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黃河頌的教學反思新版多篇

黃河頌的教學反思新版多篇

音樂課黃河頌教學反思 篇一

《啊!朋友》這一課我是頗費了一番心思的,上課,反思,再上課,再反思,這看似枯燥的過程,卻使我受益匪淺。按教學的流程,反思應分為三個階段,教學前、教學中和教學後。在教學前進行反思,能使教學成為一種自覺的實踐,我覺得其實就是我們現在提倡的二次備課。我在拿到電影《橋》的主題曲《啊!朋友》這一課時,首先精心設計了教學環節,並根據新課標精神采用一些適合學生使用的教學方法,這一課的教學目的就是讓學生學會並理解歌曲《啊!朋友》,並體驗音樂在電影中的重要作用。

開始,我設想了兩套教案,一套是以電影《橋》為線索,讓學生欣賞電影中主題音樂出現的各個片斷,並根據音樂的情緒變化體會音樂在電影中的作用;第二套教案是讓學生欣賞同一電影片斷,但是一個是沒有音樂的,一個是有音樂的,以此讓學生體驗音樂在電影中的作用。經過我的反覆思考最後我採用了第一套方案,因為我不但要讓學生體驗音樂在電影中的作用,還要讓學生在感受音樂重要性的同時體會音樂,畢竟音樂課是要以音樂性為主的。經過我自己在教學前的反思,我覺得我在上這一課時,目標更加鮮明瞭,目的也更具體了,這樣更有利於學生的學習。其實教師在教學前對自己的教案及設計思路進行反思,不僅是教師對自己教學設計的再次查缺補漏、吸收和消化的過程,更是教師關注學生,體現教學“以學生為本”這一理念的過程。在教學中進行反思,能使教師時刻關注學生的學情、學習過程以及學習效果。

《黃河頌》教學反思 篇二

今天,我上了《黃河頌》,此刻自信如黃河之水一瀉千里,思緒卻掀起萬丈狂瀾。

我認真備課了。教學視頻看了兩個,教學實錄打印若干。充分取長補短後,又實際研究了第二單元教學目標,可以概括為三:

1、反覆朗讀,感知思想內容。

2、學習語言運用技巧。

3、培養愛國主義情操。

我知道這樣的一篇詩歌,可以簡單上。朗讀作為一條主線,貫穿課堂。可是,只有朗讀,怕語言品析落空,缺少語文課堂最實效的內容;怕缺少愛國情感的渲染,又失去課堂的深度。我糾結了很久,決定一個不放手。

三大板塊,遂在我腦海中成形。

先朗讀(蓄勢)——品語言(實質)——扣現實(昇華)。

但,這樣割裂的板塊,卻讓我忽視了語文中最重要的“品讀”實為一家。在進行朗讀指導時,學生知道要抓關鍵詞,學生説“奔向東南”的“奔”和“劈成南北兩面”的“劈”要重讀,可以表現黃河水的氣勢,“望黃河滾滾”的“望”要讀得拖長一些……我頻頻點頭,我想順勢深入,“奔”寫出水流的速度,展現黃河一瀉千里的氣勢;再啟發“望”換成“看”在效果上有什麼不同?可是,忽然腦海中又清晰出現我早已設計好的課堂思路,現在品析了語言,下個環節怎麼辦?我還設計了名師洪鎮濤上詩歌課的形式呢,學着他先從語言的角度提出示範問題,讓學生用換詞、比較的角度再自己提出問題,整個課堂既形式活潑,學生主體又有效體現,教學效果也特別好。如果我現在自然而然解決語言賞析,那下一步我上什麼呢?

剎那的猶豫矛盾之後,還是決定按預設的走,至少在我的掌控範圍內。可越往下,越覺得兇險茫然。這個詞語賞析已經在朗讀指導時淺嘗輒止了,關鍵是學生再怎麼找詞語替換其實質都差不多。“奔”、“掀”、“劈”、“滾滾”、“狂瀾”等等都展現黃河的氣勢力量之美。這一賞析環節實質上進入了無聊重複階段。馬老師的點評一針見血,我方才悟得缺乏實質品析的朗讀指導如空中樓閣,“品”與“讀”本就是可以自然融合的。因為我的人為割裂,浪費很多課堂時間,而這些本可以用來聯繫現實,拓展深度。我已經設計了在結尾階段引入正在網絡上掀起軒然大波的“名古屋市長關於否定南京大屠殺”事件,我想學生的愛國熱情一定會在詩人的點燃下,在現實的衝突中熊熊燃燒,那麼這節課的思想魅力也不言而喻了。只是,還是我這個教者缺乏應變的智慧,文本解讀的深度吧。

一節遺憾的課!但,誰又能説教學不是一門遺憾的藝術呢?只是希望自己可以在這一節課中,更清醒地反思教學,認識自我,完善自我。

黃河頌教學反思 篇三

《黃河頌》節選自《黃河大合唱》,是著名詩人、評論家光未然為配合音樂家冼星海創作的大型民族交響樂而寫的組詩,在1939年春在延安創作而成,我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教學:

一、導入新課

中華兒女又稱炎黃子孫,發源於黃河流域,從而黃河被稱作母親河,保衞黃河就是保衞中華民族,讚頌黃河就是讚頌中華民族,今天我們學習光未然的《黃河頌》【板書課題】

二、瞭解作者

光未然(1913——20xx),原名張光年,1939年到延安後創作了歌頌中華民族精神的組詩《黃河大合唱》,經冼星海譜曲後風行全國。

三、朗讀詩歌

1、生齊讀課文

2、師指導朗讀

注意重音,停頓

3、生齊讀課文

四、研讀課文

(一)朗讀序曲部分,模仿課文中的批註,自由批註。

學生自由批註,寫出自己的理解、感悟。

知識鏈接:做批註是一種非常好的讀書方法,閲讀時把自己的閲讀感悟、理解、評價或疑難問題,用簡練的語言標註在文章的空白處,就是做批註;以批註的形式評點課文形式非常自由,可以是對詞的品味,也可以是對句、段的賞析,還可以就課文談閲讀感受。

找學生髮言,談感悟

(二)朗讀主體部分

1、首先讀“望”字統領的內容,一直統領到“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兩面”。

指導朗讀:

(1)把“滾滾”、“澎湃”、“萬丈狂瀾”重讀,突出表現了黃河的什麼特點?

(2)把“掀”、“奔”、“劈”動詞重讀,突出黃河的什麼特點?

(3)作者“望”的角度分別有什麼不同?

先是近鏡頭特寫——“驚濤澎湃,掀起萬丈狂瀾”——再是俯瞰全景式的特寫——“濁流宛轉,結成九曲連環”;然後是縱向描寫黃河的流向——“從崑崙山下、奔向黃海之邊”;最後橫向展開到黃河流域兩岸——“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兩面”。

2、朗讀“頌”黃河部分,體會作者的感情。

(1)分為幾個層次?標誌性詞語是什麼?

“啊!黃河!”反覆出現,把從“啊!黃河!/你是中華民族的搖籃!”到“將要在你的哺育下/發揚滋長!”分為三個層次,歌頌黃河養育了中華民族。

(2)找出詩歌中的修辭,並賞析修辭的作用。批註在文章空白處。

(3)學生齊讀詩歌,體會作者的感情。

3、朗讀結尾,體會作者感情

結尾部分號召中華兒女學習黃河精神。

五、朗讀詩歌,體會語言

本首歌詞寫得明快雄健,節奏鮮明,音節洪亮,具有以下特點:

1、句式:以短句為主,兼以長句。長短結合,自由奔放並且錯落有致。

2、韻腳上:隔二三句押韻,形成了自然和諧的韻律。

3、畫面感:本文十分注意刻畫黃河形象,注意營造歌詞的畫面美:“黃河滾滾”“驚濤澎湃”,“掀起萬丈狂瀾;濁流宛轉,結成九曲連環”等句,在讀者面前展開一幅波瀾壯闊的宏偉圖畫。

六、課堂小結

教學反思:

本課《黃河頌》是七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的課文,第二單元主要是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熱愛祖國的大好河山,激發學生的愛過主義情感。本課是一節隨堂課,有得有失,我認為有以下幾點:

本課我認為處理的比較好的成功之處有:

一、本課的導入自然而又貼切。本課從炎黃子孫,從中華民族的發源地——黃河流域談起,從而談到黃河是母親河,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貼切而又自然的導入新課。

二、本課的朗讀指導到位,學生的朗讀效果較好。

本課主體部分,我採用邊讀邊品,在讀中品味,在讀中感悟感情。通過對關詞“滾滾”、“澎湃”、“萬丈狂瀾”重讀,突出表現了黃河的什麼特點?通過把“掀”、“奔”、“劈”動詞重讀,突出黃河的什麼特點?通過這些詞語重讀的朗讀體會,讓學生感受到黃河的力量之美,黃河的勇往直前,勢不可擋的氣勢和作者面對祖國大好河山的激動自豪之情,學生用自己的感悟,自己的體會,用朗讀聲表達出來。

俗話説:“功夫靠練,文章靠念。”古人云:“讀書百遍,其義自見。”“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語文教學的基礎是讀,這是最常用的一種教學手法。也是教學中最為見效快的方法,因此本節課我注重朗讀的指導,學生能聲情並茂的朗讀好課文,就為理解課文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三、教給學生批註的方法。

本節課我在兩個地方指導學生學習批註。第一處在序曲部分,模仿課文內的批註,寫出自己的閲讀感悟,批註在文章空白處。學生能根據自己的理解,寫出自己的感悟,理解的內容。第二處在“頌黃河”部分,主要指導學生從修辭手法的角度批註,理解賞析修辭的作用。

做批註是一種非常好的讀書方法,閲讀時把自己的閲讀感悟、理解、評價或疑難問題,用簡練的語言標註在文章的空白處,就是做批註;以批註的形式評點課文形式非常自由,可以是對詞的品味,也可以是對句、段的賞析,還可以就課文談閲讀感受。本節課我注意批註方法的引導,學生在閲讀中可以談談自己的感受。

本課的不足之處

一、我認為本文時代背景的介紹不夠詳實。原因在於我對本課的時代背景掌握的不夠紮實,今後在教學中我一定多讀歷史方面的書籍,常言説:“文史不分家”,語文與歷史有這緊密的聯繫,只有瞭解時代背景,故事發生的社會環境,學生才能很好的理解作者的感情,寫作目的、主旨,才能更好的理解課文。今後我一定在閒暇之餘多讀書,多瞭解歷史,講有助於精彩的上好每一節課。

二、本文的作者簡介過於簡單。

對作者光未然生活的戰爭年代,瞭解甚少,尤其是對生活中繁榮昌盛的新時代的少年,對祖國那一段被日本侵略的歷史,對日本在中國的粗暴侵略踐踏的歷史沒有感受,所以有也不能很好的理解作者的感情。本課對作者只是常規的介紹,內容簡單。

總而言之,本節課是一節隨堂課,沒有經過精雕細琢,沒有經過精心打磨,是一節實實在在的課堂,是一節有優點也有缺點的課,備課過程也沒有面面俱到,也有設計不合理的地方,但是細細想來,還是優點大於缺點,成功多於失敗,總結出來,以便今後吸取經驗,彌補不足。