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工作總結 > 調查報告

疫情影響下大學生就業調查報告通用多篇

疫情影響下大學生就業調查報告通用多篇

疫情對大學生就業的影響調查報告 篇一

一、疫情影響下大學生的就業情況

2020年,全國高校畢業生總人數達到874萬人,2021屆大學畢業生預計將達到909萬人。由於2020年受到疫情的影響,不可抗力地將畢業生就業難度推向頂峯,據調查2020年應屆畢業生入職率位未達到20%,也意味着2021年將會有更多的2020年應屆畢業生加入到找工作的隊伍當中。屆時,2021年應屆畢業生就業將會更加艱難。但從公佈的官方數據來看,2020屆畢業生就業情況大體穩定、好於預期。

數據分析表明,當前大學生就業形勢嚴峻,結構性矛盾突出,受疫情衝擊畢業生的期望行業、崗位、工作地點等發生改變;單位就業是畢業生主要去向,新經濟行業受到青睞,而薪酬福利、職業發展和工作生活平衡是求職主要關注因素;實習經歷有助於畢業生成功就業,線上招聘面試成為疫情期間求職的主流方式。

1、大學生的就業訴求、擇業期望和職業規劃

(1)就業訴求

根據2020年一季度數據顯示,大學生在求職時最關注的因素是“薪酬福利”,佔比60.8%;其次是“能學習到東西”,佔比45.5%。除此之外,有清晰的職業發展路徑,追求“工作和生活平衡”、行業前景看好也是他們看重的重要因素。其次還有專業對口,崗位匹配度、穩定度、大環境、興趣、企業文化與價值觀一致和落户、補貼等人才政策。所以據推測大學生的就業訴求為工資收入水平、個人興趣與愛好、單位的地理位置、單位性質、就業單位的發展前景、繼續深造的條件和發展機會。

(2)擇業期望

調研數據顯示,直接就業仍然是2021屆應屆生的主要選擇,但選擇深造/進修、暫緩就業的比例均較2020屆有所上升。從細分到不同學歷的應屆生就業意願看,超過六成的2021屆本科應屆生和專科應屆生選擇直接就業,超過九成2021屆碩士及以上學歷應屆生選擇直接就業。但值得注意的是,4.3%的2021屆大專應屆生和6.2%的2021屆本科應屆生選擇暫緩就業。

在選擇暫緩就業羣體中,相當一部分應屆生期望通過一段時間冷靜思考未來人生規劃,或者進行創業考察。

而且2021屆應屆生願意異地求職的比例為61.8%,較2020屆呈現小幅下滑趨勢。一方面,一線城市雖然擁有更多工作機會和成長空間,但生活成本較高,使得部分應屆生望而卻步;另一方面,得益於地方引才政策以及產業升級,就近獲得合適工作機會的可能性增大,應屆生選擇返鄉就業或者在畢業院校所在城市就業比例提高。

2、大學生的就業現狀

(1)就業方向

當前疫情對於有就業需求的應屆大學生來説會有一定的影響。高校畢業生就業景氣較好的行業分別為中介服務行業、教育、培訓、院校類行業、房地產建築、建材、工程類行業、互聯網、電子商務類行業等。“其中,醫藥生物工程行業在此次疫情背景下表現出較好的就業形勢”。從就業景氣較差的行業來看大學生在網絡遊戲、印刷、包裝、造紙類行業、交通、運輸、電氣類行業的就業難度較高,就業競爭激烈。其中,網絡遊戲業招聘需求人數同比減少67.9%,而求職申請人數同比增加14.0%。

(2)就業競爭

首先是大學生畢業人數基數不斷增長。我國大學生就業現狀最大特點就是:就業基數大,就業人數增長迅速。目前,就業市場的供需能力不足,就業崗位的競爭大,大學生羣體的幾何式增長與就業崗位數量之間的關係失衡,有太多的大學生無法走上就業,大學生的就業率下降,大學生就業形勢很不理想。大學生就業人數的增加使我國就業形勢更加的嚴峻。

其次是就業區域。總體上我國大學本科畢業生流向區域主要集中在東部地區,東北和中部區域流向比較小,西部區域更少。北方就業區域集中為北京、天津;南方就業區域集中為東南沿海城市。作為發展中國家,中國二元經濟結構明顯,城鄉差距、地域差異非常明顯。大中型、沿海城市經濟發達,就業機會多;而偏遠的西部和農村經濟落後,發展機會很少。由此導致了大學畢業生區域流動通常是從經濟相對落後的地區(流出地)流向經濟發達地區(流入地)。當然,大學生區域流動也並非只是單向流動,特別是隨着區域經濟發展差距、城鄉差距的縮小,大學畢業生同樣也會迴流,形成一種雙向的流動。

最後是就業領域單一化。當下,我國金融類產業、服務類產業發展迅速,經濟結構的快速發展,使大學生在選擇專業方向時,會更多的傾向於會計、貿易、計算機等就業崗位供需較大的行業,而像工科類尤其是我國經濟發展急需的模具設計與製造、機電一體化技術、心理學、汽車整形技術等專業畢業生人數較少。熱門專業人才過剩,也就導致了大學生在行業內的'競爭壓力加大。另一方面,有些高校對於專業的設置也較為單一,也是大學生就業領域擴展窄的因素。部分高校在專業課程方面給予大學生的選擇較少,也在某種程度上限制了大學生就業的發展方向。

3、市場對英語專業人才的需求狀況

只要全球化的趨勢還是好的,語言專業就永遠有就業前景。市場對懂英語的人才需求巨大,畢竟是世界各地最通用的語言,且太多業務都有涉外的性質 ;但是對於“英語專業人才”的需求不大,因為太多人都會英語能寫能説,所以招聘英語專業的公司很少了。

但是市場對英語專業需求的典型職業有 教師、培訓師(教育)。教師是英語專業最基本的方向,教師也分很多種類型,比如高校英語老師、中學英語老師等。不同等級的老師對於學歷要求也不一樣,高校教師可能需要博士以上的學位,但中學教師需要碩士就可以。其次就是進入英語培訓機構做培訓師,可以教授不同年級的學生,對於學歷要求不是特別嚴格,如果能力夠,前景和薪資都還可觀。目前教育行業相關企業對於英語教師、培訓師的技能要求主要是聽説讀寫,語法知識的掌握,以及一些證書,比如:教師資格證、普通話證、英語四六級、雅思託福等英語通用考試證書,當然也是成績越高越好了,這些都是競爭優勢。熟練辦公軟件,以及有家教等工作經驗也是加分項。

第二個是翻譯人員,其分口譯和筆譯。據統計,截至2020年底,共有16.2萬餘人次通過翻譯資格考試並獲得證書。當然最高端的會議口譯等職位還急需人才,並且薪資也是高價位居“金領”地位。因為英語作為國際通用語言,很多國家和地區都將英語指定為官方交流語言,導致國內市場需求量較大,人才緊缺,尤其是:會議口譯、法庭口譯、商務口譯、聯絡陪同口譯、文書翻譯,高級翻譯對能力和學歷要求都比較高。但是英語專業畢業生從事翻譯的競爭還是很大的,如果沒有較高的語言翻譯能力,初級翻譯人才往往薪資待遇比較一般。

第三個是外貿工作。外貿工作是讀商務英語專業的同學比較多人從事的方向,外貿工作英語類的選擇空間也很廣泛,可以從事除了技術崗之外的所有崗位,包括策劃、銷售、人力資源、市場營銷、文化宣傳等。很多公司有外派的項目,會優先考慮英語專業的學生。

第四個是雙語編輯(文職)。中文作為語言使用人口最多的語言,經常會和英語結合,國內外有很多主流新媒體都是雙語形式,所以雙語編輯的崗位就形成了,比如新華網、紐約時報等,還有各大出版社,比如我們耳熟能詳的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出版英文書籍也是需要文職翻譯的。

二、就業形勢嚴峻的主要原因

1、全國就業形勢下滑嚴重

疫情之下,互聯網企業、實體企業受到已經嚴重影響,就連國內的頭部互聯網企業——BAT(百度、阿里巴巴、騰訊)也在裁員降薪。

2、企業融資難,停招新員工

目前國內的金融行業被國家大力整治,導致了國內的金融企業很難融資,銀行貸款放款變慢。為了節省公司的成本、減輕運營壓力,大部分公司都不敢招收新員工,甚至還會裁員。部分中小企業在無法以較低成本融資的情況下會首先採取縮減業務規模、暫停招聘、調崗調薪等措施以降低企業成本,謀求生存發展。

3、疫情影響企業進行校招

疫情反反覆覆,對於有一定實力的企業來説,無法在全國大規模進行校園招聘,僅在當地進行招聘。而部分地區的畢業生,由於無法參加這類招聘,找工作會變得難上加難。而且受疫情影響,為避免人口大幅度流動和聚集,現場招聘會被大規模取消,多以線上招聘為主,且視頻面試後,根據市場恢復情況再確定複試時間,導致跨區域畢業生求職困難重重。

4、企業在職員工離職率下降,人員流動率降低。

加上每年出國留學成為大部分畢業生的選擇,而今年受疫情影響,原定出國留學的畢業生只能暫時放棄留學事宜,轉向國內就業市場,導致就業畢業生有所增加。

預計2021年企業為了保存實力,一般不會擴招,因此工作機會變少。而且目前公司在職員工,明白就業形勢較為嚴峻,一般都會接受降薪不會主動離職。最後導致的結果就是,應屆畢業生能夠選擇的工作崗位有限。

三、如何應對目前形勢

第一,要認清當前防疫形勢,在“在危機中育新機、於變局中開新局。從能力提升方面入手,提高自己求職擇業的能力。也就是就業時尋找工作的能力和就業後的可持續發展能力。當前主要是解決大學生就業時尋找工作的能力,即就業信息蒐集能力,簡歷製作與求職技巧。獲得就業信息應把握兩個原則,一是便捷二是權威。首先要明確蒐集就業信息的途徑,由於疫情原因可篩選個別途徑:通過網絡;通過學校就業指導中心;通過媒體廣告。所蒐集就業信息的內容應包括:用人單位的信息;職業情況;相近及相關行業現狀和發展趨勢。

第二,要認清當前就業形勢,先就業,再擇業。由於疫情影響,許多企業減少招聘崗位,就業形勢很不樂觀。其次,先就業,再擇業,可以緩解畢業後流離失所的經濟和身心壓力。再次,先就業,再擇業,也是讓自己找到更好更適合自己工作的辦法。

最後,心態是一個人最重要的精神面貌,遇到問題不要逃避,分解問題逐一突破才是關鍵。

1、要找準定位,調整好心態,抱着學習的心態去適應社會,從基礎做起,不要眼光過高。

2、審清情勢,確定就業範圍,應屆畢業生需要對應聘的部門進行分析,規避掉那些在企業經營壓力下容易被裁減的部。

3、我們要增強自身素質,變壓力為動力,降低期望值,大學生要客觀認識到現在的就業形勢很嚴峻,應該變壓力為動力,只有正視就業壓力我們才會迫使自己積極行動起來,產生求勝的心理和行動。

疫情影響下大學生就業調查報告 篇二

一、調研背景

2020年重慶市有普通高等教育畢業生的院校有67所,共23.5萬人畢業,比2019年增加了1.1萬人。截至2020年8月31日,全市2020屆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去向落實率為85.04%,與2019屆同比下降1.61%。

在疫情的影響下,我市大學生就業形勢不容樂觀,經濟受到疫情影響下行,很多企業被迫壓縮人力資源支出,2020年總體招聘需求、應屆畢業生招聘需求以及小微企業招聘需求都在下降。

二、調研主題

重慶作為“新一線城市”,吸引着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來此發展,也為當地大學生們帶來了更多的擇業考量。本次調研活動以“疫情對大學生擇業的影響調研(以重慶地區為例)”為主題,以重慶本地在讀大學生及部分畢業生為調研對象,聚焦疫情對大學生擇業的影響,瞭解各個方向的學生的就業問題,以期幫助引導大學生樹立健康的擇業價值觀,為重慶未來保留、吸引人才提供建議。

三、調研方式

線上問卷式調查(共發放問卷315份,有效問卷282份)、線上訪談調研(共訪談人數20人)。

四、調研結果

1、疫情對未來規劃的影響

問卷調查結果顯示,疫情前超過一半的同學選擇留在國內繼續深造,而佔到近30%的學生選擇了就業。但在疫情後做出改變的人卻佔比很少,主要是意願出國留學的同學轉向國內深造。

2、疫情對求職考慮因素的影響

我們給出了九個擇業時的考慮因素,並讓調研對象選擇他們認為最重要的五項並根據重要程度進行排序。我們發現九個因素的重要性順序並沒有改變,重要性變化最明顯的一項是對於職業穩定性的考慮,對於這一點也在後面的→←訪談中進行了更深入的探討。

3、疫情對就職城市考慮的影響

疫情對於大學生選擇的影響是雙方面的,一部分同學選擇更加舒適穩定的生源地或其他城市,而另一部分同學將目光轉向了社會福利更加完善、經濟更加發達的一線城市。

4、疫情之後大學生擇業面臨的主要問題

隨着每年畢業人數的上升,競爭彷彿是必然的,疫情更是給應屆畢業的學生帶來了不小的壓力。在本次調研中,我們可以看到,崗位供需失衡、競爭壓力大成了絕大多數學生共同的痛點。而疫情導致的實習機會流失也給他們帶去一定的困擾。

5、訪談調研結果

疫情帶給大學生就業的衝擊是客觀存在的,在面對黑天鵝事件時職業本身的穩定性被更多地帶到大眾的面前,尤其是經歷過金融危機、非典疫情與本次新冠疫情的長輩而言,一個職業的穩定性就會被不斷強調。問卷結果也顯示了這一點,經過了此次疫情,大學生們對職業穩定性的重視顯著上升。但我們也看到,對於求職這件事,當代大學生更有自己的想法,對於個人興趣的重視排到了第三位。危機背後必定孕育機遇,一部分人看到了行業的不安定因子,而另一部分人則看到了另外的機會。

五、我們的對策與建議

對大學生的建議:

通過調研我們看到,大學生對於薪資重視程度最高,所抱有的期待也較高。我們想説的是,要正確認識自己在求職市場的定位,我們不認為所有畢業生都能在一畢業就獲得一份高薪的工作。一份薪資較低的工作不是意味着這是一份沒有意義的工作,適當降低自己的目標,通過一線崗位的工作,可以發現自身的優勢與不足,更有利於找準自身定位,明確職業目標。

對高校的建議:

高校是大學生們學習本領的場所和正式踏入社會的最後一道門,面對當前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去向落實率的逐年降低。

高校應該把握就業市場形勢與發展規律,建立以院系為單位的就業質量評價辦法,運用關鍵指標激發就業工作活力,促進就業質量的提升。

其次,高校應該降低學生轉專業門檻。通過調查我們可以發現,很多大學生就業時對專業對口的期望不高,這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前很多大學生學習的專業並不是真正感興趣的,導致其學習和就業是比較分裂。因此,通過降低學生轉專業門檻,鼓勵學生探索興趣、增強能力,以提升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就業競爭力。

最後,高校應該加強對學生在校時的就業引導。通過《大學生就業指導》和《大學生涯規劃》等課程建設,促進大學生就業。當代大學生對於自我的認知不夠全面,所以需要進行合理的引導。

疫情對大學生就業的影響調查報告 篇三

高校畢業生是國家寶貴的人力資源,也是非常重要的就業羣體。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事關基本民生,也是加快創新型國家建設的重要支撐。2020屆高校畢業生人數再創新高,而今年受經濟下行壓力和突發新冠肺炎疫情的雙重疊加影響,就業形勢會更加複雜和嚴峻。

疫情對高校畢業生就業的影響

第一,市場招聘需求下降。受疫情影響,一些中小企業效益下滑,特別是旅遊服務、餐飲娛樂、銷售貿易等行業,而這些中小企業又常年是“招人用人大户”。由於中小企業多為勞動密集型,企業人工成本佔比較高,導致很多企業不得不減少招聘。

第二,線下招聘渠道尚未恢復正常運作。許多線下招聘渠道尚未恢復到疫情之前的正常運作狀態,許多人力資源市場尚未開放,線下招聘會也沒有如期召開。高校畢業生求職渠道多以線上招聘為主,求職效果不如以往。

第三,出國留學暫緩學生和留學回國畢業生加重就業總量壓力。上半年,一些國家的領事館暫停普通簽證業務的受理,同時一些國家相繼開始採取入境管制措施,這就使得一些原本準備出國深造的高校畢業生,有可能不能順利拿到簽證,暫時放棄留學事宜,轉向國內就業市場,導致需要就業的畢業生數量增加。

國家及地方出台政策措施的特點

第一,提高思想意識水平,明確重點定位。高校畢業生歷來是就業工作的重點羣體之一,疫情發生之後,作為受影響較大的羣體之一,政府及時突出高校畢業生就業的重點位置,進行精準幫扶。

第二,內容涉及面廣,服務方式精準。國務院辦公廳下發《關於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強化穩就業舉措的實施意見》,其中第三章是專門針對高校畢業生就業而言,在拓寬高校畢業生就業渠道方面指明瞭方向。另外,政策在優先投資有利於高校畢業生就業的產業,優化自主創業環境,支持高校畢業生靈活就業,高校畢業生參加職業技能培訓等方面均有明確規定,政策內容涉及面廣且精細、精準。

第三,多部門統籌協調,開展專項行動。多部門聯合發起多項行動。近期,教育部、人社部等6部門和單位共同實施“百日衝刺”行動,從5月份到xx中旬,重點組織開展十大專項行動。

後疫情時代的思考與建議

隨着國內外新冠肺炎疫情形勢的不斷變化,以及高校畢業生離校日期的到來,我國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迎來新的挑戰。對於下一步的工作,筆者有如下思考與建議:

第一,壓實就業工作責任,加強政策督促落實。時至年中,抗疫已經半年,促進高校畢業生的就業政策已出台不少。後疫情時代,加強政策的督促落實是關鍵。要強化組織領導,在確保疫情防控到位的前提下,抓實抓細,對政策文件中的優惠政策落實到位。另外,優惠政策的落地離不開資金保障,要加大就業專項資金的投入力度。完善就業工作表揚激勵機制,對落實政策到位的地方給予表揚激勵。多手段多方式提高相關政策措施的實施效率。

第二,切實加強困難幫扶,提高就業幫扶率。後疫情時代,高校畢業生中有需要高度關注的重點羣體,如貧困家庭畢業生、少數民族畢業生等。對此,要重點落實“一對一”幫扶舉措。另外,針對部分就業壓力大的普通本專科院校,以及“三區三州”等深度貧困地區高校,建議建立服務聯繫對接機制,定向投放崗位信息、職業指導等服務資源。教育部門和人社部門要做好對離校未就業高校畢業生的信息對接工作,開展實名服務,組織參加見習培訓,提高就業幫扶率。

第三,嚴格審核線上信息,確保信息真實可靠。拓寬就業渠道是妥善做好疫情期間及後疫情時代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的關鍵,而線上招聘則成為主要渠道之一。在信息爆炸的當下,對用人單位以及招聘崗位可信度的鑑別,成為線上求職畢業生的關切。建議人社、教育、工商、工信等多部門聯合,嚴格審核線上用人單位及招聘崗位的信息,確保信息真實可信有效,堅決防止虛假招聘、傳銷團伙對畢業生的欺騙與危害,避免高校畢業生掉入求職陷阱。

第四,據實情提早謀劃,線上線下共發力。雖然疫情期間鼓勵通過網絡及其他通訊方式進行招聘和應聘,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疫情帶來的影響,但是線上招聘的週期較長,招聘效果還有待觀察。近期,全國多個地區疫情防控趨勢持續向好,各部門要提早謀劃,根據各地疫情風險程度,分區域分步驟推動人力資源市場線下招聘活動的恢復。一旦疫情解除,要迅速組織動員全國各級各類公共就業服務機構、市場服務機構,密集推出行業化、特色化的現場招聘活動,線上線下齊動員,共同促進高校畢業生實現更充分更有質量的就業。

疫情影響下大學生就業調查報告 篇四

一、調研基本情況

xx年突發新冠肺炎疫情,學校推遲開學,學生網絡學習學期課程。為充分了解經濟管理學院學生在疫情期間的思想狀況,我院開展了《新冠疫情下大學生思想狀況》主題問卷調查。本次調查問卷共有2490人蔘與,其中女生1819人佔比73.05%,男生671人佔比26.95%;大一481人佔比19.32%、大二585人佔比23.49%、大三577人佔比23.17%、大四535人佔比21.29%、碩士研究生270人佔比10.84%、博士研究生42人1.69%。參與本次調查學生絕大部分是漢族人,另外還有來自滿族、壯族、蒙古族等其他民族的少部分學生。在此次調查的學生中居住在黑龍江的學生最多約為1/4;其次是山東和河南的學生各佔約一成,此外還有五成多的學生分佈在遼寧、內蒙古、湖南等共29個省份(見圖4)。在政治面貌方面,近九成的學生是共青團員,少部分學生是中共黨員,極少數的學生是羣眾。

二、現狀分析

1、學生對疫情認知程度較高。

學生較為關注公共衞生突發事件,超過80%的學生關注瞭解公共衞生突發事件,只有1%左右的受訪者表示從不關注,也不瞭解。學生公共衞生突發事件經歷較少,超過70%的學生沒有經歷過類似的公共衞生突發事件,只有20%左右的學生經歷過類似事件。學生對於疫情消息表現出積極關注的態度,超過80%的學生經常或時刻關注疫情消息,僅有不到1%的同學從不關注。同樣學生對於國家關於疫情防控的措施也表現出了積極關注的態度,超過90%的學生了解國家關於疫情防控的措施,僅有不到3%的學生表示不瞭解。新冠疫情來襲,大多數同學對於疫情的形式和防控的措施比較瞭解並積極關注,但也有少數同學不瞭解也不關注。從整體上看,仍要加強對學生的疫情防控教育工作,積極引導學生了解關注疫情態勢,做好自我防護。

2、新冠疫情下,學生體育鍛煉減少,對於網絡學習較為適應。

疫情期間,因防控疫情的需要外出較少,往往學生的體育鍛煉就會減少,僅有不到20%的學生堅持每天鍛鍊,超過60%的學生鍛鍊較少。學校推遲開學採取網上授課,這一舉措超過70%的學生表示十分看好或比較看好,但也有少部分同學表示不是很能接受。在網絡上進行課程學習效果通常比較令人擔憂,但經過調查顯示,超過60%的學生認為滿意,小部分同學感覺一般,僅有極少數同學感到不滿意。線上學習的平台對於大多數學生來説比較熟悉,僅有不到15%的學生不太瞭解或不瞭解。學生在家期間,體育鍛煉與網絡學習是兩個重大問題,從結果上看,體育鍛煉絕大多數學生較少,網絡學習大多數學生能夠接受,並且有比較不錯的效果。從整體上看,我們仍需加強學生的體育鍛煉,提升學生體質,網絡課程要進行更進一步的完善,提升學習效果。

3、疫情對學生日常生活產生較大影響,對於疫情的未來發展態勢説法不一。

新冠疫情對於學生帶來了比較大的影響,學校也進行了一些獎助行為,超過80%的學生支持並且認可這一行為,少數學生認為難以顧及全面,僅有2%的學生認為不能從本質上解決問題不滿意。疫情期間,高校對於擅自返校學生嚴厲處罰,超過90%的學生支持高校的嚴厲措施,極少數的學生不支持。在這次防疫阻擊戰中,有很多高校在校生參與了防疫志願服務,通過調查,超過90%的學生認為值得鼓勵,認可大學生的志願服務工作,極少數學生不鼓勵認為大學生缺乏足夠的專業知識,會增加感染風險。對於疫情的未來發展態勢,學生意見並不統一,近半的學生持樂觀態度,認為很快就會結束,但也有30%左右的學生認為短期內不會恢復。學生對於類似公共衞生突發事件是否還會發生的看法上意見也不一致,超過1/3的學生覺得説不好,近四成的學生認為短期內不會發生,還有一部分學生認為會週期性發生,僅有不到10%的學生認為一定會發生。疫情給學生帶來了影響,學校也出台多種舉措,幫助學生度過疫情困難階段,學生也積極參與疫情防控,對於未來疫情發展態勢,大部分學生還是持樂觀態度。

4、網絡成為學生獲取疫情信息的主要渠道,疫情給學生帶來了較大的心理壓力。

關於本次疫情的相關信息超過百分之九十的人都是通過網絡手段得知,其中有一部分人也會選擇觀看電視新聞來獲取更為準確的疫情信息,僅有少部分的人會通過和家中長輩和網絡好友聊天來了解疫情信息。疫情的突然來到讓每個人的日常想法方面產生了細微的變化,在疫情發生的同時半數以上的人會先想到家人和朋友,對他們的身體狀況產生擔憂,同時也會對自己的身體狀況產生擔憂,擔心自己出現與新冠肺炎相關的症狀,有一部分人會懷疑與自己接觸過的人會存在無症狀感染者,但疫情當前,仍有一部分人會聽到消息感到惶恐,但大部分人的想法是保持心情穩定,做好防護措施,在疫情期間充分發揮自己的能力,做些力所能及的防疫要事。

5、疫情總體上對學生的心理影響較小,僅有部分同學產生心理焦慮。

問卷顯示在疫情期間,人們的心理或多或少產生了這樣或那樣的變化,有人感覺心情煩躁,情緒暴躁,有人感到精神難以集中,學習做事效率下降,有的人因過分擔心而導致睡眠質量下降,但從問卷中也顯示有超過60%的人與平時根本沒有什麼區別,甚至有不到20%的人認為精神狀態比平時好。對於感到焦慮煩躁的人,大部分原因是時間規劃和學業問題(如推遲開學時間,影響四六級備考,不熟悉網絡教學,導致學習效率降低等),也有少部分的人會因健康問題(如無法户外鍛鍊導致肥胖等),戀愛問題(如異地戀),人際關係問題(如不聚會,不見面會導致人情冷淡等)而感到焦慮,對於畢業季的同學,他們的焦慮因素還有就業問題,停止舉辦各類校園招聘活動而導致就業壓力加大。

7、疫情期間,學生通過各種途徑參與疫情防控工作貢獻力量,並希望學校能夠加強疫情防控方面的教育和工作。

疫情的突然而至,讓很多同學都措手不及,感到迷茫,不知道做些什麼,但仍有20%以上的同學參與疫情捐款捐物和網絡防疫宣傳,有超過10%的同學親身參與社區防疫工作,如人員排查,巡邏防控,應急值守,清潔消毒等工作,同時也有同學選擇參與心理疏導服務,保持大家疫情期間的身心健康,也有的參與文藝作品的創作(如製作原創歌曲,繪畫,視頻等)和其他志願服務等活動。本次問卷中也對正式返校後,學校應該從哪些方面加強管理展開了調查,70%以上的同學認為應加強防疫疾控的引導教育,提高教學區和生活區的消毒和衞生要求,減少聚集和大型活動,控制上課規模。半數以上的同學認為應加強對嚴重疫區學生的心理疏導,加強網絡不信謠不傳謠的鑑別和引導,有一部分同學還認為應該加強對家庭經濟貧困的學生的資助力度。

三、對策研究

加強教育,關心學生。在疫情防控階段,學校一定要加強對學生的疫情防控教育,提高學生對於防控防護的意識,不斷提高學生的自我防範思想,可以通過疫情防控講座等一系列方式加強疫情教育,深入瞭解學生,關心愛護學生,通過適時的問卷調查深入瞭解學生的思想狀況,通過微信等網絡平台發佈疫情暖心文章,積極引導學生樂觀開朗,積極面對疫情防衞阻擊戰。

提高網課質量,增強學習效果。疫情期間,學生在家通過網絡進行課程學習,學習效果急需增強,課程質量需要提高,學校應提高網課質量,定時通過學習的平台聽取學生對於網課的意見,通過網絡簽到,拍照等多種措施,督促學生網上學習,通過課後作業,線上測試等一系列措施,查看學生學習效果,提高學生學習質量。

抓住時機,提升學生思想。疫情防控期間湧現了許多可歌可泣的人物,新冠疫情的來臨,也是一場對於學生的思政課,一場愛國主義教育,學校應抓住這個時機,提高學生的愛國主義思想,提升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舉辦線上講壇,主題班會等多種方式,宣傳疫情期間出現的英雄人物,宣傳愛國主義思想,提升學生的思想道德。

深入瞭解學生,關注學生心理健康。在疫情防控期間,學校開通了學生心理健康熱線,學生可以通過電話或網絡途徑與心理健康老師取得聯繫,緩解在疫情期間的心理壓力問題。同時,宣傳緩解心理壓力技巧,積極引導心理有壓力的學生及時向輔導員老師請求幫助,在最短時間內緩解心理壓力。學校也應積極組織各班級開展疫情防控主題班會,消除學生的焦慮情緒,讓學生正確面對新冠疫情,做到不恐慌不焦慮,正確積極面對疫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