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論文 > 經濟論文

製造業低碳經濟發展途徑探討論文【新版多篇】

製造業低碳經濟發展途徑探討論文【新版多篇】

在日常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都跟論文打過交道吧,通過論文寫作可以提高我們綜合運用所學知識的能力。那麼你知道一篇好的論文該怎麼寫嗎?書讀百遍,其義自見,下面是美麗的編輯給大夥兒整編的製造業低碳經濟發展途徑探討論文【最新10篇】,僅供借鑑。

低碳經濟的發展論文 篇一

低碳經濟就是要求能源利用水平、產業結構、經濟結構、經濟質量、環境保護水平都有質的提升和轉變,是對傳統能源利用、產業結構的挑戰。為您編輯了“森林低碳經濟的發展簡論”

引言

低碳經濟就是要求能源利用水平、產業結構、經濟結構、經濟質量、環境保護水平都有質的提升和轉變,是對傳統能源利用、產業結構的挑戰。森林在低碳經濟模式中具有特殊的作用。林產加工等可通過新技術、循環經濟、綠色經濟和開發生物質能源來達到低排放,減少因非法採伐等引起的森林破壞、森林火災和病蟲害等;通過科學規劃增加森林面積,利用科學經營提升森林質量,增強碳匯功能;建立造林與更新長效機制,處理好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關係,使經營主體保持積極性,使森林經營與林農致富緊密結合,實現持續碳匯。本文就森林低碳經濟的發展談幾點粗淺認識。

1.發展森林低碳經濟的作用

1、森林是陸地生態系統中最大碳庫

森林在生長過程中通過光合作用,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並將其固定在森林植物體內和森林土壤中。同時,森林固定二氧化碳持久而穩定。同樣,木材及木製品也是十分重要的碳庫,固碳的時間可達幾十年、上百年。統計分析表明,通過植樹造林方式吸收固定二氧化碳,其成本要遠低於核能、風能和生物質燃料等各種工業活動減排的成本。

2、森林是地球表面利用太陽能的最大載體

森林每年固定的太陽能總量佔陸地生態系統每年固定太陽能總量的多一半,這是一個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巨大能源寶庫。樹苗長成大樹,不僅吸收、固定了大量二氧化碳,同時吸收和儲藏了太陽能。因此,選用那些易繁殖、萌發力強、能固氮、生長快、熱值高、用途多和抗性強的樹種,以大密度造林的方法,使薪炭林最大限度地利用空間和陽光,就可以達到固碳儲能的目的。

3、消除各種污染源排放

很多森林植物由於結構複雜,樹葉表面不平,多絨毛,分泌粘性油脂及汁液,能夠吸收有害氣體和吸附大量飄塵。杜鵑、木槿、紫薇等植物能夠吸收二氧化硫、氯氣、氯化氫、氧化鋅等有害氣體。鬆屬、圓柏屬、雲杉屬、樺木等許多森林植物能放出大量殺菌素,可殺死各種疾病的病原菌。採用人工措施或者噴灑各種殺蟲劑或殺菌藥來消除環境污染,不僅要付出能耗,而且需要較高的成本。

4、減少了人工措施的土石方工程

人們投資、投勞耗用水泥、鋼材以及其他材料和化石能耗修建各種攔水、蓄水工程,不僅耗費了大量化石能源,而且產生了污染。當使用壽命結束時,清理報廢工程仍然需要消耗能源。森林攔蓄降水,調節徑流,減少洪澇災害的成本遠低於修建水庫的成本。森林蓄水的同時,減少了水土流失和土壤養分損失,從而大大降低了農林業發展對化工產品和化石燃料的需求,減少了化石燃料使用量和温室氣體排放。

5、降低生態系統調控的物質與能源消耗

近年來,氣象災害發生的頻率有增加的趨勢。採用人工措施增雨、調水、防洪、減災,不僅需要投入較多的勞動力,更需要大量的物質與能量投入。森林能夠調節氣候,降低或減緩洪澇、乾旱災害,保持和維護有利的生產環境,減少了化石養分或能耗投入,使農作物和畜牧業在比較自然的狀態下發展並獲得高收益,從而降低了災害控制和恢復成本,減少了生態系統調控的物質和能源消耗。

6、改善人類生活環境

森林所形成的自然和人文環境對人類生存有着良好的影響,森林生態環境直接作用於人的視覺、聽覺、嗅覺,使人精神放鬆,增進人體健康。同時,森林也是人們旅遊、爬山、遠足,甚至探險的場所。生活在山清水秀的自然環境條件下,意味着用於調温、調濕、滯塵的各種人工設備使用數量和時間的減少及其能耗和温室氣體排放數量的降低。

7、林產品是低碳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

作為僅次於煤炭、石油、天然氣的第四大戰略性能源資源,森林具有可再生、可降解的特點,而且還有佔地少、一次種植持續利用的優勢,是大有希望的新興的綠色能源。森林提供的木材作為生物類的材料,以及各種非木質林產品,不論作為能源,還是作為生產、生活資料,都是一種低碳經濟材料。在石油、煤日益枯竭的情況下,發展林業生物質能源已經成為世界各國能源替代戰略的重要選擇。

2.促進森林低碳經濟發展的有效途徑

1、加快造林綠化步伐

圍繞《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和《應對氣候變化林業行動計劃》,加大生態建設投入。繼續實施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三北”及長江和沿海防護林體系、防沙治沙、濕地及野生動植物和自然保護區、商品林基地建設等林業重點工程。制定和實施造林綠化規劃綱要,發展林業生物質能源、油茶等木本糧油等林業重點工程。健全生態效益補償機制,開展濕地生態效益補償試點,實行木材加工產品“下鄉”補貼試點,推動低碳經濟和勞動密集型產業發展。在增加森林面積的同時,增加森林碳匯。

2、實施森林經營工程

目前,我國大多數森林屬於生物量密度較低的人工林和次生林,森林蓄積很低,這是增加森林碳匯的最大潛力之所在。在當前及今後一個時期,將森林經營作為我國林業建設的重中之重,這既符合國際林業發展的趨勢和要求,也是未來氣候談判增匯減排的重要籌碼。因此,應儘快啟動《全國森林經營工程》,同時應積極發展農林複合經營,提高森林蓄積量,增加森林碳匯。

3、開展碳匯造林試點

在現有造林規劃的基礎上,開展碳匯造林試點。碳匯造林即在設定了基線的土地上,對造林和森林經營以及林木生長的全過程都進行碳匯計量和監測的營造林活動,探索具有中國特色並與國際規則接軌的營造林模式。建立與“三可”(可測量、可報告、可核查)相匹配的碳匯計量監測技術體系,為中國森林生態系統增匯固碳和中國温室氣體減排開展“三可”奠定基礎。

4、提供科技支撐

深入開展森林對氣候變化響應的基礎研究。加強林業減排增匯的技術潛力與成本效益分析;繼續加強森林災害發生機理和防控對策研究;加強氣候變化情景下森林、濕地、荒漠、城市綠地等生態系統的適應性問題研究並提出適應技術對策;加強森林作為重要可再生能源庫的研究和開發利用。通過科研,推進科技興林、科技富林、科技強林的進程,為建設創新型國家作出積極貢獻。

5、引導全社會參與低碳發展

森林在維護氣候安全、生態安全、物種安全、木材安全、淡水安全、糧食安全等方面具有特殊作用,在全球高度關注氣候變化的背景下,林業被提到了事關人類生存與發展、前途與命運的戰略高度。聯合國糧農組織前總幹事薩烏馬指出:“森林是人類之前途,地球之平衡”。因此,應廣泛宣傳林業在發展低碳經濟的優勢,充分調動企業、公眾參與植樹造林、保護森林等活動的積極性,通過林業措施,實踐低碳生產和低碳生活。

結束語

綜上所述,我國發展林業生物質能源潛力巨大,在應對氣候變化當中能夠作出巨大的貢獻,特別是跟低碳經濟結合起來。我國現有森林植被的貯碳量只相當於潛在貯碳量價值的40%多。通過強化森林經營管理,提高森林的質量,能夠大大增加森林生態系統的貯碳能力。

低碳經濟發展的路徑分析論文 篇二

低碳經濟發展的路徑分析論文

1低碳經濟概況

作為具有廣泛社會性的前沿經濟理念,低碳經濟的含義與解釋也存在諸多不同。但普遍認同的概念為“通過技術和制度創新,從根本上改變人力對化石能源的依賴,減少以二氧化碳為表徵的温室氣體排放,走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為特徵的可持續發展道路。”換言之,在可持續發展觀的指導下,為實現低碳經濟,發展低碳經濟,必須通過先進技術、有效制度或新能源開發等方式,降低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的消耗量,達到大幅度降低温室氣體大量排放的作用。河南省位於我國中部,屬於我國人口第一大省,但資源相對匱乏。如水資源位於我國第19位,與全國水資源人均量相比,僅為其20%;與全國礦產資源佔有量相比,僅為其25%,與全國礦產資源潛在總值相比,僅為其1/7。由此可見,河南省屬於資源貧困省,但河南經濟總量卻位於全國第五位,河南年單位GDP能耗值為每一萬元1.156噸標準煤,比全國均勻水平高,二氧化碳排放量則為142.8萬噸/億人,比全國平均水平低。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上,由河南主導的“中原經濟區”開始向國家戰略提升,要求發展低碳經濟的同時不能犧牲農業與糧食、生態與環境,應實現經濟、環境的協調發展,對中原經濟區進行產業結構優化,實現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建立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

2河南省在低碳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2.1能源結構不合理、利用率低

在煤、石油與天然氣三者中,煤釋放的二氧化碳量要遠遠多於石油與天然氣,而河南資源條件為“富煤、少氣、缺油”,該條件在能源結構中起決定性作用。由此可見,河南省能源結構以煤為主,在選擇低碳能源方面十分有限。自起,河南省煤炭生產量在能源生產結構中就佔據較高比例,基本都超過80%。以為例,在能源消費總量中,煤炭比重在76.3%,石油為12.1%,天然氣為7.1%,4.5%為水電、核電及風電比例。通過計算得出,一噸煤燃燒後產生的二氧化碳量為4.12噸,與石油、天然氣相比,每噸多出的比例分別為30%、70%,由此可見,河南省經濟發展對煤炭需求量較高,這種情況的長期存在,將給環境造成極大的污染。同時,由於技術水平低級產業結構不合理等問題,導致無法充分利用能源,造成資源浪費。

2.2產業結構不合理

農業、工業與服務業是我國國民經濟發展的三大產業。因生產環節、產品特性等因素,產業不同,其消耗的能源及產值也不盡相同。產業結構改變能夠對各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例變化進行充分反映,也就是説,產業結構變化對能源強度的高低起決定性的作用,進而對國民經濟的能源消費與利用效率造成極大的影響。河南省在產業結構中存在的不合理現象,主要集中在第二產業,其在整體結構中比例過大,第三產業發展較為緩慢,這些都是增加能源消費及加大碳排放量的原因。

3河南省經濟發展中低碳經濟發展的措施

3.1能源結構優化

能源消費結構優化是指在能源消費中提高清潔可再生能源的比例。目前河南省能源消費結構中以煤炭為主導,為達到節能減排的目的,河南省近幾年來,不僅創新了煤炭淨化技術,更對煤層氣與煤矸石綜合利用技術進行了推廣與應用。在有關基礎設施加大建設力度的同時,還對新能源進行了開發與研究,如光伏能源的'充分利用。太陽能作為一種新型能源,相比全國平均水平,河南省年總輻射要多出許多。相關數據顯示,42億平方米為河南整個省的水產養殖區及建築屋頂的總面積,假設光伏發電面積為其1/10,4200萬千瓦為其裝機總量,這種情況下,每年節省下的標準煤為萬噸,5200萬噸為其二氧化碳減排量。隨着太陽能的廣泛應用,可以推動河南省光伏產業的快速發展,並能對能源消費總量進行有效控制,這也是實現節能減排的重要途徑。我國從20開始,對光伏產業發展方向進行了調整,並對產業發展政策體系加以完善。同時還出台的諸多法律法規,為光伏事業的發展提供了可靠的保障。如《關於促進光伏產業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中明確指出,總裝機容量應達到3500萬千瓦、實施“度電補貼”等。由此可見,我國光伏事業正逐步發展、壯大。

3.2產業結構合理化

河南優化產業結構的方案主要是對第三產業比例進行提升,減少第二產業比例。可利用發展可再生能源、發展低碳製造業、發展低碳服務業等方式實現產業結構合理化。首先,對先進技術改造傳統工業加以利用。河南工業生產具有較高能源消耗及大量二氧化碳排放量,其主要原因在於技術水平較低,尤其是核心技術的缺乏。近年來,河南省通過企業技術改革,對傳統產業進行有效提升。其次,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培育。在改造傳統產業的同時,應在電子信息、生物醫藥、新材料等產業給予大力支持,進行新技術、新產品的研發。在政府積極引導下,應對市場資源配置作用進行充分發揮,為低碳經濟發展提供可靠的保障。

4結語

綜上所述,低碳產業、低碳技術、低碳能源、低碳生活等都是低碳經濟發展的重要保障,也是實現經濟增長的可靠依據。低碳經濟不僅是經濟發展模式的變革,更是協調發展社會、經濟、資源與環境的必然需求,其主要內容就是能源利用效率的提升及廢棄物排放的大幅度減少。

低碳經濟發展下財政政策研究論文 篇三

低碳經濟發展下財政政策研究論文

所謂低碳經濟,是以提升能源利用效率、推動低碳技術創新、優化能源結構為前提,旨在轉變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降低人們對不可再生資源的依賴程度,減少能源的浪費,降低碳的排放量,從而減少環境污染,實現經濟的健康可持續發展。財政政策則是指政府為了帶動低碳經濟的發展而使用的一些政策激勵手段,它不僅保障低碳經濟的持續發展,同時對低碳經濟也起着調節以及引導的作用。最近幾年以來,政府出台了很多財政方面的政策來促進低碳經濟的發展,並且取得了很多積極效果。但是從目前的實際狀況來看,現有的財政政策仍然存在着一些缺陷,必須對促進低碳經濟的財政政策進行進一步的研究和完善。

一、我國促進低碳經濟發展的主要財政政策

最近幾年來,我國出台了很多關於促進低碳經濟發展的財政政策,其主要內容體現在以下兩點。

(一)節能環保產業的財政支持政策

政府為了促進低碳經濟的發展,制定了一系列支持節能環保產業發展的財政政策。一是加大對節能技術改造中財政獎勵資金的投入,獎勵資金的額度是按照項目工程中節能技術改造以後,在實踐中取得的節能量以及根據有關規定的標準確定的,這種財政政策有利於增加節能技術改造的動力,帶動低碳經濟發展。二是鼓勵節能產品的研發以及惠民,比如説一些高效的節能照明產品的研發與使用,不僅減少了居民用電額度,也降低了能源的浪費。三是加大對再生節能材料利用時的補助,比如説,國家增強對於再生節能建築材料在再生產過程中的補助,對這部分企業貸款貼息,或實行相應的獎勵政策。

(二)可再生能源的財政支持政策

該政策主要是針對太陽能、風能、地熱能、生物能等可再生能源的開發利用而言的,旨在通過財政政策的引導,進一步優化我國的能源結構,減少温室氣體的排放量。如對“金太陽”工程實行財政上的補貼;國家對“太陽能屋頂計劃”的財政支持;對風力發電工程設置專項的。財政資金;對秸稈循環利用實行的財政補助;對節能汽車或者新能源汽車在推廣使用環節的財政補助政策等。

二、促進低碳經濟發展的財政政策體系存在的問題

為促進低碳經濟發展制定的一系列財政政策,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經濟產業結構的轉變以及調整,帶動了我國能源的利用率,推動了我國能源結構的優化。但是,從發展低碳經濟這一總體目標而言,目前的財政政策仍然存在着很多的問題。首先,財政支持的投入力度不高,針對性不強,國家要想大力發展低碳經濟,要面對的首要問題便是經濟結構調整和科技創新等方面的問題,但是由於國家對於節能環保技術以及新能源研發與利用技術方面的財政資金支持力度仍然較低,缺乏穩定性和長期性,所以財政政策對低碳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還沒有得到充分的體現。因此,國家還需要結合低碳經濟發展的現實需要,進一步加大財政投入與支持的力度,以便使低碳經濟處於一個長期穩定的發展環境之中。其次,現在的財政政策很多缺乏市場機制的有效引導,我國目前沒有形成以市場機制為主導的財政政策體系,有關資金與擔保方面的市場引導機制不夠健全,這就容易造成財政政策的制定脱離低碳經濟發展的市場需求,造成財政資金利用率偏低、針對性不強等方面的問題。此外,我國目前也沒有形成比較完善的市場節能服務體系,這都不利於財政政策發揮應有的作用。再次,在財政資金的管理上還存在一定的漏洞,國家為了促進低碳經濟的發展,投入了大量的財政專項資金,但是因為資金管理的組織機構不健全,資金管理制度的建設相對滯後,所以在財政專項資金的管理以及行政審批等環節存在很多的漏洞,導致資金利用效率低,甚至存在專項資金挪用的現象,導致很多節能工程無法正常的運轉。

三、促進我國低碳經濟發展的財政政策建議

(一)規範財政資金的投入與管理

為了進一步促進低碳經濟的發展,需要進一步健全財政資金的投入與管理。一方面,政府要加大對財政資金的投入力度,這是促進低碳經濟發展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方式。在對低碳經濟的財政投入中,應該重視有關節能減排、開發清潔高效能源、改造低碳技術等方面的資金投入,進而為低碳經濟的發展提供穩定的資金投入,從而為低碳經濟的穩定發展提供長期的資金保障。另一方面,政府要加強有關低碳經濟專項資金的管理,保證資金合理的使用,提高財政資金的利用效率,從而促進低碳經濟持續發展。此外,政府還要明確財政資金支持的重點領域,不斷調整我國的產業結構,從而推動節能減排工作的進行。如加強科技創新方面的扶持力度,多開發一些低碳技術,優化能源利用結構,支持一些低耗能以及清潔能源企業的發展;要重視一些污水管理、新能源開發、環保等方面的工程建設,推動原有的大型企業以及建築節能方面的技術改造等。

(二)完善財政補貼細則,引導企業發展低碳經濟

利用國家財政補貼機制,引導企業大力發展低碳經濟,是促進我國低碳經濟發展的有效方式。所以,各地必須針對當地的實際,進一步完善財政補貼的具體細則。一是要利用財政方面的補貼,給予企業有關環境治理費用以及稀缺資源保護費用方面的補貼,從而引導企業加強對環境的保護以及對資源的節約;二是對於一些開發使用清潔能源、對廢物實行回收再利用的企業,進行貸款貼息;三是對自覺進行污水、排放氣體治理的企業,在其貸款利率、還貸條件等方面給予政策上的優惠;四是對使用的清潔能源要進行價格上的補貼;五是對企業能源、節能減排等技術方面的改造給予補貼。除此之外,利用國家財政補貼,引導地方政府在公交、私人汽車、出租車等汽車領域積極推廣清潔能源以及節能汽車,也能起到有效的促進作用。

(三)健全與之相關的財税制度

針對目前我國環境保護以及節能減排的實際狀況,應該加大對現行税收制度的調整以及完善,形成對財政政策的有效補充。對此,要積極研究制定有關環境方面的税收政策,實行環境税與碳税等新型的税種,保證環境資源有償使用,達到節能減排、保護環境的目的。第一,要對那些使用之後會造成環境污染的產品徵收消費税,並且提高這些產品的税收徵收標準,以資源的稀缺程度來制定產品的單位税額。對那些不可再生資源並且稀缺性較大的產品要提高徵税比例,以此來提高對於這些能源的利用效率,避免資源的浪費。第二,要開徵碳税,碳税的徵收不僅有利於資源的節約使用,提高利用效率,也能夠減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氣體的排放,以免加劇温室效應。

低碳經濟的發展論文 篇四

摘要】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迅猛發展,但環境污染等問題越來越嚴峻,隨着人們環保意識的逐步提高,企業作為經濟發展的主要領導者,作為風暴的中心地帶,其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應承擔的環境責任備受關注,因此企業在不斷地追求經濟效益的過程中,環境會計應運而生,它所注重的不僅僅是企業自身的生產經營和持續發展,更致力於環境的保護。本文以低碳經濟下的環境會計為主體,通過介紹環境會計的相關知識以及研究背景,對環境會計問題展開分析,緊接着結合環境會計的現狀,提出了相應的解決措施,文末展望了會計發展的前景。

關鍵詞】低碳經濟;可持續發展;環境會計

城市碳排放量的增加和PM2.5的升高以及資源的稀缺,為人類敲響了警鐘,使得學者們加快了對環境會計研究的步伐。20世紀70年代,環境會計出現在歷史舞台中,將研究重點放在低碳經濟下的環境會計這一領域,轉變了傳統觀念,人們開始用前瞻性的長遠眼光看待經濟問題,不僅僅是為了當代人的生存,更重要的是為了子孫後代,因此“低碳經濟”、“低碳生活”等一系列新概念、新政策應運而生,對環境會計的研究勢在必行。環境會計是一門前沿性學科,通過會計方法、程序和技術等,達到經濟與環境的協調發展。將經濟發展與環境會計相結合,更加符合當今社會的理念—發展低碳經濟。

一、環境會計相關理論綜述

(一)環境會計的定義

環境會計是促使低碳經濟能夠不斷髮展的重要手段和有效途徑。它以貨幣為主要計量單位,以國家法律法規等為基準計量並記錄與環境有關的成本費用,如環境防治等,進而綜合評估環境績效及環境活動與企業財務成果相互作用的一門新興學科。

(二)環境會計信息的披露

企業的環境會計信息應及時、準確的對外公開,為企業內外部的會計信息使用者和決策者提供完整的報告,從而幫助企業實現節能減排與利潤的最大化。據統計,我國每年因環境問題造成的經濟損失約540億美元,合理的確認、計量和報告企業經濟活動對環境的制約,是解決我國環境問題的有效途徑之一。

(三)環境會計的目標

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兩手抓,使生態環境系統良性循環發展,使企業充分意識到環境保護的重要性,保護環境是為子孫後代造福,也有利於企業的可持續發展。

二、環境會計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

環境會計是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被提出的一門新興學科,在經歷了四十多年的發展後,基本形成了一個相對完整的理論體系,各國研究者陸續進行了大量的研究,而我國企業環境會計研究的起步較晚,初期的重視度不夠,因此尚處於萌芽階段。雖然,各級政府對環境會計日漸重視並且加大投入,但環境會計仍存在問題。

一是道德問題。個別企業缺乏責任感,認為環境保護與“我”沒關係,只要有利可賺就行,視金錢為至上目標而肆意排放污水、排放廢氣,亂砍亂伐,非法捕抓動物等。個別企業濫用資源,使資源的使用速度大於再生速度,尤其是一些依靠自然資源為主要產業結構的區域。

二是制度問題。有關環境會計的法律、法規不健全,無法保障環境會計制度的落實,如對違法的企業懲處力度不夠,有些企業甚至鑽法律的空子,逃避制裁和懲處,同時未建立與環境會計相匹配的業績考核體系,使環境會計的實施受到阻礙。

三是監管問題。環境會計還沒有明確的監管機構,監管的力度小,監管的範圍模糊並且公平性有待提高。

四是信息披露問題。從現有數據來看,我國企業通過年度報告和社會責任報告進行環境信息披露的比例比較低,披露的環境信息的內容較為簡單,缺乏貨幣性環境信息的披露,且披露的方式不統一。

五是信息傳播問題。個別企業信息滯後,尤其是偏遠地區的小企業,還沒有在企業建立、健全一套完整的環境會計體制機制。

六是教育問題。企業環境會計涉及多種學科,它所需要的是高學歷、跨學科有相關經驗的高端複合型人才,並且我國各類高校目前沒有開設相關的課程,因此缺乏在環境會計方面有造詣的高素質人才。

三、完善環境會計的對策建議

第一,借鑑發達國家環境會計發展經驗,取長補短,結合我國基本國情,堅持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第二,廣泛宣傳、加強教育,將環境保護的理念深化到企業中去使每個企業都建立、健全一套環境會計制度。第三,完善環境會計法律法規,使違法者得到懲處。明確企業承擔的法律責任,促使企業不斷提高環境保護的意識。重視政府的推動作用,政府部門應當加大監管力度,推出一系列加強環境的治理,加快科技的創新等政策條例,營造良好的社會風氣。第四,對自然資源的使用應該徵税税費,提高企業節約資源的意識,完善應徵收排污費、污水和垃圾處理費等税收範圍和徵收標準。第五,加大對環境會計的財政投入,設立有關環境治理專項基金,給予因環境問題經濟困難甚至瀕臨破產的企業一定的財政補貼;給予對環境保護貢獻突出的企業一定的獎勵和榮譽。第六,各高等院校應開設有關環境會計的課程並且培養環境會計專業高端人才。第七,環境會計信息的披露沒有統一的標準,應確定並完善披露的項目、內容等,避免企業因害怕受到負面影響而漏報、錯報,對於無法計量的項目應當以報表附註形式進行説明。

四、環境會計的前景展望

環境會計的開展相當必要,在傳統會計中,只有可計量的才能在會計報表中加以反映,而如空氣、海洋等難以計量的物質,這不僅使利潤虛增,更使一些企業對環境資源不加節制的使用。隨着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市場需求日漸增長,資源卻減少不斷,人類應加強重視環境發展,環境會計的發展前景光明。眾人拾柴火焰高,環境保護應該全社會共同行動,會計界應該與其他相關部門聯起手來,多溝通、多交流。我國環境會計的研究應當結合我國國情與實際,根據我國特定的經濟制度環境,深入探討和挖掘環境會計與我國現階段轉型經濟固有特徵的契合點,並結合國際會計的發展,探索獨創的環境會計模式。

五、總結

改革的東風吹遍神州大地,中國正處在前所未有的新形勢、新機遇中,市場經濟迅速發展,無法滿足人們的需求,一些企業看到了機遇,大力發展生產力,然而一些企業全身心投入到經濟建設中,卻忽略了環境的保護,人們抵制的呼聲越來越高,這也促進了環境會計的建設。國民經濟發展需要環境會計,企業經濟發展需要環境會計,中國會計事業發展需要環境會計,因此環境會計的建立滿足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需要,是可持續發展和經濟全球一體化的需要,我們應該瞭解和借鑑國外環境會計的寶貴經驗,進一步提高認識,並結合我國國情,探索出一條適合我國國情的環境會計制度。總的來説,我國在環境會計這一學科上已經取得了重大突破,但未來仍任重道遠。只要我們持之以恆,不斷探索、實踐、歸納、總結、反思,就一定能夠突破這一領域,促進我國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和和諧社會的實現。

農業低碳經濟發展方式轉變論文 篇五

低碳環保型社會發展是當今社會經濟發展的主流模式,農業經濟作為社會經濟發展的主要內容,受全球氣候變暖所帶來的生存和發展的嚴峻挑戰,加之農業生產條件脆弱、技術水平和推廣能力低等問題,嚴重製約了我國農業經濟的發展。要保持農業的可持續發展,不斷提高農民的生活水平,急需轉變農業經濟發展模式,提高農業生產資源和能源的有效利用。

一、我國低碳農業經濟發展現狀

近年來,人們對於環境保護和農業循環經濟的'關注越來越多,在農業生產中倡導節地、節水、節肥、接種、節電、節油、節柴、節糧等,用以降低農業生產成本,保護生態農業。

(一)發展立體種養與生態農業

目前,很多地區將種植業與養殖業有機結合,開展以沼氣為紐帶的“豬—沼—菜(糧、果)”生態農業,解決了農村生活能源問題。同時,以家肥代替農藥和化肥,進一步促進了綠色農產品的生產。另外,通過秸稈還田、秸稈氨化喂畜、秸稈替代木材生產複合板材、利用畜禽糞便生產微生物有機肥等措施,減少了二氧化碳排放,提高了土壤對二氧化碳的吸收能力,改善了生態環境。

(二)發展有機農業

有機農業具有相對較完整的認證體系,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農產品的銷售價格,給農民帶來了明顯的經濟效益。目前,雖然有機食品認證還存在一定的缺陷,但是,有機食品企業正在努力藉助政府支持,利用相關資金扶持政策,提高自身生產技術水平和管理水平,創建中國有機食品品牌,增強企業參與國際競爭的能力。系統建設現代有機食品工業體系,積極採用國際標準制定統一的有機食品法規,完善有機食品認證體系,大力開展綠色外貿。

二、我國農業經濟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農業經濟發展模式落後

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但隨着農業經濟的飛速發展,土地規模小而分散的經營特點與現代農業生產之間出現了新的矛盾。同時,傳統農業經濟發展模式已經在人們的思想觀念中根深蒂固,農民習慣於依賴農藥、化肥等輔助加快農作物生長,長此以往,造成農田土壤質量嚴重下滑,直接影響了我國生態農業經濟發展方式的實施。

(二)農業生態環境遭到破壞,環境污染嚴重

工業的發展使農業生態環境惡化,耕地面積逐年減少。另外,水資源缺乏,水質污染嚴重。我國是全球13個貧水國家之一,水資源總量位居世界第四,但是人均水資源為世界人均水資源的四分之一,位居世界第88位;水土資源流失嚴重,土地荒漠化程度加重,七大水系中,一半以上污染嚴重。據統計,86%城市河段水質超標,近2800km河段裏的魚類滅絕,其中淮河水系,80%的水呈黑綠色,過半的河段完全喪失使用價值;森林草原生態系統退化,生態安全受到威脅;農田污染嚴重,農藥毒效大、殘留高,化肥污染、無水灌溉等,嚴重影響糧食安全。

(三)農業科技含量低,生產方式比較落後

相較於發達國家,我國農業科技創新能力不強,科學技術轉化為生產力的轉化率相對較低,技術進步在農業經濟增長中的貢獻率較低。農業技術研發的投入不足,農業科技人員大量流失,除此之外,農業科技應用與推廣服務體系不健全等原因大大制約了低碳經濟的發展。目前,我國大多數農業低碳技術成本較高,這也制約了技術的推廣和應用。除此之外,伴隨着我國經濟社會的高速發展,消費者對於農產品的消費需求達到了新的高度———綠色、美味、保健、多樣化和優質的農產品成了消費者新的期望,而我國農業長期以來對科學生產並不重視,觀念落後,在農業產品的生產、加工、運輸等各個方面較之發達國家存在很大差距。

三、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路徑選擇

(一)明確低碳農業發展目標,制定各地區發展規劃

發展低碳農業經濟,各個地區應根據本地區域特點,因地制宜,制定出適合本地區發展要求的農業發展規劃,既要滿足當地經濟發展目標,不斷實現經濟增長,同時,也要實現節能減排的強制性指標,特別是要明確針對農業的各種扶持傾斜政策,如,農機具補貼政策、糧食補貼、農業金融貸款政策等,加強農業組織化、規模化生產,不斷加強農業低碳知識的宣傳和教育,鼓勵和扶持綠色農產品開發和低碳技術的推廣應用,切實推進低碳農業經濟發展目標的實現。

(二)發展農業循環經濟,構建環境友好型農業體系

鑑於我國農業生產效益低下,污染相對比較嚴重的狀況,應大幅度地減少化肥和農藥的使用量,用糞肥和堆肥作為化肥的替代品,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通過秸稈還田增加土壤養分,通過作物殘茬及覆蓋在地表的秸稈可防止風蝕和水蝕,提高土壤生產力;採用深耕作物與中耕作物輪作,引入蚯蚓、微生物共同熟化深層土壤,擴大作物根系營養能力等。大力推進節能、節水、節地、節材,加強農業生產資源的綜合利用,不斷完善可再生資源的回收利用體系,全面推進清潔生產,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節約型增長方式。

(三)發展資源節約型農業,利用科學技術改造傳統農業經濟

改造傳統農業,不斷髮展農村生產力,轉變農業經濟增長方式,需利用現代科技來裝備農業、改造農業,並用現代產業體系來提升農業,採取現代化的農業經營管理模式,着力提升農業的現代化發展理念,培育新型農民來發展農業。不斷提高農業的水利化、機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和農業勞動生產率,同時,不斷提高農業素質、效益和競爭力,從而促進農業進一步發展的過程。

國外發展低碳經濟的現狀 篇六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國家把環境保護作為經濟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制定低碳經濟政策,積極推動低碳綠色增長。尤其是為了應對此次全球金融危機,一些國家更是把開發新能源、發展低碳產業作為重振經濟的重要動力。

德國發展低碳經濟的重點是發展生態工業。德國的生態工業政策主要包括六個方面的內容:嚴格執行環保政策;制定各行業能源有效利用戰略;擴大可再生能源使用範圍;可持續利用生物智能;推出刺激汽車業改革創新措施以及實行環保教育、資格認證等方面的措施。為了實現從傳統經濟向綠色經濟轉軌,德國除了注重加強與歐盟工業政策的協調和國際合作之外,還計劃增加政府對環保技術創新的投資,並通過各種政策措施,鼓勵私人投資。德國政府希望通過籌集公共和私人資金,建立環保和創新基金,以此推動綠色經濟的發展。

法國的低碳經濟政策重點是發展核能和可再生能源。2008年12月,法國環境部公佈了一攬子旨在發展可再生能源的計劃,這一計劃有50項措施,涵蓋了生物能源、風能、地熱能、太陽能以及水力發電等多個領域。除了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之外,2009年,法國政府還投資4億歐元,用於研發清潔能源汽車和“低碳汽車”。此外,核能一直是法國能源政策的支柱,也是法國低碳經濟的一個重點。

美國選擇以開發新能源、發展綠色經濟作為此次全球金融危機後重新振興美國經濟的主要動力。美國政府低碳經濟政策可以進一步分為節能增效、開發新能源、應對氣候變化等多個方面。其中,新能源的開發是核心。2009年2月15日,美國出台了《美國復甦與再投資法案》,投資總額達到7870億美元,該法案將發展新能源列為重要內容,包括髮展高效電池、智能電網、碳儲存和碳捕獲、可再生能源(如風能和太陽能等)。在節能方面最主要的是汽車節能。此外,為應對氣候變暖,美國力求通過一系列節能環保措施大力發展低碳經濟。

低碳農業經濟發展途徑 篇七

[摘要]目前我國農業經濟的進一步發展面臨着資源和環境問題的眾多約束,已不具備發展的可持續性。

低碳經濟的推廣,為農業的可持續發展迎來了新的轉機,只有轉變農業發展模式,大力發展低碳農業經濟,才能保證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同時也順應了經濟發展的潮流。

[關鍵詞]低碳農業循環農業生態農業有機農業

一、低碳農業經濟產生的背景

傳統農業建立在化石能源的基礎上,化肥和農藥是其發展支柱,但其高污染、高能耗不僅影響土壤的有機構成和食品安全,且其生產要消耗大量化石能源並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造成嚴重的環境污染。

在全球應對氣候變暖的今天,低碳經濟逐漸成為社會發展的潮流,並廣為人們所認可。

低碳經濟是以低排放、低污染、低能耗為前提的一種經濟發展模式,實質在於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創建清潔能源結構。

而發展低碳農業就是要降低生產對化石能源的依賴,走高效、生態、有機農業的新道路。

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必須順應時代潮流,大力發展低碳農業經濟。

二、我國目前農業經濟發展的主要障礙

儘管改革開放逾30年,我國農業獲得了極大的發展且成果喜人,農民人均收入大幅增長、農產品質量和品種數量顯著提高等,但也存在着眾多阻礙可持續發展的問題。

比如土壤和水體污染嚴重、農業基礎設施和生產條件落後、農業科技水平低等就嚴重製約了農業的發展。

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水土資源的減少與浪費現象嚴重。

隨着人口的增長以及工業化進程的加快,人口與耕地、水資源等之間的矛盾更加突出。

城市擴張導致耕地資源流失嚴重,同時農業灌溉用水的利用率只有4(本站★)0%,只達到發達國家的一半[1],水資源浪費現象嚴重。

2.生態環境污染嚴重。

工業“三廢”污染嚴重,諸如鎘、砷、鉛等重金屬含量超標,嚴重威脅到農產品的安全。

城市垃圾堆存佔用和毀損了大面積農田並嚴重污染了地下水;化肥、農藥等濫用造成水土的富營養化,這些都導致了我國農產品貿易經常受制於發達國家的技術壁壘。

3.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低。

國家長期以來實施農業支持工業發展的政策,導致國家對農業的投入不夠,農業現代化機械普及率低,農業基礎設施發展落後。

同時現有的農業水利設施建功能老化,配套設施不全,導致了農業的綜合生產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低下。

4.勞動力素質較低,勞動生產率不高。

農業科技創新能力弱,且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能力不足。

同時農村勞動力科技文化素質低,生產經營管理水平也不高,再加上農村大量勞動力的外出務工,農業剩餘勞動力呈老齡化、女性化的趨勢,這更加阻礙了農業技術的推廣和應用。

三、我國發展低碳農業經濟的條件已成熟

目前我國人均GDP超過了3000 美元,步入到中等發達國家的收入水平,農業的比重同中等發達國家的水平接近,已經進入了工業化中期階段。

工業化對農業市場的依賴性越來越強,要求農業提高生產要素效率和擴大市場規模。

同時工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已經佔有絕對優勢,能夠為改造傳統農業提供大量的先進技術和機器設備,國家基礎設施建設也相對比較完善,解決了農業增長方式轉變的瓶頸制約,有利於農業經濟的有效運轉和生產效率的'提高,為農業增長方式轉變提供了可能。

由此可見我國已經具備了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條件,發展低碳農業就成了解決現有問題的最好選擇。

四、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現實途徑選擇

在低碳經濟時代我國必須轉變現有的農業發展方式,鼓勵發展低碳農業以保持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同時低碳生產具有可持續性。

因此轉變農業經濟發展方式就是要發展低碳農業經濟,可供選擇的途徑主要有以下幾種:

1.發展循環農業經濟

我國人均土地佔有量少,農業生產效益低,污染嚴重,要用有限的資源維持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就必須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發展農業循環經濟。

這也是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和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

我們應該大力推進資源節約,加強資源綜合利用,完善再生資源回收利用體系,全面推行清潔生產,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節約型增長方式。

循環農業是一種新型的農業經濟發展模式,通過建立“農業資源→農業產品→農業廢物再利用”的循環機制,實現經濟發展與生態平衡的協調,實現農業生產的低資源消耗、低廢棄物排放、高物質能量利用。

發展循環農業是農業發展方式是解決農業資源短缺與環境退化的現實選擇。

2. 發展生態農業經濟

生態農業是依照生態學和經濟學原理,採用先進的農業技術,在保護和改善農業生態環境的同時,將各種生產技術有機結合發展生產,最終建立起人類生存和自然環境相互協調的發展體系,是一種合理開發利用農業資源,實現農業生產良性循環的生產方式。

[2]建設的關鍵是要通過評價和設計,選定合適的生態農業模式。

同時通過強有力的立法和行政措施,可以加速我國農業發展的生態合理化過程。

發展生態農業,可以充分利用我國各種土地資源,減少裸地面積,防止水土流失和荒漠化,減輕洪澇和沙塵暴災害;可以有效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土地和資源利用率;生態農業的無公害無污染綠色產品,可以提供有比較優勢的農產品,突破貿易壁壘,增加農產品出口。

3.發展有機農業經濟

有機農業是農業發展的高級階段,它將農業經濟系統納入到了自然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過程中。

發展有機農業可減少對環境的壓力,有利於生態環境的恢復;可以減少化肥、農藥的使用,減輕環境污染;可以提高農產品質量,保障農產品的安全性;有機農業產業是一種勞動密集型產業,發展有機農業生產模式可以增加就業崗位,解決農村勞動力就業問題;有機農產品符合國際市場需求,增加出口可以給農民帶來良好的經濟效益,並且在緩解氣候變化方面具有極大潛力。

參考文獻:

[1] 黃國勤:中國農業發展研究―現狀與問題[J].安徽農業科學。/3

[2] 周玉新:低碳經濟時代轉變農業經濟發展方式探析[J].農業經濟。/4

製造業低碳經濟發展途徑探討論文 篇八

製造業低碳經濟發展途徑探討論文

摘要:製造業作為碳排放的主要來源,成為目前碳減排的主戰場。然而,製造業是經濟發展的支柱,是經濟發展的主要推動力量。但全球環境的惡劣使得低碳經濟的發展已經不容刻緩,如何解決低碳經濟與製造業發展之間的矛盾,是當下急需解決的重點問題。

關鍵詞:製造業;低碳;科技;創新

一、製造業低碳經濟發展現狀

製造業是我國國民經濟增長的主導產業,其每年的增加值佔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較高,製造業的發展能夠帶動整個經濟的發展。與其他行業相比製造業的能源消耗總量過高,能源利用率低,浪費了大量一次性不可再生資源,不僅造成資源枯竭的局面,還嚴重影響的環境,二氧化碳的大量排放加劇了全球的温室效應。我國製造業能源消耗總量大,能源利用率低,不僅浪費了大量一次性能源,早在“十二五規劃”中就特別強調低碳經濟的發展,全面各地已經逐步建立和完善了有關温室氣體排放的統計監測和分解考核體系,切實保障實現控制温室氣體排放行動目標。

二、鹽城製造業發展現狀

製造業的智能化成為鹽城市近幾年發展重點,成為穩定經濟增長、調整經濟結構、促經濟轉型的重要方向,企業智能裝備、智能生產、智能服務等成為重點發展領域,挑選骨幹製造型企業,成為重點項目的實施單位,並開展試點示範,提升製造行業的創新能力。為機械、汽車、化工、紡織等行業發展制定智能車間的發展方向,引導製造企業能夠結合行業特點加快智能製造業發展步伐。鹽城製造業的智能化發展目前已見成效,經濟技術開發區作為試點,以現有的機械裝備和信息技術產業為基礎,推進電子信息技術與各領域進一步的深度融合,該區智能裝備製造產業實現了飛躍式的發展。截止鹽城市投資84.9億元用於50項智能製造項目計劃、工業機器人新增346台、企業用工人數減少1796人。樂洲科技年產500萬台手機智能車間、輝豐農化年產1100噸原藥生產線、輝山乳業年產18萬噸乳製品生產線智能改造等一批智能化項目陸續竣工投產。劍橋塗裝、大洋精鍛、豐海新能源、江森座椅、華稼食品5個智能車間項目通過省示範智能車間現場審核。

三、鹽城製造業低碳經濟發展的思考

鹽城製造業仍存在着制約發展的一些問題,主要表現在技術創新投入不高、引進技術消化吸收再創新的能力偏低、自主創新能力較弱、缺乏核心技術和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技術、管理體制落後、不適應形勢的發展需求等方面。對此,應在以下方面加大力度:1.各行推進節能減排,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按照江蘇省節能減排的具體要求和各個地區所分解的任務指標,鹽城市應降低製造企業產品能源消耗、二氧化碳排放量以及危害居民身體健康的氣體排放量。應加強資源、廢棄物的利用率,加快能源的回收利用產業的發展速度,促進行業與其他產業的融合,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如今所面臨的資源枯竭、能源損耗嚴重的局面,而製造業作為能源、資源密集型行,需要實行循環經濟模式,不能再走先污染後治理的老路,必須採取措施避免遭遇資源困境。即使目前智能化的實施取得一定的成效,但目前鹽城的製造業仍存在高污染、高能耗、高成本的問題,這“三高”對於低碳經濟的發展存在很大的威脅,為了能夠使製造行業擺脱困境,需要實行循環經濟的發展模式,大力整頓製造行業,淘汰、兼併重組落後產能企業,達到節約資源和能源的目的。如若製造業繼續走老路,安於現狀不實行改革,必將會受到政府、法律、市場等各方面的諸多限制,如在項目審批立項時會受到環境保護法等制約而最終導致項目無法實施,長此以往,必然會被市場所淘汰。2.注重技術創新和技術改造。技術創新和技術改造對於低碳經濟的發展至關重要,只有技術創新才能提高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政府應該鼓勵企業進行技術開發,特別是製造企業,應當開放應用可循環的作業流程技術,開發新材料替代原先舊的材料。除此之外,應加快技術改造的步伐,只有進行技術改造才能促進製造業的優化升級。技術改造應以產品質量、節能降耗、智能生產等作為重點,引進新技術、先進工藝、智能裝備,對現有的生產機械設備、生產工藝進行改造,優化生產流程,升級企業技術裝備,提高資源的有效利用率,增強企業新產品的開發能力,加快產品的升級換代,提高企業的生產效率。目前鹽城引進大量的創新型企業,給予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支持,但一些傳統的企業卻仍然維持現狀,特別是一些老的機牀廠,現在智能化的生產有些跟不上,近幾年面臨鉅額的損失,只能通過地產投資來彌補虧損,長此以往必然會被淘汰,需要引進先進技術來改善現狀。3.引進學術專家,強化技術創新型人才隊伍的建設。企業的創新人才隊伍至關重要,製造業低碳經濟的發展離不開這隻隊伍,具備一支適合製造業循環經濟型人才隊伍,可以滿足不同製造類型企業的需求。目前鹽城缺乏這樣的技術創新型人才隊伍,雖然近幾年在不斷引進但是成效不大。其中企業對技術創新所需要的中高級技術工程師和熟練技術操作人員的需求尤為突出,同樣也缺乏科學技術骨幹、學科帶頭人,急需引進和培養這樣的專業技術人才,只有這樣才能滿足製造業低碳經濟發展的需求,同時還能滿足鹽城市中長期戰略發展的需要。為此建立後備人才選拔方案,注重人才儲備庫建設,避免人才隊伍參差不齊。與高校合作研發,滿足企業對學科建設、骨幹人才的需要,努力使製造行業內從事循環經濟技術創新的人才在年齡、專業、分工、數量或級別上處於合理的配置狀態,從而優化人才結構。4.減少環境污染,改善環境質量。第一,在製造業中大力推行清潔生產,引導自覺實施清潔生產。製造業企業在生產過程中往往不會注重清潔,生產過程中的污染情況嚴重,而發達或較發達國家和地區進行污染防治的成功經驗就是清潔生產,清潔生產是提高資源、能源利用效率,減少污染物的'產生量和排放量,促進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的重要舉措。第二,增強作業人員的環保意識。製造業員工往往會缺乏的環保意識,對排放的污染物的危害得不到正確的認識。鹽城市的相關政府部門要積極採取相應的措施,如組織單位和職工學習並遵守國家環保法律法規,增強其環保意識,開展系列活動,行業人員進行交流,將可能產生的污染物的排放量進行有效控制,儘可能降低到最低限度。第三,引入環保型新材料和先進的技術和設備。選用新型環保材料是解決製造業廢氣污染和放射性污染的主要途徑。要在加大對環保型材料研製和開發力度的同時,積極開展製造業材料的環保認證工作。利用先進的技術和設備不僅能夠提高產品質量,還能減少污染物的排放量,例如先進的混凝土澆灌技術有效地降低了建築施工場地的噪聲。第四,加大對垃圾和固體廢棄物的回收利用和監督。垃圾是放錯地方的資源,建築垃圾基本都可以回收利用,建立羣眾環保監督機制,設立羣眾環保監督小組對製造業的污染物排放。5.進一步提高國際化水平。鹽城製造業的國際化趨勢開始很早,但是在這個過程中“障礙”很多。如渠道障礙、品牌障礙、技術障礙、資源障礙、非關税壁壘、人才壁壘等。即使存在障礙,在經濟發展中仍必須充分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統籌“引進來”與“走出去”,加強國際化經營,深化經濟技術合作。鹽城市制造行業應充分利用進一步擴大製造業對外開放程度,鼓勵國外先進知名製造企業參股和投資國內製造企業和項目,在產品深加工領域投資設立企業和研發中心,提升鹽城市制造企業的創新能力和管理水平。比如:悦達起亞與韓國的親密合作,但同樣其業面臨銷售的困難,可以加深與國際企業的合作,壯大企業的銷售團隊,提高企業產品的競爭力,引進先進的管理理念,帶動汽車製造業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宋洪。低碳背景下戰略產業的選擇與發展(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邱振卓。低碳經濟視角下的吉林省產業轉型升級研究(D),吉林大學,206月。

[3]張歡。我國低碳技術進步對製造業產業競爭力的影響研究(D),東華大學,年1月。

結束語 篇九

目前,我國正在科學發展觀的統領下進行創新型國家建設和資源節約、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這與發展低碳經濟的目標基本上是一致的。從經濟的角度講,社會發展的每一個階段都有一個與其相適應的經濟發展模式:工業化初級階段,經濟發展依賴的是原始生產要素的高投入的粗放型經濟增長;工業化中級階段,經濟發展以投資和科技進步為主要帶動力量;工業化高級階段則以信息和現代服務業為主要發展方向。中國的經濟轉型摒棄了傳統的“高投入、高污染、低產出”的經濟發展模式,走出一條“低投入、低污染、高產出”的路子。公共政策的創新使我們主動融入到低碳經濟的實踐和世界發展的潮流中,獲得更多的可持續發展的資金和技術,為世界經濟發展提供一個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新模式。

農業低碳經濟發展方式轉變論文 篇十

摘要:

低碳農業經濟是低碳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從我國實施低碳農業經濟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出發,提出制定各地區發展規劃、發展農業循環經濟、發展資源節約型農業、繼續開發和推廣使用新能源,發展生態農業經濟和有機農業以及調整和優化農村產業結構,着力發展低碳關聯產業等措施以保證我國低碳農業經濟的發展。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