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激盪三十年》讀後感

讀後感2.89W

這些天看了吳曉波先生的《激盪三十年》,感慨萬千,悲喜交加,細細琢磨1978年至2008年這三十年,不正是跌宕起伏的一個大時代嗎?吳曉波先生的《激盪三十年》以社會真實事件為題材,以歷史時間為脈絡,記錄了中國企業這些年的榮辱得失,記錄了風雲人物這些年的波瀾命運。

《激盪三十年》讀後感

    “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也是一個最壞的時代”。改革開放的這三十年離我們很近,卻又很遠,我們對它知之甚少。我們雖然無法親歷那個年代,但《激盪三十年》就像是一台時光機,通過另一種方式帶我們認識瞭解了中國近三十年的經濟改革史。細讀這些商業故事,或有關改革,或有關發展,或有關企業,或有關企業家命運,不知不覺間被那個時代的氣息深深地感染與震撼。

今天,我們年輕的一代可能很難想象1978年以前的中國企業是什麼樣子。在1956年完成對私人資本的清理之後,直到1978年,中國企業全部都屬於國有企業,由各級政府計劃管理。在這種體制下,一方面社會上物資奇缺,賣方市場占主導地位,另一方面企業又賺不了錢,連年虧損,人浮於事。再加上高度封閉自守的經濟體與連年的政治運動,到文革結束前夕,中國原有的經濟體制也走到了盡頭。這一僵局直到鄧小平同志於1979年當選全國政協主席後才逐漸被打破,對國有企業放權讓利、解禁農村工商業等私營經濟和引進外資成為中國企業發展史故事的開始,國有企業、民營企業和外資企業成為吳曉波先生敍述中國企業發展史的主軸。

《激盪三十年》一書展示給我們的是中國改革進程中所有個體的成功、失敗以及背後無以言盡的曲折痛苦。當年那些曾轟動一時的爭論或者個案在今天的一代人看來,或許早已成了歷史的笑柄或者滑稽皮影戲。但當我們透過時光的長河以另一種方式觸摸它時,一種悲情油然而生。第一代創業家,在中國的現代商業史上可以説他們就是現代商業的啟蒙者,但是卻一直得不到社會的承認,如當初的傻子瓜子年廣久,無數徘徊於體制外的倒爺,當然其中有相當部分的投機倒把分子,但並不排除,他們就是現代商業的真正開啟者,但事實上他們卻是一羣可憐人,總是處於擔驚受怕的境況。更可悲的是,等到企業家成為社會新貴的時候,急躁的人們卻早已把那一羣啟蒙者給忘了。歷史最終將改革的失敗者遺忘,骨子裏的傳統意識讓我們從對牟其中、儲時健們交織着複雜的情感,這種複雜映射了改革過程中法制和價值評判的矛盾、茫然。難道真如吳曉波先生在書中所言,由於我們走得太遠了,以至於把當初之所以出發的目的給忘了。

國有企業年年改革,卻少有改制成功的案例。其實最根本的原因不在於體制,而在於企業裏的人。當習慣了官商作風,習慣了看人眼色行事,習慣了不願思考、不願改變時,即使是再科學的改革方案也會失敗的。早年中國的國有企業改革,基本是限於企業經營者與管理部門的爭權與放權等宏觀層面,根本沒有觸及企業的微觀層面,沒有觸及企業的人事、福利、激勵等敏感區域,而是寄希望於國家的政策照顧,這樣的改革思維,如何能扭轉乾坤。俗話説“死於安樂,生於憂患”,企業這樣,人亦如此。 

歷史的洪流滔滔而過,作為後來人,我們回顧歷史,總會有千般感觸,也只有後來人的事後諸葛亮,才能查覺到歷史的冷酷,理解重大事件當事人的喜悦、辛酸和進退維谷。中國過去的三十年是高呼改革的三十年,政治、經濟和社會中的變化起伏可謂波瀾壯闊,“當這個時代到來的時候,鋭不可當。萬物肆意生長,塵埃與曙光升騰,江河匯聚成川,無名山丘崛起為峯,天地一時,無比開闊。”吳曉波先生用這個做題記開始了企業的發展歷程。

這三十年是如此的輝煌,以至於在今後,我們要以一種更理性的思想狀態,更良好的職業操守,更奮發的拼搏精神,努力走向希望的明天。但與此同時,改革沒有先例可循,人生同樣沒有先例可循,每個活着的人都在繼續着自己的人生,匆忙間停下時,千萬別忘了回頭一顧,也許這樣自己可以走得更遠,飛得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