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七年級歷史複習提綱資料精品多篇

七年級歷史複習提綱資料精品多篇

七年級歷史複習提綱資料 篇一

祖國境內的遠古居民

1、我國境內已知的最早人類是元謀人,距今約170萬年。

2、北京人是生活在北北京周口店的原始人類,距今約70萬—20萬年。

3、北京人的變化説明勞動在從猿向人的進化過程中起了重要作用。

4、北京人已經學會使用天然火。火的使用,提高了原始人類適應自然環境的能力,促進了體質的發展和腦的進化。

5、半坡聚落位於陝西西安半坡村,距今約6000多年,是黃河流域的代表。半坡居民是最早種植粟的居民,普遍使用磨製石器,還發明瞭彩陶。

6、河姆渡聚落位於浙江餘姚河姆渡村,距今約7000年,是長江流域的代表。河姆渡居民是最早種植水稻的居民,普遍使用磨製石器,住的是幹欄式的房屋。

夏朝的興衰(夏朝是奴隸社會的形成時期)

1、建立:約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這是我國曆第一個奴隸制王朝,標誌着中國早期國家的產生。

2、“家天下”局面。家天下的局面是從啟開始的。

啟繼承父位,成為夏朝第二代國王,標誌着世襲制代替了禪讓制,標誌着“公天下”變成了“家天下”。

3、鞏固統治:建立了軍隊,制定刑法,設置監獄,制定夏曆。

4、都城遺址;二里頭遺址;

5、滅亡:桀統治殘暴,約公元前1600年被商湯所亡。

商朝(商朝是奴隸社會的發展時期)

1、建立:約公元前1600年,湯建立商朝。

2、盤庚遷殷:盤庚遷都至殷,統治穩定。

3、滅亡:商王紂統治殘暴,約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紂,雙方在牧野大戰,商朝滅亡。周武王建立周朝,史稱西周。

西周(西周是奴隸社會的鼎盛時期)

1、建立: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鎬京,史稱“西周”

2、西周的分封制

(1)目的:穩定周初的政治形勢,鞏固疆土。

(2)內容:①周王根據血緣關係遠近和功勞大小,將宗親和功臣分封到各地,授予他們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權力,建立諸侯國;

②諸侯具有較大的獨立性,但需要向周王進納貢物,並服從周王調兵。受封者可以在自己的封地內進行再分封。

(3)分封制的意義或作用:保證了周王朝對地方的控制,穩定了政局,擴大了統治範圍。

(4)實質:確立了周王朝的社會等級制度。

(西周時期社會等級:周天子→諸侯→卿大夫→士)

(5)弊端:諸侯國具有較大的獨立性。當諸侯國力量強大後,會威脅到周天子的統治地位,最終導致春秋戰國的戰亂與紛爭。

3、滅亡:公元前841年,周厲王時發生國人。

公元前771年,周幽王時,西周被犬戎族所亡。

政權分立與民族匯聚

1、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過程:200年,曹操打敗袁紹,取得了官渡之戰的勝利,後來統一了黃河中下游地區。208年,曹軍與孫權劉備聯軍決戰赤壁,大敗而回。220年,曹丕建立魏,定都洛陽;221年,劉備建立漢(史稱蜀),定都成都;222年,孫權建立吳,定都建業。

2.386年,拓拔部首領建立魏國,定都平城,史稱北魏。439年,北魏統一黃河流域。

北魏孝文帝改革:5世紀末,北魏統治者順應當時民族匯聚的歷史潮流,實行了一系列改革。為了接受漢族的先進文化,同時加強對中原的控制,北魏孝文帝於494年遷都洛陽,並進一步推行了其他一些改革措施。例如,他要求鮮卑人改穿漢服、學習漢語、採用漢姓、提倡與漢人通婚。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有利於北方經濟的恢復與發展,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進程,促進了北方民族大融合。孝文帝是我國古代傑出的少數民族政治改革家。

3、生活在南朝的祖沖之,是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圓周率的數值,精確地計算到小數點以後的第七位數字,也就是在3.1415926~3.1415927之間。北朝的賈思勰著的《齊民要術》是我國現存的第一部完整的農書。北魏的酈道元寫的《水經注》既是一部優秀的地理學著作,同時具有很高的文學和史學價值。

4、東晉書法家王羲之以行書《蘭亭序》最出色,人稱“書聖”。東晉人顧愷之流傳至今的有摹本《女史箴圖》和《洛神賦圖》。北魏石窟藝術的有:山西大同的雲岡石窟、河南洛陽的龍門石窟等。

七年級歷史複習提綱資料 篇二

1.581年,楊堅(隋文帝)奪取北周政權,建立隋朝,定都長安。

2.589年,隋朝滅掉陳朝統一南北。

3.618年,隋煬帝在江都被部將殺死,隋朝滅亡。

4.618年,李淵和兒子李世民在太原起兵反隋進入長安建立唐朝。

5、唐朝開國:李淵(高祖);奠基:李世民(太宗);發展:武則天;全盛:李隆基(玄宗)。

6、我國曆女皇帝是武則天,她690年稱帝,改國號為周。

7、唐太宗遵從“兼聽則明,偏信則闇”的古訓,基本上做到了廣開言路。他任命富於謀略的房玄齡和善斷大事的杜如晦做宰相,人稱“房謀杜斷”。重用敢於直言的魏徵為的諫臣。

8、唐太宗推行開明務實的政策,在他統治時期,經濟發展,政治清明,社會安定,國力強盛的局面,歷稱為“貞觀之治”。

9、唐太宗被各族首領共同擁戴為“天可汗”。

10、由武則天提拔,被唐玄宗任命為宰相的名臣是姚崇、宋璟。

11.712年,李隆基當了皇帝,就是唐玄宗。他以唐太宗為榜樣,效仿“貞觀之治”,勤於政事,勵精圖治。不僅“貞觀之風一朝重振”,而且經濟文化又有了新的發展,形成唐朝的鼎盛時期——開元盛世。

12、從三國到南北朝,中國主要有九品中正制選拔官員。隋文帝時,下令“分科舉人”。隋煬帝時正式設置進士科,科舉制度正式創立。

13、唐朝時最重要的選拔官員的方式是科舉制度。分為制舉(皇帝選拔非常之人而設的特科)和常科兩類。常科中最重要的是進士科,其次是明經科。科舉制度在中國沿襲了1300多年,對中國和世界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14.7世紀初,吐蕃傑出的松贊干布統一青藏高原,定都邏些。

15、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給松贊干布,密切了唐蕃經濟文化交流,增進了漢藏之間的友好關係。

16、唐中宗又把金城公主嫁給尺帶珠丹,吐蕃和唐朝已經成為“和同為一家”了。823年,唐藩在拉薩大昭寺前立下了唐藩會盟碑。

17.8世紀中前唐玄宗封回紇首領骨力斐羅為懷仁可汗,回紇曾在滅亡厥和平定安史之亂時出兵助戰;六詔是彝族和白族的祖先,其中南詔的中心在太和城(大理),唐玄宗封南詔首領皮羅閣為雲南王。

18、唐朝時,中日交往頻繁。日本10多次派遣唐使到中國訪問、學習。其中的有空海(平假名)、阿倍仲麻呂(晁衡)、吉備真備(片假名)。

19、唐朝時中國與天竺交往頻繁,高僧、旅行家、佛經翻譯家玄奘到天竺學習佛學,求取佛經。他專心翻譯佛經,還寫成《大唐西域記》。

20、玄宗時,鑑真應日本僧人邀請,東渡日本,講授佛學理論,傳播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留下了唐招提寺和乾漆坐像,被定為日本的國寶。

21、開皇之治出現的原因

(1)開皇年間,隋文帝勤勉治國,鋭意革新。改革政權機構,重視選拔價值人才;

(2)大力發展農業,減輕賦税徭役;(3)他還提倡節儉。

22、唐太宗實現貞觀之治的措施:

(1)政治上:選用良吏,提高行政效能;(長孫無忌、房玄齡、杜如晦、魏徵;改革三省六部)

(2)經濟上:輕徭薄賦,減輕農民負擔;(允許農民用實物代替徭役)

(3)法律上:簡法輕刑,修訂法律;(《貞觀律》)

(4)教育上:重視教育,大力培養人才。(國子學、太學)

(5)民族關係:實行恩威並施的政策,改善民族關係。(天可汗)

23、唐玄宗實施的實現與世開元盛世的措施:

(1)任用賢能:起用一批有德有才的人,淘汰無能的官員;

(2)發展生產:鼓勵擴大耕地面積,號召興修水利;

(3)整理財政:下令整理財政,清理土地和户口,讓逃亡者重新登記户口,納税服役,但可免交幾年賦税;

(4)刑罰法律:按照唐太宗“寬仁”的原則,了武則天的苛法;

(5)倡導節儉:遣散一批宮女,銷燬宮中的大批錦繡珠玉,抵制奢侈。

24、唐朝採取那些方式來加強與少數民族的聯繫:

經濟文化交流、冊封、聯姻、直接管理

25、隋朝與秦朝的相似之處有哪些?

(1)建立背景:都是結束了長期局面,實現了國家的統一;

(2)政權特點:都採取新的措施來加強主義的中央集權;

(3)存在時間:都很短暫,二世而亡;

(4)滅亡原因:都因為統治者的,被農民起義;

(5)大型工程:都修築了大型工程,長城和大運河;

(6)歷史地位:都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滅亡教訓為後來的統治者借鑑,出現封建社會的盛世。

七年級歷史複習提綱資料 篇三

【第15課明朝君權的加強】

1.1368年初,朱元璋以應天為都城,改稱南京稱帝建立明朝,他就是明太祖。

2、明朝的特務機構:朱元璋設立錦衣衞、朱棣設立東廠負責對臣民的監查、偵查,廠衞特務機構的設置,是明朝君主專制高度強化的一種表現。明政府還規定科舉考試只許在四書五經範圍內命題,答卷的文體必須分成八個部分稱為“八股文”。

【第16課中外的交往與衝突】

1、明朝前期明成祖(朱棣)在1405——1433年派鄭和七次下西洋,最遠到達紅海沿岸和非洲東海岸,他是我國也是世界歷的偉大航海家。鄭和的遠航,促進了中國和亞非各國的經濟交流,加強了我國和亞非各國的友好關係。

【第17課君主集權的強化】

1、明朝後期,女真的傑出首努爾哈赤統一了女真各部。1616年,努爾哈赤自立為汗,國號為金,史稱後金。遷都瀋陽,後改稱盛京。

2、皇太極繼承汗位改女真族名為滿洲。1636年在盛京稱帝,改國號“金”為清。1644年遷都北京,確立起對全國的統治。

【第18課收復台灣和抗擊沙俄】

1、明朝後期(1624年),荷蘭殖民者侵佔了我國寶島台灣,1661年鄭成功率兵進入台灣,1662年初荷蘭殖民者被迫投降,台灣重新回到祖國懷抱。鄭成功是我國曆的民族英雄。鄭成功在台灣設置府縣,加強管理。

2.1683年清軍進入台灣,1684年清朝設置台灣府,隸屬福建省。台灣府的設置,加強了台灣同祖國內地的聯繫,鞏固了祖國的東南海防。

【第19課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

(1)途徑:①民族間的友好往來、經濟文化交流,這是民族關係的主流,也是民族融合的基本途徑;②各族人民共同反抗壓迫、反抗剝削的聯合鬥爭;③民族遷徒,少數民族遷往中原或是漢族人遷往邊疆;④少數民族統治者改革,主動接受漢族文化;⑤中央政府對少數民族地區的管理和聯繫;⑥民族間的戰爭;⑦民族間雜居通婚;⑧兼併戰爭等。

【第20課明清經濟的發展與“閉關鎖國”】

重點:清朝“閉關鎖國”的政策。

“閉關鎖國”政策是指清王朝嚴格限制和禁止對外交往和貿易的政策。這種政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1)原因:A.清朝統治者堅持“以農為本,重農抑商”的政策。B.自給自足的封建經濟穩定使人們無需同外界進行太多的交往。C.清統治者以天朝大國自居,固步自封嚴重影響了中國的進步。D.清統治者擔心國家領土主權受外國侵略,害怕沿海人民與外國人交往,危及自己統治。

七年級歷史全冊複習提綱 篇四

第二單元國家的產生和社會變革

第四課 夏、商、西周的興亡

一、夏朝興衰:(約公元前2070年,夏朝建立,標誌着我國早期國家的產生。)

⑴啟承禹位:啟,夏王朝的第二代國王,他繼承其父禹的位置,從此,世襲製取代禪讓制,“公天下”變成“家天下”。

⑵政權地點:陽城。

⑶政權性質:奴隸制政權。

⑷滅亡:公元前1600年,最後一個國王夏桀暴虐,被商湯所滅。

二、商朝興衰:

⑴建立:①時間:公元前1600年,②建立者:湯。③主要名臣:伊尹。

⑵盤庚遷都:①君主:盤庚。②都城:殷。所以商朝也稱殷朝。

⑶滅亡:公元前1046年牧野之戰(商軍陣前倒戈),商紂王(使用炮烙,“以酒為池”“懸肉為林”)鹿台自焚而死。

三、西周興衰:

⑴建立:①時間:公元前1046年。②建立者:周武王(周文王任用姜尚,重視農業,國力逐步強大,為武王伐紂和建立西周了奠定基礎)。③都城:鎬京。

⑵滅亡:①公元前771年。②君主:周厲王。(“防民之口,甚於防川”、“道路以目”)周幽王(烽火戲諸侯)

⑶實行分封制。

四、分封制的實行

⑴目的:為了鞏固統治。

⑵內容:①周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奴隸,分給親屬、功臣等,封他們為諸侯。②諸侯必須服從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交納貢品,平時鎮守疆土,戰時帶兵隨從周天子作戰。

⑶影響:開發了邊遠地區,加強了統治,成為一個強盛的國家。

第五課 燦爛的青銅文明

一、青銅器的高超工藝

⑴原始社會末期,已出現青銅器。

⑵商代是青銅文化的燦爛時期,代表有: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

⑶與商周同期的西南成都平原,也盛行青銅文化,代表:“三星堆”文化。

二、瓷器:夏、商、西周的陶瓷業也很發達,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瓷器的國家。

三、玉器:夏、商、西周時期,玉器製造業很興盛,玉器雕刻工藝達到很高水平。

四、農業和畜牧業:

⑴後代稱“五穀”的農作物,商周已經齊備,農業上會選種、施肥、治蟲害。

⑵家禽家畜主要品種,商朝已有,還建有牲畜圈欄。商王室和貴族有專門的牧場。

五、奴隸的悲慘生活:

⑴在農業、手工業和畜牧業生產中,大量使用奴隸。

⑵奴隸沒有人身自由,有的要戴枷鎖,可以隨意轉讓和買賣。祭祀祖先時,屠殺奴隸做供品。奴隸主死了,把奴隸殺死或活埋,做殉葬品。

第六課 春秋戰國的紛爭

一、東周: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東遷洛,史稱“東周”。東周分為春秋和戰國兩個時期。(春秋,因魯國編年史《春秋》而得名;春秋從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戰國,因各諸侯國連年相互爭戰而得名,戰國從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春秋和戰國是我國奴隸社會瓦解和封建社會形成時期。

二、春秋爭霸:

⑴春秋五霸:指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等五個霸主。

⑵齊桓公稱霸:①任用管仲為相(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以“尊王攘夷”為號召,擴充疆界,實行改革,使齊國富兵強。②公元前7世紀中期,齊桓公召集諸侯會盟,周天子派人蔘加,齊桓公成為春秋時期的第一個霸主。

⑶晉文公稱霸:①通過整頓內政,發展生產,訓練軍隊,成為北方一大強國。②在城濮之戰(“退避三舍”)中大敗楚軍,成為中原霸主。

⑷楚莊王稱霸。

⑸春秋爭霸的影響:給社會帶來種種災難,但在此過程中,有些諸侯國被消滅,出現了一些疆域較大的國家,出現了統一的趨勢。

三、戰國七雄:

⑴七雄:齊、楚、燕、韓、趙、魏、秦。

⑵方位:齊——東方;楚——南方;秦——西方;燕——北方;趙、魏、韓——中央(由北向南)。

⑶主要戰役:①桂陵之戰(齊魏:圍魏救趙)②馬陵之戰(齊、魏)③長平之戰(秦、趙)。從此,東方六國無力抵禦秦軍的進攻了。

第七課 大變革的時代

一、鐵農具和牛耕的使用

⑴春秋時期,我國開始出現鐵農具。到戰國時,鐵農具使用範圍擴大。

⑵春秋末年已使用牛耕,戰國時期牛耕進一步推廣。牛耕是我國農業發展史上的一次革命。

⑶影響:鐵農具和牛耕的推廣,使土地利用率和農作物產量顯著提高。

二、都江堰

⑴時間:戰國時期

⑵人物:秦國蜀郡太守李冰

⑶目的:防洪灌溉

⑷作用:消除了岷江水患,灌溉了大片農田,使成都平原變得“水旱從人,不知饑饉”,因而獲得了“天府之國”的美稱。兩千多年來,都江堰一直造福於人民。

三、商鞅變法

1、背景:⑴鐵農具和牛耕使用和推廣,土地逐步私化。⑵封建地主階級產生,封建經濟發展。⑶各國紛紛展開變法運動。

2、目的:為確立封建統治,發展封建經濟。

3、人物:商鞅(“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具有法家思想。時間:公元前356年

4、內容:⑴國家承認土地私有,允許自由買賣。⑵獎勵耕戰。①生產糧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②根據軍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廢除沒有軍功的舊貴族的特權。⑶建立縣制,由國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5、作用:⑴秦國經濟得到發展;⑵軍隊戰鬥力不斷加強;⑶發展成為戰國後期最富強的封建國家,為後來秦統一六國奠定了基礎。

6、戰國時變法的影響:

⑴通過變法,封建制度逐步確立起來。

⑵地主階級統治代替奴隸主貴族統治。

⑶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的矛盾成為社會主要矛盾。我國封建社會形成。

第八課 中華文化的勃興(一)

一、漢字的演變:

1、演變的過程:甲骨文、金文(銘文)、大篆、小篆、隸書、楷書。(以“馬”為例)

2、幾種主要的文字:

⑴甲骨文:①商朝人刻寫在龜甲或獸骨上的文字,被稱為“甲骨文”。②它已經具備了漢字結構的基本開式,是一種比較成熟的文字。③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是從商朝開始的。

⑵金文:商周的青銅器上鑄刻的文字,叫做“金文”,也稱“銘文”。它比甲骨文規範。

⑶大篆:西周晚期,有人將文字統一整理成一種樣式,稱為“大篆”。

⑷小篆:秦統一六國後,為了規範文字,把小篆作為全國規範的文字,廢除了原來六國的文字。

⑸隸書:秦朝時在小篆的基礎上,推出的一種筆畫更為簡單的文字,叫做隸書。

⑹楷書:魏晉時期,書法字體逐漸變化,由篆書、隸書轉化到楷書,而且,草書和行書也逐漸流行。

二、天文、曆法和醫學

1、商朝甲骨文有日食和月食的記載。

2、夏朝就有曆法,今天的農曆,又叫“夏曆”。戰國時期,人們測定出一年24個節氣,以便安排農業生產,這是曆法上的重大成就。

3、扁鵲:春秋戰國之際的名醫,能用針刺、按摩、湯藥治療疾病。總結出得望、聞、問、切四種診斷疾病的方法,一直被中醫沿用。

三、屈原和“鐘鼓之樂”

1、屈原:生活在戰國末期的楚國,代表作《離騷》。世界和平理事會把屈原定為世界文化名人。(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

2、春秋戰國盛行“鐘鼓之樂”,反映了我國古代音樂發展的較高水平。代表:編鐘。

第九課 中華文化的勃興(二)

一、孔子

1、生平:名丘,字仲尼。春秋晚期魯國人。

2、歷史地位:

⑴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

⑵其學説成為封建文化的正統思想,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佔有重要地

位,對後世影響極大。

3、政治主張:

⑴提出“仁”的學説。主張“愛人”,要求統治者體察民情,愛惜民力。

⑵主張“為政以德”,反對苛政和任意刑殺。

4、教育上的貢獻:

⑴創辦私學,廣收門徒,先後培養的學生有三千人(號稱“孔門三千”)。

⑵注意“因材施教”。

⑶善於啟發學生思考問題(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⑷教育學生要有老老實實的學習態度,要謙虛好學。(“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⑸要求學生時常複習學過的知識。(“温故而知新”,“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

5、孔子的言論在由其弟子等整理,記載在編成的《論語》中。

二、老子

1、生平:姓李名耳,春秋晚期楚國人。

2、地位:道家學派創始人。

3、主要學説:《道德經》。老子認為,一切事物都有對立面,對立雙方能夠相互轉化。

三、百家爭鳴

1、背景:春秋戰國時期,社會急劇變化,許多問題亟待解決,各學派紛紛著書立説,發表意見,並互相討論,形成“百家爭鳴”。

2、主要流派及思想主張:

⑴墨家:

①代表人物:墨子(名翟,魯國人)。

②思想主張:“兼愛”、“非攻”,希望人們互助互愛,反對以大欺小、以強凌弱的侵略戰爭,支持正義戰爭。

⑵儒家:

①代表人物:孟子(名軻,鄒國人)、荀子(名況,趙國人)。

②思想主張:

孟子:提出“春秋無義戰”,籠統反對一切戰爭;要求統治者以“仁政”治國,輕徭薄賦;主張不要過分捕撈魚鼈,要按時令進山伐樹,使自然資源能持續利用。(孟子名言: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荀子:主張“制天命而用之”,認為人能夠認識自然,並要按自然規律去辦事。

⑶道家:

①代表人物:莊子(名周,宋國人)。

②思想主張:“無為而治”,反對孔子在魯國想要恢復西周制度的做法。

⑷法家:

①代表人物:韓非子(韓國人)。

②思想主張:主張改革,反對空談仁義;提倡法治;

提出建立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

⑸兵家:

①代表人物:孫武(春秋晚期人,兵家鼻祖,著有《孫子兵法》,是世界上最早的兵書)。

②軍事思想:“知彼知己,百戰不殆”(“戰勝而強立,故天下服矣”)。

七年級歷史全冊複習提綱 篇五

第一單元中華文明的起源

第一課 祖國境內的遠古居民

一、元謀人:

⑴發現地點:雲南省元謀縣。

⑵距今年代:約一百七十萬年。

⑶生產生活:會製造工具,知道用火。

(會不會製造工具是人和動物的根本區別)

⑷歷史地位:是我國境內已知的最早人類。

(人類是由類人猿進化而來)

二、北京人:

⑴發現地點:北京西南周口店的山洞裏。

⑵距今年代:約七十至二十萬年。

⑶生產生活:會製造和使用工具,會使用天然火和保存火種,過羣居生活。

⑷歷史地位:是世界上出土古人類遺骨和遺蹟最豐富的遺址。

三、山頂洞人:

⑴發現地點:北京周口店龍骨山頂部的洞穴。

⑵距今年代:約三萬年。

⑶生產生活:用打製石器,掌握磨光和鑽孔技術。會人工取火,靠採集、狩獵為生,還會捕魚。會與別的原始人羣交換生活用品。生活的集體——氏族。

第二課原始的農耕生活

一、河姆渡原始居民:(南方的代表)

⑴地點:長江流域(浙江餘姚河姆渡)。

⑵距今年代:約七千年。

⑶種植作物:水稻,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植水稻的國家。(南方雨水多,氣候温暖)

⑷生產生活:使用磨製石器,用耒耜耕地。住幹欄式房子(南方多雨潮濕,幹欄式可以通風防潮),過定居生活,會挖掘水井,飼養家畜,會製陶器,還會製作簡單的玉器和原始樂器。

二、半坡原始居民:(北方的代表)

⑴地點:黃河流域(陝西西安附近半坡村)。

⑵距今年代:約五六千年。

⑶種植作物:粟,我國是世界上最早培植粟的國家。(粟,北方通稱穀子,去殼後叫小米)

⑷生產生活:使用磨製石器,用磨光的石器和木製的耒耜開墾土地,用石刀收割莊稼。飼養豬狗等動物,用骨制箭頭、魚叉、魚鈎打獵捕魚。主食有粟,副食有魚、肉、蔬菜等。住半地穴式房子(北方寒冷,乾燥),能製造色彩鮮麗的彩陶,會紡線、織布、製衣。

三、大汶口原始居民(北方)

⑴地點:山東泰安大汶口。

⑵距今年代:約四五千年。

⑶生產生活:用磨製石鐮、石鋤,陶器有黑陶、白陶。私有財產和貧富分化出現。

第三課 華夏之祖

一、炎帝:

⑴黃河流域著名部落首領,曾與黃帝部落聯合在涿鹿一戰中大敗東方的蚩尤部落。

⑵炎、黃部落結盟後長期發展,形成日後的華夏族。

二、黃帝:

⑴黃河流域著名部落首領,曾與炎帝部落聯合在涿鹿一戰中大敗蚩尤部落。

⑵炎、黃部落結盟後長期發展,形成日後的華夏族。

⑶號稱“人文初祖”。①相傳建造房屋,製作衣裳,教人挖井,發明舟車,為後世衣食住行奠定基礎。②其妻嫘祖發明養蠶繅絲,下屬倉頡發明文字、伶倫編出樂譜等。③後人常以“炎黃子孫”自稱。

⑷孫中山贊黃帝:“中華開國五千年,神州軒轅自古傳。創造指南針,平定蚩尤亂。世界文明,唯有我先。”毛澤東語:聰明睿智,光被遐荒,建此偉業,雄立東方。

三、堯、舜、禹的傳説:

⑴堯、舜、禹是繼黃帝之後黃河流域的部落聯盟首領。

①堯:生活儉樸,克己愛民。

②舜:寬厚待人,以身作則。

③禹:治理洪水,三過家門而不入。

⑵禪讓制:相傳,堯年老時,徵求各部落首領意見後,推舉舜做繼承人。舜年老後,用同樣的辦法把位置傳給治水有功的禹。這種民主推舉部落聯盟首領的辦法,叫“禪讓”。

⑶約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這是我國曆史上第一個王朝。禹由部落聯盟首領變成奴隸制國家的國王。原始社會到此結束,奴隸社會開始。

國中七年級歷史複習提綱 篇六

第1課 繁盛一時的隋朝

一、隋朝的統一:581年北周外戚楊堅奪取政權,建立隋朝,定都長安,(年號開皇)。589年,隋滅陳,統一南北。(618年,隋煬帝在江都被殺死,隋朝滅亡。)結束了西晉末年以來二百七十多年的分裂、對峙局面,開創隋唐時期三百二十餘年的“大一統”局面,為經濟文化的繁榮發展奠定了基礎。

思考:聯繫南北朝歷史的特點,想想為什麼在經歷了魏晉南北朝的大分裂後,隋朝能實現重新統一?

①長期的分裂和戰亂,人民渴望統一

②北方:經過南北朝的民族大融合,民族界限縮小,為南北統一創造了條件。

南方:江南經濟的發展,南北人民要求結束分裂局面,加強雙方的經濟交流;

③隋朝勵精圖治,國力強盛。陳朝統治腐敗,力量衰弱。

二、開皇之治:隋文帝在位期間隋文帝的統治措施:①改革制度 ②發展生產 ③注重吏治,勵精圖治,提倡節儉。隋文帝在位時期,國家統一安定,人民負擔較輕,社會經濟繁榮,史稱隋文帝的統治為“開皇之治”。(國家統一,社會安定,人口激增,墾田擴大、糧倉豐實。史稱“開皇之治”。)

三、隋朝大運河:

目的:為遊玩江都,加強南北交通,鞏固隋朝對全國的統治,隋煬帝派人開鑿了大運河。路線:以洛陽為中心,北達涿郡,南至餘杭,全長兩千多公里,分為永濟渠、通濟渠、邗溝、江南河四段,連接五條河流(自北向南):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意義:這是古代世界上最長的運河,它的開鑿,大大促進了南北的經濟交流。

第2課 “貞觀之治”

一、唐朝的建立:李淵在太原起兵,618年攻佔長安,建立唐朝。(時間:618年 開國皇帝:唐高祖李淵 都城:長安)

二、貞觀之治:人物:唐太宗。措施:注重總結歷史經驗教訓,重視人民羣眾的力量;注重發展生產,減輕人民負擔;崇尚節儉;任用賢才(房玄齡謀杜如晦斷)、虛心納諫(魏徵)。表現:政治比較清明,經濟發展較快,出現繁榮景象,國力逐步強盛。歷稱當時的統治為“貞觀之治”。

三、女皇武則天:我國曆的女皇帝,晚年稱帝,改國號為周。武則天重視發展農業生產,破格提拔有才能的人。郭沫若稱其統治“政啟開元,治宏貞觀。”( 為什麼歷稱武則天的統治為“政啟開元,治宏貞觀”?答:武則天當政期間,繼續實行唐太宗發展農業生產、選拔賢才的政策,使唐朝社會經濟進一步發展,國力不斷增強。為開元盛世開闢了道路。)

第3課 開元盛世

一、“開元之治”

人物:唐玄宗。措施:①任用賢才(姚崇);②重視地方吏治;③注意節儉。(唐玄宗勵精圖治的表現:(1)任用賢才(姚崇)(2)重視吏治(3)崇尚節儉) 表現:唐玄宗統治前期(開元年間)政治清明,經濟空前繁榮,倉庫充實,人口明顯增加,唐朝進入了全盛時期,歷稱為“開元盛世”或“開元之治”。

二、唐朝經濟

1、農業方面:①興修大型水利工程。②農耕技術提高:水稻廣泛採用育秧移植。③茶葉生產的發展:唐朝出現了世界上第一部茶葉專著《茶經》,作者陸羽被後人稱為“茶神”。飲茶之風開始在唐朝盛興。④生產工具的改進:出現新的農業工具──曲轅犁;創制新灌溉工具──筒車。

手工業方面:①絲織業:花色品種多,技術高超。②陶瓷業:越窯青瓷、邢窯白瓷、唐三彩(世界工藝的珍品)。

商業繁榮:①的大都市:長安、洛陽、揚州、成都。②長安城:城內分為坊和市,坊是居民宅區,市為繁榮的商業區。①城市佈局:宮殿、衙署、坊、市分置,宮殿區位於全城北部中央;全城呈東西對稱分佈;全城街道整齊,樹木成行。②人口:百萬人。③邊疆各族和各國人士雲集,商業繁盛。唐都長安是各民族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國際性的大都市。

第4課 科舉制的創立

一、魏晉以來,官員大多從高門權貴的子弟中選拔。

二、科舉制的誕生與完善

階段 人物 貢獻 影響

科舉制的創立 隋文帝 開始用分科考試的方法選拔官員 1、改善了用人制度:門弟不高的讀書人,可以憑才學做官,使得有才識的讀書人有機會進入各級政府任職。選拔官吏的權力也從地方集中到朝廷。

2、促進了教育事業的發展,士人用功讀書風氣盛行。

3、促進了文學藝術的發展,尤其因為進士科重視考詩賦,也大大有利於唐詩的繁榮。

4、科舉制度在我國封建社會延續了一千三百多年,直到清朝末年才被廢除。

隋煬帝 正式設置進士科,科舉制正式誕生

科舉制的完善 唐太宗 擴充國學的規模,增加考試的人數

武則天 增設殿試、武舉

唐玄宗 豐富考試的內容:詩賦成為進士科主要的考試內容。

三、科舉制的影響

1、改善了用人制度,使有才識的讀書人有機會進入各級政府任職。2、促進了教育事業的發展。3、促進了文學藝術的發展。(直到清朝末年才廢除)

第5課 “和同為一家“

唐朝時,唐太宗和武則天在今新疆地區先後設立了管轄西域的行政和軍事機構──安西都護府和北庭都護府。

一、松贊干布和文成公主

1、吐蕃的風俗習慣 ①生活的地區:青藏高原一帶。②生產:遊牧為業,有的以農耕為生。③崇尚戰功,以戰死為榮。

2、文成公主入吐蕃

文成公主與松贊干布和親有什麼意義?①維護了和平,增強了友誼。②密切了雙方經濟文化交流

3、金城公主入吐蕃

二、唐朝周邊的少數民族(唐代民族關係處理)

民族 祖先 首領 生活

區域 方式(各親、冊封) 意義

藏族 吐番 松贊干布贊普 青藏高原一帶 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給松贊干布 密切了唐番經濟文化交流,增進了漢藏之間的友好關係

尺帶珠丹贊普 唐朝把金城公主嫁給尺帶珠丹

維吾爾族 回紇

(鶻) 懷仁可汗 甘肅新疆一帶,色楞格河流域 唐玄宗封其首領為“懷仁可汗” 雙方關係友好,經濟和商業繁榮

靺鞨 渤海郡王 東北松花江、黑龍江 唐玄宗封其首領為“渤海郡王” 面積不斷擴大,人口增多,與內地貿易往來頻繁,經濟文化水平提高,有“海東盛國”之稱

彝族白族 六詔居民 雲南王 雲南蒼山洱海 唐玄宗封首領為“雲南王” 在唐朝支持下實現了統一

第6課 對外友好往來

隋唐對外交往比較活躍,與亞洲以至非洲、歐洲的一些國家,都有往來。主要的對外友好往來城市:長安、洛陽、廣州、揚州。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聲望,各國人稱中國人為“唐人”。

一、唐與日本的關係──遣唐使和鑑真東渡

1、隋唐時,中日兩國交往密切。貞觀年間,日本有很多遣唐使、留學生和留學僧來唐學習。

2、遣唐使回國後很受重用,他們以唐朝的制度為模式,進行政治改革,還參照漢字創制了日本文字,在社會生活上至今都保留唐朝人的某些風尚。

3、唐朝赴日本的使節和僧人中,最有影響的是鑑真,曾六次東渡日本,在日本傳播唐朝文化。

唐朝文化對日本的影響:政治制度、文字、建築、錢幣、習俗等。

二、唐與新羅的關係

1、方式:①派遣使節和大批留學生到唐朝學習;②新羅商人來中國經商,新羅物產居唐朝進口首位。朝鮮的音樂傳入中國,豐富了中國的文化。

2、表現有:仿唐制建立政治制度、採用科舉制選官吏、引入了中國的醫學、天文、歷算等科技成就。

三、唐與天竺的關係──玄奘西遊

唐朝時中國與天竺交往頻繁,最傑出的使者是高僧玄奘。貞觀初年,他從長安出發,前往天竺。回國後,專心翻譯佛經,還寫成的《大唐西域記》。這部書是研究中亞、印度半島以及我國新疆地區歷史和佛學的重要典籍。

為什麼唐朝與世界各國保持頻繁的友好往來?1、唐朝的強盛、繁榮、先進,對世界各國產生了巨大的吸引力。2、唐朝比較開放的政策和比過去發達的對外交通,給唐朝與各國友好往來提供了條件。

唐太宗唐玄宗武則天比較

唐太宗 武則天 唐玄宗

統治方法 勤於政事,重視發展生產,減輕農民的賦役和徭役,重用賢才,虛心納諫。 繼續實行唐太宗發展農業生產、選拔賢才的國策 任用熟悉吏治、富於改革精神的姚崇,重視地方吏治,中央優秀官員到地方任職,燒燬珠玉錦繡,提倡節儉,發展農業生產。

統治美稱 貞觀之治 政啟開元,治宏貞觀 開元盛世,開元之治

科舉制 擴充國學規模,增加學員。 開創殿試和武舉 詩賦成為進士科的主要內容

對外交往 玄藏西遊 鑑真東渡

民族關係 把文成公主嫁給松贊干布, 封回紇首領為“懷仁可汗”封靺鞨首領為“渤海郡王”封南詔首領為“雲南王”

任用賢才 房玄齡,杜如晦,魏徵 駱賓王 姚崇

名言名句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自古皆貴中華,賤狄夷,朕獨愛之如一。

其它被北方、西域首領奉為“天可汗”。歌舞《秦王破陣樂》 參與編創《霓裳羽衣舞》

第7、8課 輝煌的隋唐文化

一、高超的建築水平

1、趙州橋 設計者:隋朝李春。趙州橋是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橋。

2、唐長安城 是當時世界上的城市。

二、雕版印刷術的發明

1、隋唐時期,已發明雕版印刷術

2、《金剛經》:世界上現存最早的,標有確切日期的雕刻印刷品。

三、光耀千古的詩壇

詩人 代表作 特點

李白 《早發白帝城》《蜀道難》 豪邁奔放,想象豐富。 詩仙

杜甫 “三吏”“三別” 或雄渾或沉鬱,反映社會現實。 詩聖

白居易 《秦中吟》《新樂府》 通俗易懂,反映社會現實。

四、燦爛奪目的書法和繪畫

1、書法 2、繪畫

書體 書法家 代表作

顏體 顔真卿 《多寶塔碑》

柳體 柳宗元 《玄祕塔碑》

閻立本 《步輦圖》

吳道子 《送子天王圖》 畫聖

五、藝術寶庫莫高窟 世界上的藝術寶庫之一。

六、盛大歡騰的樂舞 的歌舞大麴有歌頌唐太宗的《秦王破陣樂》、唐太宗參與編創的《霓裳羽衣曲》。

第9課 民族政權並立的時代

安史之亂,唐朝由盛轉衰。907年,唐朝為藩鎮所滅。

一、遼宋西夏的並立

1、契丹的興起 (1)契丹的生活習俗:遊牧為主,唐末開始逐漸有了農耕生活。(2)契丹國的建立

2、北宋的建立 (1)北宋的建立(2)杯酒釋兵權:用設酒宴的方法解除了統兵大將的兵權。

3、西夏的建立

4、北宋與遼的和戰

(1)宋初,對遼用兵失敗,只好採取防禦政策。

(2)宋真宗時,遼宋澶淵之盟:遼撤兵,宋朝給遼歲幣。

5、北宋與西夏的和戰

宋與西夏的和議:①元昊向宋稱臣;②宋給西夏歲幣;③雙方在邊界開放貿易。

二、金與南宋的對峙

1、金的建立 2、金滅遼和北宋 3、南宋的建立 4、岳飛抗金 5、紹興和議

南宋向金稱臣,並給金歲幣;雙方以淮河至大散關一線劃定分界線。宋金對峙局面形成。

政權 民族 建立時間 建立人 都城

契丹(遼) 契丹 10世紀初(916年) 遼太祖阿保機 上京

北宋 漢族 960年 宋太祖趙匡胤 東京(今開封)

西夏 党項 11世紀前期(1038年) 李元昊 興慶

金 女真 12世紀初期(1115年) 金太祖阿骨打 會寧 後遷到中都

南宋 漢族 1127年 宋高宗趙構 臨安(今杭州)

宋代的和約

和約 簽定雙方 內容 意義

澶淵之盟 北宋-遼 遼軍撤兵,宋給遼歲幣 遼宋之間保持很長時期的和平局面

南宋-西夏 元昊向宋稱臣,宋給西夏歲幣 宋夏邊界貿易興旺,西夏設、譯漢文書,汲取中原文化

南宋-金 南宋向金稱臣,並給歲幣,雙方以大散關一線劃定分界線 宋金對峙局面形成

第10課 經濟重心的南移

一、南方農業的發展

1、江南農業發展的表現:

(1)農作物品種的引進(占城稻) (2)以水稻為主的糧食產量的大幅提高(“蘇湖熟、天下足”)

(3)茶葉、棉花等經濟作物種植的推廣(棉花:從兩廣、福建到長江流域)

2、江南農業迅速發展的原因?

(1)經濟因素:大量中原人口的南遷,增加了南方的勞動力,帶來了先進的技術和生產經驗;

(2)自然因素:宋代南北氣候變冷,南方相對適宜農作物的生長;南方自然條件保持較好。

(3)政治因素:南方戰亂較少,為經濟發展提供較為穩定的社會環境。

二、南方手工業的興旺

1、絲織業水平的提高(蜀地絲織業“號為冠天下”) 2、棉織業的興起(海南島發展到東南沿海)

3、制瓷業的成就(哥窯的冰裂紋瓷器;瓷都:景德鎮)

4、造船業的發展(宋朝的造船業成當時世界首位;廣州、泉州造船業發達)

三、南方商業的繁榮

1、南方商業都市的發展(商業都市:開封、杭州)

杭州改為都城臨安後,繁榮程度遠遠超過了北宋時的開封。

2、海外貿易的發展

(1)聞名世界的大商港:廣州、泉州;(2)中國商船近至朝鮮、日本,遠達阿拉伯半島和非洲東海岸;

(3)市舶司的設立(管理海外貿易的機構)

3、貨幣制度的變化(四川出現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

第11課 萬千氣象的宋代社會風貌

一、衣食住行等習俗的變化

1、衣:各級官員服色有嚴格規定,百姓只穿黑白兩色衣服。勞動者多穿小袖狹身的短衣。婦女纏足的陋習逐漸傳開。

2、食:北宋肉食以羊肉為多,南宋時南方人吃魚多。宋代時,北方以麪食為主,南方以稻米為主。

3、住:百姓住房多為低矮茅屋,貴族宅第宏麗,前堂後寢,兩側有耳房和偏院。

4、行:宋代缺馬,多用牛車,也有驢車。達官貴人出門乘轎,士大夫一般騎驢、騾。

二、熱鬧的瓦子和歡樂的節日

1、“瓦子”和“勾欄”:東京城內的娛樂兼營商業的場所,稱“瓦子”。瓦子中圈出專供演出的圈子,稱為“勾欄”。它們的出現是宋朝市民階層不斷擴大的結果。

2、宋代傳統節日有春節、元宵節、端午節、中秋節等。宋代稱春節為元旦,最為重視。除夕夜,百姓要祭祖、迎神功佛、掛年畫、貼“桃符”、守歲等。

第12課 蒙古的興起和元朝的建立

一、“一代天驕”統一蒙古 (1、馬背上的民族——蒙古 2、一代天驕——成吉思汗)

蒙古的興起 1206年,鐵木真統一蒙古,召開蒙古貴族大會,被推舉為大汗,尊稱為成吉思汗,蒙古國建立。從此,蒙古草原結束了長期混戰的局面,實現了統一。

二、忽必烈建立元朝 1271年,忽必烈定國號為元,1272年定都大都。忽必烈就是元世祖。

三、元朝的政治與經濟

1、1276年元軍佔領臨安,南宋滅亡。出現“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抗元英雄文天祥(元朝滅南宋和文天祥抗元)。

2、元世祖恢復和發展農業的主要措施:元世祖重視發展農業,治理黃河,推廣棉花種植,北方農業得以恢復和發展。為了便利南糧北運,他下令開鑿兩段新運河,與原有的運河連同,使糧船從杭州直通大都。還開闢規模空前的海運。

3、元朝大都,既是政治中心又是聞名世界的商業大都市。意大利旅行家馬克?波羅的《馬克?波羅行紀》,描述了大都的繁華景象。頻繁的中外往來 元朝時對外往來的一個使者就是馬可波羅。

4、行省制度的建立

蒙古帝國空前遼闊,為對全國實行有效的統治,元朝建立了行省制度。元世祖在中央設中書省,地方設行中書省,簡稱“行省”。我國省級行政區的設立,始於元朝。在中央設宣政院,西藏成為元朝的正式行政區。設澎湖巡檢司管轄澎湖和琉球(今台灣)。

中央:中書省、宣政院

西藏——宣政院轄地

地方:行中書省 台灣和澎湖列島地區——澎湖巡檢司。

廣州——江西行省

元朝的行省是嶺北行省。

歷史學習方法

1、上課好好聽講。這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不管你有多麼不喜歡歷史這門課,多麼不喜歡這個老師,多麼想睡覺,都請認真聽講,不發呆不神遊。現在很多老師上課都有PPT課件,可以把特別重要的課件拷回家,打印進行復習。

2、重視歷史課本。老師可能出錯,作業可能出錯,網絡可能出錯。但課本絕對是對的(起碼對於考試來説是這樣),一切依據都要去課本上尋找。考前一定要看書。看書要仔細,不要放過任何細節,但又要着眼於宏觀。

3、關於歷史錯題本有沒有必要,我是這樣認為的:不同人適合不同的方法,沒必要千篇一律。有些錯題和年代和人物有關(也就是標準答案可以在書上找到,毫無爭議的)值得記下來反覆複習,但一些理解題,存在爭議的就沒必要了。最重要的是有了錯題本一定要去看去複習。

4、認真完成歷史作業,這也是非常基本的。一旦有錯題,要及時訂正,不懂要問,在書上把相關內容勾畫出來考前複習。不建議一邊做作業一邊看書,考試你又看不了。不會的忘記的,先跳過去,做完後去歷史書上找,劃出來。

七年級歷史全冊複習提綱 篇七

第四單元政權分立與民族融合

第18課 三國鼎立(魏、蜀、吳)

一、官渡之戰

1、交戰雙方:袁紹和曹操。

2、結果:曹操獲勝。(是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戰例。)

二、赤壁之戰

1、雙方:孫權劉備聯軍對曹操。

2、結果:曹操戰敗。

三、三國鼎立的形成

1、三國的形成:(1)赤壁之戰後,曹操推手黃河一帶,不敢輕易南下。(2)孫權在長江中下游的勢力得到鞏固。(3)劉備佔領湖北、湖南的大部分地區,又向西進佔四川。(4)220年,曹丕廢掉漢獻帝,自稱皇帝,國號魏,定都洛陽,東漢結束。(5)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國號漢,史稱蜀。(6)222年,孫權稱王,國號吳,定都建業(今南京)。三國鼎立的局面形成。

2、三國的統治者都注意發展生產:魏國興修水利;蜀國絲織業興旺;吳國的造船業發達,吳國船隊曾到達夷洲(今台灣地區),加強了內地和台灣的聯繫。

第19課江南地區的開發

一、西晉的興旺和內遷的各族

1、西晉:266年,司馬懿的孫子司馬炎篡奪了皇位,建立晉朝,定都洛陽,史稱西晉。280年,西晉滅掉吳國,結束了三分天下的分裂局面。

2、內遷的各族:從東漢以來,匈奴、鮮卑、羯、氐、羌等北方和西北的少數民族陸續內遷。316年,內遷的匈奴一支武裝滅亡了西晉。

二、淝水之戰

1.317年,皇族司馬睿重建晉朝,都城建康(建業、建鄴、建康都是今南京),史稱“東晉”。

2.4世紀後期,氐族人建立前秦政權。前秦王苻堅用漢人王猛為丞相,勵精圖治,統一黃河流域。

3.383年,苻堅徵集八十多萬兵力,打算滅東晉。秦軍前鋒與東晉軍隊8萬人隔淝水對峙。晉軍獲勝。(以弱勝強、以少勝多的戰例。成語:風聲鶴唳草木皆兵。)

4、南朝:420年,大將劉裕自立為帝,國號“宋”,結束了東晉的統治。此後,南方經歷了四個王朝(宋齊樑陳),總稱“南朝”。

三、江南經濟的開發

1、原因:

⑴東漢末年以來,大量的北方勞動人民紛紛南遷,給江南地區帶去勞動力和先進的生產技術。

⑵江南地區戰爭相對較少,社會秩序比較安定。

⑶南方雨量充沛,氣候較熱,土地肥沃,具有發展農業的優越條件。

⑷經過南北方勞動人民的共同努力,南方得到了迅速的開發。

2、表現:

⑴修建了許多水利工程。

⑵大片荒地被開墾成為良田。

⑶江南種植水稻,開始使用綠肥,牛耕和糞肥也得到推廣。小麥的種植也推廣到江南。

⑷東晉南朝時,長江中下游一帶的農業發展迅速,福建、廣東等地也得到一定程度的發展。(江南開發前:司馬遷在《史記》中載:地域遼闊而人煙稀少;稻米和魚是主要食物,人們還可以從山澤中採集植物果實和貝類為食;放火燒荒,耕種水田;不需要商人販賣貨物,沒有非常富裕的人。江南開發後:《宋書》中這樣記載:江南……地方野豐,民勤本業,一歲或稔,則數郡忘飢。……絲綿布帛之饒,覆衣天下。)

3、影響:江南地區的開發對我國經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為我國經濟重心的逐漸南移奠定了基礎。

第20課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一、北魏孝文帝改革與民族大融合

1.4世紀後期,東北地區的鮮卑族建立北魏,439年北魏統一黃河流域,民族融合已經成為趨勢。

2、孝文帝遷都洛陽:

⑴原因:①原都城平城,氣候乾旱,糧食缺乏。②位置偏北,不利於對中原地區的統治,也不利於鮮卑政權學習和接受漢族先進文化。

⑵目的:為了鞏固北魏對中原地區的統治,學習和接受漢族文化。

⑶影響:遷都後,洛陽迅速發展成為一座宏偉壯觀的城市,促進了洛陽經濟的發展,也進一步推動了北方的民族融合。

3、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⑴措施:

①在朝廷上必須使用漢語,禁用鮮卑語(“詔不得以北俗之語言於朝廷,若有違者,免所居官”);

②官員及家屬必須穿戴漢族服飾;

③將鮮卑族的姓氏改為漢族的姓氏,把皇族由姓拓跋改為姓元;(拓跋——元,賀賴——賀,丘穆——穆,獨孤——劉,步六孤——陸,賀樓——樓)

④鼓勵與漢族通婚;採用漢族的官制、律令;

⑤學習漢族禮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國,提倡尊老、養老的風氣等。

⑵影響:促進鮮卑族的發展,加強了北方民族大融合。孝文帝是我國曆史上著名的少數民族的政治家、改革家。

二、北朝

1、北魏分裂,北方先後出現了四個王朝。

2、北魏和四個王朝(北魏分為東魏和西魏,東魏又被北齊取代,西魏被北周取代)統稱為北朝。

第21課承上啟下的魏晉南北朝文化(一)

一、祖沖之和圓周率

1、祖沖之:南朝的數學家和天文學家。

2、成就:測算一年的時間與現代相比,只差50秒;造千里船;設計製造水碓磨;把圓周率推算到小數點後第7位。

二、賈思勰和《齊民要術》

1、賈思勰:北朝農學家。寫《齊民要術》

2、《齊民要術》:介紹農、林、牧、副、漁業的生產技術和方法;強調農業生產要遵循自然規律;提倡改進生產技術和工具。

3、地位:是我國現存的第一部完整的農業科學著作,在世界農學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三、酈道元和《水經注》

1、酈道元:北魏地理學家。著《水經注》

2、《水經注》:全書以注錄水道系統為綱,詳細介紹了江河流經地區的山川城鎮、地形物產、風土人情、歷史古蹟等。

第22課承上啟下的魏晉南北朝文化(二)

一、古代古代書法、繪畫、雕塑方面的主要成就

1、書法藝術:⑴東漢末年,書法逐漸成為一種藝術。

⑵魏晉時期,書法字體由篆書、隸書轉化到楷書,草書和行書也逐漸流行。

⑶王羲之:

①東晉時大書法家,集書法之大成,被後世稱為“書聖”。②代表作有《蘭亭

序》(有“天下第一行書”之美譽,後人稱其為“遒媚勁健,絕代更無”)。③書法特點:其字或端秀清新,或“飄若浮雲,矯若驚龍”

2、繪畫藝術:

⑴顧愷之:東晉人,其繪畫題材非常廣泛,筆下人物線條優美,活潑傳神,富有個性。

⑵代表作是《女史箴圖》和《洛神賦圖》。

3、雕塑和石窟藝術:

⑴秦陵兵馬俑:再現了兩千多年前秦軍橫掃六國的磅礴氣勢,是世界藝術寶庫中的璀璨明珠。

⑵石窟藝術:

①時間:北朝。

②目的:統治者為了宣傳佛教。

③主要石窟:山西大同的雲岡石窟;河南洛陽的龍門石窟。

④特點:石窟裏雕刻着數量驚人的大小佛像,周圍石壁上滿刻着浮雕。這些雕像,繼承了秦漢以來造型藝術的傳統風格,同時吸收了佛教藝術的優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