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經典常談》讀後感多篇

讀後感1.1W

《經典常談》讀後感多篇

經典常談讀後感 篇一

近日讀完了朱自清先生的這本《經典常談》,該書主要是介紹講解一些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知識。書的自序上也説這本書是學習傳統文化的典籍,也可以稱作為“國學入門書”。既然能夠稱得上“國學入門書”,其分量可謂不言自喻。這本書的出現也為各個階層的人羣翻閲史籍做了一個很好的指引。

朱先生這部書所涉及的內容主要包括傳統的“四書五經”,“十三經”等著作。囊括了經,史,子,集四部的一些最廣為流傳,最為經典的著作。在朱先生的這本書的書目編排順序上依次是:説文解字,周易,尚書,詩經,三禮,春秋三傳,四書,戰國策,史記漢書,諸子,辭賦,詩第,文第。書中自序中説“各篇的排列按照傳統的經史子集的順序,並按照傳統的已經將“國小”書放在最前頭。”所以這樣一個比較循序漸進的次序也讓讀者能更好地來理解該書的宗旨。朱先生也説,要讀懂這些書,特別是經,史,子,集就必須先從理解字義開始,所以他選擇把《説文解字》放在第一位,真可謂是用心良苦。

縱觀通篇,朱先生不但對每一本著作都做了精闢的解釋,並且在對某些著作的闡述上也加有了他自己的一些認識。比如在《禮》第五中,朱先生説道:“天生萬物,是個很古的信仰,但最普遍的還是祖先的信仰,直到我們這個時代,這個信仰還是很有力的,但大部分可以説是風俗習慣,這些風俗習慣有一些也可以説是生活的藝術。”在《尚書》中,朱先生對幾千年來關於《尚書》的真偽也做了自己的考證,確定伏生的《尚書》為最原始的真本,但即便如此,朱先生還是建議我們對這29篇要分別看,因為中間也有一些文章是戰國時人託古之作。所以,這樣嚴謹的態度也恰恰可以為一些剛接觸這些著作,或者即將接觸這些著作的人提供了一個更為客觀、更為辯證地來了解、認識這些著作的渠道。

朱先生的這本書雖然稱作為“經典常談”,但在我看來其實這本書不僅僅是單純意義上的“經典常談”,更深遠地來看,其實還包含着“經典導讀”這更深一層次的含義。眾所周知,在國際化程度不斷地深入每個人生活時,我們的生活也充斥着許多新生文化,以至於年輕一代對我們華夏文化的關注越來越少,面對日益增多的“泊來”文化,已經很少在有家庭再給孩子接受“傳統教育”了。所以能以這樣的方式來為我們的古代文化做一個詮釋、代言,一定程度上也能讓我們的華夏文化得以更好地流傳。畢竟,我們的華夏文化還是需要下一代來傳。

最近讀了朱自清先生的《經典常談》一書,自朱自清先生逝世已62年,看了這本書,書中字裏行間都閃現出他嚼飯哺人孜孜不倦的精神,使人追懷不已,併為其短暫的生命而惋惜。

經典常談讀後感 篇二

文化遺產分為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物質文化遺產是具有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的文物;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各種以非物質形態存在的與羣眾生活密切相關,世代相承的傳統文化表現形式。中國古時的文集就屬於後者,非物質化遺產是探究歷史文化不可缺少的事物,歷史的真實性需要有兩樣東西,一是文物而是史書記載,只有兩樣都俱全了,才能證明這段歷史是真實存在的,可見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歷史的發展中有着舉足輕重的地位。多年以前韓國申報端午節為他們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為何當時中國人如此的憤憤不平,端午節伴隨國人這麼多年,吃粽子,划龍舟,紀念屈原早已成為必不可少的習俗,文化對人的影響是刻骨銘心的,“物質豐富,精神貧乏”在不少人的身上都存在着,一個節日往往能喚醒人們對精神世界的追求,這就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在人們的生活所扮演的角色。

近幾年來,孔子學院已經遍佈全球,國人在對外的文化輸出上下了很大的功夫,將《論語》的思想傳遍了五大洲七大洋,文化是一個國家的底藴,要想讓外國人更多的瞭解中國人,最重要的途徑就是教給他們中國的文學思想,國家花費精力在這上面無可厚非,但卻有些顧此失彼,在我讀國中的時候,還是2000年代初,每天上午的早自習都要自主學習《三字經》,我不認為這是一種強迫學習的方式,《三字經》流傳了幾千年,去其糟粕,取其精華,經歷過風風雨雨才傳遞到我們手上,這是古人思想的精髓,學習書中的內容是人生成長的道路上必不可少的事情。隨着社會日新月異的發展,古文的學習與研究早已拋之腦後,有深厚的古文化底藴的人少之又少,這就如那些曾經靠精雕細琢的木匠活維持生計的匠人一樣終究被時代快速的發展所吞噬掉了。

《經典常談》是朱自清在1942年所編寫的,六十多年來廣為流傳,印刷了一版又一版,可以説是普及中國傳統文化的啟蒙經典,書中,他講了《説文解字》、《周易》、《尚書》、《詩經》、《禮》、《春秋》、四書、《戰國策》、《史記》、《漢書》、辭賦、詩、文。文中提及的所有書籍,都是研究古文化學者的首選,何為經典,經典就是經過數億人的篩選,經過時間的蹂躪,依舊能夠在社會上,在學術上帶來深刻的影響力的物質,這就是經典,上文所提及這些書籍若不是“經典”,那我真不知哪些書能被稱作“經典”了。

幾個月前我買了一本《周易》,一直放在書架上,撕開塑料薄膜後,幾乎就沒去觸碰過它,書的表面早已積滿了厚厚的灰塵,今天看完《經典常談》後,我又把《周易》重新拾了起來,抖了抖書上的灰塵後開始了閲讀之旅。為何我還願意去重新去閲讀它,此前我一直覺得《周易》無比的晦澀,認為它是古代最難懂的哲學,朱自清在書中對《周易》的講解,一點點的撥開了我繁瑣的思緒,化難為易,攻破了我對《周易》閲讀的障礙,朱自清從《周易》的起源講起,然後闡述了《周易》在各個朝代的變遷,最後把《周易》中最為難懂的知識用通俗易懂的語言翻譯了出來,還原了《周易》本來的面貌,從他的語言功底可以看出,朱自清對經典古文的研究十分透徹,見微知著,舉一反三,當之無愧的國學大師。

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温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曾經的我們,閲讀古文,匆匆而過,早已忘記了書中的原意,常讀常新,沒有人能如朱自清一樣帶領你按圖索驥,去尋找古文中最誘人的知識!

經典常談讀後感 篇三

讀完這本書,給我的感覺它不僅僅是所謂的“經典常談”,更是一本對於經典著作的導讀。

縱觀世界,現在全球一體化已經深入我們的內心,“世界市場”也已經初具規模,在我們的生活中,充斥着各種新的文化,作為新時代的我們,已經越來越少的在關注我國的傳統文化,越來越少的家庭會給自己的孩子接受最傳統的教育,越來越少的孩子瞭解我國古代還有如此精妙的作品,當然這也包括我自己。在讀《經典常談》這本書之前,我只知道我國古代有一段時期“百家爭鳴”那段時期出現了大量的優秀作品,但我並不瞭解它們,直到我讀了這本書我才知道,我國古代的作品,是我國曆史上最璀璨,也是留給我們最寶貴的一筆財富。

雖然,我們目前無法改變這些我國的傳統文化正在走向沒落的現狀,但我相信就目前而言經典是不會消失的。如果我把經典比作一個景點,那麼這一景點一定需要一個嚮導,而朱自清先生的這一本書正好充當了這一角色,他在這本書中詳細介紹了何謂經典,更介紹了這些經典可以流傳千古的原因,在這本夾敍夾議的書中,我瞭解了我國古代經典的博大精深。

經典常談讀後感 篇四

最近讀了朱自清先生的《經典常談》一書,自朱自清先生逝世已六十餘年年,看了這本書,書中字裏行間都閃現出他嚼飯哺人孜孜不倦的精神,使人追懷不已,併為其短暫的生命而惋惜。

書中從普及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目的出發,對《説文解字》、《周易》、《尚書》、《詩經》、三《禮》、《春秋》、三傳、《國語》、《大學》、《中庸》、《論語》、《孟子》等十多種中華文化經典和諸子百家思想,以及詩、文、賦等文學體裁進行了深入淺出的介紹和分析,為廣大青年解讀中華文化經典開啟門徑。語言簡潔明快,把握精髓,是難得的導讀精品。

作者在書的序言中闡述了何謂經典,經典就是我國的傳統文化遺產由中國文字記載下來的東西。然後説明經典都包括哪些書籍,這些書籍共有十三種。這十三種書籍的作者,產生的原因,書的內容,及該書所產生的社會效益,分別逐一地作了介紹,這種夾敍夾議的過程就構成了全書的內容。這本書既可以看做是散文集,又可以看做是教科書,因為朱先生在書的序言裏説,經典訓練是中等以上教育裏的必要項目之一。他的。這一主張得到當時教育部的認可和教育界許多人士的贊同。

經典常談讀後感 篇五

朱自清這部書所涉及的內容主要包括傳統的四書五經,十三經等着作。囊括了經,史,子,集四部的一些最廣為流傳,最為經典的著作。在朱自清的這本書的書目編排順序上依次是:説文解字,周易,尚書,詩經,三禮,春秋三傳,四書,戰國策,史記漢書,諸子,辭賦,詩第,文第。書中自序中説各篇的排列按照傳統的經史子集的順序,並按照傳統的已經將國小書放在最前頭。所以這樣一個比較循序漸進的次序也讓讀者能更好地來理解該書的宗旨。朱先生也説,要讀懂這些書,特別是經,史,子,集就必須先從理解字義開始,所以他選擇把《説文解字》放在第一位,真可謂是用心良苦。

縱觀通篇,朱自清不但對每一本着作都做了精闢的解釋,並且在對某些着作的闡述上也加有了他自己的一些認識。比如在《禮》第五中,朱先生説道:天生萬物,是個很古的信仰,但最普遍的還是祖先的信仰,直到我們這個時代,這個信仰還是很有力的,但大部分可以説是風俗習慣,這些風俗習慣有一些也可以説是生活的藝術。在《尚書》中,朱自清對幾千年來關於《尚書》的真偽也做了自己的考證,確定伏生的《尚書》為最原始的真本,但即便如此,朱先生還是建議我們對這29篇要分別看,因為中間也有一些文章是戰國時人託古之作。所以,這樣嚴謹的態度也恰恰可以為一些剛接觸這些着作,或者即將接觸這些着作的人提供了一個更為客觀、更為辯證地來了解、認識這些着作的渠道。

朱自清的這本書雖然稱作為經典常談,但在我看來其實這本書不僅僅是單純意義上的經典常談,更深遠地來看,其實還包含着經典導讀這更深一層次的含義。眾所周知,在國際化程度不斷地深入每個人生活時,我們的生活也充斥着許多新生文化,以至於年輕一代對我們華夏文化的關注越來越少,面對日益增多的泊來文化,已經很少在有家庭再給孩子接受傳統教育了。所以能以這樣的方式來為我們的古代文化做一個詮釋、代言,一定程度上也能讓我們的華夏文化得以更好地流傳。

經典常談讀後感 篇六

最近我讀了朱自清先生撰寫的《經典常談》一書,朱先生離開我們已有62年了,他作為我國現代作家以及他的優秀的散文作品《背影》、《荷塘月色》等永垂在我的心中。看了這本書,就覺得書中字裏行間都閃現出他那種嚼飯哺人的孜孜不倦的精神,使人對其追懷不已,併為其只有50歲的生命而惋惜。

作者在書的序言中闡述了何謂經典,經典就是我國的傳統文化遺產由中國文字記載下來的東西。然後説明經典都包括哪些書籍,這些書籍共有十三種。這十三種書籍的作者,產生的原因,書的內容,及該書所產生的社會效益,分別逐一地作了介紹,這種夾敍夾議的過程就構成了全書的內容。這本書既可以看做是散文集,又可以看做是教科書,因為朱先生在書的序言裏説,經典訓練是中等以上教育裏的必要項目之一。他的這一主張得到當時教育部的認可和教育界許多人士的贊同。

如果把接觸經典的人比作遊客,那麼朱先生很像一位嚮導。當遊客想要參觀一個巖洞時,他先在洞外給講説一番,讓遊者心裏有個數,不至於進了洞去感到迷糊。他可真是個好向導,自己在裏面摸熟了,知道巖洞的成因和演變,能按真際講説,絕不會説這兒是二龍戲珠;那兒是八仙過海,是某高士,某仙人塑造的,求真而並非獵奇的遊客自然歡迎這樣的嚮導。

經典常談讀後感 篇七

經典是一個國家或民族用文字保存下來的歷史文化的遺產,它對國家或民族歷史文化的發展起着重要的影響。一個民族的文化得以繼承和發揚光大,不能脱離對於本民族經典的學習。朱自清先生認為“在中等以上的教育裏,經典訓練應該是一個必要的項目。經典訓練的價值不在實用,而在文化”。這段話表明了他對經典訓練重要性的深刻見解,也正是這個基於原因,他編著了《經典常談》。

《經典常談》這本書寫於1942年,朱自清先生用淺明而切實的文字,於十三篇文章中,要言不煩地介紹了我國文化遺產中的經典作品,因此,七十多年來廣為流傳,成為普及中國傳統文化的啟蒙經典。全書見解精闢,通俗流暢,深入淺出,是一般讀者瞭解中國古代文化典籍的入門指南。

為啟發人們對經典的興趣,朱自清給想“漫遊”經典的讀者當嚮導,以親切自然的隨筆風格描述了《説文解字》、《周易》、《尚書》、《詩經》、《三禮》等十三部經典的典故源流、“勝景佳境”,深入淺出、富於生趣。書中所作的是對影響我國傳統文化至深至廣的文化典籍的介紹,這些被列為經典的作品,千百年來,在繼承和傳播的過程中,已經具備了自身的學術體系。朱自清介紹,以經典本身為主,以書為主,沒有把“經學”“史學”“諸子學”等作為全書敍述的綱領,這位讀者揭示了一條簡明的路。

經典常談讀後感 篇八

浩瀚的書海一直延展至天際,終於凝縮成一個點。在宇宙般無垠的書海中求索、吸收、消化,萃取精華凝成一本書,那就是我正捧在手心裏的《經典常談》。這巨大的工程,全憑一個人的努力來完成。這偉大的工程師,就是朱自清先生。

人有如滄海一粟,但集天地之精華。《經典常談》亦如靈氣的人一般,乃浩瀚書海中的一顆璀璨明珠。

《經典常談》以通俗流暢的文字,按歷史發展的脈絡梳理了從倉頡造字開始到《周易》《詩經》《春秋》、四書五經、詩、辭、文、賦的經典內容,為讀者提供通覽國學精華的指南。其中所呈現的內容,有我曾用心通讀過的,有偶爾翻閲未曾細細品味的,還有從未涉獵的。朱先生在文中提到,擔心一些人以為讀了這本書就不必再讀書中所羅列的原著了。我倒覺得這種擔心大可不必。因為正如本書作者的寫作宗旨——使經典普及於一般人。

人們若想從經典中汲取一定的營養,對此有個大概的瞭解,那麼此書已將各類經典之精髓一一呈現,讀之自然受益匪淺;若是國學的一般愛好者,正能從此書中得些經驗,激發一探原著的興趣——我對其中一些已經粗略讀過的著作又提起了再讀的興致,而某部尚未接觸過的則已然排入我的讀書計劃之內,這也應當是作者的初衷之一吧;若要對其中某些或是所有的經典內容進行研究的,那此書則更能助力研究人員,使其易於把握方向、緊扣主題,無論是研究前的熱身、研究過程中的比對,還是研究即將出成果時的總結,都值得借鑑。由此可見,朱先生研究國學經典而凝成的這本精華鉅著,對不同層面不同需求的人都會大有助益,真乃善莫大焉!

在《經典常談》的閲讀過程中,我不僅常被朱先生的研究精神、獨到見解所感動,也不時為書中所介紹的一些經典作品的成書過程以及精彩內容所打動。司馬遷因受李陵案牽連,在遭受污及先人、見笑親友的宮刑之後,忍辱負重,繼承先業,綜括三千多年君臣士庶的行事,“合一爐而冶之”,歷時十四年之久,終於寫就一部大書——《史記》,“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為了完成先父遺志,為了體現自身價值,司馬遷不輕言放棄,甘願忍受屈辱,讓自己死得其所,“重於泰山”,其中的艱辛困苦有誰知!

從朱先生的介紹中得知,“四書”(《大學》《中庸》《論語》《孟子》)為古人統一的標準的國小教科書。那時先生不講解,只讓學生背,不但背正文,而且得背朱熹的小注。只要囫圇吞棗地念,囫圇吞棗地背;不懂不要緊,將來用得着,自然會懂的。讀後感這不無科學道理,腦神經科學研究表明,孩子的國小階段即6到13歲,正是人記憶力的黃金時期。在這個階段選擇古代聖賢的智能精華,進行經典誦讀,加強知識積累,將經典內容存入大腦記憶,會烙印在潛意識裏,會受到經典的潛移默化,能陶冶性情,使心性向善、向上。朱子認為,人有人心和道心,人心是私慾,道心是天理。人該修養道心,剋制人心,這是心法。朱子教人讀“四書”,為的是成人。滋養心根,學會做人,才能更好地做事。作為國小教師,我們從先賢身上所獲得的何止是知識,所感受的何止是人格魅力,更有一些永不過時的觀念和方法。讀《經典常談》,所獲是多角度多方面的。

另外,本書的附錄《唐詩三百首》指導大概,在全書中也佔了相當重的分量。朱先生以自己的博學多才,為我們一一呈現了泱泱詩海中的精華所在,如平仄押韻的詩歌創作方法,用典的優劣,唐代著名詩人的藝術風格、代表作,以及一些典型詩作的創作背景、意義、與相關作品的對比等等等等。這些,對提升我們國小語文教師的文學素養、教學能力都有着很大的幫助。

讀過《經典常談》,掩卷之餘,感慨良多。朱先生潛心研究的治學精神,為當代所稀缺;朱先生厚積薄發的學者風範,為我輩所景仰。願你我在朱先生這位“資深導遊”的引領下,能暢遊經典之勝境,汲古代聖賢之智慧,為我所用,為今所用。

經典常談讀後感 篇九

最近我讀了朱自清先生撰寫的《經典常談》一書,朱先生離開我們已有62年了,他作為我國現代作家以及他的優秀的散文作品《背影》、《荷塘月色》等永垂在我的心中。看了這本書,就覺得書中字裏行間都閃現出他那種嚼飯哺人的孜孜不倦的精神,使人對其追懷不已,併為其只有50歲的生命而惋惜。

作者在書的序言中闡述了何謂經典,經典就是我國的傳統文化遺產由中國文字記載下來的東西。然後説明經典都包括哪些書籍,這些書籍共有十三種。這十三種書籍的作者,產生的原因,書的內容,及該書所產生的社會效益,分別逐一地作了介紹,這種夾敍夾議的過程就構成了全書的內容。這本書既可以看做是散文集,又可以看做是教科書,因為朱先生在書的序言裏説,經典訓練是中等以上教育裏的必要項目之一。他的這一主張得到當時教育部的認可和教育界許多人士的贊同。

如果把接觸經典的人比作遊客,那麼朱先生很像一位嚮導。當遊客想要參觀一個巖洞時,他先在洞外給講説一番,讓遊者心裏有個數,不至於進了洞去感到迷糊。他可真是個好向導,自己在裏面摸熟了,知道巖洞的成因和演變,能按真際講説,絕不會説這兒是二龍戲珠;那兒是八仙過海,是某高士,某仙人塑造的,求真而並非獵奇的遊客自然歡迎這樣的嚮導。

相傳中國文字是黃帝的史官叫倉頡造的。見地上印有獸蹄和鳥爪的痕跡有了靈感,開始造字。倉頡泄露了天機,卻將人教壞了。所以他造字的時候,“天雨粟。鬼夜哭。”人有了文字,會變機靈,會爭着去做那些容易賺錢的商人,辛辛苦苦去種地的人變少了。天怕人不夠吃的,所以降下米來讓他們存着救急。鬼也害怕這些機靈人用文字制他們,所以夜裏嚎哭;文字原是有巫術作用的。但此傳説是在戰國末期才有的,那時的人並不都相信;如《易》和《繫辭》裏就只説文字是“後世聖人”造出來的。這“後世聖人”不止一人,是許多人。文字不斷地在演變,説是一人獨創,是萬不可能的。識字是教育的初步。《周禮》《保氏》説貴族子弟八歲入國小,先生教他們識字。秦以前字體非常龐雜,貴族子弟所學的,大約只是官書罷了。秦始皇統一了文字,小篆成了國書,別體漸漸淘汰,識字便簡易多了。

始皇為了統一文字,教李斯作了《倉頡篇》七章,趙高作了《愛歷篇》六章,胡母敬作了《博學篇》七章。但字體以當時通用的小篆為準,便於原來的籀文略有不同。漢初,教書先生將這三篇合為一書,單稱《倉頡篇》秦代的三種字書都不傳了。

東漢和帝時,有個許慎,做了一部《説文解字》。這是劃時代的字書,囊括了歷代的各種書體,他保存了小篆和晚周文字,讓後人可以朔源沿流。研究文字的形音義的,以前叫國小,現在叫文字學。從前的學問限於經典,所以説研究學問必須從國小入手,即從文字學入手。

漢字從秦代就開始演變成各種書體,真(正、楷),行,草,隸,篆書體的來歷及發展。

就從這第一課的內容來看,應該説很豐富的了。從文字的產生,發展。文字的構成,各種字體的演變。介紹得一清二楚,有關的傳説故事講得生動活潑,好像就在眼前。從這本七萬七千字的書中看出作家的知識之淵博,文筆之圓熟,真令人歎服。讀了這本書之後,那句開卷有益的成語應驗了。我感到受益匪淺:對於我們祖先留下的文化遺產有了更深一步的認識,更加清楚地瞭解了何謂經典及這些經典的來源發展及其對社會的影響。朱先生那個時代可能還沒有古為今用一詞,但他寫這本書的初衷還是為了倡導國民繼承祖先為我們留下的文化遺產,提高國民的文化素質。因此朱先生把這本書命名為《經典常談》,既然是常談,就是説我們不能忘記這些經典,也就是説,無論什麼時候學習這些經典都是有用途的。

經典常談讀後感 篇十

這個暑假我讀完了朱自清先生的《經典常談》一書,該書主要介紹了我國古代文學的基本知識,囊括了朱自清先生對於例如“四書五經”等一系列諸子百家作品的獨到見解,可謂是“國學入門書”,讓我深有感觸。

朱自清先生的這本書的書目編排順序上依次是:説文解字,周易,尚書,詩經,三禮,春秋三傳,四書,戰國策,史記漢書,諸子,辭賦,詩,文。書中自序中説“各篇的排列按照傳統的經史子集的順序,並按照傳統的已經將“國小”書放在最前頭。”所以這樣一個比較循序漸進的次序也讓讀者能更好地來理解該書的宗旨。朱先生也説,要讀懂這些書,特別是經,史,子,集就必須先從理解字義開始,所以他選擇把《説文解字》放在第一位,真可謂是用心良苦。

通觀整本書,朱自清先生不僅對於每一部着作都做了精闢的解釋,其中更包含了他自己獨到的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