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刻意練習讀後感多篇

讀後感2.79W

刻意練習讀後感多篇

刻意練習讀後感1

本書通過各種牛人成功故事,以及各種實驗成果,驗證了一些事實:

①根本沒什麼天才,沒有天賦的存在,如果你覺得那個人就是比我學鋼琴學得快,那應該看看,他絕對是練習的比你多,努力的比你多。

②基因以及遺傳因素對你成功的影響也沒你想的那麼多,也不是以通常想的那樣的方式直接決定成功與否。充其量只是影響一個興趣與好奇心(這將影響你以後是否能持之以恆)。

③刻意練習是通往成功最有效的方法,它關注的不是知識層面,而是技能,就是實操上,所謂刻意練習,就是將任務不斷細化,分出階段,每個階段任務都剛好讓你覺得似能非能,使你跳出舒適區,同時又充滿挑戰且不讓你生怯。完成一個小階段任務,還有下一個,慢慢你就產生了質的飛躍。

④任何領域,無一例外。只存在不會努力以及不能持之以恆的努力的人,不存在熟練應用而不得成功的情況。

⑤並不是因為你會什麼而去做了什麼,而應該反過來説,你去刻意練習地努力做什麼,你就會成為什麼樣的人。也可以説,並不是社會起到了一個篩選的作用。而應充分理解,到底什麼是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其重點在這個適字,翻譯到這本書就是刻意練習。

刻意練習讀後感2

你相信自己的明天會比今天更優秀嗎?還是對自己的昨天的失敗耿耿於懷呢?你是否相信努力可以帶來自己想要的結果,並且真的去努力為自己的成長和付出呢?

成長美學就是要我們相信累積的效應,量變才有可能引起質變。

成長之路,沒有一直成功,當我們遇到失敗的時候,你的反應是怎麼樣的呢?聰明的人可以讓自己成功,並且不惜一切代價去避免失敗。愚蠢的人在遇到困難挫敗之後,比較容易給自己貼上失敗者的標籤,對自己失去了信心。

那為何會有聰明的人和愚蠢的人呢?只是簡單的智力的差異嗎?《刻意練習》的作者安德斯研究發現,傑出並非一種天賦,而是一種人人都可以學習的技巧,成為傑出人物的關鍵,在於刻意練習。我們採取的思維模式會對自己的生活方式產生深遠的影響。

固定思維的人,相信自己的能力很難提升,但是又苦於向他人證明自己的能力,從而導致只在乎成敗結果,而不在乎也並去享受學習的過程。成長思維的人相信自己可以通過努力改變自己的缺點,同時鞏固優點,而且享受失敗,更欣喜於從失敗中得到的經驗教訓,懂得反思總結遇到同樣的問題,下一次應該怎麼做能夠避免並做得更好。

有時間去向別人證明自己的能力,倒不如把這些時間用來提升自己。有時間去掩飾自己的缺點,倒不如花時間去改變他們。有時間去抱怨生活,倒不如走出你的舒適圈,去找到能結伴同行的人。有時間做一成不變的事情,倒不如選擇那些可以提高自身技能的事情,來挑戰一下呢?

成長型思維模式的人,從不給自己貼標籤,並且一直懷抱着信心,即使遇到困難,他們也勇敢去承擔風險,直面挑戰,併為此繼續奮鬥。我身邊就認識這麼一個很優秀,又不斷瘋狂成長的女孩。

我是在2018年年底,在一個早起營裏面認識白雪,從她身上我感受到了一股熱愛的力量,對生活時刻充滿着希望,對自己無時無刻的高要求。

人容易在自己原來的圈子裏給自己設限,需要及時跳出舊圈子,找到高能量的圈子,去感受更強大的力量,幫助自己改變。白雪對自我的審視很透徹,也踐行得很徹底。

儘管白雪特別忙,但是在她開創的社羣裏面,她的每一次出現都帶來自己的感悟和收穫,深深影響着我。

作業點評到凌晨兩三點,她把責任心進行到底。而把讀書會的收費降低,一方面實惠大家,一方面篩選用户,發現用户身上的閃光點和新需求,並一直踐行着讓他人賺大的原則。五期讀書會遇到了瓶頸期,但是白雪沒有放棄,不怕困難,從問題找原因,再找到自己想要的關鍵結果。

一直踐行極利他的白雪,不斷讓他人賺大,向下學,向下幫。《被討厭的勇氣》裏面説到的“悦納自己,他者信賴,他者貢獻”,和白雪的理念如出一轍,她在讀書會的共同體中找到了自己最適合的位置,非常信賴自己的夥伴們,找到了自己的價值感和使命感。

各種不同的經歷都是一面鏡子,讓你我更正確地審視自己,同時時刻懷抱着希望一路前行着,儘管路上還有密佈的荊棘和偶爾的磕絆,我們也可以把它們當作是自己成長路上的風景和墊腳石!別在乎別人如何看待你的成敗,更專注能否提高自己。相信自己的能量,你的高光時刻總會到來。

刻意練習讀後感3

《刻意練習》這本書,告訴了我們成為專家、學霸的祕訣,結合我們小組的研究課題,他回答了時間規劃下人與人獲得成就的差距本質;同樣在校學習,學霸安排時間的背後驅動所在。

要想成為某個領域的大師、專家,很多人認為應該投入大量的時間,於是還有專家學者提出了“一萬小時理論”,即凡事若花費一萬個小時,便能成為大師。可實際上,大量時間的花費並不註定取得成就,保安人員站崗近萬小時,卻未必站出一身標準的軍姿;教書老師一輩子也未見得桃李滿天下;死磕書本的學生,更無法確保斬獲榜首。可見時間的安排,不是以多為好。時間的堆砌,更不是成為大師的關鍵。學校中的佼佼者或許不會最為努力用功,而用功努力也不保證飛黃騰達。所以成為大師是依靠天賦嗎?眾所周知的音樂大師莫扎特,小時候便被稱作具有完美音高的音樂神童,他四歲開始作曲,六歲便拉開了歐洲巡演的序幕,世人評價他為具有完美音高的音樂神童,難道他真的依靠天賦嗎?但實際上這也是後天培養的結果,20xx年,東京的一項實驗,揭示了完美音高的真正特性。24個年齡為2~6歲的孩子,組織他們進行長達數月的訓練,最終這些孩子經過一年,最多一年半的時間都培養出了完美音高。這也就證明了完美音高根本談不上是隻有幸運的少數人才擁有的天賦,而是一種只要經過適度的接觸和訓練,幾乎人人都可以培養和發展的能力。也證明了完美音高是可以培養出來的。或許世上真有天才,但對於大師和專家而言,天賦的比重實際不大,更多的大師是由普通人自我磨練而成的。

專注。刻意練習一個項目以獲得成功的前提是專注,如果像和尚唸經有口無心,無論多少個小時都不會有成效。專注應發自於內心,可以通過外在對成功的渴望,對過程的享受以及對完美的執著來達到這一點。結合我們學生來説,專注便在於認真學習,看書的'時候便全身心投入看書,不要想着下一頓飯吃什麼,同桌在幹什麼等閒雜小事。專注於一件事,便有可能只用幾百個小時便獲得成就,他是一種高效生活的態度,可以幫助我們在極短時間內最高速地成長。

榜樣。成為一位大師,首先要模仿他。縱觀人類的發展史,除原始人類的從無到有以外,歷朝歷代的君王都多少傳承了前一代君王的風俗,可以説是在模仿複製的基礎上增添新的內容來建立新王朝。人類從小到大的成長過程,更多的是學習先人的智慧,在重複前人腳步的基礎上創新。可見,尋找到一位大師並研究他的手法和技巧,再自我嘗試去實踐,是成為大師的必要過程。大師作為初學者的榜樣,不一定定性為一個人。榜樣存在的本質在於監督我們的成長,我們將他與自己形成對比,便能明白成長過程的問題所在,起到指導的的效果。曾經有一位馬戲團的小丑,為了練習吸引遊人聽他講笑話的本領,於是在街上向每一位路過的陌生人講笑話,起初幾乎招攬不到遊人聆聽,此時小丑便用錶盤記錄每次交談的時間,以時間的多少反饋他演説的水平。經過一段時間的練習,小丑在不斷反饋不斷完善的過程中得到了極大的提升,最終成為了一名優秀的小丑。這件事裏,小丑的榜樣便是他的錶盤,以時間長短作為回饋的信息。所以成為大師的過程中,你我都需要建立及時反饋機制,當下練習當下檢驗,進步會更迅速。

或許,學校中的大師是學霸,榜樣是老師和課本,而專注於內容便是學習,心存感激,喚醒興趣,在學習之路上刻意練習,一定能嚐到規劃好高中三年的樂趣。

刻意練習讀後感4

這本書是由著名心理學家艾利克森和科學家普爾博士共同撰寫的。講述了艾利克森在幾十年內通過研究採訪了多個行業、多個領域的專家:運動明星、頂級小提琴家、象棋大師、醫生、記憶高手等等。他發現無論是什麼行業或領域,提高技能和能力最普遍的方式就是不斷的聯繫,他將這種方法命名為“刻意練習”。

書裏區分了“天真的練習”(埋頭幹)和有明確目的地練習,兩種方式雖然都是在努力,但得到的結果是截然不同的。我們的身體和大腦適應能力是十分強大的。但是研究表明了人類的身體會偏愛穩定性,如果只是短暫的改變身體會慢慢接受最後迴歸到原來的狀態。這就突出了走出舒適圈的重要性。如果不你強迫自己走出舒適圈就意味着你無法大步向前。

在我看來這本書是我們對思維習慣和學習能力的一種總結。書裏對一些傑出人物的研究,引導我們確定自己的目標,設定方向,找到榜樣的力量,結合自身的工作表現和水平,在短時間內進行正確的練習達到自己的目標或超越目標。讓練習變成我們日常工作的一部分,從心態上開始改變,不説“我不會”“我不能”。開始接受,開始改變,找到我們的領路人,學着開始反饋,糾正自己。在日復一日中看到自己的變化和進步。當你在停滯階段時,可以嘗試着用新的方式突破自己,保持動機,充分相信自己,運用“刻意練習”的方式不斷地改變、完善、精進自己。

刻意練習讀後感5

一萬小時定律是早就聽説的,《刻意練習》我還是第一次看。書中提到:“在某種程度上,各種各樣的練習都可能有效,但其中一種特殊的形式則是黃金標準叫做刻意練習,這是我們知道的最有效和最強大的練習形式,而且,對刻意練習原則的運用,是為任何行業或領域策劃和設計訓練方法的最佳方式。”

《刻意練習》這本書告訴我們,有目的的練習分為四個特點:

1、有目的的練習具有定義明確的特定目標。

要把目標分解,並制訂一個計劃。結合自身,我參加過兩次上海事業單位考試。第一年我也買了真題題本,但我沒有計劃的去練習,連上海市平均分數線都沒達到。第二年,我認真的分析了自己在《行測》上各部分的得分情況,正確率高的部分,考試的時候在大腦最清醒的狀態下優先做;正確率低的“數量關係”平時加強練習,考試的時候要勇敢的跳過去,有時間再去攻克。

2、有目的的練習是專注的。

要想取得進步,必須完全把注意力集中在你的任務上。第一次備考,我做題目的時間過於零碎。第二次備考,我就儘量用整塊的時間去做題目,並且嘗試模擬考試時間。

3、有目的的練習包含反饋。

你必須知道某件事情自己做得對不對,如果不對,你到底怎麼錯了。這一點非常好理解,備考做題的關鍵在於總結一個錯題本。及時的搞懂不會的題目。每做一套題目,我也會計算正確率。

4、有目的的練習需要走出舒適區。

對於任何類型的練習,這是一條基本的真理:如果你從來不迫使自己走出舒適區,便永遠無法進步。

第4點是我最有感觸的一點了,整個《行測》我最薄弱的環節就是“數量關係”,第一次考試我在備考的時候就已經放棄這一項了,考試的時候只能蒙一水的B,指望用其他項帶分。第二次備考,我明白了,要想過關,必須弱項不弱。在備考時把“數量關係”放在首要位置去學習和練習,雖然做數學很痛苦,會的題目沒幾道,但正因為極度差,所以可提高的空間很多。在第二次考試中,感覺自己非常有把握的題目有四五道(一共十道題)。

兩次考試我都用了大概一週的時間去刷題備考。因為第二次考試我使用了有目的的練習的方法,考試成績迅速提升,不僅超過了平均分數線,還進入了面試。我的經歷證明了有目的的練習對於提大學聯考試成績是非常有效的,尤其是“走出舒適區理論”相當實用。

刻意練習讀後感6

人們總是寄希望於有一個十分特別的東西,它可以讓人們在很短的時間內達到自己想要的成就,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什麼《7天精通》等等,也正是表明了很多人浮躁和焦慮的狀態。

很可惜,這樣特別的東西是不存在的。

——伏爾泰

常識並不常見。

有句話叫做”,有些人常用這句話來抒發自己看了很多文章、很多道理,但是依然過得渾渾噩噩。

解讀我之前自己的想法,我那時候經常用這句話。認真想想,那時候是想表達”。

沒改變是很正常的。

因為,理論跟實踐之間相隔不止十萬八千里。

如果人人隨隨便便看幾篇文章,然後一夜醒來都成為設計大師了,這樣的世界難道不可怕嗎?

常識並不常見。

我們熟知這些所謂的”,但是很多人(包括我自己)從來都沒有長時間的實踐過這些”。而是期待能有某種神祕的祕訣,讓我們跨過這些努力的階段。

最傑出的人,往往是那些練習時間最長的人。

仔細想想,除了工作那種自動完成之外,我們給自己每天留有多少時間去刻意練習,真正提高自己?

如果每天能抽出365個小時,要想達到所謂的”(被證實是錯誤的),也需要PeterDrucker,在他生命的最後幾年,頭腦還保持清醒的時候,雖然不能出門組織和參加各種活動了,但是他邀請想要諮詢他問題的人來他家裏。

這些人包括國家總統、總理、CEO,來與他共共度週末。

在每次週五開聚會開始的時候,他都會對在場的人説這樣一段話:

希望大家在下週的聚會上也有着一些改變。

刻意練習讀後感7

想辦法稍微自己一下,但不要逼得太狠,這通常會幫助你搞清楚自己的停止點在什麼地方。着重關注你的很忙碌或周邊很嘈雜的情況下,你哪些地方容易出錯,那些問題並不是異常,而是表明了你的弱點,這些弱點時時刻刻都存在時,通常情況下不易察覺。儘管他們對這種學習感到很厭惡,而且也受到其他更好玩的活動吸引,但依然能夠保持投入。保持動機也許是每個投入到目的,有目的訓練或者刻意練習中的人,最終要面對最大問題。

可以練習的核心是一種孤獨的追求,結果你可能會可以。尋求支持與鼓勵,找到志趣相投的人。你都很大進步,意見取決於你自己的練習。怎麼樣在不停地專注練習中保持重技能?最好的建議是精心設置目標。以便你能持續不斷的看到進步的實質性信號。儘管並不是總會出現重大的進步。將漫長的旅程分解成一系列可控的目標,並且每次只關注他們中的一個。達到一個小目標時,給自己小小的獎勵。他們全都懷揣一個夢想,並且在瞭解了刻意練習的知識後,全部都意識到總有一條路徑通向他們的那個夢想。

啊!一般來講,培養天才的過程始於童年時期,或青少年早期需要十年或者更長才能達到接觸人們的水平。但那還不是終點,傑出人物的標誌之一是即使他們成為自己現在行業領域中的世界最佳,依然要努力提升練習技巧。並不斷改進。正是當他們抵達了行業領域的前沿時,我們將會發現那些勇敢的開拓者。已經超越了其他任何人,並且向我們表明了什麼是可能。對外的傑出人物來講,小時候對自己興趣感興趣的任何事物之間這種好玩的互動,他們最終對這件事情充滿熱情的第一步。那些日後成為傑出人物的孩子,其父母的孩子的成長或發展階段中扮演了至關重要的角色。

刻意練習讀後感8

這本書是在我看書這一階段裏看的最慢的一本書,中間因為自己太忙調整不好時間還曾有過間斷,但後來又因為被書中內容吸引又堅持讀了下來,不然真的可能好長時間不碰書不閲讀了。大概1000頁的內容,剛剛看到800多頁結果後一頁就是參考文獻,才發現已經讀完了這本書,但是仍意猶未盡。

很多時候我們都會對自己有個判斷或評價,比如‘我不適合做這個’‘我天生不會唱歌’等等,但是這本書告訴我們,真的是一切皆有可能,我們的想法總是被現實所擊倒,失敗和瓶頸告訴我們“你不行”的時候,刻意練習告訴我們“你只是方法不對”“你可以通過創建強大的心理表徵實現目標”。或許聽起來會像毒雞湯,大呼“你要相信自己,你可以的!”“你能,你能行!”等等,但是讀完這本書後你會發現,毒雞湯一般只告訴你“你相信你行你就行”;刻意練習告訴你“你應該這麼做,然後堅持練習,你也可以成為你想成為的人”,我覺得這是才是區別,刻意練習不是告訴你你想你就可以,而是告訴你,我們看到的天才和成功人士,他們的背後也有辛勤的練習付出,作者給你一些建議,你刻意練習後,也有可能成為這樣的人或實現這樣的目標。

我想優秀的人成功的原因大抵相似,但平平的人‘失敗’各有各的原因(失敗這個詞不太適合,詞不達意)所以如果真的喜歡,就去做,就去找方法,而不是靠想靠説輕言放棄。書中有一句話説的很好,大意好像是我們不再成長往往是因為我們停止了學習和努力。共勉。

刻意練習讀後感9

本書的核心思想:任何人經過足夠長時間的刻意練習,都可以成為特定領域的大師。這個思想和我原本的認知比較契合,因而很容易產生共鳴。我原來認為,每個人都可以成為專家,只要他選擇合適的學習方法,投入足夠多的時間。所謂的成人比不上小孩,除了特定的某些領域需要身體的硬件限制成人不如小孩,“比不上”的根本原因是成人不可能像孩子那樣單純地投入那麼多的時間訓練。

認可這個核心觀點以後,主要困惑我自己的是如何能夠把自己培養成為一名其他專業領域的大師。我的目標很多(英語、SCI寫作、健身、素描、音樂),這不是困擾我的主要問題,我相信只要我去努力,一定能夠把這些目標一一實現,問題是我好想沒有那麼多的時間和那麼強烈的動機去實現這些目標。

關於時間問題,我需要逐個擊破,比如先完成兩項,3—5年以後再完成後面的。

關於動機問題,作者給了一些很好的建議:

第一,最低級也是最有效的就是考核,比如要參加某項考試,必須達到一定的成績。

第二,尋找導師,尋找同伴,堅持到一定的時間就會成為內化的動機。我很認可,比如當年參加車協騎行,努力付出的那段時間,組織的認可非常重要,自行車比賽就是我基本沒有任何自我的動機,完全靠着別人的帶動。

第三,也是最難的,就是完全內化動機,當自己取得一定的成績之後,無論是想繼續保持自己的成績,還是想被周圍人持續認可,還是想實現自己的終極目標,這些內化的動機都會讓我們持續進步。

解決了動機問題,接下來就是方法問題:方法這方面我也不擔心,利用作者的話較“心理表徵”,也就是所謂的學習方法問題。我總覺得自己在這方面沒有什麼困難,“製作計劃”從來都是我的強項,所以總是不願意花錢去參加一些課程。另外就是我總能從網上或者現實中找到免費的類似的課程,可惜總是因為懶或者沒有時間去參加。

如何執行計劃才是難點啊!

鑑於明年的第一大要務——評職稱的硬性條件以及基本滿足,接下來我決定拿困擾我十餘年的英語開刀,這也是接下來我的職業規劃中一座大山(出國)的敲門磚!

第一步,確定一個小目標(打卡夏説英文晨讀)

第二部,擬定一個計劃(盲聽,單詞,對照聽,複述,核對,聽譯,背誦,反覆聽)

第三部,讓這個計劃持續一個月加油!

刻意練習讀後感10

讀完《刻意練習》,有個深深的感受:世上本沒有天才,所謂的天才都是刻苦努力的結果。

音樂神童莫扎特是我們最常提到的天才,他的出名是6歲時隨父親和姐姐漫遊歐洲大陸進行巡迴演出。但真實的情況是他的父親是宮廷樂師,造詣很高,又有些不得志,於是專門辭職培養兒女。莫扎特從出生就耳濡目染父親對姐姐的音樂教育,自莫扎特2、3歲的時候,他的父親就專門對他進行了訓練。這説明莫扎特登台表演的時候,已經對音樂練習了3、4年的時間。

書中用大量的事例和科學的研究報告表明:任何人經過刻意練習都可以成為所在行業或領域的專家。

來自瑞典的佩爾。霍爾姆洛夫69歲時開始空手道培訓,目標是80歲時晉級黑帶。經過一年多持續專注地刻意練習,70歲的時候他通過了綠帶測試,74歲的時候晉級藍帶。現在他對自己80歲成功晉級黑帶很有信心。

那麼什麼是刻意練習?

一:在練習時間上,越卓越的人練習時間越長。在任何一個行業或領域,要想成就一番事業,需要付出許多年艱辛卓絕的努力。比爾。蓋茨大約花了1萬小時來編程,以磨礪技能,為日後創辦和發展微軟公司奠定了堅實基礎。作家和詩人通常在他們最傑出的作品推出之前,寫作了逾10年時間。

二:通過刻意練習要建立獨特的心理表徵;一提到蒙娜麗莎,很多人腦子裏馬上便會在腦海中"看到"那幅著名油畫的形象,那個形象就是蒙娜麗莎在他們腦海中的心理表徵。翻譯成人話就是經過多次的投入而專注地浸淫,形成了條件反射,不經過大腦,直接形成生理反應,成為無意識決策,築就傑出表現。

三:刻意練習的過程中,要不斷走出舒適區。我們這裏所説的練習決不是簡單的重複練習,這樣的練習時間達到10萬小時仍不會讓你進步。走出舒適區需要不斷挑戰自我,讓刻意練習的難度不斷加大。當你能記住18個數字的時候,要想辦法怎麼能記住23個數字。

這個環節一定要注意:目標區域不要離舒適區太遠。俗話説不能一口吃成胖子,一個從沒進行過長跑訓練的人跑馬拉松,肯定會受傷,進而再也不會對馬拉松感興趣。但如果從現在開始訓練,2年後5年後是可以參加的。制定練習目標時循序漸進是準則,一定從練習者覺得有成就感的目標來起步。

四:刻意練習的過程中,收到反饋非常重要。當你在練習彈奏樂曲或做一台手術時,你必須知道你做的事情對或錯,如果錯了,哪裏出錯了。形成心理表徵的過程是不斷嘗試、不斷探索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你需要依靠你的心理表徵監測自己的表現,並確定可能在哪些方面需要改進。

導師的重要性也就體現在這個環節了。找一位經驗豐富的導師來觀察你並向你提供反饋信息,將會避免你走彎路,而且會極大地提高你的練習效率,尤其在學習過程的早期,你的心理表徵是不完善的、是初步的、不準確的。所以如果時間和條件允許的話,找一位老師吧。

書中還給出了成為傑出人物的路線圖:產生興趣、變得認真、全力投入、開拓創新。成為行業領軍人物的目的是帶領行業繼續前進,開拓新局面,為人類的發展和進步做出貢獻。

強烈推薦給想把孩子培養成傑出人物的父母和那些想掌握一技之長的人閲讀。

標籤:讀後感 多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