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論文 > 經濟論文

經濟類學術論文(新版多篇)

經濟類學術論文(新版多篇)

大一經濟學論文範文字 篇一

關鍵詞:腐敗經濟學分析

當前,腐敗已成為我國不正之風的焦點,嚴重影響着改革的進程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完善。如何有效地治理腐敗,是全國上下極為關注的重大社會問題。約翰。梅納德。凱恩斯指出:“經濟學理論並沒有提供一套立即可用的完整結論。它不是一種教條,只是一種方法、一種心靈的器官、一種思維的技巧,幫助擁有他的人得出正確的結論。”[1]對腐敗問題進行經濟學的考察和分析,或許會給我們提供一些有益的啟示。

一、腐敗的經濟學定義

什麼是腐敗?美國著名政治學家亨廷頓認為:“腐敗是指國家官員為了謀取個人私利而違反公認準則的行為。”[2]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將腐敗定義為,腐敗是濫用公共權力以謀取私人的利益。一個更為廣義的定義是:腐敗乃是通過關係而有意識地不遵從,以圖從該行為中為個人或相關的個體謀取利益。國際透明組織對腐敗含義的解釋是,公共部門中官員的行為,不論是從事政治事務的官員,還是行政管理的公務員,他們通過錯誤地使用公眾委託給他們的權力,使他們自己或親近於他們的人不正當地和非法地富裕起來。邁克爾·約翰遜採用廣義的腐敗定義,認為腐敗是指對公共角色或資源的濫用,或公私部門對政治影響力量的不合法的使用形式。戴維·H.白利認為,腐敗一詞意味着不正當地使用權威以得到個人利惠,這種利惠不一定是金錢。我國的一些學者認為:“腐敗是黨和國家公務人員濫用權力謀取私利,從而違反當時社會公認的紀律、法律和道德規範,並形成一定社會危害的一種畸型的政治行為和政治現象。”[3]

這些從政治、法律和道德層面的研究結論,是從權力的運行角度去探討腐敗問題,把腐敗僅看成公共權力在運行過程中偏離了應有的作用方向,違背了國家法律和社會公德,損害公共利益的現象,給人一種霧裏看花的感覺。正如一位政治學者所説,權力是一種使人產生神祕感的東西,是一種充滿魔力的社會現象。[4]

如果從經濟角度去研究,把腐敗看作一種經濟活動,一種用公權謀私利的經濟活動的話,許多東西就會豁然開朗。我們是否可以這樣來定義腐敗:腐敗就是官員或官僚集團利用公共權力謀求私利的一種經營活動,他們總是期望以最低的成本做最大的買賣,獲得最大的收益。可以為腐敗者或腐敗集團設計一個計算和思考的過程:投入是多少,帶來的收益又是多少,最希望達到的目標就是拿出去少一點,拿回來多一點。

二、腐敗成因的經濟學分析

我們既然把腐敗看着一種經營活動,一種公權與私利交換的活動,那就讓我們來剖析三個問題:一是有市場可能嗎,即公權可能與私利交換嗎;二是作為公權主體,官員會拿公權去謀求私利嗎;三是利用公權謀得到私利嗎。

(一)腐敗交易[5]的市場可能:權力總是傾向腐敗

如今,腐敗是重要的新聞內容。當我們打開電視或翻開報紙收看黃金時段的新聞報道時,我們可能被大量的有關腐敗的報道弄得頭昏眼花。為什麼腐敗如此氾濫呢?這正是我們在這一部分要討論的問題。

權力傾向腐敗,是一種普遍的社會現象。法國政治學家孟德斯鳩認為:“一切有權力的人都容易濫用權力,這是一條萬古不易的定理。”[6]英國曆史學家約翰。阿克頓也曾指出,絕對的權力必然產生絕對的腐敗。卡洛斯·艾伯特·羅贊斯基指出:“腐敗是一種所有社會都出現的症狀,它既可見於最龐大的上層建築,也可在最微小的團體中找到痕跡。”[7]權力與腐敗,猶如月光下人與其影子,凡權力所在之處,腐敗必定形影不離。權力傾向於腐敗,絕對的權力傾向於絕對的腐敗,這可以從權力的交換性和供求特點得到證明。

1、權力是一種可交換的社會資源

權力是什麼呢?德國的馬克斯·韋伯認為“權力是某種社會關係中一個行動者將處於不顧反對而貫徹自己意志的概率,不管這種概率所依據的基礎是什麼。”[8]美國的一個學者則表達了這樣的看法,“對於權力,我的直接看法是這樣的:在A能使B做本來不願做的事情這個範圍內,A對B擁有權力。”[9].陶奈認為,權力可以被定義為一個人(或一羣人)按照他所願意的方式去改變他人或羣體的行為以及防止他自己的行為按照他所不願意的方式被改變的能力。可以説,權力意味着一種對其他人的一定強制、支配和控制,意味着掌權者的行為相對於其所作用對象的優位。英國著名的社會學家帕森斯認為:“權力關係也存在互惠關係的可能性。”[10]因此,權力從來就是不夠分配的緊俏品,古往今來不知有多少人嚮往它,覬覦它,為了它拼得死去活來。

權力的可交換性,是指權力作為一種外在型的能力,可以在一定的條件下,通過權力主體的更換而發生轉換。權力主體所擁有的權力,是外在於自己的利益,當他履行相應公共職務時,他就有權力,當他離開這一職務時,則會喪失權力。這就是民間常説的“有權不用,過期作廢”。當權力主體擁有權力時,他就能“一呼百應”;當他離開了權力,就會“風光不在”了,這會讓權力主體產生強烈的失落感,從而導致權力的異化,就是指權力主體把自己所掌握的權力作為“商品”用以交換私利,即權力腐敗。

2、權力的需求與供給的無彈性

從普遍意義上看,在商品經濟條件下,任何市場的發展壯大都由需求所決定。由於權力具有凌駕於社會之上以及一定的職責範圍內具有絕對的支配力的特徵,一方面使得人們嚮往權力,追求權力,對權力產生了強烈的需求;另一方面,代行公共權力的人,也容易被權力所具有的特徵所迷惑,容易把人民的權力當成他自己私有的東西,並憑藉着手中的權力進行權錢交易,將他人財產和公共財產據為私有。通過對公共權力的不合理使用來滿足人們對權力的需求。

我國長期計劃經濟體制的影響,及我國傳統思想和我國的社會制度,都導致黨領導下的政府成為權力壟斷主體。而一個公職人員在一定時期內擁有的權力是一定的,權限是一定的。出於理性他為獲取更多、更高的個人利益,必將權力“價格化”。價格隨用權對象的不同是變化的,而權力擁有者又是一定的。這就形成了權力供給的零彈性。面對這種情況,“經濟人”必然會擴大權限或提高“價格”,同時對於權力效益的需求者來説只要價格在其承受範圍內(一般以邊際成本成本=邊際收益為限)則不會顧及其高低,而權力所有者也抓住權力需求者這一心理,更多為自己創造獲取有價值事物的機會,從而使腐敗的產生成為了必然。

(二)腐敗交易主體分析:官員也是“經濟人”

中國自古以來就有性善和性惡的爭論,但無論哪派都認為存在抽象的普遍的人性。無論是信奉性善還是性惡,大家都普遍認為,政府是超越一切私利之上、專求社會福利的超然組織,政治家和政府官員都是大公無私的聖人,是以促進公共利益為惟一目的的“公共人”。但實際是否是這樣呢?現實中以人性善為假設而構建的權力運行機制由於過於信賴人的自律,由於嚴重脱離自利人性的現實,為腐敗提供了豐富的物質基礎,以至於腐敗情形氾濫。

1、“經濟人”理論簡述

現代生物學證明,生物的本性是自利的,否則無法在自然的殘酷選擇中生存下來。人作為生物的一部分,更是經歷了無數的自然選擇才進化到今天的人類。因此,人的原始本性即其自然的生物性,必定是自利的,人總是為自己着想、力圖追求自己慾望的實現。建立在這一基礎上的“經濟人”理論成為了西方經濟學大廈的理論基石。這一理論認為,人類存在着儘可能增加自身利益的意願,“經濟人”就是指個人以追求個人利益的最大化或以極大化的個人的效用作為做事最基本動機的人。正如亞當。斯密所説:“每個人都在力圖應用他的資本,來使其生產品得到最大的價值。一般來説,他並不企圖增進公共福利,也不知道他所增進的公共福利是多少。他所追求的僅僅是個人的安樂,僅僅是他個人的利益。在這樣做時,有一隻看不見的手引導他去促進一種目標,而這種目標決不是他所追求的東西。”[11]經濟人理論主要包含了以下幾個方面的內涵:一是人的自利性,即每個人都要為自己打算,總是在追求自己認為有價值的東西。這種價值物,只要是個人覺得值得追求的,既可以是物質利益,也可以是非物質利益。二是利益最大化原則,即人們總是尋求對自身利益的最大程度滿足。經濟人能夠通過成本—收益分析,權衡比較每種方案的利弊得失,採取最有利的行動,從而實現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三是人的理性假定,即人具有理性的知識和計算能力,能夠收集必要的信息,對備選方案進行比較,會做出能更好地滿足自身偏好的選擇。

在經濟人的適用範圍上,公共選擇學派對其發展有了重大突破,把“經濟人”假設應用於政治領域,認為個人在政治活動和集體選擇過程中,同樣追求的是利益和效用的最大化。公共選擇學派的代表人物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布坎南指出,沒有理由相信,同一個人,在私人領域或經濟活動中,追求個人利益及其最大化,而到了公共領域,或政治活動中則追求公共利益及社會利益的最大化。同樣,由政治家和行政官員所組成的政府也是具有個人利益的組織。公共選擇理論將“經濟人”理論推廣到政治領域,使我們可以很好的解釋官員腐敗現象。由於公共決策者的“經濟人”特性,政策過程中,追求自己利益最大化的動機驅使他們制定出利己的政策,導致腐敗現象的產生。

最近,一個對縣(處)級領導幹部進行的調查顯示,“理性經濟人”是領導幹部的基本人性特徵。[12]幹部隊伍為崇高理想奮鬥的思想相對淡薄了,其人生價值觀有較強的功利化傾向。如急功近利的思想,不考慮實際需要和效果搞形象工程和政績工程等等做法;或者在遭受挫折情況下,變得不思進取,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甚至專為小集團利益和個人利益作打算等等。例如,%的人認為自己的班子是“績效型班子”。如果自己主抓的工業園項目,而該項目列入國家調控的對象,那麼,真正願意清理的只佔%,甚至有%的人選擇“為了當地經濟甘冒風險也要繼續搞下去”。而其下級認為他們的這一傾向更強烈,即願意清理的只佔14.3%,甘冒風險做下去的佔28.6%。作風問題中最大的是形式主義,佔53.8%,功利主義為30.8%,如果認真分析一下,就會發現,形式主義是做給人看的,實質上還是功利主義。

2、官員面臨選擇

一個社會無論有多少資源,總是有一個有限的量,相對於人們的無限慾望而言,資源量總是有限的,不足的,這就是經濟學家所説的“稀缺性”,稀缺性決定了每一個社會和個人必須作出選擇。選擇就是要實現有限資源下的最大化。在按照這種思路做出選擇時,人們往往把收入最大化、利潤最大化,或者其他利益的最大化作為目標,官員也不例外,他也面臨選擇:一是公共決策與官員自身利益的選擇,二是腐敗與廉潔的選擇。

公共決策與官員的私人利益之間存在着矛盾。一方面,公共決策越正確、越及時,組織的利益越大,作為這個組織的掌權人所分享的收益也相應越大,不僅如此,官員還可以從中獲得比一般成員更高更大的收益(或效用),如對官員政績的物質獎勵、職位的晉升等。相反,公共決策的效果越差,官員的損失也許比組織內的其他成員更大。這是矛盾的同一性。另一方面,公共決策與官員的私人利益之間又存在着衝突:這種衝突源於公共決策的組織成本和收益與官員的私人成本和私人收益存在着差異和背離。並非每一公共決策都能同時實現公共組織的收益和具體決策人的收益最大化,因此便存在組織機構與官員兩個不同的目標:組織收益最大化和官員自身利益最大化。在缺乏有效的監督的情形下,官員會利用其手中的權力,根據其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目標來做公共政策抉擇,這種抉擇有可能以犧牲組織機構的目標為代價。在官員的行動中有兩種表現方式:一是具體決策人的偷懶動機和搭便車行為,這屬於失職或瀆職範疇;二是具體決策人利用職權之便直接為自己謀私利,其方式包括侵吞公共財產和利益以及收受賄賂等,這便是腐敗了。

當公共利益與官員自身利益發生衝突時,就會出現腐敗機會或誘因,即官員濫用公共權力為個人或集團謀取利益。當出現腐敗機會或誘因時,官員通常有兩種選擇:腐敗或是廉潔。如果人選擇廉潔,他將得到相應的報酬,包括即期收入和未來的預期收入,加上作為一個廉潔官員的道德滿足感。即期收入包括官員的工資、津貼和獎金等收入,預期收入包括住房、養老金、醫療保險等。道德滿足感是一種效用函數,它與官員本人的思想品質及社會責任感有關,也與社會風氣和社會讚譽有關。對於那些具有高度“為人民服務”思想、利他型的官員來説,他們可能在腐敗問題上的立場十分堅定,這樣他們道德滿足感的效用函數就很大,甚至可能是無窮大。

如果官員選擇腐敗,他獲得直接賄賂收入,但是他將為此付出各種成本。腐敗的成本主要包括兩個部分:顯性成本和隱性成本。顯性成本指的主要是腐敗的直接投入;隱性成本由多種因素決定,包括法律處置成本(法律成本)、經濟處罰程度(經濟成本)、精神或名譽損失(精神成本)、未來收益損失(養老金、住房和醫療保險等),以及貪污受賄所付出的道德代價。他的效用函數比較複雜,存在兩種可能的結果,這取決於被查處的概率和逃避的概率。

無論官員選擇什麼,都是基於自己條件所做出的理性選擇。腐敗是否是一種經濟理性選擇呢?答案是肯定的。首先,腐敗是理性行為。我們經常在電視和報紙上看到那些身陷囹圄的腐敗分子痛心疾首地説,自己一時糊塗,做了錯事,現在追悔莫及,然後就對着鏡頭擠眼淚。腐敗分子的這番表白即是説他們從事腐敗勾當是一時失去理智的感情衝動,不是理性行為。經濟學的常識告訴我們他們還象在台上用大話誆老百姓一樣對我們説謊。選擇腐敗或放棄腐敗是在約束條件和風險偏好既定的情況下個人的絕對理性行為。對一個人來説這是人生的很大的抉擇,不可能靠一時衝動來決定。其實,他今天選擇説謊也是理性行為,因為他試圖使自己的腐敗成本——懲罰最小化。實際上,腐敗是一系列苦心經營的商業活動,每一步都存在獲利與風險的計較,如果稍有不慎,就會蝕本,甚至埋下禍根。

(三)腐敗產生的誘導性因素:成本、制度和信息

是否是有了腐敗交易的市場可能和交易主體,就會產生腐敗呢?答案是否定的。如果公共權力行使過程中信息公開、透明,如果制度健全,監督到位,以至於腐敗的成本很高,或者説腐敗的收益為零,甚至是負數,誰會腐敗?因此,我們有必要來討論腐敗產生的誘導性因素。

1、腐敗的成本

按照經濟學理論,任何經營活動都是在一定成本水平上進行的,成本水平的高低對經營主體盈虧有直接的影響,成本成為經營主體進行經濟決策時需要考慮的重要因素。正如約翰。莫里斯。克拉克指出:“如果學生能在經濟學課程中真正理解成本以及成本的所有各個方面,那麼,這門課程就算取得了真正的成功。”[13]腐敗作為一種經濟活動,它和其他經濟活動一樣有着嚴格的成本計算過程。讓我們對當前腐敗成本進行考察、分析和研究:

一是預付成本。預付成本指為了取得腐敗權預支出去的成本。如,跑官買官的費用、阿諛奉承付出的精力和遭受的精神損失。預付成本是腐敗收益的底線,即經濟意義上的盈虧點。隨着預付成本的上升,腐敗的收益曲線上移,腐敗程度相應加深。目前,腐敗案件的案值不斷提高與腐敗的預付成本上升有一定關係。

二是直接成本。從我國實際情況看,腐敗的直接成本是很小的。腐敗者在實施腐敗活動中,往往只要付出很少一點精力,如打個電話、當面交辦、批個字條或偽造賬冊等就可以獲得利益;有時也可能要付出點聯絡費用以疏通關節,如請人吃飯、送點禮品、禮金等,但這些費用也有可能是公款支付的。當然作為社會為此付出的成本則是十分巨大的。從我國情況看,腐敗行為者付出的直接成本主要是勞力、精力。由於我國正處在經濟轉軌時期,體制的不完善,機制、法制的不健全,監督制約的薄弱,使腐敗機會很多,腐敗者實施腐敗行為,並不需要花費很大的精力、勞力。

三是交易成本。交易成本即腐敗分子把權力變成個人財產所要支付的成本。這一成本的高低與制度漏洞和權力交易市場的發育兩個因素相關。目前,制度的漏洞較多,尋租機會也多,降低了交易成本。權力交易的市場發育對交易成本起決定作用。改革開放前基本沒有權力的交易市場,權力交易的成本很高,腐敗難以成交,因此腐敗現象很少。現在,權力交易市場發育非常成熟。交易渠道、價格形成、信息傳遞都形成了“制度化”流程,所以,腐敗的交易成本大大降低,這是腐敗普遍化的另一個原因。

四是機會成本。當前,我國腐敗的機會成本是很少的,有的甚至為零。能夠從事腐敗的一般都是掌握有一定公權的公職人員,這些人員的收入一般是相對固定的,按照統一的規定發放的,而且從目前情況看收入並不高,即使其因腐敗而被查處,受到的經濟損失並不大。假如其從事某種腐敗活動,所花費在這方面的時間、精力和資金等這些資源即使全部花在本職工作上,其收入基本不會有增加。如果用於其他合法守紀活動,也由於有種種限制,如機關幹部不得領取兼職報酬;領導幹部不得個人經商、辦企業;不得從事有償中介活動等,因而其所得到的純收益也是微乎其微的。而從事腐敗活動,則回報往往是十分豐厚的。

五是風險成本。風險成本是腐敗敗露得到的懲罰。目前,我國腐敗的受懲成本是不高的。首先是財產罰很少,考慮給出路比較多,使腐敗者政治損失經濟補。其次是生命刑、自由刑偏輕。第三是名譽和精神上的處罰過輕。對腐敗行為者的揭露和曝光一般都要經過有關部門許可,所以,除了一些驚天大案、官職高、問題嚴重的案子外,絕大多數腐敗者的腐敗行為都不見諸新聞媒體,絕大多數腐敗者的名譽損失僅限於很小的範圍。

即使這樣,腐敗的成本能否真正成為現實的成本還要取決於腐敗現象被發現受到懲處的概率。美國耶魯大學政治學和法學教授,蜚聲國際的腐敗問題專家蘇珊·羅斯·艾克曼女士認為,在所有的腐敗交易中,官員實際被抓獲的可能性可能還遠遠低於三分之一。陳武明在《路在何方》中説:“為什麼這些人(指腐敗分子)會那麼大膽,不吸取教訓,繼續搞腐敗,難道他們不怕坐牢,殺頭,遭法律的嚴懲?我想,一個主要的原因是他們心存僥倖心理,認為現在搞腐敗的人多,但被查處的人少,他們不一定會被發現被查處。這個情況確實是存在的,現在被揭露的腐敗分子,只是其中的一部分,還有相當一部分腐敗分子沒有被查處。”“理論界把沒有被查處的這一部分腐敗分子稱為腐敗黑數。”“有專家估計,中國的腐敗黑數至少為80%,也有的認為被查處的只佔概率。”陳武明認為“如此低的查處概率,意味着腐敗有非常低的風險率和非常高的成功率。”[14]所以,在我國,雖然對少數腐敗者而言,付出的成本是很高的,如有的不但被追回了腐敗所得,而且失去了自由,被判刑,甚至失去了生命,被處決。但也有更多的腐敗者所付出的成本是非常有限的,也就是説從事腐敗活動的風險是比較小的。目前存在腐敗產生率總是高於“死亡率”,腐敗問題蔓延發展勢頭總是難以遏制,一些腐敗分子前仆後繼,其主要原因恐怕還在於腐敗的成本明顯偏低,而腐敗的收益則較高,與巨大的收益相比成本微乎其微,特別是社會上“丟了黨票,抱了金娃”、“一人坐牢,全家享福”、“虧了我一人,幸福幾代人”等現象的存在,更助長了一些人的這種心理。於是“餓死膽小的,撐死膽大的”這句話,會被一些有風險偏好的人奉為至理名言,而前赴後繼在實施腐敗行為時更加膽大妄為。這就是中國的腐敗分子越殺越多的經濟學解釋。

2、腐敗與制度

最近,《求是》雜誌發表中紀委書記^v^同志的文章,認為必須從源頭上拓寬防治腐敗工作領域,為此,必須加強反腐倡廉法規制度建設,因為制度建設是從源頭上防治腐敗的重要途徑。制度為什麼是從源頭上防治腐敗的重要途徑?因為人們對事前的決策總取決於對事後的預期,只有預期某種行為能給他帶來正收益,他才會選擇做某件事。那麼,又是什麼在決定一個人的事後預期呢?正是制度,而且制度提供的是一個穩定的事後預期。制度通過設定各種“成文法”以及保證這些“成文法”一定能被實施的配套手段,明確地傳達給人們這樣的信息:什麼樣的行為選擇將一定導致什麼樣的後果。由此,也區別出了制度的優劣。正如^v^同志所指出的:“制度好可以使壞人無法橫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無法充分做好事,甚至會走向反面。”[15]

我們假設這樣一種情況,一個位高權重的官員面對不法商人的行賄,他選擇受賄還是不受賄,取決於他的預期。如果他預期,在既有的制度下面,一旦受賄,被查處的可能性很小;即使被查處,懲治的可能性也很小;即使被懲治,懲治的力度也非常小,小到遠低於受賄帶來的收益,那麼,他的事前決策就是選擇受賄。而相反,如果他預期在既有的制度下,一旦受賄,被查處的可能性非常大,一旦查處就將被懲治,而且懲治力度也非常大,遠超過他受賄所帶來的私人收益,這樣一來,他事前的決策就將是選擇不受賄。因此,^v^同志提出,要使得腐敗分子“政治上身敗名裂,經濟上傾家蕩產,思想上追悔莫及”,[16]相信對於所有的官員都具有震懾作用。其效果必然是,有人即便想要腐敗,也會因為考慮到後果之嚴重而不敢腐敗。

制度的功能除了通過給人們穩定的事後預期從而決定官員的行為選擇之外,還決定了相對人的行為選擇。經濟學認為,現代經濟增長除了資源性因素之外,還取決於制度安排。更具體地説,如果在某種制度安排下,個人報酬是根據他將自身的資源稟賦投入生產性領域的程度與貢獻來決定,那麼,所有人都願意進行“生產性努力”,經濟績效也就會很好,經濟增長也才有制度保障。相反,如果在某種制度安排下,個人報酬與其在生產領域投入的資源和貢獻不相匹配,辛苦勞動與合法經營獲利很少甚至無利可圖,而通過不法行為與^v^卻可以大發橫財,這種制度會導致一種反向激勵:即鼓勵個人或組織將資源與精力投向“分配性努力”:不是試圖通過努力做大蛋糕去獲得更多收益,而是把資源與精力用於爭取在已有的“蛋糕”中劃出更大的一塊,這樣的結果是必將形成腐敗的文化氛圍,即不腐敗者不得食,或者説是不腐敗者不好食,必將形成經濟增長停滯甚至倒退的局面。

3、信息不對稱與腐敗

傳統的經濟學分析依靠“完全信息”的假設條件。該假設條件意味着市場可以向每個經濟主體提供他決策時所需要的全部信息,把信息問題從經濟學中排除了。在實際經濟活動中,信息的不完全性是普遍存在的。從這個角度考察腐敗問題,可以認為腐敗是官員與其相對人建立在非對稱信息基礎上的博弈行為。

隨着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大家越來越意識到,社會信息化對社會生活產生的影響越來越廣泛而深遠,大到國家的政治生活,小到人們的日常生活,無時無處不體現着信息化的力量,人類社會對信息的依賴與日俱增。信息作為一種生產要素投入的增加,大大節約了能源和其他物質原料,極大地提高了勞動生產率,導致信息資源觀與信息財富觀的確立。申農認為,信息是使不確定性消除的某種東西。信息是決策的基礎,是對決策實施過程進行有效控制的依據,各個利益主體為了消除自身決策的不確定性,實現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就必然要圍繞信息的獲取、控制、開發與利用展開激烈的競爭。從某種意義上説,這意味着誰擁有信息,誰擁有比他人多的信息,誰就擁有比他人更多的資源或財富。

根據信息經濟學理論,信息不對稱是指行為參與者對特定信息的擁有是不相等的,有些參與人比另一些參與人擁有更多的信息,而且這種信息分佈狀態是已知的。這種對相關信息佔有的不對稱狀況導致在交易完成前後分別發生“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問題。所謂“逆向選擇”是指在信息不對稱的條件下,參與交易或交往的一方可能隱藏自己的私有信息,反而提供不真實的信息以謀求增加自己的利益,但是這種行為卻損害到另一方的利益。至於“道德風險”是指在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參與交易的一方在雙方合約簽訂之後才會作出某種選擇,如果合約當中所隱含的激勵設計不佳,或是沒有充分考慮到信息不足的缺陷,極可能引起參與交易的一方利用合約激勵機制中的不完善之處選擇對自身有利的“機會主義行為”,使另一方利益受損。“道德風險”的具體表現形式可分為三類:一是私下改變合約,不按合約中規定的項目執行;二是隱瞞合約執行結果,逃避所應承擔的義務;三是在履行合約時不負責任,不努力工作,造成損失。

通過以上的分析,我們可以發現信息是一種資源。從人是經濟人的觀點出發,如果我們承認人的行為是符合理性的話,那麼,人們一旦擁有或掌握某種資源或優勢,就會想方設法讓它發揮最大的效益。然而這種優勢是一柄雙刃劍,在委託關係的運行中,誰擁有的信息多,誰就在委託契約及其執行中擁有實施腐敗行為的潛在優勢,可是腐敗者要把這種可能性變為現實性,還需要制度不健全和監督與查處不力的外部條件,才有可能獲取不正當的物質利益和精神利益。具體地説,信息優勢者,一方面可能利用信息優勢,巧妙地利用信息的時間與內容的價值,對信息進行篩選和改變信息傳遞的流向、時間等手段,傳遞給信息的需求者,損害公共利益,以獲取個人私利;另一方面可以利用信息優勢,避開自身利益風險,在委託關係中,就可能出現機會行為,實現人利益的最大化;在多層關係中,就可能產生委託人與人的共同腐敗。

信息經濟學理論告訴我們,信息的不對稱主要表現在信息的時間和內容的不對稱。從信息的時間看,信息有時效性,官員可以一方面儘可能早的收集到有價值的信息,同時儘量少向外界公開信息或推遲向外界公開,以增強自身信息優勢,另一方面官員可以控制信息傳遞的時間。從信息的內容看,信息是有價值的,但是價值是有針對性的,不同的人因自身的知識和需要不同而有不同的價值。因此,官員利用信息腐敗可以通過下列途徑來實現:一是信息篩選途徑。從信息的流向看,這裏存在着兩個方面的信息不對稱,即決策層流向執行層的信息存在着不對稱和執行層流向決策層的信息存在着不對稱。官員可以只選擇對自己有利的那部分信息的內容,而刪除或擱置其他的信息的內容。這種對與自己私利沒有多少價值的信息內容的擱置,很容易導致辦事拖拉、推諉、扯皮等官僚主義和衙門作風。如只選擇上級領導喜歡的信息上報,“報喜不報憂”,避重就輕,按領導的意圖選取信息,騙取領導的信任或榮譽等等。二是信息傳遞途徑。官員為追求自己不正當的私利,可以開設新的信息通道,改變信息的流向,泄露信息,滿足自己的私慾,如泄露工程標底、出賣商業祕密等等;可以操縱信息傳遞工具和方式的選擇,延長或縮短信息從信源到信宿的時間;可以設置信息傳遞的障礙等等。

為了更好的理解官員利用信息腐敗的途徑和方法,讓我們來解析一下《^v^證券法》的一些規定,就可以清晰的發現官員利用信息腐敗的脈絡。《^v^證券法》規定:一是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義務。上市公司要全面及時準備地披露信息。證券監管機構的主要職能就是要糾正和懲罰虛假披露行為。二是嚴格禁止內幕交易。內幕交易是指內部人利用自己掌握的內部信息損害不掌握這種信息的外部投資者的利益和有利於自己的交易。內幕交易在市場經濟中被看作一種刑事犯罪。所有的內部人,包括公司董事、高層經理都會被禁止在一定的時期內(例如在財務報告尚未向公眾公佈時)賣買本公司的股票;即使在允許交易的時候,他們的這種買賣也要登記在案。三是懲治操縱市場價格的活動。由於市場價格的高低是由信息左右的,證券市場上的犯罪分子往往用製造虛假信息、做莊炒作等方法操縱股價,從中取得暴利。在市場經濟中,通常把操縱市場看作一種嚴重的刑事犯罪,證券監督機關和其他執法機關要聯手對有關案件進行偵查、取證,並對犯罪嫌疑人提起公訴。為什麼《^v^證券法》要做出這些規定呢?實際上就是為了防止官員利用證券市場信息的不對稱來尋求腐敗。如果沒有有效的監督和管理,一些具有權力背景或有內幕消息的人們就與某些上市公司、金融機構的內部人員勾結起來,“做莊”操縱,獲取暴利。

三、腐敗對經濟具有嚴重的危害性

腐敗對經濟是否有危害性,目前存在很多的爭論。有人認為,腐敗是經濟增長必要的潤滑劑,對於發展是有利的。但是否是這樣呢?世界銀行對60多個發展中國家150多名高級官員和民間社團主要成員的調查中,答卷人把公共部門的腐敗行為列為他們國家中對發展的增長最為嚴重的障礙。在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形勢分析與預測”課題組進行的“21世紀挑戰中國”的專家問卷調查所列的14個選項中,腐敗成風高居第一位,選擇該項者佔被調查專家的42%。[17]其他大量的研究和調查也表明,越來越多的人已經意識到腐敗對經濟增長的破壞作用。

(一)腐敗阻礙經濟發展

經濟要發展需要大量資金,而資金的來源則主要靠大量客商的投資,企業與投資成為一個國家和地區發展的重要因素。因此,投資環境就成為影響資本流向的重要因素,也成為綜合競爭的核心內容。

大一經濟學論文範文字 篇二

【摘要】

經過3年的改革發展,我國經濟發生了極其深刻的變化,無論是體制的轉軌還是經濟的發展都取得了重大成功。但同時也面臨着經濟大多依靠粗放型增長、貧富差距加大等諸多問題。如何運用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原理更好地處理好效率和公平的關係是今後發展的重點。

“政治經濟學”一詞出現於17世紀的西方,作為一門學科則形成於18世紀七十年代,其標誌是亞當·斯密的《國富論》問世。“政治經濟學”一詞從其起源就一直含有管理、控制甚至自然規則的涵義。後來,約翰·斯圖亞特·穆勒在他寫作的主旨為研究生產和分配規律的《經濟學原理》中認為,政治經濟學是一門探尋社會現象規律的科學。而後,馬克思在批判地吸取古典政治經濟學的基礎上產生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第一次明確的為這門學科打上了階級的烙印;為世界無產階級的戰鬥指明瞭方向,併為社會主義最終取代資本主義提供了理論依據。但因為馬克思所處時代的侷限性,以至於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中的某些原理在當前情況下無法運用,這就需要我們將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原理同中國的實際相結合,實事求是,開拓創新,不斷探索適合中國的道路,適合中國的政治經濟學。

一、當前中國經濟宏觀局勢

從1978年開始的改革開放至今,中國人民堅持一箇中心,兩個基本點不動搖,不斷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無論在經濟體制還是經濟發展上都取得了重大成功。就體制轉軌而言,在資源配置方式上,無論是商品市場化,還是要素市場化,都取得了制度性的進展,市場機制已經替代計劃機制成為我國資源配置的基礎性力量;在宏觀調控方式上,無論是財政體制和財政政策的作用機制,還是金融體制和貨幣政策的作用機制,都在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要求併發生着深刻的變化,貨幣政策的相對獨立性以及財政政策的公共選擇性都在逐漸提高。就經濟發展而言,在體現經濟規模的數量指標上,1978年以來,以GDP反映的。年均經濟增長率高達,27年我國真實GDP總量已達24〔〕9,億元,比22年增長,年均增長,從世界第六位上升到第四位;全國財政收入達到萬億元,增長倍;外匯儲備超過萬億美元。

可以説,各方面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績,但同時存在的問題也不容忽視。特別是由於從改革初期以來一直採用的粗放型增長方式,先污染後治理的思想,改革過程中的問題以及國際環境的動盪和不安所導致的一系列隱患在發展過程中不斷被暴露,宏觀經濟經過九十年代的通貨膨脹,經濟“軟着陸”後再次面臨調控,當前宏觀經濟失衡有着如下特點:

1、固定資產投資增長過快,但同時消費需求增長乏力。

2、物價總水平低,但人們對未來通貨膨脹的預期值高。

3、經濟增長勢頭強勁,但同時面臨嚴重的“通縮”威脅。

4、經濟增長速度顯著加快,但失業率繼續攀升。

5、人均收入不斷增加,但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進一步加大。如何實現宏觀上的經濟調控,保證經濟的健康穩定發展,如何處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分配問題就變得十分重要。因為只有提高處於中下收入水平的那部分人的收入水平才能增加整體的消費邊際傾向,增加消費需求,從而帶動經濟發展,調節通貨預期,維持社會的穩定安寧。

二、政治經濟學的新解釋

筆者認為,政治經濟學可以分別進行解釋,可以就“政治”和“經濟”進行具體分析。“政治”是指一個社會運用國家權力做出“誰得到什麼”、“何時得到”和“如何得到”的決策,該過程是一個集體選擇的過程。簡而言之,可以用兩個字概括那就是“制衡”。如何就各個利益團體之間進行協調,作出使所有成員(至少是大部分成員)滿意的利益分配,在各個團體之間尋找制衡點,是政治的主要目標和努力方向,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説的“公平”。

“經濟”則是研究稀缺資源如何在不同的用途中進行配置,收入或社會產品如何通過分散化的過程在社會成員中進行分配,也可以用兩個字概括——“最優”。如何在現有的資源條件下尋求最優方案,實現最優的產出是經濟的主要目標。也可以概括為“效率”。“公平”和“效率”兩者之間互相對立又互相聯繫,具有矛盾統一性。而政治經濟學則可以認為是在保證“政治制衡點”的前提下尋求經濟增長的最優解。

因此,運用政治經濟學原理研究在當前宏觀條件下如何處理分配問題,無論是對社會主義和市場經濟的結合還是為宏觀政策提供理論上的指導和依據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

三、效率與公平的關係

在改革開放初,^v^根據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結合中國實際提出了社會主義的目標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實現共同富裕。其中,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指的是效率方面,而實現共同富裕則代表了公平的想法。而關於在收入分配過程中效率和公平的關係,理論界向來有不同的表述,也是一個不斷改進、不斷深化的過程。

改革以來,關於社會主義效率和公平問題的模糊觀念有:

(1)把公平錯誤的解釋為收入平等。這在傳統的社會主義觀中十分常見,主要表現是平均主義和“大鍋飯”。

(2)公平的“物質決定論”。這種觀點認為公平的實現程度是同經濟的增長、財富的增加成正比。以此觀點為前提,才有了先效率後公平的主張。

(3)把公平和效率看成一組無法協調的矛盾,追求公平必然要犧牲效率,追求效率必然要犧牲公平。

該觀點認為“只能有一方為主,另一方為從”,時下向效率過分傾斜的主張就是以此為前提的。這些模糊的觀點代表了一部分人對公平和效率的看法,而作為國家,對這個問題也是在不斷的探討和深化中。此前,我國收入分配的主要原則是:堅持效率優先、兼顧公平,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十四大報告提出“兼顧效率公平”;十四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央關於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提出“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分配原則”;十五大報告、^v^報告、十六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央關於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都堅持了這個説法;十六屆四中全會提出要“在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的同時,注重社會公平”;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要“更加註重社會公平”;報告指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處理好效率和公平的關係,再分配更加註重公平。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創造機會公平,整頓分配秩序,逐步扭轉收入分配差距擴大趨勢。”

四、當今宏觀條件下效率與公平的處理

我國的經濟增長模式是依靠產業結構變化帶動要素投入擴大,進而拉動總量的擴張。同時,由於市場體制改革導致要素效率特別是資本效率顯著上升,一方面推動了中國經濟的快速長久增長,另一方面也帶來一個突出的問題,其中重要的一點就是所有制變化勢必影響要素的效率,但對勞動和資本的影響程度是不同的,對資本效率的提升是對勞動效率提升的9多倍。這樣,必然會導致貧富差距的加大。中下收入人羣相對收入減少,高收入人羣更傾向於投資,從而導致國內消費需求不足,固定投資過熱。過熱的投資導致房地產市場和證券市場的過快、過猛發展,從而拉動日常消費品物價水平的上揚,人們則將更多的錢用於防止通貨膨脹,減少了其他物品的消費,從而導致高的通貨預期。

(一)通過深化體制改革實現分配的公平。針對勞動者因客觀條件不同而出現的收入分配中的事實上不公平,政府可以通過完善經濟調節、縮小按勞分配實施對象客觀條件的差異,弱化由此而導致的收入分配中事實上的不公平。

一是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維持自由競爭的市場秩序是縮小收入差距、形成公平收入分配格局的基本條件;促進包括勞動力在內的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促進完全競爭的市場格局的形成。

二是打破不合理的壟斷。深化電信、電力、石油、民航、金融、鐵路等行業改革,進一步引進競爭機制,防止其憑藉壟斷地位為其從業人員謀取高工資、高福利,為企業創造公平的市場競爭環境。

三是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應進一步完善政策、增加投入,建立農民增收減負的長效機制,健全最低工資制度、完善普通勞動者工資增長機制,努力提高低收入羣體的收入水平。

(二)通過完善整個社會制度處理效率和公平的關係。改革至今,雖然在社會制度上發生了重大的改變,但仍然存在着阻礙經濟增長和分配公平的地方。一方面要繼續加大改革力度,完善社會制度,特別是社會保障體系,保證在分配途徑的勞動者的勞動報酬隨經濟發展能夠切實得到逐步提高;另一方面積極發揮市場經濟的主導作用,政府則更多地注重社會體系和自身體系的完善,提高政府的工作效率。

一是加強政府反腐力度和制度建設,制止權錢交易。保證政府作為一個規則制定者的角色,防止政府人員運用職權參與分配,從而損害勞動和資本要素的效率。

二是加強法制建設。要保護勞動者應有的經濟地位、精神尊嚴和合法權益,將勞動者權益納入法制軌道,放到重要的分配平台。

三是加強社會道德建設。強調“信用”準則的弘揚,加大誠信經商的宣傳力度。政府機關規範執法行為,提倡“為民服務”的工作理念;承認按貢獻、按市場效率大小實現經濟收入是道德的,而通過欺詐、貪佔等手段獲得收入是不道德的。

無論是何種經濟情況都是諸多因素互相作用而形成的,現象的背面往往擁有着極其複雜的成因,只有將經濟理論的原理與客觀實際相結合,不斷進行探索和實踐,才能找出經濟現象的真正成因,從而制定出相應的政策,維持經濟的快速穩定發展。

經濟論文範文字 篇三

我國的經濟增長模式是依靠產業結構變化帶動要素投入擴大,進而拉動總量的擴張。同時,由於市場體制改革導致要素效率特別是資本效率顯著上升,一方面推動了中國經濟的快速長久增長,另一方面也帶來一個突出的問題,其中重要的一點就是所有制變化勢必影響要素的效率,但對勞動和資本的影響程度是不同的,對資本效率的提升是對勞動效率提升的9多倍。這樣,必然會導致貧富差距的加大。中下收入人羣相對收入減少,高收入人羣更傾向於投資,從而導致國內消費需求不足,固定投資過熱。過熱的投資導致房地產市場和證券市場的過快、過猛發展,從而拉動日常消費品物價水平的上揚,人們則將更多的錢用於防止通貨膨脹,減少了其他物品的消費,從而導致高的通貨預期。

(一)通過深化體制改革實現分配的公平。針對勞動者因客觀條件不同而出現的收入分配中的事實上不公平,政府可以通過完善經濟調節、縮小按勞分配實施對象客觀條件的差異,弱化由此而導致的收入分配中事實上的不公平。

一是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維持自由競爭的市場秩序是縮小收入差距、形成公平收入分配格局的基本條件;促進包括勞動力在內的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促進完全競爭的市場格局的形成。

二是打破不合理的壟斷。深化電信、電力、石油、民航、金融、鐵路等行業改革,進一步引進競爭機制,防止其憑藉壟斷地位為其從業人員謀取高工資、高福利,為企業創造公平的市場競爭環境。

三是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應進一步完善政策、增加投入,建立農民增收減負的長效機制,健全最低工資制度、完善普通勞動者工資增長機制,努力提高低收入羣體的收入水平。

(二)通過完善整個社會制度處理效率和公平的關係。改革至今,雖然在社會制度上發生了重大的改變,但仍然存在着阻礙經濟增長和分配公平的地方。一方面要繼續加大改革力度,完善社會制度,特別是社會保障體系,保證在分配途徑的勞動者的勞動報酬隨經濟發展能夠切實得到逐步提高;另一方面積極發揮市場經濟的主導作用,政府則更多地注重社會體系和自身體系的完善,提高政府的工作效率。

一是加強政府反腐力度和制度建設,制止權錢交易。保證政府作為一個規則制定者的角色,防止政府人員運用職權參與分配,從而損害勞動和資本要素的效率。

二是加強法制建設。要保護勞動者應有的經濟地位、精神尊嚴和合法權益,將勞動者權益納入法制軌道,放到重要的分配平台。

三是加強社會道德建設。強調“信用”準則的弘揚,加大誠信經商的宣傳力度。政府機關規範執法行為,提倡“為民服務”的工作理念;承認按貢獻、按市場效率大小實現經濟收入是道德的,而通過欺詐、貪佔等手段獲得收入是不道德的。

無論是何種經濟情況都是諸多因素互相作用而形成的,現象的背面往往擁有着極其複雜的成因,只有將經濟理論的原理與客觀實際相結合,不斷進行探索和實踐,才能找出經濟現象的真正成因,從而制定出相應的政策,維持經濟的快速穩定發展。

大一經濟學論文範文字 篇四

時光飛逝,轉眼間,暑假就快過去,新的學年就要開始。在這個暑假裏,我嚐到了生活的現實和不易。或許,這種真切的體會,才是我最寶貴的收穫。

暑假期間,我利用此次難得的機會,不斷關注家鄉動態實踐報告。我在一家證券公司當實習生。簡單的説,在這一個月,我學會了在社會上要善於與別人溝通。與在學校的生活作了一個小小的對比,經過一段時間的工作讓我認識更多的人。如何與別人溝通好,這門技術是需要長期的練習。以前工作的機會不多,使我與別人對話時不會應變,會使談話時有冷場,這是很尷尬的。與同事的溝通也同等重要。人在社會中都會融入社會這個團體中,人與人之間合力去做事,使其做事的過程中更加融洽,更事半功倍。別人給你的意見,你要聽取、耐心、虛心地接受。

這次暑假社會實踐我以“善用知識,增加社會經驗,提高實踐能力,豐富假期生活”為宗旨,利用這段寶貴的時間參加有意義的實踐活動,接觸了社會,瞭解了社會,並從社會實踐中檢驗了自我。這次的社會實踐讓我收穫不少。我相信“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懷着滿心的歡喜與“高人一等”的想法,當然想的是我找工作有什麼難的,小菜一碟!“對不起,我們不要暑期工”,“新員工要和我們籤合同,一般是一年”,“你有銷售本產品的經驗嗎?我們要熟練工”等等,層出不窮。我知道工廠裏很缺人,但是我去年暑假就是在酒店,所以想換換環境。而且工資低的讓我覺得不可思議。其實是無所謂的,剛進一個新的領域,你能學到的東西是老闆所能給你工資的好幾倍。但是找個工作最好是與我的專業掛鈎。後來經過一番努力終於在長城證券找到一份義工———幫助一些客户買賣證券股票。本以為只要會使用軟件就可以了,沒想到這是萬萬不夠的。客户雖然會告訴你他要買什麼,但是我接觸的那些人或者不懂電腦,或者不懂證券,更有勝者兩者都不懂。在工作的過程中有與交流,就問我那隻股好,大盤走勢怎樣?其實我也不是很懂,也根本不懂證券。雖然實現自學了證券與投資,但是沒有和實際聯繫起來,只是理論上知道熊市牛市均線日線。而且炒股不是那麼簡單的。這需要宏觀經濟學,微觀經濟學,國際經濟學的支持。要知道經濟全球化環境下那些產業是“績優股”,哪些產業是夕陽產業,運用比較優勢原理和絕對優勢原理考慮該買什麼樣的股票組合;要運用宏觀經濟學分析整個行業有沒有實現利潤最大化,是否存在最高限價與最低限價,以及國家出台的相關規定法律是否對該產業有良好的導向作用;當然微觀分析是少不了的,要看該上市公司銷售額與同行業在同期是否有有增長趨勢,該公司作為一個獨立的經濟人是否追求利潤最大化,有沒有實現規模效應等等。很多的經濟學理論要為證券投資做基礎,不僅如此,現在投資學也獨立劃出來,投資也是一門學問。説炒股不是那麼容易,不懂這些,那你肯定賺不到大錢甚至血本無歸。所以“股市有風險,投資需謹慎”。

我分析一下自身,不是很瞭解股市,經濟學理論知識也沒有和實踐掛鈎,電腦也只是過了二級,對國家出來的相關政策反映有比較遲鈍,不能給客户提供全面的服務。有時候他們問我這些問題時,我很想找個地洞鑽進去。於是只好硬着頭皮找前輩們指教,這個時候我們才能真正意識到,各方面的知識都需要具備,只有擁有了足夠多的知識儲備,我們才能在貿易中獲益。我相對於那些會炒股的人來説:理論基礎不足,社會實踐不夠,電腦知識關於證券這塊沒他們懂得多,對企業的分析不夠。

經濟論文範文字 篇五

[1]汪愛平。如何加強建築工程項目成本管理[J].工程技術,2006(6):116.

[2]李學偉,邱漸根。建築新技術應用的經濟分析方法[J].北京交通大學學報,1999,23(3):12-16.

[3]程鴻羣,姬曉輝,陸菊春。工程造價管理[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4.

[4]黃有亮等編。工程經濟學[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2:208.

[5]劉大勇。工程經濟報價及其發展趨勢[J].西鐵科技,2005(2):38-40.

[6]白利波。高校物業管理的發展趨勢探討[J].中北大學學報,2007(12).

[7]陳富。高校物業管理的特點分析[J].現代物業,2008(4):86-87.

[8]陳吉明。高校物業管理企業規範化問題思考[J].浙江樹人大學學報,2007(5):65-67.

[9]張作祥,吳雪。高校物業管理模式分析研究[J].現代物業,2008(7):82-83.

[10]郭子堅,宋向羣。土木工程經濟與管理[M].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2008.

[11]STEINER H M. Engineering economic principles the 2rdedition)[M] Angeles: McGraw-Hill Inc,1996.

[12]潘豔珠。工程經濟學[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

[13]蘇春生。對我國建築工程經濟分析的應用研究[J].建設科技,2005(03):70-71.

[14]唐旭。工程項目投資效益估算方法的研究[D].西南交通大學,2004:7-13.

[15]代立偉。投資項目運行經濟分析[D].大連理工大學,2002:43-50.

經濟論文範文字 篇六

在宏觀經濟學的學習過程中,可以看出這是一門論戰激烈,不斷變動發展的學科。除了在有關影響經濟增長的基本因素方面經濟學家能達成一致以外,在其他領域中,尤其是在涉及商業週期,失業,通貨膨脹中宏觀經濟學各流派爭論不休。而且各個流派的理論研究都是在很多假設條件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每個流派在研究時都是尋找能夠支持自己觀點的依據,而對反方面的實際問題則不予考慮,這樣在實際應用中存在很多侷限性。所以我個人認為宏觀經濟學對經濟的運行有着指導作用,但是仍存在很多的侷限。

關鍵詞:計量經濟學模型;經濟研究

經濟論文範文字 篇七

我國的經濟增長模式是依靠產業結構變化帶動要素投入擴大,進而拉動總量的擴張。同時,由於市場體制改革導致要素效率特別是資本效率顯著上升,一方面推動了中國經濟的快速長久增長,另一方面也帶來一個突出的問題,其中重要的一點就是所有制變化勢必影響要素的效率,但對勞動和資本的影響程度是不同的,對資本效率的提升是對勞動效率提升的9多倍。這樣,必然會導致貧富差距的加大。中下收入人羣相對收入減少,高收入人羣更傾向於投資,從而導致國內消費需求不足,固定投資過熱。過熱的投資導致房地產市場和證券市場的過快、過猛發展,從而拉動日常消費品物價水平的上揚,人們則將更多的錢用於防止通貨膨脹,減少了其他物品的消費,從而導致高的通貨預期。

(一)通過深化體制改革實現分配的公平。針對勞動者因客觀條件不同而出現的收入分配中的事實上不公平,政府可以通過完善經濟調節、縮小按勞分配實施對象客觀條件的差異,弱化由此而導致的收入分配中事實上的不公平。

一是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維持自由競爭的市場秩序是縮小收入差距、形成公平收入分配格局的基本條件;促進包括勞動力在內的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促進完全競爭的市場格局的形成。

二是打破不合理的壟斷。深化電信、電力、石油、民航、金融、鐵路等行業改革,進一步引進競爭機制,防止其憑藉壟斷地位為其從業人員謀取高工資、高福利,為企業創造公平的市場競爭環境。

三是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應進一步完善政策、增加投入,建立農民增收減負的長效機制,健全最低工資制度、完善普通勞動者工資增長機制,努力提高低收入羣體的收入水平。

(二)通過完善整個社會制度處理效率和公平的關係。改革至今,雖然在社會制度上發生了重大的改變,但仍然存在着阻礙經濟增長和分配公平的地方。一方面要繼續加大改革力度,完善社會制度,特別是社會保障體系,保證在分配途徑的勞動者的勞動報酬隨經濟發展能夠切實得到逐步提高;另一方面積極發揮市場經濟的主導作用,政府則更多地注重社會體系和自身體系的完善,提高政府的工作效率。

一是加強政府反腐力度和制度建設,制止權錢交易。保證政府作為一個規則制定者的角色,防止政府人員運用職權參與分配,從而損害勞動和資本要素的效率。

二是加強法制建設。要保護勞動者應有的經濟地位、精神尊嚴和合法權益,將勞動者權益納入法制軌道,放到重要的分配平台。

三是加強社會道德建設。強調“信用”準則的弘揚,加大誠信經商的宣傳力度。政府機關規範執法行為,提倡“為民服務”的工作理念;承認按貢獻、按市場效率大小實現經濟收入是道德的,而通過欺詐、貪佔等手段獲得收入是不道德的。

無論是何種經濟情況都是諸多因素互相作用而形成的,現象的背面往往擁有着極其複雜的成因,只有將經濟理論的原理與客觀實際相結合,不斷進行探索和實踐,才能找出經濟現象的真正成因,從而制定出相應的政策,維持經濟的快速穩定發展。

如果説微觀經濟學是描述個體經濟的話,那麼宏觀就是描述總體經濟的;如果説微觀的主題是討論價格是如何決定的話,可以稱為價格理論的話,那麼宏觀的主題就是討論收入是如何決定的,可以稱為收入理論。

這學期對宏觀經濟學的學習,值得肯定的是,我始終在用着一個踏實認真的態度在學習。雖然有時老師講得有些快,有些抽象不容易理解,但是我始終跟着老師的思路走,課下及時看書,每看一句話都要充分理解它的含義,都要弄明白,並一定要和實際生活聯繫在一起,甚至還要和微觀經濟學聯繫在一起,比如我學到失業與通貨膨脹時想到的微觀經濟學學到的工資理論,學到宏觀生產函數的性質一:總產出隨就業量的增加而增加又聯想到微觀經濟學學到的生產的三個階段等,並且能夠提出自己的想法思路,而不是單純地向老師索要答案,這一點比學習微觀經濟學做得要好。但是,我對宏觀經濟學學的學習還有很多不足之處,概括起來就是思維方式的問題,我並沒有充分了解這門學科的特徵,這直接導致我沒有用一個正確的思維方式學習這門學科。例如,緒論提到的宏觀經濟學是廣泛研究各經濟總量間關係的科學。這句話我背的非常熟練,但並沒有充分透徹的理解,其實這句話不僅概括了宏觀經濟學是研究什麼的,進一步也告訴我應當用什麼思維方式去學習,也就是書中進一步展開的所注重的不是單個經濟單位及單一經濟變量的變化規律,而是一個國家經濟運行中經濟活動的總體或宏觀經濟總量的變動。看到這裏我不禁聯想到學到宏觀生產函數有兩條重要的性質。

第一條:總產出隨就業量的增加而增加;

第二條:隨着總就業量的增加,總產出按遞減的比率增加。

當時我想的是為什麼沒有這樣的一種情況:

當就業量足夠多的時候,產出隨着就業量進一步的增加而遞減,我感覺我考慮的很有道理,因為在上學期微觀中就是這種勞動總產量下降的趨勢,但我現在知道了這是在微觀經濟學中研究單個企業廠商生產活動時考慮的情況,在宏觀角度,由於研究的是經濟總量,對一個國家來説,總產出不會出現隨就業量(投入)的增加而減少,因為一個國家有成千上萬企業,不會每個企業都會出現勞動總產量下降的情況,總體也不會出現的。而且我注意到同樣的概念和經濟原則可以在宏觀和微觀分別使用,但不能簡單地進行加總和綜合,比如:

通貨膨脹成因中提到的需求拉動通貨膨脹和成本拉動通貨膨脹,後者又分為兩種工資推動通貨膨脹和利潤推動通貨膨脹。工資提到工會,利潤提到壟斷和寡頭都是適用於不完全競爭市場的。而前者需求拉動通貨膨脹則不能很簡單的就撥到完全競爭市場上,因為即使是寡頭和壟斷企業也不能定價太隨意,也要考慮消費者的需求和承受能力。

其次,在緒論中我明白了宏觀經濟學要研究一般價格水平的決定問題,而不是個別產品的價格決定問題。一般價格水平,我的理解是價格彈性比較低的一般消費品而不是彈性很高的奢侈品,我又想起了學到凱恩斯主義總供給曲線提到的當貨幣工資不變價格水平上升時,實際工資下降,廠商對勞動的需求將會增加並且大於勞動供給,從而擴大產出。

進一步理解:雖然價格水平上升採購原材料成本高了,也就是生產總成本高了,但只要產成品賣的價錢高於總成本廠商還能獲得收益,我當時提出一個設想,假如廠商生產的東西價格彈性大,需求少了,賣不了那麼多不就賠了麼?書上説的不就不對了嗎?現在一想,是我想歪了,宏觀經濟學一般是不考慮價格彈性的。

再次,在宏觀經濟分析中經常做出各種假定,比如假定消費曲線:c=a+by,這種假定也是有道理的,因為多個消費者的消費總曲線也可以近似為這種關係。還有很多類似的假定也是我平時沒有留意的。

以上就是我學習宏觀經濟學的最大體會,我還希望,我一開始而不是結課後就能把握學科的特點,用正確的思維方式思考研究問題,領悟理解問題快一些,雖然這對我來説可能很艱難,但我一直在努力做到這一點。現在我思考出一些了,而且我明白了思維方式的問題只有靠自己領悟,自己領悟到了會是一個很好的提高。

批評者對這種現象的描述是在擴大化。認為國會無法通過任何法案的説法並不真實。國會為解決金融危機此前還通過了挽救美國銀行的不良資產救助計劃(TARP)的立法。另一項有效期為兩年,總額高達7870億美元的經濟刺激計劃,在奧巴馬入主白宮後僅1個月內就獲得通過。論文範文黨人同期還通過了從投資綠色科技到使得女性更論文範文訴性別歧視的一系列其他法案。

一種批評意見認為美政府擅長解決像避免衰退這類急性問題,而不善於應對像國民福利重擔這類延續多年的慢性重症。如此説法也是誇大其詞。布什政府雖在養老改革上失敗,但仍推動了已延續了一代人,並對學校產生最大變革的教育改革立法。xxx政府改革了社會福利。總之,美國體制仍在有效運轉,即使有時效率不太高。美政府還會以應對危機方式採取行動來處理最令人擔憂的預算問題,因美國人多年前已擊退過巨大赤字的襲擾。

美國的體系使得論文範文層面立法變得相當困難。美國的建國者相信,像美國這樣規模巨大的國家最好還是以區域性,而非全國性來治理。這已從數個州將醫保改革一直向前推進的情形得到驗證。而參議院在起着冷卻作用,除非得法案得到廣泛支持,否則必定會被否決。

當前現象並不能説明美國難以管理的程度多麼嚴重,而是因奧巴馬在贏得共和黨論文範文獨立派人士支持需要實現的目標上表現糟糕。若奧巴馬信守超黨派總統的承諾,未將醫保改革法案交給左翼論文範文黨人,並表態要對民事侵權制度進行改革而向保守派示好,他有可能讓醫保改革法案通過:若對核電問題留有餘地,他也有讓環境變化法案通過的機會。美國體系出現的一些問題應當儘快更正。但即使未更正,這些問題尚不至於讓這套體系像人們從表面上看起來那樣糟。美國論文範文既有高峯和也有低谷,試圖進行各種刮烈變革的想法有着混雜的歷史。此外,不要對共和黨人在國會中的行為表示遺憾,而是奧巴馬更應檢討自己是在如何使用總統的權力。

總結:此文是一篇法案立法論文範文,為你的畢業論文寫作提供有價值的參考。

立法法修正案引用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