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學習新教育心得體會(新版多篇)

學習新教育心得體會(新版多篇)

學習新教育心得體會 篇一

讀了朱永新的《新教育》,讓我對新教育又有了一個更系統的認識更全新的瞭解。

新教育實驗是一個以教師的事業發展為起點,幫助教師和學生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為目的的教育實驗。

新教育把閲讀作為實驗最重要的基礎活動。讓我感受最深的就是新教育對閲讀的重視。

朱永新老師認為:一個人的精神發育史就是一個人閲讀史,一個民族的精神境界取決於閲讀的水平,一個沒有閲讀的學校永遠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世界已進入知識世紀,一切的競爭與價值都以知識為主,而一切知識的基礎都自閲讀開始。縱觀世界各國,凡是崇尚閲讀的民族,大多是生命力頑強的民族。一個國家不能靠巨大的人口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靠的是人口素質,只有重視全社會範圍內倡導閲讀,才能真正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提供不竭動力。

《新教育》中提到的六大行動之一是“營造書香校園”,倡導閲讀生活。現在的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擠佔了學生讀書的空間,學校中無書可讀的現象遠未銷聲匿跡,學生無暇讀書、不想讀書的情形也不少見。除了幾本乾巴巴的教科書,學生幾乎不再有也不再讀其他的書。新教育就在這時給我們倡導一種積極的生活方式,培養他們健全的心智。朱老師説,在學校就要讀書,讀書就意味着教育,學校就是一個師生共同讀書的樂園。而學生讀書的興趣與水平又直接受教師的讀書興趣與水平的影響。教師讀書不僅是學生讀書的前提,而且是整個教育的前提。“晨誦—午讀—暮省”,這一兒童生活方式課程是新教育探尋的重要成果之一。讓孩子們能在他們的童年和這些美好而永恆的經典相遇,讓這些經典為孩子們鋪展一個豐厚廣闊的智力背景,從而開啟美好的。人生。

讓我們和學生共同閲讀,共同成長,共同享受教育的幸福!

新教育學習心得體會 篇二

最初聽説“新教育”是在一個少兒美術教育培訓會議現場。當時是一位美術教育專家提到了這一名詞。當然,那時我對“新教育”這個概念還不是非常瞭解。直到12月我們到日照學習,參觀了日照兩所國小的“新教育理念”的成果展示,我才第一次對“新教育”有了具體的感官上的瞭解。

參觀了“新教育”的成果展示,我才更深一層的認識到,現代所需的教育,已經不僅僅是讓學生學會課本上的知識,不僅僅是依靠成績來評價一個孩子是否優秀。而是可以從其他很多方面來衡量。“新教育”也不再是將學生課本知識歸納為“語文、數學、英語等等……”而是添加了更多人性的,鄉土性的,等待人們開發研討的更多課程內容。比如”節日課程,地方民族課程”等。這些新課程,新教育,不僅僅給學生提供了更多的學習空間,也給教師提供了很大的自身上升空間。讓我們這些教育者看到了教育的新未來。

《新教育》這本書由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朱永新編寫。很詳細的將“新教育”的內容講解給大家。在本書序言部分,作者號召我們這些教育同仁們,“帶着使命帶着愛”出發,為教育事業而奮鬥。其中有這樣一段話,讓我深深感動。“走在由夢想而理想的道路上,我們經歷了不知凡幾的挫折,我們承受了種種不為人知的誤解,為什麼我們從未退縮,為什麼我們的同仁越來越多?——使命!是一種為重建心靈鳳凰涅槃的使命!是一種以生命為筆不懈書寫的使命!是一種讓教育生活幸福完整的使命!是一種對中國教育添磚加瓦的使命!”

通過這個簡短的序,讓我感受到了教育者身上的那份責任,那份愛,還有那份使命。是站在同一層次上的人,才可以理解的。彷彿我們終於得到了戰友的支持和鼓舞。

讀了朱永新教授寫的《新教育》,它引領我更好地解讀新教育,走進新教育。在書中,我明白了理想的德育應該架設“德育合力網絡”,築起學生“人格長城”,讓道德教育達到“不教之教”的效果。我也聽到了他對理想智育的呼喚:“教育是人靈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識和認知的堆積”。“以人為本”。“讓每個孩子抬起頭來”。“用成功激勵孩子獲得更多更大的成功"。“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兒童不需要分數”。在書中我也領略了理想體育的魅力,經歷了理想美育“幸福的戰慄",在他理想的勞動教育中明白了“兒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在書中,我看到了孩子們的天堂―理想的學校,這是人才的搖籃,人格的殿堂。我看到了理想的教師,他們自信自強、追求卓越,他們充滿愛心,創新合作。我看到了理想的校長,他們胸情寬廣、以人為本。我還看到了理想的學生和理想的父母。

朱永新教授在書中為我們展現瞭如此美輪美奐的教育之夢,讓人神往。書中新教育核心理念: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關於什麼是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朱永新教授從四個方面進行了闡述:

第一、教育就是生活。

教育當然應該面向未來,面對當下。教育本身就是生活,教育就是生活的方式,是行動的方式。教育本身應該是目的,應該讓所有的與教育發生的人過一種幸福完整的生活。

第二、教育同時是一種特殊的生活。

教育必須確保學生的生命獲得充分的成長,必須實現社會對於一個未來公民的希望。這種教育生活,不等同於學校教育生活,如在家庭裏父母和子女的溝通。在職業生涯中每個人的學習,都可以視為教育的生活。我們理解的教育生活,應該是面向男女老幼的。

第三、教育生活應該是幸福的。

教育既然是努力的去促進每一個人過一種幸福完整的生活,它本身就應該是幸福的。孔老夫子早就説: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學習的本身就是充滿了樂趣的。只有在愉悦快樂的情景中,教育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第四、教育生活應該是幸福而完整的。

在當下的教育中,我們的教育是單向度的,片面的,是唯分數的教育。其中最大的問題是缺乏德行的教育。人應該是完整的,包括他(她)自己個性的完整性。讓人成為他(她)自己,一個完整的自己,這才是教育的最高境界。過去人們都説,教師是蠟燭,默默地燃燒着自己,用自己的光去照亮別人,直至將自己燃盡。其實這些比喻都是不貼切的。我們教師應該在成就學生的同時成就我們自己,為學生帶來幸福的同時也應該享受到教育的幸福。因為“教育是一個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變得更完善的職業,而且,只有當教育者自覺地完善自己時,才能更有利於學生的完善和發展”,沒有教師的幸福感覺,就很難有學生的幸福感受,教師都感覺不到教育的。幸福,學生的幸福又從何談起呢?

作為一個教師的幸福其實是無所不在的,雖然我們的工作壓力大,但教師的幸福感也很強。正所謂一份耕耘,一份收穫。因為在這個世界上最美好的事物莫過於孩子,孩子們有最純真的心靈,最誠實的態度,最善良的願望,他們集真善美於一身。而我們教師,由於工作的特殊性,有幸能天天和最美好的孩子們在一起學習生活。這就是一種幸福。在這個浮華喧囂的城市裏,我們缺少了一份內心的平靜,唯有讀書,才能讓我們找回一份寧靜。幸運的是,教師這一份工作可以讓我們天天與書為友,我們可以堂而皇之地在工作時間看書(當然是有益的書),在書海中翱遊。教師有更多“靜”的時間、機會,而一旦平心靜氣了,生活與工作就會是另外一番景緻,人生也將更充實、更完美。這就是一種幸福。

關於書籍蘇霍姆琳斯基曾説,學校,首先意味着書籍。“學校裏可能什麼都足夠多,但如果沒有為人的全面發展及其豐富的精神生活所需要的書,或如果不熱愛書和冷淡地對待書,這還不算是學校。相反,學校裏可能許多東西都缺乏,但如果有永遠為我們打開世界之窗的書,這就是學校了。”“如果你的你今天所講的不是重複昨天講過的話,那麼,閲讀就會成為你的學生的精神需要。”朱永新的夢想是,從“書香校園”走向“書香社會”,“從推進閲讀來撬動中國教育改造”。閲讀能讓我們體驗到教育的價值,享受到人生的幸福。

在書中朱教授還講到了實施新教育的主體—教師,他説,我心中的理想教師應當是一個胸懷理想充滿激情和詩意的教師,應當是一個自信、自強,不斷挑戰自我的教師,應當是一個善於合作,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師,應當是一個非常尊重同事、尊重領導,非常善於幫助他人成長的教師,應當是一個充滿愛心、受學生尊敬的教師,應當是一個追求卓越、富有創新精神的教師,應當是一個勤於學習、不斷充實自我的教師,應當是一個關注人類命運、具有社會責任感的教師,應當是一個堅韌、剛強、不向挫折彎腰的教師……我覺得當一個好老師最重要的是要有一顆愛學生的心,孔子説過“愛之,能勿勞乎?忠焉,能勿誨乎?”離開了情感一切教育無從談起,感情雖不能取代教育,但教育必須充滿感情。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一個好老師要具有深厚的文化素養,形象一點來説,教師的素養就像一個泡菜罈子,不同的東西會泡出不同的味道。同樣,學生在教師潛移默化的薰陶下,會慢慢形成一種積極向上的精神力量,從而形成獨特的人文精神。

其次一個好的老師需要對所教科目有一個透徹、宏觀、一以貫之的理解,能夠用最通俗的語言講解出最深刻的道理,用最精當的例子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並且言傳身教,把細小的學問昇華到對人生理念的理解。一個好的老師要充分調動學生的興趣。老師講課講得怎樣最終會從學生那裏反饋出來。如果一個老師只是一個人在講台上口若懸河,講得眉飛色舞,全然不顧學生的反應,不去思考學生的興趣,即使講得再好,於學生來説,仍然是一堂失敗的課。一個好的老師還要關心學生的身心健康、前途命運。有的老師從來不與學生談心,更不用説交流什麼思想,這樣的老師,即使課講得好,學生也只會產生一股尊敬之情,而不會有敬仰之感。

幸福是一種體驗,讓孩子們享受教育的幸福,讓我們在幸福的

新教育心得體會 篇三

學校掀起搜查手機的突擊行動。全校大會上,分管主任發話:如果學生私帶手機沒有上交老師保管,一旦搜出,就會被當場砸爛。5月25日晚自習,武漢某高中高二某班,老師搜出3部手機後,在眾目睽睽之下摔碎。對於這一“嚴打”行動,學生們大都覺得有點過頭。家長們支持嚴查,但反對摔壞手機。教育專家及法律人士稱:這是故意損壞私人財物的行為,應當賠償。

如今,手機這一類電子產品已經越來越普及。在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便利的同時,手機也同樣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不良影響。大街上,“低頭族”隨處可見。聚會時,“手機成癮症”也疏遠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成年人尚且難以抵制手機的誘惑,青少年就更是如此。在學校裏,很多孩子都有手機。除了和親人打電話、發短信以外,學生們還普遍使用手機來讀小説、玩遊戲。有學生上課時心不在焉,甚至是偷偷地玩,還有的晚上躲在被子裏,玩手機到深夜,而白天卻時常昏昏欲睡,無精打采。過度使用手機不僅影響了學生們的學習效率,讓他們玩物喪志,還會對眼睛、頸部等造成損害。所以,如何有效地管控手機也成了老師們最頭疼的一個問題。

為了管控好手機,很多學校的老師們可謂是煞費苦心。有時候,當苦口婆心的事先勸解達不到效果之後,老師們只能來點“硬的”,要麼就告訴家長不要讓孩子再把手機帶到學校,要麼就自己動手先把手機沒收然後自己先幫忙保管。然而,武漢某高中的老師們卻做得有些過了,搜到學生的手機後直接砸碎,這樣的教育方法或許可以在短期內給學生以震懾,但就長期而言效果可能難以維持,因為頻繁的搜查必然引起學生的反感,讓他們覺得自己的權利收到了侵犯,所以很容易引發師生衝突事件。如此一來,師生矛盾激化,教育就難以推進。此外,無論是否出於好意,故意毀壞學生手機的確是一種違法,甚至是犯罪行為。根據我國《刑法》規定,故意毀壞他人財物價值達5000元以上,公安機關就可刑事立案偵查。從這個角度來説,老師砸壞學生手機無異於引火燒身,不僅達不到教育的目的,反而還害了自己。

當管控手機成了一個新的教育難題,老師們對此有着太多的無奈與歎息。僅是管控手機這一事就可以讓很多老師焦頭爛額,無所適從。畢竟,苦口婆心的勸説不一定能起到效果,而稍微暴力一些的行為又不可取,如果聽之任之,更是會導致手機氾濫,教學都難以推進。對於玩手機太過的學生,老師或許可以採取學生紀律處分的方式,但是處罰畢竟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這樣的方法對學生的“手機依賴症”也無法根治。

管控學生手機,關鍵還在於學生父母。很多父母對孩子有些溺愛,即便孩子的很多不合理的要求都會盡力滿足。就拿手機來説,學校裏大多都有公用電話,學生使用專用卡片就可以撥打。如果真有需要,也可以給老師藉手機打電話。所以,手機對於很多學生來説其實並不是必需品。所以説,管控學生手機的第一責任人應該是學生父母。此外,在學生宿舍等區域,如果條件具備,或許可以安裝信號屏蔽儀器,讓學生的智能手機無用武之地。當然,管控學生手機,老師們也責無旁貸。教育需要春風化雨而不是狂風暴雨。耐心的勸説,用心的關愛,對愛玩手機的學生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或者也可以使用一些“半強制”的手段,比如臨時代管學生手機,週末交給其帶回家,這雖然麻煩了一點,但肯定是能收到失效的。

如何管控好學生的手機問題,考驗着教師們的教育智慧,也要靠整個社會的支持配合。只有學校、家庭、社會共同配合,青少年過度使用手機的問題才不會是一個教育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