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論文 > 論文精選

國際貿易專業論文(多篇)

國際貿易專業論文(多篇)

國際貿易畢業論文 篇一

在殖民地時期,擁有大量土地的農民經濟對國際貿易是“開放”的,這一時期擴大出口的“剩餘產品出路”階段是擴大過程的最初例子。1960年代以來,在像韓國和台灣這樣的東亞經濟中,最初因人口對土地的沉重壓力而開始的勞動力密集型生產出口的顯著擴大和相應的經濟高增長率,是國內製度框架深化的一個同樣明顯的例子。在這兩個例子中,僅根據按照比較優勢而進行的一種較為有效的特定資源的配置還不能充分解釋擴大出口率和經濟增長率的問題。我們必須尋找增長的某些“殘留”原因。

農民擴大出口的剩餘產品出路過程是因引進有效的現代管理和政府幫助改善運輸通訊設施而發生的。由於這一有利的經濟環境,農民生產者就響應市場的刺激並通過在未開墾的荒地上擴大種植面積,採用傳統的農業方法來擴大出口生產。殘餘增長的主要原因是得到了未開墾的土地和在生存農業中未被僱傭的勞動力。相比之下,在經歷了沉重的人口壓力的東亞經濟中,殘餘增長的主要原因是農業和製造業資源生產率的迅速增長,這種增長是通過國內製度框架的深化和農民與分散在農村地區的小企業之間的經濟關係的加強而帶來的。

在自由市場經濟條件下,國內製度框架的擴大是迅速但不平衡的。市場體制在外貿部門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出口公司通過一系列中間商接觸到農民出口商,而且當地市場的農產品也因共享運輸和市場設施而受益。但是,在傳統部門與包括進出口公司和其他大企業及商業銀行的現代部門之間仍然存在着二元性。

這種二元性表現在這兩個部門之間的價格差異上,它反映了一個相對不發達的市場和傳輸體制。這一點在國內資本市場上表現得最為明顯。傳統部門的小借貸者只能在“無組織”的市場內從當地放貸者那裏借到錢,利息高出現代銀行通行利率很多。原因是信息不全、借錢給小借貸者的高風險以及當地信貸中間商這一職業階層的緩慢增長,這些中間商具有從銀行借錢所需要的信貸信譽,非常熟悉將貸款用於生產的當地傳統部門的條件。

大戰略與傳統部門的抑制

在繼續探討國內製度框架的深化階段之前,有必要先簡要回顧一下50年代出口和增長遭到嚴重衰退的那段中斷期。在那段時間內,新獨立的國家,包括農民出口經濟,都反對殖民地的自由放任主義政策,並根據以計劃、直接國家控制以及目的在於促進國內工業化的進口替代為基礎的經濟發展的大戰略從事批發業務。從自由貿易到進口替代的轉變本身會引起資源配置的大規模“扭曲”,不過最嚴重的是,由於直接控制和國家機構代替了市場,國內製度框架受到了損害。政府控制將有限的外匯和資本基金中的最大份額以極為有利的條件轉給了現代部門中大型的、由國家控制的企業,因此使這些極為需要資源的傳統部門供應不足。特別是國內資本市場受到抑制:外匯控制切斷了銀行與世界資本市場的聯繫,與此同時,政府的政策是為了鼓勵國內製造業而將官方利息率控制得很低,因此減少了國內儲蓄。借貸人和其他中間商接觸不到銀行,只能遵守那些規定最高借貸利率的條例。

總之,50年代的經濟發展戰略的後果是,抑制了國內製度框架中最不發達的部分——“傳統的”和“無組織”的部門。正如我們將要看到的一樣,正是國內製度框架中適應農村地區小農和小企業家需要的這部分的再生和發展,才為韓國和台灣擴大勞動力密集型的製造業出口開闢了道路。

“深化”:東亞的兩個例子

像其他發展中的經濟一樣,韓國和台灣在50年代和60年代初經歷了最初計劃和進口替代階段。它們也奉行了低利率政策以鼓勵本國的製造業。只是面臨到高通貨膨脹和支付平衡的困難,它們才轉向自由貿易政策並把利率提高到很高的水平。這不僅使通貨膨脹得到了控制,取得了經濟穩定,而且也增加了國內的儲蓄。

根據比較優勢的要素比例理論,具有土地稀少、人力充足等初始條件的國家可以在自由貿易的條件下得到持續的經濟增長。從高度勞動力密集型的製造業出口開始,它們可以爬上“比較優勢的階梯”,在勞動力市場緊缺和工資上升使它們的比較優勢向勞動力密集程度較低,資本密集程度較高的製造業出口轉變的時候,向那個方向轉變。然而,韓國和台灣擴大出口和增長率似乎太高了,僅僅根據因消除資源配置中的扭曲而得到好處這一點是很難解釋的。考慮到這兩種經濟絕對沒有奉行教科書上的自由貿易政策,就更是如此。它們通過提供各種促進出口的刺激而扭曲了有利於出口的資源配置,它們在資本較為密集的和技術先進的行業中繼續推行某些進口替代政策以加快這部分行業的成熟。當然,人們可以認為由於它們適當地奉行這些扭曲的政策,因此從貿易自由化中得到的好處要多於因貿易扭曲而受到的損失,但這一點似乎不能充分解釋明顯的高增長率。我們要做的是尋找農業和製造業的資源生產率大幅度增長的殘留因素,並把注意力集中在使這些成為可能的制度框架的改善上。

正式的國際貿易理論往往假定,一旦貿易扭曲被清除,一個國家潛在的比較優勢就會通過協調良好的市場體制和充分發達的國內製度框架所發揮的作用自動出現。但是,在發展中國家把充分的勞動力供應轉變為勞動力密集型製造業出口的比較優勢之前,必須滿足兩個關鍵性的條件。第一,必須提高農業生產率,以保持低工資並把勞動力投入到製造業中去。第二,必須提高與低工資聯繫在一起的製造業的生產率,以在世界市場上為勞動力密集型的製造業贏得競爭優勢。這兩個條件都要求國內製度框架有很大的改進。韓國和台灣都很幸運,它們繼承了日本殖民時期在農業和製造業方面的制度遺產——這是日本在開始其成功的經濟發展時適應其充足的勞動力供應的結果。

在農業方面,這兩種經濟都能依靠日本殖民時期留下來的農村基礎設施,通過引進高產品種和肥料以及通過以經改進的灌溉為基礎的多種種植來推行提高農業生產率的政策。積極的政府政策創立了一些組織和機構,它們迎合了分散在農村的大批小農的需要——向他們提供運輸、通訊和電力;提供完善的市場條件和信貸設施,以便讓農民能夠採用新的資金密集型的農業方法;並改善教育和信息狀況,以便使新技術知識得到傳播。

在製造業方面,這兩種經濟都受益於日本在分散化基礎上推進工業化的方法,政府的政策是鼓勵分散在農村地區的小型的、勞動力密集型的企業的增長和效率。這種方法避免了在社會間接資本中為在城市中心建造大型工廠支付所要求的龐大開支。相反,小型企業可以與小農分享覆蓋大批小型的、分散的經濟單位的農村社會基礎設施和組織網絡。小型企業還享有地域優勢,可以使用充足的農村勞動力——這些勞動力便宜、靈活,而且常常是可以每天往返上下班;也可以使用非全職工和季節工。它們還可以利用當地提供的農業原材料來進行加工。

還有其他獲利的原因。隨着因運輸的改善而帶來的當地市場的擴大,很多小企業可以更為充分地利用它們現有的資本設備和管理能力。市場的拓寬導致了(亞當·史密斯所説的)更大程度的專業化和勞動分工,導致了適應當地條件的技術的改進。從單個的企業來説,更充分地利用現存的能力而達到的經濟效益和因一些小的革新而獲得的收益,也許不是很大,但加在一起,它們就大大提高了小企業的生產率。制度的進一步發展,比如轉包、質量控制以及利用懂得潛在海外市場的專業知識的大型貿易公司,促進了它們的產品出口。

最後,應考慮到外國直接投資的貢獻。起初外國投資利用了充足的勞動力供應。在出口加工區的投資擴大了當地的就業。以後,因為合適的要素比例,來自日本的直接投資提供了技術轉讓的有效方法。在日本的工資成本提高時,日本公司發現把它們勞動力相對密集的製造業放在低工資的相鄰經濟體中會產生更多的利潤。這種投資是同在日本經過成功實驗並準備在具有相似要素基礎的韓國和台灣採納和複製的技術、管理方法和工作程序一起進來的。這樣就促進了這兩種經濟體爬上比較優勢的階梯。

現在,我們也許可以概括一下由我們的分析所提出的國家和市場的相關作用。韓國和台灣的成功率先證明了“新古典主義的復活”。毫無疑問,人們熟悉的新古典主義的自由市場政策的重要性是建立在維護宏觀穩定的傳統的財政和貨幣政策基礎之上的。然而,我更關注這些經濟成功中的不太為人們所認識的方面:通過改善社會基礎設施,通過建立適應廣泛分散在農村的小農和小企業家所需要的組織和制度,它們積極的政府政策提高了農村地區資源的生產力。這些政策不僅對韓國和台灣是重要的;它們對把經濟理論應用到發展中國家也是恰當的。

國家干預的好處及缺點

根據我的觀點,新古典主義理論的弱點是,它往往把注意力集中在清除資源配置中的“扭曲”的“消極”政策上,把改進發展中國家制度框架的“積極”政策推到幕後。正式的國際理論暗含的一個假定是,國內製度框架,經一個“沒有摩擦”的完全競爭的經濟模式的檢驗,已經完全形成了。然而,這一模式之所以得到採用,僅僅是因為在理論上能夠方便地將各種扭曲定義為偏離最佳資源配置。當我們精確地從不發達的國內製度框架進行分析時,顯然需要積極的政府政策,以便通過減少交易和信息成本使市場體制更有效地發揮作用。

在這個意義上,“擴大市場”的政策也許可以被認為是自由市場政策在實踐層面的延伸。因此,甚至在殖民地的自由放任主義時期,作為一種必然的結果,政府也承認它的作用包括提供社會間接資本,比如為減少運輸成本的道路。從原則上説,為減少運輸成本提供物質基礎設施與為減少交易和信息成本提供無形社會基礎設施,這二者是沒有區別的。

現在,我們可以簡要地回顧一下國內製度框架的組成部分—市場體制與管理和金融體制—之間的關係。在殖民地時期,擴大這一框架是因採用現代管理形式而進行的,這種管理形式有效地和忠實地發揮了治理的基本功能,如維護法律和秩序、保護生命與財產以及維護公正。對50年代有利於發展計劃的殖民地自由放任主義政策的抵制導致了將政府的功能擴大到控制經濟的多種任務。治理的基本功能被認為是“守夜人”的功能,並且緊缺的財政和行政資源都被轉移到更吸引人的促進增長的任務上去了。這種財政和行政體制上的過重負擔往往導致國家日常管理的低效和腐敗,嚴重削弱了政府追求它所選擇的經濟目標的能力。我認為,這種政府體制負擔過重的危險始終存在,不管所選擇的目標是經濟增長還是其他與經濟發展有關的社會理想目標。

全球化的挑戰

在80年代和90年代,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和泰國開始以韓國和台灣(以及香港和新加坡)為榜樣,通過擴大出口來取得快速增長。這一戰略的基礎是從整體上轉向外向型的經濟自由化政策,這種政策不僅要取消對國際貿易的限制,而且要取消對國際資本流動的限制。在第二代“亞洲虎經濟體”中,外國直接投資再次在技術轉讓和提高勞動生產率方面發揮了關鍵作用,使它們爬上了比較優勢的階梯,能夠出口精密工業產品。環太平洋地區成為世界上增長最快的地區。

後來發生了1997年的亞洲經濟危機,這場危機是在投機壓力下從泰銖的貶值開始的,並傳播到臨近國家,引起了股票市場的進一步貶值和劇烈下跌。環太平洋地區的經濟增長放慢了,亞洲虎的經濟神話破滅了。這使傳統的內向型傾向又活躍了起來。馬來西亞的反應是強化對其資本市場的控制,而且它的總理加入了譴責現在稱之為全球化的市場經濟力量的大合唱。

這種重新掀起的反對世界市場力量的浪潮在多大程度上可以被解釋為回到50年代的內向型發展理論和政策上了呢?1997年亞洲經濟危機清楚地證明,國外投資的長期流動可能會因與經濟的基本規律和長期投資的生產率無關的短期投機資金的不穩定流動而受到嚴重損害。在亞洲,危機是由多種因素的結合而造成的:資本市場控制的取消、諸如安全化和金融衍生物這類的金融改革以及香港和新加坡新的金融中心的崛起。長期證券資本和短期銀行資金之間的差別是模糊的,因為二者都可以迅速地從一個金融中心轉到另一個金融中心。

現存的國際金融制度不能控制在世界金融中心周圍流動的數額巨大的投機資金,也不能保護髮展中國家的貨幣免受投機者的侵害。投機者瞄上一種貨幣,一旦它開始擠兑並形成一定的勢頭,就會超出單個國家的抵禦能力。惟一實際的選擇就是首先要通過實行嚴格的財政和貨幣管制(例如,不要把不可靠的銀行貸款貸給“政治密朋”),避免引來投機者。擁有大量外匯儲備和國內高儲蓄率的新加坡和台灣已經成功地採取了一種預防性措施,就是把傳統的財政和貨幣政策同為動員國內儲蓄而建立國內金融制度結合起來。眾所周知的一個例子就是收集高比例強制性分擔款的新加坡儲備金制度。

從凱恩斯主義對亞洲經濟危機的診斷出發,我們似乎已經得出了傳統的政策結論!我們也許還應該注意,雖然正如在50年代所認為的那樣,對於國內生產總值來説,國內的高儲蓄率不是經濟快速增長的關鍵因素,但它的確對短期經濟不穩定和投機行為提供了一種有價值的保護。反對世界市場力量——它的時髦標籤是全球化——的新浪潮一直鼓勵發展中國家潛在的內向型傾向。但是,更近距離地看,50年代類型的發展經濟的目標和目的與今天反對全球化的目標和目的,是有很大區別的。

50年代的發展經濟學家反對世界市場體制是因為他們相信,在沒有國家干預和計劃的情況下,世界市場體制不可能帶來快速的經濟增長。一般來説,依賴一兩種主要初級產品出口的發展中國家對於世界市場上初級產品價格的不穩定會特別脆弱。回過頭來看,在實踐中政策制定者常將促進長期經濟增長目標放在減少對短期不穩定的世界市場的脆弱性這一目標之上。其目的是保護農民免受出口市場波動影響的國家農業營銷部門很快就變成了為在資金上幫助國內企業而無情向農民徵税的工具。同樣,提出國際市場穩定初級產品價格的要求很快就變成了為促進增長而增加長期國際資本流入的要求。

譴責全球化的論調宣稱,經濟自由化政策和快速的技術變化之間的相互影響已經對這些國家的經濟和社會生活釋放出了破壞性的力量,其速度超出這些國家國內製度框架的承受力,並宣稱,不考慮社會代價就討論靈活調整的需要是不夠的。他們認為,不跟上經濟增長的迅猛步伐,不解決隨它而來的混亂後果,將引發社會和經濟的緊張和政治上的不穩定。這與50年展經濟學家所主張的“速成計劃”和“大推動”是完全相反的。

對全球化的批評涉及到世界市場力量對所有暴露在它面前的國家——不管是工業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帶來的破壞性後果。不過,當他們的觀點在應用到這樣一個發展中國家時還是很有説服力的:這個國家處在一個長期的過渡時期,在市場力量的影響下,減輕經濟陣痛和減少失業的傳統的社會安排已經崩潰,但現代政府社會福利體制還沒有出現。注意到這一點是具有諷刺意味的:50年代的發展經濟學家竭力反對的“變相失業”,現在應該重新被認為是傳統社會福利安排的有價值的因素。

國際貿易畢業論文範文 篇二

國際經濟貿易專業畢業論文範文一:研究我國江蘇省服裝貿易的現狀及發展方向

論文摘要:紡織服裝一直是我國非常重要而且多變的市場。每年服裝出口量位居世界首位。這是因為我國從國情出發,適應了國際市場的需求,滿足了國際市場對中低檔服裝的需求。但是,該市場受國際影響很大,行業效益對國際市場競爭影響也很大。所以,中國服裝業在對外貿易發展過程中還面臨許多困境。本文系統,我國服裝業對外貿易發展現狀,分析了我國裝貿易的行業特徵,產業關聯度,行業外向度和市場需求,指出我國服裝貿易的不足之處,得出我國服裝行業在對外貿易過程中的國際競爭策略。

論文關鍵詞:服裝 主要困境 品牌經營

一、我國服裝經濟運行現狀

(一)發揮產業集羣地區優勢,成為產業結構調整的重要特點

服裝產業集羣區具有極強的產業綜合競爭能力,並以特有的高產業效率,低成本,吸引着越來越多的客户和訂單。同時,產業集羣地區較好的服裝產業基礎,快捷的信息,世界一流的生產廠房設備和政府的支持,也是這些地區成為海外投資的熱點,產業集羣地區服裝生產發展速度明顯高於其他地區。

(二)適應市場國際化,產業升級的需要,骨幹企業的經營方式正在調整

為了適應市場國際化和產業升級,一些大企業將生產經營,資本運營結合起來,開始在國際投資上加大資本融資,逐步實現資本國際化,並聘請發達國家設計師,工藝師,專業技術人員,營銷專家,管理專家來工廠認職。

(三)休閒風推動了市場細分和產品結構的多元化,系列化趨勢

正裝休閒化已經成為我國服裝的一個主流,同時,品牌多元化在近年來的服裝行業內也。哨然成風,這是我國國內大眾衣着消費向高品質,個性化發展的重要標誌。對產品差異化的需求,有利於改變我國服裝也低水平重複和過度競爭的局面,不僅給大企業創造品牌,提高競爭力帶來了有利的時機,同時市場細分也給眾多小企業爭了一席之地。

(四)設計隊伍的成長有力地推動了中國時裝業的發展

服裝企業在競爭中成長的大批優秀青年設計師逐步走向成熟,如今已成為中國時裝業發展的骨幹。這對摘掉以往中國服裝只是加工好的帽子,從而提高附加值,將產生越來越大的積極作用。

(五)服裝行業的團隊意識有所增強

在集羣區內體現了企業間的內在聯繫和對團隊意識到需求,已初步形成企業間的密切關係,組織意識和合力作用。同時,在大行業遇到困難的時候有較強的大局觀念,能形成統一意識。不少企業既珍惜自己的競爭力,又珍惜來自羣體的無形資產,團隊意識是服裝產業社會化生產力發展的重要表現。

二。我國服裝出口的困境

服裝加工屬於看樣下訂單的行業,隨着企業數量的增多,必然造成訂單分散,競爭加劇,最直接的後果就是出口產品數量上升,價格下跌。我國服裝出口市場多元化戰略雖然初見成效,但出口市場的集中度問題依然存在,加之部分企業因盲目擴大生產規模,致使某類產品大量湧入進口國,不僅大大增加了進口國反傾銷的概率,同時也導致我國出口服裝產品價格無法上場。

(一)缺乏品牌優勢

一個成功的企業要從品牌上去獲取利潤,而不是隻賺取低廉的生產加工費。是缺乏品牌優勢,我國服裝產品價格賣不上去的重要原因,是生產企業的產品結構不合理,營銷策略不得當,單純依賴大路貨,低價位戰略等打入國際市場。

(二)新的對華限制

目前,中國服裝業的國際依存度高達50%以上。據測算,中國服裝出口每下降1個百分點,全國服裝生產就要下降0.5個百分點,全國就會有3萬多人失業。服裝行業不僅要從外貿出口的金額,更要從考慮就業因素來評價美歐設限帶來的影響,通過提升質量,技術,品牌等綜合優勢,確保國際競爭力,保持穩定的國際市場份額。

歐美國家正在通過一定的方式限制中國紡織品服裝的進口,隨着中國人世和紡織品配額的逐漸取消,歐盟,美國等國家和地區已經或正在制定一些針對中國紡織服裝進口的政策。

1.市場保護措施

為了應對中國入世,歐洲委員會實施了一項只針對中國產品的新規則,包括設立過渡性的市場保護機制。根據我國人世協定書特定產品過渡性保障機制的規定,假如中國對其他世貿組織成員國出口的產品數量增加,並擾亂或將要擾亂市場,有關成員國有權激活市場保護機制。目前,我國紡織品服裝出口量大,價低,很容易被認為是擾亂市場秩序,或從數量上佔有太大的市場份額被認為是對其他成員國的產業產生實質性的損害。

2.服裝出口附加值太低且面臨新型貿易保護主義的挑戰

在出口中,中國服裝業一直以自己勞動力資源的優勢為主,而科技含量高,利潤高的紡織品服裝較少。近些年來,又面臨來自自由貿易區新型貿易保護主義挑戰的嚴峻性。目前,歐盟自由貿易區內有52%是內部貿易,北美自由貿易區內有38%是內部貿易。

三。解決我國服裝出口的對策

l、實施品牌化戰略,強化品牌保護意識。

品牌最能體現民族工業的特點,不但是企業的無形資產,而且是整個國家和民族的寶貴財富。馳名品牌既是出口商品進入國際市場的敲門磚,也是守住國內市場的護身符。在激烈的國際市場競爭中,我們應增強品牌保護意識,特別要保護國有名牌。加強品牌在境外的註冊工作,使名牌產品獲得法律保護,這是保護國產品牌的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在國內,我們自己的民族品牌,特別是市場知名度高、市場前景好的名牌決不能在與外商的合資過程中輕易放棄。

2、充分發揮營銷中的政府職能

本國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知名度和競爭力關係到國家形象的改善和知名度的提高。因此,在企業對外貿易的品牌營銷中,政府有關部門應有明確的觀念和政策導向,為企業創建國際名牌提供政策上的優惠和支持。具體可採取以下措施:

l、把發展出口名牌產品納入國民經濟中長期發展規劃,大力扶持有市場、有前途的民族品牌產品。

2、加大實施名牌戰略的宣傳力度,提高對名牌重要性的認識,進一步建立和健全有關法規和政策,阻止外商以合資等手段吞食我國品牌,督導我國品牌境外註冊,保護國有無形資產。

3、加強對洋品牌的反傾銷調查的步伐,保護民族品牌。

4、協助企業在國外開展營銷工作,鼓勵名牌參與國際競爭。

5、按國際慣例,組織國內企業應訴西方國家對我國出口商品的反傾銷調查,維護國有品牌的利益。

6、加大對假冒偽劣和走私活動的打擊力度,保護真正的名牌,維護國有品牌的聲譽。

四。我國國際紡織服裝市場未來走勢

1.紡織服裝業的競爭格局將發生較大變化

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紡織服裝業正在勞動密集型產業中佔有較大的優勢,但要實現從產業優勢向競爭優勢的升級,關鍵在於培育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和技術創新優勢,實現從產品單一、類型單一向多品種多類型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跨越。有些經營户不惜重金,相繼赴美、日、法、韓等國參加紡織品服裝展銷會。在企業走出去的同時,一些外商也紛至沓來,日本、韓國、巴基斯坦等國家和地區的企業在我國還設立了辦事處。

2.加強環保和綠色營銷意識

在世界性崇尚自然、綠色消費的浪潮下,各國都在積極開發、生產有利於環境保護、有利於人體健康的產品,同時紡織品的功能性也成為人們提高生活質量的希望。隨着新材料、新技術的發展,人們對服裝功能要求的提高,各種各樣的功能性紡織品不斷推出,如防紫外線、抗菌、免熨抗皺、阻燃、防靜電、防水、防電磁波等紡織品。紡織服裝業要求生產商、銷售商樹立環保和綠色營銷意識,積極開發和生產生態紡織品和綠色環保服裝,以增強市場的競爭力。

3.實施工商聯動,組織強有力的市場攻勢

產品的競爭,一定意義上是企業市場化運作水平、能力、機制、體制的競爭。通過聯合協作,把紡織服裝的工業生產和商業經營緊密結合起來,建立以全國性中心市場為樞紐、區域性市場為骨幹、集貿市場為基礎的紡織服裝市場體系,實現流通組織形式和經營方式的現代化,同時,通過建設一批跨地區經營的社會化大型專業物流中心和規模化、規範化的制及連鎖經營企業,使產品儘快走向國內、國外市場。

五、總結

近些年來,我國的服裝貿易在國際貿易中的地位越來越突出,每年服裝出口量位居世界首位。這是因為我國從國情出發,適應了國際市場的需求,滿足了國際市場對中低檔服裝的需求。但是,該市場受國際影響很大,行業效益對國際市場競爭影響也很大。依據我國服裝貿易的現狀中體現出來的缺乏品牌優勢,產品品種單一,綠色環保和社會道德準則要求,服裝出口附加值太低等弊端,我通過閲讀大量的相關資料與文獻,從中找出一系列關於這些問題的解決策略如:實施品牌化戰略,強化品牌保護意識,充分發揮營銷中的政府職能,加強環保綠色營銷意識,實施工商聯動,組織強有力的市場攻勢。

國際經濟貿易專業畢業論文範文二:對奧巴馬上台後中美貿易的展望

論文摘要:文章以奧巴馬為中心,討論了各種對中美貿易產生影響的直接和間接因素如人民幣匯率等,並對中美貿易的關係進行了分析與展望。

關鍵詞:奧巴馬;中美貿易;展望

2008年11月5日,奧巴馬以67.7%的得票率,當選為美國第44任總統。2009年1月20日,奧巴馬就任成為美國曆史上第一個黑人總統。他當選的事實本身已經開創了歷史,而他的當選將給中美經貿帶來什麼影響?

1 中美貿易現狀

隨着中國和美國政治、經濟、文化交往的日益密切,兩國間貿易額持續增長。美國作為中國的第二大貿易伙伴國和最大的海外市場,2007年。中美貿易額首次突破3000億美元,達到3021億美元,相比1979年的不足25億美元,增長了120多倍。美方統計還顯示,中國從1991年起成為僅次於日本的美國第二大逆差來源地,2000年後中國超過日本,成為美國最大的貿易逆差國。此後貿易逆差不斷攀升,到2005年中國佔美國貿易逆差的26.3%,佔其國內生產總值的5.8%,這是美國對華貿易逆差連續第四年創歷史最高記錄。

這樣的結果大多是由於,美國的許多跨國公司在中國加工或進口低成本、低附加值的商品,並從中牟取了豐厚的利益。但這些數字確實觸動了一部分美國人的敏感神經,他們認為,中國的鉅額貿易順差損害了美國經濟,包括對就業等方面構成威脅。

2 奧巴馬對中美經貿的影響因素

2.1直接因素

在中美貿易方面,奧巴馬強調公平貿易,只有更加公平的全球貿易市場才能促進全球化。而如果貿易國採用關税、補助、控制匯率等手段來保護自己,那麼美國就一定要抵制這樣的貿易行為。

(1)出口

他建議中國擴大內需,降低出口佔GDP的比重,也就是減低對美國出口,以改善美國勞動階層的就業情況。並宣稱將要嚴懲那些把工作機會轉移到海外的公司。

(2)產品安全標準

奧巴馬曾宣佈將禁止進口鉛含量超標的玩具。這標誌着圍繞牙膏、食品和藥品等中國產品的安全問題不斷暴露出來,加深了美國對中國製造品的爭議。

2.2間接因素

(1)個人背景中的亞洲因素

奧巴馬童年時代曾經在印度尼西亞生活過4年,奧巴馬的祖母仍然居住在肯尼亞,還有同母異父的妹妹定居在印度尼西亞。他本人與亞洲有着深厚淵源,在亞洲的經歷也塑造了他多元的世界觀。

(2)人民幣匯率

2008年10月29日奧巴馬給美國紡織組織全國委員會主席卡斯約翰遜寫信承諾,一旦當選,他會對通過各種外交渠道對中國施加壓力,促使人民幣升值,並改變中國的外匯政策,使中國減少出口,增加國內消費。

(3)安全

在安全方面,能源競爭、污染擴散、工業和技術間諜、持有美國國債威脅其金融安全等問題可能將被重提。

(4)政黨及內閣成員

民主黨代表美國藍領階層、弱勢羣體、製造業、高科技、勞聯-產聯等階層利益,這些都是對華貿易的受傷者或利益未得到完全保護者,他們對保爾森發起的戰略經濟對話未能實質性施壓中國感到失望,對布什政府片面代表大金融、大跨國壟斷資本家利益表示不滿。因此必然給奧巴馬施加更多壓力。

副總統拜登,1979年和2001年兩度訪問中國。國務卿希拉里,對中國人民來説並不陌生,具有混合性記憶,在克林頓任內期間中美經濟曾十分繁榮,不過也曾發生過轟炸南聯盟的事件。

現任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成員、紐約聯邦儲備銀行行長蒂莫西?蓋特納為新政府財政部長,他的經濟政策將更傾向於尋求全球尤其是中國的經濟協作,並將毫不吝嗇於對市場的干預。

3 分析與展望

3.1 分析

(1)直接影響

根據奧巴馬的言論,他可能在貿易方面對中國採取強硬攻勢,奧巴馬政府將想方設法限制中國某些產品進入美國,以此為美國的相關行業增加就業職位。可能提出的理由包括:中國的產品安全問題、產品製造中的環保問題、涉及企業勞動條件的所謂人權問題、侵犯知識產權問題等等。

而這所施行的一切,就是超級保護主義:一種更隱蔽的貿易保護主義,主要是隱形保護方式、各種非關税壁壘,比如技術標準、環境保護、勞工標準、競爭政策、知識產權保護等,都可以被用來限制進口和保護出口。

(2)間接影響

1)個人背景

雖然奧巴馬與亞洲以及中國的有千絲萬縷的聯繫,但是這並不會從本質上改變其政策主張。作為美國總統候選人,服務美國、為美國人謀求利益,才是候選人一切行動的出發點,他的這種身份對中美貿易關係的影響也是非常有限的。

2)人民幣匯率

在3年前,兩國之間的匯率波動空間很小,而現在隨着美元的變化等一系列經濟因素,波動幅度在擴大,這是市場所驅動的。中國的崛起和人民幣的崛起,是國際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中國有能力來處理自己的事情,中國的金融體系比起美國更加的漸進。主流並不認為奧巴馬真的會採取措施向中國施壓來影響人民幣匯率的問題。

3)內閣團隊

外交政策班底是一個相對務實團隊,屬於民主黨外交政策中的温和派,更強調運用外交以及經濟援助等軟實力來推進美國利益。奧巴馬、拜登、希拉里等人的對華表態並無過激之處,其亞洲團隊中的中國通居多,大都是客觀務實者。

3.2展望

假設奧巴馬對中國的上述政策得以實現的話,人民幣升值會降低中國產品的國際競爭力,而貿易壁壘會限制中國對美國和其它國家的出口,出口的降低會直接抑制中國對初級原材料的需求,這必然將對中國產生一連串的連鎖反應。

國際貿易專業論文 篇三

關於國際貿易專業論文範文一:融資業務在國際貿易中的創新

國際貿易融資業務是目前世界經濟貿易領域中一項高收益低風險的業務,所以在銀行的工作領域中受到了很大的重視。然而目前我國銀行中發展國際融資業務的一個重要的問題就是在融資的方法和技術上都有着一定的問題,業務的價值沒有得到充分的估計,在國際上的競爭力比較小。本文從我國融資業務在國際上的基本情況出發,探討國內銀行應該實行的創新內容,以期增強我國商業銀行在國際貿易中的地位。

關鍵詞:國際貿易 融資業務 商業銀行融資 創新趨勢

世界經濟貿易貿易融資並不是一個新興的領域,而是隨着國際資本的發展產生的投資貿易方向,已經有了幾百年的歷史,國際貿易中買賣雙方的合作關係隨着時代的發展也在逐漸發生變化,這一切建立在互聯網的電子商務得到極大發展的基礎上,所以我國的國際融資業務要想得到發展,就必須注重市場的因素和技術的因素,這樣才能促進融資業務的發展。

一、我國的商業銀行國際貿易融資業務發展的基本情況

我國的商業銀行在國際貿易融資方面還比較偏重於傳統的業務發展,包括打包貸款、備用信用證、進口開證在內的業務都還是主導手段,目前我國商業銀行已經開始積極地引導新業務的發展,所以一些發展較好的新興業務也得到了發展,比如進出口保理、應收賬款融資等都是目前發展較好的新型金融產品。但是目前我國商業銀行在方法方面還存在着一定的問題。

(一)我國商業銀行的融資方法較為傳統

目前我國大部分商業銀行主要使用的是流動資金貸款的授信理念和運作模式,這種運作模式就是根據授信主體是否符合貸款准入標準作為重要的貸款參考系數,這就需要融資對象的財務狀況和資信狀況作為重要的數據。但是在目前的執行過程中,大部分商業銀行缺乏一個有效的風險量化方式會,從而對融資提出了較高的要求,所以國際貿易融資在執行中不能像其它的短期流動資金貸款一樣易行。這種較為保守的觀點根源於國內的商業銀行沒有較好的資金和信息控制方法,銀行對融資業務無法準確進行風險估計,所以傳統的貸款思維在我國商業銀行中還比較盛行,一些現代國際融資業務中重要的方法和思想還需要完善。

(二)我國國際貿易融資業務的發展創新也較為緩慢

不能完全適應新的融資需求,新產品在國際貿易融資領域鮮有出現,業務操作的基本模式也沒什麼創新,在現代金融產業急速發展的情況下,這些傳統產品的時效性和對成本與管理二一五十二財經論壇的需求都是大問題。傳統的業務流程不重視信息共享的問題,我國商業銀行沒有一個完善的數據傳遞和信息共享的渠道和平台,所以信息得不到充分傳遞,也不能為業務相應的客户提供一個符合實際的良好融資方案,同時在電子商務這一塊,需要引進一些新技術,否則無法應對現代世界性金融市場的變化。

二、目前國際貿易融資創新的大趨勢

目前國際貿易融資業務的運作模式要根據電子商務和國際市場的特點進行鍼對性的創新,這些創新主要體現在觀念的創新、技術創新、模式創新和策略創新這四大方面。

(一)融資觀念上的創新

在銀行的工作中,客户購買的產品與服務是利潤的主要來源,也是銀行創新的重要動力。銀行關於融資觀念的更新也主要體現在滿足客户需求這一重要的方面上。隨着市場經濟的發展和國際貿易供應鏈的形成,客户對金融服務有了更高的要求,這也意味着金融產品也要開始適應供應鏈的服務觀念,銀行要積極地對國際貿易供應鏈的每個環節進行參與,幫助客户對市場每個環節降低成本,從而實現供應鏈中金融產品價值的擴大化,通過縱觀全局和對供應鏈的全面把握,實現對客户的良好服務,通過服務實現產品的價值增值。

(二)融資技術上的創新

技術上的創新想要體現在客户的使用界面上,可以説就要對整體的銀行技術進行革新,目前國內大部分的商業銀行都設立了網上銀行等服務渠道,一個較好的信息共享平台正在建立當中,而且在客户中所佔有的比重越來越大,這也是未來社會發展的趨勢之一。一些主要的技術創新會對國際貿易中的融資業務產生重大的推動作用:比如訂單管理、供應鏈融資模型的建立、信息和文件的及時共享、在線知識信息庫的建立等。

(三)融資業務模式的創新目前,融資業務模式創新的要點是融資產品附加值的增強,比如完善同時提供交易產品和交易服務的一體化業務模式等,並且這個業務模式應該和網絡技術緊密結合起來,重點在於提高整體的效率來從業務模式上吸引更多的客户,使得現有客户的體驗增強,提高客户的黏着程度。

(四)融資業務在戰略上的創新

國有的商業銀行在戰略上還不夠完善,一方面是國有銀行固有的保守策略所致,另一方面是國有商業銀行的發展戰略沒有充分規劃,在這方面,國外的商業銀行就看得比較長遠,一些銀行正在收購其它領域的公司,比如摩根大通銀行收購了物流公司,可以在物流業和金融業的發展中獲得更大的發展,將實體的貨物供應鏈和金融供應鏈進行良好的結合。除了戰略上的收購之外,還可以進行外包的發展戰略,這樣可以提高商業銀行本身的運營效率,降低運營中的風險,從而提高銀行整體的競爭力。

三、我國商業銀行在融資業務方面創新的具體策略

(一)對業務發展的趨勢和觀念進行創新

在國際上關於融資業務的通行觀念就是融資業務屬於交易性的銀行業務,所以銀行應該對業務發展的整體進行關注和調控,要捨棄以前銀行融資業務只是在某一個環節進行資金支持的觀念,要從整體上關注客户的需求,對客户提供良好的服務,提高商業銀行整體的競爭力和業務的附加價值。在業務觀念方面,要增強供應鏈的觀念,在商品貨物生產的某個環節都要提供一定的支持,這樣做的意義在於提高客户的滿意程度,從而增加銀行在金融業務中能夠取得的整體利益,也有利於吸引更多的客户對這種金融產品和服務進行購買。

(二)加強對於國際貿易融資業務技術的革新

技術支持是目前國際貿易融資業務發展的重點,其技術革新要建立在電子商務技術的發展上,這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搭建一個便利的信息技術平台,從而實現信息的共享實時化,提高供應鏈運營的效率,實現金融供應鏈和實體經濟供應鏈的良好結合。目前我國大量的商業銀行都在進行這方面的嘗試,通過目前商業銀行中流行的貿易服務功能可以在商業中進行及時的貿易數據傳遞,提高數據在傳輸當中的可信度和安全程度,通過戰略合作和戰略上的聯盟實現信息共享下的雙贏局面,將這種戰略合作關係延伸到業務鏈的每一個環節,這樣才能更好地獲取銀行利益,從當前傳統的局面中打開一個突破口。

(三)對傳統金融產品的發展潛力進行再發掘

傳統的國際貿易融資業務雖然沒有很大的發展空間,但是還是能發掘出一定的創新因素的,如果能在傳統業務上有所創新,就能在當前佔有很大的優勢。目前信用證模式還是主要的發展模式,現在它的使用量仍然在增加,所以還有着一定的市場,但是如果不做創新,很容易就陷入同質化的泥淖。傳統金融產品的運作方式、組織結構、關係形勢和思維方式等都應該得到創新,提高傳統產品價值的內涵。四、結語融資業務在國際貿易中有着重要的地位,要在這個方面有所創新,就必須增強商業銀行的敏感度,緊跟世界和市場的發展潮流,利用先進的技術開發新的融資金融產品,加強金融產品的創新,以實現商業銀行在國際上的競爭力提升,從而獲得更多的金融效益。

參考文獻:

[1]王捷。國際貿易融資業務創新研究[D].天津財經大學,2013.

[2]王曉燕。商業銀行國際貿易融資業務發展及創新研究[D].山東大學,2014.

[3]陳琅琅。A銀行國際貿易融資業務分析與對策研究[D].中南大學,2012.

[4]林丹秋。DL銀行國際貿易融資業務創新管理研究[D].遼寧大學,2012.

[5]高杉。中國進出口企業供應鏈融資問題探析[D].吉林大學,2011.

關於國際貿易專業論文範文二:低碳經濟對國際貿易規則的影響

關鍵詞:低碳經濟;國際貿易

氣候變暖成為了全球需要共同來面對的問題,其中日常排放出的二氧化碳量直接影響着國際經濟和國家之間決策的重要因素,低碳經濟成為了各國重要領域,一些國家發展低碳來提升低碳經濟當作國家之間競爭的一個因素,比如,美國把頁巖氣等一些能源通過出口和針對性發展來提升經濟,發展中國家將低碳作為發展的一個方面,較少和大國之間的差距。在低碳經濟的發展和競爭中,影響最大的就是國際貿易規則,國際規則的制定和優勢等,歐美髮達國家已經在周邊國家做了一些工作,以此對國際貿易規則進行影響。

一、低碳經濟概述

低碳主要是對二氧化碳含量進行限制,極大的降低了温室氣體的排放量。低碳經濟指的是以可持續發展為主的思想通過不同方法來提高經濟和環節質量的同時節省節能的使用量,保證的温室氣體排放量,以此來提高社會經濟效益和生態平衡。隨着經濟的發展,採用的方法也在不斷更新,比如進行技術上的不斷更新和制度上的不斷革新等方法,來實現產業不同程度的轉型,以此來開發新的能源。低碳經濟的提出並實行,應當從兩個方面來説:

(1)低碳經濟最為重要的一個因素就是對環境的保護,並且在此基礎上行保護生態平衡,與此同時,各項低碳指標應達到國家的規定;

(2)能夠國家經濟進行有效改革,並且在改革的過程中進行不斷的創新,使能源在使用的過程中最大程度利用,以此來提升其他經濟價值的產出。低碳經濟的實行和國家發展理念在很大程度上不同,這種理念能夠有效起到資源的保護和經濟的發展,在一些程度上具有很重要的作用。碳交易機制能夠有效保證國際交易市場更具規範化,使規劃後的碳產業。碳,嚴格地説不能算作一種商品,在此基礎上沒有較為突出的開發價值,但是在較多的發達國家對能源資源進行不斷優化的同時,使能源的利用率最大化,與此同時,對新的能源進行開發和利用,這就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温室中各種有毒氣體的排放,但是在降低的同時大大增加了成本;發展中國家在能源使用方面效率比價低,温室中的一些有毒氣體排放量較大,雖然降低了成本。

二、國際貿易規則的形成和變化機理

1.霸權國家直接提供。霸權國家對國際貿易規則的直接提供,霸權國家在對國際貿易規則進行制定時,需要對貿易規則中的國際機制進行制定,通過此種方法對國際體系進行最大程度上的穩定,以此構成霸權國家對在體系內的國家進行統一。霸權國家對國際貿易規則的提出,對一些國家體系有相對的偏離,沒有在一定程度上考慮到其他國家的共同價值觀和利益,雖然如此,在體系中的主要重點是對體系內國家的利益和價值進行採取支持的方式。霸權國家對國際貿易規則的提出比較熱心,因為這種規則的提出能夠和自身國家利益相一致;還有就是以國際規則間接地控制其他國家,達到自身贏取利益的目的;雖然國際貿易規則在較大程度上降低了國家與國家之間的交易成本,但是貿易規則如果是霸權國家來進行系統制定,影響最大的就是一些發展中國家,較為弱小的發展中國家的利益會被霸權國家所忽略。

2.發達國家間合作提供。一些發達國家在貿易規則的制定方法可以通過國家之間的合作來進行制定,通過不同國家之間對制定的成本進行承擔,並且在規則的制定中收到自身的效益。

3.國際組織提供。國際貿易規則的執行者就是國際組織,一個國家中的規則制定成員對制定的作用影響各有不同,不同經濟實力國家在進行規則制定過程中能夠使用的經濟資源有較大差異,比如,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在規則制定過程中可以動用的政治資源有較大差異。隨着市場的不斷髮展,發展中國家的整體實力有較大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這一局面,但是整體的弱勢在國際貿易規則的制定中沒有特別大的影響,很多較為重要的決策很少通過投票解決,而是通過協商解決。在現有的政治經濟下,整個社會的經濟在發達國家掌控之中。

三、低碳經濟對國際貿易規則的影響

1.國際貿易規則制定領域不斷擴大,在一些較為新的領域中產生,將低碳和貿易之間產生必要的聯繫,這是發達國家獲取自身利益的一種方法,比如,美國開始將碳管制和貿易聯繫在一起,通過碳關税來主要體現。發達國家未來提高自身國家經濟效益和在全球中的競爭力,對一些不良減排國家的貨物進行碳關税的徵收。這種管制主要是對象沒有使用減排管制措施的國家,實際上針對的就是發展中國家。美國能源部稱,對碳排放量不達標國家進行關税的徵收,美國以碳排量的減少為理由對碳排量不大標國家進行關税的徵收,如果一個國家沒有對碳排放量進行系統的管制,對於一些帶碳的貨物和產品的進口商,需要將其上交從新成立的國際儲備許可體系中購買的碳排放許可費用,該費用包含了產品的碳含量。

2.發達國家會通過低碳經濟為理由降低自由貿易的供給,霸權國家要做的主要是通過對政策的改變對國際體系平衡進行必要的恢復,所以,可選擇方案如下:

(1)消除增加成本的原因。霸權國家主要是通過政策平衡國際體系自身不但得到較大利益,而且能夠對一些挑戰者進行一定程度上的摧毀,目前美國最大的挑戰者是中國;

(2)減少國際義務。對國際義務的減少是美國比較重要的方法,通過世界銀行的數據統計,全球非關税壁壘高達2500多種,其中美國的非關税壁壘較為複雜,並且在複雜的基礎上比較全面;

(3)霸權體系對一些國家來説非常重要的使命,將霸權體系中存留的資源作為一種自身資源,為的是對霸權服務進行挽救。

3.發達國家通過將低碳和貿易兩者相結合,並且明顯加快了兩者連接的步伐,對環境的保護環境已經成為了國際貿易規則框架中的主導。國際貿易在管理中,對環境保護的貿易影所持的是一種持警惕態度,此後國際貿易中新的障礙就是環境保護政策,在此基礎上會形成一種綠色保護主義。但是隨着與環境相關的貿易不斷增加,GATT在很大程度上也發生了較大的變化。1994年國際組織將環境作為國際貿易組織的一個較為重要的目標,最大程度做到保護環境和發展經濟,使不同經濟的國家實行經濟的一致性,這從某種程度上也表明了低碳和貿易兩者相結合對發達國家的利益的滿足和對發展中國家利益的滿足。

四、結語

隨着社會環境不斷惡化,在國際政治經濟結構中,發達國家提倡低碳經濟模式,這種模式能夠降低環節的日益惡化,從更深層次來講這種低碳經濟模式對一些國家來説具有較高的戰略利益,通過低碳經濟來達到另一個競爭優勢,會在一定程度上阻礙發展中國家經濟的發展。隨着國貿規則長期的變化,低碳經濟必定會影響到國際貿易規則的重新構建,這對一些國家來説是一種挑戰和考驗。

參考文獻

國際貿易畢業論文 篇四

(一)公正是國際貿易規則制定的基本依據

國際貿易要長遠的發展,必須依賴於體系化規則的保障,缺少規則規範的國際貿易,其經濟活動秩序必將失衡,呈現出不穩定的局面。然而,國際貿易作為社會長久的經濟活動方式,缺少規則的支撐與制約,人們的安全將會受到多方面的威脅,導致其國際貿易合作失去相互的信任。公正作為制定合理有序的國際貿易規則,是其基本價值的理念源泉。缺少公正的規則體系做保障,國際貿易發展必將陷入一種畸形的狀態,最終導致崩潰瓦解。

(二)公正對提升生產效率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

公正的機會平等原則與貢獻原則在激發人的潛能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國際貿易的競爭中,機會平等原則將先賦性等不公正的因素排除,使每個貿易參與者都處於一個相對平等的合作地位與公平的競爭環境,保證了每個貿易參與者能夠最大限度的發揮自身的能力,以積極的投身參與到國際貿易活動中。另外,公正的貢獻原則保障了每個貿易參與者能夠按照自己的貢獻付出的所燒,而獲取其應得的部分。很好的將每個貿易參與者的利益納入整個國際貿易經濟活動鏈條之中,充分地激發調動了每個貿易參與者的工作熱情。以上兩種原則的提出,為國際貿易良好的運行提供了強有力的道德支撐與保障,對於提升各國際貿易主體的生產效率與技術具有重要的意義,對於國際貿易的和諧發展具有深遠的引導意義。

(三)公正是保障國際貿易健康發展,實現國際貿易安全運行的必要條件

國際貿易公正是維繫與保障國際貿易個經濟主體良性合作的基本前提。在國際貿易中,公正的國際貿易肯定了各貿易主體的主權與合作地位,充分地保證了國際貿易各經濟參與主體的基本權利與基本尊嚴,是國際貿易合作的必然前提。在最大程度上起到了緩解國家之間、各國企業之間的文化的隔閡與政治的衝突,使國際貿易的安全運行得以實現,成為維護國際貿易安全運行不可或缺的力量,從而促進了國際貿易健康有序的發展。隨着全球一體化進程的加快,公正作為國際貿易領域中的重要的道德基礎,其作用日益突顯。這也使得如何構建國際貿易公正體系成為了當下討論的焦點。

二、對實現國際貿易公正的途徑探討

(一)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在國際貿易中,其公正的核心問題就在於利益分配的公正上,這使得如何將利益公正地分配到每個人的手中,成為了國際貿易公正中亟待解決的問題。隨着市場經濟主導地位逐漸鞏固,促使全球經濟得到了充足的發展空間。但同時,也將市場經濟中的不確定性和自發性帶進了市場中,這使得單純的依靠經濟制度變得難以把握和調控市場。道德作為市場運行的保障,是各經濟主體獲得最大利益的前提。為維護市場經濟的健康穩定運行,這對市場中的各個經濟主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各經濟主體要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對於義利要遵循中道的原則,愛財取之有道。同時,也要意識到誠信乃經營之本,各經濟主體要本着誠信經營的理念,這樣才能使國際貿易得以公正的運行。

(二)建立平等對話,謀求共同發展

在國際貿易中,不公正的現象主要發生在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部分發達國家為了獲取更多的經濟利益,往往會通過強權政治、貿易壁壘等非公正的手段干預到國際貿易中,這嚴重製約了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然而,在全球一體化的今天,要使國際貿易能夠健康有序的發展,發達國家不能一味地以犧牲他國的利益為代價去發展本國的經濟,雙方貿易應該建立在平等的基礎上,各取所需,以促進共同的發展。另外,我們作為一個整體,應倡導包容性發展的經濟理念,發達國家有責任,也有義務去幫助發展中國家擺脱貧窮。同時,發達國家也要正確地認識發展中國家不足,在合作中去尊重對方在貿易中的地位和應有的權利,各取所長,和諧發展,互利共贏。

(三)加強國際交流,發揮貿易組織重要作用

在平等對話的基礎上,為了保證國際貿易公正的更好的發展,各國間應加強溝通與交流,在溝通中讓彼此更瞭解。同時,在交流中,發展中國家還可以學習到一些先進的技術,以提升與完善自身技術的薄弱環節,確保本國產品質量能夠達到國際標準水平。同時,國際貿易公正的實現還有賴於貿易組織的監督與維護,各國要充分發揮貿易組織的重要力量,對於不公正的現象進行監督檢舉,維護自身的合法利益,這對於國際貿易公正秩序的建立與公正體系的長遠發展是十分有利的。

(四)堅持可持續發展,構建和諧的生態環境

國際貿易專業論文 篇五

國際貿易專業的畢業論文範文一:低碳經濟給國際貿易發展帶來的影響

關鍵詞:低碳經濟 國際貿易 機遇與挑戰

在社會全面進步的過程中,隨着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低碳經濟以其獨有的優勢進入人類視野。低碳經濟為社會帶來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有目共睹,但是人們對低碳經濟的關注主要集中於低碳經濟為國民經濟增長和產業經濟發展的領域,忽略了低碳經濟在國際貿易領域產生的重要功能。因此,對低碳經濟為國際貿易發展帶來的影響這一課題的分析能夠為低碳理念引入國際貿易發展、實現國際貿易發展與低碳理念深度結合提供重要理論保證。筆者將針對低碳經濟為國際貿易帶來的機遇與挑戰展開具體討論分析。

一、全面理解低碳經濟

人類社會伴隨對生物能源,風力能源、水利能力、太陽能源、地下資源能源、核電能源等相關資源的開發和利用,逐步實現了由原始農業社會形態向現代工業形態的轉變,使人類文明由農業文明逐步向工業文明邁進。然而在這一過程的實踐中,隨着對傳統資源開發利用,各類環境問題日益嚴峻,對環境的破壞程度日益加深。隨着人類社會的全面進步與發展,低碳經濟以其對環境保護功能的獨有優勢得到社會各領域的廣泛認可。

1.低碳經濟概念分析。

低碳經濟是在可持續發展理念不斷深入的前提下產生的一種全新經濟發展模式。低碳經濟將綠色、環保、可持續經濟發展理念貫穿於經濟發展的始終,以減少對傳統能源的開發與浪費、實現對新興能源資源的開發和利用作為行動指導,達到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共同發展的目的。低碳經濟主要目標是實現經濟增長由資源粗放型向集約型的轉變,減少對温室氣體的排放量,通過經濟增長與高新技術手段的有機整合實現提高對化石能源的利用效率與效果的經濟發展模式。低碳經濟在將可持續發展觀貫穿經濟增長始終的前提下,通過對技術手段的革新,管理制度的創新,產業結構的轉型,能源開發手段的整改等措施,實現經濟增長和社會效益有機結合,共同發展,實現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豐收。

2.低碳經濟的發展歷程。

2003年,英國政府率先提出低碳經濟的概念,作為工業革命的先驅者和資源匱乏的發達國家,英國率先對低碳經濟做出闡述,向世界告知低碳經濟將為社會發展帶來的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隨着經濟全球一體化不斷深入,低碳經濟理念深入世界各國,在世界範圍被廣泛關注與認可。隨着低碳經濟在世界範圍內的推廣,低碳經濟逐步向人類經濟、政治、生活等各領域滲透,在人類文明發展中扮演着愈來愈重要的角色。低碳經濟作為一種全新的經濟發展模式與傳統經濟發展模式相比具有極大的優勢,對於世界範圍內的經濟增長及人類文明的全面進步都將起到重要作用,因此,低碳經濟不單是某一領域或某一地域的行動指導和任務,而是世界範圍內各行各業應共同遵循的行動原則,需要世界各國的共同努力,實現低碳經濟的全面發展。2008年世界範圍經濟危機爆發,人類在尋求更加高效合理的經濟增長模式過程中對低碳經濟的現實意義更加關注,在世界各國的共同探討與分析中得出低碳經濟是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動力,低碳經濟應在國際領域得到重視,是一項具有世界性的活動。因此,低碳經濟應廣泛應用於國際貿易的發展中。

二、低碳經濟在國際貿易發展中影響的分析

1.低碳經濟為國際貿易發展帶來機遇。

低碳經濟作為一種全新的經濟發展模式,被世界各國廣泛認可,在經濟發展各領域都將發揮積極作用,所以經濟發展為國際貿易的發展帶來了新機遇。第一,低碳經濟是一項具有全球性特徵的新型經濟發展模式,低碳經濟在全球的快速發展,使各國對低碳技術的研究力度不斷增加,低碳產業以此為背景應運而生,低碳產業的產生與發展將極大程度的促進國際貿易機構對先進低碳技術的引進和應用,開發低碳能源,研發並使用低碳產品,因此低碳經濟能夠促進低碳產業的全面發展。第二,通過對我國經濟發展實際情況得到分析,第二產業是促進我國經濟增長的主導產業,因此在進行對外貿易的過程中,主要依賴於第二產業產出的工業半成品,這種將精力集中在加工貿易方向的國際貿易發展模式造成對資源的利用不夠充分,甚至造成對資源的浪費,對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產生不利影響。所以,低碳經濟環境下的國際貿易發展,能夠逐步實現國際貿易由加工貿易向服務貿易的轉變,實現國際貿易模式的全面轉型與升級更新。第三,利用低碳經濟發展模式可以使經濟逐步走上綠色、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從而減少國際通行綠色貿易壁壘對國際貿易的消極影響。因此,低碳經濟可以提升國際貿易的技術水平,從而提升我國在國際貿易中的國際地位。

2.低碳經濟為國際貿易發展帶來挑戰。

根據馬克思主義辨證唯物主義理論和我國經濟發展實際情況,低碳經濟在為國際貿易發展帶來機遇的同時,必將使各國對外貿易面臨新一輪的挑戰。第一,我國處於世界發展中國家的行列,經濟發展主要依賴於對煤炭、石油等非再生資源的開發與利用,而低碳經濟要求經濟增長實現由依賴於非再生資源向依賴於可再生資源的轉變,所以低碳經濟在調整能源結構的角度向我國乃至世界國際貿易的發展發起挑戰。第二,當今國際貿易的發展中,我國的主體優勢主要體現在產品的價格優勢上,但是針對低碳經濟的要求,在對國際貿易關税的調整上對低碳環保的考慮俞發增加,導致以工業產品為主導的國際貿易體系在外貿競爭力上出現極大問題。第三,根據低碳經濟對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提出的要求,國際貿易中,綠色壁壘的影響範圍不斷擴大,因此,低碳經濟下的國際貿易極大程度的削弱了我國以低成本為基礎的價格優勢。

三、低碳經濟下國際貿易發展的策略分析

隨着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快,國際貿易在促進國民經濟增長中發揮的重要作用日益凸顯。所以,在低碳經濟發展模式下如何提高國際貿易的綜合競爭力對於國民經濟增長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第一,制定制度化的低碳標準。現階段,雖然低碳經濟理念已經深入國民經濟發展的各個領域,但是沒有強有力的制度性保障。因此,國家應當針對經濟發展實際情況,將低碳發展形成文件性管理制度,對各領域提出制度化的低碳經濟發展標準。第二,大力推進低碳技術應用機制。低碳產業發展的基礎是低碳技術手段的應用。所以,加速低碳技術的應用進程對於推動低碳產業的發展,順應低碳經濟增長模式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第三,加強與周邊友好鄰國的合作力度。我國在國際地位中處於大國的位置,在國際貿易中同樣作為世界貿易大國存在,在應對低碳經濟對國際貿易的衝擊過程中,應不斷加強與周邊友好鄰國的合作,確保國際貿易中的話語權,最大限度的避免低碳經濟對於我國國際貿易的衝擊。

四、結語

新的經濟發展時代帶來了新的時代特徵,新的時代特徵必將提出新的要求。低碳經濟理念在世界範圍內的全面滲透,低碳經濟在全球範圍影響的擴大,促進低碳經濟在各國家各行業的迅速發展,低碳經濟對於國際貿易的影響越來越大,低碳經濟在國際貿易發展領域無疑成為一把雙刃劍,既為國際貿易的全面發展帶來了機遇,又對國際貿易提出了更加嚴峻的挑戰。因此,在低碳經濟環境下實現對國際貿易的發展,必須充分考慮低碳經濟對經濟增長與社會發展提出的雙向要求,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參考文獻:

[1]韓翔宇。低碳經濟下如何在國際貿易中佔據戰略制高點[J].經濟視角(中旬),2012,06(02):78-80.

[2]何建坤,周劍等。全球低碳經濟潮流與中國的響應對策[J].世界經濟與政治,2010,04(04):18-35

[3]楊君茹。低碳對未來國際經濟競爭的影響分析[J].再生資源與循環經濟,2014,08(10):9-12.

國際貿易專業的畢業論文範文二:電子商務下的國際貿易創新

[摘要]隨着互聯網技術的不斷髮展,國際貿易也發生着變化,電子商務在國際貿易中所扮演的角色也變得越來越重要。文章簡要分析了電子商務給國際貿易帶來的影響,着重分析了當前形勢下國際貿易中存在的主要問題,並據此對電子商務環境下國際貿易的創新策略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電子商務;國際貿易;宏觀管理創新

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的電子商務發展迅速,在這期間也產生了諸如阿里巴巴、京東等在國內外具有較高知名度的電商平台。電子商務作為一種新興的貿易模式,在國際貿易中發揮着巨大的作用,為國際貿易帶來了全新的管理理念和運作方式,並一直督促着國際貿易企業不斷地進行改革和創新,以使得其能更好地滿足實際的發展需求。雖然説電子商務的發展為國際貿易帶來了諸多便利,但是在當前的電子商務條件下,國際貿易中還存在着諸如網絡基礎設施建設落後等問題,只有儘快解決這些問題,不斷對國際貿易的策略進行創新,國際貿易才能在電子商務背景下實現更加快速的發展。

1電子商務對國際貿易的影響

1.1電子商務在國際貿易中的作用

電子商務在國際貿易中的作用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①電子商務的發展為國際貿易企業創造了更加便利的條件,使得其擁有一個更好的貿易平台,提高了信息流通的及時性。②電子商務線上交流溝通的方式,極大程度上避免了傳統貿易方式在時間和空間方面的限制,使得商務洽談變得更加便捷,為貿易雙方節省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③電子商務通常都是採用線上支付的方式,例如網銀、支付寶等,其使得買賣雙方可以在互不見面的條件下完成相關的交易,並且還為交易雙方的資金安全提供了更有力的保障,極大程度地減少了交易環節,降低了交易風險。

1.2電子商務環境下國際貿易的特點

在我國當前的電子商務環境下,國際貿易主要具有幾個特點:①信息化程度高。電子商務環境下,國際貿易採用的是最先進的現代化技術、計算機技術和信息處理技術,使得貿易方式產生了較大的改變。②虛擬性強。與傳統國際貿易雙方會面交談的貿易形式不同,電子商務環境下的國際貿易更像是在一個虛擬的平台上完成相關的交易談判工作,其主要採用的是數據交流的方式。③全球化特性。電子商務的發展,使得距離不再是困擾國際貿易的主要問題,國際貿易的全球化傾向變得更加明顯,國際貿易的市場正在不斷擴大,可以毫不誇張地説,當今世界所有的國家都或多或少地捲入到了經濟全球化的浪潮當中,國際貿易將擁有更加廣闊的市場前景。

2電子商務下國際貿易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2.1網絡基礎設施建設有待完善

電子商務作為典型的互聯網平台,必然離不開網絡基礎設施的支持。雖然在21世紀,我國的互聯網技術發展迅速,但是隨着國際貿易企業的不斷增多,其對網絡基礎設施的要求也在不斷提高。總體而言,當前國內的網絡基礎設施仍然處於供不應求的狀態,與歐美、日本等發達國家的網絡基礎設施相比還存在較大的差距。網絡基礎設施的不完善使得電子商務時常不能滿足國際貿易進行的需求,難以為國際貿易創造一個更加安全的網絡環境,這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國際貿易的發展。

2.2物流體系還有待進一步完善

雖然在電子商務環境下國際貿易的相關環節得到了較大程度的削減,但是物流仍然是其中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高效的物流體系能夠為國際貿易的發展提供更有力的保障。近年我國的電子商務發展迅速,物流體系存在的不足變得更加明顯,物流體系的不完善主要體現在幾個方面:①物流企業眾多,但是各個企業之間缺乏有效的合作與交流,特別是在國際性物流配送系統方面都還沒有形成具體的行業規範和準則。②運輸成本過大,基礎設施有待於完善。近年來電商企業和國際貿易企業都充分地認識到了物流的重要性,其在物流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的投入也在不斷加大,但是由於缺乏系統的調度和管理,當前物流系統的服務水平和運行效率都處在一個較低的水平。

3電子商務下國際貿易的創新策略

電子商務下要想提高國際貿易的發展水平,對現有的貿易策略進行創新,就必須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3.1貿易形式創新

在電子商務環境下,國際貿易企業必須要及時轉變思路,要大膽地對傳統的貿易方式進行創新,充分利用電子商務帶來的便利條件。具體而言,貿易形式創新要從兩個方面入手:①充分地利用電子商務的優勢,對現有的貿易環節進行整合和改造,最大限度地減少不必要的貿易環節,提高國際貿易工作的效率;②提高電子商務在國際貿易中的使用程度,加強國際合作與交流,主動融入到經濟全球化的發展浪潮當中去,在接觸交流的過程中尋求更多的發展機遇。

3.2宏觀管理創新

國際貿易由於會受到多個國家的經濟政策和法律體系的影響,其對貿易管理者的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電子商務的不斷髮展,給傳統的國際貿易宏觀管理方式形成了巨大的挑戰,宏觀管理創新勢在必行。宏觀管理創新主要是要做好兩個方面的工作:①充分地發揮電子商務在國際貿易管理中的優勢,最大限度地提高管理信息的公開性和透明性,為國際貿易的發展創造一個更好的環境。②對招標工作進行改革創新,例如採用電子招標的形式等,學會在現有的國際貿易秩序下不斷提高配額使用率,儘可能地避免外交問題所帶來的不利影響。

3.3營銷方式創新

電子商務給國際貿易帶來的衝擊主要集中在市場營銷方面,這也是其與傳統貿易方式所存在的最大區別。電子商務下國際貿易營銷方式創新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①營銷理念創新。在國際貿易營銷的過程中要積極運用整合營銷、定製營銷、線上線下互動營銷等先進的營銷理念,並將其貫徹到實際工作當中去。②營銷方式創新。在電子商務環境下,國際貿易營銷必須充分地發揮網絡在營銷方面所具有的優勢,要通過互聯網、自媒體平台、手機等渠道對產品的相關信息進行宣傳和推廣。此外,還應該在營銷的過程中加強與客户甚至是競爭對手的互動,通過互動的方式來吸引更多人的參與。為客户提供更加優質的服務和更加完美的購物體驗是國際貿易營銷永恆不變的主題,只有如此,國際貿易營銷才能得到客户的認可和支持。

3.4運輸方式創新

電子商務下的國際貿易對運輸方式有着更高的要求,以往的運輸方式已經不能滿足國際貿易的發展需求。在今後的發展過程中只有對當前的運輸方式和物流體系不斷進行改革和創新,將倉儲、交通和物流等各個基礎環節都密切地聯繫在一起,才能使運輸方式更適合電子商務的發展要求。在當前的電子商務背景下,互聯網一體化管理體系仍然是國際貿易運輸的主要管理形式,該種管理方式極大地提高了運輸工作的效率,降低了庫存成本。在後續的發展過程中,仍需對運輸方式不斷進行創新,具體而言,就是要不斷提高物流運輸的速度和效率,保證產品能夠及時無損地運送到客户手裏。

4結論

電子商務對國際貿易所帶來的影響十分巨大,其為國際貿易的發展帶來了諸多機遇,也是國際貿易今後的一個主要發展趨勢。國際貿易企業只有充分地利用電子商務所帶來的便利,不斷對現有的管理理念、運行體制和營銷方式進行改革創新,把握好機遇,才能實現更加快速的發展。

參考文獻:

國際貿易畢業論文 篇六

一個國家的貿易結構、貿易方式和貿易政策,是這個國家經濟發展水平、產業水平和比較優勢在貿易上的真實反映。改革開放我們走過了20多年曆程,經濟發展的模式主要是模仿型經濟、粗放型經濟、生產主導型經濟,那時候我們缺資本、缺技術、缺人才、缺管理經驗、缺商業運營模式,不得不走這樣的道路。如果説我國過去主要是世界加工廠,將來主要應該是世界的資本密集、技術密集和人才密集的區域;過去在國際產業鏈中處於低端,今後主要是向高端發展;過去在“微笑曲線”的底部,將來要向微笑曲線的兩端發展。在經濟增長方式上,過去我們注重的是流量、是銷售總額、是進出口總額,未來我們追求的是創造財富的存量和增量;過去我們注重的是GDP的總量,是經濟增長的速度,未來我們更注重的是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是創造了多少利潤,創造了多少税收,創造了多少就業,創造了多少研發能力,創造了多少技術專利,創造了多少知名品牌,特別是跨越國界的世界名牌。

中國1978年以來經歷了28年的改革,國際國內形勢發生了很多變化,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環境也發生了根本性變革。我國經濟已經從計劃經濟轉向市場經濟,從自然經濟、產品經濟轉向商品經濟,從封閉型經濟轉向開放型經濟,從總體上短缺經濟轉向總體上的過剩經濟,從供給約束型經濟轉向需求約束型經濟,從政府主導型經濟轉向微觀經濟自增長型經濟。在此基礎上,我們正在着力推動我國經濟實現新的轉型,即從模仿型經濟轉向創造型經濟,從粗放型經濟轉向集約型、循環型經濟,從生產主導型經濟轉向流通先導型經濟,從速度型經濟轉向和諧型經濟。這不僅是生產方式的轉變,而是一種財富創造方式的轉變。認識這一點,主動地進行對外開放戰略包括貿易政策的調整。

第一,要推動我國實現從貿易大國向貿易強國的轉型

這是戰略目標的轉變。我國現在是第三大貿易國,進出口貿易總額比1978年增長了68倍,年均增長16.8%。專家預測,在未來三年內,中國有可能超過德國和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貿易國。我國貿易總量從第三位上升到第一位,不僅僅是位次的上移,而是在經濟全球化的趨勢下,全球貿易格局、全球經濟格局乃至全球政治格局新的洗牌和調整。

我國雖然貿易總量迅速上升,但是國際競爭力還比較低,應該改變這種規模擴張、數量擴張和外延擴張的道路,改變對外貿易的核心競爭力、綜合競爭力和國際競爭力低下的被動格局。中國對外貿易已經走過的路程,一些代價是中國改革開放和鑑於中國國情必須要付的成本,但是現在到了轉型時期。對於已經獲得的國際市場份額,決不能輕易放棄或收縮,這是幾代領導人帶領全國人民經過20多年艱苦努力形成的世界貿易格局,是來之不易的成就,一旦由於我們的政策舉措不當失去,再想重新獲得是不可能的。我們要把力量下在實現我國從貿易大國向貿易強國的轉型上,通過貿易結構、貿易方式和貿易政策的調整,促進我國對外貿易完成從小到大、再從大到強的轉變歷程。

第二,推動我國實現從粗放型貿易增長模式向集約型貿易增長模式轉型

這是落實科學發展觀最為重要的核心內容,是對外貿易戰略最重要的調整。中國貿易增長方式的粗放型可以從3個85%看出來:在中國進出口總額中,加工貿易佔55%以上,加工貿易中外商投資企業佔85%以上;在外商投資企業的出口商品中,貼牌生產的產品佔85%以上;在高新技術產品出口中,外資投資企業佔了85%。這種進出口格局凸顯中國貿易結構問題,表現出我國在世界分工中的弱勢地位,在產業鏈中仍處於低端。

19世紀初期拿破崙曾經預言,中國一旦甦醒,世界就會顫抖。我國的經濟增長和外貿增長,的確已經使世界刮目相看,但我們自己必須清楚,在某種程度上,這種增長是靠高投入、高耗能、高污染和資源環境的超常付出的代價獲得的。按照現在我國對能源的消費水平,假設經濟總量達到目前美國的水平,需要消耗全球124%的煤、120%的鐵礦石、108%的鋼材、160%的水泥、100%的氧化鋁。我國單位產值的能耗比世界平均水平高2.4倍,比德國高4.97倍,比日本高4.43倍,比印度高1.65倍。我國石油的可開採量僅為我們需求量的11.1%,天然氣為4.3%,鐵42%,銅18%,煤炭最高為55.4%。照此發展,世界的顫抖將不會因為中國的發展,而因為全球資源對這種發展方式的支撐將坍塌。

國際上發達國家一般採取本國主導的貿易發展模式,主要由本國企業以貿易方式獲取定單和進口原料,主要集中於深加工、高附加值產品的加工,產業鏈條長,知識產權和研發營銷等高端掌握在自己手中。我國製造業規模居世界第四位,但國內擁有自主知識產權核心技術的企業僅佔萬分之三左右,對外技術依存度高達50%,自有品牌產品出口不到10%。因此,貿易增長模式轉變的前提,是整個國家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是整個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是我國已經取得的經濟能力和人才儲備。從粗放型經濟轉向集約型經濟,從粗放型貿易增長模式轉向集約型貿易增長模式,決不是一句口號,而是一種現實的選擇,是我國經濟經過一段高速發展時期後,在對我們付出的成本和代價進行反思後,所做出的新的戰略選擇。

第三,推動我國實現從以低端工業製成品出口為主體向以中高端工業製成品為主體轉型

應逐步完成我國出口產品的二次轉型。中國在改革開放進程中,貿易出口第一次轉型完成了從農產品、原材料和初級產品向工業製成品的轉型。第二次轉型面臨的主要任務是,儘快實現從低端工業製成品為主向中高端工業製成品為主的貿易結構轉變。

1980—2005年,我國初級產品出口比重從51.6%逐步下降到6.4%,工業製成品比重逐步從48.4%上升到93.6%。按照聯合國BEC分類,2005年我國出口商品中,資本品佔26.4%,中間產品佔39.9%,消費品佔32.5%。我國目前的工業製成品比重已經超過國際平均水平,與德國處在同一水平上,這是我們前20多年貿易發展戰略的結果。不少人認為低端產品就是我們的傳統產業和傳統產品,實際上這是一個很大的誤區,同樣是服裝,意大利服裝價格是我們的幾倍、十幾倍或幾十倍;同樣是鐘錶,瑞士鐘錶價格在全球的高企已經數十年,等等。從低端工業製成品為主向中高端工業製成品為主轉型,不是放棄我們好不容易培育和發展起來的、有競爭優勢和比較優勢的傳統產業,如服裝、鞋帽、箱包、玩具、傢俱等產業,而是提升這些產業創造產品的能力,提升這些產業的研發設計能力,提升這些產業開拓國際市場通道的能力和現代市場營銷能力,提升這些產業履行企業社會責任的能力,從而創造我國產業的軟實力、軟資源和國際競爭力,創造同一產業或產品的技術含量、附加值和售價,創造更多的無形資產。從低端工業製成品為主向中高端工業製成品為主轉型,也不能滿足其他國家高技術產業向中國轉移處於產業鏈低端的加工環節。看起來出口中高新技術產品比重越來越高,但對我國高技術產業的帶動和溢出效應隨着外商獨資化而遞減。

從低端工業製成品為主向中高端工業製成品為主轉型,着力點是提高我國在國際產業分工中的地位和獲利的比重,延長我國企業在全球供應鏈體系中的鏈條,從每一個產品、每一個產業做起,要像意大利服裝、瑞士鐘錶一樣,下功夫做品牌,做附加值,做無形資產,做國際市場份額中的商品置換,這樣才能從“微笑曲線”的底部向“微笑曲線”的兩端爬升和發展。

第四,推動我國實現從以出口導向為主的貿易政策向貿易平衡政策轉型

中國在26年的改革進程中,一直是以出口導向為政策基調,花了很大力氣千方百計促進出口,這在當時是正確的,也是必要的。但是,這種政策導向已經使不少人形成思維定式,把出口作為成績,把貿易順差作為成績,很多地方以出口增長作為幹部政績的表現,如果出口增幅減少,貿易順差減少,一些領導幹部就認為外貿出了問題。中國貿易順差過大,2005年貿易順差超過1000億美元,今年順差又比去年有更大幅度的增加,與這種政策導向有直接關係。

應該對貿易順差進行客觀分析,貿易順差並不是一個國家競爭力的表現,更不是一個國家在貿易中獲得的真實利益的表現,順差並不是財富。中國的順差是國際分工、產業轉移和要素重組的結果,是其他國家企業生產製造基地向中國轉移、生產製造環節向中國轉移的結果。我國多年形成的政策導向應適時進行調整,需要調整和轉變我國“流出財富,留下順差”的貿易政策體系,應致力於貿易平衡。在調整中,務必要注意兩個問題,一是應該通過擴大進口而不是壓縮出口來解決貿易不平衡問題,二是把9411億美元的外匯用起來,減少國際社會對人民幣升值的壓力。

第五,推動我國實現從低價格、低層次競爭向互利共贏戰略轉型

我國一些企業在國際市場競爭中,是以低價“傾銷”、低層次競爭為主要手段的。英國《金融時報》一篇文章,題目是“中國對外貿易——買啥啥貴,賣啥啥便宜”。

買啥啥貴。近幾年我國成為全球初級產品市場的最重要的大買家,我們進口的大宗商品價格一路上揚,從2001年中期至2004年底,國際原油價格上漲了120%,鐵礦石價格上漲了30%,銅礦石上漲了100%,大豆價格上漲50%。在此基礎上,2005年國際市場原油和銅的價格又分別上漲43%和53%,亞洲地區鐵礦石價格上漲71.5%。2005年至2006年上半年,由於價格上漲,我國僅在鐵礦石進口方面就多支付了約34.81億美元,摺合人民幣287億元。

賣啥啥便宜。目前,中國為世界每一個人生產1雙鞋子、2米布和3件衣服,出口服裝177億件,而每件只售3.51美元;出口鞋子60億雙,每雙僅售2.5美元;羊毛衫出口單價僅為4美元。過去10年,我國皮鞋、布鞋、球類、傘、鬃刷、熱水瓶等6種小商品出口額增長了5成,但平均價格卻降低了20%以上。中國稀土出口量2004年是1990年的9倍,平均價格卻下降46%。一些中國企業在國際市場競爭中,低價競爭,自相殘殺。在WTO反傾銷案件中,對中國反傾銷的案件最多,達到1/7,低價競爭不僅使我們難以獲取應得的利益,而且容易引發貿易爭端。

根據美國摩根士丹利的研究,過去十年中國出口的質優價廉產品,僅2004年就使美國消費者節省了將近1000億美元,美國公司從中國製造的產品中獲得的利潤近600億美元,佔標準普爾公司全年利潤的10%以上。但是我們並沒有遭到表揚和禮遇,迎面而來的是反傾銷等貿易摩擦。我們決不能再做這種“賠本賺吆喝”的事情了,決不能繼續再以低價格、低層次競爭來開拓國際市場了。實施互利共贏戰略,是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的戰略,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我國發展對外經貿合作關係的核心和精髓,也是中國提高可持續貿易能力的必然選擇。

第六,推動我國實現從以貨物貿易為主向注重提高服務貿易比重轉型

20世紀70年代後期,世界服務貿易增長速度超過貨物貿易增長速度,服務業終將成為主導產業,它帶來世界各國產業結構的變化。2003年,發達國家服務業增加值佔國內生產總值的71%,發展中國家也達到51%。據世界貿易組織統計,1980年至2004年,國際服務貿易增長了5.8倍。據聯合國貿發會議預測,2007年全球服務外包轉移額將超過6000億美元,2010年將超過1.2萬億美元。

服務品是進入流通的無形商品,消耗所在國資源少、對環境破壞少、市場風險少、產品附加值高。要改變我國貿易量大、利潤小、價值少的狀況,應加大服務貿易的比重。在世界服務貿易中,發達國家所佔比重高達75.8%,而中國服務貿易是連年逆差,2004年逆差為97億美元,2005年為94億美元。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來,在世貿組織分類的160多個服務貿易部門中,按照承諾已經開放了100多個,佔62.5%,接近發達國家水平。提高我國服務貿易的比重,有了更好的條件和基礎,這應成為我國貿易轉型的戰略選擇。

第七,推動我國從單向“引進來”向“走出去”與“引進來”並重的戰略轉型

我國改革開放初期主要以“引進來”為主,在我國經濟規模不斷擴大、對外貿易規模不斷擴大、國內市場與國際市場聯繫日益密切的新形勢下,進一步拓展我國經濟發展的市場空間,不能只靠把投資者“引進來”,變成我國的貿易額再出口到國際市場的常規做法,應該把實施“走出去”戰略的重點放在貿易轉移上。通過投資帶動貿易發展,緩解與所在國的產業衝突與就業衝突;轉移國內有優勢或過剩的生產能力,開發新的市場,真正實現市場的多元化,減少國際市場風險;轉移貿易順差,促進出口商品原產地的多元化,減輕我國承擔全球經濟失衡的壓力。

實施“走出去”戰略中的貿易轉移,是充分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促進國民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的重大舉措,是逐步形成我國自己的跨國公司的重要途徑。必須解決我們的企業在國際市場互相拆台和惡性競爭問題,這是中國企業最丟分的地方,不解決這個問題,我們的產品即使質量檔次提高了,價格也上不去。必須解決企業謀求自身利益與履行社會責任的問題,促進當地經濟發展,為其税收、就業、合理利用資源等帶來好處,遵守東道國的法律法規,尊重當地風俗習慣,與當地人民和睦相處。必須要低調行事,對一些對外合作敏感項目多做少説,甚至只做不説防止被蓄意炒作,功虧一簣。

第八,推動我國從單一對外貿易政策向綜合型、協調型對外貿易政策轉型

我國加入世貿組織過渡期年內基本結束,中國市場已經與世界市場全面接軌,國內規則已經與適應全球貿易和投資的國際規則全面接軌,對外開放從政府主導的、過渡式的、局部的、漸進的進程轉向面向全球的全面開放。應加強各個相關部門對外經濟政策的協調性,形成整體化的國家對外貿易戰略。

國際貿易畢業論文 篇七

一、國際貿易協調機制的客觀基礎

國際貿易協調機制是世界各國政府和有關國際機構為維持世界貿易的正常運行,對國際貿易活動進行聯合干預、管理和調節,以及相互調整、相互適應的方式及其起作用的過程。國際貿易協調機制實質是國際經濟領域競爭和矛盾尖鋭化的產物。因此,它的產生和發展是有其客觀基礎的。

首先,世界經濟是開放經濟。所謂開放既是一國國民經濟與世界經濟相互聯繫及相互依賴的程度,也是國民經濟與世界經濟溶為有機整全的發展過程。世界經濟最基本的特徵是開放性,有了開放經濟才有世界經濟。正是世界經濟的開放性這一特點,決定了開放的國民經濟之間相互依存、相互影響和相互協調的必然性。因為開放經濟間相互聯繫的條件是不斷髮展變化的,開放的條件變了,國際協調就不可避免,相互開放本身就意味着需要相互適應、相互調整。因此,開放經濟是世界經濟的前提,而協調是為了使開放進一步順利和健康的發展。從這個意義上説,開放的進程,就是國際經濟協調的過程。

其次,世界經濟是市場經濟。各國經濟不管其宏觀管理模式如何,分配體制怎樣,對於世界經濟而言,都是世界商品的生產者。市場經濟的內在動力在於商品生產者在市場上為實現其商品的交換價值所展開的競爭。在世界市場上,各國商品生產者作為獨立的經濟單位或作為國民經濟的一個組成部分要實現的商品的國際交換價值,他們之間的競爭往往要超過國內市場上的競爭。但是,對世界市場和競爭行為的規範無法象一國國內那樣依靠強制的法律和行政手段來確立,而只能通過國際經濟協調來實現。當世界市場上的競爭所引起的矛盾尖鋭化、激烈化,以至影響世界市場的正常運行時,國際經濟協調就不可避免。伴隨着國際市場商品競爭的日益加劇,協調就越來越經常和重要,可以説國際經濟協調是與世界經濟的市場深化相聯繫的。

第三,世界經濟是一個聯繫緊密的生產體系。一方面,國際分工的存在和擴大,使所有國家的生產愈來愈專業化,各國在或大或小的程度上依賴於他國的生產,同時也滿足他國的需要,世界生產力是一個有機整體;另一方面,國際分工的參與者被特定的經濟制度和國界所阻隔,但所有的參與者之間已形成了一種特殊的生產關係,即參與國際分工的企業不僅必須遵守自己國家的規則,而且還必須遵守其他主權國家的規則。世界市場和生產體系與各國政府的管轄權是矛盾的,它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民族的國家的自決能力,使一個國家的經濟政策難以獨立地實施,政府決策的效應弱化,這就在客觀上需要進行國際經濟協調。從協調建立國際經濟行為規則,適應世界生產力發展的需要這一角度而言,國際經濟協調本身就是世界生產關係的重要內容之一。因此,國際經濟協調的過程,也是世界經濟整體性不斷增強的過程。

在認識世界經濟的基本特性是國際經濟的客觀基礎的同時,我們也不能忽視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對國際經濟協調的影響,因為當代世界經濟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佔統治地位的世界經濟。國際協調就目前而言,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國家壟斷資本主度對經濟調節國際化的一種形式,整個協調就目前而言,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對經濟調節國際化的一種形式,整個協調過程和協調機制都與發達國家的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有密切的聯繫。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國家對經濟活動干預的強化促進了國際經濟協調,而國際協調的發展又反過來使國家壟斷地們加強。戰後主要西方國家的國家壟斷資本主義都到了空前的發展,政府既是經濟活動的仲裁者,作為上層建築從外部提供資本主義生產發展所需要的各種條件;同時又是直接參與者,作為經濟基礎深入經濟生活內部調節和干預運轉。隨着經濟生活的國際化,由國家政府出面對經濟進行國際干預和調節不僅成為必要,而且有了可能。特別是當資本主義世界性經濟衰退出現時,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往往會採取國際協調的方式。而國際經濟協調又必然會加強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對經濟生活幹預的能力,單個國家干預往往力不從心,通過國際協調則效果顯著。

2.區域經濟集團和區域性經濟一體化組織既是國際協調的產物,也是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干預經濟生活的新的高級形式。如歐洲經濟共同體這樣的超國家經濟集團,就是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國際聯合,同時也是國際經濟協調不斷髮展深化的產物。

3.跨國壟斷資本全球性的投資和經營活動也迫切需要國家政權間的迫切需要國家政權間的經濟協調,以保證它們具有獲得高額壟斷利潤的穩定外部環境。從這個角度看,國際經濟協調也是私人資本與國家政權融合和合作的形式,是國家政權干預經濟生活的國際延伸。

二、國際貿易協調機制的運行

國際貿易協調機制的運行目標是為了消除貿易不平衡和貿易摩擦,減少貿易障礙,以推動各國及世界經濟的增長。在這一領域活動的經濟協調組織組成了一個國際貿易協調機制體系。在該體系中居於核心地位的是關貿總協定。這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關貿總協定進行的國際協調具有全局性。目前關貿總協定的締約方已達100多個,由這些國家進行的進出口商品貿易佔世界貿易的85%以上。也就是説,世界上絕大部分的貿易活動都是在關貿總協定協調下進行的。而且,關貿總協定的協調十分廣泛,協調對象幾乎包括了所有商品,並在烏拉圭回合中把它進一步擴展到農產品貿易和服務貿易領域。二是關貿總協定對其他貿易協調活動具有規定和制約作用。關貿總協定締約方實行的貿易政策和同其他國家進行的貿易協調活動具有規定和制約作用。關貿總協定締約方實行的貿易政策和同其他國家進行的貿易協調必須服從關貿總協定的基本原則。為了增加各國貿易政策和措施的透明度,促使所有締約方更好地遵守關貿總協定規則和履行承諾,保證多邊貿易體制更有效地發揮作用。關貿總協定1989年建立了貿易政策審議機制,通過定期召開理事會特別會議來審議締約方的貿易政策和措施對多邊貿易體制的影響。關貿總協定的原則規定着其他貿易協調的方向,使後者表現為關貿總協定規則的延伸。聯合國貿發會議的協調活動雖然具有與關貿總協定類似的廣泛性,但其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具有論壇的性質,在採取實際國際措施方面還比較薄弱,在全局性貿易協調中只是對關貿總協定體制的一種補充。

在關貿總協定的總體框架之下,國際間還廣泛進行局部協調。局部協調有兩種類型:一種是針對特定商品的協調,主要通過國際商品協定或各種雙邊貿易協定進行;另一種是在一定區域內的協調,主要採取建立自由貿易區、關税同盟等區域經濟集團和貿易協定、國際會議等方式進行。局部協調對關貿總協定的全面協調起補充和促進作用,並與後者共同組成系統的國際協調機制。

國際貿易協調機制是通過以下途徑和方式協調各國貿易政策和管理措施的。

(一)關税政策協調

它通過在國際協商的基礎上確定和修改有關國家相互間進口關税水平,達到調整相互貿易關係和貿易狀態的目的。關税協調使各國關税的形成方式發生變化,協定關税日愈取代自主關税而佔據主導地位。關税協調主要是通過改變各國關税結構和關税水平實現的。其變化首先是使關税從單一税率結構向多樣化税率發展,目前各國已普遍以複式税則取代了單一税則。在複式税則中,其最惠國税率、普惠制税率、特惠税以及自由貿易區、關税同盟內部的關税免除等,都是通過各務關税政策協調之後,才最終確定的。關税協調的另一影響是使各國税率水平降低。這是由於各國關税中協定税率比重較大,而且關貿總協定通過不斷組織關税減讓談判,使各國關税水平進一步下降。

(二)非關税政策及管理措施的協調

非關税協調的根本目標是消除國際間的非關税貿易壁壘。這方面貿易障礙主要是本世紀30年代以來建立的,並對世界貿易發展造成了巨大損害。基於這一教訓,戰後建立的關貿總協定強調取消進口數量限制,以關税作為唯一保護手段原則,試圖通過推動各國外貿調控手段以非關税措施向關税措施轉化。再通過多邊貿易談判降低關税,對立全球範圍的自由貿易體制。關税總協定自肯尼迪回合開始,推動締約方限制非關税措施舉行談判,達成了若干有關協議。但是由於各國利益難於協調,關貿總協定不得不放鬆對締約方執行上述規則的要求,允許締約方在例外情況下,利用保障條款保護國內市場。另外,關貿總協定把涉及貨幣儲備、國際收支和外匯安排的非關税政策協調交由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處理,要求全體締約方參加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並與之合作。

在區域範圍進行的具有重要意義的非關税協調是建立經濟一體化組織。它能夠比較徹底地排除成員國間的非關税壁壘,並通過吸收新成員擴大協調範圍。在不能立即取消外匯管制的情況下,一些國家利用簽訂清算及支付協定擺脱它對貿易的限制。各國還經常採取協商建立某種出口數量控制機制的做法,避免和取代非協調的單方面進口限制,如多種纖維協定等協調進出口雙方行為的國家政府間商品協定,以及自動出口限制協議、有秩序銷售協議等。

(三)交易活動管理措施的協調

這類國際協調主要存在於出口領域,指若干國家通過建立原料生產國與輸出國組織、簽訂商品協定等,統一規定和調整成員國某種商品的交易數量、價格或者交易商品的種類。發展中國家採取這種協調方式較多,主要用於對其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的大宗敏感性初級產品的出口管理。發達國家一般對本國出口產品較少干預,但也存在出於政治、軍事目的或為了實行經濟制裁進行聯合出口管制的做法,如巴黎統籌委員會的出口管制、發達國家的聯合禁運和封鎖、凍結政府貸款以限制國內企業對象國家的出口等聯合行動。

三、國際貿易協調機制的侷限性

戰後世界貿易基本上保持着持續增長態勢,世界各國和各地區間貿易差額在趨於縮小,各種國際貿易組織的作用在不斷加強,這些都是與國際貿易協調機制的運行分不開的。但是,從目前世界貿易格局和關貿總協定所倡導的宗旨目標看,國際貿易協調機制的運行及其功能仍然存在明顯的侷限性和缺陷。

(一)不能有效協調利益的分配

國際經濟交往中的利益為各國所分享。發展中國家也能從對外經濟活動中受益,如利用發達國家市場擴大出口,吸收發達國家資金擴大積累,取得發達國家的經濟援助,引進發達國家先進技術,促進民族工業的發展,通過密切相互關係創造和平穩定的國際發展環境等。但是,發展中國家在以上各方面本應享有的國際經濟利益,卻以不同形式被髮達國家獲取。國際經濟利益共享中存在着許多不利於發展中國家的狀況,可以説是國際利益分配向發達國家的傾斜。這種利益的傾斜與國際協調機制不完善密切相關,也受發展中國家自身經濟條件的影響。

1.發展中國家的市場地位弱於發達國家,從而在供求調節的利益分配中自身利益受到損害。這表現在,發展中國家進入國際市場的企業組織形式低,發達國家則多為國際壟斷組織;發展中國家產品多為競爭性市場結構,發達國家產品具有較強的壟斷性質;發展中國家在技術市場上主要是作為購買者,而發達國家作為供方對技術具有壟斷優勢;由於製造業落後、資金短缺和缺乏技術開發能力,發展中國家對發達國家產品、資金、技術的需求具有剛性且難以取代,使價格、利率等不利於發展中國家。發展中國家還由於經濟規模較小,在國際市場上處於被動接受發達國家所進行經濟調控的不利地位等。

2.發展中國家不能自主選擇參與和協調世界經濟活動的方式。以國際貨幣制度為列,目前發達國家主要實行浮動匯率制,它的正常運行以靈活的金融交易和各國較發達的開放型金融市場為背景,使頻繁的匯率變動在幅度較小的範圍內進行。發展中國家顯然不具備這些條件。而且,現行匯率主要受資金流動的影響,其規模和流向的較大變動,使發展中國家很難期望在浮動匯率下保持匯率穩定,而這一點對穩定發展中國家的出口收入和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由於發展中國家的貿易商品結構、地區分佈、主要貿易伙伴相對集中,為了避免匯率波動,它們不得不普遍實行對主要貨幣或一攬子貨幣的掛鈎制度。但這種被迫的選擇使發展中國利益受到多方面損害。首先是需要較多的國際儲備,從而加重了發展中國家的經濟負擔和外匯短缺狀況。而且,增加國際儲備的方法是在對發行儲備貨幣的少數發達國家的國際收支中取得順差,使實際資源向儲備貨幣發行國轉移,經濟發展受到損害。其次是匯率波動對發展中國家進出口商品價格的影響不同。對巴西等國的實證分析表明,美元升值時發展中國家貿易條件上變動特徵是,出口價格下降幅度大於進口價格下降幅度。結果使發展中國家利益在匯率波動中受到損害。

3.發展中國家缺乏對國際經濟活動的控制能力。例如,發展中國家通常不能對所出口初級產品的加工、運輸、銷售進行有效控制。發展中國家用進口限制等手段改善貿易條件的能力也相對較低,因為其自身對進口產品的需求剛性強。發展中國家還因缺乏國際交易的經驗和知識技巧,對進出口貿易缺乏有效的管理手段而蒙受損失。

(二)協調機制渠道不暢

運行機制的協調、資源配置等功能是世界貿易協調發展,實現高效率的保障。但是現實世界貿易的運轉遠未達到高效、合理、協調發展的理想狀態。其中比較實出的問題是:最需要藉助於國際商品交換和技術轉讓帶動經濟增長的發展中國家,在國際貿易中的份額卻很低,而發達國家又主要發展它們之間的貿易關係;資金流動同樣主要在發達國家間進行,外匯及資金嚴重短缺的發展中國家卻得不到所需要資金,甚至出現資金倒流現象,對發展中國家現有的國際投資,出主要集中於少數經濟較發達的地區;國際收支不平衡狀態長期得不到解決,特別是發展中國家嚴重、持續的國際收支逆差,導致大量國際債務積累和嚴重的國際金融危機。這些情況表明,國際貿易運行機制並未能充分、有效地對世界經濟狀態進行合理調節。

(三)市場機制與政策機制的摩擦

國際貿易協調機制呈多元化結構,便其最基本特徵是市場機制與政策機制二元結構並存。政策機制是以市場機制為基礎是對市場機制的補充,但在實際運行中兩種機制的作用常常發生矛盾。一是在時效上搭配不當。制定政策、付諸實施、產生效果的政策調節過程起動較慢,對市場變動反應存在時滯,開始調節時,經濟波動方向可能已經改變,導致它同市場機制調節作用的相互抵消。二是存在目標矛盾。市場機制的缺陷需要由政策機制來彌補,包括國際經濟協調和自主政策協調。二者之間也存在種種摩擦,其中存在一個實出的問題,即政策分歧或政策對立。它根源於各國國民經濟狀況的差異,相對獨立性和國民經濟利益的對立。在此基礎上分別進行的自主政策往往在方向及措施上相互矛盾與衝突,給世界經濟的均衡、協調發展和世界範圍的國際收支失衡、債務危機等問題的解決造成障礙,也干擾了國際協調的發展。同時,市場機制具有單一目標導向的特徵,政策機制則表現為多重目標,因此會對市場機制的作用形成干擾。

(四)全球協調與地區協調、多邊協調與雙邊協調的矛盾

在國際貿易協調中,全球性協調與地區性協調並存,而且相互交織在一起;多邊協調與雙邊協調同時進行,同一國家、同一市場的經濟活動受到來自不同國際協調組織的干預。一國自主的經濟調節也是通過對外經濟政策和國內經濟政策的間接影響這一多重方式進行的。這就使國際協調機制形成了多層次、多環節結構。如國際資金流動的基本原因是存在預期收益的國際差異,因此利率機制調節着國際資金的配製與流動。但是同時,由於資金在不同的貨幣區之間進行,匯率也對它產生重要影響,較小的利率差被匯率波動抵消。

國際貿易畢業論文 篇八

【論文摘要】隨着全球化進程的加快,我國對涉外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大。但近年來卻出現了部分高校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畢業生就業不理想,而很多外經貿行業找不到合適畢業生的矛盾情況。其主要原因是部分高校課程體系偏離社會需求。應該重構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課程體系,提高畢業生在就業市場的競爭力。

近年來,中國加快了全球化趨勢下與世界經濟融合的進程,已經形成了“全方位、深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出現了“國內競爭國際化、國際市場國內化”的局面。這為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本科畢業生創造了更大的就業空間。一方面,外資企業“走進來”,幾乎滲透到中國的每一個行業,外資企業開展業務急需一大批國際經貿專業人才;另一方面,國內各類企業的涉外程度普遍提高,產品出口國外和原材料、中間產品國外進口的比重大幅增加,特別是在我國“走出去”戰略指導下,一大批國內企業已經或正在走出國門直接到外國從事生產經營,企業涉外業務的增多無疑大大增加了國際經貿人才的需求。

但同時出現的一種矛盾的現象是部分學校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就業不景氣,很多該專業畢業生從事與國際貿易根本沒有關係的工作,造成社會資源的巨大浪費。根據筆者的實踐工作和教學工作經驗,認為其主要原因是一些高校在課程體系上未能根據社會經濟形勢的發展及時調整和更新,從而使本科生培養工作暴露出許多弊端。

1.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課程體系存在的問題

1.1課程結構過於專和窄,即專業主幹課方向偏專,專業選修課過窄在專業主幹課方面,大多數高校專業主幹課基本為國際貿易、國際經濟學、國際貿易實務、跨國經營與投資等課程,專業課程過分偏重於國際貿易領域,國際經濟領域的課程偏少;在專業選修課方面,專業選修課的面過窄,選修課程不僅數量少,而且涉及的課程也主要涉及國際貿易領域,缺乏區域性研究課程,也缺乏培養學生語言表達和溝通、人際交往與中外文化風俗知識等方面的課程。學生可以選擇的餘地小,縮小了學生的知識視角,削弱了該專業畢業生未來的工作適應能力。除此之外,專業主幹課與專業選修課之間的內容交叉現象也較嚴重,大大影響了教學效果。

1.2課程設置“重理論、輕實務”過於偏重理論課程,忽視實務課程,一些重要的實務性專業課程開設不足,造成學生知識結構不完善。通過對用人單位實際調查顯示,具備紮實的專業技能,並能熟練操作業務,在從事進出口業務中處於極為重要的地位。尤其對於剛剛走出大學校門的應屆畢業生來説,良好的專業能力素質不僅能有效縮短與用人單位的“磨合期”,較快進入角色,而且能提高工作的自信心,降低工作壓力,真正做到愛崗敬業。目前用人單位普遍反映應屆大學畢業生動手能力差,很多人由於業務素質達不到企業的要求而感到工作壓力太大、難以適應而頻繁“跳槽”換崗。這説明我們的專業課程設置過多注重理論知識教學,而在專業深度開發課程和實戰操作課程上還相對薄弱,需要根據社會需求在課程內容、時間安排、教學方式等環節作進一步調整和完善。

隨着中國高等教育規模的擴大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高等教育已經由原來的精英教育逐步演變為目前的大眾化教育。除了極少數國家重點高校外,其它高校培養的都是具有一定專業技能的應用型人才,從事的是實踐性很強的具體工作,即使有部分學生繼續攻讀學位,但今後能夠真正從事科研工作的人也非常少。然而很多高校忽視這一事實,在確定學生培養目標時,不從學校自身的辦學條件、教師隊伍結構、學生素質出發,目標貪大、求高,培養方案照抄、照搬重點高校。其結果是課程體系中,理論課程比重過大、實踐課程比重小。片面強調專業理論的傳授,而忽視專業技能的訓練。

1.3課程設置中對創新能力重視不夠,培養形式相對單一而缺乏個性,不利於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形成和創新潛力的發揮創造性能力素質培養,在課程設置中主要通過實踐性教學環節的學習和訓練來實現。具體包括專業實習、學年論文、學期大作業、畢業實習、畢業論文、課外創新實踐等。實踐教學為學生創造了開放的空間,動態的場景和發展變化的社會背景,是學生掌握課堂知識的重要載體,更是激勵和引導學生自主創新的動力和源泉。

通過調查顯示,目前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人才創新能力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即職業適應能力、業務拓展能力、知識更新能力和組織協調能力,其中業務拓展能力是核心和關鍵。要在大學四年學習期間使學生形成上述創新能力,僅靠課堂教學是遠遠不夠的,必須加強社會實踐,加強實際業務操作訓練並從中探索其規律性。這就需要在改革與創新實踐教學環節上下功夫,從實踐教學目標、教學模式、教學內容、考試方法等環節入手,創造性地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人才培養,不僅需要有豐富教學經驗和科研能力的教授,更需要有實戰經驗的教練。但實際上很多高校由於建立課外實習基地組織學生到對口外貿企業實習困難比較大,因此在培養計劃中千方百計地壓縮、減少甚至取消校外實習,有些學校則完全用課堂模擬代替校外實習,而缺乏實戰訓練,嚴重影響和制約了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和提高。

2.適應市場需要,重構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課程體系

2.1調整課程體系,形成符合不同人才培育目標要求的課程結構

不僅要強調“基本經濟理論+國際貿易理論+國際貿易實務”三位一體,而且每一版快中的每門課程均要根據其在專業培養目標中的地位、作用進行整合,強調各門課的相互協調,加強課程內容的有機結合,體現課程之間的主次關係、層次關係及內在聯繫,以實現課程體系的整體優化。課程體系的優化需要體現在廣和深兩方面。廣的方面,要做到課程涵蓋的內容能夠滿足國際貿易發展對經貿人才的要求,學生不僅要掌握基本的經濟貿易知識,而且要了解外部商業環境和投資環境的相關知識(其中包括相應的法律、政治環境)。比如,可開設“國際貿易文化”、“國際商務環境”等課程。深的方面,要做到不僅使學生能夠較為深入地掌握國際經濟與貿易理論的由來與演變,跟蹤國際經濟與貿易理論的最新發展,瞭解國際經濟與貿易的最新發展趨勢,掌握國際經濟與貿易法律與規則的最新變化,而且要注重針對性的深度的區域研究。如,關於美國這一區域的研究,應瞭解美國經濟、政治,美國文學,美國建築等。因為要在經濟全球化的市場中獲勝,必須熟悉他國的政治、經濟、文化、藝術等各方面情況。

2.2重新設計課程體系,提高實務性專業課課程比重,突出專業特色

在長期過分強調“厚基礎”的培養目標指導下,多數高等院校的實務性專業課開設嚴重不足。認為學生只要有經濟學理論方面的基礎,專業課特別是操作性較強的實務課便可有可無,學生走上工作崗位後通過“幹中學”就可以厚積薄發,發揮後發優勢。殊不知,在競爭激烈的現代社會,高效的企業要求學生能迅速“上手”進入角色,發揮科班畢業生的特長,而根本不會負擔畢業生長期適應和在職培訓的高額成本。由於目前的課程體系中,財經類各專業所開設的經濟學基礎課相差寥寥,專業基礎課也區別甚微,而惟一能區別學生專業特色的實務性專業課嚴重不足,必然導致各個專業都沒有明顯的“專業”特色。其直接後果就是畢業生擇業困難,或在工作中由於專業方面的“短腿”而影響職業發展。因此,在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的課程體系中,除要有完善的經濟學理論基礎和專業基礎課程外,還必須有一定數量體現專業特色的實務性專業課程。作為應用性較強的實務課必須緊跟社會經濟發展實踐和就業形勢的需要。就目前國際經濟貿易實踐發展和外向型企業的人才需求來看,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必需開設的實務課程有國際貿易實務、外貿英文函電、國際結算、進出口單證實務、進出口報關實務、國際物流、電子商務、國際運輸與保險、進出口商品包裝、國際商務談判、商務禮儀等。合理的課程結構應該是經濟學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和實務性專業課三者之間的比例為1:1:1的關係,而不是過去那種3:2:1的關係。

2.3加大對創新能力素質的培養力度,改變創新能力素質的培養方式,走出課堂,面向社會,開闊視野,對實踐教學理念、教學模式、教學內容和考核方式進行改革創新

2.3.1積極改進和完善進出口模擬操作訓練,配備具有豐富實戰經驗的青年教師指導學生模擬訓練,讓學生在仿真國際貿易環境中體會貿易全過程,促進知識向能力的轉化,這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基本前提

2.3.2完善並強化國貿專業的專業實習、畢業實習的組織和執行力度,鞏固課外專業實習基地,保障學生能按照教學計劃進入對口涉外企事業單位實習和訓練,通過實習單位指導老師的傳、幫、帶,積累相應的工作經驗,這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實踐要求

2.3.3科學設置學期大作業、學年論文、畢業論文、社會調查等創新實踐環節配備有豐富教學和科研經驗的教師指導學生收集整理文獻資料、設計研究方案、掌握研究手段和調研方法,加強學生的多學科理論知識和技能的綜合運用能力的訓練,這是培養學生獨立完成課題研究和啟發創新思維的重要環節。

2.3.4細化實踐教學環節全過程,做到分段實施,循序漸進使教學模擬性實驗、專業實戰性實踐和專業綜合性實訓三個環節能環環相扣、有機結合,這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有效保障。

參考文獻

[1]胡俊文等。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課程體系改革與創新研究[j].江漢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4).

[2]楊新房。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課程體系和培養模式創新探討[j].黑龍江對外經貿,2007,(12).

國際貿易畢業論文 篇九

中小企業是推動國民經濟發展,構造市場經濟主體,促進社會穩定的基礎力量,對企業健康發展、培育壯大市場主體、擴大就業渠道、促進國民經濟持續、穩定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對於佔全國企業總數99%、工業產值60%、利税40%、就業機會75%的中小企業,現階段不但是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而且在對外貿易中佔的比重也越來越大。中小企業在對外貿易中要選擇適合自己的途徑或策略

探究中小企業的出口路徑的意義。中小企業能在國際市場大顯身手,也能推動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有利於擴大企業市場,提高中小企業國際競爭力;有利於緩解中小企業資金短缺困難,可以利用出口獲得發展資金,也可以吸引海外風投基金或者吸引外資合股以及從海外資本市場出口型中小企業是近年來我國貿易增長的中堅力量,是國民經濟的生力軍,其發展越來越關係到經濟發展、社會穩定與和諧。產業集羣化發展是目前世界經濟發展中的一種重要經濟現象,也是我國中小企業發展的必經之路,其對企業、區域、國家的經濟發展都具有現實而深遠的意義。對於我國出口型中小企業目前產業集羣發展的現階段而言,還存在很多問題,比較突出的一點就是集而不羣,大而不強,缺乏整體協調發展的支持體系和戰略部署。這一點,在當前全球經濟危機的形勢下尤為凸顯。 目前我國對出口型中小企業的研究還不多見,遠遠落後於實踐中的需要。本文將從經濟學視角,以我國出口型中小企業集羣作為研究對象,以促進我國出口型中小企業產業集羣可持續發展、提高集羣應對風險能力及集羣競爭力為目標

2、國內外研究現狀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無論是

3、選題研究的內容:

該論題研究的內容主要是以下幾個方面:

一、對三網融合背景下廣電產業所面臨挑戰的研究

1. 廣電產業運營模式的轉變

2. 員工配置和技術能力的提高

3. 廣電網絡業務能力的提升

二、對三網融合背景下廣電產業所面臨機遇及對策研究

(一)機遇

1. 拓展電視傳播的新渠道

2. 增強電視傳播的互動性

3. 擴大電視傳播受眾羣體

(二)對策

1. 加快廣電網絡的改造

2 開辦內容新穎的節目

3. 充分發揮自身的優勢

4、選題研究的技術路線、研究方法和要解決的主要問題:

研究技術路線:首先,瞭解本論題的研究狀況,形成文獻綜述和開題報告。其次,進一步蒐集閲讀資料並研讀文本,做好相關的記錄,形成論題提綱。第三,深入研究,寫成初稿。最後,反覆修改,完成定稿。

研究方法: 運用文獻分析法、文本細讀法、比較法、綜合分析法等進行研究。

要解決的關鍵問題:(把自己的關鍵問題用兩句話寫下即可)

5、研究與寫作計劃:

20xx年3月1日--3月6日 確定選題、收集相關資料

20xx年3月7日--3月xx日 撰寫開題報告與開題

20xx年5月1日--6月30日 收集資料,開展研究,形成寫作提綱

20xx年7月1日--9月30日 深入研究,形成論文初稿

20xx年xx月1日--xx月30日 論文修改、定稿、打印、答辯

6、參考文獻:

2. 魯桐主編:《中國企業跨國經營戰略》,經濟管理出版社,2003年版。

3. 鄒剛,黃祖輝,周連喜:中小企業的國外市場進入模式與演進---以浙江省為例的若干分析,《財貿經濟》,2006年第6期。

4. 李時民:《中小企業出口問題研究》,光明日報出版社,2003年版。

5. 徐劍明:《 國際營銷實務與案例》,機械工業出版社, 2004年版。

6. 尹柳營主編:《中小企業如何發展與騰飛--國際化經營視角》,清華大學出版社, 2003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