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實踐論》讀後感【多篇】

讀後感5.93K

《實踐論》讀後感【多篇】

《實踐論》讀後感 篇一

《實踐論》問題雖為“實踐論”,但其論述的過程卻始終不離開認識。認識來源於實踐,我們要用認識來被動的作用於實踐。不管是開展工作還是認識自然都是由點到面,有片面到更多的方面。我們在不斷地實踐和探索中,通過理解觀察外部信息,構成了對事物表象的認識,即感性認識,再積累必須的資料加以整理、歸納和總結,便會得到事物之間地本質的、必然的'、穩定的聯繫,即規律。構成了對規律的認識,這才到了理論層面。當然理論還需要經過時間的檢驗即堅持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和堅持實事求是,與時俱進。

而我閲讀毛澤東同志的《實踐論》,便覺得裏面的許多觀點可以讓我聯繫到自己的人生髮展中遇到的困難以及自己將來發展的道路。其實人生的發展也符合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這種形式。馬克思主義者認為,生產活動決定一切活動,是最基本的實踐活動。假如我們的學習活動決定一切日常活動,是最基本的行為活動。由這樣基礎可以得到書會成為我們自身發展的源泉,然而大學我們的日常生活形式變得多樣化。不僅要學習課內的,更要參加社團活動來鍛鍊自己。不同的同學的學習重點是不一樣的,就實踐論中所説,人的社會實踐,不限於生產活動一種形式,還有很多其他的活動。而成為一位有主見有勇氣有思想的大學生,是可以從課外活動,校外活動和書本中這些不同的方式學到的。生活活動是由低級向高級發展的,最終人的能力達成一定高度。而人們的認識不論其他情況也是一步一步的由低級向高級發展。而有了哲學觀點的支撐,無論在發展道路上遇到多少款男,發展由低級向高級發展的趨勢是必然的,只要把握好每一個經歷和體會,善於實踐人生。

《實踐論》讀後感900字 篇二

《實踐論》是毛澤東同志最傑出的哲學著作之一。毛澤東同志在馬克思辯證唯物主義的基礎上,結合中國具體的社會實踐,深刻地揭示了認識與實踐的密切聯繫。在讀完《實踐論》全文之後,我對辯證唯物主義的知行統一觀有了更為深刻的瞭解。

《實踐論》文題雖為“實踐論”,但其論述的過程卻始終不離開認識。通過不斷闡述認識與實踐的聯繫,從而更能深刻地表達實踐、解釋實踐。

《實踐論》首先説明了認識對生產和階級鬥爭的依賴關係,而在馬克思主義理論裏,人的社會實踐其(本站☆)內容正是生產活動、階級鬥爭、政治生活科學和藝術的活動等等。因此認識對社會實踐同樣有着依賴關係。

“只有人們的社會實踐,才是人們對於外界認識的真理性的標準。”毛澤東同志對於這句話給了更加深刻準確的詮釋:在社會實踐過程中,人們達到了思想中所預想的結果,於是認識被證實了,如果達不到,就會在實踐中失敗,在失敗中得到教訓、改正思想,然後取得成功,此正所謂“吃一塹長一智”,“失敗者成功之母”。

通過闡述認識的發展過程,我們可以更清楚地瞭解到人的認識究竟怎樣從實踐產生,而又服務於實踐。

首先,認識來源與實踐。在實踐過程中,人們通過自身的感官得出事物的各個表象、各種片面以及事物的外部聯繫,即對事物的感性認識。然後,隨着社會實踐的繼續,人們抓住了事物的本質、全體以及事物的內部聯繫,感性認識達成飛躍,成為理性認識。而認識的飛躍,是絕對不能離開實踐的。認識的不斷深化,無不基於實踐這一基礎。無產階級對於資本主義的認識,中國人民對於帝國主義的認識,以及戰爭的領導者對於戰爭的認識等等皆是如此。

但是,認識的目的不是認識本身,而是用於實踐、改造世界。因而認識來源與實踐,並要迴歸實踐。辯證唯物論的認識運動,在獲得理性認識之後,還有更重要的過程,那便是從理性的認識到指導實踐又一個飛躍。通過得來的認識指導實踐,並且在實踐中檢驗的發展認識,這是認識過程的繼續。理論是否符合於客觀真理性,在由感性到理性的運動過程中是不能完全解決的。要完全地解決,只有“把理性的認識再回到社會實踐中去,應用理論於實踐,看它是否能夠達到預想的目的”。

《實踐論》讀後感 篇三

讀完這篇文章,使我更深刻地瞭解了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更深層次的含義。

就像我們考試,只是在考試之前發狠的背知識點,背公式,背單詞,背作文,而不是實踐它們。初級的學習階段,學的是啞巴英語。只做題,從不開口説,所以我們單詞背了忘,忘了背,卻沒什麼效果,數學公式也是這樣。

我的一個數學成績好的同學曾經跟我説,他其實不怎麼背公式,碰到了需要公式的題目,再去翻公式。做的題多了,公式自然就記住了,所以往往數學學渣們是背了公式,卻不知在哪兒運用。最重要的是知識不運用於實踐,你會忘記,就像現在給我一張考卷,我肯定考不上這個學校。

對於我們學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學生來説,實踐就是講課,因為我們是師範類的專業。曾經不止一個老師跟我們説過講課的重要性,相信我們對老師講的好壞也有深刻體會吧。

至今令我印象最深刻的老師是我的國中數學老師,他完全澆滅了我對數學的希望。他只要我們背公式,賣給我們一本公式書,告訴我們,只要將這本書背下,他包我們能上120。他講考試卷的時候簡單的題不耐煩講,用輕蔑的眼光看着我們,彷彿在説這種題智障才會錯吧。只是快速提一些重要的點就過了,於是就算我沒有聽懂,也不敢下課去找他再給我講一遍。更可笑的是,難的題他又不會,就讓我們自己看答案,於是我的數學成績一落千丈,從此打消了學理的念頭。

而我最喜歡的老師是我的國中英語老師,他是一個狡猾且奸詐的人。他的課業,從來都很重,我們每天都要聽寫單詞,從一面到一個單元再到整本書。剛開始我很不習慣,因為只要每天聽錯的單詞超過三個,他就會把我們的本子收上去,重新聽寫過關才將我們的本子還回來。我從農村的國中升上去,本來英語基礎就薄弱,於是每天的本子都被收上去,積壓在他那裏。後來他看我的本子實在太多了,就把我叫到辦公室去了,原以為會被批評,但他只是耐心的告訴我,記單詞要多聽看多寫。後來在他的影響下,我的英語水平也有不少的提高。

學校開展的社團活動,修滿第二課堂的速度分才予以畢業,都是為了讓我們更好的將學到的知識,運用到實際的生活中,去大三的校企合作也是為了培養學生在以後的工作中可以更好的教學,但是我們也不能遲到,理論進行實踐,這樣就尊敬了叫條主義的葡萄字,要懂得變通,就像孔子的因材施教數學題,光公式也是得不了高分的,要學會轉彎,靈活運用。

總之,實踐論教會了我們正確的實踐方法和正確的認識方法,俗話説,百聞不如一見,聞之而不見,雖博必謬,見之而不知,雖識必妄,知之而不行,雖教必困,故世雖有學,而行為本焉。

《實踐論》讀後感 篇四

《實踐論》是毛主席一生當中最傑出的作品之一,也不妨説這是中國最傑出的作品之一,因為這篇文章拯救了當時的中國。為了揭露這種不好的現象,從而推動中國革命的發展,毛主席寫了這篇著名的文章。毛主席憑藉着馬克思辯證唯物主義,結合中國的具體國情,深刻的揭示了“知和行”的關係。即我們應該通過實踐而發現真理,又通過實踐而證實真理和發展真理。從感性認識而能動地發展到理性認識,又從理性認識而能動地指導革命實踐,改造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這種形式,循環往復以至無窮,而實踐和認識之每一循環的內容,都比較地進到了高一級的程度。

讀完這篇文章,使我對辯證唯物主義有了一些瞭解,以前只知道有這個名詞,卻不知道它代表這什麼。首先,馬克思主義者認為人類的生產活動是最基本的實踐活動,是決定其他一切活動的東西。一切有關知識,離開生產活動是不能得到的。再者馬克思主義者認為,只有人們的社會實踐,才是人們對於外界認識的真理性的標準。實際的情形是這樣的,只有在社會實踐過程中(物質生產過程中,階級鬥爭過程中,科學實驗過程中),人們達到了思想中所預想的結果時,人們的認識才被證實了。人們要想得到工作的勝利即得到預想的結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於客觀外界的規律性,如果不合,就會在實踐中失敗。這充分的表明了,認識對社會實踐有着依賴性的關係。

剛開始讀這篇文章感覺有點讀不懂,因為感覺有些哲學的思想。讀着讀着覺得這篇文章和自己走的越來越近,讓我漸漸明白了知與行的道理。認識來源與實踐。在實踐過程中,人們通過自身的感官得出事物的各個表象、各種片面以及事物的外部聯繫,即對事物的感性認識。然後,隨着社會實踐的繼續,人們抓住了事物的本質、全體以及事物的內部聯繫,感性認識達成飛躍,成為理性認識。感性和理性二者的性質不同,但又不是互相分離的,它們在實踐的基礎上統一起來了。我們的實踐證明:感覺到了的東西,我們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東西才更深刻地感覺它。感覺只解決現象問題,理論才解決本質問題。。只有感覺的材料十分豐富,不是零碎不全和合於實際,不是錯覺,才能根據這樣的材料造出正確的概念和論理來。因此理性認識依賴於感性認識,感性認識有待於發展到理性認識,這就是辯證唯物論的認識論。哲學上的“唯理論”和“經驗論”都不懂得認識的歷史性或辯證性,雖然各有片面的真理,但在認識論的全體上則都是錯誤的。

而認識的飛躍,是絕對不能離開實踐的。而理性認識依賴於感性認識,毛主席曾説過:“如果以為理性認識可以不從感性認識得來,他就是一個唯心論者。理性的東西所以靠得住,正是由於它來源於感性,否則理性的東西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而只是主觀自生的靠不住的東西了。”而認識的飛躍,是絕對不能離開實踐的。認識的目的不是認識本身,而是用於實踐、改造世界。因而認識來源與實踐,並要迴歸實踐。馬克思主義的哲學認為十分重要的問題,不在於懂得了客觀世界的規律性,因而能夠解釋世界,而在於拿了這種對於客觀規律性的認識去能動地改造世界。如果有了正確的理論,只是把它空談一陣,束之高閣,並不實行,那末,這種理論再好也是沒有意義的。認識從實踐始,經過實踐得到了理論的認識,還須再回到實踐去。毛主席在文章中説過:“如果要直接地認識某種或某些事物,便只有親身參加於變革現實、變革某種或某些事物的實踐的鬥爭中,才能觸到那種或那些事物的現象,也只有在親身參加變革現實的實踐的鬥爭中,才能暴露那種或那些事物的本質而理解它們。這是任何人實際上走着的認識路程,不過有些人故意歪曲地説些反對的話罷了。世上最可笑的是那些“知識裏手”⑷,有了道聽途説的一知半解,便自封為“天下第一”,適足見其不自量而已。知識的問題是一個科學問題,來不得半點的虛偽和驕傲,決定地需要的倒是其反面——誠實和謙遜的態度。”人類認識的歷史告訴我們,許多理論的真理性是不完全的,經過實踐的檢驗而糾正了它們的不完全性。許多理論是錯誤的,經過實踐的檢驗而糾正其錯誤。所謂實踐是真理的標準,所謂“生活、實踐底觀點,大概就是這個道理吧。我們現在的許多大學生腦子裏都只是書本上的理論知識,很少有親自動手去實踐的時候,等有了實踐機會的時候,又對自己缺乏勇氣與信心。為什麼缺乏勇氣與信心,或許毛主席一語中的就是因為我們對於這項工作的內容和環境沒有規律性的瞭解,或者他從來就沒有接觸過這類工作,或者接觸得不多,因而無從談到這類工作的規律性。因此我們要積極提升自我,積極瞭解各方面知識與經驗及至把工作的情況和環境給以詳細分析,這樣當機會來臨時,我們才能把握機會,創造成功。正如“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變革梨子,親口吃一吃。你要知道原子的組織同性質,你就得實行物理學和化學的實驗,變革原子的情況。你要知道革命的理論和方法,你就得參加革命”正如我們學英語一樣,為什麼我們漢語學的那麼快,因為我們天天都在用漢語進行交流,而出了上英語課之外,我們很少嘗試用英語去進行交流,畢竟實踐出真知,因此我們的英語提升的很慢。另外,人們在實踐中經常會失敗,現在我們許多人經歷了很小的挫折後,就會一蹶不振,我們經常會聽説某人因為公司破產而跳樓自殺。或許古人説的好“吃一塹,長一智”,但現實生活中我們很少有人做到這一點,一道數學題我們往往是一錯再錯,現實中我們犯下的錯誤不止一遍,這使我們的道路越來越坎坷。善於總結是成功的基礎。及時總結學習,生活和工作中的經驗教訓和得失成敗,是保持強勁動力的有效途徑。成功的人士不是不走彎路與錯路,而是少走彎路與錯路,特別是在走彎路與錯路後懂得及時回頭,糾正錯誤,以利再戰。所以我們在經過失敗之後,應該從失敗取得教訓,總結自己失敗的原因,並改正自己的思想使之適合於外界的規律性,我們就能變失敗為勝利,這就是“失敗者成功之母”。而毛主席在文中又提到了認識有待於深化,認識的感性階段有待於發展到理性階段——這就是認識論的辯證法⑺。如果以為認識可以停頓在低級的感性階段,以為只有感性認識可靠,而理性認識是靠不住的,這便是重複了歷史上的“經驗論”的錯誤。要完全地反映整個的事物,反映事物的本質,反映事物的內部規律性,就必須經過思考作用,將豐富的感覺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裏的改造製作工夫,造成概念和理論的系統,就必須從感性認識躍進到理性認識。我們應該不斷去探索,不斷去總結,然後再去實踐。我們不應該對現有的認識感到滿足,因為我們每個人不都是天才,不可能一次就深刻的理解。

《實踐論》是毛主席一篇傑出的、具有創造性貢獻的馬克思主義哲學著作,既豐富和發展了《反對本本主義》關於從實際出發,調查研究、理論和實際相結合的基本思想,又是對《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的哲學昇華。深刻地闡明瞭毛澤東思想的活的靈魂中的實事求是的基本觀點,科學地解決了幾千年來中國哲學史上爭論不休的知、行關係問題,為中國哲學發展史增添了極其光輝的一頁。為我們黨確立了科學的思想路線的理論基礎,為延安整風作了理論準備,也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發展奠定了思想基礎。如果沒有毛主席的這篇實踐論,教條主義和經驗主義依然會在黨內生存下去,依然阻擋着我們繼續前進。因此,可以説毛主席的這篇文章解救了大半個中國,而且我覺的這篇文章不止影響着當時的人們,讀了這篇文章之後,我也學到了很多東西,雖然有些東西看不懂,但是正如毛主席所説,我們應該通過認識,實踐,再認識,再實踐,如此循環重複下去,不論我們做什麼事,我想我們都會獲得最終的成功。

《實踐論》讀後感 篇五

我讀了毛澤東的《實踐論》讓我深刻的瞭解到,《實踐論》是毛澤東最傑出的哲學著作之一,毛澤東在馬克思辯證維物主義的基礎上,結合中國具體的社會實踐,深刻的揭示了認識與實踐的密切關係。

《實踐論》中説道“只有人們的社會實踐,才是人們對於外界認識的真理性標準”。用來指導實踐的,而實踐是用來檢驗理論的。列寧説“實踐高於(理論)認識,因為它不但有普偏性的品格,而且還有直接現實性的品格。”不管是開展工作還是認識自然都是由點到面,由片面到更多的方面。結合理論,用實踐來積累自己的經驗認識,用自己的直接實踐經驗再結合別人的經驗(學習來的知識)來對事物進行判斷,這樣才能更加科學、客觀的認識事物和開展工作。

我們要在不斷的實踐和探索中,我們通過接受外部信息,通過主動觀察,形成了對事物表象的認識,即感性認識,再積累一定資料的同時對其加以整理、歸納和總結,便會得到事物之間的本質的、必然的、穩定的聯繫,即規律。形成了對規律的認識,這才到了理論層面。當然理論還需經過實踐的檢驗即堅持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和堅持實事求是,與時俱進。一切認識都具有其時代侷限性。

《實踐論》談到,“感覺只解決現象問題,理論才解決本質問題。這些問題的解決,一點也不能離開實踐。無論何人要認識什麼事物,除了同那個事物接觸,即生活於(實踐於)那個事物的環境中,是沒有法子解決的。”這説法看似平淡無奇,實際上正是許多人忽略了的真理。

《實踐論》認為:“馬克思主義者承認,在絕對的總的宇宙發展過程中,各個具體過程的發展都是相對的,因而在絕對真理的長河中,人們對於在各個一定發展階段上的具體過程的認識只具有相對的真理性。無數相對的真理之總和,就是絕對的真理”。絕對真理是存在的,但不能被人單獨認識,不能被某一句話闡述,因為人們對於在各個一定發展階段上的具體過程的認識只具有相對的真理性。

《實踐論》是毛澤東同志對於實踐的正確而系統的見解,對於指導當時的中國革命,指導我們現在、將來各種實踐活動都有着極為深遠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