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觀看熱的雪紀錄片心得體會多篇

觀看熱的雪紀錄片心得體會多篇

觀看熱的雪紀錄片心得體會篇1

在慶祝中國共產黨建黨某某週年即將來臨之際,由由國防大學和中共陝西省委聯合出品與北京伯璟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共同推出了5集紀錄片《重生》。

從浙江嘉興紅船的創業維艱,到井岡山革命歲月的艱苦卓絕,再到西柏坡“趕考”的成敗之惑,紀錄片——《重生》這部精神大片,通過史詩般的拍攝手法,以情景再現的形式,通過勾勒上個世紀二十年代至四十年代國際國內局勢的風雲變幻,還原了我黨在不同歷史時期的重大決策、重要事件,從“南湖紅船到八一槍聲”“井岡號角到長征壯歌”“抗日烽火到建國大業”等多個維度,講述了我們黨從從無到有,由小變大,由弱變強的光輝歷程,講述了我黨在絕境中憑藉入黨的初心和精神的力量,獲得重生的艱難歷程。看過之後,我心潮澎湃,久久不能平復,也懂得了我黨之所以能夠不斷取勝的關鍵所在。

一是“不辭辛苦出山林,但願蒼生俱飽暖”的為民情懷。溥儀退位,標誌着中國幾千年來的封建帝制畫上了句號,但此刻的中國仍面臨着列國列強瓜分、袁世凱復闢稱帝的內憂外患,老百姓仍處於水生火熱當中。在這種環境當中,以毛澤東、周恩來為代表的國內進步青年舍小我,為大家,秉承着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的為民情懷,義無反顧的投身革命,給中國這片飽經戰亂的焦土帶來了新生與希望。我走到行政崗位上已經有一段時間,作為一名黨員幹部,每天瑣碎的工作讓我時常困惑自己存在的價值,觀看紀律片後,我為自己過去的想法而羞愧。作為黨員幹部,首先需要樹立的便是為民情懷,“些小吾曹州縣吏”,無論身處何位,只要能夠為老百姓解決實際問題,就能體現出一個共產黨員的價值。

二是“粉骨碎身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的獻身精神。革命沒有順風順水,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反動派在國共合作期間接連策劃並發動了“中山艦事件”、“整理黨務案”等一系列陰謀詭計,中國共產黨的有生力量得到了致命打擊。在此危險存亡之際,許許多多的共產黨員並沒有消沉退縮,反而如同撲火的飛蛾奮起抗爭,給革命留下了希望的火種。作為一名黨員幹部,平常在工作和生活中往往會受到各種各樣的委屈,不應該時時刻刻只想到的是自己的一點小利益,正如毛主席在詩中寫的“牢騷太盛防腸斷,風物長宜放眼量”,我們應該有大格局和廣闊的眼界,把自己融入到祖國的發展洪流當中,為黨的事業,社會的建設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三是“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巖中”的執着精神。在腥風血雨中,中國共產黨身上有股寧死不屈的執着定力。面對第五次反“圍剿”失敗,為了擺脱國民黨軍的追擊,中央紅軍被迫實行戰略轉移,走上了漫漫長征之路。“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閒”,由中國共產黨帶領的這支隊伍用熱血在長征的路途中譜寫出了“四渡赤水”、“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這樣可歌可泣的歷史篇章,他們用腳步丈量了兩萬五千裏的沃土,在連綿起伏的雪山上,在荒無人煙的草地裏留下了英烈的累累白骨和革命的點點足跡。現在新時代鄉村振興的號角已經吹響,新時代的南圖將會由我們所著就,我們需要學習先輩們身上逢山開路、遇水搭橋,不達目的不罷休的執着精神,做新時代的先行者、建設者。

四是“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的堅定信念。在櫛風沐雨後蜕變,中國共產黨人身上有着貫徹始終的強大信念。“西安事變”促使國共兩黨止休干戈,一致抗日,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以平型關大捷為起點,取得了全國抗戰以來中國對日戰爭的第一場大勝利,打破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到1940年,國民黨完全斷絕了對八路軍的經費供應,並對邊區實施了軍事包圍和經濟封鎖,同時日軍也不斷對佔領的邊區推行“三光”政策,導致邊區物資供應匱乏,戰事難以為繼。面對困難,軍民齊心,在南泥灣這片土地上演奏了豐收的旋律。內戰不斷,硝煙瀰漫,在西柏坡的指揮部裏,決定未來中國走向的“三大戰役”的戰鬥號角從這裏吹響,紅色政權自北向南席捲中國,共產黨人用了28年的光陰,歷經無數磨難,終是帶領着這個多災多難的民族,衝破了歷史中的黑暗,走向了重生後的光明。習近平總書記曾經説過,“理想信念是共產黨人的精神之鈣,沒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堅定,精神上就會得缺鈣,就會得軟骨病。”作為一名黨員幹部,樹立遠大的理想信念十分重要,只有強大的理想信念才能支撐我們戰勝一個個看上去不可戰勝的困難,才能讓我們行穩致遠。

影片結尾處引用了毛澤東《沁園春﹒雪》裏的經典之句來作為總結:“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誠然,歷史已經成為了過去,在這個新的時代裏,我們便是時代的主角與弄潮兒,我們應該繼承起先輩們的精神與遺志,將我們這個國家,我們這個時代建設的更加美好!

觀看熱的雪紀錄片心得體會篇2

x年x月x日,我參加學院組織的觀看人民楷模《朱彥夫》紀錄片活動,讓我受益頗多。朱彥夫同志在身體極其不方便的情況下,哪怕生命安全受到威脅的時候,沒有半點退縮,仍然忘我工作,讓我一次次淚目,由此我對我自身的工作有了更深次的認識。

自從x年x月入校當老師,到現在已經過了9個年頭。説句實在話,我發自內心感謝學校給予工作機會。在這9年中,我完成身份變化,從企業財務工作者變成一名會計專業課老師;由兩口之家變成四口之家,我成為一名母親。學校為了解決教師的後顧之憂,創辦幼兒園,教師將子女安心交給學校幼兒園。

自己也時常告誡自己要懷有一顆感恩的心,對待工作,對待學生,自己一直努力踐行一個老師的責任。

通過這幾天的學習與討論,結合自己的9年的教學實踐,個人感覺自己還需要在以下方面進一步完善自身的工作。

(1)用真誠之心、寬容之心去對待學生。

現在很多老師自身的“業務”比較多,教學工作貌似成了一項業餘工作,或者本心想好好的開展教學工作,但是由於時間有限,已經無暇顧及。但是細細想來,“教師”這一職業,歷來就包含奉獻成分,我們在很多工作可能要進行投入與產出比,但是對於“教師”,貌似不成立。

很多老師在抱怨現在學生有點“唯利是圖”,當你成為他的任課老師時,他對你畢恭畢敬,但是一旦教學任務完成後,師生貌似成為陌路人,見面時,連基本禮貌都沒有。但是當我們換位思考時,當我們在成為他的任課教師時,“他”、“她”……他們的名字,我們記住了嗎?我們在任教的每一堂課,都是精心準備的嗎?我們有沒有“偷工減料”的時候?這一系列的問題,究其原因,老師還是想得到回報,但是這一回報,不一定是物質方面的,可能還有精神層面的。教師這一職業,就是具有一種奉獻的精神,就個人看法,教師作為學生人生的領路人,起碼要做好犧牲的準備,主要是犧牲時間與精力,要用一種博大的胸懷去接納我們的學生,因為他們還是學生,雖然他們的生理上可能使成年人,但是他們的某些心智方面還是有所缺陷,所以我們要有一顆真誠之心,去影響他。

我們的教學對象,都是成年人,大多數學生具有是非曲直的辨別能力,所以對於我們的每一份付出,他們都會有所感知,可能他們出於某種原因沒有去表達,但是在他們的內心還是激起一些波瀾。

對於獨立學院的我們的學生,基礎可能不太好,如何強化他們的學習,這更希望我們的老師要有耐心,像對待我們的家人一樣,只有這樣,他們才可能更有信心去學習,才可能激發我們自主學習。

我的x級有些學生,自從大一開始,一直到畢業我都參與他們專業課教學工作,大家相處的關係非常融洽,我經常鼓勵他們不斷學習,好好工作。現在他們都已經離開學校幾年,但是他們仍然在節日時,發來問候,我感到自己作為一名教師,莫大的欣慰,這種欣慰,遠遠超出物質層面。後來他們畢業,我側面問過他們,他們對我的評價,他們説一句話,讓我終身難忘,“老師,您這人很實在,很真誠,很幽默,不物質,和您在一起,我們感覺很快樂”,每當教學工作不順利時,我時常想起這句話,讓我工作激情重新燃起。

所以每學期上第一堂課時,我都會把一些個人認為比較重要的做人道理講給學生,要想好好學習,首先要學會如何做人,會做人進而成為對社會有用之人,這樣我們的教育隨之離成功就更近一步。

(2)用陽光行動感化學生。

教師的一言一行,在無形當中會影響學生。處在大學階段的學生,由於沒有在社會中歷練,從高中跨入大學,離開父母,行為方面或多或少會有所欠缺,教師要用正確的方式去引導他,適當的時候,去教育,不能一味去説教,否則學生會產生厭煩感。

比如加強學生的學習氛圍,我個人建議教師也應該去圖書館看書、學習,我之前深有體會。有一年由於專業需要,要參加某項考試,需要經常晚上去圖書館看書,在上課時,有意無意説一句在圖書館看書的感受,我重點説一下我看書的地點,發來我發現我的很多學生都去我在大廳看書學習,裏面不乏有上面所謂“不認真聽講”的學生,大家還是一起討論一些問題。直到後來,考試結束,有同學問我,為什麼在圖書館沒有看到我,我都有些慚愧。

比如加強學生的愛國情懷,可以説一些自己出國的做法,也可以給學生播放一些視頻資料,比如像《朗讀者》等這些有意義的節目,平時注意自己的言談舉止,時刻不要忘記自己的身份(我是一名老師,很多學生在看着我),積極傳遞一些正能量,任何事情,自己首先要換位思考,然後教育學生換位思考,引導他們具有一顆平和心,不急不躁,事情未到最後,切勿過早放棄,切勿過早下結論。

(3)用過硬專業知識去薰陶學生。

不管是學生,還是作為教師的我們自己,我們都欽佩“德才兼備”之人。所以我們每一位老師儘量讓自己成為“德才兼備”的老師。對於我們專業課老師,首先我們要把自己專業最前沿的知識傳給學生。

很多教師在傳授知識時,知識過於陳舊,沒有緊跟政策的變化,比如像會計準則的變化,税法等相關內容的更新,一些教師仍然停留在以前的知識階段,細細想來,些許有點浪費學校資源的成分。學生為什麼不喜歡學習,我通過對學生的瞭解,他們的感觸是當前的學習,他們認為沒有未來就業沒有多大的作用,所以教師就要從實踐的角度給學生闡述清楚,這門課程在實踐中的作用。

但是很多教師從一個校門跨入另外一個校門,同樣缺乏社會經驗,所以這就希望我們的教師所以要不斷加強學習,不僅要學習前言的理論知識,更要深入社會,腳踏實地的進行鍛鍊。

很多教師抱怨學習沒有途徑,我個人認為可以請一些學校內部專業知識背景強的教師開展講座,不僅學生受益,而且相應的任課教師也隨之受益。

總之,學習不僅是學生的事情,更是教師的一種生存之道,因循守舊、不思進取,終將會被淘汰。

觀看熱的雪紀錄片心得體會篇3

?港珠澳大橋》以港珠澳大橋建設最後一節沉管e30號安裝過程為敍述主線,展示了大橋項目涉及地質、水文、環境、防風以及滿足通航、海事、航空限高等複雜的建設難題,將大橋主體工程橋、人工島、隧道三大部分的設計理念和世界領先的關鍵技術如萬花筒般呈現出來,大橋的建設者孤島築夢、奮戰七年的崢嶸歲月載入了港珠澳大橋建設的史冊,舉世矚目的大國工程閃耀伶仃洋上。

港珠澳大橋的完工是世界的又一大奇蹟,這份奇蹟的創造離不開每一位勞動者夜以繼日的付出及精誠通力的合作。在伶仃洋上“作畫”,在大海深處“穿針”,我們的工程師順境不驕,逆境不餒,逢山開路、遇水架橋、海上搭積木,海底穿針線,為了對接34個隧道結構,數萬噸沉管在13米至44米不等的水深處進行無人對接,誤差控制在2釐米內,滴水不漏。展現了當代中國的風采,造就了一個個不可能完成的工程。

“幸福都是奮鬥出來的!”在工作中我們要做到愛崗敬業,精益求精,持之以恆。不能因為一時的成就就驕傲自滿,不求上進。要有明確的工作計劃,對於每一件小事,都要認真對待,不要敷衍了事。要培養自己持之以恆,百折不撓的毅力和韌勁,幹一行愛一行,保持對於職業的敬畏心和忠誠度,做一個工作中的好工匠。作為工程師,我會以工匠精神為榜樣,紮紮實實一步步走,精益求精,為祖國的繁榮昌盛貢獻力量,為實現偉大的“中國夢”砥礪前行。

觀看熱的雪紀錄片心得體會篇4

記得《楚辭·大招》開篇有這樣一句話,“青春受謝,白日昭只”。意思是,四季交替春天降臨,太陽是多麼燦爛輝煌。如果將這句話置於人的宏觀視野,那麼它就成為了一代人與另一代人的樞紐點與傳承力所在。80年前,一羣年輕人為了捍衞民族,為了驅除韃虜,為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建設紅色政權,踏上了漫漫長征路。80年後,一批與他們年齡相仿的影視工作者,以影像的方式,通過採訪200多位長征歷史見證者和紅軍後代,記錄了這一段“軍事史上獨一無二的事件”,名為《紅軍不怕遠征難》。

兩代年輕人,都以自己的“青春”為交匯點,繪製出了一幅融合理想、無畏與不屈不撓、自力更生、奮發圖強的長江精神本色圖景。於是,“青春”的觸碰,成為了精神延續的火花,引領未來。

其實,説到對長征的記錄,就不得不提範長江和埃德加·斯諾。前者被稱為中國“公開報道紅軍長征第一人”,出版了《中國的西北角》,後者則是“第一次向世界報道中國工農紅軍的長征”的外國記者,有《西行漫記》。不同國界的兩個作者,卻以“青春”的姿態,完成了“長征史詩”的書寫,完成了“手無寸鐵兵百萬,力舉千鈞紙一張”式精神的謳歌與傳承。

如今,北京衞視用紀錄片的方式,從江西開始展開敍述,橫跨廣東、湖南、廣西、貴州、雲南等14個省、市、自治區,賦予了該片恢宏博大的歷史背景和厚重感,200多位受訪者,100多份從未被發現或較少被關注的歷史檔案,都匯聚成一個個歷史的“點”,再次建構起長征的大廈。

大型史詩紀錄片《紅軍不怕遠征難》,在宏大的敍事之外,力圖融入藝術電影的表達方式,從不同“人”的視角出發,嘗試對歷史檔案的挖掘,揭祕這批具有“紅軍長征”屬性之“人”背後的故事。同時,利用cg技術的場景營造與歷史影像、現代影像的重合來較為真實地再現紅軍長征的圖景,從而展示出既貼近年輕人心理,又有“不瞭解”長征的知識性,既有信仰,又有艱苦卓絕的苦難的詩篇。

換而言之,該片不僅使我們看到長征的來龍去脈,也使我們看到了戰爭中的慘烈,乃至那股在每個人心底熊熊燃燒的精神力量。正如美國記者艾格尼絲·史沫特萊在《偉大的道路·序言》中寫道,“與長征比較起來,漢尼拔跨越阿爾卑斯山在‘歷史的小劇院’中失掉了光彩,拿破崙自莫斯科的撤退也是災難性的失敗,而長征則是最後勝利的前奏曲”。

無論是10歲的劉福昌、17歲的鄭金煜、19歲的石長階、22歲的鄧詩方,還是現已104歲的劉光芹、101歲的杜宏鑑、95歲的劉佔榮……他們的身上都有着太多的故事,有辛酸、有無奈、有力量,也有緬懷。然而,我們通過他們的故事,重新回到長征的“原點”時,我們看到的是飢餓、寒冷、死亡的折磨,還有對信仰的堅持與踐行。只不過,當攝影機通過我國最大的紅軍烈士園——川陝革命根據地烈士園時,我們是震驚的,因為這裏埋葬着25048名戰士,埋藏了一個個中華獨立自主、崛起的夢。可以説,這些“墓碑”,是長征精神之所,也是中華民族崛起的力量源泉。

記得有人説過,“不殘酷,不青春”。的確,在嚴酷的環境中,人的“青春”磨練才會更顯活力,更加的熱血。《紅軍不怕遠征難》中的長征,是“青春”的錘鍊,也是精神、意志、品格的鍛造。我們跟隨着講述者,去追逐一場“長征”的歷史,去感悟“小我”與“大我”,也以“青春”的姿態,去傳承一份精神、一份力量。

觀看熱的雪紀錄片心得體會篇5

“一帶一路”是促進共同發展、實現共同繁榮的合作共贏之路,是增進理解信任、加強全方位交流的和平友誼之路。中國將秉承絲路精神,與“一帶一路”沿線各國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體、責任共同體和命運共同體。“一帶一路”建設將以政策溝通為重要保障。我們將本着求同存異理念,積極推動沿線各國構建多層面的政策交流機制和聯動機制,加強頂層設計和戰略謀劃,協商研究確定有利於深化區域合作的制度安排,探索建立“一帶一路”雙多邊合作機制,推動共同編制合作規劃或簽署合作備忘錄,促進政治互信,深化利益融合,努力形成合作“最大公約數”。“一帶一路”建設將以設施聯通為優先領域。我們將在尊重國家主權和安全關切的基礎上,推動沿線各國加強基礎設施建設規劃、技術標準體系對接,共同推進交通、能源、信息等國際骨幹通道建設,突出抓好區域間互聯互通,打通缺失路段,暢通瓶頸路段,提升通達水平,努力為沿線各國合作交往提供多元優質、便捷暢通、安全高效的`基礎設施網絡。“一帶一路”建設將以貿易暢通為重點內容。我們將與各國一道研究解決投資貿易便利化問題,努力消除投資

和貿易壁壘,構建區域內和各國良好的營商環境,積極推動共同商建自由貿易區,促進各經濟體間發展自由貿易關係,形成覆蓋“一帶一路”、面向全球的高標準自貿區網絡,激發釋放合作潛力,做大做好合作“蛋糕”。“一帶一路”建設將以資金融通為重要支撐。我們將與沿線各國深化金融合作,加強亞洲貨幣穩定體系、投融資體系和信用體系建設,共同發揮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等金融機構的支撐作用,積極穩妥推動建立上海合作組織融資機構和金磚國家開發銀行,加快組建併發揮絲路基金的作用,推動沿線國家加強金融監管合作,逐步在區域內建立高效監管協調機制,構建區域性金融風險預警系統。“一帶一路”建設將以民心相通為社會根基。我們將傳承和弘揚絲路精神,推動沿線各國間廣泛開展文化交流、學術互動、旅遊合作等多種形式的人文合作,支持各方互派留學生、訪問學者,共辦文化年、藝術節等活動,聯合打造具有絲路特色的世界精品旅遊線路和旅遊產品,加強民間組織交流合作,使“一帶一路”成為連接不同文明的紐帶,培育情感共同體。

“一帶一路”將以共同發展、共同繁榮為第一要義,賦予古絲綢之路新的時代內涵,不限國別範疇,不搞封閉機制,所有有意願的國家和經濟體都可以參與進來,成為“一帶一路”的支持者、建設者和受益者。

觀看熱的雪紀錄片心得體會篇6

對過去最直接的認知方法是回到歷史,對歷史最好的瞭解方式莫過於回到現場。由市委宣傳部策劃,北京電視台、北京衞視《檔案》欄目攝製的九集大型系列紀錄片《紅軍不怕遠征難》實地探訪長征途經地,以實景還原歷史,用影像告慰英魂。

該片拍攝歷時一年,平均年齡不到30歲的導演組從江西出發,橫跨廣東、湖南、廣西、貴州、雲南、四川、甘肅、寧夏、陝西等14個省市自治區,穿越松潘大草地等大量具有重要戰略意義和革命意義的長征地標,祭掃了100多處紅軍烈士紀念碑和無名烈士墓,採訪了200多位長征歷史親歷者、見證人和紅軍後代,發掘了100多份從未被發現或較少被關注到的歷史檔案,共拍攝素材超過1500個小時。

這些史料檔案中,有些是正本清源的重要文獻,如1934年9月長征前夕出版的《紅色中華》雜誌,其中刊登的張聞天社論,從側面證明了長征不是一次倉促的軍事行動,而是經過策劃準備的戰略轉移;有些是轉折關頭的重要決策,如湘江之役前,紅五軍團團長董振堂和政委劉伯承手寫給紅34師的一份作戰命令,命令他們要作為後衞力量掩護全軍過江;另一些檔案則是飽含情感的歷史見證,如19歲的紅軍戰士石長階在長征前夕寫給父母卻沒有寄出的四封家書,以及紅軍戰士為了向一户藏民家庭購買青稞充飢,插在田地裏的一塊刻着借據的木牌。

還有一個鮮為人知的事實,在這次紀錄片中被重點揭示。在中央紅軍開始長征時的86000多人中,指揮員的平均年齡不到25歲,戰鬥員的平均年齡不到20歲,14歲至18歲的戰士佔到了隊伍的四成。年輕的導演組以此為核心,在片中重塑了80年前這羣同齡人的故事,10歲的劉福昌、17歲的鄭金煜、19歲的石長階、22歲的鄧詩方,這些年輕的紅軍成為全片的絕對主人公,“青春”成了長征人的時代新註腳。

長征的歷史幾乎沒有留下真實的影像記錄,而以往關於長征的影視作品也不能滿足紀錄片以真實準確為標準的影像呈現。為此,攝製組大量採用三維地圖、實地講述、角色扮演和實景演繹相結合的方式,用鏡頭對話歷史,用電影化手法再現長征場景。片中還打破《檔案》的表現方式,首次採用雙講述人的設置,主持人石涼在片中化身長征途中的多個歷史角色,如通訊員、炊事員、紅軍連長、普通百姓,帶來真實的長征體驗;講述人譚江海則以全知敍述者的身份梳理和總結這段歷史,推進故事的講述。該片將於今日起,每天19時30分在北京衞視首播。

觀看熱的雪紀錄片心得體會篇7

本週日,我懷着崇敬卻又疑惑的心情觀看了這部紀錄片。該片全面講述了1921年中國共產黨建黨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這一段歷史。分別從“使命”“火種”“抉擇”“淬鍊”“締造”五個方面,再現了20世紀二十年代至四十年代國際國內局勢的變幻,還原了中國共產黨從南湖紅船到八一槍聲、井岡號角到長征壯歌、抗日烽火到建國大業等不同歷史時期的決策、事件,再現了中國共產黨在絕境中獲得重生的歷程。

我作為一個預備黨員,作為我黨的歷史是十分崇敬的。在百家爭鳴,爭奇鬥豔,而又戰火紛飛的民國,我黨能從幾十個人的嘉興南湖遊船一直到成為這片大好河山的執政黨,是一個十分艱難困苦的過程。同時,我又滿懷疑惑。正如紀錄片中所説:“此時中國新的知識分子接收到各種新的思潮,如無政府主義、三民主義、杜威的實用主義、共產主義等。”自俄國十月革命以來被證實可能為中國所用的思想主義實在很多,而共產黨是如何被證明是中國國民革命的唯一道路,並帶領中國站起來的呢?

首先一點,就是中國共產黨從成立以來一直有極強的學習和改進精神。不同於某些思想頑固,一條路走到黑的政黨,我黨也有過困難,有過挫折,但每次困難和挫折都達到不了共產黨人救苦救難的堅定信念。比如共產黨的路線到底怎麼走,是農村包圍城市還是相反,都是靠一步步改正錯誤才走上了正確的道路。包括毛澤東的領導地位,也是在共產黨最危難的時刻在遵義會議上才確定下來的。

其次,是共產黨具有執着精神。在腥風血雨中,中國共產黨身上有股寧死不屈的執着定力。面對第五次反“圍剿”失敗,為了擺脱國民黨軍的追擊,中央紅軍被迫實行戰略轉移,走上了漫漫長征之路。“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閒”,由中國共產黨帶領的這支隊伍用熱血在長征的路途中譜寫出了“四渡赤水”、“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這樣可歌可泣的歷史篇章。現在新時代的號角已經吹響,新時代的藍圖將會由我們所著就,我們需要學習先輩們身上逢山開路、遇水搭橋,不達目的不罷休的執着精神,做新時代的先行者、建設者。

最後,中國共產黨一心為民,實踐出真知。到1940年,國民黨完全斷絕了對八路軍的經費供應,並對邊區實施了軍事包圍和經濟封鎖,同時日軍也不斷對佔領的邊區推行“三光”政策,導致邊區物資供應匱乏,戰事難以為繼。在這種艱難困苦的環境下,中國共產黨關心最廣大的農民羣眾,深入民心。得民心者得天下,若是隻做高高在上的統治者,必將遭到人民的唾棄。中國共產黨軍民一心,用小推車“推出”瞭解放戰爭的勝利和新中國的成立。

“重生”這個片名起的好,曾經失敗過不要緊,我們作為新時代的新青年,也要做一隻鳳凰,涅槃重生!

觀看熱的雪紀錄片心得體會篇8

?港珠澳大橋》是一部紀錄片,講述了中國從無到有,創造了一個個世界紀錄的故事之一港珠澳大橋。港珠澳大橋有世界上最長的沉管海底隧道,是中國建築史上里程最長,投資最多,施工難度最大的跨海橋樑,是世界上最具挑戰性的超級工程之一。

影片中真實的記錄了工程師們運用智慧做出的各種創舉,從複雜的海洋結構,惡劣的自然環境,超常的跨海距離,可以説每一個項目都是在挑戰工程師們的極限,經過六年的時間,完成了跨海大橋,海底遂道,人工島的建設,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蹟。讓我油然而生一種敬服,更為中國工程師和工人們完成如此浩瀚工程而震撼。

觀看影片後,對於我作為隧道設計者來説,受到很大啟發,首先讓我感動的是工程師們嚴謹的工作態度,影片中很多鏡頭對準了這個超級工程審慎縝密設計驗證過程,真實地記錄了為確保海底航道暢通和周邊國際機場的飛行安全,工程師們運用智慧做出的各種創舉,以及對實驗數據不厭其煩的蒐集和反覆的推敲,在這些付出和堅持中,工程師們所展示出的信仰更是給我帶來心靈上的感動。對於我們現實工作中所遇到的困難,施工條件不足等等,只要我們堅持,就一定能取得成功。第二讓我敬服的是探索創新,大橋離各個機場非常近,每天有數架飛機從大橋頭頂飛過,有數艘輪船經過,橋不能太高,影響航班,那就只能是隧道,因為太長,中間沒有島嶼,只有建造人工島。而人工島普通建造行不通,只能以圓鋼筒代替,經過幾個月的時間,就把建造人工島所需要的所有圓鋼筒全部製成,但是隧道安裝,圓鋼筒安裝所遇到的許多難題給工程師們帶來了空前絕後的挑戰,歷史上沒有任何經驗可以借鑑,他們只能自己摸索創新,一個個創新,創造出世界橋樑史上的奇蹟,一個個摸索,摸索出港珠澳美好發展前程。這座大橋體現了中國人民頑強與自強不息,創造出了一個不可能完成的超級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