械风险管理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但是在学习过程中,自己也意识到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上自己在这方面欠缺的还比较多,很多知识自己一时还无法完全理解透彻,这就需要自己在以后的工作生活中不断去学习去思考。

大学生语文论文 篇三

出生在渔船上的文学少年

1941年12月,太阳刚刚升起之时,喻旭初出生在江苏溧阳的一条渔船上。他的父亲只读了4年国小,母亲则是文盲。1959年,喻旭初考入江苏教育学院中文系,成了家中唯一的大学生。学生时代起,他就养成了读书的习惯,喜爱普希金、拜伦、海涅、泰戈尔的诗和俄罗斯、法国小说。

1963年大学毕业后,喻旭初被分配到南京十中 (今天的“金陵中学”)教国中语文。在这里,他刻苦钻研教学,经验不断丰富,水平也不断提高。

1976年,喻旭初开始担任南京金陵中学的语文教研组长,在这一岗位上,他一干就是25年,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到2003年,他先后在校内开设公开课数十次,接待了大批来自各地的语文教师,传授自己的教学心得,受到广泛好评。南京市电教馆还专门为他拍摄了8集“语文教学艺术讲座”的教学录像。

2004年,他送走了自己所带的最后一届高中毕业生,正式退休了。但他并没有停止语文教学的脚步,2005年开始,他除了开设系统的“人文”选修课,还经常指导青年教师讲课。2008年,金陵中学开设了国际部,他负责教授高三亚大班的中文课,系统讲授中国传统文化。直到今天,他依然继续坚持工作在教学第一线。

“少一些枯燥的灌输”

对于教育,特别是中学语文教育,喻旭初有着自己独特的认识和理念。早在1989年,他就在全国语文教学界提出了语文教学的人学观,主张人的发展是教育的主题,反对片面追求升学率,主张对学生“少一些枯燥的灌输,多一些人性的光辉”。

2008年,他批评教育界的浮躁,率先提出“教育是公益事业,是非功利的,是富有理想的,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对社会有用的公民”。他努力探索在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之间寻求平衡点,力求体现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在坚持抓基础、抓习惯、抓方法的同时,喻旭初非常重视感情熏陶。他上课很投入,带着感情进课堂,带着感情教课文,在讨论问题中与学生作感情交流,在感情交流中深入理解课文。他既是学生的老师,又是学生的朋友。

每年教师节和新年前夕,喻旭初都会收到许多来信或贺卡。上面写着“感谢老师既教了我语文,又教了我怎样做人”,“您的正直和认真令我感动,我永远不会忘记您!”,“愿老师这轮初升的太阳永远灿烂!”等饱含师生深情的话。

为教育付出辛劳是美丽的

教学之余,喻旭初始终以饱满的热情活跃在语文教学研究的舞台上。

上世纪90年代初,他在担任南京市青年教师语文研究会会长时,主持了市首届青年教师好课评比,为培养青年教师、促进语文教学改革作出了努力。1994年当选为市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会长后,他连续多年组织全市中学语文论文评选和市级公开课,为推动语文课堂教学的改革和理论研究的深入贡献力量。

2002年,他代表江苏省叶圣陶研究会,在全国叶圣陶研究会上作了题为《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叶圣陶德育思想初探》的发言,文稿荣获全国一等奖,并被刊登在 《光明日报》上。2007年,他当选为江苏省叶圣陶研究会副会长。2009年5月,在江苏省叶圣陶研究会年会上,他又作了《教育必须去浮躁、走正道——纪念叶圣陶诞生115周年》的发言。

不久前,在校方大力支持下,民进南京市委会教育委员会和民进金陵中学支部举办了喻旭初老师从教45周年教育研讨会。

会上,大家对喻旭初的教研成果作了充分的肯定和积极的评价。他深情地说:“如今,我年龄大了,精力不如以前了,尽管如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对教育的热情不减,对母语的热爱不减,对教育的探索不减。我总是这么想:为教育付出辛劳是美丽的,与学生在一起是年轻的,看到青少年成长是幸福的。”

这就是喻旭初,一位语文教学征程中不懈的跋涉者。

大学语文论文2300字 篇四

摘要:大学语文的理想模式应该是“人文-审美-工具”的三位一体,其中人文性是第一位的和根基性的。提升大学语文教育中人文素养培养的力度,进而培养出人格完满的、全面发展的人,是这门课程所应承担的重要任务。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中处处闪烁着人性的光辉,激活经典文本中的人文性和审美性,有助于学生形成健康高尚人格和健全心性。

关键词:大学语文;人文性;人文素养;经典文本

引言

一、实用主义和虚无主义的思潮

著名学者钱理群说:“我觉得我们中国的大学弥漫着两种可怕的思潮:实用主义和虚无主义的思潮所谓实用主义就是完全被个人利益所驱使,有用就干,无用不干。因此必然也走向虚无主义,就是除了时尚和利益之外一切都不可信,一切都不可靠,一切都可以放弃抛弃。实用主义和虚无主义就导致了大学的两个结果:一个是知识的实用化,一切与实用无关的知识都被大学所拒绝,既被大学里的老师所拒绝,也被大学里的学生所拒绝;二是精神的无操守,拒绝一切精神的追求和坚守。”浮躁的世风扰乱了大学校园的平静,也搅乱了教师授业和学生求学的定心。联系到大学语文,它原本就是一门公共类的文化素质课程,专职教授这门课程的教师很难做出科研成果,在核心刊物上发表文章也非常不易。加之国家这方面的科研立项很少,教师没有项目可作,评职称也就特别困难,从而使得这门课程以及讲授课程的教师越来越处于边缘化的境地,导致不少大学语文教师自己也对教授这门课程失去信心。表现在教学实践上,不能将主要精力放在教学当中,不去研究学生的心理,不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进行有效教学,不能发挥课程应有的对学生的精神净化和陶冶作用,导致学生人文素养的缺乏。从学生角度来说,在经典解构、传统话语边缘化、商业文化所带来的多元文化语境中,大学生很容易产生浮躁和虚无的情绪。而且,随着社会就业压力的增大,也使他们产生了急功近利的心态,寄希望学业上的短期速成。“他们希望全面提升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又不愿意付出切实的努力;他们渴望自我塑造和自我实现,但是又缺乏应有的学习能力。”[2]若这时教师没有给予及时的引导,很容易导致起码的价值观的错位和人文素养的欠缺,从而变成机械的人、自利的人。

大学生人文素养的缺失还与社会及高校中存在的“专业崇拜”现象有关,近些年来,各高校为了提高就业率,特别重视对学生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培养,以适应社会的需要,这无疑是必要的,但实际的更多情形是由此而忽视、轻视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中国的教育培养的不是人,而是专业工具。如果这种专业万能的信念,创造了种种‘热门专业’的神话,严重扭曲了大学的精神,甚至在学生的实际生活中也误事。”[3]许多大学生迫于就业压力,在校期间忙于本专业知识的学习和英语等工具性学科的技能提高,很难将时间和精力放在大学语文等文化素质类课程的研修上。“‘专业崇拜’现象背后隐藏了急功近利、实用主义心理。从学校方面讲,这有悖于大学精神;从学生方面讲,则是成才理念有失偏颇。不可否认,就业很重要,上大学不考虑就业是做不到的也是不应该的,但狭隘的‘就业’、‘找工作’不是上大学的全部,而综合素质确实是根本。”在貌似“学以致用”实则功利主义的氛围里,大学生重感性轻理性,重物质轻精神,工具理性占据着他们的精神世界,而价值理性失去了应有的位置,导致人文素养的严重缺失。

二、大学语文需按照语文教育的一般规律来进行

大学语文课程作为“高等语文”,主要面向大学一年级学生,无疑有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任务;但是,大学生毕竟已有中国小语文学习的经历,在阅读理解语言文字的运用上已有相当的基础,没有必要再去重复中国小的语文教学路数。过于突出工具性。在技术理性盛行和中国小素质教育还难以落到实处的今天,大学生虽然仍需进一步提高母语应用能力,但更需要的是人文素养。而这又不是文学教师们对学生进行满腔热情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教育所能奏效的,因而用“大学文学”取代“大学语文”显然也过于狭隘。我们认为,通过阅读富有审美情趣和思想启迪的经典文本,既可以触动和激发学生潜在的人文关怀,从而获得人文营养,又可以提升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还能“自然而然”地提高他们的语言能力。因此,一本选文精美、人文意蕴丰厚的大学语文教材,是人文熏陶的经典、审美教育的华章、语言训练的范本。在这个意义上,并非只有文学文本才具有审美的因子,半部论语也好,史家绝唱也罢,又有哪一点输给了文学?“上帝死了”的预言,“诗意栖居”的渴望,都充满了文学性,或者说其内涵之深刻、形式之规范、语言之纯粹,足可称语言文学的典范,基于此种理念,大学语文的理想模式应该是“人文―审美―工具”的三位一体,其中人文性是第一位的和根基性的。学生在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若能通过大学语文的学习,还能获得一种人文素养和情怀,那是我们的莫大欣慰,“专业成才,精神成人”,这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也是我们培养人才的努力方向。

结束语

经过几千年文明积累起来的中西方文化中渗透着各自的民族个性,对本民族的灵魂的塑造起过重要的作用,每一个经典作品中都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蕴含着极其深厚的人文精神。通过古今中外的经典作品的学习,可以使大学生了解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西方文化的源远流长,从而培养起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人格品质。大学语文教师通过阐释经典作品的思想内涵,挖掘其中蕴含的深厚的人文精神,来提升学生的文化底蕴,带领学生追求美好的理想,从而产生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参考文献:

[1]钱理群。今天的中国不能没有梦//寻找北大[M].北京:中国长安出版社,2013:241.

[2]冯大建,迟宝东。主体、对象与技术条件——大学语文教育改革的三要素[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

[3]薛涌。北大批判[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10:13.

[4]蒋承勇。“专业崇拜”与大学生素质教育[N].^v^,2012-03-28.

大学语文论文2400字 篇五

有人说,语文是一国文化的代表,包括语言和文学艺术,以及丰富的文化知识。提高读、写、听、说能力是语文学习的基本任务。同时,学习语文还有着接受优秀文化、陶冶情操、美化生活和开阔视野、提升审美鉴赏力的作用,语文学习对人的创造精神和创新思维有着其它学科不能取代的潜移默化的作用。语文素质是大学生最重要的人文素质。’孔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丢失母语,就是丢失民族文杨叔子先生说得好:化,就是丢失民族灵魂;没有自己文化的民族是个实质上不存在的民族。”著名数学家杨乐说:在某种意义上讲,大学的基础课比专业课更重要些。基础决定素质和发展。北大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陈佳洱说:我一向认为老师带学生最重要的不是要给他职业的培训,而是为了教会他怎样去做人,使之具有全面发展的素质。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葛敦纳认为人的智慧能力是由以下七个方面构成:语文能力、数理能力、空间能力、音乐能力、运动能力、社交能力和自知能力。他认为这七个方面综合起来才能构成真正的智慧。显而易见其中多种能力与人文修养有关,而其中最重要、放在首位的即是语文能力。 我以为,学习大学语文,首先是为了培养我们对美的感受力,陶冶我们的性情,提高我们的文学艺术修养。而文学艺术在激发人的精神的丰富性、保存和发展人对世界的多样性想象方面,是其他东西不可替代的。在这个消费主义和功利主义喧嚣尘上的时代,人们的生活与心灵越来越粗糙化和粗鄙化,而文学艺术可以润泽我们的灵魂。大学语文就是一门带领大家赏析文学经典的课程,在赏析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陶冶情趣,提升境界,彻悟生命。同时,语文是一切学科的基础,无论想成为什么专业的人才,必须先学好语文;语文不仅是生命的工具,而且是提高人的气质修养和道德情操的重要途径;

大学语文启发的正是这样一种发散思维,多角度,多立场地看问题。以前,虽然学了那么多年语文,但从未这样深入的分析,体会鬼文学这种立体的美感。应试教育束缚了我们斯文的翅膀,而在大学里,我们幸好有找到了那些遗失的美好。

在这里,我们可以瞻仰到壮观的人格之美:屈原的独立不迁、陶潜的冲虚高远、李白的豪迈飘逸、杜甫的忧情热肠;还有僵卧孤村犹思报国的陆放翁,栏杆拍遍泪洒衣襟的辛弃疾,拼将热血力挽乾坤的秋瑾……真是言为心声,文如其人哪,滚烫的诗篇正是他们人格的显现。这人格的圣光会照亮我们,使我们摒弃为—己私利而营营苟苟的庸碌生活,在大至人生的进退取与,小到日常的饮食起居中,健全自己的人格,并努力使之臻于完美。同时人格会告诉我们:这多姿多彩的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只有爱它、欣赏它,才不会推残和掠夺它。而与之相协调,相沟通,才算得上是一个有艺术品味和生活情趣的人。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慷慨悲壮的“建安风骨”、生气盎然的“盛唐气象”,还可以遇到命运坎坷却终身歌唱土地与太阳的艾青,以及乡愁浓郁而坚守中国文化传统的余光中……坚强乐观是整个中国文学的基调,虽然有些作家个人面临黑暗世事,个人命运多舛,但他们并不悲观颓唐,“入世”则建功立业,“出世”则拥抱自然。戴望舒的《雨巷》在低沉

在这里,我们可以还受到优雅品味的陶冶。

在这里,文学作品里还常常描写一些日常生

活图景,有的充满生活智慧,有的蕴含人生哲理,而有些只是带有某种生活趣味,淡淡的,却隽永,如、“小荷才露尖尖

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等等。吟诵这类诗作,人就不会情趣枯竭,同时能将对偏于实用的真与善的追求转化为美感活动,将求知的艰辛过程赋予艺术趣味,一首《蒹葭》,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追寻的恍惚迷离,诗意的朦胧唯美,仿佛是棉纱线的神秘女郎,仿佛是蒙娜丽莎的微笑……每个人读后都各自诠释着心中的向往。在年少轻狂的青年人眼里,伊人是心中美好的恋人;在求贤若渴的政客眼里,伊人是宝贵的助手,遥远而美丽。如白居易的《长恨歌》表现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悲情故事,在唐玄宗思念杨这种适于抒情的地方,用了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迟迟暮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来表述。

在这里,想在短短的大学语文课内就达到培养美感、陶冶情趣的目的,是不现实的。从《诗经》到汉乐府,从唐诗宋词到明清小说,从中国古典到外国经典,语文承载的不仅仅是人类智慧和劳动的结晶,更传承着中华厚重的文化和经久不衰的思想之光。我惊叹于先哲们睿智的头脑,被无数文人墨客恨意的才气说震撼,更沉醉于流传万世而不灭的经典之中。我赞叹,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我钦佩,华夏儿女才智惊人;我迷醉,千古美文精妙绝伦。然而,这就如同培育花木,只要在它们的根部培上了肥沃的泥土,它们就能

渐渐地从中汲取养份,抵抗病虫害,蓬勃生长。古今中外的文学经典就如广袤丰腴的土,为一代又一代青年的成长提供了丰厚的养料。 从语文能力来看。一个人是否有智慧主要体现在思维上,而思维是指运用语言来表达观念到形成新的构成的过程。神经生理学家、科学院院士杨雄里说:在我看来,科学上的造诣和语言文字功底有某种必然的联系,因为科学研究需要严密的逻辑思维,而思维是通过语言文字来进行的。语言文字修养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人的思维能力强弱;文学修养又能影响到人的语言表达能力。科研成果需要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表达出来,一个连语言都不能很好运用的人是决难写好科学论文的。哈佛大学前任校长查尔斯〃艾略特说:我认为有教养的青年男女唯一应该具有的必备素养,就是精确而优雅的使用本国的语言。著名科学家苏步青先生说∶数学是理工的基础,语文是基础的基础。语文课在学生知识结构中起着基础平台的作用。另一位著名数学家徐利治教授也说过:语文可以分为语言和文学两方面,语言素质好,就具有较高的口语和书面语言表达能力;文学素质好,就具有较高的美的理解力、欣赏力和创造力。名家之论足以说明语文能力对人才创新智慧的巨大意义。

当我们目睹金钱腐蚀权力,物欲吞没崇高而感到万分困惑时,当我们面对无情的生存竞争,“读书只为稻粱谋”时,让大学语文课带我们走进文学天地,去与人类最优秀的心灵对话。

大学语文论文3800字 篇六

摘 要:在当前的教学领域中,新课改不断发展并深化,国小语文教师也应当遵循新课改的发展规律,找出国小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采取对应的解决措施,以提高阅读教学的效果。本文首先分析了国小语文阅读教学的主要特征,然后提出了国小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现存的一些问题,最后从实例出发,探讨了国小语文阅读教学的具体策略,以期为国小语文教师提供参考。

关键词:分析;国小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国小生进行自主阅读,不但能够获得丰富信息,拓宽认识世界的途径,还能强化思维,产生良好的审美体验。教师要提高国小生的阅读水平,就要改进教学方法,督促学生广泛阅读。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实现人文教育的核心手段。在目前的国小语文阅读教学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教师需要针对这些问题采取适当的解决方法,获取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一、国小语文阅读教学的主要特征

(一)主体性。教育是为了帮助学生实现终身发展,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取得进步,是衡量教学是否有效的主要标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国小语文阅读教学需要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主参与到知识建构过程中,积极获取知识与情感,把客观的教材内容转换成为自己的知识。阅读教学的主体性还表现在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教学,让学生实现个性化发展。老师要尊重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心理需求,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人文性。人文精神是人类对真、善、美的追求。国小语文阅读教学的人文性特征是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实现自我完善。进行国小语文阅读教学时,老师要引导学生树立健康的个性与优秀的品格,并从阅读中感受到语言的魅力,进而获得感化,学会做人。此外,阅读教学的人文性特点决定了要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趣味、道德情操以及理智情感,协助学生实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三)实效性。实效性这一特征指的是国小语文阅读教学需具有一定的效率,并且要获得理想的成果。教师通过科学合理的教学手段运用,能让学生在更短的时间内学到更多知识。评价一堂阅读课程是否获得了预期的效果,就要看老师的投入与学生的收获是否成为正比。国小语文阅读教学中所提倡的实效性,其目的是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和理解能力,使其情感得到启发。

(四)思想性。进行国小语文阅读教学是为了拓展学生的思路,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其思想性特征就是要提高学生的批判能力和反思能力,重视学生的感受,把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放在首位,引导学生展开深层思考。语文阅读教学的宗旨就是要充分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进行感受、领悟、理解和思考,培养学生的探究型思维。

二、国小语文阅读教学中现存的首要问题

(一)阅读教学趋于被动化。如今的国小语文阅读教学受到了各种考试的影响,导致其教学过程具有一定功利性,学生只是被动地接收老师在课堂上讲授的知识,而没有发挥出主体作用。老师在讲解课文的过程中,经常向学生提问,“教”的色彩过于强烈,而忽略了学生和文本的对话。由于教师的讲解和提问占据了课堂的大部分时间,学生很少进行自主思考和交流,也缺乏参加语言实践活动的机会。比如老师讲到《寓言两则》时,告诉学生:“我们今天要学习两则寓言,里面讲述了拔苗助长和守株待兔的故事。”有的学生已经听说过这两个故事,于是就会感到索然无味。因此,教师不能忽略了问题的设置技巧,要想方设法引发学生自主思考,否则学生会难以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

(二)没有制定出明确而有效的教学目标。要进行高效的阅读教学,教师首先必须要制定出科学有效的教学目标。在当前的国小语文阅读教学中,有的教师在拟定教学目标之前并没有对教材进行深入研究,而是单纯依据参考资料中的建议进行文本解读。如此一来,教师对教材内容的把握可能会出现偏差,教学效果也自然会大打折扣。此外,还有的教师仅仅从“教”的层面考虑,没有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探究教材,导致教学目标的制定与实际情况脱轨。比如,有的教师在课堂上组织了小组讨论,学生们看上去讨论得十分激烈,但事实上已经远离了讨论话题的中心。这就是由于教师对阅读教学的目标掌握得不够清晰到位。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如果缺乏了一个明确有效的教学目标,就容易失去教学方向,学生的学习需求也就很难得到满足。

(三)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化特点。在目前的国小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很少获得自主阅读的机会。老师凭借自己的思考与经验,在课堂上进行滔滔不绝的讲述。虽然在现阶段的国小语文课堂上,多数教师都已经开始重视和学生的交流,提供了更多师生对话和生生对话的机会,但学生和文本之间的直接对话仍然很少。国小生的阅读过程大多是由老师“包办处理”,学生只负责听讲和被动练习,因此其举一反三、迁移应用的能力得不到有效锻炼。这正是由于老师没有注重结合学生的个性化特点进行教学,导致学生学习兴致不高,教学效果也始终只能在较低的层次徘徊。国小生具有个性化差异的特点,阅读教学也必须考虑学生的真实感受,尊重学生的体验,才能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三、国小语文阅读教学的具体实施策略

(一)化被动为主动,建立生成性课堂。学生是课堂的主体,阅读教学也应当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产生深刻的阅读体验。老师在进行阅读教学的过程中,不能强迫学生接受所谓的“标准答案”,也不能以“条理化”、“板块化”、“框架化”的方式进行教学。教师可以多向学生提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比如“你从这篇文章中感受到了什么?”“你觉得这篇课文中哪一句话写得最有道理?”这类开放性的问题可以给学生留下充足的想象空间和自由发挥的余地,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展开思考、探索与交流,从而化被动为主动,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感受。要建立生成性课堂,自然不能脱离了情境的构建。教师可以利用图片、文字、视频、音乐等,创设出适合的情境,让学生轻松而愉快地参与到情境活动中,从而高效完成阅读教学。

比如,学到国小语文《小蝌蚪找妈妈》这篇文章时,老师可以搜索相关视频,运用视频教学的方式构建情境,为学生播放动画片,生动地演绎出小蝌蚪的出生环境、孵化过程,以及如何经过千辛万苦,克服重重困难和危险,一路寻找妈妈的成长经历。如此一来,老师就能通过情境构建打造出生成性课堂,学生观看视频之后,其情绪也能被全面调动起来,展开主动学习。

(二)设立明确的教学目标,提高学生阅读水平。语文阅读教学不单单是要拓展学生的视野,还要丰富学生的内心世界,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感受能力。教师要进行高效的语文阅读教学,就要制定出合理的教学目标,并确保目标能够顺利达成。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个体特征结合起来,有目的地设计教学情境,让学生的情感和认知全面融合在一起,推动学生智力、心理、素质等多项因素共同发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阅读是一项综合性非常强的活动,老师要学会利用学生的主体意识,建立适合国小生的教学目标,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比如,学到《手捧空花盆的孩子》这篇课文时,老师可以先制定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读课文,认识课文中的14个生字,然后理解文章的内容和涵义。最后,通过探究课文,让学生明白诚实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品德,进而教导学生成为一个诚实的人。在讲述这篇课文之前,老师要明确本课的首要教学目标就是教会学生理解诚实这一美德,然后将学生往正确的途径引导。比如询问学生:“老国王发给孩子们的花种都是煮过的,不可能开花,这些孩子知道吗?”学生会回答:“不知道。”老师再发问:“但那些孩子们都带来了美丽的鲜花,只有一个孩子没有。这说明什么呢?”学生就会通过交流讨论,明白诚实的珍贵。通过这一方法,能让学生在提高阅读水平的同时培养出诚实的品德。

(三)开展个性化阅读教学,激发学生想象力。想象力是语文阅读教学的主要推动力量。学生拥有了丰富的想象力,才能对文章的细节和主旨产生更为深刻的理解。教师在进行语文阅读教学时,要注重结合国小生的个性化特点,进行想象力的锻炼,从而促进语文阅读教学朝着个性化方向发展。阅读离不开文本,教师要让学生联系文本发挥想象,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共鸣。

例如,讲到《秋天的图画》一课时,老师可以利用多媒体道具进行个性化阅读教学。国小生具有好奇心强的特点,容易对丰富的画面产生兴趣。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有关秋天的课件,其中包含了美丽的秋景图画,如红红的高粱、金黄的麦浪、飘落的树叶等,让学生感受秋天之美。之后再让学生参照“梨树挂起灯笼,苹果露出脸颊”这样的句式,让学生自主发挥想象,以其他秋天的事物写出类似的语句,从而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想象能力,提高学生阅读水平。

阅读教学是国小语文教学的重点所在,因此在进行国小语文阅读教学时,教师需要仔细找出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漏洞,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进行课堂教学。教师要建立生成性课堂,让学生化被动为主动,并设立明确的教学目标,提高学生阅读水平。此外,还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培养,全面激发学生想象力,促进阅读教学的深入发展。

参考文献:

[1]伏凤林。国小语文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教学模式探析[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09:93-94.

[2]王永成。新课改下国小语文有效阅读教学新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13,04:103.

[3]王丽梅,张立云,赵玲玲。国小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初探[J].科技创新导报,2013,03:183.

[4]王利峰。合作学习在国小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探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4,S2:304.

大学语文论文2100字 篇七

【摘要】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好的应用文写作能力能有效的提高毕业后进入社会的竞争力。而当前大学语文的教学中,应用文写作教学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改革大学语文的应用文教学,使应用文的课堂教学更加贴近社会生活,更能符合社会对当代大学生应用文写作能力的需求。

【关键词】

引言:在当前社会中,应用文在生活工作中的运用越来越广泛。因此,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熟练地掌握与运用应用文写作就显得极为重要。而要想很快提高应用文写作的能力,在大学应用文的教学中,教师就必需充分的认识到应用文写作对于当代大学生的重要性,还应该充分了解当前应用文写作中存在的问题,提高应用文的教学水平。

一、应用文写作对当代大学生的重要性

大学语文作为当代大学里的基础学科,不仅要陶冶当代大学生的修养情操与人文素养,同时还应该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日常交际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以及写作能力,为大学生进入社会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按我国社会现状来说,大学生毕业后大多进入企业,成为企业技术层与管理层的人才;而这些层面工作的展开,常常需要应用文的写作。企业在进行人才招聘时也非常注重学生的应用文写作能力。面试时企事业单位除了考察学生的英语、计算机以及专业知识外,常常还会添加运用文写作能力的测试,以考虑其能否胜任相应的工作。学生除了具有很强的专业知识外,还应该具有较强的应用文写作能力,这样才有可能进入自己理想的企业,获得满意的工作。而如果学生在大学毕业后连通知、请示等最基本的应用文都不会写,便很可能会与自己中意的工作失之交臂。

二、大学语文教学中应用文教学的现状

1. 教学教材内容落后、缺乏权威性。

当今大学的应用文教学教材严重滞后,教学内容以及观念过于陈旧,无法满足时代与社

会对应用文的要求。许多教材内容长期没有更新,结构的安排也不合理。大部分教材中关于应用文的教学板块都是传统的“先格式、再范文、最后注意事项”模式,教学内容往往只是简单地对应用文写作知识进行阐述,而忽略了应用文作为实用性文体的实用价值。

当下的应用文教材的教学内容还缺乏权威性。许多教材中,教材内容的理论编排不够深入,许多概念的阐释十分模糊,应用文文种的分类不尽准确;甚至于许多应用文的格式也不规范,缺乏统一性、标准性以及科学性。

2.学生对应用文写作缺乏兴趣,对应用文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由于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均为应试教育,学生从国小到中学再到大学,学习往往都是以应付考试为目的,极少考虑所学东西是否与步入社会工作有关。学生对于应用文写作的学习缺乏钻研的劲头,无法真正的认识到应用文的重要性。同时,由于应用文的写作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与时效性,格式、语体等都有一定的要求,写作显得呆板无新意,学生很难对其产生兴趣。

3.教师的教学方法落后,教学模式僵化。

教师的教学往往都是传统的填鸭式,缺乏与学生互动。教师按照讲理论、讲范文、布置练习的固有模式对学生进行内容的灌输,没有注重应用文的实用性,缺乏新鲜感与吸引力,教学效果极差。同时,由于当今大学教师大都是从中文专业毕业后直接进入大学进行任教,缺乏企事业单位以及其他机关单位的工作经验,对应用文的运用认识不足。教学中教师往往只是照本宣科,没有结合社会经验进行教学,教学效果自然会差强人意。

三、促进大学语文应用文教学的方法

1. 改进教学内容,规范大学应用文问题。

由于当下大学应用文教学内容落后,与社会严重脱节,为增强运用文体的时效性与时代感,则必须改进当前的应用文的教学内容。同时还应该相应地使大学教材里的应用文文体规范化,避免教师教学过程中遇到应用文概念不清晰等情况。

2. 全面提高学校、教师、学生对应用文重要性的认识

学校作为培养社会人才基地,必须充分认识到当前学生应用文写作方面的薄弱。学校应不再把应用文写作课当选修课或者考查课,而应该在专业课上相应地增加应用文写作的课程。同时,学校还应该对应用文教师进行一些技能培训,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与应用文写作能力。除此之外,学校还应该定期举办应用技能大赛,积极鼓励学生参加比赛。通过的比赛的形式相应的提高学生的应用文写作能力与意识。

对于担任教学任务的教师来说,更应该充分认识到应用文写作的重要性。教师作为传道

授业解惑者,必须自己首先认识到,才能更好的对学生进行教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还应该将这种认识引渡到学生身上,使其充分认识到应用文对于其今后的生活工作的重要性。其次,还应该加强日常应用文的写作训练,只有通过勤学苦练,才能更加扎实地掌握应用文的写作。

3.增强教师应用文的教学能力

教师教学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的好坏,教师对于应用文的教学首先应该提高自身应用文写作的能力。教师应该从自身做起,努力学习各种具有时代感的应用文体,摒弃已过时的应用文写作方式,与时俱进,增进自己应用文的写作技能。教师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实践,才能更好的掌握应用文写作的相关知识,增进教学的专业素养。教师还应该积极参与学校举办的教师技能培训,增进与同行业教师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学习先进的教学技能与教学方法。

结束语:应用文写作已成为人们日常的生活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教师的教学过程中,必须充分的认识到应用文对于学生今后的工作与生活的重要性,运用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方法,提高学生运用文的写作能力与实际运用能力。

参考文献

【3】 《应用文写作学新编》 中华书局 《浅论大学语文中的应用文写作教学《应用文写作课程教学改革当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